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辩论赛的体会范文

辩论赛的体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辩论赛的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辩论赛的体会

第1篇:辩论赛的体会范文

首先,在民生,辩论是一种传统。

在辩论中认识大学、读懂大学、融入大学,进而,启迪智慧、思辨天下、规划人生。本次民生学院辩论赛旨在将这种精神传递,使民生辉煌延续!

具体安排如下:

比赛活动由学生会组织,协会承办,初赛比赛评委由学生会主席、干部以及07、08、09的最佳老辩手担任,期间通过对比赛的点评和分析,对社员进行进一步的训练和启发,同时对社团进行更深层次的宣传,让更多的人进入辩论赛的环境下,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传承河大的文化底蕴。

初赛赛程将于10月17日结束,进入复赛环节;

晋级队伍经过一周准备之后,定于24日~30日进行复赛;

决赛队伍将在11月6日进行最后角逐。

复赛和决赛届时将请到各个队伍队员、学生会同学、团委同学、部分专业辅导员、团委负责人及相关专业老师到场观摩、点评。

二:活动主题

我的大学,思辨天下。

三;活动目的

首先,通过本次辩论赛同学们可以用辩论启迪智慧,以辩论结识贤良!辩论赛希望通过辩手的交流,让大家了解大学、读懂大学、规划大学、认识人生。其次,在准备辩论赛的同时,使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赛场心理素质、以及团队的组织和协作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最后,通过辩论赛这个平台使同学们体会到河大的百年文化底蕴、思想积淀,真正践行本次活动的主题“我的大学,思辨天下”,成为一名真正用心思辨的大学生。

四:面向全体

以团支部、班级为单位组队,也可跨专业组队。

五:活动时间:

2012年10月、11月。

六:比赛规则

(一) 赛制

实行四对四团体辩论赛

1, 初赛

每场比赛评出优胜队,在失利队伍中评出一名优秀辩手

2, 复赛

3, 总决赛

评出优胜队

(二) 辩论赛程序(由主持人完成)

1, 宣布辩题

2, 介绍参赛代表队及所持立场

3, 介绍参赛人员

4, 参赛队员自己介绍

5, 介绍比赛规则,评委及点评嘉宾

6, 比赛开始

7, 评委进行点评并宣布比赛结果

8, 比赛结束

(三) 初、复赛辩论程序:

序号

程序

时间

备注

1

正方一辩发言

4分钟

2

反方一辩发言

4分钟

3

正方二辩对反方二辩一对一攻辩

2分钟

4

反方二辩对正方二辩一对一攻辩

2分钟

5

正方三辩对反方三辩一对一攻辩

2分钟

6

反方三辩对正方三辩一对一攻辩

2分钟

7

正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

2分钟

8

反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

2分钟

9

自由辩论(正方先开始)

10分钟(双方各5分钟)

10

反方四辨总结陈词

4分钟

11

正方四辩总结陈词

4分钟

(四) 辩论赛细节

1, 时间提示

自由辩论阶段,每方使用时间剩余30秒时。计时员以一段铃音提醒;用时满时,以铃音终止发言。

攻辩小结阶段,每方使用时间剩余10秒是,计时员以一段铃音提醒,用时满时,以铃音终止发言。

其他阶段,每方队员在用时时间剩30秒时,由主持人提醒,用时满时,以铃音终止发言。

终止铃音响时,发言辩手必须停止发言,否则作违规处理。

2,评判:

团体分:共三十分

评分项目

满分

正方得分

反方得分

阶段评分

陈词

3分

攻辩

4分

攻辩小结

3分

自由辩论

6分

总结陈词

3分

综合评分

语言风度

5分

整体配合

6分

总计

30分

输赢结果

辩手个人得分,每场总计50分

评分项目

语言表达

整体配合

辩驳能力

精神面貌

综合印象

总计

满分

10分

10分

10分

10分

10分

50分

正方一辩

正方二辩

正方三辩

正方四辩

反方一辩

反方二辩

反方三辩

反方四辩

七:评判标准

(一) 团体部分:

1, 陈词阶段:

破题准确,立论机智;逻辑合理,严密;理论事实证据引用得当。

2, 攻辩阶段:

提问简明,集中要害,辩护有理,有据,有力,说服力强。

3, 攻辩小结:

符合攻辩态势,能强化本方攻辩成果。

4, 自由辩论阶段:

攻防转换有序,把握战场主动权,针对对方论点、论据进行有力反驳。坚持并能进一步扩大阵地。

5, 总结陈词:

全面归纳对方 的矛盾与差错,并作系统的反驳与进攻。全面总结本方的立场论证,系统反驳对方的进攻,为本方辩护。

6, 综合评分:

主要根据辩论队的整体形象,从辩风,整体配合,语言运用,临场反应等方面评分。

(二) 个人部分

1, 论

陈词是否流利,说理是否透彻,逻辑是否严密,引用实例是否得当。

2, 辩

提问是否合适,回答是否中肯,反驳是否有理,反应是否机敏,用于是否得体。

3, 台风和辩风

4, 综合形象

八:抽签

1, 在每个辩论赛前,各参赛队伍必须确定对阵的正反方。

2, 各参赛队抽签人员必须按指定地点,指定时间参加抽签仪式。吃到十五分钟以上视为弃权处理。

3, 抽签后各队参加下轮比赛,时间地点及本方观点即其确定。

九:宣传

1, 本次活动文明将通过宣传展板海报,发放传单,设立辩题征集点来起到宣传的效果。

2, 各参赛队既是本次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也是活动 的推动力量,请各年级各班务必重视辩手的选拔工作。

十:奖项设置

比赛结束后评出优胜队,设优秀辩手,分发证书及及奖品。

十一:预算

第2篇:辩论赛的体会范文

辩论是一种游戏,但又不完全是游戏。说它是游戏,因为它按一定的游戏规则进行;说它不完全是游戏,因为它的根本目的不是娱乐,而是讨论问题,交锋思想,引起大众对某些

重大社会问题的思考与关注。辩论赛是辩论的游戏化,与辩论本身不同。辩论是为了探究问题,辩明真理,没有规则;辩论赛是就一个问题,持相互对立观点的双方而展开的唇枪舌剑的较量,它关注的不是问题的解决,而是辩论本身,因而,带有一定的表演性。既然是比赛,就会有胜负。辩论赛是集知识、思辨、技巧于一体的智能性活动,因而,比赛的胜负由诸多因素决定。就比赛本身而言,心理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这里的心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辩手本身的心理素质;二是辩手与观众沟通所营造的心理氛围。心理对辩论赛的作用,犹如水对舟的作用:水可载舟,水亦可覆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心理氛围,能够保证比赛按设定的战术方案进行,赢得主动,从而为获胜奠定基础;而不良的心理状态与心理氛围,将可能使精心准备的思路、战术方案无法得到体现,比赛陷于被动。

所以,任何形式的辩论比赛,都对辩手或辩论队的心理素质和与观众一起共同营造良好心理氛围的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辩手在这方面的素质与能力,既与辩手本身的操行修养有关,也与平时的自我训练有关。在此,我仅就心理与辩论的关系谈一些个人的体会与看法。

