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产价值确认方法范文

资产价值确认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产价值确认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资产价值确认方法

第1篇:资产价值确认方法范文

[关键词]会计政策 经营成果 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与原企业会计制度发生了大的变化:如大量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更加注重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允许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会计政策和方法对会计事项进行确认和计量等。而会计政策和方法的可选择性将对企业的利润将产生不同的影响。

学习和研究会计准则,规范、合理选用会计政策,从而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成为财务人员的职责所在。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仔细研究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会计政策,尤其是可供选择适用、且对企业经营成果有重大影响的几项会计政策,提出一些见解和看法,以供参考。

一、关于固定资产的核算

1、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差异对利润的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合理确定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期间内不同时期的折旧费用。

新《企业会计准则》并未就各类资产的使用寿命作出规定,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给出了各类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这就表明,企业在不低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最低年限的标准上,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对企业而言,折旧费属于非付现成本。企业可以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在能够承受的经营压力下,尽可能地缩短折旧年限,加速资产折旧,加大折旧费用,减少前期的利润,将税金负担向以后年度转移,从而减少现金流出,减轻资金压力,降低资金成本。

2、修理支出的性质划分对利润的影响

新准则规定,确认固定资产应具备以下条件: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同时也规定: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符合上述确认条件的应当确认为固定资产,不符合的应当在发生时记入到当期损益。

新准则并没有规定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资本化和费用化的明确划分标准。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进行确认,即:“修理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50%以上,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延长2年以上”。满足上述条件的修理费用开支,应当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分期摊销并允许税前扣除。

由于新准则没有明确大修理支出的性质划分标准,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放宽了企业大修理支出费用化的条件,这将对经营成果产生不同的影响。企业可以工具自身经营管理需要,自主划分修理支出的性质,在修理支出未达到资本化条件时,可直接记入当期损益,将税务负担向后期推移;则选择将修理费用确认为资本性支出,或直接进行更新改造,增加固定资产价值,并将大修理或更新改造支出分摊在以后会计期间,从而减少当期费用,将经营压力向以后期间转移。

二、无形资产的核算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自行开展的研究开发项目,应当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分别进行核算:研究阶段的有关支出应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有关支出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新准则对无形资产成本的确认较原企业会计制度发生了重要变动,具有着质的区别。

原企业会计制度对研究开发支出资本化的规定过于狭隘,在重视谨慎性原则的同时忽略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使得企业的研究开发支出全部记入当期损益,无形资产价值仅为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导致无形资产的价值被严重低估。而新准则明确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对与无形资产有关的支出区分费用划和资本划进行处理,有利于企业正确计量资产价值,合理确认当期费用,同时,也为存在大量科研项目的企业自主进行科研项目的阶段划分,确认当期费用或无形资产价值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对于每年都有大量科研经费投入的企业而言,合理划分科技项目支出的阶段,将对企业的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在经营环境宽松、经营压力小,有足够资金支持科技投入的情况下,可以多选择些计划性和探索性的项目,加大研究阶段的开支,直接记入当期损益;反之,应减少科研阶段的支出,将资金更多的投向那些进入开发阶段,很有可能产生成果,并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项目,从而将研发支出记入无形资产价值。

三、借款费用的核算

新准则在借款费用方面与原会计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扩大了允许资本化的资产范围;2、扩大了允许资本化的借款范围,即:为购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的一般借款的利息费用也允许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3、改变了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的计算方法,即对于专门借款发生的利息费用允许全部资本化,但需要扣减尚未动用的专门借款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者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这一规定避免了专门借款利息费用在资本化和当期费用化之间调整的可能性。

需要指出的是,新准则允许将购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占用的一般借款利息资本化,却未就企业确定是否占用一般借款作出相关规定,这就给企业自主划分资本性支出的资金来源提供了可选择性,即:在企业资本性支出超出专门借款金额,企业也存在一般借款的情况下,超出专门借款的资本性支出的资金来源划分就存在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确认为首先动用企业自有资金用于资本性支出,不足部分才占用到一般借款,企业一般借款利息较少或没有被资本性支出占用,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将更多或全部记入当期损益,从而降低企业的当期利润;另一种选择是确认为超出专门借款的资本性支出首先动用了一般借款,不足部分才占用到企业自有资金,企业一般借款的利息更多或全部资本化,其余部分记入当期损益,从而减轻了企业当期的经营压力。

四、金融资产的核算

金融资产是新准则新增加的内容,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将持有的金融资产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部分金融资产的分类完全取决于管理当局的意志,且分类的不同对企业各期的利润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按新准则规定,一些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基金等,既可被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也可以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项金融资产被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后,不能再重分类为其他金融资产,即其公允价值的变动只能计入当期损益,其他金融资产也不能再重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一项金融资产被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的变动暂不计入当期损益,而是计入所有者权益。只有在处置该项金融资产时才转回当前损益。这就表明,若企业将一项金融资产划分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异在持有期间不会影响企业的利润,只有当其部分或全部处置时,才会转回到当期利润中,对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产生相应的影响。

五、营业外收入的核算

原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企业接受捐赠资产价值的处理方法是,先通过“待转资产价值”科目核算,在计算缴纳所得税后最终转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新《企业财务通则》第十七条对企业资本公积作出了新的规定:“对投资者实际缴付的出资超出注册资本的差额(包括股票溢价),企业应当作为资本公积管理。经投资者审议决定后,资本公积用于转增资本。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新会计准则没有设置“待转资产价值”科目,也没有要求最终计入“资本公积”科目。因此,新准则关于企业接受捐赠资产价值的核算规定较原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具体如下:

1、取消科目,在企业接受捐赠资产价值的会计处理上改变思路

新会计准则不仅取消了“待转资产价值”科目,取消了通过“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核算的要求,而且整篇准则没有出现“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货币性资产价值”和“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等相关概念。新准则不仅取消了对企业接受捐赠资产价值“待转”的概念,而且改变了原企业会计制度对该问题的核算思路。今后不再对接受捐赠资产区分是否“待转”的问题,不再将企业接受捐赠资产的价值通过“待转资产价值”科目核算。

2、改变去向,计入损益

新准则改变了原会计制度将接受捐赠资产价值最终计入“资本公积”的规定,并在新准则附录《会计科目和主要帐务处理》中对“营业外收入”科目增设“捐赠利得”明细科目,规定将企业接受捐赠资产的价值作为“捐赠利得”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这一会计处理方式的改变对企业的经营成果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第2篇:资产价值确认方法范文

一、顾客资产的会计确认

(一)顾客资产会计确认的必要性 一是对顾客资产进行会计确认,使其能在会计报表中显示,是企业信息真实、完整的反映。企业顾客资产的作用之一是可以向市场或投资者传递企业未来发展潜力的信息,向股东传递企业的经营信息,但由于顾客资产目前还没有被正式列入到会计报表科目中,故使企业的发展和经营情况还不能真实完整的反映。二是对顾客资产进行资产确认,使其在会计报表中得以体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企业价值的损失。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兼并或合并会时常发生,但在合并或兼并过程中,进行财产清查时,缺少对顾客资产价值的评估,使企业的价值受到很大损失,特别是服务性企业,这类企业实体资产价值相对较少,企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拥有一群稳定的客户上。只有对顾客资产进行确认,才能实现企业资产价值最大化。三是对顾客资产进行会计确认是顾客资产会计计量与核算前提和基础。只有在确认了顾客资产之后,才能使顾客资产的会计核算、信息披露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绩效和未来发展潜力,使顾客资产管理和实践成为可能。

