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德育笔记范文

教师德育笔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德育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德育笔记

第1篇:教师德育笔记范文

关键词: 网络交易 邮购交易 实体商店交易

网络技术的出现,破坏了传统经济体系的运作,创造出了新的交易方式,使得虚拟世界也能进行交易。新的交易环境与交易方式,导致市场上有人认为经济学已不敷使用,不能处理电子商务的经济问题,本文认为并非如此。发展电子商务的关键在于是否网络交易方式优于其它交易方式。问题的经济意义在于交易方式的改变与选择。忽略了交易成本,就无法回答交易方式选择的问题。

交易成本的改变影响交易方式的改变

(一)网络交易改变传统的交易方式

通过市场交易可以提高个人的效用,使得交易出现互利的结果,不过,以价格为依据在市场中达成交易,交易双方多存在使用价格机能的成本,换句话说,进行市场交易是有成本的。市场的交易成本指的是“为了进行一项市场交易,人们必须寻找他愿意与之进行交易的对象;告知交易对象与之进行交易的意愿以及交易的条件;与之议价并敲定价格;签订契约;进行必要的检验以确定对方是否遵守契约上的规定等”。市场上的交易方式有邮购、实体商店或电话下单等。电子商务的兴起,消费者可选择上网交易,也就是说,网络的出现可能改变大众的交易方式。网络交易,交易双方不用面对面,交易是在虚拟世界中进行。

(二)交易方式的改变与交易成本的改变

虚拟世界中的交易行为,以虚拟商店、虚拟对象与虚拟商品代替真实商店、真实对象和真实商品,交易双方通过网络达成交易条件的认定,以信用卡付款,商品的买卖非同时进行,交易主体会遇到很多新问题,因而,虚拟世界的交易不同于真实世界。例如:契约前:交易对象与商品的信息?交易对象的真实身份?虚拟商店是否诚实交易?虚拟商品是否真实?信用卡交易安全?网络信息传输安全?订契约:契约如何拟订?网络契约是对方发出?网络契约未遭窃取或修改?契约后:交货的方式?交易双方是否遵守契约规定?发生交易纠纷是否有法律保障?所以说,上网交易考虑的交易因素不同于其它交易方式,这就导致网络交易成本的变化,并影响消费者是否上网交易。简单地说,交易成本的改变影响交易方式的改变。

(三)交易方式的改变与技术进步

通讯技术未出现前,人与人的交易是面对面交易。电话普及后,人际之间,可通过电话互相传达信息,对于经常往来的商业伙伴,可经由电话下订单,但是这种方式受限于只能传输声音,不能应用于各种交易活动;同样地,传真机只能传递文书,不能应用于所有交易活动。个人计算机面世后,它可以帮助人们处理大量信息,不过,因特网技术未问世前,计算机之间犹如海洋中的各个孤岛,彼此不能互通往来。网际网络技术出现后,将各个计算机串连,使得大众可通过网络进行交易,这才兴起了至今仍在发展的电子商务。网络交易的发展,带动了上网机器设备(计算机、手机、信息家电)、网络频宽(电话、光纤网络、ADSL、cable modem、卫星通讯)、网络应用软件(ERP、CRM、SCM)、与网络上信息搜寻技术(信息人、智能型人)的进步。可知,交易方式的改变伴随着技术变动,二者相互影响。

三种交易方式交易成本的比较

市场上的交易方式不只一种,常见的有邮购、实体商店或电话下单。电子商务的兴起,使得市场上又多出了网络交易方式。不同的交易方式,订契约前、订契约及订契约后的成本各不相同,交易双方必将选择契约成本最低的交易方式进行市场交易。下文以消费者的角度,分析了消费者在选取网络、邮购或实体商店三种交易方式时面临的不同成本,并从交易成本的观点,对三种交易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

(一)订契约前的交易成本

1.网络交易的交易成本。搜寻商店与商品的信息成本;虚拟商店是否诚实交易的信息成本;网络不能提供嗅觉、味觉与触觉的信息成本;信息传输不安全的信息成本;消费者隐私权是否被侵犯的信息成本。

2.邮购交易的交易成本。搜寻商品的信息;邮购业者是否诚实交易的信息成本。

3.实体商店的交易成本。搜寻商家与商品的信息成本;experience goods商品性质的信息;credence goods 商品性质的信息;商店是否诚实交易的信息成本。

4.三种交易方式的比较。网络交易的有利点:降低搜寻商店与商品的信息成本。网络交易的不利点:较高辨识网络商店是否诚实交易的信息成本;网络不能提供嗅觉、味觉与触觉的信息成本;信息传输不安全的信息成本;网络商店是否侵犯消费者隐私权的信息成本。网络交易所需要的配合条件:有容易辨别网络商店诚实交易的方式;保护消费者隐私;防范计算机骇客危害网络信息的传输;保障信息传输安全。

(二)订契约时的交易成本

1.网络交易的交易成本:拟订契约成本;辨识契约是否真实、完整、与未被窃取或窜改的成本,以及契约是否为商家发出的辨识成本;议价成本。

2.邮购交易的交易成本:消费者以邮购的方式购买商品,可采用电话订购、传真订购或邮寄订购,付款的方式可选择货到付款、信用卡付款或邮政划拨。显然消费者与厂商进行邮购方式的契约行为,只要通过填写商品订单再传真或邮寄商品订单,或以电话告知商家订购那些商品与个人数据,之后选择三种付款方式的一种,经过厂商确认后,消费者便完成邮购契约的签订。也就是说,邮购签订契约的成本很低。

3.实体商店的交易成本。消费者上街购物,除了以货比三家的方式降低价格信息的不足外,还可以与厂商议价降低价格信息的不对称。因为货比三家搜寻价格信息的成本较高,消费者选择与厂商议价降低价格信息的不足,达到买到价廉的商品。相较之下,虚拟世界,比价的成本很低,使得商家不易对消费者进行价格歧视,进而降低消费者网络购物的议价成本。也就是说,与网络购物相比,真实市场交易的议价成本较高。

4.三种交易方式的比较。网络交易的有利点:较低的议价成本;拟订契约成本低。网络交易的不利点:辨识契约是否真实、完整、未被窃取或窜改的成本;契约是否为商家发出的辨识成本。网络交易所需要的配合条件:保障网络契约的执行;保障信息传输安全。

(三)订契约后的交易成本

1.网络交易的交易成本:取货成本;验货成本;商品延后消费的效用损失。

2.邮购交易的交易成本:取货成本;验货成本;商品延后消费的效用损失。

3.实体商店的交易成本:取货成本;验货成本与售后服务。

4.三种交易方式的比较。网络交易的有利点:数字化产品通过网络送货;网络上方便消费者查询送货状况以及商品保养或故障排除的信息。网络交易的不利点:实体商品延后消费;不能提供维修等售后服务;虚拟世界不能验货。网络交易所需要的配合条件:商家提供换货、退货或退款的保证;由实体商店提供维修等售后服务;发达的物流业。

基于交易成本考虑的交易方式的选择

(一)分析的假设

由于网络世界的法律与技术仍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中,所以消费者上网交易面临的不确定性也在变化,如果消费者的这些不确定不能降低,上网交易风险就太大。也就是说只有降低这些不确定性,消费者才可能上网交易。本文假设在安全的网络交易环境下,消费者如何选择交易方式。分析之前,要强调交易成本的主观性质。因为交易成本是主观的,所以,进行同样的市场交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交易成本,并且,不同人之间的交易成本是不能进行比较的(或者是说比较不同人之间交易成本的大小是无意义的)。再者,由于人们改变为网络交易方式的转换成本将愈来愈低,不会阻碍网络交易的进行。因此,我们认为,影响交易方式的选择主要在于不同交易方式契约成本的高低。

