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分析诗词的方法范文

分析诗词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分析诗词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分析诗词的方法

第1篇:分析诗词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知识链 共词分析 多维尺度分析 研究热点

分类号 G350

Hotspot of Knowledge Chain Research Based on the Co-words Analysis

Shen Tongping, Yang Songtao, Chu Jiewang

Abstract This paper collects the keywords in the researches of knowledge chain field published in CNKI full-text databases, then uses software SATI 3.1 to get the word frequency of these keywords. The top 32 highly cited keywords are identified. It constructs the co-word matrixes, correlation matrixes and discriminative matrixes. On the basis of this classification, it tries to conduct co-word analysis of different matrixes taking advantage of three multivariate statistic methods-factorial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and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analysis. At last, it explores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and hotspot of knowledge chain theory.

Keywords Knowledge chain. Co-words analysis.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Research hotspot.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赖以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正如野中郁次郎所言:在一个只有不确定才是确定的经济中,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必然资源是知识[1]。如何更好地利用知识,提高知识的效益,于是就产生了知识管理这门学科。知识管理,顾名思义,是对知识的管理,是一门对企业现有知识的一种增值管理。其中,知识链就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链,又称为知识链条(Knowledge Chain),是一个不断循环的知识流动过程,包括知识获取、知识挖掘、知识流动、知识溢出、知识创新等过程。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以知识流为导向,促进企业资金流和物流的不断良性循环,从而实现企业的价值。在全球经济一体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建立知识链正日益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1]。

本文以CNKI近十年来发表的知识链文献为研究对象,以文献关键词为研究载体,以共词分析方法为研究基础,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方法为手段,结合可视化软件Ucinet,绘制近十年来知识链研究图谱,以直观的形式展示国内近十年知识链研究领域的学科热点问题。

1 文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方法

共词分析方法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法国文献计量学家提出的,其思想来源于文献计量学的引文耦合与共被引概念。其中,共被引指当两篇文献同时被后来的其他文献引用时,则这两篇文献被称作共被引,表明它们在研究主题的概念、理论或方法上是相关的。两篇文献共被引的次数越多,它们的关系就越密切,由此揭示文献之间的亲疏关系。共词分析以此为原理,对文献的标识特征之一的关键词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对高频关键词的界定,把握学科研究热点领域,并在高频关键词的基础上,构建共词矩阵,并利用社会学统计方法和社会学统计软件进行多维统计,并将统计结果以图形的形式直观的显示出来。最后,对分析对象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归纳,分析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

1.2 研究文献来源

为了确保检索的文献符合笔者的分析需求,笔者检索条件设置为:数据来源为CNKI,检索时间为2003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以“知识链”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检索出期刊、硕、博士论文等235篇,通过对每篇文章的浏览,确定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有208篇。通过文献计量工具软件SATI 3.2对原始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提取,在检索的208篇文献中,共有关键词有381个,选择词频不低于3的关键词有32个,得到32 个高频关键词列表,详见表1。

表1 高频关键词(部分)

通过对32个高频关键词进行两两共词检索,统计他们在208篇文献中同时出现的频率,形成32×32的共词矩阵,见表2。

表2 高频关键词32×32共词频次矩阵(部分截图)

1.3 构造相关矩

通过对共词矩阵进行卡方检验,发现共词矩阵不符合正态分布规律,为了能够用更多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需要利用Ochiia系数对共词矩阵进行转换,构造相关矩阵和相似矩阵。用Ochiia系数将共词矩阵转换成相似矩阵,如表3所示。但是相似矩阵中的0值过多,统计时容易造成误差,为了方便进一步处理,用1与全部相关矩阵上的数据相减,得到关键词相异矩阵,部分数据详见表4[5]。

表3 相似矩阵(部分)

在相似矩阵中,数值的大小表明了两个关键词之间距离的远近,数值越大表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近,相关程度越大;数值越小则表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远,相关程度越小。

表4 相异矩阵(部分)

在相异矩阵中,数值越小表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近,相关程度越大;数值越大则表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远,相关程度越小。

2 多维量度分析

2.1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一种相关分析技术,希望在一大群具有相关性的数据中,通过降低变量的数目,转换为彼此独立的新的因素。本文利用SPSS 19.0中文版软件进行关键词共词频次矩阵的因子分析,得到因子分析结果表5。

在进行因子分析过程中,笔者发现本文设定因子数为10个比较合适,结果表明共有10个公共因子被提取,这10个因子累计方差解释贡献率为43.193%。将32个关键词分为10个类别,可以解释知识链研究领域43.193%的信息。

表5 因子分析结果(部分)

通过对转轴的因子分析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按照因子负载超过0.35的因子才被接受提取关键词的原则,确定国内知识链研究热点分布。

从表5中可以发现,第1个因子主要解释了企业-学校、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业务流程、知识链模型;第2个因子主要解释了图书馆、业务流程、知识创新;第3个因子主要解释了企业-学校、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知识链模型、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第4个因子主要解释供应链、模式、知识创新;第5个因子主要解释社会资本、相互信任、知识创造、知识共享;第6个因子主要解释模式、知识链、价值链;第7个因子主要解释社会资本、相互信任;第8个因子主要解释组织学习;第9个因子主要解释知识流动;第10个因子主要解释企业核心竞争力、框架、知识管理系统。

2.2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只要是辨别事物在某些特性上的相似或相异处,并按照这些特性将事物划分为几个类别。通过聚类分析可以更加明确的反映该研究课题的研究热点和最新研究领域。本文利用SPSS 19.0中文版软件对相似矩阵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聚类树状结果,可知关键词集聚分为5个类别。第1类,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企业-学校;第2类,层次分析法、图书馆、业务流程、知识链管理;第3类,社会资本、相互信任、供应链、模式、知识创新、核心竞争力、价值链、知识管理、知识链模型、知识链、企业核心竞争力;第4类,知识流动、知识评价、知识共享、知识创造、知识优势、组织学习、企业、知识流动;第5类,合作创新、组织之间合作、学科建设、模型、领域本体、知识管理系统、框架。

2.3 多维量表分析

多维量表分析(MDS)是将一组个体间的相异性数据经过MDS转换成空间的构形,且尽可能保留原始数据的相对关系[6]。在SPSS 19中文版中,选择“分析――度量――多维尺度(ALSCAL)”,得到空间二维结果。

