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额资金审批流程范文

大额资金审批流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额资金审批流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额资金审批流程

第1篇:大额资金审批流程范文

一、工作要求

推进财务精细化管理要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针对目前财务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完善和改进,要求必须从细处着手,从每个人员做起,通过完善制度、制定标准、规范操作、明确责任、严格考核,促进财会人员养成一种良好的工作习惯,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保证制度有效落实,正确履行内控要求、有效避免财务风险,逐步形成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促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财务支持。

二、主要做法

1.梳理确定核心业务和关键控制点。紧密结合企业发展、市场变化、财务管控难度增加等实际情况,结合财务专业特点,选择大额资金使用、银行票据管理、对外担保、对外投资、子公司出资监管、成本控制、预算管理、内部往来清理、会计信息质量、税务管理、印章管理等关键业务为重点,理清每一项业务中的关键控制点,如对外担保业务的担保范围、审批流程、风险控制环节;子公司监管的产股权管理、资金使用、三会管理;会计信息质量中的财务报告披露、关联交易等关键环节,作为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突破口。

2.制定完善管理制度。对选择的核心业务首先找出依据的管理制度或企业规定,对依据的制度进行分析梳理,如与现行管理不相适应必须重新完善,对没有制度依据的重新制定。自推行精细化管理以后,先后制定完善了税务检查、大额资金审批、内部往来结算、子公司财务管理等多项财务管理制度,为规范管理、明确责任提供制度依据。

3.梳理业务管理流程。按照依据的管理制度规定,对照业务内容绘制业务管理流程图,在绘制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内部控制要求,明确每项业务的操作依据、每一环节管理要求、所属岗位、工作标准和备案资料等,通过将制度规定具体细分,落实到分管领导、责任科室和具体的工作岗位,制度执行时严格按流程操作,确保业务合法合规。

4.完善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结合科室工作职责,对各岗位分管业务进行梳理,明确各岗位在业务执行中的具体职责。同时,对照业务流程图中岗位职责和每一环节制定要求,制定出可操作的工作标准。如:对外投资业务中,投资管理岗位需要进行的“财务尽职调查”环节,工作标准规定要调查提交4项内容:①企业注册资本、股权结构、历史沿革;②企业近三年经审计的财务报表、财务状况、偿债能力等;③企业潜在风险,包括或有负债、未决诉讼等;④企业盈亏分析、经济效益、投资回收测算。不管是哪个财务人员做这项工作都要按照这一标准进行操作,都要收集提交规定的资料和报告,从而实现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5.实行业务编码管理。为促进管理规范化,对每项业务进行编码管理,如大额资金审批编码为“FF1501”,指“峰峰集团2015年第1项关键业务”;“FF1501A”此项业务的第一个环节;“FF150101”指2015年大额资金的第一笔业务。为了便于岗位交接和新会计人员按规定操作,将业务流程图置于各岗位桌面,按照流程化进行操作,同时将岗位环节与工作标准建立链接,如点击业务流程图中“FF1501A”标志,就能找到大额资金审批业务第1个环节的具体工作标准,便于不熟悉该项业务的人员操作与使用。

6.保留台账记录。对发生的每一笔业务,要详细载明其业务内容,按业务发生情况序时登记台账,明确专人记录并签字,做到可追溯、可查询,为今后工作标准化管理奠定基础。涉及到领导签批、基层单位上报事项的要保存原件;涉及到信息系统操作的要完善流程、权限和系统记录。

7.严格考核落实。为保证精细化管理工作顺利推进,制定了《财务精细化管理实施细则》,将精细化工作作为部门重点工作,进行百分制考核并与工资奖金联挂,每月重点检查是否按管理流程进行操作,是否按规定进行签批,工作记录和资料是否统一整理、业务台账是否序时登记等,达不到要求按规定扣分,同时要根据岗位职责分析责任,纳入科室和个人绩效考核,规范引导财会人员逐步养成按流程和标准操作的习惯,保证财务精细化工作稳步推进。

三、启示

第2篇:大额资金审批流程范文

(一)对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缺乏有效的考核标准

在审计实践工作中,笔者发现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忽视国有资产使用管理的现象,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往往局限于建账(卡)登记管理,或者只重视购置、不重视效益,导致购买的资产存在使用效率低下甚至闲置的情况。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尚未建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或资产管理人员。一些单位只注重向上级申请资金购置资产,忽视了现有资产的合理搭配和使用效益。此外,大部分国有企业在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上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由于净利润与实际应纳税所得额之间通常存在差异,企业为了节省人力,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时间上直接选择税法规定的最低摊销年限标准,忽视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使得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其实际使用状况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对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缺乏有效的考核标准正是造成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虽然已有部分市级财政部门及国资委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考核办法,但考评指标往往停留在被考评单位是否建立了相关制度或是否将资产购置预算纳入部门预算等较为浅显的层面,未对制度本身的执行情况及资产购置预算的合理性进行深层次分析,这使得考核内容流于形式,无法深入评价国有资产是否存在闲置、浪费及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更无法建立行之有效的国有资产绩效管理问责机制,直接影响到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效率。

(二)固定资产处置不及时造成严重浪费

行政事业单位在处理毁损、被盗及报废转让等大型大额固定资产时一般要经历以下5个步骤:(1)单位申报;(2)主管部门审批;(3)财政部门审批;(4);评估备案与核查;(5)公开处置。在审计实践工作中,笔者发现,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在会计账上仍然保留着被盗或已经报废不用的固定资产,有的报废资产甚至挂账3-5年之久。究其原因,相关单位在固定资产处置申报之后迟迟得不到财政部门或国资委的批复,而申请单位在未得到批复的情况下无法对该资产进行处置,更无法对其进行账务处理。由于报废资产无法得到及时处理,长时间的存放不仅造成原本应有的处置收益不断缩水,而且严重占用了申请单位的储存空间。此外,由于报废资产仍在账面反映,申请单位在申购新资产时将会受到影响。

二、对完善国有资产绩效管理提出的建议

(一)简化采购审批流程,加强事中管理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及部分企业的国有资产采购审批手续极其复杂,严重降低了国有资产的采购效率,因此,简化审批流程势在必行。然而在简化审批流程的同时如何保证申购资产的合理性,这需要加强申购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监督管理。用“事中监督”替代“事前审批”不仅大大提高了国有资产的采购效率,避免申购单位在等待审批过程中的机会成本浪费,还能对所购资产的使用管理起到积极的监督指导作用。财政部门及相关审批部门在资产申购审核过程中应尽可能简化审批手续,重点关注申购资产到位后的实际使用情况及经济效益,由申购单位在每个会计年度末自行提交大型、大额资产的使用运行报告,在报告中详细列明该资产目前的折旧、贬值、耗损及收益等情况,由各级财政部门及国资委等相关部门根据各单位提交的报告进行针对性抽查,确保国有资产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

(二)建立科学的国有资产绩效考核指标

1.考核申购资产的必要性。获取固定资产的途径包括购买、经营租赁、融资租赁及自行购建等,而不同方式获取的固定资产在能够达到相同使用目的的前提下所付出的成本是不同的。在对固定资产绩效考核中,首先应当考核单位所购固定资产的必要性。例如当单位所需资产为非经常性使用资产且耗损不大,则应使用经营租赁方式获取,又如当某些国有企业面对良好的投资机会且资金较为短缺时应当选择融资租赁。在对申购资产必要性进行考核时,应将着眼点放在无差别实现目标的前提下是否以最低成本获取该资产的实际使用效益。

