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商用户运营策略范文

电商用户运营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商用户运营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商用户运营策略

第1篇:电商用户运营策略范文

FDD产业具优势

从技术角度看,FDD其特性相对而言更为优越,例如20MHZ带宽下速率更高,覆盖范围更大,支持更高的移动速度,且可以不需要基站间严格同步。FDD采用频分双工模式,相当于“双车道”,理论支持最大下载150Mb/s;FDD频谱多承载于700MHz或1800MHz这样的低频谱上,更适合采用广覆盖,从而降低网络建设成本;在高速移动环境下,FDD可以实现500公里/小时的通话业务,TDD只能满足300公里/小时的条件。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LTE FDD无论在商用时间,用户规模,网络设备,还是芯片终端方面,都更具优势,运营商们才会倾向于选择产业链更成熟的FDD制式。

其次,终端发展情况也体现着产业链的繁荣程度。最新统计发现,全球275家终端厂商共推出了2646款LTE终端,其中LTE FDD约占总数的70%。同时,智能手机的普及也推动了4G用户数呈爆炸性增长,其中LTE FDD用户数增长一直很迅猛,截至2015年2月,全球4G用户总数已经接近5亿,共有360个LTE商用网络,其中约90%为FDD制式,分布在全球124个国家,可以方便地实现LTE FDD“一部手机漫游全球”的诺言。

可见,LTE FDD具有技术成熟、网络稳定性好和丰富终端资源优势。

FDD全球成功案例

近年,4G发展如火如荼,成为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的移动技术。每年都有100多个运营商启动LTE商用网部署,使得用户有机会畅享LTE网络带来的高速与便捷。

这里特别要分享全球最具代表性的LTE FDD运营商Verizon的发展策略,以资国内运营商借鉴。

全球LTE网络的规模部署,是从美国市场拉开序幕的。其中,美国最大的LTE运营商Verizon走在了最前沿,在引入LTE FDD商业运营之前,Verizon已有的CDMA EvDo网络已不堪重负,网络流量居高不下,为摆脱CDMA产业限制,Verizon坚定地选择LTE FDD作为发展方向,并于2010年12月正式推出了LTE商用服务,首期网络部署在38个城市。Verizon采取了比较激进的建设策略,经过3年多的商用部署,截止到2014年12月,Verizon的LTE网络已经覆盖全美520多个城市,网络覆盖了全美97%的人口区域,这是Verizon有史以来建设最快的网络。

Verizon制定了网络的三年覆盖方案,计划在2010年底覆盖全美30多个城市的1亿人口,到2012年覆美2亿人口,2013年底,覆盖2.85亿人口,到现在已经对美国3.12亿人口中97%以上的人口达到LTE覆盖。覆盖面积是LTE部署规模第二运营商的两倍。不仅实现表层覆盖,对于弱覆盖和特殊场景的深度覆盖也在不断进行和加强。在频谱使用方面,Verizon采用700MHz实现广覆盖,进行叠加建网,在语音业务方面,在2014年9月开始商用VoLTE,带给用户高质量、更自然的高清音视频通话效果。

目前,Verizon LTE用户数已经超过7000万,ARPU值在近几年里得到了迅猛提升,Verizon合约用户

APRU平均月消费额超过150美元,实现了极高的无线利润率。LTE 流量业务成为Verizon超高利润率的主要提升动力,这显示Verizon流量经营效果明显。

前瞻性的移动宽带网络应对策略“快部署、广覆盖”的激进部署方式、清晰简单的3G/4G网络融合路线、丰富的LTE智能手机引入机制、紧密合作的合作伙伴关系等,成为Verizon在新一轮移动宽带发展浪潮中重夺领先优势的主要推动力。其中,率先实现4G 网络全国覆盖是成功的关键,让Verizon一举成为2014年度全球最赚钱的移动通信运营商。

建网之前,阿尔卡特朗讯等几家系统厂商就被Verizon就选定为为合作伙伴,参与了多年的试验网测试和网络部署,为Verizon部署了7万多台LTE基站,并提供了运维优化工具、长期优化服务,以及应用创新业务,来提升用户的体验,为运营商树立信心。Verizon还在波士顿和旧金山成立了LTE创新中心和应用创新中心,得到了阿尔卡特朗讯的支持。通过这一创新中心,Verizon可促使LTE生态链上各产品和解决方案迅速走向市场,赢得先机。

除了Verizon之外,北美运营商AT&T,Sprint也采用了LTE FDD制式进行建网,通过几年的网络部署,也完成了全美大部分区域的4G覆盖,特别是Sprint采用LTE FDD/TDD混合组网模式,阿尔卡特朗讯都被选定为主要设备供应商,帮助这些北美运营商建设LTE全套基础设施,推动LTE早日商用部署。

另外,日本NTT,韩国KDDI,西班牙电信Telefonica,法国Orange等主流运营商都选择了LTE FDD作为后续演进方向,可见FDD 无线网络演进的最明智、最可靠选择。海外领先运营商LTE FDD建设策略和运营经验对于国内运营商来说,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在大城市LTE部署及重大话务量事件保障中,上海科技公司表现出色,成功完成上海亚信会,南京青奥会通信保障, 充分证明了上海LTE设备在高话务冲击下卓越的产品性能,以及优异的工程优化能力。

FDD国内加速部署

随着全球LTE FDD大规模部署,后续商用的运营商将分享产业链成熟带来的益处,可以高性价比地采购网络设备,手机终端,业务应用等。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倾向采用更受欢迎,成本较低的LTE FDD网络进行网络部署。两家国内运营商,很早就开始着手规划4G网络,根据牌照发放的情况,规划采用FDD/TDD混合组网的模式,大范围、广覆盖的4G网络使用FDD制式,而密集市区使用TDD制式吸收话务量。

2014年6月27日,工信部批准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分别在16个城市开展LTE混合组网试验,拿到LTE FDD试验网牌照,也就意味着运营商可以向市场开放4G商用业务,之后中国电信和联通马上对外推出手机4G套餐业务,并逐渐扩容部署至40个城市。

同年12月底,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国内56个城市展开了融合组网试点建设,并系统验证了LTE技术成熟度和发展模式,为LTE FDD网络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保障了后续网络的快速部署。2015年2月27日LTE FDD牌照正式发放,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必将全力推动4G大规模商用进程,迅速展开网络建设,后续会在全国近300个城市开通了LTE网络。

在国内LTE网络建设中,上海贝尔一直积极参与其中,包括系统测试、网络建设,工程优化,业务演示,重大通信保障等方面,上海贝尔凭借丰富的全球LTE部署经验和创新的技术一直表现的很优异。

第2篇:电商用户运营策略范文

1 三大运营商3G布局情况

1.1 3G网络建设

(1)中国移动TD-SCDMA网络建设情况

中国移动TD二期工程已如期完工,TD-SCDMA覆盖38个城市,已经完成4.7万个TD基站的建设。其中,包括一、二期工程核心网络融合改造已全面完成。同时,解决了影响网络质量的关键技术问题,网络质量明显提升,电话接通率、掉话率、3G/2G切换成功率等关键性指标得到明显改善。目前,TD-SCDMA三期工程已经全面启动。三期工程完成后,TD-SCDMA网络覆盖范围将新增200个城市,共覆盖238个城市。在“超常规”网络建设策略下,TD-SCDMA网络建设进展很快,但仍相对落后,对此,中国移动近日表示2011年前3G网络将覆盖所有地级市。

(2)中国电信CDMA 2000 1x EV-DO网络建设情况

截至7月底,中国电信2009年一期无线网工程基站建设任务已完成,中国电信CDMA2000 1x EV-DO网络已实现全国所有县级城市(342个地级市)的覆盖。目前,中国电信正积极进行EV-DO Rev.B功能测试,并将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启动EV-DO Rev.B外场测试,计划在2010年开始部署EV-DO从版本A到版本B的升级。同时,上半年中国电信主要开展了参数优化、边界优化、隐性问题优化、网络结构优化等一系列基础优化工作,全国网络质量有了大幅提升。随着大规模网络建设工作的逐步结束,中国电信将从提升用户体验的角度对网络进行系统优化和专项优化。

(3)中国联通WCDMA网络建设情况

今年以来,中国联通进行了两期WCDMA网络建设,第一期覆盖56个重点城市,第二期覆盖228个城市,加上中国联通近期将追加投资建设50个城市的WCDMA网络。加上新增的50个城市,WCDMA网络覆盖城市将扩大为334个。目前,中国联通56个一期建网城市中,大部分已经完成了第一轮全网优化,网络覆盖率达到95%以上,后续二期工程的228个城市正在优化中,参数设置、2G/3G互操作等方面,将成为下一阶段WCDMA网络优化的重点。

(4)小结

中国移动在移动网络的固有优势受到中国电信的建网速度和中国联通成熟技术的挑战,在未来1~2年内,由于三张3G网络在覆盖、速率等指标上可被3G用户直接感知,三家运营商3G网络质量在用户心目中的差距逐步拉开,将对中国移动的3G市场份额造成较大的影响,而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则可在网络侧赢得用户的青睐。

1.2 3G品牌策略

(1)中国移动“G3”品牌策略

“G3”是中国移动在2009年年初为TD-SCDMA而推出的新标识,也是三家运营商中唯一一家专为3G打造品牌的运营商。“G3”标识造型取义中国太极,由水墨丹青“G”和朱红印章“3”组合而成,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引领3G生活”的现代科技生活结合,广受好评。有业内人士分析,中国移动的优势不仅在于拥有4亿多的手机用户,更在于其保有大量的中高端个人用户,从中国移动推出的“G3”品牌诉求来看,中国移动在3G竞争初期更希望能够保留住这部分高价值用户,进一步强化竞争对手短期内很难模仿的“差异化”服务口碑。

(2)中国电信“天翼”品牌策略

“天翼”是中国电信在2008年底为个人移动业务推出的新品牌。“天翼”强调“互联网时代的移动通信”的核心定位,是中国电信继家庭业务品牌“我的e家”和集团业务品牌“商务领航”后的第三大品牌,从而完善了中国电信全业务运营的内涵。“天翼”一经推出,便展开了迅猛的广告和市场攻势,从电视荧幕、报刊杂志,到手机卖场、公交地铁、小区电梯……覆盖范围之广、渗透渠道之深,在品牌宣传上可谓下足了功夫。此举旨在模糊原中联通CDMA 133与如今中国电信CDMA 189的界限,从而甩掉历史包袱,为电信重塑崭新的3G品牌,并纳入其全业务营销战略。

(3)中国联通“沃”品牌策略

“沃”是中国联通在2009年电信日前夕为旗下所有业务而推出的单一主品牌,这也是我国通信运营商首次使用单一主品牌策略。作为我国最早拥有全业务运营资质的运营商,在2G时代,由于受累于双制式品牌推广的困局,在3G时代,重塑全新的单一全业务品牌适得其时。“沃”品牌一经推出,与“G3”的中庸内敛、“天翼”的时尚新锐相比,以其别树一帜的另类风格在业界引发了不小震动。除了发动大规模广告攻势,中国联通在大城市的各营业厅还自建了以“沃”为标识的3G业务体验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4)小结

