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德育笔记范文

教师德育笔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德育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德育笔记

第1篇:教师德育笔记范文

关键词: 网络交易 邮购交易 实体商店交易

网络技术的出现,破坏了传统经济体系的运作,创造出了新的交易方式,使得虚拟世界也能进行交易。新的交易环境与交易方式,导致市场上有人认为经济学已不敷使用,不能处理电子商务的经济问题,本文认为并非如此。发展电子商务的关键在于是否网络交易方式优于其它交易方式。问题的经济意义在于交易方式的改变与选择。忽略了交易成本,就无法回答交易方式选择的问题。

交易成本的改变影响交易方式的改变

(一)网络交易改变传统的交易方式

通过市场交易可以提高个人的效用,使得交易出现互利的结果,不过,以价格为依据在市场中达成交易,交易双方多存在使用价格机能的成本,换句话说,进行市场交易是有成本的。市场的交易成本指的是“为了进行一项市场交易,人们必须寻找他愿意与之进行交易的对象;告知交易对象与之进行交易的意愿以及交易的条件;与之议价并敲定价格;签订契约;进行必要的检验以确定对方是否遵守契约上的规定等”。市场上的交易方式有邮购、实体商店或电话下单等。电子商务的兴起,消费者可选择上网交易,也就是说,网络的出现可能改变大众的交易方式。网络交易,交易双方不用面对面,交易是在虚拟世界中进行。

(二)交易方式的改变与交易成本的改变

虚拟世界中的交易行为,以虚拟商店、虚拟对象与虚拟商品代替真实商店、真实对象和真实商品,交易双方通过网络达成交易条件的认定,以信用卡付款,商品的买卖非同时进行,交易主体会遇到很多新问题,因而,虚拟世界的交易不同于真实世界。例如:契约前:交易对象与商品的信息?交易对象的真实身份?虚拟商店是否诚实交易?虚拟商品是否真实?信用卡交易安全?网络信息传输安全?订契约:契约如何拟订?网络契约是对方发出?网络契约未遭窃取或修改?契约后:交货的方式?交易双方是否遵守契约规定?发生交易纠纷是否有法律保障?所以说,上网交易考虑的交易因素不同于其它交易方式,这就导致网络交易成本的变化,并影响消费者是否上网交易。简单地说,交易成本的改变影响交易方式的改变。

(三)交易方式的改变与技术进步

通讯技术未出现前,人与人的交易是面对面交易。电话普及后,人际之间,可通过电话互相传达信息,对于经常往来的商业伙伴,可经由电话下订单,但是这种方式受限于只能传输声音,不能应用于各种交易活动;同样地,传真机只能传递文书,不能应用于所有交易活动。个人计算机面世后,它可以帮助人们处理大量信息,不过,因特网技术未问世前,计算机之间犹如海洋中的各个孤岛,彼此不能互通往来。网际网络技术出现后,将各个计算机串连,使得大众可通过网络进行交易,这才兴起了至今仍在发展的电子商务。网络交易的发展,带动了上网机器设备(计算机、手机、信息家电)、网络频宽(电话、光纤网络、ADSL、cable modem、卫星通讯)、网络应用软件(ERP、CRM、SCM)、与网络上信息搜寻技术(信息人、智能型人)的进步。可知,交易方式的改变伴随着技术变动,二者相互影响。

三种交易方式交易成本的比较

市场上的交易方式不只一种,常见的有邮购、实体商店或电话下单。电子商务的兴起,使得市场上又多出了网络交易方式。不同的交易方式,订契约前、订契约及订契约后的成本各不相同,交易双方必将选择契约成本最低的交易方式进行市场交易。下文以消费者的角度,分析了消费者在选取网络、邮购或实体商店三种交易方式时面临的不同成本,并从交易成本的观点,对三种交易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

(一)订契约前的交易成本

1.网络交易的交易成本。搜寻商店与商品的信息成本;虚拟商店是否诚实交易的信息成本;网络不能提供嗅觉、味觉与触觉的信息成本;信息传输不安全的信息成本;消费者隐私权是否被侵犯的信息成本。

2.邮购交易的交易成本。搜寻商品的信息;邮购业者是否诚实交易的信息成本。

3.实体商店的交易成本。搜寻商家与商品的信息成本;experience goods商品性质的信息;credence goods 商品性质的信息;商店是否诚实交易的信息成本。

4.三种交易方式的比较。网络交易的有利点:降低搜寻商店与商品的信息成本。网络交易的不利点:较高辨识网络商店是否诚实交易的信息成本;网络不能提供嗅觉、味觉与触觉的信息成本;信息传输不安全的信息成本;网络商店是否侵犯消费者隐私权的信息成本。网络交易所需要的配合条件:有容易辨别网络商店诚实交易的方式;保护消费者隐私;防范计算机骇客危害网络信息的传输;保障信息传输安全。

(二)订契约时的交易成本

1.网络交易的交易成本:拟订契约成本;辨识契约是否真实、完整、与未被窃取或窜改的成本,以及契约是否为商家发出的辨识成本;议价成本。

2.邮购交易的交易成本:消费者以邮购的方式购买商品,可采用电话订购、传真订购或邮寄订购,付款的方式可选择货到付款、信用卡付款或邮政划拨。显然消费者与厂商进行邮购方式的契约行为,只要通过填写商品订单再传真或邮寄商品订单,或以电话告知商家订购那些商品与个人数据,之后选择三种付款方式的一种,经过厂商确认后,消费者便完成邮购契约的签订。也就是说,邮购签订契约的成本很低。

3.实体商店的交易成本。消费者上街购物,除了以货比三家的方式降低价格信息的不足外,还可以与厂商议价降低价格信息的不对称。因为货比三家搜寻价格信息的成本较高,消费者选择与厂商议价降低价格信息的不足,达到买到价廉的商品。相较之下,虚拟世界,比价的成本很低,使得商家不易对消费者进行价格歧视,进而降低消费者网络购物的议价成本。也就是说,与网络购物相比,真实市场交易的议价成本较高。

4.三种交易方式的比较。网络交易的有利点:较低的议价成本;拟订契约成本低。网络交易的不利点:辨识契约是否真实、完整、未被窃取或窜改的成本;契约是否为商家发出的辨识成本。网络交易所需要的配合条件:保障网络契约的执行;保障信息传输安全。

(三)订契约后的交易成本

1.网络交易的交易成本:取货成本;验货成本;商品延后消费的效用损失。

2.邮购交易的交易成本:取货成本;验货成本;商品延后消费的效用损失。

3.实体商店的交易成本:取货成本;验货成本与售后服务。

4.三种交易方式的比较。网络交易的有利点:数字化产品通过网络送货;网络上方便消费者查询送货状况以及商品保养或故障排除的信息。网络交易的不利点:实体商品延后消费;不能提供维修等售后服务;虚拟世界不能验货。网络交易所需要的配合条件:商家提供换货、退货或退款的保证;由实体商店提供维修等售后服务;发达的物流业。

