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活动的含义范文

艺术活动的含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活动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活动的含义

第1篇:艺术活动的含义范文

对幼儿人格的培养和完善从很久前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许多学者针对幼儿人格培养的意义,需要培养的方面等提出自己的观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引起了广大学者和幼儿工作者的思考,意识到艺术教育对幼儿人格发展的重要性,并且也出现了相关研究,试图探索适合幼儿发展的艺术教育模式、幼儿工作者应该注意的问题等,但大部分研究者都把眼光局限在一个方面,就艺术活动或人格培养本身来讨论,没有将两者联系起来,也没有从根本上去挖掘艺术的本真含义、功能和本质。本文试图通过对艺术本义和性质的探索,与幼儿本身的特点相联系,在搞清楚真正适合幼儿人格发展的艺术教育方式的基础上,来探讨幼儿艺术教育与幼儿人格发展的内部联系,进而探讨真正有益的艺术教育模式,希望能够给幼儿工作者以启示。

一、幼儿时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虽然没有任何一个人格定义为所有人格理论家所接受,但总的来说,我们可以说,人格是指那些在个体身上使人的行为比较稳定的、相对持久的特质、倾向或特性模式,具体的说,人格是由特质或倾向性构成的,它们决定了个体行为的差异、个体行为跨时间的一致性和跨情景的一致性。

一个人人格的发展和完善持续在人的整个生命周期,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受生理和遗传因素影响的,但后天的生活经验、社会及文化因素的影响似乎更大。生理因素会对一个人的人格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能说是决定性因素,由于遗传,可能有些人在某些方面确实存在优势,有的人偏安静有的则爱动,但这些倾向是否能够顺利发展则主要依赖于后天的经验。并且人格中许多非常重要的因素,如友爱、公正、勇气、合作等,后天经验的影响则显得更加重要。特别是在人的早期,这个时期是形成一种高度一般化的价值体系的关键时期,而这种价值体系往往构成了人格内容的深层结构。所以在这个关键期,我们更有必要去探讨适合幼儿人格成长的生活和教育方式。

二、从艺术的含义看艺术活动与幼儿人格发展的联系

艺术,“艺”与“术”在汉语中本来是两个不同意义的词。艺的繁体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字型中左上是“木”,表植物;右边是人用双手操作。艺的繁体字原意有两个,一指种植;二指断除。后来的“艺”字只继承了种植的意思(《高级汉语词典》),并加上了手艺、技能的含义。《广雅》中讲:术,道也。后来被引申为“途径”“方法”“学说”等。“在现代汉语中艺术多指对社会生活进行形象的概括而创作的作品,它通过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造型、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3]。同时,艺术也有创造性的方法、方式的含义。一般认为,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

对于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

从上面对艺术含义的探讨可以看出,艺术首先是一种方式、途径,并且是一种特殊的、具有创造性的、用直觉、整体的方式以象征性符号表达对世界的把握的一种方式。而对幼儿来说,他们怡好擅长这种直觉的、整体的思维方式或者说表达方式。所以对他们来说,艺术活动是一种非常自然、充满吸引力的精神实践活动。通过艺术活动,他们可以自由的表现自我、进行创造活动,并且也是他们认识世界、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此外它以活灵活现的形象来表达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儿童通过自身的艺术活动或欣赏别人的艺术作品,能够体验和探索生命的意义,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通过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他们的人格可以得到发展和完善。

三、从艺术的功能和本质看艺术教育与幼儿人格发展的内在联系

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不同于道德教育。并且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其中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

艺术是人类的一种复杂活动,把它放到全部人类生活中去认识,结合人类自身的根本性质去考察,可以发现艺术既是实践又是思维、既是物质又是精神,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具有特殊价值的事物,综合和统一了其他两种性相的特点,造成了人生的第三性相——艺术的性相。

艺术用物质表现精神,用感性表现理性,用个别表现一致,用具象表现抽象,用特殊表现普遍,用个性表现共性,用偶然表现必然,用现象表现本质,是用具体可见的特殊形象表现事物不可见的普遍本质。人们之所以愿意欣赏艺术,是因为艺术把人们本来看不见的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用活灵活现的形象表达出来,让人们从中认识到人类生活的价值,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艺术也就充分地体现了自身的价值。

对于幼儿来说,其正处于1种意识懵懂状态,他们不能够用理性的思维来表达和认识世界,而艺术则提供了1种很好的途径能够满足他的这种需求。幼儿的思维方式、“逻辑”軼序系统与艺术的“逻辑”异曲同工,他们在本质上非常类似。并且艺术的本质决定了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它不同于一般的知识传递和教导,艺术更多的是给人一种体验、一种令人震撼的感觉,会深入影响到人格内容的深层结构,对人格的成长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真正有益于幼儿人格发展的艺术教育理念和体系

1真正有益于幼儿人格发展的艺术教育的含义

上面我们从艺术的含义,以及艺术的本质和功能方面探讨了艺术对于幼儿人格的影响,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艺术活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适合他们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通过上面艺术的含义和本质的阐述,我们知道艺术其实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也是一种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式,特别是对于幼儿来讲,他们的意识还比较懵懂,并且具有童稚的令许多大师都自叹不如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他们天生就是艺术家,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对世界的好奇和兴趣、善于感受的、自由的心灵,这一切都使得他们更有灵性、更具创造力和表现力。而我们成年人需要有卓尔不凡的眼光,用接纳和赏识的态度去看待儿童的艺术活动,给他们创造足够自由、宽阔的空间,使他们能够充分地、自由地去完成自己的艺术活动,起到艺术活动本身所应有的作用。不要用自以为是的、成人化、标准化的机能技巧去限制、否定幼儿独特的表现方式,使他们由一个充满创作热情的天才艺术家变为一个毫无自信、畏首畏尾、机械、被动、拙劣的模仿者,这本身就是对他们人性的压制,使其人格中的许多宝贵的方面受到抑制,最后消退。

2真正利于幼儿人格完善的艺术教育要求我们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要区别幼儿艺术活动和成人艺术活动,以及幼儿艺术教育与艺术专才教育,否则我们就会以专门的技艺训练作为目标,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要求他们,而忽略掉更重要的东西,这样的艺术教育只会扼杀幼儿对艺术的兴趣,更不会对幼儿人格的成长有任何帮助。

同时,在开展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以人为本,以赏识和接纳的态度让孩子开展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活动。尊重和承认每个幼儿自己的个性,能够理解他们各自独特 的表达方式,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趣味。

再次,真正有效的艺术教育需要教师们重视儿童的感受和体验,而不要拘泥于形式,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充分调动自己的创造力和表现力,用心去体验,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个世界独特的感受、理解和想象。不要用成人所自以为是的框架去粗暴地千涉他们、影响他们。