(二)邮购交易与网络交易的选择

假设在安全的网络交易环境下进行交易,如果消费者只有邮购交易或网络交易两种选择,对照二者订契约前的信息搜寻成本、订契约的成本与订契约后的成本,从上述可知,二者订契约的成本与订契约后的成本不相上下。然而,订契约前,网络交易搜寻合适商家与合适商品的信息成本较低,此时消费者将选择网络交易形式。换句话说,假设在安全的网络交易环境下,当消费者只可选择邮购交易或网络交易,网络交易的交易成本较低,消费者选择上网交易。

(三)实体商店交易与网络交易的选择

假设在安全的网络交易环境下,如果消费者只有邮购与网络交易方式,消费者选择网络交易,便不需再分析消费者有实体商店、邮购与网络三种交易方式,仅要继续分析消费者是选择实体商店交易或网络交易。换句话说,接下来的分析是,消费者会选择实体商店交易,还是网络交易?假设在安全的网络交易环境下进行市场交易,如果消费者可选择实体商店交易或网络交易,下面就这两种交易方式订契约的前、中、后分别进行分析。

1.订契约前。因为我们假设网络交易环境是安全的,所以订契约前消费者如果上网交易面临的以下不确定不会阻碍网络交易。网商是否诚实交易?信用卡支付是否安全?商家是否侵犯消费者的隐私权?不确定信息传输是否安全?因此,订契约前,网络交易与实体商店交易相比,不利网络交易的因素主要是网络不能提供嗅觉、味觉与触觉的信息,这就不利于消费者上网消费经验(日常)性物品(experience goods),除非这些商品供应商的商誉很好,或者消费者曾经重复交易。然而,上网交易搜寻合适商家与合适商品的信息成本却是较低的,换句话说,假设在安全的网络交易环境,在订契约前阶段,除了上网消费日用消费品之外,网络交易的交易成本较低。

2.订契约时。因为我们假设安全的网络交易环境,所以,订契约时消费者上网交易面临的以下不确定性也不会阻碍网络交易。契约是否真实、完整、未被窃取或窜改?契约是否商家发出?因此,订契约阶段,网络交易与实体商店交易相比,网络交易拟订契约的成本很低,不妨碍上网交易,并且网络交易比价的成本低或可形成集体议价,低于真实世界获取价格信息的成本。也就是说,假设在安全的网络交易环境,在订契约阶段,网络交易的交易成本较低。

3.订契约后。在订契约后阶段,消费者上网交易,无论是在家中接货或去便利店取货成本都不高,不阻碍上网交易。虽然虚拟世界不能验货,但是现在网商往往会提供消费者七至十天的验货期,如果消费者对到手的商品不满意,厂商承诺可以退货、换货或退款,这就降低了消费者的验货成本。此阶段上网交易剩下的不利因素主要是上网交易实体商品时,消费者会有延后消费的效用损失,以及网络商店无法提供保养维修的售后服务。因此,如果说实体商品延后消费的效用损失不大而且有实体商店配合提供保养维修的售后服务,就不会阻碍网络交易的进行。换句话说,假设在安全的网络交易环境,在订契约后阶段,如果实体商品延后消费的效用损害不大而且有实体商店配合提供保养维修的售后服务,那么,在订契约后阶段,网络交易的交易成本较低。

参考文献:

第2篇:教师德育笔记范文

美国的一个教学班人数少,教师在课堂上更容易洞察学生的思想,从而给予适当的帮助,课堂教学也易组织。同时,美国高校体育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一生的锻炼习惯。各学校的体育课引进了多种健身模式,有学校选择了公路自行车锻炼和救生员训练,有学校采用瑜珈教学,更有学校用电视游戏“劲舞革命”进行体育锻炼,由此很多学生爱上体育课。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为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了基础。

2中美体育教育对比

教育条件方面我国应重视并加大力度进行体育设施建设与优化,增加高校体育教育设施资金投入,加大国内体育教育资金预算。体育教育理念美国大大优于国内。美国认为:“体育课程以发展学生身体为目的,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向自觉学习的方向转化,并以此激发他们在创造力上的闪光点。”美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一是体育能力教育培养模式,表现形式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尝试探索的体验,以培养提高体育能力教学模式策略。各种体育能力通过探索式的体验得到培养与提高。

体育教学的各项任务是通过抓住学生体育能力培养提高的这个重点的实现,以获得教学的全面效益,进而培养了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和自律,其结果是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得到实现,学生的各种体育能力通过主动探索、练习和发现得到了培养,各项教学任务也因此得到完成。二是发展学生个性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培养提高学生个性的体育教学策略。体育教学活动遵从学生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把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在教学活动中也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积极的辅,使教学目标在体育活动中朝着确定的方向进行。这对我国体育教育的建设有一定的启发性。

3对策

3.1更新体育教学观念

观念决定行动,体育教学需要转变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树立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的思想,由于传统体育教育观念还残留重德、智,轻体育的片面性,要从根本上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必须转变观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运用“引导式”、“启发式”、“指导式”等教学方法,营造宽松的和谐的学习状态,形成双向互动。

3.2优化教学内容

第一,教学大纲与专业使用的教材内容要与时俱进,要有可选择性和较大的灵活性;第二,教材的分类要尽可能避免单一的按运动项目分类的方法,要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学生身心发展与健康特点进行分类,应当体现出分类为目标服务的要求;第三,教材排列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育特点、针对不同年龄,教材内容的安排与要求应有所区别;第四,教材的选编应当体现教育价值;第五,重视体育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把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目标;第六,重视体育理论与实践以及卫生保健的结合。

3.3推进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的改变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学生间互动和互助;鼓励调动学生自主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努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其体育活动中要留出时间给大学生进行思考。在组织形式上要体现出趣味性,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重视实践培养大学生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同时提倡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科学健身。

3.4加强体育课考核与评价体系的构建

第3篇:教师德育笔记范文

关键词:比较;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高校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单一的体育教学形式已难以适应时展需要,这就需要我们从比较的视角出发,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本文对当前高校常见的几种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对比,阐述了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优势,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充分发挥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作用。

一、高校体育常见教学模式比较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主要:基础体育课模式、专项体育课模式和俱乐部教学模式。

基础体育课模式是指对学生进行自然分班,根据课表实施体育教学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传统性,教学目标落实在体育技术与技能教学中,并通过体育教学达到提升学生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的目的。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决定学生的学习行为,导致学生学习缺乏自主选择权,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不强,不利于学生体育特长的发展。

专项体育课模式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育爱好与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课程进行学习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学生选好学习项目后,按照选定的项目进行分班,拥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并制订学习课表。专项体育课模式下,会出现选项不均衡现象,容易导致学生体育素质片面发展。

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兴的体育教学模式,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与专长选择合适的俱乐部进行体育学习。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课程,也可以选择相应的教师,上课时间灵活。俱乐部教学模式对教学条件的要求较高,教学成本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明显增加。

二、俱乐部教学模式优势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俱乐部教学模式受欢迎的程度较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优势:

1.生本优势。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够突出“以生为本”,赋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使其自主选择体育学习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时间等。这就大大提升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体育俱乐部的教学课程大多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

2.管理优势。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以俱乐部的形式实施教学,在管理中采用俱乐部管理模式,因此,与其他教学模式不同,具有很强的管理优势,将有助于加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

3.资源优势。高校体育俱乐部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资源优势,俱乐部将配备优质的教师,大大加强了体育教学的师资力量;二是俱乐部往往采用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方式,引入社会办学力量,利用社会资源来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二、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比较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也分为几种类型,下面从纵向比较分析俱乐部常见的几种教学模式。

