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发展性阅读
1.阅读技巧:①掌握不熟悉的词汇;②发展识别生词的能力;③形成良好的眼动习惯;④养成正确的阅读姿势和捧书习惯;⑤发展有一定速度的、流畅的默读能力;⑥发展朗读技能,如分短句读、表情、音调、音量、清晰度等。
2.理解能力:①拥有丰富、广泛和准确的词汇量;②领会逐步扩大的意义单元(短语、句子、段落和文章)的能力;③寻求特定问题的答案的能力;④选择和理解文章主要思想的能力;⑤理清事情发展顺序的能力;⑥记录和回忆细节的能力;⑦把握作者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⑧正确地遵循指导语的能力;⑨对阅读内容作评价的能力;⑩记忆已读的文字材料的能力。
二、功用性阅读
1.检索材料的能力:①应用索引;②应用目录;③应用词典;④应用百科全书;⑤应用图书卡片档案;⑥使用文献目录等其他工具;⑦以掠读方式寻找信息。
2.资料的理解能力:①应用上述“发展性阅读”中的一般阅读理解能力;②发展适应具体专业材料的阅读能力,如阅读算术题目、看地图和图表等。
3.选材和组材能力:①概括能力;②列提纲能力。
三、消遣性阅读
1.激发阅读的兴趣:①把欣赏书籍作为自由闲暇时间的一项活动;②熟练选择娱乐性的读物;③阅读的兴致和阅读鉴赏的满足感。
2.增进和提高读书兴趣:①形成更广泛阅读的兴趣;②形成更成熟的阅读兴趣;③通过阅读促进个性发展。
3.评价和鉴赏作品的精益求精:①建立一个分辨小说和非小说作品、散文和诗歌以及剧本的标准;②发展对语言风格和优美性的欣赏水准;③学会发掘更深的符号信息。
以上三类阅读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合理的阅读过程务必使三种阅读保持平衡。如果过分强调训练和练习而扼杀人们需要的阅读情趣,那么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就会遭致挫折。
四、阅读中的思考
1.通读全文,疏通文字,了解全貌,掌握中心。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即是了解作品的主题。
2.瞻前顾后,上下联系,明确本文在全书中所处的地位。想一想:编者选用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选这篇文章?
3.精读,从章法上掌握。细细精读,逐段分析,看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想一想:作者的思路怎样?
4.写法上进行把握,从标题到课文,从课文到插图,从插图到作业,联系怎样?想一想:各部分的作用如何?课文是如何按上述思路展开,如何呼应、如何过渡的?
5.分清文章的主干和枝叶。想一想:课文的重点是什么?通过什么(重点段、中心句、关键词)来体现的?
6.注意与表达中心密切相关的字、词、句、段等,想一想:本课在表达中心、用词造句、标点使用、布局谋篇、修辞手法等方面有何精到之处?
7.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想一想:通过本课教学,我要学到什么?
8.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我学懂了吗?难点是否已经掌握?重点内容有哪些突破?
9.为真正理解内容,结合必要的读写训练,想一想:哪些训练我会做,哪些不会?问题出在哪里?
10.学习还得要会读,想一想:这课应怎样读?读通、读顺,读出感情,读出味道,达到爱不释手的境地。
五、阅读的方法
1.超慢速阅读法
早在16世纪末,英国散文大家培根在《谈读书》中就谈及了此法。他说,少数书“须嘴嚼消化……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老作家孙犁有一次在谈到读书时说:“我读书很慢,只要决定读,就一定认真读完它。有时一个字、一个标点都要琢磨良久,力求寻明作者的意图。遇到一些哲理深、文辞美的句子,不厌其烦地抄下来。”这种方法即在阅读时要求把速度放得很慢,一段一段甚至逐词逐句地读。其间,要仔细品味,反复揣测;必要时,停下来掩卷沉思默想一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就这样慢条斯理地读下去,以求得从作品的字里行间窥视作者的思路,领会作者的思想,看透作者所潜下的苦心,进而把握作品的“精髓”。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它可以培养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开拓我们的创造视野。
2.五步阅读法
①初读讲大意。首先要从头到尾完整地朗读一遍,默读一遍。然后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写了一个什么人?
