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经营承包协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目前,餐饮行业主要存在三种承包类型。
“提成型”承包:经营成果主要归发包方,承包方对经营成果进行提成,采取目标责任制。
“包干型”承包。一种是,承包方向承包标的的股东支付税后利润,而其回报则以“管理服务费用”的名义开发票在发包标的的酒店成本中列支;此时,发包方为发包标的的全体股东。一种是,承包方向发包企业本身支付一定金额的“包干承包款”,剩余的经营成果归承包方所有。此时,发包方是酒店本身。
“租赁型”承包:承包方重新成立企业,只是对酒店物业进行使用。
因此,就承包协议的签订来说,首先需要确定“承包模式”,然后再确定究竟谁是合格发包人。
本专题列举了餐饮承包经营活动中经常面临的8种法律风险,希望为大家投资餐饮业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疏于审查签约人身份、权限
风险描述
承包协议的签约人往往不是发包人本人。在此,承包人需要尤其注意:究竟谁是发包人?签约人是以谁的名义签约?是否有合法授权?
风险级别
重大风险
有效案例
北京震东方饭店有限责任公司与北京双翔餐饮有限责任公司合同纠纷上诉案,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09)二中民终字第21632号:
2006年1月20日,付国强作为乙方与卢洪祥代表双翔公司作为甲方签订协议,约定:甲方提供双翔公司由乙方承包,乙方提供震东方公司对其承包行为进行担保,在乙方承包期间,所发生的一切债权债务承担担保义务。震东方公司作为担保方在该协议上加盖公章予以确认。
双翔公司催付承包金后,付国强承担违约责任,震东方公司承担担保责任。震东方公司抗辩:双翔公司并不是一审的适格原告,承包协议书中没有双翔公司的公章也没有法定代表人签字,承包协议是卢洪祥作为甲方与付国强签署的。但法院最终支持了双翔公司的诉讼请求。法院两审均判决:发包主体是双翔公司,而签约人卢洪祥只是受托人。
本案的症结在于:没有弄清楚发包主体、合同主体,没有明确履约方式。
风险防范
在确定承包类型后,要确定发包人,再核实签约人的身份与权限。
风险处理
如果合同约定不明,则需要根据实际的产权人、实际的履约人来确定合同主体。
发包企业租赁期限不足
风险描述
发包企业的物业租赁期限短,而承包协议租赁期限长,则承包协议面临着租赁到期、承包被迫终止的风险。
风险级别
重大风险
有效案例
上海渝龙火锅餐饮有限公司诉上海忠港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企业承包合同纠纷案,(2005)卢民二(商)初字第589号:
因发包方提供场地及期限的资质问题,承包方未继续履行上述协议的其余约定并提出终止该协议。……发包方未向承包方提供有关凯城大酒店与兴友公司之间合同及兴友公司与发包方之间签订的租赁合同(续),亦未提供其拥有龙水北路871号底层场地550平方米的权利凭证……承包方以此理由中止履行涉案承包协议,系依法行使不安抗辩权,该抗辩理由成立。
风险处理
对于承包协议中发包方的承诺,应审查是否在其权限内。
个体工商户不能承包经营
风险描述
许多餐饮店的经营形式是“个体工商户”,如果对“个体”进行承包经营,依照目前的法律体制,法院一般会认为承包无效。目前唯有个体不能“承包经营”。
风险级别
重大风险
有效案例
上海草堂鸡餐饮管理合作公司与李玉兰承包经营权纠纷上诉案,(2002)沪一中民三(商)终字第416号:
李某成立了一间“新城食府”,工商性质为“个体工商户”。1998年上海草堂鸡餐饮公司与李某签订了“承包协议”,承包经营该“新城食府”。之后李某将新城食府交与草堂鸡餐饮公司经营,并提供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卫生许可证及发票。后双方发生争议引发诉讼。
法院经审理认为:“(新城食府系)个体工商户,其将营业执照连同经营场地交付给草堂鸡餐饮公司从事经营活动,违反了国家对个体工商户管理的有关法律规定,故经营承包协议及补充协议应属无效。”
风险防范
选择经营形式时,尽量不要选择个体;
选择承包对象时,避免承包个体工商户;
如果必须选择承包该个体,则先将个体工商户注册为私营有限公司,再进行承包。
风险处理
在发生纠纷的情况下,一般是无效、返还、赔偿损失。
被发包企业证照瑕疵
风险描述
证照是餐饮企业的核心因素;如果证照有瑕疵,比如缺乏必需的证照,或者证照正在办理过程中,都会形成证照的瑕疵风险;证照瑕疵一般不会导致承包合同无效,执法、司法部门对于证照瑕疵一般持“宽容”的态度,只要积极办理,一定时限内可以办到就行;但是有个别的证照,如果无法办理,则将导致无法营业,承包协议被迫终止。
风险级别
重大风险
有效案例
上海盛强餐饮有限公司与李某等企业承包经营合同纠纷,(2010)沪二中民四(商)终字第533号:
2009年8月14日,盛强公司向食品监督部门承诺不从事生食海产品(不制作刺身等)。8月28日,李某、王某与盛强公司签订经营承包合同约定,盛强公司将“KD528BAR”及“初芳日本料理店”承包给李某、王某经营;9月20日,李某、王某开张经营,制作并经营刺身。10月27日,因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有关条款,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静安分局通知盛强公司(由李某、王某代为前往)谈话,但未处罚。10月31日,李某、王某向盛强公司发函称,由于盛强公司的原因,两店开张近两个月来一直未正常营业,要求解除合同。
法院经审理认为:按照通常理解,日本料理是日本菜肴的意思,刺身是日本料理的主要特色之一。承包合同中明确李某、王某经营日本料理店,盛强公司在此前已向食品监督部门承诺不从事生食海产品(不制作刺身等),并明知领取餐饮服务许可证不含生食海产品的许可,满足不了李某、王某经营日本料理店的全部需求,盛强公司应对合同不能正常履行承担主要的责任。
风险防范
首先需要了解餐饮企业,然后对于餐饮企业所需的各种证照一一审查。
