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平安银行发展范文

平安银行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平安银行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平安银行发展

第1篇:平安银行发展范文

平安的“大银行情结”

事实上,做保险出身的平安,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做大银行业务的任何一次机会。早在2005年广东发展银行重组时,平安就抛出226亿元的资金竞购广东发展银行85%股权,后来以花旗为代表的财团胜出,平安又将目光投向同处于深圳的深圳商业银行。

2007年6月,深圳商业银行吸收合并原平安旗下子公司平安银行,并更名为深圳平安银行。今年1月,深圳平安银行获准更名为“平安银行”,由此迈出了由城商行到跨区域银行,再到全国性商业银行的重要一步。

而平安对深发展控股权的觊觎,早在2006年便显露无遗。据此后接受本刊采访的一位平安高管的回忆,当时双方谈判非常深入,离成交仅是一步之遥。对于中国平安这家愿景为保险、银行、投资三足鼎立的金融控股公司而言,一张全国性银行牌照乃是其完成最终使命的必备之物。但在2006年9月开启的谈判中,平安最终拒绝了新桥抛出的两倍溢价收购条件,与深发展控制权失之交臂。

缘何“情定”深发展

在与中海油、中移动、国开行等多个不同行业“大鳄”传出“绯闻”后,深发展终于“情定”中同平安。

资本充足率一直是困扰深发展的一个问题。近年来,深发展已经通过利润留存、认股权证行权、发行次级债券等方式持续补充核心和附属资本。深发展今年一季报显示,截至2009年3月31日,其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5.23%和8.53%。6月1日,其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15亿元15年期混合资本债,通过筹集附属资本,提升该行资本充足率50个基点。

深发展曾在2009年一季度业绩报告中公开披露,将推行一系列资本补充计划,在2009年将资本充足率逐步提升至10%。自然也不排除增发一事。

2007年11月,深发展与宝钢集团签署股份认购协议,拟以非公开发行方式向宝钢集团定向增发1.2亿股股份用于补充资本金。然而,此后上证综指从6124.04点的高位一路下跌,深发展股价大幅缩水50%以上。由于增发价格问题,2008年9月,深发展与宝钢集团公告友好“分手”,宝钢入股深发展终告失败。业内人士分析称,从深发展目前的股价以及市场走势来分析,中国平安此时参与深发展增发,不失为一个好时机。

平安银行前景如何

平安与深发展“联姻”后,平安银行是否将会与深发展进行整合,在同一集团下两家银行将如何解决同业竞争的问题,也成为近日媒体的关注焦点之一。

毫无疑问,中国平安在此次收购中是唱主角的一方,外界也近乎一致的认为,通过一系列的整合,深发展不日将更名为平安银行。而记者对中国平安证券部的电话采访中,其一位工作人员也并未予以否认,只是说“时间并不确切。”

对此,中国平安总经理张子欣表示,在现阶段谈上述两家银行的整合为时尚早,但未来的发展,将会在一定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规划,目前只会先走第一步。而且,两家银行都有自己机构的扩展计划,它们仍将继续按照各自原有的计划进行。

深发展董事长法兰克・纽曼表示。相对而言,平安银行规模比深发展小很多,网络也不如深发展广,双方在许多城市不存在机构重叠的问题。如在深发展开有分行的十几个中心城市,平安银行就没有设立分支机构,因此,双方存在较大的互补性。

平安集团银行业务首席执行官理查德・杰克逊也指出,因为在此次交易协议中并没有讨论到银行资源的整合问题,因此,暂时不对此进行评论。不过,理查德也不否认,平安银行与深发展银行各有优势,如深发展银行的贸易融资方面较强,特别是供应链的贸易融资。其贸易业务在整体业务中占比较大,说明其贸易融资已获得了市场的认可,而平安银行则更侧重于零售与信用卡业务,目前其流通信用卡已达200万张,但贸易融资则不太强。所以,两家银行的定位有很多可以互补之处。

中国平安的最新财报显示,银行业务对中国平安的利润贡献率尚不足20%,而在平安银行的《五年发展规划》中,则期望将为平安集团贡献33%以上的利润率。因此可以推断的是,在获得深发展的资源后,平安银行的盈利能力将大大增强。

国都证券金融行业分析师邓婷认为,对于平安而言,收购深发展无疑是正确时候做出的正确选择。银行在平安综合经营发展战略中占据核心地位,但是单凭平安银行的规模,很难实现其在银行业务上扩张的雄心。而深发展作为一家全国性的商业银行,在18个城市中拥有18家分行,总计282家机构网点,通过整合深发展和平安银行的渠道资源,平安在银行业务上的实力将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银保合作”成市场关注焦点

平安人寿现为中国第二大寿险公司,拥有超过35万人的人销售队伍,盈利能力位居业内前列,其控股股东为中国平安,持有平安人寿99.33%的股份。根据最近的金融时报排名,平安人寿在保险业中市值排名世界第三,拥有近4500万名个人客户和200万名公司客户。

平安入主深发展后,对于市场普遍关注双方是否加强银保合作,来推动双方核心业务的快速发展的问题,法兰克・纽曼表示,中国平安和深发展虽然尚未就将来合作制定明确的计划,但深发展可以预期将银行产品与服务提供给平安的庞大客户群。双方还可以通过分享专长领域经验和最佳实践,为客户提供更好服务。

理查德・杰克逊也表示,在正确的时间点上加强银保合作,是对双方都有吸引力的一个行动,而是否通过深发展平台销售平安寿险产品,这要取决于双方日后签订的相关协议而定。

第2篇:平安银行发展范文

中国平安作为当前国内最大的金融集团之一,其汇聚投资、银行、保险等多项业务为一体,具有多元、紧密、整合的综合金融优势平台。平安银行承担着中国平安的三大业务板块之一—银行业,将在互联网金融业务上打造出自己的特色竞争力。中国平安目前拥有约400万的企业客户,而个人优质客户约为企业客户的近20倍,同时客户服务网辐射全国多个省市和地区,服务客户近6000万,约有450余万推销员任职于平安人寿。依托平安集团的电子商务平台,全方位多层次地整合并分析客户的习惯和理财水平,打造集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于一体的闭合回路,将对平安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1.携手保险业优势。借由中国平安庞大的保险业务系统,相比于其他银行,平安银行在一些方面明显具有优势。其不仅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快捷地进入到新的金融业务领域,而且可通过中国平安的销售网络和渠道,最大限度地实现客户间的资源共享,在降低经营成本的同时,扩大销售规模,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此外,通过有效利用信息系统和业务系统,平安银行可在降低经营和管理成本的同时极大地提高其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推进其金融业务的良性循环。2.综合金融优势。在中国平安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下,综合金融有望成为平安银行的最大优势之一,综合金融是指将此前的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有针对性地制定金融服务方案。3.交叉销售优势。作为中国平安综合金融战略下的具体体现,交叉销售能极大程度上利用中国平安内的现有优势和资源,并将“一个账户,一个客户,多种产品,一站式服务”的远景转化为现实。

二、平安银行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

(一)平安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解析

平安银行依托综合金融优势,借助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整合对公和零售资源,将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公司业务、零售业务、资金同业业务、投行业务、小企业金融业务等形式展出,在对各类业务进行风险管理的同时,经由银行、保险、投资业务交叉销售推出,供客户选择和消费。