(二)顾客资产会计确认的依据一是顾客资产符合会计理论上资产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关于资产的定义为:“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顾客资产符合其成为资产所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第一,顾客资产是可被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顾客资产所表现的是企业与顾客一种长期稳定的商业关系。虽然企业不能对顾客人身自由进行控制,但是企业可以通过独道的营销策略及管理方式与顾客建立长期的关系,使顾客形成对企业强烈的忠诚。忠诚的顾客一般情况下不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质的改变,因此企业正是通过保持与顾客长期稳定的顾客关系,使顾客能长期为企业带来利益。第二,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企业利润来源之本在于顾客的购买,企业各种管理与营销策略的最终目的都是保持老顾客、吸引新顾客使得企业的有形产品、无形产品和服务得以尽快实现销售,为企业产生经济利益。第三,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顾客资产的实质是企业与顾客长期稳定的顾客关系,这种关系是企业过去通过自己的努力、花费一定的成本取得的。而且,顾客资产所界定的范围并不是所有顾客,而是与企业发生过交易行为且忠诚于企业的长期稳定的顾客。

二是顾客资产满足资产确认的两个条件。第一,与顾客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由于顾客资产是指对企业忠诚、稳定的长期顾客,企业通过相应的营销策略保持这部分顾客重复购买企业产品或接受企业劳务。而且,老顾客的口碑宣传会吸引一批新顾客成为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购买者。顾客资产为企业直接或间接地增加流入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潜力是显而易见的。第二,顾客资产的成本是能够可靠计量的。首先,企业取得和维护顾客要付出成本,这些成本是企业获得顾客资源的基础,其实际发生的成本企业是能够可靠计量的,从而也使顾客资源的价值具有可计量的属性。另一方面,顾客资源的价值具有未来的创利能力,表现为企业未来现金流的流入,是可能通过一定的方法折算为现值的。

三是顾客资产会计确认的方式。《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符合资产定义与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进行确认;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根据其重要性,可以选择在报表的附注中加以说明。虽然顾客资产符合会计准则中资产的基本特征与确认条件,但与传统的资产相比仍具有其特殊性,如:所有权的不完全排他性、部分顾客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等,因此在确认方式上企业应根据不同状况进行选择。学者普遍认为顾客资产是企业所有顾客终身价值折现现值的总和,其计量的对象主要包括两部分,即:企业已获得的现有顾客和未来潜在的顾客的价值。现有顾客的价值是顾客在过去时间内产生的收益与花费的成本的比较。企业现有顾客购买行为的数据和信息是较易掌握的,由此能够较为准确的计量现有顾客的利润贡献和终身价值。如:企业为获取或维系顾客资源花费的成本是可以可靠计量的。遵循重要性与计量可靠性原则,现有顾客资产价值应列入资产负债表中进行确认。对未来潜在顾客的价值,因其未来顾客购买行为和特征较多依赖于企业的预测,其准确性和可靠性难以把握,其价值根据现有的条件很难可靠地计量,依据重要性原则,这部分顾客资产的价值应在报表的附注中加以确认说明。

二、顾客资产的会计计量

(一)顾客资产会计计量方法顾客资产计量是将符合确认条件的顾客资产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企业对其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应根据要素的特性及适用的条件选择其计量属性。目前研究结果中,对顾客资产的计量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原则的作业成本法,另一种是以现值为计量原则的收益法。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计量时,按照历史成本原则核算企业在向顾客销售产品、提供服务过程中的成本费用,计算向各个顾客销售产品、提供服务所消耗的企业资源。其账面价值为实际成本减去提取相应折旧及资产减值后的余额。其特点是:所计量顾客资产的收入及成本是对“过去”的记录。显然,作业成本法计量下所反映的是顾客资产的历史信息。顾客资产最显著的特点是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的收益能力,虽然作业成本法提供的历史信息能为未来收益预测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但它没有反映出顾客资产的本质特点,掩盖了其真实的价值。由此可见,运用作业成本法在计量顾客资产时有一定的局限性。收益法计量是对企业顾客资产未来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评估,通过估算被评估顾客的收益期和收益额,选择适当的折现率,将未来收益折算成评估基准日的现值,用各期未来收益现值累计额作为顾客资产的价值。采用收益法对顾客资产进行计量能够全面地反映出顾客资产的本质特性,与作业成本法相比收益法更适合用于计量顾客资产的价值。

(二)收益法下顾客资产会计计量顾客资产能为企业带来未来收益的特点要求采用收益法对其进行计量,国内外学者也普遍认为顾客资产应该采用收益法,并在此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最具指导意义的为学者Dwyer (1989)提出的CLV(顾客终身价值)预测模型,后来提出的计算CLV的各种计量模型都是在他的预测模型上进行的拓展与深化。

1996年Reichheld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提出了计量CLV模型,开辟了顾客资产进行会计计量的新视角,为顾客资产进行会计核算奠定了基础。Reichheld认为:顾客终身价值是指在维系顾客的条件下企业从顾客持续购买中获得的利润流的现值,其值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1)顾客因购买给企业创造的边际贡献。(2)企业持有顾客的时间长度。(3)折现率。计量公式为:

CLV=ai×(1-d)-i (1)

利用Reichheld模型计量顾客资产价值时,主要涉及ai、n、d三个影响因素参数,因此,顾客资产会计计量的主要任务就是确定ai、n、d的值。ai为顾客在企业持有时间内带来的净收益(顾客购买创造的边际贡献),可以依据企业在第i年内来自顾客的利润减去为之付出成本计算获得;n为顾客生命周期即企业持有顾客的时间,主要根据企业、顾客及环境等因素预测企业预计能持有顾客的年数;d为折现率, 顾客资产属于无形资产,我国目前对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时确定折现率最常用的方法是行业平均资产收益率法,即将被评估企业所在行业的平均资产收益率作为折现率, 因此,在计量顾客资产价值时可尝试引用行业的平均资产收益率作为折现率。

将顾客资产进行会计计量从理论上是满足会计要素确认及计量的基本条件及原则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研究的不足之处表现在:第一,本文只是在总结前人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财务会计的角度理论上对顾客资产进行确认及计量进行的探讨。至于能否将顾客资产纳入企业会计中进行计量,还有待于进行实证研究。第二,顾客资产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对其进行计量核算时考虑的因素不可能仅仅局限于模型上提出的因素。第三,本文所采用Reichheld计量模型中包含的参数的确认到目前并没有统一、明确的确认方式,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第四,会计是以货币为单位计量企业的经济业务,而顾客资产价值很大一部分为非货币性价值,这一部分价值是无法从会计上得到计量的。

参考文献:

第3篇:资产价值确认方法范文

【关键词】捐赠 会计制度和准则 所得税法

企业接受捐赠的资产包括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所得税法规定,企业接受捐赠的货币性资产,须并人当期的应纳税所得,按其入账价值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而对于企业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税法规定的入账价值和按会计制度及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不同,所得税计缴规定也有不同。由于对于企业接受捐赠的货币性资产。税法规定的入账价值即计税价值和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规定的入账价值是相同的,皆为实际收到的货币性资产的金额,不存在所得税计缴的调整。

一、会计与税法的第一次对接

1997年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财税字[1997]77号文件中有关规定:纳税人接受捐赠的实物资产。不计人企业的应纳税所得。企业出售该资产或进行清算时,若出售或清算价格低于接受捐赠时的实物价格,应以接受捐赠时的实物价格计入应纳税所得或清算所得;若出售或清算价格高于接受捐赠时的实物价格,应以出售收入扣除清理费用后的余额计人应纳税所得或清算所得,依法缴纳所得税

