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短期经营决策方法范文

短期经营决策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短期经营决策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短期经营决策方法

第1篇:短期经营决策方法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 企业管理 财务处理 作用特点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相关概念

会计信息系统是指用计算机技术采集、存储、加工、传输会计数据,完成会计核算任务,并用以为企业管理、分析、决策提供服务的信息系统。它的发展历程包括: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准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其中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是会计恒等式、会计循环、会计科目表、分录和账簿,其缺点是:处理会计数据易出错、效率低、信息孤岛、丢掉了非财务信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电子计算机应用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之中,该模式正逐步取代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横向扩展。最后形成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纵向发展并按职能结构可分为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决策支持系统;而E化标志着现代会计信息系统模式的开始,它的核心是集成业务处理、信息处理、实时控制和管理决策,称其为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二、会计信息系统财务处理程序的特点

将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和手工会计数据处理相比较来看,二者的循环程序基本相同,但二者差别在:

(1)存储能力及其介质不同。会计数据处理均须借助于日记账、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等来完成,但在手工数据处理会计中采用的是订本、活页、卡片等账簿,其存储能力有限,且查找较困难;而计算机会计采用磁盘形式的账簿,存储能力大,查找容易。

(2)受人工干预程度不同。计算机会计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会计数据处理的自动化。数据一旦进入处理系统后,整个处理过程自动完成,不需要人工干预;而人工出具处理会从原始凭证审核开始,知道编制亏埃及报表均须会计人员完成。

(3)灵活性和适应性不同。人工数据处理会计对一些特殊事项,可以依据合理性和合法性确定其会计处理方法,而计算机会计则无法识别这些非经常、非惯例项目的处理。同时人工数据处理能不断适应新情况,如会计改革,但计算机会计则必须投入较大的人力修改程序才能适应新情况。

三、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作用

1.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石。所有者的目标函数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说股东财富最大化,而经营者总是背离股东的目标。这种背离表现在两个方面,即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股东在做出采取何种监督与激励的具体方法时必须依赖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否则肯定会导致决策的失效。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无论股东还是其他利害关系者,都会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相关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极为关注,这些结论直接或间接地支持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和行动。实践也证明,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的成效。

2.会计信息系统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服务和运用会计管理的科学方法,强化企业经营管理有积极地作用。现阶段会计管理同以往相比有着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会计管理方法的运用,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制订经营目标、控制经济活动、预测经济前景、进行经营决策等提供经济信息。

3.有助于完善CEO 以及执行董事的激励机制和资本市场对公司的监控,有效的遏制管理低效率的状况。CEO和执行董事的报酬如何与公司的绩效相匹配才能达到最好的激励效果,是公司制度中倍受瞩目的课题。一般认为,高级管理人员的短期激励应以会计盈余为基础,长期激励则以市场价值为基础。所以,会计盈余的计量也是激励机制的核心基础之一。

4.会计信息系统的全过程、全方位核算特点,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企业如果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对其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决策。而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则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同时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会计信息系统为现代企业管理中强化内部约束机制服务。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协调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增加企业管理的透明度,从而达到控制成本、抑制“失效控制”的目的。

5.信息系统在预测、决策中的应用。管理会计的预测领域分为:销售预测、成本预测、利润预测和筹资预测,应用了信息系统后,企业就能够很好地做出这些预测。预测方法分为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是依据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综合的分析,靠的是“专家系统”功能;定量分析法是指在比较完整掌握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数据处理,靠的就是计算机所具有的强大的运算能力。短期经营决策是指决策的结果只对企业近期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经营决策。具体可以概括为生产决策和定价决策两大类内容,因而分析工作主要着重于对现有资源和条件的充分合理利用,以便发挥企业各项资源的效能。只要设置好基本参数,就可以应用信息系统来进行短期经营决策了。

长期投资是指投入大量资金,获取投资报酬的持续期间在一年以上的投资。“租赁与借款的决策选择方法”可以说明信息系统完全胜任在管理会计的长期投资决策分析功能中的应用

6.信息系统在预算管理、控制及考核中的应用。企业的经营管理管理工作始于预算的编制,结束于预算的执行分析,所以要做到预算的事前编制、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以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同时对各单位的功过是非作出恰如其分的考核评价。信息系统在全面预算的过程中起到两大作用:一是公文的审批和流转;二是预算的编制、控制和分析。

只要建立一个集成的信息系统,各地的配件工厂都直接通过专线与之相连接,比如在北京的一个仓库仅仅要发掉一个电池,都会通过专线直接在总部的库存中扣除库存,这样就可以通过预测和计划,控制住全国的配件库存。可以让信息系统支持多种考核方法,对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员工分别按照: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收入中心、投资中心来考核。比如可以制订:“上游只将标准成本或费用传递到下游,从而实现相对独立的考核这一基本规则”,然后通过信息系统对不同的职能部门进行不同的考核。

参考文献:

[1]陈书勤.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精要[M].2002-10-24.

[2]张艳.论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N].贵阳学院学报,2007(12).

第2篇:短期经营决策方法范文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 企业 应用

一、变动成本的计算

企业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成本上的变动,要充分考虑好变动的成本才更有利于企业进行生产经营。通常情况下,企业应将生产原材料、人力及变动制作费用进行充分的考虑,这部分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通常会与原计划产生一定的差异,再加上当今社会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的经营管理面对更大的难度,企业在进行每一个决策之前都需要财务部门提供具有说明力的数据,此时应用变动成本法就更加具有说服力,能够保证企业的决策更加具有科学基础。

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首先要对产品的成本做出预算和计划,要以成本的有效分析为生产的基础,在成本的计算过程中融入那部分容易产生变动的成本内容,期间费用是指那部分不会发生变动的生产成本,这就使得成本的计算方式变成了程序计算损益是被贡献式损益来体现的,与此同时,在日常的产品销售过程中,这种成本计算方法还会与运输、保险和销售抵押金等内容相结合。

二、变动成本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一)产品盈利能力资料的提供

企业在正常的运营过程中,会计部门应负责将产品盈利能力资料详细的信息进行管理,这是产品是否能够获得充足经济效益的基础,也是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采取经营措施和策略的主要依据。“贡献毛益”是每一种生产产品在销售过程中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的重要体现。因此,每一种产品的盈利能力都可以通过贡献毛益来体现,同时也说明了该产品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大小的重要体现。但是,在这一整个过程中,产品的变动成本规划的功劳是不容忽视的。

(二)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价值资料

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要对某一产品的成本、销量及所获利润进行观察,通过有效的分析来确定盈亏临界点,这样才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成本的使用与产量之间的主要规律,只有做到了以上几点的有效分析,企业才能够进行未来发展的决策的制定,然而这一切都是要建立在有效分析贡献毛益的基础之上的。同时,短期经营策略也是企业获得更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标准,因此贡献毛益资料还可以用于企业的短期经营策略的制定参考。

