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分子运动现象探究范文

分子运动现象探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分子运动现象探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分子运动现象探究

第1篇:分子运动现象探究范文

教学目标

a.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

b.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知道分子间存在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例.

d.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首先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讨论,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分子运动论是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按照分子运动论的观点,一切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温度就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利用分子运动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大量的热现象。

分析三: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体积极小,直径只有10-10米左右,一滴水约含有1.6×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剧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间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法建议

建议一:可以从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的实验引入课题,例如关掉动力的汽车慢慢停下来,掉到地面的乒乓球最终停在地面,它们的机械能到哪儿去了?从而将学生注意力从宏观分析转移到微观分析上来。

建议二:分子运动论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热现象,即从物体内部微小粒子的运动情况分析问题,可以从本质上解释有关的热现象。进行解释时,要认真分析题意,明确与题目相关的物理知识,然后在用分子运动论的相应观点,特别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两个观点进行解释。

建议三:根据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这一点可以借用化学里的一些知识加以说明。另外,构成物质的分子直径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可以用宏观物体间的尺寸比来说明。

建议四: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也是我们肉眼无法观测到地,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例如打开香水瓶瓶盖后,满教室都能闻到香味;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等。另外,我们还可以用课件来模拟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扩散现象,使这种看不见的运动在学生心目中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我们还可以比较不同温度下的扩散快慢,如观察红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快慢。

建议五:分子间作用力较难、较复杂,尤其是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学生较难理解,因此教学时要求不要太高,只要学生能知道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且知道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引力,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斥力即可。另外要做好两个铅块间的分子引力实验。

教学设计示例vAlign=top>vAlign=topwidth=70>

课题:

vAlign=topcolSpan=3>

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

vAlign=topwidth=70>

教学重点:

vAlign=topcolSpan=3>

知道分子动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和相对应实验事例,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vAlign=topwidth=70height=15>

教学难点:

vAlign=topcolSpan=3height=15>

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以及用微观理论定性解释宏观现象.

vAlign=topwidth=70>

教学手段:

vAlign=topcolSpan=3>

讲授、实验

vAlign=topwidth=70>

教具:

vAlign=topcolSpan=3>

烧杯、红墨水、清水、香水、乒乓球、集气瓶、NO2气体、铅块、计算机

vAlign=top>vAlign=topwidth=222>

知识内容

vAlign=topwidth=144>

教师活动

vAlign=topwidth=86>

学生活动

vAlign=topwidth=222>

一、引入课题

二、物质由分子构成

构成物质的分子一般很小,直径一般在10-10m左右,物体内含有的分子数目一般很多

三、分子的运动

分子总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在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四、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等于斥力,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小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固体和液体很难压缩、固体较难被拉伸,都是由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原因.

五、思考题(能力提高)

扩散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

vAlign=topwidth=144>

将一乒乓球由一定高度静止释放,提出问题:乒乓球运动的机械能上哪儿去了?

讲解、举例

通过实例讲解分子数目巨大,让学生体会分子非常小.

打开香水瓶盖,提问:为什么我们能闻到香味?香料分子是怎样进入我们的鼻子?

演示NO2气体与空气间的扩散过程

演示红墨水在清水中的扩散现象

教师解释原因

计算机模拟演示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计算机模拟演示扩散过程

教师讲解

做铅块间分子作用力的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比较红墨水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快慢实验

vAlign=topwidth=86>

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情况,并回答问题.

联系化学中有关分子的知识思考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相似现象

学生观察实验,发散思维

vAlign=top>

作业:P14—练习1、2

“分子动理论”探究活动

第2篇:分子运动现象探究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8—0039—01

新课标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更新课堂模式为学生搭建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学观念,注重“三维目标”

新课标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入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认识化学世界,并结合化学教学提供的丰富素材逐渐形成积极、健康、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例如,在《分子热运动》的探究活动中,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举例说明扩散现象,进而提出分子的运动,自然地导入新课;让学生提出关于分子运动的猜想;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处理数据,运用相关的物理、数学知识分析影响分子运动速度的因素;运用分子运动的知识解释探究现象;讨论、交流总结,得出结论。这种设计体现了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理念,不仅使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在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以学生为中心,加强课堂互动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有选择地感知外在信息,构建当前事物的意义。”同样,教育改革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习实践中,就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和学的全过程。化学教学要结合学科特点,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探究学习环境,立足于社会、生活实际,结合社会热点和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近年来红河被污染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自主学习问题:①红河的源头在哪里?有哪些原因可能造成水源污染?②上游沿岸有无排放大量废水、废物的工厂或其他污染源?③水污染造成了哪些危害?④面对水污染我们应做些什么?在开展活动的同时,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让课堂成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所,教师及时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促使学生在活动中灵活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加强实验教学,培养探究能力

