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营管理方式范文

经营管理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营管理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营管理方式

第1篇:经营管理方式范文

【关键词】中间业务;收入结构;商业银行

在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长期以来一直以利息收入为主,但是随着金融自由化、金融一体化的和金融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愈来愈激烈的竞争,其经营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经营战略转型势在必行。

1.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理论

银行业历史悠久,早在古巴比伦和中世纪的一些文明国家,银行业就已经存在,现代股份制银行的产生是以1694年的英格兰银行成立为标志的。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独立的企业法人,是以经营货币资金和向社会提供相关服务的特殊企业,其经营原则是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为了满足这三个经营原则要求,处理好这三个经营原则之间的关系,商业银行相继发展了不同的经营管理理论,如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理论。对于资产管理理论,其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以前,该理论的主要思想是银行在负债方面是被动的,而在资产管理方面是主动的,银行可以通过适当的资产结构安排,通过对银行的资产管理,来满足商业银行对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经营三原则的要求。

2.国内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比较分析

众所周知,商业银行的目前利润主要是存贷差,也就是贷款收入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是各种服务性收入,比如理财顾问等等业务收入,各种保险,基金,国债收入一般大部分还是贷款收入不过现在很多银行对于保险,基金收入也很重视。

2.1 国内商业银行业的收入结构

首先来分析中国银行业的收入构成:

如表所示2011年度中国银行业总净利润为26584亿元,其中非利息收入占比仅为20%左右,可见中国银行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存贷利率差以及中间业务手续费等。非利息收入主要为银行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而取得的费用和佣金收入。近年来,由于银行业传统的存贷款业务领域竞争激烈、利差收入增长有限、且波动较大,银行家们发现通过积极推广服务,可以开拓其它收入来源、增加利润表中净利润、带来收入多样化、降低利率变动对银行的冲击程度等益处,因而非利息收入呈上升趋势。

2.2 国内商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收入结构

下面以中国建设银行的数据来说明银行利润的来源:

中国建设银行在2007年到2011年的的净利息收入分别为3046亿元,2515亿元,2119亿元,2249亿元以及1928亿元,分别占到同期总收益的76.70%,77.75%,79.30%,84.08%,87.84%。说明中国建设银行的存贷差利息收入占到了建设银行总收入的七成到八成,成为建设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所在。

中国建设银行2007年到2011年的手续费以及佣金收入只占了21.91%,20.44%,17.99%,14.37%,14.27%。可见手续费和佣金收入也在中国建设银行的收入中占有一席之地。而2007年到2011年度的营业支出费用远远低于利息净收入,可见中国建设银行的净利润的主要来源即为净利息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综上所述,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基本上均来自于利息收入和手续费和佣金收入,而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汇兑收益、其他业务收入却占到很少一部分。可见我国银行业的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发展还是较为落后,但从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表可以看出,从2007年到2011年,中国建设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越来越高,这说明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意识到传统存贷利差市场可获得利润空间已经不大,更加注重通过中间业务提高手续费及佣金等非利息收入。

2.3 国外商业银行(摩根银行)的收入结构

选取美国摩根银行2009年到2011年的收入结构表进行分析:

美国摩根银行的收入表可以看出,非利息收入占到总收入50%左右,从而可以看出国外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并不是主要来源于利息收入而是其他业务,从而可以得出国外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都发展都很快。

与美国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存在以下特征:客户贷款及垫款的利息收入占利息收入比重的绝大部分,而规模较小的银行在这方面比例要高于国有大型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等非利息收入在整体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依然不高,不过大型银行近几年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已经有明显提高,要远高于中小规模的股份制银行;与国外银行相比,国内银行的利息收入占到总收入的绝大部分,非利息收入则比重不大,这和国外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到将近一半的情况大相径庭。

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路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体制的逐渐完善,社会大众越来越频繁的进入金融市场,传统金融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公众日益增加的金融需求,各家商业银行开始积极拓展新的业务模式。而中间业务以其对资本无要求、服务型强、风险较低、利润客观等优势,成为银行业发展的主要新兴力量。因此,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形势,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探讨相应的对策对促进中间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1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金融类行业的全面开放,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经济和金融挑战日趋严峻,经济全球化和金融混业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潮流。国有商业银行若想在竞争中站有一席之地,必须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主要经营渠道的模式调整到以中间业务为重点的发展方向上来。目前,中间业务在银行业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中间业务创新己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发展战略。作为国内商业银行重要的新利润增长点,中间业务创新也越来越被国内银行业所重视,它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优化资源和收入结构配置,还有助于分散经营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目前企业融资中的80%来自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比重较小。这种情况使得企业融资主要依靠商业银行,银行的贷款客户源源不断,贷款业务利润成为银行的主要盈利途径。随着我国资本货币市场的迅猛发展,企业融资渠道(下转第63页)(上接第61页)不断拓宽,间接融资比重缩小,银行贷款业务势必受到冲击,转向中间业务经营,这是商业银行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国内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存在经营理念上的误区;第二,中间业务金融创新应用不足;第三,定价收费不科学,民众认同度不高;第四,对中间业务风险的认识与计量不够。

3.2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路径(对策)

在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对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中间业务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根据我国的国情摸索出适合我国开展中间业务的策略。

第一,更新经营理念,树立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意识

首先,商业银行要彻底摈弃“重表内、轻中间”的传统观念,正确认识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反过来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来支撑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与发展。要从战略角度去把中间业务作为银行的一项主要业务高度重视,实现表内,表外,中间三大业务支撑点。

第二,丰富中间业务品种,加强中间业务创新力度

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完善,技术先进,种类齐全。因此,充分借鉴国外中间业务品种发展的经验,可以尽快发展我国新的中间业务产品。同时根据财富增长理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势必进行业务创新。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业务创新,应重点从传统业务功能、组合创新等方面入手。加快结算业务的功能创新。同时,根据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收入阶层,采取差别营销战略,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开发层次不同的产品,扩大中间业务的种类,促进中间业务发展的同时,提高银行的经营利润和效益。例如利用银行掌握的信息、技术、银行高素质人才等优势,充当客户的财务顾问、投资顾问,为企业的资产重组、兼并、吞并等提供融资服务等。

第三,加强中间业务的约束,防范经营风险

中间业务是一种高收益、低风险的业务,但随着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中间业务的内涵和外延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潜在的风险相应加大。中间业务创新要以防范风险为前提,坚持区别对待、强化内控、充分披露的原则,将中间业务纳入银行整体风险管理体系。

第四,善制度建设,规范发展

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规范中间业务的收费标准。银行要结合中间业务的特点、现状,建立一系列完整、科学、具有可操作性的开发经营,逐步建立健全中间业务管理机制,使其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促进中间业务快速发展,提高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

总之,为了适应国内外金融市场发展形势的客观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应当中单一的依靠存贷差来获取收益的模式中转变出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自身竞争力,优化收入结构,深化业务创新。使中间业务,表内业务,表外业务成为真正意义上我国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

参考文献:

[1]贾志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张峻.商业银行新兴业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3]陈天慧.当前中间业务创新的路径[J].现代金融,2012,2:18-19.

