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学习特点范文

初中学习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学习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学习特点

第1篇:初中学习特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三个特点;四点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163-01

初中数学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显然,它具有学生学习的一般任务和特点。但是由于数学的对象、内容和方法具有高度抽象性、逻辑严谨性,应用广泛性的特点,它在学生学习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是学习其它学科,特别是理科的必要基础和工具。因此,初中数学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都有其特点。

初中数学学习的主要任务是:(1)学好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包括初中数学中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方法、数学语言等的理解和运用;(2)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使用数学工具和仪器的能力和数学解题能力;(3)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刻苦钻研,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1.初中数学学习的三个特点

1.1数学学习是一种比较抽象的、积极的智力活动。由于数学内容是在人们对现实的空间形式和量的关系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多级抽象概括,甚至把它们理想化、纯粹化、形式化成为表面上好像与客观实际完全无关的符号和图形。它们都是不能单纯用感觉器官去觉察的,必须通过思维才能理解。另外,初中数学内容是采用公理法思想运用逻辑方法来论述的。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和方法时,必须通过他们自己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归纳、演解、推理、判断、想象等一系列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数学学习特别需要运用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反过来,如果学习数学时,对数学知识能够做到知道、理解、会用、系统化、沟通综合、迁移、推广、创新,必然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智力。有人把数学学习譬喻为"思维的体操"就是反映数学学习的智力活动。

1.2数学学习发展规律与数学历史发展过程相类似。从初中数学的对象来看,初中数学内容的安排,基本上与数学历史发展过程相类似。先学习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几何知识,主要是常量数学的内容,接着学习函数(主要是初等函数),解析几何,微积分的知识,主要是变量数学的内容。初中学习常量数学时,所运用的思想方法主要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和思维形式。可是,学生学习变量的内容必须运用运动、变化、发展、对立统一等辩证观点去考察数学对象。因此,教学思想方法从形式逻辑的思维形式发展到辩证逻辑的思维形式是数学思维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对初中生学习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关头。

1.3数学学习具有广泛联系的特点。我们知道,数学对象普遍存在,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方法总是表现于非常抽象的形式,但是它们都有客观的基础和现实的来源,它们都反映丰富的具体的实际内容。特别是初中数学许多内容与客观实际的事物形象和数量关系有直接的联系,许多数学概念和方法都有各式各样的具体的现实模型。数学方法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社会、生产以及各个学科的领域。数学与学生学习的各门科学知识都有直接的或者间接的联系,特别与自然科学的学习有密切的关系,数学思想方法又可以迁移到其它学科的学习。因此,数学学习要广泛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特别要广泛联系其它学科的学习,所以,数学学习具有广泛联系的特点。

2.初中数学学习的四点要求

2.1学习数学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数学学习既然是一种比较抽象的积极的智力活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好数学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更要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学习数学必须积极主动、刻苦钻研,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进行积极的智力活动,顺利地完成学习数学的任务。

2.2学习数学要积极思考,善于思考。数学学习既然是一种"思维体操",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加强数学思维的训练。现代数学教育学把数学学习理解为"数学活动",亦即把数学学习看作数学思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因此,数学学习必须要学习者积极思考,还要灵活、正确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做到善于思考,才能达到学好数学基础知识并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显然,在数学教学中,赶进度、题海战术、死记硬背、被动应付的学习方法都是影响积极思考的不利因素。

第2篇:初中学习特点范文

关键词:教学;初中信息科技;心理健康;网络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lassroom as a gripping device,elaborated how to aim at student’s psychological feature, stimulates interest which the student studies,causes student Le study,the love to study, arouses student’s study enthusiasm and self-consciousness fully, thus enhances student’s information accomplishment and the practical ability.

Key words: teaching; junior middle school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psychologically healthy;network

中小学的信息科技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学科。而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科技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如果能在教学中掌握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地组织好教学,那么,对于提高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质量将具有极大的帮助。

1 现状分析

1.1 初中学生心理特点

初中阶段是一个介于儿童和成人之间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生活学习经历对于学生将来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初中阶段的生活经验和社会体验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说小学生之间的差异要小于高中生,那么初中阶段就是这个差异性出现与成长的重要阶段。学习成绩的巨大差异,偏科情况的出现,体育、音乐等的不同特长在这一阶段也表现出来,甚至一些道德行为准则方面的差异也开始出现了。

1.2 信息科技学科特点

信息科技作为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其学科特点与传统学科的不同,决定了其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的巨大差异。同时信息科技教育也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在注重讲练结合的同时,更要强调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等多种学习的统整。

信息科技本身具有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呈现多媒化。信息科技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的特性,改变了传统的“粉笔+黑板+一张嘴”,信息单一的表现形式。

(2)信息流通网络化。在信息科技教与学的环境下,信息具有双向流通、星型散射、点对点、异步、同步传输功能,有利于因材施教、协作学习、分层导学等教学方法的实施。

(3)信息反馈多样化。信息有声音、图形图像、文字等多种表现形式,信息流通具有实时高效,信息传输具有异步、同步等特性,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反馈形式单一、过程曲折、速度缓慢。促进了师生交流的形式多样化,信息反馈及时化,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1.3 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科技的关系

初中学生知识层次相对小学而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各种信息也有了一定得判断能力,这个阶段的信息科技课程应以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为起点,使学生了解信息科技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够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科技等等。

初中学生有着特殊的心理特点,有积极的心理品质,也有消极的心理问题。学校和教师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才,所以在学生学习一门课程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各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素质,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一生的,这就是所谓的“教书育人”。

2 把握尺度,教书育人

2.1 关注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等方面的精神需要。好奇作为思维的先导,是中学生思维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培养好奇心,既能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又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信息科技的兴趣。

2.1.1 精心准备,提前预设

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争取每节课都能有新鲜的东西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产生一种跃跃欲学的感觉。比如在学习《网络信息的获取》一章时,由于许多学生经常能接触到计算机,他们大都怀有一种“平常”心理,觉得这节课太简单了,不就是上网嘛。作为信息科技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情景:“你知道什么是信息吗?”、“网络信息有什么特点?”同学们就会纷纷举手,各抒己见。接着再利用幻灯片演示,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信息世界。通过观看,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了“网络信息世界是一个浩瀚的海洋,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图像、声音、视频等色彩斑斓的世界”的想法。这时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教学气氛活跃,从而顺利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2.1.2 提出问题,交流讨论