新课标要求教师走下讲台,放弃权威,走近学生,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帮助者。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课堂上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也要鼓励学生多做实验,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贴近社会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并获取有关知识和经验,优化课程资源,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从现象上升为理论,再从理论回到生活,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理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学中多开发一些与生产生活贴近的资源,理论联系实际,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3篇:分子运动现象探究范文

关键词: 化学实验注意力观察力探究能力思维创造力

初中化学作为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学科,在初中教学阶段学科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要实现对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实验操作、化学反应现象的正确认识和掌握,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因此,在化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等方面的学习能力的培养。笔者根据在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体会,认为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的学习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实验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教育心理学证明,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注意力、能动性持久参与的过程,注意力保持的长短,能够反映学生学习内在能动性的强弱,也是教师教学效果高低的重要表现。因此,在化学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心理活动引导到对知识的讲解、对实验的示范演示、对化学实验现象的探寻上来。可以利用有趣的化学内容和有趣的化学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对化学知识强烈的探求欲望。如在讲解钠的性质时,笔者取一小块钠,放置到水里,这时学生会发现,钠在水里不停地转动,变得越来越小,最后完全消失。笔者向学生提问:“为什么钠在水里会旋转并慢慢消失呢?”这样学生能够将注意力放置到当前的教学活动中来,并激发了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注重实验直观性,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形成观察实验现象的一般方法,能够对实验现象有初步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师要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借助先进的课堂教学器材,增强实验的可见度,提高学生观察的质量,达到透过现象、认清本质的目的。如教学分子运动的知识,学生虽然对分子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分子的运动状态还没有形象直观的认识,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身边的学习用具进行形象的展示。如,笔者准备一杯自来水,挤一滴红墨水到水中,这时学生看到红墨水慢慢地扩散,直至整杯水全部变成红色。这个实验形象直观地将分子运动展现在学生眼前,加深了对分子概念、性质、结构的理解,强化了实验现象的直观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注重实验的操作性,强化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探究化学知识的能力,认真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实验之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明确实验目的,提出实验要求,使学生对实验内容和过程有所了解,掌握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要领和步骤。如,在进行碳酸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正确使用试管的操作方法,要求他们能正确拿试管,夹持试管,洗刷试管,振荡试管等。教学实践证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化学实验作业对学生理论知识系统的形成和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有着促进作用,因此,在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基础上,教师要注重学生实验作业的教学,适当布置一些难度较低、紧密联系学生学习实际的实验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消化知识,提升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进行实验的能力。如,在进行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学生根据碱中滴入石蕊试液变蓝色,酸中滴入石蕊试液变红色的现象能够有效区分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从而使学生对中和反应的实质有了本质的理解。

四、注重实验典型性,提升学生思维创造力

第4篇:分子运动现象探究范文

一、探究分子的运动

例1(2009年衡阳考题)小维同学按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如下实验:

将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团绑在树形铁丝上制成“花树” ,在玻璃片上放置盛有浓氨水的微型烧杯,罩上大烧杯。

(1)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2)从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有:①;②。

分析: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运动到棉花团上的氨分子与水结合成氨水,氨水显碱性,酚酞遇氨水变红色,“铁树”上的棉花团变红,一朵朵盛开的红花绽放在枝头。

答案:(1)棉花团变红;(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酚酞遇到碱溶液变红。

评析:本题是对分子运动知识的探究,命题者巧妙设计,通过白色的棉花团逐渐变红这一明显的现象,在证实分子具有不断运动性质的同时又呈现给人们一树开满红花的美景。

例2(2009年鄂州考题)某同学在学完《分子和原子》后,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了如图2所示的改进。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小试管中加入2~3片氢氧化钠固体的作用是 。

(2)滴入2~3滴浓氨水后,在c处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3)改进后的装置除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药品用量少、省时等优点外,还有一个显著的优点是 。

