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脉诊方法范文

中医脉诊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脉诊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脉诊方法

第1篇:中医脉诊方法范文

【关键词】脉象仪;中医诊断;实践教学;应用探析

中国分类号:R241

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手法之一,脉诊的实践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的重要。我院先后新近十几台MM-3脉象仪仿生模拟手,它主要是乳胶管代替桡动脉,硅油代替血液,组成循环回路,通过模拟脉象装置能体会16种常见脉象,即浮、沉、迟、数、平、弦、滑、洪、等.让学生通过特定的波行来反复训练,悉心体会,做到“心中明了,指下易辨”。

1.对过去传统脉诊实践教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以往对脉诊实践教学主要采取:①讲解脉诊部位、方法、注意事项。②熟悉平脉的特征及常见病理性脉象的主要特征。③脉诊的定位、布指、以及运指的练习。④学生分组练习,进行相互体验反复进行脉诊训练。⑤教师和实训老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学生手法。⑥书写实验报告。

这种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缺点是:①学生对脉象理论性的知识熟悉了,病理性的脉象比较少见,只能从文字上进行理解。②下指及运指把握力度不够好,诊脉不够熟练、手法生硬、而且同学相互之间练习不够严肃。③由于同学之间多为生理脉象,实践效果不明显,最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导致进入实习阶段后不能很快适应临床诊断疾病。

2.脉象仪的使用对脉诊实践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脉象仪的使用对脉象四种属性及八种特征有了深刻的理解认识

任何一种脉象都具有“位、数、形、势”四种属性,即有深浅、至数、节律、长短、粗细、流利度、硬度及强弱八方面的特征。脉象仪的使用不仅可以加深对各个脉象认识和理解,而且更直接的体会典型脉象的指感特征。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如①深浅:浮取脉象搏动即为浅,沉取即为深,不浮不沉即为中。②至数:即脉搏的快慢。③节律:脉搏是否整齐。④长短:短即“首尾俱短,不足本位”长即“首尾端直,超过本位”。⑤粗细:对比不同个体的脉象,体会粗细不同的感觉,然后再进一步认识。⑥流利度:代表脉象是滑脉和涩脉,滑脉的流利感是“如珠走盘”,涩脉的“如轻刀刮竹”。⑦硬度:代表脉象是弦脉,“端直而长,如按琴弦,脉势强硬”。

2.2 改进了传统的脉诊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过去我们只重视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忽视脉诊技能操作的练习,要想培养的人才适合社会需求,不仅要有扎实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在近几年我们对脉诊实践教学采取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掌握了各种脉象的特征,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加强脉诊实践技能的训练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反复训练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掌握诊脉的方法,实践教学也取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脉象仪对病理性的脉象实践教学更为形象和全面化

脉象仪的作用是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加强感性认识,脉诊中许多病理性的脉象必须通过脉象仪来加强感性的认知,它不仅扩大了学生对脉诊内容的训练范围,还补充了过去单调的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练习不足。脉诊指感的训练也使学生较快掌握中医常见典型脉象,对常见典型病理性脉象得到强化。

2.4 脉象仪使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脉象仪的使用改变课堂气氛,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对抽象、枯燥脉诊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解,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的同时,也巩固了理论知识加深,改变了过去单纯的理论课堂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反复训练的实践机会。

3.脉象仪在使用过程中同时也发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和不足。

①脉象是人体全身性、综合性的生理病理信息的反映,它受个体差异性与时间性影响,因此脉象模拟手不能完全模拟人的脉象特征。②它将正常脉象的特征模式化,固定化,而简化了脉象与四季、地理环境、性别、年龄、体格、劳逸意识都有联系。③脉象仪在使用过程中手指容易晃动断裂、甚至老化,寿命短。④长时间使用导致硅油耗损,设定的格式出现异常,导致脉象错误的反应。⑤脉象仪运行时噪音显得有些大,破坏诊脉时的周围安静环境。

4.脉象仪补充了脉诊实践教学中的不足,但不能代替整个实践教学方法

脉诊的实践教学不能只靠脉象仪来完成,应该是它补充了实践教学不够完善的一面,是脉诊学习的进一步提高。我们经过几年的总结认为脉诊的学习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①首先了解脉象的主要特征,强调脉象中的重点及难点。②熟悉诊脉方法,部位和注意事项。③通过脉象仪来体会病例性的典型脉象。④在脉象仪上要求学生反复练习,掌握重点脉象指感特征。⑤训练中要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脉诊的兴趣及热情。⑥带教老师要细心、耐心,及时纠正错误手法。⑦课后书写实验报告汇总实践教学中的内容。这种脉诊实践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受到学生和同行的良好评。

5.结语

脉诊是中医观察体内功能变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对识别病证、判断病情、分辨病机和推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脉诊临床技能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脉象仪应用能够使学生能尽快全面、正确掌握诊脉方法、技巧和常见脉象的指感特点,取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以弥补脉诊实验教学的不足。也为学生以后进入临床科室见习、实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廖福义.《中医诊断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N〕.2010年6月第2版55-68

第2篇:中医脉诊方法范文

【关键词】 《内经》 脉诊 针灸穴位

脉诊和针灸是中医两大瑰宝,体现了中医的特色和魅力。《内经》作为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不仅确立了中医的基本学术思想,奠定了中医学术理论的基本框架,而且集结和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汉初医学史料。从《内经》中可以见到,当时诊脉方法和刺灸方法已经颇为完善。然而,这两种方法经历了怎样的变革而成为今天所经常使用的方法,则是中医学术史研究中颇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灵枢·经脉》篇在论十二经脉起止循行之后,均有"是动则??、"是主……所生病者"之文,该两句经文自《难经》解释为"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之后,历代注家释义纷纭,莫衷一是。笔者通过运用文献考证的方法,对其中相关资料进行发掘、分析,探究其原本涵义,探讨中医诊脉和针灸方法的发展沿革过程,并据此为契机考证《内经》及其他相关文献,从中勾画出诊脉方法和刺灸方法在古代的变革过程,以冀能从学术史角度为进一步研究和发扬中医学术理论和治疗方法提供有益的参考。

1 诊脉方法在《内经》中的沿革和发展

《灵枢·经脉》篇在论述每一经脉的循行部位后都有"是动则??之说,如:"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咳喘,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难经》谓"是动"为气病,张景岳《类经》释为"动,

十二经脉遍诊法诊病时必须诊遍病人全身十二条经脉,甚为繁复,不切实用。经过改革,三部九候全身遍诊法起而代之。该法见于《素问·三部九候论》。创立这种方法者认为人身的脉气应于天地之至数,故把分布于人体头部、上肢、下肢的浅表动脉分成三部:上部诊头面动脉以候头角、口齿、耳目之气,中部诊手部动脉以候肺、心、胸中之气,下部诊股或足部动脉以候肝、脾、肾之气。每部之中又各选取三处脉动较显著之处作为诊脉部位,即上部两额角动脉(候头角)、两颊动脉(候口齿)、两耳前动脉(候耳目),中部手太阴动脉(寸口,候肺)、手少阴动脉(神门,候心)、手阳明动脉(合谷,候胸中),下部足厥阴动脉[五里(上)或太冲(下),候肝]、足太阴动脉[箕门(上)或冲阳(趺阳,下),候脾胃]、足少阴动脉(太溪,候肾),各称为天、地、人三候,合称三部九候。正常人三部九候的脉气互相协调,"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三部九候论》),一候不相应则病,二候不相应则病甚,三候不相应则病危。

三部九候诊脉法虽然比十二经脉遍诊法有所简化,但仍比较繁杂,而且必须触按人身多个部位,特别是下部股内侧部位,在古代颇有亵渎之嫌,于诊妇女病时尤为不便。于是诊脉方法又经过再一次变革,产生了人迎、气口(寸口)诊脉法。《灵枢·终始》、《禁服》等篇论述了这一诊脉方法。该法是在阴阳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比三部九候法进一步简化。《终始》篇谓:"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灵枢·禁服》谓:"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来俱往,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人迎是喉结两旁颈动脉搏动处,为足阳明胃经所行之部位,主候三阳之气,其脉独盛,病在外、在三阳之腑;脉口(气口、寸口)指两手桡动脉搏动处,为手太阴肺经动脉,主候三阴之气,其脉独盛,病在中、在三阴之脏。

人迎、气口诊法本来已经颇为简便易行,但在临床实践中仍觉不切实用。原因可能为人迎诊脉部位临近咽喉要害之处,病人对该按诊部位常有疑虑抵制情绪而不愿接受诊查。为了适应病人需求,医家通过临床研究,提出了独取寸口诊脉法。《灵枢·经脉》篇谓:"经脉者,常不可见,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素问·经脉别论》谓:"气口成寸,以决死生。"《素问·五藏别论》则对这一诊脉法的原理作了更深刻的论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应该说,独取寸口法是在人迎、气口诊脉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而成,其理论依据是气口为手太阴肺经之动脉,肺朝百脉,"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而变见于气口",故诊察寸口脉可知脏腑经脉气血的病变及胃气的有无盛衰。但《内经》独取寸口诊脉法尚处于初始阶段,仅从其浮沉部位及具体脉象候四时五脏平应指出的是,上述四种诊脉方法虽然有先后更替、沿革关系,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尚并存于世而为不同医家所采用。《内经》记载了这些诊脉方法,既说明该书是对先秦至汉初医学文献的集结和整理,亦说明整理者认为这些诊脉方法在当时仍有应用或参考价值。再考诸其他医学文献,马王堆出土帛书所载的是遍诊十二经脉诊法;而《史记·扁鹊仓公传》载仓公诊脉,"切其太阴之口"、"右口",可知其已用独取寸口诊法;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有"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之说,且原文中亦多处提及按诊趺阳脉的诊病方法,可见张仲景诊脉虽以独取寸口法为主,但仍兼采用三部九候诊法。 从上述诊脉方法的发展、沿革,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中医学术的价值是服务于临床,任何学术理论的发展和技术方法的创新,都因顺于临床诊治疾病的需求。因此,只有中医临床实践才是促进中医学术发展创新的真正动因。

