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诗的语言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茶叶图像;八方向链码;骨架细化图像
目前,采摘的茶叶都是以人工为主,采摘的茶叶分支个数参差不齐,影响了茶叶的品质,同时也浪费了原材料。因此,对采摘的茶叶鲜叶的分选方法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而智能化茶叶生产的一个重要一步是对采摘的新鲜茶叶分支数量的识别技术。
在农业工程中,国内外研究者应用图像处理和识别技术对农作物的识别和检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例如杨福增等通过研究颜色和形状特征识别茶叶嫩芽[1]、唐仙等人通过阈值分割方法进行嫩芽识别[2]、陈全胜等通过计算机视觉方法识别茶叶色泽[3]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对茶叶的分支节点识别,目前国内外相关报道较少。唐仙[2]等针对在自然环境下的茶叶,利用RGB空间的R、B分量差进行多阈值分割嫩芽图像。
本文采摘的新鲜茶叶图像为研究对象,基于RGB颜色空间,利用颜色分量R-B,进行阈值比较获得二值图像数据。采用Zhang-Suen算法[4]获得骨架细化图像,通过八方向链码初步计算节点位置,最后对初步的节点垂直坐标值进行排序,确定节点数量。对于茶叶分支数的识别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可为智能化茶叶鲜叶分选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1.图像采集
试验试验CCD摄像头,在图像采集过程中,在黑色背面下,采用漫反射三原色光源照射茶叶叶片。为了有效的识别出叶片的分支节点,应该避免大、小叶片完全重叠的情况。
本试验共采集了100张jpg的茶叶样本图像进行分析研究。本试验在配置CPU为I5、内存为2GB的PC机上运行matlab2013R对采集的茶叶鲜叶图像进行分支节点识别计算。
2.茶叶图像的二值化算法
茶叶的颜色大都呈现浅绿色,因此颜色特征是进行茶叶图像与背景分割的一个有效依据,而且由于色差法R减去B可以减弱光照引起的干扰,很好的将茶叶图像和背景进行分割。所以,本试验选用RGB色彩空间的R-B分量对茶叶图像进行灰度化。
R-B分量灰度直方图存在明显的波峰波谷,茶叶与背景在灰度特征上的差异。因此可以设定阈值将茶叶与背景分割开。
3.查找图像中可能的分支节点
对二值图像进行骨架细化处理。查找细化图像中像素点值为1的所有点,并对这些点进行八方向链码值和计算。
为八方向链码值和;为二值化图像的像素点值;
其中,保存可能为分支节点的当前像素点垂直坐标值。
j为当前像素点的垂直坐标。
如果,则表示该像素点可能为分支节点位置。记录当前像素点的垂直坐标值到。
4.确定分支节点
上述采用八方向链码[5]进行计算确定的是可能分支节点,真实节点包含在节点列表中。通过下述算法可以将真实节点筛选出。对记录的垂直坐标值进行由小到大冒泡算法排序,并对序列进行后、前两数差值计算,如果计算值大于2,则表示找到一个真正的分支节点。
5.识别结果
至此,茶叶的分支节点总数被确定,对采集的100组样本进行算法有效性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算法有效性分析结果
算法名称 样本数量/张 骨架图像准确性 节点正确度
颜色骨架特征算法 100 95% 95%
其中,5%样本分支检测失败原因是采集的茶叶鲜叶样本叶片出现残缺,使得骨架细化图像结果错误,从而导致后续的识别出现错误。
6.结束语
本文根据茶叶的颜色和骨架特征,实现了茶叶分支节点数量的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根据颜色特征提取的茶叶叶片R-B分量能够清晰地区分茶叶与背景的差异;通过对茶叶图像二值化和骨架细化处理,有效识别出茶叶可能的分支节点,最后进行节点排序比较,成功的确定茶叶图像的分支节点数量,准确率可达95%。
参考文献
[1]杨福增,杨亮亮,田艳娜,等.基于颜色和形状特征的茶叶嫩芽识别方法[J].农业机械学报,2009,40:119-123.
[2]唐仙,吴雪梅,张富贵,顾金梅.基于阈值分割法的茶叶嫩芽识别研究[J].农业装备技术,2013:39(6).