一、辩论中的人格力量辩论赛中,辩论正反两方的观点各持一端,都力图在陈述与辩论中证明本方观点正确,对方观点站不住脚,越是高水平的精彩辩论,双方的观点越是鲜明,交锋也越是激烈,因而,比赛中的一方要想完全说服对方,并因此而获胜是基本不可能的。就本届大决赛而言,辩题是:人性本善,台大正方,复旦反方,立场是:人性本恶。关于人性善、恶问题,中西方思想家讨论了二千多年,至今依然争论不休。在就这么大问题的三十多分钟辩论中,一方要想说服另一方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各方都可以找出许多理论和实例来论证本方的立场。

哈佛大学的杜维明教授在评点这场大决赛时说:我听了正方一辩关于人性本善的充满激情的陈述后,似乎被她说服了,而听了反方一辩关于人性本恶所作的逻辑严密的陈述,似乎又被反方一辩说服了。杜维明教授的这段评点,表明双方的立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也都能让人接受。显然,在这种双方都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的辩论赛中,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在这短暂的时间里说服对方或使对方在自己的立场上完全退却。在这样的比赛中,最后的胜负就取决于哪一方能更好地说服观众和评委。

说服观众和评委,就是让观众和评委更乐于接受你方的表现,更乐于认同你方的观点。达此目的,靠两方面力量:一是以理服人,二是以德服人,前者是知识的力量,后者是人格的力量。知识力量能使人们信服观点的论证,人格力量则能使人们接受辩手本身,并进而在有意无意中相信和支持该辩手的论证与反驳。

在辩论中,人格力量的首要基础是辩手言谈举止所表现出的完美人格和高尚品德。能言善辩是做一位辩手的基本素质,但所言所辩要让人接受,首先让人接受的不是所言所辩的内容本身,而是辩手自身。如果一位辩手,无法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和认同,那么他所说的观点和所作的反驳在使人接受的过程中就会大打折扣。对此,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智者亚里士多德在两千三百年前就有精辟的论断:“与其他人比较,人们更容易和更坚定地相信完美的人:无论在什么问题上都是这样,而且当一个问题意见分歧又不能确切断定时,更是这样。

某些作者在有关雄辩术的论文中认为,讲演者表现出的人格完善丝毫不能增加其劝导能力,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恰恰相反,他的个人特点可以永远被看作是他所拥有的最有效的劝导手段。”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论断在现代社会心理学中得到了充分证明。由此可见,要做一个好辩手,就必须首先争取做一个完善的人,如果人格不完美,做人的品位不高,那么再怎么伶牙俐齿的辩手,在常人眼里,都只不过是巧舌如簧的辩手,而不是真正的辩才。具有完美人格和高尚品德的人,在其言谈举止中,就会充分体现出人类的智慧和人性的优美。柏拉图说:“如果有一个人,在心灵里有内在的精神状态的美,在有形的体态举止上也有同一种的与之相应的调和的美,——这样一个兼美者,在一个能够沉思的鉴赏家眼中岂不是一个最美的景观?”无疑,当一个具有充分人格力量的辩手将艺术化的辩论技巧,优美的辩论风度与完美的心灵和品德高度统一在一起时,他所展现给人们的将不仅仅是辩论本身,他将给人们展现一种智慧的艺术、一种善的艺术和一种美的艺术。我十分欣赏本届大决赛中,复旦大学代表队四辩在总结人性本恶,但人经过教化将趋向善这样基本立论时所说的最后一句话:“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词语虽简短

普通,但却能让人感受到其中智慧、善和美的统一,体会到一种内在的人格力量,因而,在观众中引起的共鸣十分强烈。

人格力量还基于辩手的知识底蕴和理论素养。现代社会中人,几乎没有人能成为古希腊社会中那种百科全书式的智者,大多数人只能通晓有关领域的知识,不可能掌握全部的知识。在这样情况下,谁精通哪一领域的知识,谁就是哪一领域的权威,谁知识积累越丰富,谁就对问题越有发言权。任何人都无法研究尽所有的社会问题,但真正的辩才却应该能够辩论

所有的社会问题,并说服别人认同或支持自己的看法。这其中靠的不是三寸不烂之舌,而是辩手本身的知识积累和理论素养。深厚的知识积累,能使辩手在辩论中旁征博引,融会贯通,滴水不漏,使对手无机可乘;良好的理论修养,则能使辩手更深、更新、更广地把握辩题,判断是非,应对问题,使对手感到遥不可及。深厚的知识底蕴和良好的理论素养的有机结

合,将在一定程度上带给辩手某种超凡脱俗的魅力,从而给人一种权威感和信任感。这些无疑都丰富了辩手的人格力量。心理学的实验证明,能给人一种权威感和信任感的人,其思想和看法易对人产生影响。对辩论赛来说,这种影响力越强,越有利于最终获胜。

俗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里的“道”,既含有“理”,也含有“德”。“理”和“德”是世界文化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中华文化尤为重视。因此,以德服人是符合人类文化价值倾向的,尤其符合中华文化的价值倾向。在中华文化中,德具有至上的地位,中国人在追求人生的“三大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中,将立德置于首位。“德”是中华文化所崇尚的一个最高价值,所以,在申办奥运时,设在蒙特卡洛路易斯饭店里的北京奥申代表团展示室所悬挂的一条醒目对联是:“德无量寿无量,日长明月长明”,其所表达的精神就是:以“德”服人。在这样的文化精神下,辩论赛中以德服人就更具价值和意义:有“德”,就能在更高的价值层面上把握辩题,判明是非;有“德”,就能与观众在精神上获得共鸣,从而为比赛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有“德”,就能得到观众的同情、支持和认同,从而获得取胜的力量;有“德”,就会形成“真理在手,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良好心境,从而在辩论中从容不迫,应对自如。以德服人,是人格力量的胜利。人格的力量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在辩论赛中所起的作用却是决定性的。

二、论赛前的心理调节

从接到辩题到正式比赛,一般都有赛前准备过程。在这过程中,除了要精心思考立论,收集材料,组织论据外,还要充分做好赛前的心理调节。由于赛前准备都比较紧张,所以人们常常注意了前半部分的工作,而忽略了后半部分的工作,也就是说抓了“硬件”,忽略了“软件”,结果经常是后悔莫及。任何比赛都要注意赛前的心理调节,辩论赛更应该注意,因为辩论赛中由于紧张说错一句话而被对方抓住,就完全有可能导致整场比赛优势的丧失,陷入全面被动。因此,赛前的心理调节是准备辩论赛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根据自己的体会,我认为赛前的心理调节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协调认知。现代认知心理学有一重要理论叫认知不协调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都力求认知的协调一致,可事实上人们常处在认知不协调状态。认知不协调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主观认知与事实认知的不协调。例如,假设有个学生自认为自己的智力水平很高,可是在一次考试中,他却没有及格。这样一来,第一种认知即相信自己很聪明的信念便和

