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金预算编制的基本方法范文

资金预算编制的基本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金预算编制的基本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资金预算编制的基本方法

第1篇:资金预算编制的基本方法范文

一,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预算管理意识不强,预算管理作用未充分发挥,致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有些行政事业单位未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包括预算组织、预算制度、预算执行及考核具体办法等。有些些行政事业单位为调整和追加预算。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凑预算。而对于预算的执行情况的关注却较少。资金投向是否正确,资金使用效益如何,有元超预算支出等等问题得不到足够重视,为预算而预算,预算应有的作用被削弱,资金使用效益降低,浪费现象也很常见。

2、预算编制准备不充分。财务收支预算是单位综合预算中的一个部分。它以单位总体目标为前提,以经营预算、行政预算、事业预算为依据,牵涉的部门多,时间跨度长。因此,在编制财务预算时应由相关部门组成预算编制小组,充分考虑宏观环境、现实任务等因素,分析预算实现的可能性和难度。但是目前编制财务预算通常仅仅就一个财务部门的工作,编制时间也不足两个月。这样,无法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预算,也无足够的时间对预算项目进行必要的调研,这样的预算只能依据上年数据编制,往往与实际相距甚远。

3、预算编制方法简单,“零基预算”流于形式,财务预算缺乏科学的依据。尽管运用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己推行多年,但“上年基数+本年因素”的影响根深蒂固,“零基预算”难以落到实处。预算编制中往往不以部门或单位的具体人员状况,实际业务发展为基础来确定预算收支总体水平,调整支出结构,而习惯地以过去的基数为基础,收入定增长率,支出层层切块、分配,层层留机动。这样编制的预算比较笼统,不切实际,并且难以将预算分解到各部门执行。

4、重分配、轻管理,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由于预算编制存在方法简单、准备不足等问题。单位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凑预算的盘子,应付预算的调整和追加,而较少关注预算的执行情况。资金投向是否正确,有无超预算支出,资金使用效益如何等等问题得不到足够重视。为预算而预算,预算应有的目标不能实现,资金使用效益降低。浪费现象也不少见。

5、预算执行缺乏分析与考核。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决定了其关注社会整体效益较经营效益更重,所以一般未建立一套完善的预算执行的分析考核制度,考核意识不强,考核指标不明确。预算制定后没有层层分解、层层控制。因此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支出很少受到预算的约束。开支前不计划,开支后审批不严的现象普遍存在。预算执行结果未与经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挂钩,未与职工的激励机制挂钩。预算执行约束力大打折扣。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对策

1、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财务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转变行政事业单位忽视财务预算管理的观念。首先,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建立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的有效办法。预算管理是西方国家政府和企业多年成功实践的经验之谈,能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单位管理,提高单位行使行政职能的效率;其次,预算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而是整个系统或单位内部各项资源的最优整合,它的战略性和系统性要求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再次,增强预算法制观念,强化预算约束,按照《预算法》的要求,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

2、推行复式预算管理方法。复式预算管理即将同一预算年度的经费收支按其不同性质,分别汇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收支对照表,以特定的预算收入来源来保证特定的预算支出费用,并使两者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实行复式预算管理,有利于强化财务监督管理职能,可以把各项收支按其不同性质,分开管理。并根据其财力来确定两种资金的比例。从制度上杜绝两种不同性质资金在安排使用上的相互挤占和挪用。同时,实行复式预算管理后,对不同性质的经费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能较好地提高财务预算的约束力度。

3、高质量地完成预算编制工作。首先,财务管理工作的预算编制人员必须熟悉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规划,准确把握单位事业发展的资金来源渠道和保障能力,在编制预算时正确处理生存与发展的关系,合理安排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切忌急功近利,盲目上项目。其次,必须准确掌握包括单位职能、业务范围、资产配置、人员状况等在内的一系列单位基本情况:对于行业系统管理部门,只有全面掌握了所属单位的基本情况,才能审定所属单位预算的编制质量,科学、合理的核定所属单位的基本支出经费。此外,预算编制人员要熟练掌握预算定额的核算内容,搞清每项定额的适用范围;同时,要非常熟悉本单位基本支出的各项经费的来源渠道和性质,是否每一项基本支出,都可以套用相应的基本支出定额。

第2篇:资金预算编制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 预算管理

伴随国家财政支出体制的改革,国家对科研单位的预算管理逐步强化。国内科研事业单位也普遍实行了预算管理制度,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目前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相当一些科研单位未将预算纳入单位管理决策范畴,把预算编制只当作财务部门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单位领导层面不组织,科研、资产、人事等重要相关部门及科研人员参与不够。由于财务人员较少参与单位项目的讨论、规划和决策,因此只能依据上年数据编制预算。这样的预算不可能与单位的实际业务紧密结合,也不可能得到用款部门的配合执行。未经单位认真研究决策,仅由财务人员编制的预算,既不能够反映科研单位事业发展的需求,也不能够发挥预算对单位经济运行的指导作用。

2、预算流于形式,与科研单位内部管理脱节。部门预算不能准确、全面反映单位的各项收入和支出,编制完成后一般被束之高阁,难以按照部门预算安排支出,造成实际支出与预算差距较大。单位还需要另外安排较大的人力、物力编制内部管理预算,造成部门预算与内部预算的脱节,增加了管理环节,提高了管理成本。

3、预算编制不严格、不规范,资金需求反映不准确。(1)预算编制准备不充分。预算不能够从科研单位事业发展统筹考虑,真实反映相应的资金需求,具体反映在:存在多报、虚报预算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申请新增项目的文本编写过于简单、流于形式,不能充分反映项目立项依据、可行性、必要性,不能准确反映项目资金需求和支出结构等内容;预算编制中漏报、错报等不规范现象时有发生,预算编制的专业技术有待提高;部门自行调整财政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或不严格按照财政部批复的预算向下级单位批复,对项目支出预算进行二次批复等问题比较突出,预算编制随意性较大。(2)预算编制方法简单。尽管已运用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但是仍有单位习惯于“上年基数+本年因素”的老办法,编制的预算比较笼统,不易将预算分解到各部门执行。(3)缺乏控制机制,预算约束力偏弱。由于预算制定后没有层层分解、层层控制,因此在执行的过程中预算丧失约束力。

4、预算执行缓慢,财政资金结存较高

目前科研单位预算执行缓慢,预算执行中多年存在的“前慢后快”问题比较突出,也存在一级主管部门代编下属单位预算的现象,导致基层预算单位年初无钱可花,年底突击花钱。财政资金结余居高不下,不仅影响资金使用效益,甚至会影响财政资金对单位的支持力度。

