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总结范文

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总结

第1篇: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总结范文

【关键字】小学数学 教研活动 创新

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教研活动是教师从教学实践中进行归纳、总结、并且解决教学问题、总结教学规律进而提高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新课标的实行,素质教育全面推广,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迎来了新的挑战。在实施新课标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学生个性发展与认知规律,进行因材施教。教学模式改变,教研活动也应该随之调整,进行高质量的教研活动将有利于教师更深刻的理解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从而进行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一、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小学数学新课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与政策依据,也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发展方向。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的主人是学生,而教师则是数学教学的组织与指导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依靠单纯的记忆与模仿,而应该加强动手实践与探索合作学习。这就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教师改变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教学、开展创新教研。

新课标对数学课程的功能进行了强调指出:数学课程的功能与意义是实现义务教育初级阶段的培养目标,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体现出普及型、基础性,所以说,小学数学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并且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总结起来,小学数学新课标的要求就是:数学教学的目标在满足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上,还应该有助于学生人格发展;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数学教学的内容不仅要包括数学课本知识点,还应该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要反映数学学科特征、社会需求,还应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重点在于学生数学思维培养与数学素质养成;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充满活力的过程,应该注重结合实践、探索交流,强调的是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如何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

数学教研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原则、规律、方法和相关教学中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有价值的探讨。教研水平高低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教师教学团队的基本职业能力和教学水平。通过开展有效的教学研究,可以促进将教育理论和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总结经验指导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改进教学;而且教研活动还可以促使教师的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教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也可以体现自身的价值,体验成功的乐趣。因此,开展成功的教研,对于体现新课标精神、实现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有着重大意义。

1.开展探索合作式教研活动。学校应该根据教研计划,对教研组成员统筹安排,分头开展教学探索与实践,在探索中注重合作。首先:应该建立集体备课的制度,工作重点是对新课表的研究讨论、对教材的解读研究等,加强理论学习,集体备课制度可以帮助形成重合作、重研讨的教研风气;其次,应该实行案例评析式的教研活动,就是对听课过程中教师的某个教学环节、片段进行分析研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分析其优劣、然后在全校范围内推广较好的做法,这种研究实际上就是交流智慧、研究教材、研讨教学设计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建立课题研究式的教研模式也是进行探索合作的一个好方法,课题研究式教研注重科研与教研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学校教学创新的整体素质

2.完成由课本教研到课程教研的转变。在教研内容上,教师应该完成由课本教研到课程教研的转变。在以往教研活动中,往往是以课本某一章节、某一知识点为中心,教师、教研员依据大纲或课本,工作重点在于共同讨论以达到挖掘教材、理解教材的目标,这就是以课本为中心的教研活动。而新课标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就说明,在教研内容上,不能再单纯以课本为中心,而应该以整个数学体系的学习为中心,不仅要研究教材,更重要的是研究数学课程的理念,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研究如何利用教材,才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如何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等。这就是从课本章节上升到整个数学课程模式探索,有助于建立以课程为核心的整体教学。

3.加强虚拟教研建设。虚拟教研是利用网络工具组织教研活动,可以将不同地区的数学教师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网络教研团队,各位在学校就可以与全国各地的教师进行交流,突破了时空限制,有助于集思广益,提高数学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也促进了数学教研推进。灵活组织各种虚拟教研,建立虚拟教学团队,对传统数学教研是一种革命性改变,可以提高数学教师自我实践、自我探索的能力,对新课标的推进有着重大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树成.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初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10).