从结果可以看出,关键词可以分为5类。第1类,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相互信任;第2类,知识管理系统、企业、模型、领域本体、企业-学校、层次分析法、学科建设、框架、知识溢出;第3类,社会资本、组织之间合作、合作创新、知识流动、企业核心竞争力、图书馆、绩效评价、业务流程;第4类,知识链、知识链管理、核心竞争力、知识创造、知识管理;第5类,知识优势、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组织学习、模式、供应链、价值链、知识链模型。

3 国内知识链研究热点透视

从上面的多维变量分析中,我们知道国内针对知识链研究的范围比较宽泛,既有对知识链概念、模型的研究,也有学者通过知识链的研究来提高企业知识资源的利用效率等。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知识链的研究将会越来越多。国内知识链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

3.1 知识链概念与模型研究

知识链概念和模型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知识链概念研究:知识链,是一种知识链条,是知识管理的核心部分,知识链的提出,就是提高知识的利用率。目前对知识链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学者有的从企业主体发出,认为知识链是知识流在不同企业之间的转移和扩散,从而实现知识的集成和创新的网链结构。有的学者从系统的知识管理观点出发,认为企业的知识链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供应链的层次上,它应该是一个抽象化的完整的知识管理系统。对知识链的概念的研究是国内学者研究热点之一。(2)知识链模型研究:知识链模型作为知识链概念的形象化事物,为理解知识链的运行机理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由于知识链没有确定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众多基于自身学识的模型,它们在研究视角、特性等方面不大相同。因此,知识链模型研究主要包括知识链模型的构建、知识链模型的比较分析,知识链模型的现状研究等[7]。表征这一热点的关键词有“模型”、“领域本体”、“框架”、“知识链”、“知识链模型”等。

3.2 知识链流程研究

知识链是一种知识链条,在这个链条形的网络中,企业对内外知识进行选择、吸收、整理、转化和创新,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流动过程。通过知识链流程研究,提高知识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国内学者研究的一大热点。具体分为下面几个方面:

(1)知识优势(关键词:知识流动、知识优势):知识优势强调的是由知识形成的竞争优势。促进知识优势的形成,是知识链研究的一大重点。构建知识链知识优势理论模型,实现由知识资源――知识优势――竞争优势的转化。

(2)知识共享(关键词: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是指员工彼此之间相互交流的知识,使知识由个人的经验扩散到组织的层面。这样在组织内部,员工可以通过查询组织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反过来,员工好的方法和工具通过反馈系统可以扩散到组织知识里,让更多的员工来使用,从而提高组织的效率。知识共享成为当前企业知识管理研究中最重要的议题,其主要研究方向是推动知识共享的主要手段。知识共享既有针对网络化组织、虚拟团队的知识共享模型的研究,又有基于博弈论的知识共享演化博弈模型,还有针对知识共享风险的防范措施。

(3)知识创新(关键词:知识创新):知识管理的本质就是一种创新管理,组织的知识创新包括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知识创新的意义在于帮助组织在创新群体内创造一种共识,以构造可以用来开发新产品和服务的新知识。国内学者针对知识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创新模型的比较、知识创新模式的选择和知识创新实现方法。

(4)知识流动(关键词:知识流动):知识流动是指在特定环境中,知识在有一定需求的主体之间(包括个人、组织和区域),从知识存量高者流向知识存量低者的过程。发送的知识是知识接受者现有知识能匹配和需要的知识。只有知识流动起来,整个知识链才能循环起来,从而实现知识共享、知识增值的目的。国内学者研究究了知识链组织之间的知识流动过程,分析了知识流动障碍的基础上,构建了知识流动模型,提出了促进知识链组织之间知识流动建议[8]。

3.3 知识链应用研究

知识链应用研究比较宽泛,如在图书馆、生产服务性行业、政府知识管理、企业集群与创新、合作伙伴选择、组织学习、组织绩效评价等方面都有知识链的应用。这一方面的研究热点主要是知识链促进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知识链对企业知识共享的影响,不同组织之间知识链共享研究,基于知识链的成员利益分配研究,以及图书馆知识链应用研究等。表征这一热点的关键词有“知识管理系统”“组织之间合作”“图书馆”“业务流程”“绩效评价”“核心竞争力”“组织学习”“模式”“供应链”等。

4 结语

国内知识链研究的时间不长,研究论文数量不多,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知识链的概念、模型、应用等角度。通过共词分析法来展现国内知识链研究热点问题,这类文献基本没有。笔者的目的在于通过这篇研究论文,清晰地发现近十年来知识链研究领域过去的关注点、现在的热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也有点不足。在介绍知识链研究热点问题,因限于篇幅,很多相关热点没有一一展示;学科领域的研究应以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由于定性研究较难统计,本文只采取了定量研究,对研究结果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高频关键词的设定、树形聚类图的划分、因子分析等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些问题是笔者下一步需要完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 1 ] Nonaka I.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J].Har-

vard Business Review,1991(11):94-104.

[ 2 ] Callon M,Law J,RIP A1.Mapping 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ology of Science in the Real World[M].London:Macumillan,1986:14-18.

[ 3 ] Law J,Bauin S,Courtial J P,et al.Policy and the mapping of scientific change: a co-word analysis of research into environmental acidification[J].Scientometrics,1988,14(3/4):251-264.

[ 4 ] Turner W A, Rojouan F. Evaluating Input/output Relationships in a Regional Research Network Us-

ing Co-word Analysis[J].Scientometrics,1991,22(1):

139-154.

[ 5 ] Wettler M. Reinhard Rapp Computation of Word Associations Based on the Cooccurrences of Words in Large Corpora[EB/OL].[2005-10-09].http://acl.ldc.upenn.edu/W/W93/W93-0310.pdf,2013-05-10.

[ 6 ] 林震岩.多变量分析:SPSS的操作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33.

[ 7 ] 李后卿,黄玉丽,莫文生.知识链模型及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2008(7):57-59.

[ 8 ] 赵力焓,石娟,顾新.知识链组织之间知识流动的过程研究[J],情报杂志,2010(7):70-73.

