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秋天的怀念读后感范文

秋天的怀念读后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秋天的怀念读后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秋天的怀念读后感

第1篇:秋天的怀念读后感范文

最令我感动的是,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从这句话中,我知道在这位母亲的记忆里,根本没有她自己。这样伟大、无私的母爱,在我妈妈身上也体现出来。说起我妈妈对我的关心,可以和天上的星星一样多,但是,最令我难忘的是那一次。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发高烧到40度。妈妈急坏了,一时慌了手脚,不知道怎么办才好。邻居的一位阿姨提醒说:“赶紧送医院呀!”妈妈一听,急忙披上大衣,背着我就往医院走。路上,行人稀少,寒风呼呼地刮着,我不禁打了一个喷嚏。虽然很轻但是还是被妈妈听见了,妈妈放下我,才知道我穿着单薄的衣服。便脱下自己的外套给我穿上。我说:“不行的,这样您也会感冒的,您还是穿上吧!”妈妈说:“我是大人,身体比你健康,你已经感冒了,万一病情加重怎么办!”我拗不过妈妈,只好穿上了。

醒来时,我发现自己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打着点滴。护士姐姐正在旁边给我换药,见我醒了,便说:“小朋友,你醒了。你可不知道你妈妈在你旁边守了你一夜呢!刚刚才出去”。“吱”的一声,门开了,只见妈妈拿着一个盒子,说:“我熬了点鸡汤,你快喝吧!”看着妈妈眼睛里的血丝,还有点凌乱的头发,我禁不住一头扎进她的怀里哭了。

第2篇:秋天的怀念读后感范文

记得我上三年级的时候,那时已是秋天,我特别容易得传染病。有一次,我只穿了一件薄薄的内衣和一件外套就去上学因为那一天很晴朗,刚走到学校,就下起了小雨,突然吹来了一阵风,我冷得直罗嗦,终于挨到了放学,我本想疯一般地冲回家,没想到刚走到校门口,就看见妈妈拿着毛衣在等我,笑着对我说:“谁叫你早上不多穿几件衣服,以后再这样,我可不带衣服来给你了。”说着就把毛衣递给我穿上。其实。生活中,父母为我们做了许多事,数也数不清,说也说不完。

妈妈,如果将来我是诗人,我要赞美您;如果将来我是一个歌手,我要歌颂您。

指导老师:郑惠玲

第3篇:秋天的怀念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 读写结合 教学模式

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小学的语文是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教材中所有字词句的应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要根据学生实际心理年龄的特点,合理采用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式的教学,促进学生书面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激发学生对于语文习作学习的兴趣。

一、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习作定位不准,对学生所提的要求过高。习作源于生活,大多数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将学生定格在了成人生活的角度,学生很难适应这样的内容。习作的命题以及内容,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兴趣出发,导致学生对于枯燥的习作产生厌倦的心理。习作教学中,命题作文太多,半命题,自由命题的作文太少[1],让学生不能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情感,导致作文出现许多无实际意义的空话。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批改方法呆板,学生不能从习作中获取更多的激励,从而不能提起学习的兴趣。

二、习作教学中要将读写模式进行有效地结合

许多教育家都曾说过,语文教学中习作是至关重要的部分,是提高语文成绩的必要行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一直是教师们关注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合理的习作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断提升[2],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字词句中的具体含义。写作可以锻炼学生书面上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的语音字词技巧和阅读能力不断提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当阅读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潜移默化中也会学习到文中很多字词语句。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唯有充分理解了文章的深意才能从中读取情感,找到写作的方式和技巧,用来展示自己文章的特点。例如在学习教材文章时,教师会将文章进行分段阅读,并且让学生概括出这段的内容的主要涵义。在写作时,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分层列出文章的提纲,每段落的布置都有其结构上的想法,这样即保证了文章之间的连贯性,也加强了词字语句之间的逻辑性。

三、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习作前要进行充分的阅读训练

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心里的感触及读完后内心深处产生的共鸣,学生要将内心的触动给记录下来,写作的兴趣在无形中就被挖掘出来了,在字里行间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情和思绪。在阅读有意义的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心境写出读后感。在阅读的过程中[3],教师要进行适量的引导,然后再让学生去独立写作。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林海》、《三峡之秋》、《九寨沟》,这三篇课文内容上都反映了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出作者对于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词藻优美,情感跌宕起伏。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带动朗诵,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进行讨论,课后完成读后感,让他们表达出本文的主要情感,你读完之后的内心感受等等。从这类文章中,也培养了幼年时期学生的爱国情怀,从作者的真挚华丽的文字中找寻自己的关注点,从而在读写中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二)对课文进行仿写