[3]陈全胜,赵杰文.利用计算机视觉识别茶叶的色泽类型[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6(6).
[4]王晓静.迭代骨架化算法在汉字图像识别中的分析与应用[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0(3).
[5]王要峰.基于方向链码去除骨架图像毛刺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3,33(z1).
[6]汪建,杜世平.基于颜色和形状的茶叶计算机识别研究[J].茶叶科学,2008,28(6).
一、规范的知识体系
万丈高楼拔地起,做鉴赏题的前提是要有深厚的古诗知识储备。经过一轮的复习,老师引导建立较规范的知识体系,其知识体系的建立贵在老师只做框架,学生自己动手填充,这样也便于学生掌握。
1.积累古典诗歌的常见意象
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
2.整理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语言的风格其实很大程度上可以看成诗歌的风格。一般来说,可以从总体上把风格分成阳刚和阴柔两大类,前者包括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后者包括婉约、含蓄、清新、风趣。
(1)常见的六种:清新自然 、平淡质朴、含蓄隽永、生动形象、明快简洁、绚丽飘逸。
(2)再提供一些常用语供参考(答题时可依具体情况选择一些词语搭配):简练明快、朴素平易、轻艳浪漫、清雅清逸、峻拔雄奇、沉郁顿挫、凄婉悲壮、隽永婉曲、旷达洒脱、雄浑刚健、豪放飘逸、热情奔放、大气磅礴、气势畅达、笔力雄健。
(3)梳理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有:①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描写、抒情
叙述: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②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比拟)、夸张、对比、对偶、借代、双关、用典、反问、设问、反复、互文、通感等。③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象征、衬托(正衬、反衬)、借古讽今(用典)、虚实相生、先抑后扬、以动衬静、想象、渲染、烘托等。
二、审题规范,善于解读
《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古代诗歌鉴赏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因此,我们只有准确的将问题与古诗鉴赏的考点一一联系起来就行,即该问题考查古诗鉴赏的哪个考点。明白了考点也就掌握了解题的钥匙。
高考的最大特点是灵活和变化,它总是对《大纲》中的每个考点变种形式考查。我们在二轮中必须注意一些变体提问,并要重点突破科学解读。每年的高考会在变中求新,具体表现在命题形式的变化。古诗鉴赏题的发问形式也在变化着,只要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才能游刃有余的解答好题。但好多学生在考试中往往没有火眼金睛。在一轮复习中,我们掌握了四个考点的命题类型及答题要领,在二轮的教学中,我们要找特殊的命题形式进行解题突破训练。例如2011年山东卷《咏山泉》的问题: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如果学生不善于解读,不知道考查的是诗歌的事物形象,那就很难答出好的答案。 2010年的广东卷《望江东》的第二问;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我们认真审题就不难知道此题考查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规范的解题思路
(1)诗歌形象类。第一步:找出并形象的描述诗歌的形象;第二步:概括形象的特点;第三步:由形象转到对作者的情感表达。
(2)诗歌语言类。第一步:用术语表明自己的观点;第二步:结合有关诗句具体谈谈语言特点是怎样的体现;第三步;指出通过该语言特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3)表达技巧类。第一步:区分鉴赏要求,即试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从表现手发角度或篇章结构阐述,还是兼而有之。必须准确地指出用何种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指出这种技巧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第三步:解释这种手法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及这种技巧的表达效果。
(4)思想感情类。第一步:根据诗句描述的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第二步:揭示主旨,表达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
四、规范的书写
一.存在的误区
1、重专题复习,轻平时积累
当前高三古诗鉴赏的复习思路,通常是一轮复习阶段集中1个月的时间进行专题复习。这1个月的教学安排,主要是按照考试说明要求,把古诗鉴赏板块分解为形象、语言、表达技巧、题材内容、情感观点等几个具体的考点,逐点进行讲解、训练。经过1个月的专题复习,有些老师认为学生已经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因此复习也就到此为止了,今后古诗鉴赏这一块基本就不碰了。
