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的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国家对中医护理的高度重视,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中,明确指出了中医护理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以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1】。所以为了突出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护,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研究旨在对中医医院护士对中医临床知识需求情况进行调查,以便更好的制定科学合理的中医医院护士继续教育计划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提高中医护理质量,使中医护理保持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其调查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选取黑龙江省三所中医医院护士为研究对象,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以经验法确定样本量为600人。其中年龄20-25岁99名,25-30岁158名 ,30-40岁 253名,40岁以上65名。平均为34±4.5,已婚450名,未婚125名。文化程度,中专150名,大专及大学以上425 名。护士(师)315名,主管护师212名,副主任护师 48名,主任护师无。其中黑龙江省中医医院(300份)、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份)、附属第二医院(100份)。入组标准:(1)工作年限超过1年的临床护士;(2)自愿参加本研究者。
1.2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单向选择题型作为问卷,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即一般资料问卷,中医医院护士对中医临床知识需求情况调查问卷,此量表共三个维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护理操作技能,临床实际应用。调查时间为为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指导护士匿名填写,讲解目的及注意事项。全部调查问卷共发放600份,剔除填写不完整的问卷25份,有效问卷575份,有效回收率为95.8%。
1.3调查所收集的资料数据全部经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方法采用百分比,均数,标准差等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以及X2检验等统计推断。
2 结果
2.1不同职称中医医院护士对中医临床知识需求
表1不同职称中医医院护士对中医临床知识需求(名)(%)
由上表可以看出,中医医院临床护士对中医知识的临床实际应用需求比较大,随着职称的增加,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护理基本技能,临床实际应用需求较少。经X2检验,P
2.2不同学历中医医院护士对中医临床知识需求
表2不同学历中医医院护士对中医临床知识需求(名)(%)
由上表可以看出,中医医院临床护士对中医知识的临床实际应用需求比较大,随着学历的增加,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护理基本技能,临床实际应用需求较少。经X2检验,P
3讨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不同职称,不同学历中医医院护士对中医临床知识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一般资料对结果无影响。
由于全国中医医院在建立之初,护理人员来自西医中专护校的比较多。护理学生在校期间开设的中医药教育课程较少,普遍感到难以适应中医临床护理工作,这就导致中医护士尚不能完成全部护理任务,同时现有中医护士中医护理知识及技能的不足,导致了中医护理工作不完善。这就提示护理管理者应该在中医护理基础理论,中医护理基本技能,特别是中医护理理论知识的临床应用方面对临床护士进行继续教育,以便完善各项中医护理操作如刮痧,耳穴压豆,拔罐,毫针刺法等,提高护理质量。通过完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理论,利用传统康复护理的方法,配合医疗手段,传统康复训练和养生方法,使其临床护士对病人进行辩证施护,从生活起居,饮食情志,用药等方面进行整体护理,使患者感到舒适,进而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关键词]知识服务数据 中医药
[分类号]G350.7
知识服务是以信息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为基础,根据用户的具体问题和个性化环境,直接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提供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联合国开发计划署(The United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将其简练归纳为“基于全球先进知识上的建议、专长、经验和试验方法等,帮助咨询用户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20世纪90年代末知识服务的概念被引入国内,引发了国内对知识服务的研究热潮,但迄今为止,国内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成熟的知识服务。
中医药图书馆属于专业图书馆,建立在研究院所的中医药图书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信息所与图书馆“馆所合一”的图书情报机构,主要服务于科研机构的高素质研究人员及已具备相当专业基础的研究生。他们从网上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非常强,特别在本专业领域内,获取电子资源的能力甚至不亚于专业图书馆人员,因而很少会到馆使用阅览室或电子阅览室。因此,中医药“馆所合一”的专业图书馆,其知识服务主要体现在知识平台的构建与服务以及相关标准研制等工作上,而基于数据的知识服务则是我们目前主要的研究领域。
1数据知识服务
1.1数据知识服务的基础
知识服务是根据用户的具体问题,对数据进行检索、筛选、清洗、处理,最终提供给用户其所需结果的过程,因而在知识服务的发展初期,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是最基础的手段。针对这一需求,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联合全国37家中医药及相关学科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已经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中医药专业数据库群,涉及中医、中药、针灸、古籍、民族医药等各个领域,包括中药化学实验数据库、中药药理实验数据库、临床疾病数据库、临床个案数据库、针灸临床医案数据库等。其特色是构建了基于文献拆分的结构型数据库群,使文献数据的挖掘成为可能,为基于数据的知识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这些数据库已经经过了整合、规范和在互联网上共享,并提供大量的关联检索结果。
由此可见,基于数据的中医药知识服务,主要资源是文献数据,主要模式是结构型数据库,现阶段的研究重心应该转移到如何利用结构型文献数据进行知识服务上来,
1.2数据服务
数据服务是最初级的数据利用手段,即将已有的数据直接提供给用户,由用户根据自身需要,对数据进行有目的的检索和筛选,从中选取自己需要的数据资料,然后根据研究目的对数据进行再加工,并最终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这也可以看作是知识服务的雏形。
这一方法要求用户本身有极高的专业素养,同时具备一定的情报学和信息学基础。首先,用户需要明确自己的需求,并对研究目标进行精准定位;其次需要用户懂得数据清洗与数据拆分,使加工后的数据符合自身需求;最后还需要用户具有数据处理能力,以便知识发现与知识创新。该服务模式对数据的利用率极低,用户必须对数据进行全面检索,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其他用户即使需求相同也必须重复这一系列步骤。这种数据服务模式,对用户要求高、步骤繁杂、数据利用率低,只是知识服务的一种初级探索。
1.3数据知识服务
数据知识服务是较高级别的数据利用手段,即由数据拥有者根据用户需求对大量数据进行有目的的筛选,再将结果提供给用户的服务模式。这一模式又可分为有方向性的定制知识服务和无方向性的扩展知识服务。
1.3.1 定制知识服务定制知识服务是根据用户需求,以用户欲解决的问题为目标,不仅为用户检索并提供数据,更要根据相关知识对提供的数据进行筛选、清洗、拆分、重组,构建相应的结构型数据库,提供适当的算法与工具,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一服务模式非常重视用户需求分析,比起提供用户需要的数据,它更加关注通过服务解决用户实际问题。因而,定制知识服务不仅要充分解读用户提出的问题,更重要的工作是协助用户构建恰当的问题。在进行研究设计时提出的问题是否恰当,关系着研究是否具有重要意义,并决定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和解决方案的制定。选题过于宽泛,则研究方向不够明确,研究结果没有针对性;选题过于细化,则可获取数据资源太少,造成研究结果偏差、缺乏应用推广价值。因此,作为知识服务者,应该参与到用户提出问题、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去。