[4]唐菁菁,孙灵刚.中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机制研究[J].金融实务,2012,1:72-74.

[5]张民.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J].金融商务:96-97.

第2篇:经营管理方式范文

在日趋激烈的传媒竞争市场上,党报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经济地位。但是,党报在经营实践中却始终没有形成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可操作性较强的经营管理模式。在党报经营的实践中,这种盲目性的弊端显露无疑,常常表现为如果哪一家党报的经营在实践中大获成功,其余党报则蜂拥效仿,这无疑助长了党报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如果党报能改变旧有经营理念中的一些不合时宜的地方,认真分析并有效采用全新的“新管理方格模式”,则很有可能改变目前党报无序竞争和无序管理的现状,进而可以达到为党报经营进行有益调理的效果。

首先,就“目的”而言,每个组织都有其自己的目的或目标,很难设想一个无目标的组织如何生存。从党报的经营实际出发,这种目的性则表现为两个方面的追求,即力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仍是党报长期追求的奋斗目标。这里的目的性相当于汽车中的方向盘,是一个朝着哪个方向行进的问题。

其次,就“人”而言,人是组织的另一特征,没有人就不可能达到组织的目标,组织也不可能在一个人单独行动的环境下存在,这里的“人”是组织践行目标的关键。在党报工作的人都是经过千挑万选出来的各界精英,不仅政治素质过硬,而且有很强的专业能力。这些人都是党报的前进动力和宝贵财富。换言之,如何管理人也就成为一个组织能否有效实现相关目的的关键因素。

最后,就“权力”而言,笔者认为这里应为一种等级性管理权力,即组织的等级制度。在一个组织内必定有些人会得到管理别人的权力,成为组织的领导者,但是如何利用权力管理别人却是不同的。权力管理方式直接影响到面对竞争时,处于竞争漩涡中的相关组织的应对策略。这里的权力更倾向于一种组织的运行框架。如何各司其职维持组织的有效运转是组织权力的核心。

通过以上对组织特征的阐释,笔者认为三种组织要素的不同组合,或者说组织要素的侧重点不同都可以形成现实党报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同的管理模式。据此,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党报经营管理可分为五种,即“贫乏型管理”、“中庸之道型管理”、“团队型管理”、“任务型管理”和“俱乐部型管理”。这五种党报经营管理模式由于都与“目的”、“人”和“权力”这些组织要素有着紧密的联系,以此推之,这五种模式之间也必然存在着一些复杂联系,如下图所示,这些要素交织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党报经营的“新管理方格模式”:

这两条纵轴即A-A'和B-B'代表着报社的经营目标,两条横轴C-C'和D-D'分别代表着从事经营的人员和管理过程中现存的带有等级层次的组织权力。从这个新管理方格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从C-C'的这段由左至右的横轴,代表着对人员的管理越来越趋于向综合化和有序化发展。D-D'的这段由左至右的横轴,代表着报社的制度管理越来越趋于严谨和量化。而这两条代表着报社经营目标的纵轴即A-A'和B-B'由下至上分别代表着上述不同类型的管理方式向目标延伸的一个发展过程。从少有管理意识的贫乏型管理到和谐的俱乐部型管理方式,从讲求量化标准的个体任务型管理到讲求综合作用的合作型团队管理方式,这是一种管理方式上的进步,也意味着一种更接近最佳经营目标的管理形式在逐步形成。当有些从事党报经营的报社实在难于进行经营模式的优化取舍之时,其中的多数采取了中庸型的党报经营模式,力求组织与工作目标之间的平衡,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是一种保守地维持现状的管理方式。

第一种,“贫乏型管理”,它是对必须完成的工作付出最小努力以期维持恰当的组织成员关系即可。这种管理方式类似于古人的“无为而治”。这种管理方式更像是传统党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作管理状态,无须付出过多的努力就可以维持组织和工作的正常运转。

第二种,“中庸之道型管理”,它是通过保持必须完成的工作和维持令人满意的士气之间的平衡,使组织的绩效有实现的可能的一种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决定了它在实际运用中的效果基本上是处于一种中介状态,有着上行发展和下行发展的广泛空间。从上行发展来说,党报在管理方式上再改进一些就朝着更有绩效的方向发展了;从下行发展来说,再松散一些就会陷入组织的管理危机。换言之,这是一种可塑性非常强的管理方式。目前,大多数党报都处于这种过渡转型的管理状态之中。

第三种,“俱乐部型管理”,对员工的需要关怀备至,创造了一种舒适、友好的氛围和工作基调,没有过多的压力和利益刺激机制。这种管理方式也只有在和谐稳定的媒介环境下才能达到这种颇有些优雅的气氛。换言之,只有两种情况下存在这种和谐境界,一种情况是把新闻采编工作完全视为艺术化创作,让每位从事采编的工作人员都拥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另一种情况可视为变通式管理,和谐自由的工作氛围经常伴随着必须履行的工作责任,最终将演变为一种先松后紧型的任务型管理方式。

第四种,“任务型管理”,认为只要对工作条件加以恰当安排,组织就可以达到高效率的运作,人为的因素影响将降到最小的程度。在任务型领导方式下,上下级之间是一种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在短期内可能取得较高的生产效率,但由于任务型管理导致的组织成员的不稳定性,长此以往会导致组织生产效率有下降的可能。换言之,就党报经营中“任务型管理”而言,其实质是一种组织量化竞争机制。如果追溯起来,在党报进入“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阶段就已经逐步开始引入这种内部竞争机制。早在2001年初,鞍山日报报业集团就在集团公司试点的基础上,实行了全员聘用制;人人竞聘上岗,一年一聘。两报编辑部还实行了年终考核末位流动和淘汰制。大众日报报业集团也逐步形成了招聘、试用、竞争上岗、考评、轮岗、诫勉、末位淘汰、待岗、辞聘、辞职等一套成型的行之有效的人事管理制度。为了强化人事工作的规范性、连续性,从2003年起集团把每年的2月份作为“换届人事月”,2004年在“换届人事月”中完成了集团125个干部岗位的重新竞争上岗,调整率为27.2%。由此可见,“任务型管理”的优势和不足显而易见,其优势是使整个经营团队“优劣得所”;但不足也很明显,即难于做到“行阵和睦”。