2 从《内经》看针灸取穴方法的沿革和发展

针刺和灸焫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治病方法。早期的针刺器具是砭石,而灸焫的器材则是燃烧的草木或经火烘烤后的温热石块(陶片)等,因此刺灸常直接作用于病痛部位,即"以痛为腧",后世称为"阿是穴"。随着治疗经验的积累,医者发现了人体上的某些特定的部位具有比较显著的针灸效应和治疗效果,于是出现了两种确定针灸部位的不同方法:刺灸腧穴法和刺灸经脉法。

刺灸腧穴法是一种只考虑刺灸的特定点--后世称为腧穴,而不考虑经脉的刺灸定位方法。这种方法应该是"以痛为腧"刺灸方法的直接发展,是对某些经过治疗实践证明有效的特定点(腧穴)的确认。而针刺器具如骨针、青铜针以至铁针的发明,及艾绒之用于灸焫,则是促进这一针灸定位方法形成的客观条件。《内经》中不少篇章载述了这种针灸定位方法,如《素问》中的《水热穴论》、《骨空论》、《气穴论》及《灵枢·热?返绕啻翁岬降?热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灵枢·四时气》所言之"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痏;风水肤胀,为五十七痏",取穴当与此同),虽然其中所提及的腧穴,不少位于十二经脉之中,但均按体表或解剖结构定位而不提及所属的经脉,如《素问·骨空论》:"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菟上两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同样,《灵枢·五邪》论邪在五脏的刺治方法,所选取的腧穴虽然亦在相应的经脉上,但同样只言及穴位名称而未提及所在经脉。说明这种针刺方法只是考虑体表部位的特定点,而尚未考虑经脉的循行走向及其主治功效。

刺灸经脉法则是只考虑经脉循行走向,在经脉上施针用灸的另外一种针刺方法。实施这一方法的前提是十二经脉(或"十一脉")理论已经问世,因此相对于刺灸腧穴法而言,应该是较为后起者。但在《素问》和《灵枢》中,如《素问》中的《刺疟篇》、《刺腰痛篇》、《厥论》、《调经论》,及《灵枢》中的《杂?贰ⅰ督贰ⅰ恶部瘛返榷嗥佳约罢庵执叹姆椒ǎ乇鹗恰读槭唷ぞ觥仿凼觯恳痪加?是主……所生病者"及"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之说,实际就是指刺灸经脉的治法而言。而《素问·调经论》更强调针刺治病必须"守经隧":"气有余则泻其经隧,……不足,则补其经隧"、"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所论均从经脉确定刺灸部位,一般都没有提及经脉上的具体腧穴。再考之马王堆出土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言仓公治病,亦是采用这种刺灸经脉的治疗方法,可见该法亦是一种比较早期应用的刺灸定位方法。

第3篇:中医脉诊方法范文

关键词 一指禅 推拿 诊疗体系

麦肯基力学诊疗技术是国际康复界较为公认的治疗痛性脊柱疾患的技术,其诊断主要为其独特的治疗理论服务的,二者有极强的相关性。推拿博士王艳国提出:中医推拿可借鉴麦肯基技术成功经验进行发展。可以说,王博士清楚地看到了中医推拿的奇怪现状,现代医学诊断标准和传统手法治疗的畸形结合,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建立起适应推拿学科特色的相关疾病诊疗体系,使其诊断真正指导并服务于临床。可真的需要建立新的推拿诊疗体系吗?在现代医学诊断标准和传统手法治疗的畸形结合之前,难道就没有体系吗,以前的体系是不是真的过时了呢?我相信我们祖先的智慧,相信我们推拿前辈早已经解决我们自认为问题的问题!其他不敢说,至少一指禅推拿里就有这样的解决方案。答案也简单,中医诊断标准和推拿手法治疗相结合。

一指禅推拿前辈朱春霆老先生在其学术经验集中,即再三强调四诊合参,辨证取穴,有是症用是穴,突出一指禅推法及“推拿理法方案的一致性”,是典型的中医辨证施治体系。一个和谐统一的诊疗体系,将最大限度地发挥临床疗效,故朱老一指禅手到病除,能起沉病痼疾,名扬杏林,难道不是最有力的说明吗!不是没有,只是大家淡忘了。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特有的疾病信息收集方法,简单方便有效,而且无以伦比,与中医治疗方法一脉相承,相得益彰。中医的诊疗体系至少经过几千年的历史考验,生命力之强大由此可见。有什么可以怀疑,有什么理由放弃!现代医学诊断标准和传统手法治疗的畸形结合,彼此无法真正契合,结果只能是治疗适应症的缩小,疗效的每况愈下,最终导致中医推拿的没落。这么办,回头是岸!中医推拿必须坚持中医诊断和推拿手法有机结合,才是正途。

具体来讲,分三个方面:

1,提升四诊技能:望、闻、问、切,至少要精一门,再参详其他,方能较为准确、全面地收集疾病信息。《黄帝内经》中将四诊称为“神圣工巧”,笔者私下认为“巧”有捷径之意,相对而言,切诊是最易提升的技术。推拿医生最应在此下功夫,也最易得益。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诚然,脉诊功夫提升需要较长的临床积淀,除了学习、实践,更需要个人的感悟。但脉象的虚实还是比较容易区分,可以初步判断患者全身体质的虚实。更为重要的是,按诊是所有中医推拿医生能够掌握并且必须掌握的技能。临床物理检查必须通过手来完成,故手感非常重要。按诊完全能做到疾病的定位、定量。定位,必须明白疾病侵犯的部位;定量,准确把握按诊时手感及患者感受。

2,辨证方法:中医辨证部分最见功力。一般中医内科多用脏腑辨证,中医推拿用经络辨证实用性更大。这里必须强调,辨证与四诊几乎是同时完成,这里只是为了方便理解,才分别表述。

经络辨证是在四诊基础上进行疾病经络定位及定性。一般患者主述及按诊之后即能明确犯病部位,只需依据经脉循行部位即能经络定位。根据按诊时手感及病患感受即可进行定性,虚证实证必须明确。如:小腿前外侧酸痛,按之皮肤松弛,肌张力低,甚至有条状凹陷感,喜按喜暖,即可判定胃经虚寒。

3,手法施治:辨证准确,施治就方便。无非“实者泻之,虚者补之”。明确经络虚实,通过两部分实现补泻。

(1)经络腧穴补泻:①穴位本身补泻:取补穴如,膏肓、三里、关元等;取泻穴如,太冲、合谷、阳陵等。②配伍补泻:经络腧穴的五行生克补泻,如胃经虚取解溪,实则取历兑等。

(2)手法补泻:推拿手法可以通过轻重、随迎、方向、频率等变化来实现补泻。笔者认为,补益手法中,一指禅推法第一;疏泻手法中,扳法最甚,此法见效最快,伤人最大,“开人关节,走人元气”并非虚言,非实证莫轻易出手。

中医推拿中四诊、辨证、施治是一体,四诊和辨证属诊断,施治属治疗。四诊当中有辨证,辨证当中有四诊,治疗中有诊断,诊断中有治疗,只有真正融为一体,才能给患者真实的利益。

典型案例

患者徐某某,男性,80岁,2009年9月23日初诊。主述:左足大趾麻木1月余,时有双髋酸,左腹股沟抽筋感,左肘内侧痛、凉感,脉弱滑,舌淡黯。治疗方案,滚法施于肝胆脾胃腧,肘按左侧足三里,一指禅推左大都、曲泉。2009年9月25日二诊,左足大趾麻略轻,余症消,脉滑略数,舌淡黯。治疗同上,重点推左大都,另嘱饮食清淡。2009年9月28日三诊左大足麻轻明显,脉弱滑,舌黯红。治疗同上。

该病例辨证思路,左足大趾麻木,是肝经脾经起始点,显然升发之气不够,当属虚证。时有双髋酸,左腹股沟抽筋感,亦是肝经不足之症。左肘内侧痛、凉感,当属心经不足,应是肝木不升,难以生心火所至。故取肝胆脾胃腧、三里,以补益肝脾,取曲泉、大都以提升肝脾之气。诊断明确与治疗合理,诊疗一体,自然疗效显现。

结束语

中医推拿讲究“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可以理解为,病机可以通过手的按诊与脉诊进行把握,善巧方便就从内心辨证而来,手随心动,补泻法则自然在手法治疗中体现。

第4篇:中医脉诊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辨证软件;数字资源

1引言

中医诊断学中涉及的实验课程非常多,而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实验氛围不浓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开展中医诊断学数字化实验教学,可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传统中医诊断的认知,深化学生对辨证辨病知识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四诊”操作技能、提升临床辨证思维均有极大帮助。

2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主要内容

2.1中医色诊

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实验当中相关指标的测量均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比如,使用GD-3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可有效测量时间指标、波幅指标、比值指标等,对光电血流容积指标的测量有助于全面了解对心血管的血液状态、功能等,作为面部常色形成的生理基础指标,“面色-血流容积”的变化机制可通过面部光电血流容积变化反映出来。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使用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可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中医望色相关知识,为中医色诊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2.2舌苔望诊