分析:固体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溶解的同时放出热量,小试管内温度升高;氨气分子不断运动,受热后的氨分子运动加快;运动到湿润的酚酞滤纸条上的氨分子与水结合成显碱性的氨水,酚酞试液遇碱变红;U型管的两个支管处,一处用止水夹夹住,另一处连接气球,实验在封闭体系中进行,防止了氨气的逸出,保护了环境。

答案:(1)固体氢氧化钠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加快了氨气从浓氨水中逸出的速率。(2)滤纸条变红。(3)实验在封闭体系中进行,对环境无污染。

评析:本题涉及的知识有氢氧化钠溶于水时的热效应、分子的运动、多余气体的处理等。打破课本实验的束缚重新设计实验,在注重知识考查的同时更加注重环保意识的培养,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具有较强的趣味性。

二、探究物质的性质

例3(2009年青岛考题)氨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氨气的某些性质,进行了以下实验。图3中从左到右依次是实验步骤及相应的现象。

请根据图3中所示的信息,归纳出有关氨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① ;

② 。

(2)化学性质:氨气与水反应后所得氨水显 性。

分析:图中信息告诉我们,氨气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说明其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水槽内的水能够通过导管压入试管形成喷泉,说明试管内气体压强小于大气压强,这正是氨气溶于水的结果。无色的酚酞试液变为红色,说明氨水显碱性。

答案:(1)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氨气极易溶于水。(2)碱。

评析:用同学们熟知的实验装置表达题意,简洁、直观,充分考查了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试题集气体的收集、气体的溶解性、碱的性质等知识于一体,也体现了命题内容的综合性。

三、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

例4(2009年杭州考题)在课外活动中,老师要求学生自制一个总质量为400克左右,不使用电力的四轮小车,并比一比谁的小车在摩擦力很小的水平道路上一次运行的距离最远。张明制作了如图4所示的一辆小车,他往试管中加入两种试剂,塞紧塞子,过一会儿小车向前运动了。

(1)理论上,在加入的两种试剂总质量相同的条件下,请在下列试剂中选择最符合比赛要求的试剂: ①锌粉、②铁粉、③铜粉、④10%的稀硫酸、⑤10%的盐酸溶液。

你选择的试剂是(填序号),在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在加入的两种试剂总质量相同的条件下,若要使小车的运动速度比(1)中所选试剂快,应往试管中加入哪两种试剂?(从上一小题提供的试剂中选。提示:10%的稀硫酸比10%的盐酸溶液pH要大。)

(3)若仍选用以上试剂,在不改变试剂质量及道路和动力的条件下,如何使张明的小车跑得更远?请提出一种改进方法。

分析:要使四轮小车运动,试剂之间必须相互反应且产生气体。常温下,铜与稀硫酸和盐酸不发生置换反应,不能产生氢气;产生的气体越多,小车运行的距离越远,在两种试剂总质量相同的条件下,铁粉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最多,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 =FeCl2 + H2。要使小车的运动速度快,应使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变快。由于金属的活动性越强、酸的酸性越强,反应速率就越快,而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要强,10%的盐酸比10%的稀硫酸溶液酸性强,因此应选用锌粉和稀盐酸。在不改变试剂质量及道路和动力的条件下,小车的质量越轻跑得越远,因此应选用密度小的材料做小车。

答案:(1)②⑤,Fe + 2HCl=FeCl2 + H2。(2)①⑤。(3)用密度小的材料做车子,使其质量减小(通过减小压力来减小摩擦)。

点评:试题以力学实验中常用的小车为素材,对金属活动性强弱的考查避开了传统的气泡产生快慢、单位时间内气体产生多少等思路,而是通过小车运动速度的快慢进行设计,对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质量的多少的考查则通过小车运动距离的长短来实现,命题思路新奇、视角新颖。

四、综合探究实验

例5(2009年连云港考题)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刘谦的魔术表演激起了人们强烈的好奇心,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魔术表演的热潮。在学校科技节活动中,一位九年级同学给低年级同学表演了一组化学小魔术,请你利用所学化学知识揭开其中的秘密。

魔术一 ――“奇花变色”

道具如图5甲所示,在该魔术中可观察到“铁树”上浸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棉花团由白色变为

色。该魔术中没有涉及的性质是( )。

A.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氨分子有一定质量

C.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D.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

魔术二――“瓶吞鸡蛋”

道具如图5乙所示,将注射器中NaOH浓溶液注入瓶中,片刻后会看到鸡蛋被“吞”入瓶中。该魔术中涉及的化学反应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魔术三――“水中生火”