用提问来引发学生好奇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所提出的问题新颖有趣,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水平相近,极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例如:在学习“表格的数据处理”一节时,教师首先拿出一个学生期中考试的成绩单,然后提问“如何能算出几门功课的总成绩?”,“哪个同学语文成绩最好?”等等问题,由于问题与学生密切相关,大家都想尝试去得到结果,于是教师让大家分组讨论,完成成绩的统计任务。最后学生利用各种办法计算出了最后的结果,这时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就可以拿出最佳的解决方法,学生们也顺利学会了“表格的数据处理”。

2.2 利用学生的各种心理反应,组织积极有效的教学形式

2.2.1 利用学生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多给学生活动的空间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有的时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将所有的知识点讲透,留下一些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探索学习,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有时学生你想让他学的东西他不太愿意去学,而你不想让他知道的东西他却越想知道。因此,有时教师有意地只讲授一部分知识,有时也会将这些知识只传授给部分学生,这样做,其他学生见状会主动要求参与学习,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只须把资料交给他们,让他们去自己钻研,然后找几个题目巩固一下就会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2.2 利用学生好胜和好动的心理,多给学生有益的练习

学生普遍存在争强好胜的心理,表现意识很强,总想寻找一切机会展示自我,以便得到老师的赞赏和同学的注意,而信息科技课是动手操作性比较强的学科,因此在学习进行一个阶段后,给每个同学定一个较高的目标,比如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如以小组为单位或以班为单位,进行电脑小报竞赛、网页制作比赛等。学生不仅提高了操作技能,同时促进组内、组间,班内、班间的协作,在协作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如果有学生的作品比较好,老师会因势利导,不吝惜鼓励,大加赞扬他们,他们会很开心,而一旦他们在竞争中取胜受到表扬,他们便有一种要继续保持并发扬成绩和优点的情感,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胜心。对于做的不好的学生,则要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这样每个学生都将会有一个时刻向上的冲劲,他们在学习中的进步也是显而易见的。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教师要尽可能的激励学生,使得每个学生都有争当第一的心理,及时制造第一,让他们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的一个好方法。

3 以人为本,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3.1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已经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主题活动中的指导者、参与者,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学生才是活动的主角,只有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从而在研究活动中解决问题。

3.2 关注是最好的激励

在课堂中,同学关系仅是同在一个教室里学习的学生,很少有机会让同学们之间、师生之间可以面对面进行交流。对于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学生来说,可能仅是因某个很小的问题不懂、不理解,而让这部分学生产生孤独感、失落感,慢慢地形成孤僻、自闭的性格,且这类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教师要具备一双发现之眼,及时地发现掉队的学生,绝对不能忽视他们。可以采取谈心、鼓励等手段,让他们知道老师并没有忘记他们,教师要将关注的目光洒向班级的每一个角落。

3.3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实现自行设定难度合适的学习目标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手指有长短,能力有高低。作为教育者,我们知道,一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而存在个体上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设定难度合适的学习目标,自觉参与教学活动。

3.4 处理好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防止学生叛逆心理的产生,让学生心服口也服

现代教育观念正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行为主义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社会认知取向。学习内容不再是教师“灌输”知识给学生,相反,学生有选择自己所需的知识来学习的自由。学生有参与选择教学活动的权力,同时也越来越渴求相对自由的空间。

总之,学生健康的心理,能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一线教师的笔者将继续努力探索,采取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让自己的学生心理上得到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意志品质。笔者相信,只要不断地去努力、去尝试、去实践、去总结,我们总会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属于自己的课堂路子。

参考文献

[1]冯增云.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初探.中国文化教育网2008.9.24

[2]姚爱姬.浅析信息科技的学科特点与教学策略.《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2004.3

[3]崔景贵.网络文化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小学管理》2002(7)

[4]常守堂.浅论信息科技与课程整合.《中小学电教》2003(5)

[5]吴焕庆.从课程角度谈信息科技与课程整合策略.《中小学电教》2003(9)

第3篇:初中学习特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综合性学习 设计特点 实施策略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特点

(一)从语文内容结构的特点分析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通过对语文教材的分析,可以将语文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分别为: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自然的认识。其中,对自我的认识内容包括“成长的烦恼”“我也追星”等;对社会的认识包括“让世界充满爱”“金钱”等内容;对自然的认识包括“追寻人类起源”“探索月球奥秘”等内容。

(二)从语文学习结构的特点分析

在初中语文的综合学习中,可以将综合性语文学习分为“写作――口语――综合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口语――写作”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总体来说都是写作、口语和综合性学习三者间的结合,但是从不同的分布位置可以看出来,两种形式中侧重点不同,前者是以写作为重点内容,而后者是以综合性学习为重点。三者位置关系的变化使学习的方式以及探究的重点出现差别,但是总体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从语文内容含义特点分析

通过对语文内容含义的分析可以看出,人教版初中语文学习具有明显的特色,能够突出现代文化的特点,体现出文化结构和表现的多元化,有效地引导了学生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利用人文专题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编排,有利于人文精神的传扬,而且将情感、价值观等思想观念融合到综合性学习中。此外,综合性学习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对语文知识的综合性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观、品德以及个人素养。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对综合性学习的重视度不足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在教学中仍以升学率为主,从而导致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受到阻碍,综合性学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快节奏的生活环境导致整个社会处于浮躁的氛围下,影响了教育人以及受教育人平和的心态;另一方面是学校的领导没有认识到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没有站在长远的利益角度去看待综合性学习的作用。

(二)教师方式过于刻板

目前,教师在教学中仍然以课本为主要教学依据,照本宣科现象严重,直接影响到综合性学习的进行,无法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语文综合性学习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循,而是要在教师对学生和教学内容充分了解的条件下,灵活地实施教学方案,不能被课本内容所局限,要学会利用身边和其他学科的学习资源,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