事实证明,这种一劳永逸的做法完全脱离学情,效果是比较差的。要知道,没有平时的积累打基础,作铺垫,单靠1个月的集中突击,一下子就可以大幅提高古诗鉴赏能力,是根本不可能的。学生真正缺的还是积累,除了做了部分题目以外,学生读了多少古诗?读懂了多少?能背多少?读了多少古诗鉴赏文章?有多少收获?可以说少得可怜!没有必要的积累,读懂都是个问题,何谈鉴赏?现在有些老师可能在专题复习方面动了不少脑筋,下了很大功夫,但是恰恰忽视了学生平时的阅读积累,除了零星的训练以外,没有设计具体有效的阅读内容。因此尽管老师讲得不少,但是学生的古诗阅读能力、鉴赏能力依然脆弱。比如,有一道题是这样的:
鹧鸪天 赏荷
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 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题:这首词善于运用侧面烘托,请作简要分析。
什么叫侧面烘托(侧面描写),平时是重点讲的,学生都知道,按理答题应该没问题。但事实恰恰相反:词的上片着重写荷花的香味、色彩,荷叶的形态,这是直接写荷花本身,属正面描写,学生却理解成是侧面描写。词的下片着重借山容水态、月色云影,是借助其它事物来烘托荷花,属侧面描写,学生却根本没有注意。这说明一味灌输空洞抽象的概念术语,脱离针对性训练,学生往往似懂非懂,一知半解,好多知识点不能真正落实到位。
2、重理论灌输,轻有效训练
现在,有些老师热衷于讲理论,讲概念,讲名词术语,在一些根本考不到的知识点上反复纠缠,做了不少无用功,这主要源于对“高考考什么”心中没数。比如,有老师仔细辨析“形象”和“意象”的区别,结果越讲学生越糊涂。其实,对高中生而言,形象和意象完全可以看成一回事,简单交代一下就可以了。再比如,有老师讲情与景的关系,分为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缘情写景、寓情于景、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等等。其实这几个词意思大同小异,学生只要懂“借景抒情”就可以了,完全没必要分得这么细。07年和11年江苏卷都考了借景抒情这种表现手法,学生作答时只要写出“借景抒情”就得分。
再有,学生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概念术语烂熟于心,一套一套的,但碰到具体的题目,却束手无策。这主要是因为老师讲得多,练得少,或者没有练到点子上。只讲不练,纸上谈兵是要不得的。例略。
3、重方法指导,轻文本解读
应该说,目前在答题方法、答题规范方面大家已经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套路。比如根据高考常见考点,建立了多种答题模型,有形象型、意境型、炼字型、炼句型、手法型、感情型、观点型等等。每种答题模型都有固定的答题步骤,学生有章可循,就不会乱答一气。但是有了方法,就有了一切,就大功告成了吗?事实不然,掌握方法还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怎样读懂文本,读懂诗歌,否则方法就是一个徒具形式的空架子。而现在不少老师上课言必称方法,却很少花功夫耐心引导学生去认真解读文本,似乎讲方法才是老师的事,而读文本自然是学生自己的事。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是,学生虽然依葫芦去画瓢,但难以画出像样的瓢来。例略。
4、重形式技巧,轻思想内容
诗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方面主要就是表达技巧(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现在不少老师在复习中喜欢大讲特讲表达技巧,分得很细,讲得很全,不厌其烦。讲到具体的题目,也总是把分析表达技巧放在第一位,似乎不讲表达技巧,古诗就没有东西可讲。事实上,这与高考动向是相背的。纵观江苏历年高考古诗鉴赏题,虽然表达技巧几乎年年考,但考的几种手法都很简单,修辞手法考的是比喻和借代(应该说,这是符合古诗特点的,因为古诗中用得较多的修辞就是比喻和借代),表现手法考的是对比、反衬、借景抒情,都是最常见的。而且考查表达技巧,都是只要求指认,不要求分析,这就又降低了难度。由此可见,高考古诗鉴赏的考查,并不在表达技巧上做文章,基本上是淡化处理。在这一块,不必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那么,高考古诗鉴赏着重考什么?应该说还是在思想内容方面。高考命题者意图很明显,首先检测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为读不懂就谈不上鉴赏,再有就是防止有些考生投机取巧,不是认真审读诗意,而是用现成的名词术语瞎套。思想内容方面的考查,局部而言,就是看诗中每一句写了什么,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前后有什么关系;总体而言,就是看诗中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表达了什么观点。例略。
二.应对的策略
1、在积累上下功夫
提高古诗鉴赏能力的根本在于平时大量的阅读积累。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古诗鉴赏的复习可以适当前移,不要全部压到高三,高一高二就可以讲点理论,高一高二的阅读任务中穿插古诗词及鉴赏文章,每周让学生研读一些篇幅较为短小,内容不是太深的古诗鉴赏短文,一方面建立对鉴赏的感性认识,一方面学习诗歌鉴赏中的概念术语,积累一些文体知识、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②用好教材。教材中有不少古诗词中的经典篇章,高三应杀一个回马枪,温故而知新。要利用课文熟悉古诗的常见题材和思想感情,要特别注意用好教材中的范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术语,教会学生“以诗解诗”,实现知识积累和能力迁移。③高三依然要注重积累,每周都要读一些古诗鉴赏方面的文章,一直到高考,做到“长流水,不断线”,让学生始终保持对古诗的“热度”。④引导学生做好已做试题的整理归纳,安排时间让学生经常回头看,这也是一种积累,必不可少。
2、在“读懂”上做文章
