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蟋蟀的住宅教学范文

蟋蟀的住宅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蟋蟀的住宅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蟋蟀的住宅教学

第1篇:蟋蟀的住宅教学范文

所谓文章结构与内容数学表示法,就是把文章的结构与内容按其段落层次或逻辑关系,用数学中的加法算式,直观地表示出来,并将此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分析和归纳方法,逐渐达到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目的。

比如我们在分析《论鲁迅》一文时,可以从不同教学目的出发,用数学算式,将其结构和内容按不同形式直观地表示出来。

议论文《论鲁迅》

1. 从体裁入手(分述式)

文章根据鲁迅的政治远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 (主要内容)

阐述了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民族解放的急先锋,党外的布尔什维克,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 (主题思想)

2. 从结构入手(分述式)

文章通过阐述鲁迅先生精神的三个特点,说明鲁迅是一个民族解放的急先锋,号召人们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主题内容)

3. 从修辞教学入手(总份总述式)

本文在阐述鲁迅的三种精神时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显得更加生动感人,作者号召我们要学习鲁迅精神,为民族解放而斗争 (主题内容与写作特点)

依此类推,可以把不同结构特点的文章表示成总分述式,分总分述式,总分总述式等形式。

事实证明,在中学语文阅读写作教学中采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总体上分析文章布局谋篇及结构特点的能力;有利于梳理文章的逻辑思维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学生模仿,在文章总体结构安排上易于入门,为提高写作能力奠定基础。

浅析“我的教育故事”教师专业成长教学案例林雅丽

(柳州市锦绣路小学 广西 柳州 545000)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踏着我市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脚步,我走上了工作岗位。“悠悠四载寒暑,几多欢笑,几多愁”,在课改中我有过欣喜若狂,享受着课改的与时俱进,发自内心地想说:“课改,真好!”,也有过迷茫疑惑,浅尝着课改给青年教师所带来的成长的阵痛,我不禁沉思:孩子们啊!老师应该给你们带来一个怎样的课堂呢?

我曾经执教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蟋蟀住宅》一课,为了从学生欣赏的角度出发,挖掘略显深奥的说明文中蕴含的情趣,以生动灵活的教学环节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体现出有课改精神的课堂教学,我是这样教学的:

【案例一】

1、以精美的住宅图导入课文

(当学生看到我拿出五颜六色的蘑菇型住宅图时,发出了“哇……”的赞美声,我心中暗喜。)

师:同学们,这就是老师向小蟋蟀借来的住宅图,它美吗?

生:美,可我觉得它像小兔的房子。

生:像大蜗牛的。

生:不,是海獭先生的。

(全班一阵哄笑,他竟然联想到广告片中高露洁牙膏的卡通动物住的房屋,实在让我哭笑不得。)

2、以玩具房模讲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我拿出向学生借来的玩具房模,学生带着新奇的目光看着它,完完全全被房模所吸引。)

师:如果住宅与隧道呈水平位置,可以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这样它就不能防雨了。

师:这就是住宅的一个特点,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可回答声那么小,一些学生还是一脸茫然地回答着,显然学生们目光还留恋在那玩具房模上。)

3、抓留白处指导朗读

师:假如你是那只蟋蟀,在这样的住宅前,你会怎样弹起你的钢琴来?

(一名学生被我指定上台做弹琴的动作,一脸尴尬地动了几下手指就下去了,大家只是被他的尴尬逗乐了。)

师:大家觉得快乐吗?

生:快乐。

(应付了事的回答又让我心头一冷。)

师:大家带着这种快乐的心情朗读这段吧!

(之后学生朗读的效果也不佳。)

反思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乍一眼看去,如此丰富多彩的教学环节似乎挺有创新精神,似乎也力求在“大量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但从教学实效上来看,精美的图片、住宅模型反而成为课堂上影响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的障碍。我没能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也没能找到合适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没有让学生通过阅读发现蟋蟀住宅的特点,没能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课堂能给学生留下什么样的知识与感受呢?难道仅仅是孩子们若干年后回想起蟋蟀与海獭先生的住宅有类似之处?这样的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热闹新鲜、好玩而无实效,这断然不是课改的所在啊!痛定思痛,这样的课堂是否负担太大了?是否该“瘦瘦身”、“减减肥”了?以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与文本直接对话,而不是在热闹的课堂中一无所得,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本着以尊重学生需要的教学观念,以有效的教学方式带给学生一个“有学习实效”的课堂,所以我又进行了第二次教学。

【案例二】

1、让学生谈感受导入课文

师:初读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我觉得蟋蟀很能干!

生:我觉得蟋蟀的住宅蛮大的,蛮好玩的!