第五种,“团队型管理”,认为工作的完成来自全体员工的贡献,由于组织的“共同利益”交织的“共同利益关系”,形成了相互的依赖,从而导致信任和尊重的关系。从组织领导的管理方式来说,采用团队型管理领导方式的领导者鼓励大家积极参与管理,勇于承担责任。这种管理方式追求的目标是既要满足组织的共同要求,又要满足个人的需要,因而能激发其所属成员的献身精神。“团队型管理”应该属于这五种经营类型中的相对完美型,它集其中几种党报经营管理模式之精华,综合集纳“中庸之道型管理”、“任务型管理”和“俱乐部型管理”各模式之优长为己所用。为了长期保持整个团队的和谐奋进,“中庸”的管理模式是非常必要的,“中庸”重在维持团队的利益平衡,但是在平衡的基础上,必要的激励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由此,“任务型管理”的量化体制必然成为一种最佳的团队管理机制的核心内容。换言之,组织团队经营目标实现的方式有很多种,唯目标是举而毫无人情味的团队是不能长久团结在一起共同奋进的。“团队型管理”力求组织利益和个体利益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整个团队和每个成员要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每一个团队都渴望成为精英团队,精英团队就应该是由精英组成的团队,因此,优秀的团队管理模式应积极完善员工的考评、聘任制度,这是非常重要的。党报报业集团的经营管理尤其要依赖于团结有力的精英团队,一家成功的党报报业集团就应该学会“两条腿走路”,即“一条腿”当然要靠实力过硬的新闻采编队伍走路;“另一条腿”更要走得坚实,这就需要有懂经营和善管理的企业运作团队作为有力支撑,不然只能是蹒跚而行或者是寸步难行。

第3篇:经营管理方式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经营管理 创新

一、引言

一个企业是否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是否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能否在在同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完全取决于商业银行的管理者时候在面对市场竞争中是否具备对于市场的宏观把握能力,是否能够在面对其他同行业竞争的业务压力,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能够积极的把握市场变化的动态,积极的将消费和需求有机的结合,创新产品组合,建立创新型的经营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变化市场环境中,赢得竞争的先机。

二、商业银行的介绍

商业银行(Commercial Bank),英文字母的缩写是CB,意思是存储储蓄银行。商业银行的有别分其他银行的,如中央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商业银行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普通的商业银行不具备货币的职能,只能通过其他的商业活动来运转货币。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主要就是吸收普通大众的存款和通过吸收的存款进行发放的贷款,即通过相对较低的利率吸引大众将存款存放在商业银行,然后商业银行在通过自身的业务,将存款放贷给部分需要资金的企业,收起贷款利息,在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的形成必要的利息差额,从而形成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商业银行本身是储蓄机构,是吸收经营存款的机构,而不是投资机构。

三、商业银行的职能

由于商业银行本身是经营储蓄,经营存款的机构,由此可以引申出有五个主要基本职能:第一,调节经济。由于商业银行的手中握有大量的存款,可以通过商业银行本身的市场活动,可以将资金转移到相对欠缺的社会部门,从而到达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可以通过国家的经济货币政策对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和消费投资进行合理分配。第二,信用创造。由于商业银行可以将居民企业的存款放贷给需要资金的企业,在放贷企业没有提现的情况下,依然会作为存款存放在商业银行,从而增加了商业银行新的资金数量,派生出新的存款和贷款。从而达到信用创造的职能。第三,信用中介。商业银行是一个将社会闲置资金通过自身的商业活动,进行重新的配置,将资金发放到新的经济领域,从而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而在这样的一个经济社会活动中,商业银行就是从分担任的一个中间人或者是代表,从而实现资金的有效转移,并从这样的商业活动中,实现自身的利润的增加。第四,支付中介。商业银行在担任信用中介时,就会充分的将自身拥有的储蓄货币进行有机的管理和分配,在新的资金进行转移变化时,通常是作为本商业银行的新的存款进行的,此时商业银行就是这些货币资金进行重新分配载体,对企业客户进行提现转账等资金转移业务,成为企业资金的保管者和对外支付的中介机构。第五,金融服务。商业银行由于自身的随着发展,会不断产生新的市场环境和市场需求。而商业银行为了客观的将自身的放贷损失机率降低,会积极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汇总不同的经济数据以及行业变化信息,从而实现对于经济社会的把握,也就为其他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咨询,以及相关技术信息服务提供了可能。同时商业对于企业的资金有分配中介的作用,以此可以代企业做一些资金出纳的业务,比如说是员工工资等。

四、商业银行的业务

根据中国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以及中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中国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开展经营下列业务:吸收公众和企业的存款,并由此发放贷款;办理国内跨地区以及国外跨国家结算、票据贴现、发行金融债券;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买卖外汇;提供信用证明服务及相关担保服务;从事款项管理服务及部分保险业务等。同时,商业银行不能经营除政府债券以外的证券业务和非银行金融业务。由此商业银行业务一般可以分为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以及中间业务。第一,负债业务。所有商业银行吸引来资金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的来源的业务都是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开展其他银行业务以及金融业务前提和条件。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商业银行的长、短期借款。第二,资产业务。商业银行对于已经吸收的存款或者自身保有的资金进行新的分配和规划活动就形成了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分为放款业务和投资业务两大类。开展有效的资产业务也是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从而银行的利润来源。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除了保留一部分的存款准备金以外,其他资金都可以用来贷款和投资。一是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二是商业银行的证券投资业务。第三,中间业务。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中间业务指那些与资产负债业务没有关系,却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换成为资产负债业务,与银行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商业业务。广义的中间业务则除了上述的中间业务外,还包括为其他经济单位结算、其他经济体的经济业务、为其他经济单位提供行业咨询等无风险的经营活动。