古典诗词是用文言写成的,并且它有自身的语言特点,因此读懂“诗家语”实属不易。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首先要了解古诗的语言特点。在格律方面,古诗要注意平仄、押韵、对仗;在语法方面,古诗中经常有倒序(因平仄和押韵的需要)、省略、词性的改变;在表达技巧方面,经常运用典故。古诗自身这些特点,都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难度。很有必要让学生看看一些浅易的讲解诗歌语言特点的文章,老师适当点拨,使学生对“诗家语”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有些老师怕麻烦,或者认为没必要,常常回避这个问题,这是不明智的,要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功”。②“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要读懂古诗,还是要注重平时的积累。这儿不再赘述。③具体解题时,要注意“六抓”:抓题目,题目是切入点;抓作者,作者是链接点;抓意象,意象是关键点;抓情感语,情感语是突破点;抓注释,注释是支撑点;抓题干,题干是辅助点。
3、在训练上求实效
一、分析诗中的重要字词
1.出题模式:诗或词中哪个字词用的精妙?请具体赏析。
2.出题变体:某联中的哪个字词指什么?
3.品读体悟:古代文人墨客十分讲究炼字,贾岛“推敲”的故事广为传颂。“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炼数词,也可以炼特殊词,还可以活用词语。作答此题不能单一解释字词,还须回归到文本,高屋建瓴,通观全诗来解答。
4.应对策略:(1)用恰当的语言诠释该字词具体含义。(2)运用丰富想象力将该字词迁移到诗人描摹的意境当中。(3)指出该字词有什么作用,或者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情感。
5.真题演练:
梦 江 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
[参考答案]“恨”是指闺中妇女对于远在天涯的心上人的思念。因为丈夫长期在外,很久未归家,思妇将这思念升腾为一种怨恨,越是怨恨,更能见到思妇思念之深之切。
二、揣摩诗词中的具体句子内涵
1.出题模式:阐释诗中某句的含义。
2.出题变体:诗中某句历来为人激赏,试简要分析。
3.品读体悟:诗歌是灌注了诗人喜怒哀乐之情的形象的生活画面,诗句是宣泄感情的载体,尤其是关键性的语句,应值得我们注意。一句诗可能使描摹意境的,也可能是抒发诗人情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最好瞻前顾后,结合整首诗来作答。
4.应对策略:(1)用现代汉语疏通这个句子的意思,(2)进一步深入开掘此句在写景状物或抒感方面的作用。(3)最后扼要谈一下此句的表达效果。
5.真题演练:
醉 眠
唐 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义。
[参考答案]这句表层意思是山像太古一样静,诗人拿“太古”来写“山”之“静”,展开联想,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三、赏鉴诗词的表达技巧
1.出题模式: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2.出题变体:这首诗或词的某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3.品读体悟:做表达技巧类试题比较难,首先我们平时应积累丰富的相关知识。比如表达方式有几类,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都应烂熟于心。然后以高中课本中经典诗词为依托,就表达技巧进行针对性地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对此类题会驾轻就熟的。
4.应对策略:(1)明确概念,准确说明诗人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2)对号入座,指出诗词中哪处用了这种手法。(3)通过此表达技巧,可看出诗人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5.真题演练: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四、品味诗词的语言特色
1.出题模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出题变体: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试加以分析。
3.品读体悟:鉴赏语言风格,应明确诗歌语言特点。大致有以下几类:形象生动,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用得精致,突出了杏花的特点;委婉含蓄,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言此意彼,耐人寻味;精炼,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清新自然,如陶渊明,王维的诗;质朴,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4.应对策略:(1)就语言风格用恰当词语高度概括。(2)回到诗中结合相关诗句进行佐证。(3)对诗词蕴含的情感态度加以说明。
5.真题演练:
感弄猴人赐朱绂
罗 隐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
全诗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试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的语言特点质朴含蓄。“十二三年就试期”“何如学取”“一笑君王”“着绯”等用语通俗,委婉曲折。