三家运营商在3G品牌上的不同定位,将对各自3G市场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移动的G3品牌,在3G商用之初将重点放在G3上网本的推广上,由于观望情绪浓厚,市场反应平平,但由于推出时间最早,品牌概念已在个人用户市场先入为主,深入人心。中国电信的天翼品牌,以绑定套餐+融合为宣传主打,通过圈定集团和家庭用户,并向其渗透移动业务,逐步占领个人移动用户市场。而中国联通的“沃”品牌,一方面虽然饱受争议,另一方面也已在最短时间为广大用户熟知,特别是年轻、前卫、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用户群。

1.3 3G资费设计

(1)中国移动3G资费设计

在资费方面,中国移动“G3”业务沿用2G的资费模式,设置得非常简单:语音套餐(超出部分按分钟另计费)+数据套餐(超出部分按KB另计费)。G3资费设计的好处是,沿用消费者过去已经习惯的量化标准,适合对数据业务了解不多的普通用户;但另一方面,仍以过去的流量方式来计算资费,用户在使用3G特色功能(特别是大流量业务)时,容易望流量而却步,不利于中国移动3G特色业务的大规模推广。

(2)中国电信3G资费设计

中国电信“天翼”3G资费方式独辟蹊径,无线上网(手机和上网卡)按照时长而不是流量计费。天翼按时长计费的套餐方式无疑成为消费者(特别是无线上网卡用户)选择的主流,能在3G和WLAN间无缝切换也免除了用户的后顾之忧。但另一方面,天翼业务让用户产生无线宽带可以取代有线宽带的想法,这事实上一方面加重了中国电信的移动网络负担,另一方面也将对中国电信的传统固网宽带业务造成较大的冲击。

(3)中国联通3G资费设计

中国联通的“沃”3G套餐资费中引入了一个全新的M/T概念,其中M是多媒体内容计价单位,T为文本内容单位。中国联通采用按内容计费的方式在业界褒贬不一。一方面,按内容定价,资费设计更加细致,用户每次的下载可以更加形象的方式体现和量化;另一方面,更加复杂的计费方式对用户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适合对数据业务有较多了解的高级用户。

(4)小结

三大运营商的3G计费方式各有利弊,从短期市场反应来看,中国电信按时长计费的方式是最符合用户意愿的。随着3G的进一步发展,运营商或将根据市场反馈和自身网络情况,对自身3G计费方式做出修改与调整,以更加多元化的计费方式满足更多用户的差异化需求。

1.4 3G业务发展

(1)中国移动3G业务发展

TD试商用以来,中国移动在发展3G业务上逐步推进。在展示自主创新成果方面,从2008奥运会开始,TD-SCDMA多项特色数据业务开始在我国举办的各重要赛事和会议上崭露头角;在移动互联网业务方面,继移动飞信成功占领国内移动IM市场之后,移动139社区也在2009年电信日后正式上线,这也是电信运营商首次进军SNS领域;在手机电视业务方面,中国移动已经与广电总局达成了合作协议,将在今后上市的TD手机中普遍加载CMMB功能,“TD+CMMB”用户可望在今年年底前在全国174个城市收看电视和收听广播节目;在移动支付业务方面,中国移动在近日已正式启动手机支付业务试商用,将在湖南、上海、重庆、广东四省市试点手机小额支付业务;在行业应用方面,TD-SCDMA无线城市在厦门的成功应用,展示了TD-SCDMA对高速数据业务的支撑能力。

(2)中国电信3G业务发展

今年上半年以来,中国电信加快发展3G业务。首批重点发展的3G业务包括无线宽带、手机影视、爱音乐全曲下载、全球眼无线视频监控、综合办公等。在移动IM业务方面,中国电信近期正式上线“天翼LIVE ”,除了可与网内用户免费发短信,还将开放对移动和联通用户的免费短信;在移动位置服务应用方面,中国电信将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电子地图、移动定位、导航服务、号码百事通服务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共同研发并推出基于位置服务的差异化移动信息服务产品;在行业应用方面,中国电信与各省合作推进信息化建设,移动“全球眼”等无线宽带应用在基于3G的手机平台和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方案中很好的发挥视频监控能力。

(3)中国联通3G业务发展

中国联通3G试商用最晚,在3G业务发展方面也相对缓慢。自5月开始试商用后,中国联通主要提供包括手机上网、手机音乐、手机电视、可视电话、手机报和无线上网卡6项3G特色业务,在全国领先的广东联通还将打造广东3G门户、手机杂志、移动OA、视频IVR、3G一键通等五大本地业务。在行业应用方面,广东联通将为2010广州亚运会打造基于WCDMA的无线城市,提供高速率、免费的宽带无线接入,可上网访问政府网站等。

(4)小结

三家运营商在3G商用初期,更多的是对原有2G业务的延伸和对3G新业务的局部试点,真正可盈利的、可大规模应用的3G特色业务并未出现。运营商在3G新业务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一方面,运营商通过积极与广电、媒体、金融、航天等行业展开合作,推出跨行业的融合业务;另一方面,将互联网上的热点业务移植到移动互联网上,例如移动IM、移动SNS等业务。

1.5 3G终端策略

(1)中国移动3G终端策略

从去年4月TD-SCDMA开展友好用户社会化测试以来,终端始终是困扰中国移动发展TD-SCDMA业务的问题之一。对此,中国移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增强自身对终端产业链的掌控能力,另一方面,调动终端企业的积极性,深度定制TD终端,并在补贴和合作政策上对国产终端企业倾斜:在年初举行的“3G手机合作沟通会”上,中国移动计划2009年投资超过100亿元对定制手机销售给予补贴;中国移动主导开发手机操作系统OMS,并与联想合作深度定制基于OMS的TD手机Ophone,并已于8月31日正式,,而与OPhone密切相关的手机应用商店MM(Mobile Market)也已于近期上线;近日,中移动宣布将携手以HTC、联发科为代表的台湾地区手机和芯片制造商,合作开发智能手机,期冀以此填补大陆TD手机终端不足的缺憾(此前,中国移动已与台湾地区的微星、宏和明基等厂商合作,共同生产TD版上网本)。

(2)中国电信3G终端策略

中国电信自接受CDMA业务后,与中国移动一样面临着终端匮乏的问题。为解决这一“硬伤”,中国电信在加快CDMA终端发展方面亦是不遗余力:一方面,中国电信积极与国外知名智能手机厂商PALM、BlackBerry等合作,希望尽快将其引入中国CDMA市场,满足中高端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调动国内终端厂商的积极性,通过举行天翼手机订货会等途径,加大千元3G手机的供货量,满足大众市场需求。

此外,在中国移动推出MM的同时,中国电信也正在打造其手机应用商店,预计不久后将正式推出;在双模终端方面,中国电信近日与11家国内CDMA终端厂商正式成立“CDMA/GSM双模终端产业联盟”,旨在进一步提升联盟各成员对双模终端的研发和生产积极性,并吸引高端GSM用户加入CDMA市场。

(3)中国联通3G终端策略

中国联通获得WCDMA制式运营权,受惠于作为全球最主流WCDMA制式产业链的成熟度,有丰富的WCDMA终端可供WCDMA用户选择。据悉,首批通过中国联通选型入围的WCDMA手机就多达40多款,再加上WCDMA上网卡和上网本,WCDMA终端已近50款。

中国联通在3G试商用后,加大布局3G终端推广渠道,除常见的店面销售外,中国联通还通过IT家电连锁市场、社会零售店面及网上商城等渠道推广WCDMA,WCDMA手机销售渠道目前已覆盖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仅联通华盛已发货的WCDMA手机已覆盖全国近70个城市、近1500家联通营业厅。此外,中国联通还独立组建电子销售渠道中心,通过“多位一体”的销售渠道布局提升产品目标受众的到达率。

(4)小结

终端是直接面对用户的最后一个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终端并不是用户选择运营商的唯一考量。目前,相对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3G终端处于劣势,通过积极的手机终端补贴和大规模集采等策略,两家运营商都试图重新激活终端产业链,尽快弥补这一短板。而终端产业链的壮大,往往又依赖于用户发展的规模化程度。这似乎是个难解的困局,考验着运营商对全局的运筹帷幄和市场应对能力。

2 三大运营商3G核心竞争力分析

2.1 中国移动:超常规发展3G,主动探索创新之路

中国移动接手TD-SCDMA以来,先是以超常规进度进行TD网络建设,接着以超常规举措催熟TD终端产业链,如今又以超常规的利好政策孵化G3业务。如此艰辛的TD发展之路,源于TD产业链的相对脆弱。中国移动唯有摒弃2G时期的常规发展思路,重新摸索出一条适合TD的超常规发展思路,才能与另外两个成熟的3G制式相竞争。

在网络建设方面,面对GSM和TD两张网络的协调问题,中国移动创新地采用TD/GSM融合组网的方法来解决,这样大规模的2G/3G融合组网在国际上是史无前例的。此外,中移动还自己研发技术方案以解决TD面临的难点,然后组织设备厂家将这些方案转化成产品,比如“以双极化天线为代表的小型化智能天线”、“RRU一体化智能天线”等已经在TD二期工程建设中应用。

在网络优化方面,面对TD优化工具方面匮乏的难题,中国移动主动组织厂商和设计院的专业人员一起研究和开发网优工具,这在2G时代并无先例。

在终端发展方面,一是建立了TD终端专项激励基金,与手机终端厂商和芯片制造商联合研发设计深度定制TD终端,开创了终端联合研发的新合作模式,激活了整个终端产业链的信心和热情。二是通过与联想合作深度定制基于其主导开发的OMS的Ophone手机,并手机软件商店MM,开创了运营商“手机平台+软件商店”的新模式。三是大力推广G3上网本,找准PC与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的最佳结合点,同时激发用户对3G应用的兴趣,为后续拉动3G手机用户需求预热。

在业务发展方面,中国移动在近日启动的G3业务创新大赛上,承诺提供100%的分成模式、规范透明的平台服务机制、一站到齐的申报方式和全网协同的营销策略四大举措,此举无疑向产业合作伙伴展示了其“超常规”发展G3业务的姿态与决心。

中国移动依靠自身在2G时代积累的资金、管理、品牌、渠道、服务等优势,尽管在3G时代面对相对弱势的TD产业链带来的极大挑战,但这也是充分发挥自主创新性的极好时机。

2.2 中国电信:WLAN护航,攻占3G

中国电信作为国内最大的固网运营商,对于3G移动牌照的渴望最为迫切,因此在获得3G牌照后对3G发展不遗余力。在网络建设方面,得益于CDMA2000 1X与EV-DO网络的平滑演进,用了最短的时间就建成覆盖全国所有城市的3G网络。在3G营销方面,中国电信投入了最大的人力和资金成本,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6月份即新增CDMA用户237万户。