用摄像头拍摄舌苔标本片,获取标本片微观图像,用计算机检测微观图像中的相关指标,这是舌苔脱落细胞学检测及舌苔微观望诊的整个数字化实验过程[1]。通过这种方式可更全面地获取细胞分布、印片背景、上皮细胞分数计数等相关信息,更深入地研究舌苔形成过程及病理舌苔脱落细胞变化的过程。

2.3中医目诊

采用球结膜微循环分析软件可以全面检测球结膜微血管,获取微血管的流态、形态以及袢周等指标,进一步检测缺血区、清晰度以及网络结构、血流颜色、血流速度等重要病理指标,同时还能检测出有无渗出、出血、水肿等症状。数字化实验教学能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球结膜微循环变化的过程、特点等,明确这些变化与中医病证变化之间的关系。2.4中医脉诊采用脉图分析软件可以对脉图时间指标、波幅指标及面积指标等进行检测分析,还能依据不同检测信息绘制P-H1趋势曲线图形,更进一步地分析脉位、脉次、脉形等指标,了解脉图特征与心血管功能之间的关系。

3构建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方法

通过学习和掌握中医诊断操作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深化学生中医辨证的诊疗思路,使学生牢固掌握临床辨证的诊疗方法。学生输入病情后,能够将自己的辨证结果与计算机得出的辨证结果进行比对,从而了解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3.1编写实验教材

为了更好地构建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需要在教学中融入学校多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将有关中医诊断实验教学的教材运用到教学当中,比如《中医诊断临床技能实训》《中医诊断实验方法学》等,这些教材讲解了很多在中医“四诊”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成果等。要进一步加强对教材的引入和运用,为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支持。

3.2建设数字化实验室

中医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创新和优化教育手段。而中医基础教育直接影响学生临床技能的掌握效果,关系到学生能否成长为合格的医师。因此,在做好日常教学管理的同时,要不断革新教学手段,推进教育创新。某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通过缩减行政事务性开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建设中医诊断数字化教学实验室,在短期内建成并投入使用。实验室配备了IBM总服务器与教师机各一台,还配备了25台供学生使用的液晶电脑、视频采集卡、数码摄像机、投影仪等常用设备。在星形拓扑组网后,相关软件可进行屏幕广播、监视、日志、双向对讲等,整个数字化实验室功能齐全,真正实现了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全程数字化。

3.3研制实验仪器

为确保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相关实验仪器需要配备齐全。比如,某院校研制了包含面诊光电传感器、光电信号放大器、采集系统等在内的GD-3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通过对仪器的科学调试、匹配等,使学生在实验课中观察不同面色血流容积图,并且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完成相关指标的测量[2]。实践显示,在不同的实验课程中,该仪器运行未见异常,有着较为稳定的波形,计算测量精确度高,可以反映出最为真实、具体的局部血流容积情况。

3.4制作辨证软件和数字化课件

为进一步深化中医学生的诊疗思维,提升临床辨证技能,营造更直观的临床环境,培养及训练学生的临床诊断能力,制作辨证软件非常有必要。比如,某院校研制了“文锋Ⅲ中医诊疗操作软件”,该软件运用了“数字模拟+‘人机对话’”技术,在诊疗技术相关实训中,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该软件可以对各科多种疾病开展全面辅助诊疗,真正实现了病、证、方、药的结合,使治疗方案更为规范、科学。约有10000种病证、500种疾病病种及160个常见症被编制在软件系统中,并提供了10余种治疗方案。依据具体实验内容与实验相关要求,收集了大量的临床图片和视频材料运用到实验教学中,同时可以将这些材料制作成课件,进一步丰富实验课程,比如中医色诊与光电血流容积图检测课件、中医脉诊与脉图检测分析课件等。

3.5搭建“数字化模拟诊室”

开展“数字化模拟诊室”训练。在实验教学中制作数字化教学病例,制作过程运用了现代化“四诊”资料采集系统采集“四诊”资料,并对不同疾病进行分类,最终生成了数字化的电子病历[3]。具体教学方法为:在正式教学前,将学生分为3~4人一组,每组派代表抽取电子病历,然后分角色扮演。扮演患者可以让学生学会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加深对病症的了解,与临床实际更为贴近,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角色扮演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口语化描述或者医学术语运用不准确的地方,使学生再次表述同一个问题时更为专业、准确。正式开始教学后,每个小组轮流进行数字化模拟诊断训练。组内一名学生扮演患者,其他两名学生对其进行问诊,实验中提供清晰、真实的图片以供望诊使用。学生要完成脉诊的整个操作流程,最后由教师给出准确的脉象结果。在所有小组均完成诊断以后,由教师进行整体点评,对诊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总结和纠正。在“数字化模拟诊室”实训中,为学生营造更为真实的诊断场景,使学生接触更多真实的临床病例,从而大幅度提升学生的中医诊断技能,训练其思辨能力。

3.6网络化数字资源

可以研制和使用网络化学习考试训练系统,并将系统有效运用到中医诊断学网络学习及考试中,充分借助数字资源提高学习与考试的实效。同时,搭建中医诊断学数据信息库,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资料检索与查询平台。还可以制作使用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网站和中医诊断实验方法教学网站等,网站囊括了多种与中医诊断实验相关的内容,以供学生自主学习。

4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

中医院校通过长期开展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设计和开创了大量关于“四诊”、临床辨证的数字化实验课程,数字化中医诊断教学实验室也即将创建,进一步提升了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内容的专业化、数字化水平,在实践中运用数字化实验教学成果,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4.1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数字化实验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

某校对五年制、七年制本科不同专业的60多个班级开展数字化中医诊断实验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普遍有着较高的积极性,对中医诊法的掌握更为牢固,对辨证、辨病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改善,实验技能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强。实践还显示,在中医诊断实验教学中运用数字化技术,能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新了学生的临床观念,最终取得了比传统实验教学更为显著的教学成果。

4.2开展实验教学师资培训,增强了教学影响力

开展数字化中医诊断实验教学,可以帮助院校积累更多相关的教学经验,并不断完善数字化实验教学的基础设施,推进专业化、特色化中医诊断实验教学模式的形成,进一步提升中医诊断教学的总体水平。某中医院校建立了中医诊断数字化实验教学培训基地后,吸引了大量的外校师生前来参观与学习,通过举办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师资培训,向来到本校参观的教师、专家等展示特色的数字化实验教学教材、课件及仪器、网站、数据库等。通过相互交流经验与成果,进一步推广了数字化中医诊断实验教学的方法、理念等。随着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影响力的进一步增强,院校自主研制的各项数字化教学仪器、诊疗软件等均可以得到进一步推广,从而增强了院校的整体教学实力与影响力,吸引了更多其他院校的师生前来本校交流和学习,使得课件、软件、教材均得以向周围地区学校辐射,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第5篇:中医脉诊方法范文

1沉脉的沿革、脉象特征及主病

1.1沉脉所主的生理病理状态沉脉多出现在以下几种情况:平脉,包括肥人、冬季、肾脉。病脉多主里证、主寒、主积,也可见于某些殊表证。邪气入里或内因致病而病位在里等生理病理的表现。

1.1.1沉为平脉常人见沉脉,即生理性沉脉,多因禀赋或皮下脂肪厚,四时主脉,五脏主脉。《医碥》曰:“浮沉有得于禀赋者……镇静沉潜之士,脉多沉也。又肥人多沉……有变于时令者,秋冬气降而脉沉也。”人的体格不同,可反映在脉象的生理变化上,如肥胖之人皮下脂肪较厚,则脉多为沉[3]。《医级》曰:“肥者,肌肉丰,其脉重按乃见,当如沉类。”沉脉为冬季之脉,冬令时气候严寒则万物收敛潜藏,天人合一则阳气内收,腠理密则脉沉。如《脉贯》曰:“沉脉主里而司令在冬,是肾水之脉也。”且寒冷地区,脉多偏沉。如《诊家正眼》曰:“北极之地,四时皆冬,其气凛冽,民脉多石。”沉为肾之常脉,且多见于双侧尺脉,《医学传心录》曰:“两尺属肾沉软,此为无病体安康……若逢肾脉沉无病。”

1.1.2沉主里证一说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里实即邪气盛于内,沉脉多主病位在里、在脏腑、骨髓。若邪滞于里,则气血被遏,脉气内敛,故脉为沉有力,可包含众多病理因素。《四海同春》曰:“凡脉沉者,阴也,里也。及内伤七情、五味之证,而邪俱在里,邪气既充盛于内,其脉自沉滞而深取矣。”描述了里证邪实之沉脉的病因病机。《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关于沉脉主病论述有:“沉为在里,为实,为水,为寒,为喘,为癥,为瘕……脉沉主气痰病。”里虚多为正气虚,若脏腑虚弱或阳虚气陷,则脉气鼓动无力而出现脉沉而无力[4]。古代文献中“沉脉为阴……按之至骨,肝肾之分。脉无力,肾水虚,肝血亏”(《脉法大成》)及“沉而虚弱者,因阳气不达,因气不舒”(《脉诀会纂》),解释了沉脉主里虚证的病因病机。二是以脉之有力无力来辨别沉脉所主阴阳与寒热。如《伤寒锁言》:“沉而有力,则为阳,为热;沉而无力,则为阴,为寒也。”三是以沉脉有力无力来辨别邪气的性质。沉而有力为有形实邪,如痰饮、食积、寒、水蓄等;沉而无力为无形之邪,如气郁、气逆。《脉学归源》曰:“沉而有力,有余之象,必有有形之物,凝滞于内。沉而无力,不足之象,乃无形之物,郁结于中。”