(三)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评价机制仍然沿用传统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过于片面、狭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评价都不够科学,无法体现真实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水平。所以,对教学评价机制进行完善成为初中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一)充分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开发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渠道有很多,比如学生可以通过校内的图书馆、活动中心、学校教育资源库等进行资源收集,同时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到博物馆、社区、大自然中收集资源。但是要确保所收集的资源与课程内容有关,做到有目的性、有针对性,不能盲目地做无用功。比如“我爱我家”教学内容中,学生就可以通过对家里面温馨的故事、家庭布置等资源进行收集,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发挥综合性学习的特色

万事开头难,在实施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同样需要面对“难开头”的问题,但是起始阶段也是整个学习计划的基础期和关键期,对以后的学习和磨合都有重要的作用。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起始阶段需要明确学习的主题,理清学习的思路,制定学习的方案,并对每个阶段需要实施的任务进行规划。

在确定综合性学习主题时,可以选择教材中的内容,也可以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内容。比如《大自然的语言》一课,可以将语文与自然科学进行融合来创设学习的主题。主题的确定方式可以由学生自由创设,然后挑选最具创意的主题,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开展学习活动,教师从旁指导。

在综合性主题确定后,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条件为学生确定学习目标,还要综合考虑学习目标的可行性,保证学生能够通过自行探索和讨论完成学习目标,从而为学生学习树立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完善评价机制

综合性学习法需要与之配套的评价机制来适应。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机制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来制定。在对评价机制进行完善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目的、原则以及手段等方面,并要对每一个评价指标进行细化,使评价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比如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包括:学习状态、平时表现、阶段性测评、家长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机制。教师的评价可以包括:领导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学生成果评价、教学创新等方面评价。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已经经历十几年,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综合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综合性学习中必须要注重实施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第4篇:初中学习特点范文

关键词: 小学篮球教学 游戏 教法

篮球运动本来就是一种游戏,由于独特的游戏特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电视、网络又把它发扬光大,造成了明星效应,使得青少年更喜爱篮球活动。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终身体育意识越来越高。学生通过篮球游戏结交朋友、娱乐身心、享受篮球运动带来的乐趣。在小学篮球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我从篮球的游戏特点着手谈谈个人体会和心得。

一、小学篮球传统教法的弊端

传统篮球教学方法主要是先从基本技术开始学起,虽然技术动作练起来比较专业化,但是有一部分学得慢或者运动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就很难在单一的技术训练上获得满足和信心,直接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单一的篮球技术训练失去兴趣。

案例:在给六年级学生上原地双手胸前传球一课时,我先找一个学生帮忙一起示范原地双手胸前传球,重点是动作要规范,起初学生听得比较认真,接下来是男女生分组练习。但是重复枯燥地练习,没多久就让学生产生了懈怠思想,由于场地比较大,我在操场上顾了这头顾不到那头,课堂教学效果甚微。

分析:在学习传球技术时,如果教师对传球技术规范要求高,注重细节,那么要想在短时间内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是很难的。如果一味让学生练习枯燥乏味的技术动作,则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即便对篮球有一定的兴趣,对这样的教学也会失去兴趣。结果女生站着拿球聊天,男生则背着老师玩起了自己的篮球运动。

这说明原本学生是喜欢篮球运动的,但是不喜欢老师这样的教法。原因是教师认为要学好篮球运动就要从基本技术动作练起,教学时我们要稍微改变一下,先教基本动作,再把原地双手胸前传球的练习改成截住空中球的游戏,那么学生有了兴趣,即使老师不在身边,也会投入到游戏中,自己练习、学习。

二、从实际出发,突出游戏特点

小学篮球教学应突出游戏特点,但并不是不学篮球的基本动作方法,可以重点突出游戏特点,以游戏为平台,在游戏中学习。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常用的篮球游戏很多,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可以运用一些量比较小的,游戏性比较强的篮球游戏。

比如有以下游戏方法:

1.跑线追人:追逐类游戏,在篮球场的线上追跑,每一步都必须在线上,不许跳线。提高了学生对篮球线的熟悉程度、应用能力和控制能力。适合年级段1-3年级。

2.运球接力:接力类游戏,分为2-4个组,每组一个球,要求学生在规定的路线内完成运球,并交给下一个同学,在运球过程中球不可以滚丢,以最先完成的组为胜。锻炼了学生运球的技术和团队协作的能力。适合年级段3-6年级。

3.拨球接力:接力类游戏,游戏方法和运球接力相似,锻炼了学生手指拨球的感觉和对球的控制能力,还锻炼了腰腹和腿部力量,强度比较大。适合年级段4-6年级。

4.截住空中球:分为2-4个组,每组一个球,以组为单位,围成一个圈,圈内2-3个人跑动抢球,围圈的学生利用各种方法原地传球,谁抢到球就换人。锻炼了学生的传球技术和战术运用能力,抢球的学生锻炼了抢断能力和判断能力。适合年级段4-6年级。

5.投篮比多:比赛看谁投进的多,一般都很喜欢玩,锻炼了学生投篮的技术和心理调控能力。适合年级段5-6年级。

6.端线篮球:与篮球比赛有所不同,不同点就在投篮的篮筐换成一个接球手,接球手主要负责站在规定的位置上,接住自己队员传过来的球,接住了就算投篮成功并加两分。这样降低了投篮的难度,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享受得分带来的喜悦。

像这样的篮球游戏还有很多,都可以在游戏中锻炼篮球技术和能力。特别是在教学方面是很好的手段,利用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传授,方法从容易到难,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由于篮球游戏是非正式的篮球比赛,给师生提供了一个可以交互的平台,强调学习兴趣与创造学习。它不仅把运动和情感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而且视为直接目的。

三、因材施教,灵活应用

以游戏为主的篮球运动更有利于因材施教,更容易接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他们更乐于主动学习。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调控方法。

方法一:六年级组织一场篮球教学比赛,由于小学生的篮球水平差距比较大,投篮的命中率很低,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分组,使不同水平学生的组协调起来,既降低了运动的难度,又提高了学生比赛的兴趣。两队进行篮球游戏可每队设一名学生为接球手,在规定的区域内接住本队投来的球。

