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强化舆情监管范文

强化舆情监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强化舆情监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强化舆情监管

第1篇:强化舆情监管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fioncs”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十三五”以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情况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略阳县文化和旅游局关于“十三五”以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情况的总结

市文旅局: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市文旅局的正确领导下,我局认真贯彻落实《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项目规划》《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有关精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现将“十三五”以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辖1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145个行政村20个社区,总人口20.1万人。略阳县为陕西省深度贫困县,全县有重点贫困村95个,其中深度贫困村28个。现有文物保护单位1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个(略阳羊皮鼓舞、略阳罐罐茶、略阳菜豆腐节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个,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4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习所10个。2008年10月,文化部正式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也是我国确定的第四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县非遗保护中心、羌文化研究会等工作机构,设立了1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和50万元的文艺创作扶持奖励专项资金,编制了《略阳县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八渡河流域氐羌民俗生态旅游带概念规划》《五龙洞景区羌文化提升规划》等。

(二)拓展保护途径。围绕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大力实施“文化+”发展模式,对八渡河氐羌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带和五龙洞景区进行整体的产业项目包装;对八渡河流域41公里集中开展氐羌民俗文化旅游带建设,全力打造八渡河氐羌文化集中展示区,改造八渡河流域民居风貌580余户,建成水帘洞等精品节点6个、罐罐茶展示广场等特色文化活动区11处、亭阁等景观小品61套(个),发展氐羌农家乐30户。同时,结合五龙洞景区4A级创建,投资5000万元,对五龙洞景区进行氐羌文化提升,新建了五龙洞羌文化广场、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和精品景点10余处、廊桥3座、亭子9处、水景5处,丰富了景区文化内涵。积极鼓励和引导涉农等行业企业投资文化产业,在八渡河流域内发展农业观光、农村体验、农家休闲和农产品开发等文化旅游产业,成立了郙阁文化旅游投资开发公司、秦脉凤府餐饮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林山传统文化有限责任公司、略阳氐羌文化有限公司等一批文化旅游企业,依托罐罐茶等非遗名录和略阳乌鸡、天麻等地标产品,开发出袋装罐罐茶、乌鸡药膳等系列产品,在八渡河流域积极发展羌族农家乐。充分利用生产性非遗成果,打造略阳罐罐茶、羌韵尚品等一批氐羌特色餐饮标准店。

整合国家级文保单位灵岩寺、白雀寺传统古村落等资源,策划包装了嘉陵江蜀道文化旅游区综合开发项目;恢复建设了陕南氐羌民俗村,整合国家级文保单位灵岩寺、白雀寺传统古村落、闪家坪红叶等资源,策划包装了嘉陵江蜀道文化旅游区综合开发项目,已建成防腐木游步道3.1公里、凉亭走廊3个。投资近2亿元,对江神庙、紫云宫等氐羌文化遗存进行了抢救性保护维修,新建了具有羌民族风格的县文化馆、图书馆、县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以及10000平方米的羌文化广场和八渡河右岸文化浮雕墙。整合江神庙、紫云宫、羌文化广场、文化大厦等氐羌文化资源,策划包装了羌韵文化产业示范园项目,已引进文化经营单位5家;投资160余万元,建成略阳县羌文化展示中心,展示内容主要涵盖羌文化历史遗存、羌文化元素符号、武兴国建国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介绍、重点非遗项目场景搭建、非遗项目体验、相关非遗陈列实物和生产生活用具等。

新创编了《请喝一碗罐罐茶》《羌寨迎亲》《羌山鼓韵》等羌族特色文艺节目30多个;编写出版了《略阳民歌》《发现略阳》《武兴国志》《故道略阳》《文化略阳》《略阳羌韵民俗》等书刊10余种;围绕羊皮鼓舞、罐罐茶、菜豆腐节节等非遗保护名录,策划包装了氐羌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开发项目,略阳羌宴系列菜品荣获陕西省餐饮奖9项,羌英罐罐茶被省旅游局、省商务厅授予“首届陕西金牌旅游小吃”;略阳自加热乌鸡汤荣获2019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村长鸡·略阳乌鸡系列产品”荣膺2020年第105届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三)大力宣传推广。充分利用藏羌彝文化产业博览会、西部文博会等平台,采取发放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册,展演羊皮鼓舞等特色节目,展示体验罐罐茶、乌鸡系列产品等方式,广泛宣传推介我县的氐羌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以及文化旅游产业招商引资项目。不断加强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利用中省市电视宣传平台,在中央电视台的《江河万里行》《汉中栈道》《汉中味道》、陕西电视台的《七女秀陕西》等多个节目中宣传我县氐羌特色文化,同时还在县电视台开办《故道名城》《罐罐茶剧场》栏目,拍摄播出略阳羌文化专辑12集,编制了《故道名城—古风雅韵话略阳》书刊和光碟。在五龙洞镇、略阳天津高级中学、城区建立了羌族羊皮鼓舞、罐罐茶、菜豆腐节节、端公戏培训基地和传习所,羌族羊皮鼓舞先后参加中省市非遗展演活动,荣获全国锣鼓大赛优秀表演奖、最佳演奏奖等荣誉。邀请央视专业拍摄团队,为我县拍摄了文化旅游宣传歌曲《你会爱上这地方》。