根据税法的这些规定,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接受的非货币资产捐赠时,应当按照确定的价值,借记“库存商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科目,按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一般纳税人如涉及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按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照确定的价值与现行所得税税率计算的未来应交的所得税。贷记“递延税款”科目,按照确定的价值扣除其与现行所得税税率计算的未来应缴的所得税后的余额,贷记“资本公积一接受捐赠的非现金资产准备”科目。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不能用于转增资本。

二、会计与税法的第二次协调

2003年4月,国家税务总局了(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规定企业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须按接受捐赠时资产的人账价值确认捐赠收入,并人当期应纳税所得,依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取得的捐赠收入金额较大,并入一个纳税年度缴税确有困难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可以在不超过5年的期间内均匀计人各年度的应纳税所得。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企业接受捐赠取得的资产,应按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规定确定其入账价值。同时,企业按税法规定确定的接受捐赠资产的入账价值在扣除应交纳的所得税后,计人资本公积,即对接受捐赠的资产,不确认收人,不计人企业接受捐赠当期的利润总额。企业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可按税法规定扣除其所计提的折旧。

根据所得税法的上述变化。企业会计制度对于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的核算,本次调整最明显标志设置了“待转资产价值”科目。企业接受非货币性资产捐赠时按确定的入账价值,借记“库存商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按税法规定的计税价值贷记“待转资产价值一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科目,按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一般纳税人如涉及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按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同时,企业按税法规定确定的接受捐赠资产的入账价值在扣除应缴纳的所得税后,计入资本公积。不计人企业接受捐赠当期的利润总额。

例、某企业2005年接受捐赠材料一批,发票上注明价款10000元,税金1700元;接受捐赠不需安装的设备一台,发票上注明价款100000元,税金17000元,企业另支付运杂费1000元。接受捐赠原材料按税法规定的入账价值包含材料价款和进项税,合计为117000元,按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规定的入账价值不应包含进项税17000元,会计分录为:

借:原材料10000(按会计制度及准则确定的入账价值)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00

贷: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11700(按税法规定的计税价值)

接受捐赠不需安装的设备按税法规定的入账价值包含设备价款和进项税为117000元,按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规定的入账价值还应包含运杂费1000元,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118000(按会计制度及准则确定的入账价值)

贷:待转资产价值一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117000(按税法规定的 计税价值)

银行存款1000

年末,应对接受捐赠的资产进行纳税调整处理,企业接受捐赠资产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金额为128700元(117000+11700),本期应交所得税应计算如下(假设适用税率为33%):

本期应交所得税=128700×33%=42471(元)会计分录为:

借: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1287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42471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86229

假设企业申请将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128700元,在5年内分期平均计人各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已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企业不存在其他的纳税调整事项。那么从2005年至2009年,企业每年应转销的待转资产价值应为25740元(128700÷5),每年应转入“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的金额为17245.8元(25740-25740×33%),每年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应交所得税=128700÷5x33%=8494.2(元)会计分录为:

借: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2574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8494.2

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17245.8

三、会计核算方法的调整回归

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没有对企业接受捐赠资产价值如何核算作出明确的规定,但取消了原先设置的“待转资产价值”科目,取消了通过“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核算的要求,“资本公积”科目核算的内容不包含捐赠资产价值。而在新会计准则附录《会计科目和主要帐务处理》的“营业外收入”科目下设置了“捐赠利得”的明细科目。以上变化说明今后不再对接受捐赠资产区分是否“待转”的问题,不再将企业接受捐赠资产的价值通过“待转资产价值”科目核算。企业接受捐赠资产的价值作为“捐赠利得”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这样的会计处理与税法对此问题的处理保持了一致,企业今后无需再对接受捐赠资产进行纳税调整的会计处理。

第4篇:资产价值确认方法范文

1.1借方余额观

资产定义的借方余额观是由美国会计师协会(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的前身)所属的会计名词委员会在其颁布的第1号《会计名词》(1953)中提出来的。该公告认为:“资产是由借方余额所体现的某种东西。这一借方余额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或规则从结平的各账户中结转过来的,前提是这一借方余额不是负值。作为资产,它代表的或者是一种财产权利,或者是所取得的价值,有的则是为取得财产权利或为将来取得财产而发生的费用支出”。这一认识的基本特征是将资产视为借方余额的体现物。据此,不仅借方余额所体现的应收账款、存货、设备、厂房等要确认为资产,而且由借方余额所体现的递延费用等项目也可以确认为资产。显然,这种观点只是从会计结账技术的角度来理解资产,很难说是在描述资产的性质。

1.2未消逝成本观

未消逝成本观是对资产性质的早期描述。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佩顿和利特尔顿在《公司会计准则导论》(anintroductiontocorporatestandard)(1940)中明确提出了未消逝成本观。他们认为:“成本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已经消耗的成本为费用,未耗用的成本为资产”。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资产是营业或生产要素获得以后尚未达到营业成本和费用阶段的那部分余额,是成本中未消逝的那部分余额。显然,这种观点同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是密不可分的。它着重从会计计量的角度来定义资产,强调了资产取得与生产耗费之间的联系。

1.3经济资源观

经济资源观是关于资产定义的颇具影响的一种观点。1957年,美国会计学会发表的《公司财务报表所依恃的会计和报表准则》中明确指出:“资产是一个特定会计主体从事经营所需的经济资源,是可以用于或有益于未来经营的服务潜能总量”。对资产的这一认识,第一次明确地将资产与经济资源相联系,虽然它并未正面提到无形资产的内容,但这一定义至少可能将无形资产包纳其中。另外,它也明确了资产与特定会计主体之间的关系,即特定会计主体能够借助资产业从事未来经营。1970年,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的第4号公告中提出了一个资产定义:“资产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企业经济资源,资产也包括某些虽不是资源但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递延费用”。这一定义虽然明确指出资产的实质是经济资源,接受了“经济资源”这一新认识,但它却认为,经济资源应否视为资产,取决于公认会计原则的确认和计量标准,这就把资产的实质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之间的主从关系颠倒了。

1.4未来经济利益观

目前比较流行的资产定义体现了未来经济利益观的观点。1962年,穆尼茨(moonitaz)与斯普劳斯(r.t.sprouse)在《会计研究论丛》第3号——《企业普遍适用的会计准则》这一文献中明确提出:“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已经由企业通过现在或过去的交易获得。”现在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6号(sfacno.6)中提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

未来经济利益观认为,资产的本质在于它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因此,对资产的确认或判断不能看它的取得是否支付了代价,而要看它是否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在现实中,虽然成本是资产取得的重要证据之一,而且成本还是资产计量的重要属性,但是,成本的发生并不一定导致未来的经济利益,而未来经济利益的增加也并不必然会发生成本,例如,业主投资、接受捐赠等。所以,未消逝成本观将未耗用的成本看成是资产,视资产为成本的组成部分,是不切实际的。而经济资源观强调资产的经济资源属性,把一些不是经济资源但有助于实现未来经济利益的或减少未来经济损失的项目如某些备抵项目排斥除在资产之外。未来经济利益观则将这些项目合乎情理地包括在资产之中。因此,我们说未来经济利益相对于其他观点来说更加全面、合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规定: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这种定义突出了以下特点:

(1)资产的经济属性即能够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这也是资产的本质所在。也就是说,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要成为资产,必须具备能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

(2)资产的法律属性即必须是为企业所控制,也就是说,资产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能可靠地流入本企业,为本企业提供服务能力,而不论企业是否对它拥有所有权。

