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范文

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第1篇: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范文

随着资本市场日臻完善,会计信息在投资者决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目前的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较大。一旦公司治理出现问题,会计信息质量一定会受到波及,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本文在论述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基础上,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出发,分优化股权结构、完善股东表决制度、健全完善董事会的职能、强化监事会的职能、相关利益者参与管理模式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会计信息质量;公司治理;完善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如何在公司内部划分权力,即为实现公司最佳经营业绩,解决因公司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所引起监督与激励问题的结构性制度安排。而披露会计信息就是为了解决会计信息需求者和生产者之间会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一方面,公司治理结构是否有效与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另一方面,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也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紧密相关。

一、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对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

公司向信息使用者披露涉及其决策的会计信息,可以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还利于优化组织治理结构。

1.对股东利益的维护有积极意义。

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一些重要信息无法及时准确地传递到股东那里,即便他们在公司管理中拥有参与决策的权力,也会造成他们无法有效地实施,因此只有掌握及时、完整、准确的会计信息,才有助于股东据此进行决策,对公司进行有效的监督。

2.可以监控和评价董事会和经理层的行为。

通过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掌握董事会的有效性、经理层的经营业绩,能避免公司一些人员掌握的不对称信息,以此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有效保护外部利益者的相关利益。

3.提高监控效果,促进上市公司发展。

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公众更多、更深入地了解公司的运转情况,不仅帮助投资者识别投资风险、使资本朝着有利的方向流动、优化社会资源配置,而且提高了外部市场对上市公司的监控效果;另一方面,也促使公司调整战略,优化治理结构,朝着实现公司最佳经营业绩的方向不断努力。

二、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股东的影响。

公司的股权结构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原因,股权结构决定着企业组织结构及公司治理结构,最终决定企业的行为和业绩。通过股东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来体现,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股权构成的影响。不同的股东组合决定了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权力制衡机制,决定了股东对经理层的监控动机和监控力度,这种股东间差异性,直接影响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二是股权集中度的影响。在股权集中度适中时,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在股权过度集中时,大股东就可以直接利用其对信息的绝对控制权,甚至牺牲小股东的利益,操纵公司为自己获利。而在股权过于分散时,会使经理层实际拥有公司的控制权,进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2.董事会的影响。

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董事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体现在判断经理层披露信息的可信度,并做出合理的评价;缩短信息披露的时间间隔,使会计信息披露更及时等方面。而董事会中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有领导结构、规模和独立性、是否设置审计委员会以及董事任职能力等因素。

3.监事会的影响。

监事会对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保障的作用。由于监事会具有完全的独立性,公司中任何机构都无权干预。所以,理论上看监事会可以监督公司财务,取得高质量会计信息的时候能更加客观公正。当监事会发现公司财务状况出现问题或董事、经理有违法违规或违反公司章程的行为,可以通过股东大会向全体股东反映或直接向证券监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报告。

4.经理层的影响。

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与经理层有着很大的关系。当所有者对经理层的激励措施失当或者监督机制失效时,经理层就有可能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而采取不正当手段来伪造会计信息,进而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由于信息不对称,经理层有权选择会计政策,单纯将经理层的利益与公司效益挂钩的激励方法会促使经理层操控财务部门,粉饰财务报告,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三、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角度看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的建议

上市公司近年来在公司治理结构和会计信息质量两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会计信息造假的问题还是时有发生。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了解到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较大,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就要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出发。基于这一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优化股权结构。

通过优化股权结构达到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多元化、分散化的股权结构有利于构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而股权集中的程度也要适中:过分集中,容易造成一人独大的现象,进而导致发生利益侵占问题;过于分散,又会使股权执行成本过高,公司决策的效率过低,投资者很难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监督。在我国,“一股独大”的现象还十分普遍,当前许多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相对集中,这也是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症结。解决股权过分集中的方法,就是推进股权多元化、分散化,让国有股、法人股逐步在市场上自由流动,还可以积极发展机构投资者,进一步推进股权结构多元化。

2.完善股东表决制度。

我国应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完善股东表决机制,制定法律来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会计信息造假现象在我国时有发生,大股东为了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出具虚假信息损害中小股东利益,因此应加强对中小股东的权益保护。从根本上看,应减少国有股、法人股的持有量,积极发展机构投资者等措施来优化股权结构,进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但是这些措施需要较长的时间,在短期内难以奏效。这就需要我们完善公司的决策机制即股东表决制度。当前我国股份公司股东大会实行“一股一票”的表决权制度,就是以股东持有的股份多少来决定话语权。在这种表决权制度下,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维护。因此,应从改革表决制度入手,进一步完善股东大会。

3.健全完善董事会的职能。

董事会既是重要的决策机构,也是执行机构,是上市公司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制衡关系的核心,也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因此,董事会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一是通过适当提高并确立核实的董事会规模,避免董事会内部交流,也可以免于因董事会成员少,被公司经理控制。二是实行两职分离,建立二元领导结构,因为董事长一旦兼任总经理,容易架空董事会,使各董事无法发挥监督职能。三是完善和强化独立董事制度。可以适当提高独立董事比例,完善独立董事选任、问责、激励机制。总言之,就是要提升董事会的独立性,增强董事的专业水平,进而完善董事会职能。

4.强化监事会的职能。

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起着重要的监督与制衡作用,负责监督董事会和经理层,维护中小股东与相关利益者的利益,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增强监事会的独立性与专业性,划清监事会与独立董事制度的监督权限。一是监事会成员应与董事会相互独立,应多吸收中小股东、优先股股东及企业员工加入,以增强监督的力度。二是赋予监事会对独立董事的提名和解聘的否决权。当前独立董事的提名与解聘权都集中在董事会,从根源上影响了独立性,应对这项权利通过监事会予以约束。三是赋予监事会内部审计的职能。通过自身独立性,对企业是否遵守财经法规、财务制度等问题进行监控。四是提出解聘或不再续聘会计师事务所的提案,这对监事会行使监督监察公司财务的积极性提供了可靠保障。

5.相关利益者参与管理。

相关利益者参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有益于实现公司内部权力制衡、加强对经营者的评价与监督,更有利于督促公司管理层着眼于公司的长远发展。上市公司可以从加强对利益相关者的激励措施着手,如发行转股债券、制定职工持股计划等。

参考文献:

[1]王鹏,周黎安.中国上市公司外部审计的选择及其治理效应[J].中国会计评论,2006(2):321-344.

[2]沈萍.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3(8).

[3]李雪莲.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商业会计,2007(16).

第2篇: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人员职业素质 会计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123-02

会计人员素质高低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劣,而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劣也会反映出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一定程度上来说,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正相关关系。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本质要求

一般来讲,会计信息质量应当具备客观、相关、明晰、可比的特点,符合谨慎、重要、及时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才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价值判断和决策支持,实现凝结在其中的会计人员的无形劳动和职业价值,质量越高的会计信息越能体现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1.客观性原则。客观是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如果会计核算工作不是以企业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没有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其他重要会计事项,会计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甚至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导致决策的失误。因此,会计信息就应该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满足客观性的要求,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所信赖。

2.相关性原则。会计信息应当与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会计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向投资人、债务人、企业管理层等有关各方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如果提供的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工作没有支持、参考作用,就不具有相关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多从会计信息相关使用者的决策、预测、评价分析的角度出发,尽量为其提供与其业务相关的会计信息,充分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3.明晰性原则。鉴于会计语言的专业化特点,并不是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都可以很好地使用过于专业、复杂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简明,便于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这就要求会计工作人员记录会计业务应当清晰,选择会计账户应当直观明确,文字表述尽量客观清楚,数字金额力求计算准确,以便信息使用者能准确完整地把握信息的内容,更好地加以利用。