(学生们讲述着各自对课文中的感受,成绩中下水平的学生也都参与了交流讨论,参与面较广。)

2、自读自画,理解住宅特点

(在学生自读自画蟋蟀的住宅图后,我以一个学生画的住宅图为例,向全班展示。)

师:大家评一评,这样画蟋蟀的住宅图,合理吗?

生:合理,因为他大概画出了蟋蟀住宅有多大。

师:你怎么知道住宅有多大?

生:我从书上的“九寸深,一指宽”这句话中知道的。

生:合理,因为他画的住宅是倾斜的,下雨时,小蟋蟀不会被淋着。

生:我觉得还应该在住宅边画上一丛草。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书上说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

师:这说明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生:隐蔽防雨。

(我巡堂时也发现,许多学生都在画中体现了课文提到的住宅不同的特点,而且画面也富于想象。)

3、抓留白处想象感悟

师:假如你就是那只小蟋蟀,站在你修建的住宅前,你会说些什么?

生:看!我的房子真大!这平台多平整!

生:我会伸个懒腰说,瞧瞧我的住宅建得多好呀!

生:你们见过这么光滑的墙壁吗?这可是我的杰作啊!

(学生思维的大门仿佛被打开,纷纷把小手举得高高的。)

师:那么你以什么样的心情说这番话?

生:高兴。

生:自豪。

师:你能用这种自豪而高兴的语气向大家介绍小蟋蟀的住宅吗?

生:可以。

师:自由朗读写蟋蟀住宅特点的段落。

(学生眉飞色舞地读起来,朗读效果也不错。)

反思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古人以此作为反璞归真的真实写照,某些课文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正要体现这样的观点。在案例二中,通过“自读-自画-自悟”的过程,让学生在文章中走了一个来回,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直接对话,似乎“课堂也瘦身成功”,没有精美的图片、模型却能让学生通过亲手绘图而探究出蟋蟀住宅的特点。

第2篇:蟋蟀的住宅教学范文

关键词: 阅读教学 阅读方法 教学感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一种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形成。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加强阅读教学,让学生喜欢阅读,爱上阅读,喜欢写作,爱上写作,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用老师讲,自能作文无需老师改”,是一位语文教师的职责,是语文教师必须引领学生真正做到的。只有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阅读教学的感悟如下:

一、课内阅读要对文本进行揣摩,运用合理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诵读,使情感得以升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诵”,说的是读对理解文章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读的方式有很多,如默读、领读、引读等,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几天前,我有幸听了窦桂梅老师的一节课,窦老师执教的绘本阅读《大脚丫跳芭蕾》,让我对阅读教学的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完善了阅读教学的方法。窦桂梅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用“我发现”、“我还发现”、“我还要发现”的句式,对绘本中简短精练的文字反复阅读,反复推敲,分析再分析,使学生充分了解了绘本的内涵。同时,窦老师还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色彩的变化品味情节的变化和主人公心情的变化,再三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一个关?摇 ?摇的故事。加深了对故事的记忆,与主人公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从而使自己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另外,在阅读教学中,不要只停留在文本上,还要关注和延伸文本以外的东西。窦老师在执教《大脚丫跳芭蕾》的过程中,在对文本进行反复阅读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作者、翻译和出版社。至于文章相关内容的拓展范围就更深更广了,主人公贝琳达的名字与芭蕾的关系,并介绍芭蕾舞的相关知识,人物费莱蒂与餐厅的关系。窦老师还引导学生关注贝琳达的成功,让学生感悟故事所揭示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师的范读和指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要相辅相成。朗读是一个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教师的精彩朗读会使课堂大放异彩,更是给孩子们提供了榜样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在课堂上的每次范读。通过精彩的范读教会学生品味关键词句,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读,使学生通过语气的变化、重音、停顿等方式表达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在《大脚丫跳芭蕾》的课堂上,窦老师多次进行了范读,每次范读都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使学生产生了读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一个比一个读得好,每个同学都读出了特点,读出了感情,读出了个性。

多年来,我阅读了很多窦桂梅老师的学术论文,听了很多节课,看了很多课堂教学实录,收获很大。在课堂教学中也不断地学习和尝试,尤其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摸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落实窦桂梅老师的经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读的训练,从朗读和默读抓起。朗读是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而且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教学中我很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在教学小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课《蟋蟀的住宅》一课时,因为课文的重点是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要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在学习3至7自然段时,我首先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默读,学生在安静的氛围中,独立而深入地思考:蟋蟀有哪些个性?从哪里可以看出蟋蟀的住宅十分隐蔽,有安全感?等问题。提出默读要求,学生边默读边圈画,在汇报交流时验证了这些问题都能在默读过程中得以解决。语文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学会默读,许多问题是在默读的基础上完成的,默读绝不能匆匆忙忙,流于形式。