1.课内俱乐部模式。课内俱乐部模式立足于课堂,对传统体育课堂进行改革与优化,以俱乐部的模式实施体育教学。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比较先进,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支撑,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包括教学理念、组织形式、学习评价等。课内俱乐部模式打破传统班级授课制的限制,课堂更加开放,使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但是还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与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2.课外俱乐部模式。课外俱乐部模式目前主要作为体育课的一种补充形式,是体育教师为了拓展体育课堂,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而选择的。课外俱乐部模式主要按照体育学习项目运行,例如,足球俱乐部、篮球俱乐部、武术俱乐部等,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习内容多元化,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迎合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因此,课外俱乐部受到不少学生的欢迎。

3.内外结合俱乐部模式。内外结合的俱乐部模式立足于大教育观,从学生体育素质发展的高度出发,不仅着力于课堂,也将教育的触角延伸至课外,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与管理,这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学习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内外结合的俱乐部教学模式,不仅传授体育运动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技能,也重点发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具有代表性,受到大多数高校的欢迎。

之,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作为一种新教学模式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为了进一步推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成熟化发展进程,需要我们基于比较的视角,不断放大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优势,构建成熟的、内外结合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新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教师德育笔记范文

【关键词】去中心化 虚拟货币 比较分析 演进 莱特币 PPC XPM

一、去中心化虚拟货币

去中心化虚拟货币诞生在2008年,其中的代表性货币是比特币。它的发行是通过一个彼此连接的比特币用户的计算机网络完成的。通过工作量证明算法自动调整向网络中释放比特币。参与网络的每个节点可以使用自己的CPU处理能力进行运算并获取比特币[3]。每一个比特币的获取都将需要一定的成本,同时背后的密码规则保证了它的真实完整和唯一。每一笔比特币交易都会被广播到比特币网络中,网络中每一个节点都会对这笔交易进行散列算法的验证,验证通过后将被记入到区块中然后进一步在网络中传播,这种基于P2P和全网参与计算认证的方式导致没有任何政府和机构可以实现对其流通的控制,它的流通只受算法控制。

二、去中心化虚拟货币的种类

在比特币诞生以后,一批基于同样去中心化思想的虚拟货币借助于互联网开源社区的帮助下纷纷涌现。它们在算法各有特点,并实现了一定的优化。[5]

(一)莱特币(Litecoin)

Litecoin(LTC)是目前除比特币以外市场价值最高,交易最活跃的一种虚拟货币。不同于比特币使用的SHA256挖矿算法,LTC采用Scrypt算法。这种算法有较快的块生成时间,并能更快确认真伪,比特币的交易验证的时间平均在10分钟以上,大多数交易网站验证需要1个小时。而LTC交易确认平均为2.5分钟。另外Ltc的总数量也是BTC的四倍,总数为8400万枚。此外,在比特币挖矿软件技术已经从CPU到GPU到现在正式进入FPGA(现场可编程阵列)和ASIC(专用集成电路)时代。而相对于比特币,LTC的算法则仍然非常适合GPU挖矿,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矿工的现有挖矿设备的投资。[6]

(二)PPCoin(PPC)

PPCoin(PPC)由Sunny King于2012年8月19日,其在货币生成上采用了工作量证明(proof-of-work)和股权证明(proof-of-stake)的混合模式,并引入币龄的概念。

(三)工作量证明算法SHA256

SHA256是一种从输入得到输出非常容易,但从输出反推出输入极其困难的函数。反推输入的方法除了穷举所有可能输入之外,别无他法。比特币货币生成采用的就是基于SHA256的工作量证明算法,交易数据外加一个随机数(nonce),然后在其前面附加大量的“0”,以此作为区块信息发送出去,接受者的验证可以迅速使用nonce得到函数散列值。然而对于攻击者而言如果想反推出这个nonce则近乎不可能。

(四)51%算力攻击

去中心化货币发行依赖于网络中大多数节点的确认信息。如果参与的网络节点有限,攻击者通过某种手段控制了网络中多数节点(比如51%)的运算力,使受控网络生成块的速度超过网络剩余部分的总和,就可以生成一个块链接分叉,并使其长度超过主环链,网络中的其他节点将开始把新的分叉视作合法块链接(尽管衍生51%攻击成功可能性是一个随机漫步理论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攻击者就可以自行对区块信息进行确认,从而可以篡改交易记录实现多重支付或将别人的货币据为己有。除了货币发行初期易遭受51%算力攻击外,当货币生成算法的难度因子提高过大,导致运算成本增加过度和大量“矿工”退出,只有少数矿工控制着绝大多数比特币的挖掘运算,这种情况下51%算力攻击的可能性也会提高。为此,Sunny King提出了下文详述的股权证明算法。

(五)股权证明(proof-of-stake)

与工作量证明算法不同,股权证明并不要求持有人进行大量运算来证明自己,而是要求持有人明确表达自己对一定量货币的拥有权。对于PPC来说,当一个新的股权证明区块被挖掘出来后,矿工需要构建一笔股权交易,将一部分货币外加一点(算法预设好的)奖励货币发送给自己。随后SHA256算法开始工作,根据上述交易信息,一些特定的固定数据,以及币龄作为输入被用于散列运算。运算的难度因子与货币年龄成反比例关系。即决定因素是他已经拥有的货币数量,和进行股权交易后的时长。也就是说,如果你已经拥有了1%的货币或者说股权(stake),那么你最多可以挖掘的新增货币的上限也为1%。这种算法不通过提高运算复杂度来控制货币生成数量,而是通过股权交易这种经济行为来实现这种控制。

(六)币龄(coin age)

在PPCoin中,币龄被定义为交易输入大小和它交易存在时间的乘积,作为生成新的PPCoin区块算法的输入。币龄越大,输出PPcoin概率越大,直到找到有效的区块时则复位为零。[7] [8]

总结来看PPC因为使用了股权证明算法,与Bitcoin相比具有4个方面的改进:

*以股权证明鼓励人们持有货币而非用于投机;

*获取股权所需的成本远大于获取运算力的成本,有效减少了51%攻击的可能性;

*股权证明算法不以提高工作量证明难度为基础,减少了运算所需能源的消耗。

*PPC不预设货币生成上限,理论上可以供应无限多的货币(尽管当前设置了20亿的上限但理论上可以改变),这有助解决货币供给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问题。此外股权证明算法设计为每年提高1%的货币供应量且可调整,这将是非常温和和良性的通胀率。

(七)素数币(PrimeCoin)

素数币是一种建立在比特币架构基础上的数字货币,它运用一种独特的“科学计算证明”机制取代比特币的“散列工作量证明”机制,通过计算去发掘由大量质数组成的质数链,质数币被作为矿工在挖矿过程中发现质数的奖励。素数币并非将工作量证明完全去掉,而是试图让工作量证明变得更有意义。它没有使用SHA256计算,但是要求矿工们寻找长的由素数构成的“Cunningham链”和双向双链(Bi-twin chains)。同样是通过能源密集型的计算挖矿,但素数币试图给现实世界带来实用的价值,而不是电力算力的无谓消耗。比如素数币被用于“Folding@home”项目,该项目由斯坦福大学教授Vijay Pande开发,借助于素数币发掘的运算来分析蛋白质自我折叠问题,这个项目可能帮助研究者发现治疗阿兹海默症、帕金森氏症以及多种癌症。[9] [10]

此外还有一些较典型的虚拟货币,比如Freicoin在算法中引入囤积税概念,以抑制人们持有货币,鼓励交易与流通。而Namecoin的特点在于除了本身是一种货币外,还可以被赋予其他功能,如注册域名。Ripple是一种比比特币更激进的虚拟货币,Ripple网络自动进行汇率换算,用户可以用任何一种类型的货币向他人支付另外任何一种类型的货币,从而实现所有货币的全网流通。[11]此外还有很多基于类似算法的虚拟货币,比如Devcoin(DVC)、Terracoin(TRC)、Ixcoin(IXC)、NovaCoin(NVC)等等。甚至我国也有了基于类似算法的国产虚拟货币比如CHNcoin(CNC)。