4.可比性原则。由于企业经营环境千差万别,其会计信息注定不同。而会计信息因为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就为处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或相同企业的会计信息的比较提供了可能性,也为企业更好地在市场活动中运行提供了会计技术支持。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按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保证会计信息相互可比的基础是会计处理方法的统一。可能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不同企业,经济业务发生于不同时点,要保证会计信息满足决策需要,便于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及其他重要会计事项,会计人员就应当遵循可比性原则的要求。

5.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会计人员不仅应该看到经济交易或会计事项的法律形式,还要能够准确判断经济交易或会计事项的本质,识别经济业务实质与其法律形式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脱节的现象,并选择重实质而非重形式的恰当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政策,对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6.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业务处理时,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举轻若重,或举重若轻,忽略重要会计事项或者对重要会计事项作出错误判断。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对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会计信息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简化处理。

对某些项目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至关重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综合进行分析是一般的使用方法。在性质方面,当某一事项有可能对决策产生相当影响时,就属于重要性项目;在数量方面,当某一项目的数量达到一定比例时,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

7.谨慎性原则。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企业的经营活动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为此,不同性格的会计人员对相同会计业务或事项作出的会计处理结果可能迥然不同。所以,会计从业人员在进行会计业务处理时,不仅应该能够识别企业在其中可能面临的风险,还应当摒弃自身性格中的冒险或怯懦因素,本着谨慎的原则,既不高估企业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企业负债或费用,通过会计核算工作准确反映企业内在价值,进而作出有利于企业现实生存和未来发展的会计处理。

8.及时性原则。会计核算成果尽管反映的是会计事项发生后的结果,有些会计人员可能会认为早一天晚一天无所谓,所以会有对会计事项计量、确认、报告拖拉的现象。殊不知,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现实环境、未来发展的判断正是通过对既往经营成果的科学分析、趋势预测得到的。而会计工作人员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作用也正是通过对会计信息的整理、分析、预测等工作实现的。因此,对企业已经发生的经济交易或事项,会计人员应本着时效性原则,既不提前也不延后,及时予以计量、确认和报告,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实时的会计信息支持。

会计信息质量的上述本质特征,可以使我们清楚地了解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获得对于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客观要求。

二、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会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端正的职业态度、过硬的专业能力、和谐融洽的会计人际关系等素质,提供的会计信息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本质要求。

1.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会计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任何职业都有其行业公认的基本标准和职业操守,会计从业人员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完成会计职业所赋予的艰巨任务,这也是会计职业素质的基础。

会计从业人员首先应该爱岗敬业,能够吃苦耐劳,认真钻研会计技能,才能承担繁重的会计工作任务;会计从业人员还应该熟悉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法律风险,熟悉法律法规,为企业依法经营发挥作用;会计从业人员同时应该具备客观公正、诚实守信的品格,不因一己之私或少数人的利益牺牲企业或社会公众的利益;会计从业人员也应该具备优质服务的基本态度,切忌高高在上,不近人情,也不能稀里糊涂,任人摆布。

总之,一个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在开展会计活动时就会自觉地遵从内心的召唤,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为正确行使会计人员职责奠定良好基础。

2.积极端正的职业态度对会计职业素质有重要影响。职业态度是指个体在选择职业时的态度,包括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个人定位、自主决策能力与选择过程的观念。简而言之,职业态度就是指个人对职业选择过程和结果所持的观念和期待。可以肯定:积极端正的职业态度对于会计人员养成良好的会计职业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3.扎实过硬的专业能力是会计职业素质的重要制约因素。众所周知,过去只要会认数字、会打算盘的人可能就会成为不错的账房先生。但是,现代会计专业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扎实过硬的专业技能,掌握现代办公技术,熟悉本专业最新的理论知识以及与其相关的经济法律、企业管理等背景知识,才可能保证具有一定的职业敏感性,可见现代会计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会计人员要从事会计活动缺乏了必要的专业能力就难以对会计活动正确与否作出基本判断,而对于会计活动基本价值的判断恰恰体现了会计人员职业综合素质的高低,因此,丧失了基本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职业素质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4.和谐融洽的会计人际关系是会计职业素质的重要保证。任何组织和社会都是由人组成的,而会计人际关系的特殊性体现在组织或组织中的人之间的关系,是由于财务会计活动的需要而发展和建立起来的,是会计人员在会计组织中因为从事会计核算及会计管理活动而与各利益相关者所形成的关系,因此也称为财务关系。依其与财务对象之间的地位大致可以分为主从型会计人际关系,竞争型会计人际关系和合作型会计人际关系。前两种会计人际关系对于保持会计信息的客观性都是不利的,可能都会对会计职业素质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企业的会计人际关系中,会计人员要主动寻求建立起平等、沟通、合作的会计人际关系,为尽可能获取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打下良好的“人和”基础。

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是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综合素质

基于对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人员素质关系的认识,笔者认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是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综合素质。

1.选拔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对现有会计人员进行持续不断的道德修养教育。普及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提高会计人员忠诚企业、服务企业的意识,建立企业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培养会计人员对企业的归属感,让会计人员从企业文化中获得安全感,体会到成就感,进而形成会计人员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意识,将其转化为会计人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源动力。

2.加强教育,使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职业要求,在企业完整的生产经营活动链中发挥着独特的职业作用,也因此,就有一些人更看重所谓的“职业权利”,对这个职业有“非分之想”,从而产生错误的职业态度,形成误判的职业结果。实际上,笔者认为会计职业归根结底仍然是一个服务和合作的职业,只有良好的服务和合作才能产生良性的职业成果。因此,如何正确判断和理解自己的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应该成为企业对会计人员加强教育的重点。

3.加强培训,多措并举,促使会计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都说“会计好学不好干”,体现的就是会计的专业性综合性。完成一般的算账记账工作的会计人员比比皆是,但会计信息质量的本质,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职业判断能力、知识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首先应源于会计人员自身对会计工作的深刻认知,透彻理解会计理论及准则要求,并且关注企业经济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更新思维方式,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务的操作中去,在分析、判断中不断积累,提升专业素养及对待各类事项的处理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也有赖于企业提供多种培训渠道和方式,例如:理论培训、专项培训、岗位训练、实训参观考察、不同会计岗位的定期轮换、竞争机制的激励等,都被实践证明对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是有益的。

4.建立起平等、沟通、合作的会计人际关系。会计人员要学会顺应企业发展目标和文化特征的要求、会计职业服务和合作特点的要求、会计信息质量本质的要求,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学会在自己服务的会计组织平台上,建立起能够获得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平等、沟通、合作的会计人际关系,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

四、结束语

毫无疑问,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都是长期积累和学习的结果,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建立新制度,才能使会计人员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内外部环境,从而有效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进而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不断提高;使会计从业人员从会计信息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获得职业成就感,形成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与会计信息质量不断提高之间的良性发展格局,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财务服务。

参考文献:

[1] 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第3篇: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股权激励;会计信息质量

一、关于股权激励的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股权激励制度已经有二十多年历史。相对于西方国家对股权激励研究形成比较成熟的系统,我国关于股权激励的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学者近年来对股权激励的研究主要从选择股权激励的动机、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公司治理角度分析企业价值这三个方面进行的。

1.选择股权激励的动机

我国学者就选择股权激励的动机进行了研究。吕长江、严明珠等(2011)主要从制度背景、公司治理和股权结构、公司特征三个方面对上市公司选择股权激励的原因进行了研究,认为对人力资本的需求、不完善的治理结构、严重的问题都可能会促使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

2.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

我国学者对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上,研究结论不一致。周建波、孙菊生(2003)通过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建立模型发现股权激励促使管理层积极管理公司,提高公司经营业绩,因此提倡上市公司选择股权激励这一方式来增强公司对管理层的长期激励作用。罗富碧等(2008)搜集了 2002 年至 2005年我国实施了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运用实证研究了股权激励和投资决策之间的关系,认为高管股权激励对投资有显著正影响,股权激励促进了投资决策行为。