2不同的计量模式体现出资产的不同属性

计量是指会计要素量化的过程和方法。也就是对资产加以量化表述的理论依据与具体方法。它涉及到计量属性与量度单位的选择。计量属性解决“计量什么”,而计量单位解决对选定的计量属性“用什么计量”。计量属性与计量单位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计量属性是内在的,根本的问题,计量单位是外在的、形式的问题,计量单位的选择随计量属性的变化而变化。由于不同的计量模式体现出资产的属性不同,会造成资产的价值差异较大。因此,根据资产的定义、属性选用恰当的计量模式计量资产的价值就尤为重要,它不仅仅在于是否能真实地反映资产的价值,而且还影响到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有用。现行的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成本;现值;公允价值;摊余成本。目前,主要运用的会计计

量模式主要有四种: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公允价值、现值。

(1)历史成本法体现资产的属性是资产投入价值,即过去形成资产投入的成本或者费用作为资产的价值。其弊端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产率的提高,名义货币发生变化的话,从根本上动摇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2)重置成本法计量模式表现出资产的属性是资产重置价值,即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3)公允价值计量法体现资产属性是资产交换价值,即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4)在现值计量模式下,资产的属性体现是资产在用价值,指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折现的金额。从现行的资产定义来看,现值计量模式最符合资产的定义及属性。

3现行的计量模式与资产定义、属性之间的矛盾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一方面体现了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准则的趋同更近了一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另一方面,其巨大的变化给传统的会计模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公允价值的应用就是其中一例。在38项会计准则中,有近50%的准则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无疑成为了新会计准则实施中的焦点之一。目前,对于公允价值的认定主要采取以下方式:(1)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则以该价格为标准确认的价值即为公允价值如果资产交易或负债清偿的标的存在着活跃的、公开的交易市场,在市场综合因素的影响和行业规范的制约下,其交易价格的形成基本符合“公平、熟悉、自愿”的前提,因此具备“公允”的要求,可以作为公允价值的确认标准。这种公允价值的获取途径是比较便利和直接的,并且易于交易方接受并获得关注者认可,可以说是公允价值确认的理想状态。(2)不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则在多方询价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估值方法,或由评估机构评估,作为确认公允价值的基准如果资产交易或负债清偿的标的不存在活跃的、公开的交易市场,可以采用适当的估值方法,搭建相应的数据模型并选用适当的参数,参照各方询价因素,结合现金流量折现、期权定价等方法确认公允价值。(3)不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交易标的也不适宜进行评估,并且进行多方询价存在困难的,可以参考同类交易的市场价格,作为确认公允价值的基准在这种方式下,同类交易标的价格无法由市场直接获得,因此只能用类比的方式,采集同类交易价格,作为估值的依据。这样,如何选择确定同类交易就成了公允价值确认的关键。同类交易不仅要求选取物与标的具有物理上的同质性,同时其实施载体各要素也应具备可比性,比如期望现金流、期限等。这样,现行会计计量模式是一种以公允价值为主体,多种计量模式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因此,体现出资产属性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历史成本、重置价值。也有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现值等。而现行的资产定义为,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其本质特征“未来经济利益”,因此,资产的价值不是以企业现有的资产为基础,也不认可投入成本,决定资产价值取决于未来持续的现金流及盈利能力,根据资产的属性其计量模式就是现值,因为只有能现值反映企业未来的产出,最恰当地反映未来经济利益的计量属性。其他的计量模式均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及属性,只有在这一属性无法满足可靠性和可验性的要求,在具体会计实务往往是从投入成本的角度考虑,采用其他的替代计量属性,但也要求排除人为估计等因素干扰,客观、真实的反映资产的内在价值。这就进一步说明了现值是资产真实价值的最近似的反映。不同方法对资产计量的结果都是对资产现值的代替。因此,根据资产的属性采用的计量模式应该是现值或者是以现值为代表的现值混合计量模式。而不是现在采用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4资产概念的重新定义

由于企业的资产形态千差万别,资产的特性各有不同,因此现行的资产概念的局限性日益凸显:(1)现行的资产定义不能反映企业整体资产价值。企业的资产包括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现行资产的属性仅对有形资产进行了反映,而对在企业经营起着重要作用的无形资产去未予反映,主要是因为1.无形资产难以用货币明确计量;(2)现行资产观认为资产都应该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的。即使企业拥有了某项未来经济利益,如果没有明确的交易或事项,也不能确认为资产。这使得自创商誉被排除在企业资产之外,从而使企业的无形资产未能得到真实的反映。换而言之,现行会计计量仅反映有形资产价值或企业整体资产的一部分。因此,提供的相关信息无用。特别需要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企业的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传统企业主要制造业为主,以生产、销售商品为经营方式赚取利润,资产形式主要是有形资产;而知识类企业主要以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获得利益,一般不进行生产、制造,其资产形式主要以无形资产为主,表现在:品牌、经营理念、管理制度、营销方式、人力资源等,以微软、思科、搜狐、网易等信息技术为代表企业,其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资产,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的价值日趋重要,如按传统会计理论计量这类企业资产价值大打折扣,使企业的内在价值未能得到完全的反映。因此,我们认为,自创的无形资产必须要计量;(3)现行资产的概念不能完全反映资产的本质特征。企业资产形态尽管千差万别,但从发挥作用来看,可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直接创造企业的未来经营利益,即未来的现金流入,而非经营性资产一般不产生现金流入,甚至是现金流出,因此,如果用现行资产概念度量非经营性资产的话,从理论上讲,非经营性资产不是资产,则与资产存在的实际状态不符;如果用现值计量非经营性资产的价值的话,则非经营性资产会出现负数,显然不符合资产逻辑。因此,对非经营性资产不能用现值计量,对应的资产属性则不是未来经济利益,而是它的服务作用和其提供的利用的功能,因此其计量的方法应根据资产的不同属性采用不同的方法予以计量,由于资产在不同时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差异,不同时点上的资产不具有可比性、可加性,因此,对于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的资产价值,应采用技术方法折算出时点价值,从而保证资产的可比性、可加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现行的资产定义应予以修正为:企业过去的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服务利用的资源。其具有以下特征:(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服务上利用;(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形成的。它的优点在于:(1)扩大了资产的范围。修正后资产概念的范围包括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客观地反映了企业整体资产价值;(2)修正后资产概念的本质特征包括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其形成的计量方法可以采用多种计量模式,从而形成了以现值计量方法计量经营性资产,用其他计量方法计量非经营性资产的现值混合计量模式,解决了现行的一种资产属性采用多种计量模式反映的弊端,修正后的资产观认为,资产的概念应依据资产在企业的本质特征及功能予以反映,对能创造未来经济利益的应持未来经济利益观,对不能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资产来说,显然未来经济利益观是不成立的,应根据资产提供的服务和功能定义最为恰当,并可以采用除现值以外的方法予以计量。修正后的资产定义使资产属性与计量模式之间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关系,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整体资产价值。

5结论

总之,资产的属性要求其计量的方法合理地、客观地反映其真实价值,资产的属性与计量模式存在一致性、相关性,会计计量的本质就是准确、完整地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资产的属性与计量模式的匹配,是会计学的重大问题,是值的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的。

第5篇:资产价值确认方法范文

关键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解决措施

一、资产减值具体适用范围

资产减值的具体使用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对子公司、联营企业以及合资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商誉等。

二、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

在对资产价值损失进行确认时,通常有三种标准,分别是永久性标准、可能性标准和经济性标准。永久性标准是指预计未来时期内资产减值不能进行恢复,这种情况下,资产价值损失才能进行确认。可能性标准是对可能出现的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确认。经济性减值在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时候就要进行确认,计量的基础相同。

三、资产减值的计量

在现行的会计实务和财务报告中,存在着多种资产减值计量方式,在实务和理论上都得到普遍认可的计量方式有几下几种,分别是历史成本计量,现行成本计量,现行市价计量,可变现净值计量以及使用价值计量。

