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财务智能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含义和现状
财务业务一体化就是用软件、网络等平台作为信息载体,把企业财务流程、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都在网络上进行共享,是一种全新的财务业务管理模式。企业为了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因而设置了后勤部、财务部、行政部以及销售部等部门,但是这些部分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缺少协作和联系。企业内部设立的财务部门只可以参与和企业相关的核算工作和会计工作,并没有涉及到企业的内部的管理工作中来。而传统的企业受财务部门的影响,根本无法做出详细的及时的数据分析来,使企业财务数据反馈产生滞后性,不能第一时间被决策者参考,影响了企业财务业务管理的一体化进程。同时,业务部和财务部应用的不同的数据软件,就导致了两个部门不可以进行有效、及时的沟通,不能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因此,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并没有做到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虽然有些公司已经意识到了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优势,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与财务管理职能转型中的问题
(一)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一方面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使传统的业务流程和财务管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相关的工作人员仍然受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方式的影响,没有及时的纠正工作思想、观念,仍然按照原来的工作方式,使得企业的业务和财务一体化没有实际工作的作用。另一方面企业财务业务的一体化对相关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工作人员要有较强的反应能力、处理事情的能力和判断能力,原来的工作人员的能力已经远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使得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实施力度不够。
(二)财务管理和业务流程融合不到位
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是把企业的业务流程和财务管理相互融合,并利用信息系统把录入的业务信息传送到财务管理部门。接着经过财务管理部门进行授权和确认后,再实行业务活动,就达到了企业财务业务的一体化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着业务和财务管理融合不到位的现象,致使企业的物流、资金和业务等信息,都出现了信息延迟送达、协调性不足的情况,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和业务流程出现严重的脱节,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合理
大部分企业的组织结构等级包括:决策层、执行层和管理层,只能上级和下级沟通,不可越级。这种企业组织结构使得信息的传达和决策的传递分为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两种方式,这种层层管理和逐级呈报的管理方式,严重阻碍了企业信息的时效性,使企业解决问题和自身调整的能力不断下降,严重阻碍了企业财务和业务的一体化进展。
(四)信息系统软件设计维护落后
信息系统是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基础,但是因为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者大多是计算机技术人员,他们对企业财务管理与业务流程等都缺少认识和了解,就导致了信息系统设计软件在财务管理、数据传送和执行业务等方面都存在着弊端,很难满足企业实际工作中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信息系统软件维护力度不足,阻碍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进程。
三、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与财务管理职能转型的思考
针对于我国企业当前的财务业务一体化与财务管理职能转型所存在的问题,上文已经详细的分析出来了,所以,必须探究有效如下的措施,推动企业财务管理职能转型,加快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建设的脚步。
(一)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思考
针对企业相关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和管理观念陈旧的现象,一方面企业要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关于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观念的宣传力度,重点强调一体化的重要性,提高工作人员对一体化观念实施工作的重视。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工作人员,关于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决策、处理信息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使他们可以更快、更好的适应新的企业业务和财务流程,促进企业工作的高速运行。
(二)对财务管理和业务流程融合的思考
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需要企业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才可以保障一体化的顺利实施。一方面要对一体化的进程的可行性和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同时确定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抓住企业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的需要,设计的方案内容应该要对一体化的需求和目标、建设财务业务一体化的问题、现状和原因分析、整体投资、预算以及需要的硬件、软件设备进行分析,并且邀请专业人员对设计方案的可行度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要成立专门的企业一体化项目小组,筛选出熟悉业务流程、财务管理能力强、熟悉软件开发等人员,组建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项目小组,通过团结协作,为财务管理和业务流程的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对企业的组织结构体系的思考
企业的组织结构体系改革,可以有效的推动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进程。企业的组织结构体系转变,主要表现为:要减少管理人员的数量、减少管理层次,使组织架构朝着扁平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财务业务工作的流程减少。把财务业务相关的权利都放在企业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中,可以防止层层请示上报而浪费大量的时间,可以更有效的决策会计事务,使企业的财务业务信息决策和传递的效率不断的提高,从而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运转效率。其次,实现组织架构的扁平化发展,可以减少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使他们可以把权利直接下放到企业一体化的流程中,只需要在作出关键决策的时候进行处理和审核,这就大大地提升了企业处理事务的准确性和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益。
(四)对各部门之间的监督思考
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进程仍处在初始阶段,很多的工作方法还处在实验阶段,但是仍然使企业原来的工作方式发生了改变,原有的监督方法和制度,已经不能够适应企业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因此,要加强对各部门之间的监督。其中,一方面各部门的监督,要有财务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保障一体化信息系统软件的资金信息、业务信息和决策信息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还要设立监督部门,对企业的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进行监督,防止发生部门工作人员虚报信息和相互包庇的行为发生。其次,还可以通过企业的其他工作人员对业务和财务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监督,以此来保障企业业务财务一体化工作的良好运行。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财务管理;职能转变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1. 019
[中图分类号] F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1-0031-02
0 前 言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高速发展的社会。企业想要在现代社会的市场环境当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实力,那么仅仅依靠过去那种一味扩大资金投入、人员投入以及生产销售领域的粗放式经营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企业的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在微利时代的今天,在行业竞争白热化的现在,企业只有不断提升内部管理工作质量、实现管理工作精细化才能在市场当中立足,才能实现进一步发展。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想要获得进一步提升,想要实现精细化和现代化就必须转变职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实现财务管理职能转变已成为当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想要实现财务管理职能转变,必须不断提升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
1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职能转变内容分析
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想要实现职能转变,想要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做出更大的贡献,就必须切实加强对财务管理职能转变具体内容的了解。下面就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职能转变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1.1 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财务管理工作在我国已经推行了许多年,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不能说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充分体现。因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还没有彻底脱离财务会计基本工作模式的限制,同时在财务管理工作的观念和意识上也未能从被动转向主动。大多数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仍局限于账目记录、收支整理、凭证管理和审核等工作,处于被动管理阶段,这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职能转变的要求还相去甚远。从被动到主动就是要让财务管理工作从会计相关工作中解放出来,真正参与企业的经营发展决策,通过自身的管理工作为企业经营者、决策者提供更加及时有效、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真正以提升企业全面经营运作质量为目标,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 由粗放向精细的转变