沈同平 安徽中医药大学助教。安徽合肥,230036。

杨松涛 安徽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安徽合肥,230036。

第2篇:分析诗词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火灾风险评估;食堂;模糊极值统计法;层次分析软件;改进措施

0绪论

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人们消费和娱乐的人员密集场所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对繁荣社会经济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另外一个负面的影响——人员密集场所的重大恶性灾害事故频繁发生。这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较大影响、给社会造成了较大损失,引起了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关注。

食堂作为人员密集场所,在发挥提供就餐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火灾隐患。如2007年发生在武汉一所高校食堂的火灾,再如2009年发生在川大锦城学院的火灾,虽然这两起火灾并无人员伤亡,但却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高校食堂这类特殊的人员密集场所的广泛关注。火灾风险评估对于认识火灾隐患,降低火灾发生的概率,提高消防可靠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1食堂消防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本章深入分析食堂火灾危险性,建立食堂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专家评分法确立评价指标的取值范围,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建筑火灾危险评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而指标体系是其中关键的一步。食堂作为人员密集场所,广泛存在于各大高校与企事业单位中,但人们对于其的关注度却很少。下面就根据人员密集场所的特点,建立食堂的火灾危险性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1.1人员密集场所的特点

(1)人口密度大,人员疏散困难

(2)火灾荷载大,发生火灾时产烟量大,烟气造成的危害较严重

(3)内部线路复杂,存在线路老化、修复不及时的问题。

(4)消防设施完好率得不到保证。

(5)人员接受消防知识培训或消防意识程度不统一,参差不齐。

1.2食堂火灾危险性分析

任何一个建筑的火灾从根源上来讲都是由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从建筑自身消防安全、灭火救援力量、当地防火监督状况和社会消防安全状况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2.1食堂自身消防安全

(1)建筑物自身情况

建筑物的墙体、构件、内部装修的燃烧物质性质、室内火灾载荷等,对其控火能力都有重要影响。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以及建筑物周围的环境都会影响到建筑物的火灾危险性大小。

(2)防火设施与设备

合理的防火结构与布局,防火或防排烟分区等被动防火设施,能够在火灾发生的初期阶段截断其蔓延,将火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一旦初期火灾未得到有效控制,马上就会发展成熊熊大火,很难扑救。所以,首先必须防止火灾发生,即使发生,也要控制在初期阶段。特别是对食堂这样的人员密集场所,要充分利用自动火灾报警系统、自动火灾灭火系统这些主动防火设施将火灾控制在初期阶段,直至扑灭。

(3)火源的控制

由于食堂的用电设备少,出现用电不慎造成的火灾可能性较小。但是操作间线路较为复杂,在供应伙食前期耗电量较大,可能出现短时的短路现象。因此其着火原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电器设备、吸烟,电线电缆。

(4)消防应急疏散

每年世界各地都会有踩踏事故造成很多人丧生,其直接原因是人员不能快速安全离开事故发生地。由此可以看出消防应急疏散的重要性,很多事实也可以证明这一点。食堂的应急疏散设施包括安全出口、火警广播系统、人群的密度、疏散标志与应急照明等等,是发生事故后进行人员、物质疏散的必要设施,它的情况好坏对建筑物的火灾危险性有直接的影响。

(5)消防安全管理

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火灾疏散方案、设置专门人员值班、定期对各种设备进行检修,是提前发现问题的最好手段,真正做到“防范于未燃”。与此同时,人们的安全意识水平以及食堂的消防安全管理机构和管理水平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2.2食堂灭火救援力量

食堂一旦发生火灾,当地的消防队装备、消防队训练水平和实战水平、消防队数量、消防通讯、道路交通状况和消防水源等等密切的关系。

1.2.3当地防火监督状况

防火监督检查也就是指消防监督检查,其责任主体在于当地的支(大)队,只要当地主管消防机构定期做好监督检查,发现隐患并及时要求整改和专项治理,有助于减少各类火灾事故的发生。

1.2.4社会消防安全状况

当地的社会消防安全状况也影响食堂发生重特大火灾危险的大小,尤其是社会消防安全、领导的重视等等。

1.3食堂火灾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分析对食堂火灾危险性分析,以及人员密集场所的特点,现建立以食堂自身消防安全、灭火救援力量、当地防火监督状况和社会消防安全状况4个子系统的评价体系。并确定了各子系统的影响因子,见表2.1。

1.4评价指标体系各个因素的风险值

本文采用专家评分法,就把在评定问题中或决策问题中所要考虑的各因素,由调查人事先测定出表格,然后根据研究问题的具体内容,在本专业内聘请阅历高、专业知识丰富并且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按照对安全有利的情况(越有利得分越高)进行打分。最后,由调查人汇总,计算出因素的分值,根据风险程度表进行评估。此方法易于掌握,能广泛用于火灾安全评价。

1.4.1专家打分

根据表2.1制订因素重要程度调查表。调查时,综合考虑聘请10位专家组成专家调查组,主要是消防和建筑设计等方面的专家。在打分时,要求每个专家独立完成,不能互相讨论或交换意见。

其中打分依据相关的风险等级,具体等级划分如下表2.2:

1.5确定特征值

以专家打分为依据,根据公式(2.1)确定评估指标的特征值

(2.1)

其中bij为评估分值上限,aij为评估分值下限。

指标特征值如表2.3

1.6小结

本章完成了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专家打分并根据专家打分计算出了三级指标特征值,为后续的计算建筑物的总的风险值并判定风险级别奠定了基础。

2 yaahp层次分析软件的应用

2.1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根据指标体系绘制层次结构模型,如图3.1

2.2绘制判断矩阵

对多目标、多层次进行两两对比,运用九标度法,构筑判断矩阵。九标度赋值法的重要性判断值如下表3.1

3.3各级指标的权重的确定

利用层次分析软件yaahp确定各级指标权重,仅截取部分图,如下

Yaahp层次分析软件的Wi即为三级指标的权重,即二级指标所包含的因子权重。

对二级指标所包含的因子,各权重求和,既为二级指标权重。同理,一级指标的权重的确定也是如此。在这里不一一罗列。

根据权重指标及各因素的特征值并利用公式(3.1)从而确定各因素对上级指标的影响。将各指标所包含因子的影响值利用公式(3.2),既为指标的风险值。

(3.1)

式中:——建筑某级指标火灾风险

——基层指标的权重

——基层指标的评估得分

其中当某级指标只包含一个风险因素时,i=1

(3.2)