配合西部网记者团完成省级非遗名录略阳罐罐茶制作工艺流程的拍摄,组织羌族羊皮鼓舞和船工号子参加了天水市文化旅游宣传推介、汉中市“多彩生活·美好非遗”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举办县级非遗名录嘉陵江船工号子培训班2期。县级非遗名录略阳民歌《请喝一碗罐罐茶》改编的广场舞,荣获全市中国梦主题歌曲广场舞大赛二等奖。2018年成功举办了非遗助力脱贫攻坚略阳县第二届沙朗舞大赛。2020年举办了略阳县首届非遗展演暨罐罐茶制作技能大赛和首届羌文化主题摄影展。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建设资金严重短缺。我县被列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至今已有12年之久,中央、省、市、县支持资金严重短缺,2017年才开始有一定专项资金,这对于我们基础差、底子薄的县来说是杯水车薪。虽然我们围绕《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规划》及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了一些项目,但由于缺少前期费用和业务指导培训,包装的项目质量不高,项目规划、可研等跟进不及时,项目命中率低下。二是专业人才严重缺乏。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而我县缺乏懂得民俗学、历史学和古文学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和懂得产品开发、保护经营的人才,影响藏羌彝文化产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三是文化企业培育难度大。受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及地理位置影响,文化产业在我县起步较晚,基础差、底子薄,现有文化产业规格和规模都较小,文化企业数量少、实力弱。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制约了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四、今后工作打算

一是围绕《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规划》,邀请省文旅厅专业人员定期对略阳、宁强羌文化产业项目编制人员和相关文化企业进行系统的政策培训和业务指导,并结合略阳、宁强各自重点,整体包装区域内关联度高的大项目,共同建设陕西嘉陵江流域羌文化产业带,提高项目质量和命中率。二是积极争取市县非遗专项资金,对市县级非遗项目传习所、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资金补助,提高代表性传承人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为他们创造传承展示技艺的平台,推动非遗项目得以有效传承和保护。三是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加强和毗邻地区宁强、北川、茂县等羌区的学习交流。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将我县对氐羌文化有研究的人送出去参加四川省或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羌文化学习培训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羌文化相关知识;邀请省内外对羌文化专家来我县举办专题培训班,对全县从事羌文化工作的人员进行授课;积极学习借鉴四川省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相关县区和宁强县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提高我县羌文化队伍整体素质,将丰厚的氐羌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为建设文化强县、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做出新的贡献。

第2篇:强化舆情监管范文

一、目前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监控疏导存在的问题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舆情自身的导向性将会明确社会的导向,而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是社会的引导者和管理者,对于网络舆情的影响中也应当体现出调控力和约束力。但是就目前时期来说,政府部门对于网络舆情的控制力还体现出弱势,而要完善网络舆情监控体系疏导舆论正向传播的职能,首先需要克服三个方面的阻碍,即1、知识盲点,很多政府的相关人员对于舆情监控的知识非常匮乏,同时相关政法即宣传部门都缺少核心技术人员;2、监管不足,对于网络舆情除了需要有效的监控以外,还需要完成信息的收集以及后期的处理操作,最后对于信息进行反馈和建议,但是目前很多政府部门在这方面完全缺乏,导致监管不足的问题;3、公信力不足,因为很多网络舆论与政府部门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而很多政府部门在公信力方面严重缺乏,从而导致对于舆论引导会被认为是一种辩驳,从而难以达到相应的效果。

二、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监控疏导的措施

1、主动面对舆情。网络舆情被誉为社会的“第四影响力”,是目前信息时代下关注度最高的产物,而近些年来,我国网络舆情的影响力随处可见,例如各类网络言论以及曝光。而需要面对的内容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对于舆情的认知度,国内大部分网民趋于年轻化,这也让一些领导对于网络舆情的认知存在一定的问题,即决定网络仅仅是一个娱乐工具,所代表的东西都是负面且主观的不具有可信度;其次是对于网络舆情的重视度,对于网络的反映过于忽视;然后是缺乏直视意识,害怕网络,对于网络的报道和曝光是否恐惧,害怕担当责任,故意回避网络等等;最后是缺乏反映,对于舆情搪塞敷衍,主要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其一,不好说,不知道如何说起;其二,不屑说起,对于网络舆情反应较为冷淡,同时对于关键问题一笔带过,闪烁其词,所以主动客观面对舆情,是政府部门乃至各个领导干部首先需要体现出的意识。