过去的财务管理工作往往只关注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部门,如销售部门、生产部门等,而对于其他不会直接产生经营效益的部门关注甚少,如后勤保障部门、办公室等。但是现代财务管理工作不仅仅需要加强对直接产生经营效益部门的关注力度,更加需要进一步细化财务管理内容,要让财务管理工作渗透到经营运作的各个方面,同时还要最大限度降低财务管理工作成本,实现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从而帮助企业用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回报。
1.3 由执行向决策的转变
过去的财务管理工作往往就是按照企业经营者与决策者的决策结果进行工作,领导说要抓什么工作就抓什么工作,领导说要关注什么问题就去关注什么问题。虽然在执行过程中也能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这只是对命令的一种执行而非主动的管理。当今社会,企业在迎来更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财务管理工作应该为企业经营者、决策者提供更为及时有效的决策依据,要通过自己的日常管理工作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为企业的发展规划出谋献策,从而实现财务管理工作从被动执行到主动参与决策的职能转变。
2 信息化建设对财务管理职能转变的促进作用
前已述及,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需要实现从被动性向主动性的转变、从粗放向精细化的转变、从决策执行向参与决策的转变。要实现这些职能转变仅仅依靠我们坚强的斗志和正确的信念还远远不足,我们还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财务管理工作的职能发生了转变,必然涉及工作任务的增加和工作难度的增大,必然涉及更多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同时财务管理参与企业的重要决策的前提是真正提升财务管理总体质量。但是如何才能实现财务管理质量提升呢?笔者认为,离不开信息化建设这一重要推动力。
2.1 信息化建设能有效提升财务管理效率
财务管理工作的职能转变必须建立在具有更高工作效率的基础之上,因为从被动到主动的职能转变意味着财务管理工作所涉及的工作面变得更广,如果没有工作效率提升作为保障,就只会使财务管理工作负担加剧同时难以体现工作成效。信息化建设能够将手工会计工作内容通过财务管理软件进行处理,如凭证填制、账目记录、账目结算以及试算平衡等,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不是人脑所能比拟的,且在正常情况下计算机的运算错误率也远远低于人脑,这就大大提升了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而且财务管理软件的作用还远远不止于此,通过财务管理软件的应用,能够实现所有数据的统一口径、能够提升数据共享的效率与速度,使财务管理系统具有更强的连续性、严密性及整体性,通过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使财务管理职能转变成为可能。
2.2 信息化建设能有效提升财务管理监控能力
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自身的管理来实现对企业经营决策的有力支持,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应该渗透到企业经营运作的各个环节,为有效实现企业的当前发展目标与长远发展规划保驾护航。因此财务管理工作不仅要关注自身本职工作的质量提升,更要实现对其他部门、环节的监督控制能力提升。信息化建设能够很好地实现财务管理监督控制能力的提升。首先,信息化建设中的企业网络建设能够通过对不同等级操作人员的权责设置来实现有效避免越权操作行为发生。其次,能够通过软件的自动化运行实现对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发展的各项异常数据的及时预警与抓取分析,从而实现关键环节的有效监控,不仅降低了人工监控的成本支出,也大大提升了监控工作的实际质量。再次,信息化建设对于提升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监控水平也有积极贡献,通过预算编制的具体内容所制定出来的预算审批、资源消耗及成本支出等各项指标都被自动化系统严格执行,除系统最高管理人员之外,其他人都无权更改信息参数,对于超标数据,系统将在第一时间发出警告或者直接予以拒绝,从而避免超支情况发生。
2.3 信息化建设能提升财务管理决策支持质量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不仅要实现对企业决策的有效执行,更要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战略制定。如果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不高,则不仅不能为企业决策贡献自己的力量,反而还会影响企业的全面发展。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提升财务管理决策支持质量,因为当今社会,企业的生存发展都必须依靠及时有效的数据信息,失去了信息,企业也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和发展的引导,信息化建设能够加强对各方面信息数据的收集,能够通过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组织的互联互通实现对各项数据信息的实时获取,如现金流向、人员动向、商品销售情况以及市场发展变化趋势等,这样财务管理部门在掌握了大量及时有效的数据信息之后,就能够通过仔细分析和研究为企业决策献言献策,使企业不断适应市场发展,从而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经营决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柯明.提高财务信息质量 实现财务职能转变[R].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报告,2008.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企业管理的方式带来巨大的变化,尤其对财务管理的影响,从原来手工处理到完全的计算机处理。如何帮助企业管理层在最短的时间内面对海量的数据做出最为快速和科学合理的反应和处理,以提高企业决策水平,从而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将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而商业智能技术的科学合理应用将会帮助企业管理层真正实现数据分析和处理的智能化决策机制,为企业的智能化财务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商业智能 财务管理 OLAP
引言
在信息缺乏的时代,企业管理层更多依靠个人经验和智慧进行管理,制订决策。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使企业管理的效率及劳动生产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企业管理者面对的数据和信息都有了海量的增长,而“无知”则会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与决策的最大威协。据IBM估计,全球每天在线的数据为2EB,而在脱机的媒体中数据则是在线的30倍之多。这无疑将对企业搜集、管理、分析整理数据,以提供它们进行管理所需要的必要信息进而快速做出正确的决策方面增加新的难度。
如何帮助企业管理层在最短的时间内面对海量的数据做出最为快速和科学合理的反应和处理,以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水平,从而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将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而商业智能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企业管理者高效利用数据,真正实现以数据分析和处理的智能化决策,为企业的智能化财务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商业智能技术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战略意义
(一)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内在需求
战略目标是对企业战略经营活动预期取得的主要成果的期望值。战略目标的设定,同时也是企业宗旨的展开和具体化,是企业宗旨中确认的企业经营目的、社会使命的进一步阐明和界定,也是企业在既定的领域展开战略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水平的具体规定。
随着计算机技术 、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账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信息化的层次在不断演进,第一个阶段是单一部门的信息化,其应用效果主要是单项工作的自动化,这个阶段的财务软件属于记账型财务软件;第二个阶段是跨部门的信息化,这一阶段对应的财务软件是核算型财务软件;第三个阶段是企业级的信息化,这一阶段强调企业整体动作能力的提升,对应的财务软件是管理型财务软件。
随着信息化向纵深方向发展企业的战略目标与财务信息系统目标能更好的整合,企业的业务流程更趋合理,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整合优化企业资源的配置,从而达到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实现的目的,对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的作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改进管理模式以适应财务信息化的要求,商业智能技术能够实现财务管理数据深层次描述和指标分析 ,挖掘出财务数据中深层次的信息并发现企业所存在的问题,使财务数据得到有效地利用。
(二)提高企业财务运营分析的质量
随着信息化的全面展开,各组织基本实现了管理的现代化、智能化、一体化。信息化的层次从MRP、MRPII、ERP到CRM,每一次变革都极大地推动了企业信息化的升级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组织实施了财务信息化之后,在组织内部财务数据的准确、可靠、真实地以电子形式存储在有关文件之中,这些数据不但可以进行数据之间的运算处理,而且具有数据统一性、完整性、安全性的特征。对外报送的数据多数是以报表为主,获取容易,通过利用商业智能技术对组织内部数据及相关企业的有关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加强组织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化经营决策的制定,控制利润目标以及经营成本费用,企业财务信息的统一标准化收集和处理,进而提升组织财务管理效率和财务运营分析质量。
(三)对于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有现实意义
传统的财务管理系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财务战略管理、财务业务管理和财务业务作业管理。其中,财务战略管理是企业财务资源,建立并维持整个企业财务运营秩序,从宏观层次规划企业财务的发展方向及路径;财务业务管理层是对企业的财务资源、计划等进行管理;财务作业管理层是直接帮助员工处理具体的财务业务数据。商业智能并不是完全传统的管理职能,而是以智能化的方式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造,其主要目的是将人工智能和技术因素进行高效和智能整合,使企业变得更加“聪明”。