式中R——上级指标得分

因此总得分:82.27,属于高风险。

虽然食堂的风险较大,但是可以通过可以一定措施进行补救。现依据特征值及风险量化标准列出对整个风险评估结果起决定性作用的几个方面。分别为室内火灾荷载、吸烟、火警广播系统、人群密度、疏散标志与应急照明、消防通信和接出警,道路交通,隐患整改落实,专项治理、社会消防宣传、各级领导重视情况这些因素对于引起火灾具有极大的可能性或者后果极其严重。如果在这些方面妥善落实,则消防安全相对可以保证。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本文概述了消防安全评估中术语与常用的评估方法,阐述了国内外建筑消防安全评估研究现状。概述了模糊评价理论与方法。对食堂火灾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以食堂建筑自身安全、灭火救援力量、当地防火监督状况和社会消防安全状况为因素子集的食堂消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子集的评价因子。采用yaahp层次分析软件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

结论如下:

(1)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建筑消防安全评估的基础。

(2)对食堂进行消防安全评估的目的,是减少火灾发生以及火灾发生以后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评价指标体系除了考虑建筑自身状况,还应该考虑灭火救援力量、当地防火监督状况和社会消防安全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更完整。

3.2建议

从存在较多极高风险的因素方面可以看出食堂的安全性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在食堂自身的疏散方面上是较差的,消防基础设施和公共消防安全状况以及当地防火监督情况也不尽人宜。因此作者对食堂的安全管理提几点建议:

(1)食堂要实行消防安全统一管理。

1) 疏散设施要统一管理,确保完好有效。

2)消防设备要定期检修,统一管理。

3)食堂用火用电要统一管理。不能私自拉扯电线、违规擅自动火。

(2)提高防火意识,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可以利用本学院的特点,定期开展相关的消防教育与宣传,真正做到人人知消防,人人懂消防。

(3)食堂要建立消防安全组织机构和严格的消防安全制度

(4)尽快改善现有的消防通讯状况。

消防通信是现代化消防的标志,是提高灭火救援效率的重要保障。

(5)努力提高消防技术装备的科技含量

车辆装备器材配备要按照国家建设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的《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要求,结合当地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实际,使消防部门执勤车辆、灭火器材、抢险救援器材和消防人员防护器材配备在近期内达到标准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GB50016-2006,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2]杜兰萍.火灾风险评估方法与应用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73

[3]田玉敏,刘茂.高层建筑火灾风险的概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5):100 - 101.

[4] Shields J, Silcock G. An application of the hierarchical approach fire safety[J]. Fire Safety Journal,1986,11:235 - 242.

第3篇:分析诗词的方法范文

为叙述方便,现约定:当实系数二次方程ax?+bx+c=0(a≠O)有两个实根时,这两个实根分别为x1、x2。

类型一:方程的两个实根均小于常数k

此种类型的求解策略是:令f(X)=ax?+bx+

例1 已知关于x的方程(1+a)X?-3ax+4a=O的所有根均小于1,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若l+a=O,即a=-l,则方程(l+a)x?-3ar+4a=0即为3x-4 =0,其根为,不满足题意,所以a≠-1。

由题意可知:

解得。

因此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变式:已知|a|=1,且方程ax?-2x-b+5=0有两个负实数根,求实数b的取值范围。

解:令

由题意可知:

解得5

评析:上述变式相当于方程的两个实根均小于0,因此构建充要条件的方式不变。

类型二:方程的两个实根均大于常数k

此种类型的求解策略是:令c,则

例2 已知一元二次方程mx?-(m+1)x+3=O的两个实根都大于-1,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令

由题意可知:

解得m

变式:已知一元二次方程(m-l)X?+2(m+l)x-m=0有两个正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令

由题意可知:

解得O

评析:若从,的角度解决例2,运算量明显较大。

类型三:方程的一个实根大于常数k,另一个实根小于k

此种类型的求解策略是:令

侧了若关于x的方程O有两个不等的实根x1、x2,且X1

解:令

由题意可知:

解得

因此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变式:已知一元二次方程(m-l)=O有一个正根和一个负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令厂

由题意可知:

解得

因此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

评析:变式中一元二次方程有一个正根和一个负根,在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实根大于常数k,另一个小于k,只不过常数k=0。

类型四:方程在区间(k1,k2)内有且仅有一个根

此种类型的求解策略是:令

例4 已知关于z的方程在区间(-2,0)内有且仅有一个实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当a一0时,原方程化为x-3=O,其根为x=3,不满足题意,则a≠O,原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

①若x1=-2,代人原方程可求得a=1,易知方程的另一个根为x2=1,显然不满足题意。

②若x1=O,代入原方程可求得a=3,易知方程的另一个根为,显然满足题意。

③若-2与0均不是方程的根,令,根据题意,一定有f(-2)f(0)

综上所述,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1,3]。

变式:已知在区间(-3,o)内有且仅有一个数值满足方程,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令

(l)由f(-3)f(0)

(2)由f(-3)=0,解得,所以满足题意。

(3)由f(0)=0,解得m=-3。又,所以m=-3不满足题意。

(4)由=0,解得m=-1或

①若m=-l,解得x=-2∈(-3,0).所以m=-1满足题意。

②若,解得x=3在(-3,0),所以,不满足题意。

综上所述,满足题意的实数m的取值范罔为

评析:从上面两个题目的解析过程可以看出:“方程在某区间内有且仅有一个实根”与“在某区间内有且仅有一个数值满足方程”两种说法存在着本质区别,那就是是否需要把=0考虑进去(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有三种:有两个相等实根,有两个不等实根,没有实根,所以前一种说法中不包括=O这一情况)。另外,例4在检验a=l或a=3时采用的方法与其变式在检验时采用的方法均可供对方使用。

类型五:方程在区间(k1,k2)内有两个根

此种类型的求解策略是:令

例5 已知方程1=0的两个实根都在区间(-l,1)内,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令

由题意可知

解得 因此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

变式1:设关于x的方程-5)=O在区间[0,2]内有解,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解:令,则原问题等价于关于t的方程在区间[1,9]内有解。令。显然k≠0。

函数f(t)的图像的对称轴为直线t=

因为,所以方程在区间[1,9]内有解

解得

所以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

变式2:设关于x的方程0在区间(0,l)内有解,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解:令,则原问题等价于关于£的方程在区间(1,2)内有解。。结合“双勾函数的图像,可知:当t∈(1,2)时,函数的值域为(4,5),所以4