小学习作教学中要适应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对教材中作者的表达方式进行感悟,这目标的本质就是为了让习作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材课文作者的表达手法有目的地进行仿写。例如在小学语文《月光启蒙》中,这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宁静的夏夜,为儿时的“我”唱童谣讲故事的场景,描绘出一个唯美寂静的夏日场景,表达出了作者对于母亲那份深深的怀念。根据本文的深意,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的整体内容,文章的脉络结构,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4]。让学生们根据这样的情感,再依照文中典型的表现手法去写自己难忘的过往。这样不仅使教学内容更深入学生的理解思维中,也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三)书写日记,记录生活

学生们积累锻炼写作能力和经验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书写日记,通过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感知,然后书写记录下建立在感情基础之上的文字。从生活中来理解和阅读,提高写作的兴趣,比如童话小说《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第二章,将童话的全貌呈现给了学生,从人物对话中体会到人物的心理,从而引申到现实生活中。关注每段对话、每个情感表达,在日常生活中记录下真实感受,在文章写作中灵活地运用。

(四)提升想象空间,续写故事情节

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5],可以根据课文适量地进行向外延伸,让学生独立思考,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对原文情节的发展进行延伸。例如在讲解《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对于母爱和儿子追悔后的举动进行续写。这类续写可以让学生们更好的把握作者的情感和心境,更加深印象,显著提高写作的兴趣。

(五)亲近生活,找寻材料

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可以寻找和生活贴近的材料。例如在讲解《黄昏》的时候,采用了多样的修辞手法,对看到的景色进行了各类想象,生动的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傍晚的时候,抬头看看黄昏薄暮下的美景,根据文中作者的表现手法来进行对照想象。也可以让学生对大自然充满无限的热爱和想象,更细腻的去观察事物,去表达事物,从而提升读写的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整理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接受教学内容。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观察,选取适合课文着重给学生进行讲解,旨在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宗春.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现状研究及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5(77):55-55.

[2]曹林芳.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探讨[J].新课程(小学版),2011(3):34-35.

第4篇:秋天的怀念读后感范文

《第一份工作》这篇文章是围绕台湾名人余湘小姐的事例来讲述的,余湘小姐由一名不起眼的总机小姐,变身为广告界传奇人物,百度里更揭示她的身价超过二十亿元,被誉为“广告教母”。

其实,像余湘小姐这样的案例可能太多太多了,很多时候很多人们对此嗤之以鼻,认为不过是媒体在人家成名以后过分的炒作,或者根本就是一种商业手段。但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会少么?或许,不会像这些人物一样引起这样大的轰动,但,他们也同样在一个小小的范围内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公司的很多伙伴现在就是做着她们的第一份工作,不少伙伴从十八岁中学毕业应聘进公司,随着工作的扩大,两三年的时间,她们也逐渐由店里的小收银员晋升到行办,然后在自己的专业岗位上越做越好。

很羡慕她们能够在一个岗位上坚持那么久,也同样成为了她们这个年龄段里职场中的“佼佼者”。我的第一份工作虽然没有坚持到现在,但却为我自己铺了一块很好很稳的基石。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清远,一家制鞋工厂,当时的岗位很简单,从仓管做起,现在看来很简单的工作,但对那个时候的我来说,做到很好却很难。经常因为我的一些小失误连累到同部门的同事,也甚至被处罚过。现在想想,还是有些小怀念,也感谢他们对我的包容。

但台企的文化氛围都不错,工厂的活动很丰富,经常组织义工、义教等活动,还有内部晋升培训,几乎每次机会我都想尽一切办法把握。每个月都会发给员工一本月刊杂志。第一次在杂志上发表文章很偶然,因为当时没有电脑,我用手写稿誊抄了文章,小心翼翼的包好,悄悄塞进工厂的投稿箱里,当时还不敢用真名,给自己取一个“笔名”。没想到居然一投就中了,接下来,副刊板块里经常有我的文章,每月能拿到一些稿费,晚上我就经常坐很远的巴士过清远北江,去大洋书城(清远市最大的书城),买很多书,经常末班车里就我一个人,回宿舍,然后洗澡睡觉。生活简单,却也有意义。

