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流行音乐唱法教学范文

流行音乐唱法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流行音乐唱法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流行音乐唱法教学

第1篇:流行音乐唱法教学范文

[关键词]流行音乐 流行唱法 审美观念 教学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信息化的日益加快,流行音乐已经成为文化艺术领域中一股强劲势力,其地位也越来越高。各高校为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需求,逐渐把流行音乐演唱纳入到声乐教学中。不过流行音乐演唱的教学还处于摸索起步阶段。现根据本人多年执教的经验,谈谈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改进教学观念

目前,流行音乐演唱在教学观念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声乐独特魅力的培养,难以让不同年龄的人群产生共鸣,因此,流行音乐演唱缺乏个性表现,体现不出原汁原味的亲和力。我们需要进一步改进流行音乐演唱的教学观念。首先,正确认识其在声乐教学中的地位。美声和民族的演唱教学是流行音乐发声和演唱技巧的基础,但并不代表流行音乐演唱教学是声乐教学的附庸,如果按照传统声乐教学方式,是不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流行音乐作品内涵的。流行音乐演唱教学要求在借鉴民族和美声唱法的一些基本技巧的基础上,找到属于流行音乐演唱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其次,端正演唱教学的观念,譬如有些人推崇流行音乐演唱方式的随意性,认为演唱方法的讲究会让音乐失去流行和时尚的味道,事实上这种观念是片面的。尽管流行音乐演唱没有其他声乐表演那样相对的固定模式,但学生只有在科学掌握演唱技巧的基础上,才能够将流行歌曲的内在表现力挖掘出来,真正实现流行音乐演唱方法的传承。最后,正确认识流行音乐演唱技能和理论的结合,在理论学习铺垫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演唱实践,两者结合在一起展开综合教学,才能培养出复合型的流行音乐演唱人才。

二、加强艺术实践

“脱离实践的歌唱教学是徒劳的、本末倒置的,实践是最终的目的”。①教学都是为实践服务的,流行音乐演唱的流行性、时尚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它必须在实践演出中、时代潮流中去发展、成熟。流行演唱讲究个性鲜明,最主要的是歌手还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学生在初学阶段以模仿为主,逐步学习后就要慢慢确立自己的风格。如王菲的声音纯净空灵、韩磊的声音大气十足、韩红的声音收放自如、杨坤的声音沙哑柔情,流行歌手个性十足的声音打破了民美唱法“千人一面”的音色和声线,这也是大家喜爱它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自身风格的确立很大程度要在艺术实践中得以实现。新生的“民通”和“美通”唱法也是在艺术实践中,根据时代的变化和潮流的更新而产生的,如今也逐渐成为流行音乐演唱的一种新形式,像谭晶、汤灿、祖海,她们的演唱就加入了流行演唱的方法。另外,流行演唱表演形式的多样性,舞台形式的多元化,也决定了流行演唱必须走上舞台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舞美、灯光、音响甚至高科技的加入,组成了流行音乐演唱的新形式。单纯的课堂教学、音乐厅演出,远远不能满足流行演唱的要求和发展。在教学中让学生走出去,走进市场、走向大众是非常重要且不能舍弃的一个环节。

三、注重基础素质的培养

可以说几乎每个学习音乐的人,都要首先学会识谱,这就会提到乐理、视唱练耳等相关学科。这些相关科目的学习可以使我们掌握音高、音程、调式节奏等音乐基本要素,并通过视唱和练耳课提高听觉和发音上音高的准确性。我们常说,一个歌者必须有一副好的耳朵,其意义就在于歌者的音准和节奏是其歌唱的首要元素。歌唱技术是依托音乐得以表现,音乐本身是音高、节奏形成的旋律,人声发音就必须与音乐相结合,逐渐使听力达到能够很好地分辨音高、音色等方面的能力,这是学习音乐与歌唱的开始。因此,基础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这也是培养歌手乐感的一种重要环节。

四、夯实声音的基础

对声音基础的训练可以有几个阶段。“声音基础训练是歌唱行为的一切出发点”。②初级发声训练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音域不要太宽,只要呼吸能够均匀地支持发声,不太单独强调发声器官某一部分的作用就可以。呼吸还讲究一定的方法,并且歌唱需要一定的呼吸能力和气息的运用能力。即便是初级的歌唱者也必须建立良好的呼吸支持,才能把音乐演唱完整,才能在字上给气。因为,流行音乐演唱更多的是字与气的融合,而美声唱法更多的讲究共鸣(腔体)与字的结合。应当明确,有了呼吸的支持,但不等于有了能够完成歌唱的呼吸能力。呼吸作用于嗓音,这样才可以发声,有好的嗓音没有好的呼吸也是发不出好的声音的,更谈不到好的歌唱。

中级程度的发声训练,目的在于提高嗓音与呼吸配合的张力和柔韧性,达到能够控制声音的强弱、大小、高低等因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驾驭住作品,才能表现音乐的婉转起伏,高亢嘹亮,以及各种音调不同、风格迥异的音乐作品。很多音乐人不赞同流行演唱带有方法,那样会使音乐和表现不自然,失去音乐本身的感染力。其实不然,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方法无定式,能力皆需之。试想,当歌手能力达不到演唱作品要求时,必然流露出声音、呼吸等方面的缺陷,甚至造成音准、节奏的各种问题,这也就让我们自然想到了歌者歌唱能力的缺陷,而歌唱能力就是来自于方法和训练。再有,方法运用不成熟会给人的印象有些刻板或做作,这在民族唱法歌手中比较明显,流行歌手大多是在声与字的结合上容易出问题,而字声结合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气息的问题。

高级阶段的发声训练是在获得呼吸、声音等歌唱能力的前提下,使之升华的阶段,这个阶段属于寻找自我定位阶段。通过初级和中级阶段的训练,歌者已经了解自己的声音特点,可以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嗓音的演唱风格,如:爵士、摇滚、布鲁斯、民谣、音乐剧等。能够将自己最靓丽的光彩展现出来,并以此带动多风格的演唱。这个阶段是需要歌者不断摸索和巩固的阶段,并发挥自身的优势,在“个性”方面下功夫,同时兼顾风格与技术结合。如:杨坤演唱的《无所谓》与央视第十五届青歌赛王晰演唱的《无所谓》是同一首歌曲,音乐与风格理论上讲是一样的,但是两位歌者演唱的效果大不相同。听前者的演唱,好像在诉说自己对情感无所谓,其实内心很纠结,还没有从漩涡里挣脱出来的感受;而后者给人的感觉是心里的纠结已经过去,心态轻松释然。其根本原因是歌手的声音特点,前者略带沙哑的嗓音给人不安定的感受,声音在哽咽之中流露出悲伤色彩;后者嗓音浑厚,松弛流畅,给人稳定和飘逸感。

五、深挖作品的情感表达

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是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③由此可见,情感是一种精神状态,它是人们内心感受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比如激动、高兴、悲伤等等。流行音乐歌唱的情感表达主要是指演唱者对作品所持有的一种精神状态,即从作品的音乐语言和歌词中获得的不同程度的生理或者心理体验,并以歌唱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自古以来,歌唱活动作为一门情感表演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的观众,其目的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人们深刻的真实情感。流行音乐演唱更是情感的艺术,因此,在实际表演过程中,在准确把握基本的歌唱技巧基础上,争取做到以情促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情感表达的效果。因为流行音乐演唱中的情感性地位至关重要。

六、强调流行音乐演唱的细节化

“演唱细节是指演唱中具有能够让人品味咀嚼的成分,也就是在行腔、咬字、气息、力度、感情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一些特殊的个性化处理。”④不同歌手演唱同一首歌最能体现出细节的差异,没有细节的歌手只是用声音唱歌,而有细节的歌手则是用心唱歌。但是,所有的演唱细节都是通过声乐技巧来表现的,若声音的能力达不到,细节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演唱没有技巧是不行的,但是有了技巧而不会处理也会失去演唱的意义。声音条件可以是天生的,但是演唱细节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和积累,从声音的感悟上升到心灵的感悟,才能体现出细节化的演唱能力。所以说要唱好一首歌,除了必须通过反复磨练来获得好的音质音色外,更要注重细节的问题。细节问题也是当下流行音乐演唱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很多声乐教师只重视声音的技巧,而忽略了演唱的细节,教师没有概念,学生自然也就得不到引导。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演唱细节的处理是不可教的,是在日常的训练、学习中长期积累的结果。让学生树立起细节化、个性化的演唱概念值得提出。

七、结语

流行音乐演唱与其它唱法的共通性和个性特征,要求我们必须掌握流行唱法声音训练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其一,要在切实掌握各种唱法共通性发声方法的同时,认识和把握流行唱法声音训练的规律,努力改变自发的用嗓习惯,将自己习惯性用嗓方式纳入科学发声的轨道;其二,要从共通的发声规律中,努力寻找流行唱法声音的个性特点,即从呼吸状态、发音位置,以及歌唱的运动状态等方面,寻找流行歌曲演唱的合理性和最佳点;其三,无论个人喜好,流行唱法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喜爱的演唱方式,其多样性、大众性的演唱特点显而易见,已经成为受众人数最多的音乐文化形式,对其教学的研究也是音乐文化建设中迫在眉睫的一项要务。

参考文献

[1]刘刚.《声乐》[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

[2]张亦乐.《流行音乐演唱教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3]尤静波.《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

[4]王长周.《音乐表演》[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5]李兴宇.《流行唱法教学曲集》[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7.