第2篇: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总结范文

金家小学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索改革和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能彻底扭转学生被动的局面,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1.对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一是要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陈旧做法;二是要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三是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2.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具有探究性这一本质特征外,还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2.1 开放性:由于数学学科教学内容具有特定的知识体系,不可能从根本上让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内,探究性学习的开放性,主要是指探究过程的开放性和探究策略的开放性,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问题答案的开放性,则是比较有限的。

2.2 实践性:主要是指通过探究,在学生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所获得的直接经验,如:实际测量、动手实验等操作活动,数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的应用。

2.3 综合性:由于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呈现出学科整合的综合化趋势,所以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3.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3.1 个体独立探究型。即活动的过程仅仅是由学生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去发现。

3.2 小组合作探究型。以4-6人小组为基本形式,个体与集体活动包含在小组活动之中。这种活动向学生提供了可以进行横向交流与多向沟通的网络环境,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与合作,总结经验、共同提高。

4.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

构建的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问题导入阶段――创设情境,诱发好奇心,,提出探究主题。

第二阶段:尝试探究阶段――选择合理探究形式和方法,组织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揭示学习规律。

A 操作――发现――应用。即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并将知识向课外延伸,应用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真正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B 猜想――验证。即让学生依据自己已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经验、方法,对未知量及其关系等数学问题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途径。

C 观察-归纳-反思。即让学生通过大量具体事例,归纳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并学会进行反思。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某些公式、法则等大都是通过具体实例归纳推导出来的,而问题的归纳过程,实质就是观察、思考、发现、反思的过程,也是从中总结规律的过程。在归纳反思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

D 类比-联想。即让学生通过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数学原理、方法,推出结论。虽然类比推出的结论必须经过验证,但类比、联想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知识迁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阶段:明理内化阶段――指导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等学习能力,开发创新思维。

首先,教师应创设恰当的氛围,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鼓励创新;并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探究画龙点睛地进行归纳、概括,使学生对有关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思维方法及学习方法等清清楚楚。

第四阶段:评价、实践阶段――反思评价过程,尝试运用知识,获得实践体验,提升数学思想方法。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鼓励为主的民主评价,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收获,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并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指明方向。

5.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综合国内外的综合实践学习的设计与实施看,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是多元化的,创设的学习情境也是多样化的,如"问题情境"、"动态情境"、"实验情境"、"应用情境"、"归纳概括情境"等。下面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的四种探究性学习方式作以讨论。

5.1 联想式的探究性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最终以'能够探索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教学目的"。

5.2 反思式的探究性学习。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形成知识的过程中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冲突,思维产生偏差时;②在理解、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常易各种原因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或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见解时出现的错误;③对易混易错的相类似的概念、法则、性质等知识,对有共性的难点,对数学概念或结语中的关键字、词等进行辨析……若从这些辨析正误中选择素材,让学生进行辩论,在辩论中产生问题、提出问题,有意识创设试误码率型的问题情境。

第3篇: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总结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观念 创新 实践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实质上是指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多种方式培养和鼓励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并且能够将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和学习有机结合,从而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是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同时也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具体表现。

一、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能够更加轻松,更加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真实想法,这是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此外,还需要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兴趣。例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出一些数字规律题,让学生试着找出其中的规律,探索的过程是十分有趣,而且数字的规律也有差别,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然后可以使学生自己也试着出几个类似的数字规律题,学生会积极创新,开动脑筋,而且学生可能会经常想起数字规律的题型,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就会无意识的观察和研究,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充满兴趣和好奇,而且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二、重视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阶段,由于仍然属于基础性的数学教学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讲解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求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多思考,对于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探讨和交流,提出正当的质疑,其实发现问题就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体现。并且要达到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共同发展,可以提倡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仔细发现和观察,要有一个思维活跃的大脑和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是实践和创新精神的要求。例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陪妈妈买菜时,卖菜阿姨进行算账时,怎样可以算得更加便捷快速,阿姨找零钱给妈妈时能有多少种组合,类似的这些问题都是开动脑筋的活动,与具体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是进行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具体表现。

第4篇: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总结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策略

一、怎样创设数学情境

1、创设生活情境

众所周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每一天,从早上起来就要计算这一天的收支状况,都要用到数学知识,创设生活情境,诱发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再去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到“三角形”这一章节时,教师可结合生活中例子,提出问题,为什么照相机的支架是三角状的;为什么挂上窗户的挂钩之后,呈现三角形就不会晃了;为什么停自行车时,总是用两个车轮子和一个车梯着地,车子就停稳了;测量时为什么总是用三脚架却不是四脚架或五角架呢?