同宿舍一个大我几岁的女孩子,一直坚持学英语,洗手台、墙壁、门后都被她用便签贴满了单词,我就跟着她一起背。有一次站在阳台她问我,几年后你希望你的工资是多少呢,那时的我回答了一个干脆的数字:3千。然后我解释了一大串,我会拿出绝大一部分来,给我父母给我姐姐,等等。她说好啊,有梦想你就该走出去自己实现。想想当时单纯的自己,觉得天真而好玩,那段日子,定是我走入职场最纯真的一段。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人,我一直称呼她“吴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总觉得挂着甜甜的笑容,像个大女孩子,后来我才知道她的身份。有次她的助理,打电话到仓库找我,要我到吴经理办公室面试一下。我是问路找到她办公室的,见到她的时候居然没有任何的紧张。她问我为什么要申请做义工去教小孩子《论语》,我说我的普通话好,而且文言文学的好,她让我现场背了一段,我就照做了。接下来我就有机会时常跟她一起了。集训结束时,夹在教材里,她送我一张写满祝福和鼓励的卡片,内容还依稀记得吧。

当时在我还不知道人力资源部是做哪些事情的时候,我就知道了“人力资源部经理”是个什么样的人,那么以后,我也想做她所做的这一切有意义的事情。

2009年秋天,我最亲近的人离开了。经历了一段黑暗的日子,我暴瘦了10几斤,大病一场,脱去婴儿肥,反而由内而外的长大了。我决定报考中大,读人力资源,代价就是我一个人离开家人到广州。于是我真的这么做了,第一份工作也就到此结束了。

我很少跟人讲述自己的过往,但知道的人都觉得我过的很“大胆”,我就是那样一个兴致来了就去做,做了就一定逼自己做到最好的人。没有阻碍,荒诞无忌,却也精彩真实。

以上,浅谈。

第5篇:秋天的怀念读后感范文

土地也会累。经年累月地付出心血,神仙也会疲倦的。农人心疼土地,比心疼自己的儿女还甚,于是以卑贱者的聪明发明了一种让土地歇乏的方法:倒茬。也就是换一物种种植,让土地产生新鲜感,消除审美疲劳。在东晋,有位着粗布短衣,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的文人,宠爱土地极甚,竟然在自家田园种上一畦畦闲适的诗。此人自称五柳先生,同辈的乡亲多呼他元亮。五柳先生那个暖暖的村子现在还在,只是去看望他的外人挺多,村子已不再宁静。

宁静是环境的状态,更是心境的禅定。宁静之人,喧哗中心如止水,躁动中心平若镜,即使身置闹市,也心远尘嚣。

五柳先生“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29岁时才“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宋书》)35岁时在州府干了不到二年,又因母亲去世而回归故里。41岁复出参军、彭泽县令数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听从内心的呼唤,决然弃职返乡,归隐田园。此后二十余年,他勤于农事,教授生徒,闲暇之时饮酒莳诗,委怀琴书,陶然自得,再不肯出仕。今存诗文130余篇,《桃花源记并诗》为大家最为熟悉。桃花源的景致美如仙境:溪水两岸是大片桃花林,几百步内无其它杂树。芳草萋萋,鲜嫩娇美,飘落的桃花瓣就像纷纷的花雨。走过狭窄山口,眼界豁然开朗,井田如镜,阡陌纵横,桑竹阴影相叠,鸡犬之声相闻。更为奇异的是,自给自足、怡然自乐的桃花源居民根本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朝何代。这样理想的世外桃源,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

五柳先生居住的村子也十分祥和宁静:“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田园居》)诸葛孔明茅庐书联:淡泊以明智,宁静而致远。五柳先生家的柴门有没有联?不大清楚。只知道门口有五棵柳,青丝拂面,绿荫静心;篱下有数丛菊,夏绿秋黄,香气醉人。五柳先生的脚丫是粘着泥的,有诗为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土养人,也养诗,与地气相接,他的心变得宁静而宽厚,他的诗绿得鲜嫩,每片叶子都滴着露珠。五柳先生嗜酒。重阳节这天,家中无酒,五柳先生坐卧东篱下的丛中,手持大把,竟然嗅出酒香。忽见江州刺史弘送酒至,即刻就酌,醉而自归,忘乎所以。他《饮酒二十首》序中说:“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前人对这组诗是很珍视的,认为是作者情操志趣、思想感情的真实反映,所达到的率真自然的境界是后人难以企及的。其中第五首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句,王国维说“采菊”二字“无我之境也”。五柳先生天生淡定达观、澹泊宁静,虽然清贫得连酒都时常断顿,但精神依然富足得流光溢彩。