中国电信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实现用户数量的大增,除了CDMA网络覆盖广、3G数据业务按时长计费的优势外,最核心的优势在于其“C+W”策略。中国电信在WLAN部署方面优势明显,截至3月,已在全国21个省市进行了WLAN网络部署,据悉很多三线城市的建设也已即将完成。另据中国电信近日宣布,在高校中大力部署WLAN网络,多数省市高校校园WLAN覆盖率100%。除了加快部署WLAN,中国电信在6月还启动了31个省公司核心网改造项目,该项目旨在于核心网层面实现对“C+W”的统一认证和统一计费的支持,对“C+W”用户数据、承载业务的统一管理控制,这在国内固定移动融合的全业务运营中具有示范意义。而构建由WLAN与3G网络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移动宽带互联网业正是中国电信在3G初期制胜的法宝。

2.3 中国联通:借力终端,发力3G

相比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获得WCDMA牌照的中国联通得到最好的外部条件,尤其在直接面对用户的终端环节优势明显。

与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实行大量集采终端及给予终端补贴政策不同,中国联通WCDMA手机销售将完全实行市场化。根据统计,全球发达国家80%以上的手机新品均为WCDMA手机,拥有庞大潜在用户的中国市场无疑是各大手机厂商必争之地,中国联通全面实行3G手机市场化营销,为WCDMA手机市场敞开了大门。而中国联通试商用前夕公布的3G资费偏高,大大超出消费者的预期,据悉中国联通欲大幅调低3G资费,若能一步到位调低到目标用户的心理价位,相信联通的3G用户数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此外,在iPhone入华谈判的整个过程中,一波多折、扑朔迷离,至今已尘埃落定,成为国内3G市场的一个亮点。中国联通通过引入iPhone为其3G造势,此举的确引起了较大的轰动效应,但引入之后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预期的成功,还有待观察。

第3篇:电商用户运营策略范文

【关键词】5G网络架构 5G与LTE紧耦合 运营商5G部署策略

doi:10.3969/j.issn.1006-1010.2017.02.007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7)02-0032-06

引用格式:曹亘,李佳俊,李轶群,等. 5G网络架构的标准研究进展[J]. 移动通信, 2017,41(2): 32-37.

1 引言

3GPP于2016年初启动5G标准立项研究,5G标准划分为两个阶段:2016年至2018年9月完成R15标准制定,满足5G初期的韩国等地区迫切的商业部署需求;2020年3月,3GPP将完成R16标准制定,满足全部IMT2020提出的5G网络发展目标和应用用例需求。5G标准制定需要满足4G系统的前向兼容性要求,特别是在5G网络部署初期,4G核心网必须要支持5G基站接入。

全球运营商对5G试商用/商用网络部署有强烈诉求,韩国计划于2018年平昌冬奥会,日本计划于2020年东京奥运会分别开通5G试商用/商用网络。国内由工信部牵头,三大运营商和主设备厂商推动成立了IMT2020推进组,共同推动国内5G关键技术研究和验证、产业合作等工作,加快国内5G商用进程。

2 5G典型部署场景及业务要求

2.1 5G部署场景及指标需求

2015年12月3GPP RAN70次全会,通过了下一代无线接入技术的场景及需求的研究立项[1]。ITU-R IMT 2020 and beyond定义三种5G应用场景,分别是移动宽带增强(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大连接的机器类型通信(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低时延高可靠通信(URLLC,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上述三种业务不仅是现有移动蜂窝网络业务的延续发展,也考虑了未来5G新业务需求。经过大量讨论和论证,5G系统重点关注如下典型部署场景:室内热点、密集城区、郊区、城区、高铁、超远覆盖、大连接、高速公路、空地通信等。5G基站由于部署场景的差别,站间距考虑从20 m至5 km的覆盖范围,支持用户移动速率范围从3 km/h至500 km/h。

5G部署l段需要考虑低频段(低于4 GHz)和高频段(20 GHz)混合组网场景。为满足不同传输带宽、时延、移动性等各典型场景的业务需求,5G候选频谱资源需要继续挖掘低频段频谱资源的潜力,同时,向高频段寻找更多可用频谱资源,以支持高达200 MHz甚至1 GHz的频带需求。5G高频段有利于多天线技术应用,高频段在多天线传输(高达256根天线)方面比低频段有更大的传播特性优势。

2.2 5G业务指标需求

与4G相比,5G业务指标要求有很大的提高。5G系统设计为了满足三大未来业务方向需求,数据峰值速率、频谱效率、频带宽度、移动性、业务能力等关键性能指标都有大幅提高。同时,为了满足mMTC、URLLC等新业务需求,制定了单位面积连接数、终端能耗、控制面/用户面时延等新指标要求。

为了满足5G网络各种典型场景的需求,3GPP定义了相对完善的关键系统性能指标。主要性能指标如表1所示:

3 5G网络架构及功能要求

3.1 5G网络架构设计总体要求

5G网络架构总体需求明确规定了支持多系统制式、统一鉴权架构、终端多系统同时接入能力、无线与核心网独立演进、控制面和用户面功能分离、IP/非IP/以太网传输、NFV/SDN等新技术,以提供更好的移动业务体验、降低终端功耗、业务灵活配置等更高的业务服务能力[3]。5G网络高层的参考设计架构包括下一代终端(NG UE)、下一代无线接入网(NG RAN)、下一代核心网(NR Core)以及相应的参考节点,具体如图1所示:

其中,各参考节点定义如下:

(1)NG1:NG UE与NG Core之间控制面参考节点;

(2)NG2:NG RAN与NG Core之间控制面参考节点;

(3)NG3:NG RAN与NG Core之间用户面参考节点;

(4)NG6:NG Core与数据网络(Data network)之间的参考节点,数据网络可是公有或者专有数据网络或者运营商自营的数据网络。

5G核心网与接入网参考架构如图2所示[4],5G核心网支持LTE演进基站(eLTE eNB)和5G基站(gNB)接入,5G核心网和无线接入网之间的接口需要支持控制面和用户面功能。eLTE eNB与gNB之间支持Xn接口,该接口也支持控制面和用户面相关功能。

3.2 5G无线接入网组网场景

5G作为下一代通信技术标准,需要考虑与现有无线通信系统(如LTE系统等)的共存与融合。3GPP根据5G与LTE网络部署关系,提出了四种5G无线网络的典型部署场景[5]:

(1)场景一:独立部署场景

下一代基站(定义为gNB),LTE及其演进的基站(定义为LTE/eLTE eNB)都可以连接至核心网。gNB与LTE/eLTE eNB采用独立部署方式,其中gNB可以是宏基站或者室内热点部署方式。gNB和LTE/eLTE eNB通过RAN-CN接口连接至核心网。gNB与gNB之间需要定义基站间接口。该部署场景,gNB基站具备完整的协议栈功能,具备独立的组网能力。

(2)场景二:与LTE共站部署场景

此部署场景,5G基站(定义为NR)与LTE基站是共站址部署或者采用共基站设备的部署方式。在该部署场景下,5G和LTE系统可通过系统间负载均衡或者多系统连接等实现方式,实现更高效的频谱利用率。

(3)场景三:集中式部署场景

集中式部署场景,中心单元(CU,Central Unit)具备协议栈高层功能,如图3所示。而协议栈底层功能在分布单元(DU,Distributed Unit),即gNB基站具备协议栈的部分底层功能。由于CU和DU之间传输链路的差异性,集中式部署方案需要考虑高层协议栈分离和底层协议栈分离两种实现方案[6]。例如:当CU和DU之间传输性能较好时(如时延较小),可应用CoMP增强等实现方案,从而优化调度算法,提高系统容量。当CU和DU之间传输链路时延较大时,集中式部署方式需要考虑高层协议栈分离方案(如PDCP或RLC层等),从而降低对传输链路的时延要求。

(4)场景四:共建共享部署场景

在共建共享部署场景,主要支持RAN侧运营商共享部署场景。该场景中,两个运营商可分别建设核心网,共享RAN侧基站。共享基站可以使用共享频谱或者使用每个运营商分配的频谱资源。

四种组网场景对基站设备功能、接口等产品设计有不同要求。独立部署场景,gNB是独立的基站设备,通过相应接口连接至核心网和相邻基站。在与LTE共站部署场景,gNB可以与现有LTE基站设备共享硬件、传输等资源进行快速部署。而集中式部署场景与现有LTE网元功能差别较大,特别是无线接入网协议栈功能进行切分,高层功能向中心节点集中以及底层功能下移至基站侧,对现有网络架构和基站设备均有一定影响。而共建共享部署场景,5G基站必须具备接入不同运营商核心网的能力。

3.3 5G无线接入网功能及协议栈架构

5G无线接入网功能主要参考LTE系统设计,并考虑未来5G核心网关键技术。与LTE系统类似的功能主要包括:用户数据转发、无线信道加密与解密、完整性保护等功能。5G新增功能主要包括支持网络切片能力、与E-UTRAN系统紧耦合的互操作、与非3GPP系统互操作、系统间移动性管理等功能。而多连接、终端非激活态等功能还在技术方案讨论中[8]。

5G系统在无线接入网控制面和用户面协议栈设计方面借鉴4G协议栈设计结构,控制面沿用IP层和SCTP协议,保证控制面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在用户面协议栈设计方面,已确定支持PDU分段隧道功能,用户面协议栈可以复用GTP-U/UDP/IP协议,也可考虑GRE/IP[9]和隐藏协议封装(Protocol Oblivious Encapsulation,POE)[10]两种实现方案。5G系统基站间接口(Xn)功能及协议栈设计参考LTE系统X2接口的设计思想。为了支持5G与LTE紧耦合的部署方式,5G系统需要标准化基站间的开放接口。

5G无线接入网协议栈优先讨论5G与LTE紧耦合技术方案的协议栈设计[11]。5G与LTE紧耦合技术方案主要沿用3GPP R12 LTE无线双连接(DC,Dual Connectivity)设计思想[12-13]。核心网为EPC或者NR Core,基站包含LTE基站和NR基站。3GPP主要制定用户面协议栈,集中讨论承载分离相关三个技术方案实现,包括主小区组(MCG,Master Cell Group)承载分离、辅小区组(SCG,Secondary Cell Group)独立承载、辅小区组承载分离方案。方案一和方案三的主要区别在于承载分离是由主小区(方案一)或辅小区(方案三)完成,而方案二主要是核心W侧实现主小区和辅小区承载分离。

3.4 5G与E-UTRAN组网演进方案

由于5G标准制定需要考虑兼容E-UTRAN系统,运营商要根据无线接入网和核心网技术演进和升级需求,选择灵活的5G和4G组网方案。3GPP确定如下8种可能的组网方案[11]。其中4种方案为LTE或者5G基站独立组网方案,另外4种为LTE与5G基站紧耦合组网方案。

(1)LTE或5G基站独立组网方案

方案一(Option 1)为现有LTE系统部署方式,LTE基站连接至EPC核心网。这是从4G向5G演进的一种初期部署场景。方案二(Option 2)是5G系统独立部署方式,5G基站(定义为NR)连接到5G核心网(定义为NR Core)。方案五(Option 5)为LTE基站连接到5G核心网的组网方案,而方案六(Option 6)为5G基站连接到EPC核心网的组网方案。