基于交易成本考虑的交易方式的选择

(一)分析的假设

由于网络世界的法律与技术仍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中,所以消费者上网交易面临的不确定性也在变化,如果消费者的这些不确定不能降低,上网交易风险就太大。也就是说只有降低这些不确定性,消费者才可能上网交易。本文假设在安全的网络交易环境下,消费者如何选择交易方式。分析之前,要强调交易成本的主观性质。因为交易成本是主观的,所以,进行同样的市场交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交易成本,并且,不同人之间的交易成本是不能进行比较的(或者是说比较不同人之间交易成本的大小是无意义的)。再者,由于人们改变为网络交易方式的转换成本将愈来愈低,不会阻碍网络交易的进行。因此,我们认为,影响交易方式的选择主要在于不同交易方式契约成本的高低。

(二)邮购交易与网络交易的选择

假设在安全的网络交易环境下进行交易,如果消费者只有邮购交易或网络交易两种选择,对照二者订契约前的信息搜寻成本、订契约的成本与订契约后的成本,从上述可知,二者订契约的成本与订契约后的成本不相上下。然而,订契约前,网络交易搜寻合适商家与合适商品的信息成本较低,此时消费者将选择网络交易形式。换句话说,假设在安全的网络交易环境下,当消费者只可选择邮购交易或网络交易,网络交易的交易成本较低,消费者选择上网交易。

(三)实体商店交易与网络交易的选择

假设在安全的网络交易环境下,如果消费者只有邮购与网络交易方式,消费者选择网络交易,便不需再分析消费者有实体商店、邮购与网络三种交易方式,仅要继续分析消费者是选择实体商店交易或网络交易。换句话说,接下来的分析是,消费者会选择实体商店交易,还是网络交易?假设在安全的网络交易环境下进行市场交易,如果消费者可选择实体商店交易或网络交易,下面就这两种交易方式订契约的前、中、后分别进行分析。

1.订契约前。因为我们假设网络交易环境是安全的,所以订契约前消费者如果上网交易面临的以下不确定不会阻碍网络交易。网商是否诚实交易?信用卡支付是否安全?商家是否侵犯消费者的隐私权?不确定信息传输是否安全?因此,订契约前,网络交易与实体商店交易相比,不利网络交易的因素主要是网络不能提供嗅觉、味觉与触觉的信息,这就不利于消费者上网消费经验(日常)性物品(experience goods),除非这些商品供应商的商誉很好,或者消费者曾经重复交易。然而,上网交易搜寻合适商家与合适商品的信息成本却是较低的,换句话说,假设在安全的网络交易环境,在订契约前阶段,除了上网消费日用消费品之外,网络交易的交易成本较低。

2.订契约时。因为我们假设安全的网络交易环境,所以,订契约时消费者上网交易面临的以下不确定性也不会阻碍网络交易。契约是否真实、完整、未被窃取或窜改?契约是否商家发出?因此,订契约阶段,网络交易与实体商店交易相比,网络交易拟订契约的成本很低,不妨碍上网交易,并且网络交易比价的成本低或可形成集体议价,低于真实世界获取价格信息的成本。也就是说,假设在安全的网络交易环境,在订契约阶段,网络交易的交易成本较低。

3.订契约后。在订契约后阶段,消费者上网交易,无论是在家中接货或去便利店取货成本都不高,不阻碍上网交易。虽然虚拟世界不能验货,但是现在网商往往会提供消费者七至十天的验货期,如果消费者对到手的商品不满意,厂商承诺可以退货、换货或退款,这就降低了消费者的验货成本。此阶段上网交易剩下的不利因素主要是上网交易实体商品时,消费者会有延后消费的效用损失,以及网络商店无法提供保养维修的售后服务。因此,如果说实体商品延后消费的效用损失不大而且有实体商店配合提供保养维修的售后服务,就不会阻碍网络交易的进行。换句话说,假设在安全的网络交易环境,在订契约后阶段,如果实体商品延后消费的效用损害不大而且有实体商店配合提供保养维修的售后服务,那么,在订契约后阶段,网络交易的交易成本较低。

参考文献:

第2篇:教师德育笔记范文

美国的一个教学班人数少,教师在课堂上更容易洞察学生的思想,从而给予适当的帮助,课堂教学也易组织。同时,美国高校体育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一生的锻炼习惯。各学校的体育课引进了多种健身模式,有学校选择了公路自行车锻炼和救生员训练,有学校采用瑜珈教学,更有学校用电视游戏“劲舞革命”进行体育锻炼,由此很多学生爱上体育课。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为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了基础。

2中美体育教育对比

教育条件方面我国应重视并加大力度进行体育设施建设与优化,增加高校体育教育设施资金投入,加大国内体育教育资金预算。体育教育理念美国大大优于国内。美国认为:“体育课程以发展学生身体为目的,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向自觉学习的方向转化,并以此激发他们在创造力上的闪光点。”美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一是体育能力教育培养模式,表现形式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尝试探索的体验,以培养提高体育能力教学模式策略。各种体育能力通过探索式的体验得到培养与提高。

体育教学的各项任务是通过抓住学生体育能力培养提高的这个重点的实现,以获得教学的全面效益,进而培养了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和自律,其结果是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得到实现,学生的各种体育能力通过主动探索、练习和发现得到了培养,各项教学任务也因此得到完成。二是发展学生个性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培养提高学生个性的体育教学策略。体育教学活动遵从学生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把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在教学活动中也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积极的辅,使教学目标在体育活动中朝着确定的方向进行。这对我国体育教育的建设有一定的启发性。

3对策

3.1更新体育教学观念

观念决定行动,体育教学需要转变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树立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的思想,由于传统体育教育观念还残留重德、智,轻体育的片面性,要从根本上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必须转变观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运用“引导式”、“启发式”、“指导式”等教学方法,营造宽松的和谐的学习状态,形成双向互动。

3.2优化教学内容

第一,教学大纲与专业使用的教材内容要与时俱进,要有可选择性和较大的灵活性;第二,教材的分类要尽可能避免单一的按运动项目分类的方法,要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学生身心发展与健康特点进行分类,应当体现出分类为目标服务的要求;第三,教材排列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育特点、针对不同年龄,教材内容的安排与要求应有所区别;第四,教材的选编应当体现教育价值;第五,重视体育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把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目标;第六,重视体育理论与实践以及卫生保健的结合。

3.3推进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的改变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学生间互动和互助;鼓励调动学生自主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努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其体育活动中要留出时间给大学生进行思考。在组织形式上要体现出趣味性,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重视实践培养大学生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同时提倡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科学健身。

3.4加强体育课考核与评价体系的构建

第3篇:教师德育笔记范文

关键词:比较;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高校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单一的体育教学形式已难以适应时展需要,这就需要我们从比较的视角出发,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本文对当前高校常见的几种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对比,阐述了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优势,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充分发挥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作用。

一、高校体育常见教学模式比较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主要:基础体育课模式、专项体育课模式和俱乐部教学模式。

基础体育课模式是指对学生进行自然分班,根据课表实施体育教学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传统性,教学目标落实在体育技术与技能教学中,并通过体育教学达到提升学生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的目的。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决定学生的学习行为,导致学生学习缺乏自主选择权,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不强,不利于学生体育特长的发展。

专项体育课模式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育爱好与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课程进行学习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学生选好学习项目后,按照选定的项目进行分班,拥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并制订学习课表。专项体育课模式下,会出现选项不均衡现象,容易导致学生体育素质片面发展。

