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探究性学习策略范文

探究性学习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探究性学习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探究性学习策略

第1篇:探究性学习策略范文

一、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课堂教学的操作

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的周围环境和生活实际为参照,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讨问题的机会,学到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并形成综合运用能力的一种崭新的教学形式。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以“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的教学导入,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

(2)尝试引导,把数学活动作为教学的载体。学生在尝试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把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向,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难以判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的解决是否准确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引导。

(3)自主解决,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长远利益。让学生学会并形成探究性的思维方式,需要让学生反复经历多次的“探究”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把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作为一个长期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意识。

(4)练结,把知识梳理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练习是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所必需的。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选择和设计例题与吝惜,培养学生主动梳理、运用知识的意识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更好地掌握知识及相互关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总结是把数学知识与技能通过“同化”或“顺应”的机能“平衡”认知结构的必要步骤,适时地组织和知道学生归纳知识和技能的一般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记忆和运用,发挥知识系统的整体优势,并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二、探究性学习策略的数学教学的应用举例

图形的旋转 (观察法)

创设情景:

师:一个三角形的样板放置于黑板上,用粉笔勾出它的轮廓,然后边操作边讲解:如图3-1,如果将三角形ABC绕着A点旋转某个角度,问:两个三角形有何特点?

生: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三角形,所以AB=A′B′,BC=B′C′,AC=A′C′

∠BAB′=∠CAC′

⒉ 探究新课:

师:如图3-2,ABC是等边三角形,ABP旋转后能与CBP′重合,那么

(1)旋转中心是哪一点?

(2) 旋转角是几度?

(3)连接PP′后,BPP′是什么三角形?

生甲:B点是旋转中心,因为它保持固定位置不变。

生乙:旋转角等于60°。

AB和BC是对应边,

它们所夹的角∠ABC就是旋转角。

又ABC是等边三角形 ∠ABC=60°。

生丙:∠PBP′也是旋转角

∠PBP′=∠ABC=60°。又CBP′是ABP以B为旋转中心旋转出来的 BP′=BP。BPP′是等边三角形。(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⒊ 得出结论:

绕着一个定点旋转后的两个图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位置始终不变的那个顶点叫做旋转中心。图形转动的角度叫做旋转角。

三、探究教学的成效

认真分析研究了施行探究性学习策略课堂教学实验班与施行传统式课堂教学班级同学的学习成绩的正态分布曲线特点,得出了以下结论:

(1)探究性学习策略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克服当前数学教学的弊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使课堂充满生机。

(2)中学探究性学习策略教学减轻了数学教学的负担。只要通过有目标、有计划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探究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会不断发展,教学质量提高了,师生也自然地会感觉到探究式教学不是一种负担。

(3)改善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权威,更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探究式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4)探究性学习策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有效地抑制了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

第2篇:探究性学习策略范文

    探究性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中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以自身活动或身边社会生活中的已有知识确定课题,以小组或个人收集材料信息,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出,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跳出传统“灌输——训练——考试”应试教育的僵化模式的羁绊,实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主体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的转变,因此,在素质教育普遍实施的今天,必须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中始终保持敏锐的探究问题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让学生融入生活,了解社会,探索真理,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那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呢?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尝试谈几点体会。

    一、树立师生教学活动的探究理念,实现方式和角色的转变。

    新的时代呼唤教育的创新,传统教育理念严重阻碍了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束缚了人才评价和选拔的模式和思路,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现象和“理论与实践完全脱离”的倾向。思想品德学科作为传统的重点学科关系到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新时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不但没有弱化,反而显得更为重要了,其内涵和形式也不断拓展和更新,这就需要不断转变、更新观念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应摈弃“你说我听、你划我背”被动的、说教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此,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角色定位上应作重大的调整与转变,以适应探究性学习的需要。

    1、探究性学习的目标理念。

    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树立下列教育目标理念:(1)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质疑探究的社会实践能力。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物,都应持有质疑精神,不要一味地盲从和偏信,也不要简单化、程式化,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遵循“怀疑——评判——修正——创新”的思维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从质疑中开始对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2)培养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课外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比较,通过探究思考,从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在发现问题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兴趣。(3)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我们的人身权利<享受受教育的权利>》时,可以采用模拟法庭的形式,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法律知识,来当一回小律师,通过控辩双方的法庭辩论、讨论,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生动逼真的教学活动中,来运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4)增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合作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怀疑和思索,发现了问题,但往往凭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不能解决问题,这时就需要与老师、同学、朋友合作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增强学生相互间的协调、合作能力。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因新课程标准较之以前有较大的变化,在课程设置、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再加上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周期短”的特征,因此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发生转变。即为过去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被动学习——改变为学生自主参与、动手动脑动嘴、积极创造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或学生讨论交流学习。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要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有所创新,就是要学生去想别人没有想过的问题,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