评析:例5及其两个变式实质上代表了“解在区间内”与“在区间内有解”这两类极易混淆的问题,而两个变式的区别是前者对称轴确定,后者对称轴待定,当然变式1也可以借鉴变式2的解法,在此不作赘述,请读者自己尝试。

类型六:两根分别在区间(-∞,k1)与(k2,+∞)(k1

此种类型的求解策略是:令c,则切忌把充要条件写成因为具有两层含义:一是f(k1)与f(k2)同号,二是f(k1)与f(k2)均与a异号,综合起来就是区间(k1,k2)是以两根为端点的区间的子区间,但f(k1)f(k2)>O仅仅说明f(k1)与f(k2)同号。

例6 已知一元二次方程(m+2)=O的一个根小于0,另一个根大于1,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令

由题意可知:

解得m0,因此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m|mO}。

评析:若把条件改为“方程的两个实根在区间[O,1]之外”,则解答时应综合考虑类型一、类型二、类型六这三种情况。

变式1: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在(-l,1)内,另一个根大于3,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令

由题意可知:

解得

因此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

变式2:已知方程有一个根小于2,其余三个根大于-l,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令

若x=0是原方程的一个根,则可推得a=0,显然不合题意,所以原方程有四个非零解,同时使得一元二次方程f(t)=0必有两个正根,由此进一步得知原方程的四个根是两对相反数。又原方程有一个根小于2,则其必有一根大于2,故方程,f(t)=O必有一根大于4。

由于原方程的另外两根均大于-l,且这两个根互为相反数,所以这两根分别在(-1,O)与(O,1)内,故方程f(t)=0的另外一根在区间(O,1)内。

因此可列出相应的充要条件

解得

因此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第4篇:分析诗词的方法范文

1不安全事件经过

当日,按某供电企业2010年06月份生产计划安排,高压试验班和继电保护班的工作任务为110kV某变电站10kVⅠ段母线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检查和避雷器预试,两个班组工作负责人分别填写了110kV某变电站第一种工作票,履行完工作许可手续后,高压试验班在10:17开工,继电保护班在10:41开工。两个班组现场工作要求的安全措施相同,即将0901手车式隔离开关退到检修位置,断开电压互感器二次空气开关和取下一次熔断器,在电压互感器一次接线桩头上装设一组接地线,在电压互感器二次空气开关操作把手上悬挂“禁止合闸,有人工作”标示牌。(见图1)。

图1电压互感器、避雷器接线图和实施完现场安全措施后的接线图

11:13,高压试验人员在高压开关柜内拆除电压互感器二次接线时,被二次接线端子电击后,错误认为电压互感器存在的残余电荷没有放掉,便告诉本班工作人员对电压互感器进行放电,本班人员手拿接地线操作杆在对电压互感器一次接线端子放电时,产生弧光放电,并伴随有较大的电动力(本班人员放电人员跟随接地线操作杆一起颤动)。此时因电压互感器发生弧光接地,二次空气开关自动跳开,幸免未造成人员伤亡。

经调查,电压互感器一次侧产生的高电压是因继电保护人员违章合上二次空气开关,导致从二次侧反送电引起。由于该电压互感器断开二次空气开关后,空气开关下端头仍带有约58V的电压,因此,若在此种情况下合上空气开关,便会在一次侧产生约5.8kV的高电压。在现场实际安全措施实施中,因运行人员未按要求在电压互感器一次侧装设接地线,因此二次空气开关在合上时不能自动跳开,此时电压互感器一次侧一直带有的高电压。

2原因分析

(1)继电保护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工作随意,违反《电业安全工作规程》(以下简称《安规》)和“两票”制度有关规定和要求,在电压互感器二次空气开关操作把手上悬挂有“禁止合闸,有人工作!”标示牌的情况下,擅自合上二次空气开关。

(2)现场安全措施实施存在漏洞。工作许可人未严格执行工作票上对安全措施的要求,随意变更接地线的装设位置(工作票中接地线是要求装设在电压互感器一次接线桩头上,但实际却装设在了避雷器一次接线桩头上),未辨识到可能从电压互感器二次侧反送电的危险点;高压试验班工作票要求的安全措施不满足《安规》上相关条款的规定,在避雷器上有试验工作,却未要求在避雷器上装设接地线,工作许可人许可了安全措施不符合要求的工作票。

(3)高压试验工作负责人安全风险意识不强。在会同工作许可人到现场检查所做的安全措施时,针对接地线位置装设错误的问题,未及时纠正,致使在检修设备的安全措施已发生变更的情况下冒险作业。

(4)现场工作沟通不到位。多班组在同一间隔工作时,高压试验和继电保护工作负责人没有进行有效沟通,互相不清楚对方工作内容和交叉工作是否影响对方安全。

(5)工作票办理存在问题。在同一个电气连接部分,高压试验工作票发出后,工作许可人违反《安规》规定,发出了继电保护工作票,留下了工作安全隐患。

3暴露问题

(1)现场工作人员对《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和“两票”有关安全管理制度的规定不熟悉、不掌握,对制度执行的刚性认识不够,实际作业过程中对制度的执行力差。

(2)继电保护人员工作随意,对工作现场布置的安全措施视若无睹,擅自变更检修设备运行结线方式。

(3)高压试验工作负责人安全技能不足,未根据工作任务提出正确完备的安全措施,且未对不符合现场作业要求的安全措施提出异议并要求改正。

(4)工作许可人安全知识缺乏,未能辨识出电压互感器可能从二次侧反送电的危险点,装设接地线图方便、怕麻烦,未严格按照工作票上的要求实施安全措施。

(5)工作票签发人、值班负责人、工作许可人履职不到位,在高压试验工作票上安全措施不符合要求的情况下,签发、接受工作票并办理了工作许可手续。

(6)工作班成员对工作现场安全措施存在的漏洞未提出异议,未履行相互监督、相互提醒的职责。

(7)多班组同时开工交叉工作时,不同专业班组间沟通不够,继电保护和高压试验工作负责人工作时,未互相交代有关安全注意事项。

(8)在同一电气连接部分高压试验和检修同时开工,存在极大安全风险。例如若运行人员严格按照工作票要求,在电压互感器一次接线桩头上装设了接地线,但高压试验人员在做绝缘、耐压等试验项目时,因工作需要,须拆除接地线,在此种情况下,合上二次空气开关仍存在人身触电的可能性。