2.对于经营性资产及非经营性资产确立不同的考核标准。经营性资产是指直接服务于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资产,也可以理解为该部分资产的使用将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这样的资产包括机器设备、销售场所、运输车辆等。非生产经营资产是指不直接服务于生产经营,而是为了满足维持办公基本需求或职工物质文化、生活福利需要的资产,如办公所需的基础办公设备及科研等其他方面使用的房屋、设备等资产。对于经营性资产,考核的重点应为权衡该资产为本单位带来的持续性收益与为该资产所付出的实际成本及机会成本之和的关系。这里所说的机会成本,指的是更换另一资产替代原有资产所创造的超额收益或多余损失,而实际成本指的则是为维护该资产正常运行所付出的人力物力。当该资产所带来的持续性收益大于等于该资产的实际成本与机会成本之和时,可以认定该资产的绩效管理处于较为良好的状态,反之则应重新考虑该资产存在的必要性。对于非经营性资产,则应当着重考核该资产是否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且是否及时得到适当养护。以非运输性车辆为例,考核的着眼点应落在该车辆的已使用年限与其实际耗损程度之间的关系上,考核该单位对国有资产的使用及养护是否合理适当。

(三)建立专业化国有资产处置机构,提高国有资产处置效率

目前我国大型大额国有资产处置审批时间普遍较长,有些报废资产长年挂账,得不到相应处理,间接引起申请单位经济利益的流失。相对于数量庞大的管理对象———各机关事业单位而言,财政部门有限的监督力量已显薄弱,难以对各部门的资产处置状况进行全面监督,而且财政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建立专业化的国有资产处置机构,引进、培养管理素质高、专业胜任能力强的资产评估及处置人员迫在眉睫。国有资产处置程序可简化为以下步骤:(1)由成立的专业处置机构对各单位申报处置的国有资产进行初步鉴定、出具鉴定意见及处置方案。(2)鉴定意见及处置方案报经本级财政部门或国资委等相关机构审批。(3)由专业机构统一对外竞标拍卖或进行相应的报废处理。这样做不仅可以大大缩短资产的处置时间,提高处置效率,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被处置资产不被低估、浪费。

三、结语

第3篇:大额资金审批流程范文

企业资金风险是指企业资金在循环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资金的实际收益小于预计收益而发生资金损失,进而造成企业运转不畅,甚至破产倒闭。企业在资金运营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受到来自于管理能力、业务处理、系统运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资金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和运营的过程中,资金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一、高速公路企业资金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具有投资大,成本高等显著特点,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不论是投资建设期间的资金投入,还是建成通车后的经营还贷,都会引起巨额的现金流。因此,在高速公路建设管理资金流量巨大的背景下,如何管好用好资金,有效控制资金风险,增强风险管理意识,探索有益的资金风险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二、高速公路运营企业资金风险的应对措施

1.加强员工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及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1)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

加大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力度,进行全员风险教育培训,促使每位员工树立较强的资金风险管理意识和法治观念,将资金风险防范和预警融入企业业务经营的每个环节。

(2)加强员工业务技能培训

有效控制资金风险,除员工自身职业道德之外,其业务素质和技能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员工必须不断强化自身业务技能,熟悉基本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的金融、财政和货币政策,熟练掌握财务管理、资本运营等理财知识技能,并密切关注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不断提升工作水平。企业定时组织员工进行业务技能培训,聘请专家对最新的政策、理论、知识进行培训和讲解。

(3)健全员工评价及考核机制

建立和完善员工的评价、考核和奖励等激励机制,涉及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只有实现员工所创造的效益与奖励直接挂钩,才能更好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重视对人才的选拔、任用、培训、监督与考核,把先进的信息化软硬件网络建设与培养造就一支能够脚踏实地、认真负责、政治业务素质过硬、敢于坚持原则的人才队伍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2.加强政策法规研究

加强政策法规研究是要及时掌握市场经济客观规律,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一是加强国内外管理信息交流,及时反馈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制定应对措施,避免经营风险。二是集中行业优势形成市场竞争能力,密切关注相关产业市场动态,加强政策研究和理论研讨,不断改革经营管理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手段和经营方式,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三是积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逐步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科学合理的收支分配体系,解决因人为因素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3.加强系统功能,完善软硬件及网络通讯功能

应不断完善资金管理网络平台的建设。通过提升业务软件功能,加大网络体系建设,逐步把企业结算中心构建成一个现代化的资金管理平台。体现“一个中心、两种控制、贯穿全程的资金风险管控”的理念,即以账户管理为中心,通过事前的资金预算/计划来控制事中的资金结算/交易,以授信额度控制信贷规模,以及贯穿全部业务流程的风险提示和控制。系统通过账户管理设置,可以对企业账户形成“收支两条线管理”、“统收统支”、“现金池”等不同的资金管理模式,并在日常资金业务(包括资金申请、支付、归集、划拨等)处理过程中与企业内部的预算管理、筹融资管理、财务管理建立内部勾稽关系,进行“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实时分析”,从而将资金业务处理和集中管控思路紧密融合成一体。

4.实时监控付款指令

在结算中心运行模式下,每笔付款业务均是以指令数据的形式通过系统平台的银企直联接口发至银行。每条指令包含收付款单位名称、账号、所在地区、开户行名称和代码、跨行标志等信息。在一些情况下,比如某项信息填写错误或是发生通讯故障时会导致付款失败。为防止重复付款,首先通过查询网上银行或电话询问银行以落实该笔款项的交易记录,其次分析失败原因,若因付款指令信息错误,则将该指令退回成员单位修改;若因网络通讯等原因未发送至银行,则需在保证通讯正常的前提下重新发送指令并实时进行监控,直到交易成功为止。

5.建立健全各项资金管理制度

(1)资金结算业务内控制度

一是需完善结算中心的组织结构,监督结算中心业务活动,优化结算中心的经营模式和手段,严格规范审批权限,建立以规范化的会计记录、监督制约、财务核对、谨慎安全为原则的会计控制制度,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财务、会计制度、会计准则进行操作,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客观性和有效性。二是建立严格并相互制约的支付审批制度,在保证各单位或部门权责的前提下,对所有经营业务实施多重控制和交叉检查,每一笔业务需经多人核对、审批。保证记账与复核、付款数据补录与审批、付款指令审批与指令发送等职责相分离,以实现业务流程岗位责任明确、工作程序相互制约。三是建立内部经营管理责任制和风险管理考核制度,确保风险责任到岗到人。同时建立以风险防范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稽核监察制度,定期进行内部监督检查,保证过程控制规范,保证各项措施的落实,并通过实行岗位轮换和定期审计制,严防内部工作人员职务犯罪风险。通过对业务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监管,把各种资金风险因素控制在萌芽状态或可接受范围内。