(三)促进促进企业正常的内部运行

企业的日程内部运行,需要各个部门有效的合作,责任会计、弹性预算和标准成本都能够与变动成本进行有效的结合,它们的结合能够使企业内部各个机关相互影响和制约,同时相互协调,促进企业的顺利运转。同固定成本不同,固定的标准成本和弹性预算是控制企业变动成本的重要基础。所以,企业有效运用变动成本计算,能够促进其他成本计算和分析方法的有效实施,促进工作业绩在各个部门当中的有效评价。

三、变动成本的局限性

变动成本法能够使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加强各部门的合作,使企业运行更加顺畅,还能够为企业进行长期和短期的决策提供更加详细和明确的资料,然而,在日常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要及时针对这些不足进行有效分析,才能够促进变动成本法在企业今后的运行过程中得到更好的运用。

(一)与会计准则冲突

会计准则是企业运行中的重要经营准则,根据它的相关规定,产品当中的整体费用应包含变动和不变动的制造费用,然而企业在运行变动成本法的过程中产品当中只包含了变动制造费用,而期间费用则是固定制造费用计入的范畴。同时产品还应该承担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消耗,这部分费用如果在产品中没有得到体现则说明了不合理现象的产生。同变动成本法相比,完全成本法使得产品成本当中包含了所有的制造费用,能够使产品的成本伴随着产量的升高而降低。

(二)核算工作增多

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的区分是实施变动成本法的首要条件,然而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混合成本是其主要的体现形式,如果要将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进行区分,必须采用必要的方式来进行,然而这样做就增加了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同时还要面对一部分无法进行分解的混合成本,使企业在进行核算的过程中难度大大增加,负担更重。

第3篇:短期经营决策方法范文

关键词:剩余生产能力 约束理论 估时作业成本法

企业剩余生产能力管理中的误区

(一)对剩余生产能力缺乏理性认识,抓不住管理的重点领域

剩余生产能力大体可分为战略性剩余生产能力和生产性剩余生产能力。战略性生产能力是企业为了未来发展而提前储备的资源。从长远来看,对未来投资是必须的,一个没有战略储备的企业既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也丧失了存在的理由。生产性剩余生产能力则多由于管理不善、市场需求变动而形成,企业为取得这部分剩余生产能力付出了代价,而它却不能被立即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创造价值,这是精明的管理者无法忍受的悖论。所以对于生产性剩余生产能力,精明的管理者必欲除之而后快。“物尽其用,人尽其责”成为高效管理的标志,管理者穿梭于纷繁复杂的生产过程,力争消除散布于各个环节的剩余生产能力。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事倍功半,销售量未见增长,而存货大量积压,正常生产秩序被打乱,资金占用量直线上升。

(二)重长期决策而轻短期决策,管理方法静态僵化

剩余生产能力似乎总是和固定资产联系在一起,“设备利用率”简直成了生产能力利用率的代名词。相比于经营决策,管理者对长期投资决策要重视得多。管理者在进行长期投资决策时费尽心力,做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盈利能力预测等,试图依靠完美的投资决策扼住剩余生产能力产生的源头,一劳永逸。但未来总是不确定的,在经营环境瞬息万变、人力资本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信息时代,这种静态僵化的剩余生产能力管理方法在削弱企业日常经营决策能力的同时降低了企业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缺乏对剩余生产能力成本的精确计量方法,企业难以进行决策

长期以来,企业中存在剩余生产能力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剩余生产能力存在于哪些地方?具体有多少生产能力未得到充分利用?鲜有一套管理方法能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现行的成本计算方法将投入的资源不加区分地分配计入产品成本中去,这种做法不仅扭曲了产品的真实成本信息,而且成为管理者深入了解剩余生产能力的障碍。由于缺乏标准的剩余生产能力计量和报告制度,管理者在面对剩余生产能力时束手无策,做决策时顾此失彼。

分析企业剩余生产能力管理中的误区可以发现,造成这许多问题的根源是企业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涉及到剩余生产能力管理的理论主要有两种:约束理论和估时作业成本法。下文将详细分析二者在剩余生产能力管理中的应用,以求找到妥善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

约束理论、估时作业成本法与剩余生产能力管理

(一)约束理论与剩余生产能力管理

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诞生于1980年,由以色列物理学家高德拉特创立。该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每一个组织都存在着约束资源(即瓶颈),瓶颈决定着组织的有效产出,所以应当把管理重心放在约束资源上。只有约束资源的最优化利用才是有意义的,其他任何非约束资源的局部优化将只会导致企业生产出超过约束环节处理能力的存货。同时为了保证约束资源免受上游生产波动的影响,需保留一部分剩余生产能力。概括来讲,约束理论对剩余生产能力管理的贡献有二:

1.对剩余生产能力的重新认识。作为一种提倡整体优化的管理哲学,约束理论了“1+1=2”的经典命题。局部的优化不等于整体的优化,致力于消除企业中每一处存在的剩余生产能力带来的不是生产效率的提高,而是生产秩序混乱、管理效率低下。由于强调组织中的所有资源都应该为约束资源的最优化利用服务,约束理论重点关注约束资源的利用率。在约束理论下,生产性剩余生产能力的存在有两个理由:其一,存在于约束资源上游的剩余生产能力需要应付生产波动,保证约束资源得到最优化利用;其二,为了避免在制品存货积压、生产秩序紊乱,分散在非约束资源处的剩余生产能力也不能盲目释放。

2.对剩余生产能力管理的动态性。适用于短期决策。约束理论基于短期视角,认为成本中除了与生产产品直接相关的原材料外,其余的包括工资(计件工资除外)在内的都是固定成本。在根据市场变化做出诸如调整产品品种、变更生产次序等短期决策时,约束理论将除去原材料之外的所有成本都作为非相关成本,大大加快决策的速度、提高决策的效率。现代企业的生产决策实际上就是合理利用现有生产能力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决策,生产性剩余生产能力大部分是短期经营决策失误的结果。采用约束理论的短期决策方法,企业能够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管理剩余生产能力,将人工成本视为固定成本的做法也使得管理层更多地关注人力资本的冗余。持续改善的过程。约束理论通过“寻找——改善——再寻找”这个动态过程来提高约束资源的利用率,进而提高组织的有效产出来增加企业价值。在不断寻找约束资源的过程中,管理层需要随时监控剩余生产能力的存在状态,这增加了管理层管理剩余生产能力的动力。

(二)估时作业成本法与剩余生产能力管理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暴露出诸多弊端,新兴的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作为资源和最终成本对象之间的桥梁,寻求引起成本发生的真实原因,以多种合理的分配基础更加准确地分配间接费用。作为一种局部优化思想的体现,作业成本法追踪所有资源的来龙去脉,力求投入的所有资源都得到有效利用。后来,针对作业成本法实施起来昂贵费时的缺点,卡普兰和安德森引入时间要素建立了估时作业成本法(Time-driven activity-based costing)。估时作业成本法将生产能力信息整合入ABC模型中。根据估时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等式:所供应的资源成本=已使用资源成本+未使用资源成本