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句,领略文章的内涵,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每篇文章都各有特点,课堂上教师要机智灵活,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运用抓重点语句、强化朗读的时候比较多,而且效果显著。还以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为例,在理解“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句话时,先让学生理解“随遇而安”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想想别的昆虫是怎样随遇而安的?让学生在“临时”“隐蔽所”“得来全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这些词句下注明重点符号,仔细读,仔细品,想想从哪里能看出蟋蟀是“不肯随遇而安”的?经过抓重点词语反复读,学生会发现“慎重选择住址”“一点一点挖掘”“不利用现成洞穴”能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最后,我让学生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在此基础上再理解“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就水到渠成了,学生会很自然地体会到,蟋蟀身上有一种聪明才智,能造出这样的住宅,就是一个奇迹,这样的住宅可谓伟大的工程。

积累语言、领悟表达的方法。语言的学习是日积月累的过程,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帮助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更能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有这样一组内容――“作家笔下的动物”,有《白鹅》《猫》《白公鹅》《母鸡》,在作家的笔下这些动物栩栩如生、可爱可亲、性格鲜明。不同的作者都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和真诚的赞美之情,可表达的方法各不相同。在教学中我会从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心理体验、不同的表达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动物的特点,感受动物的可爱,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写作方法。

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加大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是课内掌握的阅读方法的应用。课内时间是有限的,只能以有限的文本为例子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需课内课外相结合,利用大量课外时间,走出课本,放眼书海。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标准定期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将课内所涉及的阅读方法进行梳理,让学生运用阅读方法自主阅读。教学中,我和学生总结了“课外阅读八步法”,几轮实践,学生们很受益。步骤如下:

(一)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前审题能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路,在文题上多问几个为什么,看文题在提示内容、提炼主题、把握思路等方面给予哪些提示;例如《舍身炸暗堡》解释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金色的鱼钩》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将相和》揭示了文章的思路。理解文题时,要问几个“为什么”,带着问题读书。如《西湖的绿》看到题目,便可想到:西湖的绿有什么特点?带着问题读书,就会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二)分析完文题带着问题将文章浏览一两遍,熟悉全文,了解文章的概貌,只要粗略了解便可,知道文章大概写了什么就行。

(三)在浏览过程中用色笔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圈画下来,表上记号,然后利用工具书进行查阅,掌握字的音、形、义,结合上下文了解词语的大概意思,扫除字词障碍,为阅读奠定基础。

(四)再读课文,将文中的佳言警句画下来,在行间、天地、左右空白处作注释,亦可摘抄在笔记本上。如:阅读《西湖的绿》时,有的同学就用波浪线把“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的闲……”画了下来,同时在空白处注明“观察细致。用词恰到好处”的字样。通过自己的琢磨、分析,这样的句子便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通过对字、词、句的学习,疏通了全文,在此基础上,再细读课文、理解文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六)在理清作者写作思路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评议、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从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艺术诸角度,领略文章的精妙,找出成功的规律。

(七)在阅读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分析能力均不相同,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要鼓励学生及时发现、及时提出,或向人请教,或查阅有关资料,使疑难得以解决,强化阅读效果。

(八)为了使阅读的文章在头脑中留下持久而深刻的印象,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通过写读书笔记对阅读内容进行小结,联系自己的实际,对零散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和整理,发现事物的共性,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使获得的东西条理化、系统化。

总之,为了让学生真正学会读书,丰富和深化课内学习的内容与收获,必须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课内阅读的强化训练,课外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大量阅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浏览群书的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养成眉批圈点、边读边想的习惯;养成随手查阅工具书释疑的习惯。阅读的速度加快了,阅读的质量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写作水平显著提升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3篇:蟋蟀的住宅教学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质疑问难;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8-0048-01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敢于提出疑问,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纵观人教版语文教材,收录的主题广泛,想让学生有效理解文本,积累语言,需要学生结合不同的文本进行深思、感悟。

一、有效生疑,让学生在发现问题中解读文本

发现问题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第一步,没有疑惑就没有思考。如何让学生“生疑”呢?首先,教师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注意结合学生的思维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产生疑问的动力。其次,结合不同文本运用不同策略引导学生“生疑”,学生在阅读时就能根据不同文本运用不同的策略,这个能力将伴随学生终生阅读。第三,允许学生大胆发问,对于有疑问的学生适当鼓励,从而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如何让学生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四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对小动物感兴趣,本课语言优美,描写独特。在研读教材时,我发现课文的描写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有一定层次感,小学生容易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它是培养学生“生疑”的好载体,如何让这些载体发挥作用,不少学生在阅读时会提出“作者为什么不把蟋蟀居住的地方称作‘巢、洞、窝’,而是把它称作‘住宅’呢?”“它的住宅有什么特点?”“蟋蟀是怎样挖的?”“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学生还可能提出一些有趣问题,面对学生的“生疑”,教师要巧妙处理,针对一些问题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的语言去释疑,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逐渐对课文有一个比较深的理解,对蟋蟀的住宅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有效生疑是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重要策略之一,学生结合文本进行生疑,能拓宽学习思路,获得语言能力的提升。