(2)LTE或5G基站紧耦合组网方案

LTE与5G基站紧耦合组网方案参考3GPP R12无线双连接(DC,Dual Connectivity)设计方案[12-13]。图4(Option 3/3a)和图5(Option 7/7a)是以LTE基站为锚点的紧耦合部署方案,核心网分别连接LTE核心网EPC或者5G核心网。由于LTE基站作为与核心网控制面连接的锚点,全部控制面信令通过LTE基站下发,而用户面数据可以通过LTE基站进行承载分离(图5方案)转发给5G基站,或者核心网将LTE和5G基站的承载分离。若图4和图5中锚点改为5G基站,则分别对应方案Option 4/4a和Option 8/8a。

上述8种LTE和5G(同NR)组网场景涵盖了未来全球运营商部署5G商用网络在不同阶段的组网需求。根据核心网和无线接入网不同的演进策略,制定不同的组网方案。

4 运营商对5G网络部署方案探讨

全球运营商根据网络现状,提出了多种5G网络部署演进路线。按照无线接入网和核心网演进归纳总结运营商5G网络部署策略如下所示。

4.1 无线接入网优先部署,核心网后续升级

(1)A段一组网策略:升级至Option 3/3a

运营商面临尽快开通5G试商用/商用网络的竞争压力,利用现有LTE EPC核心网设备采用无线双连接的组网架构,快速开通5G试商用/商用网络。典型组网演进策略如图4所示(Option 3/3a)。采用Option 3/3a方案需要考虑LTE基站升级成本,Option 3需要考虑LTE基站升级支持5G用户面大数据量的转发,Option 3a需要核心网支持两个系统之间用户承载的有效管理。

(2)阶段二组网策略:升级至Option 7/7a

在5G部署第二阶段,随着5G无线网络开通范围增加,可将4G核心网逐步升级至5G核心网。此时,组网架构将演变为图5(Option 7/7a)。4G基站和5G基站都可以连接至5G核心网。采用该升级方案,运营商的4G核心网和5G核心网将共存。此时,5G基站需具备连接到4G核心网和5G核心网的能力。

(3)阶段三组网策略:升级至Option 2和Option 5

随着5G网络扩大部署至全网,在此阶段,基于无线双连接方式的网络架构将逐步转变为5G基站独立建站的部署方式。Option 2和Option 5部署方式将成为主要的组网形式。随着5G网络扩大部署和升级扩容,4G网络也将面临减频减配,部署规模逐步缩小的局面。

4.2 无线接入网和核心网同步部署

5G试商用/商用网络部署也会存在比较激进的部署方式,即同时部署5G核心网和无线基站,具备端到端5G商用能力。该部署策略,核心网将率先从4G升级支持5G。在核心网能力提高的同时,逐步建设5G基站,在组网方面还可以采用如下组网策略。

(1)阶段一组网策略:先期部署Option 5和Option 7/7a

在此阶段,核心网全面升级支持5G核心网,5G基站作为辅基站连接至5G核心网。而4G基站需要完成相应升级支持连接5G核心网。在此阶段将面临核心网和无线侧的软硬件升级压力。

(2)阶段二组网策略:全网升级部署支持Option 2

随着5G网络扩大部署规模,4G网络逐步退网,5G网络将作为主要的承载网络。

4.3 基于LTE EPC架构的5G部署策略

为了实现5G系统快速部署,部分运营商也提出基于LTE EPC架构的5G快速部署策略,5G基站仅作为新增无线空口资源传输渠道,而协议栈设计等完全使用LTE协议栈。

(1)阶段一组网策略:部署Option 3/3a

在5G网络建设初期,5G基站作为LTE网络的辅基站部署,主要用于提高网络容量。

(2)阶段二组网策略:部署Option 6

随着5G网络建设规模的扩大,5G基站可以独立连接至LTE核心网,具备独立组网能力。

基于LTE EPC核心网组网方案,在5G初期快速组网阶段,具备升级相对简单,网络部署快的优点。但是,随着5G业务的开展,LTE EPC在5G新业务方面支持能力不足的劣势将逐步显现。

5 结束语

2020年将是5G正式商用的元年,5G将成为全球瞩目的通信技术的一次变革。全球运营商、设备商等通信产业界各方都在努力推进5G关键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本文介绍5G系统典型部署场景、关键系统指标、网络架构及协议栈等5G系统设计研究进展。最后分析了国内外运营商在5G网络部署和LTE系统演进在无线接入网和核心网的技术演进策略。

3GPP将在R15完成第一阶段的5G系列标准,预计2018年将具备初期试商用/商用网络部署能力,后续需要密切跟进5G关键技术研究,并根据5G设备成熟能力,适时开展关键技术验证及内外场试验,加快推进国内5G试商用/商用网络部署。

参考文献:

[1] 3GPP RP-152257. Scenarios and Requirements for Next Generation Access Technologies[R]. 2015.

[2] 3GPP TS 38.913 V14.0.0. Study on Scenarios and Requirements for Next Generation Access Technologies[S]. 2016.

[3] 3GPP TR 23.799 V1.0.2. Study on Architecture for Next Generation System[R]. 2016.

[4] 3GPP R3-163110. New RAN Architecture[Z]. Ericsson, 2016.

[5] 3GPP TR 36.801. Study on New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Radio Access Architecture and Interfaces V0.6.0[R]. 2016.

[6] 3GPP R3-163214. CU-DU spit option selection and interface specification[Z]. NTT DoCoMo, 2016.

[7] 3GPP RP-161266. 5G architecture options-full set[R]. 2016.

[8] 3GPP R3-163161. LS on RAN2 dependent issues for RAN3 study on New Radio[R]. RAN3, 2016.

[9] 3GPP R3-163114. Key characteristics of NG-U protocol stack options[Z]. Nokia, Alcatel-Lucent Shanghai Bell, 2016.

[10] 3GPP R3-163113. NG-U Protocol Oblivious Encapsulation Design[Z]. Huawei, 2016.

[11] 3GPP TR 36.804. Study on New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Radio Interface Protocol Aspects V0.4.0[R]. 2016.

第4篇:电商用户运营策略范文

3G几经波折,现在在全球已经进入了规模发展的阶段。截止到2008年3月底,全球共颁发了144张3G许可证(实际有效的为137张),商用的3G网络共187个,其中WCDMA 65个、cdma2000 1X EV-DO 19个、cdma2000 1X 103个。3G用户达到了1.714亿以上,其中cdma2000 1X用户1.36亿、EV-DO用户1460万、WCDMA用户2080万。面市的终端cdma2000有730多款,WCDMA有139款。预计在2008年,全球EV-DO用户数将增加至3500万;全球WCDMA用户数将达到5500万,手机需求量估计达4000万部,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仍来自欧洲和日本。虽然截至2008年底,亚太地区只有日本、香港、韩国及澳洲开通了3G业务。但有人预测,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菲律宾、泰国、印度在内的十个经济体,到2009年其3G用户可望达到1.426亿。

在2008年之前全球3G估计不可能有明显收入,然而Phillips Group曾预计,全球3G业务年收入到2008年有可能增至大约630亿美元。全球在未来4年中移动网将逐步从2G向3G过渡。估计不用到2008年,全球3G用户就有可能达到5亿用户的规模。 两大阵营的发展对比

由上可见,3G目前实际上存在着WCDMA和cdma2000两大阵营,系历史原因所致。WCDMA是欧洲GSM系统的延续,cdma2000是美国CDMA系统的延续。截至到2008年底,GSM用户数占全球移动用户总数的75%,CDMA用户数占14%左右(见图1)。从移动用户数而言,显然GSM占主导地位,并将保持相当长的时间。但从3G用户数来看,目前cdma2000 1X 用户占主导地位,WCDMA和EVDO用户数量基本相当(见图2)。然而,从发展态势来看,WCDMA已经呈现后来居上的趋势。原因有三:(1)在已发的137张许可证中,选择WCDMA的运营商有128家,而选择cdma2000的只有3家;(2)欧洲发展WCDMA的困难期已经度过,加速了WCDMA的商用进程。由图3可见,2008年WCDMA的商用网络一下增加了46个,大大超过cdma2000。到2008年3月底,WCDMA用户数从2008年9月的1000万剧增为2080万,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增加了1080万;(3)GSM的用户基数大,不久随着中国的加盟,WCDMA必将如虎添翼,获得更快的发展。

图1 2008年底全球移动用户分布

WCDMA和cdma2000这两大阵营目前已经共存,将来必然,各有各的基地,各有各的市场。虽然由于cdma2000的技术演进更加平滑,在近期内会处于优势地位。但是鉴于上述原因,再加上WCDMA的标准体系比cdma2000完善,未来技术路线比较明确,产业的管控能力较强,故从长远看,WCDMA将后来居上反占优势。图4示出了Strategy Analytics公司按技术分类预测的移动用户数分布。

图2 2008年3月3G用户按技术分布

图3 3G网络商用化历程

两大技术走向

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HSDPA)和IP多媒体子系统(IMS)是当前出现在3G发展进程上的两大技术走向。它们在今年2月在法国嘎纳举行的3GSM大会上都成为最引人注目的热点。

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HSDPA)是为了适应未来分组数据业务快速增长的需要而提出的,是WCDMA标准往前演进的一个步骤(见图4),被写入WCDMA R5中。其主要目标是在不改变WCDMA网络结构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速率,把WCDMA对"尽力而为"分组数据业务的下行链路峰值传送速率提高到大约14 Mb/s,远远超过IMT-2000要求的2 Mb/s。与此同时,在时延方面还将得到改善,传送成本也下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采用了有高阶调制与快速链路自适应、快速混合ARQ、快速调度、快速小区选择、多进多出(MIMO)天线多种技术。

图4 WCDMA的技术路线

目前,移动运营商十分重视HSDPA,许多移动运营商都在与设备供应商联合进行HSDPA试验。已经建有WCDMA网络的运营商需要用HSDPA来增强竞争力,在WCDMA网络上行动缓慢的运营商则有可能直接跳入HSDPA

另外,WiMAX的出现对移动运营商发起了挑战,进一步加速了HSDPA的进程。最早开始HSDPA试验的NTT DoCoMo已经计划在2008年下半年推出商用HSDPA服务。大多数制造WCDMA设备的公司对HSDPA的开发都非常积极,它们主要包括Motorola、Ericsson、Nokia、Lucent、Siemens、Nortel、Alcatel以及我国的华为与中兴。连CDMA阵营的领头羊─高通公司也在积极推动HSDPA标准在全球的部署。这些设备供应商都希望通过HSDPA来增加它们的3G设备销售收入。

HSDPA在美国被评为2008年十大通信热门技术之一。预计HSDPA将成为被许多美国企业采用的一种数据接入方式,因为HSDPA提供的应用能使企业用户很快增强现场销售能力和方便获取随时变化的重要客户数据。此外,利用HSDPA还可以更快地更新信息,可以使诸如库存管理等流程变得更加有效。所有这一切都有助于企业用户产生新的收入流。所以,HSDPA已经成为当前美国无线市场的主要驱动力。在所有的无线基础设施技术之中,移动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目前最看好HSDPA,甚至位于IMS以及无线与有线融合诸热点之上。