应当计入成本对象的是当期实际使用的资源,而供应的资源与实际使用的资源之间的差额形成未使用的生产能力,即剩余生产能力。估时作业成本法以资源的可用生产能力作为分配资源费用的基础,确定出的作业成本动因率不会因为实际作业量水平的变动而变动,能代表作业过程的根本效率。将该动因率与实际作业量相乘得到单项作业实际耗费的资源成本,由于供应资源的成本已知,所以同时可得到未使用资源(剩余生产能力)的成本。估时作业成本法将剩余生产能力的管理具体到作业层次,可显示出企业的哪些部分存在剩余生产能力,目前哪些部分的生产能力已达到或将要达到限额;估时作业成本法也提供了精确计量剩余生产能力成本的方法。

综上所述,约束理论与估时作业成本法在管理剩余生产能力方面各有所长。约束理论更多地提供一种理论上的指导:约束理论提供了理解剩余生产能力的新视角;约束理论在短期决策方面的优势使企业能够更灵活地处理与剩余生产能力有关的问题;约束理论的持续优化思想增加了企业管理剩余生产能力的动力。估时作业成本法则解决了剩余生产能力成本的计量问题,使被不合理成本计算方法所掩盖起来的剩余生产能力变得透明可见。若能将约束理论和作业成本法融合起来,取二者之长,上述剩余生产能力管理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自可迎刃而解。

管理剩余生产能力的总体思路

约束理论的持续改进五步骤依次是:一是定位约束环节,二是挖尽约束环节的潜能,三是使非约束环节服从约束环节,四是突破约束环节的限制,五是寻找新的约束环节。其中,第一步关系剩余生产能力管理重点的确定,第三步强调管理非约束环节处的剩余生产能力使之服务于约束环节,第五步要求克服管理惰性,使持续改善不断进行下去。由于估时作业成本法将剩余生产能力管理具体到作业层次,且在度量剩余生产能力成本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故可用于约束环节的定位和对约束环节上下游剩余生产能力的实时监控。本文借鉴约束理论持续改进五步骤中与剩余生产能力相关的部分,再嵌入估时作业成本法,得出管理剩余生产能力的总体思路如图1所示。

(一)获得关于剩余生产能力存在状态的数据,定位约束环节

这一步是做好以后工作的基础,只有找出真正的约束资源,才能把握进行剩余生产能力管理的重点领域。确定约束环节最简便也最常用的方法是观察,管理者在对生产过程进行一段时间的细致观察后,就会发现在制品堆积最多的地方即约束环节。但通过观察来确定约束环节掺杂太多主观因素,当存在多个约束环节时既可能遗漏也无法分清主次。从估时作业成本系统中提取关于剩余生产能力存在状态的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出剩余生产能力存在于何处,数量有多少,生产过程中的哪些环节已经达到或将要达到可用生产能力限额。由于约束环节几乎没有剩余生产能力,这些接近或达到可用生产能力限额的部位就可以确定为约束环节。剩余生产能力管理的重心也由此而确定。

(二)实时监控剩余生产能力的存在状态,使非约束环节服从约束环节

处理剩余生产能力通常有两种方法:增加由这些资源所执行的作业量以增加收入;彻底减少这些资源以削减支出。由于在短期内除了原材料之外其他成本都是固定的,通过减少资源以消除剩余生产能力通常不可行。譬如企业签订了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在合同期内即便员工无事可做,企业也不能解除合同。所以对于生产性剩余生产能力,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增加这些资源所执行的作业量使其得到合理利用。约束环节控制着整个生产过程的节奏,为了达到整体最优化,必须使非约束环节服从于约束环节。要以改善约束资源为目标管理剩余生产能力,既不能盲目释放,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应该通过不断调整短期经营决策使剩余生产能力服务于约束环节。例如,企业可以培训闲置员工,使其能够胜任约束环节的工作,从而缓解瓶颈的压力。做出培训决策的依据是培训成本不高于企业由此而增加的产出。在决策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利用估时作业成本系统实时监控剩余生产能力的变化,防止过度利用剩余生产力使非约束环节转化为瓶颈。

(三)更新关于剩余生产能力存在状态的数据,寻找新的约束环节

生产经营环境瞬息万变,对剩余生产能力的管理不能停留在某一点上。随着估时作业成本系统定期报告成本信息,关于剩余生产能力存在状态的数据也在不断更新着。旧有约束环节被打破,新的瓶颈不断产生,剩余生产能力的管理重心也随之转移。管理者需要不遗余力地改变经营决策以吸收或释放约束环节上下游的剩余生产能力,使对剩余生产能力的管理真正服务于约束环节的改善。

剩余生产能力管理的总体思路兼有约束理论和估时作业成本法的优点。它在剩余生产能力管理中使用精确的成本数据做支撑,突出了剩余生产能力管理的重点,使剩余生产能力管理化静为动,提高了剩余生产能力管理的效率。这样一套思路要成功实施不能仅靠管理者的努力,它需要企业全员参与建立完善的估时作业成本系统,更需要约束理论这种先进的管理哲学在企业生根发芽,整体优化的思想要深入每一个员工的心里,这样才能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形成对剩余生产能力的理性认识。

1.Steven M. Bragg. Throughput accounting: a guide to constraint management [M]. Hoboken: John Wiley & Sons, 2007

2.Gary·Cokins. 谭丽丽译.作业成本管理:完全操作手册[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张晓平.钢铁企业在市场供大于求形式下的生产决策[J].冶金财会,2006(4)

4.吕政.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变化与应对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7(2)

5.赵息,李亚光等.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述评:方法、应用与启示[J].2012(5)

第4篇:短期经营决策方法范文

管理会计是从传统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着重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而服务的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主要优势如下:

1.1侧重于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管理会计主要通过

对财务和其他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和评价,为企业管理者正确决策和有效地改善生产经营服务。财务会计主要通过定期提供财务报表,为企业投资人、管理者、债权人和政府管理部门等服务。

1.2方式方法灵活多样管理会计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对财务会计等相关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对不同经营方案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对比,以便得出更科学、高效的经营方案,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财务会计的记账、核算和报表方法基本都是法定的、统一的、固定的。

1.3兼顾全局与局部两个方面管理会计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同时兼顾企业所处环境的全局与生产经营细节两个方面。财务会计主要是以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提供集中、概括性的资料,综合评价和考核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1.4面向未来管理会计既使用历史数据,也使用各种反映未来发展的预测、计划和目标有关的数据,它将这些数据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加工、处理,以便协助管理人员事先把未来的业务筹划工作做好。财务会计一般只反映实际完成的事项,侧重于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作历史性的描述。

1.5多种科学方法的应用管理会计把高等数学、运筹学、数理统计学中和电子办公软件的方法吸收、引进到管理会计中来,能把复杂的经济活动用简明的数据模型表述出来,并进行科学的加工处理,揭示有关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有关变量联系、规律,以便为管理人员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提供依据。而财务会计应用的数学方法范围较小,一般只涉及到初等数学。由于管理会计具备了这些优势,在财务会计的核算系统及其他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