②细读懂词句。在了解全文梗概的基础上,进一步细读,边读边想,对生字新词要作出记号,能联系上下文,运用词典等工具书,掌握正确的读音和意义,并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
③精读明中心。对文章逐字逐句逐段地精心思考,理解上下句之间、上下段之间的关系,搞清文章的结构;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作用应从知识的“讲授者”和“供给者”转向进行有效教学的“提问者”和学生活动的“激励者”。现在的在校生大多数语文能力不是很强,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不是很高,针对在校生的具体情况来看,如何利用好课堂的四十五分钟的教学,通过课堂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成了每个教师思索的问题。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
1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改反对"填鸭式"的教学,那么老师就应该勇敢的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具体的课堂设计方法如下:(1)老师对教学进度进行安排;(2)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准备与下一堂课有关的内容;(3)学生站到讲台上按照自己觉得实际可行的模式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解;(4)讲解过程中要随时回答老师与下边学生的提问(理解多少,回答多少),老师和学生进行内容记录;(5)安排课后习题;(6)老师对当堂课中学生讲解以及提问的内容进行补充说明。
这样进行课堂组织的优点是:(1)能够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自学能力的潜力;(2)能够培养学生讲解所学知识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强化这些知识;(3)能使学生明白老师备课、组织课堂教学的辛苦,会使学生更加尊敬老师、遵守课堂纪律,有利于班级管理。由于素质教育与新课改推广的艰难性,我们不能马上完全转变成这种学生掌握课堂的教育模式,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其中好的部分,积极的向这个方向努力。
2 以生为本,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新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唤醒学生自主意识。实践证明:学生的个性特征、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必须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要创造自由的教学环境,必须提倡充分的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始终记住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与学生的活动是相互的,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他们的所知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秩序,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在参与中动手、动口、动脑,增长智慧和能力。教师应充分尊重并倡导学生回答问题中的求异思维。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学生都有成功的需要,一旦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以愉快的情绪进行学习。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可以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这样学生既可以增加信息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与阅读实践活动。因此对学习必须要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自主参与学习。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经常设计一些问题,提问学生,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开动思想“机器”,使他们积极投身到课堂的双边活动中。只有双边互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3 注重人文性,强调科学性
毋庸置疑,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指导,语文学科也不例外。语文教学同样要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进展,学习科学的表达方式,从而树立科学态度,培养创新精神。语文知识系统的科学化是培养发展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的基础。此外,我们还应该提倡培养学生质疑、批判、研究、求实划造等现代社会必须的基本素质。强调语文学科的科学性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作为语文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应该注意用科学的方法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以至是做人。事实上,语文教材是“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在人文性较强的作品中,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随处可寻;在科学性较强的作品中,种种文学手段能帮助我们化抽象为形象,化间接体验为直接体验。如在教材的小说单元中,人物命运的逻辑是明显存在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性格的发展,被“逼上梁山”的命运就是文学作品“人文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一个典型。林冲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不可能一下子走上叛逆造反的道路。作者用大量的文学手段如环境描写、行动刻画、细节点染等来表现林冲的性格发展的轨迹;通过一系列情节的设计一步步揭示了林冲的命运,从而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人物的描写体现了文学手段的大量运用,有很浓的文学意味;情节的设计则体现了科学的逻辑推理,使人物命运的发展合乎情理,水到渠成。而其中得到鲁迅赞誉“极富神韵”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不仅在环境渲染上给人以直观感受,还表现出情节设计上的理性思考。其他文学作品如散文,其感情变化的逻辑及所描写的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明显存在着的;即使是写景言情、寓理的诗歌,其言语内容之间的联系、诗句之间的顺序、节次之间的组合等也是有着很强的逻辑性的,有些甚至可以抽象出来加以分析。