五、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方式

(一)及时有效的转换公司战略,跟上时代政策发展

商业银行作为商业经济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经济发展以及商业变化而服务的。作为对于资金以及货币的管理和分配者,应当积极的将公司的战略进行更加细致的规划。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以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司的战略一定要能够跟上政策的变化,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面对国家的政策,商业银行应当积极的分析国家政策的变化,将工作经营的重心进行合理的变化,以适应国家政策要求。同时关注国家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财政的分配变化,对于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源以及资金资源。对于国家可能放弃或者调整的产业,也要及时的做出相应的业务变化,不管是推出还是调整,都要在最快的时间进行规划,使得商业银行才能够在经济活动中起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

(二)重塑企业核心重点业务,将业务的设立充分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

商业银行的业务从现实的说法来解释,就是尽可能多的吸收存款,尽可能有效的进行资金放款以及投资义务。因此商业银行在开展市场业务时,应当积极的分析客户的需求,无论是普通大众和存款企业的存款方面需求,其中包括对于期限长短的要求和存款利率多少的需求,还是资金需求企业和个人放款的方面的需求,其中包括对于自身资质变化的要求、资金量大小的需求以及还款期限以及方式的需求,还有就是部分投资业务的需求,其中包括对于投资项目的选择要求、投资风险管理的要求、投资回报率高低的要求。只有将公司的业务上对象的所有需求进行充分的挖掘,设立与他们需求相对应的业务,才能更好的实现业务的增长,才能将企业核心的业务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优化服务流程,将客户在服务中的满意度提升

商业银行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金融服务机构,因此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如何更好的做好业务上的服务将会是提高其自身的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手段。在存款方面,由于商业银行面对数量上较多的普通大众的存款业务,应当在简化服务环节,优化服务品质,规范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上着手。在放款方面,由于商业银行面对数量上较多的是资金上有需求的企业贷款业务,因此,商业银行应当在适当放宽贷款条件、积极审核企业资格、提供专业的金融配资服务、提供多样的还款方式、延长还款期限、降低贷款利息、及时放款上着手。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中必须要将服务的质量提升上去,让客户在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企业的专业度,提升客户在服务中的满意度,才能使企业在经营中不断发展。

(四)提升人才管理模式,完善企业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市场竞争的日益残酷,以及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因此对于企业对于人才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对于优秀的人才,公司要积极的引进,对于公司来说,要对于人才的管理要更加人性化,凸显以人为本的目标,积极培养公司自身的人才,让真正的人才同公司的成长一起成长起来。

六、结束语

商业银行由于其处于经济生活中的独特地位,是货币资金再分配的主体,只有在不断的完善自身的金融服务水平、完善自身的金融产品体系、完善对于经济竞争形式的把控、完善对于金融人才的管理,才能够在商业银行日渐激烈的竞争中将企业不断壮大,完成企业的成长。同时商业银行更要将社会责任担负起来,不能只看重利润的增加,应当更加注重对于经济社会的优化改造上去。

参考文献

[1]刘桂平.《中国商业银行再造》.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第4篇:经营管理方式范文

银行的经济资本,是基于银行全部风险之上的资本,因此又称为风险资本。它是一种虚拟的资本,不是真正的银行资本,它是一个“算出来的”的数字,在数额上与银行风险的非预期损失相等。

经济资本在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中的作用

第一,经济资本直接反映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通过对经济资本进行分配,在清楚显示各部门、支行和各项业务风险水平的同时,实现了资本与风险的匹配。第二,在经济资本分配的基础上,通过资本利润率指标对各部门、各支行和各项业务的评价,既考察了其盈利能力,又充分考虑了该盈利能力背后承担的风险。第三,经济资本成为城市商业银行确定其风险控制边界的基础。

城市商业银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城市商业银行是区域性、独立法人的小银行。由于受客观条件所限,实行经济资本管理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商业银行的模式,而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的条件设计符合稳健经营的管理方法。

一、以增量管理为主,同时加强存量管理

城市商业银行主要资产业务是信贷业务,资产的单一性和管理的粗放使商业银行形成了非常沉重的经营包袱。这是由于城市商业银行的一级法人不具有超脱性,盲目服从地方政府政令,为地方经济发展无原则放贷所致。结构优化最重要的当属管理好增量。增量贷款投向产业方向好、信用等级高的行业,可促使信贷资产总体结构优化。

二、根据自身实际设计本行切实可行的经济资本的管理方法

由于现阶段许多城市商业银行不具备以模型度量风险的能力,因而在制定经济资本管理办法时要参照巴塞尔协议的标准,同时结合自身的资产规模、人员素质、技术能力设计具有各行特色的“内部系数法”计量经济资本。

“内部系数法”应以城市商业银行现有信息系统的会计和统计项目为基础进行业务(资产)分类,参照巴塞尔资本协议和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规定的风险权重,结合目前的国家政策导向和当地经济区域产业政策,对每类业务确定不同的“经济资本系数”,即资本需求比率。

三、建立以经济资本回报率和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

目前多数城市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起以利润为中心的考核体系,有的仍高举“存款立行”这杆大旗不放,绩效考核缺乏科学性,增加了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第5篇:经营管理方式范文

【关键词】技工院校;市场经济;经营方式

引言:近几年技工教育获得了迅猛发展,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一沉不变。随着社会人口结构变化导致的生源数量的减少,国家教育政策的不断调整以及人才教育层面和环境的逐步优化,在此过程中技工院校将面临不断出现的竞争与挑战,甚至是生存危机。立足于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立足于经济信息全球化的总体发展环境,技工院校要主动融入市场经济,用市场经济的观念方式经营学校。

1 加强市场导向,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校运行、管理机制。

市场既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出发点,也是实现发展的落脚点。这就要求技工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市场的研究,准确把握市场的“脉搏”,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校运行、管理机制。

市场既蕴藏着机遇又潜伏着风险,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机遇,同时避开自身劣势有效规避风险,是摆在技工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坚持市场导向就是要根据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的需求,进行人才素质结构的设计和学科、专业结构的改革与调整。现实市场导向是学校根据当前市场的热点产业需求培养相应的人才,这是绝大部分技工院校正在从事的“填空式”的教育行为,虽然易于把握却是被动地适应市场,前瞻性较差。潜在市场导向是根据未来市场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需求培养相应的人才,这就需要技工院校正确判断市场,充分考虑未来,创造性地适应市场。因此,学校应该更重视潜在市场的导向作用,体现教育的前瞻性。

