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艺术创意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艺术类 大学生 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12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群体的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逐渐显现。针对就业,国家也出台一系列扩大就业的办法及优惠政策,其中激发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一项非常好的政策。以笔者多年从事艺术教育的管理经验来看,艺术类大学生无论从个性特征还是专业特点上,都是高校毕业生中最适宜创业的群体。但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方面尚处在起步阶段,高校创业机制的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艺术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之路,要想很好地推行这项政策,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热情,从而提高就业率,还需要有相当成熟的创业教育机制作为保障。
1 我国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化的复杂工程,决不是简单地给大学生灌输枯燥的创业理论,随后任其自谋生路了事。创业教育主要是指以开发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开展第二课堂以及开设创业课程、资金资助、提供咨询等方式,培养大学的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等教育。[1]要在高校中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进而实现社会与个人的共同发展,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就我国目前的创业教育力度与水平来讲,尚未形成完善并且成效显著的系统化机制。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既要上层的制度设计做出有益于营造大学生创业氛围的改变,更要创业者本身作出不懈努力,在实践中探索,以实绩推动创业教育机制的发展完善。
传统的就业观念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实施创业教育的最大阻碍。要转变就业观念,首先要做出改变的应该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在政策及经费上,给予适宜创业的学科专业以引导和扶持,如仍然用单一的学生就业率或签约率作为考核指标就是一种误导,因为这样不利于体现创业这一就业形式对于社会所作出的贡献。一个大学生毕业后选择某一单位签约,固然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但是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相比,后者更多地是在创造潜在的就业岗位。以促进就业来说,创业是就业的基础和前提,创业已经成为促进就业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和前提。[2]而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于高校的就业考核机制,也迫使高校仅仅将创业教育停留在规模有限的表面文章上,因为若大学生毕业后不能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合同或协议,则意味着可能要承受来自上级部门的压力。在这样的考核机制下,很难指望高校有真正动力支持自己的毕业生能够创业。因此,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做出适当的政策调整,作为引导创新创业的方向。
创业是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创业的成功需要良好的政策支持,包括法律环境、金融环境,文化环境等软硬环境。解决之道首先是政府与高校要同心协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就业评价机制。政府应当在政策上向创业型学科专业予以引导和扶持,营造出浓厚的创业氛围。而高校应当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大力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艺术类大学生由被动择业向自主创业迈进。
由于我国创业教育还处于初始阶段,大学校园内的创业氛围不够浓厚,大学生创业经营成果难以发展壮大,能够成功的只是极少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创业不足的主要体现在:第一,创业心理准备不足。许多大学生只是迫于目前的就业压力而被迫创业,缺乏明确的目标,对创业的艰难和风险估测不足,当遇到挫折时,以他们的社会经验又难以解决,往往选择放弃。第二,团结协作意识不强。创业要想走向成功,需要具有相同奋斗目标、志趣相投的人的共同努力。而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又决定了他们需要首先处理好与创业伙伴的合作问题。第三,创业资本准备不足。艺术类大学生有着创业的热情,但作为未出校园的大学生,他们面临创业资金缺乏、市场经验不足的现实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一定的流动资金或融资渠道,很难将企业做大做强。虽然学生自谋出路缓解了就业压力,但是,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壮大而言,这并非根本的解决之道。创业,只有和创新结合起来,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通过完善的创业教育在高校内部得到解决。高校创业教育内容十分丰富,重点是创业意识的培养。在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创业的深刻含义的同时,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个人所长的事业。[3]要鼓励学生通过创业平台开拓视野,弥补创业经验的不足,提高创业技能。只有如此,大学生的创业探索才有可能最终走向成功,为国家社会贡献出力量。
2 艺术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势
艺术类大学生与其他专业大学生相比,有着鲜明的群体性特征:首先,艺术类大学生思维敏锐,对生活充满激情,富有创新精神,能够敏锐感知当今社会最时尚的潮流信息,是大学生中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自我表现意识强烈,强调自己的个性发展、个人才能的发挥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再者,由于艺术类大学生大多在高中时就有外出学习专业课程的经历,独立生活和自主意识都比较强,而大学阶段的课程设置中也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这使得艺术类大学生与其他专业大学生相比,具有更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这些特征都为自主创业创造了很好的前提条件。
从现有的主要就业途径来看,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也呈现出其独有的特点:第一,灵活的就业方式。与传统的大学生就业方式不同,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方向主要面向私营企业,而不是机关和事业单位。而私营企业灵活的用人机制和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特点,使得艺术类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就业关系较为松散灵活。他们总是希望先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再跳槽或自主创业。有相关机构调查显示,艺术类毕业生工作半年内跳槽几率明显高于其他专业毕业生。第二,相对集中的就业区域。由于艺术类大学生的用人单位和就读高校一般均处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由于专业的限制,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很难一下找到相对适合的工作。而在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经过四年的生活与学习,已基本适应了该区域的生活。因此,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生活和就业的愿望,对他们构成了双重的吸引力。就业岗位的局限性和市场的实际需求,也为艺术类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内在的动力。
近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以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艺术类大学生个性自由且有一技之长,从个性特点及专业特长来说,都是最适宜接受创业教育实现创业的最佳群体。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跨越,以及高校创业教育机制的进一步完善,都为艺术类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3 对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建议
创业教育是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培养创业技能,成就自身事业的更高层面上的理论指引。其更高层面上的意义是培养开拓创新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艺术类大学生校内学习的知识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二是创业的相关知识。长期以来,许多高校由于强大的就业压力,过于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动手能力,而忽略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事实上,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矛盾性问题,而是理论与实践如何合理结合,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的问题。这两类知识的学习可以有先后之分,但不能厚此薄彼。
在最原始的积累阶段,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不能脱离自身专业特长,因而对于专业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显得尤其重要。对于大学生而言,无论将来是否决定创业,都必须高度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还有诸如人际沟通技巧、商业经营、资金运作等非专业知识的学习。所有的知识储备,都是为未来的创业之路所铺设的深厚而坚固的基础。因此,对于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必须高度重视,注重在实践中强化运用。
而高校也应当与时俱进,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学的同时,为艺术类大学生提供系统的创业教育培训。许多艺术类大学生以为简单地开店、接单、培训就是所谓的创业,并没有联合起来团结协作的打算,在创业思想、知识储备、资金流动等方面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艺术类大学生创业走向成熟壮大尤其显得艰难。这样的创业,显然很难经得起市场的长久考验。
高校作为实施创业教育的主体,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扶持力度,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重视产学研相结合,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共建、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方面,为有志于创业的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和锻炼能力的平台。目前已有民营经济活跃的地方大学如温州大学,开设创业教育学院,设置商业游戏课程,让学生在参与商业游戏的过程中熟悉市场流程,作为创业前的热身与演练。第二,加大资金投入。创业活动需要资金作为保障,以应对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这需要政府和高校共同努力解决,可以通过设立创业基金,开展创业创意大赛,选拔优秀创业方案或发展势头良好的创业成果,作为重点扶持的对象。引导大学生在选择创业项目时,要紧密关注最新最时尚的潮流,要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这就要求艺术类大学生不仅要会创业,更要学会创新。第三,加强跟踪服务。要求高校支持在校大学生创业,并不难做到。但是对于走出校园的毕业生的创业成果,高校却是撒手不管,没有投入过多的关注。这其实是一种短视行为,因为一项创业成果,在短期内是不易判断其价值和今后的兴衰成败的,只有把其投放到真正的市场中去接受检验,才能确定其价值,而这是需要时间的。因此,对于脱离校园不久的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成果,政府与高校的关心支持仍应跟踪延续一段时间,可以为这些创业成果提供场所、税收、政策等方面的有力支持,待其发展壮大后再松手不迟。
4 结语
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复杂的、实践性很强的过程,创业成功与否,与经营管理、资金运作、人际交往、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品牌意识等方面的能力和知识储备密切相关。因此,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好在校时间,接受与创业有关的教育培训,而非在临近毕业时接触简单的就业指导课程。对于专业知识教育,应当由高校专业教师指导完成。而有关经营管理、资本运作、人际沟通协调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完全可以通过开设公共课程或由社会专业培训机构来进行,形式灵活多样。后期的培训,则可以邀请成功的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担任授课任务。这类现身说法的演说更具说服力和针对性,能够激发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同时可以通过和企业家接触的机会,学习到创业的宝贵经验,得到创业方面的有益指导。
高校开展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观念,并通过创业教育实现自身的创造价值。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机制构建,是一个系统化工程,需要制度的决策者和执行者转变思想观念,更新创业意识,为创业实践者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更需要创业实践者付出努力,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创业技能系统。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灵魂,创业实践只有与创新紧密结合,才能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实现创业成果的转化,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方经奎,王扬铭.创业教育:拓展大学生就业新视野[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
[2]王胜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就业工作指导手册(下)[M].