4 创设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成天到晚只能听从教师的指导。从而形成了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的不良局面。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忽视创造。它要求学生必须循规蹈矩,在固定考察的范围内解答问题,这使得学生的思维近乎封闭与僵化,缺乏应有的开拓与创新意识。它不仅制约了学生当前的学习效率,而且也使得他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一个不容急辩的事实早已证明: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吕淑湘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上也讲到:“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实际上,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多的,他们不会没有反应,因而他们时常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当然不会都是有价值的,有些甚至是可笑的,然而,这正是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开始,许多发明家的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题开始的。因此,这种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哪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对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出的点滴创造性,也要给予适时地肯定,以培养他们敢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指出:“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思考、探讨、发现、创造,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形成的结论,更要为他们拓展足够的空间,懂得形成结论的过程以及怎样去掌握结论,评价结论。”于漪的话,精辟至极。古人也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笔者曾在教学《失街亭》一文时,安排学生围绕“失街亭,谁之过?”展开讨论、探究,要求学生做换位思考,不人云亦云,力求见解新颖而又言之成理。讨论中,学生们大胆进行逆向思维,各抒己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再讨论,从而慢慢的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
当然,这些程序和方法的实施对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仓库、权威和真理裁判官,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应有很强的智慧驾驭能力、组织协理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乐于探索;潜心研读,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互动合作;善于发现,注重总结。
参考文献:
[1]张泽军.语文作文新课程教学浅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11).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
最近十几年来,许多理论界人士,以及高中语文教师从现实出发,围绕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以及改革过程中所发现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诸多探索。一些专家以此问题为基础,分析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以及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多种问题。正因为语文课程蕴涵着高度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所以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独特体验和感受,精彩生成理应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一、从留白入手,批注出多元解读
文贵含蓄。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总会有意无意地留下诸多残缺、中断、反常、隐蔽的环节,所谓“笔所未到,意有所忽”。读者依靠思维去发现文本隐藏的密码,在发掘和推想“留白”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适当的填补。
批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阅读期待,以已有能力为跳板,以阅读期待为津梁,把学生导人课文中去。比如鲁迅先生《秋夜》“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为什么不直接说“在我的后院有两株枣树”,而是重复?这一反常表述必然会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反常必有其特殊作用,这个作用是什么?
批注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本中语义含混、表达朦胧、含蓄甚至有歧义的地方;要注意句子成分缺失或者搭配反常的地方;要注意结构跳跃、穿插转换及时空错乱的地方。合情合理的填补,就是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任何一个文本,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隐藏的矛盾,利用矛盾之处巧激疑惑,可以及时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活多元思维。拿对于人物形象的评价来说,人性是复杂的,那种一律“高大全”或者“矮丑猥”的形象很显然不符合实际生活。那些有血有肉的形象是不可能给予唯一的评判的。司马迁对项羽、李广、刘邦、韩信等人的“赞”中,不是一味地褒,也不是一味地扬。比如说韩信的“怒绝亭长”,就有学生对照后面的“太史公日”自问自答“何以称‘绝’?此固可见其自尊自重,然极度的自尊亦极易带来极度的自卑”,也有学生批注为“韩信在人家一吃就是数月,逼得人家晨炊蓐食而不自省,反怒而去,这正是心胸狭隘的体现”。这些都是激发疑惑而获得的好批注。[1]
二、开展有效的对话教学的方式
弗莱雷在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中曾提到 “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因此,对话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来看,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地方就在于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所谓工具性,讲的就是语文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无论是听、说,抑或是读写,都发挥着非常强的实用性,因为语文学科是以语言为基础的。而人文性,就是指语文学科很多时候承担着从为学生提供的文本中提炼出人文情怀的任务,这门学科注重学生的心灵感悟和思维情绪的发展。
这点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看法是非常相似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多重对话的过程,对话的对象则包括师生、教科书编者和文本本身。在教学^程中,交流对话是以学生的个人阅读体验为目标的,这种交流方式传递的是心灵的感悟和思想的火花。因此,从这点上来看,语文学科的这两个特点,尤其是后者,与交流对话的目标是非常符合的。
要让对话策略真正落实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去,首先我们必须开放课堂的对话过程。巴赫金说:“世界是敞开的,是自由的,一切都在前头,而且永远都在前头。”与传统的语文教学只重结果不一样的是,后者对结果的注重程度来的远不及对过程的关注。 教师是一个引领者,他帮助学生达到性灵和灵魂发展的高度,探索生命的成长,教师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不断地为学生提供有广度和有深度的拓展延伸,让学生能在文本学习的同时拥有更为完善的思维方式和更丰富的思想。