(2)资金预算管理制度

以企业年度财务预算为编制依据,建立资金预算管理体系。资金预算作为一种控制机制,可以有效地控制企业成员单位企业的收入及费用支出,是在分配资源的基础上,用于衡量、评价成员单位经营绩效,充当一种企业战略和经营绩效之间联系的工具,最终确保企业战略的实现。实施资金预算管理制度,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明确经营目标,而且为结算中心立足自身工作特性,调配、优化企业资源,找准工作重点创造了前提条件。首先,是资金预算的编制。按照期间划分为年度预算和月度预算,月度预算需在年度预算的范围内编制,编制预算一般宜采用上下结合的方式。首先由企业根据整个的发展战略提出预算目标,并将其进行分解下达给各成员单位,然后各成员单位结合自身情况编制各自的预算草案,最后由企业预算管理委员会对各成员单位的预算草案进行汇总和审核,并召集各成员单位进行预算的沟通协调与调整,最后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其次,是资金预算的调整。各单位在特殊情况下需调整资金预算的,可采用预算追加的方式,追加的预算必须经各级审批后,方能在新追加的预算项目内进行支付。再次,是资金预算的执行与考核。对比各单位预算数据与执行数据,出具文字报告,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并根据执行率对成员单位定期进行全面评价和考核。

(3)备用金管理制度

备用金指各成员单位的日常零星费用支出及金额较小的采购支出,如小额的差旅费、招待费、邮电通讯费、办公用品采购等。加强企业及各成员单位备用金管理,目的是保障资金安全,规范单位备用金的操作行为。各成员单位在年度预算中须申报年度备用金使用限额,结算中心结合成员单位实际情况,核定每月备用金使用限额,该限额在一定期限内保持不变,如备用金限额与实际数误差较大,结算中心重新核定后及时调整。增加备用金的成员单位须先提出申请,经结算中心审核通过后,在下期按重新核定的备用金限额拨付。各成员单位根据各自备用金额度和当期使用情况,在预算中单独列示下期备用金拨付数,结算中心据此拨付补齐额度。特殊情况下结算中心也可以根据各成员单位申请即时下拨,备用金的下拨金额以各成员单位在结算中心的实际存款为限。

(4)大额支付管理办法

制定大额支付管理办法,目的是有效控制结算资金风险,防止利用大额支付结算进行违法犯罪、金融诈骗行为,维护成员单位的权益,保证成员单位存款资金的安全。成员单位因业务需要,需从结算中心支付一定额度资金至外部银行或企业或相互之间转账时,为协助企业及成员单位防范资金风险,结算中心向成员单位确认对外付款的额度达到一定金额,结算中心工作人员首先要核对指令中各项业务要素是否齐全、准确,然后电话联系成员单位财务负责人,核实无误后,提交结算中心或企业相关领导进行审批,完成支付指令流程后,打印结算凭证,并记录确认人。大额支付业务结束后,需对每一笔进行事后监督。每日业务终了,复核员须认真核对大额支付凭证上有无确认所记载的相关事宜,内容是否正确、完整,对于记载缺少的内容,应及时和成员单位联系,再次进行确认,保证记载内容的及时、准确、完整。核对无误后方可装订凭证。

(5)资金结算系统操作密码管理办法

对资金结算系统来说,操作员密码管理也是防范资金风险的一种方式。结算中心和各成员单位有权登录资金管理系统的操作人员分别设定用户代码和初始密码,通过其可登录并使用各类子系统。操作人员在使用系统过程中,为防止密码泄漏,必须定期更改密码。当遗忘密码或人员发生变动时,可向企业结算中心申请重新设置密码。各成员单位对安全认证机构提供的密钥(即CA证书)要严格管理,员工使用的密钥如需更改,要做好更改记录。

(6)坚持执行周例会制度

坚持实行周例会制度。在周例会上,总结上一周的工作完成情况,明确本周工作计划及安排,列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和解决办法,并落实到相关责任人。同时,派专人每日记录上线工作日志,跟踪记录上线工作内容、结算中心及成员单位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对于结算系统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各成员单位统一采用复制全屏加文字描述的方式反映,结算中心再与软件开发商和银行方面联系沟通,及时解决。通过每周召开例会、每日记录日志的新工作方式,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了企业资金安全和结算中心正常运行。

第4篇:大额资金审批流程范文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管理 内控制度 问题 对策

公积金内控管理制度是内部管理的一种形式。指公积金管理机构在遵守我国宪法和相关法规的前提下,同时根据自身的运营特点以及相关情况,如外部环境,自身能力,掌控资源等,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管理方法,目的在于防范大额资金运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保障相关人员的权益,提高资金运作效率,实现工作任务目标。因此,加强住房公积金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有效控制资金风险成为了目前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目前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内控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和数据现实,公a积金存在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于内部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不完善,或者不能严格按照流程进行管控,因此需要加大内部控制的力度。这里所说的内部控制是世界上普遍施行的一种内部管理方法,其主要的机制是通过内部职能、权利、责任、机构和人员的互相制约,互相制衡,达成相关的目标。方式是通过对从事业务活动进行制度管理等程序,是组织内部约束机制的主要内容,对维护正常的资金管理秩序,确保中心的资源和利益,尤其是防控大额资金风险,提升资源利用率,确保住房公积金事业按照既定的目标稳步前行,最大化发挥其效益,促进社会发展,稳定宏观环境。

(一)岗位职责存在问题,未能实现内部的有效制约和监管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公积金管理部门都仅仅根据自身的流程需求,设立了相应的工作岗位,虽然有具体的岗位分工和岗位目标,没有设必要的控制岗位或相互制约的岗位,不能实现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制约,加之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容易出现工作不认真、敷衍了事的情况。

(二)对内控管理不够重视,不够严谨,甚至很多都是限于表面形式

一些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在对重要决策,尤其是风险较高的重大决策上缺少内控管理,也没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容易造成重大风险隐患。如大额资金提取没有提高授权级别,向其他账户划转资金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没有提升审查级别。

二、住房公积金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和施行的意义

(一)有利于清晰界定权利责任,达成组织结构上的高效

科学的内控制度要想有效建立和实施,必然需要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设定最优化的内部流程和工作权责分配,明确各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做到部门之间人员之间分工明确,职责清楚,奖惩分明,纪律严明。

(二)有利于资源优化,达成经济上的效益

众所周知,公积金中心虽然也存储着大量的资金,并且掌控着这些资金的操作,但是它同一些社会上的基金等资金管理方式不同,它是公益性质,没有利润的诉求。然而,也正是因为它掌握着社会上集中的巨额财富,所以仍然存在着促使资源优化,提高这些财富的潜在的经济效益的职能。

三、构建住房公积金内部管理机制对策研究

(一)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并切实执行

一是要明晰权利责任,完善首长负责和授权制度。对于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内部人员的权责做明确划分和设定,按照岗位职责和业务分配适合的权限,避免越权越级的现象。二是要对现有资金进行严格管理,防止资金缺失、挪用、侵占、贪污等。公积金管理中心要规范操作流程,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内部制度的要求进行操作,对现有资金委托银行进行管理,详细记录来往账户和资金信息;对于公积金管理中心的相关的文档,资料,尤其是印章和票据等重要物品专人负责,分权管理,避免一人独揽,增加资金风险。

(二)严格依照流程进行审批和发放贷款,防止骗贷、冒贷等不良和违法现象

对借款人提出的申请进行严格审核和把关,实行首接负责的方式全控把控。管理中心应当对汇缴账户信息变更提取及转移个人资信评估、个贷担保、贷款审批等建立初审、复审终审三级复核制度,避免违规贷款违违规支取现象发生