2、精于处理舆情。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奎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由此可见舆情的重要性和导向性,而目前基于网络来说,舆情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都得到了更大的提升,政府部门则需要精于处理舆情,即可以通过消除舆情思想中高端封建性,同时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度,根据社会事实进行客观看待舆情,同时对于不实的舆情及时辟谣信息,并与新闻媒体合作完成报道和演说宣传,保证在负面舆情在尚未形成规模的阶段进行有效的控制与引导。同时在处理和引导过程中,可以让新闻媒体或者评论员进行阐述,为后期工作开展留有余地。

3、加强关注舆情。对于网络舆情而言,可以体现出双面性,即一方面反映的是目前社会舆论的现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舆论的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反应干部工作以及作风的问题,所以关注舆情是每个干部约束自身,提升自身自信的一种途径。即可以通过信息搜集部门的建立,配合宣传部门工作,对于与政府公信力及形象管理的舆情或者焦点问题进行重点关注,并且及时完成处理。

4、强化网络管控。即可以通过与一些热门词汇、新闻或者信息平台想合作,同时让这些平台对于舆情进行重点指引,并且对于网络水军等影响网络舆论导向的群体进行严格监控,对于争议度较大的内容采取多次强调和评价,从而提升社会舆论的稳定性以及政府的调控能力。另外还可以开展危机公关点子外包服务,即利用社会以及企业自身的资源,根据自身多年的公关经验,与其他政府部门有效联合,完成紧急预案。

第3篇:强化舆情监管范文

很多大学生自己遇到事情缺乏主见,或者对一些事情不很了解的时候,他们可能通过百度、贴吧发一些问题,以征求大家的意见与看法,譬如即将实习的大学生对一些实习单位不了解,他就会在网上发一些提问,以征求大家的解答。大学生做事热情高,思想活跃,但由于每天都基本上呆在学校,社会阅历不够成熟,遇到事情,缺乏理性的分析及鉴别,容易被一些言论与行为所迷惑,通过网络宣泄自己一些不满的情绪,甚至有些人还比较极端,一些过激的言论,这种人很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所利用。随着2011年初腾讯公司推出微信,到现在海内外月活跃用户总数已近4亿,特别是站在网络信息的最前沿,大学生现在一遇到事情,就喜欢拍拍照,立即通过微信自己的言论,以晒晒自己的喜怒哀乐,以便引起别人的共鸣。

二、高校网络舆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法受到挑战

大部分高校采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及班主任一般以灌输式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而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思想进一步开放与自由,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更需要形式新颖与互联网新技术相结合的思想教育方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占主导的地位受到挑战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教师,造成师生的互动与交流不够深入,而网络的快速发展,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更加广泛,对信息的选择也更加的自由,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程度显著提高,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的改变教师的主导地位。,形成与学生积极互动的双向主导模式的转变。

三、网络舆情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与方法

(一)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做好网络舆情的监管工作

建立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又能掌握网络技术的运用,还熟悉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高素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对高校做好网络舆情的监管工作至关重要,首先要完善学院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真正起到对学院网络舆情的监督、管理作用;其次要加强辅导员的素质提升。大学生与辅导员接触最多,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培训,提升辅导员利用网络与学生互动的能力,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推动力,对学院整个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作用十分巨大;再次,强化大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大学生骨干最重要的一个身份就是学生,他们比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更能熟悉广大青年学生的各种需求。培养一支政治觉悟高,网络技术好的学生网络舆情监管队伍,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些正面与积极的,有助于学生成长的信息,引导学生的网上舆论,做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途径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有校园网,也设置了一些校园论坛,这些论坛也为广大的师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空间域场所,但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单纯的校园论坛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学校于系部可以开设官方博客、微信一些学生关心的话题,如:思想提升、学业发展、生活适应、人际交往、闲暇生活、实习就业、心理健康等相关辅导信息,引导广大学生健康成长,班级也可以建立QQ群,加强班级内部的交流,促进班级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

(三)强化互动平台,注重解决学生困难

第4篇:强化舆情监管范文

善待网络舆论,及时回馈信息

伴随着中国社会复杂而艰巨的转型,随着互联网上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此起彼伏,存在于互联网虚拟空间中的网民群体和网络意见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一股强大的力量。[1]

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各地政府能够善待并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妥善处置各种网络热点事件,必将有效维护政府形象、提升对外信息的能力,而一旦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措施失当,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和破坏就会很大。