(二)平安银行与同业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对比

平安银行的互联网金融业务重点在于个人理财和小微企业金融方面,下面将以这两种业务为例来剖析平安银行的互联网金融业务。1.互联网金融业务对比—以个人理财业务为例。传统意义上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自然人为服务对象,利用其技术、网点、信息、人才与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借助各种理财工具,从而帮助个人客户达成投资或生活目标而提供的综合理财服务。从个人理财业务方面分析,各家银行的理财业务存在一定范围的趋同性,但市场竞争越充分,各家银行所能获得的超额利润越低,因而需要通过细化目标客户群,根据自身优势,以较低成本为不同客户群体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而针对特定目标客户群提供简约化、标准化的理财产品和服务正是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所在,因而在各家银行布局互联网金融的过程中,就需要着重做好针对以往目标客户群对相应理财产品和服务存在的盲区和空白,密切联系客户需求,牢牢定位代客理财的管理观念,不断细化市场客户群体,开发新的客户群体。2.互联网金融业务对比—以小微金融业务为例。商业银行小微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技术,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将为小微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互联网金融打造的优势平台将使商业银行在发展小微金融过程中,更加注重小微金融的特定目标客户:小微型企业以及贫困或中低收入群体,以及助力商业银行根据需要推出针对特定目标阶层客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将解决传统银行业务模式在发展小微金融业务中的成本高、收益低的困局(见表1)。

(三)平安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产品—“平安盈”剖析

2013年11月29日,平安银行发力互联网金融推出的网络理财工具“平安盈”正式上线。“平安盈”是在互联网上为投资者提供创新金融服务的电子银行账户。目前,“平安盈”资金投资对象为南方现金增利货币基金。平安银行计划与平安集团范围内的金融机构广泛合作,包括但不限于保险公司、银行、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截至2014年2月27日,平安盈累计申购额已超过11亿。表2和表3将平安银行和各类金融企业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代表产品进行了对比。根据表2和表3可以看出:“平安盈”在当前互联网金融市场上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但相对于其他同业无明显竞争优势,且各类互联网金融产品在产品定位和设计特性上趋于相近。这也从一定层面反映了平安银行在发力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前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需要关注来自同业的巨大竞争,打造特色行业竞争力。

三、平安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运营情况分析

(一)平安银行的现金流结构分析

如图1、2、3所示,以收购后的2012年1月为界,2012年各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明显高于收购前的各季度金额。以平安银行发力互联网金融业务的2013年3月为界,2013年各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弱于2012年各季度金额,同时,无论是收购前后还是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前后,平安银行季度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及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总体呈上升态势,且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前后平安银行业务显著活跃,说明公司正处于成长阶段,财务风险较低,公司潜力较大。

(二)平安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盈利模式分析

平安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中间业务收入。在互联网金融业务上,平安银行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更好地经营公司业务、零售业务、资金同业业务、投行业务、小企业金融业务以及平台搭建工作,从而提升其盈利能力和水平。平安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2013年后3个季度中,其中间业务收入显著增长,展示了其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迅速,且绩效明显(见图4)。同时,如图5、6所示,以平安银行发力互联网金融业务的2013年3月为界,平安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后,其各季度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相比之前同期有所上升,各季度总资产总体上呈增长态势,由此说明了平安银行发力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正确性,这一战略转型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平安银行的盈利模式,使其在同类银行中更具竞争性。平安银行转型后的短期内,其每股收益相比之前同期呈下降态势(见图7),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战略转型的短暂过渡期内,平安银行需要调整目标客户群方向,协调各业务关系,面临较大的不稳定因素。这就要求其对自身业务发展做出更清晰的定位和规划,同时在管理上投入更多精力,以保持其战略转型的良性循环。

(三)平安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后的企业价值分析

通过分析平安银行近几年的股票市值可知,其总体呈增长态势,展现了平安银行重要的企业价值。平安银行公布的2014年1季度有关财务报表显示,报告期末总资产高达20971.02亿元,相比年初增长近10.86%,引领同业,净利润高达50.54亿元,同比增长约40.82%,基本每股收益为0.53元,同比增加了近0.09元,为业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巨大的发展潜力显示出平安银行对客户的持续吸引力,有助于其巩固市场地位,加强未来创造收入来源的潜力。可见,平安银行战略转型,发力互联网金融业务,将助其打造综合金融的核心优势,形成特色核心竞争力。

四、进一步推进平安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的建议

对于平安银行而言,为更好地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需要在明晰自身发展定位的基础上,更好地利用关键资源能力,借鉴同类银行业务发展优势,优化业务系统,同时加大对大数据技术的重视,着力控制风险,降低不确定性。

(一)明晰目标客户群结构

从定位来看,当前,平安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有着明确的目标客户群—小微企业和个人金融。从长远看,平安银行还需要进一步权衡不同客户群的资源投入,设计针对不同客户群的差异化互联网金融服务,优化不同客户群的市场份额。

(二)向全方位金融服务转型

中国平安作为平安银行的控股母公司,其融资保险、银行、投资等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综合金融平台将为平安银行向全方位金融服务转型提供巨大的支持,平安银行应充分利用这一关键资源能力,形成行业特色竞争力。

(三)整合营销渠道

借助中国平安的综合金融优势,平安银行享有交叉销售的特殊优势,与此同时,平安银行还需要根据自身业务系统整合庞大的销售渠道,力求在降低营销成本的同时提高销售力度和范围。

(四)与战略伙伴开展合作

在互联网时代,第三方支付社交网络不仅是竞争对手,也是同盟,商业银行只要进行适当的合作,双方将都可以开拓新的市场。在这方面,平安银行可以与业内龙头互联网企业合作,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借助互联网企业技术、渠道优势,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在此过程中,还需处理好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竞合关系,理性面对,在竞争中把握先机。

(五)注重网络理财

在网络金融方面,平安银行需要加强与电子银行渠道的专业财富管理机构在债券、外汇、基金、保险、私募基金、私人银行及其他贵重金属和产品线的合作,创造全面的财富管理网上平台,不断提高产品的信息检索、财务规划咨询、增值服务转移后的产品量身定制金融解决方案。

(六)探索风险防范举措

第3篇:平安银行发展范文

9月24日晚间,一则来自平安银行的公告引爆资本市场。这则公告称,董事会于9月21日收到董事长肖遂宁、行长理查德·杰克逊的辞呈,两人的职位拟分别由平安集团副董事长孙建一及刚刚离职的民生银行副行长邵平接任。

一夜之间将相齐换,平安集团二号人物孙建一进驻银行顺理成章,而“空降”的新任行长邵平则是民生银行的“宿将”。令人意外的是,直至平安公告之后,民生银行才发出公告,确认邵平已从该行副行长任上离职,在此之前无论是民生方面还是平安方面都没有透出风声。本刊记者第一时间联系肖遂宁和理查德·杰克逊,但两人都对去职一事三缄其口。

该来的一天还是来了。

只不过,很多深发展老员工和资本市场都没有预料到,如此重要的两项人动会在同一时间。这样的组合,对于刚刚稳定的平安银行如何引入“平安”基因和“民生”凶悍作风,带来种种遐想。

平安嫡系

对于肖遂宁及理查德的去职,市场早有预期。平安银行整合深发展进程数年以来,深发展原副职至最近已经换血完毕,原平安银行相关高管陆续入掌深发展相关业务部门,行长及董事长一职的撤换也在情理之中。至此,在现任平安银行的高管中,只有主管公司业务的副行长胡跃飞是深发展的“老人”。

不过,新平安银行董事长和行长两大核心职位同时撤换,还是展现出平安一贯强势的行事风格,同时也标志着平安全面主导时代正式到来。

此次变动中,孙建一出任平安银行董事长一职并不意外。自从80年代被马明哲从人保挖到平安之后,孙建一一直是马的左膀右臂,过去平安通过几步战略逐渐组建起合并前的平安银行的过程,孙建一也长期扮演一线的操盘者,也曾担任过合并前的平安银行的董事长。

孙建一在平安集团内部一直是“忠厚老者”的形象,为人柔和,处事平衡,擅于拿捏关系。在平安集团当年的多次关键性谈判中,均是由他带队出席,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此之前,由于马明哲负责替集团制定目标和战略,作为平安集团副董事长的孙则较多地把时间花在对外和具体业务的沟通协调上,在内在外都是平安集团的二把手。