2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2.1管理会计能够结合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协助企业管理者制定战略方案。企业战略是根据环境的变化、本身的资源和实力选择适合的经营领域和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差异化在竞争中取胜。换言之,企业战略是一个管理者对产品和市场在竞争领域的定位选择问题,包括企业的经营范围、经营能力和管理机制三个方面。管理会计能以企业战略为出发点,以取得整体竞争优势为主要目标,以分析研究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所组成的“战略三角”为核心,揭示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前景。同时,管理会计能够发掘企业自身的优势,通过向管理者提供全面的、多元的信息和方案,促进企业发挥品牌优势、成本优势、价格优势、技术优势、服务优势或规模优势等核心竞争力,增强持续经营能力。

2.2管理会计将管理和会计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全面的、及时的信息服务。管理会计是在财务会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突破了财务会计固有的局限性,在企业规划与控制两大方面发挥财务会计无法实现的作用。规划是通过编制各种计划和预算实现的,对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全面的筹划;控制则主要是通过落实责任、考核绩效和分析计划执行情况,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控制。由于管理会计是管理科学与会计科学结合的产物,其主要目的是协助管理者规划企业长期、短期的经营目标,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期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因此,管理会计能够着眼于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如通过目标的确定、预算的编制、决策方案的出台等,为管理者对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提供信息服务。

2.3管理会计能够根据企业的管理需要和业务特点等,参与建立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标准及评价系统,有助于改善经营管理。管理会计既可以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关注企业的全局性,又可以从企业的某一个工作岗位出发,注重一个工作细节的重要性。现代企业,特别是制造型企业,通常要建立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标准及评价系统,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营运成本、改善经营管理等,管理会计贯穿于目标管理标准和绩效考核系统制定、执行及评价全过程,发挥着其他管理职能无法替代的作用。目标管理的核心就是确定合理可行的目标,这就需要目标制定者了解每个岗位的职责、需求和目标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制定的目标力求用较少的条文,简明的文字,规定每个岗位应该做的事情,应达到的标准,应遵守的规范等。绩效考核就是有目的、有组织地对企业员工及其工作成果与岗位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做出奖赏及改进意见。这需要从事绩效考核的人员准确掌握考核标准及考核对象的具体情况。单纯的财务管理或者单纯的业务管理都无法将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工作做好,由于管理会计具备财务管理、业务管理、战略视野,而且能够灵活应用多种表达方式,才成为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体系的积极推动力和创新力。

2.4管理会计能够采用多种数据模型,便于企业管理者直观地掌握各项信息。我国现代企业管理者和业务主管的素质参差不齐,懂市场、搞业务的人居多,他们不愿也没时间和精力阅读枯燥的文字和数字报告,但是他们又需要了解相关的信息。管理会计有着丰富的信息处理工具和数据加工方法,能够把复杂的业务流程或文字报告用简明易懂的数据模型或图表展示各种业务流程、经济指标的现状及变动趋势,辅以简明扼要的说明,供管理人员决策时参考,也方便业务主管们了解问题所在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5管理会计注重沟通,有助于提高现代企业的内部协作关系及在外界的形象。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沟通的时代。管理会计科学顺应了这个时代的发展需求,注重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丰富而准确的信息,是正确而迅速决策的保障。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它的产品和服务能否跟上时代的要求,首先在于该企业能否及时掌握必要信息,能否正确地加工和处理信息,能否迅速地在员工之间传递和分享信息,特别是能否把信息融合到产品和生产服务过程之中,融合到企业的整个经营与管理工作之中。信息系统的有效性,不仅需要有强大的信息网络和信息收集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出色的信息分析、加工、传递和利用的能力。管理会计突破了财务会计的被动管理的局限性,置身于企业信息系统中,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管理层之间保持通常的沟通关系,有助于部门之间的理解与配合、信息共享,在对外谈判及市场开拓中彰显企业的合力,促进了企业内部协作并提升了企业在外界的形象。

3我国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我国现代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还很落后,制约了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尚处于转轨时期,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仍在发挥作用。至今许多企业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仅凭经验管理企业,管理方式、方法陈旧,对市场环境适应性差。另外,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知识、能力贫乏,企业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规则运作,致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与国外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在这样的企业环境中,管理会计人才、理念和方法无法得到引用和关注,更不可能得到充分应用和发展。

3.2管理会计在国内没有被普遍应用从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来看。我国企业运用得比较多的是责任会计,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如量本利分析等短期经营决策、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等决策会计方法,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还不是很普遍。有调查表明,我国企业在短期经营决策中采用量本利分析模型的占55.4%。而使用敏感性分析的仅为13.2%,尚有31.4%不采用。所用的长期投资决策方法则比较分散,主要是回收期法、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及其他方法。从总体上看,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运用还不是很普遍。

3.3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我国的管理会计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一定应用,大多数企业没有应用管理会计。没有应用管理会计的原因不只是因为企业不了解管理会计,还跟管理会计理论或方法与企业实际需要不吻合相关。即使有些企业应用了管理会计,只侧重传统的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如责任中心、目标管理及业绩考核等,而新型的管理会计如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管理会计理论,尚处于从西方国家向中国引进的阶段,不完全符合中国现代企业的现状。

3.4管理会计人员队伍还很微弱,在企业管理中角色还很尴尬相对于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管理会计工作人员在我国的认知度和影响力相对较弱。据初步统计,国内持有注册管理会计师资格证书的人不足8000个,而国内财务会计工作者目前约有1500万,其中具备高级会计职能的人仅40万,具备中级职能的人约500万,国内大部分企业只能靠具备高级职能和部分具备中级职能的财务会计人员履行管理会计的职能。但是,国内企业超过85%的财务人士担任财务会计(核算会计)职位,他们80%以上的时间用于记录与核算,充当着“账房先生”的角色。即使企业聘用了财务总经理、财务总监或财务董事,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也难以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责,更多地充当着筹资的工具、数字的机器。

4现代企业充分发挥管理会计作用的途径

4.1建立科学的组织架构,确立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的职责知识化、信息化已成为现代企业新的管理理念,这一理念首先冲击着企业的组织结构,使其由传统的金字塔型转向扁平形、网状型甚至无中心的组织形式,这是组织结构分权化的趋势。随着这种趋势的推进,企业对管理会计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现代企业必须适时调整组织架构,使之更趋科学有效,明确管理会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确立管理会计人员的职责。

4.2确定清晰的战略目标,便于管理会计据以制定工作重点管理会计直接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重心在于经营,经营的重心在于决策,决策的关键在于预测。”管理会计之所以重要,就在于这一职位起到了预测经济前景的关键作用。管理会计人员在企业总目标与经营方针的基础上,在考虑了经济规律作用的前提下,在经营条件约束的条件下,选择最合理、最合适的量化模型,有目的地对企业未来的市场份额、销售价格、成本、利润、资源配置以及资金流动的变动趋势做出预测,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正确的经营决策。

4.3重视财务会计的基础工作,为管理会计提供可靠的数字来源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现代企业管理系统中两个紧密联系的子系统。现代企业突出管理会计的职能及重要性,并非否定财务会计的重要性。财务会计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记录日常业务,登记账簿,定期编制有关的财务报表,准确、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和经营成果。其数据的准确性、报表的客观性和及时性都会对到管理会计的工作质量产生影响,所以企业若要管理会计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高度重视财务会计的基础工作。

