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探究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生物实验是生物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加强对高中生物实验方法的研究,不仅能提高生物实验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维,养成探索科学知识的品格。
一、高中生物探究实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探究性学习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长期以来实验教学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生物更是如此,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生物实验课程开出率低。除重点中学外,大多数学校只开设部分实验,其主要原因是:(1)生物学科不是中考学科,有的校领导不重视,教师缺乏积极性。(2)学校经费不足,设备不完善。(3)课时紧。(4)用生物材料做实验,操作难度大。
(二)实验教学观念不适应素质教育思想。有人曾对 187 名中学生物教师进行过调查,133 名教师认为实验的目的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技能和能力,占 83%;只有 27%的人认为除上述目标外,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和态度;仅有 1.7%的人提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上述调查结果分析来看,实验教学仅被看做是一种辅教学。重实验结果、轻实验过程,重知识巩固、轻能力培养。
(三)实验教学方式单一。(1)动手与动脑环节的脱离。(2)学生在实验中被动成分大于主动。(3)由于动脑思考的问题与动手无直接关系,造成对实验过程的轻视,而实验能力、方法、态度却主要体现在实验过程中。
(四)实验教学安排、管理不合理。
(五)实验教学评价方法单一。这种单一的考核方法极易养成学生投机取巧、不能踏踏实实做实验的良好习惯。
因此,加强中学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实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势在必行。
二、制订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原则
1 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原则
实验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其中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要想有效地实施实验教学,就必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做工作的主人,做集体的主人,以主人的姿态投入到实验教学活动过程之中。
2 创造性原则
实验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也是一个自始至终包含着变革、革新、改进、创造等思维活动过程。在教学中贯彻创造性原则,首先要更新探究创新观念:①要树立积极创新观。②要树立大胆创新观。③要树立实事求是观。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设计和组织实验,要创设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家去探索世界、创造性实践活动。
3 知识技能相统一原则
从科学技术发展和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需要来看,要求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是既具有系统的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学会学习、自行深造,终身发展。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将训练技能与掌握知识,以及培养科学研究方法统一起来,使学生达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融,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统一。是现代教学适应未来社会生产、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4 面向全体原则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教师应根据学生在个性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要使学生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三、高中生物探究实验教学有效性提高方法
1 “提出问题”的教学策略
1)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活泼的生物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关注不同学生的发展,倾听学生的不同观点,鼓励质疑、讨论。
2)设置难易适度的问题。设置的问题要难易适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这样探究活动能有效地进行。
3)应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起学生多角度的心理兴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一般途径。第一,透过现象,分析原因;第二,通过类比,找出异同;第三,通过归类,提出问题;第四,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象或经验中发现问题。此外,可以把生物课堂延伸向社会、生活,拓宽问题来源的渠道。
2 评价监督,及时反馈策略
提高实验课堂效率的有效组织策略是“把目标和评价标准告诉学生,在实验过程和结束时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即实验开始前明确告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有哪些行为结果,实验结束时应该呈现哪些实验结果。实验课上一位授课教师要及时完整的对每位学生进行评价是不现实的,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可以组织学习小组,进行自我评价和组内互评。
3 让探究性实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为了发挥探究性实验的功效,让学生探究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就积极创造一切条件和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对发现的问题和所学知识到实验室进行探究性实验,可以用不同材料进行类似的实验,也可完成一些不作要求的演示实验或者自己设计的实验。材料可自带,也可由实验室提供。形式上小组或个人都可以。教师只要求把每次活动作好记载。由于一开始就扎实地开展探究性,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引导,使得课外进行探究性实验有条不紊地开展。
在当前的生物教育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生物实验及探究逐步成为生物教育的主要部分。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让学生在生物实验中学习生物,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做实验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长处,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一、物理来源于生活,创设生活化情境
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高中物理课程新标准提出“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物理情境。”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创设教学情境时应有意识地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亲自体验情境中的物理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物理是无处不在的,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较为密切,把具有知识性实际情境搬进课堂,使学生有相见不相知的感觉,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在讲述牛顿第一定律时,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玻璃球来替代教师的演示实验,具体做法如下:在水平桌面上放一块书本大小的玻璃板,板上放十个玻璃球,用勺一个一个把球盛到碗里(滚出玻璃板的球不能再盛),看谁在15秒内盛得多,然后再来讨论获胜的秘诀。再如,在讲述自感现象时,我们拆下了五十多个废日光灯管的镇流器,让每个学生感受自感电流,具体做法如下:用两手捏住镇流器的两个接线柱,直接接于一节干电池的两极,然后突然与干电池脱离(注意手与镇流器的两接线柱始终不脱离)。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使演示实验成为随堂实验成为可能,因为仪器简易随处可见,就算买也价格便宜,容易办到,而且学生感兴趣,并在心理上消除了对学物理的恐惧。
二、利用生活经验,构建新知识
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说明物理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物理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只有让学生把这些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达到内化。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许多物理知识的体验,物理学习是学生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教师应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落实物理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物理教学让学生具备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生存能力和生活技巧。