第二种认知即考试不及格的事实不一致。二是所持信念与所要接受的观点的不协调。心理学认为,人们不喜欢看或听,更不愿意接受那些与他们所坚持的信念或希望相反的东西,所以,一旦出现这种东西,人们的认知心理就陷于不协调。显然,后一种情况的认知不协调在辩论赛中经常会出现的。辩论双方的立场是抽签决定的,而不是自己选择的。这样就经常会出现辩论的立场与自己所持信念不协调的情况。例如,本届辩论赛有一辩题是:现代化等于西方化。对于这一问题,现在学术界和社会大众都普遍有这样的共识:即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抽签结果要求以“现代化等于西方化”为立场,那么认知的不协调也就随之产生,而与此立场相对的反方则可能没有这方面问题。本届辩论赛的另一个辩题,即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却使正反两方都陷入认知不协调。因为,现在世界各国都公认艾滋病既是医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而辩题却要求正方论证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要求反方论证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在认知不协调的情况下,要按规定的立论辩赢是十分困难的,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就要积极做好认知的协调工作。这种协调显然不是让立论服从自己的信念,相反,而是让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向立论靠拢,并尽可能地将立论内化为自己的信念,那怕是暂时的。这个过程应该是在对辩题作全面、科学的分析,并形成具有一定科学性的立论中完成。因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完全摒弃自己原有的信念,相反,应积极地将自己的信念带进去,在分析和思考中努力找到立论与自己信念的契合点,这样就能很快地将原先不愿接受的立场转化为自己从心里认同的立场。显然,认知协调是一个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接受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俗话说:据理力争。如果心理上无法接受辩论所应据的“理”,那么不论怎么“争”都将是无力的。世上许多事都是知易行难。协调认知的重要性,理论上大家都清楚,但真要哪个人去实践就难了。本届大决赛的辩题是:人性本善。在准备辩题的正方时,我们队的队员从立论到逻辑推演都统一得比较快,因为,人性本善都是大家心之所向。可是到了准备辩题的反方时,大家的心就不那么统一和顺畅,总觉得有些解不开的疙瘩和理不清的思路。后来几经反复,不知费了多少口舌,争了多少次,临走前才把基本观点一致起来,并为每个辩手所接受。正是因为大家最终都从心理上接受了人性本恶,但教化能使人抑恶扬善这一基本立论,所以大决赛中,每个队员都显得比较胸有成竹,对自己的立论和观点充满信心,相信它就是真理。这种精神和心理状态为最后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二,个体与群体的心理协调。辩论赛是由各方四人组队进行的,是一种团体性的比赛。在立场确定的情况下,四个辩手都应在同一立场上与对手作刀来剑往的较量。一旦哪个辩手游离了本方立场,整个队将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所以,这种辩论赛十分强调四个队员之间的默契和协同作战的整体意识。要形成默契,四个队员就要心心相通;要能协同作战,形

成整体,就要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使个体真正融入群体,使群体变成一体,在辩论场上异口同声。

辩论要求每个辩手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可是整队的辩论比赛却要求每个队员之间要有良好的配合,因此,对于一个辩论队来说,不是不断的配合产生默契,而是相互的默契而产生配合。这种默契是通过四个队员之间深入的思想沟通,观点交流达成的;是对根据立场需要所确立的理论、事实、逻辑和价值的一致认同。这种默契显然是辩论场上配合的基础。参加

本届辩论赛的英国剑桥大学队,由三名博士生和一名硕士生组成,因此,在比赛中显示出很强的个人单兵作战能力,每个人的陈述都比较深刻,有一定的冲击力。遗憾的是,由于他们之间存在着来自大陆队员和来自台湾队员之间的教育背景差异,所以,他们没有形成很和谐的思想与观点上的默契,从而影响了整队立论的战斗力与对抗性,影响了整队的配合。对于每个队来说,默契的达成确实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更需要队员之间心灵的开放、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汇聚。这就要求每个队员在赛前对本队其他队员对辩题的认识和所设定的战术方案有充分的了解、理解和体会;同样,自己也要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思想与其他队员沟通,在这当中,任何形式的思想或心理的自我封闭和抵触,都将导致严重的后果。队员与队员之间出现思想差异、观点冲突是难免的,是极其正常的;而且对辩论赛来说,正是这种差异与冲突能不断引发新思想、新观点。所以,面对差异和冲突,如果每个队员都本着积极负责的态度,理解与宽容的精神以及配合意识,那么这些差异与冲突最终一定会走向一致和默契,并形成富有创意的思想与观点。

杜维明教授在评点大决赛的两支队伍表现时,认为复旦大学代表队在比赛中表现了一种流动的整体意识,并对此表示赞赏。实际上,这种流动的整体意识既是复旦代表队在整场辩论中在理论和逻辑上的层层推进过程的反映,也是复旦代表队整体协同作战的意识与风格的反映。纵观整个比赛过程,可以看到整体协调作战的意识与风格是复旦代表队取得最后胜利

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一个队的整体风格,是靠四个队员来共同塑造的;一个队的比赛,是由四个队员来共同完成的,因此,对每个队来说,除了要有良好的默契外,还要有良好的整体意识。每个队员肯定有每个队员的风格与习惯。每个队可以根据不同风格队员的组合来设计整个队,但是任何一个有风格的队伍都不是不同风格队员的简单组合,其风格都是根据队员

的不同风格所作的再设计结果。因此,在组队参加比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队员的风格与整队风格对每个队员要求之间的矛盾,从而在心理上导致个体与群体的不协调。在这样情况下,就必须有一个协调与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应是消极的适应,而应是积极的配合。不否认按整体风格要求,个别队员的长处或者说某些富有创意的精彩表现会受到抑制

,但是如果这种抑制能带来整体效果是完全值得的。一个队的整体风格是一种有机的风格,它应在队员的自觉选择中形成。一旦一个队整体风格对每个队员的要求确定下来,也就同时确定了每个队员在比赛中要表达的内容及其表达的方式。因此,一个队员要能自觉地适应整体的风格及其要求,就应该有很好的整体意识,协调好个体心理与群体要求之间的差异,明确自己在比赛中所“扮演”的角色。说得明白些,就是在整体中,每个队员都应有舍得牺牲自己风格和表现机会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流动的整体意识才能形成。如果每个人都“扮演”好自己应该“演”的角色,那么整体就会光彩耀人。复旦代表队之所以能给人一种强烈的整体感,主要就是因为每个队员都很好地“扮演”所应“演”的角色,显示出鲜明的个

性。新加坡人对他们四个人的风格作了很个性化的总结:姜丰:亲切,不温不火;季翔:严肃,理性;严嘉:机智,幽默;蒋昌建:成熟,稳重。正是这四个个性与风格鲜明的辩手,才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队伍。

第三,心理调动。一支好的辩论队在辩论场上必须有很强的感情投入,正如一个演员没有感情投入演不好角色一样,没有很强的感情投入,辩论是绝对辩不好的。要能投入感情,一方面对比赛要有充分的信心,另一方面要有高昂的斗志和强烈的参赛欲。这就需要在赛前做好心理调节与调动工作,以保证比赛开始时,每个队员都能处在最佳的兴奋状态。赛前的心理调动是靠个人的自我调节、激励,队员间的相互鼓励和教练的积极引导来共同完成的。赛前,每个辩手都会不同程度地感到压力、紧张。一旦压力感太强,紧张过度,人就很难进入兴奋状态,这时感情也就很难调动。因此,赛前进行必要的心理放松和情绪调整,是每个辩手必须做的工作。在这次复旦代表队的训练中,我主要指导陪练队伍的比赛。