以中药新药研发为例:笔者所在研究所(以下简称“我们”)在为中药新药研发单位提供基于数据的定制知识服务时,反复与用户讨论,明确其需求;然后根据需求,设计数据库结构,选取适当的数据处理方法及工具,基于中药单味药、中药药理、中药化学、中药方剂、中医疾病等数据库,筛选数据,进行数据清洗,建立具有西医疾病、西医病理、中医证候、中医方剂、中药饮片、中药药理、中药化学成分等数据元的结构型数据库,形成数据挖掘平台,获得初步结果;再与用户及相关专家讨论,根据专家意见进行数据及工具的调整,最终获得用户所需的新药处方,实现知识发现与知识创新。
1.3.2扩展知识服务扩展知识服务针对无具体问题,以学习知识、拓展知识面为目的的用户,针对用户意欲拓展的知识领域提供较为科学的研究方向和相关数据资料。
知识发现在总结名老中医专家经验中的应用
许多中医名老专家在对临床疾病的诊疗过程中都积累了大量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特征、临床检验、辨证诊断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合并证与并发证、主证与兼证、典型与非典型的证型、诊断用药、疾病的愈后转归等一些重要信息,具备多维时空、非线性、多因素的复杂特征。名老中医的经验是将中医学术思想和中医临证思维密切结合的传统医学产物。总结名老中医的经验不但能丰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还将推动中医学的学术进步飞跃发展。传统中医学在实践中已经充分证明了仅仅利用一般的数据库技术很难把名老中医那些“活”的临床经验继承下来,必须不断借助于一些信息化、智能新技术的信息通过数据处理技术,建立一个综合性、规范性统一的诊疗信息采集与分析个性化平台,最大化的将那些名老中医临证资料的实时和开放式录入、存储,并采用知识发现技术提炼出临证经验中蕴含的新理论、新方法、新知识。
知识发现在中医证候学的应用
自1950年代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热潮兴起后,中医证候学的研究在临床诊断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但目前仍没有找到合适的途径和方法。辨证论治是以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临床治疗体系为重要支撑,贯穿于对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疗效评价、康复等的全过程。“证候”乃是从整体性出发,对疾病外在状态下特征的一种描述以及对疾病内在变化规律的总概括,是中医有别于现代临床医学诊疗体系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如何从临床信息调查和分析中获取相对可靠的数据来支持中医证候学理论,以及如何能通过浅显易懂的科学语言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按现代主流医药界表达出来,是传统中医走向全世界的一个重要策略[6]。
知识发现在探索中医诊疗规律中的应用
目前,中医诊断学研究的关键问题是临床中如何科学的来辨证。其涉及临床诊断的量化研究、中医规范化研究,证与病之间相关性的研究等。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的角度上来看这些研究都不可避免地要开展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大多数医学研究都存在这样的一个过程,首先设计一个实验,接着收集多项数据,然后统计数据分析最后得出结果。这些研究存在的一个弊端即数据获取的阶段是在假设的基础上开展的,收集的数据都有针对性,故可信度较差,且数据量不能达到统计分析所需要的数据库,从而反映的问题存在着数据的片面、数值的可信度低等一些问题。另外,在多种数据的筛选上,一般是通过人工方式从临床收集,工作量相对较大。而引入知识发现技术,建立挖掘中医诊疗数据信息研究的实验平台,将会从根本上改变这样的局面。这是由于数据挖掘的工作是建立在数据库或者数据仓库基础上的,因此,为了采用知识技术一定会促使研究人员考虑科研数据的快捷收集和积累的方法,这势必将促进临床诊疗数据的规范研究。当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一方面研究人员既能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各类所需的数据进行筛选,另一方面也将应用于开展各类挖掘工具,诸如:症状与症状之间相关性的研究;病与证之间相关性的研究;证素与证素之间相关性的研究;证与西医临床检查数据的诊断指标量化研究、数字化中医诊断临床建模及对应分析等,发现其中的规律,总结相关经验。
一、中医药及其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
(一)中医药概述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统称,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在充分汲取我国汉族及其它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学理论和对疾病防治经验系统总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东方医药学体系。
“中医药”是”“中医”与叫药”的合称,“中医”是指中医学的各种理论和治疗方法,中医学形成于中国战国时期,以《黄帝内经》的成书为标志。它的内容涉及生理(含解剖)学、病理病因学、诊断学、治疗学、药物学(含方剂)、临床各科和养生学。中医药是我国的宝贵文化财富,也是我国较具有优势的产业
(二)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
1、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是保护传统知识的需要
中医药知识是我国传统知识的~部分。世界四大传统医药体系中,唯有我国的中医药具有系统的理论、丰富的临床实践和浩然的文献,且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中医药文化中所蕴含的智慧,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不朽的文化瑰宝,它是属于中国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任何人都不得将其据为己有。
2、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有利于中医药利用效率的提高
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使得秘方的持有人不得不采取一些限制获取中医药资源及其相关知识的措施。而这些措施会抑制对中医药的开发利用,因为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对中医药进行投资的交易成本。此外,秘方持有人为了防止秘方被他人无偿利用,采取家传的方式代代相传,那些具有特殊疗效的药方不可能被广泛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应当建立健全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使得中医药文化知识能够得到健康发展。
3、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可以增强中医药业的国际市场地位
中医药不仅具有文化价值,而且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潜力。但是由于我国对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不足,致使我国中药业的发展了受到很大影响。我国中草药的出口,大部分是原材料出口,这与中药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而外国企业又利用我国的原材料和大量的药方进行二次开发,销往全世界,占领我国的中医药市场,甚至返销我国境内,打压我国中药民族产业的发展。所以,只有有效的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才能增强我国中医药业在世界上的市场地位。
二、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现状
(一)著作权保护
著作权是作者依法对其作品享有的专有权利。我国著作权法第12条规定:”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其著作权由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第14条规定:”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其他材料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为汇编作品,其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这些规定为中医药文献重新整理和汇编提供了著作权保护。
(二)商标权保护