二、改进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主要策略

1、 建立有效的预算管理架构,保证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1)建立领导机制。成立单位预算管理领导小组,由单位负责人、财务负责人以及各科室负责人为主要负责人,以组织预算的实施,领导协调单位预算管理工作,建立完善年度预算草案、预算方案、预算执行情况等定期报告与决策机制,有力保证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建立管理机制。单位财务部门作为单位预算的专职管理部门,具体负责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和监督工作,其主要职责有:收集资料,对单位内预算责任部门提出的明细预算建议数进行审核、汇总;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及时准确地编报单位预算草案;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预算批复意见,编制单位内部预算,并按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下达有关责任单位,实施责任预算管理;结合单位事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会同有关部门提报预算调整建议数;按照规定程序调整年度预算;监督单位预算执行,分析执行差异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督促单位完成年度财务预算目标;定期向上级主管单位报告预算执行结果。

预算责任部门是本部门预算的责任主体,其主要职责有:按照“量入为出”的原则,编报本部门年度预算建议数;落实本部门的预算收入和支出;进一步细化本部门的预算以及具体预算方案;核实、监督其职责范围内的预算编制工作,配合财务做好单位预算的总体平衡、协调、分析、控制、考核工作。并对本部门预算执行结果承担责任。根据事业发展情况,年内确需调整预算的,要向单位提出预算调整建议,按规定程序报批。各预算责任项目负责人,是单位预算编制、执行的基本单元的责任人。在单位责任部门的指导下,负责本项目的收支预算、以及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工作,并对预算执行结果承担责任。

(3)建立协调机制。建立年度预算及执行情况定期对话沟通机制,大力加强经费使用进度,努力提高财政预算与事业发展需求的有效衔接。

(4)建立预算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如离退休经费、基本运行费、基本科研费预算的标准体系,并根据科研性质、创新绩效、承担任务不同分别编制预算。

2、 加强组织协调,努力提高预算编制水平。部门预算的编制质量,直接影响到预算的执行和国家财政资金的申请等各项工作。预算作为单位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应纳入单位管理决策范畴,加强对预算工作的领导和部门预算编制的各项基础工作,根据事业发展规划及实际需求,统筹协调与部门预算编制相关的财务、科研、人事、资产等各个部门,科学编制年度预算,确保本单位部门预算编制的真实、及时、准确、完整,切实提高预算编报质量,使其能够有效指导和约束各项收支。

编制预算应遵循完整性原则,包括单位的全部财务收支,不得遗漏;遵循真实性原则,单位的预算收支项目的数字必须依据充分确定的资料,按批准部门认可的计算依据和计算方法计算得来,不允许估算;遵循统一性原则,按照统一的预算科目和规定的收支标准、程序进行计算编制;遵循年度性原则,按财政年度进行编制;遵循讲政治的原则,体现强烈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编制预算的基本方法。以某大型科研单位为例,该单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拟定了以下较为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按照“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进行。

(1)根据国家预算法规、政策及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由单位财务部门印发下一年度经费需求计划和专项支出计划的通知及预算表格。责任部门以及预算执行单元根据本部门、本项目发展计划或项目滚动研发需要,在预算年度测算和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出本部门、本项目的收入、支出预算建议数,上报财务部门。

(2)单位财务部门根据责任部门提供的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结合单位发展规划,综合平衡后编制出“一上”预算方案,经办公会讨论通过后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3)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一下”预算控制数,单位财务部门在责任部门预算修正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项收支,细化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以及政府采购支出,编制出“二上”预算方案,经所办公会讨论通过后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4)单位财务部门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二下”年度总预算批复,依据单位内部管理需要,细化内部各项经费预算分配方案,经办公会审议批准后,正式发文公布执行。

(5)单位预算分别采用固定预算、基数加增长预算、零基预算等方法进行编制。固定预算是根据预算期内正常的、可实现的某一业务量水平编制的预算,适用于固定费用或者数额比较稳定的预算项目,如基本运行费、离退休经费等预算。基数加增长预算是在按照人员构成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当年实际发生额,预测下年增长等因素编制的预算,如人员经费预算。零基预算是对预算收支以零为基点,对预算期内各项支出的必要性、合理性或者各项收入的可行性以及预算数额的大小,逐项分析后而予以确定收支水平的预算,适用于预算编制基础变化较大的预算项目,如课题对外争取项目经费、基本建设预算以及对外投资等。

3、加强预算资金的调控力度,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科研单位结合国家计划全面部署预算的编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年度收入和支出预算目标,认真研究并有效组织收入、预测支出,努力实现经费来源和支出结构的不断优化,逐步形成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机制。

明确目标导向,根据单位发展规划和总体部署,安排好重点支出,结合事业发展规划,将各种渠道经费统筹考虑,对可支配的资源集中管理与使用,帮助发展快、绩效好的课题组解决快速发展资金需求问题,避免简单将经费平均分配到各课题组,使预算流于形式,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对外竞争能力。

加强结余资金管理,认真分析年度财政结余资金的形成原因,转变理财观念,努力克服“存钱备荒”的心理。同时也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思想,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确保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提高财政资金对事业发展的保障程度。

4、 加强预算的执行与监督、资金使用的管理,提高资金绩效性和安全性。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制定和完善单位预算管理的办法、制度以及专项经费的管理办法,完善内控机制,努力从机制、制度上预防各类违反财经法规问题的产生,保证资金使用有章可循、有制可依。科研单位必须制定相应的内部制约监督机制和专项经费的预算审核及财务审计制度,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监督,让单位监察、审计、业务等主办部门参与到资金使用监督过程中来,对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做到对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有制度约束,有人力保障,确保资金的安全、合理、有效使用。

建立完善的绩效考评机制。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审,对事业单位支出项目中的问题和责任及预算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环节责任人建立直接约束机制,对项目具体执行行为和各有关责任人实施有效制约和监督。对资金的使用效益,尤其是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绩效考评,结合预算的完成情况,将基本科研经费预算核定与绩效考评结果挂钩,提高资金绩效性。

总之,科研单位应针对存在的问题,着手完善和修订有关管理制度,不断健全财务预算管理办法。基于财务预算的管理平台,科研单位应进一步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包括科研生产、人力资源、营销、企业战略等各方面。财务预算管理必将在我国科研事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晓英:财政预算改革对农业科研单位财务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J].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07 (3).

[2] 王娟:科研预算方法及财务管理研究 [J]. 会计之友(中旬刊), 2007(9).

[3] 孙达男:科研项目绩效预算管理探讨[J]. 商业时代, 2007(6).