注释:

① 刘德山著《流行音乐演唱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16页。

②张振明主编《声学文化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页.

第2篇:流行音乐唱法教学范文

(南京艺术学院 流行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摘 要:本文基于多年流行音乐演唱实践和专业教学实践,着重从发声训练方法、歌唱状态、声音统一三个主要层面,对流行音乐演唱教学中的重要问题进行总结。旨在探讨流行音乐演唱与教学中的规律性问题,一并求教于方家。

关键词:流行音乐演唱;元音;说话;喊;位置;咬字吐字

中图分类号:J604文献标识码:A

On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Pop Music Singing

YAN Ming

流行音乐演唱专业相对于传统的“美声”、“民族”唱法来说,是一门新兴的专业。长期以来,很多人包括一些艺术院校中的声乐教师都认为,演唱流行歌曲不需要方法和技巧,不讲究音色,只要乐感好一点的都可以唱好,甚至还有人认为古典音乐是高雅的,流行音乐是低俗的,上不了大雅之堂。纵观当今国内外流行歌坛,流行歌手和美声歌手同台亮相是数不胜数,流行歌手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舞台,流行唱法的魅力已经吸引了全世界的眼光。应该说流行唱法早已登上了“大雅之堂”,而且“如日中天”。随着流行音乐在我国的迅猛发展,我国部分音乐艺术院校已相继开设了流行音乐相关专业,流行音乐演唱专业已被纳入高校教育之中。由于流行音乐演唱教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和“美声”、“民族”唱法相比,它的理论性研究还并不完善,许多执教流行音乐演唱专业的教师也处于探索阶段,都是凭借自己个人的演唱经验教学,基本上所有的声乐基础理论、师资资源都出自美声、民族等传统演唱体系,这大大阻碍了我国流行歌曲艺术在高校教育中的发展。那么流行音乐演唱的教学方法究竟该如何进行呢?这还有待于更多的人来进行探讨和研究,需要有志于流行唱法研究的专业教师及各艺术院校的专家和学者的共同关注和研究。笔者在艺术院校从事流行音乐演唱教学已经多年,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也摸索和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本文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关于发声训练

就流行演唱的声音特点来说,它大致可分为气声、真声、假声、混声、轻声、喊声。笔者认为,无论何种演唱都是靠声音来表达音乐内容的。不管什么唱法,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即真声)是唱好歌、打动听众的前提,流行唱法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学习流行音乐演唱发声的初始阶段,首先是要充分开发嗓音的潜能:在打开发声腔体的基础上,进行真声发声练习。而所谓真声就是指声带完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真声的特点是音质浑厚而结实。最能体现真声的音区是人的自然音区。不少初学者在演唱时,常见有气无声的现象――有好的条件却无法运用。而如果让学生无所顾忌地大声呐喊时,却往往会有意料之外的发现,他们真实地感受到了自己最真实的声音,了解了自己嗓音的潜能。了解了这一点,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受到很大的鼓舞。流行音乐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作用于音乐艺术发展后,在音乐艺术的园地中所绽放出的一朵文化奇葩。后现代思潮的重要作用之一,在于肯定个体的创造性――重塑自我形象。它反映在声乐演唱上,就是追求声音的个性化。而大千世界中,每个人的声音本来就是千差万别的。因而可以认为,用自己真实的声音歌唱,是后现代文化对歌唱者的本质要求。

美声唱法在歌唱中追求“竖”的管状和头腔共鸣,要求声音的高位置,“点”相对比较集中,声音较明亮,讲究穿透力。而对于流行唱法而言,不强调所谓的共鸣,声音的集中与否也并不重要,集中的声音音色会“亮”一点,而不集中的声音,音色则“暗”,但只要运用得当都能形成自己的声音特点。当然流行唱法的“亮”并不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所要求的那种具有穿透力、富有共鸣的“亮”,它仅仅是指嗓音的亮度。开发自己真实的声音可通过以下几个步骤:

1、以“ei”复合元音进行开口音训练

练习的第一步是以“ei”复合元音进行开口音训练,“ei”复合元音可以使喉咙处于最自然放松的状态,放松喉头和打通喉咙的最好方法就象打哈欠。一般来说,美声唱法是在“共鸣”的基础上,尽量使声音“竖”起来往“上”走;而流行唱法则要求声音“扁”一点,舌头横向拉紧,口形自然向左右两边横向打开,声音是靠前的。汉语拼音有“阴”、“阳”、“上”、“去”四声调,其中“去”声调,在力度上要大于其它三声调,相对具有爆发力,声音好控制一点,通常可以用“去”声调进行开口音训练,先从单个字开始练习,例如“累”、“倍”、“媚”、“味”等,再进行词组练习,如“妩媚”、“浪费”、“劳累”、“宝贝”等,每个字都要求用饱满的气息、力度去大声的读出来,要求位置统一、音色统一。

2、结合“a”、“ei”元音进行开口音训练

以同样的方法再进行“a”元音练习。练习的第二步是以“i”元音进行发声练习,由于“i”元音属于闭口音,发声时口腔相对较扁,学生在做练习时,会出现紧张和挤压声带现象,这时一定要结合开口音发声方法,让学生知道在做闭口音训练时,也要有口腔打开的意识,要有空隙感。闭口音相对开口音来说,声音比较集中,而开口音的声音要散一点。因此在学生在做闭口音训练时,要有打开意识,而做开口音训练时要有集中意识。培养了这些意识后,再用“ie”复合元音进行发声练习,一段时间后,声音就能统一了。等学生熟练掌握之后,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单个字和词组进行练习。要求同上。

3、以“u”、“o”元音进行发声训练

练习的第三步是以“u”、“o”元音进行发声练习。在唱“u”元音时,大多数学生双唇都很紧,呈现噘嘴状态,而唱“o”元音时,会呈现美声唱法的“竖”的感觉,声音极不自然。因此,在用这两个元音进行发声练习时,可以结合英文字母的发音给学生进行训练,如“u”元音,如果仅仅使用汉字“路”、“不”、“目”等,学生在吐字时,字头咬得很紧,双唇向前噘起;而英文单词,如“look”、“book”、“moon”在吐字时,字头和双唇都比较放松。可以让学生在练习时认真体会上列汉字元音与英文单词音节之间的差异,从而掌握歌唱时正确的口腔、嘴唇状态。“o”元音,汉字“宝”“好”“老”和英文字母“box”、“how”、“low”相比,英文字母发声口腔没有“竖”的感觉,声音也比较松弛。“ o”元音训练也可以采用二者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练习,熟练掌握汉字中的几个主要元音发声的窍门。在找到这些窍门后,即使对于“u”、“o”这两个不太好发的元音,只要坚持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也很快就能掌握。

在这三个步骤训练中,还要结合练声曲进行发声练习,给学生选歌时,最好歌曲的歌词都能归韵到所学阶段的元音字母上,这会更加有利于学生辩别自己歌唱时和平时发声状态的统一与否,有利于学生将说话和歌唱结合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练习,声音很快就能“拔”出来。

二、关于歌唱的心理与肌体状态

美声唱法在教学中,较多地强调喉头的状态。受到这种歌唱观念的影响,一些流行音乐演唱教学中也袭用了这种模式和观念,进而使得喉头问题也成为行音乐演唱研究的重要对象。诚然,喉头状态的确是任何歌唱都无法回避的环节性问题,不过,就流行音乐演唱对声音个性追求这一点来看,其喉头状态这一概念已与美声唱法之间存在着重要差异。

1、以“说话”寻找歌唱状态

学生在开始进行真声练习时,通常都会扯着嗓子喊,气息不流动、喉头挤压,喉部肌肉僵硬,致使发声很不自然,歌唱时则更加呆板,不流畅。喉部肌肉是头腔和胸腔连接处,喉部肌肉如果不放松,势必会造成胸腔和头腔的气息不流通。而气息不流通了,声音肯定也不流通了。所以喉部肌肉的放松很关键。其实我们每个人在说话时,都会振动声带,只不过在音量上有着大小的区别,通常我会让学生寻找近距离说话和远距离说话的感觉――其结果肯定是,近距离说话音量小,气息弱,声带振动小,相反远距离说话则音量大,气息强,声带振动大。我们在歌唱时,需要更大的音量,更强的声带振动,因此在学生歌唱之前,可以首先让他们先学会“说话”,而且是大声的“说话”。只要你能把“话”“说”好,就能把歌唱好。当然这里所谓的说话是有方法、有位置的说话方式,学生在大声说话时,喉部肌肉都很放松,而我们所追求的也正是这种说话时的那种自然、松弛。很多学生在歌唱时缺少的就是这份自然和松弛,一进入歌唱状态,他们立刻就会紧绷,甚至是“气浮”、“声紧”。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运用上述办法,让学生寻找一种在旋律上“说话”的感觉,把歌曲中的低音、中音、高音部分分别想像成轻声、大声、喊声的说话方式,尤其是在演唱高音时这种暗示非常重要。

