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应急管理保障体系与措施范文

应急管理保障体系与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与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应急管理保障体系与措施

第1篇:应急管理保障体系与措施范文

Abstract: Various disasters frequently happened in recent years ring the alarm bells of China's emergency rescue security situation. Chongqing gas group is included in the emergency rescue gas security team of Chongqing city.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scue security system, Chongqing gas group builds up an influential and powerful emergency rescue security team.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rganizing and manag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emergency rescue security system.

关键词: 城镇燃气;应急救援;保障体系

Key words: town gas;emergency rescue;security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9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5-0156-03

0 引言

重庆燃气集团是主营城市燃气供应、基础设施建设、燃气工程设计和安装的城市燃气企业,天然气管网1.45万余公里、储输配气站150余座,年供气量达到25亿立方米,为330万客户和40座CNG加气站提供燃气供气服务,燃气供应范围覆盖重庆市辖区38个区县中的24个区县。重庆燃气集团近年来加强燃气应急救援保障体系的构建与管理,为维护城市公共安全、减少燃气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做出积极贡献。

1 重庆燃气集团应急救援保障体系构建与实施的背景

1.1 适应建设安全保障型城市的需要 2009年国务院出台3号文件支持重庆建设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2010年重庆市政府为有效提升全市综合应急救援实战能力和救援水平,率先在全国组建了8支市应急救援队伍和12支市应急救援保障队,重庆燃气集团作为重庆市应急救援燃气保障队被纳入其中,一旦城区出现灾害险情,在市政府应急指挥中心的统一指挥下,市燃气保障队将按照指令集结到位,开展燃气救援和处置工作,共同推进安全保障型城市建设。

1.2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需要 重庆燃气集团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管理服务型企业,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安全可靠能源保障的特殊的社会责任。积极构建应急救援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其管理,正是企业构建和谐社会、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通过构建燃气应急救援保障体系,积极参与重庆市应急救援工作,不仅能展现重庆燃气集团的应急救援水平,而且能提升社会对重庆燃气集团的认可,客户对企业的认知,从而能提升企业的美誉度和好评度,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3 提高企业应急救援保障能力的需要 随着重庆市城市化、工业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的推进,城区燃气管网不断发展、供气范围不断增大,燃气泄漏抢险处置的工作难度也不断增加。由于企业内部燃气应急救援不健全,企业内部基层分、子公司对燃气泄漏都是按照各自管辖区域进行抢险处置,存在服务区域不清晰、职责交叉、管网现状掌握不明、人员经验技术水平参差较大、抢险设施设备配置差异等问题,严重影响到燃气泄漏险情处置。因此,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应急救援保障体系,配备先进的技术设备,培养高素质的应急救援队员,以提升现有应急救援水平和质量,确保安全平稳供气,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是重庆燃气集团实现内涵增长的迫切需要。

2 重庆燃气集团应急救援保障体系构建与实施的主要做法

重庆燃气集团积极构建燃气企业应急救援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其内部管理。企业通过确立安全发展理念,完善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规范应急响应程序,加大隐患排查整治,强化设备物资保障,加强应急救援培训及演练,提升新技术支撑,严格内部考核和强化风险管理,构建了较完善的应急救援保障体系。主要做法如下:

2.1 确立安全发展目标,推行“01310”安全管理模式

重庆燃气集团以构建重庆市天然气安全供应保障体系为工作目标,以充足的气源保障、合理安全的输配管网、充分的储气调峰手段、完善的抢险运行机制、优质的管理服务等五方面内容为抓手。推行“01310”安全管理模式,即0—全年死亡事故为零;1—各级行政负责人对本级安全工作全面负责;3—建立集团-分(子)公司-班组(站)三级安全管理体制;10—全面落实安全工作“十到位,全方位”的总体要求。“十到位”:安全意识到位;管理制度到位;责任落实到位;管理机构、人员到位;教育培训到位;监督检查到位;事故应急防范措施、救援预案及演练工作到位;隐患整改、资金投入到位;事故处理、责任追究到位;安全工作奖惩到位。“全方位”:集团公司的生产经营、资金管理、物资管理、商业秘密保护和人员安全等人、财、物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应纳入安全管理工作的范畴。

2.2 完善应急组织体系建设 重庆燃气集团成立了以企业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集团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应急救援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应急管理分层级按区域建立救援机构:一是在重庆主城区成立了应急救援抢险队伍,24小时轮流值守值班,承担重庆市主城区范围内的重大燃气应急抢险。二是在所属各分、子公司建立一支应急救援抢险队,与位于主城的应急救援抢险队形成联动,承担各自管理辖区范围内的燃气应急抢险和对口支援应急抢险。

2.3 完善应急救援流程建设

①按照燃气突发事件所在燃气供应系统的压力等级、影响的用户性质及数量、事件发生地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等方面因素,将燃气突发事件等级由高到低划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并参照燃气突发事件分级标准,根据预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预警的燃气突发事件由高到低分成红、橙、黄和蓝四种预警报告,分层次调度。

②燃气事故抢险信息来源主要包括管道维护人员报警、车检人员报警、110和119报警、市长公开电话、社会公众和施工单位报警以及重庆燃气集团客服热线966777。

③应急救援根据警情判断和影响级别,将抢险流程分为重特大燃气泄漏和一般燃气泄漏,并制定不同的抢险流程和应急预案,如图1所示。

2.4 强化应急救援人才建设及培训工作 注重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抢险技能、安全意识、组织协调、专业水平、实战经验等方面知识水平的提升。

首先,优先从集团公司现有的安全生产业绩一流的团队、个人和安全生产条件复杂的岗位中选拔领导干部和专职人员,作为应急救援保障工作机构小组的后备人才库。其次,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含特种作业人员)等进行燃气专业、安全管理、抢险救援装备等知识的专项培训。三是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岗位练兵活动,打造了一支业务技能高、安全责任重的应急救援队伍。四是通过从接警处置、集合出动和现场处置等燃气突发事件灾害救援实战训练。实现训练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保障队伍业务技能水平和应急救援协同作战能力。