商业智能虽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它可以为企业带来经过科学武装的管理思维,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并能及时发现问题,这些都是企业提升经济效益的基础和关键。
商业智能的内涵及基本思想
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自1996年首次提出以来,其内涵也随着商业理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目前通常认为,商业智能是指利用已有的数据资源做出更好的商业决策,也就是说从数据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从信息中及时地发现知识,为人类的思维决策和战略发展服务,尽量减少管理决策中“凭经验、拍脑袋”的风险和隐患。
商业智能作为跨学科的新兴领域,它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新兴的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结合的产物,在技术方面,普遍认为商业智能的技术体系主要有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DW)、在线分析处理(On-line Analysis Process,OLAP)以及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三部分组成,首先数据仓库是BI的数据存储技术,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随时间变化的稳定数据集,支持管理决策过程。它能够帮助企业以一种合理的方式整理各个业务处理系统积累下来的历史数据,并在整个企业内部实现信息共享。其次在线分析处理技术OLAP(Onlineanalytical Processing)是一种数据分析技术,侧重于对分析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的决策支持。它是让管理者对海量数据进行浏览分析的工具。最后数据挖掘技术(data Mining ,DM)是应用一系列技术从大型数据库或数据仓库的数据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信息和知识,目的是帮助决策者发现数据潜在的关系,寻找经营者忽略的要素。因此从技术层面上讲,商业智能不是新技术,它只是数据仓库、OLAP和数据挖掘等技术的综合运用,所以商业智能也可看成是一种信息化解决方案。
商业智能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一)商业智能技术与财务管理系统结合的优势
账务管理的发展经历了财务手工管理、财务信息管理和财务智能管理三个阶段,其中财务手工管理的时间比较长,财务信息管理方兴未艾,财务智能管理崭露头角。财务手工管理主要是有关人员依靠自己的经验和直觉进行推断或假设最后作出决策,依靠经验和直觉办事,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对未来只能进行假设和推断,容易形成名人效应和品牌优势,但难以应对复杂的环境。
财务信息管理阶段是管理层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及其辅助工具)对数据进行采集、筛选、提炼、统计、汇总。工作效率高,数据处理能力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靠性。但该阶段只提供财务管理处理结果反馈,对信息的发掘不深,只见过去和现在,不见未来,提高工作效率的对象仅限于管理层和执行层。财务智能管理阶段通过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的有机协调,利用业务知识和信息技术分析、集成信息,获得相关知识;提供预测数据;实现人工智能化科学化、机器智能化和企业智能化。这个阶段获取的信息具有整体性、深刻性、科学性、灵活性、预见性、敏锐性等特点。
智能财务管理是建立在财务信息管理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科学性,能进行快速、综合的分析,获得的信息容易共享,能形成明确的财务管理模型,对未来的预测具有可靠性。智能财务管理能利用业务知识和信息技术对信息、企业过去的行为和企业的发展情境进行分析集成(而不是简单的统计、汇总),挖掘出潜在的规律,将信息转化为有用的知识。这是智能财务管理优越的关键所在。
智能财务管理包含财务管理所有知识,它将财务管理所有相关数据存储在数据仓库中,能明白过去(活用历史数据)、清晰现在(进行实时管理)、洞察未来(预测数据),给财务高层决策者全面直观的视图,把企业积累的财务业务数据真正转变为有价值的信息。
(二)智能财务管理系统
首先,智能分析型财务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支持数据仓库的应用,能实现OLAP智能数据的挖掘分析,包括更细致的财务报表,支持进行财务状况的结构分析、财务状况的比较分析、财务状况的趋势分析、损益结构的分析、损益比较的分析、损益趋势的分析、现金流量结构的分析、现金流量比较的分析、现金流量趋势的分析等主要财务指标的分析功能。将一改传统财务软件只重视管理反馈,忽视数据挖掘与分析,将企业过去长期被忽略的多种形式的历史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清洗和整理,能对企业财务和经营管理数据进行多维、多点的在线分析,生成智能化立体透视的分析图表,能够对财务数据进行智能分析、预测和报告,并将这些分析和预测的结果形成报告提交给企业决策者。它强调快速准确的财务控制与分析,以实现经营决策支持为主要目的。
其次,商业智能技术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形成财务软件,可将企业要考核的指标进行量化,通过智能化分析实现管理指标的可视化直观显示、集中的显示出财务目标和非财务目标之间的平衡,使长远目标和当前行动能协调一致,从而能辅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报表是企业用于提示管理问题的有效工具之一,但是传统意义上的报表往往基于二维空间的书面性,形成一份会计报告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当收到财务报表时为时已晚,流动性太差,商业智能技术运用于财务管理则提高了传统报表的效率,有利于中深层次的问题的在线分析,同时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挖掘细节;还可以提供从不同角度分析数据的能力,促进了分析的效率。
最后,商业智能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是一种企业信息集成解决方案,与企业其他的应用系统,如企业资源规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办公自动化(OA)等系统之间均具有数据接口。同时,这些系统也为商业智能提供了数据源,但智能财务的价值又在这些系统之上,因为智能财务可以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商机或威胁,获得洞察力,帮助了解企业和市场的现状,把握趋势,识别异常情况,认清可能正在对企业的业务产生影响的行为及影响程度。
总之,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及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核算及管理层的会计信息系统会不断完善,企业积累的原始数据会越来越多,企业会形成更大规模的数据库和数据仓库。将商业智能技术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利于从数据仓库中的海量数据筛选出有用的数据,完成转换处理,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使管理者能够从多维度全面快速把握企业整个盈利状况,进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丁球林,黄传奇,吴笑凡.现代企业信息化重构[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智能财务;财务共享;财务转型
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各行各业,财务领域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的应用,工作方式从传统的手工记账过渡到会计电算化,逐渐摆脱了重复而繁琐的计算。互联网技术的深度挖掘,推动着财务领域迈进了会计信息系统及其协同时代。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涌现,开启了财务领域业财融合、财务共享的变革浪潮,智能财务成为当前学术界和实务界探讨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企业布局智能财务建设,推动企业财务转型,实现财务与业务融合,提升财务服务水平与效率。当前我国各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情况不尽相同,信息化水平良莠不齐,但基本已完成会计电算化建设,过渡到会计信息系统及协同时代。现有的高校财务管理体系多呈现信息孤岛效应,制约了高校财务共享平台的建设。高校作为科研与创新重地,应紧随时代变革潮流,紧跟企业财务智能化改革的步伐,运用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实现财务智能化,进而推动智慧校园建设。本文结合具体高校,以HB大学为例,分析该高校智能财务时代下财务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智能财务时代下高校财务转型策略,为其他高校推动财务智能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1智能财务时代下高校财务转型的必要性
智能财务是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大智移云物区”等新技术运用于财务工作中,对传统财务工作进行模拟、延伸和拓展,以改善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降低会计工作成本、提升会计合规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促进企业财务在管理控制和决策支持方面的作用发挥,通过财务的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智能财务有五个特点:全面共享、高效融合、深度协同、精细管理和力求智能[1]。智能财务的提出为实现业财融合、信息共享打开了新天地,大型企业集团正全力实践智能财务建设。同时,高校正布局数字校园建设,而信息共享是关键。高校财务处作为核心部门,与各个单位都有密切联系,业务方面与多部门都有交集。高校财务智能化建设不仅可提升自身管理效率水平,更能加深与其他业务部门信息化融合,实现数据交换、共享。因此,高校应积极加快财务转型,紧跟财务变革要求,将智能财务管理模式应用到自身财务管理中,推动智慧校园的建设。
2智能财务时代下HB大学财务转型面临的挑战
HB大学是某省省属重点建设大学,全校在校师生有2万余人。该校财务处积极探索信息化建设,当前信息化水平位居省属高校财务处前列,现已具备账务核算系统、网络报销系统、学生收费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银校直联等系统,基本覆盖各个业务板块,该校财务信息化水平已步入会计信息系统及协同时代。然而相比于企业财务改革转型,高校财务滞后较多,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存在着更多制约高校财务转型的问题,本部分结合HB大学,对照智能财务建设要求,具体分析该高校智能财务时代下财务转型面临的挑战及问题。
2.1各部门间系统相互孤立,信息交换不畅
智能财务是建成智能财务会计共享平台和智能管理会计共享平台,以业务驱动财务,进而驱动财务管理、规范业务。数据的交换、共享是建设智能财务平台的关键。目前HB大学人事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及科研管理系统等相互孤立,与财务管理系统未能实现互通互联,形成信息孤岛效应。例如,教务管理系统学生信息无法直接导入学生收费系统,对于延迟毕业、专业调换等变化,需要财务人员根据学校文件在收费系统修改,学生欠费信息也无法传输到教务管理系统,只能导出相关数据通知学院负责人催收欠费。科研管理系统项目信息未能与网络报销系统、账务核算系统对接,对于项目余额不足的问题,只能由财务人员通知报账老师修改、重新提交。这种孤立的系统管理模式不利于财务系统收集学校各方面财务数据,对资金管控、降低管理成本增加了难度,同时降低了财务工作效率,制约了业财融合的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建设。