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兴的体育教学模式,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与专长选择合适的俱乐部进行体育学习。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课程,也可以选择相应的教师,上课时间灵活。俱乐部教学模式对教学条件的要求较高,教学成本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明显增加。

二、俱乐部教学模式优势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俱乐部教学模式受欢迎的程度较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优势:

1.生本优势。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够突出“以生为本”,赋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使其自主选择体育学习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时间等。这就大大提升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体育俱乐部的教学课程大多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

2.管理优势。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以俱乐部的形式实施教学,在管理中采用俱乐部管理模式,因此,与其他教学模式不同,具有很强的管理优势,将有助于加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

3.资源优势。高校体育俱乐部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资源优势,俱乐部将配备优质的教师,大大加强了体育教学的师资力量;二是俱乐部往往采用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方式,引入社会办学力量,利用社会资源来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二、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比较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也分为几种类型,下面从纵向比较分析俱乐部常见的几种教学模式。

1.课内俱乐部模式。课内俱乐部模式立足于课堂,对传统体育课堂进行改革与优化,以俱乐部的模式实施体育教学。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比较先进,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支撑,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包括教学理念、组织形式、学习评价等。课内俱乐部模式打破传统班级授课制的限制,课堂更加开放,使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但是还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与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2.课外俱乐部模式。课外俱乐部模式目前主要作为体育课的一种补充形式,是体育教师为了拓展体育课堂,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而选择的。课外俱乐部模式主要按照体育学习项目运行,例如,足球俱乐部、篮球俱乐部、武术俱乐部等,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习内容多元化,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迎合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因此,课外俱乐部受到不少学生的欢迎。

3.内外结合俱乐部模式。内外结合的俱乐部模式立足于大教育观,从学生体育素质发展的高度出发,不仅着力于课堂,也将教育的触角延伸至课外,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与管理,这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学习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内外结合的俱乐部教学模式,不仅传授体育运动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技能,也重点发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具有代表性,受到大多数高校的欢迎。

之,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作为一种新教学模式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为了进一步推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成熟化发展进程,需要我们基于比较的视角,不断放大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优势,构建成熟的、内外结合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新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教师德育笔记范文

【关键词】去中心化 虚拟货币 比较分析 演进 莱特币 PPC XPM

一、去中心化虚拟货币

去中心化虚拟货币诞生在2008年,其中的代表性货币是比特币。它的发行是通过一个彼此连接的比特币用户的计算机网络完成的。通过工作量证明算法自动调整向网络中释放比特币。参与网络的每个节点可以使用自己的CPU处理能力进行运算并获取比特币[3]。每一个比特币的获取都将需要一定的成本,同时背后的密码规则保证了它的真实完整和唯一。每一笔比特币交易都会被广播到比特币网络中,网络中每一个节点都会对这笔交易进行散列算法的验证,验证通过后将被记入到区块中然后进一步在网络中传播,这种基于P2P和全网参与计算认证的方式导致没有任何政府和机构可以实现对其流通的控制,它的流通只受算法控制。

二、去中心化虚拟货币的种类

在比特币诞生以后,一批基于同样去中心化思想的虚拟货币借助于互联网开源社区的帮助下纷纷涌现。它们在算法各有特点,并实现了一定的优化。[5]

(一)莱特币(Litecoin)

Litecoin(LTC)是目前除比特币以外市场价值最高,交易最活跃的一种虚拟货币。不同于比特币使用的SHA256挖矿算法,LTC采用Scrypt算法。这种算法有较快的块生成时间,并能更快确认真伪,比特币的交易验证的时间平均在10分钟以上,大多数交易网站验证需要1个小时。而LTC交易确认平均为2.5分钟。另外Ltc的总数量也是BTC的四倍,总数为8400万枚。此外,在比特币挖矿软件技术已经从CPU到GPU到现在正式进入FPGA(现场可编程阵列)和ASIC(专用集成电路)时代。而相对于比特币,LTC的算法则仍然非常适合GPU挖矿,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矿工的现有挖矿设备的投资。[6]

(二)PPCoin(PPC)

PPCoin(PPC)由Sunny King于2012年8月19日,其在货币生成上采用了工作量证明(proof-of-work)和股权证明(proof-of-stake)的混合模式,并引入币龄的概念。

(三)工作量证明算法SHA256

SHA256是一种从输入得到输出非常容易,但从输出反推出输入极其困难的函数。反推输入的方法除了穷举所有可能输入之外,别无他法。比特币货币生成采用的就是基于SHA256的工作量证明算法,交易数据外加一个随机数(nonce),然后在其前面附加大量的“0”,以此作为区块信息发送出去,接受者的验证可以迅速使用nonce得到函数散列值。然而对于攻击者而言如果想反推出这个nonce则近乎不可能。

(四)51%算力攻击

去中心化货币发行依赖于网络中大多数节点的确认信息。如果参与的网络节点有限,攻击者通过某种手段控制了网络中多数节点(比如51%)的运算力,使受控网络生成块的速度超过网络剩余部分的总和,就可以生成一个块链接分叉,并使其长度超过主环链,网络中的其他节点将开始把新的分叉视作合法块链接(尽管衍生51%攻击成功可能性是一个随机漫步理论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攻击者就可以自行对区块信息进行确认,从而可以篡改交易记录实现多重支付或将别人的货币据为己有。除了货币发行初期易遭受51%算力攻击外,当货币生成算法的难度因子提高过大,导致运算成本增加过度和大量“矿工”退出,只有少数矿工控制着绝大多数比特币的挖掘运算,这种情况下51%算力攻击的可能性也会提高。为此,Sunny King提出了下文详述的股权证明算法。

(五)股权证明(proof-of-stake)

与工作量证明算法不同,股权证明并不要求持有人进行大量运算来证明自己,而是要求持有人明确表达自己对一定量货币的拥有权。对于PPC来说,当一个新的股权证明区块被挖掘出来后,矿工需要构建一笔股权交易,将一部分货币外加一点(算法预设好的)奖励货币发送给自己。随后SHA256算法开始工作,根据上述交易信息,一些特定的固定数据,以及币龄作为输入被用于散列运算。运算的难度因子与货币年龄成反比例关系。即决定因素是他已经拥有的货币数量,和进行股权交易后的时长。也就是说,如果你已经拥有了1%的货币或者说股权(stake),那么你最多可以挖掘的新增货币的上限也为1%。这种算法不通过提高运算复杂度来控制货币生成数量,而是通过股权交易这种经济行为来实现这种控制。

(六)币龄(coin age)

在PPCoin中,币龄被定义为交易输入大小和它交易存在时间的乘积,作为生成新的PPCoin区块算法的输入。币龄越大,输出PPcoin概率越大,直到找到有效的区块时则复位为零。[7] [8]

总结来看PPC因为使用了股权证明算法,与Bitcoin相比具有4个方面的改进:

*以股权证明鼓励人们持有货币而非用于投机;

*获取股权所需的成本远大于获取运算力的成本,有效减少了51%攻击的可能性;

*股权证明算法不以提高工作量证明难度为基础,减少了运算所需能源的消耗。

*PPC不预设货币生成上限,理论上可以供应无限多的货币(尽管当前设置了20亿的上限但理论上可以改变),这有助解决货币供给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问题。此外股权证明算法设计为每年提高1%的货币供应量且可调整,这将是非常温和和良性的通胀率。