对于正在办理过程中的证照,应当评估其办理的可能性、期限等,并对可能的风险进行约定。
风险处理
合同一般有效,但是可以主张合同落空或者违约。
忽视企业的年检义务
风险描述
发包人有义务维护证照的完整;如果不约定该违约后果,则无法维护承包人的权益。
风险级别
重大风险
有效案例
厦门海味大酒楼与林志斌承包合同纠纷案,(2002)思经初字第142号:
(被承包酒楼)从2000年起未依法进行企业年检,导致承包人无法正常招工用工,严重影响经营……法院认为,(发包人)从2000年起未依法进行企业年检,并可能对承包经营活动造成不良影响的问题,因(承包人)未能举证证明其损失并提起反诉,本案不予以处理,可另行主张权利。
风险预防
具体约定维护证照完整的义务,并具体约定违约后果。
风险处理
由于法律环境的不同,对于无照经营,并不一定会影响到企业经营,而且有影响时,该影响大小举证很难,所以需要在合同中对于违反该义务的法律后果进行约定。
承包时一包违约,殃及二包
风险描述
在转包的情况下,存在两个承包的法律关系,姑且称之为“一包”和“二包”。一包发生违约等纠纷后,如果约定不当,就会影响到二包的履行。
风险级别
重大风险
有效案例
上海富丽华实业总公司诉潘立庄等承包合同纠纷,(1998)沪一中经终字第997号:
乐添兴酒楼系上诉人下属企业,于1992年5月20日由被上诉人海翔公司向上诉人承包后转包给潘立庄。因被上诉人海翔公司拖欠上诉人承包费用,卢湾区人民法院判决终止上诉人与被上诉人海翔公司的承包合同,并由海翔公司支付上诉人承包费用、违约金及诉讼费用计人民币77706元。
风险防范
确定一包有权转包;与原发包方签署协议,一包违约不破二包,或者“二包有权直接将承包方交予发包方”。
风险处理
申请别除权,将属于二包的财产分析出来;要求一包赔偿损失;如果发包方接收部分装修等利益,要求发包方支付相应对价。
承包方控制被承包公司
风险描述
承包协议的发包方本为被承包公司;为便于经营,承包人要求将被承包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变更为其自身;如此一来,如果承包协议发生纠纷,被承包公司将被承包人控制而无法向承包人主张权益。
风险级别
重大风险
有效案例
宋青彬等与上海智富酒家企业承包合同纠纷上诉案,(2008)沪二中民三(商)终字第163号:
签订《酒店承包协议书》后,智富酒家公章交给了承包人宋青彬,后承包人涉嫌以该公章、智富酒家的名义与自己签订《协议书》,并声称是智富酒家自愿与其签订,且财产移交手续上盖的公章均为承包人私自所盖。
单方提出解除合同不等于解约
风险描述
单方提出解除合同,是一种要约行为,并不产生单方解约的违约效果。
风险级别
重大风险
有效案例
上海金超餐饮有限公司与上海小当家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企业承包经营合同纠纷上诉案,(2005)沪二中民三(商)终字第324号:
经营创新天地宽
经营是龙头,龙头舞得好,龙舞就会多姿多彩。中铁五局机械化公司实施“精英经营”和“区域经营”战略,让龙头舞得有滋有味。公司根据市场资源情况,把全国划分成若干区域,以区域为基本的经营单元,设立常驻机构,由公司派出常驻人员,实施“精英经营”,全权代表公司统筹企业经营要素,专职负责本区域各类工程承揽和市场维护。而“精英经营”关键在如何选人和用人?公司新任领导一上任就紧紧抓住经营人才这个关键,把好关键岗位的用人关,着力打造一支精英型经营团队。公司在企业内部公开招聘各区域办事处主任和副主任,紧接着又对项目经理人选进行公开招聘,2012年9月下旬公开招聘的G207改建工程项目经理,使能者上、庸者让,在企业内营造了任人唯贤的良好氛围。
不仅仅选好人,并且还注重培养人,公司在2012年6月新成立了培训中心,旨在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增强人员适应多岗位工作需要的能力。通过多能力培养,把“精英经营”融入到“区域经营”中来,让“区域经营”得到更好的发挥。
“精英经营”与“区域经营”有机结合,开创了公司市场经营的新局面,公司经营规模迅速扩大。为了有效管控市场经营,公司大力推广集约化经营,着力提升经营质量。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升经营质量,先后召开了物资管理现场会,推广大宗物资标准化管理先进经验;出台物资集中采购配送流程和机械设备内部租赁流程,以标准化、流程式作业,发挥专业管理优势;在133支B级劳务队伍中评选10支A级劳务队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打造有效有序的生产单元力量;成立内控合规部,专门协调监管专业分公司业务,以此提升公司经营质量。
经营创新天地宽。截至2013年12月底,公司共完成产值40.2亿元,完成经营产值35.25亿元,企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管理创新扩效应
集约化管理是公司抓住管理“牛鼻子”的重要举措,对它的创新与深化,使公司基本实现了组织构建专业化、经营承包责任化、要素管控集中化、劳务建设组织化、基础管理精细化,促进了公司运营质量的大提升。
在全面深入推进集约化管理进程中,公司出台了《中铁五局机械化公司集约化管理实施方案》《集约化管理手册》等,从制度机制上为推进集约化管理提供了可靠保障。
公司根据现有要素状况,从管控集中化出发,重组了公司物资供应站、机械租赁站、混凝土供应站,不断摸索创新出更有效更合理的专业化公司管理模式,努力做到“管理有效、运作高效”。
公司进一步强化项目管理,加强对项目部的管控力度,实施全程管控及考核,对项目经理等主要责任人签订责任协议,明确责任与责任人,并定期向公司上报工程动态情况;公司建立定期与不定期公司机关领导巡查制度,建立定期述职制度等,对重要岗位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通过上述措施,促进各个项目部发展有序。
公司雷西项目部成立了专门的管理小组,按照权责分明、相对独立、相互制衡的原则,建立起了前后台分离的组织架构体系,并通过建立审计监督机制,形成了资产管理决策、执行、监督三方互为制约的运行机制。他们通过“五个集中”管理,使集约化管理发挥了应有的效应。