    3、教师角色地位的变化。

    教师过去被称为“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春蚕”等,其任务是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教师是真理知识的拥护者,而人类教育不像园林工人工作,树枝长出来只要影响美观就把它修剪得整齐划一,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要允许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不可能把全班学生塑造成同一类的人;人类教育尤其对学生的教育不具有工程流水线的工序特点,新的时代称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不准确的;育人不是护花使者,更不能对学生进行“裁剪和扼杀”;教师也不具有为学生而像“蜡烛”和“春蚕”那样,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的生命的品质。因此这些称谓来称赞新时期教师的工作,显然不能适应教育的创新和改革。新的教育要求教师从理论上、方式方法上、人才观方面都要发生角色地位的变化:

    (1)在教学中应放弃权威思想,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双方通过对话、交往、理解、共享等方式主动配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新;(2)教师应延缓判断,允许学生有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实行自我判断和评价;(3)重视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4)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训练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5)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引起学生动脑筋、积极思考、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6)教师要给学生布置创造性的作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总之,新时期教师的角色地位应转变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心理和个性的发现者,与学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思想交流者,树立“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主体’”的思想。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往往是从怀疑开始的,怀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从一定意义上讲,学习的过程就是质疑、释疑的过程。学习就应该有敢于反驳的气概,才能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传统影响,学生不敢质疑问难,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就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让他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想问什么就问什么,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提出有价值的、新的问题。可是新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思想活跃,问题增多,创新意识增强,有些问题教师课前也意想不到。如教学时,学生质疑的问题确实很难回答,我先肯定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然后告诉学生:“这些问题老师也不太清楚,课后我们一起去查阅一下资料,好不好?”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回答时,教师不能随意否定学生的提问,更不能随意指责学生,而要面对现实,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保护学生的创新热情。要真诚地告诉学生老师对这个问题不了解,再引导他们把课内的思考延伸到课外,把探索的兴趣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实践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2、探究性学习始于问题的提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因此,探究性学习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对策有下列四个方面:

    (1)教师转变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预先设置的教学目标,要设计一环扣一环的问题的模式,把学生置于提问的主体,让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出各自关注的问题,以“问”定教学目标,以“问”来组织教学,重视教学过程中生成性目标的达成。

    (2) 善待学生提问。学生的问题意识存在个体差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他学习需要的问题,教师以平等、公正之心善待每个学生的每个问题,保护他们提问的热情、兴趣和勇气,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让他们也品尝成功的快乐。

    (3)遵循渐进原则。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要遵循渐进原则,让学生的问题意识要经历“想问、敢问、乐问、善问”的发展阶段。教学中应用多种手段,恰当创设问题情境,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好奇好问的潜质,让学生想问;尊重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平等对话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敢问;有意识地创造条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现象、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乐问;激活学生的认知,促进课内外沟通,引导学生思辨问题的价值,使学生善问。只有遵循“想问、敢问、乐问、善问”的渐进原则,才能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

    (4)持之以恒训练。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方面,不要急功近利,而要整体规划,从细处入手,长期系统训练,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以持续发展,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

    1、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俗话说,“好教师教书育人,坏教师误人子弟。”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学生主动地学习,亲自探索并发现事物,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真理。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探索的情境、探索的机会,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自己学习,相信学生有创新意识,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发现。对于学生出现的思维障碍,教师要适时进行点拨引导,激活学生思维。如在教学生学习《融入新集体》时,一改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教师都会引导学生认识“集体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和沃土,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才能取得成功”。于是我在教学时打破教师和学生思维的定势,抛开所提供的条件和思路导向,从《车子为何停在原处》一幅漫画入手,鼓励学生进行反向思维。同学们根据我的引导,激活了他们讨论的兴趣,最后从多个角度认识了这篇文章的主题:只有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合力,实现共同的目标。

    2、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关注学生探究过程,应讲究策略。探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的学习运用,从中感受探究的乐趣,摸索探究的规律,体验情感,丰富经验,升华认识,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探究性学习重点应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而不是关注学生的探究结果。

第3篇:探究性学习策略范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的意义;教学方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133-02

小学英语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为此教师应该走下讲坛,打破“一言堂”的教学习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结论。为了激发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等领域实践探究行为,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思考。

1 充分认识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探究性学习活动是指老师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不怕困难,深入研讨,多方寻求答案,最终解决疑问的学习活动。这一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和谐的有利学生个性发展的英语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整个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因此,探究性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2 结合实际,活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灵活使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发展自己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有些内容比较复杂,老师不能急躁,尽可能创造丰富的条件,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而且学生能够通过他们的合作交流探究,自主的解决一些发现的问题。切记不可包办代替,我相信探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将会更好的引领学生学习和实践。

3 深刻理解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探究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它以学生为主体,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设计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过程,探究性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亲身的体验,主动获取知识或信息,应用知识或信息去解决问题,完成交流任务。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该采用什么策略指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呢? 我认为以下四个策略十分重要:

3.1 注重激发学生探索性的学习兴趣,鼓励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教学活动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内容要尽量真实,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多表扬,少批评,小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老师要用物质奖励和口头鼓励的方式和学生共同学习,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千万不可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要充分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技能,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例如我在《Is this your skirt?》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和自己喜欢的伙伴一起合作、讨论,教师以平等的角色参与到学生中研讨,与学生一起谈了自己的发现与设想,并鼓励学生及时评价。在多次相互评价中学生从师、生的激励性语言中看到了自己的成功。师生之间一起形成师生、生师和生生相互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

3.2 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生怎样才能主动发现问题?本人认为,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首先要详细了解教才和学生,然后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步入课堂,由于学生情况不同,有些问题可能简单,有些问题相对较难,常常要花费一些时间,教师千万不可急于求成,不能为了完成本节课预设的内容而依据教案去死套,要根据课堂动态生成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努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事物和认真思考问题,激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向问题挑战,敢于向老师挑战,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3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性学习习惯。 良好的习惯会对学习英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英语学习的过程,主要是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学习习惯的养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性学习习惯,就要始终贯彻探究性的教学策略,胆大鼓励学生多听录音磁带,锻炼自己的听力,多用英语与同学和他人交流,多读课文,训练自己的语感。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要及时夸奖,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性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3.4 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索方法。 小学生如何才能掌握科学的探索方法呢?我们知道,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在萌芽阶段,这就需要教师多多辛苦,花费一些力气,引导学生在课堂里多方位思考,让他们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自主评价他们的表现。如果问题仍不能解决,课堂之外,指引学生询问教师和家长,阅读相关书籍,调查,上网查找等多种方法获取资料和信息。并对获取相关资料和信息的同学进行表扬加分,引导学生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完成学习任务。如我在《what time is it ?》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发现问题,然后让学生之间讨论试探解决,但是还有一问题没有解决,就是It’s time to do something 和 It’s time for something在用法上有啥区别。我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去查看或者向别人求助,最终解决了这个难题。

总之,小学阶段的英语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探究兴趣,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为着眼点,构建一种适合学生兴趣和发展的开放性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于实践的机会,最终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P99—104,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陈平文. 英语教学新论 [M]. 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 林立,王之江. 探究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第4篇:探究性学习策略范文

教书有如垂钓之事,学生在课堂接受知识时,教师所提出的有关课文的起始问题,或知识点就是一捧诱饵,学生以此为突破口开展系列的学习活动,诸如质疑、讨论、评价、探索等均需教师精心设计。怎样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方法之一是借题发挥,任务趋动,其形式可分为三种,一是激励吸收知识,激发对知识的占有欲;二是据某一知识信息,自主的开展学习活动,或者由此而引申与之相关的事情,敞开话题,给予相关评价,制造一种“追根溯缘”的学习氛围;三是就某一个问题或景象展开想象,加工、创造,有“更上一层楼”之盛况;这一切离不开教师独具匠心的情境创设。例如,我在教学《穷人》一文时,创设下列情境:多媒体再现旧俄时代穷苦人生活的画面,接着设疑:什么样的人是穷人?穷人为什么穷?他们虽穷,但是具有怎样的品格?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趣高涨,立即展开与文本对话, 在电脑上发表自己的感受。

当然,情境创设策略应注意到问题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应激发学生求知欲,否则,将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2.绝知此事要躬行――自主探究策略

新课标强调:“教师所主持的学习活动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主动活泼的学习,唤醒他们的自主探究意识。”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带入一个富有趣味色彩的生动课堂,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感知、认知、探究,获得真知。形成自主探究的习惯,引导学生探究的大致有三种:

一是触景生情式。教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佳作或者音乐散文,故事,让学生聆听、品味、体会、尝试,演练和再创作。通过直观性的听觉和视觉场景,陶冶学生的美感。

二是交往沟通式。教师组织的语文集体学习活动一课一论、课题讨论、信息交流,文学沙龙等,在师生的交往中求互助、求理解、求沟通、求发现。

三是竞赛活动式。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树立自信心,此活动有学科赛、游戏赛、表演赛等。让他们在竞争中尝到乐趣,例如,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可创设游戏式实践活动,可编一些识字口诀并配合动作,运用肢体语言教学,以朗朗上口的口诀及形象的动作辅助学生认识生字,这样会使课堂声情并茂,增加教学效果。

3.踏花归来马蹄香――合作创新策略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将来,我们有责任培养自主合作的创新人才。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例如,我曾经组织一次《古诗快乐营》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感受古文化的内涵和人格魅力,我依次设计了下列活动片段。

将学生分为四个组,小组推荐出四个学生分别扮演李白、杜甫、杜牧、王维。

组内合作学习,交流、评价,再集体汇报。此时,老师随机利用多媒体投影变换活动场景,增强活动的艺术性和表达效果,基本流程为:。

(1)“诗情画意”大本营,个体或集体背诗竞赛。

(2)“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大本营,根据画景说出诗名或作者。

(3)“古诗接龙”大本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背诗接力赛。

(4)“触景生情”大本营,抽签背诗、答辩。

(5)“心有灵犀”大本营,古诗填空、说出古诗作者或诗题。

(6)“新朋老友”大本营,竞讲诗人的奇闻轶事。

(7)由学生激情演绎,边读边唱,好词佳句齐齐唱。

通过以上学习活动,学生背诵古诗的热情高涨,品味到了学习古诗的乐趣。为学生的自觉学习及合作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5篇:探究性学习策略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物;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0-30