1.1.3沉脉主病在脏《外科精义》曰:“沉脉…主邪气在脏也。”《医碥》曰:“在下、在里、在脏者其脉沉也。”又有《脉义简摩》曰:“以浮沉分脏腑者,如左寸,沉候心,浮候小肠;右寸,沉侯肺,浮候大肠是也。”

1.1.4沉主骨为肾《医宗必读》认为:“沉候六脉皆肾。”即六部脉象沉取时所表达的脉象可反映肾的虚实。《伤寒论》曰:“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人元脉影归指图说》曰:“尺寸具沉者,肾病也。”《脉诀汇辨》曰:“肾之为脏……脉主阴沉而居里。”

1.1.5沉脉主表阴寒之邪初犯肌表,其性收引而致腠理闭郁、经脉不畅,阳气受郁则一时不能外达肌表,虽为外感表证,但在短时间内脉不浮反见沉[5]。如《四诊抉微》曰:“表寒重者,阳气不能外达,脉必先见沉紧……伤寒初感,脉必见沉紧。”外邪初感,多侵袭三阳经脉,但遇特殊邪气或特殊体质,邪直中少阴经致发热,脉沉。《伤寒论•少阴》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1.1.6沉脉的转归预后脉位变化可表示病位的改变。若外感脉由浮而转沉,则为外之邪气由表入里。如《医灯续焰》曰:“外因自表而入……若见沉脉,已去表而入里矣。”脉位改变主病之进退,如在不应出现沉脉时出现,则说明病情加重或预后较差[6]。《金匮要略》曰:“太阳病……脉反沉迟,此为痉。”若得沉脉,无论里实里虚、里寒里热,若得后天脾胃之气的保全,即关脉有力,脾胃之气充盛,对症攻邪或补虚,预后良好。如《四诊抉微》曰:“诊得沉脉,要右关有力,为后天脾胃可凭,攻下无虞。”

1.2沉脉的病理基础及临床研究以往的研究中对于沉脉产生的病理基础有着不同说法。徐慈邦[7]认为,沉脉可能是由于桡动脉向下扩张、脉管管径变细,使脉位出现深藏状态。龚安特[8]经实验后认为,浮沉脉的形成与脉动部位(寸口部位)周围组织的物理条件有关,即组织张力与组织塑性有关。费兆馥等[9]研究表明,脉象是中和心脏与血管的舒缩运动、动脉管道弹性震动及在指压的干扰下血流血管的运动变化,这3种运动影响下的立体感即为脉诊信息。总之,沉脉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心搏出血量、外周血管状态、血管周围组织状态及采集时刻的压力状态有关,在病理状态时必须结合临床具体症状才能对疾病做出诊断。唐亚平[10]通过对健康人群的脉象进行采集与分析发现,生理性沉脉所占比率10.26%,生理性沉脉中超重或肥胖体型占沉脉总人数的56%,且超重或肥胖总人群中出现沉脉比例为69.66%,说明沉脉可作为一种生理脉象存在于健康人群中,且肥胖人群多见。曹培琳[11]认为沉脉是因为脉道呈紧束状态,扩张时受限而形成。继而分析出沉脉的脉形特点为脉幅小、脉峰的上升支及下降支坡度平缓,脉形略显扁平状态,气虚、里寒、里燥热引起的血管硬化、心包肥厚、心肌炎、大动脉炎(脉痹)等证均可为出现沉脉的原因。黄世林[12]认为慢性消耗性疾病或营养不良而出现低血压时,因血流速度降低和脉管内部压力减少可出现沉脉;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恶性肿瘤晚期、充血性心衰造成的水肿及内分泌紊乱而造成的黏液性水肿,因桡动脉周的组织增厚、外周血容量减少而见沉脉;肾素性高血压、尿毒症等因小动脉痉挛而引起的高血压,因周围血管收缩及外周阻力增大而致沉脉。郭振球等人[13]认为肾病证候中,将脉沉微迟作为肾阳虚证主要诊断之一,而肾阳虚常见于肾病的中后期,对应的现代疾病诊断多为慢性肾炎、慢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后期。总之,若沉脉的主要成因为血流速度减低、血压降低、血管内压力减小,则可推论出沉脉可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慢性肝病;若因心输出量减少、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则沉脉可见于肾素性高血压、心肌病,其脉象多沉细而无力;若考虑由水肿因素,因水肿使表皮与脉管之间的组织增厚而致沉脉,可见于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2沉脉的取脉方法与标准化研究

关于取脉脉力早在《难经•五难》中就有具体论述:“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菽”为大豆,《春秋•考异郵》曰:“菽者,众豆之总名。然大豆曰菽。”《难经》中以不同大豆的重量来表示切脉力的大小,后人多沿用此说。其中5级不同重量的指力是为了分析与叙述明了,而在实际应用上多采用自上而下逐渐加大用力,或加压到无脉后逐渐减少压力得到所需信息[14]。此处“菽”之重,并非具体颗数的大豆重量,而是以一组成比例的重量或力度去诊查脉搏。《脉学正义》曰:“盖指下用力……必不能持权衡而较其确否,则所谓三菽六菽九菽十二菽者,只以分别其标准而示之次序。”双手六部不能以相同的力度范围来判定沉脉,双侧尺脉为肾之脉,其脉较寸关二脉略沉。《四海同春》曰:“凡沉脉者……不止沉于肌骨之下者方为沉脉,凡沉于各部界限之下者,皆以沉脉断个脏腑不足之病证而治之。”即肺、心、脾、肝、肾脉各沉于六菽、九菽、十二菽、十五菽、骨之下时,为各部不足。由此可见,各部诊断为“沉脉”的压力标准,肺脉(右寸)最小,心脉(左寸脉)次之,脾脉(右关脉)、肝脉(左关脉)、肾脉(左右尺脉)取脉压力逐渐递增。现代研究中,陆小左等人[15]将脉位划分为“浮、中、沉、伏”4级,认为“沉”为轻取时感觉不到脉动,加压后出现脉动且脉动增加明显。研究中多以最佳取脉压力所在的压力范围来确定脉之浮沉,反映脉位的深浅。最佳取脉压力[16]是指用压力传感器采集寸口脉象时,压力脉图振幅最大时所对应的取脉压力,而此压力多为中医师指下感觉最明显脉动时的压力。《现代中医脉诊学》[22]认为,寸口脉象采集中,单按关脉时的浮沉判别方法基本确定,其最佳取脉压力在0.735~1.715N(N为力的单位1N≈0.10197千克力)之间者为不浮不沉正常之脉,则取脉压力>1.715N为沉脉。

赵宇平等人[17]经试验得出健康人群中,寸、关、尺的取脉压力不同。寸脉较关脉的最佳取脉压力衰减程度为(0.189±0.053),而尺脉较关脉最佳取脉压力衰减程度为(0.226±0.044)。通过寸、尺较关脉最佳取脉压力的衰减程度,则可基于关脉的浮、中、沉判定阈值从而推断出寸部和尺部脉的浮、中、沉判定阈值,对于三部脉的浮、中、沉标定有着重要的意义。张瑞祥等[18]通过对浮、中、沉脉象图的判断,认为60mmHg的脉压振幅下为沉脉。付骢远[19]提出压力脉图浮、中、沉取的客观标准,建议20~25kpa(Kpa为压强单位,1mmHg=0.133kPa)为沉取。王强[20]研究了正常人(平人)、高血压病人(里证组)、外感表证(表证组)人群的桡动脉取法压力,认为大于18kpa为“按”。费兆馥[21]用2种方法来定脉位:将减/加压取脉过程分为3个压力段,压力250~170g左右为沉取,100~170g左右为中取,100~60g左右为浮取,由最佳脉波图出现的压力段而定脉位;或者参考脉波随取脉压力变化的包络线形态,认为渐降型曲线示脉位浮,渐升型曲线示脉位沉,而正态型曲线示脉位为中。这两种方法为现代脉诊研究中标定脉位最为常用的参考数据及脉位定位实验方法。这些古代及现代对于脉象的研究,使中医浮、中、沉的取法由主观模糊的描述变为较为客观且可对比分析的具体数据。如任应秋言:“用菽法来说明指按的轻重———这种精神是很可取的。虽然几菽之重未必确切,但对指力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标准是必要的。”但因研究方法不同、测量仪器不同、参考标准不同,导致数据有偏差,沉脉以及寸口三部取脉的规范化、标准化仍无法标准定义。

3沉脉现代研究思考

第6篇:中医脉诊方法范文

摘要:

目的:探讨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医辨治方法。方法:通过多年临床观察,从中医对本病的认识、辨病辨证、分型论治、诊疗中需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加以总结。结果:中医辨证施治疗效确切,即使重症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综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且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中医药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具有优势。

关键词:

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医病机;辨证分型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指心律失常发生时以心率缓慢为特征的一大类心脏疾病,为临床常见病症,多为心系本身疾病所伴生,如冠心病、心肌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归属于中医“心悸”“怔忡”范畴,其病机错综复杂,标本虚实难辨,中医在本病治疗方面有一定优势,现归纳总结如下。

1中医对本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1]。《伤寒杂病论》正式提出“惊悸”病名;《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对“惊悸”的发病原因及审证求因的方法进行了论述,如“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济生方》提出了“怔忡”病名,指出“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济生方•怔忡论治》指出发病原因为“真血虚耗,心帝失辅,渐成怔忡”,以及“五饮停蓄,湮塞中脘”;《丹溪心法》认为当“责之虚与痰”;《医林改错•心慌》认为瘀血内阻亦能导致心悸怔忡。总之,其病机常与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阳衰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湿热阻滞等相关。