伴随着教师的这些问题,学生会自然地进入到这些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仔细观察,经过深入思考与理解,最后,总结出原来无论是照相机支架还是窗户的挂钩,都呈现出三角形的形状,他们之所以能稳定不动,就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从而,理解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理。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把所要学的知识贯穿于实际生活之中,更形象,更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强调过程式情境

要想彻底理解数学原理,就应该知道他的来龙去脉,也就是他的推导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教授学生知识的推导过程,而不是果断地给出结论,要回答为什么是这样,这样的结论是怎样得出的,教师一定要向学生展示说明这个过程,讲解要简单通俗,饶有趣味。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测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然后找一个三角形,把他的三个角剪下来,再拼到一起,最后,向学生展示证明过程,这个证明过程也要采取师生之间互动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证明过程中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更彻底地掌握知识。

二、怎样有效地提出问题?

问题的提出是衡量一个人创造性与数学能力的重要评判标准,有效地提出问题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改进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手段,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增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那么,应该运用怎样的策略提出高明的问题呢?

第一,通过比较统一数学原理在不同情境内的应用,比较不同定义、不同规律之间的差异,比较相互矛盾的证明和理论;从而发现并提出问题。

第二,观察特殊数学题目,从中总结出一般规律,设想这个规律能否扩大到一般领域,还是只适用于特殊情况,怎样才能扩展到一般领域呢?

例如: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那么可以推导出矩形的面积公式吗?正方形呢?

第三,在一般条件下能够运用的原理和知识,在极端条件下还会成立吗?如果出现新的问题该怎样处理?

例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那么如果这两点之间山水阻隔呢?该怎么取最短距离呢?

第四,从正面能理解的问题,放到反面还会成立吗?

例如:“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是正确的命题,那么他的逆命题

“具有稳定性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是正确的命题吗?

第五、同样的一个结论,如果条件改变,还会是同样的结论吗?

例如:加法中可以用交换律解决问题,那么乘法中也会有交换律吗?乘法中有分配率,那么加法中会有分配率吗?

文中提供的这些策略只供参考,更多的方法和策略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希望这些策略能拓展一下思路。

总结: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他的研究来源于生活,最终的用途也是服务生活,所以,要通过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展开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同时,要想深刻扎实理解一个数学原理,必须知道他的推倒过程和思路,所以,要强调过程式情景教学;通过有效地提出问题,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教师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积极听取学生意见,从而总结出更多的方法和策略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 刘会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意识[J].科技创新导报,2010(12)

[2] 唐绍纶.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3] 吕传汉,汪秉彝.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实施策略[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

第5篇: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总结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学习水平

数学思想方法是帮助学生有效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的有效对策之一,它要求学生从数学视角出发,深入探究各项数学知识的本质,并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教授的数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因此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进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借助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重要性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虽然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很重要,但让学生掌握更多数学思想方法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才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尤其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教授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法则等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努力揭示这些数学理论知识的产生、发展以及实际应用的全过程,并将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努力挖掘出来,这不仅不会影响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技能与基础知识,反而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将教师教授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由此可见,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进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具有尤其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策略

1.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原则

尽管当前对于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没有具体的设定与陈述,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还是需要结合教学实际,探寻哪一年级的哪些教学内容适合渗透哪一项数学思想方法,比如归纳、演绎、类比、分类、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在哪些具体知识中渗透,而且这个渗透过程如何符合不同年级学生当前的认知发展水平等因素也需要综合考虑,只有如此才能制定出明确具体、但是又恰当合理的渗透策略。避免出现不顾学生当前的认知发展水平、理解与接受能力而随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情况,如此不仅无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反而可能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进而不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2.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概念的概括与形成,数学公式、数学法则或者相关数学规律,小学数学教师都不能直接将推导结果教授给学生,而是通过开展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情境创设、生活化教学等)来帮助学生去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去亲身体会数学思想方法。比如在学习小数乘法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并从中引出相关计算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想要计算的心理欲望,然后再让学生学会借助问题中给出的数量关系来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再结合整数乘法以及小数点位置对小数大小的影响规律,从而先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加以计算,最后再反推回去得到原小数乘法的积。当学生计算出小数乘法的积后,小学数学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自行归纳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而这个探索以及归纳总结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计算小数乘法的方法,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转化、归纳等数W思想方法的体会与感悟。