二、合理择疑,让学生在提炼问题中领悟文本

在阅读中,当学生的各种学习疑点被激发后,课堂上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会杂、乱,是碎片化的,同时,有些问题的价值可能不大,因此,教师在学生的问题呈现后,要进行梳理,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找到相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并不是让学生开口就问,而是结合文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借助问题能更好地深入文本,理解文本。所以说,合理择疑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重要过程,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炼问题,最终让疑问更具价值。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如何让生活阅历尚浅的学生理解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本文语言朴实,但字里行间却深深地散发着哲理,特别是父亲的话,要让学生理解它的含义是难点。在课堂教学时,如果让学生单纯读懂字面意思,学生的理解不深。我让学生边读课文边发出自己的疑问,于是,不少学生就会对其中的语言进行生疑,但在课堂汇报时,我发现有些学生的问题过于简单,或者问题和理解课文内容不相关,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就浪费了时间,因此,教师就要学会引导,让学生根据文本选择合适问题。如有的学生提出“父亲的希望是什么”这个问题就和课文相关,而这个问题放在课文最后需要学生对前面的内容有所理解才能解决,教师可以以此问题让学生再次深入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进行品悟,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从而让学生了解到说花生主要是理解花生的品格,做人要做有花生品格的人。

有效生疑和合理择疑看似有矛盾,有效生疑环节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合理择疑环节又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如果处理不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质疑并不采取直接否定的方法,而是让学生结合课文的理解去思考问题,让他们自主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这样,他们自然就会否决掉一些无价值的问题。合理择疑环节恰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重要环节,学生的思维会随着分析过程变得更加理性和智慧。

三、适时追疑,让学生在追补问题中内化文本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并不是简单的通过一个问题就能达到,有些文本比较深奥,在教学时就不满足于学生已有问题的解决,而要将问题引向文本的深层去探究内涵。适时追疑,就要训练学生探究、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文本限于学生经验和知识的局限性,学生初步提出的问题解决之后,还是无法真正理解文本内涵,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再次深入文本,精思寻疑,在追疑中再次感悟文本,从而达到在无疑处见疑,进而深入质疑。

总之,想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文本蕴含的疑问点,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结合自己的思维水平去发现合理的疑问,并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4篇:蟋蟀的住宅教学范文

关键词:网络资源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118-01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网络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教学将成为21世纪主流的教学方式。在这种形势下研究提高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校园网的连接和“班班通”工程为我校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共享平台,在互联网上搜索需要的课堂教学资源,如课件等,在课堂教学上有选择地修改使用,把省下来的时间更多地投入到教学研究上,教师能多角度地去链接共享资源。收集、处理、整合所需要的信息材料,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更是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1 发挥和整合网络教学资源,提升辅助教学水平

网络资源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多种多样,用来辅助教学,是任何传统的教学手段都无法比拟的。它可以显示优美的动态画面,可以播放动听的音乐,可以便捷地调用图标、文字、图片,把课本上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艺术片,把抽象的理论变成生活的实践,使教学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教学形式新颖,可以创设情境。对于课业负担繁重的基层教师来说,自己开发课程资源,制作大量的课件,不太现实,就教师个体而言,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是,有困难不等于没有解决的办法,有一句话说得好: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方法,我有一个方法,交换一下就是两个方法。所以,如果大家你开发一个课件,我制作一个视频,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大丰富了教学资源。

因此,我校在给每位教师配备计算机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广泛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搜集网络资源,有选择地在课堂上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 发挥和整合网络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多媒体教学声像并茂、视听结合,能以直观的图像、艳丽的色彩、逼真的音响,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将一些精彩的片段放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以引发学生对学习文本的渴望和期待。

例如,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一课,学生对于刻度的划分建立不了概念,1度到底是多大?如果仅凭教师用语言描述,学生理解不了。但是用动画的形式加以演示,直观形象,一目了然。

3 发挥和整合网络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图文并茂的媒体课件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资料的意思,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而教师只需精心设计网络课件,向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法指导,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比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播放有很多字母组成的简笔画的课件,简笔画是由字母组成的,找到了就跳出加油的画面,学生的学习劲头充足。接下来教师出示游戏课件,让学生自己检查学习效果,再次强化知识。