(三)建立信息平台,充分实现信息共享

随着科技发展的进步,信息平台和建立越来越多地用于企业单位的控制管理体系之中。公积金管理机构也应重视这方面的建设,通过网络平台的建立和系统共享上的应用,提高内部控制的运转,确保资和资源方面的全面稳定安全。这里就要求我们在网络信息化方面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

四、结束语

我国的共公积金体制有效地解决了互助住房的问题,在社会上发挥了极大的效用,但是同时我国的公积金制度还不完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加强管理。通过内部管控制度,从事前审批,事中跟踪监管,事后总结完善的角度去建立内控的完整体系,才能确保资源安全,并促使资金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进而维护整个公积金体制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曦.关于住房公积金内控制度的探讨[J].经济视野,2012,(7):290,292

[2]王慧.加强住房公积金财务管理研究[J].会计师,2013,(5):41-42

[3]李芳.浅谈住房公积金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N].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2):35-36

第5篇:大额资金审批流程范文

一、构建资金集中管理体系的目标

近年来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如中石油集团、中国海运集团等在资金集中管理的实践中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对于各成员单位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企业集团而言,更应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明确目标,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的资金集中管理系统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构建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平台,实现集团内资金的集中管理、内部调剂、统一运筹和实时监控,有效防范资金运营风险,切实提高资金运行效率,降低资金成本。

(二)功能目标

1、银行账户管理

集团对各成员单位银行账户的开立、变更、撤销等情况进行审批,能够动态统计各单位的银行账号、账户类型、开户银行等信息和整个集团账户分布情况,通过控制银行账户控制资金运行。

2、资金结算管理

集团内资金收付只通过内部结算系统记账,不占用资金头寸;所有成员单位的集团外资金收入能够自动归集到集团资金总户,形成资金池;集团外资金支出需经逐笔审批后提交银行进行支付,未经审批不能支付;能够办理内部定期、协议存款、资金拆借并自动计息;每日进行银行存款自动对账。

3、资金监控

集团能够实时查询资金总量、资金分布情况和资金收支明细,支持多维度的筛选查询、分析和预警,如资金预算执行控制、资金流量与流向分析,大额业务统计,连续支付业务超限额预警、业务到期提示、票据库存与流转统计等功能。

4、融资管理

各成员单位可对融资信息进行分类录入、统计、多维查询,系统支持自动计息、付息提醒等功能,便于集团对整体融资情况进行汇总、查询和分析。

二、资金集中管理体系设计方案

建立集团资金集中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紧密围绕资金集中管理目标,从组织机构、账户开立、结算流程、管理功能等多层次、多角度进行设计和建设,形成组织严密、架构合理、功能完备、方便高效的资金集中管理体系。

(一)建立资金管理平台

企业集团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后,仅依靠单纯的职能部门难以实现对各成员单位的资金运行进行系统的监督管理,有必要设立具有内部银行功能的资金结算中心作为集团资金管理平台,行使集团银行账户管理、资金结算管理、资金支付审批、资金运营监控、内部账户记账、内部资金拆借、存量资金运营、银行票据管理等职能,受集团职能部室业务指导和监督,介于商业银行和各成员单位之间提供纽带式服务。

(二)开设集团账户

对集团各成员单位现有银行账户进行清理,各成员单位统一在集团规定银行开设实名制集团账户,其中资金结算中心开设银行总账户,各成员单位按要求在其中的一家或几家银行开设子账户,并与集团总账户建立隶属归集关系。各成员单位均在资金结算中心开立对应的内部账户。

(三)实行银企直联

集团各成员单位、资金结算中心与相关银行签订银企直联三方协议,实现各成员单位资金在集团账户中自动归集和网上支付,建立集团内成员单位――资金结算中心――外部银行三位一体的快速资金运转通道。

(四)采用先进的资金管理系统

集团企业实行资金集中管理需引进先进的商用资金管理软件,具备直观、快捷、完善的银行账户管理、资金结算管理、银企直联集成、资金监控、融资管理、账务系统衔接等功能,实现以资金结算中心为平台对集团各成员单位资金运行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

(五)确定资金管理模式

从合规性、风险控制、成本节约、精细化管理等多角度进行综合权衡,集中结算型管理模式是目前较为先进的资金管理模式,是资金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

(六)规范资金业务流程

以集中结算型资金管理模式为例,当各单位对外收款时,由银行将资金由各单位银行账户自动归集到集团总账户;当各单位需要对外付款时,按笔填制付款申请,经单位内部稽核后,提交资金结算中心进行业务审批,结算中心根据资金预算、资金头寸、大额查询等多方面审批通过后,将付款指令发送银行,由银行自动完成将资金从集团总账户划转资金到单位银行账户,再对外支付的联动支付程序。

(七)完善资金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是实行有效的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重要保障。资金管理制度应明确集团资金管理模式、资金管理机构和相应的职责权限、各成员单位的权利义务、资金业务审批权限等内容,对资金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规定,严格落实“分级分权审批”、“事中稽核”等内控要求,确保集团资金运行合法合规,避免差错和舞弊的发生。

第6篇:大额资金审批流程范文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信社改革;小企业贷款

中图分类号:F830.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8-0061-03

一、全辖农村信用联社小企业贷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信贷投入不断加大,贷款覆盖面和供需比例不断提高

截止2007年6月末,全辖农村信用社小企业贷款余额7.27亿元,同比增加3亿元,增幅70%;小企业贷款累放额占各项贷款累放额的28.7%;小企业贷款户数9687户,同比增加5290户,增幅120 %。全市个体工商户贷款全部都由农村信用社提供,而且小企业的信贷供需比例达到了85%以上。

(二)业务流程再造,实现小企业贷款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一是先后制定出台了《小企业贷款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及《考核奖惩办法》等制度,就小企业贷款的基本原则、贷款种类、期限、限额、程序、利率档次等做了详细规定。二是开设了小企业放贷大厅,合理确定办理时限,专人专柜办理,逐笔登记归档,单独考核奖惩。三是完善了信贷营销激励机制和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制度,科学合理地制定了信贷人员发放、回收贷款的综合考核办法。四是实行“信贷标兵”动态管理制度,每月设定100元浮动奖励工资,激发信贷人员拓展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三)积极开展小企业信用评级和风险定价探索

一是部分联社通过信用评级将小企业分为A、B、C三级进行差别授信管理,对A级企业会给予5-10%的利率优惠。二是在贷款期限上适度放宽,在评级有效期内,允许小企业按照最高授信额度,随用随贷。三是对小企业贷款的利率定价,按照“企业贷款风险水平+资金成本+资金管理费用+税负+预期收益”测算确定为9.02%―13.5%不等的利率档次,对银行存单质押贷款基本执行基准利率。

(四)适度放宽贷款审批权限,提高审批效率

一是根据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适度放宽贷款审批权限。如乌拉特前旗联社,将三个城区社的单笔贷款最高审批权限由10万元调至30万元,2个郊区社由10万元调至20万元,其余农区社由5万元调至10万元。二是针对农区社办理抵押登记不便的实际,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行了保证担保贷款。三是简化手续,缩短小企业贷款审批时间,每笔贷款从受理到发放一般不超过5个工作日。