三、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将物理理论运用于生活实践
摘要:高中新课标强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方法正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文章分析、整理了高中教材中展现的科学方法,研究了课标的指导意义及要求,辨析了相关的科学方法,以期对课堂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材;科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8-0089-02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中,讲述第一部分的知识点“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以科学史的方式讲述生物膜的发现过程——欧文顿经过实验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得出结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这里展示了欧文顿用观察法和实验法得出可供分析的实验结果,然后运用分析归纳法得出结论。关于细微的看不见的不容易想象的磷脂分子,课本给出了磷脂分子的结构示意图,这是物理模型法。罗伯特森用实验法发现了细胞膜“暗—亮—暗”的结构,课本也给出了图片形式的物理模型,直接展示了罗伯特森所拍到的电镜照片,可以清楚地看见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在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这一知识点上,课本首先描述了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利用实验法并用图片明确记忆,向学生展示了发现的过程,在给出结论的时候,同时运用了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既有用文字具体描述的流动镶嵌模型如何存在的概念模型,也有用图片直接展示出来的物理模型。
上述实验法、归纳法、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等都是科学研究中所运用到的科学方法。在一课时的教材中就蕴含如此多的科学方法,但是,在生物课堂上对于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培养却很是缺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对科学方法概念的理解不到位、范围不清楚所致;另一方面是课堂上科学方法教育教学策略的欠缺。本文将系统阐述一下科学方法的概念及分类。
一、科学方法的概念及层次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为解决科学问题技术难点所使用的方法称为科研方法。科研方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适用于各门学科特点的特殊方法,如生物化学中的原子示踪法、粒子物理中的核—核碰撞实验方法等;第二层次是各门学科研究的一般方法,是特殊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对各门学科研究具有比较普遍的指导意义,如观察法、实验法等;第三层次是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方法,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最本质上是思维方法,是研究各类科研方法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我们在此处说的科学方法是指第二层次的一般方法。一般方法是特殊方法的归纳和综合,以哲学方法为指导,对各门学科都具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提高生物学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科学方法则是科学素养中最核心的内容,在初高中阶段的各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接触并了解乃至亲身应用这些科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缜密的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具有重大的作用及意义。
科学研究只有建立在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思维方法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才能不断地发展与进步。所以,科学方法根据科学研究中的步骤可分为获得数据或事实材料的方法和分析处理材料的方法两大类。
二、获得数据或事实材料的方法
获得数据或事实材料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观察法是指人们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者一定的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研究对象并及时记录下来以获得相关科研材料的方法,实验法是观察法的补充和发展。当通过观察提出未知的问题时,可以通过实验来提取出我们所期望的、可以解答问题的答案。实验法人为干预自然中的各个因素更有利于揭示自然事物的本质。在大多数情况下,观察法和实验法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孟德尔在做实验的时候,必须先观察豌豆的相对性状,才可以设计出杂交的方案,杂交过程是实验法,在收获种子的时候也要观察好豌豆种子的形状及数量。调查法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制定一个计划全面或者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某一特定方面的材料,以供我们分析、综合得到结论的科研方法。调查法比较适合从群落或者系统层次上发现问题,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科学家研究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体色基因频率的变化中,应用了观察法和调查法。要先观察出桦尺蠖体色的相对性状,然后运用调查法,统计一定数量的桦尺蠖中深色与浅色的数量,对比工业革命之前与之后桦尺蠖体色的数量比,可以明显看出种群的基因发生率变化。
三、分析处理材料的方法
分析处理材料主要有逻辑思维(包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类比)、非逻辑思维(包含形象思维和直觉与灵感)、模型方法和系统方法等。
1.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事实的过程。归纳和演绎是一对思维方向相反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法,归纳是从特殊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或规律,演绎是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孟德尔在豌豆杂交试验中,通过实验数据归纳出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所有具有相对性状的生物都符合基因分离定律这一普遍性的规律,这是运用归纳法由个别结果推测普遍规律。为了验证这一假说的正确性,孟德尔预测了豌豆测交的结果,通过第二年测交实验验证了预测的正确,测交实验是孟德尔运用了演绎法通过一般规律推测个别结论。分析与综合也是互为表里的一对思维方法,分析是将研究对象整体分解为一个个部分来研究,综合是将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整合起来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如上面曼彻斯特桦尺蠖种族基因频率与环境污染间的关系,就有运用这两种方法。最初科学家只是统计调查出深色桦尺蠖所站的比例越来越大,并不清楚这种变化的原因,这是和大环境割裂开来只分析生物的原因。与环境综合起来对比,就很容易发现桦尺蠖体色的变化和曼彻斯特地区的污染息息相关。类比是指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方面来推断它们在其它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是从特殊到特殊,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萨顿的关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推理就是典型的类比推理。
2.非逻辑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和直觉与灵感。形象思维指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对事物表象进行取舍时形成的,只用直观形象的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形象思维包括表象的再现、想象和联想。而直觉和灵感是当问题无法解决,是大脑不加思考而产生的想法,不具有逻辑性和必然性,对错与否也要经过证明,但是却是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
3.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模型舍去了原型的一些次要细节、非本质的联系,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模型主要分为数学模型、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数学模型是指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两件事物之间的联系;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者图片等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对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或者理论的描述。在教材展示的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这三种模型都有用到。教材中用概念图的形式清楚地展示了杂交的过程以及母本和子代的形状,这是图片形式的物理模型,有助于形象记忆。而子代的性状以及数量比例都可以运用数学中的概率计算得出,这是一种数学模型,用一种数学式表达集中因素之间的关系。最后孟德尔得出的文字描述的遗传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这是一种概念模型。