2、以“远、近”感代替“高、低”感

从人的一般感觉上看,似乎高就意味着上,低就意味着下;高给人的感觉是纵向。因而学生在练习或演唱高音时,总是伸长脖子极力向上“够”,好像这样做就能“够”着那个高音了,可事实上是永远也“够”不着。这也充分说明纵向容易给人造成高不可攀的、“悬”的感觉,“悬”的感觉会导致气息不流畅。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一种角度来体会高、低音歌唱状态,即把“高”用远来替代,把“低”用“近”来替代。“远”和“近”给人以平视的感觉,而平视则永远位于前方、只是距离不同而已。但平视则给人暗示着很踏实的心理状态,踏实则气息通畅,易于流动。

高音与低音相对,音量较大、力度较强;远与近相对,音量较大、力度较强。我们可用喊人来仔细体会这种状态:如果此人离你很远,你的直觉会告诉你,一定要放大音量,加强力度去喊。因为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声音的传播与音的高低、音量大小有着密切关系。在练习高音时,可以寻找一种向远处喊人的方法去练习,也就是让自己踏踏实实的去演唱高音。不少学生一唱到高音时,就不敢放声高歌,甚至在还没有发出声音的情况下身体就早已处于紧绷状态,那是因为他们惧怕高音,以为浑身发力必然会“够”得着高音。当他们运用向远处“喊”人的状态去唱高音时,结果就不一样了,僵硬的肌体瞬间就会放松下来:阻力没有了,气息也流畅起来了,高音自然也就因为没有负担而顺利地出现了。

学生在进入歌唱状态时,下巴、面部肌肉、双肩等必须放松,而声带、肋骨、横膈膜等必须积极地进行工作――也就是说歌唱时,身体的机能要该松的松,该紧的紧。作为一名歌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心理放松了,肌体也就放松了;而肌体放松了,喉咙也就放松了。

三、关于高中低音区的“统一”

任何人在接受一个新鲜事物时,总要经历从不知到自知的过程,这个过程就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反复的练习,练习多了就会从最初的不自然转向自然了。每个初学者在歌唱时都要经历一个呆板、不自然的过程,很多学生都觉得原本是会唱歌的,自从学了方法以后,反而不会唱了。实际上,学生觉察到自己唱的不好,反而说明了自己的认识在进步――因为你现在正处于一个摒弃旧观念,接受新观念的过程中;当新概念还未完全掌握,不会唱歌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督促学生坚持练习,一段时间之后,情况一定会有所改观。这其中,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学生对自己的歌唱进行了判断。那么对于流行音乐演唱来说,判断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呢?依笔者的经验来看,歌唱时高、中、低三个音区的统一是最主要的。因为三音区的统一意味着歌唱状态的协调、自然,也意味着歌唱风格有了产生或形成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各音区的统一也是欣赏者进行“三度创作”的必要前提。

1、坚持真声演唱理念

当今国内外流行歌坛的实力派歌手,他们无不是能高能低、能强能弱,上下控制游刃有余的高手。没有高音的歌手决不能算是一流歌手,但能唱高音的人未必就都是好歌手――唱好中低音也同样重要。很多学生只在演唱高音部分时,才知道要加强气息和力度,放开声音高歌,而忽略了中低音部分,尤其是低音部分,总是有气无声。需要强调的是,声音再低,底气也要足,也要坚持用真实的声音去唱歌的理念。这样才能保证低音是“实”的,而非“虚”的,低音才会有一定的质感。但最为关键是能否把这三个音区的声音衔接好,过渡得自然。有的学生高音区音色很漂亮,但中、低音区音色却浑浊,没有质感;有的学生中低音音色非常漂亮,而高音区音色尖而细,这就使得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一定要注意歌唱音区的统一。

2、建立相对固定的发声“位置”

弱而不虚、强而不冲,是“统一”的外在特征;声音力度是“统一”的内在要求。但从具体歌唱技法上看,声音“位置”的稳定性是声音“统一”的基础。很多学生在歌唱时,经常会出现发声位置随着音高的改变而上下游动,没有建立一个相对固定的发声位置,刚、柔无法“相济”――这是造成声音不统一的主要原因。要做到弱而不虚、强而不冲,学生必须通过长期坚持的、有针对性的基本功训练,逐步积累气息控制能力。

气息的运用决定着声音力度和情绪的掌控,所以,在实践中熟练掌握气息、声音之间对应关系,是演唱训练的重要内容。很多学生只会“放”不会“收”,碰到高音时气息的冲击力太大,声音响而失真;碰到低音时则声音虚。殊不知在轻声演唱时对气息也是有要求的――气息少了,声音就容易虚。演唱时应尽量加强力度,而不是加大音量;高、低音音量不能反差过大。一个好的歌手必须要做到收放自如,也就是说要学会声音的强弱控制。不论何种唱法,其声音都要求建立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上。无论是唱也好,“叫喊”也好,都要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发声“位置”――这也是形成个性演唱风格的重要前提。

3、咬字吐字

对于流行音乐演唱而言,个性就是生命,而流行演唱中吐字又是决定歌手演唱风格和个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声唱法一般都以“字正腔圆”来规范歌手的吐字,要求在共鸣的基础上去吐字。用流行唱法的审美偏好来看,这种太过于戏剧化的咬字吐字显得十分做作。流行音乐是一种生活化艺术,所表达的情感贴近人们的生活,它的吐字也应该建立在自然说话的基础上的,流行唱法只要求在自然的说话状态下,让听众听清歌词即可。

每个人在和别人交谈时,因距离、情绪等方面的因素不同,其音量和力度也会相应改变,但这都是在无意识之下自然产生变化的,因而声音很松弛,吐字也很清晰,而一旦进入歌唱状态时,由于受到平时所学的声乐知识影响,声带立刻紧绷,处于不自然的状态,字头咬的过紧,于是乎唇、舌、齿也都僵硬起来,使得声音很不自然。汉字由于受到“阴”、“阳”、“上”、“去”四声调的限制,在吐正字形时通常会将字头“咬”得很“死”,但英文字母的声韵没有汉字那么复杂,因而吐字很自然。对于吐字比较紧的学生,可以让他们通过对比汉字发音和英文单词发音,体会二者的异同来寻找松弛的感觉。当然从说话的自然过渡到歌唱的自然,是必需通过严格的训练、反复的练习才能完成的。

第3篇:流行音乐唱法教学范文

美声唱法是歌剧的产物,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物。“美声”不仅是一种歌唱的技巧,一种歌唱的风格,而且是一定的美学原则和艺术思想的体现。古意大利美声学派,首先应该被看作是一个文艺思想、艺术理想的学派,然后才被视为歌唱学派。民族唱法。广义的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主要包括传统的戏曲演唱、曲艺说唱和民间的民歌演唱三大类民族演唱艺术,同时包括中国民族歌剧的演唱和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演唱形式。狭义的民族声乐艺术,则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现代人所说的“民族唱法”,通常我们所说的民族唱法即是此类。它一方面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民歌演唱(也包括戏曲演唱和曲艺演唱),同时又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精髓,由两者融会贯通而成。

流行唱法(又名通俗唱法)。流行唱法始于中国20世纪30年代并得到广泛的流传。开始叫流行歌曲唱法,后来称通俗唱法,为适应与国际接轨,现在又改回流行歌曲唱法,简称流行唱法。它的风格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演唱风格追求自然、随意,强调用自己最真实的声音歌唱,从而体现声音的个性化与特色,感情自然流露,表演有很强的即兴性和煽动性,主要利用话筒等音响设备扩大制造声音效果,并且经常借助舞蹈、和声、电子乐队伴奏和一些高科技手段渲染舞台气氛。应该说流行唱法是一门集音乐、形体、舞蹈、表演等于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由于它的这些有别于美声,民族唱法的现代时尚,贴近人们生活的表演风格,使得流行唱法比起其他唱法具有更强的娱乐性和商业性,加上流行唱法入门比较容易,一些简单的流行歌曲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也可以自如演唱,所以,流行演唱受到大众尤其是青年人的喜爱,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

原生态演唱形式。原生态演唱即是我国民间的民歌演唱形式,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创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特点:演唱形式多样,有合唱、重唱、对唱、独唱、表演唱等;题材丰富多彩,有号子、山歌、小调等;地域分布广泛,大体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风格色彩区;演唱声音质朴、真诚、明亮、感染力强。

演唱方法的新特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和国外艺术形式的进入,国内艺术的繁荣,我国文化艺术形式也丰富多彩。声乐艺术也呈现出空前的繁荣与多样。从近几年来国内外的演唱实践来看,出现了各种唱法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趋势。