3.公司治理角度分析企业价值

对公司实施有效治理既离不开有效的监督,也离不开适度的激励。王华(2006)研究发现在考虑管理层的经济行为是在考虑自身利益与公司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股权激励对企业价值有着明显的关系,与公司的监控制度密切关联,对独立董事比例存在显著的反向互动关系,而与非执行董事比例存在显著的正向互动关系。

二、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综述

会计信息质量一直是投资者比较关注的焦点。会计信息造假及会计舞弊事件层出不穷,投资者不仅遭受巨大损失,而且引发了信任危机,给我国证券市场造成了非常恶劣的负面效应。对此,我国学者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会计信息质量的度量方法一直是学术界难解攻关的关键问题。我国学者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度量方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法进行的:

1.盈余反应系数

盈余反应系数指投资人对盈余宣告的反应程度,一般与会计信息质量负相关。王跃堂(2008)以盈余反应系数来来度量会计信息质量,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股权制衡程度与盈余反应系数正相关,即与会计信息质量负相关。

2.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评价指标体系

从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等方面为评价基础,通过对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进行等级考评,分数越高,会计信息质量越高,代表性的有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质量评级、南开治理评价指数等。王斌和梁欣欣(2008)以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布的上市公司信息质量评级度量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了公司治理、财务状况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关系。

3.会计信息质量的某一特征来测量

以盈余质量或者盈余稳健性、盈余激进度和盈余平滑度等指标表征会计信息质量。胡奕明和唐松莲(2008)通过信息披露质量、盈余管理程度、盈余激进度和盈余平滑度来度量会计信息质量的。

三、股权激励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研究现状

由于采用不同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度量方法,对股权激励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其结论也不同。

1.股权激励度与会计信息质量正相关

杜兴强(2007)实证研究认为股东实施股权激励具有积极效应,能够使管理层为了实现股权收益,努力达到企业规定的公司业绩,通过提高公司效益达到提高自己利益的目的,此时管理层与企业二者利益趋同,实现双赢,减少了盈余管理动机,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邓启稳(2013)以2009年沪深两市上市的1347家公司为研究对象,对上市公司激励机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董事会持股比例、董事长持股比例、总经理持股比例、高管人员持股比例与会计信息质量成正相关关系。

2.股权激励度与会计信息质量负相关

冉茂盛、李亚等(2009)通过建立静态博弈模型,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但结果不显著。许瑜、库德华(2013)采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质量评级来衡量会计信息质量,以2011年深圳证券市场主板39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数据,研究分析高管薪酬激励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发现:高管现金薪酬与会计信息质量显著正相关;高管持股比例与会计信息质量显著负相关。

3.股权激励度与会计信息质量不相关

赵秀乐、赵青(2011)以2005年-2009年的被中国证监会认定为会计舞弊的上市公司以及按行业、规模、年度指标选择配对的相同数量的没有被证监会认定为会计舞弊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数据,通过实证分析表明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方案与管理者进行会计舞弊行为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四、文献综述小结

我国学者对于股权激励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无论是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的文献都比较少,也不够深入和透彻。根据我国学者相关文献的回顾,归纳出以下几点不足:

1.涉及到股权激励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文献比较少,而且规范性研究比较少,研究成果缺少说服力。而且我国学者对股权激励的研究主要是从公司治理角度分析的,从会计信息质量的角度来研究的则比较少。

2.会计信息质量的衡量方法存在不足,而且对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水平进行衡量没有采用统一的衡量方法,导致实证研究的结果各不相同。

3.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学者大部分用的都是建立模型回归实证的方法,仅仅根据假设是否通过实证检验来判断所讨论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个前提下得出的结论不够准确,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吕长江,严明珠,郑慧莲,许静静.为什么上市公司选择股权激励计划?[J].会计研究,2011(1).

[2]周建波,孙菊生.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03(5).

[3]罗富碧、冉茂盛、杜家廷.高管人员股权激励与投资决策关系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8(8).

[4]王华,黄之骏.经营者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基于内生性视角的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6(1).

[5]王跃堂,朱林,陈世敏.董事会独立性、股权制衡与财务信息质量[J].会计研究,2008(1).

[6]王斌,梁欣欣.公司治理、财务状况与信息披露质量:来自深交所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8(3).

[7]赵德武,曾力,谭莉川.独立董事监督力与盈余稳健性[J].会计研究,2008.

[8]胡奕明和唐松莲.独立董事特征与公司盈余信息质量[J].管理世界,2008(9).

[9]杜兴强,温日光.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一项经验研究[J].财经研究,2007(1).

[10]邓启稳.上市公司激励机制与会计信息质量实证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3(12).

[11]许瑜,库德华.高管激励真的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吗?[J].会计之友,2013(12).

[12]赵秀乐,赵青.高管股权激励与会计舞弊――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之友,2011(5).

第4篇: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从1990年代初的深圳原野到1990年代末的琼民源再到银广夏事件,虚假及质量低下的会计信息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信心和整个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正是实践的需要,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是一个热门。

(二)文献回顾

关于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国外研究主要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两方面进行。在股权结构方面,Shleifer and Vishny(1989)认为股权集中在某些大股东手中,他们会有较大动力去监控管理者,使企业绩效提高。但当股权过度集中于大股东时,大股东具有以外部股东的利益为代价获取私有利益的动机。在董事会特征方面,Jesen(1993)认为规模大的董事会效率低且更容易被管理层控制,而规模过小的董事会工作事务过多使相应的会计信息质量下降。

国内学者对公司治理结构与信息披露质量关系的研究相对于市场发达的国家而言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发展很快。陈汉文等(1999)、杨静(2007)都是用规范研究法阐述了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披露的必然关系。在实证研究方面,王斌等(2008)认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结构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董事长与总经理合一, 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较低。胡奕明等(2008)发现独立董事占比较高,上市公司盈余信息质量较好。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1.董事会是公司治理核心机制之一,行使经营决策和对经理人员的评价与监督职能。董事会规模、构成等特征影响着董事会效率,进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假设1: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

假设2:独立董事比例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

假设3:两职兼任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负相关。

2.股权结构有两层含义:一是股权构成,即各个股东分别持有多少股份,在我国主要指国家股、法人股和流通股比例;二是股权集中度,如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等。

假设4:国家股比例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负相关。

假设5:流通股所占比例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

假设6: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Y: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当为不及格时取1,否则取0;X1:国家股占总股本的比例;X2: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例;X3: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和;X4:董事会人数;X5:独立董事比例;D1:董事长和兼任总经理取1,否则取0。

(三)数据来源

选取2009年被中国深圳证券交易所评估为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及格的18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为了控制外部影响,为每家不及格公司选取了一个配对公司――在同一交易所上市公司中选取与不及格公司同行业的披露质量未被评估为不及格的,且其2009年末与不及格公司资产总额最为接近。

由此,18家被评估为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格的上市公司与其18家配对样本公司共同组成本文实证研究的样本。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这18家信息披露质量不及格的上市公司中流通股所占比例较大,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也较高,独立董事所占比例较小,而且由一人兼任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只占总数的33.33%。说明两类对比公司的资产规模无论是在最大值、最小值还是平均值方面都非常接近,说明公司规模接近。

(二)变量相关性分析

运用软件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各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三)回归分析

在95%的置信水平下只有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独立董事比例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显著正相关。

其他因素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不满足假设,具体分析如下:

国家股比例与信息披露质量负相关,但不显著:由于国有股在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中都较高,在两类样本中并没有产生显著差异。流通股的比例未通过检验:说明流通股“搭便车”的现象依然存在,而且流通股的小股民盲目跟从者较多,使流通股不能有效作用。董事会规模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呈不显著负相关性:也就是小型的董事会其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容易发挥监控职能,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两职兼任未通过回归检验:可能由于在我国董事会本身的独立性不强,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对公司经营影响不大,这种不受约束的权力就有很可能降低信息透明度。

参考文献:

[1]陈汉文,林志毅,严晖.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由“琼民源”引发的思考[J].会计研究,1999.