2.5 健全应急响应管理机制 重庆燃气集团建立了应急管理工作制度,制定了《天然气设施接警抢险管理规定》、《应急管理规定》、《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抢险救援预案》、《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重庆市燃气应急救援保障队伍建设发展规划(2011-2015年)》、《燃气专用抢险设备管理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规范了作业流程和标准;建立燃气抢险专题工作例会机制。对当月燃气抢险出动率、管网泄漏点自查率、隐患整改等情况进行通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2.6 强化应急救援设备物资配置 重庆燃气集团围绕应急救援设备特点,重点抓好各类抢险机具设备的基础管理、现场管理和保障运行工作。抢险设备实行了动态定编管理,主要分为了运输工具、检测仪器、抢险机具三大类。以重庆燃气集团《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物质信息系统》为工作平台,按照“统筹管理、科学分布、合理储备、统一调配、实时信息”的原则,进行应急设备、物资进行储备和统一调配。截止2012年底,配置有应急指挥车、燃气专用抢险车、带压堵漏应急包、甲烷检测仪、乙烷分析仪、移动照明车、发电焊机、激光遥距检测仪、路面钻孔机、真空吸气泵、防爆风机、正压呼吸器、探管仪、发电机、破路机等各类抢险救援设备共计1391台套。

3 燃气企业应急救援保障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效果

重庆燃气集团应急抢险已建立起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反应快捷的应急工作机制和“五个统一”(班子、牌子、队伍、场所、标识)应急管理工作标准。市燃气应急救援保障队圆满完成重庆市政府组织的2011年重庆市洪涝灾害综合应急救援演练、2012年国家(重庆)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落成典礼暨重庆市综合应急救援总队成立两周年汇报演练,得到了市政府及广大燃气客户的高度认可。

3.1 燃气抢险率呈下降趋势 重庆燃气集团通过应急救援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建成了在重庆市内有影响、有实力的应急救援保障队伍。特别在燃气抢险次数方面,自2010年以来,集团位于主城的两支应急救援抢险队每年抢险次数呈下降趋势,降幅达到8.8%。春节长假期间,更实现了燃气抢险“零出动”的历史性记录。

3.2 燃气管网泄漏点自查率创新高 重庆燃气集团通过企业应急救援保障工作的有序开展,进一步加强了企业管网维护管理。企业以燃气检测车检带人检的方式,扩大检漏区域,提高管网泄漏点自查率,降低了漏气输差损失,创造了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市燃气应急救援保障队仅2013年上半年,燃气检测车共出动车检93个工作日,行程5389.5公里,发现疑似天然气泄漏点93处,经乙烷色谱分析确认天然气泄漏35处,均全部抢险修复。

3.3 应急救援能力极大提升 重庆燃气集团应急救援保障体系的实施促使企业内部安全管理、监督风险等方面的管理得到极大提升,强化了企业一体化管理运作能力,规范和完善了各项安全应急保障制度,促进了企业各部门、基层各单位的无缝合作和良性互动以及与社会各界的协调配合,突出其整体性、协调性、规范性和一致性,全面系统的提升了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执行能力,不仅强化了重庆燃气集团的品牌形象,也为进一步打造全市的应急救援保障队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史徐武.管道下向焊技术在大兴南高压A调压站施工中的应用[J].城市燃气,2011,01.

[2]宋祎昕.城镇燃气管道全寿命期风险评价方法研究[J].煤气与热力,2013,01.

[3]李文英,钟卫.川西北输气场站设备泄漏检测及分析[A].四川省第十次环境简册学生交流会论文集[C].2005.

第2篇:应急管理保障体系与措施范文

关键词:电力生产 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F470.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电力企业能否建立健全一个主导设计、建设,运行、检修全过程的生产活动,并保障生产活动中员工、设备、环境安全组织体系,即: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有直接的关系,本文从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定义入手,阐述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地位和作用,并从标准制度建设、安全性评价、安全风险管理、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文化建设等方面叙述电力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障体系要做的具体工作。

1 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定义和基本构成

1.1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定义

顾名思义,安全生产保障体就是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目标顺利实现的体系。企业为了安全生产的目的,利用现有资源,把企业中员工、设备进行有机的组合,并使这种组合在生产的全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分工,形成合力,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发挥最大的作用,并保障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确保人、设备、作业环境的安全。

1.2 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基本构成

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决策指挥保障系统、规章制度保障系统、执行运作保障系统、设备管理保障系统、安全技术保障系统组成。在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中,有四个基本要素:人员、设备、环境、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安全生产的决定性因素,优良的设备和设施是安全生产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安全的作业环境是劳动保护的重要因素,科学的管理则是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这四个系统各有不同的功能,保障各个系统正常有效的运转,使其发挥应有的功能是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前提。

2 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在安全生产中的地位

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须动员和组织企业的全部力量,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去做好安全工作。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企业应建立一种有效的运转形式来满足它的需要。电力企业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建立并不断完善的两个体系--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并在生产过程中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电力生产的安全才能得到保证。电力企业要夯实安全基础,建立长效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在生产过程中从本质上消除人、设备、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安全生产保障体系起决定性作用。

3 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在安全生产中的主要作用

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由决策指挥保障系统、规章制度保障系统、执行运作保障系统、设备管理保障系统、安全技术保障系统组成,各个系统发挥的作用各不同。

3.1决策指挥系统的主要作用

生产决策指挥系统主要是依据国家和上级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制定适合企业生产实际的安全生产目标和措施,建立健全保障安全生产的组织机构,保障安全经费的有效投入,审核批准企业安全生产重大决策事项,重视员工的安全教育,健全三级安全监督网络,对企业安全生产出现的重大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纠偏,控制和消除重大事故隐患,建立并不断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机制,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3.2规章制度保障系统的主要作用

规章制度保障系统是指企业建立和完善各项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实行安全生产法制化管理,以管理标准规范人的作业行为,以技术标准管理设备、作业环境,以工作标准规范生产作业流程,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管理。强化安全生产纪律,有效遏制违章作业,健全奖惩考核机制,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

3.3执行运作保障系统的主要作用

执行运作保障系统主要是制订生产计划,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组织生产并监督企业的规章制度的执行,对安全生产实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闭环管理,按照生产计划进行现场实施,有效地组织、指挥现场的工作任务执行。激励员工为企业安全生产进行管理创新。

3.4设备管理保障系统的主要作用

设备管理保障系统主要是加强设备管理,落实反事故技术措施和安全措施,及时消除设备缺陷,提高设备健康水平。

3.5安全技术保障系统的主要作用

安全技术保障系统主要是加强技术监督和技术管理,应用、推广新的技术监测手段和装备,落实“安全技术和劳动保护措施计划”,改进和完善设备、人员防护措施。

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高设备运行、检修质量,开展安全技术、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员工技术水平和防护能力。

4 健全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应做好的几项工作。

4.1 强化安全生产标准、制度建设

企业的权威体现在要有一个严明的制度,使员工在制度的约束下从事有效的生产活动。长期以来,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比较完整、比较规范的保障体系,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的经验和做法,并形成了一系列的标准、规范和规章制度,实践证明,这些标准、规范和制度目前大多数仍然是适用的。但随着电力改革的不断深化、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技术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管理模式的变化,现行的标准、规范和制度有的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电网发展和管理创新的要求,需要不断地修改完善,建设与国际一流电力企业相适应的标准、制度体系。

