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学习的思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笔试(100分)
1.评价内容。依据“坚持课程标准,强调语文素养;立足教学常态,引领课程实施;体现汉语特点,遵循学习规律;关注个性差异,体现时代特征”这样四条命题思路编制试题,整张试卷由“积累与运用”、“阅读与理解”、“思考与表达”、“书写”等四个版块组成。各年级的内容及分值各不相同,根据相应要求分别设置。每学期的评价内容由教研室提供样卷。
2.评价方法。闭卷、纸笔考试。
3.评价标准。根据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由教研室提供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二)朗读(10分)
1.评价内容。①从教材中选择10篇(段)课文作为考核内容。②从教材以外选择5篇(段)相应的文章作为考核内容。字数控制:一、二年级150字左右,三、四年级300字左右,五、六年级400字左右。
2.评价方法。①考核前,将上述两类文章的题目制成抽签卡。如果用的是文章的部分内容,须注明起迄位置。②考核时让学生任抽其一,准备3分钟后当场朗读。③提前两天公布考核篇目和办法。
3.评价标准。①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得10分。②朗读中添字、漏字、错字、换字、回读、标点停顿、段落停顿不当,每处扣0.3分;句中停顿不当,影响句意表达的每处扣0.5分。③没有融入情感,或情感处理不当,一、二年级酌情扣0.3~0.5分;三、四年级酌情扣0.5~1分;五、六年级酌情扣0.8~1.5分。④唱读、溜读、拖腔拖调,酌情一次性扣1~2分。⑤不用普通话朗读或声音过小,让人听不清楚,一次性扣3分以上。
(三)背诵(10分)
1.评价内容。①从要求背诵的课文中选择5~10篇(段)。②从课程标准推荐的古代诗词和由学校或任课老师推荐的现代诗词中选择5~10篇(段)。(我们要求:一、二年级每学期至少背诵课本以外的古今诗词15首,三至六年级每学期至少背诵20首)
2.评价办法。①考核前将本学期要求背诵的诗文题目制成抽签卡,并将课文和其余诗词分成两类。②让学生从两类题目中各抽一题,准备3分钟后当场背诵。③两类内容合并评分。④提前两天公布考核篇目和办法。
3.评价标准。①背诵正确、流利、有感情,得10分。②背诵中添字、漏字、错字、换字、回读、标点停顿、段落停顿不当,每处扣0.3分;句中停顿不当,影响句意表达的每处扣0.5分;漏背句子,每个扣1分。③没有融入感情,或情感处理不当,一、二年级不扣分;三、四年级酌情扣0.3~0.5分;五、六年级酌情扣0.5~1分。④唱背、溜背、拖腔拖调,一次性扣1~2分。⑤背诵中有遗忘,经老师提示能背完的,每处扣2分。⑥不用普通话背诵或声音过小,让人听不清楚,一次性扣3分以上。
(四)口语交际(20分)
1.评价内容。①平时学习中的提问、回答、交流、讨论等口语交际活动。②期末的考核内容由教研室提供参考题目,由学校选用或者由各单位根据课标及教材要求,自主确定。考核内容应依据教材、贴近学生生活,使人人都有话说。
2.评价方法。①观察记录学生平时学习中的口语交际表现。②期末考核提前两天公布考核时间、办法和内容,并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③考核时,由教师或同学与考核对象围绕话题形成交际情境。可以同时进行多人考核。④考核者适当记录被考核者的交际要点,以此作为评分依据。
3.评价标准。①围绕话题,乐于交际,用普通话交际;讲文明懂礼貌,仪态大方,声音响亮;语言连贯,有条理,得20分。②一、二年级侧重于“围绕话题,乐于交际,用普通话交际,能够讲述自己的意思;讲文明懂礼貌,仪态大方,声音响亮”。三、四年级侧重于“围绕话题;听得懂别人的意思;说得清楚自己的意思。”五、六年级侧重于“围绕话题;听得懂别人的意思;说得清楚自己的意思,并做到语言连贯,有条理”。③一般来说,在交际情境中围绕话题的单独说话时间,一、二年级0.5分钟左右,三、四年级不少于0.5分钟,五、六年级不少于1分钟。不能达到这一最低标准的,酌情扣2~4分。④表达时,有明显的语病,每处扣0.5分;语言不流畅,一次性扣2分。⑤有下列情况者,每项扣2分:偏离话题,经提示能回到正题的;不愿交际或不敢交际,经帮助能参与交际的;用方言交际,经提醒能用普通话交际的;有不文明现象,经提醒能改过的;听不懂别人的意思,经强调、解释能听懂的;说不清楚自己的意思,经别人帮助能说清楚的。⑥上述第⑤条中,在任何一个方面,经提醒、帮助,仍不能改过的,扣4分以上。
(五)课外阅读(20分)
1.评价内容。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情况。
2.评价办法。①主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记录单和编制的读书小报进行评价。②针对某一次的阅读记录单和读书小报编制的评价,一、二年级用画星的办法进行,得“优”画3颗星,得“良”画2颗星,得“合格”画1颗星;三至六年级用写“优”、“良”、“合格”的办法进行。
3.评价标准。①每学期在阅读记录单中,至少要有读4本书的体现,每少一本扣5分。每学期完成阅读记录单不少于20次,编制读书小报不少于1张。②一、二年级每学期累计得“3颗星”15次以上,得20分;每少3次“3颗星”,扣2分。③三至六年级每学期累计得“优”15次以上,并编制一张良好的读书小报,得20分;每少3次“优”扣2分;未编制一张读书小报的,扣2分。
(六)学习习惯(等第)
1.评价内容。 由基本学习习惯和每学期的学习习惯组成。基本学习习惯是指正确的读写姿势、上课时的认真倾听、思考、积极发言习惯和认真、及时完成作业习惯。每学期的学习习惯根据教材确定。
2.评价办法。①平时观察,每周记录1次。②记录方式可以根据年级特点而不同。 建议使用简单易行的爬格法。
3.评价标准。①评价标准参照教材要求。②每次评价分“合格”与“不合格”两个等第。③一学期累计达到80%的“合格”,即总评等第为“合格”;一学期累计少于80%的“合格”,即总评等第为“不合格”。
(七)相关说明、要求
1.本评价方案的实施以学期为单位。笔试时间由教研室统一规定,其他内容的考核时间由学校自主确定。
2.评价的实施应遵循“基于教学、引领教学”的原则,避免两者的分离。
3.一般情况下,笔试部分的试卷由教研室编制,其他部分的试卷由学校根据上述方案编制。在不违背课标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方案做适当的调整。
4.评价主体(由谁评价)应主要根据评价内容确定。除笔试外,在学校和任课教师的精心组织下,要积极引导学生本人、同学、家长适度参与。
5.乡镇以中心小学为单位,直属小学以学校为单位成立评价组。组长由分管校长担任,组员由爱岗敬业、能力较强的老师担任。
6.评价组在考核过程中应做好下列工作:制定评价计划;制定评价细则;编制试题;评定成绩;总结反思;累积过程资料。
7.建议设立免试制。除笔试以外的评价内容,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在进行分项考核前提出35%左右的免试名单,让全班学生评议通过;也可以由学生自我申报,由任课教师和全班同学评议通过。获得免试权的学生在免试项目上得满分。
8.综合成绩评定应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量评价,合计前五项内容的成绩,若遇小数,则采用四舍五入的办法记分。分数与等第的转换为:总分达144分以上的为“优”;120~143分为“良”;96~119分为“合格”;95分及以下为“不合格”。若习惯评价为“不合格”,则综合等第降一档次。定性评价,主要是从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档案资料和考核、考试结果来分析,尽力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用鼓励的语言、最具代表性的事实描述学生的进步,同时对学习中的不足提出建议。
我们都知道,理念是行为的先导,缺少先进理念的指引,实践的道路不可能伸向远方。但先进的理念只有物化为具体的操作行为才具有实际意义,否则永远是一纸空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两极分化 原因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the Polarization of Primary
Students'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LU Gang
(Yixing Youtang Primary School, Yixing, Jiangsu 214246)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we find language learning students polarization phenomenon is relatively common, polarization phenomenon is not only seriously affect the results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have a very negative impact on students after learning, so we need to for language learning in primary polarization analysis.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causes of polarization formed primary language is analyzed, proposed a series of response measures.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polarization; cause and countermeasures
1 小学语文学习两极分化的分析
语文教学中的两极分化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语文成绩很好,学习兴趣足并且学习积极性高,因此这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会越来越好;而另一部分学生由于本身语文成绩差,再加上部分教师的严厉批评,所以这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这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进而与学习好的学生之间产生两极分化。