另外,还可以在篮球游戏中采用小场地,低篮筐和大篮圈。

方法二:三年级学生在玩运球接力时,由于学生身高和力量相对高级的学生来讲都比较薄弱,因此可以以半个篮球场为游戏场地,设置几个比较低、篮圈比较大的篮球架,让低年级学生也进行象征性的投篮,学生的兴趣更高,比单一的运球接力效果更好。

根据篮球运动的基本技术和规则,教师可以灵活应用已有的条件,对课程进行整合,去粗取精,再加上适合这节课的教学元素和游戏。调整教学套路,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进行篮球教学,突出游戏特点,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有利于培养体育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在自身的需求上。把体育锻炼中的乐趣和学习中的成功体验作为追求的目标,有时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并为实现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四、结语

重点突出游戏特点,使学生提高篮球运动的兴趣,通过游戏调节体育学习过程和锻炼行为,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和谐的情感与气氛;通过游戏教学,教师可以教得更轻松,学生可以学得更快乐;通过游戏创建平台,使得学生敢于大胆尝试,技术水平快速提高,对篮球运动产生向往,从而喜爱篮球运动,并追求实现更高的运动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丽莉,王大志.篮球教学中讲解与示范的运用[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1).

第5篇:初中学习特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学生 体育锻炼 生理特点

生理,是指有机体生命活动和体内器官的机能。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时期,生长发育速度快,骨骼富有弹性,肌肉力量较弱,容易疲劳;心、肺功能有所增强,但机能水平远不及成人;神经活动过程不稳定,兴奋过程占优势,活泼好动。依据其生理特点,要使学生健康成长、和谐发展,就应当有规律,有目的地进行体育锻炼。然而,大多数初中学生只把心思用在文化主科上,并未体验到体育锻炼对其自身成长的重要性和参加体育锻炼的必要性。

1. 运动系统的特点与体育锻炼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经常而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能强化骨的结构,提高骨的性能;使肌肉强健发达,收缩有力;增强关节的牢固性和提高关节的柔韧性。初中生的骨骼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软骨组织较多,骨细胞水分和有机物较多,无机盐较少。因此初中生的骨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骨折,但坚固性差,承受压力和张力的能力不如成人,容易发生弯曲或变形。各关节的关节面差度较大,关节软骨也较厚,加之关节囊、关节内外韧带较松驰、薄弱、伸展性大,关节周围的肌肉细长而薄弱,使其关节的灵活性、柔韧性都比较好,但稳固性比较差。

初中学生的肌肉还处于纵向生长期,肌肉的生长发育速度不如骨骼快,肌肉中的水分较多,而蛋白质、脂肪和无机盐类又较少,肌纤维较细,肌肉富有弹性,但力量较弱,耐力较差,容易疲劳。肌肉发展的速度也不平衡,大肌群发育比小肌群快,上肢肌发育比下肢肌快。

根据其特点,在教学和训练时,为使学生正常地生长发育,防止脊柱、胸廓、骨盆及下肢变形,除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正确的姿势外,教师还应在体育教学中注意培养他们正确的站、立、跑的姿势。当发现身体姿势不正或存在某种发育缺陷时,教师应及时在体育教学中增加矫正姿势和克服缺陷的练习。教师应注重身体各部分的全面锻炼,增加非对称性用力项目和长时间固定姿势项目的代偿性锻炼措施。

由于初中学生脊柱生理弯曲较,缓冲能力差,不宜长时间在坚硬的(如水泥、沥青)地面上反复进行跑、跳练习。这样会使下肢骨的骨化点受到过大和频繁刺激,引起过早骨化或骺软骨的损伤,从而影响骨的正常生长发育。同时还要避免过多地从高处向地面跳下的练习,防止发育中的骨盆变形。由于肌肉生长速度和肌肉力量增长速度都比较缓慢,这一时期不宜过早从事力量性练习。体育教师可采用一些抗阻力和较轻的负重练习来发展肌肉力量。

初中学生关节活动幅度大,柔韧性好,比较适宜进行柔韧性练习,教师在发展柔韧性训练时,应避免使用长时间被动用力搬、压,否则容易造成关节、韧带损伤和骨的病变。比如在体操、武术教学中,倘若不注意发展腰背肌和腹肌的力量,单纯过多地进行脊柱过伸等静止练习去发展腰部的柔韧性,会引起椎体的骺软骨损伤。在篮球、排球教学中,如不注重发展股四头肌力量,过多地练习膝关节半蹲位发力动作,使髋骨与股骨下端经常发生磨擦、撞击,则易引起股骨下端骺软骨的损伤,以及髌骨软骨损伤。总之,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在发展关节柔韧性的同时,应注意发展关节周围的力量,以防止骺软骨病及关节损伤。

2. 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特点与体育锻炼

心血管系统是人体内一个重要的系统,也是人体内最晚成熟的一个系统。它的功能是决定人体运动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心血管系统是由心脏和血管组成的。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能够改善心脏、血管结构,提高心脏、血管机能。

初中生的心脏、血管正处于发育之中,与成人相比,心脏的心肌纤维短而细,弹性纤维分布较少,心脏瓣膜发育还不完善,心脏的容积重量都比,心脏收缩力较弱,心脏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比成人少。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比成人快,心输出量的绝对值小于成人,但相对值较大。运动时主要靠加快心率来增大心输出量。

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的。通过体育锻炼能促进和改善呼吸系统结构,提高呼吸机能。初中生的胸廓也比较小,呼吸肌力量比较弱,呼吸表浅;但由于新陈代谢旺盛,对氧气的需要量相对较多;再加之呼吸中枢兴奋性较高,呼吸频率较成人快。初中学生有效肺泡的数目少于成人,肺泡壁的弹性、呼吸运动幅度较小,又受到胸廓狭小的限制,使得肺活量小于成人。