4.2 全面推行安全性评价动态管理

积极开展并长期坚持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成立以生产技能专家为主的专家查评组织,健全查评机制。安全性评价工作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汲取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将这一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实行常态化、规范化、动态化管理,使其全面融入对企业每一个专业、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的微观控制,动态循环,持续提高。要紧紧围绕“设备是基础、管理是关键,人员素质是保障”这三个环节,加大电网设备管理的力度,建立设备健康状况分析评估机制,定期对发、输、变、配电设备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准确掌握设备健康状况。

4.3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机制

在安全管理上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分析事故规律,从事故的苗头抓起,在预防上下功夫,对事故隐患进行超前控制,从被动防范向源头管理转变。风险管理的核心是: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研究风险管理,将安全性评价、危险点分析和风险评估有结合起来,提高对事故的预控能力。通过风险管理,掌握人员、设备、环境和管理各环节的薄弱点,特别是那些隐藏在较深层次的隐患,揭示出这些隐患的危险程度,起到预防事故的作用。要制定重大电网事故、重大人身事故、重大设备事故的应急处理预案和快速反应机制,对事故及异常发生后的报告、应急处理、情况上报、事故恢复、公众关系、事故分析调查等,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处理预案和管理规定。

4.4 积极推行现场作业程序标准化

电力生产过程中各类人为责任事故,虽然原因各异,但有一个共性问题,就是人的违章行为。人总是能力、素质、意识的差异,必须建立一整套符合安全规程规定要求的规范化作业程序,规范人的作业行为,避免人为失误,从而有效防止发生人身事故。同时,要制订严密的防止人为失误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完善各类安全装置,设置科学的防护程序,减少误操作事故。

4.5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文化的核心就是培育和确立“没有消除不了的隐患,没有避免不了的事故”的安全理念,解决安全工作深层次的问题,即安全工作的人文因素和人文环境问题。坚持把保护员工生命安全和健康作为企业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安全制度、管理、物态等文化方面加强建设,为安全生产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力,通过潜移默化,影响和规范人的行为,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与建设国际一流电力企业相适应的安全文化,实现“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的转变。

4.6 强化安全教育,提高员工安全技能和防护意识

人的素质是决定安全的因素,工作中从思想教育抓起。一是强化职工“我要安全”的主动意识,先后组织了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富有新意的安全活动,把我公司的的人身、设备事故以月度安全简报形式刊载,由领导单纯的说教,到员工的自我教育,增强了职工安全生产的参与意识、忧患意识和主动意识,切实促进把“四不伤害”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二是在分析处理事故时,首先从人的因素找原因。针对人的素质提高了,责任心加强了,技术过硬了,事故自然会减少这一逻辑,发生事故后,技术上出了问题归根结底也是人的问题,按“四不放过”的原则严格分析处理时,找原因、定责任、制定防范措施、学习排查都定到具体人员,真正做到了事故对所有员工都有所触动。三是加强安全技能培训,提高员工安全综合素质。工作中把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教育作为抓安全工作的重要措施,加大了员工的培训力度,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严格进行考试考核,从时间、政策、资金等方面鼓励员工学习,结合生产实际,每年开展各种技能竞赛和练兵比武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第3篇:应急管理保障体系与措施范文

【关键词】信息安全;数据库;网络应用;安全体系

1信息安全现状

1.1目前医院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根据卫生部关于印发《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三级甲等医院的核心业务信息系统不得低于国家安全信息保护等级三级。据此我们对信息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安全评估,发现主要有如下的问题:

(1)物理安全:机房管理混乱问题;机房场地效用不明确;机房人员访问控制问题;

(2)网络设备安全:访问控制问题;网络设备安全漏洞;设备配置安全;

(3)系统安全:补丁问题;运行服务问题;安全策略问题;访问控制问题;默认共享问题;防病毒情况;

(4)数据安全:数据库补丁问题;SQL数据库默认账号问题;SQL数据库弱口令问题;SQL数据库默认配置问题;(5)网络区域安全:医院内网安全措施完善;医院内网的访问控制问题;医院内外网互访控制问题;

(6)安全管理:没有建立安全管理组织;没有制定总体的安全策略;没有落实各个部门信息安全的责任人;缺少安全管理文档。

1.2当前医院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1)机房所处环境不合格,场地效用不明确,人员访问控制不足,管理混乱。

(2)在办公外网中,医院建立了基本的安全体系,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例如办公外网总出口有单点故障的隐患、门户网站有被撰改的隐患。

(3)在医院内网中,内网与办公外网之间没有做访问控制,存在蠕虫病毒相互扩散的可能。

(4)没有成立安全应急小组,虽然有相应的应急事件预案,但缺少安全预案的应急演练;缺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流程与规范,也没有对安全事件的处理过程做记录归档。

(5)没有建立数据备份与恢复制度;缺少对备份的数据做恢复演练,保证备份数据的有效性和可用性,在出现数据故障的时候能够及时的进行恢复操作。

2医院信息安全总体规划

2.1设计目标、依据及原则

2.1.1设计目标

信息系统是医院日常工作的重要应用,存储着重要的数据资源,是医院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所以必须从硬件设施、软件系统、安全管理等方面,加强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为医院工作应用提供安全可靠的运行环境。

2.1.2设计依据

(1)《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

(2)《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

(3)《卫生部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

(4)《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2.1.3设计原则

医院信息安全系统在整体设计过程中应遵循如下的原则:分级保护原则:以应用为主导,科学划分网络安全防护与业务安全保护的安全等级,并依据安全等级进行安全建设和管理,保证服务的有效性和快捷性。最小特权原则:整个系统中的任何主体和客体不应具有超出执行任务所需权力以外的权力。标准化与一致性原则:医院信息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安全保障体系的设计必须遵循一系列的标准,这样才能确保各个分系统的一致性,使整个医院信息系统安全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多重保护原则:任何安全措施都不是绝对安全的,都可能被攻破。但是建立一个多重保护系统,各层保护相互补充,当一层被攻破时,其他层仍可保护系统的安全。易操作性原则:安全措施需要人去完成,如果措施过于复杂,对人的要求过高,本身就降低了安全性;其次,措施的采用不能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适应性及灵活性原则:安全措施必须能随着系统性能及安全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要容易适应、容易修改和升级。