宁静是幸福的,渗透生命的宁静是可畏的。我这样想,五柳先生却不这样看。元嘉四年丁卯,六十三岁的五柳先生自感将于秋天离世,坦然作《拟挽歌辞》三首,并为自己写好了祭文。十一月,先生真的就“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先生何许人也?浔阳柴桑陶潜陶渊明是也。

代当下疑者言:五柳先生自私,也自我。放着俸禄不取,偏一脚水一身泥地去种稻,种稻也罢了,还写诗,让家人跟着受穷遭罪,是不是有些不近人情?吟诗作文,不是一己情感,就是无边的田园,是否远离时代了?

读后感:能在喧哗中宁静,是高人;能在宁静中喧哗,是好诗。

扬州的鬼才

世有奇人,然后有奇才。奇人常有,而奇才不常有。奇才有盖世之技,有匡世之术。世有怪人,然后有怪才。怪才思维异端,行为不轨,每有出人意料之举,令人叹服折服。又奇又怪之才可谓鬼才。鬼才比奇才略方,比怪才略圆,又须仙风道骨定心,鬼气神气盈身,故最难修炼。

鬼才多少年能出一个?恐怕得五百年。唐朝的李贺算一个,清朝的罗聘和当代的魏明伦合起来算一个。何种理由?李贺是公认的诗鬼,没啥说的。罗聘被称为“五分人才,五分鬼才”,只能算半个;“文才盖世,戏胆包天”的魏明伦可惜姓魏,魏字一半是鬼,只好委屈了。此话乃笑谈,不可当真。

玩味上世纪八十年代版《扬州八怪画集》,得知罗聘雍正十一年正月初七生于扬州弥陀巷内。据说他小时候眼睛有点像欧洲人,眼眸泛蓝,清澈透明,家人给他起了个可爱的小名叫“阿喜”。阿喜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诗画长进如芝麻开花,二十几岁就成为扬州画坛后起之秀。扬州是当时中国的大都会,艺苑花枝招展,文坛百花盛开,尤其是画界,狂士蜂拥,大师云集,后生罗聘何以能立足?关键在于他成为金农的入室弟子后,继承师法,又不拘泥师法,独辟蹊径,以画鬼树立起自己面目。《鬼趣图》是他的存世名作。一组八幅鬼之景象,有胖鬼,有瘦鬼,有衣衫褴褛的穷鬼,有好色摆阔的富鬼,形形,仿佛聊斋插图,犹如讽刺漫画。不是鬼才,如何能生出这般诡异念头?二百多年来,评论者多看重画家拿鬼说事儿,讽喻现实,再现世相,如纪晓岚所说:凡有人处皆有鬼,鬼所聚恒在人烟密簇处,“所画有《鬼趣图》颇疑其以意造作”,其实,我相信罗聘画鬼着墨处是在鬼的“趣”。如果只描鬼脸,不写意趣,岂不成了恐怖的“鬼片”,谁还买他的画。请看我称之为“阔鬼求爱”那幅:一个穿着考究,眼睛如铜钱的富鬼,手拿一束兰花,好似在向女鬼求爱,又像是给小妾献殷勤,旁边那个拿着扇子和雨伞的白无常仿佛是大款鬼的随从,在一边偷听情话。鬼态即人态,妙趣横生,人间烟火味甚浓。说罗聘是鬼才,一是他才华出众,二是他善画鬼,另外一点是鬼气十足。他说自己的蓝眼睛可以白日见鬼,还煞有介事地告诉别人:白天鬼少,夜里鬼多,而中午时分,鬼绝迹不敢出。营造出这样的舆论氛围,鬼拿他都没办法,何况人乎?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因此有人替罗聘担忧,要是哪天他作古了,鬼们难为他,让他画人怎么办?学人唐|先生有大智慧,亦有大趣味,他说其实这很好办,罗聘只要带着这八帧《鬼趣图》去见鬼,同时告诉他们说:“这便是人!”