劳务组织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其管理的优与劣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质量。正如公司总经理李永青要求的:“劳务组织化建设是集约化管理的一部分,是公司创新管理内容的重点,各项管理制度和有关文件还存在不尽完善和不足,但我们的目标不会变,就是希望让大家对公司深化劳务队伍组织化建设管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对不完善的及时完善,对不足的及时修正,让企业和劳务队伍多增效,实现共赢。”在他的严格管理下,公司从2012年以来先后对劳务队伍进行了196家次清理,从中甄选出61支一类劳务队伍和176支二类劳务队伍,并经注册合格后合理使用。2013年,公司成立的企业劳务管理协会吸纳了会员73家,公司制定了注册准入、竞标议标、半年考核、年终评审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促进了企业与劳务队伍健康、持久、稳定的发展。对在施工生产中表现优秀的劳务队伍,公司还适时给予奖励,鼓励他们的施工积极性。2013年10月2日,公司接到兄弟施工单位的求援,迅速派出两支劳务协作队伍前去支援。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在工期要求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支援任务,受到兄弟单位的赞许和肯定。公司给予了即时表扬,并分别给予了10万元和5万元的现金奖励。
文化创新强软力
公司把“育人、塑形、奉献、和谐、发展”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在大力弘扬“五种风气”和“永争一流”的企业主体文化基础上,以项目为阵地,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
打造具有企业特色的“红文化”,是公司创新企业文化的主要举措。
公司着力把特色红文化的根扎在职工的思想中,大力培养职工“讲大局,讲奉献”的奋斗精神,培养项目领导“关心职工,贴近群众,以身作则,廉洁奉公”的工作作风,让“红文化”不仅仅只是口头禅,不仅仅成为宣传口号,更重要的是要成为流动在每一位职工心间的暖流。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水平是评价水利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综合指标之一,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应在保证施工质量、施工有序和安全的前提下,以施工成本管理为基础,制定企业有效控制的施工成本指标体系。根据企业自身承担各类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地预测、分析、调整和总结,较为准确地测定企业的各施工成本有效控制指标实际值,并以此为标准和计划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使企业施工各生产单元的消耗降低到合理的最低限度,从而实现企业施工项目的利润最大化。
1.项目成本控制的原则
1.1可控性原则
成本按其可控程度,划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对可控成本应进行有效控制,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1.2全面性原则
即对成本进行全过程、全要素及全员控制。全过程是指在资金运作上包括资金从投入到回笼的全过程,在生产经营上包括从项目论证、设计施工、资金筹措、材料采购、生产操作、市场营销、直至货款回收的全过程;全要素包括资金、材料、设备、燃料、动力和工资等全部成本构成要素,必须从技术、经济、市场、管理等各个角度认真分析潜力所在,确定各要素控制目标;全员控制是指参与成本控制的人员包括企业全体员工,不论是项目经理,还是一线操作人员,都应参与成本管理,都应承担成本控制的责任。
1.3市场价格原则
即在制定成本控制目标时,要以市场价格为依据,科学合理地制定目标成本,避免目标成本的过高或过低,造成成本控制过程中的混乱。
1.4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制定相应的目标成本责任制,明确各自的责任和权利以及奖惩办法。
2.施工成本分析与成本计划
2.1 成本分析
施工成本是指在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的总和,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及其他直接费,间接成本包括管理人员工资、办公费、差旅费、交通费等。施工成本分析是在施工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对成本的形成过程和影响成本升降的因素进行分析,以寻求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径。施工成本分析贯穿于施工成本管理的全过程,主要利用施工项目的成本核算资料,与目标成本、预算成本以及类似的施工项目的实际成本等进行比较。一般是在施工图预算与投标报价预算的计算对比基础上制定初步的经济目标,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与工、料、机的实际消耗相比较,通过有效控制措施,达到节约成本,使经济效益最大化。
2.2 成本计划