4防范措施

(1)加强班组和工作现场的安全管理,严格执行《电业安全工作规程》、“两票”及其他有关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规定和要求,落实各级人员责任,强化现场执行力,切实做好各项保证作业安全的技术措施。

(2)强化工作负责人的安全责任意识。在填写工作票前,工作负责人应到现场掌握、核对实际情况;在办理工作许可手续时,应会同工作负责人到现场检查核实所做的安全措施是否与工作票上要求的相符;在作业过程中,工作负责人应熟悉、掌握与本班组工作地点相关的其他班组工作情况,认真辨识作业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点,在落实本班组自身安全措施的同时,还要弄清楚自己开展的工作是否对其他班组有影响,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

(3)要特别注意不同生产班组在同一电气连接部分工作时工作票的办理,对于同时开工可能互相存在安全影响的工作,高压试验工作票发出前,工作许可人应先将已发出的检修工作票收回,禁止再发出第二张工作票。

(4)加大班组员工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培训力度,有计划和针对性的讲解《电业安全工作规程》、“两票”等相关制度规定,使一线员工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掌握安全技能和业务技能,提高作业人员危险点辨识能力和安全素质。

(5)强化现场安全监督工作力度,尤其要重点监督检查多班组在同一作业区域内工作时,现场安全措施的实施和落实情况,并查找“两票”执行中每个环节存在的不足。

第5篇:分析诗词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在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下,对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做出了新的要求,在语文学习中要实现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关于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文的授课过程中要提升语文教学水平,现阶段,进行创新性的语文古诗词教学已经成为当下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必然选择。

1古诗词教学方法导入

当前我国大部分小学在课堂上对于语文古诗词教学都只是进行重复记忆,通过教师讲解来理解诗词的含义以及古诗词中的一些考试考点,几乎没有对古诗词有更深入的研究,对于学生来说,只是对古诗词有了初步的印象,而没有理解古诗词深层次的含义,在课程改革的阶段中,教师要通过创新古诗词教学的方式,对学生的古诗词进行深层次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体会古诗词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2古诗词教学方法

2.1通过朗读的方式初步感受

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对于古诗词的初步感知就是通过阅读实现的,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自行体会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感情。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进行示范性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配音等方式,重点地方重点朗读,让学生进行标记,比如在阅读“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这句诗的时候,通过重读“杨花落尽”这一个关键词,让学生从中感知季节的变换以及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时内心的感受,而通过“子规啼”的重读,又能够让学生仿佛看到和听到在秋风落叶间子规鸟的啼叫,从而对诗人身处秋意渐浓且友人离去的境地的心情感同身受,理解此情此景,悲伤的气氛,感伤的情怀下诗人心中的悲痛,由此写下这样的诗。通过一步步的引导,让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慢慢感受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从而让学生形成共鸣。

2.2构建古诗词情景感受

构建古诗词情景感受就是让学生自行理解整首诗词的情感。在上一个层面,教师通过先行阅读引导后,学生自我阅读并自己感受。比如在阅读“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后,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思考诗人为何要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明月”上,让风来代替他传递自己的感情,然后在通过这两个问题再读,进行感受,由此来构建自己对于这首诗的整体感悟。

2.3整体分析体会作者情感

在进行前两部分的分析以后,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对古诗词进行背诵记忆,就要对诗词有整体的把握。比如,在讲解“相煎何太急”的典故时,教师通过典故来介绍当时的故事背景,在讲解的过程中,重点对曹植的“七步诗”进行讲解,来让学生对整首诗有整体的感悟和正确的理解。同时还要教授学生如何进行诗词的分析与理解,这是帮助学生体会到诗词情感的基础。让学生明确诗词的词眼,把握诗词的中心句、中心词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有步骤有方法地对诗词进行分析和感悟。

3教师的工作方法

3.1课前备课

教师一般在授课的前期都会进行教学工作的准备工作,称之为备课,如何进行在新课改模式下的备课就成为重中之重。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诉求,明确学生想要知道什么样的内容,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学生为主,这样才能够起到较好的课堂效果。通过设计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方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思路智能化教学,从网上搜集资料等方式来实现教学方案的新颖性。具体的方法就是有的放矢,分层教学,同时要以学生为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有保证。

3.2理论联系实际,实践中写作

知识源于生活,要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到学习的内容,还要从生活中入手,例如,在教学《游子吟》的过程中,可以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四句诗中,让学生体会到身为母亲的不容易,让学生有对母爱的崇敬,对此就可以通过具有实践性的任务来实现,如设置一道作业就是让学生给父母洗碗、洗衣服,体会身为母亲的不容易,从而深切感受到诗中所倡导的深刻内涵。古诗词教学从另一种意义上就是国学教育,古诗词中蕴含的深厚文化积淀也必将是学生所要细细品味的东西。

第6篇:分析诗词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有效性;高中语文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对于诗词文化的运用和理解。流传至今的古诗词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境界,都是现代文化所不能比拟的。本文主要通过现代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对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阐述。

一、现代高中古诗词学习的背景

新课改实施后,高中的语文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由于表达方式和意义与现代汉语表达有所不同,致使学生在理解古诗词含义的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古诗词的美不仅在于它的短小精悍,更在于古诗词所具有的韵味,是其他文体所没有的。许多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时,往往只是对诗词内容逐字逐句进行翻译,使古诗词失去本身所具有的韵味,也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乐趣,要想提升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能力,需要进一步探索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二、形成现代高中古诗词教学中问题的原因

1.许多教师在古诗词课程讲解时,往往采用的是教师独自阅读并逐句讲解,甚至有的教师害怕学生理解不彻底还要逐字进行翻译,使学生无法了解古诗词的韵味而失去学习的乐趣。

2.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也是影响学生对古诗词理解能力提升的一个方面。一些教师在古诗词讲解时缺乏对其理解的能力,这就使教师在教学时对课堂内容产生偏差,使学习变得空洞无趣。

3.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时为了赶进度或者只一味为了提升应试水平,而忽视了学生对于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使得诗词本身的魅力无法展现,学生也就无法进一步理解诗词本身的意义。

三、提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通过对现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理解古诗词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有着重要意义。这里我将对提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阐述自己的想法。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进一步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反复阅读的过程就会使学生对诗词形成一定的理解。一遍遍阅读会将学生置身于诗词的情景中,在这种不自觉的状态下会进一步理解作者内心的情感。在理解的基础上,听取教师在课堂上的解读会使学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提升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目的。