初中学生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虽然与他们发育水平相适应,但在剧烈运动中最大吸氧量和负债能力都小于成人。因此在教学和训练中,要合理安排运动量,练习时间不宜过长,长时间紧张的运动、负荷过大的力量性练习以及消耗过大的耐力性练习不宜过多采用。虽然初中学生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逐渐接近于成人,可以承受较大的运动量训练,但要遵循循序渐进和个别对待的原则。尤其是个子比较高的人,心脏负担相对较大,在安排运动量时要特别注意。另外,尽量少做屏气、倒立、背桥等动作,否则会在不同程度上加重心脏的负担。

3. 神经系统的特点与体育锻炼

神经系统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系统,在机体各器官系统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它由中枢神经(脑、脊髓)和周围神经两部分组成。通过体育锻炼能够使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得到改善和提高。

初中学生这一时期常常带有儿童时期的特点,这主要是由神经系统活动不稳定引起的。在兴奋和抑制的相互关系上,兴奋过程占优势,但易扩散,在日常生活和体育锻炼中表现得活泼好动,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够持久;模仿性强,学会动作容易,但也会不由自主地出现多余动作。因此在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上都比较差,掌握复杂精细动作较困难。

根据其特点,在教学时安排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应生动活泼、多样化,避免枯燥单一。(比如在活动过程中穿插安排游戏或小型比赛)应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和简单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解示范,以及模仿性练习,以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但这一年龄阶段神经系统还未趋于完善,分析、综合能力较差,同时小肌肉群发育也较迟,此时不宜要求他们做过于复杂、精细的动作。

青春发育期因内分泌腺活动的改变,使女生的神经系统稳定性受到影响,协调性下降。对于她们应适当减少需要较高平衡、协调能力的动作,以利于保护她们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但这一时期的男生则表现出好性强,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除加强保护帮助外,还应加强预防运动损伤的教育,并进行有关保护、帮助和自我保护等知识、技能的教育和培养。

结论

人人都要经历青春发育时期,而初中学生又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初、中阶段。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了解学生身体素质,掌握其生理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使学生健康成长,和谐发展身体,用科学的锻炼方法指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从而达到育德益智、强身健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体育[M].人民出版社,2000.

第6篇:初中学习特点范文

一、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1、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问题的提出”。学生自主探索的探究性学习易于激发其提出自己的问题,通过情景的探索,不断产生新问题;已解决的问题又成为提出新问题的情境,从而引发在深一层次上提出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最终达到问题解决。

2、学生学习具有自主性,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能够独立获取知识,对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不断地进行猜想、论证,改进所得结论,从而实际感受和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并逐步形成研究数学的积极态度;而教师将由过去的主宰者转变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不再包办一切。

3、开放性的问题设计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了探索问题的兴趣,与别人合作的欲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实践

所谓数学探究性学习,就是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遵遁数学知识的形成规律,让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科学方法论的思想指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质疑、探究、讨论问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创新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中可用如下的五步探究性教学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

(1)通过“做一做”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学习平方差公式时,先让学生做下列各题:①(X+2)(X-2),②(1+3a)(1-3a),③(X+5y)(X-5y),④(y+3z)(y-3z),然后让学生观察运算结果,从而发现平方差公式,这类问题情境主要是从数学内部知识问题入手,以旧引新。

(2)以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的“平面图形的密铺时”,可先引导学生观察及思考学校音乐室地板图案,然后提出相关的平面镶嵌问题。

(3)以数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古今中外的数学历史故事创设问题情境,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七年下册P150)时,以拿破仑在作战期间利用相关知识巧妙测量敌军碉堡与阵地距离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发现式”问题探究

结合新课程,适度地再现和引入数学家思维活动的过程,把“发现过程中的数学”返朴归真地交给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发展学习者自身的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习者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恰当的素材,主动探究发现,一般程序为:观察--试探--思索--猜想--证明。这种程序适应于概念,公式,定理等知识过程的教学,体现学生参与发现过程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发现知识的策略和方法的培养。另外,在发现过程中要适时渗透合情推理,充分肯定归纳,类比,联想等方法在数学发现中重要作用,特别是“数学猜想”因为它可被看成是数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方式,表现为思维主体从一定依据出发,利用非逻辑手段,直接获得猜想性命题的创造性思维过程。

例如在八年级(下)对“四边形四边中点构成特殊四边形”的探究。先让同学们任意画一个普通四边形,并给出四边中点,问连结四边中点的四边形是不是特殊四边形?再让同学们多给出几个普通四边形,画好之后,通过观察--试探--思索--猜想:四边形的中点能构成什么四边形。大部分同学都清楚普通四边形四边中点构成的应该是平行四边形。此时,老师肯定了同学们的答案。那么你能否证明你的新发现呢?同学们都想试着将其证出来。给出证明后,又让同学们画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四边中点所构成的四边形,再通过观察--试探--思索--猜想:它们是不是还只是平行四边形?画好之后,每一位同学都抢着回答自己的新发现。他们发现平行四边形四边中点构成的还只是平行四边形,而矩形、菱形、正方形四边中点构成的分别为菱形、矩形、正方形。为什么是这样的呢?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原因,这样学生对探究的问题就会有比较深刻的印象,掌握的知识也就比较稳固。

(三)“开放式” 问题探究

传统上,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解法是模式化的,称这类问题是“封闭”的.相反,条件开放(条件在不断变化),结论开放(多结论或无固定结论),策略开放(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去解决)的问题称之为“数学开放题”。开放题由于其自身的开放性质,不再是方法唯一,答案唯一,这就吸引学生不依赖教师和书本,独立地去探索和发现问题的各种各样的答案,可使学生在解题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创造性的心理态势,对数学本质产生一种新的领悟,进而生动活泼地参与“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有效的发展。

例如:在开放式的情景题教学中举了这样的例子。

如图:靠公路分布着某集团公司5个仓库A、B、C、D、E,其中间距分别为11km、10km、12km、14km,现有某种物质分别存放于各仓库中,其中A仓库80吨,B仓库30吨,C仓库40吨,D仓库60吨,E仓库10吨,现要将它们集中存放于某个仓库中,已知每千米每吨物质运价为7元,问集中在哪个仓库运价最省?为什么?