2.2总体信息安全规划方案

2.2.1基础保障体系

建设信息安全基础保障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的系统工程,是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方针的具体体现。目前医院基础保障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但是还存在个别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2.2.2监控审计体系

监控审计体系设计的实现,能完成对医院内网所有网上行为的监控。通过此体系监控到的数据能对医院内部网络的使用率、数据流量、应用提供比例、安全事件记录、网络设备的动作情况、网络内人员的网上行为记录、网络整体风险情况等有较全面的了解。

2.2.3应急响应体系

应急响应体系的主要功能是采取足够的主动措施解决各类安全事件。安全事件可以被许多不同的事件触发并破坏单个系统或整个网络的可用性,完整性、数据的保密性。引发或可能引发本地小范围破坏的安全问题应该就地解决,以避免加重整个医院信息网络的安全风险。

2.2.4灾难备份与恢复体系

为了保证医院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抵抗包括地震、火灾、水灾等自然灾难,以及战争、网络攻击、设备系统故障和人为破坏等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应该建立一个灾难备份与恢复体系。在这个体系里主要包括下面三个部分:政务内网线路的冗余备份、主机服务器的系统备份与恢复、数据库系统的备份与恢复。

3结论

通过对医院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我们发现了大量关于物理安全、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设备、应用系统等等方面的漏洞。为了达到对安全风险的长期有效的管理,我们进行了具有体系性和原则性并能够符合医院实际需求的规划。

参考文献

[1]王立,史明磊.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维护[J].医学信息,2007,20(3).

[2]王洪萍,程涛.医院信息系统安全技术分析[J].医院管理杂志,2011,18(11).

[3]尚邦治.医院信息系统安全问题[J].医疗设备信息,2004,19(9).

第4篇:应急管理保障体系与措施范文

关键词:消防 应急救援 通信体系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和灾害事故不断增多,消防部队作为灭火和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和生力军,在灭火和灾害事故的处置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考验,应急救援通信保障作为必不可少的保障手段,对各级消防部队能否圆满完成应急救援处置任务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加快应急通信体系建设,提高应急救援抢险能力,是当前消防部队建设的迫切需求。

一、消防应急通信救援体系的定义及范畴

消防应急救援通信体系即以指挥系统运行保障为核心,以无线、卫星通信、有线、公安消防信息网络、视频图像传输和移动通信指挥车位依托的快速反应通信保障系统,能够在遇有突发事件、重特大火灾时快速开通,及时建立起现场和基层分职能部门之间的图像、语音、数据等综合信息的实时传输通道,便于各级指挥人员更为直观地掌握现场情况,及时部署、调整警力。消防应急救援通信体系是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国家经济运作、社会稳定的全局性战略问题,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建设应为统筹规划,紧急响应,资源共享,安全可靠,务求高效,并建立统一的、法定的技术规范、数据标准、数据交换格式,制定快速的启用方式和管理模式,打破救援部门、地区间的信息壁垒,促进社会、企业、政府间的信息共享。时至今日,我国的应急通信已形成一个布局较合理且基本覆盖全国的庞大体系,应用先进机动的卫星、微波、程控交换、移动通信、短波电台、通信电源、应急通信车等应急通信设备,可实现即时即地的应急通信。

二、加强消防应急通信救援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消防应急通信救援保障体系建设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应急救援通信体系主要针对有重大影响的突发灾害事件而言。随着世界性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环境越来越复杂,重大特大恶性灾害事故及突发事件在世界各地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政治因素、国际局势、军事科技、恐怖袭击、大自然状况等多种因素导致火灾、爆炸、有毒物质严重泄露、突发事件等发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严重威胁各国安全,造成社会混乱,从2001 年震惊世界的美国9.11”事件到2005 年惨绝人寰的印度洋海啸,再到2008年造成巨大生命财产损失的我国汉川大地震,一次又一次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与重大灾难事件相伴而生的往往是常规的通信系统在灾害抢险的关键时刻因遭受破坏或超负荷使用而失灵,致使应急指挥的通信保障陷人瘫痪,使应急救援工作陷人被动。在发生大型灾害事故后,救援人员需要利用各类通信手段通报险情和指挥救援。在灾害现场,如果通信不畅,势必会大大延缓救援进度,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建立快速响应、全面高效的应急通信系统已经成为降低灾害损失的决定性因素,这也是新时期消防通信保障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消防应急通信救援保障体系建设是当前消防部队建设的迫切需要

消防部门担负着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使命,是一支党委政府直接领导的现役部队,具有反应迅速、训练有素、战斗力强等优势,我国的灾害救助基本是以消防为主体服务于社会。应对突发事件,消防救援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要在国家应急救援机制的规范下发挥其特有的威力。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后,要求消防部队快速反应、措施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情况掌握快,二是投入警力快,三是采取措施快。因此加快应急通信指挥体系建设,提高消防部队抢险救援能力,是当前消防部队建设的迫切需求。

三、当前消防部队应急救援通信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消防应急救援组织混乱,通信不畅通

由于突发事件、重特大火灾扑救和大型活动安全保卫参加的警力较多,有的还涉及到跨区域灭火救援指挥,在指挥调度上,由于应急救援组织体系还未形成,由于应急响应不统一,指挥层次不清晰,通信指挥系统不规范,极易造成指挥权交接和指挥命令传达上的混乱。在执行应急救援任务时,由于缺乏经常性的沟通和应急演练,社会相关力量协同作战调集难、指挥难,部门间直接、有效的综合作战体系不能及时形成,各部门职责不清、协调不力,应急救援任务中容易出现通信不畅通等问题。

(二)消防应急通信技术手段落后,器材配置质量参差不齐

当前,虽然消防通信装备的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从实际情况看,通信装备的配备仍有欠缺,配备通信器材不符合《公安移动通信网基本级》、《公安移动通信网警用自动级规范(GA176-1998)》等有关规范,造成频率使用不规范,通信距离有限,在救援现场不能通过电台进行协同通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灭火救援统一指挥的效率,且现有的常规通信手段因保养不善、质量不高、设备老化,影响功能发挥。在应急救援接处警上,主要依靠公安三台合一系统中的有线通信和手机传递信息,而且系统建设不完善,功能缺乏,缺乏综合应急通信联动系统,在现场应急通信上,主要依靠无线常规通信对讲机和少有的卫星电话,覆盖范围小,缺乏数字化、智能化的集群通信设备,缺乏图像传输、会商、定位设备。