在平安银行整合深发展的过渡阶段,孙建一在两者的企业文化融合上所下功夫颇多。2011年,他就和深发展党委书记王骥以党建工作为名,一起跑遍了深发展的各个省级分行,意即安抚各位地方大员及“推销”平安文化,减少进一步整合可能引起的文化摩擦。

在他的努力下,平安深发展换标一事最终朝着预想的方向前进,并于今年8月顺利走完了流程。

以孙建一作为新平安银行的董事长,不但是平安加强对银行掌控的常规步骤,也显示平安集团对这块目前受托资产管理规模万亿以上的领域异常看重。

作为平安金控架构最后完成整合的板块,平安的一些其它部门诸如信托和产险,都期待与平安银行的深度合作,而孙建一正是充分释放板块协同效应、提升平安银行盈利能力的合适人选,其在集团内长期积累的权威和擅于协调的个性也有助于银行在平安的金融综合协作大版图中话语权的提升。

民生血统

与孙建一的顺理成章相比,邵平的“空降”有些让人惊讶。根据民生银行8月底刚刚公布的半年报,作为民生排名第二的副行长,邵平的任期原本至2015年。他亦担任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主席一职,主要负责银行的风控工作。

从履历上看,邵平可谓民生银行名副其实的创业元老,1995年即参与民生银行筹建,历任信贷部总经理、上海分行行长、总行行长助理,直至总行副行长,并亲身参与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创建、改革、转型、发展、壮大的全过程,资历深厚。

根据一位民生员工的讲述,可能与主管的是风险管理相关业务,邵平平日里为人比较低调,讲话较少,“但还是比较有威信的。”

据知情人士透露,此前浦发银行总行曾经开展过一轮行长竞聘,邵平就是行长候选人之一,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不过此番进驻平安担任行长,也可以说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事实上,现在回头看来,民生银行对于高管层的变动似乎有所准备,管理层原有四位副行长,除邵平以外,还有邢本秀、赵品璋和毛晓峰,但是几个月前民生中高层已经进行了一轮人事调整,聘任授信评审部总经理石杰、金融市场部总裁李彬和公司银行部总经理林云山担任行长助理,对未来管理层的新老更替做好准备。

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称,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平安和民生在风格上有相近的地方,比如都比较崇尚“狼性”文化,也不是特别按照常理出牌。而两位当家人马明哲和董文标的个人特点非常鲜明,并极大地投射到企业特色中,“这对邵平入主平安银行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在对平安企业文化的理解和磨合方面,也许会比旁人更加得心应手。”

不过,长期掌管风控的邵平能否适应平安银行加速发展的战略需求,同样有待于时间和市场的检验。

第4篇:平安银行发展范文

平安集团成为深发展控股股东

此前,经过5月平安与新桥的换股以及6月深发展向平安的定向增发,中国平安已经合计持有深发展10.45亿股,其中平安集团持有5.21亿股,平安人寿持有5.24亿股,合计占深发展总股本34.85亿股的29.99%。

此次交易完成后,平安集团持有深发展的股份增加16.39亿股,达到21.60亿股,平安人寿仍持有5.24亿股,深发展总股本增加至51.24亿股,平安对深发展的控股比例达到52.38%,达到控股比例。

此次交易后,平安对深发展的会计处理也将从原先的权益法改为合并报表法,即在财务报表中全面确认深发展对应之资产、负债和利润。

换股价格合理

在此次交易中,平安银行的净资产预估值为291亿元,截至2010年12月31日,平安银行的账面净资产价值为156.81亿元,净利润为17.53亿元。收购价格对应平安银行静态PB和PE分别为1.86倍与16.6倍。我们认为这一估值水平与其他中小股份制银行相比基本合理。此外,按照17.75元每股的换股价,对应的深发展的2010年12月31日的PB水平为1.85倍,两家公司估值均基本处于合理水平。

当然,如果考虑到平安集团不是将平安银行卖给深发展,而是在公开市场进行转卖给第三方,我们相信其价格将远远高于目前的1.8-1.9倍的PB水平。但是考虑到未来深发展对于平安集团发展所能做出的贡献,我们认为这次交易大大的提高了平安集团未来的发展潜力。

整合后深发展提升平安集团的银行业务盈利水平

深发展10年ROE为23.3%,大幅高于平安集团10ROE16.07%,理论上并表后将会提升平安集团整体利润率。预计深发展11年全年利润79.6亿,按52.38%比例并表后对平安银行业务11年贡献将会达到41.69亿,深发展对集团EPS贡献0.54元。

我们按照10年平安集团、平安财险以及深发展中报利润进行静态测算,此次换股由于使得平安持有深发展比例从29.99%上升至52.39%,预计能够使得平安集团EPS增厚3.6%。因此,我们认为此次收购对中国平安业绩短期形成利好。

综合金融平台进一步完善,交叉销售可期

平安长期以来致力于打造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建立综合金融销售模式。其中,银保业务作为保险和银行交叉业务是综合金融平台很重要的一块市场。在公司成功并购深发展后我们有理由相信平安将会更好的实现业务质之间的相互协作,达到交叉销售的效果。

一直以来平安一直在强调就是金融控股集团下协同效应的发挥,在平安集团2010年年报中,平安产险车险保费收入的41.6%来自于交叉销售和电话销售;平安银行新发行的信用卡中有54.5%来自于交叉销售渠道,新增零售存款中有34.8%来自于交叉销售渠道;交叉销售对信托业务和平安银行新增公司日均存款供需也均有显著提升,分别达到14.1%和21.1%。

目前,深发展的业务系统独立于平安集团,而未来作为平安集团下的银行业务模块,深发展的系统必须要与平安集团进行对接,预期可能会有一定量的改造费用支出发生。但是,我们对公司完成对接之后的协同效应依然期待。

投资建议

第5篇:平安银行发展范文

面向中小企业主的小微金融服务是平安银行这两年来力推的战略重点业务,也是行长邵平为平安银行设计的发展规划中最重要的部分。随着其组织架构调整、流程再造、产品创新,以及综合金融优势的逐步显现,截止8月末,平安银行的小微业务取得了爆发式增长,企业客户超过20万,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45%,存款余额增长51%,小微客户提供了优质的金融服务。

聚焦小微 荟萃智囊

去年,平安银行一方面积极践行小微业务新模式,通过创新营销模式和品牌投放、完善产品体系,加大系统建设,优化统一业务流程,增强了整体营销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业务经营管理体系逐步夯实,全方位的立体营销体系、嵌入式风险管理体系、综合性产品体系、专业化考核体系、进阶式培训体系等已搭建完善,为业务的进一步规模发展做好了准备。

此外,依托集团资源,小微金融业务加大了渠道建设和整合力度,经过探索搭建,寿险综拓、汽融等新渠道已初步打通,交叉销售业务实现了零突破。

在小微金融业务上渐入佳境的平安银行,将2013年定义为小企业金融事业转变年。本次举办小企业金融服务推介会,更是邀请了不少业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为到场的中小企业主答疑解惑,帮助中小企业主解决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

综合金融 科技领航

8月底,平安银行召开了事业部启动大会,小微金融事业部正式宣告成立。平安银行行长邵平曾表示,事业部是平安银行实施专业化、集约化经营最重要的组织架构,也是目前在国际银行业界非常通行的组织形式。

小微金融事业部的成立,标志着平安银行在组织架构上完善了小微金融战略,通过事业部制的专业化、集约化经营优势来整合平安集团综合金融资源。

背靠平安集团获得的综合金融资源是平安银行最让同行羡慕的地方,而事业部制的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的首要目标就是把平安集团8000多万价值客户迁徙到平安银行来。

另一方面,随着近年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活跃在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卖家和商户,绝大多数都为小型、微型企业。平安银行在加大扶持小微企业力度的发展过程中,自然不会放弃对该类群体的覆盖。