陪练队在赛前没有什么心理负担,在他们看来,与正式队比赛,赢一场赚一场,输了,不赚也不赔,因此,他们在正式开始比赛后,有些队员很快就兴奋起来,而且感情十分投入。由于心理相对比较放松,没什么顾虑,所以,有些队员也会不时地调侃正式队员,出一些事先没准备的幽默。陪练队员的表现说明:赛前辩手自我心理的调动与调节对辩手在比赛中的表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赛前辩手的自我心理调节,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和别人说笑话,放松一下,提前到现场感受气氛;四周走走看看等等。

实际上,每个队员的心理调节是与整个队的心理状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设想,如果一个队中有三个队员心理状态不佳,另一个队员再怎么调动也是调动不起来的;如果赛前,四个队员各管各的事,互不交流,互不提醒,那整个队的临战气氛就没有,整队的心理状态就调节不到最佳点。因此,队员在比赛前的相互提醒、鼓励和安慰很重要。这样做,不仅

能有效地释放队员的心理压力,使其产生信心,而且也能有效地起到鼓舞军心,激起斗志的作用。一支好的辩论队,都应有一核心队员,该队员在赛前就起鼓动军心,唤起斗志,凝聚全队的作用。

教练在赛前对队员情绪和心理的积极引导,十分有助于队员赛前的心理调动。我在指导陪练队时,赛前一般不再与队员讨论辩论中的立场与反驳,主要作战术的交待和心理鼓动工作,尽量使他们兴奋起来,产生迫不及待与对方决一雌雄的斗志。另外,我还给个别队员做一些心理引导,让他们找准比赛中表现的感觉。在一次比赛前,我告诉四辩:“你在总结陈

词时,要给人一种震撼感,使观众觉得紧接下来的对方四辩的总结陈词无论如何都压不过你,因此你的陈词要有激情,就像一个伟人在给千百万人演讲,字字句句都掷地有声”。我这一引导果然在比赛中起效果,他一改过去慢条斯理的总结陈词,用充满激情的语调,配以具有表现力的手势,总结了基本立场与观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赛后,他自己感觉也很好。

赛前的心理调动,应适当把握好调动的时机。有一次,陪练队要与正式队进行一场模拟赛,原先规定下午三点钟开始,于是我从二点半开始,对他们作最后的战术交待和心理鼓动,到三点钟一切准备就绪,等待比赛开始。这时,由于正式队伍临时有事,比赛延至三点半开始。最后比赛下来,队员普遍反映,由于比赛突然延迟,比赛时间与兴奋点错位,所以在比赛中很难兴奋起来。这个事例表明:心理调动应努力使队员的最高兴奋点与比赛开始时间比较接近,不能让队员兴奋着等待比赛,而应尽量使队员兴奋着进入比赛,这样比赛的效果比较好。

第四,克服心理障碍。每个人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人们许多不注意的失误或过错,往往与心理上的某些障碍有关。心理障碍对辩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口误上。口误在辩论中最为忌讳,因为,一次小小的口误一旦被对方抓住,就可能使整场比赛陷入被动。口误有多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老是说不好某句话。例如复旦代表队的四辩在与英国剑桥大学队的比赛中作总结陈词时,在说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时,显得比较紧张,说得有点卡壳。知情者都知道,这不是他不熟悉这句话,而是他的心理障碍在作怪。因为,“”和”移”音相近,在平常的训练中,他经常把这两字念反,结果就形成了一种心理障碍,每当说

到这句话,他心理就紧张,怕再出错,越怕出错,就越紧张,越紧张也就越容易出错。

第二种表现形式是老是把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反了。在训练比赛中,有一队员在反驳对方时,经常说:“对方辩友也……”她用这一句式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是:对方刚才指责我方所犯的错误,正是对方现在所犯的错误。正确的表达应该是:“对方刚才口口声声说我方………,可真正这样的不是我方,恰恰是对方,对方刚才的表现正是犯了对方自己一再反对的错误。”这个反驳应该说是有力的,但是由于她在这一句式中用了“也……”,结果把整个意思说反了,因为用“也……”这一句式反驳,实际上首先不自觉地肯定了对方刚才的指责,而对方现在所犯的错误只不过是对方所指责的错误。这样,整句话的辩驳力大大降低,并给对方一个强有力的反击机会。如果对方反驳道:“你们实际上承认了刚才的错误,”那么我方就陷入被动。经常出现这种错误,在很大程度上与她思维和反应的心理定势有关。她对对方说别人错了,可自己却在这方面出现类似错误的表现十分敏感,所以一遇到这种场境,她就会急于反驳,试图一下子把对方推入尴尬境地,急于表达,于是自然地用了这样一个顺口而简单的句式。这种心理定势很容易转化成辩论中的心理障碍,即到时总找不出更好的句式来表达应该表达的正确意思。

第三种表现形式是经常把某个字的音读错。汉语中有许多字是由不同字或由一个字为主加上某些偏旁部首组合而成。这些组合字的读音,有些读构成组合字主体的那个字音,例如,“叨”读“刀”的音,“惦”读“店”的音;有些组合字则不然,例如“恪”,就不能读“各(gè)”的音;而应读“克(kè)”的音。由于前一种情况居多,所以大多数人形成了一种按构成组合字主体的那个字的读音来读该组合字的习惯。这样一旦遇到后一种情况,习惯就会形成心理障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大学生辩论赛中,许多辩手在讲使用率比较高的“莘莘学子”这个词时,要么完全读错,要么卡壳、要么在观众的笑声中再重复一遍,把读音改过来。因为,许多人按习惯,把这个字读成了“辛(xīn)”的音,正确的读音应是”申(shēn)”的音,形容众多。在辩论赛中,把字读错,不仅会闹笑话,而且还会遭对方辩友以纠正读音方式的“善意”攻击。在许多情况下,辩手把某个字的音读错,并非他不知正确的读音,而完全是由习惯所形成的某种心理障碍造成。

口误是难免的,但在辩论中应尽量避免口误。为此,各辩手在赛前要有意识地克服并消除口误背后的心理障碍。消除这方面的心理障碍,可以根据情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例如,针对老是把某句话说错的毛病,有意识地去分析自己认为很熟的这句话,分析这句话的完整含义和内在逻辑,形成新的认识以代替旧的意识。针对说话的句式问题,可以就某种意思的表达设计多种正确的句式,并从中确定一个自己最得意的,既然是自己最得意的,在场上就会脱口而出,不会被旧句式所困,至于读音问题,则只能靠多读,以加深印象。在辩论赛中适当调整语速,也是克服心理障碍,防止口误的好办法。

三、辩论场上的心理控制

第3篇:辩论赛的体会范文

活动引言(背景):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我们周围浪费现象却越来越严重,出门不关灯,吃饭浪费粮,洗衣浪费水等等,越来越多的浪费现象让我们的地球已不堪重负,目前,“光盘”行动被大力提倡,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光盘”的队伍中,这是社会的正能量,也是对传统美德的大力弘扬,有着大学生身份的我们,更应该加强我们的节约意识。