3.归纳与总结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数学素养与数学能力的发展与提升,不仅与其数学认知结构的完善程度有着密切联系,也与他们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程度有关,而归纳与总结就是提升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掌握程度的重要途径之一。比如,在学习完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这部分内容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巩固当堂课的学习内容以及从中总结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自己会计算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并重点让学生归纳总结如何推导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个回忆与归纳总结的过程,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促进其认知结构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明确推导这些面积公式都用到了转化这种数学思想方法,从而进一步体会到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本质。

综上所述,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到数学知识是怎样产生、形成以及应用的,还可以让学生在这个认识与了解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效率,值得积极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段立伟.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数学思想的系统性建构[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5(1):53-65.

第6篇: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总结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渗透

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社会生存和更长远的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技能,基本经验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根本任务。教师要采取必要的教学方法,最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得到数学能力的提升,从而亲历数学学习过程获得数学学习经验。[1]所以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是有灵魂的教学,渗透数学思想的教学,好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问题和解答问题的习惯,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1数学思想渗透的内涵

1.1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人们大脑经过思维活动所产生的结果,是指反映在人们意识中的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数学思想的灵魂在于对数学事理提炼浓缩后的认识。基础的数学思想既能突显传统数学思想的要领又能够表现当代数学思想的普遍特征,它是体现初等数学三大性质(即总结性、基础性和普遍性)的数学思想。

1.2数学思想渗透

数学思想渗透就是追求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渗透策略的运用主要是在具体数学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实现的。只有在数学知识的解析和总结过程,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概念的形成等过程中数学思想才能够迸发出生机。如果将数学教学过程只是看作数学知识的灌输而没有思维的活跃,那么数学思想就无用武之地,就失去了渗透数学思想的意义。小学数学课本由两条主线贯穿,一条是小学数学的主要定理公式、概念法则的逻辑组合,另一条则是小学数学思想。小学数学思想渗透策略的本质就在于对小学基本数学思想的认识和把握。

2小学数学思想渗透现状分析

在对河南省X市五所小学数学思想渗透情况调查发现小学数学思想渗透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实际教学过程中忽略过程与方法而只重视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概念定理的识记与运用作为重点,课堂的教学注重例题中定理公式的套用能力,很少涉及到它们的推导过程;(2)不能正确认识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诸多的数学思想方法,但由于教材的篇幅限制未能把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注明出来,许多教师不善于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数学思想,创造地使用教材与研究教材;(3)不能客观了解学生接受各种数学思想的能力,在访谈中发现教师教学过程中给数学思想渗透环节留的时间和空间极少,有些教师误认为学生数学习题的出错是对数学思想的不理解,忽略了学生的数学基础;(4)教师对数学思想的概念模糊,因为在小学数学教材里没有直接对数学思想说明而是常常隐含在对数学习题解答过程中,所以许多数学教师对小学数学思想概念较为模糊。