一、中学生物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经济迅猛发展,科技腾飞,人们的生活更是日新月异。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工作和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对人才的标准也越来越高。当今社会,人们更看重有创新意识、自主能力强、知识渊博的高素质人才。社会对人才的标准要求也影响到了学校教育,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也应朝着这方面改变。实行探究性教学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近年来,新课改渐渐在全国各地普及,教育部提出,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改强调基础、开放、民主、个性,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正是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在中学开展探究性学习,才能培养出符合国家要求的学生,构建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育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3.教育目的的决定

自古以来,开展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使他们成为能够在社会上实现自身价值的人才。教育正是为受教育者走向社会打下根基。学校是现今最普及,也是认可度最高的教育机构,教育的目的也正是学校存在的目的,是学校的立身之本。因此,面对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和要求,学校应积极推行课程改革,实施探究性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利于社会的人才,为学生的未来添砖加瓦。

二、中学生物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原则

1.重视过程,提升学生能力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才,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真正重要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培养,是学生能够从学习的过程中学到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甚至是为人处世、团结合作等生活道理,这才是能够使学生真正终身受益的,也是他们真正应该从学习中、从学校习得的东西。实施探究性学习,应该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培养,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学会团结合作,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知识,更学会思考。

2.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探究性学习中一个重要的要求就在于启发性,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从而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获得有效的结论。因此,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具体情况,合理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探究课题产生疑问,然后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以小组为单位,积极思考,合作互助,探究科学知识,提升探究能力。

3. 注重学生个性培养,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地域环境、家庭教育、生活经历、性格特征等的差异,使每个个体各不相同。因此,对于学生,教师要看到他们的共性和个性,看到他们独特的个性特征,看到他们各自的闪光点,并将其发扬光大。在生物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再沿用之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同一种教学模式强行安在所有的学生身上,把他们教育成一个样子的“人才”。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制订教学计划,推进学生的发展,这才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要求。

三、中学生物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1.设置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在中学生物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不能用普遍化的固定不变的“一个目标”“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使他们都符合“标准”,成为“合格”的“人才”,这样反而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阻碍他们的发展。

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调整生物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水平、性格特长等,将学生分为多个层次,根据学生的具体层次水平来设定生物教学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进行探究,提升自己的探究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同时,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还要从多角度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并将教学目标细化和具体化,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步骤,能够切实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进度,有目的、有计划地实现自身科学素质、探究能力的提升以及生物知识的丰富。

2.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探究

生物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也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生物知识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是对自然界的生物及其科学规律的研究,与生活密不可分。在生物教学中,如果教师光对生物知识进行理论探究,单纯地讲解客观规律和研究结论,学生会感到枯燥和茫然,对教学内容提不起兴趣,反而会打击学习积极性。

然而,生物知识本身来源于现实生活,多姿多彩,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如果能够联系生物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相关生活经验,将生物学科知识与学生具体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生物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对生物知识进行探究,自然而然就会提升生物素养,增长科学知识。

比如,教师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多开展生物探究活动,因地制宜设定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对身边的生物现象进行发掘探究,主动发现问题,从而分析、解决问题。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生活中的实物来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实验教学中,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设置实验活动,以增加学生对身边现实生活中生物的了解,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培养探究意识。

3.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学习反思是一种十分有益的学习方式,学生对课堂教学中学习到的生物知识进行探究之后要经过反思,对探究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以及自身的收获进行归纳分析,并用以指导行动,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才能使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提高学习的效率,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然而,如何进行学习反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最重要的是,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探究性实践、自身的探究性教学的实际水平和现实情况,建立全面高效的综合性探究学习评价体系,对探究性学习中的各个要素、环节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使参与的教师和学生都能从中准确把握探究情况,了解自己在其中的优劣势,并能立足实际,对下一次的探究活动及以后的学习给出合理的建议指导,获得有实际意义的提升,提升探究能力,增长经验,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经过这样的学习反思,学习评价体系才能真正指导学生进步与发展,对探究活动做出有意义的总结,使师生能从评价结果中得到启发,逐步提升综合素质。

教育的意义在于实践,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实行探究性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科知识,更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方法,提升探究能力,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发扬自己的个性,成为真正有用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第6篇:探究性学习策略范文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教学资源,它以一定的教学内容和编排形式具体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课程目标,但它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在教学中,教要深入分析并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所体现的课程目标和教育理念,不为教材所束缚,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1]。目前高中化学新教材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宋心琦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王祖浩主编)和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王磊主编)三个版本,丰富了教师备课的参考资料,但是也为教师如何使用好高中化学新教材提出了挑战。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的多样化学习方式,教材充分体现以探究为核心的学习过程,教师应该找到新教材与探究性学习的结合点,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和提高。以下为笔者对高中化学新教材实施中,对探究性学习策略应用的几点思考。