一、活动主题:点滴生活,铸就“三节”标兵

二、活动时间: 11月21日晚自习9、10节课

三、活动地点:JX5304教室

四、 参加人数:50人

五、活动目的: 1:提高大家的“节约意识”,积极的参与到节俭的行列中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2: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节俭”方法。

六、 活动流程:(1):团支书讲话,紧接着以《共青团团歌》拉开活动序幕。

(2):将1301班同学和1302班同学分为两组,由班级选出的3个辩手进行辩论,辩论活动中正方观点为“校园节约靠个人自觉”,反方观点为“校园节约靠制度制约 “

(3):播放由团支书制作的有关浪费的PPT

(4):把班级同学进行分组,进行“节水接力赛”游戏。游戏结束后根据杯子内水的多少判断小组的名次。

(5):根据环节3中的游戏小组名次,依次分组,每组讨论说出节俭的方法,说的最多者的小组最终获得比赛胜利。

(6):让同学们上台说一下有关节俭的想法

(7):播放以“节约“为主题的公益片,活动结束。

八、活动负责人:朱宝斌,皇甫慧慧

九、活动经费:0元

系别:外语系

班级:应用英语13级

时间:2013年11月16日

团日活动总结

2013年11月16日,外语系应用英语专业在教室里开展了主题为“点滴生活,铸‘三节’标兵”团日活动。十一月中旬,天气渐冷,但仍抵挡不住同学们对活动的热情,活动前,各个班委分工合作为活动提出各种有创意的点子,并不怕苦累,为了使同学们更好的开展这次活动,积极准备一切物资。同学们也都很积极,活动在室内举行,通过简短的PPT,使同学们了解到世界各地人民因缺水缺点缺粮的苦难生活,明白我们如今的生活是多么幸福,意识到浪费行为时多么可耻。从而更深刻的理解“三节”的重要性,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幻灯片结束后,我们举行了辩题为“校园节约靠制度制约还是个人自觉”为主题的辩论赛。同学的积极配合使辩论气氛异常活跃,也使活动推向了。通过这场辩论赛,班上的同学们能够彼此互相了解,增强个人的口才以及节约意识。从而使班集体更加团结和谐,同学之间有了更多的了解,并在良好的辩论氛围中不断了解知识,促进自身方面的全面发展,才能在当今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辩论赛之后,同学们对此次活动发表感想以及以后将如何节约,并把自己节约的小方法与大家分享。通过彼此的交流,大家大致了解了彼此的想法,以及同学们在看过激烈的辩论赛后,各自所做的打算以及心理体会。

辩论赛过程很顺利,同学们私下里准备充足,并积极的配合班委的工作。面对这个话题,大家都有很多的话说。辩论赛结束后,同学们都进行积极踊跃的发言,同学们交流的很好,每个人对三节约的理解都很深刻,并说出了自己以后如何行动,为“三节”行动作出实际行动。

我们是正直青春盎然的一群大学生,我们是祖国现在新一代的青年,是未来的栋梁。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为祖国做贡献。

活动结束后,我们在本班内选出来本次辩论赛的最佳辩手,并且进行了奖励。

本次团日活动的目的是让各位同学在经过两个月的大学生活后,在大学中树立起节约意识,有良好的心态,在大学生活中不断进取,努力完善自身,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做一个规划,同时促进同学们的节约意识养成良好的的生活习惯。

辩论赛开始时,同学们有些羞涩,发言并不是特别积极。但经过各个班委的努力和同学们的配合,这个问题还是极大地被弥补了,我们随机应变, 还是比较顺利的完成了。

最后,活动结束后我们留下部分同学来打扫开团日活动借的教室,最后归还教室。

活动结束后的几天里,我们本支部先是召开班干会议,然后召开班会讨论这一期团日活动的优缺点,针对我们团日活动的实施情况,总结的缺点如下:

1、没有考虑到教室多媒体的情况造成准备好的PPT无法使用

2、没有让每个同学都进行发言

总结的优点如下:

1、团日活动按照策划如期的进行

2、班上同学对我们对我们分配的工作能够积极配合

3、在活动中,同学们遵守我们的活动规则

系别:外语系

第4篇:辩论赛的体会范文

具体包括:

一、宣传单的分发

分发宣传单:此次活动我们一共发了三次宣传单,一次是在第一食堂,第二食堂。第二次是在全校学生宿舍。第三次是在教学楼和商业街。做到了不放过任何一个没有想控烟的教职员工。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争做“做无烟男友”的反应极大。可是我们也有不足的地方:第一次有胡乱发的现象。

教训:在以后发宣传单的时候不能盲目的分发,要有组织,有目标的分发。最好是在发单之前开个会,指导一下。

二、海报的制作

1. 2011年4月7号—4月9号,我组织我组制作海报5张海报。

三、条幅的宣传

2. 2001年5月18日,在南昌大学前湖校区的两辆校园环游车挂横幅宣传一天。

总结:整个条幅的宣传,不仅包括定点条幅的宣传和配合整个活动的条幅的宣传。还包括在学校客车,校园环游车的条幅宣传。这些活动得到了广大校职员的支持。

四、黑板报的宣传

它的不足之处在于黑板报所在的楼层也有点高,在本栋楼层的三四楼。

五、辩论赛

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控烟宣传专栏

:随着活动的进行,。无烟杯辩论赛的开展将我们的控烟活动的推向。它从辩论赛的角度来上让全校的同学明白控烟的好处和控烟乃是我们国家势在必行的事,同时也为我们学校和我们国家提出了我们当代大学生对控烟的看法,以便于他们出台相应的无烟政策和措施

可是在我们进行当中应当注意:

1. 正反方分组的时候,最好采用抽签的方法。以免造成比赛不公平或尴尬局面。

2. 辩论赛活动进行之前,需充分了解其细节,。

3. 请评委时需要多请一两个。以防临时有事不来者

六、自行车环湖赛

七、问卷的录入

八、做问卷

2011年4月10日—5月10日.南昌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08级全体同学在江西南昌西湖区绳金塔街道,南浦街道,红谷滩区沙井街道,绿茵街道,共两个区四个街道分别对居民进行现场问卷调查

九、网络宣传:

宣传栏:我们自己建立一个单独的宣传栏。能时时刻刻宣传我们国家的控烟知识,和无烟政策,及控烟的进展。不再担心在广告宣传栏上贴海报后被人撕掉的结局。从长远角度来看,它为我们的控烟的项目做出了巨大的成就。

教训:

1. 从整体来看,是比较差的,我认为宣传栏做得太小,

2. 位置摆得不够醒目。

十、无烟标识的粘贴:在教室,办公楼等地方粘贴的无烟标识,达到了进一步的宣传。实现了真正的无烟校园。

同时也有一些不足,无烟标识的粘贴范围不够广,比如本部的很多宿舍,办公楼,教学楼都没有。并且在贴了标语的楼栋没有设立无烟区,让实在想吸烟的人成在散在吸烟和无视无烟标识。甚至撕掉标语。