(七)素数币(PrimeCoin)

素数币是一种建立在比特币架构基础上的数字货币,它运用一种独特的“科学计算证明”机制取代比特币的“散列工作量证明”机制,通过计算去发掘由大量质数组成的质数链,质数币被作为矿工在挖矿过程中发现质数的奖励。素数币并非将工作量证明完全去掉,而是试图让工作量证明变得更有意义。它没有使用SHA256计算,但是要求矿工们寻找长的由素数构成的“Cunningham链”和双向双链(Bi-twin chains)。同样是通过能源密集型的计算挖矿,但素数币试图给现实世界带来实用的价值,而不是电力算力的无谓消耗。比如素数币被用于“Folding@home”项目,该项目由斯坦福大学教授Vijay Pande开发,借助于素数币发掘的运算来分析蛋白质自我折叠问题,这个项目可能帮助研究者发现治疗阿兹海默症、帕金森氏症以及多种癌症。[9] [10]

此外还有一些较典型的虚拟货币,比如Freicoin在算法中引入囤积税概念,以抑制人们持有货币,鼓励交易与流通。而Namecoin的特点在于除了本身是一种货币外,还可以被赋予其他功能,如注册域名。Ripple是一种比比特币更激进的虚拟货币,Ripple网络自动进行汇率换算,用户可以用任何一种类型的货币向他人支付另外任何一种类型的货币,从而实现所有货币的全网流通。[11]此外还有很多基于类似算法的虚拟货币,比如Devcoin(DVC)、Terracoin(TRC)、Ixcoin(IXC)、NovaCoin(NVC)等等。甚至我国也有了基于类似算法的国产虚拟货币比如CHNcoin(CNC)。

三、去中心化虚拟货币的总结比较

下表为各种典型虚拟货币特点比较汇总[13]:

四、演进趋势分析

目前的虚拟货币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新的种类不断出现,各种创新和改进层出不穷,对其演进趋势总结如下:

第一,基于去中心化和P2P的原则仍是根本基础,无论算法和应用如何改进创新,这一基础原则不会改变。

第二,发行和认证算法逐渐摒弃工作量证明算法,衍生出Scrypts算法、质数算法和股权证明算法等,其实质是对工作量证明算法的低效率和算力浪费的改进。这也会是将来虚拟货币算法改进的必然趋势。工作量证明算法将会被更具实际意义和更具效率的算法所取代。

第三,货币发行上限将不再固定。预设发行上限曾经是比特币用以消除通胀的核心手段,但人们逐渐意识到这将诱使人们持币坐等升值的投机心理。许多货币提高了发行上限以增加货币供应,但并非最终解决之道。而像PPC那样容忍一定程度的可控的良性通胀,同时发行上限甚至发行速度和难度因子可由算法参数化调整,以鼓励流通和增加持币成本,这种实现方式比较适应实际经济规律,必将是未来的方向。

第四,作为被寄予厚望的“未来货币”,理应承担更多的功能,比如如何适应利率形成、保持汇率稳定、促进贸易发展和商品流通、保证货币供给弹性等。这需要进一步的算法改进和理论创新。目前Ripple正在研究的全网汇率形成和货币兑换技术即属于这方面的尝试。

第五,市场占有率和人们的信心对哪种货币将成为未来主导货币也将起重要作用。

去中心化的虚拟货币是人类第一次从技术角度实现的流通支付工具,它的创生和每一步发展都将对未来的金融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北京晚报.《疯狂比特币未来能买房子》.2013.5.

[2]中国企业家网.《比特币的社会实验:活在未来》.2013.5.

[3]Satoshi Nakamoto.《Bitcoin: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2008.10.

[4]洪署宁.《比特币:一种新型货币对金融体系的挑战》.《支付创新》.2011(10).

[5]巴比特() Daniel (翻译:比特人潇湘夜雨).《米塞斯圈:山寨币的症结所在》.2013.8.

[6].cn.知耿《密码学货币一览》.2013.5.

[7]Bitcoin Magazine VITALIK BUTERIN 《What Proof of Stake Is And Why It Matters》,2013.8.

[8]Geek Park.《防贬值抑通胀低能耗-PPCoin能超越Bitcoin 吗?》2013.4.

[9]Make Tech Easier Miguel Leiva-Gomez《4 Popular Bitcoin Alternatives and How They Compare to Bitcoin》2013.7.

[10]MIT Technology Review 《Bitcoin Isn't the Only Cryptocurrency in Town》2013.4.

[11]虎嗅网.悟网不欢.《Ripple,比比特币更激进的虚拟货币幽灵》2013.4.

第5篇:教师德育笔记范文

关键词:Packet Tracer;路由与交换;考试;作弊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4-0020-02

1概述

目前国内有许多高校为了实现路由与技术课程或其它有关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技能考试,多数都采用Packet Tracer6.0(以下简称PT)软件实现能力培养型的考试。因为采用此方法进行考试具有以下的特点:容易搭建考试环境、对考试过程易于控制、自动评分和自动计时等。但是从笔者大量阅读的文献中可以看出,都忽略了考试过程中作弊的问题。因为学生在考试过程中随时可以点击“检查结果”按钮和“评估项目”按钮,查看当前考试的情况,包括考试点、错误情况和目前得分,并关闭“活动窗口”后再次继续考试,学生可以反复多次查询和返回考试界面,直到满意分数为止。再次,学生可以通过发达的通信技术手段,复制和交换考试试卷。

本文研究一种在PT环境下避免考试作弊的方法,通过大量的实际应用证明,该方法容易实现,并且有效。

2技术路线

2.1准备材料

如图1所示,准备好制作考试试卷的材料。首先,制作试卷说明文件(先用word制作好,可以对文字、表格按需要进行格式布局),把说明文件保存成HTML文件。再次,根据课程需要考核的知识,在PT中制作好初始网络文件(不需要配置W络设备的参数)。最后,打开初始网络,并对网络设备进行正确配置,并另存为问答网络。

2.2设置变量管理器

这部分功主要是为试卷加上随机试卷编号。在PT中选择“变量管理器”,在“导言”选项卡的“配置”中选择“显示变量管理器窗口”。选择“号码”选项卡,在池名序号中输入序号名称,并输入序号的范围(试卷编号范围),在变量序号表中输入变量名称,选择池名称,池类型为“随机”,“值”中输入起始数值,例如1000。

2.3导入试卷说明

制作试卷说明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可以直接在PT活动向导中的说明部分直接进行编辑,用HTML标记进行处理。第二种方法也是最快的方法,在Word中输入试卷说明,直接进行编辑,并保存为HTML形式的文件,然后在PT中导人说明即可,PT会自动生成HTML代码,若对说明文件不满意,可以修改Word文档,重新保存为HTML文件,再导人。

2.4导入问答网络

运行PT软件,按照考试的要求,制作好网络拓扑,不需要对网络设备进行配置,保存为初始网络,再另存为问答网络,这时的网络是问答网络(问答网络作为标准答案使用)。对问答网络的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无限路由和无限AP等)进行正确配置,之后对问答网络设置评估项目(考核知识点)的分数,默认分数是1,先在知识点前的框内打勾,再选择默认分数,然后重新输入新分数,并回车确认。在问答网络窗口中选择配置,设置考试时间和计时方式(倒计时或已用时间)。