四、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1.资产减值规范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长期资产减值情况进行处理的时候,要对账面价值和可收回金额及性能比较,在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时候要进行减值准备的计提,对于我国的上市企业来说,在对长期资产进行减值准备计提的时候,虽然在会计政策中对账面价值和可收回金额进行了比较,但是,对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存在着比明确的问题,这种情况下计提价值准备并不科学,没有理论依据。

2.资产减值准备的信息披露不够完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价值信息的披露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工作中出现了很大的漏洞。在存货准则中,对披露方面只要求对当期计提和当期收回存货跌价准备以及计提方法进行了要求,固定资产准则只要求披露当期确认值和当期转回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对投资和无形资产方面,披露只对当年计提减值准备情况进行了要求。在报表中没有对数据的来源进行充分的说明,这样就使得计提数据的可靠性受到了质疑。在利润表中,资产减值损失确认的损失没有得到明确的反映,而且出现了不明确的情况,这样就会导致使用者对利润表的真实性存在疑问。资产减值损失对利润的影响只在几个不同的损益类账户明细账能够体现,既有营业内的资产价值损失,也有营业外的资产价值损失。在企业利润表中,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损失对企业利润影响非常大,因此,很多企业为了避免缴纳更多的所得税费用,就利用资产价值损失来做文章,这样导致国家税收出现了明显减少的情况。

3.会计人员素质和会计职能的制约。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资产价值进行确认和计量时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对企业的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素质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做出的任何一个决定对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要不断提高,在综合素质方面要有很大的进步,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要不断积累经验,同时,要不断丰富自己,这样能够在繁杂的工作中做出更好的判断。资产减值问题涉及的面非常广,因此,在工作过程中要面对的问题也非常多,这样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就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很好的掌握,这样才能保证工作质量。但是,在很多的企业中,会计人员的素质存在着参差不齐的问题,这样就使得资产减值计提和转回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将会限制资产价值会计准则得到更好的应用。

4.对企业业绩考察的不规范。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当期经营效益问题比较重视,并且以当期的经营成果作为企业进市和退市的依据,国家的企业会计准则对经营出现问题的上市企业退出股市有明确的规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连续三年的亏损要进行退市,因此,很多的上市企业为了不退出股市,对会计政策变更进行了利用,计提了巨额的资产减值准备,这样释放了经营的压力,但是,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影响非常恶劣。

五、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完善和发展的对策

1.加强资产减值准备审计。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时候,会计人员要做出合理的估计,通过分析和判断,在这个过程中会计人员要投入很多的主观因素,因此,在计提过程中风险比较大,为了避免出现错误的情况,会计报表要由注册会计师来进行审计。在进行审计时,注册会计师要根据相关的程序和方法对资料和计提方法进行合理性分析,然后对其是否正确进行明示,然后出具审计的证据,这样能够保证资产减值损失的可靠性和充分性。被审计单位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出现不合理的情况,在审计报告中,注册会计师可以出具保留意见。对存在的客观数据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注册会计师是无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资产价值准备合理性进行明确,因此,在审计报告中要进行揭示,这样能够对信息使用者以警示。

2.建立健全信息市场与价格市场。我国在资产信息和价格市场方面存在着不健全的问题,对各种资产的最新市价不能定期和及时进行公布,这样就使得资产价值会计在操作性方面出现了比较差的情况,健全和完善信息和价格市场对实施资产减值会计是重要的保障。信息价格市场的建立能够将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市场价值进行体现,这样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料,对资产计提价值准备也能做到有据可依,提高了资产减值损失的可操作性。

3.提高会计职业判断水平。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保证其在会计专业知识方面水平非常高,同时,在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经验方面要非常好,这样对减值准备进行计量时,能够保证会计人员主观因素的正确性。提高会计报表的质量,能够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的会计记录在会计报表中能够进行反映,因此,会计报表也是使用者对企业的资产情况进行掌握的重要途径,这样对会计人员的各方面情况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要不断的丰富自身,这样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全面考核企业的经营业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投入情况非常重视,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利用各种方式对潜在的投资者进行吸引,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保证资金的供应。很多的企业在对资产进行计量的时候并没有计提减值,这样会导致很多的信息使用者被企业的暂时情况迷惑,认为企业发展过程中会更加好。很多的企业对资产减值不进行披露,这样对企业的会计计量有很大的影响,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计信息出现失真的情况。计提资产减值对企业 经营情况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的吸引投资很多的企业对经营业绩进行了修饰,这样导致了企业的信息使用者不能对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进行掌握,导致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受到很大的影响。

5.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特殊规定。在企业会计处理中,递延所得说资产的主要作用就是对企业的所得税费用科目进行调整,在进行账务处理的时候,要将计提减值准备,借方计入所得税费用,贷方计入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减对所有者权益会带来直接影响,因此,在进行会计处理的时候,很多企业为了能够让信息使用者认为企业的股东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不会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企业在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处理时,按照其公允价值计量,将出现的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的所有者权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出现减值以后,要对账面的减值进行处理,不适用其他科目来进行核算,因此,要将其直接转出,在当期损益中体现。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减值计提时,一定要非常客观,并且,在公允价值发生变工以后,要及时转回,虽然这样对企业的当期损益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但是,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要做到能够及时处理,不能为了企业获得更多的投资,就进行虚假处理。

六、结束语

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面临的环境随时都在改变,因此,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要能够对出现的变化进行快速的适应,为了更好的保证企业发展和市场经济环境适应,国家施行了新的会计准则,在会计计量方面进行了完善,对促进企业发展十分有利,但是,在会计计量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分析解决,才能更好的保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张竞辉.浅谈计提资产减值准备[J].财务与会计,2006,5.

第6篇:资产价值确认方法范文

关键词:公允价值;资产减值;统一

会计核算中公允价值与资产减值的统一有助于降低会计准则复杂性和难度,也有助于满足不同财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有利于我国会计行业的科学发展。

一、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与公允价值规定的相同点

(一)两者都是价值观理念的体现

价值观理念主要是针对未来,考虑的是整个市场。公允价值与资产减值下的资产计量都包含在后续计量范围之内,其计量过程中也都是针对着未来。资产价值产生的变动——公允价值损益和资产减值损失都需要计入到利润表当中,都是企业未实现的损益。

(二)公允价值的思想体现在资产减值会计中

资产减值计量包括两个方面,即对资产减值的可能性进行评价及对减值进行计量。资产减值可能性的评价过程中,引发资产减值产生的条件是市价下降,并且在未来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无法恢复;而在资产减值的计量过程中,可变现净值及可回收金额正是会计准则中所提到的计量基础,这个计量基础计算起点也是市价。同时,市价也是多种计价属性中最符合公允价值含义的定义。

二、资产减值会计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的关系

(一)计量基础一致

资产减值会计计量中提取资产减值关键是可回收金额的确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要同时估计未来资产公允价值扣除处置费用的余额及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在此基础上确定是否需要计提减值准备及确定减值准备的金额。首先,如果两者之一的金额都比资产账面价值大则无须计提减值准备;其次,如果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估计不能完全确定时,应该按照资产未来公允价值扣除处置费用确定可回收金额;最后,如果资产未来公允价值净值无法确定时可以用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确定可回收金额。可以看出,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核心是公允价值的估计,只不过是用在资产减值会计中可回收金额确定的哪个层次而已,因而二者的计量基础是一致的。

(二)计量结果存在差异

资产减值计量是估计的公允价值扣除处置费用净值与资产账面价值比较中的较小者确定。可见,公允价值的计量不一定与资产减值计量相同,因为公允价值的计量没有考虑资产未来的处置费用。因而,资产减值会计同公允价值计量的结果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三)会计处理差异