(三)通信业务培训方法单调,通信技术运用水平还不高。

长期以来,通信业务培训主要靠每年一次的消防通信业务培训班。培训期间主要讲解通信业务理论知识和通信规章制度,在日常学习训练中由于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在实际灭火救援中运用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主要由通信员来负责通信器材的维护保养,但通信员大多由合同制队员担任,人员流动性大,一旦更换人员,由于通信知识的缺乏,电台维护管理使用不当,容易造成电台配件充电器损坏、电池失效无法充电等现象,给执勤备战带来不利影响。

四、加强消防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建设的措施与对策

(一)用分层指挥、多种通信方式并存的方式保障通信体系顺畅

解决消防应急救援层次和组织混乱比较好的做法是将参战人员根据分工划分成不同的组,指挥部通过电台指挥到各组负责人,各组内部再通过另外的通话组向下指挥,逐级分组、分层指挥。在信道不够或信号不好的情况下,还可采用常规通信与集群通信互补的通信方式。指挥部通过固定电台对外联络,向下通过常规单频通信。采用分层通信,单频与集群相结合的通信方式,从而有效地解决350兆信号覆盖率,确保战斗任务中通信体系的畅通。

(二)充分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的消防无线通信。

无线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目前消防通信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消防通信的建设应打破传统观念,推广使用先进的通信网络,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的消防通信网络。借助联通和移动运营商的网络资源。充分利用WCDMA、TD-SCDMA无线通信技术的优势开发消防业务数字化智能手机的应用,依托3G公网进行实时图像和语音传输,构建数字化智能平台,利用卫星技术来保障大范围、高带宽的实时通信问题等。

(三)加强灭火救援通信预案的制定与演练。

跨区域作战时,参战力量多,作战时间长,必须要求有灵敏高效的通信组织指挥程序。各级消防部队要根据应急救援任务的等级,提前制定完善应急救援通信保障方案,应急通信保障预案要详尽周密、明确任务、分清责任。在制定应急通信预案的过程中应注意明确应急救援现场的通信保障任务,确保应急通信组织指挥程序得当,各部门、各系统、各行业协调通信有力,政令、警令畅通,信息及时准确传达。

第5篇:应急管理保障体系与措施范文

关键词:档案安全体系;问题;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01

如何科学构建档案安全体系,全方位做好档案安全保障工作,是档案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这些年,地震、水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战争、暴乱、恐怖袭击等人为灾害时有发生,这些事件无不对档案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和损坏,给档案工作者敲响了警钟,人们在总结经验教训与反思中,深刻认真到档案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建立档案安全体系,提高安全保障能力,预防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的侵袭是当前各级档案部门的迫切任务。此外,建立档案安全体系也是应对新技术条件下,数字档案信息安全挑战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档案信息的安全带来新的隐患和挑战。一方面,各级档案馆普遍开展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数字化档案信息成海量增长;另一方面,随着电子政务的推进,电子文件和归档电子文件将逐渐成为档案管理的主角,这些以数字形态存在的档案信息安全问题就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如何确保电子文件长期不失真、不失密、不丢失,而且若干年后还能被读取利用,是我们要解决的迫切问题。所以,建立档案安全体系的提出正当其时,意义深远。建立档案安全体系,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档案保障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性难题,从根本上提高档案安全保障技术的整体水平。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规、标准缺乏配套

在我国现行的档案法律法规中,可以说在上位法里,档案安全工作处于无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和统一领导制度的状态。例如《档案法》少数条款里有关于档案安全的规定,但作为档案工作的基本法,从全局和权威的规划全国档案安全工作的角度,缺乏与其自身地位相称的内容,没有形成档案安全法律体系。在下位法里,档案安全工作的规定是“散”的状态,即档案安全规定散见在各类法规、规章里,相互缺乏有机联系,在整个档案法律体系中,档案安全方面的规定没有形成上下呼应、互补的完整体系。

(二)理论研究不够

20世纪90年代以前,档案安全保障主要以实体档案为主。90年代后,随着档案信息化的推进,档案保护工作出现了新特点,内涵不断丰富,范围更加宽泛,不仅包括实体档案的安全,而且覆盖了电子文件、数字档案以及档案信息的安全。给档案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带来巨大的影响,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技术对档案理论研究和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由于数字档案出现的时间不长,关于数字档案安全保障的理论研究有所滞后。以档案安全保障为主题的研究、档案保障体系基本框架及相关理论的研究、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机制、体制创新研究还比较缺乏,有些研究还比较简单化、模式化,理论深度尚显欠缺,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理论框架。

(三)经费投入不足

我国档案安全保障经费的投入主要以政府为主。档案信息化建设和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工作的投入,都是以政府财政为主,依靠国家拨款,经费来源单一。尽管这些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不断加大对档案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但面对繁重庞大的保护任务,相对档案保护的需求而言,这些投入仍显不足。由于经费不足,势必使档案保护工作的开展受到制约,影响档案安全体系总体效益的发挥。

(四)应急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各级档案馆中没有建立应急机制和应急预案体系的现象比较普遍,即使已经建立起的应急预案体系中,主要是针对各种自然灾害的防灾预案,并且大多数是综合性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但由于自然灾害的多样性,仅凭一个综合性的应急预案不足以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另外,档案馆还缺少应对人为因素造成的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从应急预案的内容上来看,基本上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缺乏系统性、具体性,可操作性不强的现象比较突出。

三、思考和建议

档案安全体系是档案工作在新形势下提出的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各个环节,贯穿于档案管理的整个过程,包含安全法律法规、安全规章制度、安全基础设施、安全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必须统筹考虑,整体推进,才能做好档案安全保障工作。

(一)提高认识,树立新的档案安全观念

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人的安全意识,把档案安全视随着档案工作的发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档案安全管理的内涵在不断丰富,无论是从内容还是范围,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管理手段都比过去有很大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档案安全观,以发展的、全面的眼光审视档案的安全保障工作,从实体安全到信息安全,从单纯保管到管控并重,从单一的传统保管向全面的档案安全体系建设转变。

(二)建立健全档案安全法规与标准

首先,从国家层面应该对全国档案安全工作做全盘统筹和规划,从法律上确定档案安全工作的原则、监管主体、义务主体、职责主体、安全保障措施、查处制度、法律责任等,搭建档案安全工作的完整体系。其次,地方和各级档案部门要依据国家的有关法规,从不同层面制订档案安全管理的相关规章和具体制度,确保档案安全保障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与此同时,国家档案行政主管部门还要加强档案安全标准规范的建设,它包括基础标准、管理标准、业务标准、技术标准等,形成一套科学的、合理的标准规范体系,它是对档案安全有效管理的前提,也是确保档案安全目标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这是一个长期逐渐深入和完善的过程,所以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既要突出全面建设的要求,又要对其中迫切需要的、技术水平相对成熟的作为近期标准工作的重点,加快标准的研究制定和,从而使档案安全管理规范化水平得以全面提升。