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多重网络包括:师生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和学生与文本对话。而在这个片段中比较多涉及的是生本对话。学生沉浸在文本中,通过对字词,句子的感悟、体会,与老师和同伴一起就 “文本”进行对话和交流。
三、选择有效阅读形式
古代的诗词歌赋大多是诗人以吟唱的形式生成的, 现代人读诗词大多是以诵读的形式呈现的,不出声是读不进去的。一些文质兼美的现代散文、 古今中外小说的精彩片段以及言辞思辨、 睿智和深刻的杂文等都是适合朗读的。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中适合朗读的诗歌、 散文和小说类文章特别多, 如《观沧海》《春》《木兰诗》《最后一课》 等,仅靠默读和讲解是肯定不够的, 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读出曹操的博襟和豪迈气概, 读出朱自清春天的笑靥和心情, 读出花木兰深明大义、 淡泊名利的风采, 读出韩麦尔的悲愤与痛苦……特别是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形象, 更需要通过朗读来展现。
高中生开始步入抽象化的轨道,表现在阅读的方法和阅读心理的需求上就是对默读的倾向性增强, 并且该阶段的学生还要解决阅读功利性需求的问题,那就是学生必须学会默读思考的方法, 以便应对中考和高考的 “阅读理解” 考试。因此,对进入高中阶段的十五六岁的学生应该逐步强化其默读训练能力的培养,使其渐渐适应并掌握默读的方法。
四、结语
实践以及理论创新永无止境,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属于重大的系统性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此过程中,要敢于跳出既有指导理论以及阅读实践的制约。当然,笔者所提出的相关理论改革内容也仅仅是非常肤浅的,笔者希望这些内容有助于眼下阅读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理性判断和建议。
作者简介:王艳金(1978-),女,汉,湖南衡南一中高中语文教师,全日制本科。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问题 见解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教学建议”别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我结合自己一线教学经验分析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课堂中,我们不难看出,课堂表面的热闹掩饰不了学生思想的贫乏和精神的苍白。忽视阅读本质,忽视学生主体体验和感受的现象依然广泛存在,老师关注的是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至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主体意见的形成则成了无关之事。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轻课外重课内现象
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许多学生由于受到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冲击和未来就业需要及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缺乏读书的兴趣,课外阅读的时间也就相对较少。而应试教育的客观存在使教师与学生将眼光始终放在高考试卷上,凡是与考试无关的,一概不用讲、不用读、不用背。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突出地表现为教师在课内阅读教学中精讲细读。而语文阅读更广泛的天地——课外阅读则备受冷落,导致学生阅读低俗化,而低俗的阅读会直接导致学生阅读积淀的干涸,甚至让学生迷失方向,损伤智慧,造就精神上的平庸之辈。
(二)模式化现象
在课程格局上,许多老师往往忽视学生主体及各地区学校的需求和特点,用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试卷、统一的目标和方式来衡量具有千差万别的学生。单一的课程格局和简单的评判标准,抑制了多向思考和个性化的体验、理解与表达,造就的是统一规格的人才。另外,考试制度使得阅读教学出现了应试化的倾向,教师在教读课文时,自觉不自觉就会受到高考题型的束缚,把本来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解读得标准化、唯一化,而有的老师过于强势甚至不允许学生充溢灵性地解读。
(三)忽视学生思维的训练
阅读教学中,阅读内容的教学始终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内容的理解固然重要,但思维的训练更是不能忽视的。观摩课堂上学生可以侃侃而谈,甚至妙语连珠,但总少不了教师循循善诱的“点拨”,学生永远无法逃脱“教参”或教师“圣言”的牵引。更多呈现的是对内容和结论的传递,为了答案而教学。如此阅读教学,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变成了对老师、对教参的理解,难免跟在“教参”、教师的思想后面亦步亦趋,从而也就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二、我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见解
(一)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训练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大部分都还没有经过系统的阅读训练。许多人总喜欢走向一个极端,好像一提训练,就与精神、方向相违背。教育没有训练,算什么教育?教育的本质之一,就在于系统训练,没有训练体系的教育,是不成熟的教育。怎样训练?训练的份额多大呢?这么多年来,为什么人们对其他学科的诟病虽然也不少,但其总和也赶不上对语文的诟病?因为到现在为止,语文教育还没有构建成熟的训练系统。这是一件怪事,一个最古老的学科,却是最不成熟的学科。文明的发展往往就是这么奇怪,历史越长,并不意味着越先进、越成熟,因为它老守着那些不成熟的东西,使其成为发展的包袱。不说数学,像物理学科、化学学科、生物学科,甚至计算机学科,尽管如此年轻,却很系统和科学,古老的语文,却如此遭人诟病。如果不能建立语文教学的真正训练体系,那么语文,一定会成为时代的鸡肋。
(二)教师要让课堂阅读成为真实的阅读
真正的阅读是一种独立的自主阅读,是一种只有文本的呈现,既没有教师的提问又没有思考题,甚至没有参考资料的阅读。阅读教学就是要发展学生这种独立阅读的能力。目前的阅读教学,缺乏读前的指导与读后的交流,反倒是对学生进入阅读过程之后干预太多,比如,不断提问,不断讨论,没读完就满堂闹。我们流行一种精心设计提问的“试题式提问”的阅读教学,这种教学背景下的学生阅读,而实际上不是真正的文本,是教师的问题;读的不是文本的思路,而是教师的思路;读的不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而是教师对文本的感悟;学生不是在欣赏文章,而是在面对老师的莫测高深而自叹不如。虽然也有学生的思考,但这是一种教师提问背景下的思考,只是对“老师对文本的理解结果”的再思考,而不是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对“文本本身”的思考。因此,这种阅读说到底只是一种远离真实的现实阅读的“伪阅读”,它读的不是文本,而是老师。这种阅读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形成思维的惰性,很难使学生接近真实阅读。真正的阅读是要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的迷宫,自己探索,可以给他一些工具,给他一本指南,给他一个求助电话。他不求助,就让他自己去探索。
(三)教师要让写作成为推进阅读的动力
不少学生反映,他们读了不少书,可是好像没有什么效果。事实上,阅读到了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往往进入一种高原状态,这是阅读教学效果不显著的客观原因。怎么走出阅读的高原状态呢?方法是“写”。