1 灵活有效的处理教材内容,作好探究性学习内容的选题

由于一些教师缺乏科研经验,自己对探究性学习体会甚少,造成成功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诸多障碍。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教师首先遇到的挑战是如何对探究性学习进行选题,教师要精选对学生终生学习和未来发展有较高价值,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并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内容,抓住这一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探究性学习的契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形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给教师留下了较大的创造空间,在化学实验和实践活动方面体现探究性、开放性,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和研究能力诸方面的发展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教师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的多重价值,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中取材,灵活有效的处理教材内容,并对探究性学习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和问题设计。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充分体现了教师是教材的开发者。因为它给教师和学生创造了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环境,一个展示探索科学、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崭新的平台。例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一节作为高一化学的第一章[2],起着连接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化学中能量变化观点的建立,对学生学习化学十分重要,因为所有化学反应都同时伴有能量的变化,同时能源利用率的高低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通过教师精心的问题设计,充足的课前准备和各种助学技能的使用,实践证明该内容很适合作为探究性学习,以下为该案例设计和实施后的一些思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2 关于探究性学习策略应用的思考

2.1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和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富于联系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建构有意义的联系是理解和概括的心理实质,是迁移和应用的心理基础。国际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概括与整合、迁移与应用等高级认知能力[3]。探究性学习要重视引导学生建构不同知识之间、理论与事实之间、新旧经验之间的有意义联系。教师要善于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和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例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一节内容笔者用了三节课完成,分为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展示阶段,进入实验室阶段和走向社会阶段。

课前准备阶段:笔者将学生分成了九组(五人一组),给每组分别提出了如下思考提纲:

(1)能量有哪些存在形式?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与温度息息相关的实例?

(2)人类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什么?

(3)根据能量守恒原理,你知道哪些能量相互转化的事实?结合吸热、放热反应,说明原因。

(4)你知道的资源蕴藏形式有哪些?我国的资源分布是怎样的?哪些是可再生能源,哪些是不可再生的能源?

(5)你知道目前我国存在哪些资源浪费的现象?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措施?

(6)为什么说能源的利用标志着人类的进步?你预计今后人类对能源使用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7)根据教材所提供的实验,你能推测设计出类似的化学反应吗?其中有什么规律吗?

(8)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对我们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制备选择反应条件有什么启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

(9)为什么现在提出要建立节约型社会?

课堂展示阶段:笔者让学生说明问题答案的来源,例如去图书馆、电脑室查找资料;到街上搞社会调查或发放问卷调查表,或随机访问等。学生们经过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对上述9个问题给出的反馈信息主要有:

(1)能量的存在形式有多种,太阳能、热、电、光、风、势、动、声、机械能等。与温度有关的实例有:人体的温度是生命的体征之一。人类的呼吸作用是缓慢氧化,缓慢氧化所放的热量可供人体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电池短路后温度升高,摩擦生热,酸碱中和,燃烧和爆炸,火山爆发,市售的凉垫,电冰箱,微波炉,在雪上撒盐,使雪融化等等。

(2)通过讨论学生得出:能量与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人类所需要的能量绝大部分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特别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或其制品的燃烧。因此研究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对我们的意义非常重大。

(3)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多余的能量将以热的形式放出。当生成物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的总能量时,不足的能量将由外界吸取能量得到。

(4)学生结合地理课的学习,得出我国资源的分布。结合教材可知我国化石燃料储藏的匮乏。使学生对一次性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忧患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5)资源的浪费主要表现在化石燃料的不充分燃烧上。

6和9、能源利用率的高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要求是:可再生、无污染。新能源时代会将核能、太阳能、氢能成为主要的能源。在能源的利用上,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建立节约型社会。

7和8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学生设计了多种实验方案。如:活泼金属与水、与酸的反应(Na、Zn),学生提出了在制备NH3的时候,用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来代替热源。使浓氨水挥发出NH3用冰盐固体对某些反应进行降温等。

2.2以教材为载体,以实验为途径,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选择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课题,通过以探究为主的学生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要运用所学化学理论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用品、按规程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处理分析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理论解释等。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除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外,也可能同时感受到寂寞、枯燥与艰辛。所以,教师对探究性学习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充分的准备,避免一些学生对严肃的科学研究不感兴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一节内容由课前准备、课堂展示阶段到进入实验室和走向社会阶段。

进入实验室阶段:笔者发给学生的实验思考题如下:

①化学能量变化的实验方案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设计的?

②请估计你所做的实验会成功吗?若实验失败,你要认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提出新的实验方案,加以实施,到实验成功为止。

③除课本上的方案外,你有创新的立意吗?