(五)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打造小企业信贷品牌

一是以临河区联社为例,推出了“优良客户大额联保贷款”,即由当地5户以上信用评级为优秀的农村小企业联户担保,就可获得单户最高为10万元的贷款。该社还以收费权质押的担保形式为1家城市供热企业发放贷款450万元。二是以五原县联社为例,在试办公务员贷款的同时,由种养协会担保,向塔尔湖镇养猪专业户发放养殖贷款14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是以乌拉特前旗联社为例,试办了以工资帐户为担保的贷款和商城集个体联保贷款等小企业贷款业务,也取得了良好的效应。

(六)银政联手开创小企业贷款绿色通道

一是政府通过积极争取多方协调,降低了小企业贷款收费标准,减轻了小企业的融资负担。如临河辖区,20万元以下小企业贷款可免收登记和评估费;杭锦后旗将原房屋抵押评估5‰的收费标准,降为按评估价格分3‰、2.5‰、2‰三档计收,并对信用户实行三年一次性收费,大大减轻了贷款户的负担。二是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信用社清收干部贷款和村镇贷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信用环境逐步好转。

二、辖区农村信用联社小企业贷款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通过金融服务和信贷产品创新,有效解决了信用社放贷难与农村小企业难贷款的矛盾,实现了社企互利双赢

巴彦淖尔市部分地区尤其是临河区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一批涉农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仅“优良客户大额联保贷款”创新业务一项就支持336位客户,金额达2806万元,支持新投资项目215个,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1600多人,实现产值9000多万元,不仅缓解了资金供需矛盾,而且增加了信用社的收入实现了社企互利双赢。

(二)农村信用社资金流动性增强、信贷管理水平提高,同时也降低了贷款风险

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和产品创新,小企业可以在核定的最高授信额度内周转使用贷款,信用社信贷资金的流动性客观上增强。同时贷款手续的简化和审批权限的放宽,使化整为零贷款大幅减少,加上信用评级、联户担保、责任追究以及贷款“三查”制度的严格实行,实现了风险控制关口前移,贷款偿还率由以前的的80%―85%提高到了98%。

(三)信贷政策连续稳定,提高了客户忠诚度

信贷市场中,大型银行受政策影响大,市场退出常常进行“一刀切”,给企业带来的被动和损失较大,而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政策相对稳定,只要企业的经营效益好,就能获得持续的信贷支持。以内蒙古乌梁素海誉博禽业有限责任公司为例,该公司2005年初建厂时注册资金仅500万元,通过农村信用社两年多的大力扶持,注册资金已达4000万元,资产规模6187万元,已成为内蒙古西部区最大的禽类加工企业。

(四)有效遏制了民间借贷,增强了农村信用社的市场竞争力

以前,小企业尤其是个体工商户的资金需求大部分通过民间借贷解决,民间借贷的活跃给当地金融市场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农村信用社 “优良客户大额联保贷款”等小企业信贷产品的成功推出和顺利推广,填补了农村小企业金融服务空白,有效解决了农村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民间借贷的发展,为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逐步放开的情况下赢得了市场主动权。

(五)提升了农村小企业的诚信意识,带动 “信用村镇”建设向纵深发展

目前“优良客户大额联保贷款”等小企业信贷产品的示范效应已经在巴彦淖尔市的农村地区发酵升华,资信越好的客户在信贷服务中得到的待遇越高,无形中引导着农村信用环境的形成,农户和农村小企业对此反响热烈。

三、辖内农村信用联社小企业贷款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资金实力不足,部分联社对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不从心

虽然近几年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的投放力度和信用社内部调济拆借资金不断加大,但从调查情况看,部分信用社因资金实力弱,支持农牧业生产和小企业发展的能力不足,个别城区基层社资金缺口高达2000万元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区经济和小企业的发展。

(二)小企业贷款工作发展不平衡,落实“六项机制”有困难

一方面由于个别联社认识不到位,对小企业贷款缺乏主动性和营销的积极性,推进工作进展缓慢,“六项机制”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另一方面从“六项机制”建设要求看,虽然辖内经济活跃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推进小企业贷款工作成效显著,但农村信用联社对小企业贷款单独核算的要求,暂时还难以完成。原因有二:一是部分城乡结合地区的信用社业务量较大,而且有部分农贷转为商用,存在鉴定困难;二是信贷员素质较低,对小企业贷款的管理仍沿用传统的农贷管理模式,对企业信息掌握不够,财务状况缺乏专业分析。

(三)业务创新力度仍需加强,小企业贷款覆盖面仍需继续扩大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涌现出许多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和企业,规模小但效益可观,资金需求迫切,尚无有效的融资渠道。以脱水蔬菜项目为例,仅临河区就有100多家,每户投资额30―50万元。该类企业生产季节性强,生产期间资金需求量大,但抵押物普遍不足,加之分布分散没有形成行业协会,难以找到合适的担保形式,资金需求主要靠民间借贷来解决。所以农村信用社还应继续探索创新业务品种,满足该类企业的资金需求,提高小企业贷款覆盖面。

(四)信贷管理方法有待完善

农村信用社在对企业的优劣和业务风险的识别判断上还缺乏相应的经验,特别是对成长期的小企业风险程度尚未有成熟的判断办法,仍单纯以规模的大小来判断企业的实力,靠第二还款来源来控制贷款风险,强调抵押担保,将风险大小与是否有抵押以及抵押的充足性划等号。此外,受信贷人员数量和业务水平的限制,对成长期的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信用程度等非财务指标情况缺乏全面衡量。

(五)历史包袱沉重,制约了信用社小企业贷款工作的快速发展

虽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双降”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不良贷款基数仍然很大,目前不良余额有7.37亿元,占比高达13.01 %。而且存量不良多为倒闭、外逃或手续不全的贷款,基本无法收回。抵贷资产数额大,变现损失严重。以巴彦淖尔市一家资产质量和效益较好的联社为例,截止2007年5月末,抵贷资产余额达4600万元,严重贬值,如进行变现则收回的部分不及原贷款的十分之一,加之各类税费,损失将十分巨大。

(六)政策扶持难以落实到位

以临河区农村信用联社为例,按照政策要求,全辖保值贴补息应为473万元,而截止到目前,当地政府部门实际补息到位仅有110万元,仅占保值贴补息总额的23.3%。

(七)小企业多头开户、多头贷款现象严重

小企业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机制灵活却不规范,决策集中却不科学,过分重视资产和规模扩张,往往在资本不充裕或者高负债情况下,多头开户,多头贷款,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的贷后检查和跟踪管理不能给予很好的配合。甚至为了偷税而向金融机构提供虚假财务报表,致使信用社决策判断失误,给信贷管理和风险防范带来困难。

四、进一步推进小企业贷款工作的建议

(一)政府部门应加强指导和协调,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条件允许的区、县级财政应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设立小企业发展基金,并研究完善有关税收扶持政策。二是在政府部门的指导协调下,成立商业性和互信用担保机构,改变目前担保机构少、资金实力小,担保品种少,抗风险能力弱的状况,为小企业贷款提供便利。三是各企业监管部门要改进监管方法,公开监管制度,提高监管水平,促进小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健全财务制度,实现规范化经营。