第3篇:资金预算编制的基本方法范文

第一个思路,脱离国情,过分超前,难以推进。第二个思路,难以构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预算模式,最终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第三个思路,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状况,也有可行性,应该首选。

同时,构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预算管理体制,还要充分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吸收借鉴市场经济国家预算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二是紧密结合当前国情。

考察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预算管理,尽管各国因政治体制不一管理模式不尽相同,但在以下几个方面基本一致。一是预算编制与执行相分离,各负其责。二是一般都有健全的预算编制专门机构和充实的编制人员。三是一般实行部门预算管理,财政直接对各个部门。四是预算编制期限较长,一般在一年或更长时间,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五是预算编制非常细,都要落实到具体项目。六是核定部门预算时考虑部门组织的收入,统筹安排。七是安排部门预算普遍采用零基预算,不搞基数。八是预算的法制性极强,从预算编制到执行都有严格的法律要求,甚至本身就是一种法律。九是都有非常严密科学的监督体系,确保预算严格执行。十是财政资金账户管理非常科学规范,一般实行“单一账户管理”,确保了资金安全合理使用,有效防止了违纪问题的发生。这些都应该在设定我国预算管理改革模式时加以吸收和借鉴。

就当前我国现状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不断建立和完善进程之中。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已经发生很大转变,市场机制和市场手段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越来越发挥基础性作用,与此相适应,财政职能也在进行调整,正在逐步退出竞争性生产经营领域投资,增加了对政府宏观管理、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公共财政框架已经明确确立下来。这种财政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现实国情,必须体现在预算管理当中。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要求,河北省预算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确定为:重新界定预算管理职能,规范预算管理运作程序,强化预算监督,真正把部门预算、零基预算、综合财政预算、早编细编预算落到实处,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预算管理新体系,实现预算管理公平、透明、健全、稳固、规范、高效,切实增强预算宏观调控能力,优化政府财力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具体讲,改革基本的着眼点在于:第一,健全和强化预算管理职能。推行部门预算,支出预算按部门编制,由财政编制到部门(一级预算会计单位),落实到项目,增强预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第二,建立起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的运行机制。改革预算管理运行机制,调整财政内部机构设置,预算编制、执行适当分离,强化财政监督职能,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各个环节全部纳入法制化监督管理。第三,努力推进理财科学化、民主化。积极研究运用科学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提高预算的精度和准度;充分考虑和吸收社会有关方面意见,逐步向社会公开预算,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加强财政资金和账户管理,确保预算安全稳健运行。第四,加强预算管理的法制建设,进一步硬化预算约束。依法制定并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和办法,预算管理各个环节管理做到有法可依;修订和调整与预算管理有关的政策条文,努力创造良好的预算管理法律和政策环境;严格规范财政资金使用申请、分配、下达、追加的业务办理程序,实现依法管理,规范运作。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构建的新的预算管理模式框架,主要在预算管理运行机制、组织形式、编制方法、监督体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

(一)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的预算管理新机制

运行模式是预算管理改革的基础性框架内容。建立新的预算管理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改革传统预算管理编制、执行职责界定不清,部门交叉扯皮的做法,将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个环节在工作中清楚划分,相互分离。三个环节一脉相承但又彼此间相对独立运作。与此相适应,财政内部原来行使预算管理职能的机构要进行重新调整,划分为编制、执行、监督三个大的部类,各负其责,不再直接介入其他环节的管理。预算编制机构全权负责预算编制工作,统一掌握预算编制政策与标准,审核、编制、确定财政和部门预算;预算执行机构专职负责预算的执行,统一管理财政预算内外资金账户,办理资金拨付,管理部门预算资金使用,编制财政预算内外总决算;监督机构负责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全过程的监督管理,确保预算管理纳入法制、规范的轨道。

(二)实行部门预算管理

部门预算是市场经济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河北省预算管理改革也采用了这一组织形式。预算管理的出发点和着力点转移到部门,以部门为依托,围绕加强部门预算管理,形成一个更为开放和宏观的预算管理系统。一是将部门作为预算编制的基础单元,取消财政与部门的中间环节,财政预算从部门编起,从基层单位编起。二是财政预算落实到每一个具体部门,预算管理以部门为依托。改变财政资金按性质归口管理的做法,财政将各类不同性质的财政性资金统一编制到使用这些资金的部门。三是严格“部门”本身资质,只将那些与财政直接发生经费领拨关系的一级预算会计单位作为预算部门。此次改革,省直共确定了个预算“部门”。因此,部门预算是一个综合预算,既包括行政单位预算,又包括其下属的事业单位预算;既包括一般预算收支计划,又包括政府基金预算收支计划;既包括正常经费预算,又包括专项支出预算;既包括财政预算内拨款收支计划,又包括财政预算外核拨资金收支计划和部门其他收支计划。

(三)推行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

⒈收入预算采用“标准收入预算法”。一定量的税基或能够提供一定量的财政收入,彼此间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比例,这个比例作为测算收入的参照“标准”。“标准收入预算法”即以这些“标准”做参照来测算收入,制定收入预算。收入测定从上年月开始,根据前个月的经济运行情况和财政收入情况,分析预测全年收入,初步测算每一项收入与其经济变量之间的比例。到月,根据收入变化情况和对下年经济运行的预测,确定收入标准,制定收入预算。收入预算要按收入种类逐项核定,对部门组织的行政性收费和其他预算外收入,以及部门其他收入要核定到部门、到项目。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和管理因素影响,科学合理地确定收入预算。

⒉支出预算实行彻底的零基预算。各类支出取消基数加增长的编制方法,按照预算年度所有因素和事项的轻重缓急程度重新测算每一科目和款项的支出需求。对个人工资性支出,按照标准逐人核定;对公用经费,分类分档按定额和项目编制预算;对预算内基本建设、企业挖潜改造、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等建设性专款和教育、科学、卫生、文体广播及其他部门的事业性专项支出,分类排队,将预算编制到具体项目。

⒊在财力分配上推行综合财政预算。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预算的完整性是政府理财的一条重要准则。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理财机构,对一切以政府为主体的资金收支活动,均应视作财政活动而予以全面反映和管理,不允许在国家预算规定的范围之外还存在任何以政府为主体的资金收支活动。部门预算的编制采用综合预算形式,就是要统筹考虑部门和单位的各项资金,彻底解决我国目前预算内外资金管理“两张皮”的问题。财政预算内拨款、财政专户核拨资金和其他收入统一作为部门(单位)预算收入;财政部门核定的部门(单位)支出需求,先由财政专户核拨资金和单位其他收入安排,不足部分再考虑财政预算内拨款。财政在对部门预算实行综合管理的基础上,将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纳入政府综合财政预算管理,编制综合财政预算。综合财政预算收入包括财政预算内收入、应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收入和其他收入;综合财政预算支出由财政部门按部门资金需求及本级财力情况,依照个人部分、公用部分和事业发展的顺序核定。

(四)采用先进的资金管理方法

按照改革模式要求,突出加强了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增强预算统筹调度资金的能力。一是严格资金账户和部门财务管理。实行部门银行账户审批、登记、建档制度,统一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各项资金和财务要实行统一归口管理。二是财政部门内部实行财政性资金统一账户管理。总预算执行机构统一管理国库账户、预算外专户和各类专项资金(基金)账户,分户核算,切实增强财政资金统筹调度能力。三是实行人员工资委托银行。开发工资发放管理系统,实现财政、编办、人事、国库、部门、银行的微机联网,财政在委托办理银行建立个人工资账户,按月将每人应发工资核拨存入个人账户。四是公用经费和专项资金使用推行政府采购。大宗办公用品、办公设备和专用仪器设备的采购,尽可能采用政府采购方式,以节省资金,提高配置效率。