因此,作为新闻机构,首先要转变观念,善待网络舆论。

网络时代,政府官员的言行举止,往往要接受最广泛的监督,对于网络这样一种全新的公众民主表达方式,各级政府官员不仅要敢于面对,勇于并善于倾听网络声音,正确看待网络上的被监管和网络批评,更要能以更宽容平和的心态、更机敏的舆情反应程度,逐渐适应网络时代新的舆情和信息挑战。

从近几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网络舆论的公共话题来看,虽然内容五花八门,但受年轻网民追逐个性、求新求异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更多的话题往往会聚焦在一些危机事件的负面效应和负面信息上。

这是因为,危机事件的突发性和震撼性会引发公众多疑、焦虑等不稳定情绪的扩散,增加负面信息发生的源头。倘若此时网民意见和网络留言不被相关部门重视、正面反馈,而是敷衍塞责,那么危机事件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只能使信息传递的次数更为频繁,从而为负面信息的流动提供更为多样的载体。

其次,要想使网络真正成为新时期政务公开的重要渠道,各级政府部门更要发挥网络优势,真诚回答,及时反馈,要能使官方的信息和网络舆论的关注迅速对接,进而消除疑虑,建立诚信。

网络空间的无限性不仅为网民提供了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发言机会,从最根本的意义来看,它也体现在媒介形态与社会结构变迁和政治参与方式变化的对应关系上。各新闻机构不仅要认识到这种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性,更要多方开拓完善网络沟通及反馈形式,“问计于网”,“问政于民”,真正实现与媒体公众的网络沟通。

一些部门虽然已经搭建了“网络问政”平台,但由于对于网络意见和网民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处理不及时不认真,不仅造成网民的不信任,而且更容易造成信息误读和错解现象的蔓延滋长,强化了负面信息带来的社会效应,或是因处置失当造成影响广泛的社会事件。

因此,面对网络舆论,无论是网络批评还是网络监督,各级政府和企业都应以宽广的胸怀正确对待网络民意,都应持欢迎和提倡的心态。正如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所说:“在网民的骂声中听取诤言,在咒语中体察民情,在板砖中提高公信力,在网民监督下做好工作。”

做好舆情分析,引导网络舆论

网络时代的新闻如果要符合受众需要,有针对性和新意,那么预先充分的国内外舆情调研必不可少,而网络舆情分析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和更新,中国的网络舆论空间多元化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各种价值观的网络群落和社交网站相安并存,这也使得网络舆情分析的渠道越来越多,但就新闻的工作流程来看,网络舆情的收集分析主要分两个步骤:

新闻会前。收集各网站、主要社交媒体,网群、论坛及微博相关方面的言论、评论,有针对性地获悉网络舆论对所在部门的看法,对即将信息的关注度和关注点,正面舆论和评论有哪些,负面的有哪些,网民关注的信息集中在哪些方面。其中,哪些信息需要澄清、哪些有利的信息被忽视了。

新闻会后。跟踪了解各网站对于新闻会的报道;收集网民反映,分析舆论走向;从中对新闻议题作出及时的反馈和总结,比如反响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的,还有哪些疑问。

通过这样的舆情分析,新闻部门不仅能够有针对性地及时确立新闻的主题和重点,而且可以通过网络舆情跟踪研究分析,归纳总结,从中找出不足和问题,促使下次的信息在确保职能部门的政策立场传播出去的同时,更能针对一些网民问题以及敏感话题作出呼应。

要想有针对性地做好新闻,新闻前的预先策划会也是舆情分析的重要一环。

这需要新闻机构和相关人员在对新闻主题明确的过程中,通过对网络舆情的整理分析,从“民情需要”入手,从“民情利益”考虑,清楚公众和媒体最可能关心的问题会是什么,哪些话题最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他们会有怎样的反应,哪些因素可以确保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什么样的措施可以把既有的损失降到最低,并结合预先掌握的政府相关政策,达到信息有的放矢。由此看来,新闻前的网络舆情分析不仅能协助新闻人员尽早明确新闻的主题和目的,而且还会使之有备而来,进而从容应对。

从网络舆论的传播过程来看,尽管网络所提供的匿名可能性给公众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但这种言论自由、开放和匿名的传播特质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网络信息的监管难题,尤其是危机事件爆发时,处于危机情境下的公众由于各种好奇、焦虑、恐惧心理便会在网上传播各类小道消息。这类非正式信息对于公众舆论的影响力会更大也会更迅速。

因此,在对网络舆情整理分析进而确立主题的同时,确保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的网络舆情引导与监管也要加强。

第5篇:强化舆情监管范文

深化治理整顿,强化科学监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应急能力,动员社会广泛参与,构建长效机制,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保障群众健康和消费权益。