最后,艺术教育的形式也需要多种多样,采取艺术欣赏和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特别是在艺术实践上,尽量为孩子们提供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材料,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和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大胆进行富有个性的艺术表现活动,用他们的“一百种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个世界独特的感受、理解和想象。包括,绘画、手工制作、唱歌的、故事讲述、身体动作、戏剧表演等。

幼儿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认识自己和世界,对于幼儿来说,绘画、游戏、唱歌、跳舞、堆积木等都是他们的艺术活动,这些活动本身就是他们生命的一个展示过程,通过这些活动他们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并享受创造的乐趣,并且通过这个过程他们开始不断认识自己、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并开始了解人生的过程。而这种认识和了解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所导致的结果,这是一种更深刻的体验性的东西,他会深入的根植于人的价值体系之中,影响一个人人格内容的最深层结构。

3真正适宜的艺术教育的实施对幼儿人格发展的影响

过去人们曾片面地认为,人格的培养主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与其他学科关系不大。目前这种观念得以改变,人们普遍认同:教育的全面发展最好的体现就是人格健全与完美,并且人格的培养和完善不是只靠思想教育就能够做到的,艺术教育更能够塑造和提升人生的境界,特别是在幼儿时期,艺术教育在培养和完善人格方面作用及其显著。

美国有位学者出了一本书,书名是《健全人格的24种要素》。书中提出了健全人格的24种要素,即:诚实、可靠、公正、慈悲、勇气、谦逊、理性、自律、乐观、投入、主动、工作、坚毅、负责、合作、管理、鼓励、宽恕、服务、捐献、领导、机会、教育、友爱。这些要素在我们一生的教育中基本上都能涵盖,当然也包括艺术教育在内,它能够促进诚实、理性、乐观、坚毅等要素的形成,也能够促进负责、合作、鼓励、服务、友爱等意识的提高。

首先,艺术教育对幼儿基本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和创造力,通过蕴含丰富情感内容的艺术形象的直观展现,使幼儿受到感染和启迪,使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形成完整人格的道德特性,促进完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能够丰富他们的认知结构、调节他们的行为方式并激发其创造思维。

另一方面,真正的艺术教育要求成人们能够以欣赏和接纳的心态去看待幼儿独特的艺术活动,给他们提供自由的表现空间。所以幼儿们可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并且在艺术活动中可以有相对广阔的自由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才能。通过这样的艺术活动,他们可以自由的展示自己,包括自己的想法、想象以及对生活的理解、体验等,这本身就是他们的生命展示的过程。在这种氛围中,孩子们价值体系的深层,被一种自由、创造性和活力所包围,对其人格的发展起着及其关键的作用。

同时,通过自由的艺术活动他们可以体验到一种“真、善、美”的东西,能够培养他们认识美、体验美、表现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具有情绪体验和调节的作用,这是其他活动所不能够替代的,而这种体验性的东西会渗透到他们人格的深层结构之中,达到发展和完善人格的效果。

最后,真正受到尊重和接纳的艺术活动本身,也是儿童们探索生活、认识社会的一种途径,通过自由的展示和活动,他们能够体验到一种自我控制的自信,并且团体性的艺术活动中,儿童之间能够形成互动,有交流,逐渐学会体会别人的感受,避免自闭孤独,形成合作、友爱、互助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同时通过相对自由的艺术活动能够加强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兴趣,能够理解多元文化,视野比较开阔,更具包容性,这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完善来讲显得尤为重要。

第2篇:艺术活动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室内设计,环境设计,室内装饰,装修

 

1.室内设计的含义

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一空间环境既具有使用价值,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气氛等精神因素。

上述含义中,明确地把“创造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作为室内设计的目的,即以人为本,一切围绕为人的生活生产活动创造美好的室内环境。

同时,室内设计中,从整体上把握设计对象的依据因素则是:

使用性质——为什么样功能设计建筑物和室内空间;

所在场所——这一建筑物和室内空间的周围环境状况;

经济投入——相应工程项目的总投资和单方造价标准的控制。。

设计构思时,需要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即各类装饰材料和设施设备等,这是容易理解的;还需要遵循建筑美学原理,这是因为室内设计的艺术性,除了有与绘画、雕塑等艺术之间共同的美学法则之外,作为“建筑美学”,更需要综合考虑使用功能、结构施工、材料设备、造价标准等多种因素。建筑美学总是和实用、技术、经济等因素联结在一起,这是它有别于绘画、雕塑等纯艺术的差异所在。

现代室内设计既有很高的艺术性的要求,其涉及的设计内容又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并且与一些新兴学科,如: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环境物理学等关系极为密切。现代室内设计已经在环境设计中发展成为独立的新兴学科。

对室内设计含义的理解,以及它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侧重点来分析,许多学者都有不少具有深刻见解、值得我们仔细思考和借鉴的观点,例如:

认为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是室内空间和环境的再创造”。

认为室内是“建筑的灵魂,是人与环境的联系,是人类艺术与物质文明的结合”。

我国前辈建筑师戴念慈先生认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内涵的建筑空间,把空间效果作为建筑艺术追求的目标,而界面、门窗是构成空间必要的从属部分。从属部分是构成空间的物质基础,并对内涵空间使用的观感起决定性作用,然而毕竟是从属部分。。至于外形只是构成内涵空间的必然结果”。

建筑师普拉特纳则认为室内设计“比设计包容这些内部空间的建筑物要困难得多”,这是因为在室内“你必须更多地同人打交通,研究人们的心理因素,以及如何能使他们感到舒适、兴奋。经验证明,这比同结构、建筑体系打交道要费心得多,也要求有更加专门的训练”。

美国前室内设计师协会主席亚当指出“室内设计涉及的工作要比单纯的装饰广泛得多,他们关心的范围已扩展到生活的每一方面,例如:住宅、办公、旅馆、餐厅的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无障碍设计,编制防火规范和节能指标,提高医院、图书馆、学校和其他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总之一句话,给予各种处在室内环境中的人以舒适和安全”。

白俄罗斯建筑师E·巴诺玛列娃认为,室内设计是设计“具有视觉限定的人工环境,以满足生理和精神上的要求,保障生活、生产活动的需求”,室内设计也是“功能、空间形体、工程技术和艺术的相互依存和紧密结合”。

2.室内装饰、装修和设计的区别与联系

室内装饰或装潢、室内装修、室内设计,是几个通常为人们所认同的,但内在含义实际上是有所区别的词义。。

室内装饰或装潢:装饰和装潢原义是指“器物或商品外表”的“修饰”,是着重从外表的、视觉艺术的角度来探讨和研究问题。例如对室内地面、墙面、顶棚等各界面的处理,装饰材料的选用,也可能包括对家具、灯具、陈设和小品的选用、配置和设计。

室内装修:Finishing一词有最终完成的含义,室内装修着重于工程技术、施工工艺和构造做法等方面,顾名思义主要是指土建施工完成之后,对室内各个界面、门窗、隔断等最终的装修工程。

室内设计:如本节上述含义,现代室内设计是综合的室内环境设计,它既包括视觉环境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也包括声、光、热等物理环境以及氛围、意境等心理环境和文化内涵等内容。