许多人的阅读,就像一股清泉流经沙漠,只有吸入,没有喷出。缺少了“悟”和“思”,其阅读很难说向纵深发展了。但是,怎样才能“悟”呢?“悟”似乎没有方法可教,可教,就不称其为“悟”了。怎样思考?思考似乎有方法可教,但是,往往不见得有效。何况人的“悟”和“思”总是有惰性的,而克服惰性的最好办法恐怕就是“写”。写,对于“读”来说,它可以推动“读”的深入,还会增强阅读欲望。即用写来促进思考,用写来促进感悟。悟,一定是琢磨的结果,不写,当然也可能琢磨,但,写则一定要琢磨,写是促进思悟的不二法门。美国学者艾德勒和范多伦合著的畅销书《如何阅读一本书》向读者提出了这样的忠告:“要真正完全拥有一本书,必须把这本书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才行,而要让你成为书的一部分最好的方法——书成为你的一部分和你成为书的一部分是同一件事——就是要去写下来。”换言之,写作应该成为语文学习高级阶段的重要推手。
(四)教师要利用阅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 导语 运用
导语融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好的导语如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石破天惊,先声夺人,上课也因此高崖泻水,汹涌澎湃,让学生一听倾心如果我们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好的导语就是打开这知识宝库的开篇钥匙。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介绍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共同探讨:
1概述背景,激发导入
翻开新的高中语文教科书,所选篇目多为文采斐然的经典之作,但由于我们学生阅读面非常狭窄,《诗经》、《离骚》、《三国演义》、《红楼梦》"苏轼、曹操、泰戈尔……"这些我们烂熟于心的经典名作和名家对他们来说却是陌生的。因此在学习这些名家名篇时,我就利用背景知识激发感情,导入新课。如在教学《〈诗经〉三首》时,这样导入: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同样,学习屈原的《离骚》、曹操的《短歌行》、李清照的《声声慢》均可采用这样的导入。
2创设情境,自然导入
一堂课就是一次演出,演员是老师,观众是学生。演出中,导入新课是第一幕,如何演好第一幕,如何在第一幕中让你的观众被你的台词所吸引,并产生共鸣,这就需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指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个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描绘出来,使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获得生动鲜明的感受。
《念奴娇 赤壁怀古》(高中语文第三册)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代表作,上课时如何创设情境导入这首气势恢宏、高唱入云笔力遒劲的豪放词之力作?你不妨这样导入: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 赤壁怀古》诞生了,震烁千古。在这里,他还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观赏古人笔下的赤壁,聆听古人心灵的独白……这样的导入,自然而然,毫无雕饰,这样的创设,让你乘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
3巧提问题,启发导入
在导语中 ,我们如果巧提问题、启发导入,收到的效果非同一般。这需要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吸引学生,帮助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如果围绕知识诞生的原始情境来设计问题,我们就把知识得以产生的"问题"还给学生。我在教学《伟大的悲剧》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常听人说:天上最难的,那就是太空旅行;天下最难的,则是叩访南极。自古以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直向世人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而一面又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那么,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冰雪王国能给予人类什么?人类又想从这荒凉的白色世界获取什么呢? 巧设巧妙的提问启发的导入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了,枯燥的事物诗意化了。
4前后联系,轻松导入
前后联系,即前后所学知识的相互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上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来导入新课。因为有已学过知识及曾体验过的生活,所以在进入新课时学生会很感亲切,并自然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在上的词《沁园春 长沙》(高中语文第三册)时,这样的方法导入也许会更好: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的词《沁园春 雪》,我们为主席所绘"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阔壮美,瑰丽奇特的自然之景所陶醉,更为伟人涵盖天地、吞吐宇宙的英雄气概所折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沁园春 长沙》,看看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之下的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学生们驾轻就熟,便会顿时激起高昂的学习兴趣。
5情感交流,动人导入
【关键词】新课标;主体性;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目的性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196-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本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社会各界对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不断进行着反思和总结。最后得到的结论几乎都是:中学语文教学存在“少、慢、差、费”的弱点。关键在于忽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忽视学生对文本主动、自主的阅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
但是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几个误区:
一是教学目标偏离,即忽视、轻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地位,削弱甚至不尊重这种主体性;
二是教学过程简化,即教师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程序式分析代替学生的个体化的认知过程;
三是教学教法单一,即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文、局限于课堂、偏重于考试,未能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失误直接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和削弱,与语文《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建议”第四条“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相背离,影响着语文教育的效果,甚至扼杀学生对语文原本的兴趣。
根据整个高中阅读教学内容,并结合高中三年的教学进度来说,可以从整体上来考虑,具体说来可分三个阶段:
1 个性化阅读