[3]郭向荣,陈裕先.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J].新余高专学报,2004,(9).
[4]周宝松,李齐建,朱蕾.艺术类院校创业教育体系和创业培养机制建设方法研究[J].艺术教育,2012,(1):34-35.
[5]何继恒.关于开展我国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初步思考[J].学理论,2011,(15):255-256.
[6]李云先.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0):5-7.
关键词:创业教育;艺术设计;教育模式;融合共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艺术设计类大学生个性张扬、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喜欢不受限制自主发挥其专长的工作方式,具有自主创业的突出优势。同时,网络创业平台的不断完善、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创意产业的蓬勃兴盛都为艺术设计类人才打开了广阔的创业市场,艺术生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创业的主力军。高校应不断加大艺术设计专业创业指导力度,探索符合艺术设计类人才特点和培养目标的创业教育模式,激发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全面提高创业素质,为创意产业的繁荣和国家文化大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艺术设计类创业型人才。
一、艺术设计专业创业教育现状
纵观目前我国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其与整体的艺术设计专业育人体系尚未实现融合,仅属于艺术专业“正规教育”之外的“业余教育”。往往由学校就业部门统一安排师资、授课环节。与设计专业教学分而治之,完全脱轨。授课教材是各专业通用创业教材;师资基本是由毫无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和学工人员担任;授课内容是空洞的创业理论,没有与专业结合的实际案例、实操训练。造成艺术设计专业的创业教育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创业教育效果不佳,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低下,创业成功率低,创业层次不高。
二、艺术设计专业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共生的必然性
大学生所创之“业”往往是与其所受专业教育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要是大学生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创业教育没有实践的落脚点,创业也难以开展也不会成功。根植于专业教育的创业教育才是具有个性化、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其专业在实用性和转化为商品方面有自身优势,专业型创业是绝大多数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的首选。
创业教育的推进能够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是人才培养的内在核心驱动力。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这也与艺术设计教育培养具有创造力的艺术人才的教育宗旨不谋而合。因此,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文化课、专业课、实践课、创业课互相协调、功能互补的多元化创业教育系统,是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创业教育与艺术设计教育融合共生的路径探索
1.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深度融合
高等院校要将创业教育纳入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中,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来设计相关专业课程和创业课程内容。由学院统一安排师资、制订授课环节,有规划、有步骤,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体系,使创业教育渗透到教学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寻找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设置的结合点,增强专业课的实战性。
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可增设设计心理学、艺术品市场、创意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具有专业性且同时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的相关内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应当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专业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时,应为学生分析和讲解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际应用性和就创业渠道,进行艺术设计管理业务、设计项目运作流程、企业运作模式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传授,让学生提前了解在今后实际工作和创业过程中会遇到的与专业相关的问题,为就业和创业储备知识。同时,将创业知识传授基于专业特色之上,分类进行创业指导,根据设计行业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创业教育。摒弃一些理论性太强的创业理论知识,以免导致学生产生创业为难情绪。可增设创业法律法规类课程,如广告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课程,帮助学生提升创业保障力;开设创业管理相关课程,如市场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等知识,掌握创业经营与管理等基本知识。这些都是艺术类学生在创业过程和设计项目运作过程中会实际应用到的创业知识。
2.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师资力量上的深度融合
在师资配备上应根据不同设计方向选派专业课教师担任创业课讲师,特别是有一定设计行业创业经验的教师进行授课。他们对专业领域较为了解,对行业的前沿发展和市场环境也比较熟悉,具有较多的社会资源。同时高校也应不断增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 鼓励教师进入企业挂职或进行自主创业实践,丰富其在外的创新、创业经历,使他们能够回校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指导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从根本上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真正融合。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创新教育与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
另外可聘请设计类企业的创业成功人士、公司设计总监或设计人员担任艺术设计专业兼职创业导师,他们不仅能指导学生的创业训练实践,还可以将实际设计项目带入高校,完成学校创业教育实践与社会实际设计项目的快速对接,让学生融入设计产业的实战中,从而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实际操作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
3.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实践活动上的深度融合
倡导教师将创新性实践课题引入课堂教学,在专业课程训练和课程设计训练中教师可以将某个公司的实际设计项目或是某个设计竞赛题目引入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模拟创业。例如,在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利用专业课程训练给定学生一个真实的景观设计项目,按照景观公司项目运作的正规流程设置课程内容,如现场调研、环境分析、受众调查、概念设计,项目汇报等,要求学生的作品必须按照市场实际要求,有完整的设计调研、设计说明、作品成品、经费预算等。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分阶段完成工作任务,亲身经历景观项目设计的全过程,使学生将所学的设计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结合。同时还可以通过在专业课程实践中由学生自发成立创业小组,模拟成立设计公司,以固定的团队形式将课程作业视为一个个实际的商务性设计任务,围绕其进行规划角色任务、实施项目设计,项目运营,财务管理,从创造性、专业技能、交流汇报、研究意识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和专业实践能力的融合训练。模拟设计项目运作、模拟创业实践,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真实的创业过程,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创业素质,完成专业与创业在实践层面的融合。
新时期,艺术设计人才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创业契机,高校创业教育和设计专业教育的融合将构建更加具有时效性和合理性的艺术设计类人才创业教育模式,让两者互惠互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良好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共生”模式
中图分类号:J02文献标识码:A
笔者通过对几所艺术类高校学生调查发现,有自主创业想法的占65.32%,没太多想法的占14.49%,没有想法的占 20.19%。艺术类大学生创业需要依赖于启动资金、场地、设备、人际关系等硬件条件和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系统创业知识、管理能力等软件条件,两者缺一不可。年轻的艺术类大学生要具备这些创业的基本条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较长的成长期,除了书本知识和理论,更重要的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综合能力。
(一)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1、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隐性价值
艺术类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虽然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的养成等相对较弱,但在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较有优势。所以,教育和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扬长避短,发挥其善于创新的长处,锻炼和培养他们创业技能势在必行。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摇篮,创业教育也就成为创新性社会培养人才的重点所在。创业教育的强化不仅有利于创业和就业,还会推动国家发展内在驱动力的形成。
随着艺术类招生人数的逐年上升,供给高峰和就业压力的形成要求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创业技能。学校可以在研究艺术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特长的基础上,通过系统且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使他们根据本专业的情况进行职业拓展,使学生在就业环境中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为他人提供就业机会的创业者。
然而,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看来,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少之甚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创业教育与高校整体育人体系的融合还未有效实现,其在艺术类专业中仅属于“正规教育”之外的“业余教育”,甚至处于缺席状态,教育效果不佳;二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不够,传统的教育模式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较差;三是创业教育停留在纸上谈兵,缺乏社会企业界的支持,没有形成全社会的创业氛围。
2、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显性特征
(1)以艺术兼职为载体。艺术类大学生创业主要以兼职的形式开始,一方面,艺术类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非常多,教师往往会安排学生参与到实际的设计项目中;另一方面,由于艺术类行业的特殊性,其规模相对比较小,往往会根据项目的需求招聘一些兼职人员,在校的艺术类大学生便成为他们的首选。(2)以学校资源为依托。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成长与发展往往与自己的学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尤其在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方面。首先,创业者主要来自于学校,学校也非常关注自己学生的创业动态,并且公司的兼职人员往往也来自于自己的学校;其次,创业过程中遇到了技术难题,创业者也会主动寻求学校教师和同学的帮助。(3)以地域文化为支撑。艺术类大学生创业需要良好、宽松的创业环境,除了经济的发展,还要依赖于文化建设的环境。例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为京沪两地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巨大的契机,同时,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大省的建设,也为艺术类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和机遇。
(二)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共生”模式探析
所谓“共生”模式,意即创业教育在素质培养、机制创新、政府推动等各方面齐头并进、互相作用、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形成多元互补的有效合力。