4.系统方法是指在明确系统边界后,在分析组成系统各要素、层次结构的基础上分析系统内各组分间关系的方法。系统方法适用于生态学方面,桦尺蠖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了系统方法。以曼彻斯特地区的大环境为系统,系统中对桦尺蠖体色有影响的关键因素有树干、树干上的地衣,捕食桦尺蠖的鸟儿以及环境污染。工业革命之前,曼彻斯特森林茂密没有污染,所以树干上长满浅色的地衣,桦尺蠖趴在树干上,深色的容易被鸟儿看见吃掉,所以浅色个体占大多数。工业革命之后,污染严重,地衣死亡,煤灰将树干染成黑色,深色的桦尺蠖容易躲过鸟儿的眼睛而存活下来,所以深色个体占绝对优势。这是以系统整体分析各个要素、层次的系统方法。
在教材中通过教学将科学方法渗透给学生,是培养学生严谨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的绝佳素材。
参考文献:
[1]张伟刚.科学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李建珊.科学方法概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一、初中生物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
1.合作学习能够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并且都具有各种独特的性格,非常缺乏团结合作的精神。传统的教育方式就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自己学自己的,彼此之间不存在什么联系,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更是缺乏团结合作的意识。经过一些专家学者对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多年的研究,并且结合当今教育形式的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发现合作学习更适合初中生物的教学。首先,合作学习在学生个人品质上有一个很大程度上的培养与提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考虑的将不再是自己,会考虑到其他人的想法,使其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这一点不仅会对其现阶段的学习带来帮助,对其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会带来很大的帮助。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要想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并且能够使这个社会持续发展,人们就必须具备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采取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是非常正确的,并且对学生来说是受益匪浅的。
2.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取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法除了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之外,还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教育最主要的成果体现,那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传统的教学方法确实也能够使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好,但是那是在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去记一些知识内容的前提下所达到的效果,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效率很低,而且也会有一部分学生不接受这种学习方法,导致成绩很差。尤其是生物学这门课程,学习的内容非常多并且在不断变化,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并没有很大的帮助,然而,合作?W习所达到的效果就要好得多。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够自己去发现一些新奇的东西,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应对教学环节、方法以及讲授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力争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对一切未知事物都非常好奇并且好胜心较强的年纪,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合作学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加强。
3.合作学习能够增强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合作学习注重的就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就是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成小集体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实现了让有差异的学生同时发展,这样做能够提高学生的成绩。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不直接参与其中,所以,学生更需要彼此合作,自己动手去完成一些事情,并且动脑思考,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学习内容。
二、进行生物合作学习的具体教学措施
1.合理分配学习小组和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尽管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需要学生不断努力,但是教师在此过程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引导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大多数老师在分组时往往选择同桌或是前后排,这样做虽然简单易行,但这种合作小组的人员组成随意性太强,这就容易造成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就成了听众,他们省略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导致了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或是几个内向的同学分在一组,讨论时会出现冷场的状况,而几个活泼的同学分在同一组,则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都争着表现自己,不聆听其他组员说什么。这样不利于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由于老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情况是最为了解的,所以在进行分组时需要老师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分组,避免出现能力差异较大导致学习过程中出现较大分歧的现象发生。除此之外,还需为每组学生明确地分配学习任务,避免学生因为对学习内容感觉到盲目而浪费学习时间和精力。
2.适当增加学习内容扩展学生视野。
虽然,现在初中教学中会有专门的教材,但是,对于生物学来说仅仅学习教材上的内容,对学生学习的能力提高来说是有一定限制,所以,老师应当从多个角度去引导学生。首先,针对初中学生的状况,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利用课本中的“观察与思考”“生活知识链接”“基础训练”中的小故事和材料,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延伸,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其次,利用教学参考资料,还有图片和视频资料等,对课堂多媒体资源进行整合、展示,从而达到拓宽学生学习生物的视野和扩大知识面的目的。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知识的收集与整理,这样做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眼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为学生的课堂活动积累知识,还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适当地选择一些课外的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扩展学生的视野,这对于其学习来说是有很大好处的,但是还需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上压力情况,必须是适当选取,不可过多。
3.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
[关键词]医学生物 学法 记忆方法
[作者简介]郭建荣(1968- ),女,河北廊坊人,廊坊卫生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生物学。(河北 廊坊 06500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102-02
医学生物学是职业卫生学校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学生只有学好了医学生物学才能学好其他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作为卫生职业学校的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医学生物学知识,还要教给学生怎样学习这些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如何在医学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与记忆方法指导?本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初步的探索。