五、领会诗词的思想情感
1.出题模式: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出题变体:某联中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品读体悟:对此类题型,首先我们要知人论世,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经历去考察。对不熟悉的诗人,后面的注释是解题的一把钥匙。然后我们要熟知常见的表达情感的术语。如壮志未酬、思乡怀人、坚守节操等。
4.应对策略:(1)使用准确的词语点明思想感情;(2)结合诗中相关句子印证这种情感。
5.真题演练: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夜煮茶。
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关键字词赏析题要分两步答
常见题目:“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针对这类题,首先要有这样的认识,即:古诗词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了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具体而言,要从以下两步来回答: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词)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思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第一步)。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第二步)。由此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二、炼字型的鉴赏题要答三步
常见问题:“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对这类题,作答时,不要孤立地只读该字,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来分析。具体而言,要答三步: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诗中“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第一步)。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第二步)。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第三步)。
三、语言风格鉴赏题要答三步
常见问题:“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者让考生分析该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此类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这类题要分三步来回答: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示例: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好古诗文呢?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人也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对此,在教学中,我的体会是抓住"四感"--语感、情感、美感和好感。
一、诵读,要读出语感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现代的人有隔膜。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不小的难度,"诵读"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是训练学生养成文言文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诵,一定能诵出它的韵味。因为古诗文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要诵出语感,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感情。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接龙读、分角色表演或比赛读。让一些读得好的同学表演读,然后大家反复练习也是激发兴趣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二、诵读,要读出情感
情是古诗文的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诸如爱国情、山水情、儿女情、朋友情、母子情等。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学生才会体会出作者的情,并产生共鸣,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
如讲李密的《陈情表》,文章开头,从祖孙相依为命的悲惨身世说起,让人唏嘘不已,读时应怀着悲伤的情感。接着讲"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一段要读出"苦情"。后面为避免晋武帝怪罪,还要读出他的"忠情"。读出情感这是诵读古诗文的第二个层次,很多学生停留在这个层次难以突破。除了树立范读的模仿对象之外,教师要对一些难读出感情的句子做一些分析,并且反复地带领学生诵读。只要学生愿意开口,读个三五遍,感情就慢慢上来了。当然,学生的程度不同,效果也不同。有些程度较差的学生,几次下来还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可以多练几首诗,诵读的能力会有明显地提高。