两极分化会导致学生语文成绩好坏的差距越来越大。我们都知道成绩差的学生其语文运用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然而成绩好的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就一定好吗?其实不然,一般我们所说的“成绩好”是指学生考试分数高,但是语文学科是一门以应用为主的学科,因此分数高不一定代表语文能力高。由此我们看出,目前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两极分化问题,不管是对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对成绩差的学生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两极分化会严重影响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另外,分析两极分化时我们发现,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两极分化现象并不明显,然而在学生升入三年级以后,学生学习的两极分化现象会越来越明显。因此,我们知道一定有一些特定的原因在影响着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
2 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2.1 学生自身的因素
学生自身的因素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自身心理方面的因素,其二是学生个体行为差异因素。
第一,学生心理方面的因素。首先个体是不断发展的,个体发展过程中其心理特征会发生变化,表现在小学生身上就是:随着个体成长小学生自主意识有了很大提高,独立性得到很大发展,此时小学生会表现出一定的固执,会由于某些小事而丧失语文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到其自身的语文成绩。其次,随着个体的不断发展,小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差异逐渐加大,较低的智力水平会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效果。
第二,学生行为方面的因素。首先,随着个体的发展其学习习惯会发生改变。一些小学生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自身成绩的进步;而另一些小学生会形成不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其次,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进入小学三年级以后,部分小学生会逐步掌握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然而,也有部分小学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造成小学生之间成绩的巨大差异,进而产生两极分化。
2.2 学生自身以外的原因
学生自身以外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教师和学校。
第一,教师方面影响学生两极分化的因素有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存在错误的教学理念。我们都知道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的学生的自主性,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合理。因为小学生自主意识不高,所以课堂中小学生不会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而此时教师却过分重视课本讲授的教学方法,忽略了能够增强师生交流的课堂活动的运用,从而使语文教学变得枯燥,难以取得效果。最后,教师的评价方式存在错误。现阶段,部分教师评价学生的好坏主要依据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就是“坏学生”。这种评级方法太过片面,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成长,进而加重了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
第二,学校方面的因素。阅读是提高语文成绩的重要方法,学生在学习中除了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外,还要多进行课外阅读,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然而现阶段部分学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图书资源库,所以学生无法得到更多的课外读物,因此学生的阅读训练也就无从谈起,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语文成绩,产生两极分化。
2.3 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担负着很重要的责任。一方面,现在大多数的小学生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父母对其过分溺爱,所以学生从小就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当孩子进入小学以后,父母意识到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此时习惯的养成已经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了,父母就把这个责任推给了学校。另一方面,一些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或者留守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在外奔波,使得其对于学生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一些疏忽,家庭教育方面几乎为空白,由于缺少家庭教育正确的引导,使这些学生在学习基础以及学习习惯方面处于较为劣势的地位。甚至有一些家庭特别困难的农村学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漠不关心,所以导致这些学生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2.4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因素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全面实施,其对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更注重课堂的开放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性,因此新课程改革不仅对学生,而且对老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给予了老师更大的发挥空间,如果老师没有认真备课,上课内容刻板、不生动,则很难吸引学生,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另外,新课程改革后的语文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参与性,这使得一些思想懒惰的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3 避免两极分化产生的对策
3.1 努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虽然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但是这种意识还不强,因此依靠小学生自己转变语文学习的兴趣是很难的。所以,教师和学校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
首先,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改善这一现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交流,更重要的还在于情感上的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平等对待成绩好与成绩差的学生,切不可过分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成绩差的学生。学生感受到平等之后,便不会产生消极低沉的情绪,从而其语文学习也就更有效果。