2辨病辨证撮要

2.1善于识脉

结脉、代脉、迟脉、缓脉、濡脉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特征性脉象。《伤寒论集注》中载:“结代之脉……皆气血两虚,而经隧不通、阴阳不交之故。”指出经隧不通、阴阳不交为病变之本质。“结脉因气血凝”,需着重行气活血;“代脉因元气衰”,则重在补益元气。若出现成联律的代脉,则心脏虚弱更明显,古人有“结轻代重自殊途”之说,这是识病的一般脉象规律。在此基础上,又需善于认识特殊情况,如损脉、败脉在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较重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时出现,至于夺精脉几乎仅见于心脏骤停时极慢的室性自身节律。临床需知常达变,辨识出脉象的本质意义。

2.2四诊合参

首辨虚实。实证其脉迟而细弦,舌苔白腻,临床表现胸闷气急,或有胸痛彻背,面晦,神疲等,多为痰饮上犯,心阳痹阻,兼挟瘀血者,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虚证其脉沉细,或大而无力,舌质胖大或淡紫,苔白,面白唇绀,心慌、心痛、胸闷,气短似喘,自汗怕冷,神疲懒言,此乃元气虚馁,心阳不振,阳微不运之征。

2.3结合现代医学的相关检查

识别清“病”,如查心电图、或24h动态心电图,心脏多普勒、心电生理检查、运动试验、实验室检查等,分清楚是“器质型”,抑或“功能型”,以及伴随的基础病、危险分型、预后判断等。

3分型论治举要

辨病是基础,辨证是关键,在辨清“证”的前提下,制定出恰当的治法。兹将临床常见治法归纳如下。

3.1益气升清法

症见脑空、眩晕、耳鸣、掉摇欲仆,或卒然晕厥,伴有短气似喘、心悸、胸闷,舌质淡胖、苔薄,脉迟或损脉、败脉。证属上气不足、心肺气虚,治宜益气升陷,方用升陷汤。气虚甚者,加人参、黄芪,山萸肉酸敛,可防升散太过。

3.2益气温中法

症见心悸眩晕,腹部冷痛,呕吐泄泻,虚烦劳热,肢体倦怠,四肢不温,舌体淡胖,苔白,脉迟而软或损脉,或伴结脉、代脉。证属宗气不足、脾胃虚寒,治宜益气温中,在脾用附子理中汤加减,在胃用小建中汤加减。气虚者加黄芪,名黄芪建中汤,血虚者加当归,名当归建中汤。

3.3温阳化饮法

症见胸胁满闷,心悸、眩晕,短气而喘,或腰膝酸软,水肿尿少,舌淡紫,苔腻白滑,脉迟而滑等。证属阳虚饮停、胸阳不振,治宜温阳化饮。在脾用苓桂术甘汤,在肾用五苓散。

3.4温经散寒法

症见怕冷,肢清或微发热,头晕头痛,脉沉迟。证属表里两寒,治宜温阳散寒,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者,应回阳救逆,方用四逆汤化裁。

3.5温通胸阳法

症见胸脘痞闷,心悸眩晕,痰多气短,形寒肢冷,或胸痛彻背,背寒冷如掌大,或浮肿,小便短少,恶心吐涎,苔白腻滑,脉弦迟,或短、代、结。证属痰浊痹阻、心阳不振,治宜温通心阳、化痰蠲浊,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附桂化裁。

3.6温补心肾法

症见胸闷、心悸、气短,畏寒、怕冷,眩晕、乏力,腰酸,小便清长,舌苔灰黑,脉迟缓无力。证属心肾阳虚、神失内守,治宜温通心肾,方用右归丸化裁。

3.7活血化瘀法

症见心悸、心痛,舌紫,脉迟涩或结代。证属瘀血阻络、心脉不畅,治宜活血化瘀、舒心通脉,方用血府逐瘀汤合丹参饮化裁。

3.8清化湿热法

症见胸闷、心悸,脘痞、纳呆、乏力,汗出不畅,尿少色黄,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薄黄腻,脉濡。证属湿热阻滞、心阳被遏,治宜清化湿热,方用三仁汤化裁。

4诊疗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4.1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

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原因很多,需借助现代医学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进行危险分层、预后判断等,对重症需中西医结合治疗,如心脏起搏器的急诊植入,基础病的救治等,在此基础上,辨证处以中医综合治疗。

4.2正确处理“标”与“本”的关系

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阳虚(气虚)为发病之本,痰浊、瘀血、湿热为标。亦需处理好温阳与补气的关系,若以阳虚为主者,应在温阳的基础上,兼以补气;若以气虚为主者,可在补气的基础上,兼以温阳,因为“阳为气之渐,气为阳之基”,在临床上,兼顾二者的关系,相使用药。对慢性或恢复期患者,需用药缓图,以逐渐改善患者的体能,提高疗效。

4.3运用好疗效确切的中成药

因中成药具有“便利、快捷、高效”的特点,可在辨证的基础上,恰当选用,如参附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参仙升脉口服液、心宝丸等,因其使用便捷,可显著提高救治效果。

4.4制定出适合患者个体的“组合拳”治疗、康复方案

如“药物治疗+康复训练+食物疗法+戒烟限酒”等,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4.5要善于养心神

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多伴有心悸、心慌、易惊、难寐之症,多为心神虚所致,故诊疗中必须注意护养心神。如心气虚者,选用归脾丸、钱氏养心丸;心阴亏虚者,选用甘麦大枣汤、天王补心丹等;心之阴阳气血皆亏者,常用复脉汤。

5验案举例

王某,女,56岁,教师,2010年4月2日初诊。自诉曾因反复晕厥伴眩晕、心悸3个月,加重5天而住院治疗。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静止。最慢心率43次/min。阿托品试验后见窦性心律不齐,结性逸搏,最快心率86次/min。查血色素62g/L。中医诊断为虚劳(脾胃虚寒、气血两虚型);西医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慢心率),中度贫血。经住院治疗16天,一般情况改善,但心率改善不明显,出院1周后病情反复,遂来门诊求治。刻诊见: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爪甲无华,畏寒踡卧,舌胖苔白,脉细沉迟。四诊合参,辨证为脾胃虚寒、气血两亏。治以温中补虚、养血活血之法,方用四物汤合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化裁。处方:熟地15g,当归10g,赤芍15g,白芍15g,桂枝10g,炙甘草6g,大枣6g,阿胶6g,麻黄6g,附片6g,细辛3g,砂仁5g,干姜6g。3剂,2日1剂,水煎分服。二诊:脉搏48~56次/min,精神好转,仍食欲不振。阳气有所振奋,气血一时尚难恢复,效不更方,守原方7剂,煎服法不变。三诊:服药2周后,脉搏52~64次/min,症状大减,食纳增加明显。此为脾胃生化之机得复,宗气有源,心脉鼓动有力,血运得以通畅。故于前方去麻黄、附片、细辛,加党参15g、白术15g,阿胶每剂增至10g,以加强益气健脾补血之用,续进7剂。四诊:精神、饮食如常,脉率稳定在62次/min以上。在三诊方基础上,加丹参15g、柏子仁15g,5剂,2日1剂,水煎分服。嘱劳逸结合,适当锻炼,饮食以富含营养易消化为宜,避免感冒,调畅情志。服药结束后,脉率稳定在64~68次/min,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血色素恢复正常。

参考文献:

第7篇:中医脉诊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医;弦脉;现代研究

中图分类号:R2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2)01-0134-03

Overview of Modern Research Progress of Wiry Pulse

ZHAO Tingting,LI Guogang,YAN Haixia,WANG Yiqin

(Department of Diagnostics of TCM,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Shanghai 201203,China)

Abstract:Wiry pulse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pulses in diagnosis of TCM is very commom in clinical and become the hotspot in modern research.It's a quite achievement in researching the wiry pulse by modern technology. The mechanism, pulse graph and clinical achievement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TCM;Wiry pulse;Modern research

脉诊是中国传统医学中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1]。弦脉是中医脉诊中非常重要的脉象之一,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古代医家根据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从脉形、主病、中医机理等方面对弦脉进行阐述。《素问•玉机真脏论》云:“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这里不仅论述了弦脉的脉形特点,还明确了弦脉相对应的季节、五行属性和病位。《千金翼方》中云:“按之如琴瑟弦,三关通病,梗梗无有屈挠,名曰弦。”近代脉诊专家刘冠军[2]说:“弦脉是脉管硬而端直,脉幅细而窄,张力明显,如触按琴弦,既有劲,又有弹力。”到了现代,医学工作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一步对弦脉的病理[3]、生理[4]机制,常见病症[5],脉搏波[6]等方面进行宏观、微观和理化参数等多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从弦脉的形成机理研究、脉图特征研究、临床应用研究等方面作一综述,旨在为深入研究弦脉奠定基础。

1弦脉的形成机理研究

我国古代医家认为[1],弦为肝脉。寒热诸邪、痰饮内蓄、七情不遂、疼痛等原因,均可使肝失疏泄,气机失常,经脉拘急,血气敛束不伸,以致鼓搏壅迫,脉来劲急而弦。阴寒为病,脉多弦紧;阳热所伤,脉多弦数;痰饮内蓄,脉多弦滑;虚劳内伤,中气不足,肝木乘脾土,则脉来弦缓;肝病及肾,损及根本,则脉弦细。如脉弦劲如循刀刃,为生气已败,病多难治。

现代医学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对弦脉的机理基本达成共识,认为[5]弦脉是由多种因素引起脉搏形体改变的脉象,如动脉血管弹性减弱,血管壁紧张度增高,或血管发生退行性变化,呈现出平直搏动的征象。其机理多与心脏泵亢进或正常,心搏排出量增多,血管壁弹性减弱或硬化,外周阻力增加,周围血管紧张度增加,或局部血管缩小,血压增高或正常,循环血量增多等因素有关[5]。