十一、无烟寝室:无疑无烟寝室能将我们的整个控烟活动锦上添花,让这些被评为无烟寝室,无烟办公室的首先迈入控烟的行列中来。

吸烟我想对你说:此项目做得很有创意,利用QQ贴,贴满了已经吸烟病变的肺,很形象的描述了吸烟后的可怕结果,从而达到控烟的目的。最后加上去的整个活动的照片,吸引了不少的眼球,为控烟项目达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体会心得:

我们在同学最喜欢上的网(人人网)上建立了控烟小组。可以让全国的同学都参与在控烟活动中来,此网站的建立为他们提供了控烟经验和看法的交流平台

不足之处:网站的做得不够大,应该在全国的人都喜欢上网站上建立相应的无烟栏目,并定期更新

十二、广播的宣传:我们在南昌大学医学院前湖校区的广播建立了“无烟校园宣传周”。使做无烟校园的知识定时定点在同学们身边提起。争强了他们做无烟校园的信心和决心。由于校广播也有不满意之处,我们就在南昌大学医学院前湖校区食堂的广播增加了一周的无烟校园的宣传。

不足之处在于由于经费限制,每次广播时间偏短,无烟周的次数偏少。

活动总体评价

此活动总体来讲还是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可以在人们心中深深的埋下控烟的意识。

总结:成绩经验.存在的问题和教训.

经费的需要一点一滴记下来,并签上名字。很多最好用表格记下来

写通知时,注意表达清楚,简结,明了,具体(包括时间,地点)

布置任务后,一定注明任务的完成的完成时间,否则他们老拖着,迟迟不完成。

任务的完成时间,最好把时间提前一个星期

各个组长负责各个任务,分配人力时。主要听从组长的,自己不要多插手。以避免出现两个“司令部”。可是要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建议

注意要定时和老师沟通,一弥补活动的不足之处和完善漏掉的活动

今后努力的方向

此活动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和校领导联系好

网络宣传做得不是很完善

联系学校领导建立无烟条例。

第5篇:辩论赛的体会范文

《小小辩论会》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我是根据教材要求,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的:1、了解辩论的概念及特点;2、学会针对对方观点运用自己准备的事实材料有理有据进行反驳,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与表达能力;3、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网络的利弊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4、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如下:

一、播放视屏,了解“辩论”

1、播放一场大学生辩论会的片段,让学生说说: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表现怎样?

2、读课本P 91上的“口语交际”题、查字典或上网搜查,了解什么是辩论及辩论有哪些特点。

二、确定辩题,明确观点

根据课文中提供的参考辩题,或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有争议的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各自谈谈自己的看法,将同学们最感兴趣的辩题作为本次口语交际课的话题。通过讨论,将“小学生上网的利与弊”作为本次辩论主题。

三、自选观点,分组准备

1、针对辩题提出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和“小学生上网弊大于利”确定正反方,分为两组。并在自荐的基础上民主选举产生出一名主持人。

2、各组学生在一起讨论,围绕本组选定的基本观点,从各个方面寻找理由。交流自己找到的具体事例和材料,以选取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每组推选出四名主辩人,排出发言顺序。教师在这一环节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双方都做好准备。并注意了解情况,酌情加以指导。

四、展开辩论,畅所欲言

1、主持人宣布辩论会开始,公布辩论的题目和正、反方的基本观点,介绍正、反方的主辩人及发言次序;

2、通过辩论会有关规则,注意辩论时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说出理由,进行辩论。

3、先由正、反方第一主辩人陈述本方基本观点和论据,接着,各方主辩人为维护本方观点按一定顺序发言,或补充本方的支持理由,或找出对方发言的漏洞和错误进行反驳,或指出对方认识的片面,用本方观点予以纠正……

(当主辩人应对无力、反应迟缓时,本方组员可以插话支援,尽量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做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经过几轮辩论,双方的陈述都比较充分了,第四主辨人归纳小结本方的理由,重申所持观点的正确。在辩论的过程中,为使辩论会气氛活跃,主持人可以在辩论的过程中相机插话,或评价,或激励,或引导,把辩论不断推向)

4、双方互相提问质疑,自由辩论。

5、双方总结自己的观点。

五、评议总结,提高认识

1、学生自由发言,进行自我反思。评价正反双方的优点、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在本次辩论会的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

2、教师对本次辩论会进行总结评价,表扬鼓励,指出问题,提出新的要求。

通过此次辩论会的成功举行,作为教师的我有以下两方面的体会:

一、辩论会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第一,有利于综合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在赛前的准备中,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搜集材料,写“辩论发言稿”。这样,学生有针对性地去阅读、写作,积极性高,有话可说,大多数人都能写出富有见解的文章来。在辩论过程中,学生必须敏于听而善于言,既要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听清对方说了些什么,哪些说对了,哪些说得不合理,又要针对对方说得不合理的地方,给予有力的反击。这样学生置身于竞赛的情境中,大脑处于高效运作状态,读、写、听、说训练得到强化,其效果大大优于传统课堂教学。

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辩论时,学生既要注意听清对方发言论证是否严密,又要顾及本队的总观点,坚守住自己的分论点,还要有机地组织自己的材料,不失时机地给予对方有力反击。在高度紧张、激烈的论辩过程中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以及要顾全到大局的整体性、论述的逻辑性。辩手的思维越严密,语言表达就越准确,说服力也就越强。通过搜集论辩材料、写成发言提纲、模拟练习以至比赛的一系列训练,就能使学生在实践中爆发出一串串创造思维的火花,作出了一次次精彩纷呈的即兴发言。

第三,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辩论赛中,学生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辩论,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此外,辩论赛充分体现了集体的智慧,是群策群力的比赛,它讲究整体的配合,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各辩论队要集体研究辩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小组成员团结协作,深入研讨,配合默契,整体作战。由此,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团队协作精神就自然而然培养起来了。

二、成功的辩论会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辩论的意义。辩论就是正反双方各自阐明对某一观点的见解,并指出对方观点的缺陷,以便得出正确的认识。它是一项古老的活动,古希腊的哲学家常常为了一个哲学问题辩论不休;中国古代也有诸葛亮舌战群儒,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功绩。正所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在辩论中,能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辩论的特征是口语表达,具有对抗性、综合性、逻辑性、策略性、应变性几个特点。辩论是一种知识、智谋的较量,是质疑、交流、锻炼口语的好机会,充满了挑战性,因此学生十分喜欢这样的实践活动。

第6篇:辩论赛的体会范文

口语交际是一种教学策略和方式,是听话、说话能力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包括分析、推理、归纳等思维能力。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只有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活动,才能切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增强综合能力,对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通过对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的研究,探索出相应的对策和策略,以进一步促进教育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

1.学生对口语交际课的了解程度不够,了解不到位。新课改后,作为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模块,口语交际的含义没有真正被学生理解,很多学生对该模块的认识停留在“多说”的阶段,认为这是一堂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课堂。这种认识导致学生对课堂内容的不重视,上课不到位,不利于老师的课堂工作,造成课堂质量的低下。