(二)完善农村信用社评级体系

农村信用社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制定符合小企业特点的评定标准和贷款条件,充分满足小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第7篇:大额资金审批流程范文

一、“贷款新规”带来的影响

(一)有利于节约企业财务成本,加快资金运转。过去商业银行营销的一个策略是请求企业配合银行借贷并放在银行账户上,以获得资产和利润的扩张,而企业在需要资金时也会根据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需要提供“符合要求”的报表,银企之间实际上形成了一种“默契”。而“贷款新规”要求的“实贷实付”将打破这种“默契”,使银企关系回归到市场经济的契约轨道上来。借款企业根据“实贷实付”的原则,将实施“量入为出、量用为借”的信贷理念,即需要多少资金才能借多少钱,用多少资金即支即划,过去企业把信贷资金放在账上闲置的现象将一去不复返,借款人也因此节约相应的利息支出和财务成本。

(二)有利于遏制贷款资金挪用现象,提高贷款质量。近年来,贷款挪用甚至进入股市、楼市在部分商业银行中时有发生,给银行造成巨大声誉损失的同时,也加大了信贷风险,甚至还形成了不良贷款。事实上,借款人按照贷款约定用途使用贷款是信贷发放的最基本前提条件,也是贷款协议和诚信申贷的基本出发点。离开了这个基本前提,信贷投放越多,贷款损失的风险就会越大,就越会偏离贷款有效投放的基本命题。“贷款新规”提出“实贷实付”的贷款资金支付模式将促使商业银行实施更为精细化的贷款用途管理,它将贷款直接划入交易对手账户的做法,能有效遏制信贷资金挪用问题,确保信贷资金真正进入实体经济,防止违规流入股市或楼市。在遏制资产泡沫的同时,银行的信贷风险也将得到更为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建立防范不良贷款的长效机制。

(三)有利于银行整合业务流程,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从近年来不良贷款损失的情况看,一笔贷款管理不善就可能造成巨大损失。“贷款新规”的实施,不仅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管理流程、贷款支付方式等影响重大,而且将对银行业机构的绩效考核机制、同质化的市场定位等都会产生深刻而持续的影响。“贷款新规”要求的“实贷实付”原则将改变商业银行“重放轻管”、“重贷轻管”的现象,改善贷后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二、基层农发行执行“贷款新规”中存在的问题

(一)短期贷款需求测算与借款人申报金额存在差距。产生差距的原因,一方面,由于贷款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其在银行融资有很大的正相关性,如果贷款企业以往没有在金融机构融资,而融资测算依据其上年度销售收入来测算流动资金缺口,必然与其实际需求存在偏差;另一方面,个别民营企业有可能为了规避成本或是为了获得贷款而虚编财务报表,如果根据其财务报表上的指标来测算其流动资金缺口,也将导致与其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

(二)现行审批制度制约短期贷款采用“受托支付”方式。流动资金贷款采用“受托支付”存在支付笔数多,金额小的情况,而农发行现行信贷审批和资金汇划方式导致整个贷款流程、资金支付流程较长,实际操作中对于流动资金采用“受托支付”困难较大。农发行现行一般的贷款流程是:“贷前条件落实后,基层行逐级向上级行申请贷款计划,贷款计划批复后,由基层行向贷款审批行申请发起贷款CM2006流程;贷款审批行经过调查、审查、签批等5个环节完成合同签批流程后,基层行根据签批意见与企业签订借款合同:随后基层行根据企业提款申请在CM2006中发起借据流程,再次经过调查、审查、审查复核、有权签批人签批4个环节完成借据签批;最后企业填制借据,农发行会计入账提款。”整个贷款支付流程较冗长,再加上农发行网点规模小,客户交易对象往往在他行开户,企业发起大额跨行支付需提前一天向农发行申报大额支付计划,否则将因资金准备不足无法汇出。上述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延误,都可能导致资金不能按期支付,现行制度下对流动资金采取“受托支付”将可能影响到企业的资金使用。

(三)“派生存款”减少,短期内影响基层行综合收益。由于贷款直接支付至借款人的交易对手,借款人不能把信贷资金控制在自己的账户上,原有的贷款“资金池”被打破,派生存款减少,对基层行存款业务影响较大。原先的“派生存款”将流向哪里呢?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因农发行网点少、结算不方面,企业存款可能流动到网点多、客户基础好的其他国有大型银行。另一种情况是即使存款仍在农发行内部转移,也将在不同分支机构间流动,向区域位置好、结算便利的行集中。这势必要求基层行的存款营销方式必须改变,过去“实贷实存”下将存款、贷款一网打尽,争取到一个客户就可以同时获得存款、贷款“双增”的情况将不再适用。

三、基层行执行“贷款新规”的对策

(一)加大行内外宣传培训与辅导力度。积极营造贷款新规良好的内外部实施环境。一方面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充分评估“贷款新规”对客户关系带来的影响,包括可能出现的风险,对重点信贷客户、优质客户指派专人进行培训,加强对客户的沟通与宣传解释,使广大客户了解“贷款新规”并没有提高获得贷款的门槛或使程序变得繁琐,而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加强内部员工辅导,组织针对性较强的岗位培训,防止员工因新规采取了严格的监管制度、加大了责任追究和处罚力度而产生“惧贷”心理。

(二)合理测算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基层行在贷款环节应按照《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明确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主要是基于借款人日常生产经营所需营运资金与现有流动资金的差额确定。在实际估算过程中,应参考《贷款需求量的测算参考》的公式,结合客户性质、实际经营情况、未来发展状况,综合考虑新设法人、小企业融资、季节性生产、订单融资等多种情况,合理预测各项资金额度。

(三)严把贷款支付审核环节,加强资金使用的延伸监控。对贷款发放,资金支付等环节,农发行已经下发了较为完善的支付办法和审核制度,基层行应该严格执行,以“贷款新规”的规则、流程为准绳,合规操作,确保贷款资金按照监管办法要求进行支付,最大程度地发挥支付审核对贷款资金流向的控制功能,促进“贷款新规”的有效实施。同时,应加强对贷款资金使用的延伸监控,确保贷款资金用途合规。尤其是对集团客户分借统用、统借分用以及通过财务公司统一对外支付的情况,基层行应通过支付后追踪资金动向,实物是否按期交易,对贷款资金实行延伸监控。

第8篇:大额资金审批流程范文

关键词:资金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安全隐患,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同时也带动各行业的发展,铁路施工企业的发展近年来本就很迅速。因而资金的安全管理也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一些铁路施工企业资金的安全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施工企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资金安全管理。

一、加强资金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施工企业加强资金管理,强化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以保持施工生产各环节资金供求的动态平衡。施工项目应将资金合理安排到采购、生产、上缴等各环节,做到实物流和资金流的相互协调、资金收支在数量及时间上相互协调。施工项目的资金由于流动性很强,出现错弊的可能性更大,保护资金安全的要求更迫切。

施工企业资金管理以资金收付业务为基础,所有的资金收付均应有真实的业务发生,不能凭空付款或收款。收款业务主要是向客户收取工程款,同时向客户开具发票,不得有收款不入账的情形。付款业务涉及公司经济利益流出,是资金管理的重要环节,集团公司要求各分子公司严格履行申请、审批、复核、支付的业务流程。