第6篇:应急管理保障体系与措施范文

关键词:硬盘;保障体系;设备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070-01

一、播出系统的设备构成

(一)电源保障体系

为保证不中断供电,播出机房由变电所供两路电,一路是市电,一路是UPS电源。系统中的双电源设备主路接UPS,备路接市电。单电源设备只接UPS,这样UPS电源在正常市电下处于对蓄电池充电状态,一旦外电中断,UPS能立即对播出设备供电。这样技术人员就能有充足的时间将系统的供电倒向备份电路。相对于播出设备,辅助设备的供电不需要不间断电源,只要保证供电电压稳定可靠就行,因此对辅助设备的供电通过稳压电源直接连接到外部供电线路上。

(二)播出保障体系

概括起来说,我们的安全播出方案是以硬盘为最高优先级,自动第二而手动次之的全方位播出控制体系。在没有实现全硬盘播出之前,播出设备主要由放像机、同步机、切换台、主控机等组成,一旦某个设备出现故障便无法保证整个播出系统的正常播出。所以需要增加备份设备,如可增加一台备份同步机及同步倒换设备构成同步保障体系,或增加一台16选一和一台2选一组成主备切换保障体系。这样,即使主同步机或主切换台发生故障,都能准确及时切换到备份播出系统。同时,我们在播出线预备了一些基本应急措施。如直播信号有主备路、甚至多路信号保障,要求多路信号在播出前进行技术测试,保证畅通、无不交织,以确保需要时相互转换;直播节目进行相对延时播出,发现问题及时更改补救;常备静止画面,一般使用字幕机制作,其内容多为公益事业宣传中文广告,如绿化、防火、节水等内容制成标板字幕,以备随时之需;设定循环播放画面系统,以风光音乐欣赏等内容为多,24小时滚动播放,在紧急事态发生时起垫播作用,进行完美过渡;重大节目实行双带播出,以充分保证播出安全。

(三)监控保障体系

(1)对播出信号的实时监测。系统中,除了对各类设备工作状态的监测外,还对各个环节的视音频信号进行监测。本台是将各频道SDI末级输出主备信号送到本频道的技监切换器,通过波形多功能检测仪对各项指标在线检测,同时还采用多画面实时监播报警系统,对频道的切换台PGM模拟输出信号进行实时监控,对视音频丢失、静帧、黑场、彩场、彩条、音量过高或过低等异常情况进行语音播报,有效地提高了安全播出质量。

(2)播出设备及播出网络状态的监测。对于一个庞大的播出系统,要想及时掌握其中每一个设备的状态,就要建立一个全面的网管系统。目前本台采用综合监控网络系统,对具有监控接口和协议的硬件设备进行网络连接,使服务器、切换台、视分等设备,通过监控网可以很方便地发现系统内存在的问题,及时检查报警信息所对应的硬件问题,从而帮助值机人员快速进行故障定位、应急处理。

二、播出系统技术设备的管理

在整个播出系统中,技术设备的管理主要指技术设备的空间分布管理,它贯穿于系统设备的整个安装和使用过程中。为了提高播出工作的效率和机房空间利用率,所有播出设备的安装和布线在空间分布和利用上要尽量合理,不使联线相互交叉,这样有利于正常操作,同时也便于维护管理。

三、播出系统的值机维护管理

(一)播出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

广播电视系统运行技术维护是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服务的,认真进行技术维护是做好安全播出工作的基本保证,同时安全播出也是技术维护中的重要内容。一线技术人员要定期对播出系统设备状态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关键部位的设备器件稳定可靠。因此应将维护工作制度化、专业化。指定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维护工作,建立设备维护卡片,按规定每天检查播出值班日志,定期更换设备中的老化部件并做好维护记录,同时做好播出设备的清洁工作。播出线更应维护在先,不能等出现问题了再去紧急处理,造成播出事故。

建立严格的监控体系保证安全优质播出,制定并量化带班工程师、值机技术员、播控员的岗位目标。一方面通过请专业公司的技术工程师来电视台培训,另一方面通过自学,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充分了解播出信号流程以及面板控制,平时进行应急预案的演练。系统维护工作要全面坚持“不间断、高质量、既经济、又安全”的方针。

(二)值机人员的日常管理

作为值机技术人员必须对值机的规章制度了如指掌。包括安全制度、值机制度、交接班制度、重要播出保证制度、检修测试制度等。为了保证值机人员值机无差错,必须认真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认真将节目串联单按顺序输入电脑,按串联单找好播出带并按顺序排好,仔细核对串联单顺序与电脑顺序、播出带排列顺序是否吻合,并由技术工程师核对程序以保证节目播出的准确性。

(2)认真找好片头,仔细核对每一盘播出带标签和内容是否一致,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认真监听、监看,做好每天的值机记录,仔细核对下一条播出内容与电脑程序、播出机号的安排是否一致,如发现编排事故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三)播出系统的应急处理

紧急事态的处理原则应该是,值班人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立即采取措施,避免事故的扩大化,把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因此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值机技术员头脑中平时应有多种最佳方案的应对措施。比如播控系统出现故障,有播出计算机、控制器、字幕机、硬盘机故障等,应迅速判断事故类型作出紧急处理。硬盘机出故障时,应立即切到备份播出;播出计算机出现故障时,立即用手动播出,并用后备设备换下故障设备。如发生信号中断等事故,应敏锐辨别原因,判断事故性质,采取应急预案处理,保证以最快的速度恢复节目播出,如故障时间较长,就应协同其他部门,变更播出内容,进行相关程序处理。

第7篇:应急管理保障体系与措施范文

我国地区供电局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1应急机制不完善

通过上文对供电应急突发事件的特点进行分析,我们已经知道造成此类突发性时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少有同一个原因造成的突发事件频频发生,这也就决定了地区供电局应急机制应该是逐渐进行完善的。每一次突发事件发生后,供电局应总结事件发生的原因,对现有的应急机制进行完善。而我国部门地区供电局的应急机制及其不完善,针对比较单一,不能很好的处理不同原因造成的突发性事件。由于应急事件发生很紧急,需要供电局各部门的工作人员默契配合,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将损失降到最低。然而,由于应急机制的不完善,很多工作人员把应急事件当成普通的停电事件对待,在分工上浪费过多的时间,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导致损失加大。