一、医学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与记忆方法指导的必要性
医学生物学是医学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医学的发展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许多疑难病症需要用生物学的理论去解释,学生只有掌握了医学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适应以后学习的需要。学生能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有效的记忆方法是学好医学生物学的关键。通过对廊坊卫生职业学院一些学生调查了解发现,学生基础差,底子薄,水平参差不齐,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缺乏独立性、自觉性,多数学生对医学生物学学法和记忆方法缺乏认识。面对如此现状,就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培养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医学生物学的方法和有效的记忆方法。
二、医学生物学教学中学法与记忆方法指导的措施
1.依据教学大纲,挖掘教材内容,进行学法与记忆方法指导。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钻研教材,分析教材,抓住重点、难点,以教材为中心进行学法与记忆方法指导。备课时就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加工、处理。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学习方法和记忆方法。在上课时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表达教学内容,重要的教学内容要带领学生看书,要求学生在书上画下来,仔细体会,加深记忆。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如联想记忆,把学的知识与熟悉的知识结合起来记忆,可以提高记忆力。教师要根据学法与记忆方法指导的需要和医学生物学特点,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加强思维、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学生的学习记忆效果明显提高。
2.利用插图和板图,进行学法与记忆方法的指导。医学生物学教材中插图比较多,利用插图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教师要带领学生理解插图内容,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教材中的插图有多种类型,有的图是帮助理解教材内容的,有的图是有助于记忆的。例如,通过带领学生看配子发生图解,一步一步地解释图解内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和配子发生的过程,比较和卵子形成过程的异同。
板图在学法与记忆方法的指导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板图简便易行,是老师随着讲述内容,用不同颜色的笔,一笔一笔地把图画在黑板上,逐步展现给学生。板图避免了所有的图像同时出现,给学生以层次清晰的感觉。板图合理使用,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记忆效果,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果。板图与教师的讲述是同时进行的,教学内容得到了强化,补充了教学语言表达的不足,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优化课堂结构,进行学法与记忆方法的指导。课堂教学是教师进行学法与记忆方法指导的主阵地。教师要进行学法与记忆方法的指导,必须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结构来保证,学法与记忆方法指导的课堂结构,既要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必须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参与教学活动。采取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设疑,引导学生解疑,使学生在领悟、理解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学习,用有效的记忆方法去掌握所学的知识。这样的课堂结构学生的学习很轻松,记忆也很深刻。
4.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学法与记忆方法的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医学生物学知识去分析和解释一些实际生活和医学问题。学习遗传基本规律后,让学生做关于人类遗传性状和遗传病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作出科学分析和解释。应用遗传的基本规律分析人类正常性状的遗传和各种遗传病遗传特点。介绍临床上常见的遗传病的临床症状、遗传特点、发病风险的估计。讲述如何进行遗传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如何进行遗传咨询以及优生学的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增强记忆效果。
5.构建和谐课堂气氛,进行学法与记忆方法的指导。学法与记忆方法指导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影响学法与记忆方法指导效果。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愿意学,而且学得好。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新颖,学生就容易记住。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是积极的,记忆是有效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改变讲课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启发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记忆能力的提高。
情感是影响学法与记忆方法指导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到学法与记忆方法指导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入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变消极学习为积极学习。教师具有渊博的生物学知识、良好的人格魅力、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规范的教学语言、教师真诚地关心、爱护、尊敬学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适时地进行学法与记忆方法指导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学法与记忆方法指导的保障。课堂气氛是教学精神环境,课堂气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主导性和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学法与记忆方法指导有重要影响。和谐的课堂气氛使教师和学生心情愉快,教师能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讲授教学内容,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课,开动思维,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法与记忆方法的指导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学法与记忆方法指导的注意事项
1.注意把学法与记忆方法指导和教法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教师首先要掌握丰富的医学生物学知识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有效的记忆方法。学生必须应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有效的记忆方法才能学好医学生物学。学法与记忆方法要和教学方法相适应,学法与记忆方法指导要融于教学方法之中。
2.注意把学法与记忆方法指导应用于实践。学习方法和记忆方法是一种学习技能,在给学生讲解一些学法与记忆方法理论的同时,还要把学习方法和记忆方法的指导应用于教学实践。医学生物学知识抽象,需要理解的内容多。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是行不通的,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加强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这样学生的记忆效果明显提高。事实证明,理解是提高记忆的前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越高,记忆效果就越好,理解得越深,就越有利于知识的记忆。
3.注意学法与记忆方法指导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学法与记忆方法指导对象是学生,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记忆能力有强有弱。既要注意对所有学生进行普遍性指导,又要因人而异,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个别的指导;在进行学法与记忆方法指导时,既有适合所有教学内容的一般方法的指导,又有对不同章节、不同内容的具体方法指导。
总之,在医学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与记忆方法指导,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和应用医学生物学知识。学生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和记忆方法,会终身受益的。
[参考文献]
[1]侯仁珠.略谈生物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学习方法[J].学园,2010(5).