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下,商标不仅是一种商品标记,更是一种无形资产,好的商标具有强大的品牌号召力,能为权利主体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我国现行《商标法》和《商标法实施细则》,都没有对中医药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专门的规定,只是有关医疗与药品的法律法规对医药产品尤其是中医药产品的商标权问题少有提及。
(三)专利权保护
专利保护是对药品发明保护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世界各国对药品发明的保护也主要采用专利保护。我国1985年《专利法》刚实施时,出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健康的需要,对药品和化学方法获得的物质不给予专利保护,只保护药品的制备方法,并不禁止他人用不同的方法获得相同的产品。1993年修改的《专利法》开始给予药品发明以专利保护。
(四)商业秘密保护
目前,我国尚无专门的商业秘密法,但在一些单行的法律法规中,已有保护商业秘密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35条第1款规定:”国家对获得生产或者销售含有新型化学成分药品许可的生产者或者销售者提交的自行取得且未披露的实验数据和其他数据实施保护,任何人不得对该未披露的实验数据和其他数据进行不正当的商业利用”此外,《反不正当竞争法》、《刑法》、《劳动法》和《合同法》对商业秘密也做出了相关规定。
三、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著作权方面
现行著作权制度虽然在保
护我国中医药类作品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规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著作权的保护对象要求具有原创性,而大多中医药创作却缺乏原创性因其大都源于生活、医疗实践,是世世代代相传的既有文化的表现,是否具有原创性常常受到置疑。而且大多数中医药创作尤其是早期创作由集体智慧发展而来,著作权人的认定很困难。
2、著作权制度保护的客体不能超过一定的期限,但中医药知识大都世代相传,大都超过了著作权所设定的保护期,不符合其保护的要求。著作权的保护期限规定为作者终生加死后五十年,那么,根据现行著作权法的规定,则几乎所有的中医药古籍都大大超过了保护的期限
(二)商标权方面
我国商标制度在中医药领域虽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问题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生产厂商意识淡薄。到l995年,我国共有2000万家企业,但仅有50万件商标注册,平均40家企业才有1家注册。
2、药品名与商标名混用。我国企业对药品名和商标名的关系处理不当,导致药品商标纠纷案较多。
(三)专利权方面
由于专利制度并不是我国传统中固有的制度,因而与传统的中医药并无较强的契合性,导致了中国中医药在专利保护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传统中医药难以满足专利权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三个特性中的新颖性,因为大量的传统中医药知识已经处于对公众公开的状态,不具备新颖性。
2、我国《专利法》第25条规定:”不适宜专利法保护的主题:(1)科学发现;(2)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3)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此条规定就使得传统中医药特有的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法不能得到专利保护。
3、“中医药传统知识讲究辨证施治、因人而异,而现行专利制度要求专利技术必须能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从这个方面来看,传统中医药也不符合专利制度的要求。
(四)商业秘密方面
1、我国现行立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散见于各种不同的法律法规中,而这些不同的法律法规在立法主旨和侧重点都各不相同,这些保护商业秘密的法律条文难以保证内容上的统一性、协调性和体系完整性
2、商业秘密的条件过于严格。因为条件太多,符合保护的主体就少,保护的范围就越窄,从而不利于在更大范围内保护传统中医药。
3、存在不可预期的泄密风险。根据我国现有法律的规定,药品要想进入市场,必须把有关的秘密数据提供给主管部门。而我国没有规定政府的保密义务,如果政府主管部门不负担保密义务,则技术秘密很可能从专有领域流入公有领域。此外,商业秘密还存在着其他重大问题,主要有:(1)缺乏对商业秘密的正确认识和科学使用。(2)违反与权利人的合同约定。(3)以占有为目的的违法获取。包括采取秘密窃取的手段;采用利益引诱的手段;采用威逼、胁迫的手段;采取违反商业道德的手段。
四、完善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建议
(一)建立统一协调的法律体系
从目前的《商标法》、《著作权法》以及《专利法》来看,我国已经建立了与wto的trips协议相一致的新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现在的问题在于如何健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缩小有关法规之间的差距与矛盾。纵观我国在中医药方面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除了《商标法》、《专利法》和相关通则之外,还有一些规定,其中有的内容与《专利法》相冲突。如《中医药品种保护条例》,其目的在于保护和支持我国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但是其中有些内容与《专利法》有相悖之处。因此笔者建议,尽快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法律体系逐步完善,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二)提高中医药的著作权保护
1、将中医药知识编译为数据库,从而获得著作权法保护。著作权保护的是作者思想观念的表现形式,并非思想内容本身。如果把中医药知识编译为数据库,就可以获得《著作权法》的保护。
2、对于中医药古籍文献的已公开的知识,按现行的《著作权法》规定,已过了保护期。但很多中医药古典书籍是不可多得的瑰宝,可以考虑对中医药之类的国家历史精华采用特殊对象特殊对待的方法,另定其保护期。
3、中医药企业在其商标设计过程中,应该确定其版权的归属,及时给商标设计人以奖励或报酬,以免后患。
(三)强化中医药的商标权保护
1、强化中医药驰名商标的商标权保护。商标权对于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塑造中医药驰名品牌,才能与国际上的名牌进行较量,也才能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2、重视中医药商标侵权的法律制裁问题。如果在立法中没有法律后果的规定,那么就会导致责任不明确,实践性受限。因此,必须针对中医药商标侵权行为设计具体明确的法律后果与法律制裁,只有极大地增加商标侵权的成本,加大处罚力度,才有可能从源头上治理对中医药的商标侵
权行为。
3、增强人们的医药商标法律保护意识。现代法律意识对于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为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具体到商标法领域,药品企业必须具有鲜明的商标保护意识,及早申请注册商标。
(四)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专利保护
针对中医药专利审批周期长的特点,应积极推进相应的专利保护措施,加快审批速度,缩短审批周期。目前,药品专利的审批周期太长,申请人要获得药品专利需要等待的期间过长,不利于中医药的专利保护,可以考虑在修订《专利法》时,根据中医药本身的特点,加快中医药专利审查的速度,缩短从申请到授权的时间。
我国现行《专利法》规定了申请专利必须具备”三性”。然而,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我们应该对它进行特殊的规制,对”三性”标准作适度调整,并尽快制定出比较明确的审查指南,以利于提高中医药专利申请的审查通过率,使中医药专利获得名副其实的、更为周到的法律保护。
(五)完善中医药知识产权的商业秘密保护
1、提高中医药行业的商业秘密保护意识。加强对中医药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产权的普遍培训,明确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资产和竞争的武器。对中医药的研究、开发、生产部门的从业人员进行商业秘密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知识产权的商业秘密保护意识。
2、强化中医药企业商业秘密管理制度。首先,制定企业保密规划,订立商业秘密的保密范围及企业内部对文件、资料、数据、配方的管理办法。其次,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以合同的方式来约束员工。再次,要加强某些特殊领域的管理工作,对涉及本企业商业秘密的关键部门人员更应有严格的措施。
关键词:中风;方剂;配伍;数据挖掘;双向聚类;聚类分析;知识发现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1.007
中图分类号:R2-05;R277.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1-0016-04