3小学数学思想的渗透策略

3.1在教学的准备中挖掘思想

3.1.1学习数学史把握数学思想数学发展至今产生了许多数学思想其中主要有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分类思想、函数思想、变化思想等。数学史里就有好多对数学思想方法演变过程的介绍。比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勾股定理”一课中教师可以把勾股定理的产生过程讲给大家,以此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数学来只有服务于社会生活才能展现它的最大魅力,只有那些对生活富有好奇心的同学才能逐渐培养出敏锐的观察力。3.1.2解读教材提取数学思想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课本是最重要的参考资料,要达到对小学数学思想的完美渗透必须要分析解读课本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这也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环节。在教学活动中想要让学生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就首先要对课本相关知识点吃透。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而数学思想又是较为抽象的知识,他们在理解和学习中会出现一些困难,鉴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数学思想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在对课本的解读中提取出蕴含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并以此辅助课堂教学从而达到对数学思想的渗透效果。3.1.3在教学目标中体现数学思想新课改对数学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因此,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了解掌握基础的数学方法也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在制定数学目标前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提取出基础数学思想然后把数学思想教学目标融入到整个教学任务安排中。例如在教授“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把讲授中要用到的转换思想提炼出来,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看作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然后进行拼接转换成平行四边形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完成这一环节的教学任务。把基本数学思想和教学任务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掌握的同时也掌握相关的数学思想,达到知识教学与数学思想渗透的双重效果。

3.2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

3.2.1在教学情境中渗透数学思想情境教学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形式,由于小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所以对复杂的问题理解比较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把抽象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构建和数学思想的渗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和数形结合思想联系是比较密切的,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数学知识都蕴含着数形结合思想。比如在教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出示课件中的带有单元格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自己数数它们的面积,然后结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求出它们的面积,最后让学生比较是否相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强他们运用数学思想的意识。3.2.2在数学知识的建构中渗透数学思想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去动手观察、思考、感受数学知识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中来亲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这样才能提高数学素质形成数学思维。以下题为例,在教授《找规律》一课时,有这样一道习题:“在一条公路的两侧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公路的两端都有树,公路长400米,问公路每侧要植几棵树?”教师先让学生用数字“1”代表树在练习本上画出两个树有几个间隔,3棵树有几个间隔,……,n棵树有几个间隔。接着引导学生得出树的个数与间隔之间的规律,400米长的公路有几个5米的间隔,然后归纳出每侧需要植的树的个数,最后让学生再进一步解释自己的解题思路加深印象,在解题的过程中对学生渗透了符号化思想和归纳思想,从而增强了学生对规律问题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3.2.3在数学知识的总结中提升数学思想数学思想对于学生快速而准确地解答数学习题是至关重要的,并且学习数学知识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思想。在课后教师要及时地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总结,在知识的回顾总结中梳理出隐藏的数学思想使学生能够形成一个清晰地知识建构图式增强学生对数学思想的理解,使同学们真正地做到对数学思想的掌握。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自己对掌握的数学思想进行思考,使其能明白什么时候用,用在什么地方,加强学生在解题中的运用。

3.3在课外生活中渗透数学思想

3.3.1强化学生生活体验中对数学思想的理解以强化学生数学思想的认识和体验来实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全面理解是尤为重要的。在数学课本中许多知识是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数学本身是产生于日常生活所以也应该使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回归于生活之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找规律课中让学生自己观察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小规律”,并让他们自己设计家中的篱笆,规划校园的植树活动等。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发掘生活中有趣的数学场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加强数学思想的理解。3.3.2重视在课外作业中对数学思想进行渗透课外作业可以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利于课外作业纠正学生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强化数学知识的重点内容,进而达到学生再消化吸收的目的。比如学生在学习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相关习题作为课外作业,让学生通过对不同解题方法的探索来达到对数学思想灵活运用的目的。所以,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要善于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对数学思想进行提炼,并且也要培养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他们探索数学思想运用数学思想的兴趣,从而掌握数学思想提升数学素养。

4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是尤为重要的,数学因思想而深刻。教师要善于解读和提炼数学思想,激发学生对数学思想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其真正达到掌握和运用数学思想的目的,把数学思想教学落到实处。同时,在小学数学课堂对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过程中应注意具体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渗透,不能混乱学生的思维,否则会带来负面的效应,也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7篇: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总结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研究;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135-01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进行,小学数学课程正向着实用化和生活化的方向发展。将生活中常见的人、事、物用数学的方式加以表现和研究,不仅能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还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深刻的感悟生活,明确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数学学科涵盖范围广,与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内容都有密切联系。可以说,在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同时,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不仅可以实现对现有教材的革新,还能使数学学科更好的服务生活。