2.老师对口语交际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老师对于口语交际模块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口语的良好表达依赖于丰富的日常积累,语文知识掌握不全会影响口语的表达;有的认为口语交际教学是不能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独立的部分的,它必须依附于语文主体教学,归属于语言技能表达模块,不应该作为重点教学。这些错误的认识导致老师对口语交际的重视力度缺失,从而缺乏教学的完整体系,造成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低下。

3.老师的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基于老师对口语交际模块非实质性的认识,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往往会按部就班,一律按照书中的内容安排进行教学,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对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现状的应对策略

1.学校相关部门必须基于极大的重视和支持。口语交际模块的增加是符合时展潮流的,学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根据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现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对老师提出一定的要求,对考试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做出相应的改变,并给予必要的支持。只有在学校部门的帮助下,小学口语交际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如果学校对口语交际的重视不够,故意缩短口语交际教学时间,那么口语交际课程的设置将形同虚设,起不到任何作用。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平等地沟通。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不仅是教学的要求,还是老师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的必要前提,老师与学生要相互尊重,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表达方式,学生要尊重老师的教学成果,双方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更好地配合,从而促进课堂质量的提高,并为学习口语交际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

3.体验生活,丰富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涉及学生的各种感官,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但是课本上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口语交际侧重学生的实践参与。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造各种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真正体会到口语交际课程的内涵。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材中,口语交际的内容叫《学会安慰》、《学会鼓励》,在学习该内容时,老师首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是怎么安慰、鼓励别人的,然后老师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安慰者和被安慰者,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真正体会到安慰、鼓励别人的感受,学到更多与人交往的技巧,带给学生更多的感悟。

4.通过多渠道的竞赛活动,激发小学生练习口语交际的兴趣。竞赛活动的举办,不仅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口语交际在实践中的运用,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兴趣。在竞赛过程中,小学生在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口语交际的作用,从而转变对口语交际内容的看法,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书中,口语交际的内容是《畅想未来》,老师可以根据此内容将口语交际变成一场朗诵比赛,让学生搜集关于梦想的诗歌,通过朗诵比赛的形式进行展示,并给参与活动的学生予以奖励。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口语交际的知识,还让学生走进了诗歌,更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鼓励,增强自信。又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教材中,有关于《小小辩论会》的内容,老师可以自拟与同学生活相关的辩题,在班上选出正方与反方辩手,并选出主持人,进行一场模拟的辩论赛,通过辩论赛的形式,不仅能让学生对辩论赛有新的认识,还能让学生在辩论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第7篇:辩论赛的体会范文

从这样子的断断续续的工作中自己也明白了一点,工作时一定要上心的,一旦不用心了,那么很难出成果。虽然说用心了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但是不去努力就一定不会好到哪里去。要学会默默的去做好一切的准备等待机遇来临,并且紧紧抓住。恪守8小时工作制的人不会升值为总经理,就是这个道理。虽然是很累但是不累了怎么去体现你的价值呢?不累了岂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去做了吗?那么自己在此职的意义不就没有办法体现了吗?所以,还是要尽力尽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进入社团部的这一个学期以来自己最大的收获当属在山经那个的人脉了,大大小小的社团副会长以上的学长学姐也算是都认识了,当让还有许多的大一的同级会员及理事,经过这半个学期发现经过校学生会认识我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也增大了我的人际交流的范围。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通过社团例会我知道了好多活动举办的方法,比如如何举办一场大型的晚会,怎么样去申请教室,还有怎么举办驻济高校交流会……其中涉及的许多的细节问题是自己以前所不知道的,而细节问题往往是决定一件事情成败的关键,有了在社团的这些日子的学习为我们以后的活动的举办接个人能力的提高又来很大的帮助。

其实自己也感觉到在学生会里的这么长时间得到的最大锻炼的是如何同时性的去做很多的事情的能力,不断学习、认真、仔细,在一举一动中渗透执着,在不断上进中赢得一切。学生会就是一个让我们学会善待他人合作进步的地方。

本学期具体的进行了如下的几个项目的工作:

一,校园吉尼斯第一期。

二,校园吉尼斯第二期策划及赞助。

三,社团活动月开幕式竞标。

四,校园寻宝活动策划及赞助。

五,真人四格漫画策划、赞助及拍摄。

六,社团报赞助。

七,协会会长飞信天气预报。

八,社团排行榜(共三期)。

九,校级协会资格审核。

十,社团部赞助办理农行卡

以上即为本学期在社团中的主要活动,在每次活动中自己都在成长都在进步。

虽然社团活动月因为甲流夭折了,但是从前期的准备活动中我也看到了各个协会与社团部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的,协会与社团部并想象中的上下级关系,这是种介于上级与下级之间的管理合作关系,而由各协会报上来的社团活动月活动预算可以看出协会还是各打各的算盘,并没有真正的将自己的协会当做社联的一份子,而这就需要咱们社团部的成员以社团部的魅力让协会真正的服从社团部的管理。从社团活动月开幕式竞标会上也算是初步的了解到了竞标会的一般形式及及竞标会的注意事项,并以此推广到以后的竞争及短时间决定胜负的情况,因为在很多的时候是各个对手之间优劣势的比较,所以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摆明的不是自己有什么而是摆明对手所没有的我有!并以此为契点赢得评委的好评进而出奇制胜。

同时,上学期秘书处的五次干部培训中自己学到了不少的东西,这些东西无论是在以后的学生会工作中还是毕业工作中都会对自己的发展起很大的指导作用,在学生时代能学到的这些实在是学生会赐予的最大的财富。

其次,在社团部例会、总结和协会策划成为家常便饭。而经常写这些是自己的文笔得到提高并且自己的总结能力和策划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就像刚开学的时候刘老师说的那样子,学生会提供了一个平台——可以没有代价的犯错误。做的好也好做的不好也罢,学生会都会接纳每一个人的优缺点,无偿的为每一个人的成功铺好第一节台阶。

最后,在本学期中我们顺利的进行了三期校级社团排名,《社团排行榜》的产生为以后的协会管理及发展方向解决了很大方面的问题。从对协会活动的跟管及对协会的评价上得到了很多,就像评价一个活动的好坏要从活动的质量、活动的意义、活动的内容及活动会员的反映、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

从对会长的评价到对认识也好不认识也罢的理事的评价知道了自己在社团部工作的意义及肩上的责任。在平时大家玩玩闹闹但是到社团的事情上一定要上心尽心。玩是玩、工作是工作不仅是说说而已在这里就必须要坚决的执行。在这里自己的惰性得到控制,自己的积极性在不断的提高,感谢社团部给于我成长的这么多的帮助。

总之吧,在社团部的这一学期自己基本达到了自己当初进入学生会想要达到的第一学期目标,即:

一、尽力去认识各个系科的学长学姐,搞好上下层关系,做到心胸开阔,以自己的诚意去交最多的朋友。得到大学的第一笔人脉资源

二、学习相处、交际的技巧

三、逐步克服自满自大的心理,学会踏踏实实的工作,做到“平常心”。

四、克服一定的惰性,充实大学生活,不得放弃任何的机会,尽最大的努力永不服输。

五、锻炼自己的口才,挑战自我——进一步锻炼在大众面前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六、学会低调做人,多做事,多考虑,真正的学着做到“三思而后行”。