三、去中心化虚拟货币的总结比较

下表为各种典型虚拟货币特点比较汇总[13]:

四、演进趋势分析

目前的虚拟货币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新的种类不断出现,各种创新和改进层出不穷,对其演进趋势总结如下:

第一,基于去中心化和P2P的原则仍是根本基础,无论算法和应用如何改进创新,这一基础原则不会改变。

第二,发行和认证算法逐渐摒弃工作量证明算法,衍生出Scrypts算法、质数算法和股权证明算法等,其实质是对工作量证明算法的低效率和算力浪费的改进。这也会是将来虚拟货币算法改进的必然趋势。工作量证明算法将会被更具实际意义和更具效率的算法所取代。

第三,货币发行上限将不再固定。预设发行上限曾经是比特币用以消除通胀的核心手段,但人们逐渐意识到这将诱使人们持币坐等升值的投机心理。许多货币提高了发行上限以增加货币供应,但并非最终解决之道。而像PPC那样容忍一定程度的可控的良性通胀,同时发行上限甚至发行速度和难度因子可由算法参数化调整,以鼓励流通和增加持币成本,这种实现方式比较适应实际经济规律,必将是未来的方向。

第四,作为被寄予厚望的“未来货币”,理应承担更多的功能,比如如何适应利率形成、保持汇率稳定、促进贸易发展和商品流通、保证货币供给弹性等。这需要进一步的算法改进和理论创新。目前Ripple正在研究的全网汇率形成和货币兑换技术即属于这方面的尝试。

第五,市场占有率和人们的信心对哪种货币将成为未来主导货币也将起重要作用。

去中心化的虚拟货币是人类第一次从技术角度实现的流通支付工具,它的创生和每一步发展都将对未来的金融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北京晚报.《疯狂比特币未来能买房子》.2013.5.

[2]中国企业家网.《比特币的社会实验:活在未来》.2013.5.

[3]Satoshi Nakamoto.《Bitcoin: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2008.10.

[4]洪署宁.《比特币:一种新型货币对金融体系的挑战》.《支付创新》.2011(10).

[5]巴比特() Daniel (翻译:比特人潇湘夜雨).《米塞斯圈:山寨币的症结所在》.2013.8.

[6].cn.知耿《密码学货币一览》.2013.5.

[7]Bitcoin Magazine VITALIK BUTERIN 《What Proof of Stake Is And Why It Matters》,2013.8.

[8]Geek Park.《防贬值抑通胀低能耗-PPCoin能超越Bitcoin 吗?》2013.4.

[9]Make Tech Easier Miguel Leiva-Gomez《4 Popular Bitcoin Alternatives and How They Compare to Bitcoin》2013.7.

[10]MIT Technology Review 《Bitcoin Isn't the Only Cryptocurrency in Town》2013.4.

[11]虎嗅网.悟网不欢.《Ripple,比比特币更激进的虚拟货币幽灵》2013.4.

第5篇:教师德育笔记范文

关键词:Packet Tracer;路由与交换;考试;作弊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4-0020-02

1概述

目前国内有许多高校为了实现路由与技术课程或其它有关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技能考试,多数都采用Packet Tracer6.0(以下简称PT)软件实现能力培养型的考试。因为采用此方法进行考试具有以下的特点:容易搭建考试环境、对考试过程易于控制、自动评分和自动计时等。但是从笔者大量阅读的文献中可以看出,都忽略了考试过程中作弊的问题。因为学生在考试过程中随时可以点击“检查结果”按钮和“评估项目”按钮,查看当前考试的情况,包括考试点、错误情况和目前得分,并关闭“活动窗口”后再次继续考试,学生可以反复多次查询和返回考试界面,直到满意分数为止。再次,学生可以通过发达的通信技术手段,复制和交换考试试卷。

本文研究一种在PT环境下避免考试作弊的方法,通过大量的实际应用证明,该方法容易实现,并且有效。

2技术路线

2.1准备材料

如图1所示,准备好制作考试试卷的材料。首先,制作试卷说明文件(先用word制作好,可以对文字、表格按需要进行格式布局),把说明文件保存成HTML文件。再次,根据课程需要考核的知识,在PT中制作好初始网络文件(不需要配置W络设备的参数)。最后,打开初始网络,并对网络设备进行正确配置,并另存为问答网络。

2.2设置变量管理器

这部分功主要是为试卷加上随机试卷编号。在PT中选择“变量管理器”,在“导言”选项卡的“配置”中选择“显示变量管理器窗口”。选择“号码”选项卡,在池名序号中输入序号名称,并输入序号的范围(试卷编号范围),在变量序号表中输入变量名称,选择池名称,池类型为“随机”,“值”中输入起始数值,例如1000。

2.3导入试卷说明

制作试卷说明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可以直接在PT活动向导中的说明部分直接进行编辑,用HTML标记进行处理。第二种方法也是最快的方法,在Word中输入试卷说明,直接进行编辑,并保存为HTML形式的文件,然后在PT中导人说明即可,PT会自动生成HTML代码,若对说明文件不满意,可以修改Word文档,重新保存为HTML文件,再导人。

2.4导入问答网络

运行PT软件,按照考试的要求,制作好网络拓扑,不需要对网络设备进行配置,保存为初始网络,再另存为问答网络,这时的网络是问答网络(问答网络作为标准答案使用)。对问答网络的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无限路由和无限AP等)进行正确配置,之后对问答网络设置评估项目(考核知识点)的分数,默认分数是1,先在知识点前的框内打勾,再选择默认分数,然后重新输入新分数,并回车确认。在问答网络窗口中选择配置,设置考试时间和计时方式(倒计时或已用时间)。

2.5导入初始网络

初始网络是学生答题时用的网络,且没有对网络及其设备配置过。在PT窗口中选择“初始网络”“从文件导入到初始网络”,把准备好的初始网络导人到活动PT的活动向导中。导入完初始网络后选择窗口中的“锁定选项”,选择锁定“锁定查看评估项目”、“锁定检查结果”和“锁定重置活动”,如图2所示。锁定锁定检查结果就是不允许考生在考试过程中选择此按钮,若选择后会弹出“检查结果已被锁定”的提示对话框。如图3所示。

锁定“查看评估项目”后,该按钮成灰颜色,不能使用,这样就避免学生查看已经答题的情况,即当前答题的正确或错误。根据作者多年使用PT考试的情况分析得知,若不锁定“查看评估项目”,则学生可以多次查看做题的情况,并多次返回考试界面进行考试,这就违反了考试纪律,如图4所示。锁定“重置活动”主要是为了防止考生在考试过程中,不小心鼠标点击了该按钮,若考生点击该按钮,则以前做过的题目就会消失,网络恢复到初始状态,影响考生的成绩和考试时间。

2.6设置密码

设置密码,主要是为了防止学生进入问答网络查看网络配置的答案,设置密码后,当学生运行此活动时,活动向导不能访问,只有输入正确密码后方可访问,该向功能主要是为教师提供。

3防止作弊的方法

3.1极域电子教室软件的应用

使用极域电子教室的强大功能,在教师机上设置学生机“U盘禁用”、上网限制里选择“允许白名单”(白名单列表为空),避免考生使用USB接口和禁止考生上网,如图5所示。设置学生提交文件的默认存储路径为D盘(应为机房中只有D盘没有设置还原卡保护),在教师机下载安装百度云盘客户端,用于加密传送文件,以便监考教师把收集的试卷传送给教学秘书。将每个考场的试卷(每场多套试卷)复制到教师机上,使用极域电子教室广播期末考学生到位情况登记表,因为考试可能是混合考场(多专业考生),所以需要预先获得考场名单,并请考生按表的序号就座。并请考试序号为奇数的学生通过电子教室举手后,再对学生机按图标状态排列,然后选择举手的图标将第一套题传送到D盘,再选择没有举手的图标传另一套题,分别传送,使得相邻学生试卷不同,避免作弊现象的发生。