1、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素质培养是核心
(1)着力培养艺术类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
许多艺术类毕业生在创业之初,雄心勃勃,往往在实施过程中,因为遇到种种挫折或困境,而最终灰心败北。究其失败的原因,除了经验匮乏、能力不足、资金短缺等之外,低逆商则是主要的原因,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瓶颈”所在。因此,在艺术类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学生要把自身逆商培养作为着力点,使自己在逆境面前始终能保持良好的思维反应方式和工作状态,增强意志力和摆脱困境的能力,进而提高创业的成功几率。同时,学生创业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非专业知识,包括管理知识、商业知识及相关的法律知识等,此外,平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协作沟通能力等。
(2)积极探索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通常情况下,大学生所创之“业”往往与其所受到的专业教育直接或间接相关,而艺术类大学生所创之“业”更是与所学艺术专业密切相关,因此,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高校要注重将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使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理念,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努力贯彻创业教育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独立工作的能力,从而形成文化课、专业课、实践课、创业课互相协调、功能互补的多元化创业教育系统,有效激发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经济财富的热情与创造力。
艺术类学科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更加符合此类人才培养的需要。这种模式带给学生的是材料、工艺和设计的完整统一的概念,避免了设计与制作之间的脱节,促使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完全接轨。教师可以将社会实际设计工程与任务纳入课堂教学中,进行实战型训练,学生根据命题进行相应的市场调研、分析、整理、制定策略和设计方案。教师也可以将一些成功案例的设计方法传授给学生,扮演企业委托者的角色,学生自拟题目,模仿设计案例,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模拟命题。教师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交流、互动等合作形式的设计活动,分工协作,培养学生责任感和组织协调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注意营造课堂教学气氛,采取互动、讨论式,给学生更多独立性思考空间,鼓励学生的大胆思路,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无单一标准答案,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2、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机制创新是关键
(1)不断完善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结构
教育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缺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创业教育也将无从谈起。创业教育需要培养一支专业的骨干队伍,发挥好这支队伍的主导作用,有助于全面开展创业教育。目前,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从事创业教育教学的教师大多自身缺乏创业经历,在为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训时,理论远远多于实战,难免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因此,学校应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采取校内培养与校外聘请相结合的方式,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学院(教研室),为教师创造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以不断满足创业教育师资的需求。
对于艺术类院校,由管理与法律等专业课程的教师兼职担任艺术专业创业教育课程,主要讲授投资、金融、理财、营销、管理、法律等基础创业常识;邀请企业、工商、税务等各界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共同完成创业实训课程;聘请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创业导师,结合学生创办的小型设计公司等进行对接式教育。
(2)合理设置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长期以来,艺术类专业在人才素质和能力培养模式上相对比较单一,往往将人才培养目标简单定位在职业人才角色上,或只注重专业技能,突出设计训练技巧,而忽视了综合素质、创新思想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应当深化教育教学实践改革,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丰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学科基础,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系列课程,以必修课、选修课或实施学分制的形式来改变当前创业教育方法不多、途径单一、模式封闭、内容陈旧的现状。结合艺术类专业特点,通过《创业学概论》、《财务管理》、《成功企业案例》、《设计心理学》、《市场营销学》、《艺术品市场》等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引导学生崇尚创业,让成功者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榜样。高校艺术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还应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来设计相关专业课程。同时,结合艺术类专业的特点,邀请相关创业企业家和创业校友来校与学生进行创业经验交流,通过双边互动这样一种开放型的课堂形式,增强学生的创业感受,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
论文摘要: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与目标。艺术教育对于激发和强化大学生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审美直觉与想象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智育无法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大连理工大学电信学部创造力与艺术实验班为例,围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旨,分析了艺术教育与培养创新型人才之间的关系,并就如何在实践中运用音乐等艺术教育手段的独特功能,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提供了全新范例。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动力,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和战略抉择。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与目标。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可以开启心智,发展学生感知、注意、记忆、联想、幻想、创造的思维能力,塑造“生活的艺术家”,培养具有开拓性、新颖性、创新性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在理论上清醒地认识艺术教育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独特作用,在实践中自觉运用艺术教育的独特功能,造就千千万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是高等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一、艺术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独特作用
艺术素质教育是大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艺术素质教育能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启发大学生的想象力,把理性美与感性美相结合,创造出既有科学性又不脱离自然的美,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阐述过艺术的重要性,他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乐。”艺术具有抽象性、可塑性、模糊性,这些特性使艺术具有无穷的魅力,具有无际遐想的空间,为大学生在情感体验、形象思维方面提供了比其他学科更为广阔的拓展空间,他们可以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驰骋,使形象思维能力、想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一)音乐欣赏作为艺术培养的重要手段与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所必备的道德品质和人格
音乐塑造人类品德的价值,这是历来中外哲学家、教育家乐于谈论的话题。我国古代的《乐记》就多次提到乐与德的关系,所谓:“乐者,德之华也”,“乐者,所以象德也”,“乐终而德尊”。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也认为:“音乐是万德胚胎的源泉”。
音乐教育引导个体追求崇高的理想,瓦格纳就指出:“音乐用理想的纽带把人类结合在一起,音乐的表现是永恒、无限和理想的”。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展现的人类平等、友爱、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世界大同理想;前苏联作曲家格里埃尔的《声乐协奏曲》以及勋伯格的《一个华沙幸存者》表达了光明必将代替黑暗,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信念;中国文人琴曲中抒发的超越物欲心累的自由渴望,都会影响审美主体的精神境界,使之具有更高的道德理想。
(二)艺术欣赏与实践能够培养与提高整体把握结构与发展规律的能力,为大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空间
艺术不以局部细节的模仿与真实来反映现实,不追求与客体的形状来展现对象,它更深入到生命的内核和客体的本质来完整表现它的内在精神。因为艺术运动的本质与世界运动、人类运动的基质有内在的联系,艺术与外在客体、人类主体的同构关系,就在于艺术的动力结构与一切事物的动力结构有相近的形式。艺术的形式美也集中地体现了科学美的规律。基于艺术的上述性质,人们从艺术美的欣赏入手,可以通过把握影响动态结构与特征,从而提高把握客体整体结构与动态规律的能力,激发进一步探索宇宙结构和谐美和物理世界有序动态美的需求。我们对艺术的强烈兴趣及敏锐的感受力,可以转化为追求真理和探索规律的动力、对直觉的把握能力以及科学的创造力。
二、高等院校艺术素质教育的现状
高校艺术教育对于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又是一种巨大的激发因素和原动力,是一种具有潜能的后续勃发的教育力量,是推动大学生积极进取、博学成才、不畏困难、开拓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自《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颁布实施以来,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科学、快速的发展时期。随着艺术教育的不断推进和进一步深化,高校艺术教育的管理结构与内部状态、艺术教育需求与艺术师资匮乏等矛盾逐渐凸现,越来越多地引起高校和艺术教育部门的关注。早在2003年12月,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在上海召开了“全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研讨会”。会上代表们分析了当前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概括为:“一是一些高校的领导对艺术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学校缺乏对艺术教育的统一规划和领导;二是一些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师资配备还不到位,没有一支比较稳定的艺术教师队伍,难以有计划地开设艺术教育课;三是一些高校对艺术教育的管理还不到位,艺术教育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艺术教育没有归口管理的部门,有的还处于多头管理或者管理无序的状态。”时过境迁,以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来看,上述概括提到的两个问题仍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第一,高校的艺术教育管理与教学管理体制亟待完善。高校中的“艺术教育中心”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或“艺术教研室”,大都由学校团委主管,其职能包括“艺术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三个主要方面。担任主管角色的学校团委相对偏重于艺术活动开展和学生艺术团队建设的部门职能要义;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工作则由教务处负责,体现的是对艺术课程的形式需求,个别高校就连团委主管下的艺术教育(部门)的“身份”定位(教学部门或行政单位)仍悬而未决。在此现状下,学校艺术教育、艺术教学过程中的无序管理、多头管理或管而不理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布局结构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教学与教学研究管理等方面还明显存在着薄弱环节,处在“散乱性、暂时性、应对性、浅层性、经验性”的状态,与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战略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第二,艺术教育需求与艺术师资匮乏的矛盾凸显,教育资源亟待优化。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长久以来,多数高校艺术教师配备还远远达不到这一比例。因此,一些高校在公共艺术课程方面,仅是依据艺术教师的专业和特长设置课程,“以人设课”、以教师“专长设课”的现象普遍存在,形成了“以教师专业特长设课、以教师兴趣爱好设课”的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模式,背离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精神主旨,“按需设课”变成了一句空话。其结果会造成高校艺术教育视野的片面和狭窄,不利于实现艺术教育在高校的完全发展。