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必须考虑到小学生对生活的认识还不够广泛且数学基础较为薄弱,所以将数学教学内容与生活结合起来能让他们更快的接受相关信息,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认识图形》一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他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吃到的、玩到的一些东西,并将他们用图画的形式展现出来,随后,教师会引导学生将这些画作与书本上的规范几何图形对应,加深他们对几何体的认识。此时,学生会发现太阳是圆的、黑板是长方形的、柜子则是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组合。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及对生活的观察,小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将得到一定提高,他们也会乐于在生活中发现类似的“数学化”内容。

其次,数学教学生活化还让学生的生活技能、综合分析能力及探索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让他们也能成为小小的“福尔摩斯”。众所周知,数学学科强调对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们要从抽象的数据和图形中发现规律,进而总结出课程的核心内容。以《认识人民币》一节为例,这部分的内容不仅强调学生对基本数字的认识,还告诉了学生不同面值人民币的兑换关系。考虑到人民币的应用范围和用途之广,让学生认清人民币,也就是让他们更深入的了解生活,了解身边的经济知识。数学计算在人民币使用方面的应用能让学生在外出购买蔬菜、食物和文具的过程中更好的应对找零,这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可以说,人民币是生活中数学知识的一个缩影。和语文知识、历史知识一样,数学知识也广泛存在于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它们在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个孩子,也将伴随着他们的成长。

第三,小学数学课程生活化的意义还表现为课程针对性的增强。必须考虑到小学生耐心不多、学习基础薄弱、自制力差等方面的特点,将数学课堂建设成为趣味性强、互动机会多、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环境。在此基础上,课程的设置就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接受能力,进而给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授课内容。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整体安排来看,三年级之前的课程以观察类为主,强调小学生从生活细节中发现数学,了解数学,而三年级之后的课程则以数学对生活的反哺为主,如用统计学方面的知识来记录商店的商品销售情况、汽车的耗油情况等等。教学内容上的变化让课程更具针对性,也让学生更有学习热情。

二、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

首先,是将枯燥单调的内容用生活中常见的元素来替代。由生活常识向数学知识的引申是基于复杂知识的生活化替代进行的。简单来说,将数学教学内容变得简单易懂,容易被缺乏学习基础的小学生所理解和接受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

将生活元素替代数学知识能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生活。举例来说,在《克和千克》一节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要了解不同的重量度量单位,及单位换算的相关内容,还应该将这些不同单位的重量细化为生活中的不同物体。比如说,一个鸡蛋的重量应该是50g,购买一公斤即1kg鸡蛋大概可以买20个。通过购买的鸡蛋数量,学生能直观感受到克与千克这两个单位之间的差距,并能更准确的分辨不同物体的不同重量。比如鲸鱼的重量应该以吨为基本单位,蚂蚁的重量则以克或毫克为基本度量单位。

其次,是要进一步深化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以知识点灌输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养成,而这限制了他们个人兴趣的产生与综合能力的拓展。

在《找规律》一节的学习中,不同年级的学生学到的内容是不断深化且复杂的。学生不仅能从数据的内容、图形的形状、大小等方面找出彼此之间的规律,还能将规律的查找方式泛化为对生活中各种所见所闻的观察和归纳。至此,学生的分析与总结能力得到提升,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关系也更加紧密。

第三,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认清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分析模式。新形势下,学生已经成为课堂的主体与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环节。要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主动提问精神,就必须先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认清他们为什么会在某些知识点的学习上遇到困境。此时,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思想多元化,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并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设计更具吸引力的课程。在统计及其相关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安排授课,对最开始接触统计的学生采用更贴近生活的例子进行引导,保证学生在统计数据的过程中不会遇到过多的难题,而在统计内容的后续学习中,则适当引入之前学过的内容,保证学生知识学习的连贯性与多样性,并对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锻炼。