1.艺术歌曲流行化艺术歌曲是音乐史上一种特定的体裁。这种区别于歌剧和民歌的歌曲形式,具体说是指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歌词都是采用诗人的作品(如歌德等大师),所以内涵丰富,艺术价值较高。这要求演唱者具备较高的演唱技巧与艺术修养,艺术歌曲的特质决定它的演唱者必须具有良好的音质,细腻的声线,清晰的咬字与恰当的情绪表达能力。因此,能否唱好艺术歌曲是衡量一名合格歌唱家的重要标志,如德奥作曲家舒伯特、舒曼及我国作曲家黄自、赵元任、陆在易等作品。本文所论及的艺术歌曲也包括国内外艺术性较强的民族歌曲和美声歌曲。这些原本由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歌唱家演唱的艺术性较强的艺术歌曲,近些年来流行歌手也经常作为自己的演唱曲目,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认可。这种现象使一些艺术价值较高但普及性不强的声乐作品走到了大众的面前,得到了广大青年观众的喜爱,拉近了严肃音乐与大众的距离,为普及严肃音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也有人认为,这样演唱破坏了原有的艺术性,如:莎拉•布莱曼演唱的歌剧咏叹调《月亮颂》,我国流行歌手演唱的民歌、艺术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我像雪花天上来》、《怀念战友》、《我爱你中国》等。

2.流行歌曲艺术化首先,交响乐队与流行歌手组合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后期,流行歌唱艺术高雅化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各种流行音乐交响乐音乐会的举办,促使流行音乐与交响乐走到了一起。各种高级别音乐大奖赛以及红色经典歌曲等都能体现流行音乐的高雅趋向。2000年6月24日,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了“流行六月听听演唱会”。这次演唱会将古典交响乐队与流行歌手进行组合,一些流行歌手与交响乐队合作演唱自己的成名之作。[2]2000年7月12日,中国第一家专供流行音乐演出的固定剧场———中国流行音乐厅,在京创建,乔羽为中国流行音乐厅题写厅名,并寄语“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其次,近些年来一些经典的流行歌曲也由美声和民族歌唱家搬到了舞台、音乐会、电视屏幕上。这种做法给流行歌曲的演唱增添了新的形式和活力,也使流行歌曲的艺术性得到提升,内涵也更为丰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廖昌永演唱的《台》,吴碧霞演唱的《橄榄树》,杨曙光演唱的《在水一方》,泽旺多吉演唱的《天路》等。

3.民族唱法美声化民族歌曲的演唱要突出我国歌曲的民族性,在发声方法上要符合汉语发声规则、语言习惯,在歌曲演唱上要体现民族韵味、民族气派。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学习或从事民族歌曲演唱的学生和演员运用了较多的美声唱法的元素来演唱一些美声特点非常突出的歌曲,如阎维文演唱的《举杯吧朋友》、《我像雪花天上来》,常思思演唱的《玛依拉变奏曲》、《春天的芭蕾》,王宏伟演唱的《把一切献给党》等。这些歌曲如果没有良好的美声唱法训练做基础,演唱是非常困难的,几乎无法完成。

4.美声演唱民族化美声唱法源于意大利,以演唱西洋歌剧和艺术歌曲见长,与民族声乐有着明显的不同。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以学习和演唱美声歌曲为专长的歌唱家或演员,纷纷在各种不同的演出场合演唱民族风格十足的我国民歌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美声唱法演员的演唱曲目和范围,使美声唱法这种源于西洋的演唱方法走进了中国大众的音乐世界,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声乐艺术。如殷秀梅演唱的《我爱你,塞北的雪》、《北大荒人的歌》,德德玛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戴玉强和孙丽英演唱的《婚誓》等。总之,各种唱法和歌曲的演唱融合越来越明显,相互借鉴也成为普遍现象,有的歌唱家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演唱各种声乐作品的经历和能力,如中西合璧的吴碧霞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因而唱法之间的界限也相对模糊起来了。这种现象的出现,给从事声乐教学与演唱的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培养适应新形势的歌唱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思考与对策

1.正视现状,破除瓶颈,解放思想,树立演唱方法是为演唱作品服务的思想,技术服从艺术。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人们习惯将学生按唱法划分为美声唱法专业(声歌系)和民族唱法专业(民声系)及流行唱法系或音乐剧系。在教学上也是各自分开,教学体系、教学模式各不相同,教学曲目也大相径庭。形成了美声唱法的学生对民族声乐了解不多,民族唱法的学生对西洋声乐知之甚少,形成了彼此相对独立互不联系的两个声乐体系。这种教学方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造成了学非所用,不能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局面。我们认为在现代的声乐教学中要强调方法为演唱作品服务,技术服从艺术的思想。学习美声唱法的同学要学习民族唱法的技巧,学习民族唱法的同学也要掌握美声唱法的基本技能。要做到唱什么像什么。

2.打牢声乐演唱的基础,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中国唱法是基础。中国唱法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声乐传统精华与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洋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和教学方法手段,在深入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它既不同于我国民族声乐的传统唱法,又和民族声乐的自然唱法有着密切联系,亦即是目前普遍称谓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民族唱法”。这种唱法既能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歌曲,又能演唱艺术性很强的艺术歌曲、歌剧及一些难度较大的创作歌曲,并能适应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这种唱法也是目前我国各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学所采用的主流方法。在我国几代声乐教育家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将其完善并趋于成熟,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的中国民族声乐体系。它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是具有中国民族气派的声乐体系,是中国声乐艺术的努力方向和发展趋势[3]。

第4篇:流行音乐唱法教学范文

音乐课堂中能否引入流行音乐,一直作为备受关注的话题争论不休。流行音乐在音乐鉴赏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利大于弊的。使学生在感受音乐语言美的同时,还能够从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格调当中理解音乐的内容、形式、哲理的美。在欣赏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中让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东西,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素养,真正使学生做到学习音乐、喜爱音乐、选择音乐、享受音乐,让学生享受到音乐给予的乐趣。

长期以来,我国非专业大学音乐教育受专业教育的影响颇深,教学内容比较单薄,空间相对狭窄,教法单一,所以直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比较枯燥,缺乏激情、生气,难于唤起大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以及积极性,传统音乐教材以音乐知识为中心,大多数是艺术歌曲和内涵较深的古典乐曲,几乎没有涉及到流行音乐。而我们的学生大多是20岁左右的这个年龄阶段,特别是流行音乐已经成为他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一些对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的数据统计,90%的大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相对于课本上所选的乐曲而言,学生会比较喜欢流行音乐。他(她)觉得课本上所选的乐曲过于严肃、传统、陈旧,缺乏新鲜感。而流行音乐比较活泼、欢快具有律动感和他(她)的年龄相符合。在学校举办的《校园十大歌手》比赛中很多学生都选择了流行音乐作为参赛曲目。不少学生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和明星,还有些学生模仿得惟妙惟肖。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发现学生比较喜欢在本文由收集整理音乐课堂中接触到流行音乐。

这时音乐教师所要做的,就是针对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特点,选取健康、优秀地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使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作品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不仅可以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激活音乐课堂,而且有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对音乐课更有兴趣,不断提高学习音乐的信心和音乐审美能力,即达到教学目的又可享受到音乐艺术所给予的无限乐趣。

一、利用流行音乐导入,活跃课堂气氛

流行音乐以新颖流畅的音乐语言,平白直叙的表达方式,生动活泼的韵律以及不拘一格的演唱,可以使欣赏者在轻松愉快的体验和享受中增强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流行音乐来认识生活、体验情感。这正和音乐鉴赏课比较严肃的音乐恰恰相反,由于学生很少接触到古典音乐及浪漫音乐,对作品背景知识和鉴赏能力的缺乏,很难听得懂,所以就对其不感兴趣往往望而却步、敬而远之。这时引入流行音乐作为导入,对音乐家的简介、音乐作品的背景介绍以及分析作品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1、《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我以she的一首《不想长大》,并提一些有关新课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2、周杰伦的《夜曲》采用的是肖邦e大调夜曲的曲调,我先让学生听流行音乐后再听交响乐,学生会发现一些流行歌曲的曲调原来出自于他(她)不喜欢的音乐,从而打消了厌学的念头。

二、以学生兴趣点为中心,引导学生鉴赏

从在课堂中引入流行歌曲,选择适合学生的演唱能力,音域不宽、音调不高、作品难度不大、容易演唱的歌曲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流行音乐的专题鉴赏是非常有必要、重要的,这类课不仅使学生欣赏到喜闻乐见的作品,传授相关的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鉴赏,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面对纷繁的流行音乐世界,能够作出属于自己的客观理解。真正使学生做到:学习音乐、喜爱音乐、选择音乐、享受音乐。

三、流行音乐对高校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意义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流行音乐无法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如果能有效地利用,其实流行音乐也可以为音乐教学服务,使音乐教学锦上添花。流行音乐进入高校课堂教学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必然产生的现象,作为一名高校音乐教师不要有排斥心理,要灵活应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胆地进行实践。大学生在身心和领悟世事能力上基本成人化,他们懂得如何去选择。好的流行音乐同样具有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其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教师面对学生对流行歌曲喜爱的热情加以引导,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让流行歌曲更好地为音乐课堂服务,让流行歌曲更好地激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热情。音乐课程是目前高等教育领域中实施艺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综观当代高校学生的音乐生活,大部分都与流行音乐有关。因此,流行音乐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有重要意义。