七、得到了一定经验教训

——知道了大学一定要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工作、玩乐、时间,学习还是第一要务。

——知道了大学一定要自觉地自己学习,深刻体会到了成年人”的意义。

——知道了大学的机会是自己的只有努力去争取才能得到。

第8篇:辩论赛的体会范文

关键词:高职 语文 课程改革

引言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理解与交流能力是五大类基本工作能力之一。很多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为全校公共必修课,作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母语表达与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一方面是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语文修养不容乐观,另一面却因受实用功利主义思想影响,学生对上《大学语文》课了无兴趣,传统模式的《大学语文》课收效甚微。

《大学语文》课教什么?怎样教?要达到怎样的效果?我校人文素质教研室课程改革课题组围绕提高《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一、改革前提:明确《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课程是文化素质类课程,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到底该体现工具性还是人文性,还是二者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到底哪个方面更多一些。高校学生学习年限较短,而且根据国家规定,学生在校3年中必须有6个月以上在企业顶岗实习。因此真正能以课堂教学形式分配给素质教育公共基础课的课时是少而又少。我们的做法是,借鉴欧美、港台等地高校优先考虑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做法,根据学校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中有关语文素质的要求,确定本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课程目的。

我们认为,《大学语文》是全校所有专业人文素质类公共必修课,课程目的在于基本满足企业、社会对毕业生听说读写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认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在此共识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能力、知识、素质)和课程内容,并体现高职课程“能力本位、任务驱动、项目载体”特点,附能力训练项目设计供教师参考。

二、改革基础:重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

《大学语文》是针对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因涉及全校51个专业(方向),除《课程标准》设置的课程内容作为各专业共同的“规定动作”外,我们鼓励任课教师根据不同专业,增加符合职业岗位需要的内容作为“自选动作”,以提高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语文能力。

借鉴国外母语教育“专题”形式,我们设置了“爱我中华学语文”、“思辨人生――《老子》、《孔子》选读”、“审美人生――经典文学作品与影视歌坛”、“实干人生――多彩校园活动”和“走向职场”五个单元。为满足学生未来职场需要,通过设计实施能力训练项目,提高学生的书面及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并将培养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及书面写作能力紧密联系。

三、改革关键:课程教学模式适应高职学生特点

(一)课程设计进行“任务驱动项目化改造”

传统的大学语文课通常是以经典文学作品或者优秀文章作为教师讲解和学生揣摩的范本,旨在通过对这些范本的讲解,使学生体会文章的作法,提高汉语表达能力;同时还力图将审美教育、道德教育、传统文化传承等内容也融会到课程之中。在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语文”二字的厌恶程度之深令人吃惊。据笔者调查,学生认为从小学到中学,一直以来语文课就是天天学生字、背课文、文学鉴赏,在高考指挥棒下,他们学语文已经都腻了、怕了。而且学生普遍认为学专业课能掌握专业技能,学英语能拿四、六级证书,学《大学语文》没什么意义,白白占用学习时间。在这种严重抵触情绪下,大学语文课如果不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能力本位教育观指出,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职学生应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能力需要相关知识支撑,能力的运用又内化为素质。针对高职学生特点,我们对课程采取了“任务驱动项目化课程改造”。“能力本位项目化课程改造”就是要把课程从以理论思维为主变成以能力训练为主,从以知识、概念等为载体,变成以项目任务为载体,把学生被动听讲,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把课程从教师讲解为主,变成由教师积极引导、创造学习环境条件为主。关注一次课后学生学到了什么,能力有什么提高,因此,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知识、理论、能力训练和实践尽可能“一体化”进行。教学设计围绕“任务驱动式训练”,注重职业情景的设计,贴近实际,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利于学生在职业情景中提高语文能力。

按此改革思路,我们将课程的能力目标分解,使每一次课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能力训练项目,每一次课后都有“成果”,使学生感到学语文“有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不难调动了。以第二单元“思辨人生――《老子》选读”为例课程设计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道家的主要思想;掌握辩论赛的形式与辩论技巧。

能力目标:能流利诵读《老子》篇章;能自主组织一场班级辩论赛;能运用沟通口才和辩论技巧开展辩论

素质目标: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认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实训项目:班级辩论赛“老子思想在今天”(辩题再定)

子项目:1.诸子论“水”在当代的运用 2.班级辩论赛

(二)课程评价注重过程考核

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取消了《大学语文》期末统一考试,综合学生课堂考勤与参与度、课后作业、合作学习等各方面表现,对其学习情况给予评价。我们设计的课程综合评价表体现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特别关注,要求至少有一项作业由学生分工合作完成,劳动成果以电子形式可以展示,可以保存。

四、改革效果:实现三个转变

第一,“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促使教学角色发生了转变。传统语文课“教师中心、学生被动”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们课堂热情参与,课后主动寻找班级合作伙伴,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并提交成果。

第二,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纪律和学生精神状态良好。本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用人单位普遍比较满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基本素质。

第三,将语文教学从课堂向课外延伸拓展。例如学生为了完成一项调查报告写作任务,他就必须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收集有关信息,还要发放、回收制作好的调查表。而且课程设计的实训项目完全体现“学以致用”,满足学生在实际生活、学习的需求。

结语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就在生活中。囿于课时限制,人文素质教研室教师纷纷利用专业特长开设“书法”、“文学名作欣赏”、“建筑与文学”、“文学与爱情”等公共选修课或专题讲座,以期更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教研室建立了工作QQ群,形成小型共享资源平台,教师共同提高。但改革仍面临一些困惑与困境。特别是苦于目前没有一本适合的教材,适合校情的《大学语文》教材改革呼之欲出。此外,我们将根据课改效果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语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第9篇:辩论赛的体会范文

一、角色扮演,引发共鸣

一味的知识灌输无法让学生获得直接的感知,无法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表现整篇课文的故事发展情节,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增添课堂的趣味性。比如在学习《父母的疼爱》这篇课文时,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扮演自己的父母亲是对自己如何疼爱以及呵护的,让学生亲自体会做父母的感觉,深切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以及人和人之间微妙的情感,懂得要孝敬父母,关心父母。

二、组织辩论,深化明理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仅靠课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加强学生的道德认识,深化明理。课堂辩论就是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组织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以及探索研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比如,在学习《哪些地方不能去》这篇课文时,特意安排了学生进行辩论赛,学生通过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互相学习,对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三、开展实践,知行结合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应该强调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学习《请到我的家乡来》这篇文章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对家乡的参观,深切感受到家乡的发展之迅速、变化之大。激起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为了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努力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趣味性强的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踊跃参与到活动当中,通过亲自实践,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而且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四、家长教师,携手共进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活动中,实现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家长是活动有效的支持者,三方进行配合,缺一不可。

每个学生都对外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他们渴望发现世界,探索世界。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去大胆发现和探索,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逐渐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教师要以终身学习为理念,拓宽自己的视野,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全面了解每个学生,寻找最佳的途径去传授知识,教他们学习的方法,锻炼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