年前回乡间老家,见老宅日益衰落,问原因,家兄说,房子离不开烟火熏燎,离了烟火就会破败;人离不了地气的滋养,脱离地气人就会没精神头儿。阅读罗聘作品,一葫芦图册页让我流连。画上两只葫芦,一稳坐,一倾斜,一老气横秋,一稚气未脱。看着,不觉眼熟,忽然想起老家墙腰搭着的那两只大肚葫芦,一青一黄,与之像极。想必罗聘的“朱草诗林”宅子里,不单有兰,不单有竹,也一定有匏。两千五百年前,我们的先辈就开始种植葫芦了,那时候不叫葫芦,而是叫“壶”,也叫匏,诗经中有首很伤感的诗歌,开头一句是:匏有苦叶。诗中说,秋天的早晨,墙根下的葫芦叶子已经枯黄了,一位姑娘独自徘徊在岸边,期待男朋友佩带葫芦过河来迎娶她,却久久不见人来。入诗入画的葫芦,由大俗走向大雅,但其依然故我,与草根共享那份阳光雨露、地气人气。有些像一生未仕的阿喜。

《清史稿》称罗聘“多摹佛像,又画《鬼趣图》,不一本。游京师,跌宕诗酒,老而益贫。”他的钱因画而生,他的诗因酒而生,他的钱又因酒千金散尽,一个鬼才,最终仍归为一介“穷鬼”。嘉庆四年七月三日,清贫落魄的罗聘悄然辞世,喧哗的扬州画坛立时沉寂下来,从此风光不在。那一年,是西历1799年,宫墙内外鬼影绰绰,清王朝开始走向衰落。

合上“八怪”画册,心里涌出一股怪怪的滋味。想起早市听到的一句话:褒贬是买家。我知道自己不是买家,只是看客,我是没有资格去褒贬的。

最后一个悲情诗人

而今已经没有人抒情。普通人忙于生计,没有功夫抒情,也没有心情抒情;诗人们后现代了,已不屑抒情。这种境况下,即使有情,也是不好意思抒的。当一个大的氛围笼罩你,就像头顶一片带雨的云,你是逃不脱被淋湿的。你可能是戴着草帽的,突然间你发现,草帽亦是抒情的,于是你只好把草帽也抛弃了:光头。

时常想起古人。诗经年代,有夜不能寐,站在河岸思慕窈窕淑女的男生;乐府年代,有《上邪》姑娘的海誓山盟。那时候,粗茶淡饭,布衣草履,但人们身上不乏浪漫气质,而且比我们重情。时间到了晚唐,一个叫玉溪生的人,于夜深人静吟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每听一次,都会心动一次:那是一刃锋利的痛楚,一团柔软的感伤。人活一世,能被爱折磨一回,也算值了。

李商隐的命运与爱情相关。16岁以古文闻名,被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召入幕府。令狐楚病逝后,李商隐被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召入幕下,“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旧唐书》)从此,李商隐无端卷入“牛李党争”,屡遭排斥压抑,位卑禄微,素志未遂,四十五岁抑郁寂寞中离开人世。他的朋友崔珏哭他:“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尝开。”其实,都是想不开。一介文人,能活到这份上也算不错了,当皇帝又能怎样?人生就像一次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只在乎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这样的广告词崔珏写不了,李商隐也未必能写了。李商隐成为了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他不知道,一代代看风景的人都在欣赏他。历史是现实的装饰;人是人的装饰。

李商隐与妻子王氏情深意切,感情非常好。从《夜雨寄北》共剪西窗烛中可以想见夫妻间的亲昵之态和恩爱之情。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到处飘泊,与妻子聚少离多,而且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就不幸去世了。多年以后,李商隐又回到令他心碎的伤心之地,面对青苔点点,人去楼空,鼠窜蝙飞的老宅,写下《正月崇让宅》这首诗:“背灯独共余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他不说自己想亡妻,而说亡妻在想着自己,感人致深,催人泪下。