道具如图5丙所示,当通过导管向热水中通入氧气时,白磷在水下燃烧。该魔术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为:①可燃物;②达到燃烧所需要的;③有充足的。

魔术四――“清水”变“牛奶”

道具如图5丁所示,将A溶液加到烧杯中后,无色B溶液变成白色浊液。若A为酸溶液,则A、B的可能组合为:A;B 。(只须写一组)

分析:对于魔术一来说,烧杯中的浓氨水具有挥发性,由于氨气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运动到棉花团上的氨分子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对于魔术二来说,注入锥形瓶内的浓NaOH溶液与瓶内的CO2发生反应,2NaOH+CO2 =Na2CO3+H2O,导致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变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鸡蛋被吞入瓶内;俗话说,“水火不容”,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水中,只要满足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同样会产生燃烧现象,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其温度达到了着火点并且能够与氧气接触;盐酸、硫酸等酸溶液可与某些盐(或碱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利用这一性质可以完成“清水变牛奶”这一魔术。

答案:魔术一:红,B。

魔术二:2NaOH+CO2=Na2CO3+H2O。

魔术三:最低温度(或着火点),O2(或空气)。

第5篇:分子运动现象探究范文

摘 要:初中是学生最开始接触物理学科的教育阶段,学生所接受的物理教育对他们的未来有很大的影响。然而,现在我国初中物理课堂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学生过于被动、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等,这种效率低下的物理课堂显然已经不适应新课改的发展

要求。

关键词:初中物理;高效;教学策略

高效课堂是优化的有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级发展形式,它是指在最短的时间内,消耗最少的教学资源,获得最优质的教学效果。物理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它在促进科技文明的进步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开展高效课堂,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知识,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我们要明确的一点是,在初中物理展开高效教学,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不仅是为了培B一批优秀的物理工作者,而且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本文从认真研读教材、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以及因材施教三个方面讨论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手段。

一、认真研读教材

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活动的时候,最主要的依据就是物理教材。因此,教师要深入研读物理教材,挖掘教材中具有探究性与趣味性的内容,明确教学的重难点知识,并设计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然而,现在很多教师对“教教材”存在一定的误区,他们将物理教学活动局限在教材之中,简单地讲述教材中的物理知识,并未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就让很多学生认为物理知识是十分空洞、乏味的,也无法掌握在生活中应用物理知识的办法,课堂效率十分低下,教学效果也不明显。因此,教师要想实现高效课堂,就必须深入钻研物理教材,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能够主动开展探究活动。另外,任何一堂课中都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能够预设学生在物理课堂上可能遇到的问题,消除这些阻碍高效课堂的障碍,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分子热运动”中,我通过研读教材,明确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是需要学生通过物理实验了解分子运动论的相关知识。因此,我准备了这个实验所需要的东西,如玻璃瓶、二氧化氮气体等,避免在课堂上出现临时找实验药品与设备等情况。教材设计这一实验,并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分子运动的规律,还希望学生能够学会观察实验、收集数据等具体方法,希望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初步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如果教师没有认真分析教材,就无法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统一的教育。

二、开展探究性活动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中,教师主要是将物理结论呈现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式没有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过于依赖教师的讲授,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教师必须要开展探究性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探究意识。探究性活动是以问题为中心,促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者自主探究等学习活动主动得到问题的答案。这个问题可以是教师提供的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在讲“分子热运动”时,我在课堂开始之初,首先喷了一点花露水,让闻到味道的学生依次举手示意。我提问:“为什么大家闻到味道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呢?”有的学生回答:“因为我们与花露水的距离不一样。”然后,我告诉大家,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紧接着,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认为分子运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有的学生思考了一下说:“跟温度有关。”我问:“为什么你会这样认为呢?”学生回答:“因为夏天的垃圾比冬天的垃圾要臭。”全班同学都笑了。于是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动手做实验,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得出结论。

三、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最早是由我国古代儒家创始人,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强调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课后作业、评价标准等。初中生的学习能力、生活经历、智力水平等方面不尽相同,这就使得他们在学习同一知识的时候,学习速度与质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性。如果教师按照统一标准来要求学生的话,标准过高会挫伤后进生的积极性,标准过低就无法帮助尖子生获得发展。“应试教育”主要是以学生的物理成绩为评价标准的,这就导致教师过于关爱尖子生,忽视后进生的发展。而高效课堂是以学生所取得的进步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它要求教师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即让每位学生都能够“跳一跳,够得着”。我在物理课堂中,要求后进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并且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要求中等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与实验操作技能,初步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要求尖子生在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我也会为学生“量身订制”,后进生要完成基础的物理练习题;中等生要完成基础的物理练习与一部分课后拓展训练题;尖子生要完成与解决实际问题相关的探究性练习题。