4 发挥和整合网络教学资源,能有效地解决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四年级上册语文《蟋蟀的住宅》一课,课文中对于蟋蟀的住宅的结构光靠语言描述,学生弄不明白,觉得抽象。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加以演示:蟋蟀住宅的选址,弯弯曲曲的隧道,门口的草丛像一扇门,门口外的平台,光滑的墙壁等等,把蟋蟀住宅的位置展示得一清二楚,学生结合课文的文字描述,建立了立体的形象,可以直观形象理解课文。

5 发挥和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在教学中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的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的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更加完善,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使之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学生因为阅历、经历比较少,很多距离他们生活比较远的内容,需要教师通过网络来给予补充。例如,讲授《九寨沟》时,可以先用动画引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这一中心句,通过多媒体虚拟现实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达到“入境始于亲”的效果,再借助语言文字的载体,运用网络教学的声、像及大量信息让学生品词评句,体会情,使学生全方位参与,达到“入境悟其神”的境界。

6 发挥和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应该注意的问题

通过几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师尝到了使用先进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甜头。目前,几乎每位教师的每堂课都能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断变换的PPT画面,优美的音乐,抒情的朗诵,直观的视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学习,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网络资源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是否就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全部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果不能恰当地使用网络资源,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会干扰正常的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5篇:蟋蟀的住宅教学范文

一、 把握关键词句的说写训练

大多数说明文语言比较平实,不注重生动的描写,但它用词准确、精炼、严谨、科学,不失为语言实践训练的好材料。

如《我爱绿叶》一文中,作者运用了许多叠词和修饰词,使文章有一种韵律美:“朋友,在大自然中,你最喜欢什么?是蓝天上的缕缕白云?是苍翠的座座山峰?是香味四溢的奇花异草?还是碧波荡漾的湖水?至于我,却要向绿叶献上一份殷情”。在这一段话中,“缕缕白云”和“座座山峰”、“香味四溢”和“碧波荡漾”是两对结构相似的短语,可引导学生找找规律,在说的基础上模仿写一写;同时,这又是一段运用设问和排比修辞手法的句子,尝试着让学生模拟写一段话。这些都是说明文当中的语言训练点。

再如《呼风唤雨的世纪》中有这样一段话:“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在语言上进行了巧妙的安排:“登上月球”、“潜入深海”的结构形式相似,进而让学生观察到“洞察天体”和“探索奥秘”也一样,这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连线练习,积累文本语言;此外,“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则是另外一组事物专用名词,两组词语在语言形式和结构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出示说话练习:20世纪,人类 , , , ;20世纪, 、 、 以及 、 、

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学生自然能辨析填空,发现语言的特色。

在说明文教学中,如果能敏锐地抓住文章中一些精彩、准确的词句进行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词句的运用能力,而且还能弥补说明文内容枯燥的弱点,增强说明文教学的艺术性,让教学的过程更加精彩。

二、 挖掘转换人称的说写训练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说明文都是用第一人称来写,这样更容易让学生走进文本,有一种亲近感。到了中高年级,说明文的人称有了变化,而且大多数都是用第三人称来写,为了增加学生对教材内容的亲近感,我们可以进行一些转换人称的说写训练。

如在学习了《爬山虎的脚》后,可以让学生以第一人称来介绍爬山虎,使文章更有童趣。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大家好,我是给人类带来凉意的爬山虎。许多人很奇怪我是怎样往上爬的,让我来告诉大家吧。我是有“脚”的,就藏在茂密的绿叶下面,免遭阳光的直接照射。其实这“脚”是长在叶柄上的细丝,细丝头上的小圆片就像吸盘一样,紧紧地粘在墙上。可别小瞧这“脚”,我就是靠它来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就让我布满墙头,为人类作贡献吧!

再如,在学完了《蟋蟀的住宅》后,学生们感受到了蟋蟀的勤劳与坚持,为此,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们以“蟋蟀,你真让我骄傲”为题,赞扬一下蟋蟀。这时,学生们的思绪被打开,不乏精彩的评价:

蟋蟀,你对自己的要求真严格,从来不用现成的洞穴,而是慎重地选择自己的“家”,而且是排水优良、阳光充足的家,我要向你学习不随遇而安的品质。

蟋蟀,你真是一个技术高超的建筑师。到你家做客,可以看到光滑的墙壁,还有清洁、干燥、卫生的环境,真是让人羡慕。

蟋蟀,我被你的坚持不懈感动。你用自己娇小的身躯,了一座又一座的“大山”,而且一刻也不闲着,就是在冬天,也能看到你忙碌的身影,装扮着美丽的家。

……

这些语言是多么精妙,是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内化与运用,也是对学生想象、表达、体悟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所谓“言”、“象”、“意”的统一, 从形式到目标都彰显出语文的特质,体现着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

三、 尝试文本间的说写训练

在语言实践训练中,文本内部、文本与文本之间、课内和课外间的说写训练同样重要,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语言实践的平台。