教学时,从学生认知的接受程度考虑,设计如下问题,层层递进,使之成为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式创造性的教学过程。

在线段AB上找一点P,使P点到A、B的距离之和最小?

如果在AB上另有一点C你能否找到P点,仍满足到各点距离之和最小?

如果一共有4个点、5个点、 …… n个点,结论会怎样?

当情形第二问中的点C与A重合时,当n个点中有些点重合时,结论会怎样?

现在再来解决上面的问题,你将如何考虑?

(四)“自主式” 问题探究

引导学生通过展开独立的、充分的思维来获得知识,数学中的每一个定理结论都是前人经过艰苦的探索发现的。即使是一个一般的命题,一个猜想,其提出的过程也凝聚了数学家的智慧。传统的做法往往是给出现成的结论,然后照搬现成的证明。这样做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总是心存疑虑:这个定理是怎么来的?这个证法是如何想到的?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有机会暴露自己在思维过程所必然要碰到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同时要给予时间加以解决,切不可贪图方便,舍不得花时间,要把时间还给学生,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的被动局面,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疑虑,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参与探究,尝试发现,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主活动”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如《有理数的乘方》一节,安排这样例子:

1、某个细胞每过30分钟便由1个分裂成2个,经过5个小时,这种细胞由1个分裂成多少个?

2、有一张厚度为0.1mm的纸,将它对折1次后,厚度为2×0.1mm , 对折2次后,厚度为多少mm?对折20次后厚度为多少mm?

先让学生猜一猜,然后再找一找其中的变化规律,最后再算一算,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求知欲,促使学生去自学、去思考,从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同的平面图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表各自小组的见解,然后引导学生对比,学生不仅发现了十一种不同展开图形(如图) ,而且还找到了正方体的展平规律,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力量和合作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地位。而在探究性学习中,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选定的课题自由地支配时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是平等的地位,有时学生讲学生听,有时学生讲老师听,老师再也不是知识的垄断者。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指导,必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如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应该设置一些学生熟知的问题背景,探究、体验概念提出的必要性和形成过程,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在定理、法则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中,揭示知识背景,让学生体验数学家们对一个新问题是如何研究和解决的,暴露思维过程,体验探索的真谛。在例题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如在几何“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中有这样一个例题:“求证有一条直角边及斜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全等”。学生不难证明这个问题,但我们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指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探索。

探索1、能否将斜边上的高改为斜边上的中线和对应的角平分线?

探索2、能否把直角三角形改为一般三角形?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提供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市场销售问题、办厂盈亏测算、股票风险投资、贷款利息计算、道路交通状况、环境资源调查、有奖销售讨论、体育比赛研究等等。这些素材都可取自与报刊杂志和互联网。

第7篇:初中学习特点范文

【关键词】 数学教学;试卷讲评;问题;特点;原则

一、试卷讲评存在的问题

(一)改完试卷就等于背好课

经常有老师说:试卷改完了,就只等着上课了. 言下之意,大概了解了学生的错误,可以把试卷的正确答案讲解出来,这堂课就完成了. 这完全疏忽了试卷讲评课是学生查漏补缺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总结经验,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老师以讲评试卷为载体的一种特殊的复习课,如此粗略的备课能有效果吗?

(二)就题讲题,平铺直叙

许多老师讲解时不分析考察的知识点及各题难易程度,没有对知识总结归纳,类比拓展,没有充分体现师与生的思维过程. 学生把讲评课当成纠正错题,老师也觉得自己在唱“独角戏”, 这样的课堂能有效吗?

(三)不知取舍,面面俱到

一张试卷二十多道题目,有些老师每题都讲平均用力,很多题目学生已做过多遍,再听就感到厌烦,可是老师总是不放心,花大量的时间在讲解,这样重复的无效的劳动,学生能有兴趣吗?

(四)老师焦虑焦躁,不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考试成绩出来后,有些班级的学生成绩不理想,有些同学对纠正过多次的题目,仍然出错,老师心中顿生怨气,一上课就大发雷霆,忘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没有在心理上和情感上给予学生支持和帮助,让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长此以往,这个班的成绩会有转变吗?

二、试卷讲评课的特点

(一)时间紧,容量大

一套试卷的知识容量大,所涉及一个单元、一个章节、一个学科一段时间的全部数学知识. 既要包括教学目标中规定的所有内容,又要体现各知识点应达到的水平要求;既要考察对知识技能的记忆、再现、模仿,也要考察对知识、方法产生发展过程的探究与理解. 努力体现新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三维目标要求. 而讲评课在短时间内,对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原因,知识、技能的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等要讲解透彻,其信息容量较其他课型来说都是最大的.

(二)评价性

评价是在测验的基础上做出的价值判断,讲评课中的评价是通过试卷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的分析,数据的处理. 用其信息来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也是教师考察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还是教师适时的调整、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三)补救性

评讲课中,要对学生反映出来的薄弱环节,典型错误进行及时的矫正与补救,使之达到澄清认识,巩固强化,完善数学认知结构的目的.

(四)综合性

一般的数学测试题,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又考察数学思想方法灵活应用程度;既有基本题又有中档题和难题;涉及知识面广,综合程度高. 因此决定了试卷讲评课无论是在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还是在数学能力上,都具有较高的综合性.

三、试卷讲评课的原则

(一)突出针对性与层次性

试卷讲评一般不侧重于知识的系统性,而是强调其针对性,即教师针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理解偏差或思维谬误等,要准确分析学生在知识和思维方面的薄弱环节,找出试卷中出现的具有共性的典型问题,针对导致错误的根本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讲评,帮助学生找出导致这些错误的根本原因,指明解题的正确思路、方法和规律,切忌就错论错. 只有帮助学生真正搞清楚出错的原因,并指出解此类题目的思路和方法,才能对试题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并做到药到病除.

(二)注意创新与变化

试卷讲评课涉及的内容都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但讲评内容决不应是原有形式的简单重复,必须有所变化和创新. 讲评卷时要注意变换讲评的方式,讲评时可以讲解知识点、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等;也可以讲评学生考试时的临场心理和临场发挥等.