2.2技术支撑不足,缺乏创新
智能财务是涵盖“大智移云物区”等新技术在管理会计领域的单独运用或综合运用,包括与预算和成本相关的RPA,与报表报告相关的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交互等。智能财务对技术要求很高,高新技术的深度运用可以使财务人员彻底从重复、烦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真正发挥管理会计职能。目前各高校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比较欠缺,HB大学主要依赖于第三方软件服务商,财务人员运行信息系统时发现问题只能寻求该软件服务商解决,财务人员对技术方面不甚了解,容易发生问题沟通交流不畅,导致问题解决不及时。同时该软件服务商在技术开发应用方面不成熟,网报系统目前在运行过程中发现许多问题,例如劳务费累计扣税存在差异、自动生成凭证摘要提取信息不明确等。因此,技术是影响高校财务转型的挑战之一。
2.3经费配置欠缺,制度不健全
企业积极致力于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智能财务通过业财融合,把控采购、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以财务监控资金流向,借助专业洞察和大数据分析辅助业务部门、管理部门和高层领导决策。目前,许多高校对“成本管理”理念认识不足,只重视增加教育经费投入而忽略了教育经费管理。高校通过成本管控,可以优化教学资源,合理配置教育经费,从而实现最大效益。目前HB大学领导对这方面认识不够,未能深刻认识到财务在成本管控方面的重要性,导致建设智能财务信息共享平台缺乏合理的经费配置。同时,校领导也未能从学校全局把控,没有合理的保障制度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
2.4专业化、复合型财务人员匮乏
智能财务建设是财务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其核心任务是规划建设创新型智能财务平台,以及在此基础上探索。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企业在财务人才培养方面投入更多的成本,积极培养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熟悉财务管理模式。HB大学对财务人才明显重视不足,未积极引进专业性人才,现有财务人员偏老龄化,对计算机方面知识掌握不足,无法更快适应信息化改革,也无法投入更多精力参与信息化建设。因此,专业化和复合型人才匮乏成为HB大学当前面临的问题之一。
3智能财务时代下的HB大学财务转型策略
HB大学建设智能财务共享服务平台面临着诸多挑战,“智慧校园”的建设催促着高校财务必须转型,以财务为中心,连接其他业务部门,实现数据交换、业财融合,提升财务服务水平与效率。本部分先分析智能财务时代下高校财务转型方向,然后结合HB大学提出具体转型措施。
3.1高校财务转型的方向
智能财务时代下高校财务转型需明确转型方向,从管理理念、财务职能、数字化技术及人才培养等方向开展。校领导应转变管理理念的认识,积极推动财务职能转变,投入较多的经费满足财务数字化技术的需要,同时加强人才的吸纳与培养,为早日实现财务智能化做准备。3.1.1管理理念转型高校财务转型首先要转变对财务的态度,校领导应重视财务部门的作用,现在财务已不是简单的账房先生,财务管理职能日渐突出。财务资源是否合理分配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校领导要从学校全局出发,科学合理地分配财务资源,以财务为中心建立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联通相关部门信息管理系统,把控学校各方面资金进出状况,严格控制财务风险,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同时,财务对于成本管控有着重要作用,校领导不仅应重视经费的投入,更应重视财务对成本的监控,从而提高经费使用效益。3.1.2财务治理模式转型传统的高校财务管控模式无法满足当前管理的需求,高校财务应结合现有业务特点,建立新的财务治理模式。智能财务时代下高校财务要积极转变财务治理模式,高校财务类型要从核算型财务向管理型财务、战略型财务转变;财务功能从简单的记录报告升级为参与控制与规划。财务角色要从管好账、用好信息,成为管好钱、管好风险、管好财产。转型后的财务治理模式,更加符合当前高校管理需求,也更加符合高校战略发展规划,以战略的视野、全新的理念、开放的心态推动高校迈入“双一流”建设。3.1.3财务数字化转型高校财务智能化升级需要技术的支撑与保障,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管理会计应用平台,大数据的运用可以消除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联通财务信息系统,推动业财信息系统集成与融合。大数据时代下,数据价值不言而喻,数据已经成为分析决策的依据。高校财务应深度挖掘数字资源价值,财务管理系统联通其他部门信息管理系统,获取相关财务数据,严控财务风险,推动数字校园建设。3.1.4人才培养转型为适应财务转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人才是推动改革、提升服务水平的关键。高校对财务人才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缺乏系统的培训与提升。高校财务应根据业务需要,重新设置岗位职责与要求,制定合适的岗位规范,加强对人才的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尽快胜任信息技术的操作与运用。现有的财务人才不能只学做账,更应该了解业务,激励财务人员熟悉业务提升管理理念。
3.2智能财务视角下HB大学财务转型的具体措施
3.2.1做好统筹规划,加强制度保障财务转型的目标之一是建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现校园数字化建设。这一项改革需要各部门的积极参与,不可避免会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管理权限,因而会有部分人的利益受到冲击。HB大学财务转型应得到校领导的全面支持,站在学校层面上整体规划布局,打破原有的组织结构,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给予合理的经费配置,推动相关部门积极配合财务智能化建设,保证工作的彻底执行。3.2.2联通财务信息系统,推进财务共享平台建设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可以打破财务信息系统封闭的现状。HB大学应借鉴企业业财融合的建设思路,将财务信息系统与相关部门信息系统对接联通,使预算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政府采购等系统中的财务数据集中归集和协同应用,便于校领导及时获得基础数据,有助于提高决策分析的精准度,有利于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降低财务风险、提升财务管理效率。3.2.3寻求技术支持,完善财务管理系统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需要强大的信息系统和技术支撑,HB大学目前主要依靠第三方软件服务商,在技术支持方面财务人员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积极与软件商沟通交流,梳理工作流程,将烦琐、重复的工作标准化,通过信息技术来代替人工操作。HB大学现有的财务管理系统功能比较欠缺,缺乏分析统计功能,网报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在完善财务管理系统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投入更多经费寻求更有利的技术支持商。3.2.4招聘复合型人才,提升财务队伍水平HB大学为适应财务转型需求,应当招聘复合型人才,吸纳计算机方面人才投身于财务实践工作中,可以更容易发现财务工作中信息技术的不足,更便于与软件商沟通合作。同时,该校财务处积极组织开展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使其业务能力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鼓励财务人员积极学习,备考注册会计师、中级会计师等,丰富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技能,更加适应新时代财务人员要求,推动财务信息化建设。
4结语
智能财务为高校财务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使财务工作更加智能化与高效。高校财务应顺应时代变革潮流,对照智能财务建设要求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合理的制度保障、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先进的信息技术、高素质的财务人员推动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力争早日实现智慧校园的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梅玲,黄虎,佟成生,等.智能财务的基本框架与建设思路研究[J].会计研究,2020(3):179-191.
[2]秦锂,马红红,蒙福亘,等.财务共享视角下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探析[J].教育财会研究,2020(10):11-16.
[3]毛成银,叶剑.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财务转型的思考[J].会计之友,2020(18):100-103.
[4]陈旭,郑雪佳.智能财务视角下集团型企业财务转型策略研究[J].商业会计,2021(3):23-27.
关键词:财务会计;管理会计
一、理论梳理
1.财务会计基本概念
财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量度,对企业已经发生的资金活动,运用专门的方式进行整理、核算,用财报的方式,向与企业有经济利益的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财务信息的企业外部会计。
2.管理会计基本概念
管理会计是属于会计的范畴,它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方式,通过确认、计量、估值等一系列工作,主要为企业的管理者服务,对未来的企业所发生的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和决策,对正在发生的活动进行控制,对结果进行评价,以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第一,起源相同,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属于会计的范畴,是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目标相同,尽管管理会计主要为企业的管理者服务,财务会计是向企业外部提供财务信息,但最终目标还是使得企业能够获得最大利润,实现价值的最大增值。第三,基本信息相同,管理会计的基本信息来自于财务会计,只是管理会计对财务会计的延伸。
区别:第一,职能不同,财务会计属于报账型会计,它主要是对过去企業所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而管理会计属于经营管理型会计,它侧重于对未来的预测、决策,对现有的控制,对结果的考核和评价。第二,计算方法不同。管理会计在进行预测、决策时,要大量应用现代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比如高等数学的微积分、概率论、线性代数,而财务会计多采用一般的数学方法进行会计核算。第三,约束条件不同,管理会计不受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制约,其处理过程根据管理层的实际需要,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而财务会计进行信息核算、财务监督,必须受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其他法规的制约,其处理方法只能在允许范围内选用,灵活性较小。第四,对象不同;管理会计是主要为管理层服务,为管理层及时提供所需要的管理信息,而财务会计主要为企业的经济利益相关者提供财务信息,故两者的对象不一致。
二、人工智能催化财务会计转型动机分析
1.智能化技术的发展