如在学习完《新型玻璃》一文后,有学生模仿文章开头创设了一个导入情境:一天,小红到小明家去做作业。一路上,小红想:小明家住在马路旁,每天有许多车经过,噪音是那样刺耳,怎么能做作业呢?可是,一走进小明家,什么声音也没有。原来,这是“吃音玻璃”的功劳——它是消除噪音的能手。

这种模仿文本的语言创设情境,尝试着改变文本的排列顺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丰富的想象能力,更是对语言积累运用的提升。我们要充分利用说明文容易延伸、拓展的优势,让说明文教学“活”起来。

又如学完《松鼠》一课后,让学生比较《松鼠》和《鲸》这两篇介绍动物的文章在表达方法上有哪些不同的地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一次改写练习,即将课文《鲸》仿照《松鼠》的表达方法进行改写,也可以让学生将《松鼠》一文仿照《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成一般说明文。

第6篇:蟋蟀的住宅教学范文

学生交流 互动 语文课堂 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流动”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在语文课堂,如何让学生获得充分的交流与互动的机会,使它们之间成为密切整合关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

一、生本互动——主动探索,成为主流。生本互动是指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理解是能动的,带有创造性质的。真正的互动,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得、多角度得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文本是语言符号的堆积,如果单纯的依靠学生自己是无法体会出文本中的意境的。教师要根据文本提供的丰富形象的语言描绘,将它创设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并对一些情境优化、筛选出最适合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并将他们引入情境,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到乐趣,从而保持思维的敏捷,使他们对文本的探究能不断进行。《西湖》一文用优美而带韵味的语言,叙述了西湖的秀丽多姿。虽然文本中有许多适合学生体验的文本情境,如文字情境、多媒体情境等都能将学生带入到文本所描述的画面当中。所以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手段,将它组成了一个整体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进行体验、探索。我首先以录象导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又以当小导游、小讲解员的方式,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获得亲身体验,给他们留下了宽阔的想象余地,使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到文本描写的广远意境之中。对文本的理解,不仅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有自身情感的体验,而且由表及里对文本内在内容也有了很深的体会。学生刚从情境中走出,便提出了很有创造性的问题,而且,他们对问题的回答也是那么富有创造性,是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创造。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也得到了体现。

第7篇:蟋蟀的住宅教学范文

摘要: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重点在于课堂教学上。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好小组的合作精神,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并且把握好教师的指导作用,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 主动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现身为课改教师,深短课程改革将给我们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教授语文,那无疑将扼杀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 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趣味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的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可爱的草塘》时,我创设了图片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的:我先将有关的图片展示出来,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见过或去过草塘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参观在‘北大荒’的一个草塘。”然后请学生说出对草塘的感觉。有的说“很美丽”,有的说“很迷人”,还有的说“很清新”,于是我就顺势问他们:那为什么作者要叫它可爱的草塘,而不说它是美丽的草塘呢?”这样就把学生的兴趣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中去了。通过图片情景的创设,既给了学生直观的认识,又引发了他们的探究的欲望。

另外,除了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还可以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我播放了配乐,使学生的情绪先受到感染再学习课文。无论是因为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 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下面还是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为例,课前利用音乐渲染了悲哀的气氛,使学生融入情景中去。然后请学生想象,假如你在这种情景之下,你会想什么,说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看法,由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不用我教授,学生也能体会到人们悲痛的心情和对总理的热爱。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 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我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有责任心的小组长。让他(她)来做好组织工作,从而保证了每一次的讨论结果。另外,我还会给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教《古诗三首》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朗读。可以自由读,也可以小组读,要读准字音,读出情感。(2)我会理解。古诗的教学应避免老师逐字逐句地解释,所以要求学生借助参考书自己去理解发挥。(3)我会画图。根据课后的要求,我让学生发挥想象,画出其中一些诗句的景象出来。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有时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

2. 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古人云:学贵有疑。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如教学《蟋蟀的住宅》时,我让学生看题目提出问题。有学生就问:“住宅是对人来说的,为什么蟋蟀这种昆虫也会有住宅?”在初读课文以后,学生又会问:“为什么蟋蟀可以做出那么复杂的住宅?”随着这些问题就可以层层深入地去学习课文了。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点

第8篇:蟋蟀的住宅教学范文

一、找准课内“小练笔”的切入点

1、趣味变写

教材中有些课文意蕴深刻,耐人寻味,学生学后,心中有许多话想对文中的角色说,或想为他们改变一个环境。记得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提出一个问题:“面对这个小女孩,你们想说些什么话?”一位学生忽然站起来说:“我想让她跟我一起生活。”接着好多学生举起了手。同学们都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接着我让学生以《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为题练笔,同学们马上挥毫,写出了自己的情感,道出了自己的爱,体现出社会主义的美好生活。如学习《草船借箭》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如果鲁肃把诸葛亮的计划密报给周瑜,事情会怎样?”学习《小音乐家扬科》当学生正为扬科的遭遇而惋惜时,适时引导学生变写“神笔马良救扬科”“假如扬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他会怎样?”使学生一吐为快,直抒胸怀,收到良好的练笔效果。