2.5导入初始网络

初始网络是学生答题时用的网络,且没有对网络及其设备配置过。在PT窗口中选择“初始网络”“从文件导入到初始网络”,把准备好的初始网络导人到活动PT的活动向导中。导入完初始网络后选择窗口中的“锁定选项”,选择锁定“锁定查看评估项目”、“锁定检查结果”和“锁定重置活动”,如图2所示。锁定锁定检查结果就是不允许考生在考试过程中选择此按钮,若选择后会弹出“检查结果已被锁定”的提示对话框。如图3所示。

锁定“查看评估项目”后,该按钮成灰颜色,不能使用,这样就避免学生查看已经答题的情况,即当前答题的正确或错误。根据作者多年使用PT考试的情况分析得知,若不锁定“查看评估项目”,则学生可以多次查看做题的情况,并多次返回考试界面进行考试,这就违反了考试纪律,如图4所示。锁定“重置活动”主要是为了防止考生在考试过程中,不小心鼠标点击了该按钮,若考生点击该按钮,则以前做过的题目就会消失,网络恢复到初始状态,影响考生的成绩和考试时间。

2.6设置密码

设置密码,主要是为了防止学生进入问答网络查看网络配置的答案,设置密码后,当学生运行此活动时,活动向导不能访问,只有输入正确密码后方可访问,该向功能主要是为教师提供。

3防止作弊的方法

3.1极域电子教室软件的应用

使用极域电子教室的强大功能,在教师机上设置学生机“U盘禁用”、上网限制里选择“允许白名单”(白名单列表为空),避免考生使用USB接口和禁止考生上网,如图5所示。设置学生提交文件的默认存储路径为D盘(应为机房中只有D盘没有设置还原卡保护),在教师机下载安装百度云盘客户端,用于加密传送文件,以便监考教师把收集的试卷传送给教学秘书。将每个考场的试卷(每场多套试卷)复制到教师机上,使用极域电子教室广播期末考学生到位情况登记表,因为考试可能是混合考场(多专业考生),所以需要预先获得考场名单,并请考生按表的序号就座。并请考试序号为奇数的学生通过电子教室举手后,再对学生机按图标状态排列,然后选择举手的图标将第一套题传送到D盘,再选择没有举手的图标传另一套题,分别传送,使得相邻学生试卷不同,避免作弊现象的发生。

3.2 HTML+PT软件的应用

在考试过程中,为了防止考生作弊,在初始网络的变量管理器中用“号码”设置随机的试卷序号变量,并把语句“试卷编号:[[abc]]”插入到说明文件的HTML中。在用户启动考试PT文件(.pka)在试卷说明中会产生一个随机号码,且不能修改,如图6所示。主要用于防止考生利用其它手段复制自己的试卷给另外的考生,若发现有两份相同序号的试卷,则认为协同作弊,因为试卷序号是在初始网络中,且考生是不能改变序号的。再次由于考生通过极域电子教师客户端上传试卷到教师机时,上交的试卷自带IP地址。可以通过试卷序号和IP地址判断是否有作弊现象。

4结论

第6篇:教师德育笔记范文

我们体会,所谓中国的实际,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的实际状况。二是社会对教育的实际需求。这两个实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说来,第二个实际是建立在第一个实际的基础之上.并与之呼应.比较教育工作者应深人了解这两个实际,特别是了解在适应社会实际需求过程中教育运行机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有那些经验和教训,从而找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中国的实际方方面而,难以计数.但与教育实际需求关系最大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国是个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许多传统至今还在影响着国家社会经济生{舌的各个方面.其中的优秀文化传统经过改造可以为今所用,推动教育改革和现代化的进程.因而应当弘扬:而那些消极腐朽的文化传统阻碍教育和现代化的进程.因而应当摒弃。正确认识和对待民族文化传统是全社会的责任,但首先和主要的是教育系统的责任。教育部门能否恰当地解决这一问题,其后果是大不相同的.第二抗世界大战后一些国家的实践鲜明地揭示了这一点.例如.某些第三世界国家在获得政治独立后,抛弃了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全盘西化,其结果不仅教育没有取得预期的发展,而且损害了民族经济的发展.相反.某些亚洲国家在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的教育理论,思想和方法的同时,注意保持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其结果不仅教育莲蓬勃勃,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化的进程。对此,我们应当深入地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它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2.中国是个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的发展中国家,农业状况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这是与发达国家大不相同的.这意味着,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覆们应把很大的力量投入农村教育.培养发展农村经济所需的大量中初级人才和劳动力。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对一些国情与我们相似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比较研究.探讨它们在这方面的成败得失。

3.中国是个社会、经济、政抬和科技正在迅速发展和变革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发展和变革不仅表现在量上.而且表现在质上,其速度令世人瞩目。尽管教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上述变革不能不深深触及教育,促使它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革(比如教育理论.各级各类学校具体培养目标,教育管理体制、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育经费的筹集和分配等方面的改革).我们一方面要研究某些有代表性的国家.看看以往它l订的教育是如伺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和科技的迅速变革并为其服务的,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应当认真关注和研究当前世界各国包括独联体国家是如何调整教育理论、办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以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形势的急速变化.总之,应当着重探讨和研究教育的动态需求,而不完全是静态需求.

4.中国是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各地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相差极大.我国既有堪称世界一流的各级各类学校,也有世界上最差劲的学校.总之,其不平衡性和多样化的程度在世界上是不多见.有的外国朋友说中国包括了三个世界.如果仅从发展水平来说,这个话有些道理.我国各类地区大都具有特定的影响教育全局的问题.例如,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匮乏、壤学、复式教学、女童教育和民办教师等同题;绝太多数少数民族地区除上述问题外还有一个棘手的教学语言问题.等等.这意味着.不仅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办学经验能适用于中国的全国各地.而且即使在我国,也不存在适用于全国各地坑一的教育理论模式.因此,我们既需要以国家或瓴域为单位进行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及中外之问的教育比较,也要以国内的地区为单位进行区域比较研究.实际上,各类地区,即使是落后地区和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在推进教育发展方面也都有先进典型和成功的经验.这说明,进行区域教育比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从某种意义上这种比较可能对各地更有启发和现实指导作用.因此,比较教育工作者不仅应大力加强中外教育的比较,而且要加强国内区域教育的比较.我们的课题便是一种尝试.推进教育的比较研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作出一系到艰苦努力和处理好一些关系.