[2]潘善芳.重视高中生物学法指导[J].中学教学参考,2011(20).
【关键词】 新课标 生物课堂教学 教学情境 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4-002-01
创设教学情境是把复杂单调的知识融会到学生理解、明白、熟悉、亲切的情境中。创设有效的情境已成为当今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选择灵活而有趣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根据生物学科特点,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问题讨论析疑的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所学内容的特性及学生的认识水平,设计一些智力上富于挑战性的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学习新知的“情境”。如:教学“基因与遗传”的内容时,我就从“别人家添了小宝宝,人们不禁要问是男孩还是女孩,可见生男生女使人们关注的问题,生男生女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与遗传有关吗?”引出话题,之后这样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请大家阅读课本36-39完成下列自学提纲:
(1)人的体细胞中有 对染色体,前22对染色体男女都一样,叫 ,另有一对决定人性别的叫 ;(2)在1902年,美国细胞学家麦克郎发现了 ;(3)男性的性染色体类型是 , 女性的性染色体类型是 ;(4)男性的性染色体有两种,一种是含 染色体,一种是含 染色体的,女性的卵细胞只有一种类型是含 染色体的卵细胞。
在学生自主阅读完成问题后,指导学生观察课本37页图,讨论38页讨论题。这样经过讨论和析疑,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1)男女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其中前22对男女都一样,是常染色体,只有一对决定人性别的染色体叫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类型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类型是xx.;(2)生男生女取决于哪种类型的与卵细胞结合,结合机会均等,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课本的重点内容。
二、引用诗词名句的方式
在生物教学中,恰当适时地引用古典诗词、诗词佳句,也能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如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描述了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及根的作用。讲到“条件反射”时,我在教学时可引用成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望梅止渴”等。这些成语既简洁形象,又通俗易懂,同时还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再如在教学《生物和生物圈》的“认识生物”一章节时,我就从学生熟知的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名曲《秋思》入手,并要求学生朗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后,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
请说出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1)名曲中的生物有: ;
(2)名曲中的非生物有: ;
如果在教学中我们能够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情境导入,从每节课的开始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就能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状态”,从而增强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引入游戏参与的方式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研究教学内容,根据内容的难易度和在教材中的重点程度,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在上课伊始就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进入角色。如在《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这节教学中,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是以对生活中的一些物品进行分类的方法直接导入分类的知识,然后学习生物的分类,但是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普遍感觉枯燥乏味,经过重新设计,我采用猜物游戏的方式,让一名学生站在讲台上,心中默想一种动物的名称,其他学生以一般疑问句的方式进行提问,比如:这种动物能飞吗?用肺呼吸吗?恒温吗?卵生吗?而讲台上的那名学生只能用“是”与“否”进行回答。当学生终于猜出名称时,课堂简直沸腾了,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投入学习,整节课都充满活跃的气氛,猜物游戏既是有趣的导入,又涉及了生物分类的知识,学生充满渴望想要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学效果非常好。在接下来《从种到界》的教学中,内容抽象,学生同样会感到乏味,我又设计了病危老虎寻找近亲继承人的游戏,使学生对分类等级知识有了初步认识,并且顺利地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
1 科学研究方法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恩曼说过:“科学是一种方法,它教导人们:一些事物是怎样被了解的,什么事情是已知的,现在了解到什么程度(因为没有事情是绝对已知的),如何对待疑问和不确定性,证据服从什么法则,如何去思考事物,作出判断,如何区别真伪和表面现象。”科学教育中的“科学过程”主要是指在一般的科学研究中,那种普遍适用的系统化的操作方法和步骤。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把科学过程与方法看成一个系统,是指一系列的相互联系的科学家普遍使用的研究方法和程序。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科学探究,强调让学生亲历科学,在体验中学习。这种新型学习方式的提倡意在改变传统单纯接受式的被动学习方式。学生不是被动地记忆科学的结论,而是经历这种结论得到的过程和懂得获取的方法。
科学家认为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事实的层次上,需要进一步透过现象,深入内部,抽取有关事物的本质,并且舍弃一切非本质属性的结论,即提炼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内在的客观规律的各种“概念”和“定律”来。这个过程是通过探究来完成的。但科学家不管用何种探究模式,其基本的环节是共同的:科学问题的提出,科学事实和资料的收集,猜想和假设的建立,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探究学习方式的主要环节也与此相类似,表明探究学习体现了科学教育与科学研究本质上的一致,反映了科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内在的统一。科学探究强调知识获取中的体验,强调过程与方法,既是对我国传统教育的纠偏,也反映了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