[2]胡奕明,唐松莲.独立董事与上市公司盈余信息质量[J].管理世界,2008,(9).

第5篇: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会计;会计信息质量;财务监管;措施

1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必须强化财务会计监管

会计信息质量是否准确,与各利益相关者有直接的关系,不仅仅对企业内部有潜在的影响,同时对国家的经济秩序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现阶段,会计行业的信息失真现象已经成为了该行业的一大难题,如何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必须进行财务会计监管,以此为手段,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所以,加强财务会计监管的力度,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仅仅是会计行业的问题,也是国家的社会经济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使得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的需求越来越广泛,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必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容是要求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准确、完整等,是会计系统为了能够完成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进行的约束条件。会计信息的表现形式是财务报告,一旦财务报告失去了真实性,则导致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判断。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相互之间存在着依附关系,共同的为会计体系所服务。会计信息失真,所导致的信息使用者的错误决策,直接影响着使用者的最终需求,所以要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对财务会计信息要加强监管。

2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

(1)利益的驱动。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其唯一的动机是获取利益,追求自身的利益是造假者的行为动机。造假者在造假时,有时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有的是追求政治利益,为了这些利益,他们不惜铤而走险,甚至触犯法律。当造假者不能通过正常方式获取所追求利益时,会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获取,比如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虚报利润、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乱用会计政策、对资产进行造假等,最终目的是编制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会计信息,以获取自身或者局部的利益。(2)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因素。为了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对会计核算方面进行规范化,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条款,并已经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但是事实上,即使有相关法规制度,一些违法主体仍然会钻法律的空子,出现违法乱纪的现象。所以完善的法规制度,只能够预防一些违纪行为的发生,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仍然很严重。对于工作中出现的一些违法乱纪现象,往往不会受到法律制裁,而是以罚款作为处罚方式,这种情况纵容了违纪行为的发生,使得相关人员存在侥幸心理,对法律视而不见,即使被查处,也是交一些罚金了事。对于一些执法部门而言,在执法的过程中,不能按照法律的规章来办事,处理问题较为随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违法的行为,更加重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3)会计队伍的素质跟不上环境的变化。现阶段,大多数的用人单位对会计的上岗要求比较低,有的没有上岗职业资格证也可以上岗,有的虽然有上岗职业资格证,但是其业务水平和会计专业知识匮乏,一旦遇到突发的情况,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现阶段看来,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与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有着必然的联系,由于其较低的素质,虽然在工作中认真履行了会计的工作规范,但是其认知能力的有限性,最终导致了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况有差异,使得会计信息质量下降。另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也是导致会计信息质量差的一个方面,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一味的迎合领导,对领导的授意听之任之,没有以会计的职业道德为相关标准,偏离了会计工作的实际。在社会主义经济时期,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各项法律法规也在相继完善,这期间更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高具体表现在:有扎实的业务知识、专业的技能、较为丰富的经验,在遇到突况时,能够根据会计专业知识做出正确的处理和判断。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会计人员的素质还有待提高,这也是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4)没有健全的惩罚机制。现阶段,法律体系的不健全所导致的执法力度不严,执法效果较差,这样的执法环境纵容了违纪的现象,一些会计的造假行为得不到惩罚,其造假所得利益远远高于造假的成本,会计造假现象频发。政府应建立完善的违法惩戒机制,使造假者惧怕造假,其惩罚力度远远高于造假所得利益。

3加强会计监管的建议

3.1完善财务会计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做到严格执法

任何一个行业都离不开相关法律条款的制约,法律在有其强制性和权威性的同时,对行业也起到了一定的监管作用,在会计行业,如何确保财务会计监管的实施效果,必须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作保障。完善和健全的法律条款可以对财务的一些违法行为有抑制作用,同样也是维护了正常的财务市场秩序,创造了良好的财务会计环境。我国虽然已经颁布了《会计法》,但是其操作性相对缺乏,应尽快完善和健全其实施的细则内容,以确保其有较高的可操作性,与此同时,要加强其宣传的力度,树立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意识,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会计法的实施作用。要建立并完善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对违法的处罚力度要加大,并加大执行力度,将违法乱纪行为扼杀在摇篮里,为创造良好的会计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建立健全内部财务会计监管的规范体制

从现阶段来看,没有健全的企事业内部财务会计监管机制或者财务相关人员对财务会计监管机制认识不够,其机制形同虚设,监管的力度也被削弱,对于财务中的一些违纪现象视而不见,任其发展。这种现象更应该健全并完善财务会计监管机制,并形成相应的制衡机制,改革以往传统的管理体制,建立相应的管理约束机制,以保证财务会计监管机制的有效发挥。这样不仅能够将财务会计的违纪的动机扼杀在摇篮里,同时保证了其工作的独立性,使财务会计监管机制发挥其作用,同时也提高了财务会计人员对经济活动的监督。

3.3加强外部财务会计监管体系,做到有效监管

第一,政府监管主要是指通过我国的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督、保险监督等部门,对有关企事业单位进行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并进行宏观调控。政府财务会计监管能弥补市场经济下财务会计存在的缺陷。市场规律的运行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资源的重复与浪费在所难免,因此,通过政府监管,可以有效解决市场交易主体的财务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提高市场运作的效率。第二,社会监督是指通过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师事务所等委托注册会计师,以独立的第三者身份,对委托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审计监督。只有充分运用社会审计监督等外部财务会计监督,才能充分的加强企业外部财务会计监督力度,切实有效解决对财务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

3.4完善和规范信息披露

资本市场中,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最终导致了企业中的各种利益冲突。拥有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是符合市场监督的内容,同时也是维护各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信息披露的完善使得公司趋向高度透明化,加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的同时,也保障了其应有的权利,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有着推动作用。

4结语

根除会计造假这一痼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社会、法律、道德和制度等各个方面进行优化协调、综合治理。有效的财务会计监管是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运行的一种必要手段,也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保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决策者。

参考文献

[1]孙续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若干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1(3).

第6篇: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信息管税 会计信息质量

一、引言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变化发展,企业数量的大幅增长(全国平均年增长10%),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和财务软件的普遍应用,给税收征管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也将信息管税这一重大课题提上了日程。纳税户的不断增长、经营形式的多样化、经营业务的多元化,税收征管的复杂性和工作难度将会更加明显,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现象将会日益突出。传统的人盯人、以票管税、税收管理员属地管户的管理方式显然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自20世纪80年代起,税源监控管理的信息化开始受到世界各国高度关注,其内涵泛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而提高征管水平。西方学者关于信息管税的理论研究大多集中于税收征管组织信息化和税制优化方面。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查德·诺兰(chard.LNolan)总结归纳出了信息管税的一般规律,即“诺兰模型”,此后,诺兰模型和米歇模型被广泛应用到信息管税的研究当中。而诺贝尔经济学家J.Mirrlees和W.Vickrey则从不对称信息条件下进一步研究了税制优化问题。信息管税在国外税务实践中的探索显得更为迫切。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逐步建立了税收征管网络,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也建立了集中式的信息系统。国内关于信息管税的研究在近年得到迅速发展。信息管税对征管效率的提升作用益发明显,宋兰认为,信息管税是全面提高税收征管水平的必由之路,加强业务与技术融合是信息管税的关键。有学者将税源监控和会计规范联系起来,周玉婷(2006)提出应开发出适应电子商务特点的自动征税软件,建立严密的发票管理及防伪系统,严格控制现金结算的范围和数量,使税源监控的方式更加科学严密。当然,信息管税也存在一些问题,施忠华、魏建军(2009)指出了当前信息管税存在缺乏数据信息过滤防范机制等问题。吴少东(2009)认为,信息管税要以税收活动形成的信息流(主要是物流、资金流)为核心,对企业的信息流进行采集、加工、处理和风险管理;桑林则强调综合治税是实施信息管税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目前国内外关于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研究很多,大多文献集中在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或是探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上。大致上可以从会计信息的供给方和监管方两个不同参与主体加以概括:供给方的内部治理结构。Jensen和Meckling提出职业经理人的努力程度和股权报酬结构影响会计信息披露;林鸿霞论证了董事会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关系;监管方的相关措施和法规保障。郭志明指出会计准则体系的建成和运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Watts和Zimmerman研究合伙制的会计事务所可以有效减少承受的外部压力。前述观点首先基于理论和应用推广层面对“信息管税”模式做了探讨和分析,指出了在不同政治制度和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中,这种税收管理活动应用推广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而后一部分综述了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司内部组织结构和传统制度约束层面。其不足之处在于:一是目前的研究大多是基于传统管税模式下,特别是基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层面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所进行的研究论证,没有涉及到新型信息管税模式下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需求;二是没有考虑到这种信息管税模式约束下如何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以达到有效协同发展。