技工院校面对着两个市场,即生源市场与就业市场。二者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生源市场把握的高效,为就业市场奠定了高素质的基础;搞活了就业市场,生源市场自然就会被拉动起来。所以,技工院校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建设独具特色、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充分吸引学生就读,在生源竞争中取得先机;其次必须加大对就业市场的研究力度,如全面搜集和调查市场信息,进行人才需求市场的研究与预测,利用各种有效的宣传形式,塑造学校良好的市场形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只有充分认识生源市场与就业市场,技工院校才能以正确的市场导向观念带动发展。

2 提升服务观念,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办学中心。

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树立经营性管理理念的目的是使技工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但前提是尊重教育教学规律,贯彻高职教育的办学思路。另一方面,“服务”观念也是树立市场经济经营观念的思想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买方市场已全面形成,无论是生源市场还是就业市场,学校都处在被选择的位置,因此,技工院校必须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以顾客需求为导向。

技工院校以培养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办学中心,其顾客是以学生为直接消费者的一个群体。因为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把教育服务提供给了学生,学生享受到这种教育服务,并为此交纳了学费,这就形成了提品和接受产品的消费关系。所以,学校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服务组织与顾客的关系,市场经济下的技工院校强化服务意识即首先要为学生服务,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满足学生对今后职业发展和继续升学等要求。这也是职业教育“以人为本”教育观的体现。

同时还要看到,学校作为继承、传播知识文化、专业技术的基地,其顾客不仅仅是学生,应该是一个群体,包括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会、国家、合作办学者以及其他需要服务的组织等。树立服务意识就要求学校的管理,大到学校规划,小到课堂教学,每个管理环节都要考虑顾客群的需求。具体表现为:技工院校对产品和产品质量的定位是“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其职业教育服务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满足社会、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学校要根据行业或产业岗位群对人才规格、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设定专业培养方向、能力素质标准、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手段,提供优质的教育、培训服务;主动走出校门,广泛接触企业,寻求拓展校企关系的最佳“切入点”和“契合点”,实现产学结合。

3 注重改革创新,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改革和创新是市场经济的源泉,也是技工院校生机和活力所在。教育市场化要求学校在办学层次、办学方向、招生就业、教学管理、教学模式等方面都要不断改革和创新,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只有如此才能打造特色教育,创造竞争优势。而技工院校要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就必须要循序渐进,首先应确立正确而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其次,应在学校层次、招生与就业、特色与竞争几方面有科学的定位;再次,应勇于进行人事制度、管理、内涵等方面的改革创新,这是将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贯彻始终的重点实践环节。

多数技工院校脱胎于中等专业学校,原先运行的制度、模式已无法适应进入WTO时代蓬勃发展的技工院校发展。因此,技工院校要注重制度创新,尤其要坚定地创新人事制度,从行政主导走向学术主导,建立以教师为本、以学术带头人为中心的制度,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教学和指导,培养高素质技术性人才。

技工院校注重管理创新,指对学校进行科学管理,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依法治校,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管理工作要服务于学校发展,加大教改力度,实施个性化教学,重视专业的规划和人才规格的设计,坚持理论与实际、教学与市场、学校与企业的结合,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 强化质量观念,保障技工教育发展。

质量是市场经济永恒的主题,也同样是职业教育的命脉。技工院校的竞争力体现在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上,即能否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的人才。职业教育的两大竞争市场——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与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竞争密不可分。树立质量观念,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强教育质量控制,保证服务质量是技工院校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职业教育长期以来缺乏规范统一的质量标准,质量控制和评价机制落后,出现了学生培养规格与企业用人标准的结构性差异,教师与学生缺少校内外的竞争压力,教学质量缺乏保障机制。尽快构建科学规范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机制,是当前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紧迫任务。我们要依托以行业、企业需求,地方经济发展趋势为核心内容的职业教育质量链,积极探索建立一个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体系正常运行的机制,对教育教学过程采取全面的质量管理,通过编制详细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考试考核的准则、行政管理等程序文件,制订相应的制度、规范、标准及指导性文件,确定信息传递路径及其处理和存储规定,确保教育教学活动的持续有效开展。要建立责任制并落实到人,真正做到全员参与、责任到位,实行全过程控制,形成预警机制灵敏、纠偏及时的反馈系统,使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促进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水平的提高。

5 引入竞争观念,以竞争求生存,以竞争谋发展。

竞争是市场的最基本特征,技工院校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教育规模、教育质量方面。随着教育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教育市场的竞争已日趋激烈,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必须要坚持“以竞争求生存,以竞争谋发展”的市场竞争原则。这里的竞争有两个层面,一是教育市场竞争,要求技工院校加强软、硬件建设和学校形象建设,打造名牌学校、名牌专业和名牌毕业生“产品”,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学校内部引入竞争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教职工竞聘制和末位淘汰制;切实把工作数量、质量与效益挂钩,设立各种有利于调动全员积极性的单项奖励制度;设立科学的教职工工作评价标准和考核体系,提高教工的综合素质;深化后勤社会化、产业化改革等。

6 重视成本和效益观念,节约教育成本,增加办学效益。

技工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仅要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应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积极降低办学成本,增加办学效益,更具市场竞争力。

要把技工院校作为一种“企业”来“经营”,引进成本核算概念,成本低、见效快的软专业与成本高、实力强的硬专业平衡设置,在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上推行低成本策略,降低人力成本,节约教育成本。

经济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适度的生产和经营规模是取得最佳效益的前提。技工院校的发展规模要适度,使培养学生的平均成本降到最低点,才能取得好的办学效益。专业设置也要讲规模适度,在等量的教育投入下,规模过小,班级过少是一种严重的浪费;而规模过大,班级过多也会带来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最终导致人才培养水平的下降。

7 结语:

职业教育正从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大环境中获得蓬勃发展的原动力。摆脱传统行政性管理理念,树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与激烈竞争的经营性管理理念,是每一所技工院校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明确技工院校的办学定位,紧密联系市场及社会需求,培养综合素质高的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打造独具特色与竞争实力的院校品牌,如此建设一大批高质量的职业院校,我国的职业教育将逐步与国际高生产力教育规范接轨,迎来新一轮高质高速发展的契机。

参考文献

[1] 陈嵩.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职教发展的走势分析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1.5