2 高中生物课程中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科学方法可分为多个层次,这里所指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是指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科学观察方法、科学实验方法和科学调查方法,特别是指科学实验方法。科学研究总是从观察开始,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然后提出假设,并对假设做出基本预测,最后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则说明原来的假设是错误的,要修改假设,重新实验;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一致,则说明原来的假设是正确的,可将假设上升为学说或理论。科学方法教育应包括科学研究中“过程技能”(观察——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教育,还应包括观察、调查、实验等具体的方法技能。科学方法教育中尤其要重视科学思维的训练,即努力使学生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2.1 观察实证的方法
观察实证是指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2 假说—演绎法
假说—演绎法是指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如果不符,就说明假说是错误的。所以假说—演绎法的根本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演绎假说——实验证明——提出结论。在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很好地展现了假说—演绎法,也正是由于他采用这种方法才获得了科学上不朽的成绩,为人类揭示了遗传之谜。“假说—演绎法”是形成和构造关科学理论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对学生来讲是“授之以渔”的重要手段之一;学完课程以后,他们对别的都可以忘记,但这些方法会存留下来,这就是真正的素养和能力。
2.3 建立模型的方法
新课标中建立模型被列为一项技能目标,并作为高中学生必备的生物科学素养。国家和地方的新高考大纲(说明)也已明确将这一技能素养的掌握水平作为考核对象,2007年全国高考生物江苏卷中就已出现涉及模型构建问题的考核尝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和高考复习中,教师和考生都要予以重视。由于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建立的模型主要是思维形式的模型,因此笔者拟针对几种常见思维模型的构建方法提出如下建议。建立模型的一般程序:(1) 掌握原理。掌握模型所代表的知识、过程、规律、机理等,弄清模型的构成要素或包含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2) 明确类型。明确所构建的模型属于哪种类型,知道该种模型的特点及表现形式。(3) 构建草图(框架)。选择适当的图形、文字、符号勾勒出草图,或用适当的文字符号搭建框架。基于模型的通适性、典型性,所以在构建时只需要考虑大多数情况即可,一般不考虑极少数情况或特例。(4) 修饰完善。对照原理查验所构建的草图(框架),确保其科学性;然后进一步修饰完善模型,力求规范、简洁、直观、有美感;最后构建出正式的模型。(5) 补充诠释。对一些模型要添加必要的文字说明、示例、图注等,使模型更科学、更清楚、更规范。
2.4 系统分析法
系统分析方法是指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方法。它从系统的着眼点或角度去考察和研究整个客观世界,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它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的科学思维由主要以“实物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系统为中心”,是科学思维的一个划时代突破。系统分析是一种研究方略,它能在不确定的情况下,确定问题的本质和起因,明确咨询目标,找出各种可行方案,并通过一定标准对这些方案进行比较,帮助决策者在复杂的问题和环境中作出科学抉择。
3 生物教学中开展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的途径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有着众多的可以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教师在努力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素材,将科学方法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3.1 通过生物学实验开展科学研究方法教育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着众多的学生实验,每做一个实验都是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方法的过程。在教学中尽教师要可能地将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通过明确实验目的、自己设计实验、讨论完善实验、最后实施实验步骤等过程,使学生体验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另外,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应将科学研究方法很好地贯彻到每一个实验中,根据实验内容的不同有目的的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接受全面而完善的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认识与训练,使学生认识、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方法的本质,并训练其使用有关的具体方法完成每一步骤。这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思维方式和操作方式。教师要注重鼓励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畅述自己的观点。
3.2 通过生物科学史开展科学研究方法教育
“读史使人明智”,生物科学的每一项重要发现都是科学方法正确应用的典范。科学的方法是人类探索真理,发现新理论和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手段,生物教学也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探索、理解和学习。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内容,如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遗传物质的发现等。这些科学发现本身就是科学家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帮助学生寻着先人的足迹,在享受科学探究的快乐中受到科学方法的教育。
3.3 通过探究性教学开展科学研究方法教育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科学探究不仅被作为重要的理念强调,作为教学建议提出,而且被列入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之中。在现代教育文献中“科学探究”、“探究式教学”、“探究式学习”都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模仿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来主动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在学习内容上,不但包括事实、理论等陈述性知识,还包括科学过程和方法等程序性知识。在教学策略上,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做出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实验、调查、查阅文献等方式搜集与处理信息,对猜想与假设进行论证,最后通过表达与交流活动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一般情况下,探究式学习环节分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方案的设计与选择——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评价与反思——交流与表达等7个方面。