二、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现状分析

会计信息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信息,是经营者、投资者和管理者决策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各上市公司,企业及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受到严重质疑。我国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为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会计造假严重、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不及时等问题,而会计失实和造假则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低的根源。

第7篇: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 信息不对称 博弈分析

一、引言

当前,会计信息质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从1992年的深圳原野舞弊案,到2001年8月的“银广厦”事件,我国资本市场接连爆出会计信息失真的各种危机事件。美国“安然公司造假案”使人们更加关注会计信息质量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实效、范围、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对行业监管、公司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有助于人们区分效益良莠的企业,为信息使用者(如投资者、债券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降低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风险。证券市场成熟国家的经验表明,会计信息质量是影响上市公司经营和保护潜在投资者利益的有力工具,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在会计信息的监管和披露过程中,一方面,上市公司选择披露虚假或歪曲的会计信息时,如果不被发现,付出较小的成本就可以获得同等的报酬,甚至一定程度的超额报酬;否则,轻者被处罚金,重者就会被迫退出资本市场。另一方面,国家监管部门如果实施强大的监管力度,会及时发现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的违规行为,从而通过行政或法律的处罚,改变企业的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的稳定和发展;但是监管力度越大,监督管理的成本就会越高。如果国家监管部门不实施监管,企业违规的概率就会加大,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就会被破坏,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功能就会减弱。国家监管部门与上市公司为了各自的利益会产生冲突,由于信息不对称,就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博弈关系。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实际上是双方行为多次博弈的结果。

二、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博弈模型

我们假定整个资本市场由国家会计信息监管部门和资本市场上的各上市公司构成。会计信息披露监管部门与上市公司都是理性“经济人”。会计信息披露监管部门代表社会,目标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给资本市场中的上市公司提供真实、可靠的市场信息,实现资本市场的有序竞争、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上市公司的目标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通常会考虑会计信息披露的成本与预期的收益。为了获取较高的收益,上市公司可能会冒一定的风险歪曲企业的会计信息。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并不完善,会计信息监管部门与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上市公司往往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只提供会计信息披露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的信息,以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要。而且,上市公司有时会操纵会计信息披露,对有些信息不披露或歪曲披露,因为上市公司歪曲披露会计信息的成本会小于预期的收益。而且,即使在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时,上市公司为了获得投资者的更多的关注和良好的社会声誉,也可能会歪曲会计信息披露。

由于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上市公司真实或歪曲提供企业会计信息,国家监管部门并不是很清楚,但国家监管部门通过监管事后可以发现并实施惩罚。设为为上市公司歪曲披露会计信息被查处所受到的惩罚。C为国家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成本。为上市公司真实披露企业的会计信息时的预期收益。为上市公司歪曲披露企业会计信息时的预期收益。L为上市公司歪曲披露企业会计信息时对整个资本市场造成的损失。为上市公司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时对社会的产出。为上市公司歪曲披露企业的会计信息时对社会的产出。国家监管部门有两种选择:监管与不监管。上市公司也有两种选择:真实与歪曲披露企业的会计信息。这样,国家监管部门与上市公司博弈的预期收益矩阵为:

注:表中的数字分别代表国家监管部门与上市公司在各种可能的策略组合中的收益,即如果国家监管部门选择,上市公司选择,那么国家监管部门的收益为:+M- C-L,上市公司的收益为-M。

三、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博弈分析

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国家监管部门与上市公司之间存在着长期性的重复动态博弈的过程。从长期来看,国家监管部门与上市公司在选择策略时,通常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对方的策略,即国家监管部门监管的概率与上市公司歪曲披露会计信息的概率是相互独立的。

分析可知:如果国家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C越大,上市公司歪曲披露会计信息的概率就越大;如果上市公司歪曲披露会计信息被查出所受到的惩罚越小,上市公司歪曲披露会计信息的概率就越大。上市公司歪曲披露会计信息的概率直接受到监管成本和惩罚力度的影响。

分析可知:如果上市公司歪曲披露会计信息的收益比真实披露会计信息的收益越大,国家监管部门监管的概率就越大;如果上市公司歪曲披露会计信息被查出所受到的惩罚越小,国家监管部门监管的概率β就越大。

根据上面的分析,如果上市公司歪曲披露会计信息被查出所受到的惩罚Mp越小,上市公司歪曲披露会计信息的概率α就越大,国家监管部门监管的概率β就越大;如果国家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越大,上市公司歪曲披露会计信息的概率α就越大;如果上市公司歪曲披露会计信息比真实披露的收益越大,国家监管部门监管概率就越大。

四、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体系的完善

1. 建立、健全各项会计、法律制度,强化国家监管部门惩罚的力度,是防止上市公司歪曲披露会计信息的首要措施。在确定上市公司的惩罚时,不仅要考虑对投资者、债权人造成的损失,更要注意到企业的行为对社会、资本市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根据(1)(2)两式,只有当惩罚大于上市公司歪曲披露会计信息所获得的超额利润时,上市公司才会自觉披露真实的会计信息,国家监管部门监管的概率才会降下来,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才能消除,资本市场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社会资源才能在全社会达到帕累托最优。

第8篇: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范文

关键字: 会计信息质量; 企业管理; 重要性; 对策

1. 前言

企业在会计实践过程中,会计信息直接影响财务管理质量。会计信息能够有效搜集以及整理数据材料,提升数据处理有效性,为企业财务分析实效性以及财务决策科学性提供保障。会计信息质量包含了记录环节、传送环节与保存环节,这对管理者认知具有非常大影响。会计信息对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财务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对生产经营活动、产品开发工作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从目前企业管理来看,财务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更加合理分析会计信息,寻找财务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这样也能够促使投资者更加有效掌握企业会计信息。从目前来看,企业的财务分析工作主要针对资金使用、资金周转两部分。如果企业需求膨胀,那么管理者需要合理的分析融资情况以及资金流动,这样能够有效控制资金,这样能够通过最小成本实现更高发展。

2. 会计信息质量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分析

2.1 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调控企业管理工作

从企业角度分析,财务管理对企业经营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会计信息则在财务管理中居于核心位置。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影响企业管理有效性。企业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管理者需要结合会计信息实际情况来确定资金周转情况以及资金使用情况,这样能够合理调控企业资金流动情况以及企业资金融资情况,不仅能够节约成本,还能够节约企业成本。企业内部管理质量对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同时有利于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对企业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信息可靠性、准确性提供保障,对决策者决策合理性提供保障,有利于促进企业内部管理。

2.2 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解决企业管理成本

会计信息对企业前期决策、企业生产经营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就需要结合会计信息质量来有效调整企业生产战略。从企业生产经营角度分析,企业需要结合会计信息质量来有效了解企业前期的财务变动,实现财务设计与企业生产经营有效结合,做好会计信息对比工作,及时掌握市场变化情况以及消费者实际需求,这就为企业产品开发指明了发展方向,有利于提升有限资源实际使用效率,能够尽可能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2.3 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从上市公司的角度分析,利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能够为企业披露实际经营情况,投资者往往利用分析会计信息来评估自身投资方向。会计信息披露对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企业管理者可以利用信息披露来全面评估企业,对企业经营行为以及经营决策来进行综合性规划。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同时有利于强化行业的监管制度,有利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实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促进企业良性发展。总之,在企业综合性评估过程中,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市场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3. 会计信息质量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3.1 利用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来提升会计信息的需求度