此前,才华横溢的李商隐就曾与爱情不期而遇。女孩名字叫柳枝,年方十七,活泼开朗,是洛阳一位商人的女儿。柳枝偶尔听到李商隐的《燕台诗》,心生爱慕之情,遂让丫鬟捎话给李商隐,三日后会面。可惜李商隐因故失约了,此后两人再也无缘相见。那年,李商隐刚23岁。李商隐非常珍视这一次微妙蒙胧的初恋,作《柳枝五首》并二百六十字的序,记述了这段风花雪月的故事。李商隐青年时期曾经在玉阳山修习道术,因此有人猜想他在这期间与女道士发生过恋情,还有人猜测他曾与令狐楚家叫“锦瑟”的侍女恋爱。有关李商隐的爱情,民国时期的苏雪林曾作《李义山恋爱事迹考》。其实都是扑风捉影。李商隐多次诗赠歌妓、筝妓,难道他与她们都有染?文人有时真的很无聊,让自己都觉得少些斤两。

以我的想法,在唐朝诗人中,诗仙诗圣外,就是李义山了,或者说,从艺术感染力和读者喜爱程度上,李商隐是不逊于杜甫的。余冠英主编的《唐诗选》收录李商隐诗三十首,首数仅次李杜,在晚唐独树一帜,擎唐诗三分天下。他的诗歌更接近诗本身,所抒之情更体现“自我”,即使“言志”咏史,也不缺大家气象。“无题”命篇,是他的一大创造。清人叶燮评李商隐:“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在《九章・惜诵》中首次使用“抒情”一词,李商隐《南潭上亭宴集以疾后至因而抒情》,不说咏怀,亦直道抒情。李商隐是最后一位杰出的悲情诗人,他之后,诗歌枯萎,词园葳蕤。

一个人不懂抒情,怕是有些愚,若是不肯抒情,就是矫情,到了不屑抒情,肯定是危险的。抒情的事情铺张一些是不为过的。

橡树的爱情

上世纪八十年代,舒婷有一首《致橡树》的诗,像诗中的木棉花,很红,甚至有点微微的紫色,被公认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有趣的是,说她是朦胧诗,却都读懂了。写诗的人,不写诗的人,都喜欢背靠一株树,吟哦或者朗诵几句,可以说,只要有绿色青春生长的地方,都少不了茁壮的橡树和多姿的木棉。这样的状况以后似乎再未发生。

在我的印象中,那个远去的年代天空透明而湛蓝,让人想象到赤子的眸子;空气清澈纯净,纤尘不染。而风总是翘着脚尖行走,如同天鹅湖畔的的。这样的日子最适合诗歌的萌芽,也最适合爱情的生长。《致橡树》是发自心底的深情歌吟,诗人对坚贞爱情的咏叹,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对青春理想的追寻,应和了一代人的心理需求。那高举着铜枝铁干的橡树,那绽放着红硕花朵的木棉,摇曳着现代青年卓尔不群的姿态,永恒着在河之洲的忠贞不俞的爱情。和诸多人一样,笔者也是从那个年代开始爱恋诗的,也是在那个时节生发爱情的,因而,至今读《致橡树》,仍然怦然心动。其实,诗歌如野菜一般疯长的时节并不令人怀念,值得向往的倒是有不写诗的女人,端坐在午后的长椅静心读诗的风景。那是一种美丽,一种高贵,一种极至的和谐。

了解有呼吸的橡树早于读舒婷的诗至少十年。那时候教室取暖靠生铁炉。于是老师领一群学生到深山去采松塔。也就是那个时候,我认识了橡树。老师是这样传道授业的:大家认识这棵树吗?它叫橡树,我们吃的橡子面,就是橡树的果实磨的。它的叶子光亮油滑,也叫玻璃叶,做过年蒸饺子的屉布非常好,有清香味。特殊的语境,暗示了一个特殊时代的生活境况,自然而贴切,生动而鲜活。关于橡树,我曾查阅了几种资料,包括古老的释名工具书《尔雅音图》,包括很现代的网上,都不甚明了。《辞海・生物分册》列“种子植物”不下七百种,惟独不见“橡树”条目。也可能有其他名目,不得而知。真得感谢当年老师的教诲,否则很可能对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这种普通的植物一无所知,进而也可能影响到对《致橡树》的阅读与理解,以及对一段过往生活细节的记忆缺失。