医学信息量的不断增长催生了一项目前在医学信息学领域的活跃分支——医学数据挖掘/知识发现。在该领域中,聚类方法是一项核心技术,是探索性数据分析和模式发现的一种重要手段[1]。聚类分析是一个将数据集划分为若干类的过程,其结果是使得同一类内的对象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而不同类中的对象是不相似的[2]。在统计分析和模式识别领域,聚类已被广泛研究,提出了大量的理论和方法,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3]。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研课题(L2012345)
双向聚类(biclustering)源于Hartigan[4]提出的同时聚类算法,是一种对数据矩阵中的实例和变量同时进行聚类的新型数据分析方法,可同时使用对象及其属性来提取它们的联合信息,对稀疏和高维矩阵尤其有效,在应用上具有很多优势[5]。该方法在生物医学领域的首次应用见于基因表达谱的分析,随后在微阵列和生物信息学中得到广泛应用[6-8]。而将双向聚类方法应用于中医信息分析则刚刚起步,相关研究较少,笔者以中风病中医治疗组方配伍规律知识发现为例,对该领域内方-药两方面数据进行双向聚类,在对复方聚类的同时反映其配伍信息,以揭示其组方配伍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源数据采自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开发的《中国方剂数据库》和《方剂现代应用数据库》。预处理采用BICOMB(http:///m/user_content.aspx? id=300020),双向聚类分析采用gCluto(http://glaros.dtc. umn.edu/gkhome/cluto/gcluto/overview)。
1.2 数据采集
登录中医药在线()多库融合平台,检索策略为“主治=中风”,年代不限,命中记录情况为《中国方剂数据库》中1758条、《方剂现代应用数据库》中91条。套录后转换为文本格式的待处理源数据。
1.3 数据预处理
纳入资料标准:主治病证中明确出现针对中风、半身不遂、偏枯、神识昏蒙、言语蹇涩、口眼歪斜及其同义词或近义词等主症,或与已知的中风病因病机符合的方剂。排除资料标准:所治症状可明确为其他因素所引起偏枯、偏瘫等,无主症或主症不符合,以及属于治疗外感表证和类中风的中风方剂。
经标准过滤及整理后,共得到有效记录648条。首先对文本进行处理得到方名和药物组成两项信息,再对部分药名后不相关信息进行清洗,最后对药名进行规范和统一。本文涉及的中药异名,主要参考《中药学》[9]及《中药大辞典》[10]进行规范处理。
1.4 信息抽取
使用BICOMB的提取功能[11]进行方名和药名的识别和抽取。通过频次分析,初步归纳出不同药物在诊疗中使用情况。为确定核心药频次阈值,使用Donohue[12]根据齐普夫定律推导出的高频低频词界分公式进行计算。
其中,I1为词频为1的词个数,T为高频词中的最低频次数。再使用BICOMB系统的进行药方和药名统计,构建“方-药”向量矩阵,矩阵的行为高频药名,列为相关方号。
1.5 双向聚类
采用gCluto对上述矩阵的行和列同时聚类。将之前导出的高频矩阵导入gCluto中,聚类算法采用重复二分法(repeated bisection),类数量设置先后测试了从10(默认)到2,本着ISim(表示类间的紧密程度)尽量高而Esim(表示类间的离散程度)尽量低的原则,经对比发现4类效能最佳。相似性函数(similarity function)采用相关系数。判别函数(criterion function)采用I2。
聚类结果的类内和类间特征以描述度和区分度属性表示。根据各类对象中描述度(descriptive)较高同时区分度(descriminating)较低的原则来筛选效能最佳的各类代表方,作为方证对应判别的主要依据。
2 结果
2.1 预处理结果
预处理后得到有效记录648条,如:NO.1[方名]化风丹。[药物组成]白附子,天麻,羌活,防风,抚芎,人参,陈皮,石菖蒲,荆芥,甘草。NO.2[方名]化风丹。[药物组成]白附子,天麻,防风,荆芥,羌活,独活,人参,细辛,川芎,木香。NO.3[方名]化滞丸。[药物组成]荆三棱,蓬莪术,桔梗,大黄,陈皮,半夏,白术,旋覆花,鳖甲,葶苈子,紫苏叶,木香,沉香,麦芽,槟榔,舶上茴香,硼砂。
2.2 统计结果
Cluster 0类:191号方-龙珠丹(描述度2.3%):[药物组成]川乌,虎骨,牛膝,败龟,全蝎,白芷,附子,枫香脂,踯躅花,独活,藿香叶,僵蚕,麻黄,当归,白花蛇,地龙,萆薢,金毛狗脊,天麻,川芎,凌霄花,犀角,没药,朱砂,牛黄,麝香,乳香,龙脑。
Cluster 1类:567号方-再造丸(描述度7.8%):[药物组成]蕲蛇肉,全蝎,地龙,僵蚕,穿山甲,豹骨,麝香,水牛角浓缩粉,牛黄,龟甲,朱砂,天麻,防风,羌活,白芷,川芎,葛根,麻黄,肉桂,细辛,附子,油松节,桑寄生,骨碎补,威灵仙,萆薢,当归,赤芍,片姜黄,血竭,三七,乳香,没药,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天竺黄,制何首乌,熟地黄,玄参,黄连,大黄,化橘红,青皮,沉香,檀香,广藿香,母丁香,冰片,乌药,豆蔻,草豆蔻,香附,两头尖,建曲,红曲。
Cluster 2类:341号方-独活汤(描述度5.8%):[药物组成]独活,芍药,远志,薏苡仁,甘草,麻黄,丹参,陈皮,熟地黄,桂枝,,人参,防风,茯神,山萸肉,天门冬,厚朴,牛膝,五加皮,羚羊角,麦冬,山芋,白术,秦艽,黄芪,川芎,附子,石膏,升麻,防己,地骨皮,石斛。
Cluster 3类:207号方-夺命还真丹(描述度3.0%):[药物组成]天麻,人参,木香,白术,菟丝子,藁本,独活,川芎,僵蚕,黄芩,全蝎,半夏,熟地黄,蔓荆子,甘草,桂枝,生地黄,地骨皮,薄荷,黄连,,防风,茴香,知母,杜仲,茯苓,柴胡,桔梗,陈皮,枳壳,石膏,当归,羌活,白芍,麻黄,细辛,蛤蚧,金箔。
gCluto生成的可视化矩阵中,水平方向为高频药物聚类,垂直方向为这些药物的方聚类。方药矩阵中的四类树结构对应生成的山峰图见图2。
3 讨论
3.1 方药对应判别
将高描述度代表方和该类结果中的高区分度方进行药物组配比对,并结合可视化矩阵的类内药物聚类树结构分布,挖掘该类方中的核心药/药组,最后查阅文献进行方解和功效分析,梳理出方药证治规律。
以Cluster 0为例,将191号方-龙珠丹与类内区分度最高的341号方-独活汤进行组配比对,得到独活、牛膝、麻黄等药物为非该类代表药,排除在外。方解如下。
191号方-龙珠丹出自《杨氏家藏方》卷一,316号方-金汞灵丹出自《续易简》卷四,此二方都有祛风化痰、活络通经、开窍止痉的功效,主治风中经络,口眼斜。主要成分有犀角、牛黄、麝香、朱砂等,该配伍应用的代表方为安宫牛黄丸。方中牛黄、麝香为主药。牛黄味苦甘,性凉,气味芳香,具有清心豁痰、开窍、凉肝、熄风解毒的功效;麝香辛散温通,为开窍之首药,与牛黄配合突出了清热解毒、芳香开窍的特点。药性上,牛黄与麝香一温一凉、相反相成。朱砂镇静安神通心窍,龙脑芳香开窍,能化痰堕痰,辅佐主药加强镇心、定惊、安神的作用。
同类内描述度次之的316号方由牵正散加味转化而来,其主要成分为白附子、僵蚕、全蝎等。主要针对风痰阻络、经隧不利之证,祛风化痰、通络止痉。方中白附子辛甘而热,功能祛风化痰,为君药;全蝎、僵蚕有祛风搜风、通络止痉之功,其中全蝎长于通络止痉,僵蚕优于化痰驱络中之风,共为臣药。三药合用,药少力专,使风除痰消,经络通畅,则病证可愈。
其余方也都侧重于祛风化痰通络,共同点为都重用牛黄、麝香、龙脑、白附子、僵蚕、全蝎等祛风化痰、开窍通络的药物。该类方药适用于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体现了清热化痰、熄风开窍、急下通腑的治法治则。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之证,虽有本虚之证,但以风、痰、火等标实之候为主。此时邪盛,证偏实,按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当治以熄风化痰通络、清热通腑之法,速去其邪。
其余类别均可按此法进行比对分析。
3.2 证治配伍规律
①外风初中经络证:治法治则为祛风扶正、活血通络,标本兼顾。组方以祛风通络、辛温发散药为主,配伍养血调血活血益气药。代表方为夺命还真丹、保命延寿烧酒方、大秦艽汤。常用药对为:半夏+陈皮、羌活+防风、苍术+白芷、当归+川芎等。②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治法治则为清热化痰、熄风开窍、急下通腑。组方以侧重祛风化痰通络。代表方为龙珠丹、金汞灵丹、安宫牛黄丸。核心药/药组为:朱砂+麝香+牛黄、僵蚕+全蝎+白附子等。③气虚血瘀证:治法治则为益气活血。组方侧重用补气药,并伍以活血化瘀药。代表方为再造丸、神效活络丸、大活络丹。核心药对为:大黄+黄连、熟地黄+肉桂等。④肝肾亏损,阴虚风动证:治法治则为滋补肝肾、熄风潜阳。组方重用牛膝、杜仲等补益肝肾药,辅以丹参等益气养血药,攻补兼施,标本同治。代表方为独活汤、茯苓浸酒。核心药对为:附子+干姜、远志+石菖蒲、牛膝+杜仲等。
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成功抽取中医方剂数据库中的方药信息、结合不同证型配伍用药特点探索方剂制方要素,梳理出中医中风病方药证治规律。
4 结语
目前,中医药信息处理与分析中的数据挖掘方法种类繁多,本研究试用双向聚类方法探索疾病最为广泛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组方用药规律,从多维角度分析了中风病中医方药间的聚类关系,总结出针对4类证型的中风证治规律,是中医药数据挖掘领域的一次新的尝试,希望对后续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预期为方剂配伍理论研究、药性理论研究、中医临床用药研究提供新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 刘春鹤,赵玉虹,张相苏.试以双向聚类法分析肩周炎治疗热点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19):107-108.