如何借助互联网平台为中小企业主提供创新金融服务,一度成为困扰各家银行小微金融业务的难题。平安银行在本次会上推出的“贷贷平安商务卡”,作为转型期间平安银行推出的首个创新产品,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款产品将小额信用循环贷款与借记卡功能及权益相结合,同时直接和电商平台对接,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小微金融商业模式。

“贷贷平安”助飞梦想

小微型客户的银行融资满足度相对较低,且资金需求“小、频、急”,平安银行在充分调研、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新近推出的“贷贷平安商务卡”创新性地将小额信用循环贷款与借记卡功能及权益相结合,构建了全新的小微客户服务模式。该卡“借贷合一”、小额信用循环授信具备申请方便、审批高效、随借随还、按日计息等特点,力求使小微客户更便捷地获得集结算、融资、理财、保险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

“贷贷平安商务卡”的申请非常简单,客户无需提供任何担保,仅凭个人信用就可获得最高达100万元、期限10年的循环额度,还可以申请临时调高贷款额度。用款时可以通过网银、电话银行等渠道方便地进行提款和还款,真正做到随借随还、用一天贷款付一天利率,有效降低客户成本。

长达10年的授信期限意味着贷贷平安商务卡将伴随中小企业主整个创业进程,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提供急需的资金支持。另外,贷贷平安商务卡客户直接享受金卡贵宾服务权益,在结算方面将享受到更优惠的转账免费等服务。

在对接电商平台方面,“贷贷平安商务卡”目前与eBay合作,将金融服务渠道直接延伸至互联网阵地。在试点阶段,已有数百家eBay的线上商户受益于该产品。

贴心服务 共赢未来

2013年年初,邵平就表示:“网络业务举足轻重,我们的架构改造、业务整合、发展目标以及战略部署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更是直言,“我们要把线下的业务,全部开到线上,未来几年发展战略的实现,很大程度是通过线上金融实现。我们架构的调整,业务的整合,未来的发展目标,都是朝着这个方向。不久的将来,大家会看到平安银行在这方面的经营业绩。”

第6篇:平安银行发展范文

送走了美国人法兰克•纽曼,深发展迎来了新任行长英国人理查德•杰克逊。两任行长的人生有多次交集:都曾供职于花旗集团,都在韩国工作过,几乎在同一时间来到深圳,只是前者为深发展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后者为平安银行行长。

相较于68岁的法兰克,54岁的理查德还相当“年轻”。2005年加盟中国平安集团后,理查德就作为首席金融业务执行官,主持平安保险集团的银行业务。理查德6年间历经平安银行、深圳商业银行、深圳平安银行、平安银行,现又登上深发展的新舞台,挑上了深发展与平安银行整合的重担。

坐在记者对面的理查德,如同深发展董事长肖遂宁对他的形容,“任何时候都活力四射”。

《财经国家周刊》:到今年年底整合结束时,留下的会是哪一家银行,留下的银行又会用什么名称?

理查德:我们正在做客户的调研,近期出结果。我们请了一家品牌调研公司,到中国的一些城市,找到我们已有的和潜在的客户,看看他们认为留哪个最好。

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客户的想法。举个例子,在深圳,不论深发展还是平安银行,都是认知度高的银行,但去到华北的一些城市,可能两家银行都不被人熟知。

当初在做交易时,我们也说过想利用平安的品牌优势,当然也有不同的方式方法,比如用的颜色、标志等。

去年深发展也做了一次品牌再造,但有了平安收购深发展的事情后,这个计划就暂停了。当时做市场调研的结论是,深发展的品牌形象需要重新更新。

对于我们来说,不是简单的应该被叫成什么,而是品牌的认知度和市场认可度。

看来至少会有一家银行要改名称了,也有可能是我们启用一个新名称。

这次市场调研的结果会交由领导层来讨论,再由董事会决议,如有任何的变动,股东也要参与进来。

《财经国家周刊》:资本对于深发展银行来说,始终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两行合并后,对深发展的资本充足率有什么影响?

理查德:两行合并之后,会提升资本充足率,所以这个问题取决于两行合并能多快完成。等合并完成后,我们再上长期的资本计划,当然要获得股东的同意。

我们的资本充足率是满足监管要求的,而且银行的盈利能力很好,这也会带来更多的资本金。从现在的状况看,我估计在今年年底之前,可能需要30~40个亿吧,能够让资本充足率有一个合适的水平。

《财经国家周刊》:深发展在4月已发行36.5亿元的混合债?还有其他融资安排吗?

理查德:监管方给我们批准了一个65亿元混合债的额度,4月份我们会利用这个审批额度,发掉其中的一部分(编者注:深发展已于4月29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36.5亿元混合债)。

我们正在进行重大资产重组当中,所以这个阶段我们是不允许有股权融资的。虽然我们的资本充足率高于监管要求,但高出得不是很多,所以我们想利用这次混合债,帮助我们在两行合并交易批准之前,维持较高的资本充足率。

这是我们一个短期的考虑,当条件允许时,我们会迅速启动资本市场融资计划。

《财经国家周刊》:管理一家保险集团旗下的银行,跟管理其他银行有什么不同吗?

理查德:中国平安内部的人不认为自己是一家保险集团,我们认为自己是一家大型金融集团,银行类的资产已经超过了集团总资产的一半。只是现在最大的利润贡献来自于保险业务。

说平安是一家保险集团,我想其实是一个误解。

《财经国家周刊》:能谈谈你在中国工作的体验以及职业打算吗?

第7篇:平安银行发展范文

关键词:银行合并 市场势力 效率收益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银行合并在美国开始盛行并一直方兴未艾,Berger et al. (1998)提到从1979年到1994年美国大约发生了3600起银行并购案例。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银行合并的浪潮席卷至日本和欧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1990年至1999年可以说是银行合并的高发期,银行合并的直接结果是银行数量的减少和规模的扩大,在组织规模的渐变过程中必然伴随着银行业结构的调整,进而带来整个资本市场的相应变化。中国在十年后的2009年发生的A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并购――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可以说也是银行合并的问题,因为平安并购深发展主要是看重其银行业务,在国内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型时期,这无疑是平安扩大自身银行业版图的一个战略性行动。银行为何对于合并乐此不疲,合并能否增加股东财富和企业价值?作为资本市场上资金的主要供给方,银行合并对于贷款公司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一直是困扰学界多年的难题。对于第一个问题,国内外学者经过长期研究大致得出如下两类论点:一类认为企业合并能够降低成本、节约费用,从而产生协同效应,增加企业价值。如波士顿咨询集团的大卫・罗德兹在比较跨国界合并产生的价值与国内合并产生的价值时提到,跨国界合并可以使总成本削减5%-7%,而国内合并能削减15%-18%;另一类研究则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合并双方难以实现在包括客户、渠道、产品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和有效整合,因而合并只是一个协同陷阱,不会增加企业价值。对于第二个问题,目前学界研究较少,并且未得出一致结论,而国内关于银行合并对贷款公司的影响研究基本未见涉及。基于此,本文拟以中国平安收购深圳发展银行为例对银行合并带给贷款公司的影响进行研究。