第4篇:资金预算编制的基本方法范文

论文关键词:部门预算编制问题建议

近几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民生投入,用于民生方面的财政专项经费的投入也逐年增加,这就要求作为基层预算单位的事业单位必须做好部门预算。部门预算是将预算支出按部门和支出项目进行分配,是编制政府预算的一种制度和方法。部门预算由政府的各个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反映各个政府部门的所有收入和支出。实行部门预算,也是政府预算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部门预算已在全国各基层预算单位全面推行,它严格了预算管理,增加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较好地消除了传统预算编制模式存在的弊端,成为防止腐败的重要手段和预防措施之一。部门预算借鉴了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做法,使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向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迈进了一大步,是对传统预算方式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对沿用多年的传统预算编制方法从观念到内容的根本变革。近年来,部门预算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建立了部门预算的基本框架,细化了预算,规范了财政资金的使用,但受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现行管理体制的制约,部门预算编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完善。笔者通过对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及实施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分析,初步探讨如何做好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工作并提出建议。WWw.133229.COm

一、部门预算的定义、原则和目的

部门预算是市场经济国家实行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一是部门作为预算编制的基础单元,财政预算从部门编起,从基层预算单位编起。二是财政预算要落实到每一个基层预算单位,预算管理以部门为依托,改变财政资金按性质归口管理的做法,将各类不同性质的财政性资金,统一编制到使用这些资金的单位。三是部门本身要有严格的资质要求,限定直接与财政发生经费领拨关系的一级预算会计单位为预算部门。因此部门预算,可以说是一个综合预算,既包括行政单位预算,又包括其下属的事业单位预算;既包括正常经费预算,又包括专项支出预算;既包括预算内收支计划,又包括部门其他收支计划。

预算就是用数字编制未来某一个时期实现目标的安排和行动计划,也就是用财务数字来表明预期的结果。部门预算就是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它是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及其行使职能的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立法机关依法批准的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综合财政计划。主要包括收入、基本支出和项目预算等内容,部门预算应该是反映一个部门全部收支状况的预算:收入包括财政拨款、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及其他收入;一般预算支出主要是指部门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包括人员支出和日常公用支部分,项目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等。

部门经费的安排,一定要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格按预算支出”的原则,以及“细化预算和提前编制预算”的原则。预算应该是部门各方面的人员根据深入细致的调研得到的可行的方案。财务预算可以使一个部门对未来的工作进行全面考虑,捋顺思路,确定工作内容和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浪费。为控制部门的费用支出和评价部门绩效提供依据。

二、事业单位在部门预算编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经过财政等政府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部门预算编制工作虽然日趋完善,但是,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以下的问题。

1.预算单位对部门预算的认知不足,不重视基础资料搜集和整理,影响了部门预算的编制质量。有些基层事业单位的领导认为搞部门预算只是做做样子,走走形式;有些领导则认为编制预算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应由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制定和控制。实际上部门预算是集业务、资金、费用等预算于一体的综合性预算体系,尽管预算最终表现为财务预算,但部门预算的基础牵扯到业务、项目、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等各方面,应该集全单位之力做好预算。

部门预算的编制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负责预算编制工作的财务人员首先要学好《预算法》和有关文件,然后按部门预算要求编制单位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表格,发放到各有关职能部门,向其讲解工作方法和工作要求,实事求是地填报各种数据。要科学地编制预算,必须做到全面了解单位的基本情况和掌握第一手材料。情况清,心里明,编制的预算有根有据,这样才能保证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专业性和权威性,才能提高财政资金效率和实现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财务部门应根据核实无误的基础数据,填制单位基础信息表,科学确定本单位部门预算的编制基数。单位建立了规范的预算制度,结合现有的情况和规定的程序编制,保证部门预算的完整性、综合性和准确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单位不重视基础数据的搜集,基础资料薄弱,这就造成了编制的部门预算质量不高。

2.预算编制不完整,预算编制数和实际发生数存在着较大差异,影响了预算收支的准确性。因各基层单位的预算收入是根据业务部门的业务计划,再考虑下年的市场经济等各种不可测因素的影响来测算下年的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各基层单位预算支出是根据国家现有的经费开支政策和规定,测算部门预算支出。如人员支出是按上年8月末单位在册在编人数来核定并编制下年度的部门预算,而从上年9月到预算年度的12月单位职工增减变动的可能性非常大,这就影响了人员支出的准确性。

3.有些事业单位过于注重既得利益,不能适应部门预算的编制要求。在编制部门预算时,一些事业单位不是想着本单位下个年度要干什么事,也不是想如何使财政资金发挥更大社会效应,而是只停留在自己的既得利益上,力争在上年财政拨款的基数上有所增长,单纯的认为财政资金不多拿是吃亏了。而零基预算的最大特点是不考虑基数,一切从零开始测算需求,并根据财力情况寻找最佳的需要与可能结合点。目前在部门预算编制的实际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单位为了考虑既得利益都采用基数加零基的方式,这样就影响了部门预算的编制。

4.执行、监督力度不足。现行的会计集中核算执行实际上是会计代办制,使日常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相脱节。基层事业单位认为财务收支的正确与否有会计集中核算机构把关,与本单位关系不大,因而搞好财务管理和监督的主观能动性有所下降;同时,会计集中核算机构业务量大,工作任务重,而且业务科室的经办人员对被集中核算部门的职能、工作性质和专项资金的用途了解不详细,造成客观上不能正确反映基层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结余等实际状况。

三、规范基层事业单位在部门预算编制工作中的几点建议

1.预算编制与部门发展规划相结合。很多基层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没有和本单位的发展规划有效地结合起来,造成预算的短期行为。为此,一方面要把预算的编制和单位的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确保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基础;另一方面要在预算编制前,认真细致地开展调研并进行科学论证,建立项目库,确保预算项目编制有的放矢。

2.降低财务风险和审计风险,严格预算支出,提高预算支出的准确性。预算作为一种科学预测,应建立在客观可靠的数据基础上。财务部门在编制部门预算时,一定要做好编制预算的准备工作。大宗的办公用品、办公设备和专用仪器设备的采购,一定要采用政府采购方式,按采购项目、数量、资金来源、产地等详细列报,并编制政府采购目录表。建设性项目和专项支出要递交支出项目申请,并同时出具项目论证报告,准确地确定预算项目所需资金。财务部门应会同项目支出申请科室及单位根据事业发展规划,认真地审核项目支出预算,根据项目发展的重要性、可行性和效益,分清轻重缓急,合理安排项目资金。对政府安排的刚性支出项目必须保证,不留硬缺口。只有这样项目支出预算才不背离部门法定职责和重点工作计划,单位的事业发展才有资金支持。