其次,教师要多鼓励成绩差的学生。我们要改变以前对成绩差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方式,要更多地采用谈话、鼓励等教育方式。教师要针对成绩差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肯定学生哪怕十分微小的进步,从而逐渐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进而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3.2 教师要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第一,小学生都是活泼好动的,单调的课堂讲授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课堂讲授为主、课堂活动为辅的教学方法。我们都知道课堂活动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在小学课堂中过多的课堂活动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课堂活动变成“闹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是要将课堂讲授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然后辅以适当的课堂互动,以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改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法。因为在小学生学习生活中,成绩好的学生会习惯性地凑到一块,学习差的学生会凑到一块,如果教师让学生自主分组就会加速两极分化的产生,所以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分组,不要按照成绩分组,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两极分化。虽然合作学习会使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但是在小组中成绩好的学生会很容易成为“焦点”,成绩差的学生很容易成为“背景”,因此教师要适当增加对成绩差的学生的关注,多给他们鼓励与机会,从而帮助他们融入集体中。
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分层教学。由于学生自身程度不同,使得他们对于新课程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大多数老师对于教学的态度就是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然而这种态度可能会加剧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两极分化现象。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应用分层教学。按照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进行分层,程度相近的学生在同一层次,这样教师就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这样有助于小学语文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3.3 学校要加强自身硬件设施的完善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就是学生的另一个家,因此学校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学校要加大对图书资源的引进开发,在学校内建立小型的图书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阅读机会,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4 结语
小学教学中的两极分化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并且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所以严重的两极分化会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以及教育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避免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具体而言,我们要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变教师教学方法,改善学习教学设施等方面入手,针对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通过与家长、学生之间的密切配合,避免两极分化问题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徐芝梅.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6).
[2] 邹卡卡.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避免学生两极分化[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9(7).
[3] 陈常惠.小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成因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2(2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些命题更加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国内外研究表明自主学习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学习者参与并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 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目标。目标既有教师预设部分,也有在课堂中根据实际情况生成的部分。而不是所有目标都由教师预设或像个教师为体现所谓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完全由学生制订目标。学生对于分层次的目标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做出选择,学的快的可以拓展阅读大量的课外材料,慢的能保底即可。2、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生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己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在问题和任务的推动下,以主动的姿态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性感体验。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识活动进行监控并作几时的调整。在教学中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对自己始终学习保持一份自尊和自信心。简言之,一堂课是否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就要看教师是否真正发挥引导作用,学生是否参与学习目标的制订,能否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保持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出了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那就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在科技高度发达专业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合作,既是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学会合作”已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远不只是一个认识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其实,合作学习是教学条件下的学习的组织形式。其意义在于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学会合作与学会知识同等重要。可以使学生从多交角看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当前语文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1、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没有能够很好的结合
有的教师怕人说限制学生自主,而大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有的教师课前设计好问题,学生上课就回答问题,一个学生答不对则换另外一个学生,一直到有学生答对为止,然后再换另一个问题,如学生答的不满意,教师就想千方百计直到学生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一位教育专家说:“这就是以学生之口代教师讲出答案,由满堂讲变为满堂问,是满堂讲的翻版;这就好比教师设下的一个个陷阱,让学生一个个往里跳”以上现象说明我们教师没能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前提教师角色的转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当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积极的提出建设性意见,例如:当学生为学习内容或方法发生争论,意见难以统一时要适当集中,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要适当点拨,学生对问题百思不解时要适当讲解。教师的引导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名,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时,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不是拖着他走,而是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高质量的引导应或开阔见闻,或增强技能或提高认识升华精神。