二、文献综述

(一)合并后银行市场势力对贷款影响 Williamson (1968,1975)提到任何行业的合并都能够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和通过增强市场力量而提高价格,合并的净福利是模糊的,取决于效率收益和市场势力的对比。这已经给我们一个很大启示,本文对银行合并的经济后果的研究很多也是从这个角度打开。Paola Sapienza(2002)将银行合并做了重要的区分:市场内的合并和市场外的合并。划分市场内外的依据是合并双方在合并前是否在同一个地理区域内运营,因为这两种合并很可能产生不同的市场结构和效率影响,进而影响价格和信贷供给量,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市场内的合并如果涉及的收购银行只有小的市场份额,合并银行收取的利率下降,客户将从此次合并中获益,也即产生了效率收益;但是随着合并银行的市场份额的增加,这种效率收益会被市场势力逐渐抵消,合并银行将收取更高的贷款利率,对贷款公司而言是不利的。同时指出小的异地合并所引起的利率下降不如相应规模的同城合并的下降幅度大,也即市场内的合并比市场外的合并产生更大的效率收益。Isil Erel (2009)进一步提到银行合并带来了市场重叠,在一定范围内的重叠度越高越是能带来成本的节约,直接的协同效应和重新优化贷款组合使得规模或范围经济引起边际成本的下降和风险的相对分散,进而导致利率下降,有利于贷款客户;但当市场重叠变得相当明显时,合并会造成相应的垄断效应的产生,银行市场势力的显著增加对贷款公司造成不利影响,这种不利影响包括利率的上升、贷款条件、期限的恶化。因而合并产生的净福利取决于二者的对比。而之前的研究如Berger and Hannan (1989)发现在更为集中的市场上运营的银行支付更低的存款利率,并且Hannan (1991)进一步指出这类银行往往收取更高的贷款利率。虽然这些研究都未能明确指出怎样的市场集中度会导致类似于垄断效应的结果,但是他们的研究基本有一致的思想启示:银行合并对贷款客户的影响取决于合并后的银行市场势力,或者说是市场重叠的情况,以及合并前的竞争状况。

(二)银行业“尺寸匹配效应”对贷款影响 Nakamura (1994),Berger,Kashyap,and Scalise(1995),Berger and Udell(1996),Peek and Rosengren(1996),Strahan and Weston(1996)等发现银行业存在“尺寸匹配效应”,即大银行倾向于给大中型企业贷款,而小银行专注于小企业贷款或者说小额贷款。这一发现启发后来的研究者在研究银行合并的经济后果时思考合并是否会造成小企业与银行贷款关系的终止,因为银行合并往往带来规模的扩大,从而可能改变银行对客户的选择标准。Paola Sapienza(2002)发现合并的目标银行的小客户相比那些贷款银行没有卷入合并的小客户,在未来从先前贷款银行继续带到款项的可能性更小。收购了小银行的大银行比其他银行更倾向于切断小客户的贷款。Berger and Udell (1996)发现合并银行会大量削减给小企业的贷款。对于存在规模匹配的原因理论界也未能达成共识,争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认为这种匹配源于小银行对小客户的贷款存在诸多优势,另一类认为是大银行没有更多的利益动机去维持与小客户的关系。Petersen and Rajan (1994,1995)指出给小企业贷款往往是关系的驱动,因为那些小的和刚成立不久的公司还未建立一定的声望,加之本身的公开信息较少,从大银行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很小,因而更可能是获得小银行的贷款。而Berger and Udell(1995)进一步指出小银行给小企业贷款是因为面对这样的客户小银行比大银行更有技巧。对于具体的技巧方面,Nakamura(1993)提到小银行在处理与小客户关系时更为灵活,他们拥有信息优势,因为他们对当地经济状况有更为详细的信息。而且小银行的贷款人员拥有更多的自,并不像大银行的贷款人员被要求必须遵守标准的规则按部就班。Cole, Goldberg, and White(1999)认为给小客户的贷款,小银行比大银行的操纵更有效率,因为大银行在做贷款决议的时候硬性指标――定量指标更多,因而倾向于给大型和透明度高的公司贷款,并不像小银行的贷款人员会依据更多的软信息――定性指标。但是Paola Sapienza(2002)提出相反的观点,认为也可能是小银行本身比大银行缺乏效率,在客户的竞争上缺乏优势,并且这些小额贷款中的大多数都没有开始的价值。如果银行贷款真的看重“门当户对”,那么银行合并后终止与某些公司的贷款关系是很有可能的,一旦银行合并后终止了的贷款关系,对贷款公司的负面影响将更大。Emilia Bonaccorsi di Patti and Giorgio Gobbi (2007)发现银行合并对公司贷款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银行合并后公司与银行贷款关系的终止,将带来更大的不利影响。这种消极的影响会在持续三年后消失,认为公司最终有能力消除关系终止带来的这种冲击。Massimo Massa(2009)用三个指标来衡量贷款关系的强度:银行和公司之间的地理区位、贷款对公司的重要程度、银行的内在潜能。银行合并对其客户,即贷款公司而言究竟产生怎样的影响,虽然很多文献提到了类似市场重叠度的影响,但是并未明确指出市场势力和效率收益在怎样的市场重叠度上进行划分,本文也未能对贷款公司所受影响进行详细具体划分,考虑到目前公司贷款的利率、期限、条件等信息披露还不是十分充分,因而主要运用累计异常收益率来讨论贷款公司在此次银行合并活动中所受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及模型设定 深发展在其2009年年报中披露了相关合并事宜,“2009年6月深圳发展银行与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平安寿险”)签署《股份认购协议》,深发展拟向平安寿险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数量不少于3.70 亿股但不超过5.85 亿股。而与此同时,深发展的第一大股东Newbridge Asia AIV III, L.P.(“新桥投资”)与平安寿险的实际控制人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签署《股份购买协议》,中国平安可以在不迟于2010 年12 月31 日前收购新桥投资所持有的深发展的所有股份。此次发行及此次股份转让完成后,中国平安和平安寿险将成为深发展前两大股东”。基于以上信息,选取2009年6月12日作为事件发生日,虽然在这一天我们还不能从持股比例上来确定合并是否完成,但是这些协议的签订已经足以产生和并购同样的影响。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通过计算银行并购前后贷款公司累计异常收益率分析银行并购行为对借款公司价值影响,异常收益是指股价对所发生事件的反映程度。累计异常收益率(CAR)取自窗口期的日异常收益率(AR)相加之和,而日异常收益率又是实际收益率和预期收益率之差。本文选取了5个窗口期的累积收益率来进行分析:(-1,1)、(-2,2)、(-5,5)、(-10,10)、(-20,20)。我们通常说的实际收益率由下面的公式计算而来:实际收益率=(当天收盘价-当天开盘价)/当天开盘价;预期收益率的计算我们取自CAPM市场模型:RI=B*RM+?着。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市场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

(二)样本选取 本文所取样本来自沪深两交易所的所有上市公司中于2008年和2009年从平安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取得借款的公司,共选取了58家公司,其中有极少数几家公司是为其子公司等关联公司的贷款进行担保,本文将此类公司视同为从合并银行取得贷款款的公司进行研究。通过比较这些贷款公司在并购前后公司价值的变化来分析此次银行并购对贷款公司的影响。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T检验分析 58家样本公司在5个窗口期的累积异常收益率情况:均值、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同时检验了均值是否显著异于0.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样本公司在5个窗口期的累计异常收益率的均值和中位数均为负数,通过均值t检验,发现在95%置信水平上,(-2,2)期间和(-5,5)期间的累积异常收益率均值显著异于0,尤其在(-5,5)期间。可以初步判断平安银行与深发展的此次合并对贷款公司而言产生了消极影响,从合并产生的净福利而言,市场势力的增加带来的垄断效应超过了效率收益。虽然国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主导地位的银行金融体系较为稳定,其他金融市场主体对市场不可能产生绝对的垄断效应,但是其他金融市场主体的行为对市场结构仍可能产生微妙影响。

(二)累积异常收益率变化趋势 (图1)和(图2)显示,(-2,n)和(-5,m)的累积异常收益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越接近事件发生日及之后其值变化越剧烈。(图1)显示CAR(-2,1)到CAR(-2,2)有明显的下降,(图2)显示CAR(-5,-3)到CAR(-5,-1)也有明显下降,事件发生时日异常收益率明显低于其他日期。