目前对弦脉的形成机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弦脉与动脉顺应性、弦脉与心功能、弦脉与血液流变性、弦脉与甲皱微循环等四个方面。

1.1弦脉与动脉顺应性 路永平等[7]认为弦脉的形成主要与总外周阻力和动脉顺应性等因素相关。病理性弦脉的形成是由于外周阻力升高,动脉顺应性降低所致,是疾病或不健康的表现。生理性弦脉,特别是青少年的弦脉,其总外周阻力与动脉顺应性正常,是机能旺盛的表现。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趋向衰退,其弦脉虽出现在正常生理状况下,但其形成机理却与病理性弦脉相类似。

周宜轩等[8]对60例弦脉患者进行眼底动脉观察及动脉硬化指数、血液动力学、流变学参数、血脂等指标测定,实验结果表明:①弦脉患者76.7%存在不同程度的眼底动脉硬化,即动脉顺应性降低,说明动脉顺应性降低是弦脉产生的基础之一。②随着弦脉患者眼底动脉硬化程度的加重,其血清甘油三酯(TG)和血清胆固醇(TCH)含量呈显著增加,血脂及动脉硬化指数(AI)显著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变化不显著,说明弦脉患者眼底动脉硬化程度与全身动脉顺应性降低相一致。③随着弦脉患者眼底动脉硬化程度的加重,平均动脉压和总外周阻力呈现同时增加的特征,说明弦脉形成与血管内压力有一定关系。

1.2弦脉与心血管功能

周宜轩等[9]采用心导管技术,对狗的实验弦脉模型进行了心肌收缩力和心泵机械功能等血液动力学指标的观测,发现实验弦脉模型的LVP、dp/dt max、Vmax呈先增高后降低改变,表明在弦脉初始阶段,心肌收缩力增强,其后心肌收缩力将逐渐减弱。表明弦脉早期心功能常呈代偿性增强,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增强,每搏输出量及搏出功增加。当前、后负荷逐渐增大,超过心脏代偿能力时,则心肌收缩力减弱,每搏输出量及搏出功降低。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心室的周期性收缩与舒张所导致的动脉搏动将以波的形式自主动脉根部出发沿着动脉管传播,这种波就是脉搏波。那么中医寸口脉就可以看作是脉搏波在桡动脉处的作用结果。据此,上海中医药大学四诊信息综合实验室[10]采用ZBOX-Ⅰ型脉象仪收集平脉172例、弦脉1054例、滑脉228例、弦滑脉659例。研究结果表明,弦脉的脉搏波波速(PWV)、反射因子(Rf)都是4种脉象中最高的。由于PWV与动脉的硬度是呈正相关的,Rf高则说明反射波的强度高,往往提示动脉几何或物理特性有变化,如动脉弹性降低等。

1.3弦脉与血液流变性

周宜轩等[11]运用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研究所研制的脉图仪、L-100型血液流变仪、体外血栓形成仪、XO-Ⅰ核孔滤膜红细胞变形测定仪和放射免疫法,对125例弦脉患者进行测定,发现与平脉组相比,①弦脉组的血栓素极显著升高,而前列环素的变化不显著,提示弦脉的形成与血栓素的升高及血栓素-前列环素平衡失调有密切关系;②弦脉组患者除血浆比黏度在正常范围外,全血比黏度呈非常显著升高,红细胞电泳速度呈非常显著减慢,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提示血液黏度的升高,致外周阻力增加,与弦脉的形成有密切关系;③弦脉患者的体外血栓形成无论是长度或干重、湿重均非常显著地增加,提示弦脉患者体内有血栓形成的趋势。

1.4弦脉与甲皱微循环

刘承才等[12]采用XQX-I型微循环显微镜及光源系统观察了42例弦脉及24例细脉患者的甲皱远心端第一排毛细血管的管袢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弦脉组患者的甲皱微循环的管袢排列、管袢形态、血流速度、血色及管袢长度、管袢数目等主要异常指标较平脉组均有显著差异。与细脉组比较,弦脉的甲皱微循环障碍特点为管袢清晰出现率增高,血流增快,畸形管袢≥40%出现率明显增高,下静脉丛出现率增高,黯红血色出现率增高,出血、渗出出现率增高,管袢增长,管袢数目增加。

2弦脉的脉图特征研究

《素问•玉机真脏论》认为弦脉:“轻虚而滑,端直以长。……如按琴瑟弦。”《脉经》对弦脉的描述为:“弦脉,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濒湖脉学》:“弦脉迢迢端直长。”这些对弦脉的脉形特点的形象描述,对后世掌握弦脉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随着多种脉搏描计器、脉象仪的广泛运用,脉象的脉图特征研究成为一大热点,关于弦脉脉图特征的文献报道较多。

2.1弦脉脉图的时域特征

通过用仪器测量弦脉的脉波[13],发现脉波描记器描绘脉波为振幅较大,升支陡峭,主波角增宽,最大幅度高,高峰期的时间延长,主波峰顶较平坦,可呈平顶,切迹弓背状或斜切形,重波形的幅度相对较高,重搏波抬高出现的时间也相对较早,接近于主波峰,降支的快速下降时间出现的较迟,降支可呈凸弧形,潮波明显[5]。弦脉的指压-指感趋势曲线呈拟正态型,脉宽较细或正常,脉长可及三部。脉图呈宽大主波,波谷较高[14]。

吴喜庆等[15]用TD-Ⅲ型智能脉象信息检测仪临床采集弦脉200例,研究发现弦脉周期t均值为0.8,与平脉相近;主波时值t1值相对较小;主波幅度h1较平脉明显增高,提示弦脉脉力较强;重搏前波幅度h3较大,提示重搏前波抬高;降中峡幅度h4较大;重搏波幅度h5较小或者为0,甚至为负;h3/h1、h4/h1较大,主动脉压力升高的持续时间w/t较大;升支角α明显增大,主波顶角β较大。

陈冬志等[16]利用NX-3型多功能脉图仪对弦脉和紧脉脉图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与平脉组比较,弦脉组主波高(HB)、降中峡至主波终点的斜率(SEG)、降中峡高/主波高(HE/HB)增大,升支最大斜率(MSAB)、降支在重搏前波与降中峡间的最大斜率(MSDE)、主波峰时间/脉动周期(TW/TAG)、重搏前波波幅(HDD’)明显增大,降支在主波与重搏前波问的最大斜率(MSBC)减小。与平脉组比较,弦脉组降中波波幅(HFF’)减小。从脉图形态上看,弦脉主波升支陡峭,脉波上升速度快、斜率大;主波高且宽;重搏前波波幅及高度升高;降支在重搏前波前下降缓慢,在重搏前波后下降迅速;降中峡高度升高,重搏波波幅减低。

2.2弦脉脉图的频谱特征

洪治平等[17]应用频谱分析软件对输入脉图图形波幅进行归一化处理后,求出幅度谱、相位谱、功率谱和微分功率谱,最后提出特征参量,判断出弦脉。认为弦脉类Ka值均大于0.6。Si、DKm、A1、Φ、Kd、Kc等特征参量分别逐级判断出弦脉类中的弦滑、平、平弦、病弦、弦Ⅲ和弦Ⅳ等脉。

3弦脉临床研究

现代临床在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发现弦脉是临床中最常见脉象之一。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四诊信息化实验室[18]针对临床常见脉象的分布情况,对全国23个省市、55家单位、156位高级职称中医师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51位中医师体会过弦脉,占96.8%,105位中医师认为弦脉为临床常见脉象,占95.5%。调查证明弦脉确实是临床最常见的脉象。

3.1生理性弦脉

弦脉可见于正常脉象,弦脉在时应春,在脏属肝,故在春季弦脉常被认为是健康人的平脉。《素问•玉机真脏论》云:“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曰弦。”《伤寒论•平脉法》中亦云:“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唐亚平等[19]通过将医师诊脉与ZM-Ⅲc型智能化脉象仪检测相结合对健康人进行弦脉测定。结果弦脉出现的比率在春季明显高于其它季节,进一步证实了古代关于弦脉和季节的关系的论述,从而可以认为生理性弦脉在春季多见,且其脉象与病理性弦脉相比较为柔和。

3.2病理性弦脉

病理性弦脉主肝胆,诸痛证,痰饮,疟疾等。《脉经》中曰:“偏弦为饮,双弦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备急千金要方》中云:“脉长而弦,病在肝。弦数为疟,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为痛痹,偏弦为饮。双弦则胁下拘急而痛,其人涩涩恶寒。弦小者,寒。沉而弦者,悬饮内痛。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弦而紧,胁痛,脏伤有瘀血。”

现代临床中,病理性弦脉常见于以下几方面的疾病中。消化系统疾病[20],如某些急、慢性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肝癌、慢性腹泻、肝硬变腹水、慢性胃炎,胃窦炎、胃神经官能症、病毒性肝炎、胆囊炎等;神经系统疾病[21],如某些神经官能症、神经病、神经性头疼、癫痫等;循环系统疾病[22],如某些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心肌梗塞,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呼吸系统疾病[23],如干性或渗出性胸膜炎后期伴胸膜肥厚,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运动系统疾病[24],如风湿性关节炎、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骨关节炎等。此外也常见于妇科、外科、肿瘤科一些证属肝郁气滞型,食积气滞的疾病[5]。