2、学生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难以收到实效
有的教师将课堂上的时间大多用于朗读、提问、讨论、表演等形式上,表面上课堂轰轰烈烈,实际难于收到实效。要想真正实现合作学习需要学生有相当的阅读储备,广阔的视野,这是语文课改的所有活动得以有实效的关键。所以不能上课就一味的提问、讨论,对于简单的问题没必要浪费时间在那儿“一本正经”的讨论,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限于学生知识层面的狭窄,阅历的肤浅,即使“挖地三尺”也不可能讨论出个“丁与卯”来,让大家在那儿作“深思状”也毫无意义。我认为要想收到实效,讨论前必须先让学生明确小组“共同任务”及自身承担的责任,讨论时教师应融于其中,巡视引导,有针对性的做一些辅助工作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学会融合……,另外教师要注意合理分组,适时调控,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和表现的机会。
3、学习中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和方法
具体表现为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的要求不明确,不具体,造成学生学习过程的混沌,缺少针对性和目的性,教师和学生都只注重讨论结果是否正确,而忽视了对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应该在重视结果的同时更重视情感态度的体验和学习方法的习得。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探求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找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使教学有特色,有成效。
三、我们既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应把他看作一种教学思想
关键词:语文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C-0009-01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语文教育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改变,为我国培养优秀语文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对语文的深入研究学习,能提升学生语文综合水平,对我国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具有重要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在我国的教学实际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育中老师只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不能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深入地研究,使学生不能准确把握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点,缺乏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学生的文学素养得不到有效提高。为此,我国在语文教育中应重视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相联系,实现二者的对接。
一、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
语文教育是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文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大学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为语文教育作出重要贡献。汉语言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不仅是对语文教育的深入研究,还能为语文教育提供优秀的教师资源;语文教育内容包含汉语言文学教育,是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基础,二者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的重要性
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但在我国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不高,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难以实现。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能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汉语言文学的基础,加深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也能更加灵活地运用语文基础知识,为国家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奠定基础。因此,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水平,还能促进我国语文教师资源的丰富,进一步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三、如何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巩固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
在我国的教育中,语文教育贯穿始终,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语文教育都是重点内容,只是在大学中对语文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变成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由此可见,语文教育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础,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对语文教育的进一步探索。因此,要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首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打下基础。
(二)语文教育中要重视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
在目前的语文教育中,由于语文知识内容复杂,老师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成绩而教学,缺乏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也忽视了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根据老师的教学内容进行,语文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要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重视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找到二者的相互联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的巩固,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相互关系,从而进行针对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文学水平的提升。
(三)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增长见识。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网络搜集与语文教学相关的课外知识,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拓展他们的知识,为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另外,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对汉语言文学知识涉及比较少,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更多地了解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四)提高实践能力,促进语文与汉语言文学的对接
新课改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使他们把学到的语文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综合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对语文教育的深入开展,是语文教育的一部分,能为国家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二者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实现二者的对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他们能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参考文献:
一、激发自主探究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泼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可见,兴趣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内驱力。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乐意去学习。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锐的感知。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
二、激励自主参与课堂
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形成之后,还要注意适时地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只有通过学生的参与才能有效地把教学内容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按质按量的进行下去。而有效地课堂教学需要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来实现,要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共同参与到整个的课堂教学中来,以使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不单单停留在听、读、写的简单操作水平上。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要经过教师的精心准备、策划与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展现教材内部的矛盾、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以及学生学习中已知和求知之间矛盾,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帮助和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如给学生讲“温故知新”时,就可以别出心裁地给学生出一个违反常规的判断――“温故未必知新”,一下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极大惊疑和关注,使之怀着强烈的兴趣思考问题,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中来。
将创新教育同语文教学盲目结合在一起,不但不会起到任何积极地作用,而且会对正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产生影响,阻碍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落实,降低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终影响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遵循实践发展原则。实践是创新的第一动力,在渗透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遵循实践发展原则,必须要以课本教学内容为基础尽可能多的给予学生较多的实践机会,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动手、动脑。此外,教师还必须要以教学任务为基础制定一些符合教学任务又具有极强研究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要利用课本中的文章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并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学会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创新教育,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和创新教育的教育目标。
第二,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遵循民主和谐原则。依照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遵循民主和谐原则,并要以民主和谐原则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教师要想更好的实现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就必须要放下自己的架子,摆正自己的心态,走到学生之中去,全面建立起朋友型的新型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此外,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必须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第三,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与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能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发现新的知识。因此,要想全面贯彻落实创新教育,教师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教学观,并要遵守以人为本原则,调整教学观念和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语文教学活动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心理、思维特征以及兴趣等情况,才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便于对其进行创新教育。
二、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措施
第一,必须要转变教学的观念,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因此,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今天,我们必须要依照素质教育来全面革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将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与创新教育融合在一起。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走出来,要树立起以语文教学为核心和主导的教学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树,并要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并将各个科目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转化成为综合能力。教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全面贯彻落实“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训练为主、思维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学习,才能更好地将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
第二,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必须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想更好地进行创新教育,语文教师就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背景下,要想实现教学的目标和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就必须抓好一个“趣”字。可以采用妙语激趣法。语文学科研究的对象是语言和文字,而语言又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发展到今天,其内容的丰富程度已经远远地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妙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将相声中幽默的语言文化和表达形式带进课堂之中,以此来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场白,或是利用一些优美的古诗词来当做开场白。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教师开展创新教育。可以采用人物激趣法。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通过榜样,能够更好的激发我们不断前进。纵观当前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之所以缺乏学习的热情,是因为其不了解学习目的以及学习的意义。而针对这样的情况,人物激趣法则能够有效地改善这一情况。通过教师所树立的学习榜样,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能够使其明确参与语文学习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推动意义。此外,在使用人物激趣法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增加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迹来强化人物激趣法的作用。可以采用景物激趣法。教材中的文章,有许多是描写景物的优秀文章,既有寥寥数言便将人带进文章所描写的环境之中,又有浓墨重彩的展现景色的优美支出,例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对于这些文章来说,其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带入其所描写的环境当中,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文字旅行”,因此,教师在讲解这些文章的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仔细的品味文章的字词句,全面熏陶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为开展创新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开展课堂讨论