(3)原因分析。Paola Sapienza(2002)认为合并对贷款者福利的最终影响取决于合并决议的动机。因为合并是银行进入新市场的一种方法,为了实现潜在的规模经济,获得与更大规模相关的金融势力和声誉,或者去约束目标银行的“无价值最大化”的管理者,合并银行新的管理层会根据合并动机设定贷款政策。银行业务在中国平安的混业经营中一直不算很突出,近年来中国平安也在积极加强这一板块的势力,2003年收购了福建亚洲银行、2006年收购了深圳市商业银行,“平安银行”由此组成但其银行网点较少,而收购深发展是中国平安的一大手笔;而深发展被收购后,其资本充足率由2008年年底的8.58%上升到2009年年底的8.88%,核心资本充足率也由5.27%上升到5.52%,而到了2010年年末,这两个指标分别达到10.19%和7.10%。从这一点来说,中国平安和深发展是双赢的,随着市场势力的增强,贷款政策也势必有所调整,对贷款公司而言无疑是不利影响居多。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深发展和平安银行贷款公司在合并前后的累计异常收益率的计算分析,发现此次合并对贷款公司产生了消极影响:在5个窗口期内的累积异常收益率的均值和中位数均为负,通过均值的t检验发现(-2,2)和(-5,5)期间的均值显著异于0,这初步表明了此次银行合并产生的净福利中,市场势力的增强带来一定程度的垄断效应并超过了效率收益,因而给贷款公司带来负面影响。这可能是由于银行合并后市场势力增强,对贷款公司的贷款条件更为苛刻,有可能带来利率上升、期限缩短或者授信额度减少等诸多不利影响,特别是合并银行一旦终止给某些老客户的贷款,可能对这些公司的消极影响更大。银行合并对贷款利率、贷款期限、授信额度的影响,以及贷款关系的维持和贷款担保条件的调整将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Isil Erel, The Effect of Bank Mergers on Loan Prices: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9.

[2]Paola Sapienza, The Effects of Banking Mergers on Loan Contracts, Journal of Finance ,2002.

[3]Emilia Bonaccorsi di Patti and Giorgio Gobbi. Winners or Losers,The Effects of Banking Consolidation on Corporate Borrowers . Journal of Finance, 2007.

第8篇:平安银行发展范文

中国平安是一个很特殊的上市公司,有“中国”之名,却无“国有”之实,它实际上是民营资本控制的公司。从这个角度看,它类似于上市银行中的民生银行。民营性质的企业在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的金融界算得上是稀缺资源,由于天生固有的资源不多,加上所受的限制相对较少,它们在业务发展中一般都更注重“锐意改革”和“勇于创新”,力图在激烈的竞争中独辟蹊径以获取生存之本,因而也吸引了资本市场更多关注的目光。

3月15日,平安如期公布了2015年年报,2015年实现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542亿元,同比增长38%。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份“历史上最好的业绩”却并未获得资本市场的热烈反应。尽管平安的业绩非常靓丽,但其在二级市场的股价表现却依然低迷。

上市公司好的业绩却并未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这确实是一个难以解释的奇特现象。对平安而言,刚刚过去的2015年,其中报和三季报的业绩也有不俗的表现,彼时,作为市场上的绩优蓝筹股,也被许多机构和投资者所看好,但在平安释放了业绩增长的利好以后,其股价并未有超预期的表现。如果说当时还有“股灾”做挡箭牌的话,此时的市场已基本从股灾的重创中恢复过来,但平安的股价表现仍一如既往的疲软。截至3月29日收盘,中国平安收于31.25元,又回到年报公布之前的水平,较2015年7月除权时的价格仍折价约30%。

于是,市场不禁要问,报表业绩高增长,并创历史最好水平的平安,其股价表现为何总与自身业绩表现和市场预期相悖呢?

准备金折现率下调隐忧

关于平安业绩增长与其股价表现的背离,市场上不乏机构和投资者对其进行的各种分析。比如,有机构认为,这种背离主要是由平安投资资产的质量所致。具体来说,由于平安投资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投向了各种并不是很透明的非标资产,如债权计划、信贷等,投资者对这些资产的实际价值看不清楚。

还有分析认为,分红率过低也是平安股价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从2007年上市以来,平安累计实现净利润2081亿元,期间现金分红359亿元,分红比率为17.26%。尤其是最近几年,平安更是挣得越多,分红反而越少。这里隐含的逻辑是,分红比率过低难以吸引投资者的关注,股价低迷则进一步打压了投资者参与的热情,两者之间的负反馈导致平安的股价无法提升。

从表面上看,上述因素都是构成平安股价低迷的原因,但仔细分析,事情并非想象得那么简单。非标资产不透明并非平安一家所独有,其他保险公司都有非标类资产的投资,况且非标资产的投资比例受到监管的严格限制。事实上,在低利率的环境下,非标资产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对冲收益率下行的重要手段。

至于分红少就更不是决定股价走向的重要因素,尤其是A股市场,重融资不重投资、重差价不重分红的痼疾从一开始就从未彻底根治过。很多业绩很差、长期不分红或分红很少的公司的股票借助各种概念和所谓的利好也能把股价炒到天上去。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制约着平安股价的走势呢?

从宏观上看,还是要先回到行业里去分析。众所周知,作为一个金融集团,平安现在拥有的金融牌照已经基本齐全,甚至还控股了平安银行,虽然平安银行业务的资产和利润贡献不可忽视,但从根本上看,平安保险业务在集团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对于保险行业而言,长期低利率环境是一把双刃剑,从负债端看,既能降低资金成本,又能增加保险产品的收益率;从资产端看,主要是面临着提高投资收益率导致的资产配置的压力,而且,低利率持续的时间越长,这种压力就会越大。3月初,国际著名评级机构穆迪下调了中国8家保险机构的信用评级至“负面”;3月16日,穆迪又进一步将中国寿险行业评级展望调整至“负面”。虽然此次评级调整并不是直接针对平安,但评级机构的悲观结论还是引发了市场对当前中国保险行业的担忧,在中国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此举也进一步打击了投资者对保险行业的信心。

从微观上看,尽管2015年平安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增长,但未来的盈利压力仍然存在。最近多家机构对2016年平安的盈利进行了预测,结果绝大多数机构给出了向下的盈利预测。这主要是经济下行和利率下调必然引起保险公司与利率紧密相关的负债成本,也就是保险准备金的上升,这会加重险企的成本和盈利压力。

与平安类似,刚刚公布2015年年报的中国人寿因为保险准备金折现率下降10BP,影响当年利润近100亿元。截至2015年年底,对于不受对应资产组合投资收益影响的长期寿险和长期健康险保险合同,平安保险准备金采用的折现率为3.55%-5.29%,相比2014年末下调了40个基点(以最低利率来看),这显然会增加平安的负债成本和费用。

保险公司准备金折现率对其盈利的影响巨大。折现率的提高或者降低,将导致保险公司盈利的增加减少。2015年,国寿在该类组合上采用的折现率为3.42%-5.78%,以最低利率来看,其所采用的折现率比平安的还要低。

考虑到未来经济下行的压力并未缓解,央行仍有可能进一步降息。根据多家机构的普遍预测,央行在2016年还将降息至少25BP,果真如此,则平安在该类保险合同方面将面临更大的折现率下调的压力。而折现率一旦下调,就会造成成本和费用的上升,从而影响盈利的增长。

再从2015年分季度净利润来看,平安前三季度已经实现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482亿元,第四季度单季净利润仅为60亿元,不但远远低于前三季度单季净利润,而且是多年来罕见的单季度净利润负增长。尽管有准备金率下调的负面影响,但这种业绩异常波动的情形还是远远超出市场预期。

无独有偶,作为平安集团重要组成部分的平安银行2015年四季度单季利润环比大幅下滑,尽管其全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0%。

2015年第四季度,平安银行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为41亿元,而三季度则约为61亿元。单季环比下滑约20亿元,降幅超过三成,这一单季利润是2015年四个季度中最低的水平。尽管银行的利润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四季度利润在全年利润占比中较低是常态,但平安银行2015年第四季度的利润出现如此巨大的降幅仍让人大跌眼镜。