[2] 崔雷.医学数据挖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6-68.
[3] 赵恒.数据挖掘中聚类若干问题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
[4] Hartigan JA. Direct clustering of a data matrix[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72,67(337):123-129.
[5] Banerjee A, Dhillon IS, Ghosh J, et al. A generalized maximum entropy approach to bregman co-clustering and matrix approximation[J]. 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2007,8:1919-1986.
[6] Kluger Y, Basil R, Chang JT, et al. Spectral biclustering of microarray data:Coclustering of genes and conditions[J]. Genome Research,2003,13(4):703-716.
[7] Cho H, Dhillon IS, Guan Y, et al. Minimum sum squared residue based coclustering of gene expression data[C]∥Proceedings of the 4th S/A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SDM’04).2004:114-125.
[8] Cho H, Dhillon IS. Co-clustering of human cancer microarrays using minimum sum-squared residue co-clustering[J].IEEE/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Biology and Bioinformatics,2008, 5(3):385-400.
[9]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0]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11] 崔雷,刘伟,闫雷.文献数据库中书目信息共现挖掘系统的开发[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8,24(8):70-75.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站在波澜不惊的海边,远眺影影绰绰的海岸线,琐碎的过往都变得斑驳,只需放逐心绪随波荡漾,让心境无边徜徉。就像驰骋在日系之巅的英菲尼迪,面向从容,内心却奔流着那“37”的热血,你需要成熟,亦需要稳重,为了汹涌的波涛,时刻积攒待发的能量!
世界愈悲伤,我要愈快乐。当人心愈险恶,我要愈善良。当挫折来了,我要挺身面对。我要做一个乐观向上,不退缩不屈不饶不怨天尤人的人,勇敢去接受人生所有挑战的人。你知道吗,在这个世界上,是真的有些人,拥有发自内心的、顽强的快乐。
而这样的快乐,大多是建立在幸福与不幸的交汇点上,他们登过幸福的高峰,跌落过不幸的深谷,方能恍悟,这个世上从来没有什么,会比失去更恒久。所以,在自己还可以拥有快乐的时候,要分秒必争。一只狗带给人的最大快乐就是,当你对它装疯的时候,它不会取笑你,反而会跟你一起疯。因为有你,即使我仍是世间一枚孤傲的繁星,也依然光彩绚丽,幸福安然。
你接收了生命们从萌生到稳健成熟的种种苦恼,挣扎,失望,焦虑,怨仇和哀伤,你也容纳了它们的欢乐,得意,胜利,收获和颂赞。你告诉我: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详,由绚烂到平淡。一切情绪上的激荡终会过去,一切色彩喧哗终会消隐。如果你爱生命,你该不怕去体尝。
——罗兰《写给秋天》
罗兰曾说:“当我与愈多的人打交道,我就愈喜欢狗。”它是人们与天堂的联结。它们不懂得何为邪恶、嫉妒、不满。在美丽的黄昏,和狗儿并肩坐在海边,尤如重回伊甸园。即使什么事都不做,也不觉得无聊——只有幸福平和。
我不记得你,但是你却爱着我,这份爱在逝去的时光中与日俱增,你说,一朵花的流年可以很长,在你的寂静年华中,饱满而壮烈地盛开,因为有爱,所以永远不会枯萎。我遇见过很多人,始终与影子相依为命,然后我遇到你。只要你在这里,我们不紧不慢,一起走过每一个四季。
——笙离《寂静流年遍开花》
当寂静的流年遍开繁花,独有一抹芳香不必扑鼻便足以点亮我的生活,使我笑逐颜开。你小巧的身躯,却永远饱含温情。你乌黑的眼眸总能因我的出现而星光熠熠。狗若爱你,就会永远爱你,不论你做了什么事,发生什么事,经历了多少时光。这世间或许再无他人能如你一般,对我倾尽一生所爱。
如果世间真有这么一种状态:心灵十分充实和宁静,既不怀恋过去也不奢望将来,放任光阴的流逝而仅仅掌握现在,无匮乏之感也无享受之感,不快乐也不忧愁,既无所求也无所惧,而只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就可以说自己得到了幸福。
——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护理的内涵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西医护理来说,很多人的观念里,静脉穿刺是护理工作的重点,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护理的内涵变的更加人文了,而人作为一个整体,无论是中医护理还是西医护理,整体护理都应该贯穿护理工作的全过程,中医护理知识中的情志护理和饮调护理更能体现现代护理工作的内涵。
情志护理
情志护理是指运用调节情志来治疗脏腑疾病的方法。中医学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等精神活动。适度的精神活动是身心健康的标志,过度或不良的精神活动则是导致疾病和衰老的重要因素[1]。《内经》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悲恐”。正常、和调的情志,可使脏腑之气舒畅条达,继而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情志异常就会导致脏腑气血功能紊乱,继而伤及内脏[2]。例如:“喜”本来是一种良性的情绪变化,然而“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我们耳熟能详的“范进中举”中范进的结局即是此种情绪的完美表现。另外,中医在情志护理方面,还强调用五音(宫、商、角、徵、羽)入五脏(肝、心、脾、肺、肾)的方法,来调节五脏的生理功能,相当于现代的音乐疗法。虽然这里的情志护理不能单单是现在的心理护理,它是指使整体的人,在各个脏气的协调下,处于最佳的状态;心理护理也不等同于情志护理,它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帮助病人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身心状态。它们相互渗透而又各有千秋。但殊途同归,好的情志护理即好的心理护理,这样能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为护理工作更好的展开奠定了好的基础。
情志护理的重要方法是调摄精神,疏肝解郁,情志舒畅。不管是内科疾病患者还是外科疾病患者,都常有紧张、焦虑、悲观、痛苦,甚至绝望等多种情志变化。要使患者保持情绪安定,不要暴喜暴怒,以免引起气机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要精神宁静、乐观、豁达,应做到节制,学会控制感情,避免情绪波动,护理人员要区别不同情况,做好劝导安慰工作,比如是担心手术会不成功,可以拿以往成功的病例给他打起;如是因病情,疼痛不已,医务人员通过对疼痛的辩证分析,从而进行治疗和护理。让患者解除思想负担,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使脏腑气血功能旺盛,使疾病早日痊愈。
饮食调护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讲述的是春夏季节,宜保养阳气,秋冬季节,宜保养阴气,这是传统中医学中人们用于养生防病,延年益寿的重要指导思想。“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在现代临床工作中,虽不能与西药相媲美,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但对病患能早日康复,防止或是减少各种并发症,起到重要作用。
春日养阳重在养肝,五行学说中,肝属木,与春相应,主升发,喜条达疏泄而恶抑郁,故宜多食甘而少食酸,“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应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还要顺应气候,不可骤减衣物,注意防寒保暖。夏时为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制肺金,火之味为苦,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气而制肺气,故夏季应少食苦味,多食酸味、咸味,且饮食不可过寒贪凉,清淡易消化,是夏季养阳应特别注意的。秋季饮食应顺应肺气清肃下降的特点,多吃些滋阴养血,清燥润肺的食品,如芝麻、糯米、蜂蜜、菠萝、乳品等。冬季饮食上要多食苦味及辛味食品,如谷类、鸡肉、葱椒等,达到开通腠理,畅通气机,化生津液,润燥益肾,是肾闭藏[3]。
讨论