3.室内设计的基本观点

现代室内设计,从创造出满足现代功能、符合时代精神的要求出发,强调需要确立下述的一些基本观点:

3.1以满足人和人际活动的需要为核心

“为人民服务,这正是室内设计社会功能的基石。”室内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创造室内空间环境为人服务,设计者始终需要把人对室内环境的要求,包括物质使用和精神两方面,放在设计的首位。由于设计的过程中矛盾错综复杂,问题千头万绪,设计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为确保人们的安全和身心健康,为满足人和人际活动的需要作为设计的核心。为人服务这一平凡的真理,在设计时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因从多项局部因素考虑而被忽视。

3.2现代室内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等多项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设计及实施的过程中还会涉及材料、设备、定额法规以及与施工管理的协调等诸多问题。可以认为现代室内设计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但是现代室内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是为人和人际活动服务。

从为人服务这一“功能的基石”出发,需要设计者细致入微、设身处地地为人们创造美好的室内环境。因此,现代室内设计特别重视人体工程、环境心理学、审美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用以科学地、深入地了解人们的生理特点、行为心理和视觉感受等方面对室内环境的设计要求。

现代室内设计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对由于时间的推移,从而引起室内功能相应的变化和改变,显得特别突出和敏感。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建筑室内的功能复杂而又多变,室内装饰材料、设施设备、甚至门窗等构配件的更新换代也日新月异。总之,室内设计和建筑装修的“无形折旧”更趋突出,更新周期日益缩短,而且人们对室内环境艺术风格和气氛的欣赏和追求,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改变。

第3篇:艺术活动的含义范文

“自然艺术”的酒店负责人推出了“住三晚送一晚”的促销活动;“人文艺术”的酒店负责人请广告商打造出一则精致的广告,同时推出“入住9.5折”的优惠活动。只有“家艺术”的负责人梅朗放着大笔的经费不用――她既没有找广告商,也没有搞促销活动,只是自己组织几个员工拍摄了一段视频,然后加以文字注释。

一个星期之后,三个酒店的营销竞争正式开始。刚开始,“自然艺术”和“人文艺术”确实吸引了不少顾客,可一个月之后,这两家酒店的营销竞争经费用完了,他们不得不恢复往日的营业方式。没了吸引人的促销活动,顾客自然就不爱来入住了。“家艺术”酒店却恰恰相反,刚开始几天没什么顾客光临,可渐渐的,顾客越来越多,酒店也越来越热闹。

加雷思没想到,看似草草准备竞争的“家艺术”竟然胜出了。他很好奇:梅朗究竟使用什么绝招招揽来了那么多顾客?

他来到“家艺术”一探究竟。刚走到酒店门口,他就看到一组有趣的画面在液晶显示屏上滚动播放。画面很简单,都是同一个场景――一个男性顾客在睡觉,并且睡得香甜。所不同的是,第一个画面中,顾客的头发打理得很清爽,下颏也很干净,没有一根胡子;第二个画面中,顾客的头发有些蓬乱,满脸胡茬;第三个画面中,顾客睡得歪歪扭扭,头发杂乱不堪,胡子也长到数厘米长。加雷思觉得视频挺有意思,但没猜懂其中的含义。

就在这时,显示屏跳出了几行字:您好,“家艺术”酒店近日推出新规定:无新客入住,就不用退房!若新客下午3点才入住,您就可以待到3点才走;若新客5点入住,您自然可以待到5点;若您足够幸运,房间当晚无人入住,您就可以免费再住一宿!

原来,视频的真正含义是:作为“家艺术”的顾客,您不用急着赶在中午12点前退房。而且,如果您足够幸运,完全可以像视频中的顾客一样住到胡子拉碴,但只需要支付一天的费用!可加雷思想了想又觉得不对:这样一来,酒店不是在做赔本生意吗?

第4篇:艺术活动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民间剪纸;生命符号;提炼;设计

1选题背景和必要性

中国传统纹样的文化积淀比较深厚,它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智慧创造。各种纹样大多是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对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美化所形成的,这是人们审美理想在生活实用中得到体现,从而进一步促使人类文明文化的提高和发展。现在设计中,很多纹样都有着其所表达的寓意和内涵,由于远古时期人们对生命繁衍的崇拜和对生活的渴望,所以从中就有很多体现生命内涵的符号。就像黑格尔说:“东方所强调和崇敬的往往是自然界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思想意识的精神性和威力,而是生殖方面的创造力。”[1]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反映符号纹样在情感语言文化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但都体现着艺术文化与审美文化的集中统一,体现着文化的不同。“是作者在现实情境中将符号语言与他本人的观念情感相关联构成的。”[2]因此,生命视觉符号具有区域性和标志性的特性,并作为文化见证和信息传达媒体,展示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精神,构成人类文明进步的确证。正如靳之林在书中所说:“人类一要生存,二要繁衍,生命意识与繁衍意识是人类的基本文化意识,也是民间美术的基本文化内涵。”[3]

对有关生命符号的研究,要从民间剪纸的纹样进行深入挖掘。对民间剪纸艺术要有所了解,因为民间剪纸艺术历史悠久,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民间剪纸是依附于民俗观念和民间活动的民间艺术。“劳动者艺术家特殊的认识、思维方式,与完整圆满、对称偶数、硕大为美的原始审美理想相得益彰,产生出重于表意的造型规律和自由灵活的表现手法,使民间剪纸艺术的特色与众不同、独具一格。”[4]劳动人民把已被普遍认同的符号、形象转化为剪纸艺术中,剪纸艺术遵循中国民间美术观物取象的符号特征。生命意识与繁衍意识是人类的基本意识,它构成了人类各民族文化的基础。生命符号的研究,还要对彩陶的纹样进行了解,因为彩陶是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原始陶器,纵观彩陶纹样的发展脉络,半坡时期的写实纹样多是对自然景物、生物的率真模仿,彩陶纹样显示了古人如何通过图形符号诠释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这些图案延续了几千年,从而得知彩陶纹样与后世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潜移默化、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经此研究,可以挖掘更多中国传统的符号纹样,将其运用在设计中,一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二是可以提升设计的内涵,不仅能提炼传统符号,还可深入研究符号纹样与生命的联系。“所谓生命意识是人类创造生命、孕育生命、延续生命、关注生命的思想意识,它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意识之一。中国民间文化的主体精神,就是生命意识。”[5]对生命的内涵进行了解,领悟这些底蕴丰厚的文化,加以锤炼和升华,有利于设计中视觉及内涵上的提升。