施工成本计划是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降低施工成本任务的指导性文件。如果针对施工项目所编制的成本计划达不到目标成本要求时,就必须组织施工项目管理班子的有关人员,研究、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重新编制施工成本计划。编制施工成本计划需要根据项目部经济核算结果、施工组织设计、机械设备及利用情况,以及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市场价和以往类似工程实际执行情况与有关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分析资料,由项目部统一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在充分理解工程的特点、重点、难点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合理可行的具体措施,以制定降低成本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动态管理,不断地比较、分析、预测、纠偏、检查,并将其细化到每个单元工程,将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相比较,考核施工项目成本执行和完成情况是否与预期目标有偏差,及时调整成本指标。
3.施工成本控制
3.1 优化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要有科学性。重视施工准备工作,按照工程项目合理的程序排列施工先后顺序。广泛推行流水作业,立体交叉作业。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设备,内部合理调配,力求提高主要机械的利用率,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要编制出施工技术上先进合理、人员安排上精良的施工方案,并均衡合理安排整个施工过程中各个分项工程的进度,安排中要考虑原材料的需用量和库存量,杜绝材料积压、闲置、浪费。做到人尽其力、物尽其用,优质、低耗、低成本、高效益。
3.2加强成本管理
水利施工企业应把降低成本的重点放在工程项目的管理上,在与工程项目部签订经营承包协议时,不能只重视产值、安全、质量方面,还要把工程成本纳入主要的目标管理,作为承包的主要考核指标之一。要做好分部分项阶段考核,每个阶段都要控制其工程成本。
3.3人工费的控制
人工费的控制实行“量价分离”的方法,将作业用工及零星用工按定额工日的一定比例综合确定用工数量与单价,通过劳务合同进行控制。同时选择信誉好、有实力的施工作业班组,合理安排流水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如果由于非自身原因而造成的窝工、停工现象,要及时做好索赔材料收集。另外,针对具体工程项目特点制定相应的级织结构模式,合理确定部门、职工的数量和工资福利水平,尤其是要减少非生产用工和辅助用工的数量,也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工成本。
3.4严格施工过程中的材料管理, 节约材料费用
工程材料成本在整个项目成本中的比重最大, 一般可以达到 60 %左右, 而且有较大的节约潜力, 是项目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重点。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予以控制。一是加强材料采购和构件加工的管理。要落实采购责任制, 实行公开采购和比质比价, 选择质优、价低、运距短的供应单位, 对到场的材料、构件要正确计量、认真验收, 如遇质量差、量不足的情况, 要进行索赔, 切实作到降低采购与加工成本, 减少采购过程中的损耗, 为降低材料成本打好基础。二是严格执行材料消耗定额。要通过实行限额领料制度, 工程主副材料消耗、周转材料损耗及使用费与有关作业施工队的考核挂钩, 奖励节约, 处罚浪费。三是加强施工现场管理。要做到文明、安全施工, 创造良好的施工秩序和生产环境, 施工材料合理分类堆放, 减少搬运, 减少仓储和堆积损耗。四是做好剩余材料的回收处理。要通过合理的技术与评估手段, 对可以回收利用的材料做价回收, 对不能使用的材料做合理处理。五是改进施工技术。要积极推广新技术, 重视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 从而降低材料成本
3.5施工机械使用费的控制
施工机械使用费主要由台班数量和台班单价两方面决定,为有效控制施工机械使用费支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一是合理安排施工生产,加强设备租赁计划管理,减少因安排不当引起的设备闲置; 二是加强机械设备的调度工作,尽量避免窝工,提高现场设备利用率; 三是加强现场设备的维修保养,避免因不正确使用造成机械设备的停置; 四是搞好机上人员与辅助生产人员的协调与配合,提高施工机械台班产量。
3.6工程索赔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周期长,由不可预见的因素或其他原因造成损失的风险很大,通过工程索赔来弥补工程损失也是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施工企业一定要增强索赔意识,加强索赔管理,做好索赔资料的收集、整理与保存工作。常见的索赔内容有: ①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为障碍导致费用损失加大或工期延误引起的索赔; ②由于业主和监理工程师方面的原因,引起施工临时中断和工效降低导致人工费、材料费、设备费增加而提出的索赔; ③业主和监理工程师加快工程进度指令,要求承包商投入更多资源,加班赶工来完成施工项目,导致工程成本的增加; ④业主材料质量问题或材料供应不及时引起的索赔; ⑤由于物价上涨因素,带来了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费的不断增长,导致工程成本大幅度提高引起的索赔; ⑥其他方面的索赔,如工期延长和延误的索赔、拖欠支付工程款引起的索赔、停电与停水的索赔等。