2.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在古诗词教学时先对诗词的背景进行教学,在理解诗词的社会背景和作者个人经历的情况下进行古诗词的学习会便于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比如《将进酒》,主要描写的是大诗人李白在仕途中遭受排挤,在云游山河的途中写出的诗词,理解这样的背景之后,学生就能进一步体会到李白豪迈的个人情感,学习时也能体会到作者坚强不屈的意志。

3.古代诗词中比较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借物喻人,借物言志。作者喜欢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环境中,因此,学生在进行诗词的理解时不能忽视对于环境的理解,同时也要跟随作者的情感将自己的思S融入诗词的环境中,真真切切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一般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往往会对古诗词内容逐字逐句翻译,这样就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注重对于诗词情景的创设,可以编写一个简单的情景剧,引导学生表演,在真实的参与中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诗词的中心思想。

5.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开始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使文章内容更加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视频、图像和音频的表现形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古诗词的背景和社会文化特点。

通过对我国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的分析和对于提升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古诗词是现代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提升学生对于诗词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并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这才是提升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的主要目的。

参考文献:

第7篇:分析诗词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古诗词阅读赏析;答题方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学会赏析,学生在学会赏析的基础上,快速而又准确的答题,提高得分率。在赏析的过程中,陶冶情操,积累知识,丰富情感,养成良好的意志和健康的心理,让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在和谐中的发展成一个全面的人,培养“立体的人”,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更高的要求,也是新课改下的语文教育目标。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教材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选修课的开设,高考语文的改革,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协同学生更努力学习,更新观念,精心钻研,实现教师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教学相长,立足新理念的课堂教学,实现质飞跃,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只要教师引导到位,学生自会投入其中,在课堂上发展他们的个性,拓宽他们的思路,做到学生学能生巧,学会在赏析中解题答题,从而提高高考古诗词的得分率。

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把握赏析的方法。围绕高考这个大方向,培养学生解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学会准确而又快速的答题,提高得分率。这是高中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职责。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以上的古诗词教学目标呢?下面我来谈谈一些常见而又实用的方法。

第一步:分析诗题:标题是诗词的“眼镜”,也通常是作者的切入点,会包含许多信息。“春行即兴”这标题就是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有草有树,有花有鸟,有山有水,画中有景,景中有情,“春行”展现出来的就是一幅有声有色,清丽宁静的画面,“即兴”就是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第二步:知人论世赏析法:诗词曲是用凝练的语言,集中反映生活的文学形式,其蕴含了强烈的时代色彩,更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感情,是发自诗人内心的声音。比如像杜甫、陆游的诗歌,就是紧握时代脉搏,感时伤世,抒写个人的悲愤情绪。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苏轼、辛弃疾的诗词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

第三步:看注释和小序。注释和小序一般都会交代一些诗词的背景和与这首诗词有关的一些典故,可以帮助学生读懂诗词,更好的阅读和理解诗词的深层意蕴。

第四步:抓住“诗眼”品析法:古人写诗填词作曲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往往一个字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感情基调及感情,往往都能以小见大,能让读者快速的把握全诗的内容和情感。诗眼是诗词的眼镜,也通常是作答的切入点,会包含着许多信息。诗眼是诗歌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白居易的《南浦别》中“一看一肠断”中的“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的写出了主人公一步一回头,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肝肠寸断的形象。还有“”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中的“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第五步:意象意境分析法。意象是诗词中所描写的注入了作者情感的景物,意境是诗词中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包括了景、情、境三个方面,缺一不可。诗词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这句诗中就写了“流水,白云、树林、清泉”等景象,一个“闲”字和一个“静”字,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水光月色,林间泉声叮咚的景象,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营造了宁静清幽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闲适自在的心情。

第六步:表达技巧分析法。表现手法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手段和方法。找出诗词中所运用的手法技巧,体会诗人是怎样用这些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比如“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状。又如“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就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第七步:思想感情分析法。“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都是通过诗词中的景物来烘托自己的情感的。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通过想象冬至夜深时分,家人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人的图景来表现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又如杜牧的《赤壁》通过小人物“大乔、二乔”和小事情“折戟”来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总之,从高考出发,古诗词的赏析和阅读应以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更加成熟的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的诗词赏析能力,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快速而又准确的答题能力,让学生在古诗词阅读题这一板块尽量少失分,是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和责任。在经过了平时各种行之有效的训练,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基础上,有意识的给学生强化答题的思路与脉络,通过适当的练习,增加诗词鉴赏的相关的知识和积累,相信学生在古诗词鉴赏中的成绩定会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8篇:分析诗词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诗词赏析;分析能力

诗词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篇章之一,诗词赏析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在赏析诗词主题、艺术表现手法、特色妙语等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对诗词不同层次的解析,使学生掌握方法,从而使他们喜欢上诗词赏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诗词,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能够提高自己的欣p品味和审美情趣。那么如何培养初中生诗词赏析的能力呢?

一、培养诗词的诵读能力

诗词语言、节奏、韵味、意境的美妙之处,单凭分析理解体会是不全面的,而要突出“读”,在诵读中感悟。多读诗词不仅能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增长知识,还能帮助学生更深地感受文学形象,提高审美能力。当然了,“读”并不是随便地读,也不是单纯地读准字音,而是要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带有节奏地读,读出诗词中的韵律,进而能够体悟诗词中的情感。诗词讲究押韵、平仄,诗人在创作诗词时,由情感带动语言而变化,使音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诗词中的韵律不仅表现诗中的情感,还含蓄地传达了诗人情绪地变化。所以学生在阅读诗词时,一定要注意正确诵读的方式方法,反复诵读,细细体味诗词中的韵律。

二、感悟诗词的思想感情

首先,理解一首诗词,不是简单的通过字面意思来理解诗意,而是要理解整首诗所要表达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王维的《使至塞上》通过描写大漠壮美苍凉的风光,写出了戍边将士所处的恶劣环境,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将士的爱国情怀。其次,理解诗词还要找寻富有表现力的“诗眼”,很多诗词通过诗眼就能理解诗中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的诗眼就是“绿肥红瘦”,“肥”字写出了叶子得多而大,联想到色泽鲜亮;“瘦”字写出了花得少而小,感受到惋惜之情,表达出感伤、哀婉的情感。诗眼,可以是诗词中的一个字,也可以是诗词中的精彩语句,抓住了诗眼,就抓住了诗词的内涵,就可以理清诗中的情感线路,领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品味诗词的语言特色