4.4任用称职的管理会计工作人员,以便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要应用管理会计这门科学,就该有懂管理会计的人。目前具备注册管理会计师资格的8000人,对国内1469万家企业而言,可谓凤毛麟角。有条件的企业可以从发达国家或国内成功企业引进先进、成熟的管理会计人才及经验,没有条件的企业应鼓励财务会计加强管理会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机会让他们和管理会计学者、机构及有实践经验者交流学习,以便他们能够结合本企业战略发展要求,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管理会计模式和机制,有效地开展管理会计工作。

第5篇:短期经营决策方法范文

中图分类号:C4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160-02

摘 要 《管理会计》是财会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综合叉学科。它是应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将现代化管理与会计融为一体。在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更多地在全球范围内参与市场竞争的情况下,现代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具体运用越来越广泛,管理会计知识在财会专业知识结构中变得越来越重要。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呢?本文试作初步地探讨。

关键词 管理会计;综合分析;比较分析;引导

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和发展历史较短,目前管理会计应用也不很广,因此人们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还有当前各级会计职称考试都很少涉及,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但是,《管理会计》又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为必修专业课,这就给执教教师提出了挑战: 如何让学生真正喜欢这门课,并能够进一步学好这门课。

1 管理会计教学方法现状

从理论课教育这一部分来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管理会计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总体上采取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一般仍是运用原理教学法,注重课堂讲授和习题演算。具体有以下表现:

1.1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或放映幻灯片,学生则在下面记笔记,很少采用其它灵活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型思维的教学形式,例如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

1.2 在教学的方法上,教师一般按照教材的授课体系逐章逐节地讲解,循规蹈矩,令学生感觉到枯燥。

1.3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主要是教师运用不得当,从课件的制作形式到制作水平上还处于较低的层次,形式单一;内容上安排不得当都会影响教学效果。

1.4 目前管理会计教学内容均以介绍管理会计方法为主,很少涉及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问题,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很空洞。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上有限的课时内热衷于介绍数学模型分析、概率分析及假设条件分析,不仅占用了宝贵的时间,而且偏离了管理会计的教学目的。香港科技大学的杨继良先生,经过一年多的调研得出结论:回归分析法在实务上不可能应用于成本分解。但在我国高校中,回归分析法仍被当作分解成本的基本方法加以介绍。

从课外实践教学这一部分来看,管理会计的课外实践教学几乎没有。即便有,也流于形式,学生走马观花地参观根本体验不到管理会计理论知识的分析并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 教学方法改革的建议

2.1 构建和谐教学氛围:

《管理会计》作为一门会计主干课程,任课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善于引导、鼓励和表扬,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善于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师生关系和谐了,教学工作便能顺利进行。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自然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任何一门课程教学都必须做到的,《管理会计》的教学也不应例外。它是其他教学方法能得以实施的基础。

2.2 因材施教 深入浅出: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我们必须正视高职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的水平,他们普遍数学基础差,对数学问题有本能的排斥和畏难情绪,而《管理会计》课程恰恰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作基础。因此,作为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必须因材施教。对于涉及数学计算的内容尽量讲解得通俗易懂,对于有些计算必需一步一步的进行,有时还要把大的计算拆开,中间加上文字解释,让学生真正进入题中的情境,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又使得《管理会计》课程有意思。真正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与快乐。切忌大段大段的计算,那样会让学生厌烦,进而失去学习兴趣。此外,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往往让学生感觉到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实例讲解,变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的处理好深奥难懂的问题。

2.3 创设情境 引人入胜: 《管理会计》中有好多专业术语,有时仅仅依靠教材的解释是不够的,要求教师必须结合企业实际甚至是日常生活,让学生产生感性的认知。比如,在讲到短期经营决策中的成本概念时,其中的许多概念我都不是照搬教材,而是做了灵活的解释。当讲到“机会成本”这一概念时,我同时在黑板上写下了顾此失彼这一成语,然后让学生说它的意思,显然同学们都理解成语的意思,接下去顺着这一思路讲解企业在短期经营决策中的机会成本,学生们就很容易理解了。再比如,还是这一节中的不可延缓成本概念,我先讲了两种情形:其一是一栋生产用危楼的重建; 其二是一栋精美大楼的内装修。二者的建设支出哪一个属于不可延缓的,大家的答案是一致的,这样对于不可延缓成本的讲解也就变得容易了,同时也抓住了学生的心,进而再往下讲两种成本是与决策相关或无关,便迎刃而解了。

2.4 因势利导 水到渠成: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正处于思维活跃和敏感期的青年,在讲课中,对于许多问题的讲解,教师不能急于下结论,应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并注意因势利导,做到水到渠成。虽然高职学生在自学方面可能比不上普通高等院校学生,但是他们的思维依然很活跃,对于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如果教师能够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潜力也是相当可观的。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善于捕捉他们的兴奋点,适时的加以引导,使其能够按照教师的思路走,一步一步的直至得出预期的结论(当然,结论是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的) 。

3 结束语

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注重对管理会计等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已成为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在管理会计的教学中,如何把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使学生掌握本课程所学知识,这在教学上是个难点。现在《管理会计》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作为教师,应该以改革、创新、拓宽的精神,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教学的规律和经验,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

[1] 梁伟. 《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新探[J]. 财会通讯(综合版) ,2005,(05) . 

第6篇:短期经营决策方法范文

[关键词]弹性化管理财务管理应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已成为企业界尤其是成熟企业的共识。财务管理之所以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因为财务管理是一个完整的循环活动过程,这一过程一般包括财务组织、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评价等环节。它是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运动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渗透和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切经济活动之中。当前,随着企业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和人才对企业的贡献不断增强,弹性化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实行弹性化管理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弹性化管理的内涵

管理学上的“弹性”是指在一定程度上的自由调整、自由发挥的空间,简言之,就是留有余地。众所周知,企业所面临的各种客观环境在不断变化,影响企业管理的各种因素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这些因素本身带有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加上各种管理措施的不完备性,导致企业在管理中无论哪项措施,即使在当时看来很有成效,也不能一成不变,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工作要有充分的弹性,要求企业进行动态管理。

弹性化管理指在管理工作中必须留有余地,能及时适应客观事物各种可能的变化,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和对策,以不断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根据这一定义,可以看出:

1、弹性化管理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留有余地”。也就是说,在一定弹性限度内有一个弹性范围。

2、弹性化管理的实质是体现了管理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通过弹性化管理,使管理者能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促使管理对象在一定条件的约束下,具有一定的自我调整、自我选择、自我管理的余地和适应环境变化的余地,以实现动态管理的目的。

3、弹性化管理的主要作用在于,它既能使组织系统内的各环节能在一定余地内自我调整、自我选择、自我管理以加强整体配合,又能使组织系统整体能随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在一定余地内自我调整以具有适应性。