在传统的会计处理中,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财务信息的登记、核算,最后生成财务报表并对外公布,故财务会计在企业发展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创新,人类走向智能化的时代,财务会计已经成为过去,仅凭着财务会计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核算,满足不了企业的管理者对于财务信息需求进一步的延伸,故企业在智能化背景下,财务会计需要向管理会计转型。
在智能化时代背景下,一方面,大型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资金的使用率,降低企业成本,在财务的处理过程中引用智能化技术。比如德勤在2017年率先推出了财务机器人产品,智能机器人能够录入信息,核算数据,甚至能生成财务报表。在财务过程中引入智能化技术,这样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财务会计的工作,使得财务会计在企业中比重降低,财务会计偏向于对现有和历史的数据进行核算监督、分析,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偏向于对于未来的企业经济状况进行预测和分析,符合目前管理层对于信息的需求,从而使会计工作的整体工作重心进一步偏向管理会计。
另一方面,智能化技术引进财务处理过程后,能够设置更加复杂的数学模型,将已经发生的财务信息不断挖掘,对未来进行所发生的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和进行决策,从而降低人为处理的数据所产生错误和处理数据变得更加的方便,使得财务数据更加的精准,财务会计仅仅只是对财务数据的整理和监督,未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也未能满足企业管理者对经营活动决策所需要的信息的需求,因此企业的财务会计要向管理会计转型。
2.管理会计的自身特点
财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量度,对企业已经发生的资金活动,运用专门的方式进行核算,用财务报表的形式,向与企业有经济利益的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财务信息的企业外部会计,故财务会计是反映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一个企业如果想要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仅要将企业现有的财务数据进行快速核算和整理,还要对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高程度的利用,降低那些不必要的损失,使得企业能够有足够的能力去承受市场带来的风险以及波动,而管理会计就是面向未来,对未来发生的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并且对发生的经营活动进行控制,财务会计是无法做到这一点,故财务会计要向管理会计转型是必要的。
3.企业高效管理要求
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对自身的运营管理要求越来越高,故财务会计转向管理会计大势所趋。
一方面,通过智能化技术,可以从以往的各种数据和报表中分析总结规律,并借此来预测未来的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会计只能将财务信息进行核算、归集,向管理会计转型,通过智能技术搭建数学模型,能快速分析已经发生的财务数据,并根据预测的数据,进行对比,能更进一步控制企业经营活动,满足企业高效管理要求。
另一方面,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在智能化的背景下,管理会计的工作需要接触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所提供的信息更具有完整性,使得管理者快速清晰明了的业务流程,并了解市场动态的发展变化,有助于企业进行高效管理。
4.使得企业实现价值创造
通过智能技术的引入,降低了财务会计的工作量,财务会计的工作比重降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而将管理会计渗透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它能够对财务会计所提供的财务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处理,能及时给出所需要的信息,控制现在的经营活动,并对结果做出评价和反馈,从而帮助企业领导层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故使得企业实现价值创造,是企业由财务会计转向管理会计的重要动因。比如,智能化技术对历史的现金流量财务数据进行核算和整理后,管理会计结合企业业务流程和实际工作情况,对整理好的现金流量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使得企业在面对未来市场的各种变化时,能够对其做出很快的调整和变化,还可以对现金等资源在业务活动中进行高程度的利用,降低那些不必要的损失。
三、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转向管理会计转型的路径
1.推进财务共享模式体系的建设
财务共享模式将企业多个分支机构和各个部门的财务数据统一整合起来,不拘于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业务单位,能实现会计科目、会计政策、核算方法、核算流程上的统一,使得企业实现财务信息的共享,企业财务工作人员不需进行大量的财务基础核算工作,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了财务会计在财务处理过程中的重要性。企业推进财务共享模式体系的建设,使得企业有能力、人力,企业不再拘于处在财务会计繁重的工作上,为财务会计的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促使企业内部的相关财务信息得以迅速的流通,财务管理工作趋向于规范化和标准化,企业的资源集中在为未来的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和决策上,为会计的转型提供了路径。
2.推进业务、财务一体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入财务处理过程,业务、财务的分离已经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尽管财务会计只是单一的针对企业的财务数据,对于业务、财务分离的情况,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然而企业想要由财务会计转向管理会计,企业必须要加强业务和财务之间的联系,管理会计的工作需要对企业的多方面的业务进行融合,才能给出符合企业管理者需要的管理报表,故企业应该要推进业务、财务一体化发展。
3.推进企业ERP业务流程再造
企业未引进ERP之前,财务人员的工作量非常重,不仅财务部对外要和各个部门进行对接程序,对内还要进行登记、核算。比如财务人员在企业流程中,要与采购部门、库存管理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等重要部门联系非常的紧密,一旦有业务的发生,财务人员要和销售部门进行对接,还要进行核算,给予销售部门的反馈等操作,因此,企业的财务人员工作非常的繁忙,若未进行ERP业务流程再造,企业的财务人员没有精力对财务信息进一步的延伸。
企业进行ERP业务流程再造后,使得企业所发生的业务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指标上取得显著性的进展。一方面财务人员和业务人员经历业务流程再造后,财务人员做好对财务会计转型在心理上、思想上的准备,使得财务人员对会计的转型不会产生情绪上的冲突,影响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后,使得企业有资源进行会计上的转型,也使得财务人员有精力对于会计的转型,为会计的转型增添力量。
四、财务会计转型管理会计所面临的挑战
1.传统的财务思想的阻碍
在我国企业财务处理过程中,企业重视管理会计的程度偏低,因此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和发展受到了制约。目前,众多的企业在财务处理过程中,仍是由传统的财务思想占主导地位,企业领导层一方面未能意识到管理会计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领导层在面临新的财务思想和旧的财务思想发生碰撞时,出于对新的财务思想观望的态度或仍选择旧的财务思想在财务处理过程中,使得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在思想上面临阻碍。
2.财务人员的素质偏低
各个高校对财务人员的培养上大多为理论的财务基础知识,在社会上对财务人员的也只是进行财务会计简单的实务操作的培养,比如高校的财务人员培养教授写分录,怎么使得财务报表的数据平衡,很少有财务人员真正经历过管理会计方面的学习和培养;在人才市场上,出现财务会计的人才供不应求,而管理会计的人才凤毛麟角。与传统的财务会计不同,财务会计主要是进行核算和监督,而管理会计可以及时提供管理者所需要的管理信息,要对未来的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和决策,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很少的财务会计人员的水平能达到管理会计的要求,财务人员的素质低下阻碍了企业由财务会计转向管理会计,故会计的转型在人才培养上也充满了阻碍。
3.缺乏管理机制
管理会计的理念在中国的发展不长,再加上传统的会计体系不适应管理会计的生存和发展,财务会计受到会计制度的制约,变动性小,处理流程单一,而管理会计受会计制约较小,变动性很强,接触企业业务流程方方面面,若企业的管理机制不发生变化,那么企业的内部环境上阻碍了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
一方面,企业制定了相应的会计制度,但是这些会计制度不适合管理会计的发展。财务会计的工作是单一的财务处理流程,而管理會计的工作需要接触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企业很难保证负责管理会计的工作人员不会出现身兼数职、权责未分离的情况,反而使得企业的发展受到影响,企业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不利于会计的转型。
五、转型的措施
1.加快思维的转变
首先企业领导者必须对会计的认识进行改变,要认识到会计不仅仅是核算,还能做出相应的预测和决策。不仅如此,企业的领导者在思想上对管理会计予以重视,更要在行为上对管理会计发生转变,真正让企业的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将管理会计引入在企业中发展。
2.培养复合型人才
人才是会计转型最核心的力量,如果企业中缺乏管理会计的人才,企业会计的转型是难以进行的,故企业应该加强对财务人员在管理会计的学习。
第一,企业可以选出一批优秀的财务人员进行管理会计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培训,还要给予这批财务人员良好的外部环境运用管理会计的知识,这样使得财务人员对于会计的转型更加积极、主动。第二,企业应当完善和改进职工的绩效考核,将培训等学习活动也纳入绩效考核当中,有利于企业的财务人员更加热情地投入到企业的会计转型中。第三,企业应该做好人才储备计划,和高校进行相应的联系和合作,进行共同培养符合企业标准的管理会计的人才。
3.对现有的管理体制改革
搭建和完善管理会计体系是转型的基础。企业建立新型的财务资料格式和报告体系,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做到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有效融合,不仅实现了财务信息的透明化和公开化处理,也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多数据支持。完善财务报告体系,针对两者间存在的差异性实施优化处理,实现报告内容的系统、全面管理。
六、总结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企业的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是大势所趋,但是转型面临着思想上、人才培养上、内部企业环境上的阻碍,企业应该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希望能为企业的会计转型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李乐仪.浅谈大数据背景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J].财经界(学术版),2020(11):153-154.
[2]樊海娟.关于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思考[J].财会学习,2020(16):135-136.