第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主要强调阅读的兴趣。主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进行放开,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阅读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的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人来,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日本石井勋博士说:“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因为每一门学问都是从阅读书籍开始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在实际教学中是这样进行得:
1.1 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从课内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例如在学习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可以再介绍他其它一些作品,甚至还可以介绍美国其他著名作家的作品。
1.2 可以开展形式多样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可以通过每天语文课的5分钟的口语训练,内容是个人的阅读心得;利用各种节日、班会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读书报告会等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1.3 努力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平时要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2 探究性阅读
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化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化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成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让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老师指示的范围上,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培养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尽量使学生阅读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向教学的要求。
并且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著名学者靳玉乐在《探究教学论》中指出:“探究性学习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改变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性阅读,在阅读活动中,解放学生的童真个性,张扬学生的生命活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目的性阅读
第三学年直接为高考服务,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目的性阅读训练。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尤其是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且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规范阅读和规范答题可以说是高三学年的主要任务。当然,后两学年也并不排除个性兴趣阅读,最好是能把两者有机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就目的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可分四个步骤:
(1)明确问题,确立阅读目标。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
(2)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
(3)讨论交流,提高阅读效率。分小组讨论、研究,教师加以启发引导;
(4)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
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再讨论。
关键词:导语 设疑 兴趣
一、巧设导语,创设浓厚的氛围
我在《我与地坛》(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七课)中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和歌曲导入法。本篇课文篇幅较长,且节选的两部分之间又相互独立,所以这篇课文我就分两课时完成,每课时各设计一个导语。第一部分写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我就用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导入。"一老一少两个瞎子到处流浪以说书为生,尽管生活很苦,但老瞎子却活得很起劲,因为他师傅在琴槽里封着一个药方,只要他弹断一千根琴弦,就能把封在琴弦里的秘方拿出来,按方抓药,治好他的眼病,……然而当他终于弹断第一千根琴弦后,从琴槽里拿出来的'秘方'竟是白纸一张。老瞎子万念俱灰,失望至极,然而他终于悟到,他先前之所以活得那么起劲,只为了琴槽里的这张"秘方"。生命只有有了目标,人活着才有劲头,哪怕这目标是并不存在的。于是他在临死之前又把这张白纸封进了他的徒弟小瞎子的琴槽,告诉他只有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才能拿出琴槽里的秘方,治好他的眼病。故事到这儿嘎然而止,然而我们仿佛看到了小瞎子充满激情的生活。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我与地坛》第一部分,看史铁生有着怎样的生命感悟。""《我与地坛》的第二部分我采用了歌曲导入法。先让一位字体写得好的同学在黑板上抄写了满文军的歌词《懂你》,然后让学生体会这首歌词的哪些语句最令他们感动,说说他们的感受。诸如"你静静的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一年一年风霜遮住了笑颜,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体会。""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都纳入了学生的视线,触动了学生们的心灵,在此基础上播放这支歌,让学生跟着轻声哼唱,于是课堂上弥漫着儿子对母亲理解挚爱的歌颂和母亲不能分享儿子成功的伤感。
实践证明,这些创设情景简洁自然的导语都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引入课文理解课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善于设疑,激发思考的激情
问题设计巧妙,必然会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如我在教郑愁予的《错误》(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时,精心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①"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简要概括。②这首小诗隐含着一个怎样的故事?③这首诗出场的有两个人物——"我"、"你",这两个人背后还有另外两个人,你能说出他们是谁吗?④"你"的丈夫抑或是情人为何让"你"独守空房,备受寂寞之苦?⑤"你"的丈夫或情人不归的原因除了大家所说的"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的负心薄幸,"悔叫夫婿觅封侯"的前程设计,"可怜五定河边骨,犹是春闻梦里人"的残酷战争外,是否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其实男人都有一颗云游四海,闯荡江湖的不羁之魂。试想在灵魂深处,恐怕没有一个男人甘愿足不出户,老死户牖,骨子里都希望自己如一只雄鹰搏击天宇。只有当他们倦了,折翅了,才想到归巢,不然,从古到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思妇闺妇那么多的羁旅之思呢?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到"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从"望尽千帆皆不是,肠断白苹洲"到"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到"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再到"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部爱情史简直就是一部柔肠百断悲伤史。)