根据测算,平安银行2015年第四季度的净利润占全年的比例约为18.9%,远低于近年来的平均值。数据显示,过去几年,平安银行第四季度净利润在全年的占比通常高于20%,其中最高的年份占比超过25%。

另一个扰动因素是平安2月寿险和产险的增长也出现了波动。根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平安2月寿险增量为256亿元,排名第六;产险增量为8亿元,排名第五。但从同比增速来看,寿险2月的增速为32%,在寿险前20名公司中垫底,大幅低于97%的市场平均增速;产险的增速为3%,也低于9.9%的市场平均增速。

互联网金融带来了什么

根据平安的年报,2015年平安的核心经营亮点如下:集团客户总量近1.09亿,新增客户达3078万,客户迁徙超过千万人次,客户迁徙效果显著;个人寿险新业务增速创近三年新高,产险业务增速和品质“双优”;保险资金总投资收益率创近年新高;银行业务持续创新商业模式,业务结构日趋健康;信托持续完善风控体系、业务稳健增长,证券经营业绩创历史新高,资产管理公司第三方业务快速发展;互联网创新业务快速发展:陆金所成为最大的互联网金融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平安好医生”APP成在线医疗第一入口。

从前几年“保险、银行、投资”的三足鼎立到如今的“保险、银行、投资、互联网金融”四驾马车并行,平安似乎更看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这从年报对客户经营创新模式和客户迁徙效果的描述中可见一斑。

平安年报对客户迁徙是这样描述的:“经过不断地创新与实践,公司发现线下客户向互联网用户迁徙后,通过互联网平台体验平安的多项金融及生活服务,客户的体验更佳,迁徙和转化的效率更高。另外,平安通过旗下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的多年经营,积累了广泛的互联网用户基础,通过提供多项互联网服务,使用户充分接触并了解到平安的核心金融业务,最终成为平安的客户。”

年报还对横向迁徙和纵向迁徙进行了解释,横向迁徙指核心金融公司的互联网服务平台的用户与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用户间相互迁徙以及核心金融公司客户间的相互迁徙;而纵向迁徙指核心金融公司客户向互联网用户的转化以及互联网用户向核心金融公司客户的转化。

截至2015年12月31日,持有核心金融公司产品的个人客户数近1.09亿,其中,APP用户达2971万,2015年当年新增客户数达3078万,同比增长57.8%。平安互联网用户总量约2.42亿,较年初增长75.9%,移动端累计用户数1.07亿,用户在核心金融公司与互联网金融公司间的迁徙超过千万人次。3146万核心金融公司的客户通过注册互联网服务平台账户转化为平安的线上客户,占当年新增互联网用户总量的30.2%。在平安互联网用户中,持有平安寿险、平安产险、平安银行等平安核心金融公司的金融产品的用户数达5712万,较年初增长49.8%。

作为金融牌照齐全的金融公司,平安在交叉销售和客户迁徙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在互联网金融尚未兴起之时,平安内部各子公司间的资源互换和交叉销售就已兴起。2012年平安产险暴增的时候,平安产险的高管曾坦言,有超过51%的保费是来自新渠道和交叉销售。此外,平安银行的信用卡是交叉销售的典范。根据统计,平安银行信用卡客户的62%和银行存款业务的22%来自于交叉销售;平安证券2012年IPO数量在证券业内排名第一,以规模较小的公司压倒所有券商,当然很多资源来自于交叉销售。平安信托2011年1100亿元的新增信托量,直销近1000亿元,平安集团保险客户买了550亿元。集团客户交叉销售对平安信托的贡献度已超过50%,平安信托90%的产品由自己600多人的团队直销,其他信托公司直销业务占比不到20%。平安健康险产品的销售都来自于交叉销售,即外包给平安集团其他子公司的销售渠道。平安大华首只基金募集资金的63.3%均来自于交叉销售渠道。

由于数据的缺乏,平安交叉销售方面的具体情况包括客户迁徙方向,客户转化率等,投资者很难获知。以平安银行与平安保险的交叉销售为例,根据银保业务和客户的现状分析,应该是银行为保险带来客户。过去银保渠道由于费用较高,各家保险公司均努力降低其占比(包括平安保险),集团控股平安银行以后,至少能给平安保险带来一定的协同效应,降低银保渠道的成本,但仍难避免归于“左口袋出,右口袋进”的尴尬。

交叉销售本质上也是一种渠道,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平安无论在集团层面还是各子公司层面,又多了另一个全新的渠道。如万里通,除了打通平安旗下各个金融渠道的客户积分兑换外,还形成一家较大的网络销售平台,通过积分返利的形式,万里通将属于旗下的金融客户引向实物销售。

而借助平安集团的力量,陆金所目前已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P2P产品销售平台,除提供平安担保的P2P稳盈安e外,还有银行票据的“安盈票据”、贷款出表的“彩虹理财”等产品。

此外,平安直通贷款,也叫平安易贷,是由平安直通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做渠道,搭线平安银行新一贷、陆金所P2P贷款及平安信用保证保险提供的贷款产品。而平安好房网则聚拢开发商新房、二手房租售,将商品房出售与平安基金的货币基金、平安的好房贷联系起来。

目前看来,虽然平安的交叉销售门类丰富,但协同效应产生的积极效果并不明显,尤其是把协同效应与利润的增长联系起来时,它对利润的贡献较小,远未达到市场最低的预期。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还处在撒钱铺路阶段,且有不少重复建设,这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运营成本。

把最近几年平安的报表与同业进行对比,无论是寿险还是产险,其业务成本在四家上市保险公司中并未有明显的优势,这表明交叉销售对降低业务成本的贡献似乎并不明显。从业务成本来看,平安的“一站式金融”并未呈现较好的协同作用,后期还需观察。无论是交叉销售还是互联网金融,它只是提供了集团内部存量客户交易的渠道,降低了获客难度,减少了成本,但维护客户成本并不一定会减少。此外,开拓新客户和新业务仍需大量的人力物力,这都使得整体运营成本并不一定会随着交叉销售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而大幅减少。

而且,当内部存量客户的迁徙转换达到一定比例之后,它必然会触碰到天花板,因此,如果没有新的增量客户的提升,这种存量客户的迁徙并不具有持续性。

综合金融前行之路何在

综合金融是平安的特色,但这种标签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牌照的齐全和业务种类的完整上,市场对综合金融其实是有更高的期许。表面上看,主要表现在交叉销售、协同效应,客户迁徙等方面;更深层次的分析,综合金融的优势应该体现在资产的扩张、利润的增加和波动性的减少,从而体现出在某一主导性业务上的品牌效应和绝对优势。

总体来看,目前平安的综合金融主要体现在获客渠道的便捷和资产的快速扩张上,但这种优势并未转化为利润和价值的体现。以2015年年报的数据来看,平安总资产收益率为1.14%,与上市银行前几年的数据不相上下,并未体现出超市场预期的绝对优势。随着平安银行的资产和利润在集团总资产和利润的占比逐渐升高,市场对平安综合金融的关注就不能离开银行业务前景的范畴。

与保险业务相比,银行业务与整体经济下行趋势的联系更为密切,未来几年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尽管有平安综合金融的渠道和客户优势,但未来几年银行业务的发展仍将面临不小的考验。

首先是银行不良款额和不良率的大幅攀升,这不是平安银行所独有,是整个银行业都存在的问题。数据显示,平安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额从2014年末约105亿元上升到2015年末的176亿元,增加约71亿元,涨幅约为68%;同期不良贷款率从1.02%上升到1.45%,升幅超过四成。其中损失类贷款飙升近九成,从40亿元上升到76亿元,涨幅约为90%。