1、流行音乐对高校学生的德育教化功能。

所谓流行音乐的教化功能是指流行音乐对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操、道德品质、人格魅力等精神素质方面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在宣泄之后健全个体的人格。音乐欣赏使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欣赏者是在听觉感应的基础上,通过个体的心理感应,达到一种“心领神会”,从而形成与音乐原创意图的共鸣和情感的升华。并在这个不断接受美的洗礼过程中,完善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可以说,浩如烟海的流行音乐作品构成了庞大的音乐文化宝库,它既满足了高校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求,又使学生在不断发展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获得了情感的升华;当今的中国大地到处都在演唱着流行音乐,只要有音乐播放的地方都会有流行音乐的传播,流行音乐几乎达到了泛音乐化的状态,因此弥补音乐艺术素质几乎成了当代高校学生重要的追求。如蒙古族歌手腾格尔的一曲《天堂》以宽广的旋律唱出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象,给以辽阔豪迈、苍劲刚毅的美感;《童年的小摇车》、《妈妈的吻》、《外婆的澎湖湾》、《蜗牛与黄鹂鸟》等歌曲结构短小,旋律轻快、琅琅上口。歌颂了亲情与友爱及厚重的人文关怀;《爱的奉献》、《常回家看看》、《懂你》、《祝你平安》等歌曲贴近生活、抒情性强,表达了亲情和爱家、爱国之情;《同桌的你》、《涛声依旧》、《为了谁》、《你是这样的人》、《乡路伴我同家》等富有哲理,探索人生真谛,追问人间真情。

2、流行音乐对高校学生音乐的感知能力的提高。

学生个体内部发展方面在高校学生日常生活的音乐体验

 

中,流行音乐占有很大比重。流行音乐为学生们感知音乐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从与流行音乐的频繁接触中,个体潜移默化的形成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即便个体的基本音乐技能还不够(例如不太会识谱,也不能正确表述节奏节拍、音高的含义)。但是他们却能较准确地唱不少流行歌曲,节奏把握得也不错。这是因为在日常的生活中常常体验流行音乐,音乐成为高校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全面系统的学习有关流行音乐及其相关领域的知识。如,流行音乐创作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背景。流行音乐自身的美学特点、艺术风格等。这些知识与个体已有的知识体系相融合,继而丰富个体的知识系统。继而激发个体学习音乐的热情。

第5篇:流行音乐唱法教学范文

[关键词]声乐教育 前沿理念 民族声乐

一、我国声乐教育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具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悠久的艺术长河中,我国的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底蕴深厚,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年以前。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到今天,我国的声乐艺术文化无论从创作思想上,还是从创作内容上、创作风格上、创作技法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国声乐表演和声乐教学也随之在技术上和艺术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完善。随着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在音乐艺术文化方面不断地交流,使我国声乐教育工作者有机会借鉴国外更多的声乐教学成功经验,从而推动了我国声乐教学和演唱的不断发展。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中,声乐教育工作者对欧洲美声学派的技术要求、演唱风格、美学原则及教学理念都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尤其是对学生的声乐技能训练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启示,从而使我国声乐教学的思路、视野以及教学水平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经验的同时,如何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声乐发展,如何创新声乐教育理念,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声乐技能,已经成为现在国内声乐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声乐教育前沿理念

1.民族声乐发展的“一元化”和“多元化”

中国民族声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引进西方声乐技术后更是得到了迅速发展。但近年来,因为我国民族歌唱家的演唱风格大都趋于一致,都采取,以同为主的美学原则,民族声乐越来越趋于单一的演唱方式,它扼杀了民族声乐的特色和多元化风格。和其他国家相比较,我们会发现,美声唱法都因地域文化的不同而表现出个体风格特色的差异性,而我国拥有56个民族的地方音乐和戏曲曲艺音乐,但在民族唱法上表现出“一元化”的趋势是不正常的。所以,大力倡导民族声乐的民族特色,培育民族声乐的特有韵味,倡导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也就是风格上的多样化是很有必要的。这符合我国民族声乐兼收并蓄的发展特点,也有利于民族声乐发展的百花齐放。

2.对“三种唱法”的改革创新

伴随我国声乐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问题――如何看待“三种唱法”,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从第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开始,以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划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所谓“美声”,就是专指西洋歌剧和艺术歌曲的演唱,“民族”则是指我国“地域性”民族民歌的演唱。但自从有了现代歌曲创作之后,传统民歌演唱,特别是汉族民歌的演唱方法开始分化。19世纪二三十年代,黎锦晖奠定的“流行唱法”具有生活化、都市化、个性化特点而另一方面,聂耳、冼星海等人奠定的“新民歌唱法”具有群体化、美声化、民族化的特点。从歌手来讲,周璇是中国现代流行唱法的先驱,王昆则是现代民歌唱法的先驱。两者都来自民族民间音乐,不过,前者与欧美流行音乐唱法相结合,后者则与西洋美声唱法相结合,由此发展成了三足鼎立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成型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流行音乐在中国复苏前,没有根本性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种模式出现了变化。一方面,是流行音乐出现了爵士、摇滚、都市抒情歌曲等风格上区别明显的流派和类别;另一方面,创立于20世纪40年代的“新民族唱法”经过近50年的发展,最终成了学院音乐教育的主流,占据了几乎是惟一性的统治地位,但“科学化训练体制”越来越导致了个性的丧失和对各民族、各地域,民族、民间音乐的压制,因此,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异议和反对。

在这种情况下,三种唱法的分类就变得不但不够严谨和科学,而且己经开始严重阻碍了中国声乐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阻碍了“原生态民歌演唱”的发展。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营造出了建国初期较为宽松的艺术氛围。今天,对待所谓非学院派的“原生态”唱法,难道我们不能再宽容些?对此问题,笔者非常赞同音乐评论家金兆钧“旧的音乐研究理论已经落后于音乐发展实际的显现”的观点。所以,我们的音乐理论、音乐教育、音乐评论应该敏锐地关注音乐实践的变化发展,有所改革,有所创新。

三、构建先进的声乐教育理念

先进的声乐教育理念应该以本民族声乐艺术成果为基础,广泛汲取和借鉴西洋声乐艺术先进的经验和理论,形成世界性的中国声乐艺术。

1.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成见

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结合。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的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千万不能去造“声音”。

2.扎根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沃土

使中国传统的优秀音乐文化被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3.借鉴“西洋唱法”的先进经验

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具有共性,有相互借鉴的地方。“西洋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到底如何借鉴“西洋唱法”中的先进经验,中西结合,达到发展我国声乐艺术的目的,我们的先辈和广大声乐工作者已经做出了长期的、艰苦不懈的探索,也总结出了许多丰富的经验,总的来说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声乐教学中,根据学生声音特点,因材施教,广泛汲取西洋唱法中先进的训练方法。第二方面,是如何将美好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嗓音运用于风格不同的中国作品的演唱中。

随着我国声乐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国外交流的进一步加深,我国的声乐教育事业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民族声乐一定会在世界音乐舞台绽放更加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周为民.对民族唱法的几点思考[J].中国音乐,2000,(2).

第6篇:流行音乐唱法教学范文

    目前社会上流行音乐大行其道,而民族音乐却处在一种非常尴尬的地位。学生在学校里每天耳濡目染的全部都是各式各样的流行音乐。但在多元文化的世界背景下,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何让远离学生生活时代的民族音乐接近学生;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欣赏民族音乐;如何将民族音乐更好的教授给学生,能否运用流行音乐的因素与民族音乐相结合,让学生可以在一种索求而不是被求的情况下吸收民族音乐的知识。本文将就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二者的关系,以及流行音乐中的民族音乐因素的分析,希望有助于发展在民族音乐教学中的新的方式方法。

    一、发现流行音乐中的民族因素

    早在八十年代初就有了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元素相结合的例子。邓丽君演唱的大多是以民间小调为素材创作的歌曲,如《小城故事》、《原乡人》、《路边的野花不要采》等,台湾高山族民歌《娜鲁湾情歌》的流传更是给了大陆音乐制作人很多启示。随着崔健的一首《一无所有》的流传,整个中国都刮起一股强劲的西北风,《黄土高坡》、《高天上流云》、《信天游》等一大批以西北民族音乐为素材的流行歌曲到处传唱、家喻户晓。“北方歌王”腾格尔扎根在蒙古民族音乐基础上的音乐创作使自己保持在中国流行乐坛拥有一席之地;上海着名二胡演奏家马晓晖与电声乐队的完美合作;冯小泉、曾格格夫妇的流行民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朱哲琴的《阿姐鼓》方兴未艾;“彝人制造”演唱组合迅速蹿红等等无不说明一点—中国民族音乐正在逐渐完成一次新的质变

    二、流行音乐中的民族因素特点

    1.民族戏曲音乐的借鉴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已独特的地方音乐(包括剧种),如广东的粤剧,河北的评剧,陕西的秦腔等。而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最具实验性大众化的音乐,当然也要用戏剧曲艺的手法来谋求创新。刘欢的《情怨》,这首歌具有京剧的行腔特点,尤其是结尾的拖腔,京剧韵味更是浓烈,简直分不清它是京剧唱段还是流行歌曲。王力宏的《在梅边》,则借用了汤显祖的《牡丹亭》的故事情节,并在音乐中直接加入该剧的几句原唱句,并模仿该剧唱法有慢到快的特点,将昆曲的唱腔及该剧的特点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不仅展现了流行音乐的元素,更吸引人听觉、让人为之一震的是音乐中中国戏曲的加入,及对牡丹亭爱情故事的叙述。当然,流行音乐对戏剧曲艺的手法和风格的借鉴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但却从一个侧面经典地证明了流行音乐中民族音乐元素的活跃是全面而充分的。