2设计思路、研究方向与表现过程

(1)设计思路。对生命符号的研究为什么要从民间剪纸艺术着手研究,是因为民间剪纸艺术起源于民间,其民间艺人大多是劳动人民,他们对生命和生殖繁衍有着较强的崇拜,将其心中的渴望和希望都表现在剪纸中,更能表达生命符号的内涵。“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6]民间剪纸中符号的研究,从中提炼出生命含义的符号,将其运用到设计中,结合有关生命含义的中国传统纹样,进行再设计,可以使创新设计的符号更加有意义,提炼剪纸中的特色符号,设计出具有现代感而不失民族韵味的符号,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主要突出生命符号的发展和寓意。(2)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中,首先要广泛的收集相关的资料,明确所要研究的对象。其次,对收集资料的整理,将图案符号进行分类。最后,了解各种传统符号纹样所体现的生命含义,加以提炼,进行符号纹样的再设计,并给予深刻的内涵意义。研究方法采用网络收集以及阅读图书的方式进行资料整理,还要走访较近的剪纸艺人,向其请教民间剪纸的符号含义。

3设计内容与表现形式

通过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学习,得知了剪纸中包含的深厚的生命含义,因此想深入把生命符号延伸下去,结合中国传统纹样,进行设计。从而发扬剪纸的艺术,使其长盛不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只有充分领悟剪纸文化、掌握剪纸艺术的造型规律与象征意蕴,才能更好的进行设计。(1)展示台布设计。民间剪纸资料的学习,发现其剪纸纹样有一种纵向的发展,都是由基本的纹样演变并结合生活中各种具象实物进行结合。所以,在设计中,为了体现出这点,就此设计一副符号的演变结合图案,体现出生命的繁衍以及生生不息的轮回,将图案结合天然的布料,运用传统纺织工艺丝网印刷,体现出自然纯朴的感觉。在色彩上选择单色印刷,这样可更好的体现出剪纸中图与底的关系,及设计中正负形的体现。(2)悬挂剪纸设计。为了在设计展示中,能有一定的设计互动,因为设计最终都是要服务于受众,要让观众亲身感受设计的内涵,不仅从视觉上,还要从触觉上更直观的感受到,因此选择剪纸悬挂的方式,使观众能更好的触碰到剪纸。在资料研究整理中,发现剪纸的弊端就是不易于保存,为了避免这个弊端,在悬挂剪纸设计中,采用硬度较好的材料,更易于保存,使其不仅可粘贴,还可以作为摆设工艺品。为了展示中有一定的空间层次感和透视感,在颜色及制作中选择红色镂空设计。(如图1)

(3)灯箱设计。平面设计大多是二维的设计,为了有立体的效果,形成更好的展示氛围,因此选择了灯箱的设计,将设计的图案符号运用到灯箱中。灯箱设计采用较轻的材料,在材料上要进一步斟酌尝试选择。形式以镂空的表现,更能凸显出立体的空间感。在灯箱设计上,为了更好的体现立体感,因此选择的符号以云纹、水纹为主,这种符号较为简约流畅,可体现生命中简单、直白的含义。以红色为主,更能凸显出民间剪纸在灯光下的气氛。

4小结

本文对民间剪纸中生命符号的设计运用分析,得知剪纸艺术符号象征源于对生命生殖繁衍的崇拜,了解传统剪纸艺术的文化价值及其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对民间剪纸艺术的资料研究,不仅收集了大量的图案,进行设计,而且更深层次的理解了生命的含义,经过几千年符号纹样的发展延伸,让我感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更重视对历史文化的学习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美学[M]. 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

[2] 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3] 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4] 吕胜中.中国民间剪纸(上卷)[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5] 宋长宏.骐骥驰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第5篇:艺术活动的含义范文

含义 目的 关联性

一、青少年文学教育的含义和目的

关于文学教育,我国学者大致有以下三种的理解: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学教育就是语文审美教育。第二种观点认为,文学教育就是文学教学。第三中观点认为,文学教育就是文学审美教育,尤其是文学审美能力。为了弄清文学教育的含义,先从文学这个概念着手。文学是指用语言文字表达工具来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它把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用艺术化的表达方式表达出来。其基础是人的情感和社会生活,其语言文字的表现形式如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教育,首先它是一种教育活动。什么内容的教育活动?即文学上的教育活动。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教育活动?无非是教育人们懂得如何表达内心的情感和社会生活状况。如何表达?就是运用语言文字的工具用一种艺术化的方法表达。前面对于文学教育的三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都其片面性。认为就是语文审美教育的观点,只注重了语文艺术的审美,却忽略了文学艺术的全面性和应需要的表达形式。认为就是文学教学的观点,只注重了科班式的教育方式,忽略了社会教育等多种教育方式。认为就是文学审美能力的观点,虽然不在只注重语文审美,注重了整个文学范畴的审美,却也忽视了应需要的表达形式。据我的理解,认为青少年文学教育就是以文学接受为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文学教学,培养青少年的文学审美能力,使其能通过语言、文字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和生活学习状况。

对青少年进行文学教育,目的在于让青少年掌握一定语言文字技巧,艺术化的表达自己所看、所想和所经历的。具体上讲,让青少年掌握基础的文学知识,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积极性和欣赏能力,学习成功的创作经验,培养高尚的艺术情操,陶冶感情,开阔视野,学习成功的文学创作经验,最终提高青少年的阅读鉴赏水平和写作能力。

二、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含义和目的

社区教育,就是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了提高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因此,青少年社区教育就是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旨在提高青少年社会认识能力和生活关爱程度的教育活动。由于青少年一般都在学校接受教育,一般社区教育进行都是在青少年放学后及放假假的课余时间。基本内容是对青少年提供的课后辅导,包括课程内,也包括课程外的辅导。课程外教导主要是帮助青少年认识社会、融入社会。社区是青少年生活居住地,是青少年学习的“第二课堂”,社区教育有其重要性。实践中,青少年社区教育项目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智能培养、德育培养、作业辅导、心理沟通、家长教育、旅游活动等一系列方式。社区教育给予了青少年生活关爱和心理关怀,目的在于增强青少年的学习成绩,自信心,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关爱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金钱观。

三、二者之关联性

1.青少年社区教育中包含着一定的文学教育

青少年社区教育项目很多,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式的方式,包括学生课外辅导,社会公益活动,心理辅导,家长式教育,德育讲座,瞻仰烈士林园等。在社区教育中,对青少年提供的课外辅导中,既可以课程上的,也可以是课程外的。学生课外辅导,就包含着一定的文学教育,对于青少年文学上不足的,尤其是对语文教材不懂的,文字语言功底不好的以及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不足的,可以在社区中通过“量身辅导”。在社区教育中,可以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的学习状况,予以单个补习。