二:

三、施工企业资金管理上存在的安全隐患

通过对话交流,检查管理流程,抽查工程合同、翻阅会计凭证、核对大额联签审批单等相关资料,归纳总结了铁路施工企业资金管理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资金安全管理意识不强。某些铁路运输企业的资金管理部门对资金的使用安全重视不够,资金安全管理意识淡薄,风险防范意识不足,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失控,监控措施落实不到位,尤其是车务系统的进款窗口单位,日常现金量较大,部分职工,甚至领导对资金安全防范的意识淡薄,资金安全风险较大。

2. 银行账户清理进度有待提高。

铁路运输企业的应收、应付账款数额较大,尤其是长年累积的未提账单的清理及三年以上的对路外单位形成的应收账款的清理是当前企业的难题,一方面营运资金短缺,应付账款不能及时支付,造成企业的信用和盈利能力下降,增加了资金的风险;另一方面,铁路企业由于经历多次国有企业改制和企业整合、撤并,遗留很多尚未注销的企业和待撤销的银行账户,大大增大了银行账户的资金风险。

3. 工程款项回收效率低下,垫资施工现象普遍,现金流占用情况严重。

建筑施工企业为了成功承接建设项目,相互大打价格战,甚至愿意以垫付工程款进行施工的条件来赢得客户。这样的恶性竞争方式,一方面加重了建筑施工企业的弱势地位,同时也损害了整个建筑市场的发展前景。可以说,通过这种方式承接的工程项目,不仅难以给企业带来真正意义上的盈利,甚至还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资金紧张,这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是十分危险的。

4. 资金使用未能严格按照预算执行。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大多数虽然制定了相关的预算编制制度,每年也能按时编制资金预算计划,但是这项工作往往都流于形式和表面,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项目主管人员没有认识到资金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在业务流程中,不按计划支取资金、随意修改资金用途等现象时有发生。不规范的操作不仅增加了资金管理的难度,还会导致计划金额与实际金额产生严重偏差,大额的超支会导致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费用失控,建设项目亏损。

5. 资金占用结构不合理引发的安全隐患各铁路运输企业,特别是机务、车辆系统,为机车、车辆运行、检修储备的一般材料、机车配件、燃油等存货资金超储现象严重由于机车、车辆转型等原因造成的存货积压等占用大量资金,导致资金流动性差,资金周转困难,导致资金使用效率降低。

6、法律诉讼引发资金安全隐患。在建筑施工企业的日常资金管理工作中,有不少项目负责人的法律意识还十分淡薄,缺乏法律风险意识。在项目进行前签订确立经济责任的法律文书中,负责人对于合同各项条款的严谨性、规范性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甚至连付款条件、违约责任这些对于建筑施工单位来说至关重要的保护条款都没有明确界定;还有一些企业为了快速承接项目,签订合同前不仔细考察业主的信誉和能力,结果导致工程款的恶意拖欠。这样的盲目签约十分容易引起纠纷甚至法律诉讼,大大增加企业资金回笼的难度,威胁企业的资金安全。同时,因资金不能及时回笼,造成不能及时偿付各类债务,与供货商、分包商的诉讼时有发生,经常出现银行账户被冻结现象,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

三、加强资金安全监管,防范资金管理风险的几点建议。

1.加强规范资金流向的合理性。

首先,对外支付款项必须从本项目临时账户或公司基本账户支付,不能借用其他单位账户支付。比如,某项目在支付所欠分包单位款项时,没有通过本项目临时账户支付,而是通过与项目有资金往来的材料供应商账户支付,事后,与该分包单位发生经济纠纷,分包单位拒不承认收到该笔代付的款项,就会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

其次,对外支付款项必须支付到发票列明的销货单位的银行账户。支付时要确保三个“一致”,一是发票上的销货单位必须与购销合同上的销货单位一致,有些时候,合同时跟“甲公司”签订的,而提供的发票却是“乙公司”的,即借用发票问题,这是不允许的。另一个“一致”是资金的去向必须与发票上的销货单位一致,要严格按照发票上的销货单位的账户付款,且不能支付现金。第三个“一致”就是资金的去向和购销合同上的销货单位一致。

最后,用转账支票付款要取得银行进账单的回单联。很多施工企业用转账支票形式付款时,只用转账支票的票根作为付款凭据,银行资金的真正去向无法掌握。

2.资金审批环节是关键控制点,对大额资金严格把关。

把资金审批环节作为关键点,是为了控制资金的流出,施工项目的资金使用必须与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财务部门应对申请支付的款项是否超合同、超验工进行审核;对工程进度款和结算款的支付方式、时限、额度是否与合同约定相符,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审核;对工程质保金是否按规定或合同约定比例和时限预留和返还进行审核。

3.加强银行账户管理,实行集团公司资金监控管理模式。

银行账户的开立应当符合企业经营管理实际需要,禁止施工项目自行开立账户、随意开立多个账户。施工企业应当定期检查、清理各施工项目银行账户的开立及使用情况,发现未经审批擅自开立银行账户或者不按规定及时清理撤销账户等问题,应当及时处理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资金监控是集团公司对子公司资金存量和流量的监控,是集团公司对分子公司资金管理的核心。资金监控的目标归根结底是提高资金效用,使资金在可控范围内快速流动,实现效率和效益双方面的均衡。集团公司对各分子公司银行账户实施了账户余额监控的措施,通过手机短信方式,每日监控各分子公司账户资金流入流出情况,详细掌握资金动态,通过拨付往来资金实现资金统筹管理。

4. 加强合同管理,强化合同订立前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应注意防范工程施工合同订立前的法律风险,加强市场调研和对招标文件和施工协议的审查,认真核查对方的主体资质,明确约定违约责任等,订立完备规范、切实可行的债权合同。

优化铁路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既需要对当前经济形势、行业状况宏观考虑与把握,同时也需要系统筹划,从细节着眼,逐步改善。通过以上调研分析来看,企业资金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以完善的内部控制作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根据行业当中所涉及的主要业务流程制定出适合自身的资金管理制度,同时运用监督制约机制,最大限度地消除差错,杜绝舞弊,保护资产安全,优化资产结构,从而提高铁路建筑施工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和资本。

5. 加大资金集中管理力度各财务资金结算中心要进一步加大资金集中拨付、管理和监控力度。财务资金结算中心要建立严密的规范、高效安全的资金管理业务流程,堵塞管理漏洞。并要建立健全资金安全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机制,加强对铁路施工企业的资金拨付管理,监督资金的运用,建立科学规范的资金拨付机制。6. 严格规范和加强银行账户管理铁路施工企业必须按铁道部、铁路局要求,规范银行账户管理,按规定程序在结算中心开立账户,严禁在结算中心以外的金融机构开立账户,已经开设的要按规定予以清理,严格落实统一归口管理要求,改变资金支付管理不规范、资金运行管理链条短、潜在资金安全风险点多的状况。7.加强资金预算管理铁路施工企业要按照实际生产需求编制资金预算,并与企业的全面预算相衔接,指定专人监督资金预算的执行情况,严格控制各项资金的使用不超预算,杜绝不合理支出,加强资金安全的管理,防范资金风险。