二、企业实行弹性化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事实上,企业的财务管理也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变化,只有合理利用弹性化管理的作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才能建立起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新模式。因此,企业财务管理实行弹性化管理不仅必要,也是必然的选择。这是因为:

1、从企业财务管理主体的角度分析。企业财务管理的主体是人,企业内的一切财务活动最终都是通过人这一主体来完成的,人尽其才是物尽其用的基础。因此,财务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确立人在财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给人以充分的发挥空间,才能使人的创造性转化为企业的前进动力。同时,人存在个性差异,具有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即人本身具有“弹性”。这些都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应当实行弹性化管理。

2、从企业财务管理对象的角度分析。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是企业各种财务活动及其所体现的各种复杂的财务关系。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财务管理对象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分配活动等均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财务管理活动的外部环境会随时间不断变化,从而使之处于高风险状态。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必须要留有调整的余地。同时,企业的各种财务关系也日趋复杂,未来的情况变化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这就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必须要与此相适应,实行弹性化管理。

三、基于弹性化管理的企业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一个完整的循环活动过程,一般包括财务组织、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评价等环节。一般而言,弹性化管理在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均会得到体现和应用。

(一)财务组织中的弹性化管理

财务组织是直接从事和领导公司财务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财务组织的设置必须与该公司的经营类型和业务规模相适应,并符合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要求,机构内部的分工应明确具体、做到责任清、任务明。但是,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财务管理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这就相应要求企业在不同阶段应依据业务需要来建立组织机构和分配财务权力。而组织工作的集权与分权,稳定性与适应性的关系,就是一种弹性的体现。财务组织一般有集权型组织和分权型组织两种,两种形式的组织各有优劣,集权型组织结构与分权型组织结构相比,财务权力集中,信息传递效率高,但工作量大;分权型组织则相反。因此,财务组织应具有一定的弹性,不能一成不变,选择何种财务组织要根据企业内外不断变化的环境适时做出调整。

(二)财务决策中的弹性化管理

财务决策是指对企业财务方案、财务政策进行选择和决定的过程,一般包括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利润分配决策。一般而言,对于确定性的项目是不需要决策的,决策本身就是对不确定的项目进行抉择的过程。因此,在企业的各项财务决策中,弹性化管理是客观存在的:

1、短期经营决策中的弹性化管理。弹性化管理在短期经营决策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对现金、存货应留有一定库存的安全储备。企业预计的现金需要量一般是指正常情况下的需要量,但有许多意外事件会影响企业现金的收入与支出。持有一定的安全储备,便可使企业更好地应付这些意外事件的发生。以存货决策为例,在企业财务实践中,存货的日需要量、交货时间均有可能发生变化,为避免发生缺货或供货中断现象而造成的损失,企业就需要多储备一些存货,以备应急之需。

2、长期投资决策中的弹性化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决策方法必须要根据市场环境和内部运营能力适时做出调整,而这种调整的前提就是投资决策应有弹性。长期投资决策的弹性化管理应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长期投资规模的弹性。企业必须根据自身资金的可供能力、投资效益或市场供求状况,适时调整企业的投资规模。二是长期投资结构的弹性。投资企业必须根据市场风险或市场价格的变动,对现有投资结构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只有在投资结构具有弹性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企业在投资决策时必须考虑将弹性投资和固定投资进行适当结合,弹性投资的多少决定了投资存量结构的可调整程度。三是投资决策方法的弹性。投资决策方法有多种,包括投资回收期法、平均会计收益率法、净现值法、内涵报酬率法、风险报酬率调整法等。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其决策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决策项目的特点灵活、合理地加以选择和应用。

3、筹资决策中的弹性化管理。筹资决策是依据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对企业资本结构、筹资渠道和方式做出选择,筹资决策的弹性化管理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资本结构的弹性。资本结构是企业筹资决策的核心,保持资本结构弹性是财务运作的必要前提。长期以来的财务理论研究和财务实践表明,企业并没有最佳资本结构,对于大多数企业,最佳资本结构只是一个区间,即资本结构的弹性空间。二是筹资渠道和方式的弹性。众所周知,企业筹资是通过金融市场进行的,金融市场因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将引起不同筹资渠道和方式的资金成本和筹资风险发生变动,如市场利率、汇率、贴现率变动等。因此,企业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合理选择筹资渠道和方式。

4、利润分配决策中的弹性化管理。利润分配决策是对分配政策的选择和分配数量的确定,利润分配决策中的弹性化管理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分配数量上的弹性。按照企业财务制度规定,企业对当年实现的利润,不能“吃光用光”,应该做到“以丰补歉”,除按规定提取盈余公积外,适当地保留一部分未分配利润。二是分配政策上的弹性。在股利分配政策上通常有固定股利政策、固定股利支付率股利政策、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剩余股利政策等,一般来说,企业应尽量选择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这种分配政策的灵活性较大,对那些利润水平在各年之间浮动较大的企业来说,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股利分配政策。

(三)财务计划中的弹性化管理

企业财务计划是一系列专门反映企业未来一定预算期内预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收支等价值指标的各种预算的总称,包括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在编制企业财务计划时,要特别强调“留有余地”,也就是说,企业应该利用弹性预算的方法来编制各种财务计划。弹性化的财务计划最大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能够适应不同经营活动情况的变化,扩大预算的范围,更好地发挥预算的控制作用,避免在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时,对预算作频繁的修改;另一方面能够使预算对实际执行情况的评价与考核,建立在更加客观比较的基础之上。

(四)财务控制中的弹性化管理

财务控制是保证各项财务活动按既定的财务计划要求进行实施,使之不偏离财务计划的一项管理工作。如果要使财务控制在计划出现失常或预见不到的变动情况下保持有效性的话,那么企业所设计的财务控制系统就应该要有灵活性,这种灵活性即是财务控制的弹性化管理。财务控制的弹性化管理要求企业在影响财务活动的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原先制定的财务计划出现错漏的情况下,要适时调整财务控制方法和思路,及时地对控制标准进行修订,分析差异出现的原因等,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保证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五)财务评价中的弹性化管理

财务评价是以企业的实际核算资料和财务计划指标等为依据,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考核各项财务指标的执行结果,把财务指标的考核纳入各级岗位责任制,运用激励机制,实行奖优罚劣。企业财务评价环节中的弹性化管理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评价指标上的弹性。目前,在绩效评价中,很多企业引入了非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本身就具有弹性特征,正是利用非财务指标来弥补刚性的财务指标所无法反映或反映不够的信息,起到客观评价决策者行为的作用。二是在激励方法上的弹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部分企业实行的弹性工资、效益工资和股票期权激励等方法就是一种弹性化的管理方法。弹性工资、效益工资和股票期权激励给员工的努力工作提供了弹性空间,激励员工,使其目标与企业的目标达成一致,约束员工使员工不发生或少发生违反规定和道德的行为。

四、结语

企业财务管理的弹化性管理主要强调的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它是一把“双刃剑”,实行弹性化的财务管理,能有利于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财务管理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但推行弹性化管理并不是弱化刚性管理,一定程度内的刚性是弹性化管理的质量保证,两者应该是互为补充的关系。总之,在市场经济下,企业面临的是一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外部环境,企业惟有主动地去适应市场的变化,不断强化企业财务管理,才能在市场风浪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余绪缨.知识经济管理会计的新特点[J].中国经济问题,2004.