在5年前,3G的核心网究竟基于ATM,还是基于IP?是一个没有决断的问题。如今,IMS的提出明确地回答了这一问题。那就是3G的核心网将基于IP。因为IP是沟通各种网络的共同语言,也是把固定网与移动网融合在一起的粘合剂。

按3GPP/3GPP2的定义,IMS是一个IP多媒体与电话核心网。它定义了三层结构,即应用层、传送层和控制层,层与层之间具有开放的接口。IMS体系结构在这三层中除了保持用户轮廓以外,还包含了会晤控制、连接控制和应用服务框架等功能。IMS体系结构的关键是使用会晤初始协议(SIP)。基于SIP,IMS不受制于接入方式,支持固定网和802.11、802.15、802.16、CDMA或GSM等无线网上的任何类型会晤,允许业务提供商向用户提供一系列话音与数据融合的多媒体业务,包括VoIP、一键通(push-to-talk)、即时消息、视频与多媒体消息等。IMS符合NGN把呼叫控制与传送分离的要求,是软交换的延伸,在软交换的基础上对控制功能作进一步分离。目的是形成一个更加高度灵活的通信平台,不仅可以实现人到内容(客户机/服务器)多媒体通信,而且还可以实现人到人(端到端)的IP多媒体通信,。IMS兼有两个基本点。一是技术融合的会聚点─IP;另一是业务融合的会聚点─多媒体。

因此,虽然IMS是下一代无线网的基础,但是现在日益被固定网所接纳。诸如ITU、ETSI、ATIS和MSF(多业务交换论坛)等组织都在制定围绕IMS的技术框架。IMS的标准化工作一直在往前推进,设备商、运营商相继宣布基于IMS的策略和纷纷联合开展各种试验。有些传统运营商正在推出一些初期的融合业务。IMS的第二阶段工作将主要集中在与PSTN、非IMS网络以及3GPP2为CDMA网定义的核心网之间的互通能力上。

IMS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它把用户放在驾驶员的位置。在IMS中,用户是中心,而不是网络或设备,网络将服从于用户。当某一用户作出与另一用户通话、聊天或视频会议的会晤试图时,全部由网络来判断该用户在哪里以及他(她)在完成会晤中的优先选择。IMS使我们离真正的个人通信更近了,用户不论在固定环境中,还是在移动环境中都能享受到相同的服务,获得相同的应用。

3G在中国

无疑,中国蕴育着世界最大的3G潜在市场。外界预测,中国的3G产业将带来几万亿元人民币的市场。一旦中国发放3G许可证,2、3年内用户规模就可能达到6000万左右。这样的市场怎么能不吸引全世界的眼球。无怪乎,中国3G许可证的发放成了2008年电信行业最大的一个悬念。其实,许可证发不发是没有悬念的,悬是悬在何时发!但再悬也悬不太久了。从全球来看,3G一上马,就不会走回头路。现在运营商已经不再考虑上不上3G,而是把精力集中在开发高质量网络、内容、应用以及研究目标市场、定价策略、市场推广与营销等方面,它们期待着3G的回报。

实际上,在3G产业链方面,我国的条件已基本具备。首先是运营商和制造商都已箭在弦上。例如,华为的3G设备已经在香港、马来西亚、阿联酋、荷兰、葡萄牙、美国以及非洲毛里求斯的商用网络中得到应用,跻身于第一集团。又如,凝聚我国科技人员心血的3G标准之一,TD-SCDMA的产业化进程现已进入蓬勃发展阶段,网络、终端及测试仪器等产品都全面完备,产业链越来越成熟,并拥有一个庞大的国际化团队,预计今年6月份TD-SCDMA设备将投入商用,着手迈向国家舞台。我国的运营商也早在摩拳擦掌,为上3G作准备了。其次,基于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信我国内容提供商近年来会在内容和应用上拿出更多创新和发展。最后,中国的国民容易对新生事务燃烧起激情。预计沿海发达地区首先会形成3G用户群,特别是已经进入数字时代角色的白领人士和青少年群体。

当然,在发展3G的道路上,每个国家需要针对自己的国情,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可以借鉴的国外经验有:

* 把现有固网较成功的服务移至无线平台上;

* 通过共享基础设施的方式结成合作伙伴,共同分担财政风险;

* 细分用户市场,通过移动虚拟网运营商(MVNO)方式来针对不同用户群提供特色服务;

* 利用2G的内容去驱动3G业务的发展;

* 把注意力集中在业务生成和用户需求上,采用低价策略培育业务市场;

* 加强对产业链的控制,创造多赢的商业模式,使产业链形成良性循环;

* 通过差异化服务推出新品牌;

* 举办用户培训,帮助用户理解移动通信所发生的基本变化。

3G最大的难点是,提供哪些业务与应用才是用户欢迎的,采用什么商业模式才能实现多赢。用户决不会为传统意义上的业务为3G付出更多,新的使他们的生活更加方便、有效、焕然一新的服务和应用才是用户真正想要的服务。粗粗分析一下,笔者认为,话音始终是人们最习惯的一项服务,在3G中必然会加以保留,但会增加新的高级话音功能(如VoIP、话音激活的网络接入、web启动的话音呼叫等);适合个人生活方式和当地民情的个性化信息娱乐服务将会首先被广泛接受(其中年轻人是使用信息娱乐服务的高端用户);彩信将成为目前短信息业务的后继;企业上网、移动商务是未来发展方向。

第5篇:电商用户运营策略范文

【关键词】嵌入式SIM 签约管理 部署模式 监管策略

1 引言

嵌入式SIM(eSIM/eUICC,embedded SIM/UICC)作为一种应用于物联网场景下,为适用特定温度、湿度、气压等环境下内嵌于终端设备内的SIM卡形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在物理接口、外观尺寸、智能卡功能、文件结构、传输协议、安全要素和配置管理等方面逐步标准化,其产业应用也逐步实现智能化以及多元化。

eSIM卡技术区别于个人终端领域的插拔式SIM卡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卡片与终端设备的连接形式:eSIM卡主要通过SMD贴片封装工艺直接焊接在终端设备电路板上,在抗震动、抗磨损和防盗用方面有着显著的改善,在设备体积上可降低插拔式SIM卡的卡槽卡托空间。

(2)业务支撑体系与运营模式:因机卡一体化的特性,导致eSIM卡的业务支撑系统和管理模式必须依赖于远程管理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不同于现行插拔式SIM卡的单线生命周期模式,eSIM卡在卡片的生产和装配、分销和发行、业务激活与定制、运营商选择和变更等环节的管理模式和手段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eSIM卡技术的终极目标为安全可靠地远程配置和管理用户签约数据,灵活地切换运营商等配置信息。然而根据目前的技术实现方式和标准化进程,现阶段尚未有可商用的技术实现方案和业务运营模式。物联网领域eSIM卡应用目前基本处于号码预置、业务固定、运营商独立运营管理的阶段,离真正的eSIM卡商用还有差距,因此需要客观地分析该技术的发展推动力、远程管理系统中最为核心的签约管理系统的部署实施方案,以及各种模式下对应的监管方向和阶段化发展策略。

2 技术发展动力

eSIM卡技术的发展得益于产业链中各方的积极推动,卡商、终端厂商、终端芯片厂商、通信运营商等都在技术的发展中寻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在技术标准制订中充分利用和突显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特色,因而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一直存在较大分歧,如运营商切换控制、用户号码的发放和远程配置管理系统的搭建。然而在各国际标准化组织长期地讨论和协商下,这些问题基本达成了一致,GSMA和ETSI都对基础技术框架和具体实施细节制定了基本的指导规范。纵观eSIM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历程,其主要得益于如下4个方面的推动:

(1)传统的智能卡厂商:如业内占据领先优势的Gemalto(金雅拓),Giesecke & Devrient(捷德),Oberthur Technologies(欧贝特)等卡商。这些卡商寄望于通过新技术的开发与规模化应用来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拓展行业应用、引领技术的发展方向。

(2)欧美主流运营商:如沃达丰、德国电信、法国电信、AT&T、意大利电信等。尽管eSIM卡技术将对现行电信运营模式带来严峻挑战,同时灵活地运营商切换可能带来用户流失和收入降低的风险,但是这些大运营商都希望通过早期对技术标准制定的介入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扩大自己的话语权和行业影响力,同时结合覆盖广泛的移动网络积极拓展跨行业的业务应用。

(3)领先的终端厂商:如苹果、摩托罗拉和黑莓等。这些终端厂商希望借助eSIM卡与手机等终端设备不可分割的特性来抢占SIM卡的发行与控制权,并借助用户网络优先选择权向对自己更有利的方向来引导和控制用户,以便在与强势的运营商合作时占据先天优势。

(4)终端芯片厂商:如高通和英特尔等。这些主流终端芯片厂商则希望通过嵌入式技术将eSIM卡功能模块与已有的通信/应用处理器芯片整合在单一的SoC上,或者固化在QRD等参考平台(Reference Design)上引导和推广OEM/ODM或最终促使客户使用自己的技术方案,通过捆绑销售或搭售等策略牢牢掌握移动终端市场。

以上这些主要的技术推动方也都是国际、国内专利的积极申请方,占据相关专利族申请量的绝大部分。而国内厂商的申请比例则相对少很多,同时在相关国际标准组织中的参与度与活跃度也较低,目前更多的是技术上的关注跟随和政策上的观望状态,在专利预警和防范体系建设上有待进一步加强。

3 签约管理部署

eSIM卡的业务支撑体系主要依赖于远程配置管理系统,其业务运营模式则依托于远程配置管理系统的核心DD用户签约管理系统(SM,Subscription Management)。针对eSIM用户签约管理,ETSI和GSMA等标准化组织都已从不同角度制定了宏观系统需求和体系结构,尤其是GSMA已经制定了明确的技术实施规范。

签约管理系统主要由SM-DP和SM-SR两个逻辑实体构成,其中SM-DP主要负责eSIM卡远程配置数据的安全生成和管理,SM-SR主要负责eSIM卡远程配置数据的安全路由和传输。签约管理系统可实现eSIM卡的远程激活与终止,业务定制与变更,配置信息的更新、删除、下载与安装,eSIM的注册和安全路径的变更等管理功能,同时通过卡片发行方和运营商之间唯一的密钥/证书保证下载传输的安全性。

关于eSIM卡的签约管理系统架构和部署,结合目前产业现状和角色划分,业界提出了4种可能的部署模式,其区别体现在由谁负责搭建与管理该系统或承担签约管理者的角色。具体实施框架图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

图1 模式1(SM由运营商控制管理)

图2 模式2(SM由卡商控制管理)

图3 模式3(SM由终端厂商控制管理)

图4 模式4(SM由第三方商控制管理)

第1种模式中,由移动运营商承担签约管理系统的搭建与管理,负责eSIM卡的发行和管理,并对其他运营商与服务商等提供相应的业务接口。此方案与现行运营商用户管理系统最为接近,对传统产业体系冲击最小,建设难度和成本也较低。