不同的诗词会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色,所以要准确把握诗词中的语言特色,体会诗词中的意境之美。有的诗人在行文中注重锤炼字句,学生要赏析诗词中语言的凝练之美。如,《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在表达上极具准确性和包容性,通过一个“绿”字表现春天到来后,江南一片新绿的景象。有的诗人喜欢运用“以动衬静”的创作手法,如王维《鸟鸣涧》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以动衬静的名句,诗中“蝉噪――静”、“鸟鸣――幽”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作者闲适恬静的情致、陶然忘机的心境、摒弃世尘的隐愿。有的诗人表现手法比较委婉、含蓄,没有把意思直接说出来,如《使至塞上》中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表达内心漂泊无依的孤寂感。诗的语言具有跳跃性,一首诗非常简短,但是表达的情感非常丰富、意境非常深远。

四、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很广泛,在诗词的赏析中,可以从修辞手法、抒情手段、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对诗词进行技巧上地赏析,领会诗词中的意境和主旨。如,李白的《行路难》就采用了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富有想象力地表现出:一会飞到黄河边,一会又飞到太行山,有时会来到溪水边,有时又乘舟经过太阳旁,忽回到四顾茫茫的现实中,忽又乘风破浪渡海,诗人运用这种写作手法,充分表现出对于权贵的愤怒之情,表达出自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以及建功立业的渴望之情。再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运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直接抒发了诗人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爱国情怀。

培养初中生诗词赏析能力可以夯实语文功底、拓宽知识面、

提高综合分析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得真善美评判标准、造就健康向上的品格,初中生诗词赏析能力的培养,是初中语文能力培养的重要部分,这是一个基础而又系统的工程,对于学生的成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艳艳.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J].初中教育,2015(2).

第9篇:分析诗词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鉴赏 情景 细致入微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面对诗词学习时,总会表现的很烦躁。在和学生们的沟通交流中,学生们反映学习诗词感觉很无趣,并且这些诗词晦涩难懂,不如普通的文章更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更加喜欢故事性较强的课文,但是古诗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教师应该提高学生的诗词阅读鉴赏能力,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下面我就如何开展诗词阅读教学,提出了自己的几种看法。

一、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需要读读背背

在进行诗词阅读鉴赏教学时,我会让学生们多读多背。有人可能会产生疑问,认为这是传统的诗词教学方法,不应该提倡。但是,如果学生们都无法将诗词完整地背诵下来,何谈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开展诗词阅读教学的前提,是要让学生们能够熟练的背诵诗词。由于初中生的生活阅历不多,教师要是让他们强行地去理解、分析诗词含义,学生们只会套路性地进行分析,实则并没有真正地理解。这其实就属于“拔苗助长”式的教学方法。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可以让学生先去读,然后背诵,我不要求学生们能够很强烈地感受到诗词所表达的那种思想感情,但随着他们阅历的增加,他们慢慢地就能够理解。

比如在讲解完《水调歌头》后,学生们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这些句子理解的不是很深刻。我没有强迫地要求学生真实地体会这些情感,因为这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现实的。于是我就让他们先把这些句子记住,让他们在课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同时,我还会对他们进行阅读背诵指导,让他们在“浅读”的过程中,简单地理解诗句的内容。后来,有个学生和我说到:“中秋节的时候本该团聚,可是,爸爸出差了没在家,我很想他,这让我吃饭都吃不香。我看着圆圆的月亮,有些明白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话的含义了。”由此可见,学生们随着生活经历的生活经历的日渐丰富,他们的感悟也会更多,有些诗句自然而然也就明白了。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发现了让学生们一开始就能对诗句深入地理解这是不现实的,在诗词阅读教学时,我们可以适当地采用略显传统的办法,让学生先读、先背,当学生们基础牢固后,他们的鉴赏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二、创设诗词情景,引导学生运用诗词

“读、背”是学好诗词,提高诗词阅读鉴赏能力的前提,但是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读、背”的过程更加具有趣味性。这时,教师可以创设诗词情景,让学生们在面对特定的情景时,灵活地运用诗词,进一步提高他们运用诗词的能力,并且还增强了诗词教学的趣味性。

创设情景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描绘一幅图、一个画面,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诗词填补到这个情景中。比如,我和学生说到:“清晨我来到一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现在你们把它想象成一幅画,用一句诗填补到这幅画中。”学生们思考了一会后,回答到;“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除了我给学生们创设情景,让学生们填补外,我还会给出学生们一句诗,让学生们自己创设情景,描绘画面。比如,我给学生举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诗,让学生们根据这句诗,描绘一幅画面,字数在100-150字之间。利用这种方式,有效地增加了诗词阅读教学的趣味性。

由此可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们运用诗词,既可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又能够提高对诗词的画面感。久而久之,学生们理解感悟诗词的水平会大大的提高,他们的诗词阅读鉴赏能力也会随着提高。

三、细致入微地分析诗词,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表达手法

古人之所以能够创作出优秀的诗词,是因为他们炼字炼句的能力十分高超,有时一个字的运用他们都会反复推敲。教师在诗词阅读教学时,从每个字着手,深入细致地分析诗词,让学生感受诗人炼字的能力。同时,古人在进行诗词创作时就掌握了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等,教师也要对这些修辞手法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比如在讲解《登岳阳楼》时,我对诗中的每个词、每个字的分析都是很透彻的,比如文中的“老病”,就体现了作者当时的境况,既“老”且“病”,进一步体现了作者当时的孤危感和落寞的情怀。同时,这首诗是以《登岳阳楼》为题目,但是作者s是借景来表达自己心系国家安危,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也是一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在讲解过程中,我会对这些细节性的知识点进行深入地剖析,引导学生们跟随我的思路对诗词进行鉴赏。这样,学生们在以后鉴赏诗词时,才能细致入微地对诗词进行分析、鉴赏,他们的诗词阅读鉴赏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总之,诗词阅读鉴赏能力是一项比较高超的技能,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就需要广大教师能够耐心、细心地对学生们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诗词阅读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薛凤彪. 试论多媒体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整合[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11).

[2] 邱宗林. 高中语文古诗词“情境化”教学策略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6(28).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