第5篇:资金预算编制的基本方法范文

针对当前基层预算单位存在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通过以下几方面可予以解决:

1、从战略的高度来加强基层单位对于财务预算管理的认识,转变基层单位对于部门预算管理的观念。首先,预算管理是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多年积累的成功管理经验,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单位建立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良好机制的有效办法,能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单位管理、提高单位行政办事效益。其次,预算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而是整个系统或单位内部各项资源的最优整合,它的战略性和系统性要求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最后,增强预算法制观念,强化预算约束,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是全面贯彻《预算法》的要求。

2、以系统工程的高度来科学编制基层单位部门预算,合理安排预算编制时间,改革预算编制方法。首先,安排充足的预算编制时间。预算编制是个系统工程,它既要掌握单位本身方方面面的情况,又要考虑系统、行业状况;既要着眼于年度需求,又要考虑历史,预测未来;既要满足单位业务发展需要,还要考虑国家财力;既要讲求局部效果,还要考虑社会整体效益,等等。这其中包含着调查研究、综合分析、项目论证、目标预测、协调平衡等大量工作,充足合理的时间安排是其基本要求。其次,改革预算编制方法,彻底摈弃“基数法”,全面推行“零基预算”。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采用的一般是“二上二下,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预算编制程序。要建立人员资产数据资料滚动管理库,逐步实现人员经费预算的逐人核定,分类分档核定公用经费。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和信息集成方法建立人员资产资料信息库,人员信息基本资料由基层预算单位负责编集录入,并即时更新、动态掌握,其主管部门通过网络可以随时调用,并只需要设立国家现行的工资政策、社会保障的有关政策、规定和开支标准,形成相对应的政策库,需要时可逐一统计单位每个人员的实际工资数,及相应的社会保障费等人员经费预算。对日常公用经费预算的编制可以分类分档按定额编制预算,如对会议费的编制,可根据每年会议计划,编制每一次会议预算经费,也可以依托信息化建设的平台,减少差旅费、会议费等部分经费的支出。充分利用在信息化建设上的巨大投资,取得真正的回报,获得应有的成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地掌握人员情况、业务发展需求,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人员、业务经费水平;要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历史和未来因素的影响,科学预测经济发展变化,并以提高效益为目标,编制具有前瞻性的预算。

3、以规范化的要求进行建章立制,并依规严格执行,在制度化管理中有章可循。一是综合性的管理制度,如加强经费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岗位职责等。二是单项的管理制度,如加强办公费、电话费、邮资费等管理制度。三是相关性的管理制度,如接待制度、车辆管理制度等。这样,从单位内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严格按制度办事,以堵塞漏洞,节约资金,防止经费支出中“跑、冒、滴、漏”,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强化开支计划性,合理安排项目经费。首先确保人员经费开支,其次保证必要的办公经费需要,然后再按照“轻、重、缓、急”安排其他项目的开支。计划制定后,还必须严格执行,防止前紧后松,保证计划的有效性。

严格经费支出管理,杜绝挥霍浪费现象。第一,建立严格的经费开支审批制度。对于每项开支,都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权限审批后方可报销。第二,制定严格的经费开支报销程序。每一笔开支都必须取得合法、有效的票据,并附有关批件,由经办人员负责签字、财务人员审核、领导审批后才能予以报销。第三,统筹安排使用各项经费。第四,加强经费开支的事前监督。第五,健全单位财产物资的管理。

4、以严谨的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合理的考评机制和监督机制来强化预算执行的监督。加强预算执行监督是深化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单位预算经上级单位批复后,严格按照预算批复执行,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是深化预算管理的关键。加强预算执行监督主要是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考核。不能认为按照预算将有关的资金支付了,预算执行任务就完成了,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监督,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考核评价是预算执行的必要延伸。

加强预算执行监督,一是要制定必要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监督,单靠单位财务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制定相应的内部制约监督机制,让单位监察、审计、业务主办部门等参与到资金使用监督活动中来,对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做到对资金使用过程监督有制度约束、有人力保障,确保资金安全、合理、有效使用;二是对资金使用效益,尤其是项目资金使用效益,要有考核评价机制。一方面对资金使用效益的考核评价,是对预算编制水平的检验,实际执行情况与预算差别较大或资金使用效益不理想的,就应考虑调整预算编制的标准、方法;另一方面在目前对多数项目资金采取以拨代支的预算管理模式下,项目主管部门和基层单位建立项目资金使用效益评价机制尤为重要。效益评价应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审,对项目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项目资金的使用事前有计划、事中有监督、事后有评价,实现对资金使用全过程的追踪问效管理。

另外,建立考核奖惩制度,提升各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部门预算的主动性。在次年批复的部门预算中将部门预算编制的及时准确性以及预算编制是否与本部门、本系统中短期规划目标相一致作为一项奖惩指标,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奖惩办法,激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部门预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督促基层预算单位将部门预算编制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抓,主动在细化预算编制上下功夫,强化预算的约束。这样,不仅有助于扭转基层预算单位“重决算、轻预算”的局面,而且有助于基层预算单位编制的部门预算与部门预算的批复、执行等各环节紧紧相扣。

第6篇:资金预算编制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部门预算;改革;建议

部门预算改革适应国家经济、政治发展要求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推进部门预算改革中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研究,如基本支出中人员定额标准还不科学合理,需要根据实际逐步完善;实物费用定额制度有待于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流于形式现象反映出预算资金“重收入轻支出、重分配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信息公开、预算监督需要进一步加强,向纵深方向发展,这些都需要在今后部门预算改革中逐步加以解决。作为编制政府预算的制度和方法的部门预算,是政府部门履行职责和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部门预算改围绕完善公共财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规范、透明、科学、精细编制,有利于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反腐倡廉从源头预防腐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部门预算改革从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绩效性入手,关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整个过程,注重预算资金的产出和使用效果,需要政府各个部门统一协调,相互配合,为全局服务、为民生服务、为改革服务。

一、健全完善基本支出定额标准体系

定额标准体系需要在部门预算改革中逐步摸索加以完善。财政部门在制定完善基本支出定额标准需要综合分析部门和单位实际各项支出因素,深入基层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制定过程中力求公平、公正,从保障单位开展正常工作的基本支出需要出发,在制定完善基本支出定额标准时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单位的职能、承担任务等进行科学分类,细化定额类档,并随着预算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步完善和规范。对于实物资产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要求,部门预算编制与之相适应根据资产配置标准和存量资产分布情况修订完善费用支出定额标准。定额标准制定后不能一成不变,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状况、财政收入水平、物价变动等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部门预算改革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二、加强预算绩效管理