随着市场经济环境日趋完善,企业法人制度在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实体,企业法人具备独立生产经营管理,社会其他实体没有干涉的理由和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法人摆脱了政府工作部门的限制,具有权责分明和产权清晰的特点,这样能够明确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促使企业具备自主经营管理以及自负盈亏责任,为企业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企业的角度分析来看,由于激烈的外在市场竞争促使企业逐渐放弃原有生产经营模式,这就需要从企业长远角度着手,构建更加完善的激励模式,提升会计信息使用价值,积极推动落实企业现代产权制度。因此,企业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需要重视构建更加完善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明确企业产权意识,逐步构建企业新型经营模式,利用高质量企业信息为企业管理提供有效保障。

3.2 做好监督会计政策的选择力度

为了能够提升企业会计信息可靠性以及相关性,需要不断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为了能够促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更加及时提供高水平会计信息,那么就需要不断加企业会计信息监督以及会计信息管理的选择力度。内部审计监督职能能够有效反映账目收支情况以及收支真实性,特别是合法权益保护以及企业内部管理方面。会计政策性质以及内部审计职能对企业会计政策监督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社会审计监督工作中,注册会计师需要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接受委托单位并且开展会计报表审计工作以及审计结果发表工作。政府工作部门需要借助社会审计监督开展企业会计工作,做好会计政策选择工作以及会计政策变更审计,有效预防快政策,提升企业会计报表质量。政府不仅需要承担服务工作、支持工作,还需要发挥监督工作,及时监控企业会计信息运行情况,有效利用企业会计政策来统筹企业生产全局。

3.3 创新企业管理模式来有效规避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从企业实际运营来看,企业管理者往往会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在账目方面造价,这就使得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失真,会计信息失真不仅致使会计信息缺乏使用价值,还容易错误引导投资者,容易产生无法预料的后果,因此,需要真实创新会计管理工作模式,有效消除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作为目前会计信息管理新形势,会计派驻制度能够实现上级主管工作部门向各个企业事业单位派出会计,从隶属关系角度分析,派驻会计和原有企业工作脱钩,这就需要相关工作部门进行统一管理,诸如,任职管理工作、考核管理工作以及继续教育工作等等,实现管理工作部门统一组织和协调发展。从工作方式角度分析,派驻会计往往具备独立工作权利,并不受到排至企业制约,在会计信息搜集工作、会计信息处理工作以及会计信息处理等方面也往往独立工作并且全权负责。会计驻派制度能够为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保障。

3.4 全面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财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对项目规模计算、项目规模选择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直接影响其专业性、可靠性,企业需保证生产记录与销售记录合理性、规范性,从人事管理角度需要明确财务工作人员职责分工,选择更加准确企业战略,有效改善在会计信息方面质量问题,逐步提升财务工作人员职业素质与道德修养。企业需重视财务工作人员资格考试管理工作以及定期培训,严格的控制会计上岗工作制度,逐步提升财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尽可能规避短期速成工作人员进入财务工作岗位,为会计信息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提供保障。企业还需做好财务职业道德工作环境净化工作,做好财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的宣传工作,构建更加完善财务会计职业道德准则,促使财务工作人员能够从道义上给予支持,这样能够更好完成本职工作,培养财务工作人员职业习惯与职业心理。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促使财务工作人员在回归企业过程中,还需将会计责任制度归入到企业的领导责任体系中,促使财务责任制度和业绩评估之间有效结合,企业经营者需要认识到财务工作人员责任感对实际工作重要影响,为财务信息质量可靠性提供保障。会计信息过程中存在错误,企业经营者个人监管工作在其中具有非常大的影响。部分企业存在着会计信息虚假编造的问题,那么企业法人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责任制度影响下促使企I领导明确自身在财务会计工作中的重要责任,能够促使企业领导更加关心与支持会计工作,严格的遵守国家相关纪律,为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保障。

4. 结语

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影响企业管理质量,会计信息准确性有利于促进企业收益。企业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需要重视数据精确性,重视数据的搜集整理工作。企业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需要有效整合各项数据,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利用信息数据有效反馈企业管理。企业在实际的管理过程汇总,需要重视会计信息质量,从信息数据开始来进行谨慎对待,重视信息保存程序性以及信息传递准确性,提升企业管理工作重量。会计信息质量直接的影响到企业管理质量,对促进市场健康发展,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霞. 解析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 财经界:学术版, 2015(10):233-233.

第9篇: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范文

摘 要:共同知识概念引入会计研究在我国基本上还处于初始状态。本文应用共同知识理论分析研究了会计信息形成过程中,供求双方的行为动机及相关能力对会计信会计毕业论文息质量的影响,认为扩大共同知识是当前改善和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一条崭新路径。

关键词:共同知识;会计;会计信息供求;会计信息质量

 

common knowledge, supply and demand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s quality

abstract:in china, it s still at the initial stage to apply common knowledge to analysis of accounting. the paperdiscusses the behavior motivation and relative ability of supply and demand as well as influence on the quality of accountinginformation by the theory of common knowledge. it is considered that enlarging common knowledge is a 51lunwen.com/kjbylw/new way to improvethe qual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ccording to today s conditions.

key words:common knowledge; accounting; supply and demand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quality of accountinginformation

一、问题的提出会计是一个提供信息产品的技术系统。尽管人们对会计信息产品的性质尚有公共产品说和私人产品说等不同的认识,但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等质量特征的要求则有广泛的共识。正如任何物质产品的交易存在着供应方和需求方一样,在会计信息市场中,会计信息产品也存在着供应方和需求方。虽然供求双方对会计信息产品质量的要求不可能完全统一,但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始终是会计这个技术系统的基本目标和内在要求。近年来,随着会计信息作用的被肯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关注便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热点,与此相适应,有关会计信息形成机制、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原因、会计信息披露与监管、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等等的研究也有了重大的突破。从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机制分析,在会计信息的形成、传输和运用的整个过程中,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是会计信息供求双方的动机、会计规则(会计法律、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和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等。蒋尧明研究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问题,在分析比较了客观真实和法律真实两种判断标准后,提出了判断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现实标准只能是法律标准的观点。吴联生则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规则性失真、违规性失真和行为性失真三类。王乔、章卫东把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操纵行为的动机归纳为政治动机、小团体利益动机等七种动机[1]。美国安然事件后,引发了学术界有关会计准则的制定以规则为基础还是以原则为基础的大量争论,以及有关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管理以行业自律为主还是政府监管为主更有效的广泛研究。然而诸如此类的研究,大多以委托—理论和合同(合约)理论为基础,通常总是把“信息不对称”作为会计信息质量不高或者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如孙铮等认为:会计信息的提供,“由于供应方和需求方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作为供应方的企业,常常利用自身的优势(占有信息资源的优势)从事舞弊”[2]。毫无疑问信息不对称确实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但对信息不对称究竟如何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假如信息对称时会计信息质量是否一定会较高等问题,现有研究都未能给出较满意的答案。共同知识的概念给了我们新的启发。共同知识与人们的有限理性问题结合在一起,共同知识与信息对称或不对称结合起来,可以说明和解释众多复杂的经济问题,包括会计信息的供求及其质量问题。