[2] 宁本涛.经济学视野中的学校经营及其发展模式研究[C].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2004.2-4

[3] 金显平,方圆.高职教育应以地方经济建设为立足点[J].职教论坛,2002,21

[4] 孙石煌,浅议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成人教育,2006,3

[5] 任君庆,苏志刚.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质量观[J].职业技术教育,2003, 24

第6篇:经营管理方式范文

【关键词】地方电力;经营管理;不足;解决措施

1引言

地方电力在我国能源工业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很多的人口生活在县及以下的城镇与农村中,而地方电力又主要将这些地方视为主要的供电范围。如果离开了电力,工农业生产就难以持续健康的发展,没有电力,农业电气化事业也只是纸上谈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地方电力的经营管理水平与我国绝大部分农村人口的生存及其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对地方电力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点及其解决措施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地方电力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2.1产权制度问题

在我国现行的电力企业产权制度下,企业从表面上看资产归国家所有,属于国有企业,而实际企业的投资来源是多样化的,既存在国家和地方资金投入,也存在企业自筹资金,地方电力企业产权关系复杂,并受各自投资者的利益驱动,地方和企业会更多地考虑自身投资回报,造成国家投资的资产出现流失。政府监督力和约束力的程度不强,会导致国有企业经常性出现不利于所有者权益的经营行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周期长短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经营者的能力和水平,经营决策缺乏民主,运作过程缺乏监督,导致企业被别有用心之人控制,国家所有者权利被无形架空。从另一个角度看,政府为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实际控制和管理,往往从电力企业的战略决策、经营方针、目标管理等各方面,实行包办政策管理,使政府把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进行统一。这既损害了其它投资者的应有权益,严重打击其生产经营积极性,也削弱了企业努力向上的进取精神,已完成政府目标为原则,缺乏继续向前的动力,时时树立“靠着大树好乘凉”的观念,这样严重阻碍了企业走向市场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不利于电力企业的良性发展需要。

2.2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2.2.1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地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现状主要体现在人员短缺。无论是基层的生产和技术岗位,还是技能和营销岗位,甚至部分班组人员都存在较为严重的短缺现象,每名员工承担的业务量和指标压力较大,个别员工身兼多职。多年来,电力行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增长率一直处于低位徘徊,个别年份还会出现用电供求增加的同时,企业从业人员不升反降的反常现象。人员短缺现象已逐步成为地方电力企业不可忽视的问题。地方电力企业受国有企业传统人事管理思想束缚,在人员配置上更多地表现为完成生产任务目的而进行人员分配,这已阻碍了企业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质量和效率的要求。

2.2.2缺乏高素质人才

近些年,随着电力行业资本投入的不断加大,利用各种人才引入渠道,提高了地方电力企业员工队伍的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高学历人员也得到了有效的补充。但对比电力行业的发展速度和要求来看,还有不小的差距,高素质人才占全员职工比例仍处于较低水平。人才的增速与电力增速不匹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后备人才的不足会直接出现人才断层,影响企业的技术完善和创新,阻碍企业的快速发展。

2.3经营模式单一化

电力企业作为国家特殊行业,在生产和经营方面一直处于垄断状态,其凭借垄断优势长期获取稳定的利润回报。电力企业无需关注市场环境和价格变化,也不必从事其它各类生产经营,只需保证电力的供给稳定和安全即可。同时,地方电力企业受国有企业体制的影响,企业领导者需听从政府行政部门,不具备自由处置企业资产的权利,也就无法开展其它盈利性经营。从客观上来讲,这严重阻碍了电力企业多元化、多角度经营发展的可能。电力企业的单一生产经营行为,势必会导致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率不高,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3完善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措施

3.1革新观念、技术创新

地方电力在经济新常态的环境下,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主,紧随政府改革步伐,抓住机遇,视机遇为动力,敢于迎接挑战、开创新局面。地方要积极参与其中,为改革创新出谋划策,并全力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立足之本,落后就会停止不前,就会被社会和时代所淘汰。地方电力企业要技术创新,就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快技术改造和创新,推动企业结构调整,注重信息化建设,完善网络平台开发及服务等方面。

3.2健全机制

积极关注国家相关政策,跟紧电力企业改革方案的步调,适时出台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合理调配人力资源,抽调企业内部业务骨干建立专门的试点机构,在企业重大决策程序上做到精简,提高企业决策和办事效率。同时,在全员职工中施以激励机制,既发挥员工自身主观能动性,也动员职工共同探索研究电力体制改革中存在的商机和未来需努力的方向,真正做到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共同谋划、员工靠企业生存,企业靠员工发展,进一步加快试点经营权的取得和初期管理体系的规范建立。

3.3提升企业经营理念

全新的“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地占据了我们生活,各式各样的电商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建立,在影响现代人生活、学习和工作各方面,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新常态下的地方电力企业要时刻准备着,树立全新理念,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时俱进地不断提升现代化经营思维和理念。电力不仅仅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用于服务国家和社会,而且它还是用于消费的商品,具有商品的全部属性,因此,就要满足未来商业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电力企业要做到未雨绸缪,积极储备技术人才,做好长期规划和布局,提早启动和网络布置信息资源,快速推动网络化建设,使信息资源更加透明,操作服务更加便利,从而进一步提升窗口服务意识和质量。

3.4加强战略管理创新

经济的大环境及企业自身的能力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战略,企业为了长远的生存和发展,就要全面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整体考虑企业长远的健康发展,对企业发展的目标做出的总体谋划。强化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够使企业稳步发展,按部就班的实施企业目标规划,避免迷失发展方向,甚至走向失败。地方电力企业对比其它行业,在战略管控上还是弱项,存在管理短板,没有较为突出的管理成果和经验可以借鉴。加强电力企业战略管理:①要强化调查研究,并更加关注制度建设;②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决策程序;③要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战略思想;④要时时关注国内外市场变化;⑤要确立实施战略的保障措施;⑥要整体布局,分段实施,重点突出,稳步推进。

3.5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电力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企业资产重组以及股份制改造等过程中,企业大发展对高素质人才更加求贤若渴,对知识性和技术性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扩大。就需要地方电力企业从多渠道引入大量优秀人才,科学合理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在企业内部推行互帮互带、相互学习。电力企业在优化人力资源的同时,还要加强人事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全面推动企业的绩效管理模式,选择适合的绩效管理办法和管理工具,明确员工奖惩制度,做到工作计划有绩效,绩效结果有奖惩。另外,地方电力企业还要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和作业操作,不断提升员工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为企业新技术推广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

4结语

总而言之,地方电力企业对于我国绝大部分农村人口电力需求量的满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此,必须对其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点进行分析,继而探索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使地方电力企业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生产与生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斌.能源和电力发展新常态[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综合),2015(5):45~46.