总的来说,数学伴随着孩子的生存和成长。将小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孩子们去了解知识,探索世界,让他们在主动寻觅的过程中发现自我,找到数学与自身的联系,能让他们更热爱生活,更热爱数学知识。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让数学学习更加扎实,也更接地气。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能在与学生一同探索的过程中感受那些已经逝去的童年时光。

参考文献:

第8篇: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总结范文

一、什么是小学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指学习者从具体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用以研究数学问题的一些常见思路和常用方法,将这些常见思想和常用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就升华成为了数学思想。所谓的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研究方法的一种科学的、规律性的认识,对整个数学系统知识的学习有着普遍的指导作用,学习数学思想,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去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领悟数学内涵的真谛。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能够让学生更加轻松的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有机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学生提升自己的自学能力。

在不同阶段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人们所接触到的数学思想也是不尽相同的。具体到小学数学学习而言,由于小学数学的知识难度相对较低,日常数学教学都是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所以数学思想往往都没有很直接的显示在外,而是较多的以数量联系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有通过深入分析思考,才能抓住题目背后隐藏的数学思想。在这里,我要指出的是许多人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混为一谈,其实这二者是有较大区别的。从大的方面来讲,数学思想强调的是宏观概念,一种数学思想往往对很多的数学题型都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数学方法则强调的是微观概念,一种数学方法只能针对与某一特定的数学题型。从具体的解题过程来看,数学思想只给出解题方向,而数学方法则侧重于解题的具体策略。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必要性

我认为,之所以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其主要作用有以下两点:1、数学思想的学习是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必然需求。日本的一位著名的数学家曾经这样说过:“无论这些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数学知识仅仅只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更为重要是铭刻在他们脑海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研究方法,这一内容将在他们一生的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的是人才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人才知识的积累,一个掌握数学思想的应聘者远远要比一个只知道积累数学知识的应聘者更具有发展潜力。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所以才更应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2、数学思想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的学习数学。首先,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研究思路和数学研究方法最为本质的总结概括,掌握了数学思想再去学习数学内容,自然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次,掌握数学思想有利于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记忆,科学的记忆规律表明,理解性记忆比直接性记忆的记忆效果要好的多,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有利于学生从理解记忆的层次加深对小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再次,掌握数学思想有利于数学能力的提高,数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而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能够让学生更加轻松的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应用联系起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

三、常见的小学数学思想方法

1、符号化思想方法,符号化思想方法是指用字母、符号来表现数量关系和数学内容,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定律、公式的表示方式中。2、对应思想,对应思想是函数思想的一种启蒙思想,这是一种将不同集合元素按照某种特定规律进行应射的思想方法,小学数学中常见的加减法、乘除法都是简单的对应思想。3、比较思想方法,比较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主要用在对未知和己知量的比较上,通过比较,找出差异所在。4、类比思想方法,类比思想主要用在知识的迁移上,这种思想将己知的某一类数学性质迁移到未知的数学知识上,有利于对知识的灵活运用。5、分类讨论思想,这类思想主要应用在一些条件和结论都不确定的情况下,要依据条件的不同来进行讨论,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六是数形结合思想,小学数学在解决路程、密度等问题时,通常会借用这一思想,将数量关系以图形的形式表示出来,从而更加直观、清晰的找出问题答案。七是可逆思想,正常情况下的小学数学解题思路都是按照从己知条件分析到未知数量求解的顺序,但有些情况下需要从结论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探究得出条件,这就是可逆思想。八是整体思想,整体思想是指在小学数学解题过程中从宏观出发,将某一部分内容看作一个整体,能够大大简化解题过程。

四、怎样在小学阶段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1、在制定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过程、强化教学效果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将数学思想融入到其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不断渗透数学思想;2、在突破课程重难点时,充分体现数学思想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直接的实例来提升学生对数学思想学习的兴趣;3、在章节复习、总结课上通过数学思想将课本当中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加深学生对数学思想学习的重视程度4、在平时的习题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设计一些能够体现数学思想的经典性题目,让学生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领会数学思想;5、引导学生在反思中学习数学思想,学习者必须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才能真正领悟数学思想的本质和内涵,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行反思,在不断的实践和印证中加深对数学思想的理解。