4弦脉认识的争议

一些现代医家认为弦脉和滑脉是不可能相兼出现的,朱秀峰[25]认为弦、滑两种脉象从形态来看,弦脉端直而长,如按琴弦;而滑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认为弦脉的形态特征为:较长,满于三部;脉形较窄,类似细脉;力量较强,脉气紧张,有绷紧感。而滑脉形态比正常脉象稍宽,速率比平脉略快,触之往来滑利,如珠滑于指下。根据上述特点,在疾病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中,两种脉是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但也有医家持不同意见[26],认为弦脉是血管壁搏动的体现,而滑脉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一种体现,截然不象浮脉与沉脉迟脉与数脉相对立,因此弦滑脉没有绝对对立矛盾的存在,二者同时出现是完全可能的。针对以上两种观点,笔者认为古代医家对于脉象的脉形特点的描述是为了后世可以形象掌握,在临床中更好的识别,然仅拘泥于古人的描述过于墨守陈规反而会妨碍临床发挥,且不同医家指感不同,主观认识也不同,因此诊断病情,一定要结合临床,脉证合参,才是治病根本。

5研究展望

现代医学对于脉象的产生和形成机理的研究大多认为和钾钠钙离子、心脏生理特征、血液动力学、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机能的调节等因素有关。关于弦脉,其血液动力学机制和脉图客观化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今后的研究思路和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相兼脉对于确定疾病的病位、病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弦脉的相兼脉,准确确定疾病的病位、病性。如果可以实现相兼脉与征候的一一对应关系,对于临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②目前用于测量脉图的脉象仪主要是从脉搏压力、频率方面确定脉象,如何可以同时检测脉搏长度、宽度、流利度、紧张度等要素是今后发展的方向。③以往脉诊的检测部位局限于桡动脉,我们是否可以扩大脉诊范围,通过检测其它体表浮显动脉,以脉诊证。④临床诊断脉象可以综合运用多项指标,从而提高诊断正确率。而不同脉象可能有特定的参数作为特异性指标,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

参考文献

[1]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77,98.

[2] 刘冠军.中华脉诊[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61-162.

[3] 樊雪红.浅议弦滑脉[J].河北中医,2006,28(12):916-917.

[4] 胡光强.浅析脉象产生机制及其解剖生理学基础[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1):1447-1448.

[5] 杨洪明,杨绍戊编著.脉理探遂[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292,295,249,296-297.

[6] 燕海霞,宫爱民,王忆勤,等.脉搏波传播与反射理论对深入探讨中医脉象形成机制的启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11):1052-1054.

[7] 路永平,陈腾,邢国胜.弦、滑、涩、芤等脉形成机理及其血液动力学分析[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8,13(5):59-60.

[8] 周宜轩,魏南珠,方霞,等.动脉顺应性与弦脉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6,11(6):22-24.

[9] 周宜轩,戴小华,王亿平,等.弦脉与左心室功能关系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4,9(3):56-57.

[10] 燕海霞,王忆勤,郭睿,等.中医常见脉象脉图特征分析及识别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2):2295-2297.

[11] 周宜轩,韩明向,林之仑,等.弦脉与血栓素、血液流变性的相关性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5,14(1):57-58.

[12] 刘承才,吕志平.中老年弦细脉甲皱微循环观察[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4,18(2):140~141.

[13] 付娟.弦脉与紧脉辨析[J].天津中医药,2009,26(4):299~300.

[14] 费兆馥.现代中医脉诊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7.

[15] 吴喜庆,陆小左,张玉兰.不同年龄生理病理性弦脉脉象特征研究[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338-342.

[16] 陈冬志,牛欣,董晓英.紧脉与弦脉脉图比较[J].时珍国医国药, 2008,19(3):541-542.

[17] 洪治平,张世枢,苗华,等.弦滑脉类的频谱特征[J].辽宁中医杂志,1995,22(4):147-148.

[18] 燕海霞,王忆勤,李福凤,等.中医临床常见脉象分布情况调查[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3):344-345.

[19] 唐亚平,樊新荣,王飞.生理性弦脉相关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5):683-684.

[20] 李长林.辨弦脉疗疾患[J].浙江中医杂志,2009,44(8):577.

[21] 曹得胜.化痰通络法治疗美尼尔病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0,28(7):106-107.

[22] 林晓忠,潘光明,邹旭,等.40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J].新中医,2011,43(2):20-21.

[23] 翁诗婷,张晓丹,郝一鸣,等.10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舌脉象特征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6):806-808.

[24] 陈伯健,卢颂华,王昭佩,等.单纯胸腰椎骨折早期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15(8):20-22.

第8篇:中医脉诊方法范文

摘要:脉与证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疾病发生发展中,脉证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痰病的变化。

关键词:中医临床辩证脉与证应用关系

【中图分类号】R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02―0097一01

在临床上把望闻问三诊获得的信息归于证,把脉诊获得的信息与证相结合,辩证分析恰到好处,在一般情况下,脉证是一致的,但脉证不相应的情况也并非少见,如:实证见虚脉,虚脉见实象,我们脉证不符要灵活处理。

1 时病重舌。杂病重脉

我们临证重视舌脉,但在时病与杂病辩证时,各有侧重,时病辩证应重视舌象,杂病辩证英重视脉象,所谓“重”并非顾此失彼,而是根据这两类疾病的病因病机特点提出侧重点所在,掌握这样的侧重点,有利于诊断的准确性。时病是指季节性多发病,时病论说“时病者”乃感四时六气为病之证也,其病程短而变化快,不同内伤杂病病程长变化复杂,外邪入侵机体脾胃先受之,先反映于舌苔,正邪相争孰虚孰实颗反映到舌质与舌苔,因舌属口腔内器官,通过经络,内连脏腑,张口伸舌一望而知,所以舌象变化能及时客观的反映疾病本质。如温病热从卫分传人气分,舌苔由白转黄,邪人营分其舌必降,邪人血分舌有出血痕迹。在时病过程中,病情的进退,舌象可以看的很清楚,此时脉象也有变化,但不好的舌象反映及时,脉象有时不能客观化,而舌象表现质的红、绛、淡、紫;苔的黄自滑腻而客观明显。因而观舌质,颗炎症虚实,观舌苔可知邪之深浅,寒热湿邪~望而知。观其润燥以验津液盈亏。温病学家叶天士、吴鞠通都重视舌诊、脉诊。叶天士论热病大汗后,汗解身倦神疲与实转虚脱之鉴别,其重诊在脉,关键时脉证合参更为重要。脉与心(血)关系最为密切。“内经”说心主血脉,血需心气的推动沿脉道循环周身,内至脏腑经络,外达四肢百骸,脏腑之气也通过血脉输布全身,而内伤杂病,多病在脏腑气血经络。因此可通过脉象反映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因此,杂病脉诊为首,从浮沉迟数弦等脉中科辨阴阳表里寒热所属。如高血压、贫血、心律失常三种病症临床表现头昏、目眩、心悸、夜寐不宁、胸闷气短、舌红苔白等症状,如属前者脉弦属肝阳上亢,治宜平肝潜阳,其次脉结代乃心气不足,宜补气养心复脉法。然而这种病从舌象和症状上看,不辨其脉难明确病之所在,治疗也无所适从。无论杂病时病要脉舌证合参,如不辨真伪必误事。

2 以脉测证与以证测脉

我们认为以脉测证何以证测脉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两种辩证求因方法,以脉测证就是以脉求证,先持其脉,然后顺序了解其证,使脉证符合,病机明确。例如患者脉弦证见面赤舌红头晕目眩目赤病机属肝阳上亢,若症见紧锁双眉手按其腹、脘腹疼痛、舌暗淡、苔自病机为寒凝肝经,如症见两肋胀痛、胸闷纳差、精神不振、舌暗红、苔白病机为肝郁气滞。以上三症病状表现各异,亦属肝病。依据是以肝系弦脉而确定,这就以脉测证,如糖尿病经治疗三消症状已消失,但脉仍沉细,属气阴两虚,宜益气养阴,若脉沉弱面浮、肢肿,属肾阴虚损,宜温补肾阳,这就是中医的独到之处,理化检查可验证。

以证测脉就是以证来测定脉象,因脉象类别繁多,因人和体质胖瘦表现不一致。女性的弦脉男性不一样,体力劳动者沉细脉与脑力劳动者也不一样。因此,给临床定证定脉造成困难,在此情况下,只好以证测脉。如风热感冒患者和肝阳上亢患者脉象都表现快而有力的数脉,但前者感冒浮脉,定为浮数,后者肝系脉必弦定为弦数。如久病体弱者和中暑昏厥患者脉象都细弱无力,但前者脉象细沉,后者脉应沉伏,这就叫以证测脉,实际也是脉证合参。

3 舍脉从证,与舍证从脉

我们认为舍脉从证与舍证从脉石中医临床辩证方法灵活运用此方法,可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在临床时脉证相符,辩证施治准确性就大,如脉证不符,医者辨别真伪应排除主观臆断,尊重客观事实,抓住有利一面,采取舍证从脉或舍脉从证,才能掌握疾病的症结所在。舍脉从证就是认证不认脉,因脉证不符表现症状突出,只好凭证论治。如外感病、恶寒发热、头身痛、苔白而脉不见浮反沉细无力,证因邪气盛正气虚,正气不能鼓动血脉属体虚感冒,须扶正祛邪益气解表。如老人痢疾、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泻下赤白、苔黄腻脉应沉数,反而浮大,就是邪盛于里,虚阳外脱之象,这时应舍脉从证急清其里后扶其正。如患者脉沉迟无根,反表现面色潮红、口咽干燥、虚烦不得眠,是虚阴外越之象,应舍证从脉,治以育阴宁络,潜其浮阳。