3.2 HTML+PT软件的应用

在考试过程中,为了防止考生作弊,在初始网络的变量管理器中用“号码”设置随机的试卷序号变量,并把语句“试卷编号:[[abc]]”插入到说明文件的HTML中。在用户启动考试PT文件(.pka)在试卷说明中会产生一个随机号码,且不能修改,如图6所示。主要用于防止考生利用其它手段复制自己的试卷给另外的考生,若发现有两份相同序号的试卷,则认为协同作弊,因为试卷序号是在初始网络中,且考生是不能改变序号的。再次由于考生通过极域电子教师客户端上传试卷到教师机时,上交的试卷自带IP地址。可以通过试卷序号和IP地址判断是否有作弊现象。

4结论

第6篇:教师德育笔记范文

关键词:会计教学;中美对比;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会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关键性作用将更加突出。如何培养出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成为当前中国会计教育的一大课题。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中美本科会计教学,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的会计培养机制,扩展国际视野,而且有利于借鉴美国会计教育的优点,提高我国的会计教育水平。

一、中美高校会计教学的差异

中美高校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模式存在显著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差异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上也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一门专业学科的纲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均围绕培养目标展开,由特定的社会领域、社会层次的需求和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类型、级别这两大方面决定。

以在我国会计教学较领先的几所大学为例。中央财经大学将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适应国家机关、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实务工作,以及学校科研单位的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的高级会计人才。厦门大学会计学会计本科的培养目标为以培养会计通用人才为目标,培养能在金融证券业、政府管理部门、公司和企业从事会计、财务分析工作,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机构人才。根据进一步调查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中国大学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而在1990年发表的《会计教育的目标》中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在培养学生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而不在训练学生毕业时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因此美国大学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中突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包括能够自主学习不断更新着的会计理论和实务知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能够与人沟通和社交的技能以及具有宽广的视野、丰富的科学人文知识。在这些能力的支撑下,会计从业人员可以在工作中不断适应社会的需要,提高自身水平从而成为专业人员。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大学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学生在大学期间掌握大量作为专业人员应有的知识,而美国大学则强调成为会计专业人员所具备的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

中美大学对公共基础课的重视程度不同。美国的大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学生涉猎人文、科学、艺术方面的知识,在入学前两年进行基础课的学习,到第三年才开始专业课的学习。公共基础课的比例达到50%左右。中国大学则较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学生在大一就开始专业课和学科基础课的学习,公共基础性课程所占的比重较小,在30%左右。

美国大学将会计专业课分为一般会计教育课程和专门会计教育课程。一般会计课程较基础,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专门会计教育课程较精和专,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学习。而中国的大学通常将两者都放在本科阶段进行教学。

美国大学会计专业的课程中有许多分析性的课程如财务经济分析、管理与组织分析等。通过这些课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美国大学课程中选修课所占比例很大,甚至必修课都有很大的选择余地,有利于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以激发学习兴趣。中国大学的课程则以必修课为主,供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小。

(三)教学方法

美国大学在教学上倡导“学生为主,老师为辅”,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老师常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操作、社会实践等方式授课。以小组讨论为例,老师会对学生进行分组,课前老师都会告诉学生下节课要上的内容要求学生自主预习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几个问题。学生需课后认真研习课本,翻阅大量相关资料并在组员之间讨论交流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课堂上老师则充当了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发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一般不评论对错,但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逻辑。

相比之下中国大学中会计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死板。一般来说老师对照课本讲解一下概念等知识点,学生上课过程中记一下笔记,课后则对抽象的理论一知半解,只能对照课本和笔记死记硬背。

(四)与实践结合的紧密程度

美国大学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影响力较大的会计职业团体(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师事务所还有公司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定期发表会计理论与实务方面的研究报告,提出新形势下对会计的新要求,各大学根据要求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实践的需要。大学和实务界逐渐形成了一个互帮互助的关系,实务界帮助大学的教学紧扣实践,大学又为实务界提供理论支撑并输送实务界所需的人才。

中国大学会计教学比较重视理论知识,强调完整的理论知识结构和框架,忽视实务操作和技能的培养。企业多数不愿意招聘刚毕业的大学生,认为他们会计实务能力低下。相比于刚毕业的高学历硕士生博士生,他们更愿意招聘学历较低但会计实务经验丰富的本科生甚至是技校生。

(五)教师

教师在会计教学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对会计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大。中美大学会计专业教师的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中国大学会计专业教师普遍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实践水平远远低于美国大学的老师。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1)师资培养的思路不同。在中国大学会计专业的教师大多是直接从高校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他们往往一毕业就从事会计学科的研究和教学,接触会计实务的机会很少。而在美国大学普遍硬性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实务经验。美国高等院校联盟规定:80%以上的大学教师必须具有最近取得的相关会计实务工作经验。(2)兼职方面存在差异。在中国虽然学校允许教师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外出兼职但外出兼职的教师很少。主要是因为政策的限制和心理因素影响,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做出规定兼职者不能作为注册会计师从事审计业务,这将导致教师在工作中受到阻碍。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会计在企业中的地位不高,大学中的会计老师到企业中做普通的会计工作难免会有大材小用和屈尊之感。而美国的大学则大力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外出兼职,甚至一些大学对教师每年的兼职时间有硬性要求,为的就是避免教师的教学脱离实践太远。(3)教师对会计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目前中国大学的会计教师侧重于理论的研究,撰写的论文也大多是纯理性的内容与实践有一定的脱节。

美国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比较先进,具有一整套完善的教师竞争和激励机制,并且重视对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在这种制度下有利于保证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六)考评方式

中国和美国大学的对学生考评方式有相似之处。学生的成绩均由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平时成绩结合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但成绩组成比重存在差异。中国大学普遍突出了期末考试,期末考试的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达到了70%左右,学生成绩基本上由这么一次考试决定。美国的大学认为考试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学生可能会因为身体原因等影响考试的发挥而且仅凭一次考试很难全面地考察学生的真实水平,则更强调平时成绩。

在考试的具体方面也有较大差异。中国考试的内容以考察书本的理论性的知识为主。老师会在考试前为学生划出重点,学生在考前突击复习记忆重点往往也能很轻松的通过考试。而在美国考试的内容很广,考查课本上原原本本的概念等的内容很少,往往是课本知识的拓展,考试的内容也紧跟时事和实践,这就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学习态度,在平时对课本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并且在课外学习过大量的相关知识,学生仅靠突击很难取得好的成绩。在考试形式方面,中国考试的形式以客观题为主,且主观题答题较死板,标准答案将学生框定地很紧,限制了学生个性地培养。美国大学考试以主观题,相比于答案的正确或错误更注重学生答案的逻辑性和得出结论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且美国的大学还以答辩作为考试的一种方式,而中国这种做法很少。

二、对我国会计教学的启示

中美两国的会计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会计准则等因素决定的。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会计进入国际化阶段,提出了会计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在会计人才培养和教学中可以吸收借鉴美国大学会计教学的一些做法,促进中国大学会计教学水平的提高。从前面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笔者认为中国大学会计教学的培养目标设定的不太符合实际。会计理论学习和会计实务操作往往有很大的不同,会计的理论学习很难完全满足会计实务中问题的解决。大学期间学生对会计实务接触的较少,实践经验较匮乏,要求学生在大学毕业时就成为会计专业人才就显得不太切合实际。而且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会计知识更新很快,大学期间传授的会计知识在学生毕业时往往已经过时或将要过时,这时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就显得越发重要。我国大学应借鉴美国大学,在培养目标中加入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观念和良好的自学能力。