资产减值会计核算中,如果估计公允价值扣除处置费用后的净值小于账面价值,则按照两者的差额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列入利润表中。反之则无须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也就不必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可见,资产减值损失是预计资产减值时的损失计入利润表,如果资产升值将不作处理。

(四)会计理念不一致

资产减值会计的出发点是谨慎性原则,其会计理念为期末资产价值的计量宁可低估也不能高估,即所谓的“就低不就高”,其目的是谨慎地预计可以实现的利润。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理念,本着相关性原则。期末资产或是负债的计量,无论是增值还是减值都应予以客观的确认。故此,二者的会计理念不完全一致。

三、会计核算中公允价值与资产减值统一的路径

(一)资产减值的计量依据应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标准

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计量说到底都是资产价值计量的具体表现。从财务报表“价值观”的观点来看,基于公开市场参与者角度的公允价值计量相对能够更加客观些。资产减值计量是站在会计主体自身地位进行预计的,虽说会计主体的决策层最能掌握资产的价值信息,但是市场才是资产价值的决定人。公允价值计量使得企业的资产直接面对市场的交易,是市场中的交易双方最后“博弈”的结果,其相对于资产减值计量的未来全部经济利益流入的现值更具有交易性及客观性,在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各易于报告的阅读者接受。

(二)会计处理应当协调统一

公允价值计量虽然是基于市场交易参与者的角度操作,理论上比资产减值计量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市场的交易规则,但并不能由此将资产减值取而代之。原因有二:其一,公允价值实际可操作性较差、其主观性却较强,容易出现人为调节利润及夸大资产价值的问题;其二,会计核算要求的谨慎性、稳健性原则来看,财务报表非估值功能及市场非有效性,需要资产减值计量对其进行一定的限制。因而,公允价值计量应当与资产减值在会计处理上应当做到协调统一,建议可以运用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方式进行,可以起到避免人为调节利润及虚增资产的问题出现。

(三)目的应当协调统一

我国之所以先后推出了公允价值与资产减值两个会计准则,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就是要使得国内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同时起到预防及减少财务舞弊、财务造假事件的出现。公允价值计量的出发点是使得企业的资产更加符合资产的定义,进而使得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资产减值会计目的则是使得资产价值应该与未来的现金流量现值趋同,即只有资产的价值等于或者超过该资产未来的现金流量现值时,资产才能被其所确认。可见公允价值目的强调的是财务信息的相关性,资产减值计量的目的强调财务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因而会计核算中若想使得公允价值与资产减值达到统一,就必须使得二者的出发点及其目的趋于协调一致,从而避免因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不一致造成两者之间不必要的分离。

参考文献:

[1]李帅,张婷婷,杨澜.商贸会计的计量方法与其他领域方法的异同点――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计量的统一[A].会计准则发展――第六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3

第7篇:资产价值确认方法范文

一、无形资产基本理论

与会代表认为:某一项目是否应确认为无形资产并进入对外报告的核算系统中,最重要的是看其是否符合资产的三项判断标准。当前,应当积极并丰富无形资产的计量手段与计价方式,尽量适当引入未来预期现金流折现值以及可比公允价值;应当积极推进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价值链会计的转变。价值链会计框架体系的构建,应当紧紧围绕强化价值管理这一主线,分别沿横向和纵向拓展。

就企业家资本产权化问题,与会代表提出:企业家资本的产权化是企业更好地发挥整合资源功能的有效途径,这种产权化需要一系列制度变革、观念变革和价值评估手段的创新等作为支撑。

就知识资本而言,与会代表提出:知识资本是由知识转化而成的,但只有那些回答“knowledge how”和“knowledge who”中最核心的部分才能转化为知识资本。知识资本是由具体知识资本和非具体知识资本构成的,不同类型的知识资本,其积累与补偿的是不同的。知识是企业整个资源体系中最有价值的战略性资源,这就决定了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一种型组织。而学习型组织在获取知识这种新的生产要素时应如同购置原材料一样讲究会计核算和财务规则。只有学习收益大于学习成本时,学习型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才具有财务可行性。

就商誉这一特殊的无形资产而言,有代表认为:商誉的本质是企业单项资产的整合价值。这种价值的大小受到资产的组合方式、人的作用这两个因素的。也有代表提出:商誉产生于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不完全契约。传统公司治理中商誉权益分享制度安排具有不合理性,因此,有必要实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并由共同治理者分享商誉权益。

二、无形资产运营与管理

关于无形资产运营与管理的研讨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无形资产的运营、无形资产的管理、无形资产的评价、无形资产税收筹划、品牌战略等一系列问题。

与会代表提出:风险资本与传统资本的根本区别在于投资者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高度稀缺是造成风险资本市场上财务资本稀缺程度远高于传统资本市场的根本原因。风险资本的高额收益本质上来源于投资者的人力资本。风险资本是一种融财务资本、人力资本、声誉资本为一体的复合型资本,其高额收益源于风险投资者的人力资本。

就无形资产的管理而言,与会代表提出:依存于一定的载体、能长期利用并为企业创造价值、带来收益的专有知识,均可认为是无形资产。针对无形资产管理的不和谐之音,即无形资产及其载体在价值计量上的相互独立性,以及无形资产价值形成过程中与其载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性这样的矛盾统一体,有必要将和谐管理理论到无形资产管理,构建无形资产的和谐管理模式。

三、无形资产会计与审计

关于无形资产的确认问题,有代表论证了技术革新的模糊性特征如何产生无形资产的属性,从而有助于探讨无形资产的确认问题,并指出会计原则与无形资产的经济属性之间不相匹配是导致会计信息相关性降低的原因。有代表提出,基于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环境,应将实物期权列入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范围,从而真实地衡量企业价值。

对无形资产的会计计量理论发展背景、会计计量单位、计量属性和估价以及准则的改进建议等议题提出了诸多独到的学术见解并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大家认为,不符合经济学价值计量要求的现行成本会计模式已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而基于价值和现值理念的公允价值会计模式的建立成为必然趋势;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不等于精确性,更大程度上有赖于会计过程和方法的规范性、性和合理性;为了准确地衡量企业的价值,应将实物期权列入无形资产计量范围。

关于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问题,代表们结合我国会计准则和制度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提出了多种方式方法,对企业合并商誉的会计处理、无形资产转让的会计处理、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与所得税的纳税调整、土地使用权的核算、自创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外购正商誉后续处理、研究与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等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关于无形资产的披露,代表们提出了无形资产的多层次“彩色报告”构想,以加强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可以采取构建商誉表的披露方式,以增强相关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相关性;在成本收益约束条件下,无形资产会计的对象应该小于企业全部无形资产的外延。

四、无形资产价值评估

与会代表认为,无形资产自身的获利能力与无形资产得以发挥作用的空间和条件共同构成了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基础。无形资产的评估价值可以是其潜在获利能力的全部转化,也可以是其潜在获利能力的部分转化,而且这个空间可能会很大,这就要求对无形资产的评估不仅要清楚地认识和把握其潜在的获利能力,而且要准确地把握其发挥作用的空间范围、外部条件以及它潜在获利能力可转化为现实获利能力的程度。

就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因素,与会代表提出,无形资产评估的目的是确定交易价值,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收益因素、时间因素、风险因素、环境因素、因素、成本因素、转让方式与转让次数、价格支付方式等。还有代表指出:单提无形资产这一概念过于笼统,不同类型的无形资产评估差异很大,因此,应当予以恰当地分类。无形资产可以分为三类:土地使用权、商誉和其他可确认无形资产。其中,其他可确认无形资产又可以分为:有标志性确认物的可确认无形资产和无标志性确认物的可确认无形资产。