第9篇:中医脉诊方法范文

    1方法与内容

    选取100例房颤病人全部经心电图、心脏听诊确诊,其中门诊30例,住院70例,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龄最小者34岁,最大者78岁,中位年龄51岁。单纯孤立性房颤6例,冠心病34例,高心病29例,肺心病12例,心肌病8例,风心病6例,脑中风3例,甲亢2例;合并心力衰竭41例,高心病合并冠心病32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28例,高血脂59例,颈动脉硬化斑块38例,左心室肥厚48例。将100例房颤病人以脉率的多少(结合心电图心室率)分为3组:(1)脉率>100次/min者48例,经治疗恢复窦性节律16例,转成慢性持续性房颤32例;(2)脉率60~100次/min者40例;(3)脉率<60次/min者12例,多是药物(如洋地黄类、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等)控制下的节律。诊其脉象与中医历代脉学着作如晋?王叔和《脉经》、元?滑寿《诊家枢要》、明?李时珍《濒湖脉学》、明?李中梓《诊家正眼》及高校教材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等记载的相关脉象,如散、涩(短)及解索脉等一一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得出客观、规范性结论。

    2结果通过对100例房颤病人脉象观察研究,出现下面多种脉象情况。

    2.1脉律无论快速性房颤还是慢性持续性房颤,脉诊时脉律绝对不规则,这是100例房颤病人的主要脉象特点。朱文锋主编的高校教材《中医诊断学?病理脉象》常见病脉共有28病脉,其中脉律不规则、不整齐者有促、结、代、散、涩及怪脉之解索脉、雀啄脉等。促结代脉与早搏脉相合,属窦性节律,与房颤脉不相合。黄世林、孙明异《中医脉象研究》认为,“雀啄脉是一种短阵频发性结脉,呈三五不调节律的脉象……主要由短阵频发性室上速或室性心动过速所引起”[1],亦与房颤脉不相合。对于房颤脉来说,相符合的只有散脉、涩脉和怪脉的解索脉。

    2.2脉率无论快速性房颤还是慢性持久性房颤,房颤病人的脉率都是快慢不一,特别是快速房颤脉散乱错杂不齐明显。通过100例房颤病人脉象观察,其中(1)阵发性快速房颤(脉率>100次/min)48例,经治疗恢复窦性节律16例,转成慢性持续性房颤32例;(2)慢性持续性房颤脉率60~100次/min者40例;(3)脉率<60次/min者12例,多是药物(如洋地黄类、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等)控制下的节律,此时的脉律相对规整,有时间歇时间较长,如果不做心电图检查,容易误认为是窦性节律。在中医常见病脉中,符合这种脉象的有散脉或和怪脉的解索脉、涩(短)脉及涩结(或和代)脉。房颤脉脉率在60~100次/min之间72例(为72%)占大多数。

    2.3脉形与脉力在100例房颤脉病人中,相对而言高血压、冠心病及动脉硬化者等脉形多粗大而有力,而风心病、肺心病及心衰者等脉形多纤细而无力。

    2.4脉位阵发性快速房颤48例,脉位多浮而短、散乱不止、参差不齐;慢性持续性房颤脉率72例,脉位多是中或沉取位;脉率<60次/min者12例,多是药物控制下的节律,脉位多是中或沉取位。通过对100例房颤病人的脉象观察与研究,最终结论认为,房颤脉在常见的28病脉中相当于中医的散、涩(短)等脉象及怪脉的解索脉。其中阵发性快速性房颤脉,脉率>100次/min,相当于散(涩)脉与怪脉的解索脉;慢性持续性房颤脉,脉率60~100次/min,相当于涩(短)脉,脉率<60次/min,相当于涩结脉或涩结代脉等。

    3中医诊脉技术的关键

    中医诊脉是用三个手指去揣测与定夺,由于每个人手指感觉功能和临诊经验差异,对脉象的体会和描述不一,所诊断的脉象则各异。当心电图确诊房颤时,此时诊脉既可以获得客观、规范、明确的脉象信息,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脉象很有帮助,还可以达到规范相关脉象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

    3.1散脉

    3.1.1历代脉学着作对散脉的论述《脉经》:“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诊家枢要》:“散,不聚也。有阳无阴,按之满指,散而不聚,来去不明,漫无根底。”《濒湖脉学》:“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并引柳氏云:“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诊家正眼》:“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按: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及中候之,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明乎此八字,而散字之义得,散脉之形确着矣。故叔和云:‘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字字斟酌,毫不苟且者也。崔氏云:‘涣漫不收’,盖涣漫即浮大之义,而不收即无根之义;虽得其大意,而未能言之凿凿矣。柳氏云:‘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夫杨花散漫,即轻飘而无根之说也;其言‘至数不齐,多少不一’,则散乱而不整齐严肃之象也。此又补叔和未备之旨,深得散脉神者也。”张山雷《脉学正义》:“杨花散漫之喻,飘忽无根,真可为散脉传神。”高校教材《中医诊断学?第五章脉诊》:“散脉的脉象特征:浮取散漫,中候似无,沉候不应,并常伴有脉动不规则,时快时慢而不匀(但无明显歇止),或脉力往来不一致。故散脉为浮而无根之脉,形容其为‘散似杨花无定踪’。[2]”综上所述,散脉脉象特征为散乱不整,至数不齐,如杨花散漫无定踪,即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而且脉律绝对不整,脉率快慢不匀,脉力强弱不均,与怪脉之解索脉是同一脉象,与快速房颤脉相合[3~6]。

    3.1.2散脉是快速房颤脉散脉即是快速房颤脉(脉率>100次/min),今人亦有共识者,如崔玉田、赵恩俭《中医脉学研究》:“散脉……关于至数不齐,脉有大有小,以心电图对照来看,多见于心房纤维颤动,兼室性早跳。[7]”此或许是散脉与西医房颤脉相合的最早说法。又如吕光荣《中医心病证治》:“昔将涩脉和散脉分而论述,认为涩脉是‘往来较慢而又三五不调’,散脉是‘大而散漫无力,至数不齐’。近通过临床实践,觉得涩脉与散脉有共同之处。临床意义相同,形态一致。识别的关键是参差不齐,三五不调,来去无定至难齐,故统称为涩散脉”、“涩散脉症……似现代医学所述心房纤颤。[8]”这个说法基本符合临床。实际上散脉和涩脉还是有区别的,即快速房颤脉以散(涩)脉为主、散涩并见,而慢性持续性房颤脉以涩(短)脉为主、涩在短中求。再如曹培琳《详谈细论二十八脉》云:“散脉是一种无根、极浮、脉形散乱的一种微细脉,主脏器衰竭,元气外脱……心室颤动则见此脉……这是元气脱、心衰竭、心室颤动的一种表现……心气衰竭、心房和心室出现颤动,此时出现混乱的脉律、脉形、脉的节奏也失常,忽快忽慢,乍疏乍密……出现脉律散乱、不均匀、脉形散乱不能收聚,形成散脉。[9]”快速房颤脉可称散脉,而心室颤动是致命的心律失常,是心脏骤停之先兆,心音听不到,脉搏也触不到,而称散脉则非。

    3.2涩脉

    3.2.1历代脉学着作对涩脉的论述《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也。”宋?施发《察病指南》:“涩脉,细而迟,往来难,时一止,轻手乃得,重手不得,按之数浮,如轻刀刮竹。或三五不调,如雨沾沙,故名曰涩也。”《诊家枢要》:“涩,不滑也。虚细而迟,往来极难,三五不调,如雨沾沙,如轻刀刮竹然,为气多血少之候。”《濒湖脉学》:“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诊家正眼》:“涩脉……迟细而短”,“短脉涩小”。高校教材《中医诊断学?第五章脉诊》:“涩脉-脉象特征: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匀。涩脉的脉象特点是脉形较细,脉势涩滞不畅,如‘轻刀刮竹’;至数较缓而不匀,脉力大小亦不均,呈三五不调之状。[2]”综上所述,涩脉脉象特征:脉来三五不调,细(迟)短止或散,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脉率可疾数、可迟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与西医的房颤脉相合[4~6]。

    3.2.2涩脉即是慢性持续性房颤脉(脉率60~100次/min和<60次/min)“参伍(三五)不调名曰涩”,当始于宋?施发《察病指南》或更早,而最终定于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并沿用至今。三五不调,即指脉象或三而止,或五而停,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均,而至数(脉率)亦不匀,涩短而难,细止而艰,犹如轻刀刮竹,艰涩不畅,特别是脉率在60~80次/min的脉搏跳动中,尤为明显。慢性持续性房颤,因室率下降后,脉率为60~100次/min。此时脉律不齐,脉率渐可数清,脉力强弱之感已不如快速房颤时明显。浮大散乱之强已无,而应指不足、短小无力之弱仍在,即短脉仍在。以纵向的浮中沉三取而言,其短者当为浮取轻无,而中沉二取有;或浮中二取轻无,而沉取有;或浮中沉三取皆无,即一短到底,而成“一止复来”之止脉。特别是脉率在60~80次/min时,指下短小无力、难以接续、间歇之感甚明,并呈现脉体细弱,脉道狭小,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调,短止相杂,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犹如轻刀刮竹,艰涩不畅,从而构成“短而止”之涩脉,或“一止复来”之涩脉。慢性持续性房颤,当脉率<60次/min时,节律相对规整,其脉率一息不足四至,可谓迟脉。脉力相对均匀,但仍有短小无力、难以接续之感,并呈现脉体细弱、脉道狭小,可称迟细而短。《诊家正眼》:“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俱足。”此时容易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早搏等心律失常,指下可有“迟滞中时见一止”之结,或“迟中一止,良久方来”之代,或结代脉同见,可谓迟细短时而一止[4~6]。

    3.3解索脉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