关键词: 小学五年级 语文 综合性学习
一、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意义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都有了较大改进。在小学五年级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学习符合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发展趋势。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新形势下的教育趋势,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实际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的驱动下,主动进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实现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进而有效促进小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实现小学五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思考
1.突出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育深化改革后,基础教育的教育理念发生较大转变,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各科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小学五年级教学中,综合性学习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创造性,适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中隐藏的奥妙,并积极鼓励他们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增强小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在进行语文题型设计时,尽可能设置开放式题型,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打破以往思维禁锢,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以此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做到以学生为本。
2.合理安排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实现各学科的有效融合。
在小学五年级教学中,要有效实现语文综合性学习,还需处理好其他学科与语文学科之间的关系,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制定科学的综合性学习目标,充分利用其他学科资源,扩充语文知识的学习层面,从多种角度活跃语文知识的学习思维。如,在教学中巧妙融入数学、美术、音乐、劳动等其他学科内容,引导学生综合性地学习知识,培养小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进行引导式教学,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效融入相关学科内容,深化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例如,在进行小学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教学时,教师适当播放关于父爱的音乐,将其作为课文学习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课文朗诵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实现语文知识与音乐的有效结合。并以多媒体播放形式,为学生展示地震中发生的一幕幕感人画面,如汶川地震场景,并适当普及地震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地震中亲情的力量,实现语文知识与地理知识的完美融合,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实现语文综合性学习。
3.结合语文课程内容,组织多种形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综合性学习的更深层次要求。合作学习能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知识,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在共同探讨与思考的情况下,能更加快速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问题及相关知识形成深刻记忆。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可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设置讨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探讨,让学生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快速开动脑筋,进而激发学生的个体思维,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走进信息世界》课文学习时,教师可在内容讲解后,组织相关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搜集自己在一周内获得的信息,并从中分析信息的获取渠道,以小组形式进行信息世界的认知探讨,讨论信息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带来的帮助,通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4.开展综合性学习教学评价活动。
在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可组织综合性学习教学评价活动,以确保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实现。建立有助于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机制,在评价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态度,并且以积极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学生以更乐观的心态学习知识。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中,避免出现批评式或否定式评价结果,应肯定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效,适当表扬学生在学习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将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阶段进步等内容纳入评价体系中,作为学生综合性学习评价的主要依据,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评价的主要目的,确保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能真正获得个人能力的提升。同时,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及相关人员应按照评价标准开展评价活动,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有效。评价重在强调学生的“会学”,而非“学会”,避免出现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如,语文教师可将评价贯穿于整体的教学活动中,将各个环节内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性活动的参与积极性、锻炼情况、经验获取、学习方法、价值取向等信息详细记录下来,进行总结分析,作为每一阶段的评价。在学生经历了一个系统的学习之后,再结合每一阶段的评价,进行综合性学习评价。综合性评价包括对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及写作能力的分析评估。教师在为学生做出综合性学习评价时,应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综合性学习热情为主要评价目的,给予学生客观、肯定的评价,确保综合性学习评价结果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并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自我改进,最终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三、结语