1.比较教育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进行比较就是为了推动本国本地教育的发展.然而.既然它是一种科学,就有特定的理论体系.无疑,我们比较教育工作者应及早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这不仅是学科建设的需要,而且是指导中外和区域教育比较所急需.在完成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再的农村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比较研究’和其他课题的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理论指导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2.开展中外和区域教育的比较必须进一步解救思想,换换脑筋.克服形式主义和守旧恩想.其他国家的东西,只要符合我国国情.能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就应拿来加以改造,为我所用.不能一味强调中国的特殊性而排斥他国有用的东西.例如,长期以来一些人一直批评GNP的概念不科学,不肯采用,而宁愿使用另一种更加不科学的概念一一工农业总产值.与此相应.一些同志坚持认为,用教育经费开支占GNP的比例作为衡量我国教育经费开支水平是不合适的,据说它缩小了我国教育开支的实际水平.这种说法显然是确乏事实根据的.最近某些同志亦用中国的特殊性对我们课题中采用西方国家的某些测定指标进行比较挺出了质疑.我们认为.在学术问题上持有不同意见.开展争论是完全必要的,正常的.但是,在探讨问题时不应着某些过时的观念不放,否则,很难取得共识。毫无疑同,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因而换换脑筋要有个度,不能换成资本主义的脑筋:如果那样,就是。全盘西化’和自我。和平谤变了.这当然是我们必须加以反对的.

3.发达国家在发展教育,推进社会经济前进方面有许多有益的东西值得我们研究、借鉴;但从我国实际出发,研究寻些与我国国情相似的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可能更具现实意义.因而.在继续深入探讨发达国家的同时,应把更多的力量投入到第三世界国家教育的比较上.

第7篇:教师德育笔记范文

【关键词】比较教学法;泰勒公式;泰勒级数;科学计算

引言

比较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传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主要反映和确定不同教学内容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其要素包括“比较”“对比”和“参照”.通常,包括三种类型,即寻求共同点和差异比较,以及相似性比较.比较教学法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正确运用该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区分概念,提高分析的层次,并最终得出对问题的理解与规律性认识.比较教学方法也应用于物理、医学、数学等诸多领域的教学.本文将运用比较教学法,探讨泰勒公式和泰勒级数的异同点及其作用.

众所周知,泰勒公式和泰勒级数均为古老的数学命题,它们首次被杰出的英国数学家Brook Taylor所提出并命名.它们在近似计算以及函数性质研究[7,8]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注意到对二者的应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其初衷,换言之,它们不仅仅作为工具应用于数学领域,它们更加被广泛地应用于某些应用型学科,譬如力学、分析化学、计算物理等等.因此,它们都被作为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的先修内容而出现在“高等数学”中,特别是对主攻科学与工程计算的学生尤为重要.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大学新生们知识相对匮缺、经验不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很难辨别二者的细微差异,从而不能方便地应用这两个重要工具.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大学生们面临如下实际问题:泰勒公式与泰勒级数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它们在未来的学习中到底有何作用或者应用?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下节,我们详细讨论以上提出的两个问题,具体地讲,我们将通过分析它们各自的定义来明确二者的差异并指出它们的作用与在各方面的应用.最后,我们给出一些相关结论,并希望对学生有所启发与帮助.

一、泰勒公式与泰勒级数的比较

预备知识

为了方便后续讨论,我们首先回顾相关的定义与重要的定理.

定义1假设函数f(x)在点x0处存在直到n阶导数,则我们称多项式

Tn(x)=f(x0)+f′(x0)(x-x0)+f″(x0)(x-x0)2/2!+…+f(n)(x0)(x-x0)n/n!

为函数f(x)在点x0处展开的n阶泰勒多项式.

由定义1已知,泰勒多项式Tn(x)具有如下性质:

f(k)(x0)=T(k)0(x0),k=0,1,2,…,n,

该性质揭示了如下事实:在具体工程计算中,常常可用泰勒多项式来代替函数本身进行处理.

定理1假设函数f(x)在点x0处存在直到n阶导数,则

f(x)=Tn(x)+o(x-x0)n,(1)

这里Tn(x)就是n阶泰勒多项式.

公式(1)通常被称为泰勒公式,并频繁地被用于各种数学证明.我们记Rn(x)=f(x)-Tn(x),称之为泰勒公式的余项.余项Rn(x)有多种形式,譬如o(x-x0)n被称为Peano-型余项,确切地讲,公式(1)应当被称着带有Peano-型余项的泰勒公式.另一个常见形式为

f(n+1)(ξ)(x-x0)(n+1)/(n+1)!

被称为Lagrange-型余项,带有此余项的泰勒公式形如

f(x)=Tn(x)+f(n+1)(ξ)(x-x0)n+1/(n+1)!,(2)

当我们用Tn(x0)来近似函数值f(x0)时,它经常被用于估计由此引起的误差.公式(2)也常常被称为泰勒中值定理.

定义2假设函数f(x)在点x0无穷次可微,则无穷级数

f(x0)+f′(x0)(x-x0)+f″(x0)(x-x0)2/2!+…+f(n)(x0)(x-x0)n/n!+…

被称为函数f(x)在点x0处的泰勒级数.

以下定理由Brook Taylor建立,它指出了泰勒公式与泰勒级数的区别.

定理2假设函数f(x)在x0的某个领域U(x0,r)存在各阶导数,则在U(x0,r)内,f(x)=∑∞n=0f(n)(x0)n!(x-x0)n充要条件是limn∞Rn(x)=0,这里,Rn(x)=f(n+1)(ξ)(n+1)!(x-x0)n+1为Lagrange-型余项.

二、泰勒公式与泰勒级数的区别、作用与应用

我们首先来澄清这两个相似概念中的细微区别.一般而言,计算一个已知函数在某个固定点处的近似值,其精度往往依赖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函数自身的属性,即当函数在该点只能有限次求导时,函数在该点处不能展为无穷泰勒级数,我们只能利用有限项的泰勒公式来近似计算其函数值.其二是具体要求,如果仅仅需要有限近似,我们往往选择泰勒公式进行处理,这种情况经常在多个领域的工程计算中会出现.当要求无限近似时,我们就选取泰勒级数,譬如在相关问题的数学证明时.

总而言之,我们有如下结论:泰勒公式常用于不要求足够精度的近似计算,而泰勒级数是用于研究具有无穷可微性质的函数,特别在函数性质证明方面.

进一步地,我们来讨论二者在实际问题与科学研究的共同作用,即它们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近似计算的本质思想是用简单的多项式函数来代替相对复杂的一般的非线性函数.为了阐述此思想,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如下.

例估算以下近似计算所引起的误差:

(1+x)1/2≈1+x/2-x2/8,x∈[0,1].

由公式(2),易得

(1+x)1/2≈1+x/2-x2/8+…+(-1)n-1(2n-3)!!xn/2nn!+(-1)n(2n-1)!!(1+θx)-n-1/2xn+1/2n+1(n+1)!,0

因此,若取n=2,则有

|R2(x)|=3|x3(1+θx)|-5/2/233!≤1/16(1+θ)-5/2≤1/16.

例题表明当x∈[0,1]时,我们用二阶多项式1+x/2-x2/8去近似代替非线性函数(1+x)1/2的误差不超过1/16.

实际上,泰勒公式与泰勒级数在数学中还有以下广泛的应用,现列举如下.

(1)它们可用于计算极限问题;

(2)在求解微分方程的解时,我们可以先验地假设存在无穷级数解,然后代回方程逐次确定各项.即所谓的无穷级数解法;

(3)泰勒公式常常可用于证明不等式问题;

(4)它们可以用来研究函数的极值相关等问题,如凹凸性和拐点等;

(5)它们可以用来证明其他级数的敛散性.

当然,它们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应用,不一而足.而且,随着学科的发展也许还会有一些新的突破性的应用.最近泰勒公式与泰勒级数已经被利用于研究多变量函数的性质,请参阅Reshetnyak的工作.