[3]范华玲.探究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J].纳税,2020,14(16):149+151.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145-02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为了保证企业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企业管理中错误与舞弊的发生,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在企业内部控制活动开展过程中,会计管理活动的变化对其工作的开展产生的影响最大,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情况下,会计信息化的出现给传统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也给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创立了新的环境。因此,分析会计信息化环境的特点,寻找传统企业内部控制的弊病,并对新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探讨,对于强化企业管理效果、保障企业有效运营有着现实的意义。
一、会计信息化环境的主要特点
文章以会计信息化环境为前提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探讨,因此,在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之前,首先要对会计信息化的环境特点做分析,以为文章的研究提供有效的基础保障,从而抓住分析的切入角度。
(一)现代办公技术的应用带来工作的智能化
会计信息化的首要特点是信息技术与会计管理的结合,因此,在会计信息化的环境下,会计管理工作带动了现代办公系统的使用,以会计电算化、信息电子传输、现代办公登陆系统为主要载体的办公现代化系统,将整个企业的内部管理环境智能化。一方面,传统的工作数据尤其是会计数据将实现数字化,其输入方便、准确性高、存储量小又便于查阅与分享,给会计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另一方面,传统的工作方式获得了质的改变,以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电脑操作将整个办公体系变的更加智能化,只要拥有基础的操作技术,整个企业管理工作将变得轻松而高效。这两方面的变化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智能化与数字化的工作环境,也为内部控制工作的变革提供了动力。
(二)数字虚拟化技术的应用带来了信息的集成化
会计信息化将会给传统会计组织和业务处理流程带来新的变革,以支持企业在新的环境下适应虚拟企业、数据银行等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而这种变革就会带来信息的集成,一方面,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信息形成了无缝对接,信息的对称性提升了会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协调了具体工作中的矛盾。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集成,使得企业的业务开展更加的高效,业务审计与监管工作更加到位;第三方面则是企业内部信息与外部利害人之间信息的集成,实现内外的联合互通,提高了信息的共享性。这三方面的信息集成使得企业管理工作实现了内部信息对称与信息共享,并提升了外部信息交流的便利化,再次强化了信息的关键作用。
(三)智能终端工具的使用带来了工作的动态化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工作方式的变革,从工作数据的录入到工作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乃至于到最后的决策,整个流程的工作都可以借助办公网络的智能终端进行随时的动态操作,而配套工作也可以借助不同的智能终端进行同步配合,整个工作的进行与业务的开展以及公司运营几乎达到了同步的程度,工作逐步实现了动态化。
二、传统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
随着传统会计管理模式向信息化模式的不断推进,传统的企业环境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而环境的变化也将传统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弊病逐步的暴露出来。文章在本节对传统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以为优化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找寻最佳的切入角度。
(一)企业本身对于内部控制工作完善的不重视
我国很多企业由于自身的种种原因,对于内部控制工作的改进或者完善都没有明确的意识,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我国国有企业内部,由于行政体系以及权力掌控的影响,很多企业不愿意对传统管理模式做出改革,反而更倾向于集权化的变革模式;在私营企业内部,由于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小或者是本身观念的落后以及人才和资金的缺失,其内部控制工作本身开展情况不佳,而对于内部控制工作的完善更没有明确的意识。因此,传统企业内部控制工作除了工作本身存在管理效率低下、管理工具落后的情况外,企业对于内部控制工作改革与完善的意识并没有形成,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提升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
(二)产权关系不明确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权力混乱
我国企业现阶段的法人治理结构仍然非常的不完善,有时候甚至是有名无实。而这种情况突出表现为董事会的权力与作用无法得到落实。在传统环境下,由于产权关系的不明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开展混乱,权责不明确以及权力监督的不到位导致很多时候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只是流于表面,而没有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效果。这种情况给企业自身营运效率的提升以及先进管理理念的推广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企业内部控制效果无法得到发挥
监督机制不健全是企业内部结构建设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往往不具备自身的独立性而是从属于会计部门,与会计部门拥有同一个主管领导,进而导致其内部控制的监督者监督自己的现象产生。内部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一方面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无法直接有效地展开,由于权力缺乏必要的控制,企业运营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审计、项目评估、经济性分析等工作都不能切实的到位,企业的良性运行在内部控制无法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失去了必备的动力。另一方面是企业意识方面或者是企业文化方面的影响,由于企业自身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企业工作内容的不完善,而长时间的这种状态会让员工逐步的产生随意的心态,即由原来的机制不健全导致工作的不健全逐步演化到员工的不重视导致的内部控制工作的不到位。
三、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有效开展的措施
根据以上的分析,会计信息化环境的特点以及企业原有环境下内部控制工作所出现的问题都被一一的剖析,因此,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的分析有了必要的参考。结合现代会计信息化环境的特点,以企业原有内部控制的不足为切入点,对新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有效开展的措施进行分析,以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水平。
(一)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的制度
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原有的制度层面的缺陷再次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内部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无法有效进行,岗位的重叠造成监督工作不到位,权责不明确造成工作效率的低下。因此,企业在新的环境下,要参照现代化的管理制度以及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细化公司的管理规章,对公司的权力分配、内部审计制度的岗位安排、权责关系以及实际的工作内容做详细的规定,以使得企业实际内部控制工作能够按照规定规范的展开,与会计信息化的高效办公模式对接。
管理制度的强化不仅仅在于管理制度内容的变革,对于内部控制的方式以及对象也需要重新作出细致的规定。由于会计工作的现代化与智能化,规章制度的制定不能仅仅局限于原有工作的安排,对于新的会计电算化、数字化办公等工作方式同样要明确其开展的条例,而对于内部控制的对象,信息处理、财务信息流程监督、工作的数字化流程等同样也需要被补充到监督的内容之中,进而完善整个规章制度,为企业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提供有效的保障。
(二)更新企业原有内部控制体系
随着会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企业原有的管理模式逐步被工作的智能化、信息的集成化以及管理的动态化所替代。现代化的企业运行体制给原有的内部控制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原有的控制模式与控制体系逐步的落后于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因此,企业在会计信息化的条件下,要及时的更新原有的控制体系,以智能化的办公软件、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以及动态化的监督体系来完善整个企业内部控制的工作。
由于企业原有内部控制体系对于工作体系更新的不重视,其工作的效率、监督的效果都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在新的环境下,企业一方面要同步的购入管理信息系统,与会计信息系统相对接,通过企业智能化操作平台来进行信息的共享与控制;另一方面要将权责的分配融合于智能化终端软件之中,使得操作平台能够根据实际的账号权限来限制各个岗位的权力,进而将内部控制过程中的权责进行明确,强化控制工作的实际效果。
(三)人才的选拔与人员组织架构的更新
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管理的智能化、动态化又会对企业员工的工作素质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管理模式下的员工操作技能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要求,因此,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对人才的素质进行重新的定义审核。一方面,要强化原有员工的基本素质,借助高校拓展教育、系统开发团队的售后培训等模式,对员工进行新技能的培训。另一方面,企业要通过自身发展平台的构建,逐步引入新的复合型人才,以现代化管理专业类人才填补企业职位空缺或者充实企业人才储备库。
储备干部岗位模式就是一种具有动态化的发展平台,虽然储备干部岗位的设置有了一定的发展历史,但是对于会计信息化环境下新的人员吸引思维来说,储备干部模式仍然适用于当今人才的选拔工作。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将掌握管理技术与会计电算化技术的综合型人才或者是集管理技能与信息技术技能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储备干部吸引到企业中来,进而为以后的管理层人员架构的建设提供充足的储备。
一、专家系统概述
(一)人工智能
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人工智能旨在研究人类的智能行为,然后模仿、扩展人的智能行为,最终用计算机代替某些人脑劳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工智能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学科群。其主要子学科有:工程和计算机技术方向、认知技术方向、语音语义技术方向。基于人工智能学科群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和最重要的应用分支就是专家系统。
斯坦福大学的EcKaidFegenbaum教授描述专家系统是“一种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它运用知识和推理过程来解决只有专家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家系统使人工智能研究从理论推导转向实际应用、从一般程序设计转向运用专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专家系统
1.专家系统的发展
专家系统的发展大致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针对专业化较强的人类问题求解,如DEN-DRAL化学专家系统)、MM1YAC数学专家系统)等。虽然求解专门问题能力较强,但是系统的完整性和可移植性较弱。第二阶段主要是应用于单学科专业型、应用型系统,如FROSPECTOR(地质学专家系统)、MYCN(医学专家系统)等。这个阶段的专家系统在体系结构完整性、可移植性方面做了改进。可移植性表明专家系统外壳程序软件与数据分离,允许系统把一个领域的知识替换成另一个领域的知识。第三阶段主要是综合性、跨学科的专家系统。系统采用多种人工智能语言进行程序编写,采用多种知识表述方法以及多种推理方法。第四阶段的专家系统采用了大型多专家协作系统,利用综合性知识库、多种知识表述、多学科协同解题和并行推理技术来实现具有多主体的智能型专家系统,为专家系统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充分的技术保障。
2.专家系统的结构和特点
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结构与普通程序系统的结构完全不同,通常专家系统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用户界面、解释机、知识获取机、知识库(规则)、推理机以及数据库事实)。如图1所示。
知识库储存相关规则;推理机决定知识库中哪些规则满足事实或目标,标明规则优先级,执行最高优先级的规则进行问题推理;数据库是存放规则所使用的所有事实;解释机负责把推理机得到的结论转化为用户可以理解的形式并显示出来;用户界面是用户和系统相互交流的平台。这样,专家系统能够根据用户需求通过推理得出结论,还可以在多次反复的解决问题过程中自我学习,积累新的知识,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3.专家系统的应用领域