预算绩效管理是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预算绩效管理强化为民服务的理念,注重预算支出的责任和效率,要求政府部门用尽量少资金,为社会提供尽量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预算绩效管理督促政府做每项工作更加务实、高效,把财政资金分配好、使用好、管理好。加强预算绩效管理,首先要求政府各部门预算编制相关人员正确认识和理解实行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财政部门及政府各预算部门有目的地聘请专家、学者以及实践经验丰富的同志就国内外预算绩效管理先进经验和存在的现实问题等对预算编制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让预算绩效管理真正意义所在深入每个预算编制相关人员,重视预算绩效管理,为预算绩效管理向前推进出谋划策。其次遵循科学规范、公正公开、分级分类、绩效相关原则,研究财政支出项目绩效指标的合理标准,建立健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制定和修订绩效评价办法。再次研究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专家库,根据财政预算支出实际,分门别类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专家库,聘请懂业务、精技术的专家,让他们参与预算绩效评价办法的制定、指标标准的确认;年初预算对需要进行预算绩效评价的项目进行评定;项目执行中以抽查等方式予以监督;项目结束进行整体绩效评价。最后建立奖罚机制,将预算绩效评价的结果和各部门、单位与财政资金核定挂钩,对于花少钱、办大事,预算绩效评价好的部门、单位,财政在下一年度预算安排时对有关项目优先考虑,同时按照一定调整系数调增核定该部门、单位相关经费;对于浪费财政资金严重,预算绩效评价不好的部门、单位在下一年度预算安排时对有关项目从严安排或不予安排,同时按照一定调整系数调减该部门、单位相关经费。

三、加强部门间配合协作,实现预算编制基础信息数据资源共享

部门预算改革需要部门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互相支持。部门预算编制过程中编制管理、人事管理、资产管理、预算编制、主管部门审核等过程中一些基础信息数据是统一的,这就需要部门间配合协作,对于同一数据资源实现共享。这样既可以减少基层单位的工作强度,又能提高信息的准确度。可以通过各部门管理软件相互建立接口,编制部门确定编制后,由人事部门做好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管理,然后财政部门以编制部门、人事部门及资产管理部门提取基础信息数据作为编制部门预算依据,主管部门及单位对部门部门预算基础信息数据进行核实确认……,这样就可以减少单位许多内容的重复填报,实现部门预算编制相关基础信息数据资源共享。

四、强化监督,规范预算编制、执行

部门预算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监督的重点也由财政扩展到部门。强化监督,先由财政内部开始,需要根据当前部门预算改革和国家反腐倡廉实际,研究建立财政内部在预算编制、执行等过程中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机制,保证资金分配合法、合规。对于部门强化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的情况,纪检、财政、审计等部门可以通过网络实时监控、随机抽查等方式进行监督,并强化各部门内部监督,保证财政资金使用合法、合理。预算编制、执行等需要自觉接受人大及社会的监督。预算公开,建设阳光财政,保证部门预算编制民主、规范、科学,加快推进部门预算信息公开,把政府的执政方针、民生投入、重点项目建设、“三公”经费等老百姓关心的向民众公开,细化预算信息公开内容,让大家看得懂,在规范政府自身行为同时赢得民众的信任。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预算司编.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指南(2014)[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2] 赵秀丽.关于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建议[J].才智,2013 (13).

第7篇:资金预算编制的基本方法范文

江苏省是全国率先进行部门预算编制改革的省份之一,连云港市在实行“零基预算”的基础上,从1998 年开始编制综合财政预算,坚持内外统筹安排,最大限度的发挥财政资金的整体效益。2002 年,按照公共财政和依法理财的要求,在完成人员统计、档次划分、定额测定、技术调试等基础上,选择了5 个单位开展部门预算编制试点,积累了有益的经验。2003 年,部门预算在市级全面推开,市级行政、事业单位严格按照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编制部门预算,提高了预算的完整性、公开性、公平性和科学性,增加了资金分配的透明度。在编制2004 年部门预算时,进一步优化定员定额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编制方法、编制内容,初步建立了比较科学、规范的部门预算编制体系。

二、传统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内容不完整。传统的功能预算,从涵盖的范围看,实际仅是财政拨款预算,核定和批复预算也只针对财政预算内资金,而对包括预算外资金、各种基金、各项事业收入在内的大量政府性资金,基本上仍由单位自行安排,游离于财政预算管理之外,并没有用预算的形式将其制度化、法制化,编制的预算涵盖的只是部分预算内容。

2. 预算编制程度不细化。在传统的功能预算编制模式下,在财政部门内部,预算处编制的是按功能设定的市本级的预算,各业务处室编制的是各自分管经费的预算,预算仅停留在类、款级功能的层次;报送人大的中央预算草案也是按功能汇总的,其预算口径不直接对应于预算部门,且同一个科目涉及多个部门,不仅外行看不明白,内行也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传统的分工把口、各管一或几项经费的做法,使得预算的编制过程进度不一、各项经费预算的编制要求也有所差异,导致预算的批复在时间上不统一,许多经费的预算都没有做到在法定的时间内批复到有关预算单位,甚至有的预算在年度已经结束、总会计已进入整理期时才向部门下达。这样既影响了《预算法》的严肃性,更主要的是部门因为预算下达时间难以把握,很难统筹安排年度事业发展计划,影响了政府资金效益的发挥。

4. 预算编制缺少必要的定员定额标准,人员和公共资源底数不清,预算分配和使用透明度不高,单位之间也苦乐不均等等。

三、部门预算编制的特点

与以往的预算编制方法相比较,部门预算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就是“综合的预算、细化的预算、统一的预算、刚性的预算”。

综合的预算,就是改变以前预算内、预算外“两张皮”的状况,部门(单位)各方面的收支全部综合在一起编制预算。各部门要尽可能科学、准确地测算预算外收入,纳入本部门的预算中进行统筹安排。

细化的预算,加快建立健全财政支出标准化、制度化体系,约束预算执行,推进单位经费保障均等化和支出行为规范化。科学归类和管理专项资金,强化财政监督效力和评价效应,探索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分资金与担责任相牵制的制衡机制。

统一的预算,就是改变以前部门多头对财政报预算,财政多头对部门下预算的格局,实行双向的统一归口管理。各部门都由财务机构统一对财政编报预算,由财务机构统一负责财政资金的管理。财政对部门安排的各种性质的经费,统一由一个口子、一个文件直接对单位下达,一个部门只对财政局内一个处室。

刚性的预算,就是改变以前预算编制粗略、随意性大,预算执行中频繁要求追加的状况,硬化预算约束。预算编制时,充分考虑到年度内各项工作开展的需要,不要遗漏;预算一经人大审查批准并下达到单位后,就严格按预算执行。