二、共同知识及其应用共同知识(common knowledge)概念的精髓是“知他人所知”。按比较直观的说法,“共同知识”就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事实,每个人都知道每个人都知道的事实,每个人都知道每个人都知道每个人都知道的事实……因而,“共同知识”是一个关于知识的无限推理链。当每个人都知道事实时,即你知道、我知道事实时,这是共同知识的第一层次;当每个人都知道每个人都知道事实时,即我知道你知道事实、你知道我知道事实时,这是共同知识的第二个层次;当每个人都知道每个人都知道每个人都知道事实时,即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事实、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事实时,这是共同知识的第三个层次,以此类推以至更高的层次。可见共同知识是所有可以推测知识的交汇的总和。按照谢识予的研究[3],哲学家d. lewis (1969)在描述“我知道你知道”的无限归纳过程时首次使用了“共同知识”的概念。共同知识的正式定义,由robert aumann (1976)引入经济文献。此后共同知识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哲学、博弈论、统计学、经济学、认知科学等各领域的研究。共同知识的概念不仅在研究中发挥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经常需要利用共同知识来作出各种判断和决策。如要测试一对新婚夫妇相互之间配合的默契程度,要求双方分别回答“早晨刷牙最喜欢用什么牌子的牙膏”这个问题,规定双方回答一致时有奖励,回答不一致时要给予象征性处罚。假如事实上,丈夫最喜欢a种牌子的牙膏,而妻子最喜欢b种牌子的牙膏。在这种条件下,夫妇双方要想获得奖励就必须运用共同知识对对方的想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分析测试结果有以下多种可能:一是丈夫回答a,妻子回答b;二是丈夫回答b,妻子回答a;三是丈夫回答a,妻子回答a;四是丈夫回答b;妻子回答b。第一、二两种结果不能得到奖励而要受罚,第三、四两种结果能够获得奖励不用受罚。具体分析原因可以发现:第一种结果,丈夫和妻子都按事实回答,故不可能达到一致;第二种结果,丈夫判断妻子会回答b,而妻子则判断丈夫会回答a,双方判断均不正确,因而也不能达到一致;第三种结果,丈夫判断妻子会回答a,妻子判断丈夫也会回答a,因而达到了一致;第四种结果,丈夫判断妻子会回答b,妻子判断丈夫也会回答b,因而达到了一致。以上分析足以说明,共同知识在判断和决策中具有何等重要的作用。共同知识应用于会计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如shyam sunder教授运用共同知识理论分析了股票市场和存货计价方法的后进先出法,进而探讨了会计准则、会计信息流程、财务分析等问题,得出了一系列较有说服力的研究结论[4]。

三、共同知识对会计信息的供应及其质量的影响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一般由企业编制并

--> 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确定。在这个阶段与会计信息供应质量相关的主体,主要包括企业管理层、财会人员、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

(一)企业管理层的行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企业管理层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起着主导性作用。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资源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生产经营资源和财务核算资源两大方面。前者包括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生产资源、营销资源和管理资源等资源,后者包括会计核算、财务分析、财务管理和财务控制等资源。企业管理层全面掌握这些内部信息资源,利用这些内部信息资源就能左右会计信息的供应及其质量。会计信息外部使用人相对管理层而言,这些企业内部信息资源了解较少或者很少,这就存在着一个信息不对称问题。但具体分析,也不能一概而论。从我国的企业股权结构来看,在股权集中和一股独大(无论是国有控股企业的国有股一股独大,还是私人控股企业的个人股一股独大)的条件下,企业现有的大股东基本上也拥有企业的全部内部信息资源,因而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管理层如基于争取上市、增发配股、取得贷款、少缴税金等等目的,而降低会计信息的质 量,对企业原有的股东,特别是大股东来说或许是同样有利的,但对其他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则是一种利益侵害;企业管理层如基于业绩报酬和职务升迁等目的,而降低会计信息质量,则对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都是利益侵害。运用共同知识理论来解释,企业管理层与大股东之间信息基本对称,具有较多的共同知识,假如管理层想提供质量较低甚至虚假的会计信息,而大股东会出面干预或制止,质量低下或虚假的会计信息就不易提供;再则,假如大股东期望管理层提供质量较低甚至虚假的会计信息,而管理层没有响应或设有付之实际行动,质量低下或虚假的会计信息同样也不会提供。只有具备双方的动机和判断一致这样的共同知识条件时,质量低下或虚假的会计信息才会产生。可见在这种情况下,质量低下或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是大股东和管理层之间共同知识作用的结果。企业管理层和除大股东以外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相互之间共同知识较少,因而在利益机制作用下,管理层往往容易利用“我知道你不知道”的假设和判断来提供质量低下或虚假的会计信息。

(二)企业财会人员的行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财务人员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起着直接性作用。财务人员是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初始编制者,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会人员的职业水准和行为动机。财会人员编制会计信息要受两方面基本因素的制约:一是会计规则;二是管理层的意愿。先从会计规则因素分析,会计规则是财务人员编制会计信息的依据。会计规则制约财会人员编制会计信息可区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假定现有的会计规则是完善的,则, (1)如财会人员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规则具有同样的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此时财会人员编制何种质量的会计信息,取决于其在共同知识的基础上,对他人的对于会计规则的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判断; (2)如财会人员对会计规则的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高于或低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此时财会人员编制何种质量的会计信息,主要取决于基于自身能力而对他人能力的判断; (3)如财会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超出了会计规则边界范围,此时的会计信息质量完全取决于财会人员的个人经验和专业偏好。第二种情况,假定现有会计规则是不完善的,财会人员和信息使用者都会有所发现并利用会计规则不完善的缺陷,此时财会人员编制何种质量的会计信息,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财会人员发现与利用规则缺陷的能力,以及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发现与利用规则缺陷的判断。再从管理层因素分析,管理层是财会人员的领导者,他们的意愿对财会人员编制何种质量的会计信息至关重要。财会人员与管理层之间总体上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财会人员如在管理层的指使或授意下编制质量较低或虚假的会计信息,大都属于一种博弈行为,其实也正是共同知识作用的结果。据雷又生等的调查[5],对目前发生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约88. 8%的财会人员是没有主观故意的,若非领导的授意、指使,他们不愿造假。由此得出结论,目前大部分财会人员陷入了“囚徒困境”,即财会人员如果不执行领导指令,会受到领导的打击报复,甚至失去工作,如执行领导的作假指令,则违背道德和规定,但可从单位获取相应的利益,于是乎一般财会人员会选择执行领导指令而作假,这逐渐成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上述处于“囚徒困境”中的财会人员作出的作假选择,正是建立在“执行领导指令作假可以获得利益”这个共同知识的前提基础上的,试想如果财会人员现有的共同知识前提是“会计作假被领导发现后必然带来利益损失,甚至丢掉工作”,此时财会人员自然不会主动作假,而且可以推想,那怕是过失行为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下降的现象,财会人员也会尽量避免,这就是共同知识的力

(三)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起着保障性作用。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对非客户企业的会计信息而言,基本上属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但对于客户企业的会计信息而言,可以将其看成是特殊的会计信息供应者。经注册会计师审计鉴证并发表意见的企业会计信息既对其他使用者判断和决策十分重要,也会对客户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产生重要影响。通常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既要顾及客户的要求,又要规避执业风险,其行为的选择往往比较理性和谨慎。从现实的情况分析,直接影响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外部因素主要是会计规则和监管力度。就会计规则而言,如果注册会计师对现有的会计规则有较好的认知和应用能力,而企业又清楚这种事实,企业通常不会轻易编制质量低下或虚假的会计信息;反之,如果注册会计师对现有的会计规则没有较好的认知和应用能力,而企业又清楚这种事实,企业就有可能编制质量低下或虚假的会计信息。换一种假设,如果企业及财会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对会计规则具有同样的认知和应用能力,并且彼此都清楚这种事实,在这种情况下,若企业提供了质量低下或虚假的会计信息,而注册会计师没有发表保留或否定性的意见,这就是利用共同知识所采取的共同舞弊行为。就执业监管(行业自律管理和政府监督管理)而言,如果执业监管力度较大,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又清楚这种事实,那么即使有强烈的利益趋动欲望,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也不会轻易放过企业提供的质量低下或虚假的会计信息;相反,如果执业监管力度较小或者流于形式,并且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清楚这种事实,那么在有强烈的利益趋动欲望时,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就有可能利用共同知识故意放纵企业提供的质量低下或虚假的会计信息,从而以侵犯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为代价来获取自身的利益。四、共同知识对会计信息的使用及其质量的影响从根本上说,会计信息的质量是由信息的供应方决定的,但会计信息的使用方作为信息需求者也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选择间接影响供应方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现实生活中,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三方面。