④使用不同的反应条件、反应物的浓度、反应时间对实验有什么影响?

⑤实验的装置是依据哪些因素而选定的?

⑥实验过程中选用的药品,你考虑价格因素了吗?

⑦实验过程中有无异常现象?为什么?

⑧实验进行的过程中,你注意自身的安全性和环境保护了吗?有哪些措施?

⑨请评价同一内容不同实验方案的可行性,优缺点。

⑩在本次实验中,你得到的规律性知识有哪些?

笔者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在认真分析了学生实验方案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大胆尝试自己所设计的实验。以下列举的为有一定代表性的部分学生实验:

第一组:具有明显放热现象的情况:

①活泼金属与水、与酸的反应, (Na、Zn、Al)

②金属氧化物(CaO、Na2O)与水的反应,NaOH、Ca(OH)2固体溶于水

③浓H2SO4的稀释

④NaOH和H2SO4的中和

第二组:具有明显吸热现象的情况:

①NH4Cl固体溶于水,碳酸钠固体溶于水

②把10克NH4Cl固体和20克Ba(OH)2固体混合,迅速搅拌。

第三组:吸热、放热现象不明显的情况:

①把NaCl溶于水

②把一个放热反应的实验和一个吸热反应的实验合在一起做,(如CaO和NH4Cl同时溶于水)。

学生对化学反应中所体现出来的能量变化,兴趣盎然。此时笔者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有什么规律?让学生得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一般规律。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一切化学反应中都伴随着能量变化。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研究远远不止这些。科学研究中切不可浮躁,切不可急功近利,耐不住寂寞,总想在短时间内出成果,创辉煌。必须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做成功每一个实验。纵观古今中外的重大科学研究成果,无不是在经历了千百次失败的基础上取得的。今天的学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培养他们热爱科学、不畏艰难险阻、敢于面对挫折的品质和献身科学的精神是教育所担负的使命。要使他们真正明白“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这也是在探究性学习中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进入社会阶段:笔者为学生留思考题并让学生进行课后调查:在雪上撒盐,使雪融化,撒的是什么盐?应用了什么化学原理?除了考虑降低冰点以外,还应考虑什么其他因素?完成课后调查报告。学生们欢天喜地的走出教室,走向社会。他们的调查报告内容主要有:盐水的冰点低于纯水的冰点,所以在雪上撒盐,会导致雪迅速融化。对于改善雪天路面状况,减少交通事故,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撒的盐是氯化钠(工业用盐),撒盐融雪后患无穷。这种雪堆放到地面,因融雪剂中含有大量氯化钠等化学成分,融化后影响地表土和水,影响树木、草坪等绿化植物正常成长,含有融雪剂的冰雪堆放在绿地和绿化带,会造成土壤盐渍化加重,土壤中的盐浓度一旦超过一定含量,就会引起绿色植物脱水,对植物生长造成影响,严重时可导致其死亡。撒盐后路面的积雪往往变成黑褐色,不但不美观,而且带有融雪剂的雪腐蚀路面,降低道路使用寿命,会对汽车轮胎、桥梁、金属器件甚至行人的鞋子都会产生腐蚀作用。应积极寻找环境友善的融雪新思路和新方法。例如:将粗砂类等物质撒在道路上增加摩擦力;寻求新型的融冰制剂。对于融雪盐的种类,应选用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小的,成本低的盐类物质。目前世界上的三种新融冰制剂,已由俄罗斯研制出。它们分别是:以钾醋酸盐为主要成分的化学合成物:经过处理的氯化钙溶液;由尿素、钙镁硝酸盐等制成的化合物。前两种制剂将分别用来融化主干道路冰雪,第三种制剂将用于融化人行、街心花园小道以及森林公园道路上的冰雪。

3 走出探究性学习教学的误区

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笔者体会到: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成功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有些教师对探究性学习体会甚少,对新课程理念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对教材和学生的了解不够细致深刻,对探究性学习内容的选题缺乏研究,课前准备不够充分,甚至教学基本功还不够扎实。既缺乏足够的理论功底又缺乏实际可借鉴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仓促上阵,导致不少低水平的探究性学习。广大教师切不可急功近利,而应积极参加各种继续教育的学习,苦练内功才能出硕果。除了文中标题1中所述如何对探究性学习进行选题以外,教师还应该对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和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对科学探究不感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是培养学生参加探究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应检查和进行一定的引导,对得到的结论、经历、方法加以总结,使学生明白在此次活动中获得了哪些正确的知识和结论,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获得了肯定,自己的“科学实验”获得了成功,从而激发他们去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这也是对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情感态度的培养。教师的教育视角不能局限于“书本”和“课堂”,单纯重视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只关心完成那些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把教材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不是所有教材内容都适合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的,教师切不可急功近利,认为探究性学习是时髦的方法,在自身综合素质培养不够和准备不足的情况下组织和实施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善于总结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做研究型教师,使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进入良性循环,逐步走向高水平。

参考文献:

[1]毕华林.化学新教材开发与使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71.