三、诵读,要读出美感
古诗文可以说一种精练的综合的文学艺术,它往往将文字、绘画、音乐有机地统一起来。借助有限的文字来表达一种和谐的意境:有的抑扬铿锵,有的缠绵悱恻,有的迭沓酣畅,有的悠扬明快,有的清新含蓄。师声情并貌地诵读课文,以引导学生走进情境,再让学生反复诵读,老师配以适合的音乐、图画,并倡导学生像古人一样摇头晃脑地读,能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中,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减弱学生反复诵读古文的枯燥感,从而在反复诵读中不断体会古代语言的美感,感知文本的内容。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李白的《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千古名句。开始学生在诵读时很难读出感情,也不知道这句为什么是名句。后来,经过分析,感受到一种画面的美感,好像受到震撼。再读的时候,感情即刻充沛了很多,还带出了一点意境。可以说学生不仅读懂了原诗,也读出了画面,读透了意境。下一步要学会赏析,具体地说,就是要分析体会蕴涵其中的思想情感、品味作品的艺术技巧,是建立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之上的。学生要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赏析的角度多样,可以针对整体做些风格、意境和思路的点评;也可以选取某句话来进行字词品味、修辞辨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调动主观情感,认真读诗,用心品诗,不再局限于诗本身的思想和内容,他们有些能够跳出传统的圈子,开始寻找诗的新的生命。但是有些学生的收获有限,需要老师适当的点拨和启发。在这一层面的阅读,不论能否创新,都是值得肯定的。
四、诵读,要读出好感
关键词:拟作;艺术;创新
拟作诗,即模仿古人诗作形式的诗歌,既保留了原诗的特点又融入拟作人的艺术风格,并因为不同的时代背景融入不同的主题,是“重温过去,参与现时”[1]的一种创造性的诗作体验。拟作在魏晋时期很兴盛,陆机《拟古诗》的代表作《拟明月何皎皎》,相较于《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创新。这些创新恰好体现了陆机创作中“袭旧而弥新”[2]的特点。(下文中《拟明月何皎皎》都用《拟》代替,《明月何皎皎》用《明月》代替。)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无名文人整理民歌而创作的短诗。语言上经过文人的锤炼,摆脱了口语化的粗鄙,呈现出浅显易懂、简单质朴的语言特点。《明月》没有艰涩难懂的字眼,没有独特的意象,妇人思念远游的情人,辗转反侧不能安眠,接着起徘徊,终因为彷徨而回到室内。这样“出”与“入”的复杂动作和蕴含的感情变化,仅用短短五句诗娓娓道来,可见《明月》语言高度的概括性。《拟》诗继承了《明月》的凝练。“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点出此时已是萧瑟的秋季,而“绕”突出了因游宦久不归家所产生的像穿堂风一样在身边不散的忧愁。同样是写相思怀人,《明月》只是平铺直叙描述思妇在月下怀人的情景。而陆机“修辞尚雅、练,一洗口语的鄙质”[3],创作的《拟》就更具有文采。
首先,是意象上的独特。两首诗虽然都用“明月”引出相思之情,但《明月》除此之外并无其他意象,而《拟》出现了“寒蝉”、“高柳”这两个带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意象。首先是 “寒蝉”。“寒蝉”特指叫声微弱临近死亡的蝉,出现在初秋。接下来是“高柳”。虽然“柳”常出现在描写春光的诗句中,但《拟》的背景已被“寒蝉”限定在初秋,所以这时的柳树早过了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甚至已经枯竭。一句“寒蝉鸣高柳”,点明了当时已是凄凉萧瑟的初秋。绕着屋子打转的“凉风”、在寒风肆虐下呈现颓败景象的柳树,奠定了《拟》忧愁的感情基调。更妙的是《拟》全诗没有一个“忧”字,却能融情于景,借助意象卒章显志。相比较下,《明月》则是平铺直叙地讲述思妇在月下怀人的故事,技艺之高下立见。
其次,是表现手法的创新。虽然《拟》和《明月》都具备语言凝练的特点,但是相较之下《明月》的遣词造句比较平淡无奇。而作为“太康之英”的陆机的文风“具体华美”,独具匠心,将多种《明月》中未涉及的艺术手法运用到拟作的创新中,使得诗篇妍丽瑰铄。其一,《拟》中“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运用了通感。“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4]月光本来是用眼睛看到的,但是一个“揽”字就把无形的月光有形化,将视觉和触觉连接一起,从常见的审美视角入手,将人们习以为常的甚至已经出现审美疲劳的感官重新激活:诗人用手捧起了月光,这就营造了似真似幻的意境,这是《明月》直白的艺术手法所不能及的。其二,陆机吸收了骈文的创作方法,并在《拟》中运用了对偶的艺术手法。“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中凉风对寒蝉,曲房对高柳,绕对鸣,复杂的表达方式增强诗句节奏感,使语言灵活而工整。可以看出,陆机的《拟》中已经开始追求声律美,真的是“相当自觉地把汉字修辞的审美特征研究发挥到了极致。”[5]
除意象和表现手法的创新,《拟》在视角和主题上也有了创新。《明月》完全是从女子的角度来抒发对在外游子的想念,是纯粹的女性视角。而《拟》出自陆机这个男性诗人之手,是男性视角。“故当以拟代方式再度发咏时,亦自可由有不同面向、不同考量的取舍损益。”[6]所以,视角的转变必然也带来了主题的更换。两诗都是以月夜思亲为主题,同样在写相思怀人,但《明月》是完完全全的思妇题材,而陆机的《拟》除了写游子对亲朋的思念外,还抒发了游宦无成的辛酸和不能归家的无奈。也可以说,《明月》抒发的是“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7],那陆机的拟作则表达了游宦的不得志而愈发浓烈的思乡情,是结合自己本身的际遇而发出的自我叹息。