二、主要目标

(一)食品药品安全组织网络健全;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到位;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普查全面;各项管理制度规范;组织协调督查,限度遏制一般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和各类食品药品安全违法违规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的满意度。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社区药品食品安全工作领导、组织网络、食品安全信息员队伍建设,制定好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和食品安全信息员工作职责。明确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规范化制度要求,签订好辖区内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书。确保食品安全任务到人,责任到人,严格执行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

(三)建立全社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普查台帐。对经营户进行逐户登记,分类汇总,列入电子文档,同时将各行业规范化要求和制度发放到位。

(四)加强餐饮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扎实开展各类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五)落实农村家宴申报备案制度,做好农村家宴食品卫生指导服务,农村家宴申报备案率达90%。

(六)做好小卖铺,小商铺,小餐馆的食品安全检查,做到安全检查全覆盖。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日常监管、开展专项整治。一是按照市、街道统一部署,配合好街道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办、工商所等部门组织开展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尤其做好学校及周边食品药品安全检查。

(二)开展“违禁超限”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添加、使用非食品原料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

(三)开展“假冒伪劣”专项整治。严密排查中小学校园及周边、小作坊小摊贩、食品粗加工集中点等领域,严厉打击过期食品、粗制滥造、冒用品牌、虚假标识等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组织开展好清剿“黑窝点”攻坚战。

(四)加强农村家宴管理。集中整治农村家宴中的不规范行为,落实家宴申报制度,对厨师进行食品安全强制培训,对农村流动厨师实行备案管理,定期开展健康检查,督促实行亮证经营。

(五)是在重要节日、重大活动、重点项目实施期间,配合街道食药监办牵头开展的联合执法,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检查,加强各监管部门和监管环节的督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限期整改。

(六)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严格规范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行为,强化药械质量监管;加大对药品医疗器械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加强药品广告监管。

(七)强化宣传教育。按照“大宣传”、“大培训”、“大影响”、“大氛围”的要求,组织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尽快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关心、人人维护食品药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的宣传,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监督作用。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宣传教育,组织集中培训,加强舆情研判,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第6篇:强化舆情监管范文

(一)重点加强婴幼儿主辅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扎实开展各类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二)继续落实农村家宴申报备案制度,做好农村家宴食品卫生指导服务,农村家宴申报备案率达90%。

(三)做好白酒、肉及肉制品、“大桶水”等大宗食品食材,以及食品包装等相关材料的监督检查,做到安全检查全覆盖。

(四)全面开展“餐桌污染”治理工作,强化小卖铺、小商铺、小餐馆的食品安全监督检查。

(五)强化辖区中小学校、幼儿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保障学校食品安全。

一是开展“违禁超限”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添加、使用非食品原料、饲喂不合格饲料、滥用农兽药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加强风险隐患排查,加大白酒、酱油、醋中塑化剂、鲜乳中黄曲霉毒素M1、调味料中苏丹红和罗丹明B、婴幼儿奶粉中阪崎肠杆菌等监测和监督抽检力度。

二是开展“假冒伪劣”专项整治。严密排查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校园及周边、小作坊小摊贩小市场、食品初加工集中点等领域,严厉打击过期食品、冒用品牌、虚假标识等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组织开展好清剿“黑窝点”攻坚战。

三是加强农村家宴管理。集中整治农村家宴中的不规范行为,落实5桌以上聚餐申报制度,对厨师进行食品安全强制培训,对农村流动厨师实行备案管理,定期开展健康检查,督促实行亮证经营。重点强化许可准入管理,严厉打击无证经营行为。

四是在重要节日、重大活动、重点项目实施期间,按照省、市、县统一部署,开展联合执法,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检查,加强各监管部门和监管环节的督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限期整改。进一步落实报告、通报、交办、督办和联系会议制度,真正形成监管合力。

严格规范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行为,强化药械质量监管,加大对药品医疗器械违法行为打击力度,提升药品稽查工作效能。加强药品广告监管。

开展保健食品非法添加化学药物成分及化妆品违法使用禁限用物质专项整治。对缓解体力疲劳、减肥和辅助降血糖类保健食品和宣称美白、祛痘、祛斑、染发类等化妆品加大整治力度。切实加大对假冒伪劣保化产品的处罚力度,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化妆品经营秩序。

加大《新食品安全法》的宣传培训力度,组织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食品安全培训,提高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素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的宣传,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监督作用。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宣传教育,组织集中培训,加强舆情研判,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修订完善《__镇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及《__镇药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统一指挥、步调一致的应对处置机制,适时开展应急演练,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置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舆情研判和应急处置,加大正面引导力度。