4.结语
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成本优化控制与管理是一项关系企业运行、发展和员工个人待遇的重要工作。我们应加强对成本控制与管理的研究,不断完善成本管理机制,提高施工成本的控制水平,以便更好地为水利工程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继红.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的探讨[J]水利水电工程造价,2011.4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政策精神,提高辖内的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县小微企业的发展,我们对全县的发放小微贷款情况进行了专门调查。
一、基本情况
(一)金融服务机构相对完整。县地处的最南端,属于山区小县,管辖7个乡镇,辖内常住人口20万人,在省内尚属欠发达地区。目前,辖内共有9家金融机构,主要有1家人民银行、4家国有商业银行、1家政策性银行、1家农村信用社、1家邮政储蓄银行、1家商业银行,另有1家非金融机构——金汇小额贷款公司,另外银座村镇银行也正在积极筹建当中,预计2012年将落户县城。相对小型微型企业信贷需求而言,县的金融服务机构相对完整,金融服务体系日臻完善,金融服务水平日益提高。
(二)小微贷款以涉农贷款为主。县经济总量不大,辖内没有大型企业,百分之百属于中小企业,且以涉农小微企业居多,经济收入主要以农副产品、矿产品及加工业为主,产业发展目标主要在生猪养殖、脐橙种植、矿产品加工等特色项目上。因此,金融对小微企业的支持主要体现在涉农产业组织的信贷需求上。截止2011年10月底,全县共发放各项贷款24.1亿元,其中涉农类贷款为18.1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的75.1%。
(三)小微贷款产品种类繁多。由于县信贷客户大多数属于小微实体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金融信贷需求的特点是金额小、速度快、手续便捷。因此,辖内金融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开办了形式多样的信贷服务品种,如企业信用共同体贷款、农户信用共同体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返乡农民工再创业贷款、妇女创业贷款、青年创业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
(四)小微贷款发放方式灵活。由于经济总量小,小微信贷需求更加侧重于日常的生产经营,用于解决劳动力上岗就业问题,小微贷款主体基本上以个体工商户、下岗工人、返乡农民工为主。这部分客户流动性较强,绝大部分尚处在开创事业的初期,自有资金不足是常有的现象。因此,小微贷款产品的发放须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打破常规灵活使用。我县小微贷款基本上都是以个人为贷款主体,普遍采取授信的形式,通过相互联保或保证人担保的方式进行,这就打破了以往贷款需要抵押品的限制。
二、主要做法
(一)积极引导小型金融机构进驻。小型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在规模上具有对称性,对小微经济主体的“零售贷款业务”具有规模效应,而且能够掌握较多的小微经济主体隐蔽信息和软信息,比大型金融机构更容易监控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问题。因此,县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小型银行机构,扩大信贷资金规模,增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力度,鼓励和支持开办小额贷款公司,充分发挥其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辅助作用。现已初步形成了以人民银行为主导,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为主体,民间金融为补充的县域金融组织体系。
(二)规范指导小额贷款公司建设。县基本形成了不同金融组织形式相互并存、合理分工、适度竞争、协调发展的格局,促进了辖内信贷服务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在规范小额贷款公司建设上,人民银行指导其以支持小微企业为主要目标市场,以辖区内种养殖加工户、各种专业个体经济组织、小型及微型加工制造企业为资金投放对象,按照“规范、便捷、服务、共赢”的经营的理念,发挥“高效、灵活、分散”的特点,实施差别化信贷服务制度,促进了辖区内小微实体经济的发展。截止2011年10月底,金汇小额贷款公司共发放小微贷款9645万元,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大力开展企业资质培育工作。人民银行通过多种形式组织辖内金融机构学习和执行有关支持小微企业的文件方案,使辖内金融机构认识到支持小微企业无论对地方经济发展,还是对银行自身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进一步提升了他们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金融支持与服务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2011年初人民银行制定了《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企业贷款资质条件培育辅导实施方案》、《加强金融生态建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等文件方案,并召开座谈会要求辖区内每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少要培育符合贷款资质条件的企业2家以上,积极提供良好的金融信贷支持与服务工作。