总而言之,高效课堂是新课改与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主要课堂方式,是促进初中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必须要在初中物理课堂开展高效教学,实现最优发展。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避免浪费教学时间;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提高初中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材施教,使物理教学面向所有学生,每位学生都可以树立自信心。

参考文献:

第6篇:分子运动现象探究范文

1、实行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

首先,要切实提高物理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尊敬、仰慕的心情,以便于下一步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科教学成绩。教师还要加强学科业务学习及准备,把课本生硬抽象的物理概念、规律变成教师自己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教师还要会使用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借助他们展示物理教学过程中难于演示的内容,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疑难问题的理解。如飞机投弹问题、人造卫星运行问题,我们自制了教学软件,用计算机进行模拟,使学生一目了然,豁然开朗。在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变抽象为具象,使课堂教学更生动、直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散教学难点。其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关键。先期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教师们的教学过于依赖“时间加汗水”,不善于向效率要质量。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没有效率就没有素质教育。再次,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科学化水平。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学会用专业化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用科学化的方法来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用教育创新的思维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

2、物理课的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用生活事例引出抽象的物理概念,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秘。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和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物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的探究能力。

从生活中获取的经验,学生感受较深。充分利用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好玩”的心理特点,利用社会生活中典型事例,巧设疑问并加以解决,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因与动因,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学到的物理规律,力求使之贴近生活,去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把物理规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规律的理解,又会使学生觉得物理知识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出学生对物理的浓厚兴趣。例如:在讲授分子运动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生动的贴近生活的故事:经常存放煤灰的地方,地面会变得比较黑。

接着提出疑问:“墙面为什么会变黑?”引入所讲的内容。接着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分子运动现象,利用学生举出的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例子,在教师的引导下让自主学习的学生理解分子运动的概念。例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重要的规律之一,但比较抽象,在教学中可多举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进行解释,如冬天热水泡脚——能的转移;双手相互摩擦做功,双手觉得暖和——能的转化;太阳能热水器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煤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3、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

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目标,一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都得到和谐充分的发展,把传授知识与情感有机结合起来。二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感到学习既艰苦又愉快。三要注重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和分组实验;小实验和小制作;课本的封面、插图和漫画、想想议议、阅读材料、科学家的故事、教学课件、教学挂图和模型、带趣味性的物理问题去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满乐趣中掌握知识。

鼓励性提问,注重对学生作业、测试作业适时肯定,成立物理兴趣小组,使学生表现自己,生参加小制作、小发明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对老师提建议,从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

4、采用探究式教学法

第7篇:分子运动现象探究范文

故事;杂技节目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9(B)―0063―01

新课程标准将物理课程目标定位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并由此提出了物理课程的三个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改要求是物理教学开放化、信息化和人本化,师生要“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进社会”。也就是说生活中常见的、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社会需要的都可以作为教学的内容,新课改的要求决定了一部分教学内容是师生互动产生的,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基本点,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从常见的生活现象中走进物理课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从生活走进物理。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从感性上知道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人类通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总结出来的。将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与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就会觉得物理学习趣味无穷。从物理走向社会就是运用物理学原理去解决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应设计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利用生动的故事引导学生走进物理

在物理教学中,用物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把物理规律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规律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我在讲“分子运动理论”时,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国外参展的酒由于其包装精美;受到参会厂商、官员的青睐,而茅台酒因包装粗糙而无人问津,这时中国参展商急中生智,将一瓶茅台酒摔在地上。立即,展厅内酒香飘逸,吸引了众人的注意,从此茅台酒驰名中外,打入国际市场。我抓住时机问学生:“酒香是怎样让每个人闻到的?”学生们都积极地参与讨论,最终得到了运用“分子运动理论”将我国的茅台酒推向国际市场的结论。