一是健全制度,完善体系。各村(社区)、镇属相关单位及食安委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要落实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专兼职人员,完善制度,明确监管责任。

第7篇:强化舆情监管范文

一、建立网络舆情收集引导机制的意义

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观点、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具有直接性、多元性、突发性、隐匿性、扩散性等特点。企业、私营业主、个体工商户、消费者等服务对象在互联网中发表各类言论,提出许多问题,迫切需要与工商部门进行信息沟通、反馈,但由于互联网信息的海量,未建立一套有效的互联网信息筛选分析机制,工商部门不能及时获取相关诉求,导致信息不共享、信息单边传递、信息不能及时反馈、无法建立信息交流等情况。建立一套有效的互联网信息筛选分析机制,并建立信息沟通交流平台、及早收集网络舆情、及早研究网络舆情形成和发展规律、及早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断,对于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掌握工作主动权,促进工商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立网络舆情收集引导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快速有效的网络舆情收集机制。目前,工商部门建立的舆情收集手段大多只停留在人工收集筛选阶段,没有与网络舆情监测和舆情分析相匹配的技术手段。在舆情危机事件发生后,难以从互联网海量信息中及时有效地获取深层次、高质量的网络舆情信息,往往造成舆情危机事件引导处置工作的被动。由于网上信息量十分巨大,我们必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网络舆情予以分析与研判,从而得出精准的研判结论。

(二)缺乏快速有效的网络舆情研判分析机制。网络舆情的研判分析机制是对网络媒体上舆情的定性与定量给出的一种价值和趋向判断的过程。网络舆情的研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网络舆情进行日常性和持续性跟踪与搜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舆情信息库;二是针对某一突发事件或某一特定任务进行有针对性的研判工作,任务完成则舆情活动便随之结束。这就需要建立快速有效的研判分析机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网络信息进行科学采集、上报、归并、整理、汇总、分析和研判。

(三)缺乏预防和引导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由于网络舆情的理论研究刚刚起步,再加之管理主体缺位等原因,导致网络舆情的产生、传播、处置、引导的全过程管理机制极不完善。而网络舆情则能以惊人的速度传播。短时间内得到数以万计网民的共鸣,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集群效应。这就迫切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预防、引导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

(四)缺乏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引导专业人员。有些部门对网络舆情不够重视,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意识。不注重专业人员的培训,不善于和新闻媒体沟通。特别是对各种网络舆情危机不能进行科学预测、研判和引导。

(五)缺乏网络舆情预案演练。从现有情况看,一些地方对工商网络舆情工作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没有编制网络舆情预案,更没有进行网络舆情预案演练,舆情发生时,往往措手不及。

三、建立网络舆情收集引导机制的对策建议

互联网作为一块正在加速膨胀的思想阵地和“信息自由超市”,已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工商机关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不断增强引导网络舆论的本领,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高认识,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领导体系。一是精心构建网络舆情监督组织机构。根据网络舆情监督工作的需要,成立网络舆情领导组、网络舆情监测组、网络舆情调查组、网络舆情反馈组,开展涉及工商网络舆情的监测、评估、预警和应对工作。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政务和党务公开。凡是与工商职权相关而又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事项都应当公开。三是抓好工商门户网站建设。把工商门户网站建设成为征求意见、网上受理、在线交流、咨询问答、网上展览等多功能有序整合的统一平台,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的矛盾,理性合法表达诉求。四是抓好12315申诉举报处理反馈工作。把12315平台建成一个与广大消费者和人民群众信息互动的平台、畅通民意的平台、接受社会监督和听取群众意见的平台以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平台,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处理消费纠纷的能力,树立工商部门良好形象。

(二)分层管理,建立舆情收集监测引导机制。一是实行分层管理原则,按行政区划和管辖区域划分网络舆情收集、处置、引导级别,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纳入绩效考评,实行责任追究。二是落实网络舆情收集人员。负责每天对网络舆情开展日常监测和重点网站、重点论坛的网络巡查,对网络舆情进行汇总、登记和总结。三是建立网络舆情评论员机制。经常对网络舆情评论员进行网络舆情危机技巧的培训和训练,特别要加强如何对各种网络舆情危机进行科学预测、研判和引导的培训和训练。四是坚持对涉及工商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舆论热点、媒体关注焦点、舆情级别和程度及时、准确、全面掌握,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五是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对工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修正工作偏差。对服务对象的抱怨、过激行为要及时处理化解。六是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收集一体化平台。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网络舆情自动收集系统,对重点网络进行适时监测,对海量信息进行自动筛选、过滤,缩短网络舆情收集时间,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三)科学分类,建立快速有效的网络舆情研判分析机制。一是网络舆情预测性分析研判。根据一定时期网络舆情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召开网络舆情研判例会。查找网络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网络舆情反映的问题,对网络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二是网络舆情提示性分析研判。采取日通报、周研判、月分析和重大事件专题研判等形式,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层级研判。三是网络舆情动态性分析研判。对一些影响面大、可能导致事件升级危机的舆情信息,要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信息的第一时间获知掌控,及时准确地把握网络舆情事件的动态性发展。四是网络舆情反思性分析研判。组织召开网络舆情评析会,总结交流网络舆情研判决策的得失成败。五是定期进行网络舆情预案演练。既要有危机发生后应对遏制危机、消除危机、重建或恢复正常状态的多套行动方案,又要通过实战演练或计算机模拟演练,以提高领导者的指挥能力和职能部门的应变能力。