(三)重视激励与肯定

学生具有好胜性和荣耀性等心理倾向. 数学讲评课要保持和强化这些心理动机. 因此,表扬激励应贯穿于整个讲评始终. 考试以后,学生的情绪,经常会出现不稳定的一面. 在试卷讲评时,不可忽视各类学生的心理状态,表扬要因人而异,让受表扬者既有动力又有压力,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善意批评的同时,更应包含殷切的期望,使学生都能面对现实,找到自己努力的目标,振作精神,通过讲评,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感等积极因素,激发勤奋好学的愿望,以期在下一阶段有新的突破,积极地投入下一阶段的复习中去.

第8篇:初中学习特点范文

关键词:朱熹;理学;论战;学术传统;心态

朱熹是中国古代哲学重要流派儒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活动自然能反映古时学术风气与发展演变的一些特点。在中国,哲学向来不是独立于其他门类的学问,也不像西方哲学一样极富理性。借用今天的概念阐述,哲学孕育在春秋战国以来的人文社会科学总体大发展中,既不能抽离出来,又确确实实是从中提取的一般性总结。所以,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脉络也同样体现其整体学术传承的情况。本文旨在由朱熹与同时代人的学术争辩、对比古今中外学者对于学术分歧的态度,透视中国学术传承重“争”的特点。

一、 朱熹的“理学征服主义”

虽然朱熹很早就奠定了自己的学术地位,是当时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但是他的思想还未能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不少思想家的成果对他有颇具威胁力的挑战。这里所说的“挑战”,其实是朱熹的视角,或者是身处学术之争人们的视角。最终可以达到统治地位的思想根本无需与他者争辩,自会经过时间的淘洗浮现出来。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和陆九渊的理论分歧,邀集了著名的“鹅湖之会”。辩论的中心是“教人之法”,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认识论。 朱熹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先尽览世事穷极道理,然后进一步思考,得到一般性、抽象的总结与认识。陆氏兄弟则认为“心即理”,主张“发明本心”,即体认心中的天理,平和的思考、内省,尊德性、养心神,然后再去观察外部世界。

面对陆氏兄弟的挑战,朱熹当然不能大意,一则他需要稳固自己的学术地位,二则陆氏的观点颇有禅学顿悟的意味,与儒家整体立场本就有冲突。

虽然朱熹认为陆九渊的理论带有禅宗的色彩,不符合儒学正统,但是他自己也借鉴了其他流派的思想精髓。朱熹继承道南传统,还曾向周敦颐学习太极图说,在他的的思维世界中,易学其实有不小的影响力。他本身也对易学很有天分,在懵懂的孩童时代就可以绘出八卦图,后来也认同易学的内在道理。因而有“朱子道,陆子禅”的说法。但朱陆之辩是针锋相对的意见分歧,与林栗的学术之争却是又一种性质。

林栗在当时易学方面的研究很有成就,事实上朱熹思想的逐渐形成少不了易学发展的影响,但是他对林栗学说有着激烈的反对态度。也就是说,他对事实上正在发生的哲学思想合流非常抗拒,并不认为各家思想可以相通相融,而是觉得在南宋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儒家需要依靠新儒学重振其地位。朱熹要的是新儒学压倒其他学说流派,是理学的强势征服。

二、 西方哲学史剪影

事实上,面对学术之争,古今中外没有人愿意退让,像苏格拉底,一生中不知和多少人、有过多少次辩论。但是在学术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思想家们在心理上与西方思想家有很大不同。与中国古代哲学流派横向征讨、互相补充以求发展不同,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多是接续前人的成果,进一步思考、探索而得到新的成就。

以希腊早期自然哲学的米利都学派为例,最初,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他的朋友同时也是学生的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泰勒斯的本原说逻辑上不够完美,自己造出了一个概念apeiron,中文译为“无定”。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无定”是难以把握的东西,提出“气是万物的本原”。其实,在这三个人生活的那一个时间段里,并没有米利都学派,虽有师承关系,,但他们三人并非一个“团队”, 学术上他们每个人仍然独立,只是各自借鉴先有的思考进行完善、修正,在后人“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有内在相似性的思想流派。他们没有想过谁的成果应该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时间跨度大一点,到康德,他是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到太多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总结、、思考……得出自己的理论。在我粗浅的感受中,这是哲学思想合流的体现,因为毕竟每个流派都有其精华所在,人的认识一步步发展,看到别人的正确之处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拿过来。但是回到我们中国的古代学术环境中,大多数人是不愿承认学术合流的,包括朱子,他借鉴了易学却又不坦白,看到陆九渊心学的合理之处也不并表示友好。

三、 中西方其他学科的学术传承方式例举

上文从哲学思想的演变展开论述,接下来将选取西方民族学与中国文学两个学科入手分析。

西方民族学逐渐摆脱萌芽状态后开始有了系统的理论体系,最开始、影响力最大的便是古典进化论,相应的就有古典进化论学派。在理论形成过程中,泰勒、卢伯克、麦克伦南、斯宾塞、巴斯典等人,通过各自专长的领域,给后来研究者留下大量的经验与成果。到摩尔根,他总结所有人的成果,依靠自己进一步的调查与实践,系统的完善了古典进化论。但是古典进化论学者们借鉴生物学的进化论时,取舍有些失当,因而使得学说本身有了诸多不合理之处。因而后来民族学界又相继出现历史主义、解释分析论等理论,到上世纪,西方民族学理论体系自我完善,出现了新进化论。我们看到,在西方民族学的整个传承过程中,横向是各有专长、互相补充,纵向是总结借鉴、逐步完善,与前述的西方哲学是同样模式。