青少年社区教育内容一般可分为革命传统教育、道德价值观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健康心理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安全意识教育,文体鉴赏教育等。其中文体鉴赏教育中,旨在通过社区课外教育提高青少年文学艺术水平,体育竞技水准以及各种鉴赏能力,自然也就包含着文学教育。社区这种文体鉴赏教育并不一定通过授课方式,绝大部分是通过社会活动的形式。比如举办社区青少年文学创作大赛,来提高青少年写作能力,给予适当奖励,鼓励其自信心,培养文学方面的热情。对创作作品公开展览,对青少年语言表达技巧多建言。通过拜访文化大师或者参观已故大师的故居,瞻仰文学遗迹,陶冶青少年文学情操。通过观看著名文学作品,学习成功的文学创作经验。游览人文精神馆,开拓青少年的文化视野等等,都属于文学教育的范畴,只是形式不是课堂模式而已,通过这种方式的社区教育,可以缓解单纯枯燥的课堂模式,帮助增加他们对文学的爱好,启发他们对文学的积极性。

2.青少年文学教育和青少年社区教育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前面讲到,对青少年进行文学教育目的在于让青少年掌握一定语言文字技巧,艺术化的表达自己所看、所想和所经历的。对进行社区教育在于提高青少年社会认识能力,全面提高青少年各方面的素养,帮助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二者仔细分析在目的具有一致性:

首先,文学教育和社区教育都在于提高青少年的素养。文学教育直接目的在于提高青少年文学上的素质。我们知道,文学素养是一个人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通俗地说,一个人连语言文字艺术都没有,谈何全面素质。社区教育中,内容上不只是文学教育,所以目的也不只是在于提高青少年的文学素养,它涵盖了很多方面素质的培养,只要有助于提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都可以开展活动。它注重的是全方面的教育以及对学校教育的不足“查漏补缺”。

第二,就文学教育本身来说,一个与文化教育好有涵养的人,其他方面的素养应该也不会差。通俗地说,“文化人”是有别于一般人的,其价值观有更高的高度,有思想深度,能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良好的品质,至少不那么粗俗。某种程度上说,文学素养就代表着整体素质。也就是说,文学教育搞的好,也能带动了其他素质的发展。这和社区教育注重提高全面素养也是一种竞合。所以我甚至建议,青少年的社区教育从培养“文化人”下手,注重培养青少年的文学性格。

第三,青少年文学教育和社区教育都注重提高青少年表达能力。一个有内涵的人才,是需要通过良好的艺术表达方式投递给其他人的。如果不能正确表达自己,别人理解都成问题,这也意味着很难沟通,对其发展是很大的阻碍。社区教育尽管和文学教育侧在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一样,前者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语言交际的沟通,后者注重的是文字方面的沟通。不管怎讲,这都只是在表达方法上的差别,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

3.青少年社区教育能反作用文学教育

青少年社区教育搞的好,很多方面能指导文学教育。第一,社区教育通过各种关于文学方面的活动,比如前面说过的办社区青少年文学创作大赛,参观已故大师的故居,瞻仰文学遗迹等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对文学不同映像,陶冶青少年文学情操,摆脱那种课堂式文学的枯燥,有助提高青少年对文学的热情,积极性。还可以学习成功的文学创作经验。第二,在社区教育中,专门针对文学的课后辅导,可以有效弥补课堂理解不足的缺陷。由于文学课本许多难懂晦涩,经过社区教育的“查漏补缺”,解决了语文老师难以顾忌到的知识点。第三,文学的基础是人的情感和社会生活。对青年人进行社区教育,最大目的在于提高青少年对社会的认识能力。文学创作很大部分依赖需要社会生活支持,多增加生活阅历,能为自己创作增加素材和灵感。参加社区教育活动,比如,社会实践、社会公益等,不仅能学到社会知识,而且能感受了不同的社会形态,增加青少年新的感受,这将有利于青少年文学情操的培养。第四,文学需要语言上的美,文学教育就是要培养对这种美的创造和鉴赏。青少年社区教育中通过文体鉴赏能力的教育,比如旅游活动或者人文博物馆的参观。能增加对美好事物的艺术鉴赏力,提高审美素养。而这种素养正是青少年文学教育所需要的。

四、结语

青少年是未来的国家栋梁,对他们的教育至关重要。那种单纯科班式的教育,对青少年全面发展有一定的限制。对青少年进行文学教育在于提高其文化素养,纯粹文学思想的灌输,不利于青年对现实的了解,容易造成与社会的脱节。通过社区教育多种形式的开展,指导青少年社会生活的理解。文学教育和社区教育并不止于它们在现实和艺术的对立,其实,二者有其很大的共性和联系,对青少年教育方面这两种教育可以交叉运行。分析二者的联系,目的也在于此。

参考文献:

[1]阅立兴,陈汉.对语文教学的一点意见[J].文学教育,2006,(7).

[2]闫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曾祥芹.阅读学新论[M].北京语言出版社,1999.

第6篇:艺术活动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教师 教学 艺术 风格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说:“真正成功的教师,确实是个伟大的艺术家。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须达到的境界就是高品质高层次的教学艺术风格。”

一名优秀的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区别就在于他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独特结合与表现。可以说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上成熟的标志。

在教学中,由于每个教师自己的思想、气质、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和教学能力不同,在针对不同的教材和学生实际从事教学活动时都会有自己的选择和侧重角度,采取自己得心应手的教学方式方法,自己创造出教学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反映着各种独特的个人教学特点,从而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艺术在最广义上,是指任何技艺。较窄的含义是按照美得规律来创造。就教学艺术含义而言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教学风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其价值观念,对教学过程诸元素的偏好性和习惯性的方式。教学风格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体差异,是教师教学的个性化特点,体现于教师对各种教学元素的选择与组合方式。教学风格是教师在一定理论指导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稳定的独具个性特色的教学艺术风貌。从实践上讲,具有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师才是成熟的优秀的教师,教学风格标志着教学活动是否升华为艺术活动。

教学艺术与风格主要分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艺术的含义:“教学是一门艺术”古今中外一直为中国外许多教育家所肯定,并在教学艺术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和理论论证。在国外,对教学艺术的探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产婆术。还有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明确指出:“教学论是指教学的艺术”,目的在于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在我国,《学记》中就有对教学艺术的精辟论述,如论述启发式教学艺术时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在众多的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教学法一方面要用科学做基础,一方面又不能不用艺术做方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教学艺术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遵循教学规律进行的;第二,教学艺术表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优质高效进行教学的技能技巧;第三,教学艺术时遵循美的规律,富有美的价值进行的创造性的教学;第四,教学艺术是体现教师个性并难以模仿的创造性教学活动。

二、教学艺术的特点,主要分为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以及审美性。其中,形象性主要是,教学的形象性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语言、表情、动作、直观实物、绘画及音响手段对教材进行加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以使学生易于接受。情感性是指教学事件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人与人的交流过程中情感上的传递更能够让人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开启学生智慧的门扇、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追求。对于创造性来说,创造是一切艺术的生命,也是艺术突出的特点。相比其他艺术而言,教学艺术需要更多的创造性,教学艺术的对象是人一个富有思想、情感、创造力或许并有对课堂和书本有抵抗性的学生,这是创造性的难点。对于审美性来说,审美是艺术活动的重点,既然能够说教学具有艺术特点,那么教学必定有审美性这一特征。因此,道德美、形象美、教师优美的语言以及抑扬顿挫的语气或者是生动的表情以及潇洒的举止,美观的工具都会给人美感。