第7篇:探究性学习策略范文

一、竞赛式学习策略

语文竞赛式学习策略是一种学习指导参与策略。中学生处在多变的年龄阶段,虽然有了一定的独立性,但还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教师仍然是学习策略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通过呈现学习策略的有关知识,激发兴趣动机,设置运用学习策略的问题情景,指导学生通过竞赛鉴别不同策略的特点、运用条件和范围,及时提供反馈,强化学生的课堂或第二课堂的学习和训练效果等教学手段。最终实现学生对学习策略意义的自我构建,使之内化为自学能力的目的。

根据语文素养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入竞赛机制,开展各种竞赛活动,竞赛不在乎场面的热烈,也不拘泥形式的大小,可以是集中举办大型竞赛活动,也可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竞赛的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可以是作文竞赛、成语接龙、演讲赛、辩论赛、朗诵赛、课本剧续写和表演赛。

二、延展式学习策略

学习活动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过程由诸如认知活动、学习者的特点、学习材料、学习目的任务等因素组成。就自觉的学习活动而言,学生在运用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同时,它本身即包含了比学习方法更高层次的水平的学习调节与控制的内容。学习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要有力地调控学生学习活动的动态过程,其关键是灵活地、努力地选择用以达到学习目的的方式和手段。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调控处在“中介”的地位,它体现了学习者的策略性学习活动和行为,显示出原认知的具体内容,起到沟通学习系统内外的各种要素的桥梁作用。它虽不直接作用于外在信息,但在原认知的参与下调控内部的认知过程、认知方法以及伴随课堂教学内容而激发产生的心理倾向、心理状态,激发学生依据所学内容而产生的好奇心和联想,使之变成一种继续学习的冲动。

我们应该使课堂教学不要成为该节内容的结束而是让其成为语文学习的开始,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扩写、缩写或者续写,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或者主人公的处境和遭遇对课本内容进行再创作,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

在学习了诗歌部分时,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搜索课本外的诗词,然后对诗歌分类而形成诗歌集;根据某些诗歌的意境创作一些诗配画等作品等。有的学生可能字写得较好,有的同学可能画画得比较好,这样可以让这些同学相互合作完成作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和记忆,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想像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同时还进一步让学生将自己的续写编排成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形体和情感的表现能力,通过表演过程中的掌声让学生或者成就感,在成功的表演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观读感式学习策略

观读后感,是一种常见的练笔形式,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语文素养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其好处有:一是促进阅读、积累素材。获得写作素材的途径有两条,生活和阅读。阅读对写作的作用自然毋庸赘言。教师给他们指定内容阅读,要求他们写读后感,这便促进了这部分学生的阅读,同时也促进了他们写作素材的积累。二是能积累生活,积累体验,积累思想。中学生无论生活积累、体验积累还是思想积累都是很有限的。体验的积累、认识的积累上不去,这直接制约了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观读后感让你让他们积累了生活、积累了体验、积累了思想。时间长了,坚持久了,他们得到的益处将不仅使生活、体验丰富,思想敏锐,而且会使他们养成思考问题、思考生活的好习惯。三是能促进练笔,有效提高写作水平。写日记是公认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练笔方式,写读后感也是重要的练笔方式。读后感是以一定的阅读内容来写的,只要吃透原材料,再以此为中心展开联想,写作内容总是会有的,不必像写日记那样搜索枯肠。而且越写素材积累越多,写作时,素材源源而来,有内容可写,学生也就乐于写了。尤其是由于读后感体裁单一,教师指导起来也具体、到位。学生对教师的指导看得见、摸得着,自然也学得到手。

为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内容、准确掌握人物形象,通过对课本内容或者相关内容,可以让学生阅读了某些课文后再观看该影片后撰写读后感,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发表自己的内心感受,体会主人公作者的情感世界,触摸作者的灵魂深处,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高贵品质。我们也可以给学生寻找类似的影视作品,让学生观看后,结合观看内容和课本知识撰写观看后的体会。观读后感可以是撰写文字的形式,也可以是讨论的形式。

四、论坛式学习策略

第8篇:探究性学习策略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营造氛围;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优化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而探究性学习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收集整理资料,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营造出轻松、活泼、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发现和探究知识,最终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应用者。这种教学方法正好与小学科学新课标理念不谋而合,那么我们将其如何应用到小学科学课堂呢?