3.4 通过研究性学习开展科学研究方法教育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一种学习方法。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是一门具有崭新教学理念的学科,学习的核心便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也涉及到提出问题,并通过猜测、计划、观察等活动,亲历解决问题(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价值观。研究性学习与科学探究都是通过学习者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探索实践过程来实现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以提高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学习方式。哈佛大学就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它较好地说明了研究性学习、科学探究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是获取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价值观的主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现在高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利用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实践科学研究方法,可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会如何将一些科学研究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研究性学习既是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实践,也是教师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成果的检验。
3.5 通过实验设计开展科学研究方法教育
【关键词】中职生 1000米跑 纠正方法
目前中职学生来自全省各地市中学,甚至还有省外的学生。在中学时期,学校教学条件、教学质量的差异导致学生在1000米跑的时候存在较大的距离。有的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中长跑技巧,有的学生对中长跑一无所知。这在1000米跑教学过程中给体育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了让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到1000米跑的运用中来,让学生喜欢上1000米跑,首先需要体育教师将1000米跑的技巧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跑步技巧,减轻中长跑带来的巨大体能消耗和压力。1000米中长跑是锻炼人持久力和耐心的一项体育运动。随着跑步历史的发展,中长跑向着速度型耐力运动在发展。中职学生练习中长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能锻炼学生内脏器官的功能,促进运用器官的发展,提高中职学生健康水平。还能协助中职学生培养勇敢、吃苦、坚强等优秀的意志品格。因此,中职体育教师对学生1000米跑中出现的易犯错误有必要及时发展,帮助学生分析原因,给予纠正,让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
一、两臂摆动时,方向不正确
中职生在1000米跑的时候基本上存在根据自己的跑步习惯进行跑步,体育教师在讲解摆臂的技术动作时,学生难以理解专业的技术动作概念,导致在跑步过程中存在紧张,出现耸肩,没有放松对抗肌和协调肌,[动方向不正确。
中职学生出现这种错误动作的时候,体育教师要将摆臂技术动作口语化,通过详细的动作示范让学生理解技术动作。同时让学生练习双肩自然下沉站立,要求学生将直臂放松,前后摆动,进而过渡到曲臂摆动。
二、跑步过程后蹬不足,臀部留在后面,坐着跑
根据调查,中职生有跑步习惯的极少。缺乏中长跑锻炼会出现腿部力量不足,特别是足踝力量不足。这会导致学生在跑步过程中蹬地较早地离地,导致臀部没有跟着跑。其次,缺乏长跑锻炼的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灵活性和柔韧性较差,使得学生1000米跑时较累。
中职学生出现这种错误动作的时候,最为常见的纠正方法是让学生加强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锻炼,增强其灵活性和柔韧性。其次,体育教师要详细讲解蹬足的技术要领,通过动作示范、录像分析,让学生理解掌握蹬足技术要领。第三,要求学生加强原地及行进间的快速后蹬跑、腿部力量练习,加强技术动作,保证腿部力量能够保证1000米跑要求。
三、跑步时摆动腿大腿前抬过低,使得步幅过小
中职生在1000米跑的时候,摆动腿不愿意抬高,步幅也不愿意增大,导致1000米跑的时候速度难以提高。出现这种易犯错误的原因是上体前倾过大、后蹬阶段完成后小腿有意识后撩、髂腰肌力量差、膝关节灵活性和柔韧性差、大小腿折叠不足。因此,中职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1000米跑过程中的差异情况,及时纠正学生,时刻强调学生要将上体挺直。其次,要求学生加强髂腰肌的力量练习,髂腰肌的力量的方法有负重、支撑或行进间高抬腿练习,并且可以在前面防止标志物,要求抬腿必须达到要求的高度。还有一种办法可以有效地纠正这种错误方法:连续高抬腿跑过间隔90厘米―160厘米实心球20个。
四、跑步动作不协调,身体过于紧张,动作幅度太小
在1000米跑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存在跑步动作不协调,肢体柔韧性较差,并且跑步过程中由于过于紧张使得动作幅度太小。这种错误动作不仅不利于跑步,还容易拉伤肌肉,增加跑步疲劳感。这种错误动作出现的原因是由于中职生难以理解1000米跑的技术要领,无法平衡身体各个肢体的力量。一方面是由于中职学生身体各肢体柔韧性较差,对肌肉的控制能力较差,不会适时地放松肌肉。因此,中职体育教师要讲解清楚1000米跑技术要领,通过放松下坡跑和顺势跑练习,学会放松肌肉,增强身体各肢体柔韧性,比如慢压、拉伸韧带练习,还有大幅度踢腿摆动动作练习。
五、跑的过程不流畅,直线性差
中职生普遍存在耐力较差,1000米跑后半程都会出现跑步动作不流畅、直线性较差。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1000米跑锻炼少,耐力差。其次是跑步过程中头部姿势不正确,蹬腿及摆腿方向不对,两臂摆动用力不平衡,甚至会出现“八字脚”现象,导致两脚不能落地在一条直线上。因此,中职体育教师可以加强学生800米中距离跑练习,控制身体平衡程度,然后过渡到1000米跑。其次要求学生眼睛平视前方,强调跑步蹬腿摆腿动作协调,可以划直线按直线跑步练习。
六、结束语
中职学生练习1000米跑,坚持1000米跑,能够有效地提高身体有氧代谢能力,积极地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正确的1000米跑姿势和动作能够提升学生对1000米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地喜爱1000米跑,能够在1000米过程中体会到跑步的魅力,培养自我的坚持不懈、勤奋刻苦、坚强勇敢的优秀意志品格。中职体育教师要从体育内涵出发,带领学生掌握正确的1000米跑动作,引领全民跑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李伟.浅谈中长跑教学中易犯错误产生原因及纠正方法[J]. 体育时空, 2014,(23).