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中应用于实践最多的分支,几乎被应用到每一个知识领域。其应用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军事、农业、气象、法律、管理等。专家系统的优势在于能够获得和存储人类专业知识,模仿人类的判断和推理,帮助非专业人士解决只有专家才能处理的问题。由于人类社会中专家资源比较稀有,就更能显示出专家系统的可贵性。随着专家系统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已开发了几千种应用产品,其中很多产品在功能上已经赶超了同领域中人类专家的知识水平,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专家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条件
把专家系统应用于企业管理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也有技术要求方面的。
(一)专家系统要以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为基础
企业经营归根结底要以人为本,而专家系统只是用来辅助企业管理者经营的软件。我们应该注重企业文化、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的战略选择,注重产品的研发、市场定位等,时刻以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的管理思想约束企业管理行为。在此基础上,合理地应用智能化系统协助企业管理人员搞好管理工作。
(二)实施专家系统的各种技术保障
1. 企业各部门应用各种系统的技术保障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许多企业的内部职能部门都有自己的应用系统,如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等。虽然这些应用系统能够帮助各部门进行日常业务处理,但是各系统之间联系很少并且互不兼容。
专家系统要求各部门的应用系统具有开放性和互联性。例如,在管理某个企业员工的薪酬问题时,专家系统需要调用财务管理系统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如果员工是销售部门的,甚至需要查询销售管理系统的相关数据。可见,企业管理专家系统必须建立在企业公共运行的平台上,各个应用系统的数据完全共享并且能够自由交换。
2. 企业局域网方面的技术保障
企业网络的安全关乎专家系统能否正常运行。局域网要有良好的稳定性、高级别的安全性,这样专家系统才能防止不法黑客的入侵,高效地为企业提供服务。
3. 企业数据库完整性与安全性的技术保障
数据库可以看做专家系统的“大后方”,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也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本保障之一。美国著名的管理和信息系统专家詹姆斯。马丁(JmesManin)曾经提出一系列有关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他认为,对于一个好的企业来说,战略数据规划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它具有非常明显的异质性和专有性,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制胜法宝。
企业管理领域的专家系统要以数据为主导,重视战略数据规划,应该围绕企业的核心管理流程和主要业务操作建立多个主题数据库,而各个企业部门的应用系统也要围绕主题数据库来建立和运行。这样,专家系统才能准确地进行知识获取与规则分析,产生正确的管理与决策行为。
(三)正确识别企业管理中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
从人工智能学科的角度看,可以把软件分为两类:一类是智能化软件,另一类是非智能化软件。这两类软件的根本区别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如果需要解决结构化的问题,就要运用非智能化软件;如果需要解决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问题,就要运用智能化软件,最典型的智能化管理软件就是专家系统。
三、专家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一)专家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状况
当前,在我国企业管理领域比较流行、实用性强的专家系统主要有以下5种。
1. 生产管理领域的专家系统
在生产管理中,需要细致察看和精确掌握整个生产流程,详尽地记录生产流程中各个阶段的不同活动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这些因素数量大、关系复杂,高层管理人员往往力不从心,而专家系统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2. 经营管理领域的专家系统
在经营管理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系统是企业战略计划专家系统。它可以对产品成本、产品技术含量、外部市场情况及竞争对手等进行数据分析和综合评估,推算出企业产品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以此来制订合理的企业战略计划。
3. 销售管理领域的专家系统
在销售管理领域专家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制定销售决策,包括市场份额分配、广告宣传决策、价格决策等。
4. 财务管理领域的专家系统
财务管理专家系统可以用来协助工作人员处理专业的财务问题,如企业财务现状分析、企业保险申报流程制定、企业流动资金管理等。
5. 企业审计专家系统
企业审计专家系统可以用来模拟企业审计过程,对相关企业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提出合理的审计意见,以便审计人员对某些方面进行重点审计,帮助审计人员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报告的质量。
(二)专家系统应用于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应用于企业的专家系统集合了管理领域最顶尖的专家知识体系和顶尖的管理理念。系统可以实时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给出专家级别的咨询建议。未来的企业管理专家系统发展方向有如下展望。
0. 智能型发展方向
在管理领域专家系统的开发过程中,蕴含着对该企业管理的更深层次认识、研究和经验总结。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的专家系统开发与设计要更加注重专家知识的整合、深化及扩展。发挥专家系统的智能性,让企业员工感觉好像身边随时有一个“活”的管理专家,坚定他们搞好企业管理的信心。
1. 应用模糊技术开阔企业管理专家系统的设计思路
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般都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涉及经济维度、社会维度甚至生态环境维度。因此,管理领域专家系统也会面对大量的非确定性的决策问题,仅依靠现有的专家经验进行逻辑推理是不够的。应用好模糊技术是未来专家系统发展的方向。
2. 加强专家系统的分布式共享性
目前,一些企业已经在应用专家系统来帮助解决企业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但是多数采用分专业、分系统、局部化的专家系统解决方案。今后,企业应该避免各个部门子数据库、子知识系统的分散问题,加强整个企业的数据共享性。建立“用得上”、“用得好”的企业管理专家系统,使专家系统整体调控得当、局部处理精确,更有效地帮助企业决策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就像智能机器人能够打败国际象棋大师一样,专家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已日渐成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管理专家系统将大行其道,依靠其智能性和学习性,大大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即时化、人性化和智能化必将成为未来管理专家系统的主要特征。
校企合作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和发展趋势,西方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逐渐推行并完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型”、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还是日本的“企业教育”,均为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案例。做好校企“双元”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对于现代高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具有重要意义。西方国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较为成熟,多元主体参与其中[1]。我国在探索现代学徒制时以政府、企业、学校一方牵头多方协同及校企“双元”培养模式为主。财会类专业难以找到特定的服务行业,各企业财会类人员岗位占比较少、人员需求量不高,导致专业就业相对分散[2]。在实施现代学徒制时,应积极探索以学校为主导,面向行业和企业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
二、构建科学有效的校企“双元”育人机制
校企“双元”育人现代学徒制模式实施中的一大困境是尚未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校企双方应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共合作、共育人、共管理”全面合作机制。1.校企共合作。学校成立领导小组,建立指标体系对企业进行研判,与合作企业签订现代学徒制专项项目。为有效促进深度产教融合,实现企业服务学校人才培养、产出成果促进企业发展,校企双方应整合资源、挖掘共赢点、搭建平台,形成长效合作机制[3]。一是整合资源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学校购入所需平台、设备等,建设现代化企业办公区域;企业师资和“师傅”入驻,进行工作制度和企业文化建设,实现员工在学校办公学习、学生在工作中实践学习。二是搭建平台建设产业学院,充分发挥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将企业需求融入高职财会类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人才培养延伸至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企业服务、学生创业、员工培训等方面。2.校企共育人。校企“双元”育人应体现教育性和职业性。构建“工学贯通”“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有效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同时,通过高等职业教育,为想要提升学历的学生进行教育保障。结合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岗位适应性和综合能力。聚焦新技术新要求,校企共建双师教师实践基地,培育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强化师资技能培训、社会培训、技术应用创新与成果转化,支撑新兴技术技能人才培养。3.校企共管理。在校企“双元”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实践中,通过签订专项协议、三方协议、师徒协议、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等,在工学结合的教学组织中,以学校为主导单位,企业全力配合各项管理工作。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划分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彼此分工明确,提升管理效率。学校作为主导的管理方式,在以企业的生产实际引领教学的“双元”育人模式中,有利于保障人才培养的连贯性、统一性和有效性,激发校企双方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4]。
三、以行业企业发展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
(一)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对应性
数字经济下,会计职能由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技术由传统财务向智能财务转型[5],导致高职院校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不利于现代学徒制的有效运行。学校应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分析学生就业方向,专业建设对接行业企业需求、课程体系对接职业岗位、教学过程对接业务流程、教学内容对接工作任务,形成“行业企业—岗位—业务—教育”四链闭环衔接,通过教学组织、课程建设与开发、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思政育人、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等内容,打造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当下,财会行业企业全面升级转型,企业财务呈现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财务自动化体现为利用设备和机器,预先编制好流程及程序,在人工干预较少的情况下,自动地完成部分或全部财务操作。财务实时化主要体现在企业共享所有信息资源的基础上,财务数据及时、动态、对称同步。财务数字化是财务信息化的进阶,业务转化为数字,利用智能化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管理。财务智能化是人工智能在财务领域的延伸应用,包括可视化、机器学习、语言处理等技术。会计信息管理源于会计,专业人才具有很多的岗位选择,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呈现“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可持续发展”。专业人才就业首岗面向传统会计核算和大数据业务财务技术人员,向会计信息系统运用、维护、销售岗位迁移。未来向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发展,其中目标岗位包含会计信息主管、会计主管和ERP工程师,发展岗位包含首席财务官、信息技术总监和财务经理。数字经济下,企业财务业务大致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四个环节。第一,基于企业内外部会计业务和经济业务信息,以及其他数据源通道,通过业务分析、会计核算等进行信息采集。第二,通过数据清洗确保数据的有效性,通过数据挖掘等方式发现存在的问题,根据业务发展与数据情况建立业务数据算法和模型。第三,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智能化工具进行问题分析,并呈现可视化数据分析结果。第四,撰写如企业投资分析报告、财务报告等相关数据分析报告,为企业的风险管控、预算编制、纳税规划等经营决策提供支持。