转谈中国,今年公众学术热兴起,特别是有一批“学术性讲坛”节目产生,可以从《百家讲坛》讲来。曾经有一个时间段,“红学”(红楼梦)甚是红火热闹,其实“红学”研究向来有很多人在做,譬如学界公认的周汝昌先生以及他的弟子们。但是在社会大众中深受欢迎却是新有的现象,这恐要归功于作家刘心武。虽然刘心武读《红楼梦》很细致,分析也确实看似到位,但是有些地方总显牵强。后来,百家讲坛又出《红楼梦》解评,主讲不是刘心武,而是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周思源。笔者本以为周思源讲红楼,可能会有新内容、新角度,不曾想他所言基本都是在驳斥刘心武的观点,颇有针锋相对的意味。后来,刘心武还在媒体上有所回应。只可惜周思源只说刘心武不对,也不说什么才对,让人顿生烦恼,只觉得这样的辩驳毫无意义,又因为《红楼梦》只是拿来消遣着读,所以他们的争辩,我并不感兴趣,现在提笔写“争”,因他们也算在中国传统学术脉络之中,便举之以为例,作为文章观点一个证据。

现在回想,又觉这种“争”的现象其实再正常不过,文人、学者大多潜意识里有“争”的心态,无关人的心性品质,是几千年来的传统遗留的印记。

中国历史上,战国儒墨争,秦重法,汉罢百家,魏晋佛统……直至元代强力的少数民族政权强制推行朱熹理学,儒学在民间才渐渐有了所谓的“统治地位”。一直以来,这种互不相容“争”的状态始终存在,而且遍及各个学术领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今天人们的心态。

[参考文献]

[1]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7月。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1年1月。

[3]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6月。

第9篇:初中学习特点范文

问题的提出

研究发现我国中学生普遍承受着多方面压力,其中学习压力是他们承受的主要压力。李文道,钮丽丽、邹泓编写的《中学生压力生活事件、人格特点对压力应对的影响》文章中表明学习压力是中学生的主要压力。《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研究》作者李祚山、张涛,对重庆市30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表明:重庆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表现在情绪不平和学习压力两个方面,其次是焦虑和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研究表明,导致重庆市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原因是学习压力。

初中生是青少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处于青春期的开端,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使他们容易感受和遇到挫折,感到更多的压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初中生的学习压力进行研究。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以重庆市某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各一所,共990名初中生为调查对象,发出问卷990份,回收有效问卷855份,有效率83.6%。其中初一学生304人,初二学生291人,初三学生260人;男生422人,女生432人;普通中学 408人,重点中学447人。

研究工具 《初中生学习压力调查问卷》方法:在综合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及征求专家意见基础上,确立问卷分为个四个维度:作业压力、考试压力、升学压力和同学学习之间的竞争压力。请有关专家对问卷的题项进行审查,找出表达不清楚,难以理解或有疑问的项目加以修改或删除,编制出有33道题目的预测问卷。在选项设计上,每道题五级计分,用于调查每个情况的符合程度。选项是以单选多选的形式进行调查。根据对预测问卷的因素分析,形成了包括23道题目的正式问卷。该问卷的同质性信度为0.908,各因素的同质性信度均高于0.7737,总问卷的分半信度为0.845,各因素的分半信度均高于0.720,说明本问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比较高。各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711至0.854之间,存在着较高的相关度,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同质性;同时,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309至0.622之间,说明各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总的来说,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可以认为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具备教育测量学的标准要求,可以施测。

施测程序 研究者主持每次测量,统一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量。所得数据信息采用SPSS统计软件,并进行数据统计。

结果与分析

不同学校的初中生学习压力的差异分析。由表2可以看出,在作业压力维度上,普通中学初中生得分显著高于重点中学初中生;在考试压力维度上,重点中学初中生显著高于普通中学初中生。

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学习压力的差异分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学习压力得分的主效应显著,进一步事后检验分析(见表3)可以看出,在升学压力维度得分上,初二学生大于初一学生,初三学生大于初一学生。在作业压力维度得分上,初二学生大于初三学生,初三学生大于初一学生。在竞争压力维度得分上,初二学生大于初一学生。在考试压力维度得分上,初二学生大于初一学生,初三学生大于初一学生。在学习压力承受力总分上,初二学生大于初三学生,初三学生大于初一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初二学生的学习科目最多,又处于学习分化阶段,会感受到更多的学习挫折,主科教师特别重视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布置作业相应增加。所以,初二学生的作业压力比初一学生要大,承受的学习压力最大。初三是中考冲刺时期,多是以考代练,作业虽多但不及随堂考试多,同时经过磨砺的初三学生对作业压力的承受力增强。

压力来源深度分析

初中生学习压力的一般特点分析 王天阳(2010)研究发现,竞争在中学生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社会生活中激烈的竞争已让初中生认识到要获得发展,必须参与竞争。学习是初中生竞争的主阵地,他们必须在升学中竞争、考试中竞争,甚至完成作业中竞争,才能脱颖而出。因此,竞争压力是初中生承受的最大学习压力。

不同性e的初中生学习压力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初中女生竞争压力显著高于男生。究其原因与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文化有关系。社会偏见使女性在社会竞争中承受着更大的压力。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7年对62个城市的调查显示,80%以上的女大学生表示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性别歧视;在同等条件下,男生签约率明显高出女生8个百分点。社会生活中不平等的性别歧视使初中女生感受到比男生更大的竞争压力。

不同学校的初中生学习压力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在作业压力维度上,普通中学初中生得分显著高于重点中学初中生;在考试压力维度上,重点中学初中生显著高于普通中学初中生。因为多数普通中学初中生的任务是升入普通高中、职高或中专,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升入重点高中,因此,多数普通中学的初中生最首要的任务是完成每天的作业,因此,作业压力是他们的主要学习压力。而重点中学的多数初中生的任务是升入重点高中,决定他们是否顺利升学的标尺是考试成绩,因此,他们感到的考试压力比普通中学的初中生要大。

参考文献

[1]李文道,钮丽丽,邹泓.中学生压力生活事件、人格特点对压力应对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4).

[2]张敏、王振勇.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4).

[3]李祚山,张涛.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4]李茜茜,张大均,郭兰婷,冯正直,吴明霞.重庆市中学生焦虑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9).

[5]赵丽霞,袁琳.学习压力的心理承受力研究概述[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6).

[6]葛岩.初中生学习压力与考试焦虑、自我自我效能及学习策略的关系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08.

[7]路海东.聚焦中国儿童学习压力:困境与出路[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