[2]谢志华.会计报表结构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

[3]吕立伟.浅议弹性原则在财务管理实践中的运用[J].财会通讯,2000.

第7篇:短期经营决策方法范文

在影响管理会计的各种环境因素中,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它不仅直接对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且还将通过法律、文化、教育、科技等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间接地对管理会计产生影响。从企业的所有权形式看,现代企业的核心机制是机制,现代企业实质上是一系列关系的集合体,在责任会计制度中,上一级责任中心的管理者与下一级责任中心的管理者之间实质上就是一种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所有者(委托人)和经营者(人)之间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制衡机制,要求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运行,优化资源配置,追求最大收益,这种机制是经营者主动运用管理会计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在动力。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国有企业和国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国有企业改革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企业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管理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产权关系尚未明晰,所形成的委托关系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而且由于产权关系不够明晰,所有者缺位,委托人和人所使用的资源不属于任何一方,收益的归属权也不属于任何一方,当然双方也不承担任何风险,因此,他们没有足够的动力去运用管理会计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无疑降低了我国企业对管理会计的需求。

企业的组织形式对管理会计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形成和发展于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的组织形式是以股份公司为主,股份公司的内部制约机制决定了企业能够主动地应用管理会计,管理会计是为满足企业经营管理上的需求而运行的,企业应用管理会计是由企业的经营机制所决定的、主动的过程。尽管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企业的生产经营机制还没有得到彻底地改变,致使多数企业对管理会计还没有主动的需求,只有被动地接受,这显然不利于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即使有些企业能自觉地运用管理会计方法改善经营管理,但我国的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市场经济环境还不成熟,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又对市场经济环境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如短期经营决策依赖于成熟的消费市场,长期投资决策、资本成本会计依赖于发达的资本市场,这些市场在我国还不够成熟,企业的经营决策不能完全面对市场,管理会计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制约了管理会计工作的效果和范围。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需要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因此:

(1)我们要优化管理会计赖以生存的市场经济环境,尽快建立、健全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彻底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运行,促使企业主动地应用管理会计。

(2)在有些西方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还不能适应我国企业的需要时,不能生搬硬套,要立足于本企业实际,创造性地应用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并把成功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推广。

二、文化环境

我国的下列文化特征会对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崇尚集体主义

中国文化崇尚集体主义,强调个体对群体的责任感,这一文化背景注定了我们在推行责任会计过程中,应该将个体的责任与利益协调起来,采取荣誉与利益相结合的方式激励员工。

2.规避不确定性的意识较强

规避不确定性是指文化成员对未来不确定性或未知状况的感知态度。如果一个社会规避不确定性的意识较强,那么这个社会就有许多法律和规则来规范和维持人们的信仰和行为,而且社会成员也有这种需求据以减少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情况。在这一文化特点影响下,我国企业会计人员在遇到某些经济业务时,首先寻求有无相应的规范,若无相应规范也要求或希望有关部门给予规范。我国目前尚无管理会计的相关规范,这就降低了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主动性。西方国家主要是由管理会计专业机构制定和管理会计公告或指南的形式对管理会计进行规范化,我国应引以为鉴。会计。

3.职业化水平低

西方管理会计形成以后,为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英、美等国家的会计界推进了管理会计的职业化,逐步形成管理会计师职业,并需经过严格考试,才能取得管理会计师的执业资格,形成了一个高素质的管理会计师团体。在我国多数企业中,只有会计人员和财务人员两大类,管理会计的任务和职能基本上由财务部门和成本部门分担,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来执行管理会计。我国目前也根本没有管理会计师这个职业,更谈不上管理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而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1982年就颁布了《管理会计师道德行为规范》,规定了管理会计师不得违背的行为准则,为管理会计师职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道德基础。另外,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的应用需具有更高的职业判断能力。

4.偏好稳健

中国人具有偏好稳健而非乐观的文化特征,使得管理者害怕风险,在不确定性经营决策方案的分析评价中,倾向于选用审慎稳健的决策分析方法,长期投资也尽力规避风险,造成企业报酬的偏低。

针对以上文化特征,提出以下建议:(1)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像建立中国会计学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那样,成立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和管理会计职业组织,并由其制定相应的管理会计规范,把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守法、诚实、敬业、正直等做人的基本准则与管理会计的特点结合起来,据以建立我国的管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第8篇:短期经营决策方法范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 知识经济 价值链 

 

管理会计是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把管理与会计这两个主题结合起来,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的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为决策与计划提供信息,协助指导与控制,制定激励目标,计量与评价绩效,对强化内部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21世纪,随着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愈演愈烈,管理会计又面对怎样的挑战呢?

一、要求管理会计的目标发生变化 

按照世界经合组织的说法,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管理会计的一个主要的职责就是把握知识经济的特征,提供多样化的信息。由于管理环境的变化,要求管理会计系统提供管理过程的“长期战略”信息、提供“服务”、“交货时间”等信息;而这一切都需要传统管理会计目标发生转变,由原来以“成本”为中心,转变为以“增值”为中心,继而转变为以“核心能力”的培植为中心。 企业只有具备核心能力才能持续获得价值增值

二、要求现有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革新 

1.合理计量智力资本 

20世纪80年代,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仅为38%,有形资产为62%;90年代,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为62%,有形资产为38%;21世纪,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为85%,有形资产为15%。 

传统会计模式注重有形资产的计量,而知识经济下,知识等无形资产的贡献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已远远超过了其他实物资产,为了有效地管理企业的智力资本,同时也为了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就必须对智力资本进行计量和报告,知识经济下作为主导生产要素的知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而人是知识的创造者,只有准确的计量了人力资本和其他无形资产的价值,才能正确计算企业的价值,做出正确的决策。 

2.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要求随之改进 

在管理会计中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必须作革命性的变革,以“产品”为中心的成本计算将被以 “作业”为中心的作业成本计算所代替。随着高新技术对传统工业领域的渗透,将会引发生产的大幅度增长和人工成本的显著降低,当前的管理会计方法已不能适应新技术的要求。如制造费用的分配,一直以来,对其主要是以直接人工工时为分配标准,而随着高新技术的比重越来越大,人工成本在产品成本的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少。因此,如果制造费用的分配仍以工时为标准,必然会使产品成本信息失真,企业据此做出的短期经营决策和业绩评价,就可能出现较大失误。 

3 .要求存货管理模式的改变 

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范围内的网络支付、网络采购等活动都可在网上进行,传统存货模式受到挑战,“零存货”的概念有可能成为现实。存货乃是一种资源的闲置,它会降低资金的使用效果,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应该务求“及时适量”生产,预防产生存货堆积的现象,以至于逼近零存货。传统管理会计中对存货的处理方法已不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