[2]曹宁.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03):29~30.

第7篇:经营管理方式范文

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830002

【摘 要】目的:探讨目标管理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完善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制定符合我院专科特色的护理质量管理目标和完善的护理质量考核标准,通过检查和评价全院护理管理质量,保证基本指标达标,提出护理质量改进的目标并督促实施项目落实。结果:实施目标管理后患者满意度在提升。结论:目标管理能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护理质量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 精神科;目标管理;方法;应用

目标管理是由组织管理团队与组织工作人员基于某一特定或者具体目标达成一致协议,以书面文件形式制定共同目标,并以此对目标达成情况进行检查和全面评价[1]。护理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是护理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是护理管理的重要依据,它不仅是衡量护理工作优劣的准则,也是指导护士工作的指南,所以建立系统的、科学的和先进的护理质量标准体系,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管理水平,有利于护理学科的发展和护理人才的培养[2]。我院是以精神病专科为主的一所大专科小综合性质的三级医院,根据卫生部和卫生厅的医院护理质量管理标准,我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制定了符合专科特色的规范的护理管理目标和护理质量考评标准。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我院制定了护理部、片区、病区三级护理质量管理文件,供全院三级护理质量考评组使用,护理质量管理文件由一系列“x x护理质量评分标准和护理质量检查表”组成,其中护理质量考评项目均自成一表,总分100 分,具体护理质量考评项目及管理目标,见表1。

1.2 考评方法

护理部每季度组织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对全院护理质量进行全面考评,参加考评的人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考评后有原始记录及双方签名确认,对存在问题以QMS 表形式下发至相关科室进行整改,护理部追踪验证整改效果。

2 结果

(1)实施目标管理后,因护理人员对标准要有适应的过程,病区管理质量平均分下降1 分,其他指标控制在目标范围;护理质量指标均持续达标;见表2。

(2)年护理工作计划达标率虽已达标,但较上年下降2%;其他指标均达标;见表3。

3 讨论

3.1 目标管理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意义

目标管理可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综合满意度,提升护理人员的素质和综合业务能力,对医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护理质量管理文件是医院质量管理的执行文件,护理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护理管理的核心为质量管理[4]。护理质量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及健康具有直接的关系,还对医院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形象具有一定的影响,实施护理质量管理的督导工作,可使护理管理的工作力度增强,还可对护理质量的科学性管理具有一定作用[5]。

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严格按照护理目标和护理质量标准执行,就可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护理纠纷投诉的发生,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3.2 目标管理以患者满意为主

实施目标管理后,病人满意度有了显著提升[6]。我院每月、每季度由科室、护理部对全院病人满意度进行抽查,出院后电话回访,针对病人及家属反映的问题在院周会上公布,要求相关科室必须整改。通过对病人满意度调查,使医院内部存在的危机及时改进,提高医护人员服务质量,使病人可以安心、舒适的接受治疗,病人的期望值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满足。

3.3 目标管理以保证护理安全为目的

患者的安全和满意度,护理的质量是护理工作的重点[7]。我院针对易发安全隐患的原因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安全措施,每月病区、片区和护理部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查找原因及时整改。监控护理工作中的每个环节,有效的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理安全质量。

3.4 目标管理提升护理管理内涵

我院2014 通过三级精神病医院等级评审,使医院的各项工作有了规范的质量标准和操作流程,医院所有文件均以质量体系要求标准执行,各部门文件均有统一的标识和操作规范。

4 小结

实施目标管理后,医院的护理质量一直保持在稳定范围内,通过三级护理质量的检查,护理质量不断提高,有效提升了病人对医院护理服务的满意率,对于持续改进护理质量,提高医院整体效益和护理服务水平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莲英, 林朝明, 杨月娥. 目标管理理论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与体会[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9(36):1383-1384.

[2] 周松茂. 护理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和趋势[J]. 医学信息,2014,6(27):31.

[3] 郭小丽, 姜淑霞, 玛依努尔. 买合苏提. 目标管理在病区护理管理中的构建与实施效果[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5):689-691.

[4] 李宝娥,赵红梅. 护理质量督导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评价[J]. 卫生政策与管理,2013,5(13):125-126.

[5] 郜海霞, 贺梅. 护理质量管理督导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8:216-217.

第8篇:经营管理方式范文

一、管理会计中的研究方法

学术上,通常是将“二战”之后的管理会计作为当代管理会计。研究表明,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主要经历了规范研究、规范研究到实证研究的转变、实证研究的拓展及其与规范研究交融这三个阶段。而我国目前存在的管理会计研究方法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以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经验研究方法,另外一种就是实地研究方法。

1.经验研究方法。自己的经验、观察和学习到的经验、别人观察到的经验都能作为经验研究方法中的事实依据,然后通过经验实施理论归纳及用观察到的经验事实证据来证明已有理论的这一过程就是经验研究方法。经济学在古典经济学形成之前,就是采用的经验式理论归纳方法。

2.实地研究方法。实地研究方法就是研究人员通过直接深入企业组织内部,对企业的实际操作作业和过程采取直接观察和访谈等形式获取到真实、准确的研究结果所采用的一种方式。此种方式适应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制造技术快速发展、许多行业管制被取消的市场背景。

3.其他研究方法。随着我国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和应用,结合我国基本国情,现代管理会计研究发展有了新的突破,产生了三种新的研究方法。第一种是直接观察法,指的是研究人员在排除一切干扰条件之后,对研究对象所发生的事实和过程做出相应的观察和记录研究。第二种,自然实验法,也就是说在实地研究中,研究变量不受人为操纵而受环境操纵。第三种访谈调查法,研究人员与被访问调查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得到所需的数据。