2、填补空白

课文中由于作者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运笔行人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情节,课堂上引导学生对这些“空白”作些合理的补充、想象。如学习《我的战友》一课,让学生想象: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是怎样忍受着巨大痛苦做到纹丝不动的?他心里会想些什么?然后让学生写下来。学习《再见了,亲人》一文,当作者写到朝鲜大嫂为给志愿军挖野菜,被敌人的炮弹炸伤,文中省略了受伤至伤好的情节,可以让学生小练笔“大嫂倒在血泊中,后来怎样”通过联想补充情节,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将相和》时,让学生补写廉颇负荆请罪时的神态、言行以及蔺相如的态度。这些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故学生容易接受。进行这样的小练笔,不仅对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有推动作用,披文入情更有重要意义,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3、模仿写法

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心理学家也研究表明,给出榜样让学生学习,学习效率更高得多。因此,从课文中学习作文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范文,加强由读到写的迁移,让学生由不会写,到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把范文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练笔方式。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描写了故乡的杨梅树和杨梅果,作者又从形状、颜色、味道三个方面描写了杨梅果,写得具体生动。学完这课后,我就要求学生仿照课文描写杨梅果的段落写法,写家乡的一种特产,学生兴趣极高,大多数学生都能模仿写好。如学习《火烧云》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想象:除了课文中写到的火烧云颜色和形态外,还有哪些颜色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然后,要求学生按着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写下来,要写上变化快的词语。这样,学生就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空中遨游。

4、续写文章

有些文章所写的事情虽然完结了,但事态还可继续或有新的发展。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展开联想,构思新情节。如《小摄影师》写的是一个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因忘了带胶卷没照成的事。学完这课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续写文章。如在教学完《穷人》一课后,我让学生为文章续写结尾。其中有的同学这样写道:“在渔夫和桑娜的辛勤操劳下,七个孩子终于长大成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的同学写:“桑娜为了使西蒙的两个孩子过得更好,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而自己的一个孩子却不幸夭折了……”有的同学写:“在一次捕鱼时,渔夫打捞到一箱珠宝,变卖成钱,从此全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由此可见,学生的创造性是不可估测的,在他们清澈的童眸中装着许多个异彩纷呈的世界。

二、把阅读教学和小练笔紧密联系起来

1、内容重组,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和表达能力

重组就是将课文中的某些句子摘录下来,然后加上自己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从而拓展文章的内容,发展学生的思维。如学《蟋蟀的住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的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这句话,我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根据课文的描述,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蟋蟀是怎样建筑自己的住宅的?学生把课文内容重组后的句子是:蟋蟀建筑自己的住宅时,先用前足扒土,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然后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接着用后腿上的两排锯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最后就是长时间的整修。这个洞还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它身体的增长而加深加阔。通过这个小练笔的训练,让学生体会到蟋蟀的整个身躯是那么的柔弱,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腿,与要完成的挖土、搬土块、踏地、铺土、修整等工程相比,这是多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这不能不算是伟大的工程,也是人们为之惊讶的原因。这种重新组合式的小练笔,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更是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和表达能力。

2、读中学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迁移能力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给出榜样让学生学习,学习效率会高得多。因此,从课文中学习写作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范文,加强由读到写的迁移,让学生由不会写,到通过对文本的模仿、借鉴,把文本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的表达技能。如《桂林山水》一课在描写漓江之水的特点时,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先用感叹的语气写出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然后从感觉、视觉、想象分别具体写出漓江水“静、清、绿”的程度。在学生理解这组句子的结构和作用后,要求学生仿照句式描写一处景物。学生有的写花,有的写一场大雪后的情景,有的写天上的白云,有的写中秋之月……他们的仿写真是太精彩了,不但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更是把课文的经典句式结构进行了内化,并能举一反三。这种形式的小练笔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迁移能力,写作技巧也就进一步提高了。

3、读中插写,提高学生个性化表达的能力

有些文章的情感性强,感染力强,学习课文内容时,学生肯定有许多话要说。老师可以在阅读教学时,让学生以小练笔的形式抒发内心的情感。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可怜的妇女、可恨的洋人、可悲的警察、无奈在旁观看的中国人、有志气的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国的地盘上,外国洋人横行霸道,如此荒谬的事情,让学生个个义愤填膺。于是我抓住时机,让学生用“我想对_____说_______”的句式,写写你最想说的话,体会当时中国人的无能,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心酸和无奈。一时间,大家踊跃发言,挥毫写作,各抒己见。这种形式的小练笔,让学生既透彻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了文中的情感,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他们个性化表达的能力。