商誉是不可确认无形资产,其评估极具特殊性。对商誉的评估需要建立在对可确认无形资产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商誉的基本涵义可以从学、学、评估学等三个方面去加以认识,它包含的取决于人们如何认识和界定可辨认无形资产的内容;只有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并且在原有企业名称、经营地址、主要管理人员等因素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才会存在商誉;在资产评估中,可以通过以企业价值评估来代替对商誉的评估,从而解决确定企业产权变更中的成交。也有代表提出,若单独对商誉进行评估,在上则具有不可操作性和不合理性。只有根据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商誉才能在企业以购买法合并时予以确认,其实际价值取决于合并双方之间的讨价还价。

就管理层收购中的企业价值定价问题,我国多以每股净资产定价,国外多以折现现金流量法定价。代表们提出:企业价值既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也要考虑市场对企业的认同。我国较为理想的选择是采用市价折现法,将企业盈利水平与市场对企业的认同结合起来考虑企业定价。

五、人力资源会计与审计

第8篇:资产价值确认方法范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折旧;概念;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0011201

1 固定资产折旧概念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固定资产由于损耗而减少的价值。固定资产损耗分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有形损耗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和自然力的影响在使用价值和价值上损耗。无形损耗是指由于技术进步而引起的固定资产价值上的损耗。

2 影响固定资产折旧因素及注意事项

(1)影响固定资产折旧数额大小的因素:①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总额。是指单项固定资产从开始使用到报废清理的全部使用年限内应计提的折旧总额,即为该项固定资产的应计提的折旧总额。②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是指固定资产从开始使用到报废清理的预计全部使用时间,其预计使用时间的上下限执行国家统一规定,各企业可在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上下限范围内,制定本企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时间。③固定资产预计工作总量。固定资产预计工作总量是指固定资产从开始使用到报废清理的全部使用年限内预计完成的工作总量。固定资产预计工作总量由各企业根据本企业各项固定资产的具体情况各企业确定。

(2)固定资产折旧注意事项:①固定资产应按月计提折旧,在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再计提折旧,从下个月起计提折旧;在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需计提折旧,从下个月起不再计提折旧;②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不论能否继续使用,均不再计提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也不再补提折旧。③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应按估计价值确认成本,并计提折旧;待办理竣工决算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暂估值,不需调原已计提折旧。

3 固定资产折旧计算的方法

(1)平均年限折旧法:是指固定资产原价和预计净残值,在其规定的折旧年限内,每年平均计算折旧的方法。这种将固定资产价值按照时间或工作量平均计提折旧的方法。

在计算固定资产时,除了预计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外,还须预计提取固定资产的应计提折旧总额。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价值一预计净残值)÷预计折旧年限={固定资产价值×(1-预计折旧年限)}÷预计折旧年限

年折旧率=(年折旧额÷固定资产价值)×100%={{固定资产价值×(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折旧年限×固定资产价值)}×100%={(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折旧年限}×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价值×月折旧率

个别折旧率是指按照各项固定资产分计计提折旧的方式,即某项固定资产的折旧额根据该项固定资产原值乘以该项固定资产个别折旧率计算。分类折旧率计算折旧的方式。是指某项固定资产的折旧额根据该项固定资产原值乘以该项固定资产平均分类折旧率计算。它的计算公式如下:

折旧率={(1-平均预计净残值率)÷平均预计使用年限}×100%

例:济宁某涂料公司新购涂料生产车间一处,价值600000元,预计生产使用年限10年。预计到报废时净残值率4%该涂料生产车间的年折旧率,月折旧率,月折旧额,计算如下:

年折旧率=(1-4%)÷10=9.6%

月折旧率=9.6%÷12=0.8%

月折旧额=600000×0.8%=4800(元)

平均年限折旧法优点是计算手续比较简便,缺点是当固定资产在各个使用期间的磨损程度不同时,将应计折旧总额平均在各个时间分摊,这样就很不合理。此法适用于固定资产在各个使用期间的磨损程度较均衡的情況使用。

(2)工作量法:是指在固定资产在预计生产使用年限和预计生产总工作时数所完成的工作总量和总工作时数来计算应提折旧额的一种计算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某项固定资产单位工作量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原价×(1-预计净残值率)}÷该项固定资产预计工作总时数

该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单位工作量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该月实际完成的工作总量

例:济宁某涂料公司新购涂料生产设备一台。价值600000元,预计净残值率内4%,预计总工作时数为12万小时,本月其工作时数为820小时,该设备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和该项月折旧额计算如下示: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600000×(1-4%)÷120000=4.8(元)

本月折旧额=4.8×820=3936(元)

工作量法优点是,固定资产的折旧额与其磨损程度相符,故分摊较为合理。缺点是只注重固定资产的使用程度,而忽视了其自然侵蚀的影响。故工作量法适用于固定资产在各个使用期间的磨损程度不均衡时采用。

(3)加速折旧法:系指固定资产在使用初期计提折旧较多而在后期计提折旧较少,从而相对加速折旧的方法。固定资产在使用初期提得多,在使用后期提得少,故相对加快了折旧的速度。因此,固定资产在使用初期生产效率高,应承担较多的折旧费用,而固定资产在使用后期生产效率低,应承担较少的折旧费用。符合成本与收入相配合的原则。由于新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较少,而随时间的推移,修理费用将逐渐增加。这种方法的使用,使每年计提的折旧费和发生的修理费用之和比较稳定。故资金回笼快,可减少无形损耗引起的风险和损失,加快资金的回笼,推迟缴纳所得税,给企业财务带来好处。

①双倍余额递减法:是指固定资产净值和双倍直线折旧率来计提折旧额的一种计算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2÷折旧年限)×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净值×周折旧率

应注意:在预计使用年限结束时,应控制固定资产净值和预计净残值的比例,应控制固定资产净值不得大于预计净残值,若项固定资产净值大于预计净残值,说明其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少提了折旧。如固定资产期末净值小于预计净残值,即该项固定资产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多提了折旧。

例:济宁某涂料公司新购涂料生产设备一台,价值60000元,该涂料生产设备预计净残值为2000元,预计生产使用年限5年。该项固定资产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折旧法计提折旧。年折旧率和各年折旧额如表1所示。

从以上实例可知,只要预计净残值稍有不同,对折旧率的影响很大,从而影响各期所计提的折旧额。故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固定资产前期计提的折旧费较多,那么固定资产在后期计提的折旧费就相对较少,如果固定资产前期计提的折旧费较多,那么固定资产在后期计提的而维修费较少,那么固定资产在后期计提的维修费就相对较多;故。固定资产投资在前期的投入就能较多地收回,在税法允许将各种方法计提的折旧费作为税前费用扣除的前提下,还能减少前期的所得税额,符合谨慎的原则。

②年数总和法:是指按照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总额和某年尚可使用年数占各年尚可使用年数总和的比重计提折旧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示:

年限折旧率=(折旧年限-已使用年限)÷{折旧年限×(折旧年限+1)÷2}×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一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

例:济宁某涂料公司新购涂料砂磨设备一台,价值20000元,该涂料砂磨设备预计净残值2000元,预计涂料砂磨设备使用的年限5年。每年折旧额如表2所示。

4 结语

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劳动资料,每年年末,企业应对固定资产的帐面价值进行检查,如其可回收金额低于其帐面价值,应确认减值损失。

第9篇:资产价值确认方法范文

资产评估是指专业评估人员根据特定目的,专业评估程序和技术要求,依据可靠数据资料,模拟市场对资产在一定时点的价值进行估计判断并提出专业意见的报告。通过评估确认的资产价值,称为评估价值。