(四)不断创新开发小微信贷产品。人民银行在年初就要求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涉农金融机构认真做好对小微贷款需求的调查,对创业意愿强且有好项目的要求应及时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工作。不断指导和督促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强化金融扶持小微企业的作用。辖内的金融机构适时推出了一系列贷款新品种和新业务,如养猪企业信用共同体贷款、农户信用共同体贷款、返乡农民工再创业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妇女创业贷款、青年创业贷款等,拓宽了县域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
三、主要成效
(一)有效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2011年国家实行严格的货币政策调控政策,在我县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规模有限的前提下,人民银行采取了灵活的调控措施,有效把握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节奏和力度,要求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调整信贷结构,尽最大努力保证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截止2011年10月底,全县累计发放小微贷款金额约6亿多元,其中累计发放养猪企业信用共同体贷款1685万元,农户信用共同体贷款3066万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21086万元,下岗职工小额担保贷款17283万元,返乡农民工再创业贷款5147万元,妇女创业贷款3220万元,青年创业贷款911万元,林权抵押贷款1345万元,“客家盈”果业经营贷款贷款1000多万元。
(二)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的资金困难。2011年县人民银行组织开展了企业资质培育工作,辖内金融机构共选择了21家不符合贷款资质条件的小微企业进行资质条件的辅导工作,经过培训、上门指导、座谈等多种形式的辅导培育,截止2011年10月底,已有15家企业符合银行贷款资质条件,签订授信协议4500多万元,累计发放银行贷款3000多万元,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促进了辖内小微实体经济做强做大。
(三)有效扶持了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小微贷款解决了处于创业起步阶段的个体工商户、微小企业无常规抵押品的难题,它灵活的信贷方式为短期快速融资、急需资金周转的客户提供了便捷的金融服务。如在县龙塘镇的张丽,她经营幼儿园占地面积651平方米,从业人员10人,经营设施齐全,设备完善,在龙塘镇从事学前教育行业具有较高的声誉,生源充足,幼儿园现已投资约51万元,有一定的经营规模。但她想进一步扩大幼儿园的经营规模,招纳更多的学生,故需要再投入资金10万左右,她自筹资金5万,但仍有5万元的资金缺口,便在信用社申请了5万元的妇女创业贷款。这笔贷款使幼儿园增加了五间教室,增加了学生八十多人,壮大了她的幼儿教育事业。
(四)有效引导了弱势群体的创业致富。
小微贷款惠及了下岗职工、失地农民、返乡农民工等弱势群体,解决了这部分人的上岗就业问题,引导他们通向创业致富的道路,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如家住县岭北镇蔡阳村的黄建明,2009年以前他常年在深圳打工,一次偶然的朋友聚餐,他亲口品尝到竹老鼠的菜肴,让他看到了回家创业的商机——养殖竹老鼠。但是由于长年在外务工,没有什么积蓄,在向所有亲戚朋友借钱后,仍相差4万元左右资金缺口,在村干部的指导推荐下,他来到岭北镇的龙头信用社申请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解决了资金不足问题。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饲养的竹老鼠从当初的40只发展到现在的400只,按照目前的估算,不出一年他的这个项目就能实现产值5万元。
四、相关建议
(一)金融机构应加大金融服务的创新。金融创新是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突破口,应结合当地实际,围绕当地的现实需求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一是要创新适应小微企业实际的金融服务品种。积极开展应收款抵押贷款、土地经营承包权贷款、林权等抵质押贷款等产品。二是要创新适应小微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将评测重点放在企业主个人信用记录、企业发展潜力、对银行综合贡献等方面。三是要创新县级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的标准与管理办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下放部分审批权,简化审批程序,降低贷款门槛。
一、国有资产管理的回顾