二、利用杂技节目引导学生走进物理

第8篇:分子运动现象探究范文

1 人教版和苏科版的区别

人教版注重的是形成知识体系,注重理论知识,实验较少。而苏科版取消了实验这一说法,而改为学生活动,而且节节课都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掌握知识。这实际上是节节课都要学生做实验,这样我们好多学校的实验室就不能满足要求,实验器材也远远不够学生使用,这就要求我们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开发一些价廉物美的实验器材。

2 物理活动器材的开发途径

2.1 利用生活日用品开展活动。

我们身边可以做物理活动的物品比比皆是,这些活动能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存在于生活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用筷子做成秤演示杠杆的平衡;铅笔可以做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的实验,粉笔抛出去还可以演示惯性和受重力作用改变运动状态等活动;用铅笔、土豆、图钉研究固体压强;通过杯子、水、筷子、纸板观察分子运动、光的折射、大气压和惯性;用蜡烛观察熔化;用牙膏皮、易拉罐研究浮力;利用暖水瓶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等。

也可以利用生活中常用食品,如利用鸡蛋和盐做浮力实验,还可以利用鸡蛋做压强实验,验证大气压存在实验,演示浮沉现象、液体蒸发吸热,观察热胀冷缩的性质,演示惯性、摩擦阻力现象,观察分子运动现象,演示惯性现象,演示鸡蛋不怕压力的趣味实验。

2.2 利用大自然常见的材料制作活动器材。

大自然中的木材、竹子、秸杆、树叶、菜叶、羽毛、泥土等很多都可以用来做物理活动达到特殊的效果。比如,用竹子做小孔成像、潜望镜、太阳测高仪、弹簧秤等实验,还可做竹蜻蜓、风向计、水力、风力等许多物理小实验;用黏土制成课堂教学所需的教具和学具等。

2.3 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活动器材。

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活动器材,既能化废为宝,体现环保,还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及创新能力。例如,利用报废的灯泡做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可以发生转换的实验,这种作法效果非常好,而且比较安全。

再如,利用加热空易拉罐中的水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利用空的易拉罐还可制作“反冲运动演示器”;利用废弃的饮料瓶也可以做很多实验,如探究液体压强、物体的沉浮,模拟帕斯卡“裂桶”、失重现象,制作滑轮等实验;利用废旧自行车上的零件可做摩擦、杠杆、运动和力的作用等实验;利用酒瓶底可作凸透镜等等。

2.4 选用外形相似物品替换课本上的活动器材。

演示实验的可见度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效果。如果选用体积较大常见仪器,就能增加实验仪器的可视度。例如:在探究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时,不同的小球可用铅球和小排球来代替,被推物体可用大的空纸盒来代替;用乒乓球演示微小形变、浮力产生原因、显示发声体振动、潜水艇模型、浮沉条件、气体动力——“吹不掉”等。

2.5 以贴近生活的实验代替课本上的实验。

托里拆利实验可用医用针筒来代替,“马德堡半球”实验可以将两手掌交叉合拢,排空掌心空气来做,也可换用两片玻璃,用水把玻璃间的空气排除后,两手不易掰开。通过对玻璃受力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对大气压强就不难理解了,这个实验既简单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发动学生搜集、制作活动器材

教师的精力、时间再充沛,也无法满足苏科版学生的所有活动器材要求,因此,发动学生自己搜集、制作活动器材,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巩固了知识,还能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才能。