三、寻幽探微,拨动敏锐的触角
课文中的一些精妙之处,教师若不注意探究发掘,也很可能被学生忽视,一旦这些地方被挖掘出来,必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只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余秋雨《道士塔》)。针对上面这段文字,我提了一个问题:四个"惨白"的意思是否相同,这深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体味,结果学生从中悟出了作者深沉的痛苦悲哀和有恨不知向谁发泄的愤懑以及在那个情境中不知该怎样保护珍贵遗产的无耐等复杂的感情。
四、捕捉灵魂,点燃智慧的火花
课文上随着教材内容的深入探讨和教师对情景的巧妙创设,学生的思想会时时闪出智慧的火花,当智慧的火花闪现时,教师切不可为了完成"预定目标"匆匆而过,而应停下脚步,把这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点燃。
五、鼓励创见,激发创新的热望
关键词:高中语文 复习 技巧 方法 提高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67-01
1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习潜力
1.1尊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同学们在底下听与记。这个灌输性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缺乏对学生们的启发、探究与引导。教师并没有起到知识传输的关键性作用。因此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下,与学生们进行思维性探究,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1.2对学生多采取激励的教导方法
不管是什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老师一定程度赞扬与鼓励,来增强学生自己的自信心,老师也是一样,不管学生们取到什么成绩,对同学们忽视或者冷嘲热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自信心有一定的打压,因此应采取激励的教导方法,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
1.3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优势
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时展的趋势,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很好的对语文教学知识点进行分类,课件已经取代原始的书本、黑板、粉条、口教式教学。能更加系统性地对知识进行整理与归类,然而这样教学对老师的知识面和宽广度都有较高的要求,来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平台。
2 引导学生做好时间管理,建立完善有效的学习规划
2.1抓住基础知识的复习时机,夯实基础性知识的落实
高考语文复习过程中,老师应该认真分析教育大纲对语文考试的要求,从学生们的具体情况出发,对学生们的基础知识进行归纳、联系、比较,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一个结构性比较强的系统复习模式。
2.2课内外知识相结合,加强解题能力
解题思路,解题能力的提高,一方面需要老师在课内对知识系统的重难点进行更好的划分,帮助学生在不同的复习内容中能够推进重点强化,提高学生们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时也要加强课外知识的阅读,来扩宽同学们的知识网络系统。
2.3对复习的知识进行针对性训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帮助同学们提高解题技巧,使同学们在应试的时候能够巧妙地运用,由于学生很多时候跛脚的部分不一样,因此需要老师根据大纲的要求对同学们进行查漏补缺,并且做好及时的辅导工作。
3 运用高效学习方法
“记”即记忆,对基础知识进行了解,对字词句,语音、词汇标点、文学常识等一定要紧扣教材,对已经涉及或者了解的知识点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掌握解题的一般思路与规律,进行强化记忆。“悟”即领悟,主要针对的是阅读与文言文解题技巧的提高,一方面需要老师对阅读文章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对不同系列的文章进行系统性训练,另一方面还需要学生们自己在课外多阅读一些文章与书籍,多读、多记、多写,强化学生们的课外思考和阅读理解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重点强化。
4 多让学生进行思路、思维、思想的提升性训练
4.1明确复习方向
在写作、阅读方面,帮助学生们学会找到理清文章的“钥匙”,在写作的时候,学生们要理清自己的写作方向是什么,有一个什么样的逻辑思维来构建文章的基本框架,这个过程需要老师能够很好地配合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建立写作的提纲,优化写作的进程。
4.2完善知识体系
整合语文知识体系,在熟能生巧中提升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在复习过程中,已经很熟悉的知识,我们要做的就是了解到语文知识体系的整体框架与一般规律,在规律中寻求更好的解题之道,能更好地对已经熟悉的或者是不熟悉的知识点能够有一个个更好的掌握,从而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
4.3融合多板块知识
通过系统性的语文复习工作,进一步来提高学生们的自我认知,思想认识水平,对于不同领域的知识:政治、历史、地理等,扩宽不同领域的思想见解,能够很好地帮助语文知识的复习进程,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使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度能够上升到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补缺、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一个整体性的发展,转变了学生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为其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空间,使学生们的整体素质、思想意识得到了一个跨越性发展。
3 结语
高中的复习工作,我们不能生搬硬套,朝一个死胡同里面撞,很多时候每个学生们都有不同的学习技巧,每一个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不尽相同,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特殊问题特殊分析,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案与策略,针对学生们的理解与领悟能力,帮助学生在自我认识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积累,发现自己的潜力,利用现有的资源不断进步,并且在语文复习的过程中增强自己的逻辑分析思维能力与思想认识水平,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学习平台,也同时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 有效教学 方法