4、文意拓展,激发学生思维的想象能力

有些文章所写的事情虽然结束了,但事态还可能有继续或新的发展。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展开联想,构思新情节。如《巨人的花园》,最后以“巨人在小男孩的启发下醒悟了,随即拆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为结局。学完课文后,我启发学生道:“巨人和孩子们生活在美丽的花园,以后会怎么样呢?请你展开想象,把这个童话写下去。” 学生们的续写异常精彩,由此可见他们的创造性是不可低估的,在他们清澈的童眸中装着许多个异彩纷呈的世界。这种续写形式的小练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想象能力,既是对文章情感的升华,又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化。

三、重视生活小练笔

1、抓课堂突发事件进行小练笔

课堂突发事件是指在课堂中突然发生的“冲突”,它常常出乎师生的意料。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敏锐地利用一些课堂突发“事件”,作为同学们练笔的题材,这既让他们学会了联系生活去写作,也帮助学生养成勤观察、勤思考的习惯,改变了习作没什么可写的窘态。如有一次我正在上课,一只蜜蜂从窗户飞进来了教室,引起了同学们的惊慌,历时大约五分钟,不束之客才翩然离去,同学们却还沉浸在刚才的骚乱中,议论纷纷。于是,脆停下来,立即让他们练笔,一吐为快,不一会儿,学生的佳作就新鲜出炉。可见,运用教学机智、灵活有效利用课堂突发事件进行练笔,无疑让同学们对生活有了更细致的观察,对作文也有了浓浓的兴趣。

2、抓住各类游戏进行小练笔

课堂或课外有意识地组织学生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不自觉地调动全身感官的投入,感情奔放。紧接着写作,学生对当时发生的每一个细节,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情感的起伏曲折,记得非常清楚,写起来毫不费力,且有血有肉。教师可在课堂上组织“木头人”、“画鼻子”、“扳手腕”、“击鼓传花”等游戏,课外可组织“两人三足”、“拔河”、“老鹰捉小鸡”等游戏。游戏习作是一方快乐的天地,学生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有了可写的内容,有了生动有趣的语言,有了深刻体验和真实感受,习作自然变得轻松愉快。

总之,小练笔打破了作文的神秘感,为学生创设自由倾吐的写作氛围,使课堂活泼、开放,使作文进入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掌握多种教学策略,努力提高小练笔的有效性。

第9篇:蟋蟀的住宅教学范文

一、 不能忽视读中的悟“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的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可以看得出,这里的“充分地读”,不仅包括朗读和默读,还包括思考与想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仅有读是不够的,还要“悟”,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见解。在低年级,朗读要多些,“悟”则可少些;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朗读可少些,默读和读中悟须多些。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对课文的概括性了解是“悟”,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具体化,也是“悟”,而且更为重要。如《草原》第一段,概括草原的特点如“天空明朗、空气新鲜、一碧千里、牛羊成群”,这是“悟”。用自己的话把草原景色描述得更具体,把作者的感受说得更具体,这也是“悟”。概括化和具体化,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悟”,在教学中应结合使用。但是,在一些观摩课中,“读”是明显增加了,“读中的悟”却还是有待开发的处女地。

二、 不能忽视语言表达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即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随着年级的升高,特别是到了高年级,理解和运用语言更是教学的重点。学生理解语言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把对课文内容的领会表达出来,即从表达和运用来看理解。然而,在一些课中,教师仅满足于学生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时的片言只语的表达,而未能引导和鼓励学生尽量表达得具体些。这种不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 不能用图像代替语言的感悟

教学中图像的运用,只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的。初读课文时图像的运用,在于创设一种氛围,把学生引入课文描述的意境中;精读课文时图像的运用,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超过这个限度,图像制作再精良,也毫无可取之处。有的做课老师并不这样理解,而是认为图像使用次数越频繁越好,以致在课堂上,全文有全文的图像,段落有段落的图像,有的词句还有图像,似乎是学生欣赏了画面,就可以理解了语言。

四、 不要拔高课文的主题

在“新大纲”中,阅读教学已经不再提中心思想的概括,而是强调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因此,用“新大纲”指导现行高年级教材的教学,即使是以前作为重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的课文如写人记事的文章和寓言故事,也必须淡化这方面的要求,至于常识性的课文,更没有必要在这方面拔高要求。如《蟋蟀的余住宅》,虽然用拟人的方法来写,但课文重点是介绍蟋蟀巢穴的特点和巢穴是怎样挖成的,而不像《落花生》那样借物喻理。因此,教学中要求学生领会蟋蟀的精神至少是对课文的特点把握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