2009年9月11日,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会上介绍: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人数达到29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3%。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已经实现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历史跨越。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用新的思路去研究艺术教育的“大众化”,用积极的态度去探索高校艺术教育和教学方面的新课题,深入学习和领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精神主旨,以使高校艺术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前行。否则高校的艺术教育必然会陷入“捉襟见肘”的局面,这应该不是“危言耸听”。
三、采取得力措施,提高艺术素质教育质量
(一)在艺术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大学生心理特点有别于中小学生,这就决定了教学方法和要求达到的结果不尽相同,但是兴趣是学习创造的基本动力,大学生的学习同样需要兴趣,充分发挥学科优点,在听听、唱唱、动动、敲敲、画画、写写、演演中进行教学,创造轻松、和谐的艺术环境,激活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采用多种生动有趣的方法,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艺术课堂中学习,使学生把学习视为自觉行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快乐艺术推动学生积极的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亲自体验艺术作品。
加强艺术课的愉快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领域,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采用讨论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艺术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形成重于探究、乐于探究、善于探究的良好学习风气。
艺术教育应该是浪漫而富有创造性的,鼓励学生在原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不受作者的束缚,不受原来结论的影响,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老师,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理解、尊重的积极合作关系,教师是引导者,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不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给每位学生提供发表见解、参与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对于学生灵机一动的想法,教师不要不屑一顾;对于出乎意料的见解,教师不要轻易否定,要引导他们把各种思想都轻松自然地表达出来。艺术教育就是要解放人,解放人的思想和智慧,让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不要扼杀了他们的个性。在丰富多彩的艺术创新运动中,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对艺术创造活动的评价主要是创造性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主动积极地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无畏精神,放开他们的手脚和大脑,实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2.鼓励想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勇敢尝试,大胆创新。普通高校艺术素质教育是个综合性的学科,在内容丰富的艺术综合课里,恰如其分地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把学生带进一个情趣盎然、色彩斑斓的世界,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试“飞”,成为勇敢的探索者,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使学生在听、视上得到满足,身临其境的体验情感,触发学生的灵感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艺术的美。鼓励学生勇敢尝试用语言、用表情、用歌声、用眼睛、用双手描绘出一幅幅美妙的艺术画卷,大胆创新表现美。在实践中发现,在寻找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体验到了创造性活动的乐趣,在主动大胆的探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在艺术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同时,利用课外艺术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他们的创造精神。成立各种艺术活动小组和艺术团体,如成立声乐小组、舞蹈小组、器乐小组、欣赏小组、管旋乐队、合唱团、绘画小组、书法小组、京剧小组等。让非专业学生选修自己喜欢的各种音乐学科,满足非专业的学生获取更多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愿望,发展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开阔学生视野,提高修养,拓展想象能力,发展创造思维,增强他们的活力。定期举办文艺汇演,经常开展活动,如艺术节、歌手大赛、绘画大赛、合唱比赛、书法比赛、新年文艺汇演等活动,让艺术感染学生,拨动他们的心弦,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为他们创设取得成功的条件,使他们体验到在舞台上表演获得成功的乐趣,为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尽情地沉醉在艺术的海洋中。
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充分感到自己是学习、创造的主宰者,在实践中陶醉、振奋和满足,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专长和聪明才智。他们的个性、天赋就像火山一样,爆发出璀璨的光芒。通过实践,学生逐步形成创新意识,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四、大连理工大学电信学部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作为理工类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在大学生艺术教育方面遇到了与其他同类大学相似的问题。作为传统工科专业为主的电信学部,更加注重的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学部在培养具有创新性、开拓性人才的过程中,提出了“创造力与艺术实验班”的全新概念,通过对学生艺术的培养和熏陶,使理工科的学生有了近距离接触、了解、学习艺术课程,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并由此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反馈于理工科的学习上。这样既培养了人文素养,又促进工科学业的发展,达到了双赢。
(一)实验班培养模式
该实验班自2009年5月成立以来,共有80多人在实验班中接受了音乐、美术的熏陶与培养。实验班的授课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培养模式以知名学者的讲座为主,并配以课下的实践环节作为课堂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两年来,实验班请来大连理工大学齐东海、何熙文教授为同学们分别带来《交响乐欣赏》、《京剧名段赏析》,还特别邀请了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沈致隆教授和第一位中国女指挥家,曾任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郑小瑛教授为同学们就艺术与创新、艺术与人生的话题展开谈论。实验班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利用有限的资源,为同学们广开途径,尽量多的感受艺术的魅力。课下,同学们还积极组建了绘画班、钢琴班和声乐班,每周在固定的时间由专业老师义务授课。绘画班的同学多次参观名家画展;钢琴班的同学们来自二、三个专业,在专业课的课间,同学们的双手不自觉的在课桌上练习起了指法;声乐班的同学们已有多人入选校合唱团,并代表学校参加多场演出。
一位学生在接受了实验班的教育后,在自己的网络日志中写到:“曾几何时,能在乐曲里陶醉,寻找心灵的共鸣,梦想浪漫的未来;曾几何时,能在经典名画前驻足,感受抽象的思维,咀嚼墨色的写意……仰望艺术圣殿,出身理工学科的学子神往于斯,期待有一天艺术的感染能启迪科学的思维,科学的灵魂可以弥漫艺术的芬芳……”
根据专业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和广大学生的反馈,接受过艺术教育培养的同学们较之普通同学,在科技竞赛、学科竞赛、专业成绩、人际交往、生活态度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和积极的因素。1人获得全国创新性大赛银奖;18人在省市级学科竞赛中获奖;实验班中有75.8%的同学获得过各类奖学金。
(二)实验班发展存在的问题
理工科的学生,在进入到大二、大三之后,专业实验课陡然增加。实验课完全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在专业实验室里完成,这对于实验班的培养来说,是具有很大挑战的。没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实验班的讲座环节和实践环节必将受到极大的冲击和考验。再者,理工类的课程越往高年级,难度也会越来越大,这对于没有做好专业课程学习的学生来说,对于课外时间的利用也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这些都是理工类高校从事艺术教育的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将艺术学习纳入一种以认知内化为基础的实践活动的轨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表现机会,让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亲自去体验美、欣赏美、发现美、实现美、创造美。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活动进行实践体验,是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总之,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普通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把创新教育落实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把课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郑育琛.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中文系为例[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8,(2).
[2]王建平.对高校艺术教育现状与发展的思考[j].艺术探索,2010,(1).
[3]初蕊.关于普通高校创新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j].今日科苑,2009,(12).
[4]许梅华.科学发展观与音乐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关系的初探[j].青年文学家,2009,(7).
[5]张绪培.素质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j].青年教师,2010,(7).
[关键词]艺术素质教育 创新模式 理工科大学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愈来愈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而理工科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应具备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成为全面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但目前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成效不容乐观。因此,科学合理地运用青年心理学、特别是大学生心理接受规律,运用交叉学科的先进理念和方法,系统化、科学化、人性化地探索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创新模式,对进行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接受机理理论
在接受艺术素质教育过程中,理工科大学生的大脑运行机理依次表现出反应、接收、解读、过滤、重构、吸收等状态。经过层层递进的接受活动环节后,艺术素质教育进入理工科大学生的思维结构和认知结构中。
在反应状态中,理工科大学生作为接受主体,其感觉系统对艺术素质教育内容做出大脑反应,并移入大脑,在主体意识中再现外来信息,形成相应的观念形象,为进入思想接受做好准备。在接收状态中,大脑把外来的信号所具有的物理能量转化为思想信息予以接收,但并未涉及艺术素质教育信息的潜在意义,并未注意其信息意义的不确定性。在解读状态中,理工科大学生对所接受的艺术素质教育信息进行一定的解读,即产生第一印象,从感性认识向理想认识过渡。在过滤状态中,理工科大学生对所接收和解读的艺术素质教育信息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分解、筛选和过滤等,信息进入思想库,产生理性认识。在重构状态中,理工科大学生对新接收的艺术素质教育信息进行容纳、加工与整合,进而产生自己思想的重构,一般来说,只有艺术素质教育信息与理工科大学生已有知识产生和谐共振,在思想自组织规律的作用下,才能产生关于艺术素质教育的新知;在吸收状态中,理工科大学生将艺术素质教育信息转化为自己的新的思想认知结构,并不断完善后续的接受活动:一是经过主体自省、反思过程,将艺术素质教育信息内化为理工科大学生的情感、意志、信仰等主体意识,深化认知,出现稳定性的思想状态;二是经过实践检验,转化为在学习、工作、交往、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三是将艺术素质教育思想和理念融入人群、社会,影响周围人,外化为社会意识和行为。