有机构整理了平安银行从2011年9月末至2015年底逐季度末不良贷款率的数据发现,过去四年多,平安银行的不良率整体呈逐步上升趋势,从最初的0.43%上涨到当前的1.45%。尽管1.45%不良率的绝对值并不算太高,但过去其整体上升的趋势令人堪忧。尤其是最近六个季度,其不良率和不良贷款总额逐季度攀升。除了不良贷款大幅增长外,关注类贷款的增长也不容忽视,增幅达到367%,是正常类贷款增幅的两倍多。

平安银行将不良贷款增加的部分原因归结为:“公司不良贷款率上升主要是受宏观经济影响,部分民营中小企业、低端制造企业面临经营不善、利润下滑、融资困难等问题,导致企业出现资金链紧张、断裂、无力还款等情况。”这也充分说明,平安综合金融给平安银行带来大量客户和业务的同时,在银行资产风险控制上并没有有效的手段和措施。

平安银行的资产风险与其贷款结构有一定的联系,近年来,平安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在全部贷款中的占比不断下滑。数据显示,平安银行2015年全年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增加约19%,其中投向房地产行业的贷款余额增加约34%,增速超过整体贷款增幅,但投向制造业的贷款占比却由2014年的14%降至13%。尽管制造业贷款余额占比仅微跌1%,但总额仍在上升。如果分季度进行统计,平安银行投向制造业的贷款余额呈现逐季下滑的明显趋势。

另一方面,平安银行小微企业的贷款增速也远低于房地产和全行贷款总额的增速,小企业金融事业部管理的贷款余额甚至降低了14%。从数额上看,截至2015年年末,平安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41亿元,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1074亿元,累计较年初仅增长5.6%。这一增幅不足全行贷款增幅的三分之一,不足房地产贷款增幅的六分之一。

虽然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已大为放缓,但不良率却在上升。平安银行年报认为:受宏观经济影响,小微企业现金流紧张,经营萎缩,信用风险上升,截至2015年年末,小企业整体不良率上升至3.13%,主要风险来自于存量互联保业务以及部分高风险区域的客群。

如果平安银行对制造业和小微企业放贷动力减弱的根源来自需求减弱或者风险大幅上升的话,其背后反映的却是当前制造业和小微企业令人忧虑的生存现状;如果这是银行业普遍存在的状况的话,那么银行未来资产变化的趋势则更令人担忧。平安银行是2015年首家年报的A股上市银行,在利润增长的同时,不良贷款上升、单季利润下滑以及对制造业和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力度的相对减弱,不能不引起市场的极大关注。

保险业务本来是一个很好的经营模式,巴菲特尤为看重保险业务廉价的现金流。平安以保险业务起家,在拿到各项综合金融牌照尤其是控股平安银行以后,其综合金融帝国的雏形已基本形成。但由于业务种类过于庞杂,内部交易过于复杂,使得各项业务发展的透明度不够,尤其是在内部客户流动、数据交换以及资源共享方面,投资者并无知晓的明确渠道。当这种信息沟通不畅加上出现业绩波动或盈利不及预期等触发因素时,投资者的情绪往往偏向消极。

第9篇:平安银行发展范文

在向零售业务转型延展消费金融等原因促使下,银行尤其是股份制银行不约而同地加码信用卡业务。目前,上市银行已经全部披露了2016年年报,不少银行将该业务发展放在业绩亮点中向投资者展示,信用卡江湖争夺战硝烟再起。

根据Wind资讯数据,《投资者报》记者统计了21家A股上市银行信用卡业务发现,去年全年上市银行新增发卡量过亿张,国有大行仍有绝对数量的优势,而股份制银行正在加速追赶。

不少银行也披露了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率数据,总体来讲,信用卡业务的不良率好于整体信贷,除了招商银行微升之外,其余各家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年累计发卡量过亿张

去年信用卡业务依旧保持较高增长量。根据Wind资讯数据显示,仅国有五大行与股份制银行去年新增发卡量为1.03亿张。央行数据显示,全国人均持有信用卡0.31张,同比增长6.27%。

从新增发卡数量上看,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工商银行以及农业银行破千万张,分别以1333万张、1114万张、1109万张和1025万张包揽了前四名,平安银行、光大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紧随其后,均超过700万张。

累计发卡量上,截至去年年末,工商银行成唯一一个破亿张的银行,以1.2亿张遥遥领先,建设银行次之,累计发卡9407万张,招商银行第三,共发行8031万张。

绝对数量上,五大行占据优势,在增长率上,五大行和招商银行增幅在10%到20%之间,股份制银行则势头更猛,涨幅均超过20%,浦发银行最高,同比增长46%。

发卡量是基础衡量标准,流通活跃度、交易额度与透支额度等才是信用卡业务贡献收入的重要标准。值得注意的是,浦发银行各项指标在去年提升最快,数据显示,该行流通户数1511万户,同比增长42%;信用卡交易额6766亿元,同比增长63%;信用卡透支余额2668亿元,同比增长141 %。

对于高速增长的原因,浦发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总经理陈海宁曾在年报业绩会上表示,2016年零售业务主要在信用卡、消费贷等方面的投入和配置较原计划提高较大。

据了解,去年浦发银行信用卡线上获客量达到70%,这与支付宝的合作不无关系。该行相关方面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浦发信用卡加大了多平台推广、产品和服务创新,在优化消费场景,拓展支付产品布局、移动支付等提升客户支付体验上更加灵活。

此外,信用卡贷款透支余额增长较快的还有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同比增加35%、31%以及23%,信用卡活跃度得到显著提升。

佰瑞咨询报告分析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场景触发为基础的时代已经来临。在消费主力年轻化、竞争日趋激烈的信用消费市场,从场景获客,并依托场景提高用户体验是新的竞争机遇。未来在互联网思维趋势的推动下,信用卡业务将迎来新的发展。

仅招行不良率上升

随着消费金融的发展,信用卡成为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力点,银行利润贡献度越来越大。信用卡贷款余额占贷款总额比重方面,股份制银行远远大于国有大行,招商银行最高,达12.55%,平安银行以12.27%紧随其后,超过10%的还有光大银行,为11.83%,而中农工建四大行这一比重均低于4%。

在利润增加上,中信银行较为突出,2016年该行信用卡贷款余额占贷款总额的8.26%,产能释放迅速,净利润贡献增长77%,信用卡非利息净收入169亿元,占全行非利息净收入的35.4%。零售见长的招商银行稳健增长,信用卡利息收入达323亿元,同比增长20.8%,信用卡非利息业务收入达113亿元,同比增长17.9%。

此外,部分银行也披露了信用卡不良率情况,总体来看,信用卡业务不良率均低于各行整体信贷。纵向对比来看,除了招商银行由2015年的1.37%上升0.03个百分点到1.4%之外,建设银行、平安银行、上海银行、浦发银行等多家银行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信用卡不良率的成因主要是银行早期为抢占市场份额,过度重视信用卡发卡数量、审核不严导致的风险隐患逐渐暴露。不过当前信用卡不良率均在2%以下,整体风险可控。

各出奇招加码

去年股份制银行在信用卡为主的零售业务上各自发力,切入场景,拓展消费金融业务。

^早向零售转型的招商银行在去年加大了个人住房贷款和信用卡贷款的放贷,零售贷款占比提高3.8个百分点至47.23%,占据“半壁江山”。该行在年报中称,金融科技成为零售转型的方向,加快推进金融科技战略。

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也在此前的业绩会上表示,零售转型是平安银行关键性的战略方向,该行立足平安集团的协同优势明显,客户迁徙为平安银行的信用卡等业务添加助力。他表示,该行2016年新增838万张信用卡中,有40%以上来自寿险客户。

平安银行信用卡方面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平安信用卡中心以“信用卡APP”为载体,在APP上搭建了车主、商旅、购物、美食、保险、理财等众多生活场景,客户可以在此平台上一键报名、查询各类市场活动情况;可以在惠生活平台上采用多种手段购买服务和商品,享受一键式便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