俄罗斯诗人密尔兹利亚可夫曾写过一首被谱曲并广泛流行的诗――《孤独》,同一国度的风景画大师希什金,把此诗中的一个句子“在平坦的盆地中间”作为画题,成就了他一幅影响甚大的作品。画面是无边无际的、岗峦起伏的草原中间,独立着一株枝叶茂密的橡树。这幅画充满了浓郁的诗情和蓬勃的生命气息。化“孤独”为“独立”,彰显出别样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不知道舒婷读没读过这幅画。我觉得《致橡树》从意象到形象都是与之契合的。人类共通的交流是艺术和情感。爱是直抵人心、走向世界的绿卡。无独有偶,荷兰画家凡・惠恩四百多年前也曾画过一幅有关橡树题材的油画――《有两棵橡树的风景》。画面是两株历尽沧桑的橡树,虬劲的树干,短发般的枝叶,仿佛牵手百年、比肩而立的老人。有一场雨在天空酝酿,空气质感而湿润,阳光照射在树干和小丘上,让人不禁感叹人生的冷暖。两棵橡树迎风而立,从容而坚定。我一直以为,左侧的那株稍矮些的是雌性,讲述的是异国的不老的爱情。

如果人能放下架子,把自己作为一株普通的懂得爱的橡树,一棵诗一样纯净的植物,那么世界就是六十亿株绿色生命汇成的“爱琴海”。

扬州的梅花

我是挺无知的,很久以来,一直以为腊梅是梅的一个品种,就像人分男人女人一样;更为愚昧的是,不知道话梅是用梅的果实做的。查《辞海・生物》才知道:梅,蔷薇科,落叶乔木。腊梅,腊梅科,落叶灌木。植物学分类是特别纷繁复杂的,我好像明白了一点:不同科的植物不是一类植物。那么诗人咏的、画家画的是梅,还是腊梅?

没去过扬州,据说扬州多梅,特别是“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的清代扬州,瘦西湖梅林夹岸,小金山花开如雪,平山堂有十亩梅园,梅花岭上暗香铺路。清朝的扬州还出了几位画梅的高手,比如扬州八怪中的高西唐、金冬心和汪士慎,尤其是号巢林的汪士慎,与梅结下半生缘。我在读汪巢林的几幅梅花图时,一直猜测他画的是梅还是腊梅,后来想起梅是乔木,才断定他画的都是梅,而非灌木的腊梅。《梅花图卷》梅干以淡墨挥洒点染,梅枝横斜而出,转折自然;千万朵梅花争相开放,仿佛成群结队的江南女子在唱山歌,春意浓浓,生机勃勃。《墨梅图轴》却又另一番面貌:横空倒挂一二瘦枝,枝上超然聚散八九朵清瓣。居中右题诗一首:小院栽梅一两行,画空疏影满衣裳。冰华化水月添白,一日东风一日香。诗画和谐,质朴而有韵致。

汪士慎爱梅爱得颠痴。五十四岁那年他左目失明,仍画梅不止,且自刻一印云:“尚留一目着梅花”。乾隆十九年秋天,花甲之年的汪士慎在扬州城郊购置一处“蓬窗”小屋,春赏竹,夏赏兰,秋赏菊,冬赏梅,每日品茗读书,赋诗作画,日子安宁而恬静。可惜屋角的梅花仅开数度,汪士慎的右眼也失去了光明。家人和朋友为他担扰,他却颇为豁达:“衰龄忽而丧明,然无所痛惜,从此不复见碌碌寻常人,觉可喜也。”双目俱瞽,但仍能以意运腕作狂草,可谓“盲于目,不盲于心。”据说当时江宁府出土了一块古碑,无人能识别上面的文字,找来汪士慎,他用手轻轻触摸,不仅能识别碑文,而且还判断出碑的形成年代和风格特点。为梅花写尽目力,为艺术至死不渝,这样的事,似乎只有在古代才能发生。1759年的那一天,孤寂凄凉的汪士慎伴随一缕暗香西去,再也没有回来。我们只能从他留下的诗画中去怀念他梅一样疏淡高傲的笑容,我们只能从他留下的《巢林集》中追寻他诗一样孤独蒙胧的身影。

最写意的梅生长在扬州,最抒情的梅生长在宋代。北宋诗人林逋一生不仕不娶,终日种梅养鹤,世称“梅妻鹤子”。他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道尽了梅之神韵。王安石写梅,更强调五官与内心的呼应: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一般清高自负的李清照作梅词云:“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墨迹未干,就后悔说:“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遗憾的是这位绝代女词人至死也没有读到陆游的卜算子《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