(二)心理接受特点
1.独立性增强。由于社会环境和时展等多种因素,理工科大学生普遍趋向自主,个性特征趋向明显。在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教育时,必须尊重其个性,采用理工科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途径,引导其关注艺术,不断提高自身艺术素养。
2.多样性突出。当工科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在社会、家庭、阅历等多种因素影响和作用下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在艺术素质教育过程中,应适时关注理工科大学生思想、心理、行为等最新动向,增强艺术素质教育方式方法的科学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引导受教育者不断补充、修正、丰富对艺术的认识。
3.选择性增强。现代信息传播工具和传输手段的多样和快速发展,为理工科大学生信息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理工科大学生选择性增强的特点,对艺术素质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艺术素质教育工作者既要研究大学生的接受心理,还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各渠道教育信息的吸引力。
4.差异性明显。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日益复杂,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经济基础、不同教育背景的理工科大学生,对艺术素质教育的接受心理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艺术素质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发现教育对象的差异,因材施教。
5.非理性凸现。当代社会物质化、功利化趋向明显,高校素质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化的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在这些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情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对艺术素质教育的理解也会出现非理性的判断,乃至有失偏颇的认知。这就要求艺术素质教育工作者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完善学科结构,提升艺术素质教育在理工科大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构建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原则
(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要使艺术素质教育取得预期的效果,首先应遵循普及教育的原则,为各阶段的理工科大学生提供艺术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开展充分而积极的校际交流,促进艺术素质教育全面普及。在普及的前提下又要做到提高。要全面提高艺术素质教育的水平,除了要做到师生协调互动外,更应重视学生具有受教育和教育的两重性,在艺术素质教育活动中他们不仅是教育对象,也是教育力量。因此,要充分调动广大理工科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把他们当作教育活动的主体,形成艺术素质教育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二)传承与创造相结合
不同时期艺术素质教育的内容都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其核心教育理念的传承亦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的。艺术素质教育发展有序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保证艺术素质教育的理念精神从一而终,保证艺术素质教育的传承性。创造性是艺术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实行理工科大学艺术素质教育过程中,要鼓励教育工作者创新教育方式,革新教育内容,鼓励受教育者大胆探索和创新,为充分开发理工科大学生的艺术禀赋和潜能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
艺术素质教育在教育方向、内容选择、教育要求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和丰富性,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对各方面进行支配和制约,从而准确把握教育的中心内容和基本目标,保证教育的正确方向。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新理念,也是艺术素质教育的一个特点。拥有较高文化素养和主体意识的理工科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思辨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在艺术素质教育中,必然要注意主体性原则的运用,才能取得实效。在艺术素质教育活动中,应注重主体的互动、教育者转变“主导”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三个方面。
(四)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艺术素质教育具有统一性,以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作为统一的教育宗旨,把以人为本作为统一的本质特征,将“面向全体大学生,突出主体精神,关注终身发展”作为统一的教育理念等。艺术素质教育必须具备统一性,否则就意味着任何一种不相干的教育都可以贴上“艺术素质教育”的标签。另外,艺术素质教育又具有灵活性。艺术素质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的教育,必须具备灵活性的特征。构建的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创新模式,主要是一种指导思想,一种实践精神。这一模式反对标准化但需要一定的标准,反对模式化但需要一定的模式。所以,最恰当的方法就是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三、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与运行
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创新模式,是指在开展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设置教育活动(即接受中介),通过活动使理工科大学生(即接受主体)积极能动地接受教育内容(即教育客体)的创新方法论,是理工科大学生选择、摄取、整合艺术素质教育信息,并不断提高自身艺术素养的心理内化过程以及行为外化过程。
(一)模式的构成
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由接受主体、接受客体和接受中介三部分构成。在艺术素质教育活动中,接受主体即接受艺术素质教育的大学生及其群体。理工科大学生接受艺术素质教育时并非被动接受,而是表现出接受的主体能动性。在这一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是现实的、生动的、多样的,具有鲜明的心理接受特征。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作为接受主体的一种对象性活动,总是收到接受关系系统的另一级——“接受客体”的信息。接受客体是指客观存在的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相关的信息,被纳入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活动接受系统结构,作为教育过程作用的对象。接受客体是理工科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接受意愿和接受能力有目的地选择。接受客体与接受主体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接受客体决定着教育内容。从哲学层面讲,接受中介是指事物之间借以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条件或中间环节。在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活动中,接受中介把接受主体和接受客体连接起来并使之发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从而使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得以开展。需要注意的是,接受中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若干要素构成,教育者在接受中介中居于主导地位。课堂教育、团学活动、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网络基地、唱读讲传和保障机制七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接受中介的主要内容。
(二)模式的功能
1.课堂教育,提高教育实效。课堂教育是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战场。通过艺术选修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等课内教学活动,加强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能够为其他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保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团学活动,促进知行合一。团学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显著而有成效。通过主题鲜明、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课外团学活动,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推进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开展,促进大学生知行并重、知行合一的实现。
3.校园文化,创造教育环境。校园文化是有效的精神载体,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和重要的育人功能,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第二课堂。通过繁荣和发展校园文化,打造校园文化精品,引进高雅艺术等,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双向发展与互促共赢。
4.网络基地,拓宽教育平台。互联网络作为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载体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又一阵地,为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地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和契机。拓宽渠道,融合并进地进行网络艺术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要加大网络在艺术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利用度,领会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各自的优势并开展互补教学实践,为艺术素质教育工作作出积极的贡献。
5.学生社团,激发艺术灵感。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艺术素质教育,激发学生艺术创作的激情和灵感,使艺术修养在理工科院校形成一定的气候和时尚,为理工科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辅助作用。
6.唱读讲传,保持主流方向。“唱读讲传”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包括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通过传诵经典励志歌曲、诵读古今中外精粹名篇、讲述古往今来乃至身边的典型人物或典型事迹、传播(或创作)箴言等,不仅可以引发广大学生的情感共鸣,还能引领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创新点。
7.保障机制,保障顺利运行。首先,要建立管理机制。应建立健全高校艺术素质教育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成立高素质的艺术素质教育管理队伍,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注意加强对国外艺术教育的研究,大胆借鉴西方优秀的艺术素质教育模式,在继承与借鉴中外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艺术素质教育教学实践,加强研究,推动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工作。其次,要建立评价体系,以评促建。评价体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针对理工科高校建立符合艺术素质教育规律和特点的高校艺术素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二是针对理工科大学生建立个性化的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两个考评体系互相关联,共同促进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三)模式的运行