第8篇:强化舆情监管范文

战略型IR的价值

整体来看,战略型IR有3大价值。

战略型IR是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高质量的IR,能帮助不断提高经营的透明度,听取投资者和分析师对发展的看法,使决策更加理性。

战略型IR是优秀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对上市银行而言,战略型IR更显重要,可以借助中国传统金木水火土“五行”要素相生相克来揭示股东、债权人、评级机构、客户和监管机构等各关联方的关系。如银行要争取客户,扩大存贷款,持续融资,首先需要得到监管部门的支持,监管部门要求股东承诺持续出资,提高资本充足率,股东希望发行各种金融债,降低融资成本,缓释资本压力,因此无论银行还是股东,无论发债还是发股,都需要与分析师进行充分沟通,通过分析师做出相对正面的评价,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因此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相生相克,相辅相成。这种关系的维护和构建正是IR要着手解决的。由此,战略型IR不局限于一般投资者的沟通,更是协调多方关系主体的一个复杂过程,这是过去狭义IR无法企及的。

战略型IR是形象营销的重要手段。年报、半年报等是为公司做广告的绝好机会。此外分析师报告等也是一种广告。良好的IR能在宣传工作中起到放大效应。

兴业银行的探索

自2007年上市以来,兴业银行把“寓义于利”的核心价值理念与“畅达沟通、准确传递”有效结合起来,针对互联网社会舆情管理的新特点,以战略型视角对IR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系列“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投资者沟通活动,在积极传递和彰显银行核心成长价值、树立资本市场的良好形象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IR中有句名言:“不能改变的是事实本身,而能够改变的是人们对其的认识”。这句话强调的就是沟通互动的重要性。使人们全面、客观、真实地认知公司,这是IR的基本原则。2013年兴业银行投资者沟通活动重在进一步树立兴业银行差异化经营特色的资本市场形象,服务全行业务发展。投资者沟通活动主要围绕经济大环境,重点向投资者推介的理念包括:在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脱媒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扬长避短,深入推进银行业务转型,在部分领域形成有别于同类型银行的差异化经营特色,多市场、综合化服务能力稳步增强的总体经营策略;积极应对社会融资结构变化,合理安排信贷业务与非信贷业务比重,探索多元化资金运用渠道;持续推进业务条线专业化改革,注重体制机制转变,强化各业务条线间的交叉协同,有效提升银行内生增长动力与专业竞争能力;银银平台、环境金融等特色业务具备广阔的市场空间,将继续把握机遇、巩固优势,将其打造为兴业名片。

考虑到不同受众面的差异化需求,2013年兴业银行的投资者沟通更加强化层次性、针对性与专业性,形式上注重常规推介与专题推介、现场会议与电话会议的结合。特别是根据往年经验,为避免上市银行定期报告集中披露期各银行推介时间与地点的冲突,将定期报告推介会与业务条线专项调研错开组织时段,以更好地吸引主流机构参与。另外,考虑到众多中小投资者主要通过电子邮件、电话与IR工作人员进行沟通,所以从去年“6?26银行流动性危机”开始,兴业银行将现场会议、电话会议的实录在会议召开24小时内在银行官网首页进行登载,实现最大限度的信息披露公平性,这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广泛好评。

把握好五大原则

做好战略型IR,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转变观念,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从原先的被动应对市场情况到根据公司自身现状和发展特色来主动部署安排全面的IR,同时密切跟踪监管机构相关政策、投资者动态和媒体动向,提前筹划布局,主动引导沟通,及时排除潜在的事件引爆点,当发生危机时,果断采取相应措施,变不利为有利。要做好战略型IR,需把握好5大原则。

透明沟通。国际知名投行高盛认为,好的IR管理要点之一在于“no surprise”。投资者需要公司的信息透明,一切在预期之中,不需要surprise。IR的核心是充分的信息披露。只有不断提升透明度,投资者才能更加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公司的现时经营状况和未来前景,进而据此作出理性和相对准确的投资决策。