(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新形势下,会计信息管理专业需要培养懂业务、擅分析、能设计、助管理的人才。首先,要熟悉经济业务和会计业务的流程与发展过程,并能厘清业务与数据的关系,搭建数据分析框架。其次,要掌握数据分析技术,根据实际问题运用有效的数据分析方法对数据展开分析,针对分析结论提出指导性意见。然后,要具有信息系统设计和数据可视化设计的思维,使信息的传达明确、有效。最终,要服务管理决策,能够依据相应的数据分析结果,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支持。
(三)会计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的设置需要如下三个层面的支持[6]。1.会计学课程。会计信息管理不能脱离财务会计,要熟悉企业经济业务和会计业务的流程及处理,能够完成账务处理、财务报表生成和企业纳税申报等业务工作。此类课程的基础课程主要有财务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经济法基础等,核心课程主要有企业财务会计、智慧化税费申报与管理等,专业拓展课程主要有智能出纳业务操作、云财务会计岗位技能训练等。2.数据管理技术课程。对数据的管理体现在两个层次,一是能够使用工具对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和应用,二是掌握信息系统的操作、维护与信息安全管理。此类课程的基础课程主要有统计基础、数据库基础、财务大数据基础等,核心课程主要有财务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业财一体化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应用、大数据技术在财务中的应用等,专业拓展课程主要有财务机器人应用与开发、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信息安全与管理等。3.决策管理能力课程。面对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的升级转型,会计信息管理人员更多的要向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服务,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要求具备一定的决策能力。此类课程的基础课程主要有管理会计基础等,核心课程主要有管理会计实务、企业内部控制等,专业拓展课程主要有智能化成本核算与管理、ERP管理会计岗位技能训练、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实训等。
(四)会计信息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校企“双元”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下,校企双方深化产教融合,共建共享专业教学资源。校企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及教材,企业挖掘工作岗位任务与技能,有机融入课程体系,教师编写课程讲义、开发相关配套教学资源,满足教学需求。同时,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建立数智化实践教学基地,打造“校中厂”“厂中校”和产业学院,增强实践教育应用。
(五)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打造
校企共同进行师资团队建设,利用各自优势,增强师资建设的产教契合度,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协商校企共同制定双师师资管理办法,完善双导师制,明确职责和培养任务,规范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办法。有计划引聘校外行业名师、企业兼职教师,优化“双师型”教学团队结构。依托双师教师实践基地等平台,校企教师双向交流培养,综合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
四、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校企“双元”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特点为学校、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双重教育和管理,校企共同组建学工团队,建设“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分阶段实施教学[7],实现教学现场化和“教、学、做”一体化。第一阶段为第一学年,企业与学校联合招生,签订学生、企业、学校的三方人才培养和招工招生协议,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学校学生”的“双重身份”。学生主要学习基础理论和技能课程,包括财务会计基础、管理会计基础等职业基本能力课程,高职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综合素养能力和技能课程,思想道德与法制等思想政治素养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创新创业能力课程。企业师傅入驻学校,进行学生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通过企业参观、个人发展规划等途径,帮助学生体验核算处理、财务分析等岗位工作要求,推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帮助学生适应下一阶段的学习。第二阶段为第三学期到第五学期,依托“校中厂”“厂中校”和产业学院,进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基于典型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把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的实际工作活动作为课程核心,将工作任务与知识学习相结合,校企共同开发、教授工作技能指导课程。以企业师傅入校或学生入企业的形式,积极探索校企轮换弹性学习模式,由学校教师主要承担企业财务会计、财务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由企业师傅主要承担智能出纳业务实操、云财务会计岗位技能训练等技能实训课程教学,学生半工半读,学练结合,为过渡到工作岗位做准备。第三阶段为第六学期,学生进入学徒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轮岗培养掌握岗位所需的技能,由企业考核,双向选择就业。校企共同落实好实训工资、津贴、学费、社保、安保等工作,打通用工、就业渠道,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良性机制。学徒期结束时,学生应修满毕业规定的最低总学分,并取得如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初级)、大数据财务分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结语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受到高度关注与认同,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对会计信息管理等财会类专业有着重要意义,学校应探索建立校企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具备“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校企双方还应共同制定双元考核与评价方案;制定适用于现代学徒制的学分制管理机制,职业资格证书互通认证,科学合理设置学校修读、校企交替与企业轮岗等课程的学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提高学徒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水平,全面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高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赵永胜.破解现代学徒制开展困境的新思考[J].成人教育,2019(04):60–66.
[2]于晓平.高职会计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17):109–110.
[3]王玉龙,郭福春.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现实样态与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21(02):40–45.
[4]张函.校企合作不合伙——“单主导”模式破解现代学徒制“两冷”难题[J].科技视界,2020(23):76–78.
[5]区永亮.人工智能背景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J].纳税,2021(35):74–76.
[6]赵彩霞,吴杜,雷国琼.大数据时代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思考与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5):34–36.
关键词:全面财务预算管理,财务信息化,财务网络
中图分类号:D41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 言:维持和创造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需要合理的战略规划和经营计划,更重要的是拥有一个合理的平台来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通过财务信息化、利用现代化的智能工具对企业各种与财务相关的信息进行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利用和信息再生的过程,在整体信息管理上形成财务网络,通过IT来加强企业的财务信息的管理和使用。
一、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策
1、财务管理是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基础,也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应该从核算型转向经营型,把收支记账型财务和利润导向型财务提升到经营增值型财务,提升财务管理的水平,不能停留于简单的电算化替代传统手工记账。随着信息数据随着实际情况进行及时充分的动态调整,推动财务流程再造,促进企业实行财务和业务协同, ,预算管理是集团企业战略管理工具,通过优化财务流程,与BPR伪usinessprDces!reengineerin目紧密集成,在BPM中完成战略目标的制定后,可以下达到预算系统中,指导后续预算的编制,使得预算流程真正成为以战略为核心的预算。
2、以预算管理中心为和各个承担不同预算责任指标的责任中心构成虚拟的信息网络组织,各个财务预算责任主体由实体化转为虚拟化,突破了企业传统的组织功能,建立虚拟的市场网络和交易行为,实行虚拟预算管理,以虚拟技术为手段,适应网络化时代企业信息快速变化的要求,在网络下实施的财务预算决策、计划、核算、控制和考核。各个预算责任中心和预算管理中心直接互动,交流信息,使得信息处理上更具敏捷性和快速反映能力,可视为信息平台组织结构扁平化)实现了优化的组织结构再造"减少中间管理层次,交易信息的处理可以与内部其他系统进行一个互动以及数据的及时更新,减少管理节点,降低管理成本,加快内部信息传递和决策速度。
在协同系统整体采用的企业信息网状管理图中,在同一系统中,如果你能找到一个信息点,与这个信息点相管理的所有信息都被找到?全体员工共享知识和信息,互动协作"在整个流程的管理中,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对预算进行调整,如增减施工项目范围!设计变更!企业对整体运营的跟踪分析等,这些变化的因素和数据的差异,在信息系统中能够实时更新并体现,实行业务协同化管理"协同业务管理的目的就是需要所涉及到的相关点及时地对变化的因素做出反应"协同商务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强大的自定义功能,以适应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调整的需要,而无需进行最底层的开发,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二、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电力行业的绝大多数单位都已经普及会计电算化,财务软件主要涵盖了帐务核算、报表编制、资产管理以及收人往来管理等多个方面,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得到提高"但是,在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在全面预算管理中,没有依赖网络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信息管理规划,使得全面预算管理无法实施全面!实时!动态的监控。
1,全面预算信息化管理建设沿袭行政组织结构一一企业信息业务流程缺位
电力企业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营多元,,规模庞大,所属企业、分公司、部门、项目遍布全国各地且地域分散,在预算管理上,不少电力企业除了增设一个预算管理中心来进行预算的日常管理外,仍然按照行政组织结构直线型或矩阵型结构来行全面预算管理,仅仅靠预算中心的几个人进行管理,而不是全员参加预算管理;预算的编制模式主要采用自上而下,例如仅根据工程项目中标价,没有做具体的信息分析,盲目乘上固定比例来确定目标利润,对这些信息的解读很难一致,为内部冲突造成了隐患;各个预算中心以各自的目标为主,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往往为争夺有限的资源,不顾企业的整体目标;信息无法共享,形成信息孤岛;信息膨胀,无法有效整过滤;息不能及时传输,且收发的数据容易产生堵塞。由于信息化管理组织建设的不足,导致内部管理资源和财务信息无法共享,企业整体业务协作无法有效开展,使得全面预算缺乏管理执行力。
2,部分电力企业财务软件尚未发掘,利用预算模式管理——财务信息业务流程缺位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数据是财务信息系统的基础和核心,对于一个数据失真、不完整或采集不及时的信息化系统,无论其功能多么完善,使用如何方便,都不会有任何意义。缺少完善的预算管理模块,财务整体信息化只能停留在核算和简单的管理水平上,无法迈出战略管理的实质性步伐。
结语:
电力信息化将由电力生产过程自动化向企业管理、经营和决策信息化发展;由信息化基础工程建设向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发展。电力行业竟争决胜的关键也将变为能否建立下一代的智能化协同电力信息网络,以获得更高的效率、更安全的运行、更高效益的应用。因此,全面预算管理的信息化,无疑是智能化协同电力信息网络至为关键的基础性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化成,佟岩等. 全面预算管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
[2] 李小璐. 地级供电企业财务管理研究[J]. 商业经济,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