现代护理和传统中医护理都各有认知和发展,各有优势和特色,也各有局限和不足,但他们的护理目标都是以人体为对象,都是探索维护人类健康的客观规律,都是共同参与并担负着保障人民健康的任务.中医知识博大精深,在护理理论上,中西医汇通,有机结合,构建新的护理理论,丰富中国护理学的内涵;在护理实践上,西医的先进护理技术与中医的辨证施护相结合,实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全面护理;临床护理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为服务对象解决恢复健康、维持健康、促进健康,甚至是防止疾病的实际需要。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是将现代的护理观与中医的基本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同的理论、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观察方法,比较两者的不同点,进而相互学习,吸取两者之长,确定两者结合点,从而融会贯通,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整体护理,它不同于中医护理现代化,更不同于传统中医护理。它是医学新理论的真正结合,在现代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势,最终建立起有中国特色、以西医护理为主,中西医结合的独特护理模式。作为新一代的护理人员,更要把传统中医及现代护理的精髓发扬光大,不仅不让我们的国粹“中医”成为遗忘的历史,还要好好的传承,为更多的人类创造生命的奇迹。
参考文献
1侯妍.中医特色在整体护理中的作用探讨[J].当代护士,2005,2:70.
关键词:中医辨证施护;呃逆;临床治疗
呃逆,是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内经》首先提出病位在胃。病变关键脏腑为胃,并与肺、肝、肾有关。轻者可不治自愈,重者则呃逆频繁,不能自止,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病后康复[1]。我院近年来对呃逆患者实施毫针、推拿、方药等中医方法治疗,并在分清寒热虚实的基础上辅以中医辨证施护,对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等方面进行健康指导,取得了显着效果。为了探讨中医辨证施护在呃逆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对我院2011年l月~2013年10月治疗的80例呃逆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集我院脾胃科呃逆患者80例,将患者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患者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26~82岁,平均(46.15±8.75)岁;单纯性呃逆20例,继发性呃逆40例,其中中风后呃逆10例,慢性胃炎、胆囊炎30例。两组患者年龄、入院时间等资料经分析指标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如患者的心肺功能、体温等,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使用中医手段治疗并在分清寒热虚实的基础上,分别加以祛寒、清热、补虚、泻实之法辨证施护,具体方法如下:①毫针刺内关、足三里,以扶正祛邪、和胃降逆。拔罐:膈腧、胃腧,以止吐止呃。②推拿:攒竹、天突取任一穴,用手拇指或中指重力按压,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连续按揉1~3min,以调节气机升降、降逆止呃,同时令患者深吸气后屏住呼吸,常能止呃。③方药:柿蒂9g,水煎服,频饮,使腑气通,胃气降,呃自止。以上治疗1次/d,7次为1疗程。
中医辨证施护方法:①在分清寒热虚实的基础上,分别加以祛寒、清热、补虚、泻实之法。如胃寒者予以艾灸盒热敷上腹部,指导患者勿进生冷之物,可适当进桂圆粥等热食,刀豆、生姜等温胃通气止呃之食物也可适量食用;胃热者予以粳米、甘草调养胃气,常摄入理气通便的食物,如绿豆、木耳、香蕉、丁香等;脾胃阳虚者进食补肾益气之物,如核桃、羊肉、木耳等,以温补脾胃,和中降逆。②调护饮食情志起居。指导患者保持精神舒畅,避免过喜、暴怒等精神刺激;注意避免外邪侵袭;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避免饥饱失常。发作时应进食易消化饮食,半流饮食。
1.3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标准》拟定[2]。显效:治疗后呃逆症状消失,1w内未复发。有效:治疗后呃逆次数减少或症状减轻。无效:治疗后呃逆没有明显变化。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实验中,医护人员对患者检查过程中搜集和记录的数据利用SPSS13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然后医护人员再对这些数据采用t方法进行检验,实验结果采用χ2表示。
2结果
实验组患者中有15例患者治疗效果较好,患者治疗后呃逆完全消失,且没有复发;23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治疗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85%)(P
3讨论
呃逆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并发症,这种疾病诱因较多,主要是由于患者膈肌、膈神经、迷走神经受到刺激后引起一侧或双侧膈肌的阵发性痉挛。当患者痉挛时间超过48h则称为顽固性呃逆(intractablehiccup,IH)。患者发病时将严重影响其正常工作、休息,且对于心肺疾患的患者呼吸功能患者影响会更大一些。从中医角度来说:呃逆之病因在于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正气虚弱等[3],病机在于胃气上逆动膈而成,且常与肺之肃降、肾之摄纳、肝之条达有关。故治疗应在理气和胃、降逆止呃的基础上,分清寒热虚实,审因论治,加降逆平呃之品,标本兼治。
毫针穴位的功效: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两筋间,是手厥阴经之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有宁心安神,疏通经络,活血化瘀镇痛等作用,同时也有宽胸理气、和胃降逆之功效;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为回阳九针穴之一,是强壮要穴,本穴有补中气、健脾胃的作用,在和胃降逆的同时益气健中,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推拿穴位的功效:攒竹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该穴位于面部,当眉中,眶上切迹处,解剖上有额肌及皱眉肌,当额静脉处,布有眶上神经、额神经内侧支[4],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目斜眼歪、惊风等,同时具有调节气机升降出入的功效,推拿攒竹可清膀胱经热,降胃气从而止呃;天突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治疗咳嗽、咽喉炎、扁桃体炎、呃逆等病症。拔罐穴位的功效:膈腧,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呕吐、呃逆、气喘、吐血等上逆之证;胃腧,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可治疗胃痛、呕吐、腹胀、肠鸣、胸胁痛等疾病。
诸穴协同,达到降逆止呃作用。因此针灸、推拿、方药等中医疗法能起到标本兼治的功效,但是由于呃逆的病因较多,且患者对疾病知识了解程度差异,对治疗手段的认同度等因素影响,如能在中医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辨证施护,则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呃逆治疗的远期疗效也有益。在与病人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其饮食起居、性格、体质、疾病表象等因素与病因之间的联系,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进行相应的中医健康教育,达到标本兼治、预防调护的目的。我院近年来强化优质护理服务,将中医辨证施护切实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显着的效果。实验组患者中有15例患者治疗效果较好,患者治疗后呃逆完全消失,且没有复发;23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治疗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85%);实验组患者有38例患者对我院治疗比较满意,满意度达到95%高于对照组患者。
综上所述,在呃逆治疗中辅以中医辨证施护可以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患者治疗后并发症较少,能够有效的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高旭超,倪姗姗,刘立安.刘立安教授治疗呃逆经验[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5):33-34.