2应急培训与演习缺少制度化

很多地区供电局对应急物资的存储、管理以及对应急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不够重视,导致突发事件发生后,手忙脚乱,方寸大失。应急人员的反应速度对于应急工作完成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只有在应急事件发生后,应急工作人员能够从容以对,有条不紊的做好每一步工作,才能保证整个工作的顺利进行。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整个应急工作无法顺利进行,给国家和社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虽然有的地区供电局也会在平时进行模拟,然而大多是流于形式,很多工作人员在模拟突发事件过程中不能高度紧张起来,只是应付而已。没有相应的评估和手段,应急演习毫无价值可言。

3应急设备不完善

有些地区供电局出于侥幸心理,减少对应急设备的财政投入,使得现有的应急设备非常落后,一旦发生供电应急事件,这些设备丝毫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完善地区供电局应急管理体系

1组织体系建设

一个好的应急管理体系,应该有好的组织建设。地区各供电局应搞好与应急管理工作相关的组织建设,首先,应明确哪些部门是负责应急工作的,只有大的范围明确了,才可以从宏观上对各个部门的职责进行分配。明确负责应急工作的相关部门后,要明确规定各个部分的主要工作,哪个部门负责指挥工作,哪个部门负责抢险工作,哪个部门负责物资运输工作,只有将责任具体到各个部门,才不至于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每个部门应专门成立负责人员,具体负责本部门人员的训练,制定符合本部门的相关制度。认真对待供电局平时组织的应急演习,制定专门的评价机制对本部门应急人员工作表现进行评价。同时,在应急演习中也要对各个部分的分工合作能力进行培训,以更好的应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供电突发性事件。

2预案体系建设

所谓的预案体系建设,也就是说供电局应根据以往发生过的各种突发性事件,通过分析造成突发事件的原因,制定出专门针对此类原因的预案,为后来的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一些指导性意见。针对不同的情况,预案也分为不同的种类,有综合性预案,专项预案,以及现成预案。在运用这些预案的时候,要结合现场的具体情况,对预案进行适当的改变,不能一成不变的将预案运用到后来发生的突发性事件中。

第8篇:应急管理保障体系与措施范文

关键词:数字重庆;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平台

1“数字重庆”产生背景

随着“数字地球”、“数字城市”[1-2]建设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信息化发展焦点和新战略,信息化建设也将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不少城市紧跟步伐,开始大力开展数字城市建设。重庆市人民政府于1999年开始提出“数字重庆”概念并积极开展投入建设,现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数字重庆”地理信息平台建设现状

2.1总体架构

“数字重庆”地理信息平台建设是数字重庆建设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数据体系、软件体系、应用体系、保障体系等四大部分[3]。

2.2数据体系建设

该数据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基础和专题地理空间数据库两部分。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主要进行基础地形、遥感影像数据获取、处理与更新、地下空间普查、三维建模等工作。建立了包括城乡规划、综合交通、环保、公安警用、医疗、人口[3]等专题空间数据库。

2.3软件体系建设

现已建成基础地理信息、政务地理信息和社会服务地理信息三大软件体系平台[4],以满足行业部门、政务管理和社会公众的各自发展需求。

(1)基础地理信息平台。该平台主要包含测绘产品质量检查、地理空间数据管理和地理空间数据等系统,形成了数据质量检查―数据建库管理―数据分发服务的软件体系[3]。

(2)政务地理信息平台。基于统一建成的全市地理信息数据库,整合基础地理信息与政府部门专业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搭建了政务应用软件平台。

(3)社会服务地理信息平台。该平台包括公共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地理信息服务系统和以电子政务网为依托的网络系统,有效实现了重庆市地理信息资源“一站式”网络服务和“全市一张图”的概念。

2.4应用体系建设

“数字重庆”基于多源数据、多软件平台的构架,构建了面向基础、政务、公众三位一体的应用服务体系,针对不同领域行业特点建立应用系统并得到合理运用。

(1)区域应用。与湖北省合作开展数字区域建设,构建了大范围、跨行政区的“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5]。同时向外推广,实现了“湖北两圈一带”、“数字德阳”等国内五十多个城市的示范应用。

(2)数字区县。现已建设完成并运行“数字长寿”、“数字永川”、“数字黔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项目。推动了当地城市信息化进程,实现区县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有效满足区县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对地理信息的应用需求[6]。

(3)应急应用。基于重庆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地图,构建重庆市“应急一张图”[7-8]。此外还建立了市政府、卫生、环保、安全交通管理、水上等应急应用系统[9]。

(4)行业应用。为了满足不同行业的应用与发展需求,“数字重庆”已在政府、公安、国土资源、交通建设环境保护等29个部门得到广泛应用,服务于重庆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5保障体系建设

重庆市数字城市管理工作实行市级和区县级分级建设原则,建立了基础地理信息“谁生产、谁维护、谁更新”和专题地理信息“权威部门维护权威数据”的原则,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实用性和一致性,以及建设工作平稳性和有序性。同时制定了《重庆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管理办法》、《重庆市管线工程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行业规范,以保障“数字重庆”建设工作规范化进行。

3“数字重庆”特色

“数字重庆”建设至今,全面整合了重庆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搭建了数字重庆地理信息平台,构建了良好的支撑环境和保障机制,推动了成果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应用,实现了省域地理信息空间继承和共享应用,服务于重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为全国第一个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在建设技术、成果应用方面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具有较强的特色,现已成为中国数字城市建设模式典范。

(1)率先编制省域架构的共享地理信息分类、编码、建库等系列技术规范和标准,解决了多尺度、多类型、分布式基础地理信息与专题信息集成问题。

(2)构建了分布式多源、多尺度数据平台、多类软件平台、多种应用系统的集成架构,实现了分布式异构系统互操作与在线共享服务。

(3)突破了航天、航空与地面多源数据精细建模,地上、地下一体化数据管理与高效可视化技术,实现了多尺度、二维与三维、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空间数据可视化。

(4)提出了可伸缩的地名地址模型和智能匹配服务技术,建立了规范化的地名地址数据库和高精度的空间位置匹配模型,实现了分布式海量专题数据的实时动态集成。

(5)提出了基础、政务和社会三大信息平台和面向基础、政务和公众应用系统,建立了完善的政策措施和数据维护等保障措施,确保信息服务的广泛性、共享性和稳定性。

4结语与展望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数字重庆”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地理空间信息将更加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展望未来,“数字重庆”建设仍需不断努力和改进。

(1)信息化时展速度越来越快,“数字重庆”建设涉及到广泛而综合的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多领域大量的专题信息数据,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强化信息安全技术创新,防止遭遇网络攻击或信息泄露,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保密。

(2)在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下,以云计算、大数据的应用为基础,引进物联网、BIM等新型信息技术,对不同系统数据进行采集处理、优化配置等智能化改造,形成更具决策辨析能力、程序优化能力的信息资源,对社会需求做出智能、高效、便捷、人性化响应,逐步推进“智慧重庆”建造。

参考文献

[1]宋礼德. “数字重庆”建设与发展初探[J]. 北京测绘,2007,01:57-59.