陆机的拟作在保留了原作优秀的创作经验的同时,也加入了自己独特的创作理念和思想内涵,是“袭旧而弥新”的,符合了陆机总结的:“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8]也因为陆机的创新,《拟》不同于《明月》语言的叙事性,显得抒情性十足,呈现出更加明显的文人性和具备了更高的文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梅家玲.汉魏六朝文学新论―拟代和赠答篇[M].序言:新视域的扩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陆机.中华文化原典读本[M].文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傅刚.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4]雷达 李建军.百年经典文学评论(1901-2000)[M].钱钟书.旧书四篇・通感.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5]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6]梅家玲.汉魏六朝文学新论―拟代和赠答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闫 平
我认为一首好诗就是一杯好茶,浓缩了诗情画意,饱含着声色香味,风光无限,意味无穷。然而喝茶前需要浸泡,只有充分浸泡过的茶叶才会摇曳生姿、清香四溢、回味无穷。品诗亦是如此,只有充分翻译过的诗歌才能尽现其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
所以,翻译在古诗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一、翻译有助于领略古代诗歌的画面美、意境美
许多诗句呈现给我们的就是一组简单的词语,几个简单的意象,彼此之间似乎没有任何联系。但是经过翻译,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跃然于眼前,且意象与意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
例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佳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句由十个纯名词构成六个意象,翻译以后:残月高悬,雄鸡清声;茅房客舍,思归心切的客人早早地起来赶路,谁料,板桥横渡,冷霜冽冽,一行足印,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了。商山黎明之前的一幅完整的画面。尽得“早”之风流韵味。
二、翻译有助于体味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
古诗的语言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例如唐代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表面看去,这似乎只是一首表达新嫁娘将要拜见公婆的忐忑心理的诗,但是结合诗歌的题目与古代科举考试的历史背景,我们却只能把它翻译成“临到要考试了,我生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我此刻的心情就像作为新娘子不知道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的欢心一样忐忑不安。”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在《酬朱庆馀》中,他写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典菱歌敌万金。”相对于赠诗的内容,答诗的翻译则: “你犹如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完全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在对这一赠一答诗歌的翻译中,诗歌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与情感尽显无遗。
在诗歌的翻译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既追忆过去又展望未来,既怀念历史又遥想远方。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策略
Shallow talk the method and strategy that the poem phrase in thou appreciate
Luo Cui fang
【Abstract】Language book medieval times poem phrase appreciate an a lot of classmate to all feel headache, examination usually feel helpless, have no from start, if ever of the classmate answer, is also could not answer point up, throw cent more.Does the poem phrase with maximum limit got a thou in the examination how appreciate cent?I try through the following, effect rather good.