我国会计核算是以历史成本作为计价基础,即一旦入账,一般情况下不调整资的账面价值。账面价值就是指会计人员通过专门的会计方法,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将企业的财务状况反映在会计账面上的价值。通常资产负债表中各项目的金额即为账面价值。账面价值的特点主要有:(1)账面价值是依据会计核算的实际成本原则为基础形成的,即取得资产是按照所付出的代价入账,期末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或市价、或收回金额)孰低确认其期末账面价值;负债按到期应付金额确认期末账面价值;所有者权益按照资产减负确认期末账面价值。(2)账面价值是依据会计制度、会计政策等核算的结果。按照会计核算的历史成本确认的账面价值,虽然具有客观性、可操作性等优越性,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通货膨胀、资产价值贬值等等因素的影响。使历史成本有时不能反映真实的资产价值。因此当企业发生产权变动,或国务院统一规定清产核资,或发生抵押、担保等非产权变动,需要确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时,必须对资产进行评估。

我国相关法规规定:

国有资产在发生下列经济行为时应当对相关国有资产进行评估:整体或部分改建为有限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以货币资金对外投资;合并、分离、清算;除上市公司以外的原股东股权变动;除上市公司以外的整体或部分产权(股权)转让;资产拍卖、转让、置换;整体资产或者部分资产租赁给非国有单位;确定涉讼资产价值;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需要评估的事项。

资产占有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经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授权部门批准,对整体企业或者部分资产实施无偿划转;国有独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下属的独资企业之间合并、资产划转、置换和转让。

资产占有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对相关非国有资产进行评估:收购非国有资产;接受非国有资产置换资产;接受非国有单位以实物资产偿还债务。

根据以上规定,资产评估结果的法定效力大体包括两大类:一是作为出资的重要依据,在以出资为目的的资产评估中,包括以单项资产作为出资以及涉及产权变动的企业改制中,资产评估结果可以作为新老产权利益主体确定出资额的“公允价格”。二是作为资产交易的参考依据,在资产转让(或股权转让)、抵押以及其他资产产权变动过程中,资产评估结果一般作为资产交易双方参考依据。

资产评估的对象主要是发生产权变动或经营主体变动企业的资产存量,即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也包括企业整体价值。资产评估的资产与会计的资产存在着如下差别:第一,资产评估的资产是企业现实意义上的资产,而会计资产强调的是有实际资产投入的资产以及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第二,资产评估的资产可以是单项资产,也可以是企业的整体资产,而会计资产强调的是单项资产及单项资产构成的资产总额。第三,资产评估的资产注重按其现实价值或公允价值反映,为此可以采用收效现值法、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清算价格法等等方法,而会计资产强调按历史成本原则核算,反映的是资产的原始价值及可能发生的减值。由于资产原始价值或可收回金额与其公允价值的差异,导致资产评估价值与原资产的账面价值往往不一致,可能评估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也可能评估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不论评估价值是大于账面价值,还是小于账面价值,会计核算应根据不同的评估目的对资产评估结果进行会计处理,即资产评估结果的会计处理。资产评估的会计处理包括在账面上进行调整的会计处理,也包括不在账面上调整,只在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的处理。

虽然评估资产与会计资产有差别,但资产评估与会计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会计核算资料是资产评估的基础,它对于准确、地进行评估,选择评估方法,确定评估结果都有意义。可以说资产评估在很大程度上依据会计核算资料进行评估;资产评估以后,会计上根据评估目的及其评估结果作相应的调整。资产评估结果的会计处理依据有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依据资产评估目的,对资产评估结果进行的会计核算和报表揭示。

二、资产评估结果的会计处理方法

凡是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单位,应对被评估的资产进行清查,做到账账、账表、账实相符,以备评估。有评估资格的机构对被评估单位的资产进行评估后,应根据评估结果向资产所有权管理部门提交资产评估报告。

一是产权的真实变动,即以评估价值作为企业改制时资产占有方出资或折股的重要依据时,按资产评估结果作为新设立公司进行建账的重要依据。对于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的情形,由于公司的股权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公司的持续经营也未发生变化,故此种情形的评估结果仅为有关利益各方参考,不得作为调整会计账目的依据。由于资产评估结果自评估基准日起一年内实现评估的效期内,对于产权真实变动的进行建账时,应注意资产评估结果是否在评估有效期内,并应注意评估基准日蛭评估目的实现之间对资产价值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

二是产权的虚拟变动,即当发生资产抵押、企业破产清算等情形时,评估结果仅作为资产交易或资产变现的依据,而进行会计处理时则需按照资产交易时的实际交易价格为依据。其会计处理按照正常交易进行。

由此形成资产评估结果的两种会计处理方法,账项调整法和附注说明法。通常情况下,产权发生真实变动时采用账项调整法,产权发生虚拟变动时采用附注说明法。

(一)账项调整

账项调整是指根据资产评估结果调整相应的账簿记录和报表信息的方法。当企业时行资产评估的目的是根据资产评估结果确定所有者的时,要求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账项调整。以便根据调整后的会计信息作为界定所有者权益的基础,作为利润分配的前提条件。

资产估价值大于原资产帐面价值的差额从本质上分析属于未实现的收益,不应确认为任何一种形式的已实现的损益,应作为资本公积;而且资产评估的增值也不可能产生现实的损益,因此一般情况下资产评估增值作为资本公积处理。资产评估价值小于原资产帐面价值的差额虽然也属于未实现的损失,依据谨慎原则,应将评估减值作为损益处理。

评估价值与原帐面价值的差额,无论是作为资本公积处理,还是作为损益处理,一般是将当期确认的总差额一并进行调整。此后该项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折旧摊销时,涉及到按评估价值提折旧或摊销,还是按原帐面价值计提折旧或摊销。如果按评估前的原帐面价值计提折旧或摊销费用,应解决评估前资产帐面价值与评估后资产帐面价值之间差额应如何处理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将其作为资本公积处理。如果企业按照评估后的帐面价值计提折旧,或按照评估增值后的帐面价值摊销费用,应解决增加费用而养活纳税所得后缴纳的所得税问题。对此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按两种方法调整;一是据实逐年调整。企业改制股份公司时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每一纳税年度通过折旧、摊销等方式实际计入当期成本、费用数额,在年度纳税申报的成本、费用项目中进行调整,相应调整增加纳税所得额。借记“递延税款”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二是综合调整。对资产评估增值额不分资产项目,均在以后年度纳税申报的成本、费用项目中予以调整,相应调整增加每一纳税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调整期限最长不超过10年。其应交的所得税,借记“递延税款”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

由于会计以历史成本作为计价基础,会计核算采用谨慎性原则,当某项资产发生贬值时,应当提取资产减值准备。在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附注时,一般披露某项资产的帐面价值。

(二)附注说明

附注说明是指将资产评估结果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说明的方法。当企业进行资产评估的目的只是为了确定企业所拥有资产的实际价值,以便根据资产价值确定拍卖基数,确定承包基数,确定抵押借款金额时,资产评估价值只是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因此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或其他有关资料中进行说明,不需要调整评估资产的账簿记录。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应说明评估资产的项目、评估目的、评估价值、评估价值与帐面价值的差额等内容。

企业进行评估的目的仅在于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的有用信息,而且该项资产没有完成实质性的交易,其在性质上既不属于资本公积,也不属于当期实现的损益,不需要调整账簿记录,只需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附注说明没有统一的标准,企业可以根据评估目的进行说明。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企业资产评估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的通知》,财会函字[199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