结束语:综上所述,铁路施工企业资金管理虽然面临着诸多隐患问题,但资金安全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生命线,所以只有不断加强铁路施工企业的资金安全管理,保证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1]张继玉,铁路施工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探析[J]经济生活文摘,2012,12(3):13一15

[2]段明辉,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开展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2(15):7一8

第9篇:大额资金审批流程范文

关键词:资金预算编制;资金集中管控

中图分类号:F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2

一、项目实施背景

随着企业对资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精心设计融资计划,合理安排资金使用的时间进度在当前财务管理中具有相当重大的意见义。

二、项目实施目标

最终实现以总部为资金配置和管理调控中心,建立全面集中、统一管控的“资金池”。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规模效益和协同效应。推行集中支付,减少资金沉淀。

三、项目实施过程介绍

(一)月度现金流量预算,量入为出的第一步

为了管好资金,首先要强化月度现金流量预算的要求,建立和推行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机制,并为合理编制融资计划提供依据。因此,项目起点首先设计月度现金流量预算。

月度现金流量包括了现金流入及现金支出,其中现金支出又分为工资性支出、工程投资性支出、费用性支出、材料采购支出、税金支出、营业外支出等。因此需分别设计表单来进行编制。系统分别设计了13张表单以满足编制的需要。表单样式如图:

由于涉及到全省近二十家单位需要填报数据,为了减少系统配置的复杂性,设定在省一级财务部、地区级财务部、地区局业务部门三个级层来分别进行数据填列及审核工作。对于一些如收入等相对复杂的流程,仅需由财务部门在系统中填报最终数据,其他数据在系统外完成。流程如下:

1.地市级单位业务部门填列完上述表单后,传递到地市级单位财务部。2.地市局财务部审核完成,汇总成月度预算报表传递到省一级财务部相关处室。系统自动将工程表单流转到资产管理岗位,其他表单流转到预算管理岗位。3.省公司财务部相关岗位,对所有地市级单位上报的预算报表进行汇总审核,如果对某一地市单位所报预算发现差异,可将单据回退到基层单位,地市单位需将预算重新调整后再传递。反之审核通过后,将形成全省范围内的月度现金流报表,同时在系统中进行并锁定。

为了使月度现金流量编制与年度的预算有相对应的联系,防止随意扩大支出范围,设定了月度资金预算编制细度,即基建工程类预算按工程项目受年度预算控制,按采购订单编制月度预算;其他工程按项目受年度预算控制,分批或按项目独立申请月度预算;其他损益性费用按项目受年度预算控制,按项目申请月度预算;

此步骤关键任务:

工程项目、采购订单数据能从财务管理系统自动获得,填报业务流程确定、账号整理授权。

(二)支付控制,月度预算发挥作用的关键点

为了使资金支付受到月度现金流量的控制,系统设计资金支付申请时数据由已的预算同步而来,并受现金流量预算的控制;付款申请发起由用款业务部门发起,财务部门审批;支付申请审批后采用电子支付的,系统自动生成电子支付通知单;电子支付指令审核通过后传递到银行结算系统,由银行通道进行支付处理,并向财务应用系统反馈支付状态并自动生成财务凭证。系统提供对支付申请流程分支条件、控制强度、控制方式自行配置功能;通过流程分支控制业务是否集中支付、限额额度审批。

关键任务:月度现金流量与资金支付的关联。

现金流量预算要与中电财的资金支付系统有效对接,依据现金流量预算对各单位的资金支付行为进行在线监控。(既有上报过月度预算的项目才能填报支付申请)

1.资金支付申请应受月度现金流量预算的强控制,无预算不能申请;

2.通过关联方案建立月度现金流量预算单据同资金支付单据的关系;

3.支付申请从预算编制结果中选择生成,支付业务对象(工程、合同等)与预算科目和维度存在对应关系;

(三)资金体系,实现资金集中管理的前提

以企业内部金融机构作为资金池运作的载体,依托工、农、中、建4家银行的现金管理系统,建立以资金池为核心的账户管理体系进行资金归集。

应用企业内部金融机构资金结算系统平台搭建与商业银行信息沟通的通道。资金结算管理是承接财务应用系统与各商业银行业务系统之间信息交互的结算信息中介,依托现有业务运营系统,建设成资金结算信息交互处理中心。同时,开发财企接口,对内与财务应用、营销管理应用等进行衔接;开发银财接口,对外与各商业银行的应用系统进行衔接,实现企、财、银三大系统间的经济业务信息无障碍双向交互。

(四)集中支付,减少资金沉淀的方法

为了尽可能减少基层单位的资金沉淀量,将大额资金的支付统一到省一级层面来集中支付,地区级单位只保留少量的营运资金。明确了需集中支付的内容:

1.集中采购的设备及大宗物资支出;

2.限额以上工程款支出;

3.集中办理的财产保险费支出;

4.其他需要集中支付的款项。

(集中支付限额由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原则上不超过50万元。)

四、项目实施步骤介绍

召开启动大会,确认实施计划、上线范围

开展差异分析,现状问卷调研

流程收集、银行数据信息收集

完成差异分析报告并确定流程

系统账号流程配置

不断改进系统控制实现方案

确定数据接口方案

按口通讯测试

管理报表开发

系统文档整理

最终用户培训

五、系统设计中功能的实现

为了满足项目实施的初衷,并使得上线后使用的便利性,对系统开发时的功能作了事先的规定。

提供导入编制数据功能,支持EXCEL文件的数据交互。用户可以手工编制预算,可以根据定义的取数公式自动获得编制数据进行修改。

支持预算数据通过接口获取,以减轻数据录入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可以根据需要自动获取上年或上期的预算数和实际发生数并进行运算。预算编制人可以查看预算的流转情况或者审批状态。

提供预算编制的版本管理功能。

手工录入时支持预算表暂存;提供打印、导出、预览等功能。

对资金预算的执行结果,可以进行资金预算和实际支付情况的对比分析,找出预算偏差原因,不断提高资金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准确性。

六、项目实施中需重点关注的事项

1.与财务核算系统工程主数据的同步问题,因为各单位对工程管理水平不一样,项目控制细度也不一样,因此主数据的取得需要事先对各单位的工程管理进行统一的规范。

2.谁填报谁申请支付的模式会加大业务部门的工作量。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领导的重视程度与项目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3.因为原来由网银支付的动作被集成到系统中来,对资金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数据进行加密,用户进行密钥的分发及授权工作至关重要。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安全管理组织中每个人、每个部门的职责。系统能正确识别用户身份、合理分配权限、明确操作责任。根据不同的安全要求,可以采用包括生物认证(指纹、虹膜、声音)、数字证书、用户名口令认证等不同级别身份认证手段。

4.为了使年初预算能被用来作为月度现金流量支付的重要参照,保证预算科目与财务计账科目的对应关系是很关键的,因此在设计预算时即要考虑编制预算的便利性也要兼顾数据的可比性。

5.培养企业内部的一支维护团队。为了使得系统能正常地运行,培养一支内部运维团队是必要的,即可以不断地对系统系统进行完善修复,也可以为开发更多的作息集成模块奠定基础。

七、项目最终达到的效果

通过月度资金预算编制平衡全省资金存量,省公司可以据以进行资金头寸的把握,便于融资计划的生成。

通过月度资金预算实现对工程项目的资金监管,降低了工程大额资金流出无法掌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