(一)投资者的行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投资者是企业会计信息最主要的需求者和使用者。在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充分或不完整的条件下,投资者与企业之间(除一股独大的大股东外)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投资者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甄别能力和反应状况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有

--> 着重要影响。如果投资者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具有较强的甄别能力,或者对企业提供的质量低下或虚假的会计信息会作出强烈的反应,那么即使对会计信息缺少外部监管或监管不太有力时,只要企业认识到这种现实,其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仍然会较高;如果投资者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较弱的甄别能力,或者即使发现了企业质量低下或虚假的会计信息也不会作出强烈的反应,那么在缺少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外部监管或监管不太有力时,只要企业对此现实有准确的判断,就有可能提供质量低下或虚假的会计信息。而处于以上该种环境中的投资者与投资者之间的不同决策选择,则主要决定于各自的判断能力。一般情况是:证券市场中的投机性行为,双方在不具有共同知识时,交易往往能够成立,而在双方具有共同知识时,交易通常不能成立。因为只有当准备出售某种股票的一方判断“该股票价格短期会下跌”,而准备购买该股票的一方判断“该股票价格短期会上涨”时,双方的博弈才能成功。如果双方都认为该股票价格短期会下跌或会上涨,则双方博弈结果该项交易就不会成立。这种现象意味着,在会计信息不充分或不完整条件下,投机性行为的股票买卖双方在不具有共同知识时作出的判断才使交易获得成功。而证券市场中的投资性行为,双方在具有共同知识时,即对该股票价格的短期变化和未来趋势双方判断一致时,各自出于理性考虑,结果交易往往能够成立,而在双方不具有共同知识时,即对该股票价格的短期变化和未来趋势双方判断不一致时,交易通常不能成立。在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比较充分或比较完整的条件下,假定投资者与企业之间处于信息相对比共同知识、会计信息供求与会计信息质量较对称状态,此时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者素质和研究精力的影响。因为“会计报表的天然使用对象是那些拥有适当的财会专业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又愿意用合理的精力研究会计信息的人”。

(二)债权人的行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债权人也是企业会计信息的重要需求者和使用者,债权人的行为同样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产生较大影响。通常情况下,债权人为了追求持续性的经济利益,出于防范风险和避免损失考虑,而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有较高的要求,当企业认识到这现实时,其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一般较高。但在另一种情况下,当债权人出现追求短期利益倾向而对企业提供的经过粉饰的会计报表资料更感兴趣时,若缺少强有力的监督管理,企业就可能无所顾忌地提供质量低下或虚假的会计信息。

(三)政府的行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政府是一个庞大的机器。政府作为一个整体对企业的会计信息来说,既是使用者又是监管者。具体分析,政府的各职能部门承担不同的职责,其各自的行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政府的统计和经济发展等管理部门作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使用会计信息主要是为了总结管理业绩和进行管理决策,他们的行为主要受政绩观支配。如果政绩观正确,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必然要求较高,这种情况下共同知识的作用会促进企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如果政绩观不正确,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必然要求较低,有时甚至需要借助于企业的虚假会计信息来编造虚假的政绩,这种情况下共同知识的作用就会促使其有意无意地纵容企业提供质量低下或虚假的会计信息。政府的税务部门使用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主要目的是计算征收各种税收和加强税收的征收管理。在该收的“应收尽收”和不该收的“分文不取”的思想指导下,必然要求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若企业完全知道如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时,一般不会贸然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如果税务部门对该收的税为了调节收入进度或其他目的没有“应收尽收”,或者对不该收的税为了完成收入任务及其他目的而收“过头税”,在这种情况下若企业完全清楚不能满足税务部门要求的经济后果时,企业通常会选择隐瞒或虚构收入等做法来满足税务部门的要求,从而被动地提供质量低下或虚假的会计信息。这种现象已被大量的现实所证实。①政府的证券监管和会计监督部门作为企业会计信息的监管者,其作为对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具有关键性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与其披露的性质和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不论是自愿披露还是强制披露的会计信息,披露的信息越是充分和完整,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与供应者之间有关的共同知识就越多,会计信息的相对质量就越高。但任何会计信息的披露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政府管理部门的管理目标,应当是通过制定会计规则使会计信息质量与其披露的代价之间达到理想的均衡点。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会计规则是政府管理部门的首要管理职责。更进一步考量,会计规则的有效性依赖于其执行和监督执行的有效性,无效的会计规则还不如没有会计规则。概而言之,政府管理部门制定的会计规则越是科学且监督执行的效率越高,会计信息供求及其相关各方都比较清楚这种事实时,会计信息质量可能较高,否则会计信息质量一定不高。五、初步结论与相关建议共同知识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知识宝库,以上的研究分析无疑十分肤浅。尽管如此,从以上对共同知识的认识和对会计信息的供求及质量的分析中,我们还是可以得出如下几点初步结论:第一,无论信息不对称还是信息对称条件下,共同知识在会计信息的供应者与需求者之间、会①国家审计署曾组织17个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对35个市(地)税务机关2002年至2003年9月的税收征管情况进行审计调查。结果发现,税务机关人为调节税收进度、有税不收的金额达200多亿元,而为完成税收计划征收“过头税”的金额超过10亿元。这种税收环境下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可想而知。计信息供应者相关主体之间和会计信息需求者各方主体之间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把会计信息的供求及其质量视作一种交易合同,则相关各方在合同交易过程中的任何行为选择都可以看作是共同知识作用的结果。第二,会计信息的质量由供求双方及其他相关各方共同决定。其中会计信息的供应方对会计信息质量起主导作用,而会计信息的需求方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起影响作用。供应方决定会计信息质量的直接因素在于其企业管理层和财会人员的利益动机、对会计规则的认知与应用能力,以及对需求方知识的掌握与判断能力,而需求方影响会计信息的直接因素在于其相关主体的动机、对会计信息的认知能力,以及对供应方知识的掌握与判断能力。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动机及对会计规则的认知与应用能力,同时影响会计信息供求双方的行为及其会计信息的质量。第三,要确保会计信息符合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质量特征要求,需要科学的会计规则和监督会计规则有效执行这两个约束条件。而政府的有关部门在这两个约束条件的创造过程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主角。扩大会计信息相关各方的共同知识,是当前改善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一条崭新路径。根据shyam sunder教授的研究结论,达到共同知识的途径有三个:一是提出一致意见;二是选择突出的特点:三是遵守领先或惯例,也即把一致意见、突出特点和领先或惯例作为共同知识的基础。基于上述的初步结论和达到共同知识的这三个途径,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会计规则前应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尽量形成一致意见;对已经制定的会计规则应进行广泛宣传,解释其中的各种突出特点,尽量形成统一认知;对会计规则尚未明确规范的会计事实应总结现有的领先做法或惯例,尽量形成通行做法;对执行会计规则的状况应明确优劣、是非标准,并施以公正、严肃的奖励或惩罚措施,使之形成会计信息相关者的社会性共同知识

--> 。

参考文献:

[1]王乔,章卫东.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操纵行为探析[j].会计研究, 2002, (12): 42-44.

[2]孙铮,王志伟,吴茜.市场监管、公司治理、会计改革[j].会计研究, 2002, (12): 12-15.

[3]谢识予.纳什均衡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177-192.

[4] shyam sunder. knowing what others know: common knowledge, 51lunwen.com/kjbylw/accounting, and capital markets. accounting horizons,december 2002. 305-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