三、结论

本文旨在帮助大学新生学习与理解泰勒公式与泰勒级数的差异与作用.有鉴于此,我们首先介绍了二者最新的应用以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然后,我们指出了二者的细微差别,即在近似计算的精度方面,泰勒公式是有限精度而泰勒级数是无限精度.此外,为了启发大家的学习,我们还列举出了二者的常见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James I.Remarkable Mathematicians:From Euler to von Neuman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3]Majid A,Somayeh K.A modification of Hes variational iteration method by Taylors series for solving second order nonlinea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J].Journal of Interpolation and Approximation in Scientific Computing,2013,1:1-7.

[4]Mansour M M,Spink A E F.Grid Refinement in Cartesian Coordinates for Groundwater Flow Models Using the Divergence Theorem and Taylors Series[J].Ground Water,2013,51(1):66-75.

[5]Kenneth A C,David D P.Calculation of free ligand concentration by a Taylors series approximation in the study of molecular complex stability constants[J].Analytical Chemistry,1984,56(8):1549-1550.

[6]Corliss G,Lowery D.Choosing a stepsize for Taylor series methods for solving ODES[J].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1977,3(4):251-256.

[7]Mohammad K A.Analysis of nonuniform transmission lines using Taylors series expans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F and Microwave ComputerAided Engineering,2006,16(5):536-544.

[8]Glaister P.Evaluating a Class of Series Using Taylors Theorem:Classroom Not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4,35(2):286-296.

[9]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第六版).

第8篇:教师德育笔记范文

【关键词】 教育管理;模式;经验管理;行政管理;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02

教育管理被纳入教育论的范畴来研究,是现代教育论的一个新特点。也是提高教育质量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在1806年的《普通教育学》一书中,大教育家赫尔巴特就提出了“教育管理”的概念。他以学习对象的管理为起点,以传授知识为中介,把管理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地论述了管理在维护有序进行的教育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对教育管理的功能与意义,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亦有诸多的精辟论述。2000多年前的教育专著《学记》中,即有教育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框架的构想。

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教育体系已经呈现出多方位改革的态势和全面创新的格局。教育形式、教育手段的高度复杂与分化,现代管理科学理论迅速进入教育领域,强烈地冲击着教育管理的传统经验体系,向教育科学管理要“合格人才”、向教育科学管理要“教育质量”的呼声风靡于中外教育界。

一、教育管理模式的基本含义

教育管理是以教育的全过程为对象,遵循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对教育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指导、总结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以保证教育目标实现的活动。

教育活动本身是一个多结构、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活动。教育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是适应这种客观事实,对于教育目的、教育过程、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评估以及由上述各因素而形成的教育质量等进行全面管理。只有充分发挥各个教育环节的职能作用,理顺教育过程中各种内在的和外部的关系,才有可能实现教育管理活动的科学化,以取得教育质量的最佳效果。

教育管理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管理理念支配下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而创建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型。模式常常是人们对事物的存在或运动形式进行抽象分析后做出的理论概括,即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对认识对象的运行、表现或相互联系的性状、发展态势及机制等方面所作的一种抽象化了的理论描述或复写。当我们把事物及其运动形态概括为某种模式后,就有助于人们认识、验证和应用它。因此,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的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从而建立起符合本校教育管理的运行模式,可以更好地适应教育部正在深入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教育试点”工作。

二、不同类型的教育管理模式的比较

高等教育现象自产生之日起,源于人类传授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需要。但是,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管理职能的结合,则是在社会结构中分化出了专司教育的机构-----学校之后才有的事。现代教育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先后逐渐地形成了教育管理行为的三种基本模式:即经验管理模式、行政管理模式和科学管理模式。

(一)经验管理模式

在教育管理发展史上,经验管理是最早出现的管理行为模式。经验管理模式就是管理者凭借个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其管理行为选择依据的管理模式。它是以运用管理者在管理实践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及传统的习惯观念为基本特征的1。

从古代的教学活动到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人们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基本上属于一种经验管理的模式2。由于当时时代条件的限制,古代的教育管理并未形成专门的职能,也无专门的教育管理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一般由行政机关与行政官员兼任;学校管理总是依附于教育活动而运行。学校管理人员往往集教育与管理于一身,类似现称的“双肩挑”。因此,在古代并无独立形态的教育管理及其经验的总结,它总是伴随教育教育经验而被记载、保存和传递于后世。

到了近代、现代,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以及教育的普及化,教育事业和学校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于是在各级政府机构中逐渐分化出了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学校管理也有了教务、蔗务等专门职能;同时,也逐渐出现了专职的教育管理人员,形成了一支专门的教育管理队伍,因而也就产生出了具有独立形态的教育管理的经验模式。

近现代高等教育管理的经验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基本特点:管理者笃信经验的价值,把自己个人的经验作为决策判断和选择教育管理行为的基本依据。教育的水映着教育管理者的经验水平,因此,经验管理特别重视管理者的个人素质要求。经验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一般地说,工作年限愈长,管理经验就愈丰富,绩效也就愈大,所以经验管理非常重视管理经验的总结与积累。

但是,事实上并非全然如此。工龄、经验与绩效并不都呈正相关,经验发展到一定阶段,或在特定的条件状况下,经验对绩效的提高反而可能会起负诱导的作用。这与经验管理的局限性相关。其主要表现为:

(1)经验管理思维方式的滞后性。经验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面向过去,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依据,去选择当前的管理行为。经验思维的滞后性往往会造成管理行为的惰性,阻碍管理上的革新与创造。

(2)管理经验时空条件的限制性。任何经验都离不开产生它的具体时空环境和条件。在相同或相似的时空环境和条件下,经验可能是有效或有价值的;一旦时空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变化,经验有可能会失去原有的价值和有效性。

(3)管理经验的个别性。每个管理者的经验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由于管理者的知识结构、经历、爱好,以及对待经验的态度都不尽相同,所以,在管理实践中,他们提出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管理经验的运用,也都各不相同。其绩效状况当然也可能由于经验进入误区:如自我陶醉、故步自封等而走向反面。

可见经验具有两重性。对于经验管理,我们首先要认识它的有效性,应当看到任何管理理论都来源于实践经验,并且理论的价值总是通过具体某一所学校、某一个人的经验应用而发生作用的。因此,我们既要善于总结经验,又要正确应用经验,决不能盲目迷信经验。其次,要清醒地看到经验的局限性。应当认识到无论是国内的任何一项教育管理经验,都有其赖以生存的土壤,都有其存在发展的必然性。因此,我们在学习与应用经验时,一定要因时、因地、因条件制宜,决不能照搬照抄,也不能过于相信自己个人经验,裹足不前,固步自封,使经验由财富变成“包袱”,这是我们正确对待经验的基本态度。

(二)行政管理模式

教育的行政管理,是19世纪后半叶随着国民教育体系的确立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管理模式。所谓行政管理模式,就是凭借行政权力来实施行政职能,并作为教育管理决策选择依据的一种管理模式2。