[2]蒋煜磊.中医护理技术在顽固性呃逆中的应用[J].光明中医,2009,24(3):549-550.
[3]段茂彪.穴位点按配合针灸治疗呃逆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9,31(4):55.
[4]夏阳.针刺攒竹为主治疗呃逆58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1):36-37.
【关键词】 中医方剂;量化分析;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
“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是有推理规则(中医学知识)介入对中医方剂进行量化分析的支持系统,简称为CPIAS,“C”代表中医学,“P”代表处方,“I”代表智能,“AS”是分析支持系统,为决策支持系统“DS”的一个变种。
1 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研究的切入点
名老中医的经验主要体现在其临证医案上,对医案的分析是其经验继承的关键环节。医案中有处方、临床表现、诊断、辨证、立法、评述等若干要素,而CPIAS仅以处方为分析对象,以中医诊得的患者临床表现为唯一参照信息,这样的数据要求是为了研究的客观性,只有做到客观,才有可能获得可靠的结果,从而发现规律,因为规律是客观的。
“处方”是医生辨证论治的落脚点,它虽然是主观思维的产物,但是所有疗效的取得都是源于处方的具体内容,这是没有争议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处方是研究医生经验最客观的数据,而我们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处方取得疗效的缘由,因此我们的研究以“处方”作为切入点。
“临床表现”是中医思辨的重要依据,也极具客观的特性,当然客观世界是通过主观世界来认识的,尤其是中医的四诊信息会有一些主观的因素介入,但它绝非黑箱,而是具有开放系统的特征(在场的人均可以获得),相对而言是比较客观的信息,因此成为我们分析处方的重要参照数据。
至于医生的诊断、辨析、评述等信息,均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具有黑箱的特征,是我们研究处方时需回避的。即不能把这些信息作为研究的依据,否则在逻辑上会违背客观性,而使研究的结果不可靠。但这不是说这些信息不重要,相反,我们把这些信息做为分析结果的重要评价参照。当相对客观的分析和人的主观认识取得一致的时候,将意示着分析结果的可靠和分析方法的成功。
2 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的研究目标
CPIAS的研究目标是用定性定量的方法来分析医家处方,从而得到医家辨证论治的思路,同时用量化数据的方式(形式化的)表达出来,当然这种量化表达的概念不同于实验科学研究的数据,而是基于数学方法的一致化的宏观量化的表达。所谓“数学方法”,在我们的研究中体现为近似推理方面;所谓“一致化”,即是确定一种量化计算的标准;所谓宏观量化,即所有计算的量化结果只表示大小、强弱、多少的相对意义。
CPIAS具体实现的目标是用智能分析技术来分析临证医案要素(辨证、立法)的下述7个方面:①计算处方组成各药物的作用力度;②计算处方综合药性的强度;③计算处方综合药味的强度;④计算处方综合归经的强度;⑤计算处方各种功效的强度;⑥预测处方的适应证;⑦分析处方对临床表现的关注度。
3 中医知识的表达与应用
要想分析方剂的功效必须明了其组成药物在人体中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4个方面:药物的剂量、药物的配伍关系、人体的内环境、药物的炮制及用法[1]。这4个方面既是系统分析方剂所必需的输入条件,同时也是方剂分析所需要的中医知识的范围。其中药物的配伍关系、剂量、炮制均可以在处方的组成中反映出来,而机体环境则由患者的症状体征表现出来。药物的用法因为特殊用法相对较少,为减化模型暂时不予考虑。因此,CPIAS系统所需要的中医知识有3个方面:药物的基本知识,如常用剂量范围、药性、药味、归经、药物功效;药物间配伍关系的知识;药物功效与人体内环境关系的知识。这些知识的表达方法并不复杂,普通的矩阵、列表即可恰当地进行表达,但要想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方剂分析的计算中,则需要建立合理的计算模型。
3.1 量效关系模型
量效关系模型是为了解决药物剂量对药物作用力度影响的问题,即如何依据处方的药物剂量计算出药物的贡献度,使不同性质的药物作用可以在同一标准下进行比较。因此,我们提出归一化“相对药量”的概念。相对药量考虑了药物用量受到药物性质的影响因素,考虑了药物有不同的用量范围,考虑了处方药物用量相对用量范围的关系。因此,相对药量表达的是药物用量的权重,它是个可以做比较的无纲量。其具体的计算模型是一个药物相对药量与实际剂量成正相关的函数,且计算出的相对药量有上下限,上下限的值与具体药物的用量范围有关。在量效关系模型计算出相对药量的基础上,依据方剂的相关知识可进一步计算出药物各种药效的强度。
3.2 药效关系模型
药效关系模型是为了解决中药配伍对中药作用影响的问题,即在处方各药物相对药量已知的情况下,如何依据其配伍关系计算出药物各种药效的强度,从而得出整个方剂的功效强度。传统认识的中药配伍关系,大多都是由药物之间药效的相互作用体现的,在方剂中表现为多对多的关系,如果我们能够计算出药效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度,就能计算出整个方剂的综合功效强度。药效的作用性质包括:协同作用、抑制作用、再生作用等3种。其中协同作用包括单向协同与双向协同,抑制作用有强相互抑制与弱相互抑制,再生作用则是指两种药效共同作用产生出新的药效。于是建立了药效强度向量的概念,其向量方向由药物的性、味、归经等性质决定,两个药物向量间的夹角所形成的函数关系为药物间贴近度,药效强度受到药物用量和药效相互作用性质的影响,并据此建立了药效关系模型。
药效相互作用性质,通过人工智能中的推理规则(即知识)来表示。推理规则由中医专家根据中医理论和经验给出。在以往的研究中,这些规则的确立,前后经过了王永炎、刘渡舟、王绵之、鲁兆麟、李庆业、庞鹤、任廷革等中医专家的认定,经过了吕湘滨、高媛、杨斌、高剑波、刘阳、王欣、张胜昔、孙燕、张彦红等研究生课题的应用,历时10余年,从分析的结果来看,这些知识已趋于成熟。
3.3 效证关系模型
证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或某部位的病理变化实质,其实质反映了人体的内环境,即方剂发生作用的环境。同一方剂在不同的人体内环境下可能发生完全不同的作用,但是一个有经验的医生可以依据方剂的组成推断出方剂可能适应的证及其可能发生的作用。这就是中医方证相应的原理。效证关系模型则通过效证关系的知识,利用已经得到的方剂整体功效对方剂可能作用的证进行推断和预测。
3.4 效候关系模型
候即患者的临床表现,是人体内环境在外的显现。效候关系模型与效证关系模型都是解决方剂药效对人体内环境作用的计算问题,但是候比证更具直观性,因此,利用候来反映人体内环境的状态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主观因素对分析结果的影响,使分析结果更可信。通过临床症状体征与药效关系的相关知识,以及方剂整体功效强度,可以发现在方剂中真正起治疗作用的药效,还可以对症状体征进行赋值,找出当前方剂最针对的症状体征。
4 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的结构
CPIAS的系统结构主要由4大模块构成:①分析窗体(含对话窗体);②处方分析模块(含知识库、模型库、数据库);③解释模块;④管理模块。