[2]李丽琴. 中国数字城市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7.

[3]罗灵军,袁超. “数字重庆”地理信息平台建设实践与认识[J]. 地理信息世界,2013,01:74-80.

[4]罗灵军,李静,李胜,丁忆. 数字重庆地理信息三大平台建设与应用进展[J]. 测绘科学,2009,S2:11-13.

[5]记者 丁全利. 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开通运行[N]. 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07-06001.

[6]重庆测绘地理信息网.数字城市建设[EB/OL]. [2012-6]. http:///cqupb/cehui/content.aspx?id=467.

[7]李莉,丁忆,张红文. “应急一张图”与应急信息资源整合框架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 测绘科学,2011,01:125-127.

第9篇:应急管理保障体系与措施范文

【关键词】 应急管理 应急队伍 体系建设

近年来,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突发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逐年增大,特别是大面积停电等突发事件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更是严重制约着供电企业的稳定发展。供电企业搞好应急队伍建设,对于有效缩短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时间,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保障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我对供电企业搞好应急队伍建设工作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1 供电企业搞好应急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1.1 国家法律、法规对搞好应急队伍建设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经受了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的考验,如2008年的南方特大雨雪冰冻灾害、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2009年的央视火灾、20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等。为了有效处置重大突发事件,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如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等,各地也颁布了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对应急救援工作作了明确的规定。2009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也明确指出要建设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并存、优势互补、保障有力的基层应急队伍体系。因此,供电企业搞好应急队伍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2 供电企业战略对应急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

作为供电企业,其基本要求之一就是保持企业安全稳定的良好局面,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供电企业搞好应急队伍建设,能够切实防范和有效应对各类电力安全事故及对企业、社会有重大影响的各类突发事件,快速恢复电网稳定运行和保障客户可靠供电,减少事故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供电秩序,保障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供电企业只有搞好应急队伍建设,才能夯实企业发展的基础,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2 供电企业应急队伍建设的基本目标

搞好应急队伍建设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要求。供电企业应急队伍建设的基本目标是按照企业统一的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对应急队伍的标识、着装、旗帜等实行标准化管理,通过搞好应急队伍组织体系建设、规章制度体系建设、保障体系建设、预案体系建设、培训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应急队伍管理,完善应急服务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努力建设一支专业齐全、技术精湛、装备精良、作风顽强的专业应急队伍,提高企业应急抢修服务的综合能力,切实防范和有效应对各类电力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快速恢复电网稳定运行和保障客户可靠供电,减少事故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供电秩序。

3 供电企业应急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企业对搞好应急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企业对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突发事件造成的风险和影响认识不到位,对安全生产事故、突发事件的发生存有侥幸、麻痹心理,对搞好应急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人、财、物投入相对不足,应急队伍建设缺少资源保证,应急队伍管理工作机构不健全、各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综合协调能力差。

3.2 应急队伍管理工作缺少考核机制

企业对应急队伍管理工作缺少考核机制,各管理部门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应急队伍管理工作规章制度标准不全,缺乏可操作性,缺少相关检查与考核的制度,造成应急队伍工作内容不清,无章可依,无据可查,造成应急队伍建设工作停滞不前。

3.3 应急队伍应急保障能力不足

企业应急物资储备不能满足应急工作需要,应急物资储备不能严格管理,及时更新,造成突发事件处置时物资供应困难。应急队伍装备配置不足,应对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突发事件时缺少装备,灾害天气时缺少可靠的通讯工具,都会影响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应急保障能力不足,直接制约着应急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

3.4 应急预案覆盖面低,缺乏实战演练

企业对于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的制定仍局限于“纸上谈兵”,各类应急预案覆盖面低,不能紧密贴近实战,缺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内容往往不能满足实战要求。此外,各项预案开展实战演练较少,由于缺乏实战演练的检验,不能及时进行修订、完善,待安全生产事故、突发事件发生时,往往难以满足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

3.5 应急队伍培训工作需要加强

应急队伍队员参加培训时间较少,培训内容单一,缺少综合的、全面的业务技能培训专家队伍,缺少统一的、专业齐全的培训资料和教材,难以满足应急队伍近期和长期的培训需求。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突发事件发生的环境、可能造成的风险和影响不尽相同,应急处置工作专业性要求较高,培训工作缺乏往往造成应急队伍应急处置能力不足。

4 加强供电企业应急队伍建设的措施

4.1 搞好应急队伍组织体系建设

企业应制定具体的、符合企业实际的应急队伍建设实施细则,经企业负责人审核、批准,严格落实企业负责人责任制,按照细则要求组织搞好组织体系建设,形成各部门、各玩味分工协作,机构健全、职责明确、专业指挥、综合协调、运转高效的应急队伍组织体系,确保应急队伍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4.2 搞好应急队伍规章制度体系建设

明确各部门、各单位职责,建立健全应急队伍管理工作规章制度标准,保障应急队伍管理工作运转畅通有效、各项工作流程清晰,有章可依。同时,建立健全应急队伍管理责任考核机制,根据职责分工对应急队伍管理工作进行对口项目检查与考核,将应急队伍管理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体系,对在应急队伍管理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应急队伍管理工作中落后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批评和处罚。

4.3 搞好应急队伍保障体系建设

企业应优先确保应急队伍建设资金的投入,每年编制应急队伍应急项目预算,制定应急队伍装备选型与配置标准,制定各单位应急物资装备的储备策略,组织收集、汇总并下达应急物资需求,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更新制度,加强对物资储备的监督管理,及时予以更新和补充,确保应急物资供应;做好应急队伍通信保障能力建设,确保应急队伍通信网络畅通、高效。

4.4 搞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应急队伍预案体系建设,建立贴近实战、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流程合理、覆盖全面的应急预案体系。把应急预案与应急实战演练相结合,不断加大实战演练工作力度,定期组织开展应急预案实战演练和评估。通过定期开展应急实战演练,不断检验、改进和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切实提高应急队伍应对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能力,充分满足企业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需要。

4.5 应急队伍培训体系建设

按照要求建立适用应急队伍工作需要和长期发展规划的应急培训体系,通过各种渠道建立综合的、全面的业务技能培训专家队伍体系,形成统一的、专业齐全的应急队伍培训资料和教材,进一步加大培训工作力度,提高应急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充分满足应急队伍近期和长期的培训工作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