除了涉及救灾、稳定方面的突发性资金需要,按程序申报动用预备费外,其他的各项正常工作开支一律在本部门的年度预算内统筹安排,财政部门不受理各部门要求追加支出的报告。

 四、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取得的成效 1.预算编制责任主体更加明确,预算意识增强。部门预算赋予了部门自主编制预算和自主执行预算的权力,部门真正成为权责结合的预算主体,增强了预算自主管理的积极性。部门通过填报基本支出预算和专项支出预算,理清了其应承担的责任,规范财务收支行为,压缩行政支出成本,提高部门财务决策水平。所有开支项目落实到具体的预算单位,预算编制实现了统一性和规范化。由于预算细化程度提高,各部门开始注重按职能和工作计划编报预算,财政则在首先确保工资发放和机构运转的前提下,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按照先安排政府已定重点项目、然后安排部门重点专项、一般业务项目。这种分配机制,可以确保政府重大政策的落实和部门履行职能的客观需要。

2.提高了预算的综合性,非税资金管理进一步规范。以往功能预算只编制预算内资金,基本不考虑非税资金和政府性基金,部门可以自主安排使用,所以各部门开支水平不均衡。随着部门预算编制改革的深入,单位所有收入和支出纳入部门预算管理,为促进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改革、加强非税资金管理提供了制度支撑。编制范围的扩大和编报口径的明确使各部门“家底”有了清晰、全面的反映,同时统筹安排各项资金,不仅增强了部门预算的综合性和完整性,也有利于统筹考虑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公共支出安排逐步走向合理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3.强化了预算约束,增强预算的计划性和严肃性。传统的功能预算实行资金切块安排,执行很大一部分是随用随批。部门预算打破了基数法,实现了综合预算、零基预算方法的突破,采用了定员定额和项目库管管理的方式进行编制,初步实现了预算资金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改变过去层层留机动的作法,提高了年初预算到位率,财政保障层度也逐年提高,有效地支持了经济和社会事业较快发展。预算执行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有利于加强对部门预算的控制与监督,有效提高了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4.部门预算编制突出了程序化和规范化。部门预算要从基层预算单位逐级编制,一般经过部门按照要求上报预算建议、财政审核后下达预算控制限额、部门在限额内细化编报预算、财政批复部门预算等四个阶段,遵循“二上二下”的基本规程。“一上阶段”由市级各部门、各单位按照市财政局的要求报送有关资料:一是以人员为主的基础信息资料;二是项目支出预算申报资料;三是各项收入预测资料。“一下阶段”由市财政局审核预算单位报送的“一上”资料。综合考虑市级财力可能,确定下达年度市级各部门财政拨款控制数和收支预算总控制数。“二上阶段”由市级各部门根据市财政局下达的收支预算总控制数等资料,修订部门预算计划,报送市财政局。“二下阶段”由市财政局对市级各部门和预算单位报送的“二上”预算计划进行全面审核,综合平衡后提出预算草案报市政府审定。市级部门预算草案经法定程序审议批准后,市财政局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批准的年度部门预算批复到市级各部门。部门预算编制根据预算管理需要和实际情况,明确预算编制各阶段的具体任务和有关方面的职责分工,合理延长部门预算编制时间,逐步推行标准周期预算制度,实现预算编制的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5. 提高了预算透明度,加强人大对预算的审查和监督。部门预算对预算单位每一项项目的名称、内容、项目金额、资金安排等都明细列示,有利于执行过程的监督。同时,通过开发预算管理系统、国库管理系统、非税资金管理系统等管理应用软件,构件了更加透明、有效的财政运作管理平台。每年在向人大报送按功能汇总的财政总预算的同时,还向人大报送部门预算,且报送的内容不断细化,对就用于教育、科技、医疗、农业、社保等方面重大支出均报人大审议,非税资金情况也向政府就汇报并送人大备案。

五、部门预算探索和改革方向探讨

第8篇:资金预算编制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县级 部门预算 改革

一、实行县级部门预算改革以来所取得的成绩

1、预算编制主体发生了根本改变。以部门为主体,把部门作为预算编制的基本单位,预算从基层编起,层层汇总生成。预算批准后,财政部门直接将预算批复到部门,减少了财政与部门之间的中间环节,增强了预算的合理性和透明度。

2、由基数法向零基预算的转变。部门收入预算,结合各部门的实际情况,编好收入预算。部门支出预算,按照年度内所有因素和事项测算支出需求。个人工资性支出,按照编制内实有人数和国家工资标准编制。公用经费,根据各部门特点分类分档按定额逐项核定。项目支出按轻重缓急安排。

3、由预算内外“两张皮”向综合预算管理的转变。财政统筹考虑预算内外资金安排支出,所有预算单位的部门预算实现了既能反映部门一般预算收支情况,又能反映基金预算收支情况。在一般预算中,各部门每项资金来源渠道和各项支出均可以在一本预算得到反映。

4、由编制与执行一体化向编制、执行、监督相对分离的管理机制转变。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财政部门内部实行财政性资金统一账户管理,进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和预算编制改革,实行总预算会计负责制,实现了收入预算与支出预算的有机结合,使预算编制和执行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提高了预算管理的透明度。

5、扎实做好预算基础工作,逐步完善基础数据库建设。多次对全县机关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进行部门预算软件培训和专业知识考试,通过培训和考试使他们更好地掌握了部门预算编制系统,并建立了人员、编制、车辆等基础性信息数据库。

二、在县级部门预算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观念不强。部门财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对部门预算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能很快适应预算编制管理的要求,如对单位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政府性基金和预算外资金收入计划测算不准确,与实际完成数出入较大等。这些问题导致预算编制管理难度加大,准确性较差,专项资金追加较多。

2、项目支出预算编制比较粗糙。项目支出沿袭了过去切块打捆的编报方法,没有按要求细化到具体支出去向,在具体执行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与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等管理制度很难衔接。比如房屋建筑物构建、维修,会议费、调查普查经费等预算只确定总数,没有细分到商品采购、劳务支出等具体经济分类,给单位留有很大的调剂空间。

3、预算资金的准确性有待加强。目前,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由于职能和分工的不同,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比如在校学生数量,五保户供养、城乡低保人员等社保群体数量、独生子女户等计生奖励对象数量等等。财政部门无法全面掌握部门的预算资源、预算需求,客观上造成了以部门意见为转移的局面。

4、预算刚性不强,约束力不够。目前预算制度仍不能有效地约束政策制定过程。比如,年初财政部门根据宏观及微观发展环境合理测定收入及财力,将支出预算数下达给各部门之后,政府仍有可能根据经济形势对收入任务进行调整,弱化了预算过程的约束力。同时仍然存在领导“批条子”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财政资金的分配。

5、缺乏部门预算编制的绩效考核机制。部门预算特别是项目支出预算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考评、追踪问效机制,在具体编制过程中,由于项目缺乏可比性,可行性论证也不够充分,难以真正做到分轻重缓急排列次序,仍然存在各部门争着上项目、多立项多要钱的现象,降低了财政资金的效益。