【Key words】Thou poem phrase;Appreciate;Strategy
古诗词鉴赏复习时,不能一开始就拿题给学生做,应先要求学生识记掌握一些必需的古诗词常识,然后再教学生鉴赏方法,也就是先授之以筌,再教之使筌之方法。
一、授之以筌
(一)、识记古诗词题材
虽然古诗词所涉及的题材很多,但是考试所选古诗词题材不多。 包含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羁旅诗、边塞(征战)诗等。要让学生能分清一首诗词属于什么题材,即明白写什么内容。
(二)、熟悉古诗词流派及其特点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1)、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2)、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1)、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2)、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一首古诗词如果知道它所属流派,基本能知道其风格和语言特点、艺术手法。
(三)、熟悉历史背景
我国古诗词虽然源远流长,但是中考所选的古诗词大多数是唐宋诗词(偶有清代诗词)。所以,复习时要求学生大体了解唐代至清代各朝代的社会状况,这样便于了解文人在当时社会的机遇和遭遇,便于读懂诗词,明白作者想要抒发的感情,因为言为心声。
(四)、掌握古诗词鉴赏常用艺术技巧
古诗词中所用技巧很多,但是中考所选的古诗词所涉及的技巧并不多,大致有:(1)、从修辞角度看,有比喻、借代、夸张、拟人、反问、对偶等。(2)、从表现手法上看,有虚实结合、衬托烘托、对比对照、用典、渲染、象征、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正侧等。(3)、从抒情方式上看,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融于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作者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主观感情,所抒发的感情一般是志向、操守和抱负)等。掌握了技巧,答题时就有方向,不会走岔道了。
(五)、识记一些古诗词鉴赏常用术语和意象特征。如:语言类“平淡质朴”、“清新”、“绚丽”、“隽永”等。“柳”谐音“留”,借指挽留,依依惜别。用常用术语答题就会书面语化,而非口语化,简洁明了,便于得分。
二、授之以筌捕鱼法
在掌握一定古诗词知识后,就可以教学生怎样用筌捕鱼了。一般按以下几步进行。
(一)、看标题知题材
标题,往往可以让我们明白诗词属于什么题材,也就是写什么内容。也可大致知晓作者要抒发的感情。例如:《渔家傲 秋思》中渔家傲地名,“秋思”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借古抒怀之作,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这首词所写内容应该是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二)、看作者和注释知背景
注释往往告诉我们作者是何朝代的人以及其生活经历遭遇、诗作在什么情境下写成的(得志时之作还是失意时之作)。得意时往往抒发豪情壮志,失意时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从而揣摩作者在诗词中所要抒发的感情。例如: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看作者和注释知道密州时期,苏轼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 ,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三) 、读诗句明大意。
1、理解读懂诗词句子要注意抓关键词句、诗眼(最能抒发作者感情的词句)。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一个“断肠”。在秋的景上加重悲的色彩,衬托游子在外前途渺茫思念家乡以及家乡的亲人之情。
2、要明白诗词中词语的暗示性。暗示性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李清照《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生活的闲适与愉快,同时还暗示了她充满情趣的生活。
3、要注意古诗词中有的为了便于抒情或者强调和音韵的需要,往往将词语或句子的顺序打乱。阅读时我们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顺序调整语序,以便准确理解句意。例如:辛弃疾的《水龙令》中“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这两句如果不调整语序的话,根本读不通读不懂,应该调整为“玉簪螺髻,献愁供恨”,这样句意就非常明朗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句,不能理解为“英雄没有可以找孙仲谋的地方”,正确的应是“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衣”应该是“明月鉴薄帷,清风吹我衣”。这样的例子很多,阅读古诗词时一定要注意。
4、分析诗词写什么内容,是以写景为主还是叙事为主,还是写景中叙事。如果是写景为主,则要分析写景句子,看看写什么样的景,什么地方的景,景物有什么特点。是自然之景,还是人文之景,还是自然之景和人文之景的和谐统一。看看作者是否置身景中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如果是的话,我们就明白作者很喜欢这样的环境,就会知道他喜欢大自然陶冶大自然。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从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可以知道诗人寄情山水田园,陶醉于眼前之景,愿意留在这里。从而抒发了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如果作者无心欣赏眼前之景而是借眼前之景发出对人事遭遇的感叹,我们就知道作者人生仕途坎坷,就会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或者思乡之情。例如: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一夜春雨初晴,满树杏花绽放,是何等的美景,作者却“闲作草”、“戏分茶”,可见作者无心欣赏,内心不但不感到欣喜高兴,反而觉得烦躁无聊。如果是写景叙事诗,往往写历史遗迹(名胜古迹,宫殿名城,战场遗址等)、旅途见闻等。这类诗词作者往往会借古抒怀(抒忧国忧民之情怀或者个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怀)。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甫的《蜀相》、李白的《越中览古》以及刘禹锡的《石头城》都属于这类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