语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交流和沟通的用具,集中着我们的传统的文化,在初中教学基础上,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应用水平。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根本就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很困难。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切实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更新高中语文的教学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三条基本的理念:第一,新课标将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指导上;第二,新课程加大了语文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高中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才能,实现每个学生个性不同程度的发展;第三,新课标重视以共同提高和多样选择结合的原则,力图建立一个开放而有秩序的语文课程。因此,新课程改革和旧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和创新,重视培养高中学生语文的素养,形成学生生活中对学生语文的应用能力,保证学生共同学习的基础上,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接受语文文化的洗礼,浸染学生的心灵,铸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形成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表达,铸造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德。教师应该潜心研究,全面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二、高中语文课堂中运用几种教学方法
1.增长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理解,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运用生动的、有启发意义的教学语言让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进入到语文学习的最佳状态中来,实现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足够的重视,塑造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品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才能。
2.创造宽松、轻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的范围里,教师都是扮演着高高在上的角色,以严师的角色把握着教学,在课堂内外都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师,这样的师生关系导致学生无法和教师实现全面的沟通和交流。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无从了解学生心里的想法。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语文学习很乏味,不能产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等。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不能把师生关系搞僵,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学的效率,将师生关系理理顺理理通,全面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
教师应该更新自己的角色。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引领者、促进者,创造轻松、民主、和谐、自由、平等的教学氛围,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好老师好朋友。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积极参与教学的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探究者,努力提高高中生语文学习的效率。
3.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结构
高中学生语文学习时间紧张,语文教学中的每一堂课都是多个知识点和内容的综合,所以,高中教师要注意巧妙安排教学结构,融会知识点,重视表达知识,产生讨论和启发。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力让教学结构实现精心构造和设计,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统筹安排好教学工作,让学生充分考虑到语文学习过程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学工作的质态。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改变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中心位置和主导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进行讲解和指导,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教学时空,让学生进行讨论和练习,教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获取知识。高中语文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领学生在思考和解决语文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升学生的应变才能,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语文的应用能力。
5.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
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完成教学任务,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增长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素质。例如教师在进行名家名篇的教学的时候,可以不做长篇大论的分析,直接播放舞台剧的片段,让学生进入到剧中的精彩表演中,走进剧幕的天地中,深入揣测人物的心情和态度,更加科学合理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对课文内容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性认识。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强教学的丰富性、新颖性、形象性,激活学生的大脑,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入到语文的综合天地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高中语文教师要提高师生合作才能,更新理念,转换角色,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将课堂变成师生之间的对话和合作的舞台,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和发现问题的可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