    2.地域民间歌曲的借鉴

    西北风,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歌坛的一个辉煌记录。是大陆原创歌曲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也涌现了一批真正有代表性作品和实力歌手。由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加之摇滚节奏的配乐,摇滚或流行歌手的现代唱法等处理演绎,使西北风歌曲成为家喻户晓风靡海内外的流行风潮。其中以崔健的《一无所有》,杭天琪的《信天游》,胡月的《黄土高坡》最为突出。这些歌曲采取了陕北民间音乐的音调,形成了城市创作民歌的回归。“西北风歌曲,明显地引进了欧美摇滚思维,挖掘并汲取了我国北方音乐的巨大能;内容具有批判意识,风格慷慨激昂,带有强烈的宣泄色彩;是刚刚萌生的乡土摇滚与传统民歌的折中,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进程中是个很大的突破。”此后,陆续出现了许多具有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及歌手,李娜的《青藏高原》,李琼的《山路十八弯》等,其中最着名的是腾格尔,他一直坚持把自己的音乐创作扎根在蒙古民族音乐的基础上,使自己能一直保持在中国流行乐坛拥有一席之地。这些创新歌曲,都是从传统音乐中提取了最适合于歌词内容歌曲形式的音乐元素,以现代创新意识和表现技巧进行再创造的作品,这些歌曲既保留了传统音乐的神致意韵,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全新的音乐艺术形象以及生动感人的歌唱表达效果。

    3.民族乐器的借鉴

    从磬、埙、编钟、古筝等远古乐器到后来的琵琶、洞箫、笛子、二胡等,中国的民族乐器历史悠久,种类众多。这些乐器不仅有着独特的音色,而且还有着丰富的表现力。曾在黑豹、唐朝等摇滚乐队任键盘手的王勇,虽然是中国摇滚的先行者,但他始终没离开民族乐器的运用。他以古筝、柳琴、笙等创作的《往生》既古典又流行,不仅体现了现代的音乐审美理念和创作手法,而且还体现了民族乐器所具有的丰富的表现力,堪称传统与流行的完美结合。冯小泉、曾格格夫妇作为流行歌手也作为民族器乐演奏家,他们更是把民族乐器与流行音乐结合得天衣无缝,箫、笛子等民族乐器几乎成为他们既时尚又唯美的音乐的主要文化特征。

    三、流行音乐在民族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1)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将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可以用实际的作品来阐述民族音乐的审美追求的内向回归。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民族音乐,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声乐、器乐、音乐文本等多种表现形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民族情结体现在音乐的形式与内容上以及中国流行音乐的审美内涵上。

    (2)在流行音乐中,中国优秀的传统民族器乐与西方现代乐器的融合,打造出具有中国现代美、古典美的兼容并包新式民族音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元素。

    (3)通过流行音乐发现民族音乐的元素,既是对传统音乐反叛与颠覆,又是对传统音乐的反哺与重构,这个事实不仅印证了民族音乐的所具有的资源价值和文化价值,使民族音乐具有新的审美品质和艺术魅力,而且为民族音乐的传播打开了更为宽阔的通道,使得人们——尤其是喜欢流行音乐的年青的一代更多地接触、更深地体验民族音乐的魅力所在。流行音乐从根本上属于中国文化系统而成为中国音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一种扩张与延伸,一种变形与创新,一个流派,一个分支。所以,与其说中国音乐受到西方流行音乐的冲击而失去某些传统因素,不如说它借鉴了西方流行音乐的形式而获得了新的表现力更为准确,与其说中国民族音乐被中国的流行音乐压抑,不如说它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即流行音乐的形式出现更为准确。

    总之,在中国流行音乐中发现、总结民族情结,体现着民族音乐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不断开拓着自我的发展空间,通过植根于流行音乐文化,发展更加有特色的民族音乐,使民族音乐变得更加丰富,群众基础更加广泛,流传更为久远!

    参考文献:

    [1] 李晓妍《流行音乐中的民族音乐因素》,《音乐研究》2009,第6期,p82.

第7篇:流行音乐唱法教学范文

从电视媒体或音像作品耳闻目睹:一些内地歌手唱R&B、Hip-Hop……有些像外国人唱京剧的感觉。他们的演唱欠缺很多细致环节,差距在什么地方呢?

国内流行音乐市场由于形成的历史较短,通俗音乐演唱教育教学体系相对薄弱,人们对流行音乐的认知,是从盲目追赶港台、日韩,再追欧美开始的。欧美演唱会及CD在中国音像市场的繁荣,造成国内观众从视觉和听觉的欣赏水平,大大超过目前国内处于落后的演唱水平。

国内流行音乐演唱教育,由于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自然受到美声、民族唱法的影响。

众所周知,美声、民族唱法的呼吸是气息向腰腹部支撑住歌唱,声音唱出来旋律性比较强,而演唱中的呼吸,以唱完一乐句小节再换气方式为主,从而形成了美声、民族的歌唱声音和呼吸方法,在乐谱中每一小节有四拍为计算单位的演唱理念。

那么写成谱子,我们会更加直观地看到:

由于气息在腰腹部支撑,造成了声音的旋律性,那么中间的乐谱部分为节奏性,显而易见地,歌唱、也就是人声的嗓音“乐器”部分,没有与作曲家的音乐部分相互吻合。我常常在讲课中提到,呼吸方法的运用,决定你的歌唱声音只能是唱旋律,而不能歌唱乐谱中的节奏(我个人称它为唱小节)。

换句话说,在整个音乐作品中,你的人声演唱部分没有表现出来。也可以说,乐谱与人声演唱各不相干。简言之,叫没有唱音乐。

什么叫唱音乐呢?例如:一个舞者,由一段慢抒情音乐,跳一段慢抒情舞蹈。他的舞蹈动作和内心感受与其伴奏的音乐,完全一致,叫跳音乐。反之,舞蹈音乐是快节奏,舞者跳的是抒情古典舞,那就成了舞者与音乐分离,没跳音乐。

那么,这种人声、乐谱、气息三者都能在每个拍子中统一,(我个人称之为唱拍子),他们三者同时会把每一拍的强弱表现出来,那自然是在音乐上表现力更细腻,从而突出音乐演唱部分的跌荡起伏,让观众听觉和视觉上充分享受音乐――说唱的艺术魅力。

怎样才能做到唱音乐唱拍子呢?

首先,在歌唱中的呼吸方法,不能够支撑在腰腹部,横隔膜要完全放松,气息要跟随着流行音乐的节奏律动而一起摆动,才能使你的嗓音“乐器”即人声部分与音乐节奏部分取得一致,这才是欧美流行演唱方法的第一步。也叫做歌者与乐队能合在一起的唱音乐的节奏、律动方式。

从谱子上,可以这样看到:

当人声、乐谱与气息三者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它会形成一个整体表现力,如前图所示,人声、气息与乐谱分离的形式,他们之间哪种艺术表现力更准确、丰满,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唱音乐,仅仅是最基础的一部分,要想做到唱好音乐,只靠声音的表现力与乐谱一致是不够的,还要练习歌者的心理与肢体语言与音乐律动的一致性。

歌者如何做到通过肢体语言和心理去感受音乐,然后再利用肢体语言和心理感受,把音乐表现出来呢?

第8篇:流行音乐唱法教学范文

关键词:民族唱法歌唱风格艺术特征

一、引言

在世界音乐发展中,中国声乐艺术经历了漫长的演唱、教学实践,特别是近百年来的实践,已形成了自己独特、多样的音乐艺术风格类型。根据其艺术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民族民间型、戏曲曲艺型、民族传统型、现代民族型、混合型和美声型等。分析各种类型的形成及特点,探索它们之间的联系,不仅有利于各种唱法的融合、交叉,而且对于促进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并使其在世界音乐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声乐艺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中国歌坛上的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也包括戏剧、曲艺舞台上的戏曲唱法与曲艺唱法。即凡具有中国风格、运用中国语言与音乐语汇表达中国人情感的歌唱方法通称为中国声乐艺术。中国的民族音乐宝库中积累了丰富的财富,包括传统声乐理论、教学方法、演唱技艺和文献资料等等。20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欧洲传统唱法(美声)在中国的传播,各音乐艺术院校借鉴外来的优秀教学法,培养了一批批高水平的歌唱人才,建立了新的歌唱体系。