一、营造氛围――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应将课堂还给学生,将自主还给学生,努力促进学生心理环境的开放,把教师当作朋友,把同学当作伙伴,彻底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必须“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倡导探究、发现学习的方法,并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努力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从而使师生的情感距离缩短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增大了,生生之间的交流频繁了,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空间。

二、动手操作――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

新课标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也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鼓励学生自主地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惑;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例如:教学《怎样加快溶解》这一课时,在学生知道了“搅拌”、“用热水”能加快溶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深入探究,发现了用“把物体研成粉末”也可以加快溶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教育启发学生善于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从中选出最佳方案――把搅拌、用热水、研成粉末三种方法一起使用,可以使物体最快地溶解。整个教学都是在师生共同实验的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促进学生转化思想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合作学习――多种学习形式有机结合

肖伯纳有段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他启发我们应给学生提供发言讨论交流思想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自主探究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小组研讨学习,将班级、小组、个人、师生互相磋商等多种学习形式有机结合。在整个自主探究性学习中,小组同伴之间的交流讨论是十分重要的,小组同伴围绕某一问题各抒己见,在相互启发中对新知识形成初步认识和理解,这个时候的理解不一定是正确的,教师引导学生继续交流讨论,不断改进认识,最终形成正确的认识。使每个同学都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吸收营养,集大家的智慧于一身,提高学习效率。

四、优化评价――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新课标也指出:“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用激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以鼓励和赞赏的教学评价,不仅要看课堂内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如:操作时是否积极,小组讨论时是否投入,能否倾听别人的意见,有没有冒险、独特的精神等。同时把自评、组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树立信心,真正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推动器”。

总之,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逐步实现了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同时在课堂上学生们不仅能表达出较深刻的认识,还能展示出敏捷的思维,独特的方法,不仅愿意表现自己,还善于学习他人、欣赏他人,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探究性学习策略范文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这就明确了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课程内容标准的要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就成了一个重要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许多偏颇,有些名曰探究式学习,本质却是传授式教学;有些探究式?W习,既无探更无究,只是简单的结论再现;有些探究式学习,变成学生“自助”学习,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影响了探究式学习的效率。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及反思,以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某教师所上一节小学数学“烙饼策略问题”展示课为例,谈一谈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一、善于利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本节课教学资源取材于实际生活中的烙大饼问题,题目要求:有一口锅,每次能烙同样规格的2张饼,每一张饼要求两面都要烙,每面烙3分钟即可。本来问题设计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教师的提问没有梯度更缺乏针对性,问学生烙3张饼需多少时间?学生马上回答12分钟,教师于是反复强调:有没有不同答案。学生以为答错了,但思考后仍然回答12分钟,教师显得非常尴尬,因为其本意是想听到更短的时间答案,以便引出烙饼策略问题。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并利用好的问题情境非常重要。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烙2张饼需6分钟,4张饼需12分钟,3张饼能否9分钟完成呢?这样有目的有梯度的提问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开放课堂教学环境,杜绝流于形式的探究学习

探究是一种认识未知世界的活动,需要较多的时间来研究,较大的空间来展开。时间太短,空间太小,会使探究流于形式。本节课教师提出如何在9分钟时间烙完3张饼的问题后,把学生分成6组进行探究式学习,大约4分钟后各组交流探究结果,6组中只有1组完成探究任务,这组学生上台展示9分钟烙完3张饼的策略,用①②③表示3张大饼,第一个3分钟①正②正,第二个3分钟①反③正,第三个3分钟②反③反。首次听到这种方法的教师感觉很新颖,觉得学生很聪明。但是,在课后的评课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策略产生怀疑,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基本不从事家务劳动,没有一点生活经验积累的学生能在短短的4分钟内想到如此精妙的交替烙饼法,同时更质疑为何学生没有意识到第二个大饼放在锅外会烙不熟的常识问题。从当时听课现场的实际来看,看到的是该小组部分学生看书后才知道答案,然后演示并讲解给其他同学。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听课教师并没有看到学生采用不同方法尝试烙大饼,进行分析、对比发现问题,也没看到学生质疑烙第二个大饼时,有一个大饼的空间和热效没有利用这个关键环节,更没有看到针对这个问题,学生进入沉思,不断设计方案,不断尝试新的操作方法,突然受到启发,产生新的烙饼策略的过程。为什么没有人们期望的情景出现,这正是问题所在,也是探究式学习在具体教学中流于形式的体现。其实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只要在第二个3分钟把大饼②不要取出,把大饼②正放在大饼①反的上面即可,也许这种方法很简单,但当时为何没有一个学生提出来?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书本答案上没有给出,而学生的反应仅仅是一种模仿式的学习而没有体现探究式学习的实质。

三、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针对以上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经过反思提出以下改进方法:

第一,要转变教师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能只重视其知识获得功能,只灌输式地“教”学生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如果在探索过程中只把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抽取出来深化训练,实际上仍只是知识的传授,成了关于方法与知识的传授。那样的话,探究性学习实质上成了为探究而探究。因此,在此过程中应让学生面对问题探寻个性化的方法,强调过程性探索,在经历和体验中理解探索性学习。

第二,数学探究活动不是让学生把知识当作事实存在来接受,而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明白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道理。事实上,真正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才最有价值,即使不能解决,成为一种猜想,也是一种成就。

第三,在具体教学中,笔者认为要在以下几个环节中给学生留出“时空”:①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中;②在提出问题后;③当学生对知识认识模糊时;④在概括结论之前;⑤在出现错误之后;⑥在出现疑难情况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