二、管理会计经验研究的过程

1.问题的形成。会计学的务实性要本文由收集整理求管理会计研究必须将如何解决实际管理问题作为研究核心,那么可以将管理会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为管理会计研究的起点。各种不同的管理会计研究人员就可能有各种不同的来源,但主要来源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现有的管理会计及其研究文献。二是与管理会计相关的其他类型领域的现存文献。三是管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2.构建管理会计研究的理论框架。在明确了所需要研究的管理会计问题之后,接下来所需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管理会计研究的理论框架。理论的要素由概念、变量、形式、陈述、假设等多个因素共同构成,也可以看作是具有关联性的陈述、概念和定义组成的一个集合,通过明确变量间关系提供对现象的系统认识来实现解释和预测管理会计实务与规律的目的。通常管理学中所构建的概念在其内涵和外延的研究方面并不十分明确,只有对定义所构建的概念进行了明确之后才能实施具体的研究。在对构建概念间关系陈述的基础上,采用演绎的方式引申出假设需要,这种假设一般包括由理论上对构建概念的假设与对构建概念和用来度量这些构建概念的可观测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设两方面内容。

3.研究设计与数据的收集分析。在完成上面两个步骤之后,需要做的就是对研究方案进行一个详细的设计,而其中有关方案选择决策的内容包括了调查关系的类型、确定研究目的、分析单位的确定、数据收集方法、抽样方案设计。设计方案完成之后,根据设计方案开始进行方案的实施,遵照规定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化的收集,在此基础上进行编码和数据的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

4.管理会计研究总结。在得出研究结论之后,接下来我们需要进行确定研究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假设得到验证的情况、对理论进行必要的修改与补充、新理论的产生、研究结果的推广与应用等环节。

三、管理会计中经验研究方法的应用

研究数据资料的来源是经验研究方法中的一个重要关注点,而这些数据的取得方式也很多样化,例如,实验获取、调查研究、实地或案例调查等。从这点我们可以发现经验研究方法在规范过程中大部分也遵循了实证研究的规律,似乎将其看成实地研究也未有不可。然而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经验研究方法大多还是属于一种探索性和描述性的研究,并不是先有假设,再来通过收集资料证据来验证的过程。

经验研究方法在管理会计研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具体来说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为实地研究等新型的研究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经验研究方法的不断探索和完善也是对管理会计研究事业的一大推动,因而也能进一步完善会计在管理机制和操作规范的应用,为今后会计事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第二,研究人员通过经验研究,不断寻找证据的过程能够发现企业目前会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再实施解决之后,不仅能帮助企业补救内部的财政问题、挽救财政危机,同时也能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探索出新的出路。所以说,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除了要依据我国国情建立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外,革新和突破意识同样重要。经验研究方法中的三种一般性规范方法对我国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这一方法在许多企业和单位都已得到了很好的实施。

第9篇:经营管理方式范文

[关键词]企业 买方市场 经营管理

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的建立,经济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经由原来的单一性的体制障碍对于生产力发展的束缚转化为复杂的市场因素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商品在现在的市场条件下已经逐步的进入了买方市场的阶段。企业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其经营管理的模式势必是需要发生一定的变化的。

一、买方市场的基本特征

我国现阶段正处在一种经济体制的转化时期。改革开放已经在我国逐渐的建立企业香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庞杂的市场体系。市场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从市场的结构上分析的话市场可以分为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从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应开始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所谓买方市场就是市场上的商品供求大于了需求从而导致了买方有了比较大的选择的余地,这样便处在了一个比较有利的地位。

首先,买方市场最大的特征就是供过于求。现阶段,我国的普通商品的领域的供是完全的大于求的。这不是市场的问题,而是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的必然产物。其次,买方市场中存货的主要形态是成品。存货的构成形态的不同,也是市场的不同类型的标志。比如说,面对食品业,如果存货的主要形态是食品的原材料的话,那就是个比较典型的卖方市场。但是如果其主要的产品形态成为了成品存货的话,那么这个市场就成为了买方市场。第三,买方在卖方市场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在消费的活动中,不管是在价格上还是在销售的方式上买方都开始占据了有力的地位,商家开始为了分割市场或者是占有市场的比例努力的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在现阶段的买方市场的环境下,消费者的权益开始受到了重视,因为商家开始成为了一个相对被动的位置。厂家开始注重产品的质量和服务。

二、买方市场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买方市场是新的管理环境,针对我国的买方市场的经济环境,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1.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应该确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内部管理思路

企业在现在的市场条件下,应该以财务管理为重心对企业的内部管理进行新一轮的梳理。我们知道,市场经济调价下的企业主要的目的就是在企业的生存的条件下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生存的过程就是一个产生利润的过程。所以,现在的企业首先是要任务就是需要获利。这个过程是需要企业在发展新的业务以及在传统的业务的基础上进行财务的整顿工作的。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传统的企业主要将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放在营销以及业务的扩展方面,进入买方市场之后,企业的销售越来越困难,价格在不断的市场竞争中不断的降低,产量与销量以及单价的关系正在产生难以估计的变化。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只有调整传统的经营思路,把中心转化到内部的管理上,转化为成本的降低上。

2.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要重视财务管理的环境问题

面对当前的买方市场的市场环境,企业的财务管理要树立一定的环境观念。企业的财务管理中环境是多方面的。而企业之所以在当前的形势下要产生一定的变化,就是企业现在所面对的外部环境的变化。

首先,企业要树立外部环境的意识。其中主要包括企业生存的经济形势、政策、税务以及法律和产业发展等等的方面。企业的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外部环境针对企业的负债率以及预算、绩效等等的情况进行一定的分析和管理。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运行的寿命。

其次,企业要树立内部环境管理的意识。这主要包括企业的规模、生产类型、产品寿命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等等的方面。在企业的内部生产和管理的过程中,对企业的内部环境的管理就是要企业树立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且要求企业的各个部门按照部门内部的规章制度进行运作。

3.买方市场的背景下需要企业进一步加强企业的管理人员素质

现代化的管理人才是必须要是个二十一世纪这个网络经济时代的环境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的加快,不能适应国际的市场发展的人才在将来必将不能管理好一个企业。而买方市场中企业要想获得足量的消费者,就必须对自我的质量提高,同时还要满足成本的降低。这样的任务以及这样的背景下,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更好的适应这样的竞争。所以,人才已经成为了买方市场中企业存货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化成,财务管理目标的国际比较和我国企业的现实选择[J],财会月刊,2000,(08)

[2]朱清贞,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J],价格月刊,2006,(04)

[3]袁水林,张利云,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是财务管理目标的首要选择[J],经济经纬,2002,

[4]王庆成,财务管理目标的思索[J],会计研究,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