(二)适当提高公共基础课比重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中增加一些分析性的课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转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上课方式,逐渐形成“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四)会计师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重视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加强与实务界的联系。定期了解实务界对人才的要求。邀请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人士来学校讲课。在教学内容中增加更多与实践有关的内容,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使学生在案例中深入理解会计知识,了解会计知识的运用。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竞争和激励机制。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鼓励教师外出兼职,为教师创造更多接触会计实务的机会,使他们积累实践经验以便更好地在理论教学中融入实践知识。

(六)可以加强与国际上会计教学先进大学合作,开设中外合作项目,引进国外教材,引进国外专家指导教学,开设双语教学课程。

参考文献:

[1]张晓亮.英美高校本科会计教育对我国会计教育的启示.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

[2]张晓萍.美国会计教育模式对我国会计教育的启示.科协论坛,2011.2

[3]龚银燕.中美会计专业培养体系比较与借鉴.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2.5

第7篇:教师德育笔记范文

【关键词】比较教学法;泰勒公式;泰勒级数;科学计算

引言

比较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传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主要反映和确定不同教学内容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其要素包括“比较”“对比”和“参照”.通常,包括三种类型,即寻求共同点和差异比较,以及相似性比较.比较教学法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正确运用该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区分概念,提高分析的层次,并最终得出对问题的理解与规律性认识.比较教学方法也应用于物理、医学、数学等诸多领域的教学.本文将运用比较教学法,探讨泰勒公式和泰勒级数的异同点及其作用.

众所周知,泰勒公式和泰勒级数均为古老的数学命题,它们首次被杰出的英国数学家Brook Taylor所提出并命名.它们在近似计算以及函数性质研究[7,8]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注意到对二者的应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其初衷,换言之,它们不仅仅作为工具应用于数学领域,它们更加被广泛地应用于某些应用型学科,譬如力学、分析化学、计算物理等等.因此,它们都被作为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的先修内容而出现在“高等数学”中,特别是对主攻科学与工程计算的学生尤为重要.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大学新生们知识相对匮缺、经验不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很难辨别二者的细微差异,从而不能方便地应用这两个重要工具.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大学生们面临如下实际问题:泰勒公式与泰勒级数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它们在未来的学习中到底有何作用或者应用?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下节,我们详细讨论以上提出的两个问题,具体地讲,我们将通过分析它们各自的定义来明确二者的差异并指出它们的作用与在各方面的应用.最后,我们给出一些相关结论,并希望对学生有所启发与帮助.

一、泰勒公式与泰勒级数的比较

预备知识

为了方便后续讨论,我们首先回顾相关的定义与重要的定理.

定义1假设函数f(x)在点x0处存在直到n阶导数,则我们称多项式

Tn(x)=f(x0)+f′(x0)(x-x0)+f″(x0)(x-x0)2/2!+…+f(n)(x0)(x-x0)n/n!

为函数f(x)在点x0处展开的n阶泰勒多项式.

由定义1已知,泰勒多项式Tn(x)具有如下性质:

f(k)(x0)=T(k)0(x0),k=0,1,2,…,n,

该性质揭示了如下事实:在具体工程计算中,常常可用泰勒多项式来代替函数本身进行处理.

定理1假设函数f(x)在点x0处存在直到n阶导数,则

f(x)=Tn(x)+o(x-x0)n,(1)

这里Tn(x)就是n阶泰勒多项式.

公式(1)通常被称为泰勒公式,并频繁地被用于各种数学证明.我们记Rn(x)=f(x)-Tn(x),称之为泰勒公式的余项.余项Rn(x)有多种形式,譬如o(x-x0)n被称为Peano-型余项,确切地讲,公式(1)应当被称着带有Peano-型余项的泰勒公式.另一个常见形式为

f(n+1)(ξ)(x-x0)(n+1)/(n+1)!

被称为Lagrange-型余项,带有此余项的泰勒公式形如

f(x)=Tn(x)+f(n+1)(ξ)(x-x0)n+1/(n+1)!,(2)

当我们用Tn(x0)来近似函数值f(x0)时,它经常被用于估计由此引起的误差.公式(2)也常常被称为泰勒中值定理.

定义2假设函数f(x)在点x0无穷次可微,则无穷级数

f(x0)+f′(x0)(x-x0)+f″(x0)(x-x0)2/2!+…+f(n)(x0)(x-x0)n/n!+…

被称为函数f(x)在点x0处的泰勒级数.

以下定理由Brook Taylor建立,它指出了泰勒公式与泰勒级数的区别.

定理2假设函数f(x)在x0的某个领域U(x0,r)存在各阶导数,则在U(x0,r)内,f(x)=∑∞n=0f(n)(x0)n!(x-x0)n充要条件是limn∞Rn(x)=0,这里,Rn(x)=f(n+1)(ξ)(n+1)!(x-x0)n+1为Lagrange-型余项.

二、泰勒公式与泰勒级数的区别、作用与应用

我们首先来澄清这两个相似概念中的细微区别.一般而言,计算一个已知函数在某个固定点处的近似值,其精度往往依赖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函数自身的属性,即当函数在该点只能有限次求导时,函数在该点处不能展为无穷泰勒级数,我们只能利用有限项的泰勒公式来近似计算其函数值.其二是具体要求,如果仅仅需要有限近似,我们往往选择泰勒公式进行处理,这种情况经常在多个领域的工程计算中会出现.当要求无限近似时,我们就选取泰勒级数,譬如在相关问题的数学证明时.

总而言之,我们有如下结论:泰勒公式常用于不要求足够精度的近似计算,而泰勒级数是用于研究具有无穷可微性质的函数,特别在函数性质证明方面.

进一步地,我们来讨论二者在实际问题与科学研究的共同作用,即它们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近似计算的本质思想是用简单的多项式函数来代替相对复杂的一般的非线性函数.为了阐述此思想,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如下.

例估算以下近似计算所引起的误差:

(1+x)1/2≈1+x/2-x2/8,x∈[0,1].

由公式(2),易得

(1+x)1/2≈1+x/2-x2/8+…+(-1)n-1(2n-3)!!xn/2nn!+(-1)n(2n-1)!!(1+θx)-n-1/2xn+1/2n+1(n+1)!,0

因此,若取n=2,则有

|R2(x)|=3|x3(1+θx)|-5/2/233!≤1/16(1+θ)-5/2≤1/16.

例题表明当x∈[0,1]时,我们用二阶多项式1+x/2-x2/8去近似代替非线性函数(1+x)1/2的误差不超过1/16.

实际上,泰勒公式与泰勒级数在数学中还有以下广泛的应用,现列举如下.

(1)它们可用于计算极限问题;

(2)在求解微分方程的解时,我们可以先验地假设存在无穷级数解,然后代回方程逐次确定各项.即所谓的无穷级数解法;

(3)泰勒公式常常可用于证明不等式问题;

(4)它们可以用来研究函数的极值相关等问题,如凹凸性和拐点等;

(5)它们可以用来证明其他级数的敛散性.

当然,它们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应用,不一而足.而且,随着学科的发展也许还会有一些新的突破性的应用.最近泰勒公式与泰勒级数已经被利用于研究多变量函数的性质,请参阅Reshetnyak的工作.