一、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
以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为重要目标,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已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自主合作探究法是适应这一教学目标的首选方法,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该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能使学生个性得到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理解、信任、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有充分展示和表达他们个性化的认识和见解的机会,并通过教师及同伴的评价和鼓励,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充分的自信,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挥自己的潜能,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
二、善于激活自主合作探究的动机
心理学认为动机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源泉、动力和原因,是在自我调节作用下,个体使自己的内在要求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一个完善的动机包括内在起因、外在诱因和中介自我调节三个因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最常见的组织形式是异质分组,同一个学习小组内不同学生处在不同水平和层次,他们的内在需求是不同的,但同时他们对任务特点的关注、对学习过程的价值意向是相同的,所以教师在学生学习动机中承担的外在诱因角色至关重要。为此笔者认为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习内容安排要适度,线条要清晰
教师要力求让每个学生都感到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必有所收获。比如探究“酶的作用受温度和pH影响”,这是典型的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在异质分组探究的情形下,自主探究实验原理、器具材料的选择、探究步骤的设计、动手操作、现象记录、结果分析、问题反思、表达交流等环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是不同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个学生都会从中获得学习的动力,因为在这些环节中,“总有一款适合你”。
2.把握好教学难度分层要求
学习目标的设置是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能力和基础不同,但如果从他们的切身体验出发去研究新的知识,那么对问题的探究就会有一种控制不住的欲望。如在学习完“基因工程”一节内容后,假定每个探究小组是一个电影摄制组,在教师给出一些背景材料后,要求学生分工合作拍出一部科幻电影来,在经过紧张而兴奋的磋商后,一支支包括编剧、导演、摄像、道具,甚至后期电脑制作的队伍就建立起来了,而且各自拿出了具体实施方案,并按工作角色重新分组开展了交流活动,虽然只是一次模拟的探究活动,但学生们认真的程度超出教师的想象。
三、精心设计自主合作探究的流程
虽然是探究,并且强调“自主”,但毕竟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学习方式,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为了使学生逐步熟悉并掌握这样的学习方法,笔者建议教师应当建立起与之相应的教学模式,使之成为一种真正的学习而不仅是活动甚至只是游戏。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是为了突出课题的重要性,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好的情境创设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使学生自觉进入“自主”的状态。不过,教师应当注意,学习内容更重于形式,不能为“合作”而合作,为“探究”而探究,使学生忙碌之后没有有效的收获,从而失去创设情境的意义。比如如果想让学生探究基因工程的意义,就大放侏罗纪公园电影视频,这样往往会喧宾夺主,把学生引到只想让恐龙复生的没有现实价值的“歪路”上去。为了开展有关环保的探究活动,用大量篇幅介绍上海世博会,结果让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分散,“探究”也就无法开展下去。总之,情境的创设应以课题为中心,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原则而精心设计。
2.自主探索,思考问题
这一阶段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查找资料、讨论等方法来完成,最好由教师或学习小组设计好与课题有关联的问题,以问题为导航开展学习。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如何围绕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中,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自己设计出以下几个问题:①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什么?②以一个营养级为例,能量是如何输入和输出的?③能量流动的特点是什么?④这个特点与能量守恒定律相矛盾吗?通过这几个相互关联、逐步推进、逐层深入的问题引领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问题最好从学生中收集,教师帮助整理、归纳和排序,使问题符合学习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吸引学生围绕问题保持思考、探究、讨论的态势,使探究活动得以有效地开展。
3.相互讨论,加深理解
这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特色环节,学生通过前一环节的学习对新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可能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如何帮助学生深化认识,排除盲点,查找错点?在这一阶段显得尤为重要,这个学习过程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细节,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疏漏,洞察学生学习中的误区,使学生的学习由表及里,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样。
相互讨论并不是随意讨论,教师在这个环节的主导作用应充分体现,小组内或小组之间的讨论要让学生的见解得到充分展示,不能成为个别学生的独角戏,同时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的独到见解,帮助对问题有思考但表达不畅的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4.指导评价,突破难点,强调重点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已能初步做到去伪存真,对知识已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但同时也会争论和迷惑。这时教师就要对教学重难点进行剖析,让学生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比如“光合作用”一节中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理解,“细胞呼吸”一节中各阶段的反应等,这些内容光靠学生的自主学习是难以深入的。
5.反馈练习
高中学生在学完基础知识后做一定量的习题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高中学习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知识的迁移和转化要求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步骤对教师的要求关键是在选编习题时能体现“基本练习、变式练习、能力提高、拓展运用”的不同层次,当然练习的过程也可以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进行,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成功,有所收获。
6.课后任务
高中生物教学的课后任务应突破仅有书面作业的局限。思考讨论、课外阅读、制作和实验、社会调查等形式都有助于学生通过课后学习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增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