三、教学艺术的功能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功能,使教学艺术存在并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内在依据。教学艺术的特点和功能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分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陶冶功能、增效功能、谐悦功能以及育人功能。这些功能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产生兴趣并发现乐趣,使老师能够更轻松愉悦的教学,并且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在较少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东西。

第7篇:艺术活动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声乐演唱 情感表达 演唱 技巧

声乐这么艺术活动对演唱者的音乐素养、文化修养和气质水平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演唱活动中,表演者不仅要熟练的掌握声乐表演技巧,还得要投入丰富的情感资本。就是如此,同一首曲目,不同的人来表演,投入不同的感彩,往往会出现不同的表演效果。也正是如此,才体现了表演者之间不同的人文魅力。

一、情感表达对声乐演唱的意义

(一)情感表达让声乐演唱赋有生命

作者在创造声乐作品时都会在作品中倾入自己的感彩,所以说,每部声乐作品都有具有一定的感情内涵。如果演唱者不能充分、准确地理解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情绪,并完整的表达出来,那么便无所与听众的心灵产生共鸣,所演唱的作品也是空洞、不具有生命的。由此可见,情感表达能让声乐演唱赋有活力、生命力,使声乐作品从精神方面得到升华。

(二)情感表达决定了演唱者的表演状态

人们常说不再状态,其实指的就是表演者自己没有将自己的情绪带入到作品当中,没有认真的感受作品的创作思想。演唱者如果能在表演前充分的体会到声乐作品中包含的情感色彩,并在音乐作品中融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思想,就能表现出区别于他人的演唱风格,也有利于演唱者更好的发挥自己所掌握的演唱技巧,更酣畅淋漓的进行表演,从而保持一种良好的表演状态。可以说,对声乐演唱情感表达的倾入程度,直接决定了演唱者的表演状态。

(三)情感表达更能让演唱者和听众产生情感共鸣

一个优秀声乐演唱者不仅要熟练的掌握演唱技巧,还必要要学会以情动人的演唱技术。因为,只有感情才能打动感情,只有情绪才能带动情绪。因此,在声乐表演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表达自己的表演情绪,表述歌曲中最真实的情感色彩、最朴实的感情情绪,从而通过声乐技巧带动与听众之间的情感交流,将歌曲中的快乐、悲伤、忧郁等感彩感染给听众,使听众也投身于演唱表演当中,并留下难忘的欣赏记忆。

二、声乐演唱中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的辩证关系

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是演唱技巧应用的最终目的,但是演唱技巧是促进情感表达的有效途径,二者是独立存在,却又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启发人的思想情感。声乐演唱者只有深入了解到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通过娴熟的演唱技巧,利用自己的歌声作为情绪传染的载体,才能使听众与自己的作品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提高听众对自己的认可度和支持度。

三、声乐演唱中情感表达技巧

(一)准确理解歌词含义及所蕴含的情感色彩

每一首歌曲的创作都是建立在词、字、句的组合之上,每个词句因为不同的组合所包含的意义又不同,由于中国的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个字的改变甚至都能影响到一句话的含义。因此,演唱者要准确的理解歌词的含义,并充分体会到歌词中所蕴含的情感色彩。只有如此,才能使演唱者的情感表达更为精准,对歌曲的情感表述也更为精确。并且,只有准确的理解歌词里的含义,才能更加充分的感受到歌曲创作者在创作歌曲时所蕴含的情绪,才能在不知不觉之中融入到作者的创作世界当中,才能进行创作者的内心深处感受创作者的真实想法。

(二)善于利用旋律技巧来表达情感

在声乐演唱时,对旋律的掌控、对速度的控制,是最直接表达情感的方式。比如,一首悲伤的歌曲,开头一定的缓慢而沉重的节奏,然后逐渐通过旋律的加快,将悲伤的情绪推向,最后还可以通过将歌曲的节奏突然变慢加重歌曲中的悲伤色彩,从而达到余音绕梁三日的效果。因此,声乐演唱者在进行演唱表演前,应该预先就酝酿好自己的表演情绪,把控住自己的开头旋律,通过旋律的感染,争取从一开口就吸引到听众的注意力,抓住听众的情绪,从而通过自己的歌声来更好的表达作品中的情感。

(三)提升自己音乐素养,培养自己独特的艺术气质

声乐艺术作品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是人们最容易接受的情感艺术形式,演唱者利用歌声作为载体对声乐作品中的情感进行传达,使听众与声乐艺术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听众经常会感觉到,既是表演同一首歌曲,不同表演者总是能表演出不同的韵味。这是由于不同的表演者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同,懂得音乐知识也不同,其所具有的艺术气质也不尽相同。所以,一个优秀的表演者一定要不断拓宽自己的声乐知识汲取渠道,丰富自己的音乐知识素养,培养符合自己性格特征的独特的艺术气质。

四、结论

声乐表演是一门精益求精的艺术,是演唱者表述音乐作品文化思想、表达音乐作品创作情绪的综合性活动。声乐表演也是听众抒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声乐演唱者应该不断提高自己演唱技巧的掌握水平,不断加强对声乐表演的情感投入,如此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艺术涵养,才能将自己的艺术魅力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进而满足人们生活中对艺术文化的追求和情感表达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徐大公. 声乐演唱中情感因素的表达[J]. 大舞台,2013,02:39-40.

第8篇:艺术活动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当代艺术;语言文字;声音;符号;天书

在今天的艺术实践项目及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对于声音语言进行探索实验的作品,从中不难看出,人们对于声音在视觉艺术项目中的运用已经越来越感兴趣。而对于声音语言的运用,来自于上世纪90年代对视觉表达与语言意向之间的问题、关系展开的先锋展览。语言成为当下视觉艺术表现的主题之一,源于人们乐于解析文化含义是如何在语言及其语言符号系统中协调的。2001年,洛娜•辛普森(LornaSimpson)在其胶片装置作品《难以忘怀》中运用了人类的声音,15个屏幕排列成一面显示墙,15个屏幕上显现出15张不同人物角色的嘴,画面上只有嘴,而人物角色的脸并未出现在屏幕中,每一张嘴都在同时唱着一首名为《难以忘怀》的情歌。由于无法看见歌唱者唱歌时身体姿态及其表情,因而我们无法得知歌唱者在歌唱时如何回应歌词及旋律对于个体情感的感染表现。这些只有嘴被剪切了的画面,让我们不能全面只能片面的理解所接受的信息。辛普森的作品在熟悉《难以忘怀》这首歌曲的观展人群中唤起缺失歌词的回忆。2007年,奥德里奇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名称为“声音与虚空”的当代艺术展览,其展览大部分作品的主题是表现或表达人类的声音。人类语言的声音被运用在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及表现样式的作品中。雷切尔•伯威克(RachelBerwick)的作品《MAY-POR-E》是自1997年开始就一直持续着进行的艺术项目,伯威克在这期间一直训练两只鹦鹉学说一种委内瑞拉的部落语言,在展览上展示的作品正是这两只学习委内瑞拉部落语言的鸟,这两只鸟和一些植物被放置在一个鸟笼内。鸟笼外面蒙上了一层半透明的塑料布,用于在观念上暗喻一种因边缘化而遗失的语言。