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史上曾出现几次的纷争。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产生了激烈的“土、洋”之争。学西洋唱法的人认为民族唱法“不科学”,“直着嗓子喊”;搞民族声乐的人则认为洋唱法是“打摆子,含橄榄,洋腔洋调听不懂”。直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流行音乐的涌入才告一段落。改革开放之后,频繁的对外文化交流,电视机、录音机等音响设备的普及,尤其是港台流行音乐大量涌入,引起青年人的“共鸣”,流行音乐充斥大街小巷,在坚决取缔“黄色音乐,靡靡之音”无疾而终之后,只得“加以正确引导”而让其存在。其后,音乐界又展开了严肃音乐与流行音乐的争论。歌坛内部分人认为:“流行歌曲是狂喊乱叫,不能登大雅之堂,根本不能叫唱。”而歌星们则认为:“只要有群众喜欢就是好的,你思想跟不上趟。”这种对峙的局面维持了一个时期,流行音乐一度占领了大半音乐阵地。直到90年代,在极力扶持严肃音乐、弘扬民族文化的政府行为下,三者才得以平衡。近年来,音乐界大胆创新,使不同唱法携起手来、相互合作,体现了歌坛的民主气氛和包容性。笔者认为:各种风格互有短长,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才是中国声乐艺术未来发展之路。

二、中国声乐艺术风格的形成

1.艺术风格的内涵

所谓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形式所体现的风貌、特色、气质等。声乐艺术也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由于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不同,其语言、生活习惯、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传统喜好、民族特性、审美情趣及社会发展、政治思想变革诸多因素都有差异,这是构成艺术风格的主要因素。对于声乐艺术而言,风格是歌者在音质、音色、语言、共鸣、力度、润腔、情感和音乐处理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性,同时,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及个人气质也会直接影响个人的演唱风格。以上诸因素的总和便构成了一个歌唱家的演唱风格。

2.艺术风格的内涵的形成和发展

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人们由于民族的不同,生活的地区、国家不同,从远古至今的历史变迁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语言文字、风土人情、生活习性、社会意识、审美观念等特性。这种风貌体现在文艺作品之中,形成了这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艺术风格。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音乐艺术风格绚丽多姿自在情理之中。不仅56个民族有56种风格,仅是汉族因居住的地区有草原、山区、平原和盆地,加之各地区语言特点、风俗习惯和气候条件等差异,使我国北方音乐高亢嘹亮,南方音乐婉转秀丽。魏良辅在《曲律》中说:“北曲以遒劲为主,南曲以婉转为主,各有不同。”不仅如此,各地音乐尤其是山歌、小调、号子、花儿、信天游、歌舞、说唱、戏曲以及现代创作歌曲等都有鲜明的特色。如江南小调温柔秀丽,东北民歌开朗诙谐,藏族山歌宽广豪放,广东南音柔美雅致。这些各具特色的歌曲包含着音乐语汇、旋律、节奏、调式、曲式、语言、发声、唱腔运用、声音色彩、演唱气质和表演形式等多方面的内容和因素,从而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特色和演唱风格。

三、中国声乐艺术风格的特征比较

1.民族民间型

此类唱法大多来自民间、基层,来自广阔的农村、草原、山区和边寨。在劳动和生活中接触了许多原始山歌、号子、小调和歌舞等民间音乐,经过祖辈口传心授代代传承,形成它们的演唱特色。民族民间唱法具有以下特征:

(1)声音明亮、真实,歌唱自然、纯朴。此类型基本保留本地区、本民族的原始风格与韵味,是最地道的“原汁原味”。

(2)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是专业作曲家、理论研究工作者所需要的珍贵原始音乐素材,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3)表达感情直接,抒发不同情感。此类型能根据不同的生活、劳动情景而选择相应的歌曲以抒发心中的情感。如劳动打夯时的《打夯号子》,船夫拉纤时唱《船工号子》,秧田除草时的《薅秧歌》,姑娘出嫁时的(婚嫁歌),男女青年择偶时的对歌,与西方人小夜曲表达爱情具有同样的浪漫色彩。

(4)语言朴实无华。多采用本民族或当地方言演唱,强化了演唱风格。

(5)多为原始民歌或改编的新民歌。反映该地区、民族的地域文化特色。

2.戏曲曲艺型

中国的戏曲唱法是传统民族声乐中高度发展的一种类型,起源甚早,到宋元时期已得到迅速发展,在唱法风格及方法上又有了新的要求;明清时期,戏曲唱法更趋完善和系统化。戏曲唱法发展至今,更具独特的演唱风格,形成了口、眼、身、法、步、唱、念、做、打的“四功五法”表演体系。戏曲、曲艺唱法具有以下特征:

(1)剧目和文献资料百年流传。各剧种有固定的词牌、曲牌和音乐格式。由于戏曲带有鲜明的地方性,音乐风格和运腔方法有明显差异,闭目一听可知“京剧”“川剧”还是“豫剧”“粤剧”。

(2)训练方法传统程式化。有一套培养演员基本功的传统方法,教学方法沿用传统的“口传心授”法。

(3)嗓音运用各不相同。各剧种由于风格的差异,在嗓音运用上也各不相同。以旦角(女高音声部)为例,京剧等由于唱腔音域宽广而运用假嗓,另一些剧种如黄梅戏等则运用真声为多,豫剧则下真上假、用嗓独特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曲艺唱法也在不断发展,尤其青年演员,其声腔运用已融进歌唱方法,从而增强了唱腔的表现力。(4)戏曲以生、旦、净、末、丑(类似歌唱中四个声部的划分方法)来区分剧中人物的性别、年龄,各类人物的用嗓方法也不尽相同,大多以运用局部共鸣为主。

3.民族传统型

在声乐界学习民族传统唱法的人甚多。他们综合了戏曲、曲艺及各类民歌的唱法,民族音乐基础坚实,同时还能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使自己的歌唱既有浓郁的风格又有较松弛通畅的声音,歌唱深受群众喜爱。民族传统唱法具有以下特征:

(1)声音明亮靠前,运用局部共鸣多,音域宽广,歌唱能力强。

(2)歌唱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能驾驭各类风格作品。

(3)字、声、情、味、形协调统一,演唱时能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

(4)演唱曲目大多为改编民歌或具有民族特色的创作歌曲及外国民歌。演唱曲目范围较宽。此类歌唱人才有两种:一是从小在戏曲团体接受正规训练,后转入声乐领域从事职业歌唱。老一辈歌唱家郭兰英等最具代表性。二是非民歌手或戏曲演员出身、但具有民族歌唱的天赋条件和乐感,通过学习戏曲、民歌的演唱技巧,出色掌握各类风格运腔方法,结合科学发声,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演唱路子。如胡松华、蒋大为、鞠秀芳、邓玉华和于淑珍等。

4.现代民族型

“现代民族唱法”是周亨芳1988年《歌唱与训练》一书中提出的。用“现代”是为区分年轻与老一辈在唱法上的某些差异。20世纪60年代初,部分音乐院校设立了民族声乐专业。招收了少量学生。由于多种因素,成名者甚少。改革开放以后,从事民族声乐演唱的演员和学生纷纷进入音乐院校接受系统正规训练,大胆学习西洋唱法的歌唱技巧和音乐理论知识,走出了一条宽广的、并具有时代气息的歌唱路子。如、董文华、万山红、阎维文、乌日娜、宋祖英和张也等,他们的演唱体现了现代民族唱法的水准。现代民族唱法具有以下特征:

(1)歌唱自然流畅,轻松洒脱。受民族传统音乐的熏陶和良好训练,具有优良的发声技巧和扎实的基本功,具备从事民族声乐演唱的先天素质条件。

(2)吐字清晰,语音标准。此种唱法声音明亮结实,音色甜美,灵活运用混合共鸣,声音穿透力强。

(3)音域宽广。可掌握多种风格,能驾驭高难度作品及胜任歌剧角色。

(4)演唱曲目大多为作曲家创作的具有民族风格、时代特征的歌曲、歌剧和中外民歌。

5.混合型

根据演唱风格及发声方法的区别,在混合型唱法中又可分四种类型:

(1)美声混民族。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声乐界不少从事美声唱法教学与演唱的人按照洋为中用的思路,运用美声唱法的良好功底,结合民族风格、韵味,可驾驭高难度美声、民族韵味的创作歌曲或歌剧。如李双江、马玉涛等歌唱家的演唱就具有代表性。80年代至今,走中西结合路子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一股中坚力量。如殷秀梅、韩延文等歌唱家。

(2)民族混美声。以民族传统唱法为根基,掺和一些美声发声法,声音效果既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又有外来唱法的特色。声音明亮、结实,上下统一,真假运用适度,可运用混合共鸣于歌唱中,音色富于变化,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演唱曲目多为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和改编民歌。如吴雁泽、姜家锵和德德玛等著名歌唱家。

(3)民族混通俗。20世纪70年代中期,李谷一、朱逢博等人在演唱中大胆使用通俗歌曲的发声技巧,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歌唱声音明亮靠前,自然亲切,口腔共鸣运用较多,声音更为真实,色彩极其鲜明,表达感情直接,演唱民歌、小调及具有浓郁风格的创作歌曲更是能得心应手。由于当时的认识偏差,声乐界对二位歌唱家的演唱风格曾褒贬不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演唱风格日益为听众所接受。