小学五年级语文老师在课程教学中必须充分认识到综合性学习的重要作用,以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与需求为教学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此情况下,才能真正实现语文综合性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兴趣 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7-08.064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等多方面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再加上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肩负了巨大的重任。而语文课往往被认为是耗费时间较长,成绩提高较慢的科目,所以常常被当做学生的辅助课程来教授,这也诱发了学生对语文课程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缺乏学习兴趣的学习必然收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本文将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途径,期望能对语文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供些许借鉴之处。
一、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教学手段走入了我们的课堂,尤其是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小学阶段的教师应当正确地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帮助学生通过这一学习手段拓展视野,从而培养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面对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往往不能做出恰当的取舍,而且丰富多彩的网络内容极易使学生对传统枯燥无味的课堂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教师应当经常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小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
(一)有感情地导入教材内容
优秀的教材内容导入就好比磁铁,可以将小学生紧紧的吸引到课本内容的学习中来。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好能提前模拟导入环节,在课上将课堂所要讲授的内容用最生动、最有激情的方式传达给学生,感染学生的课堂情绪,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课堂上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营造出和谐的、互动的课堂学习氛围。这不仅体现了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更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佳途径。
(二)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联系
语文课程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工具性课程,囊括了天文、地理、历史、国内与国外的人文风光等,这里我们可以夸张一点的形容语文课程:语文就是我们现实生活的表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将课文内容与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诱发学生的情感认同,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激情一旦被调动起来,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学习语文知识,不必拘泥于教师的思路,允许不同思想的存在。这样的教学,既保证了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采用有区别的教学方式,又使得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是丰富多彩的,是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历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的,是最宝贵的思维财富。
(三)多样化的教学成果验收方式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单调的活动状态下,人们极易产生疲劳,从而降低工作效率。传统的语文教学成果验收主要是通过课后作业、考试等比较枯燥无味的方式进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甚至会成为阻碍学生学习的因素。这就告诫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后作业或者考试的验收过程中,要寓教于乐,为作业和考试试题加入多种元素,如绘画、编写故事、演出等,从多方面考查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果。教师不仅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设计作业及试题,还要结合所教授学生的特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验收方式,使学生在快乐中完成作业或者试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融洽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每个人的外在行为表现都是受到不同的动力激发而产生的,有的行为持续时间比较长,而有的行为持续时间比较短。但是,兴趣作为人的行为的内在动力,对行为的影响力却是比较持久的。因此,语文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要对自身的教学风格有准确的把握以外,还要从了解所教授学生的群体与个体的共性与个性入手,包括学生的认识水平、生活经历、情感经历等等。《学记》云:“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可见,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不仅仅只是进行知识传递,还有情感上的交流。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才是影响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喜爱程度及掌握程度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放下教师的架子,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或者自己的小朋友,平等的与他们交流,尊重他们的思想及情感,与他们真诚的沟通与了解。让学生明白教师也有缺点,也有不足,师生之间是可以相互学习的。这样,教师与学生才能互相真正地认识彼此,才能逐步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使二者能够敞开心扉地进行知识与情感的交流,从而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的新课改要求教师根据语文教学目标,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以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活动可以是外显性活动,可以是内隐性活动,还可以是模仿性活动或者创造性活动。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语文课是一门包罗万象的课程,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如果仅仅通过课堂讲解传授给学生,必然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知程度,或者使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理解障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学生失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一、探究与思考之一:运用语文课堂上的一些时尚流行用语是否就是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自主性学习?