国有资产是指所有权归公民全体而不归任何个人或法人的由国家依法取得和认定的或者由于资金投入及其收益、拨入经费、接受馈赠等形式形成的各种形态的资产。尽管世界各国制度不同、体制各异、国情也千差万别,但都有一定数量的国有资产。
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有资产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有化浪潮中迅速建立和起来的。国有资产从产至今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其共同性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即:以扩大国有资产数量为主的集权管理时期,这一时期国家集中财力优先发展了一些行业,国有资产数量迅速增大;从集权管理到集权、分权管理相结合的时期;然后又从集、权、分权管理相结合时期发展到如今以控股经营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和管理方式作为补充的新型管理时期(两时期主要为了提高国有资产的经营效益)。
二、经济学与国有资产管理
西方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的变化,与西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关联。在重商主义时期,以国家干预为主,代表人是托马斯·曼,代表作为《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后来,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以其《国富论》为代表的“看不见的手”确立了市场调节,奠定了西方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二战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为战争对抗,凯恩斯“国家干预论”应运而生。凯恩斯从有效需求不足出发,否认了萨伊的供给创造需求及瓦尔拉斯的市场调节自动实现经济均衡的传统经济学“市场自发论”,提出了以国民收入决定论为中心,以国家干预政策为基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被后人称之为凯恩斯革命。但长期推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导致财政赤字不断扩大,结果导致西方国家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也导致了凯恩斯主义危机。以美国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学派、卢卡斯的合理预期学派及萨伊供给学派的新自由主义“市场自发论”的兴起,产生了当代经济学。国有控股公司的普遍出现使世界范围内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出现了新变革,使国家与企业的单一产权关系变为多层产权关系,促进了国有资产与非国有资产在企业一级组织上的相互融合和渗透,形成了多元投资主体并存的国有资产经营格局。
三、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演变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国有资产产生于时期,是在革命根据地投资建设时开始萌芽的。新建立前后,通过没收官僚买办资本形成了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的基本组成部分。,我国国有资产主要有四部分:
1、国家对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形成的资产,以及以全民所有制企业负债经营所获得的净资产。
2、根据国家主权原则国家依法占有的资源,如领海、领空、领土及其所属的自然资源。
3、国内外捐赠的资产和国家依法无偿占有的资产。
4、国有资产的附属物(如土地上的林木),伴随物(如商誉),孽息物(如资产溢价和自然生长)等,也是国有资产形成的来源。
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上,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至1978年),以产品经济为特点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时期。此阶段中,国有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都由政府各部门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供、销、人、财、物)由政府通过各经济主管部门以指令性计划方式直接安排,投资政府无偿供给,收益全部上交政府,亏损由财政承担,资产配置上政府通过行政方式无偿划拨。这种体制的特点是国家行政计划管理强而有力。但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国有资产存量的增加,弊端则越来越突出。这种体制下,企业为各级行政机构的附属物,缺乏经营自主权,资产配置上条块分割、不能灵活流动,不能形成合理的社会化协作。各地、各部门为本地、本部门争投资、追求资产占有最大化。