(4)通俗混民族。80年代中期,通俗唱法从单纯的模仿港台逐步发展到唱内地创作的通俗风格作品。在崔健的《一无所有》、《信天游》流行后,刮起一股“西北风”。此后,作曲家创作了许多富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的好作品,将通俗音乐引入正规发展轨道。由于作品的产生和需要,促使通俗歌手学习掌握民歌风格、说唱风格,涌现出一批演唱带民族风味的通俗歌手。如刘欢、李娜等。事实证明:“因材施教”永远是重要的也是第一教学原则。

6.美声型

美声唱法传入中国有近百年历史,发展至今已有相当高的水平。虽然历史上它曾遭批判,但改革开放以来,音乐艺术院校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美声唱法歌唱家在国际比赛中获奖,且其演唱日益为听众所喜爱,从而使中国声乐自立于世界音乐之林。如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郭淑珍教授所演唱的中国作品《黄河怨》、《茶山新歌》和王秀芬、么红、郑咏演唱的《我爱你,中国》等充满着深深的爱国激情,是美声唱法的中国化表达。美声唱法具有以下特征:

(1)声音连贯通畅,音色圆润,音域宽广,声音表现幅度大,整体共鸣运用极佳,声音的穿透力、爆发力强。

(2)美声唱法的发音特点用于合唱是最佳的发声方法,人声的粘合、谐和性能强。

四、结语

声乐艺术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随着时代和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而发展变化,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歌唱艺术。中国声乐艺术中的不同类型、风格,只要符合时代和群众的要求,历史会做出公正的评价,这是其一。其二,中国的声乐经过近百年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后发展迅猛,造就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歌唱人才,他们在世界级的比赛中频频夺魁,说明中国的声乐已自立于世界音乐之林。中国唱法、中国学派的独立与崛起,还要音乐工作者共同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郭伟萍.谈民歌演唱中应注意的问题[J].聊城师院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1(3)114~117

[2]管林声.音乐艺术的民族风格[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104~109

第9篇:流行音乐唱法教学范文

一、选择记录——歌者

中国的传统声乐艺术可谓博大精深,其中“民歌”艺术以其鲜活的演唱形式,多变的叙事风格尤为突出。“民歌”因地域不同,演唱条件特殊(多是山野平川,乡间农作时哼唱),是先于乐器伴奏的音乐形式,作为基层劳动人民的声乐载体更加喜闻乐见。民族声乐艺术每一次的发展都为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与演唱环境,在艺术形式上力求灵活与多变性,在文化上贴近生活,具有一定的文化认同感。在保留原生态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灌入新的时代标准与要求,使其形成一套系统的民族演唱风格。20世纪40年代后,“民歌”也从一种声乐艺术形式逐渐转化成为一种演唱方法,并在20世纪后半叶近60年的发掘与继承中形成了较为科学的演唱方法和训练手段。特别是女声的演唱发展到现今为止,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现代演绎风格和完整的学科体系。选取有代表性的“民族唱法”歌者作为记录对象,就在于歌者演绎作品时,既体现了民族歌曲所携带的独特文化特性、文化背景与地域差别,又融入了时代艺术的演唱审美要求,也不脱离社会及文化的普遍需求。另一原因是,在我国历史的不同时期涌现了许许多多具有时代影响力的歌者,为中国的声乐和民族声乐演唱事业发展史写下了浓浓的一笔,他们的出现不仅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是一个民族的集体精神记忆和家园,更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核心力量。在音乐多元化的今天,所带来的极大惊奇与审美冲击之后,在思索中国文化前行步伐时,无不感到文化归属感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性”意识始终决定着“民族唱法”的永久魅力,与此同时也留给中国声乐教育人肩上“永久”重任。

二、被历史记录的歌声

1.歌唱家周淑安、黎莉莉、周漩20世纪20年代—40年代,萌生期的中国民族唱法女声演唱艺术,是在“西乐东渐”以及的影响下,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西方音乐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条件。留美女高音歌唱家周淑安,1928年任教于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从事声乐创作与声乐教学,创作儿歌50多首,并培养了许多声乐人才,(1)奠定了中国声乐艺术中西文化融合的“声乐景象”。西洋声乐的传入,“学堂乐歌”与“儿童歌舞剧”的创作表演广泛兴起。这是中西两种音乐文化的撞击,开创了声乐的文化时尚,促进了中国声乐的创新发展。被誉为“中国近代歌舞之父”的黎锦晖,致力于民族特色的音乐创作,采用广为流传的民歌、小调、曲牌作为素材,创作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有影响的作品,是中国最早产生的歌剧。词曲结构声调准确、曲调单纯流畅而又富有律动线,将歌词的字音、四声与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语言与音乐美的和谐统一(2)。他还举办声乐教学与歌舞表演艺术培训学校,开始我国早期声乐艺术的模式。我国早期舞台、影视演员大多出自黎锦晖的“明月歌舞剧社”。另一位金嗓子周璇,她极具歌唱天赋,音质甜美,吐字清晰,情感委婉,充满独特的审美魅力。在当时上海深受西方音乐文化影响,周璇把中国特色的民歌带上舞台,主唱100多首歌曲,周璇的演唱风格根植于民族的土壤中,将地方小调与曲艺中唱腔融入她的演唱,贴近时代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她的歌声记录了一个时代新旧文化交融的过程。

2.歌剧家张权、李波、王昆20世纪30年代—40年代,歌唱家张权成功地饰演歌剧《秋子》,显示出她很高的艺术修养和扎实的演唱功底,尤其是在西洋声乐艺术怎样结合中国语言风格特点的处理与把握方面。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解放区广泛开展秧歌剧的创作。“秧歌剧”是一种小型的歌舞剧,原流行于陕北农村的一种歌舞形式——秧歌。以其主题鲜明、风格简朴、短小精悍、载歌载舞,民风强烈而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3),李波等一批民族声乐演唱家正是由此成长起来,铸就了自己灵活多变的演唱和表演技艺。她们的演唱吸收传统戏曲字正腔圆的发声技巧,又融合西方声乐腔体共鸣的方法,较好地实现了声情并茂的演唱艺术效果,也推动了中国新歌剧演唱“戏歌唱法”的形成。作为揭示社会主题、弘扬民族气魄应运而生的“新歌剧”《白毛女》,开始了民族声乐艺术创作的探索。艺术家王昆为真实地刻画剧中“白毛女”人物形象,创作新歌剧的艺术,深入学习研究传统民间唱法、传统戏曲唱法,形成了她独特民间韵味音色、自然生动表现风格的歌剧表演特点。王昆是“改洋从土”、“戏歌综合”时期民族声乐艺术的代表。

3.歌唱家郭兰英、邹德华、才旦卓玛郭兰英是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声乐表演艺术家,她戏曲科班出身,凭借大量汲取民族传统戏曲艺术丰富营养的优势,为“改戏从歌”的新歌剧艺术铺设了前提条件。郭兰英唱红全国的歌曲包括《妇女自由歌》《翻身道情》《南泥湾》《绣金匾》《我的祖国》等,她的声音有着浓郁的民族色彩和质朴的艺术魅力。20世纪50年代初毕业于美国朱里亚音乐院歌剧专业的女高音歌唱家邹德华,在歌剧《草原之歌》演唱中,采用西洋与民族风格相结合的戏剧性演唱风格,自然、科学、均衡地展现出人声艺术独特审美力与感染力,为当时中国民族唱法女声的演唱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民族声乐艺术进一步科学化。1957年“全国声乐教学会议”后,掀起了民族歌唱的教学,上海音乐学院王品素老师培养了以才旦卓玛、何纪光为代表的优秀少数民族歌唱家。他们的演唱既有科学的发声方法,又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此时,中国民族声乐女声的演唱艺术已经由“土洋之争”向“土洋结合”过渡。但由于政治空气的紧张和“”的步步逼进,这种良好的开端变成了中国民族声乐女声演唱艺术发展的尾声。

4.歌唱家邓玉华、朱逢博、李谷一20世纪70年代随着“”结束、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民族唱法女声的演唱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歌唱家邓玉华的声音圆润、甜美、清亮醇浓,成功地演唱《情深谊长》《的话儿记心上》《映山红》等深受欢迎的歌曲作品,标志着中国式的演唱形式和浓郁民族风格的新时期到来。中国新民歌领路人与中国现代流行音乐开山之人——歌唱家朱逢博,演唱的作品题材广泛,包括中外民歌、艺术歌曲、电影歌曲、校园歌曲、流行歌曲。她以民歌唱法为基础,很好地结合西洋发声方法,音色柔和、圆润,高音清朗流畅,风格多样、抒情而富于变化。她演唱的《白毛女》《美丽的心灵》《请茶歌》外国歌曲《尼罗河畔的歌声》《宝贝》,特别是《红杉树》《橄榄树》加入了流行音乐元素,追求一种贴近时代的节奏,开阔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富有开拓精神的著名歌唱家李谷一,把精妙的唱功寓于华美的浓情爱意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现代新民歌演唱风格。她演唱歌曲、影视歌曲达几百首之多,湖南花鼓戏《打铜锣补锅》《边疆的泉水清又纯》是其较有影响的民歌代表作品。她运用“气声”唱法及港台流行音乐演唱元素演唱的《乡恋》《绒花》《妹妹找哥泪花流》,创新演唱表现手法,对后来民歌演唱及流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