广泛公平的沟通。投资者沟通中应有所区别,强化针对性。对于监管部门,沟通中加强对于最新监管政策的讨论、解读以及将市场最新反馈传递给监管部门,通过真诚沟通建立顺畅的监管层沟通渠道;与专业机构与分析师,沟通中要注重理性、数据和说服力,要通过专业推介材料的组织,系统阐释公司核心投资价值,通过多种专业性强的推介活动强化其对公司的正确认知;而对于个人投资者和媒体,沟通中要注重形象、通俗和引导性,可采取管理层访谈、专业分析师评论、专家点评等。

采用多种沟通方式。组织现场与网络年度业绩说明会,参加各类投资者现场与电话会议,走访股东与接待机构调研;处理投资者邮件,接听电话;对IR中英文网络平台的日常维护与内容更新工作。除上述日常IR外,还可以根据公司不同的经营特色、业务亮点,宣传公司差异化经营特色、增强市场认知度与认同度。

特殊时期,主动引导资本市场,提高IR的前瞻性。密切跟踪市场动态和媒体动向,提前筹划布局,主动引导沟通,及时排除潜在的事件引爆点。这不但要求公司加强舆情监控,且要求完善内部重大信息的报告机制,预先明确事件处理和对外沟通的基本原则和政策,制定科学可行的应急预案。这样,IR才能真正做到早发现和早处理。做到这些必须得到董事会和高管层的重视和支持,以及内部相关部门的有效协同配合。主动解读市场重要事件,及时应对市场重要事件,主动介入舆情管理,积极传递和彰显公司核心成长价值,正面引导市场,结合热点问题,加强与主流证券分析师、媒体的一对一沟通。

第9篇:强化舆情监管范文

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精神

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十精神,是我市环保宣教系统的首要政治任务。要结合环保工作实际,广泛宣传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意义;广泛宣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广泛宣传建设美丽中国和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战略举措;广泛宣传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中国环保新道路的内涵与实践,切实增强全民环境意识。

二、努力增强环境新闻宣传的覆盖面和传播力

注重舆论引导的突出地位,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利用“六·五”世界环境日等重大环保节日,在宣传报道上形成正面舆论强势。搭建有效信息传播平台,广泛宣传报道生态文明理念和实践成果。加强在《中国环境报》、《环境》等环保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力度;加强在《时报》的宣传报道力度,全年制作刊登环保专版10期;加强在电视、广播、网络的宣传报道力度,不断提升环保宣传的受众面和传播力。

认真做好环境舆情监测、预警工作,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强化对热点舆情的引导和社会情绪的疏导,主动回应群众的关切。打造“舆情应对四个一”服务品牌,确保做到全面掌握环境舆情,科学研判环境舆情,及时通报环境舆情,快速化解环境舆情。

三、大力开展面向全社会的环境宣传教育

以《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为指导,按照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精心策划组织好各类环境宣传活动。

(一)深入开展“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以世界环境日等重要环境纪念日和重大环境工作部署、活动等为契机,开展广场文艺演出、环保集市、环保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加大面向社会的宣传教育活动力度,有效引导和支持公众参与,开展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环境宣传教育的受众面和影响力。

(二)联合宣传、教育、妇联、团市委等部门和各镇区,加强各项绿色创建活动,把绿色细胞工程建设引向深入。2013年,全市计划新增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村10个、市级生态村10个、市级生态文明示范村1个;新增省级绿色社区1个、市级绿色社区1个、省级绿色学校1所、市级绿色学校10所、市级环境教育基地1个。

(三)深入开展“六五”环境普法教育,提高全市干部群众的环境法制意识。通过各种形式的环境普法教育教育活动,不断推动广大公民依法规范自身环境行为,正确行使环境权利,认真履行环境义务;进一步树立广大公民正确的环境观,从而推动全社会关心、关注、参与环境保护工作,让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四)开展环保大培训活动。利用集中授课、现场观摩等方式,加强对环保系统干部职工的业务培训,全年举办环保业务培训班不少于10期。通过环保大培训,不断提高环保从业者依法行政、环境监管、化解环境矛盾纠纷、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等的能力。加强对部门、镇区环保分管领导和企业负责人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环保政策等的宣传培训。

四、有效推进宣传教育自身能力建设

根据宣教标准化建设要求,添加部分宣教设备,做强做大环境宣教平台;抓好宣教队伍素质、思想、业务和作风建设,提升宣教从业者素质和水平,提高宣教能力。

全面改进文风,努力增加宣传报道内容的针对性、有效性。提倡短、实、新,反对假、长、空,不断提升环境宣传教育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大力倡导理论学习的风气,调查研究的风气,真干实干的风气,努力把握宣传教育工作规律,激发创新活力,不断推进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