三、结论

本文旨在帮助大学新生学习与理解泰勒公式与泰勒级数的差异与作用.有鉴于此,我们首先介绍了二者最新的应用以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然后,我们指出了二者的细微差别,即在近似计算的精度方面,泰勒公式是有限精度而泰勒级数是无限精度.此外,为了启发大家的学习,我们还列举出了二者的常见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James I.Remarkable Mathematicians:From Euler to von Neuman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3]Majid A,Somayeh K.A modification of Hes variational iteration method by Taylors series for solving second order nonlinea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J].Journal of Interpolation and Approximation in Scientific Computing,2013,1:1-7.

[4]Mansour M M,Spink A E F.Grid Refinement in Cartesian Coordinates for Groundwater Flow Models Using the Divergence Theorem and Taylors Series[J].Ground Water,2013,51(1):66-75.

[5]Kenneth A C,David D P.Calculation of free ligand concentration by a Taylors series approximation in the study of molecular complex stability constants[J].Analytical Chemistry,1984,56(8):1549-1550.

[6]Corliss G,Lowery D.Choosing a stepsize for Taylor series methods for solving ODES[J].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1977,3(4):251-256.

[7]Mohammad K A.Analysis of nonuniform transmission lines using Taylors series expans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F and Microwave ComputerAided Engineering,2006,16(5):536-544.

[8]Glaister P.Evaluating a Class of Series Using Taylors Theorem:Classroom Not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4,35(2):286-296.

[9]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第六版).

第8篇:教师德育笔记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 比较; 启示

Abstract:U.S. and China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 in the process, financial resources, bearing body, laws of higher education massification. As a predecessor, the higher education massification in U.S. can provide valuable experience to China. We should put emphasis on the per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 the community college, the persification of enrollment system ,the persification of financial system, and the modern long-distance education.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massification; comparison ;enlightenment

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Martin Trow)在总结了西方若干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精英高等教育阶段,15%~50%以内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它的大众化模式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大众化之路。

从1998年到2006年我国高校本专科招生从104.8万人增加到540万人,研究生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7.3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39.8万人[1]。可以看出1998~2006近8年的时间,我国高等学校本、专科和研究生招生都增长了4倍以上,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为新世纪的教育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为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两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的比较

1.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比较

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由来已久。1900年,各类高等学校在读大学生不到25万人,约占18~24岁适龄人口的4%[2]。之后,高等学校学生入学比例经过了一个数量上的飞跃,1945年入学总数为167.75万人,1954年这两项数字分别增加到244.6万人和16.2%。接着又从1958年的322.4万人和22.0%猛增到1966年总人数639万人,达到30.7%。然后相对稳定地增长到1997年的36.9%[3]。由此可以看出,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适龄青年毛入学率由10.0%到30.7%,花了21年的时间,招生人数率平均增长率不到13.4%。

我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扩招,在校学生1998年为643万,2002年为1 600万,1998~2002年4年间,我国适龄青年毛入学率增长了5.2个百分点,在校学生翻了一倍多,学校平均规模扩大了一倍。2004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 000多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9%。2005年,这一数字增加到了2 300万人和21%[1]。从1998年到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 500万人,毛入学率为22%[4]。8年间平均增长率为36.1%。

由此看来,我国和美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相比速度太快,应该看到我国的人均GDP与美国大众化时期的水平相比的差距,“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势必受到综合国力整体水平的制约,也受到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5]。而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衷是为了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这与美国高等教育是适应经济发展而后开始大众化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在未来的几年中,对于大众化的进展速度我们要有一个谨慎的态度。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周济部长在教育部2007年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今后高等教育的发展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6]。

2.高等教育大众化资金来源的比较

美国高等教育具有民间办学的传统。从美国建国到20世纪以前,私立教会大学在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办学主体也主要是私人和私人性质的团体。然而,在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化的阶段,美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力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以联邦、州、地方政府办学为主,民间团体、私人捐赠等为辅的办学体系。一方面,公立高校(州立大学、赠地学院、社区学院等)负责向国民广泛提供接受大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由私立大学特别是一些老牌私立大学承办精英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办学经费上,联邦、州、地方政府是主要的出资者。特别是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联邦、州和地方政府的拨款逐年增加,到1967~1968年度己接近全美高校总经费的一半。在占据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半壁江山的公立社区学院,联邦、州、地方政府的投入则达到了一半以上。1945~1965年,全美高校学生中公立高校学生的比例从49.7%升到67.0%[7],以公立高校为主导的高等教育体系业已形成。可以说,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是通过政府大力发展公立高等教育机构而实现的。

自1999年始,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实现超常规发展,仅用短短几年时间,就完成了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完成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发展之快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所罕见。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也进入新一轮发展高峰。但是高等教育投资也面临着风险与危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必须以一定的资金投入为支持,扩大招生规模需要大幅度地提高教育投资。但目前而言,我国高教资金中的政府财政性投入严重不足。据统计,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长期以来不到3%,最低年份1996年只有2.7%,低于1995年世界平均水平4.9%,也低于1995年的发展中国家的3.9%,且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2001年才有些回升,近3.2%。而政府拨款比例呈逐渐下降趋势,1990年为87.7%,1991年为86.9%,1992年为81.8%。另外,目前的政府拨款方式对高校间竞争机制的引入激励不足,政府拨款起到的基本上是输送血液的作用,而对高校提高成本效益、提高自主融资能力的激励不够。同时,政府拨款在缩小高校间固有的地区差距和历史背景造成的不平衡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也不够。政府拨款制度的改革应当在努力提高财政预算拨款比例的同时,考虑如何保持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平衡。可以说,政府拨款机制的改革是我国今后几年高等教育大众化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3.高等教育大众化承担主体的比较

在向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进军的过程中,美国大众化的重心既未放在研究生教育上,也未放在四年制本科教育上,而是放在专科教育上。大力发展两年制公立社区学院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显著特征。同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赠地学院一样,社区学院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创新。作为中学后教育机构,社区学院属于专科性质的短期高等教育机构,处于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最底层。它接受所有能从中获益的学生入学,既提供学术性课程,又提供职业性课程;既为准备上四年制本科高校的学生提供预备教育,又为未能上大学的人提供职业训练机会。而像哈佛、耶鲁这样的精英大学,尽管规模也有所扩大,但总体上看,大众化职能的主要承担者是两年制学院。由此可见,两年制社区学院在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社区学院以“人人能入学,为人人服务”为宗旨,特别适合大众化需要,在招生总数中所占比例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中国高校自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招生数都急剧上升。普通高校中,综合性大学招生数占总招生数的比例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专科教育的发展较为平缓,高职高专类教育一直处于萎缩状态。成人高等教育在每年的招生总数中占的比例虽然较大,但是处于下降趋势。特别是随着原来办学水平较高的专科学校一窝蜂地升本,专科教育的状况更加令人担忧。这表明中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比较单一,这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比较落后的表现。而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高度健康发展,就要求教育结构多样化、多层次化。因此,大力发展我国的两年制学院、民办学院和专科学校是今后几年的重中之重。

4.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立法比较

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能够顺利实现,得益于政府推进大众化的一系列高等教育立法。1944年的《士兵权利法案》使二战后大批退伍军人由政府出资补贴进入高校学习,1945~1956年累计达549.6万人。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把高等教育提升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宣布要保证所有有能力的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去高等教育机会,这促使联邦政府大量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吸引大批年轻人到高校深造,到1969年有150万人靠国防学习贷款上完了大学,1.5万人完成了博士学位学习。1963年的《高等教育设施资助法》使高校获得大批补助金和贷款,使高校的教学、研究的各种设备彻底更新,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1964年的《民权法案》使60年代中期以后高校中黑人和少数民族学生的增长速度逐年提高。1965年的《高等教育法》确立了联邦政府对全国公立和私立高校长期的全面资助,以及向贫困大学生和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奖学金和无息贷款,以保证高等教育不断改革和发展。1968年修订后的高等教育法又进一步扩大了联邦政府向高校提供资助的范围和规模。短时期内频频出台的高等教育法令和由此激增的高等教育投入,切实保障了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健康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法》也规定:“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国家采取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和经济困难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高等学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学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拒绝招收。”对于高等教育拨款也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不过,相应的配套法规并不健全。