第9篇: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总结范文

关键词:数学思维视野;小学数学教学;基本表现形式;思想方法;教学策略

一、数学思维视野下小学数学思维的基本表现形式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数学思维被赋予了新的形式和表现内容;强调数学思维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数学课程设置以及内容一定要在数学发展过程中更好地与人类活动的印记相结合,使数学课程贴近生活。因此,在数学思维视野下,小学数学教学要突出生活化,通过在义务教育学习阶段能够为学生今后的社会生活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支撑,并可提供必要的数学思维,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适应生活的需要。数学思维方法已经被列入小学数学培养目标体系中,如何在数学思维视野下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成为一道新的历史课题。

二、数学思维视野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思想方法

方法一:转换思想的方法

这种思想方法是运用抽象的数学思维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转化成能够运用已知知识进行解决的范围内。这种思想方法也是小学数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思路。小学生受其特殊年龄阶段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影响,思维方式比较简单,一旦遇到一些稍微隐蔽性的问题就会显得束手无策。这个时候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转化思维,使一些复杂的、生僻的知识向已知的知识靠拢。

方法二:彼此对应的思想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运用数学思维方法中的对应思维。数学中的对应思维是将两个集合之间的问题建立联系,通过对这种联系的把握实现对问题的解决。小学数学中可以利用一些基本的数学元素和数学符号,将待解决的问题与已知知识建立一一的对应。

以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为例:当教师在讲解到加减乘除计算方法这一课程内容时,可以为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买2个苹果需要4元。这个例子中,4元与2个就是总价与数量之间建立了一种对应关系;此外,还可以通过为学生举一些有关时间与路程之间建立对应的例子等等。对于小学生来讲,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彼此对应的数学思维方法对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建立清晰的解题脉络至关重要。

方法三:模型化的思想

数学思维下的模型化思想方法是对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从量与形这些外在的方面入手,将一些现实数学问题运用特定的数学符号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在数学模型的帮助下,帮助学生建立起直观的解题思路,从外在量的角度揭示数学的本质规律。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为例:当教师在讲解如何求圆锥的面积这一讲的时候,一些学生很难记住教师推导的课本公示,或许只是凭借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住,至于公示内涵以及推导原理或许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个时候,教师完全可以制作一个圆锥模型相学生们展示,然后用剪刀从侧面剪开,向大家展示出一个扇形、一些圆形,在利用以前对扇形和圆形知识的基础上向学生们推到其中的内涵,学生把握起来肯定要深刻的多。

三、数学思维视野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1.小学数学教学要建立起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

数学思维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隐蔽性,往往揭示的是数学现象内部的本质和内涵。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数学思维的特点实现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根据教学任务以及课程内容的不同选择具体的思想方法。当然,以上介绍的三种数学方法并不是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全部,至于究竟适用何种数学方法,就要根据数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除了在第二章中介绍的三种思想方法之外,还可以探索运用数学思维视野下的数形结合法、归纳总结法、分类讨论法等等。无论使用何种具体的数学思维方法,都要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设置科学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

2.小学数学教学要坚持对知识的训练,通过训练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小学数学教学不管采用哪一种具体的数学思维方法,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巩固下来。训练的目标不仅仅是要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运用,更是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建立起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通过加强训练,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能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和归纳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数学思维方法的最终落脚点就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品质,能够自觉地运用数学思维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要想让学生通过自觉的数学思维模式解决实际数学问题在平常就必须要高度注重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更是要坚持以单元为单位、以学期为单位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复习,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提炼自己动手总结概括的能力,进而充分把握好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应用。通过概括和总结还能有效帮助学生更加熟练的运用相应的数学思维方法,更深层次地领悟到掌握数学内在的规律。

参考文献:

[1]王妍.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之我见[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2(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