三、要求改变对现行投资方案的评价 

目前的投资方案评价,主要是考虑企业的财务效益。目前管理会计所采用的决策评价标准主要是利益最大化(成本费用最小化)和现金净流量最大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投资主要以智力投资为主,随着企业投资的取向从物力投资向智力投资的转变,管理会计决策方案的评价标准也将从单纯的以财务效益为重点转向财务效益和综合信息并重的评价标准体系。投资的评价和选优,应以方案可能产生的全方位效益为出发点。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产品价值的大小将主要由其具有的知识含量或技术含量决定,因而经营决策的重点应集中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如何通过适当地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而使企业产品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值。

四、要求管理会计加强对非财务信息的重视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非货币信息将充斥于社会经济的每一个角落,要求企业的管理会计人员及其他各个责任中心从中选择对本企业有用的信息,即利用管理会计所提供的非货币性和货币性信息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有时非财务信息的影响甚至超过财务信息。例如,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引进人才的未来效益、引进高级制造技术的长远利益等,都关系到企业全方位的效益。

五、知识经济要求管理会计着眼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而不是仅仅关注企业的生命周期

现行的管理会计仅考虑生产者所承受的成本,而不反映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消费者所承受的成本,不仅包括购买价,还可能包括与安装、运行、支持、维护、丢弃相关的成本,这些成本应该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引起企业产品的设计者的足够重视。

六、知识经济要求管理会计注重价值链分析 

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价值链是开发、生产、营销和向顾客交付产品与劳务所形成的一系列作业的价值。价值链分析要求管理者注重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这条价值链及其一系列的相关活动,从而管理成本。价值链构成了企业的生命链,是企业具有生命价值的基础,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增加价值。在识别了价值链中每一阶段所增加的价值及相关活动所涉及的成本后,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持和发展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有效管理价值链对于增加顾客价值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强调顾客价值,要求企业经营者以顾客为中心分析价值链中不同作业的性质。 

正如著名会计学家余绪缨教授指出,“与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相联系的智力资本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21世纪管理会计将“以人为本”,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培植构建其基本的框架。这也是未来管理会计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余绪缨:现代管理会计研究的新思维[J].财务与会计,2004年第二期 

[2]甘永生:21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模式[J].会计之友2002,12:4-6 

第9篇:短期经营决策方法范文

【论文摘要】在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新时期,医院必须引入先进经营管理概念,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才能更好地应对日益激烈的全球化医疗市场竞争。笔者拟就管理会计在现代医院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极其构建措施作初步探讨。

管理会计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一直备受会计界关注和重视,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虽然其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医院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医疗行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在一定区域内垄断经营的局面被打破,医院的经营压力增加。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医院除了提高医疗人员的技术质量、服务水平、设备能力外,还要增强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积极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才能更好地应对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医院只有推行管理会计,才能实现自身目标。

一、医院管理会计的作用

医院管理会计通过组织、规划、控制、评价和考核等手段,帮助医院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分析重要的经济指标,确定医院的发展目标,制定计划,提出措施,并通过比较、评价,寻找薄弱环节,促进医院的发展。

(一)有利于促进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

医院应用管理会计,能在完成财务会计各项功能的基础上,核算出衡量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经济指标,如固定资产收益率、平均床位周转率、医疗服务收益率等,为准确判断医院效益提供数据。医院还可以借助变动成本计算,盈亏平衡分析、边际贡献法开展定量分析,做好成本核算管理,实现对医院经营活动的科学规划和严格控制,充分合理利用各种技术设备,引进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来调动员工降低成本消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有利于医院的内部经营决策

当今医疗服务逐步市场化,为避免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医院管理者迫切需要其会计系统不仅能在事后提供财务核算内容,更需要为医院未来经营管理提供决策信息。管理会计可以根据财务会计提供的历史成本和实际业务量数据,经过特定分析计量,根据成本份额是否随同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这一成本性态,将全部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用以揭示成本同业务量的内在联系,并建立特定数学模型,为开展成本预测、制定短期经营决策、编制经营预算提供重要而科学的决策依据,提高医院对医疗市场发展变化的信息反馈速度和竞争能力。

(三)有利于医院控制和考核各科室和相关人员业绩

为切实加强医院管理。改善经营,实现医院发展目标,必须对医院整个经营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将反映计划执行过程与决策实施过程的实际数据同体现医院经营目标的预算、标准和定额等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和考核。这就要求借助管理会计中的执行会计理论与方法。建立起完备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控制系统,推行主任领导下的管理目标责任制,进行全面的业绩考评。

(四)有利于完善医院的财务管理系统

管理会计的功能不是由财务会计系统所能代替的,因此是否建立管理会计是评价医院内部管理是否完善的重要依据。医院应用管理会计,能在完成财务会计各项功能的基础上,核算出衡量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经济指标,如固定资产收益率、平均床位周转率、医疗服务收益率等,为准确判断医院效益提供数据。医院还可借助量、本、利分析,及变动成本计算、盈亏平衡分析、边际贡献法开展定量分析,做好成本核算管理,实现对医院经营活动的科学规划和严格控制,从而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二、医院管理会计体系构建措施

(一)建立合适的管理会计体系

在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中,应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并从制度上和组织体系上保证内部审计人员能够按照独立审计原则开展工作,监督医院的经济活动,确保信息的真实有效。同时要根据医院的经营目标,负责编制财务预算,包括成本计划、目标收益计划等,还要加强资金预算管理,准确地对科室及员工的业绩进行评价,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建立责任会计制度。

(二)坚持定期成本分析制度

在定期成本分析中,医院成本核算控制中心要合理运用管理会计的专门技术和方法,把医院收入、控制成本支出的情况,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核算。同时编制损益表及比较分析表,反映医院各部门在医疗活动中的动态经济情况,为医院管理者和科室部门的管理人员提供更为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还要对会计报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并作为制订未来规划的参考依据。超级秘书网

(三)实施责任会计与完善业绩评价制度

一家正常运转的医院,通常包括好多不同的经济实体和部门,这些单位各自从事各种不同的活动,如药械采购、医疗科研、后勤保障等,这些活动既相互联系又保持相对独立。如何有效组织这些复杂繁琐的活动,目前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实施分权管理,建立责任会计系统。医院的管理模式应逐步实现从纵向的集权化、控制化管理向横向的、扁平式的分权化管理过渡。以医院各基层科室作为管理权力的基点,在科室成员之间形成一种平等的伙伴式关系;确立广大医院职工的主体地位,赋予他们充分的自、知情权和参与权,使每个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有权依据他们直接掌握的信息,审时度势,适应情况的变化,并在其运作中形成一种以“自主管理”为基础的“自行调节”“自行控制”“自行适应”的机制,以变应变。

总之,管理会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参与决策的作用,为经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各医院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应用,不断探索,总结提高,使管理会计在医院的经营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余绪缨.管理会计[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8.

[2]游祖宏.新时期加强医院经济管理的几点措施[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9):23.

[3]张晓玉.试论建立我国现代医院管理会计制度[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5):360.

[4]马金祥,马驰宇.浅谈管理会计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2,2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