第2种模式中,由eSIM卡商承担签约管理系统的搭建与管理,负责eSIM卡的运营和管理,同时向运营商和终端厂商提供相应的业务接口。这种方案需要卡商掌握用户身份和保密认证等信息,并具备代替运营商承担服务开通等运营能力,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运营商对用户的掌控能力,对现有业务模式存在一定影响。然而目前大部分卡商都与运营商合作紧密,在部分运营管理平台上已有良好合作基础和经验,某些卡商开发了专用的eSIM卡签约管理系统并与部分运营商开展业务合作,如金雅拓签约管理平台(Gemalto Subscrip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第3种模式中,由终端厂商承担签约管理系统的搭建与管理,并向卡商和运营商提供相应的业务接口。该方案可以实现eSIM卡和终端设备的快速集成与推广,也更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然而鉴于终端设备的多样化和快速更新化,且终端设备厂商数量远远超过运营商和卡商,将显著提高系统的复杂性和安全风险,同时绝大部分终端商不具备通信运营资质和经验,该方案对传统产业体系的冲击也最大,同时极大地弱化了通信运营商直接面向客户提供服务并掌控客户的能力。然而个别具有强大号召力和技术基础的厂商仍在不遗余力的朝此方向推进,如苹果公司。

第4种模式中,由第三方商承担签约管理系统的搭建与管理,通常该商都是由相关移动运营商所控制与授权。此方案类似于方案1,但采用独立的签约管理机构公平运营,同时一定程度上受控于运营商,而运营商之间可以共享签约管理系统的资源以节省建设和运营成本,然而其运营风险和系统复杂度也是较高的。

4 运营监管策略

eSIM卡不只是一种新的通用集成电路卡形态,其对现行SIM卡使用周期的变革,以及相匹配的远程配置管理系统上的创新,将导致其终端管理、号码分配管理、用户签约管理、专属定制管理、安全管理等功能都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升级,其对应的运营模式与监管策略也需要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和业务应用状况作相应的变革。

对eSIM卡技术的有效监管,需要理清整个产业链上的重点环节和参与角色,加强对用户号码资源的掌控和信息安全的保障,提高对网络运行状态的监控。整个业界对eSIM技术方案和政策的角逐和抗衡,特别体现在对用户签约管理系统的部署,以及在各种部署模式下的eSIM卡发行和控制权的争夺上。

按照签约管理系统的4种可能的部署模式,初步分析预测了表1中对应的运营模式和监管对策。

参照当前eSIM技术标准化现状和相关技术发展的成熟度,同时结合国外应用经验和国内的通信产业现状,eSIM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应分为以下4个阶段逐步开展和推广:

第1阶段:顺应技术发展趋势和行业用户需求,允许通信运营商在物联网领域独立开展eSIM技术性试验和小规模应用,对远程配置管理平台和签约管理系统做初步的验证和可行性评估。

第2阶段:在远程配置管理平台和签约管理系统建设完善后,在确保远程控制指令和证书/密钥传输安全条件下探索和验证远程配置管理平台和签约管理系统的正常使用,逐步构建安全可信的运行环境和稳定可靠的运行系统。

第3阶段:在远程配置管理平台和签约管理系统平稳运行后,通过开放对其他运营商、卡商和终端厂商的接口实现在物联网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同时验证用户定制化配置和运营商切换等高阶应用需求。

第4阶段:待eSIM技术在物联网领域成熟稳定地大规模使用后,借鉴之前的运营经验拓展eSIM卡技术在个人通信领域的可行性研究和技术试验,并逐步商用。

5 结束语

eSIM卡技术的出现对产业影响不仅是SIM卡与终端连接方式的改变,在此技术形态背后需要一套完整的远程配置管理平台和用户签约管理系统的配合,同时带来SIM卡发行模式、号码资源分配机制、业务支撑管理体系和运营监管策略的变革。

作为eSIM卡管理系统的核心,用户签约管理系统的搭建和部署将加速eSIM卡技术在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和拓展,同时有助于构建起一套安全可信、可靠稳定、公平透明的远程配置管理系统,构筑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体系和生态系统。

纵观推动eSIM卡技术快速发展的各方力量,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各方均从自身利益出发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实施方案和系统部署模式,而这几种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方对号码等核心资源和用户控制权的争夺,各种模式互有利弊,从行业监管的角度看也各有优劣。综合考虑用户签约管理系统部署复杂度、建设和维护成本、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开发透明度、以及对现阶段国内产业链现状和现行产业监管体系的影响,部署模式1,即由移动运营商负责签约管理系统的搭建与管理,应是目前考虑的首选。此模式可有效降低对现网的影响和改造成本,充分利用已有的用户管理系统和运营经验,同时有利于eSIM业务的快速开展与推广,促进产业生态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ETSI TS 103 383 V12.7.0. Smart Cards; Embedded UICC;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S]. 2015.

[2] 3GPP TR 33.812 V9.2.0.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Services and System Aspects; Feasibility study on the security aspects of remote provisioning and change of subscription for Machine to Machine (M2M) equipment[S]. 2010.

[3] GSMA White Paper. Embedded SIM Remote Provisioning Architecture[S]. 2013.

[4] GSMA White Paper. Remote Provisioning Architecture for Embedded UICC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2013.

[5] GSMA. The Embedded SIM White Paper[S]. 2013.

[6] GSMA. Embedded SIM Task Force Requirements and Use Cases[S]. 2011.

[7] GSMA. Remote Provisioning Architecture for Embedded UICC Test Specification[S]. 2014.

[8] 姚海鹏,张智江,刘韵洁. 物联网嵌入式SIM卡技术初探[J]. 信息通信技术, 2012(5): 52-55.

第6篇:电商用户运营策略范文

日前,中国电信在“中国电信智能生态合作暨终端产业峰会”上宣布,将在2017年实现800M LTE网络全覆盖以及VoLTE试商用。少数自媒体撰文称中国电信发出关闭CDMA网络的信号。这其实是一种误读,中国电信建设800M LTE和CDMA退网没有直接必然的关系。

首先,建设800M LTE网络是优化资源、更好地提供4G服务。三大运营商都承担着普遍电信服务的义务,中国电信通过800M提供2G语音与3G数据业务的全网覆盖。建设800M LTE全覆盖网络,是对800M频率资源的再次优化利用,作为国内第一张低频段上建设的LTE网络,有着信号覆盖相较高频TDD\FDD的天然优势,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4G服务。

据悉,中国电信800M CDMA现网中,2G基础频点为283频点,由高往低逐步使用242、201等频点,而3G的基础频点为37频点,由低往高逐步使用78、119等频点。

而800M频率重耕优化利用,就是将中间频点拿出来,建设LTE网络。不同区域拿出来做LTE的频点有所不同,但多数是压缩了原3G的频点,更多体现的是4G对3G的替换,为用户提供更高速率的服铡

其次,800M LTE网络建成后,仍将通过800M CDMA网络提供语音通话服务。在建设800M LTE网络之后,中国电信将在800M频段为用户同时提供2G语音、3G/4G数据业务。现在中国电信手机,包括支持800M LTE的终端,都使用800M CDMA进行语音通话,CDMA退网,语音通话服务如何提供?

最后,未来VoLTE替代2G语音是个长期的过程。开展VoLTE试商用,能够为用户提供高清语音的服务体验。VoLTE替代2G语音需要以全面普及为先决条件,这需要一个长期演进的过程,目前VoLTE的全面普及并无具体的时间表,更谈不上对CDMA语音的替代。

第7篇:电商用户运营策略范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C网 4G LTE-TDD/LTE-FDD双模

过去的一年,移动互联网高歌猛进,LTE如火如荼,OTT挑战不断,电信运营商转型各有千秋。在这些纷繁的发展中,中国电信的4G之路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这是因为,中国电信曾是最大的固网运营商,又经营着全球最大的移动C网,在提出了“一去二化新三者”的深化转型思路后,仍坚持既不升级C网又不急于迈入4G行列。因此,探寻中国电信在移动互联网冲击下的C网演进之路,成为了解中国4G战略的“窗口”。

1 移动互联网对移动市场的贡献与冲击

今年3月,工信部的《2013年2月份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增量表现突出,净增量达1 607.0万户,总数达到8.03亿户。1—2月,全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17 657万G,同比增长53.2%,其中手机上网流量同比增长70.5%。与此同时,3G移动电话用量增长,而2G移动电话却出现负增长。统计数据也显示,2012年我国3G用户已达2.3亿,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为549.7亿元,同比增长96.4%。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82亿台,智能手机的渗透率达到21%,大中型城市已经基本实现移动互联网普及,2G用户转变为3G移动互联网用户将成为2013市场的基本趋势。

对于拥有7亿移动用户的中国移动而言,这一趋势尤为明显。财报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语音业务收入3 680.25亿元,较2011年仅微增1.1%,MOU(Minutes Of Usage,平均每户每月通话时间)则继续下降至512分钟,同时短彩信业务收入自2011年首次出现下滑。而中国移动无线上网业务(包括移动数据与WLAN)流量却同比增长187.6%,收入增长53.6%,其中移动数据流量同比增长80%,收入增长52.3%,占营运收入比重达到11.9%,成为中国移动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2012年,中国联通移动用户规模增长19.9%,达到2.39亿户,3G用户规模达7 645.6万户,在其移动用户总量中占到31.99%,移动业务服务收入增长22.0%,在通信服务收入中占比达到60%。其中,3G移动互联网服务收入达598亿元,同比增长82.6%,对移动收入的贡献率达到47.4%,在整体通信服务收入中占比近三成。全年移动数据流量同比增长92%,3G移动互联网业务已经成为中国联通收入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当然,与中国移动一样,2012年GSM网络服务收入同比下降6.1%,主要原因是语音、短信等传统通信业务的下滑。

中国电信近几年也在稳住固网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移动3G业务,促进收入结构改善。中国电信2012年移动用户净增3 415万户,总量达1.61亿户,3G用户占比达到43%;移动服务收入增长36%,达到928亿元,在经营收入中占比达到35.9%,使得整体用户结构更为均衡。2012年,中国电信手机上网流量同比增长200%,成为移动互联网数据流量增加最快的运营商。

创新扩散理论认为,3G用户数占移动用户总数的15%~20%就能达到引爆点,而2012年全国3G用户占移动用户总数比例已达20.9%。由此可见,中国的3G市场已经进入规模爆发期。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用户对数据需求的增加,必然会催生基础网络的升级,从2013年起将要进入4G快速发展的周期。

2 运营商向4G演进的步伐各有差异

2013年3月,GSA提供的数据证实目前全球有125个国家的412家运营商正在投资LTE技术。有357家运营商已经在113个国家做出了部署LTE的承诺,其中156家运营商已经在67个国家推出了商用LTE服务。在过去的一年里,有98家运营商正式推出了商用LTE服务,其中已有14家运营商推出LTE-TDD商用服务。从用户数量来看,全球LTE-FDD达4 500万用户,而TD-LTE仅有100多万用户。但是,作为中国主导的4G技术标准,TD-LTE已获得了国际认可,而且在终端、设备等方面正逐渐成熟起来。