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三个部分(接受主体、接受客体和接受中介)通过方案实施、信息反馈、方案调整、效果评价四个环节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合一的运行机制。而整个运行机制则包含三个层面:四个环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机制运行的第一个层面;教育内容、教育活动和接受活动三者在教育方式和心理认知的科学实施下,形成了机制运行的第二层面;艺术素质教育具体的实施途径(课堂教育、团学活动、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网络基地、唱读讲传和保障机制)以及通过循序渐进的心理接受过程(接受信息、心理内化、改变态度和影响行为等)共同构成了机制运行的第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的有序循环,打通并促进了艺术素质教育接受主体、接受中介和接受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实现了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由物理过程向心理过程的转化。通过循序渐进的心理接受过程,艺术素质教育接受主体表现出相应的积极的外化行为,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整体合一的运行机制,实现了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目标。三个层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层次鲜明、循环良性、高效有序的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徐园媛,廖桂芳.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构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摘 要 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的主体。而成功素质则是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更前进了一步。如何在英语学习的压力环境中培养艺术生的成功素质呢?笔者认为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只有努力在艺术英语教学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教学亮点来才能响应学校所倡导的成功素质。本文通过对艺术生的英语教学中授课前,授课中,和授课后的任务等三方面如何进行了教学创新进行了描述,以期望对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关键词 艺术生英语 能效感 压力
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的主体。它顺应时代潮流,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力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而成功素质则是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更前进了一步。它涉及两个基本概念,一个是“素质”,一个是“成功”,这是成功素质教育的逻辑起点。我们中南分校所提出和一贯倡导的成功素质教育对传统的大学教育理念与模式进行了改革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作为为我们学校的一份子,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也积极响应学校的改革创新之号召,努力在英语教学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教学亮点。
艺术生的大学英语教学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中的难题。作为他们的英语授课教师之一,我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能让我和学生“双赢”。
如何能让艺术生的英语学习进入良性循环呢?我把英语教学工作分为了三个部分:
一、授课前,尽量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或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它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1977年提出的概念,班杜拉教授说,人们必须学习如何应对失败,从失败中汲取经验,而不是任由失败带来受挫感。”通过几年艺术生英语教授实践,我发现在艺术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自我效能感不高,而自我效能感和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学业情绪不仅有助于学生认知活动的开展和主动学习态度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几乎每节课都会给学生传达“I can do”的信念。为了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信心,在每节课的前几分钟,我一般都会给他们讲述一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英语小故事,故事的来源主要是一些英语典故,比如希腊神话中的小故事或者英美国家一些名人的不平凡的经历,或者还有一些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故事。这样,在鼓励学生的同时,我也在无意之中给学生传授了一些英语知识,而且对于我自己而言,我也在每节课那几分钟的故事中充实了自己的英语知识。
二、授课过程中,努力让学生在压力中和乐趣中做到有效学习
熟话说得好,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有了动力,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何能让学生在授课过程中感受到压力呢?我认为,如果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程参与,让他们的思维跟着我不停的向前转动,他们不仅能在一定的压力中学习,而且思维会变得更加敏捷,同时还可避免授课的单一性所造成的枯燥氛围。
(一)课程的导入
通过对我们所使用的英语教材的研究,我发现我们的英语课本中每单元的英语课程都会涉及到一个主要的话题。在以往的授课习惯中,往往是教师进行相关的内容介绍来导入课程。这样的一种教学形式确实是很适合有一定英语功底的学生,但是这种方式对于艺术生的教学则不一定恰当。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曾经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为了让学生们的大脑积极运作起来,我大胆的采用了另外一种导入方法,那就是让学生进行导入。在进入到每单元具体内容授课之前,我会让全班大部分的同学抽签来决定由谁来讲解一些和课文标题相关的内容,或者有哪些和本单元相关的词语,句子。在这样的压力下,学生既是被动的,又是主动的在课前就会了解一些和课文主题相关的内容,为我们进入到课文内容部分的学习打了很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讲授
1.单词
英语学习就像是学习建造房子的过程。单词就是搭建房子的砖瓦,没了砖瓦这个基本要素,房子是搭建不成功的。英语词汇量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尽可能多的掌握英语单词对于艺术生的英语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艺术生思维活跃,讨厌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和一成不变。如何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词汇的拼写呢,我主要采取了不同以往的谐趣记忆法和形象记忆法。谐趣记忆法也就是根据读音、词形、词义的关系,利用诙谐、荒诞的曲解来记忆词汇。例如:morose(忧伤的,郁闷的)=mo(方言,没有)+rose(玫瑰)。英语单词形象记忆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字母和常用字母的组合形象化,这样的形象代码组合是一个句子,这个句子往往是荒诞的,滑稽的,特别易于记忆。例如:hesitate他坐着吃鱿鱼(犹豫),或记为:他犹豫地坐着吃(he=他。sit=坐,ate=eat的过去式)等等。这一教学方法虽然让我在单词的备课量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我发现学生在单词的掌握量方面有了非常大的突破,感到非常欣慰。
2.语法
教语言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学会欣赏语言。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所以,在文章的语法授课安排中,我特别注意避免语法讲授中的枯燥氛围,努力做到让学生在兴奋的情感和轻松的环境中印象深刻的接受知识。在如教形容词和副词和最高级时,我就问一个学生:“Who is the most beautiful in our class?这个学生班里边找边说:”Wang Chu is,这下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因为这个学生的外号就是“白马王子”。这一问之后,学生个个争着举手,情绪高昂,争着回答另外的问题,例如:Who is younger than you?等等。这样展开教学活动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温故而知新”,在讲课过程中,我经常采用在复习基础上,巧设情景,引出新语言项目,再启发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由学生尝试去总结悟出新语言的规律。并让学生在练中学,学中练。
3.口语练习
艺术生所使用的英语教材是《实用英语》,该课本的每个单元的课程设计中都有口语教学环节。我认为,英语的口语对于艺术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口漂亮的口语能最直接的体现艺术生的基本素质。如何才能让一群本来英语基础本来就不是那么过硬的人开口练习是本教学环节中的最最难点。通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实践,我发现把学生分组,进行比赛练习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本部分我采取的教学过程如下,首先领读,找出重点句子,分析,我说中文,学生说相应英文,或者我说英文,学生说相应中文,然后立刻闭书听写,之后在黑板上将对话挖空,找学生填写。然后将学生分组,每组成员轮流读相应对话,每个句子都要求他们一个接一个一口气读完,否则从头重新开始,做得最好的组整体加分,在该练习中,学生们好像找到了“疯狂英语”的感觉,整节课他们都感到时间紧凑,压力重重,但是任务又不是特别难完成,整节课程也许有些累,但是,收益不错,愿意参加。我想,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能做到积极的参加,并能完成全部的任务,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成就了。我想在这方面,我以后还会研究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让我们双方都能获得能效感,充分体现我校成功素质。
(三)授课结束后的练习
在完成每单元的授课任务后,我都会给学生布置三种不同类型的作业。我认为,布置作业必须有效,否则不做。不能增加学生的负担!翻译、朗读和背诵能为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我给学生布置的任务重要分为:词汇练习,语法练习,口语练习。布鲁纳曾经指出:“教一门学科,不是建立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而是要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我并不要求学生完成所有的作业,但是必须选取其中的一种,团队作业。比如词汇练习不仅仅设计到单词的背诵,还会涉及到相关句子的翻译,背诵。我会提前安排哪组的组员进行完成。然后在二次课前要求他们选取组员介绍词汇记忆心得,英汉互译相关句子。语法练习的团队在完成相应作业后要求写个语法小结总结本单元主要的和重要语法。而做口语练习的组员则在课堂上进行口语演示,要求学生们在朗诵的基础上努力发挥。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我想全班的同学在每单元的学习中,至少是能够掌握一部分或大部分单元的精华知识的,虽然这也许还算不上是一种最佳方式,但是只要他们在不断的进步,那就算成功了。
有很多我所教授的艺术专业的学生对我说,英语课堂中学习的压力好大,都没办法停止下来,想偷懒都有点难度。我笑着对他们说,这个就是我要的效果。英语学习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以后在工作中不一定算得上最重要的东西,但英语水平绝对是他们素质的体现,我们如何才能让学生充分体现我校所倡导的成功素质教育呢,我想,我们老师只有在现有条件下不断创新,找到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才能一起不断进步。
要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育首先应是温暖的,有人性味的,爱心、热心是责任心的源泉,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使师生心灵相通,卢梭说的好“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还要在情感方面下功夫。努力努力再努力,大家都一步一步的前进了,我们的教育离成功还能远吗?
参考文献:
[1]葛炳芳.试论英语学科的素质教育.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2001.10.
[2]汪震球.改进基础外语教学方法.实施外语素质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3]王晓平.教师的语言艺术.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关键词]创新型大学 技术转移 策略
[作者简介]刘永芳(1970- ),女,江苏连云港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刘凤云(1965- ),女,江苏南京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苏 南京 21116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创业型大学视角下的江苏省高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成效与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D/2011/01/02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25-03
现代大学正经历着“象牙塔中的裂变”,经由传统学术角色向新型组织形式――创业型大学的演变。大部分西方工业化国家公立大学正在走向创业型大学,并由在英语国家发生作用的相同的全球力量推动和拉动。①大学尤其是创业型大学以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的全过程,在推动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高校作为中国知识经济社会“动力源”的重要作用和特殊地位日益凸显,据统计,中国高校在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大奖项中的获奖比例达68.8%。②中国政府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将知识密集型组织的大学作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知识技术成果转移的重要力量,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推进大学知识创新、传播以及成果转化的法规政策,并通过新的资金投入与制度安排对大学施加变革的压力。现实情境中作为受到政治、政府和政策强有力影响的中国高校也将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移作为自身一项重要使命。从创业型大学建设视角审视中国高校的技术转移模式与策略问题是推动高校自身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题中之义。