对话窗体:与用户进行对话,可以进行功能的选择、执行、输入方证信息。分析窗体:负责接收用户录入的数据、显示各项分析结果及相应的解释。处方分析模块:负责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对方剂整体的性、味、归经、功效、证候及症状进行量化表达的计算。知识库:存储处方分析的相关知识,如药效关系表、效证关系表、候效关系表。模型库:包括相对药量计算模型、处方综合药性计算模型、处方综合药味计算模型、处方综合药物归经计算模型、药物贴近度计算模型、处方功效计算模型、处方适应证计算模型、处方筛选后功效计算模型、处方筛选后适应证计算模型、症状体征权重计算模型等。数据库:包括用户输入的方证数据、中药数据库、8种词汇表等。管理模块:包括知识库维护表(知识库维护人员使用)、知识库检查模块(对知识库的知识表示是否符合规则进行检查)、知识库检查窗体(显示知识库内知识及检查结果)、模型程序维护、数据库维护等。
5 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的分析流程(见图1)
从分析流程图可以看出,此软件具有少输入(处方和临床表现),多输出(处方药物作用力度、处方综合药性、处方综合药味、处方综合归经、处方综合功效、处方适应证、筛选处方最适功效、筛选处方最适证候、症状体征主次排序)的优势,这具备了智能软件的特征。
转贴于 6 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的主要功能
6.1 分析功能
6.1.1 药物作用量分析
分析给定的方剂组成、剂量,通过量效关系模型和药物相关知识,得出每味药可以比较的作用力度以及药性、药味、归经的值,在此基础上经过简单的加和,即可以得出整个方剂的性、味、归经的量化结果。
6.1.2 方剂功效作用量分析
在药物作用量分析的基础上,应用药物功效的知识和功效间关系的知识,通过模型的计算,可以得出方剂整体的功效可比较值。
6.1.3 证候作用量分析
已知方剂整体功效的作用量后,依据功效与证候的相关知识,利用效证模型进行计算,可以得出方剂所适应的证候的可比较值。
6.1.4 症状赋值
在已知方剂整体功效的作用量后,依据功效与症状的相关知识,通过效症模型对方剂相关症状进行赋值。
6.2 解释功能
CPIAS对方剂的分析是建立在中医知识模型的基础上,所有得出的结果均可以明确参与计算的要素,因此就具有对分析结果做出解释的可能。CPIAS可以对分析所得的所有结果给出计算的依据,从而对计算结果进行解释。
例如:小青龙汤综合药性“温”的强度为“504”,其依据则是“桂枝,108;麻黄,108;细辛,146;半夏,100;五味子,42”。也就是药性为“温”的药物的相对药量的加和。小青龙汤综合功效中“发汗”的强度为“703”,其依据则是“桂枝108:麻黄(解表双协:108*0.478=51.6)、干姜(逐寒单协:150*0.293=43.93,温肺单协:150*0.293=43.93)、白芍(和营单协:26*0=0)、细辛(散寒双协:146*0.368=53.66,温肺单协:146*0.368=53.66),麻黄108:桂枝(解表双协:108*0.478=51.6)、干姜(逐寒单协:150*0.202=30.34,温肺单协:150*0.202=30.34)、白芍(和营单协:26*0.106=2.74)、细辛(散寒双协:146*0.423=61.71,温肺单协:146*0.423=61.71)”。
CPIAS解释功能表达还有一定的欠缺,因为功效的计算模型较复杂,所以对功效的解释必须结合计算模型才能容易看明白其意义,而为了显示的简洁,在解释时对功效的有效位进行了截取,使得解释的结果与实际计算结果可能出现微小的误差。
6.3 输出功能
CPIAS的输出功能有3种:结果另存、转为CMSVM支持系统、批量处理。“结果另存”是面向普通用户的数据下载程序,主要的作用是将分析结果的数据下载,对系统检索出的案例处方及相关分析数据,可以在此功能的引导下存储。“转为CMSVM支持系统”是面向特殊用户的数据接口程序,主要作用是把当前对所选处方的所有量化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转成分析软件CMSVM[2]能接收的数据格式。“批量处理”是面向普通用户的数据转换程序,主要作用是把多个方剂分析结果转换成列表格式,通过表格处理软件的功能实现数据比较的可视化。在转换之前,可就处方组成、处方综合性味归经、处方功效、处方适应证、筛选后处方功效、筛选后处方适应证、处方针对的症状体征等多项内容进行选择。其中处方组成、处方综合性味归经、处方功效为默认选项。
6.4 知识库管理功能
CPIAS中的知识库计有方剂表、中药表、药效关系表、效证关系表、效候关系表等。中药表计录的是药物基本知识,共有常用中药460条记录,药效关系表、效证关系表、效候关系表记录的是相应的知识规则,目前每表均有3 000条左右记录。这一数字仅仅是初步的,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数字还会不断地增加,可能会增加到上万条,但理论上说这个数应该是有极限的。因为药效关系、效证关系和效候关系的复杂性,在填写时很容易出现笔误,所以除了简单的数据管理,有必要提供知识规则检查的功能,对一些违反逻辑的规则进行提示以便改正。
7 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测试与分析结果
限于本次研究属于方法探讨,故对软件的测试重点放在对软件“分析功能”的测试方面,考虑到测试数据的种类越是丰富则越能测试出软件的功能,因此,此次测试结合研究生的科研课题,采用3个不同方面的数据来进行,分述如下。
7.1 对实时记录医案的测试与分析
以本项目中纵向课题组提供的名老中医医案为分析对象,从这些医案中找出实时记录的300个医案的近千首方剂进行分析。与纵向课题组提供的辨证结论、立法和按语等进行对照,个案分析吻合率达90%。
7.2 对文献医案的测试与分析
文献医案是专家们精心整理后的医案记载,我们以董建华、王永炎主编《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的近百个医案为测试对象,个案分析吻合率达97%。
7.3 经典方剂的测试与分析
《伤寒论》中的处方一直被行业中人称作“经典方剂”,对这些方剂的认识经过近2 000年的医疗实践,基本取得了一致,我们用CPIAS对《伤寒论》112方进行了分析,以《伤寒论》教材的分析作为参照,个案分析的吻合率达98%。
8 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研制结论
经过CPIAS研制和对500多例案例处方的分析实验,其结论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中医方剂药物相对药量的概念与量化计算是医案处方相关因子量化分析的基础。②药效强度、药性强度、药味强度、药物归经强度的概念和量化计算是医案处方功效量化分析的重要基础。③提出了药效强度向量的概念,根据向量投影,提出了药效强度作用方式为“EiEi+αEj”[3],其中“α”为两味药性味归经的贴近度。以此为基础,设计出一组方剂功效强度作用模型,体现药效相互作用的中医方剂功效的量化计算得以实现。④以方剂功效量化为基础,可以对适应证候进行预测,对临床表现进行量化分析。
CPIAS的研制是我们在中医智能研究中的重要成果,但是这个研究还只是万里的一小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本次研究中我们已经发现量效关系模型与药效关系模型均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改进。
参考文献
[1] 杨文潮.论成方中药物作用方向的影响因素[J].陕西中医,2005,26(11):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