二、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重点

1.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的多元办学体制

建立多元办学体制是美国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条成功经验。因此,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大政府的干预力度,促进多元办学体制的建立。通过改革、改组和改制,大力增加民办高校数量。对现有的民办高校给予政策支持,加快民办高等教育立法进程,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适当放宽民办高校的设置标准,使现有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尽快成为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办学实体。规范高校-企业联合办学体制,鼓励有条件的办学水平高的四年制本科院校和当地有实力的企业联合办学,引进市场机制,探索“一校多制”的办学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的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企业集团或行业组织投资高等教育,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的高校-企业合作办学机制,企业、行业组织办学的促进机制。在实践中,应该注意以下两个问题:首先是探索各类办学主体的实现形式,即如何体现办学主体的主体地位,如何划分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的权利和各自应承担的义务。其次是探索各类投资的方式和存在形式,特别是探索将经济组织的股份制、合作制等方式移植到办学组织中的实现形式。

2.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大力发展专科层次的社区学院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结构中的各级教育,一般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级。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存在着层次比例不合理和各层次教育缺乏特色的问题。首先,片面追求高层次,高等教育的中心偏高。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比例失调,难以满足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中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也不能体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中承载主体的优势。其次,各层次在办学方向、办学模式上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缺乏特色。研究生层次质量不高,管理松弛,缺乏必要的质量监控与评估;本科生层次人数膨胀,规模增长过快,造成生师比过大,生均资源不足,就业和入学压力加大;刚升本的院校和一些地方本科院校一味追求综合性、研究型,脱离实际,把原有的特色办学抛之脑后等等,而经济、社会急需的专科层次教育却基础薄弱,形式单一,规模偏小。因此,当务之急是合理发展各级高等教育,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根据美国的经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承载主体是专科层次的社区学院。并且,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专科层次教育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首要之选。专科院校不仅要提供学历教育、职业教育,还要提供服务于本地区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这才是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增长的保证。

3.实行多样化的入学方式和途径

由于高校处在不同的层次和类型,因此,对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应按不同的入学要求,采用多重质量标准,实行不同的入学方式。这也是大众化阶段国外招生制度的典型特征。

首先是高考评价标准的多样化和入学标准的多元化。要将活动课程加入到高中课程当中,并在入学考核中有所体现;逐步完善高考科目设置方案,进一步补充高考内容;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其次,考试组织形式多样化。国家统一考试和大学的自主考试应配合进行,进一步加大自主招生的力度和范围。第三,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采取多样化形式,如分层考试分层录取的招生形式,将统考统招与单考单招形式相结合,将统一考试与自主考试相结合。重点高校要不断增加招生自主权,推进多样化的招生录取试点;一般本科院校可按现行招生录取办法,稳步推进;专科院校要适应市场化要求,试行自主招生,逐步实现开放入学。

4.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教育投资体制

政府应该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政府投资在高校经费中的比例,同时打通融资渠道,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办学。教育作为一种公益事业和特殊产业,完全不营利是不现实的,除非能充分满足教育经费要求。特别是民办高校,完全不营利,就不可能发展。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如果完全没有回报,也就不可能吸引社会资金。因此,要确立教育产业观念,运用市场机制,制定融资政策,促使社会资金流向教育产业,允许投资者从中获得适当的回报。高校要建立筹资办公室,配备专业人员,负责筹集和管理从政府主管部门、其他政府部门、工业和其他私人组织获得的资金。一旦资金来源多元化,大学便可建立并保持资金产生的良性循环。

5.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是指根据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在交互式、虚拟化的远距离的教学环境中,完成教与学的过程的一种教育形式。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集现代教育思想、微电子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于一体,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时空限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无限扩散,跨地区乃至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国外早已建立了“网上大学"、“虚拟大学",我国已在清华大学等高校进行试点。目前,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正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共有31所普通高校和广播电视大学经批准进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8]。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由于它是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这个平台之上,能快捷、经济、适时,开放地为适龄青年乃至所有公民提供教育的机会,而且其费用不到全日制教育费用的一半,因而市场前景很好,是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条重要措施,也是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大众化体系的一项教育工程。

[参考文献]

[1]1998-2005年教育发展统计公告[EB/OL].moe.edu.cn.

[2][美]纳尔逊曼弗雷德布莱克.美国社会生活与思想史(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99.

[3]项贤明,葛岳静,李艳玲.大众化过程中高等教育结构的变迁——美国的经验与我国的发展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1,(2):1-6.

[4]2006年教育事业统计快讯[EB/OL].202.205.177.12/edoas/website18/info25637.htm.

[5]桑爱友.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6]扎实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周济部长在教育部2007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moe.edu.cn/edoas/website 18/info26239.htm.

第9篇:教师德育笔记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科技教育;素质教育

目前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各个国家都会面临各种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归根结底都与各个国家的国民教育密切相关。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面对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他们能否适应新的挑战是关系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大事。因此开展少年儿童科技教育,应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要求

传统的小学教育往往忽视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的培养,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导致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识记、轻实践,重模仿、轻创造,重答案,轻探索等,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悖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科技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教育过程、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科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实施科技教育就是要从培养科技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帮助学生树立乐于探究、敢于实践的精神,这是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的特别使命。培养少年儿童的科技素质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是面对全球的现代科技革命的历史性抉择。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应在承认教育的继承功能的同时,强调学生的创新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培养综合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社会中各产业部门,对其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们会学习,能创造,可以灵活解决问题,能熟练掌握操作技术等。这样的人才都是需要依靠教育的培养才能获得的,一旦教育脱离为现实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目标时,培养出来的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人是很难适应现代生活的,因此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培养综合型、创新型人才。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想实现科教兴国,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也必须“从娃娃抓起”。所以小学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具体的科学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探究精神的培养,探究是连接教学与科学的桥梁,是创新意识的灵魂。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掌握思维的策略与技能,减少对知识细节的硬性记忆。只有这样,我们的基础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的创新型、综合型人才。

三、抓好青少年儿童的科技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的奠基工程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快速增长知识的特殊时期,同时也正处在智力开发阶段,对新事物最敏感,也最容易接受新知识。教育则要抓住青少年儿童学习的黄金时期,从小对学生实施科技教育,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实践创造的信心和兴趣,还能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在科技教育中挖掘学生的潜能,尽可能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为学生的优化成长奠定基础。青少年儿童在学生时代养成了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将来必然会在社会上、工作中传承并发扬这种精神,为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因此可以说抓好青少年儿童的科技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的奠基工程。

四、大力开展科技教育,旨在培养少年儿童的科学素质

对青少年进行科技教育,其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制作出科技作品,或是在科学竞技比赛中获得名次,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科技技能和创造能力,这才是完整的科学素质。所谓科学素质,是指从小养成的、不断发展的、最基本的但又是终身起作用的科学素养和心理品质。因为一个人的科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只有从小抓好学生的科技教育,才能增长他们的科技知识,培养他们的科技素养,在科技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意识,培养一种精神,能使一个人终生受益。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大自然,感受科学的伟大,主动探索科学的奥秘。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和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让学生从知、情、意、行等各方面都得到锻炼和提高,培养良好的科学素质。这不正是社会的需要,教育的根本目的吗?

提及教育,小学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能为人的一生打下全面的、坚实的基础。在新时代背景和发展形势下,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在少年儿童中大力开展科技教育,利在国家,利在社会,功在千秋,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徐跃.小学教学现状与改革方向[J].消费导刊,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