三、进一步深化县级部门预算改革的建议

1、体现人本理念。人是预算的制定者、执行者,是预算工作的主体和实施预算工作效果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预算工作应以人为本。财会人员应本着对政府负责、对单位负责、对自己职业道德负责的精神,提高思想认识,更新预算观念,调整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全身心地搞好预算编制工作。

2、细化项目支出预算,建立项目库。项目支出要细化到每一个部门的每一项具体开支,到不了具体项目的资金不能列入预算,没有明细支出内容的项目不能立项。纳入项目库管理的资金包括一般预算、基金预算、预算外资金、其他资金以及中央追加的没有制定具体项目的专项资金。

3、建立和完善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在基本支出管理上,通过建立和完善定额标准体系,逐步实现部门预算资金定额与实物定额的结合,扎实推进预算管理由“钱”的管理向“人、财、物”综合管理的转变。扩大公用经费定额涵盖范围,制定信息化维护费标准,实现实物定额与资金定额的衔接。

4、统一预算管理分配权。以部门预算为基础,将分散在各个职能部门的预算分配权和财政内部各业务部门的预算编制职责统一起来,成立专门编制和审查预算的预算机构,并赋予其足够的权力和独立性,专门负责审核编制综合财政预算,切实控制减少预算执行中的调整和追加,严格追加预算的审批程序。

第9篇:资金预算编制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乡镇财政预算;编制;执行

1.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概述

乡镇财政预算是公共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乡镇政府部门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具有完整性、预测性、统一性等特征,通过财政预算可以直观的掌握政府部门未来的发展方向。而财政预算管理则是指财政预算的编制与执行过程中的各项管理制度与手段的总和,是政府财政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三个环节。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合理地计划政府财政资源的使用;二是对政府财政资源进行组织与分配;三是协调与监督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

2.乡镇财政预算编制与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处于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当前乡镇预算编制与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预算编制科学化水平低、预算执行不稳定、预算监督机制不健全。

2.1预算编制科学化水平不高

首先,乡镇预算编制的组织体系效率较低,预算编制、执行与监督三个环节的信息反馈机制不完善,导致预算编制过程中出现明显的交叉现象。其次,预算编制主体参与度有待提高,财务人员对于各单位的业务活动、人员变动、资产状况等预算编制的细节掌握不足,难以真正了解各个部门的财务状况。再次,乡镇政府一般都是实行“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预算编制原则。在财政收入预算方面,一般实行增量预算法,即上级政府下达财政增长指标,下级政府根据此指标并以不低于此指标的口径进行预算收入编制,这样以指标为依据编制的本级预算缺乏科学的依据支撑,导致预算收入的编制脱离了当地实际。在财政预算支出方面,一般实行以收定支的原则,即实现了多少收入安排多少支出;但是预算支出的编制缺乏科学的分配依据,一般是比照往年的支出情况确定一个比例来安排今年的支出,并没有根据各预算单位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各项支出;如果年终支出与收入不相符,则会出现人为调节预算支出,导致预算支出不实情况的发生。另外,在编制时间安排上由于财政预算与财政决算时间的冲突,对于预算编排数据的准确性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在一定时期内会出现无预算状态。

2.2预算执行具有不稳定性

乡镇财政预算执行的不稳定性首先来源于预算编制的科学化水平不高,缺乏全面、准确的预算编制,财政收支超出预计的情况时有发生,按照预算法规定,预算调整必须由政府提出追加或追减预算调整方案,经人大批准后调整年度财政预算,但目前大多数乡镇在预算收入超收或需追加预算支出时,很少经乡镇人大审议通过。一些乡镇的招待费、租车费、办公费等非生产性支出超支较为突出,有的甚至挤占挪用专项资金来弥补工作经费不足。预算编制和执行结果差距也很大,预算执行较随意,超支预算较为普遍。

2.3预算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乡镇预算执行尚无比较详细、明确的监督、约束制度,削弱了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弱化了乡镇预算的约束力。在对预算的监督上,一些乡镇人大除了在每年年初的人代会上听取乡镇政府关于上一年度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下一年度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并作出相应的决议外,平时对预算的执行情况了解不多,对政府的重大建设项目、大额采购项目、大型活动支出等情况更是知之甚少,监督制约乏力。预算监督机制不够健全与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有很大关系,在预算的编制与执行环节,相关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不够,编制与执行缺乏足够的制度约束,预算监督工作缺少具体标准,这些都影响了预算监督机制的建立。加之预算管理人员缺乏监督意识,预算监督过程流于形式,对于乡政府的预算编制的审查力度不够。另外,政府工作的重心多为社会事业及经济发展,对于预算执行情况较为重视,而忽视预算监督环节,这也是影响预算监督的重要原因之一。

3.加强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的措施

要解决乡镇财政预算编制与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预算编制与执行水平,必须从科学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加强预算监督等四个方面入手,加快提升乡镇财政预算管理能力。

3.1科学编制预算

首先,必须对基本支出定额进行细化,明确基本支出定额的额度及项目,可以考虑将不同项目之间的支出额度进行相互调剂,对于支出拨付方式也应该进行严格的规范。其次,必须不断改进预算编制方法,根据乡镇财政现状综合采用弹性预算、零基预算、滚动预算、概率预算等方法编制预算,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另外,必须建立高素质的预算编制队伍,不断提高预算编制人员的专业素质。

3.2严格执行预算

在预算执行阶段,必须严格遵照编制预算执行,不得人为修改预算编制,确需调整预算,必须经乡镇人大审批,不得随意超预算,也不得“先斩后奏”。在进行年度预算执行时,首先,应进行预算指标分解,将预算编制按季度、月度执行,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并有效提高资金使用率,避免预算单位出现较大的资金滞留;其次,加强内部沟通工作,加强财务部门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形成预算执行内部报告制度。

3.3加强预算监督

严格的预算监督机制是保障预算编制与执行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首先,必须强化乡镇人大监督职能,延长人代会审议预算草案的时间;其次,加大内部监督力度,形成严格的预算监督机制,财政、审计、纪检等部门要加大乡镇财政督查力度,严肃查处违纪违规的单位和个人,切实加强乡镇财政预算和执行监督管理。另外,加强社会外部监督,提高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实现“阳光财政”的目标。

4.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乡镇政府财政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体制已经成为我国财政管理改革的重要目标。而乡镇财政预算的编制与执行作为基层财政管理的关键环节,仍然存在预算编制科学化水平不高、预算执行具有不稳定性、预算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要加强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必须建立科学的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不断强化执行分析以及预算监督,从而提升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效率,进一步加快乡镇财政管理改革。(作者单位:南平市延平区水东街道办事处)

参考文献:

[1]张扬伟.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管理的现状及改进措施研究[J].现代商业,2012(23).

[2]单学勇.市场经济国家预算编制改革的主要做法及启示[J].特区经济,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