美国的Verizon近年来一直积极发展LTE,截至2012年底,该公司移动网内50%的数据流量都来自LTE网络,对网络负担的分流效果非常显著。日本NTT公司的LTE网络于2010年12月末正式启用,耗时一年用户规模达到100万户,又经过了8个月突破500万户,此后不到半年净增用户达到500万用户,在用户总数中的占比已经达到14.2%,截至去年年底更是突破了1 000万大关。而韩国SK电讯最新的业绩数据更令业界振奋,截至去年年底,LTE用户数达753万,占移动用户的比例达28%。

另外值得欣慰的是,LTE-TDD/FDD双模融合技术逐步获得业界的认可,继瑞典Hi3G以及中国移动香港公司所建的LTE-TDD/FDD双模融合网络之后,今年3月中东第一大综合运营商沙特电信表示,正在沙特全国建设全球首个四模GSM/UMTS/TD-LTE/LTE-FDD融合网络,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TD-LTE和LTE-FDD融合网络。LTE-TDD/FDD融合方案在国际舞台上得到认可,意味着TDD/FDD双模融合网络已显露锋芒,对TD-LTE产业的全球推广和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我国三大运营商向4G演进的策略各不相同,因此提升网络能力的态度和举措差异甚大。其中,中国移动最为给力,2013年有关4G的资本开支将从2012年的50亿元大幅增加至417亿元。年初中国移动还制定了全年TD-LTE发展“双百”计划,在超过100个城市建设TD-LTE网络,采购超过100万部TD-LTE终端,建成全球最大4G网络。与此同时,中国移动奔走于国际国内,全力扩展TD-LTE阵营,强烈呼吁国内尽快发放4G牌照并给予我国主导的TD-LTE以优先权。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表示,TD-LTE已做好商用准备;中国移动总裁李跃也在多个场合强调,今年将是TD-LTE商用元年。

相比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此前对4G并不热衷,因为其拥有的WCDMA网络优势相当明显。在2012年中国联通新增3G基站9.2万个,总数达到33.1万个,3G基站全部升级到HSPA+,下行峰值速率可达21Mbps。理论上在引入MIMO和64QAM之后,HSPA+移动网络的下行速率可以提升至84Mbps甚至更高,继续保持网络速率领先优势。另外,中国联通的FDD-LTE相对移动的TD-LTE在技术成熟度、成本及时间上都占据优势,即便进入4G时代,仍可保持领先优势。

但是,斗转星移,随着TD-LTE阵营的呼声日益高涨以及政府主管部门不断释放信号,中国联通开始转变演进策略。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发出了“尽快发放4G牌照”的建议,并明确表态,中国联通将坚定不移地沿着FDD-LTE方向演进,将现有3G平滑过渡到4G,而且表示“没必要同时经营FDD与TDD两种制式的4G网络”。同时,中国联通明确了4G投资每年维持50亿~100亿元的建设规模,并公布了两个预选方案,即投资100亿元建设3.1万个4G基站或者投资50亿元建设1.6万个4G基站。

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己明确4G演进目标与路径不同,中国电信在很长时间内处于观望状态。直至今年2月,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才表示,一旦4G牌照发出,公司会义无反顾地增加资本开支,在主要城市建设4G网络,而非在全部地区同步开始,也不会将现有3G网络的覆盖全部升级。在此方针指导下,中国电信2013年投资显得颇为谨慎,预计2013年资本开支为750亿元,其中200亿元为移动业务资本开支,其中4G的投资不详,但有评论认为很少。

由上可见,三大运营商是在互相的对照与博弈中,即将从3G迈入4G时代。

3 C网在纠结中向4G演进

虽然,三大运营商都明确了向4G演进的方向,但是选择何种技术路线却大相径庭。中国移动坚定地推动TD-LTE的建设和发展,无须赘言。中国联通的态度也很明朗,“没有理由要同时经营FDD与TDD两种制式的4G网络”,中国联通会通过技术平滑演进,将现有3G基站升级至4G。从2010年开始,中国联通就要求新增的WCDMA基站必须支持平缓演进至FDD-LTE,而且只需增加一块主板、更新射频天线和软件,2个技术人员一晚上就能完成一个HSPA+基站向FDD-LTE基站的升级。

最纠结的是中国电信。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近日公开表示,中国电信希望获得FDD-LTE牌照,这表明在4G技术选择上,中国电信倾向采用成本较低的FDD-LTE网络。他还表示,如果政府部门不发给FDD-LTE牌照,会考虑向中国移动租用网络,甚至与其他具备TD技术的运营商共建TDD网络。

事实上,令中国电信倾向采用FDD-LTE网络的原因,除了成本之外,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国际上至今没有CDMA网络运营商向TD-LTE演进的先例,这意味着,如果最终中国电信采用TD-LTE技术,将面临着多种未知的风险。

(1)风险之一,在LTE与CDMA的互操作性(IOT)技术推动上将面临较大的困难。互操作性的实现和测试十分复杂、极为耗时,目前全球只有CDMA和FDD-LTE的IOT试验和测试,而对于CDMA和TD-LTE组合,至今没有得到关注和推动。

(2)风险之二,CDMA和TD-LTE组合成为特殊专有的技术与标准。目前3G和LTE的双模组合主要有三种,分别为WCDMA(包括HSPA)+LTE-FDD、TD-SCDMA+TD-LTE以及CDMA+LTE-FDD。假如中国电信选择TD-LTE,则将出现第4种组合,即CDMA+TD-LTE。显然,这种双模组合将成为十分孤立而且极端弱小的特殊制式组合,在技术和标准上陷入“孤岛”的局面,必然会导致技术和产品开发上的被动以及后续演进发展上的极大风险。

(3)风险之三,弱势产业链的影响。在4G发展上,当前LTE-FDD居于无庸置疑的主导地位,而TD-LTE是LTE中的弱势产业链。而在3G领域,CDMA与GSM相比差距悬殊,也是一个弱势的产业链,如果中国电信选择TD-LTE,则其CDMA+TD-LTE的双模组合就会是两个弱势产业链的叠加,形成更加弱小的产业链。

(4)风险之四,市场空间狭小。CDMA+TD-LTE双模组合的长远用户规模将可能只有主流双模组合WCDMA+LTE-FDD的几十分之一,成为一个弱小而且孤立的特殊阵营。由于这种双模组合的孤立性以及市场空间很小,并且CDMA的主流运营商均已确定采用LTE-FDD,因此CDMA+TD-LTE双模组合在全球市场很难拓展,将无法形成正常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

由上可见,中国电信的态度明确而且矛盾,因为作为一家上市公司,需要向资本市场和股东负责,希望获得成本相对较低且技术演进路线较为成熟的LTE-FDD标准;而作为一家国有控股的央企,又应从国家的整体战略和部署出发决定4G的演进路线。特别是,回顾我国3G发展史,国家为支持科技创新战略在电信领域的落实以及平衡移动通信市场的份额,当初由中国移动独家承担了从TD-SCDMA到TD-LTE的开发与试验重任,让中国移动携尚需不断完善的TD-SCDMA与已经过国外商用实践的WCDMA及CDMA2000同场竞技,即使付出极大的成本和努力也难以弥补弱势的差距。另外,为推动TD-LTE的成熟,中国移动仅在TD-LTE的两次规模试验中网络设备的投资就达55亿元。与此同时,另两家运营商却以国外成熟的移动网络技术为依托,以低成本拓展了3G市场的空间,极大增强了移动市场的竞争实力。TD-SCDMA及TD-LTE发展的崎岖经历,留下的主要教训之一就是如何让更多的企业一起来推动标准技术的完善与发展。因此,进入4G时代,为国家整体利益而参与TD-LTE阵营的壮大也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责任。

但是,如何化解中国电信C网向TDD演进的风险,需认真考虑。应该看到,LTE-TDD/LTE-FDD双模融合模式是可以吸纳的方案。此方案既可承继LTE-FDD的成熟技术、市场和产业链的优势,又可采纳TD-LTE的高频谱利用效率,以及适应移动互联网非对称大数据业务的特点,运营商可以依据资源、用户、场景灵活建设与运行。因此,中国电信C网向4G演进的较佳路线是,同时获取TDD和FDD牌照,建设LTE-TDD/LTE-FDD双模融合网络。

在汹涌澎湃的移动互联网冲击下,运营商的网络升级迫在眉睫。中国电信应从彷徨纠结中清醒,以大局观权衡利弊,走TDD/FDD-LTE双模融合之路成为较佳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晓雅,晓镜,等. 中外运营商2012年财报比较与评析[N]. 人民邮电报, 2013-03-26.

[2] 刘方远. 逼上4G:三大运营商各怀算盘[N].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3-03-23.

[3] 林佳,陈超源. 4G渐近 三大运营商制式之争成悬念[N]. 新快报, 2013-03-28.

[4] 刘玉其. 中电信明确4G演进方式 有的放矢推多网协同战络[N]. 通信信息报, 2013-03-27.

第8篇:电商用户运营策略范文

关键词下一代网络软交换存在问题

Abstract:Itdescribesthestateofsoftswitchtechnologyintheworld,servicesprovidedbyNGNbasedonsoftswitch,relatedorganizationsonsoftswitchstudyandproblemsonitsdevelopment.

Keywords:NGNSoftswitchProblem

1国际软交换技术的发展状况

下一代网络(NGN)是一个建立在IP技术基础上的新型公共电信网络,它将话音、数据、视频等多种业务集于一体。建设下一代网络是电信竞争的需要。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信市场的逐步开放,电信业的一个最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业务运营和网络运营的分离,由网络运营商提供可靠、高效的基础承载平台,由业务提供商提供各种应用,他们与设备制造商三足鼎立,共同推动了电信业的繁荣和进步。

软交换技术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软交换思想吸取了IP、ATM、IN和TDM等众家之长,形成分层、全开放的体系架构,作为下一代网络的发展方向,软交换不但实现了网络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业务的融合。

目前,欧洲电信运营商对于软交换(下一代网络)的发展和应用大体上采用比较务实和谨慎的态度,运营商都是根据自身网络的实际情况和业务的发展来采取对策。德国电信聚焦海外市场,积极开拓国际IP网的话音业务,并在新技术投入使用之前,注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试验和评估。2001年开始在国际网络进行软交换的试验,放置了一台软交换机和4个媒体网关开展IP网络提供语音业务、呼叫中心业务和VPN业务的试验,其软交换的标准采用SIP-T协议。英国电信则逐步地在长途网和本地网实现分组话音,本地网有5个节点开展了软交换实验,部分已经商用,并且试验规模在逐步扩展。在提供话音质量的保证方面,英国电信已在其承载网络内全面采用ATM技术。比利时电信认为2004年以后引入NGN比较适当,但目前需注意跟踪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比利时电信的技术部门在NGN方面重点研究未来分组话音网络的体系架构和需求、开展NGN技术培训、建立NGN实验室,为开展现场试验进行技术准备。一些北美电信运营商也正在积极开展有利于软交换提供话音业务的试验,有些运营商已经开始提供商用业务。

2002年3月,中国电信下一代网络(NGN)试验项目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城市启动。中国电信与北电网络、爱立信、西门子、中兴通讯、上海贝尔5厂家签订了下一代网络试验工程设备合同。合同涉及金额近1亿元人民币。根据中国电信与北电网络签署的合同,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4城市部署北电网络的SUCCESSIoN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NGN网络全国试验网项目涉及的技术面、提供的业务量、网络覆盖的广度、深度均在全球首屈一指。