一、艺术与语言的相互融合

以上展览中出现的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样式都是通过语言中的声音部分实现的,而语言中的书面语言与视觉艺术形式的联系更加的紧密与明确。史前的人类鼻祖创造出了表征物象的象形图案及简单的字符,之后包括古代中国、古代埃及的社会创造了象形文字,个体的象形字符连接起来形成词语或句子后可以传递出更加广泛的信息及含义。与西方社会使用26个字母书写系统不同,亚洲秉承传统的书面语言依然坚持将视觉和语言表征巧妙结合。英语通过26个字母的无数种排列组合,以形成词语的发音及含义。中国的汉字则以大量的单个字符构成,每一个字符都可以表述一个含义,汉字不表示语音,只表述语义,因而在中国不同区域说着不同方言的人们都可以看懂及理解汉字的语义,这种只表语义不表语音的文字识别功能帮助中国实现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统一及传承。使用毛笔蘸墨汁书写文字的形形方法及样式,在中国称为书法。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样式甚至被推崇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在当代中国依然盛行不衰,书法的艺术魅力在于可以给书写者提供展示其文人气质的机会,书写的笔法与字的结构变化都能细微地表现书写者的独特之处。中国当代艺术的推动者,策展人张颂仁归纳书法艺术的影响力时说道:“词语借助书法艺术获得了有形的实体,并要求我们将其作为物质性的化身而不是概念性观念或抽象性符号来加以研究。”①在亚洲及其伊斯兰世界中,书法皆被认可为视觉艺术形式,甚至在精神层面上远远超越了视觉艺术形式中的绘画。与亚洲及其伊斯兰世界将书法作为视觉艺术形式相似,欧洲也重视熟练美妙的字体书写,有书写技巧的人往往被人们视为接受过良好教育482016年第12期的人。当下英语国家的书面语主要解释语句的含义,而诗歌则是强调语句的发音美感。当然,在世界文学史中也能发现一些书面词句模仿表征对象的视觉特征。在古希腊、古波斯、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以及16世纪的英国,曾流行过一种非常典型的书面词句模仿表征对象的图形诗,它正是在纸上将诗句排列谱写成特定的图案或者形状。这些在纸面上排列成行的图形诗样式,通过20世纪初法国实验派作家纪尧姆•阿波利奈儿(GuillaumeApollinaire)的诗作,以及当代美国作家约翰•霍兰德(JohnHollander)对于图形诗的一本研究著作传承至今。在20世纪中期五六十年代,瑞士诗人尤金•贡林格(EugenGomringer)突破了传统诗歌线性水平排列的书写模式,发起了被称为具象诗的革新,具象诗着重于用不合语法规范的图案针对字母进行重复,并将字母的字体及颜色的选择也作为拓展语言表征意义的方式方法,同一字母、单词、短语或者短句在页面上的重复出现,直至形成某种抽象形状。1980年以来,美国当代视觉艺术家肯尼斯•戈德史密斯(KennethGoldsmith)在绘画作品中就词语如何能够摆脱传统文本的线性排列作了革新式的实践,在这个方向上其实与具象诗的创造非常接近。如同诗人对语言的视觉表现进行实验,试图创造与艺术家创作的视觉作品表现力接近的作品,艺术家也会把语言融入到作品中,如中国传统水墨画家在绘画作品的留白处题诗落款。还有欧洲中世纪时期的彩绘手抄本以及文艺复兴时期描绘圣经故事的壁画,都有语言与视觉相互融合的特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尓(AndyWarhol)以及罗伊•利希滕斯坦(RoyLichtenstein)等,他们都乐于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大众流行的商业文化产品及设计中,利用语言文字和视觉表象的混合搭配创造新图像。沃霍尓将可口可乐、康宝浓汤的包装设计图案转换为丝网版画,形成他的波普艺术作品。利希滕斯坦从描绘浪漫爱情和战争故事的漫画书上截选图像和文字,直接放置于他的绘画作品中。在当下的艺术活动中,因为艺术作品的体积、存在的暂时性、作品展示场域的特定性等诸多因素会干扰艺术作品展示及存在,艺术家们已通过使用语言文字、图像记录和图表等手段来记录无法移置或保存的艺术作品,而这些语言文字、图像记录和图表构成的艺术品文献资料,本身也成为了艺术品。语言和视觉从来都是我们的身体感官以及艺术表现的核心。