一、中国高校技术转移模式分析
中国高校的有效技术转移主要表现为两个阶段:一种是政府主导推动和高校积极呼应背景下的校办企业主导式技术转移模式;另一种是以大学自身主体出发、强调学术和市场相结合,基于校企合作的多元化技术转移模式。
1.校办企业主导式技术转移模式。我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提倡并引导大学创办校办产业,旨在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并适当弥补教育经费短缺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政府政策推动以及大学呼应政府要求、增加教育投入的需求推动下,我国高校校办企业得到迅猛发展。2006年,美国非营利性大学和研究机构共产生了5000家衍生公司。③同期我国校办企业规模与美国衍生公司数量大致相当,到2004年共有校办企业5000余家,资产总额约740亿元,由高校及高校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共有40家。④但是,伴随着国家经济产业政策、高等教育政策、财政拨款制度的变化以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校办产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根本路径的重要性发生转变。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国家高等教育政策转变并实施985、211工程后,大学办学经费相对充裕,再加上校办企业发展中诸如产权、管理体制、运营机制、人事以及经营风险等问题逐渐显露,校办企业主导式转移模式不再是大学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唯一路径。2001年以后,高校开始依据《公司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教育部意见要求成立国有独资性质的高校资产公司,以推进校办企业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高校科技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模式逐步向多元化技术转移模式转变。
2.基于校企合作的多元化技术转移模式。随着大学自主发展意识的增强,国内高等教育领域关于欧美创业型大学的研究逐步深化,创业型大学的后发优势以及强调产学结合的技术转移模式愈加受到关注。欧美创业型大学为了呼应内外部各种力量的要求,在一如既往重视教学、研究职能的同时,强调和彰显社会服务职能,并通过学术和市场的有力结合使大学逐步成为社会“服务站”。那些已经知道如何将学术和市场这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的学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市场中成功而有原则的竞争者。⑤在欧美创业型大学内部,以技术转移办公室(OTL)为代表的机构所开展的,以专利许可为主要特征的大学主体技术转移方式和大学师生创办的衍生公司个体转移方式,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模式。当前中国大学的技术转移模式主要通过技术咨询与服务、科技产业园平台、专利授权与转让、参股学科型公司等方式,总体上是一种基于校企合作、具有多元化特征结构的技术转移模式。在推进技术转移过程中,实施主体既有依靠政府和大学共同推动的产学合作、校政企合作,从而整体推动知识与技术的扩散;也有大学依托自身学科优势所实施的技术、专利授权转让及大学孵化学科型公司式的技术转移;还有大学课题组和科技人员的自行技术转移方式,即与单个企业进行的一对一技术转移⑥。
二、影响高校技术转移成效的要素分析
1.高校知识生产方式变革和学科专业发展水平是影响技术转移成效的关键因素。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都在经历着实质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科研和学术在自我扩大的影响周期中,稳定连绵地形成更多的专业和跨学科的科目。这些认知领域的追随者,在加强和分化主要学科和扩大科研事业的同时,向着新的观点、解释和密集的知识推进。”⑦在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期,由科学家自主决定科学与知识发展的走向,学者迈克尔・吉本斯将这种基于牛顿模式的科学研究――以单学科研究为主的方式归纳为知识生产模式一。⑧到了20世纪尤其是“二战”以后,政府、公众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到科学的决策中来,使得知识生产模式一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并更加具有反思性,并在广泛的应用性情景中产生了基于跨学科的知识生产模式二,并逐渐成为大学的一种主要知识生产方式。高校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知识的转化,打破了长期以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三者之间的绝对界限。在埃兹科维茨所阐释的由创业型大学所推动的“永无止境的转化”过程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以及不同的技术领域之间,相互融合并且不断转化。⑨由于学科专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重要关联性,创业型大学重视和强调研究的应用性和实效性,通过重视跨学科研究、大力发展新兴学科,整体提升了学科建设水平,同时也有力推动了技术转移。
2.高校内部学术组织的有效转型和校政企平台的有效搭建是影响技术转移成效的必要前提。高校通过内部组织机制变革――学科组织的调整和跨专业平台的设置来快速适应新学科、新专业的发展需求,推动学科的整体优化与组合。高校的跨学科合作研究中心是大学的学术心脏地带被激活以及大学强有力驾驭中心共同作用的结果,能够加快知识的扩散并带动产业提升。美国专门针对材料工程专业的调查显示,同工业部门的合作有利于学者了解最新的信息和技术变革,进而开展更具前沿性的研究。⑩校政企合作过程中既包括发挥高校内部的技术转移办公室等组织平台作用,也包括政府、高校、企业合作建立的各类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还包括政府、高校等不同主体所建设的大学科技园等平台。
3.社会法律政策环境和有效的资本市场运作机制是影响技术转移成效的重要因素。美国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规范的风险资本运作机制是创业型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20世纪50年代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RD)是最早的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其成立目标就是要“识别在技术上领先又具有商业潜力的产品,同时找到能够将技术转化成产品并推向市场的人。”11美国1958年的《小型商业投资法案》进一步促进了风险投资业的扩大,“到1979年,共有250家风险投资公司。”12另外,哥伦比亚大学、西北大学、纽约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等与社会投资者还共同建立“种子”风险资本基金,发挥技术孵化器的作用,专门以大学中产生的技术作为创建新公司的基础,不断推动了一批“知识产权资本化并实现自我创造的学术型公司”的创立。13我国高校在政府和高校内部行政力量的有力推动下在专利授权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专利授权总量已达到49436件。但由于中国社会中介服务信息咨询与评估体系的不健全,技术市场交易环境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以及既懂科技又懂市场和管理团队和人才的缺乏,我国高校在技术转让收入方面与美国高校相比较为薄弱。从技术转让许可收入来看,美国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技术许可收入在2004年就已达13.9亿美元,而我国高校2012年专利授权许可收入仅为8.2亿元14。
三、推动高校技术转移成效的思路与策略
1.基于高校特点,需着力构建与学科专业发展紧密结合的技术转移管理创新组织体系。创业型大学的知识生产方式变革和学科发展水平尤其是新兴学科的发展状况是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前提和关键。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创业型大学及时捕捉信息产业、能源产业、材料产业的前沿需求,通过开展跨学科合作,促使新学科持续不断地在旧学科的交叉点上诞生,由此在大学内部产生了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物信息学、行为经济学等一批新兴综合性学科。15新兴学科和跨学科专业的发展提升了创业型大学的学术声望,并通过创业型大学的组织张力得到了及时转化与应用,引领和带动了区域乃至整个国家新兴产业的发展。当前中国政府正在推动实施的体现国家重大战略举措的“2011计划”,强调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通过协同国内高校、政府等多方研究力量和体制机制创新来推动重大应用和基础性研究,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同时,高校必须要推动内部组织创新,应通过完善协同创新机构,加强学科整合,并发挥多学科优势构建高校技术转移管理创新组织体系,从而有效推动技术转移。
2.基于高校长远发展需要,需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与经营机制。近年来国家、省、市等各级政府均出台了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和政策,以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与专利转让。高校也相继制定了一些文件并采取了相应措施,推进在技术转让、合作研究、创办学科型公司等方面的技术转移行动。但是,我国仍需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的制度体系和技术转移的运行机制。从政府层面而言,需要完善有利于技术转移的法律制度、市场条件和运行机制;高校则需要制定更加全面有效的知识产权与技术开发制度,因为“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基本原则需要落实到体制、机制和程序上”。16科学的知识产权与技术开发制度能够激励教师创新创业活力,确保技术转移的实效性。
3.基于高校创新要求,应注重发挥各种校企合作平台的辐射功能。中国高校还需要主动搭建校企合作有效平台,并采取相应激励措施来进一步完善高校内部有效技术转移机制。要真正并长久地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需要有依托政府、企业项目所支持的合作研究中心、研究项目来形成具有重大技术转移前景和价值的研究成果。我国高校应充分利用校政企行合作性质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和研究院,推动多方合作,开展更加广泛的应用性研究,推动教师主动、自觉地行动、创新,为学术成果转化创造更加有利条件。“企业、大学与联邦政府的紧密合作并不是必然要发生的,而是在特定历史阶段由具有特定目标的特定的人所塑造的。”17
4.基于高校现状着力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多元评估框架。高校要进一步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文件和激励措施,鼓励、引导教学科研人员从事技术转移活动。技术转移模式的多样化决定了技术转移成效的评价的复杂性,不能以单一指标评价技术转移的整体成效性。同样,不同类型的高校其技术转移的方式和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不能用同样的指标衡量不同类型的高校。在现实情境中,不能简单地以专利实施率等内容做出单一性评价,也不能用相同的指标内容简单评价不同类型的高校的技术转移成效,而应在多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定量和定性的结合来综合评估不同类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效,着力建立和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与转移的复合评估框架和体系。
[注释]
①(美)希拉・斯劳特,拉里・莱斯利.学术资本主义[M].梁骁,黎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
②柴葳,高靓.我国高等学校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三大奖183项[N].中国教育报,2013-01-20.
③O’Shea,Thomas J.Allen,Arnaud Chevalier.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technology transfer and spinoff performance of US universities[J].Research Policy,2010(34):995.
④周济.2005年7月23日周济部长在全国高校科技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http:///cn/xbcyfz/ldjh/webinfo/2005/07/1331845775588
371.htm,2012-05-08.
⑤(美)大卫・科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M].晓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
⑥朱彦龙.高校专利战略与技术转移联动模式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5(3):64.
⑦(美)伯顿・克拉克.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12.
⑧⑨(英)迈克尔・吉本斯,卡米耶・利摩日,黑尔佳・诺沃茨曼.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M].陈洪捷,沈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
⑩Mendoza P.,Berger J.B.Academic capitalism and academic culture:a case study[J].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Archive,2008(16):23.
11121315(美)亨利・埃兹科维茨.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M].王孙禺,袁本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92,131,139,141.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司.2012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73.