4 妥善保管自制器材,完善保管制度

第9篇:分子运动现象探究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优化;化学;教学

当今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正以全新的教育理念适应教学发展的需求,使教学萌动着勃勃生机。仅靠“一支粉笔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教学发展的趋势。而我们在化学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把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传播媒体集于一身,赋于教学信息传播以交互功能。使教者潇洒自如,学者轻松愉快,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学习情景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正如一位日本教育家所说:“课堂教学首先是使每一位学生进入课堂之中。”心理学家布鲁诺曾指出:良好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可见,从激发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是上好每一节课的重要前提。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如在教学“单质碳的性质”时,采用多媒体导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弹出一幅郑板桥的古字画,一边听着美妙的音乐,一边在屏幕上用文字设疑:“这幅字画为什么会年长日久而不褪色呢?”这样让学生目观其型,耳闻其声,心有所思,激发学习兴趣,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紧接着放映画面:几个大型的露天煤矿,外堆积着好多的煤。人们用烧焦的木桩往坝梁上栽,边上闪烁一根普通木桩在泥土中腐烂的情形。学生们在观赏中情不自禁的脱口而出:碳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像这样,播放一段录像,听一段录音来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环节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解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运用多媒体讲授新课,突出学习重点,攻破学习难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合成的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透过实验现象掌握物质的性质、变化进而提示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奥秘。化学课件应当围绕上述化学学科的特点尤其是其中那些常规教学难以突破的难点。就化学知识来说,教材内容有其特殊的难点必须突破;但就整体来讲,则有一些共性的化学问题有待多媒体辅助其突破。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学生时常对一些抽象的理论原理难以理解,即使采用启发式教学往往也不容易突破。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突出重点,攻破难点的的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协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分子和原子”这节课时,由于微观世界的分子和原子极其微小,非常抽象、难以理解,特别是“分子间有间隔”学生看不见,很难理解,是往届授课的难点所在。利用多媒体就显得轻松多了,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同体积水与酒精混合的实验,让学生更清晰、更形象、更直观地认识分子间有间隔。同时又用多媒体展示: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间隔模拟动画,学生从中又认识固、液、气体之间的间隔不同,从而更有效地突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攻破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得这节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模拟实验,创设真实实验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模拟实验,这样也可以达到真实实验的情境。如模拟展示微观粒子,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生感知能力。我在讲《物质构成的微粒》一课时,对苯分子的图像、STM拍摄的硅原子图像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还有在讲分子运动时,说到湿衣服晒干的过程,无法通过实验真实反映其变化过程,若通过多媒体动画模拟,水分子从衣服上慢慢运动出来,散发到空气中去,同时温度升高时,水分子运动加剧;温度降低时,分子运动减慢,最后湿衣服变成了干衣服。通过动画模拟,学生不但加深了对分子运动的认识,而且也了解了分子运动规律与温度的关系。百闻不如一见,形象逼真地进行模拟展示,可以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

我们在模拟展示反应时间长的实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些化学实验由于时间过长,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无法直接观察结果,学生情绪受到干扰,不利于教学。如铁生锈的实验,可通过多媒体课件中模拟完成,让学生在短的时间内看到铁生锈的情景。这样的模拟使学生如临其境,更易发现问题的本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当我们遇到一些疑难实验时,可以通过用课件来模拟疑难实验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化学实验中有许多疑难实验,这些实验虽给予不断的改进,但演示效果仍不理想,上课演示时成功率小,如木炭还原氧化铜等实验。若采用计算机模拟这些实验,可以达到仿真的效果,防止了演示时不必要的失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4运用多媒体巩固练习,增强训练密度,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省时、高效,可以大幅度的增加课堂密度、扩大信息量。一些耗时,费力的板书,一些叙述不清的情境,都可拜托我们的多媒体来迅速轻松完成,是本来学生的等待时间都变成了我们的有效学习时间,不断揭示问题、解决问题,做到“讲、练、议”三者完美结合,使学生一直处于一种高效的课堂探索氛围中。多媒体有信息容量大,信息搜索、提取、显示、转换方便高效的特点。在练习巩固中,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做到高密度的知识训练。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全方位,多角度、秩序渐进的巩固重难点,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学习效率。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还反馈了信息,并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练习与鼓励中不断进步,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做到每类同学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挥,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饱”、“吃得好”,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正是当前教育所要求的。

5运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的联系

中学化学中,关于化工生产的内容较多,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采用模型、挂图、板书等演示手段,真实性和直观性较差,无法激起学生对化工生产的流程图,向学生展示物质的转化和流动情况,就可以使学生对整个化工生产过程及反应原理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框架。模拟化工生产的全过程,如用3DS的动画功能制成三维动态过程,就可以向学生展示如:硫酸工业中沸腾炉、接触室、吸收塔,氨的全成塔陶瓷、水泥、玻璃的生产流程等中的真实的反应现象,在展示讲解该课件时,再配以播放相关的化工厂的全貌及车间内部设备的场景,这样学生很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提高了化工生产的真实性,增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有毒、有害、现象模糊以及较难完成的实验,如胶体的电泳、硫化氢的性质与制取、CO、SO2、Cl2等毒性实验,都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地展现出来。还有浓H2SO4的的稀释时错误的将水倒入浓H2SO4,会带来什么后果呢?这是不能用实验来演示的。但都可通过动画模拟及伴音得到解决。

综上所述,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化学教学,可以让化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会到“化学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化学”。只要善于将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完善,就可以达到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化学课堂效率的效果,让现代技术更好的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