许多老师苦于找不到培养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总怕让人说自己教学方式陈旧落后,于是便套用一些所谓的课堂时尚流行语,例如:
1.你最喜欢这篇课文的哪几句或哪一段?
2.用你们最喜爱的方法朗读或学习这篇课文。
3.学了这篇课文你想提出什么疑问都可以,大胆发表你的看法吧。
我们以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草原》一课的教学提问设计片段为例:
师问:谁来说一说,你准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呢?
学生反馈交流:
生1:我们小组想展示课文内容的学习资料。
生2:我们小组想画一幅草原美丽景色的画。
生3:我们组想分段有感情朗读这篇课文。
……
师说:那好,就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开始读课文吧。
这样的环节设计表面看极大限度地实现了民主和开放,但是细细琢磨这些表面看似民主的课堂流行用语和教学环节充斥着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听起来形式多,样式新,似乎已经将自主学习落到了实处,似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是这种“华而不实,闹而不真”的课堂难道真的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我想答案不言而喻。
二、探究与思考之二:课堂教学“假民主”与“真民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我们不否认这些新用语的运用给课堂带来的新气息,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本身就意味着教学人本的回归和学习空间的拓宽,但必须强调的是,阅读教学要真正落实自主性学习,仅靠形式的效仿是无济于事的。许多教师运用这些课堂用语是为了顺应教育潮流,博得听课专家的赞赏,只停留在亦步亦趋、生搬硬套的表面浮华。
“你还有什么不懂吗?”这样的教学设计是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让他们得到了自由发问的权利,可是许多教师没有教学意识或者说没有教学能力,引导学生对部分问题进行归类探究,只是想方设法把学生引入自己教学设计中预设的“问题”,这样的课堂开而不放、疑而不究,出现在我们课堂上这样的“质疑”不过是自主学习展示的一种道具而已。
为了引起教师的关注,大多数学生未认真思考便举手发言, 有时为了迎合老师的心理,发言交流只是一些表面、浮躁的对话,体现不出对文本的个性见解。在教学中,只要是学生顺应教师,他们就永远是课堂的配角,成不了学习的主人。即便是在老师的暗示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各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视角独特、个人见解等多元解读的目标也无法真正实现。
三、探究与思考之三:自主性学习如何去实现?
自主学习的课堂不能搞形式主义也不需要形式主义。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驱除浮华的热闹,而回归真实的质朴”。
1.变“硬设计”为“软设计”。“硬设计”是为了让教师更好地教,而“软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我们常用的教案往往是线条的,缺乏弹性处理的机制。有的只是一些机械地照抄和重复,而“软设计”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去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步骤,这样的教案类似于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策划提纲。这样生成的教学目标就会散发出无穷的拓展空间。
现在有些教学设计,注重“问题的自主提出”、注重“选择”、注重“讨论”、注重“创新”,是否可以肯定这就是“软设计”了呢?是进行自主性学习的有效平台了呢?未必。试问,我们是否像心理学家坦思鲍姆一样曾经严肃地剖析过自己呢?“我虽然欢迎讨论,但是在一切说完做完之后,我首先还是要求班级得出与我的思路一致的结论。因此,从他们是否具有坦率、自由的各具探索性的这几个标准来看,这样的讨论,都不能看作是真正的讨论。我带着教学材料来到班上,实际上我把学生当作工具,我掌握情况,一步步引出我认为学生应当学习的材料的中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