论文摘要: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具有悠久历史,拥有众多的文化资源和遗产。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迅速,其关键是人才,本文论述了高等职业院校的设计艺术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积蓄力量,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撑。
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上所有从业人员的学历教育,再教育,技能培训以及自我完善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处于这个产业链的高端,有着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但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不能从其学科体系中割裂出来,必须在河南省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大背景下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依托大的学科体系展开全面的比较分析。
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的特征。[1]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可以根据在产业链上的作用和分工的不同,分为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活动的组织人才和文化创意成果的经营人才。而文化创意人才能够位于创意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是因为创意产品的主要增值部分就在其原创性的知识含量中。文化创意人才所从事的创造价值的这种活动,改变了过去必须要有实体生产才能成为产业与创造价值的观念,而将抽象的、无形的创意活动当作产业链的一环。
1.文化创意产业的个性与共性
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个性的自由发挥,而创造性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要考虑共性,产业机制是规模化的,需要有制度和协调。WWw.lw881.com[2]所以这样一种个性和共性的结合,就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创造性产业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协调问题。
高等设计艺术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最根本的作用就是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即文化创意增值和个性与共性的矛盾调和。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首先是文化创意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它的基本培养模式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批量为社会输送创造性的人才。此时创造性人才的个性表达是基于一个系统科学的创新体系之上的,最终的教育成果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人才储备。
2.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形势
目前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以英国政府定义为基础的“创意型”,主要依托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领域;二是以美国界定为代表的“版权型”,即生产和分销知识产权的产业;三是中日韩等国的“文化型”,不论哪一种产业形式,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都是以高等设计艺术教育作为中坚力量。[3]仅以游戏产业为例,在2003年,美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学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学设有游戏(开发、设计、管理、运营)专业,韩国有288所大学或学院设有相关专业。
二、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的比较分析
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高等职业应用型的设计艺术教育、纯艺术教育。其中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和高等职业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是河南艺术教育的重点。
(1)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
在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占基础性地位,而艺术素质教育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没有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高等学校需要艺术教育,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
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以培养从事普及艺术教育为目标的教育人才为核心的。培养讲方法、知识渊博、长于引导,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艺术批评、艺术教育理论研究能力的高水平教师。
(3)高等职业院校应的用型设计艺术教育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我国艺术教育领域发展教晚,但规模最大,分类最细,教育目标最明确的类别。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办学目的是培养祖国现代化建设中迫切需要的行业内专业人才,与行业相关技术、工程紧密结合,能够快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继续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熟练掌握专业基础同时具备日后深入学习的能力。
(4)纯艺术教育
纯艺术的概念最早被赋予的意义是反艺术实践中任何的功利性目的,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一种很纯粹的,重精神体验的艺术活动。因其被定义了本质的非功利性,自然而然的与应用型的各艺术设计专业相距日远。
我们看到艺术普及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的快速壮大,学历培养和就业优势两把利器完成了对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支持和提升。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歌猛进,社会对应用型设计人才呈现出很大的刚性需求,高就业率、高收入带动了艺术教育市场整体的繁荣。
三、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及有效支撑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指高等职业学校主体有计划发掘、培养与完善学生的设计艺术创造素质与能力的行为及其体制,是专门的以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目标为导向的设计艺术文化创造能力教育,其终极性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实现意义化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梦想。[4]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在高层面上的发掘、促进学习者的设计文化素养、创意创造与传播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设计艺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创新思维的发展。设计艺术的创新思维实质是指以辩证的逻辑性思维为基础,以敏锐性、独创性以及批判性为特征来体现形象的一种思维活动。所以在设计艺术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善于捕捉创造灵感思维的能力。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作用就是培养创意型、素质型、可持续发展型的人才,这也正是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会受到消费者文化层次、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等软因素的制约,一个具备较高文化艺术素养的受众市场无疑是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最强有力的保证。在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大框架下,通过高等艺术教育四个层次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教育在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积蓄力量,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但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必定会成为我国未来的朝阳产业,前景不可估量。文化创意人才是河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第一文化资源,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高等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必须完全融入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兴的经济力量,将文化创意与艺术感染力和科学技术生产力更为紧密的结合起来,携手纯艺术发展的力量,高度重视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充分利用现有设计艺术教育资源和优势,才能为河南培养更强更多本土化的文化创意人才,以促进和满足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范式的分野及反思[j].现代传播,2007(1):108-116.
[2]徐光春.徐光春在香港谈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2007.55-56.
[3]历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7.
创新是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必备才能,只有具备创新思想和能力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意即创新的思想和意识,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今全国的各大城市都在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设置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为文化创意产业大开方便之门。高校也应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探索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和创新能力,真正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校艺术教育的关系
1、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校艺术教育有共同的目标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改革,应试教育的思想也在不断淡薄,与此同时艺术教育的地位却与日俱增,艺术专业的学生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然而学生是否能成为人才,需要经过时代和社会的检验,只有大浪淘沙后剩下的精华才能称之为人才。
高校艺术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人才,并将人才输送到各个企业,但是学校教育只能教授学生创造的方法和思路,更多的是理论上的知识,具体的实践经验需要学生到工作岗位上通过长期的积累获得。文化创意产业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创新的机会,可以加快学生成才的速率,缩短人才培养的时间。所以说高校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共同的目标,都是为培养创意型人才服务。人才的培养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可以为高校树立良好的口碑,带来切实的经济利益,还能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2、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校艺术教育有共同的导向
文化艺术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成功唤醒了人们心中对文化的追求,使得人们在艺术文化上的投入逐渐增加,高校艺术教育和文化创意产业因而实现了可持续性发展。
文化消费作为强大的推动力,促使高校培养的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这些人才活跃在各个岗位上,又会扩展更多的消费人群,使高校艺术教育和文化消费形成良性循环,互相促进,共同进步。而文化消费也会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新的气象,优秀的创意理念不断生成和实施,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观众,这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来说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高校艺术教育和文化创意产业拥有共同的导向,也就是文化消费,文化消费将二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高校艺术教育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变得更为广阔。
二、文化创意产业对高校艺术教育的作用
1、文化创意产业是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推动力
传统教育大多运用了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极大的束缚了学生的思想,这种教育理念无疑为人才的培养增加了难度。现代教育思想提倡解放天性,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艺术教育领域也是如此,一味的模仿传统文化只会加快传统文化的变质,我们需要的是改革,是创新,只有根据社会大众的需求,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另一种新颖奇特的文化形式,才会获得大众的认可和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公众对文化的关注和重视,此时正是高校改革的重要契机,高校应该把握机会立即实施教育改革,并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为培养创意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2、文化创意产业是高校艺术教育前进的发动机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创新的思想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之中,这为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动力源泉。如果高校艺术教育止步不前,就无法满足日益发展壮大的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那么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也会因此停滞。反之,高校艺术教育要想跟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脚步,必然要不断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策略,并始终保持该策略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最终才能创造和文化创意产业齐头并进的双赢局面。
三、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径
1、以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市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制度
目前全国的大部分高校都已经意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联系,对艺术教育的投资力度也与日俱增,这为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比如说部分高校新增设了文化创意产业,制定了理论结合实践的考核制度,专门培养创意型的人才;有些高校还邀请了文化创意企业的管理人员到企业讲座,让学生了解文化创意产业的经营理念,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还有些高校与文化创意企业合作,在校内建设了研究基地,并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设置专业课程,实施订单式的培养策略。
这些都是高校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采取的应对策略,现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更快的融入文化创意产业,减少了对工作环境的适应时间,同时也提出了更多新奇的理念,为文化创意产业创造了大量的经济效益。
2、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核心目标发展高校艺术教育
众所周知,“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内容,因此高校应该将创新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重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他们不但拥有丰富的想象力,而且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优势。
高校艺术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些性格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培养策略,将学生的潜能最大化的开发出来。高校艺术教育可以运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带领学生到名胜古迹、山间田野中寻找灵感,使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不同的感受,有利于学生产生创意和灵感,从而完成作品的创作。还应为学生创造沟通的平台,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互相交换创作意见,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这样在以创新为灵魂的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立足于日新月异的文化创意产业,才能更好的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3、知识结合实践,培养综合型人才
中国的教育模式下,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是非常扎实的,但是具体在工作过程中所展现的才能并不能与之掌握的文化知识相匹配,这样的现象一直是中国教育的弱点,也是综合型人才培养的最大障碍,所以在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重视改变这一现状,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完美的结合到一起。学生专业技能很强,但是实际操作能力太弱,这就要求高校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大力为学生构建实践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高校可以建设实训基地,可以将学生送到文化创意企业中实习,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顺利操作,又能快速的为文化创意产业注入新鲜的血液,高校艺术教育才能真正扛起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为文化创意产业做出人才方面的贡献。
四、小结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高校艺术教育带来了改革的契机,由于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才刚刚起步,很多工作都需要摸索来完成,但是这不会影响高校艺术教育改革的决心和斗志。如今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正在全国各个地区如火如荼的展开,他们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动力源泉,以文化消费为导向,致力于为文化创意产业培养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以建立文化和消费的连接和纽带,从而带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