在设备制造商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北电网络,其NGN产品为SUCCESSIoN(继往开来)解决方案,于1999年在BT-SPAIN首次正式商用,迄今为止,在全球超过24个国家的40多个网络中得到试验或商用。其商用客户中包括VErIzoN、SPrINT、中国电信、香港宽频(HKBN)、新世界电信(NEWWorLDTEL)及铁通等。

SUCCESSIoN的应用类型包括了长途及汇接(C4)业务、本地接入(C5)及多媒体业务、无线汇接及3G核心网业务以及有线电视多网合一业务。目前几种解决方案已经在实际网络中运用。其中,VErIzoN的软交换本地汇接网络包含2个软交换节点及70多个媒体网关,每个节点每天处理超过1100万次呼叫。SPrINT作为全美第一个实现TDM端局以软交换替换的运营商,其第一期工程(350万线)全部采用北电的SUCCESSIoN方案。香港宽频应用SUCCESSIoN本地IAD接入方案,在短短的17个月时间内,已拥有16万用户,是全球最大的基于以太网IAD接入的NGN网络,目前运营稳定良好。在最近的市场调研报告中,北电网络列全球软交换市场份额第一,也是全球VoIP和VoATM媒体网关市场份额第一。

2NGN提供的业务

软交换技术的引入除了对现有PSTN话音业务实现全面的继承以外,还在基于SIP的宽带多媒体业务、PSTN与因特网业务结合衍生的业务、用户个性化业务以及业务创新方面有着PSTN和因特网等单一网络无法比拟的优势。传统PSTN由于终端智能和带宽的限制,无法实现多种灵活的业务逻辑和多媒体业务。由于业务逻辑控制和网络智能在PSTN内每个交换机上呈分散式节点式分布,并且由于用户数据由各自归属的交换机管理,导致某些业务(如广域CENTrEx)难以开展。PSTN的终端种类非常单一且没有智能,业务的智能完全由交换机实现,因此一直以来难以实现用户对业务的个性化定制,而且由于终端智能的限制存在使用不便和各种电话补充业务难以推广的问题。引入NGN则在业务实现的简单性和灵活性上有了本质改变。NGN的业务逻辑控制和网络智能在软交换和应用服务器等少量网元上集中部署,因此可以方便地在全网实现业务部署和业务升级,NGN对广域CENTrEx的实现就非常容易。由于NGN引入了对等性控制协议(SIP),使得终端的智能大大提高,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丰富多彩的SIP智能终端。终端智能的提高及媒体承载能力的加强(如支持话音、视频等)使得用户对业务的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并且已经商用。如NGN的“呼叫屏蔽”这一特性,用户可以对不同来话进行筛选性的监控,可以在不同时间对不同来话实施不同的应答策略,应答的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接听、转发、挂断等传统方式,而是包括了话音应答、问候音播放、语音信箱转接、电子邮件转接、网页推送等多种不同的应答方式。这种灵活性在传统PSTN上是无法实现的。

此外,NGN能够实现许多PSTN所无法实现的业务特性,一号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PSTN通过IN方式也可以实现一号通业务,然而NGN基于SIP协议可以轻松实现IN方式的一号通所无法实现的能力。如NGN的一号通业务可以实现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设定对来话的振铃终端和振铃顺序,而这些策略可以依据来话者的不同和时间段的不同而变化。比如对自己的家人和同事可以实施两种完全不同的振铃策略,自己上班和下班时的振铃策略也可以完全不同。这就给了用户最大的自由和灵活性,保证可以有一种方式能联系到他,给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种业务特性是PSTN所无法实现的。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如WEB800、点击传真等。

NGN不但在业务实现的简易性和灵活性上有独到之处,并且能实现许多PSTN无法实现的业务,而且具有业务的惟一性。NGN的业务能力主要包括:

A)全面继承PSTN传统话音业务(包括基本话音业务、电话补充业务、CENTrEx业务、ISDNPRI补充业务、IN类业务等);

B)基于SIP的宽带多媒体业务;

C)PSTN与因特网相结合的业务(即PINT业务,如点击拨号、点击传真、WEB800、ICW等);

D)用户可定制的个性化业务。

3从事软交换研究的国际组织

NGN是目前运营商和设备厂商都在讨论的热点技术,也是国外许多标准化组织和论坛(包括ITU-T的第11和16工作组,IETF的IPTELEPHoNY工作组、信令传输工作组(SIGTrAN)、媒体网关控制工作组(MEGACo),ETSI的TIPHoN,国际软交换协会(ISC),3GPP,3GPP2,MPLS论坛,ATM论坛,DVB,DSL论坛,PARLAY等)的研究工作重点。我国网络与交换标准研究组和IP研究组于2000年开始制定NGN网络的相关标准。

其中,ISC成立于1999年5月,目前有近150个成员,是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交流需求和动态的场合。国际上大多数知名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如阿尔卡特、朗讯、北方电讯、CISCo、西门子、富士通、诺基亚、爱立信等,另外有一些电信运营商如美国的LEVEL3、QWEST、AT&T、日本的NTT等均为该协会成员。

软交换论坛包含5个工作组,负责网络架构、协议制定等技术工作。

业务应用工作组负责业务功能制定、协调以及API标准的应用。

网络结构工作组负责软交换网络功能架构的制定。

设备控制工作组负责软交换间以及软交换与其他网络设备间控制协议的制定和补充、增强,如MGCP、MGC和设备的兼容性等。

网络管理工作组负责网络管理的结构和协议制定。

SIP工作组负责SIP协议在软交换网络中的应用和增强。

此外,ITU-T和IETF在相关协议的标准化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如H.248协议、BICC协议、SIP协议和SIGTrAN系列协议等。

4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不少厂家推出了软交换的解决方案,各运营商也在积极进行相关的试验,但新技术的应用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完善。从目前厂家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来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A)国际上尚无大型网络的组网和运营经验。传统电信网经过长期的运营积累,在网络组织方面已经具有相当成熟的经验;而基于软交换的NGN网络组织目前国内外尚无成熟的经验,是采用基于软交换的全平面结构,还是采用分区域选路结构等,在技术和实践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B)协议尚未做到兼容性,标准还在发展之中。不同厂家的软交换在技术标准的选用及协议的兼容性方面还难以做到相互兼容。BICC协议、SIP-T协议和H.248协议也在发展之中,协议的选项需要运营商根据业务的需要来进一步确定。

C)API没有成熟的产品。基于开放的业务平台,采用标准的API接口为网络运营商提供新业务开创了未来美好的前景,但是相应的产品仍在探索和研发之中。

D)业务开发问题。标准、开放的API接口能够快速、灵活地提供丰富的业务,这是软交换体系的一个优势所在,但目前厂家能够提供的业务多集中为基本语音业务及补充业务、IN类业务、PINT业务、多媒体终端之间的同步浏览、统一消息、多媒体会议等,究竟什么业务才是运营商手中的杀手业务,才能真正带来收益,是目前运营商和设备商在共同苦思冥想的问题,目前并未出现使人眼前为之一亮的业务。

E)网络安全和网络Qos问题。目前业界还没有一个非常完善的方法来解决网络安全性的问题,只能通过要求TG、软交换等网络设备应具备一定的反入侵能力以增强系统的安全性,用户账号、密码等用户数据的安全则只能采用加密的方式解决。在网络Qos方面,IETF组织已经提出了多种服务模型和机制来满足Qos的需求,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综合业务模型(INTSErV)、区分业务模型(DIFFSErV)、MPLS技术、流量工程等,具体这些方案如何组合使用、可行性如何,效果如何,有待研究。

第9篇:电商用户运营策略范文

1 借鉴国外优秀经验

笔者近期对国外LTE正式商用的主流电信运营商资费体系进行跟踪研究,发现有如下特点:

(1)独立的LTE资费体系,但不区分网络制式定价

多数运营商在LTE时代设计独立于3G的资费体系,以NTT DoCoMo、Softbank、新加坡电信、SKT等亚洲运营商为典型代表,呈现出“LTE与3G资费相衔接”及“LTE与3G资费完全独立”的两种资费设计模式。此外,多数主流运营商(除韩国)LTE套餐设计不区分网络制式,套餐内数据流量是3G/4G共用,且用户在不同网络制式下使用流量无差别。笔者认为此举更多是考虑保护现有投资,在LTE初期阶段吸引对大流量业务感兴趣的高端新用户,而不分流现网用户。

(2)针对数据卡类终端推出单独的“分档包月”模式

多数标杆运营商针对USB、Tablet、MiFi、Pad等不同的数据终端设计资费套餐,呈现出“多资费套餐”、“统一资费套餐”两种形式。例如AT&T、Verizon、T-mobile、PCCW、KT,对不同数据卡终端类型设计不同资费套餐;而NTT DoCoMo、新加坡电信等,则是设计统一的资费套餐,适用于所有不同类型的数据卡终端。此举是为迎合不同用户的流量消费习惯。

(3)4G套餐门槛较3G基本无变化

大多标杆运营商4G套餐门槛较3G基本无变化,单价水平略有下降,少部分LTE资费较3G套餐门槛略有提高。例如,韩国SKT、KT两家运营商4G的标准资费单价仅为3G的40%。新加坡电信4G无线上网卡的资费只有一档,门槛为$69.6,较3G最低档套餐门槛为$23.9高出1.9倍。此举是为打消用户“高流量高资费”的认识误区。

(4)超套餐后有一定的封顶设置要求

从多数标杆运营商4G套餐封顶设计来看,呈现两种不同的套餐设计要求。一种是以美国、韩国运营商为代表,超出套餐后无任何封顶限制,超出后按照标准资费收取。另一种是套餐超出后有封顶限制,主要有关闭上网功能、限速、选择可选包、费用封顶、流量费用双封顶等五种封顶设置方式。此设计是考虑LTE建设初期网络的承载能力,避免因网络覆盖缺陷影响用户感知。

2 考虑国内消费需求

据《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较上年底增加约6 44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4.5%。手机网民应用最多的业务包括搜索、新闻、视频、聊天等,这已成为网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流量消费已成为刚性需求。但从前文提及的调查结果来看,多数用户仍表示“我不需要那么多流量”,这说明用户有流量消费的欲望,但陷于“高流量高资费”的认识误区,不敢畅快使用视频、娱乐等大颗粒业务。因此,如何根据消费者需求特点,合理、科学设计套餐,有效培养消费者的流量使用习惯,成为运营商4G试点必须考虑的问题。

3 设计本地特色套餐

结合消费者分析以及标杆运营商的做法,笔者认为,4G资费的设计应遵循“三同两不同”的原则:

(1)同一定价,即所有档次4G套餐设计遵循资费单价低于3G。

(2)同一政策,即4G资费策略须符合市场生命周期的规律。建议运营商在4G上市初期,设置无封顶的流量套餐,以确保用户感知;进入商用阶段后限制流量或者限制速度。

(3)同一改变,即语音资费进一步下降,语音在资费结构中从主导因素逐渐变成附属因素,4G后期可趋于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