到了近代,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社会劳动分工的精细化、专门化,社会各行各业产生了与劳动分工相适应的部门化管理机构及与之相应的管理权限与管理职责,用以协调和管理整个系统的生产和工作。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学校日益增多,社会办学与日俱增,类型结构也日趋复杂多样,逐渐形成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专门的专职管理机构负责高等教育工作,制定规章制度和政策法规,检查监督各校办学情况,从而使高等教育管理走向行政化,形成了高等教育管理的行政行为模式。

教育的行政管理模式与经验管理模式相比,有着一系列新的特点:

第一、行政管理具有职责明确的层级权力线。高等教育组织机构中职位与权力有明确分工,从高层领导到职能层管理者、基层教职工,各层分工明确,各层办各层的事,各在其位,各谋其政,各司其职,不得随意超越一定的职责权限,否则便是越权。

第二、行政管理具有严格的指令性和强制性。高等教育管理行为的选择,以上级教育行政机关下达的文件、计划、决议、指示或首长的讲话精神为依据。它强调上级机构的权威性,强调指挥与服从的关系。因此,行政管理带有鲜明的垂直等级性和严格的强制性和指令性特征。合理与不合法的不能办,合法不合理的也不能办。若要改变必须逐级向上请示,报批后方可行事。

第三、行政管理具有一整套有力的行政手段和方法。例如通过召开会议,听取汇报,指示,下达文件,制定条例、章程,实施奖励或惩处,提升晋级职务等行政手段、措施和方法,来维护行政权威,实行行政管理。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模式也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具有职、责、权明析,效率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管理秩序化、规范化的优点;另一方面由于强调指挥与服从的关系,强调行政权威,容易产生“一刀切”的弊病,有时会耽误偶发事件的随机处置,也容易造成管理机构之间的相互扯皮、推委,以及行政领导的“一言堂”和等弊病。

因此,实施行政管理一定要慎重用权,科学用权,要充分认识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上的“两重性”,寻求对策,克服其可能带来的种种弊病。

(三)科学管理模式

科学管理模式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普及义务教育制度的推行,以及大力开展高等职业技术培训,教育现象更加社会化、多样化,给教育管理带来了十分复杂的问题。这就使原有的经验管理、行政管理模式越来越难以解决涉及面更大、情况变化多端、教育资源是否合理充分利用等管理问题。当时,正值科学管理运动和行政效率研究等方兴未艾之际,人们应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进行时间研究和动作研究,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在这个背景下,西方国家的教育机构,聘请了一些从事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的专家,采用了规模大、研究时间较长的教育调查、教育统计、心理测量、教育实验等科学研究方法,以探寻产生教育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教育管理者则依据其研究所获得的科学依据、事实和解决方案或结论做出管理决策,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这样便产生了教育的科学管理模式3。

科学管理模式是以科学的理论假设为出发点,把通过调查、统计、测量、试验、实验等科学研究方法所获得的结论,作为管理行为选择依据的一种管理模式4。本世纪初在美国进行的标准化测验运动,1934―1942年著名的教育评价“八年研究”,以及自1957年开始的,由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柯夫领导的“教育与发展关系研究”教育实验研究,都是科学研究影响带动了科学管理的实例。十多年来,我国普通教育系统所进行的中小学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研究、升学考试制度的改革实验研究、中小学教材与课程的改革实验研究、社区教育的研究,以及愉快教育、创造教育、成功教育一系列教育科学实验、试验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推动了教育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管理的科学化。相比之下,高等教育在教育实验研究的开展方面较为迟缓,投入的人力物力也很有限,研究成果很少,因此,高等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进程较为缓慢。

但也应当看到科学管理模式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科学管理注重逻辑实证分析,强调理性的作用。但教育管理实践中还有许多非逻辑、非理性的因素(如情感、意志、传统习惯等),往往需要依靠经验、直觉来加以判断;科学管理模式需要占有尤其是实践统计数据资料,要在变量因素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施加人为的影响来得出结论。然而教育过程中“人―人管理”,教育管理中有许多因素是难以对它们做出精确的定量分析的,对人的教育过程进行管理是很复杂很随机的。因此,要正确开展教育科学实验研究,同时还要按照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进行管理,这样才能使科学管理产生有效的结果。

高等教育管理的“三种模式”的产生有先有后,且各自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各有各的作用与长短,我们不可简单地扬此抑彼。实践证明,最佳的教育管理模式,决不是单一的某种模式,只有将三种模式优化组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才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成效。

参考文献

[1]吴志宏,冯大鸣.周嘉方.《新编教育管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2]哈罗德.孔茨等著,黄砥石等译《管理学》,第24页

第9篇:教师德育笔记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科技教育;素质教育

目前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各个国家都会面临各种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归根结底都与各个国家的国民教育密切相关。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面对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他们能否适应新的挑战是关系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大事。因此开展少年儿童科技教育,应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要求

传统的小学教育往往忽视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的培养,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导致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识记、轻实践,重模仿、轻创造,重答案,轻探索等,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悖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科技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教育过程、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科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实施科技教育就是要从培养科技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帮助学生树立乐于探究、敢于实践的精神,这是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的特别使命。培养少年儿童的科技素质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是面对全球的现代科技革命的历史性抉择。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应在承认教育的继承功能的同时,强调学生的创新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培养综合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社会中各产业部门,对其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们会学习,能创造,可以灵活解决问题,能熟练掌握操作技术等。这样的人才都是需要依靠教育的培养才能获得的,一旦教育脱离为现实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目标时,培养出来的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人是很难适应现代生活的,因此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培养综合型、创新型人才。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想实现科教兴国,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也必须“从娃娃抓起”。所以小学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具体的科学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探究精神的培养,探究是连接教学与科学的桥梁,是创新意识的灵魂。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掌握思维的策略与技能,减少对知识细节的硬性记忆。只有这样,我们的基础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的创新型、综合型人才。

三、抓好青少年儿童的科技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的奠基工程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快速增长知识的特殊时期,同时也正处在智力开发阶段,对新事物最敏感,也最容易接受新知识。教育则要抓住青少年儿童学习的黄金时期,从小对学生实施科技教育,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实践创造的信心和兴趣,还能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在科技教育中挖掘学生的潜能,尽可能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为学生的优化成长奠定基础。青少年儿童在学生时代养成了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将来必然会在社会上、工作中传承并发扬这种精神,为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因此可以说抓好青少年儿童的科技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的奠基工程。

四、大力开展科技教育,旨在培养少年儿童的科学素质

对青少年进行科技教育,其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制作出科技作品,或是在科学竞技比赛中获得名次,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科技技能和创造能力,这才是完整的科学素质。所谓科学素质,是指从小养成的、不断发展的、最基本的但又是终身起作用的科学素养和心理品质。因为一个人的科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只有从小抓好学生的科技教育,才能增长他们的科技知识,培养他们的科技素养,在科技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意识,培养一种精神,能使一个人终生受益。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大自然,感受科学的伟大,主动探索科学的奥秘。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和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让学生从知、情、意、行等各方面都得到锻炼和提高,培养良好的科学素质。这不正是社会的需要,教育的根本目的吗?

提及教育,小学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能为人的一生打下全面的、坚实的基础。在新时代背景和发展形势下,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在少年儿童中大力开展科技教育,利在国家,利在社会,功在千秋,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徐跃.小学教学现状与改革方向[J].消费导刊,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