二、使用语言的动机及表现形式

1995年威尼斯双年展上,来自中国台湾的观念艺术家吴玛俐有一件装置作品《图书馆》,在作品中艺术家将一本本中国古典文学书籍页面一一撕下放入碎纸机,然后把这些文学书籍的纸屑放入透明塑料盒子里,盒子上用金色的字标明这些文学书籍的书名。吴玛俐试图用作品阐述书籍已不复存在的观念,并质疑象征老旧的文学经典的书籍价值的永恒性。在当代艺术中运用语言作为媒介的艺术作品和项目日趋频繁,艺术家们对语言的选择运用有各自不同的角度和目的,在作品视觉传达的效果上来看却是同样的突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出现将语言作为主题媒介的大量艺术作品,这得益于观念艺术的规模日益壮大,很多艺术作品被有目的地去除实体化。现在的艺术家们逐步放弃了观念主义的纯粹样式,但在作品的创作中依然会运用语言作为媒介,以此传递作品试图表现的复杂思想,从而使抽象的概念通过语言具体化呈现。记录事件以及记录艺术作品本身是运用语言的一个动机,事件中瞬间的行为及其某些短暂形式的艺术作品可以在语言中长久存在。语言及文字可以给我们提供认知内容,是艺术家使用语言作为媒介的另一动机。通过语言的媒介增强对社会政治相关问题的视觉反映,语言对于社会结构具有构造性的力量,同时也具有颠覆性的力量。此外,语言的听、读都需要时间来逐字逐句的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观看作品的人消耗更多的时间停留在作品前,因而这也是一个在艺术品中使用语言的动机。当你选择将你的思维用语言传达给某个对象,或者记录下来成为文献,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必然会以某种形式呈现,语言口传的形式意味着口语,书写记录的形式意味着书面语。德国艺术家卢恩•密尔兹(RuneMields)在创作中运用了数学符号,这是其他类似语言表现形式的类别。口语、书面语、聋哑人的手语、莫尔斯电码语言等多种变体存在都是语言的体系。书面语可以通过书写、印刷等形式实现,不同的人书写的文字会有不同的书写风格,文字通过笔、墨水等一切可以书写痕迹的媒介在纸上得以呈现其形式,书面语言现在还可以变换为电子文档,以数字编码的形式在网络上传送。在商业广告的领域,对于语言文字的表现形式更是千变万化,在材质、媒介的使用上往往追求变化、新奇。人们在听语言的方式上非常丰富,首先听的媒介包括人的发声、电话、播放器、扩音器等,其次声音本身就有高低音、细柔的、优美的、粗哑的、磁性的,而语言本身还带有区域性的地方方言,这些都影响听语言的形式。欧美的文字交流的主导是拼音字母系统,当下的视觉艺术习惯采用字母体系传达的语言进行活动。伴随新媒体技术表现手段的到来,视觉艺术的多元化更加突出。当代艺术家通过创造语言文字的媒介,塑造语言文字新的形式表现,以此探索语言文字如何更广泛的呈现其含义。观念艺术家维托•阿肯锡(VitoAcconci)的作品《骂人的椅子》,由一件高约1.2米、用英文单词“Ass”的组成字母制作了一把木质椅子,椅靠背由大写字母“A”构成,椅面由两个小写字母“s、s”构成。单词“Ass”的意思是驴子、屁股、愚蠢的人,有明显辱骂的含义,当观者坐在这件作品或者说这张椅子上时,语言文字的视觉意义也就得到了具体形态的呈现。阿肯锡对语言的呈现规模作了对比,假定纸张上印刷的语言文字是小规模语言,而户外广告牌上的语言展示则是大规模语言。阿肯锡试图说明大型语言的呈现实质上可以将它看作是一个实体的形式,即一物。他还在理论上阐述了语言作为实体时大小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大型语言与其说是一种语言,不如说是由语言元素组成的画面。大型语言变成了一个物,但不一定是语言开始讲述的那个物。物性赋予语言以固态,但是同时也破坏了语言……语言为了正常运作必须要保持透明性,这样它才能让世界如其所是地保持原样。当语言变成固态时,它阻碍了从人到语言再到世界的正常循环。”②艺术家在强化语言形式实体化的新手法中,使用了遮挡字母、词语的方法,以使观者在观看作品时因文本的不完整而纷纷猜测其想要表达的含义。如艺术家埃德•拉斯查在1997年创作的作品《最好给你的屁股来点保护》,6个长方形的图案在背景色为紫红色的画面中,每个长方形里有一个英文关键词文本,再分别用不同长短的色带覆盖这6个长方形,让观者可以推测这些长方形被遮盖或是被彻底屏蔽了原有的文本。寻求语言文字的表现载体,不难发现语言最为普遍及经典的呈现方式之一是书籍。艺术家用书的形式创作的艺术作品,现在称作艺术家之书。艺术家之书的手工艺术品,一般印刷数量极少甚至只有一本。另一种形式是艺术家创作的多版本的书刊,艺术家设计书刊常常使用新奇的手法或融进自传体样式。一件书版印刷成品的每一个版本都是原创的艺术品,它们都是通过艺术家设定的形式效果而制作成版的。单本的或是成堆的书都可以是强有力的象征性物体,作为信息的传递媒介,书籍在文化发展史中一直占据核心位置。书是一种有形的物体,书本及其被拆开的书页在二维画面及空间中的雕塑、装置和行为艺术中可以充当原材料及道具。美国人布兹•斯佩克特(BuzzSpector)以《走向普遍因果律理论》(1984-1990)的标题堆码了庞大的书堆,以此隐喻纪念碑似的作用。从斯佩克特的书堆造型中,可以看到现代主义雕塑中极简主义构成的简单几何图形。

三、天书与文字转译的探索

第9篇:艺术活动的含义范文

1.1艺术教育的含义

当前,人们不断加快艺术教育的进程,是因为艺术教育不但有利于大脑的生理健康,促进大脑潜能的全面开发,还是人文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人这一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艺术教育还能够完善学生的人格,健全学生的自我意识。艺术教育专业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踏实的艺术基础理论知识和美术、音乐、舞蹈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学校的艺术教育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艺术科学研究工作、学校艺术管理工作及社会艺术指导等工作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艺术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

1.2艺术教育的专业化的作用

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我国,艺术教育的专业化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是人们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艺术教育的专业化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提高了艺术创作的效果和速度,反映了艺术繁荣兴盛的局面;艺术教育的专业化还有利于艺术人才培养的系统化和高端化,有利于理论的不断进步,有利于积累艺术成果,并使艺术的传承得到了保障等作用;但是艺术教育的过度专业化也致使其与其他学科割裂开来,促使艺术本身从各文化、社会文化科学技术中独立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教育和知识生产单位,使艺术活动和艺术创造成为专业人士的领地。

2通识教育的含义及其作用

2.1通识教育的含义

通识教育,即“一般教育”,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通才教育,另一方面是指全人教育。通识教育的历史渊源流长,其概念可追溯到先秦时代的六艺教育,但普及是从近代开始的。通识教育不仅仅是课程设置的一种模式,它过是一种教育思想、理念及境界,它的目的是培养人的自由、和谐与全面发展。而在大学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纠正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修养不够,学术视野狭窄,专业领域过于局限,基础训练和全面发展不足,个性发展受到压抑等缺点。实施通识教育要根据我国大学的实际情况,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二者相结合,通过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等方法来实行。

2.2通识教育的作用

通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生活的条理性、良好的判断力以及平衡的心智,有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开朗的个性,从而能够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通识教育就是要使学生不仅能够学到丰富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促使他们能够具有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念,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习、做事、生活、发展,能够做个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的人,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3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二者的关系

艺术教育和通识教育,两个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并在大学教育中都得到了普遍的使用。研究二者的关系对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及艺术的繁荣兴盛都是非常有利的。

3.1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渊源相同,目的相同

二者都兴起于人类最早期的教育中的,是人类最初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人的品格和个性的完善与发展,都是人的基础教育的需要,体现在在有关人才培养方面。

3.2通识教育是现代艺术专业教育的基础,而艺术教育是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基本素养教育

现如今的大学中,艺术教育包括艺术专业教育和艺术通识教育两部分的内容。艺术专业教育和其它专业教育类别相同,是不属于通识教育的,面向的大学生是艺术类的专业,而艺术通识教育一般是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针对的大学生是非艺术类专业。就艺术专业教育来说,通识教育的基础性主要表现在:首先,通识教育是艺术专业教育能够实施的基础;其次,它还是艺术专业大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基础;最后,通识教育是艺术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基础。在文明社会,艺术素养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而人的艺术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不能够离开艺术教育的。但是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和艺术专业的大学生不一样,他们并不一定非要接收艺术教育,所以他们一般很少有机会能接受到艺术教育,这就致使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在艺术素养方面普遍低,甚至为零,因此为了改变大学这种弊端现象,艺术教育被大学的通识教育包含在内,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必要的艺术教育,从而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完善他们的人格与品性。

4艺术教育改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