第二阶段(从1979年至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时期。党的以后,我国对原有经济管理体制开始进行改革。初期,主要是对企业放权、让利,逐步减少指导令性计划,实行价格的“双轨制”等,后来又进一步提出“两权分离”的政策,全面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调动了企业积极性,企业活力有所增强。但由于政府各经济部门的职能还未达到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真正要求从微观、直接的管理向宏观、间接管理为主的方向转变,对企业也未真正地解决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许多企业经营权没有得到落实,国家的所有权也未得到保证,因此又进一步提出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创新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企业集团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应运而生。
我国企业集团是由企业间横向联合发展而来的。最典型的就是东风汽车集团、第一汽车集团等。这是以大型企业为核心,以系列产品为龙头组建的企业集团模式。除此之外还有围绕某个产品项目,按照专业化分工,实现规模经营方式组建的企业集团模式;有以成龙配套关系为纽带组建的企业集团模式;有以贸工、贸科、贸贸结合为纽带组建的综合商社式企业集团模式等,但不同模式的企业集团都是以技术、经济、产品、成套、流程为纽带发展起来的。由于市场经济环境的形成要求企业集团不断按照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对存量资产进行合理配置和重组,通过增量调整存量结构,市场经济还要求一定的生产集中度、资产集中度和要素的集约化,这样仅以横向联合为基础的集团内企业间关系十分脆弱,当市场疲软时,企业相互依靠,市场膨胀时,则各奔东西。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归结到一点,就是集团企业间仅以横向联合为基础,仅有产品技术协作等纽带是不够的,还需要以产权为纽带。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无论大小都直接与各级政府建立行政隶属关系,而企业间只有生产协作关系,无其他联结纽带。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经过上百年的企业兼并、联合、分立、破产,以产权联结主要纽带的企业集团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企业经过20年改革,企业间关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在我国,资源的配置尤其是国有企业资产的合理配置,产权的重组,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是否只能通过完全市场化的企业兼并的四种方式,即以现金购买资本;以现金购买股票;以股票购买资本;以股票购买股票来实现。在体制转轨、改革深化的过程中,东风汽车集团、第一汽车集团、五矿集团等我国组建和发育较早的企业集团就遇到和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是国有企业,一方是优势企业,有良好的市场前景,需要扩大生产规模,拓展经营领域;另一方是劣势企业,由于种种原因,面临微利、亏损局面,市场前景暗淡或有潜在危机,双方都有联合的需要,都希望进行产权重组,由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实现资产、经营一体化。重组后给双方带来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实现一体化后,劣势企业可以实现产品更新换代,赢得市场,扭亏为盈,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优势企业可以减少重复投资,迅速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总体上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资本效益提高。但这样一个对国有和企业都可以受益的企业兼并行为,如果固守完全市场化的方式,就需要优势企业出资购买。据调查,这些劣势企业的净资产的帐面值都达到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若按重置成本法进行资产评估,价值还会大幅度升值。这样大的金额即使对实力雄厚的企业来说也是无法承受的。在这种情况下,由国家授权集团公司持有其他企业的股权,通过资产和生产经营的纽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一个核心企业并与紧密层企业之间应建立资产控股关系,有核心企业进行资产经营显得尤为必要。
企业集团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是个新生事物。从世界范围看,国有资产管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如何分离。这问题中,如何从保障所有权、落实经营权的角度确立两者内含是问题的核心。如果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界限划不清楚,企业要么效益低下,要么国有资产得不到合理控制。我国经过近10年的争论,现提出了将国家所有权分立为最终所有权与企业法人经营权的思路。在这种思路下,国家只对国有资产及其权益行使终极所有权,而企业则对构成企业法人的全部财产行使经营意义上的权利。从上看,这种提法保护了企业法人产权的完整性和不可侵犯性,而国家作为所有者不直接拥有企业法人财产,只能依据产权关系,对投入的资本及其权益进行管理。
第二,国有资产管理的运行机制问题。这方面国外研究得比较多,有主张国家经营的、有完全租赁经营的,有独立法人经营的、有按系统工程形式承包的、有控股经营的、还有包含私有化混合经营的等等。这诸多经营方式中,H、K、Radice出适用于所有权资产经营的经理管理控制和所有权控制两种管理方式。通过经验研究提出:经理管理控制能够得到快的增长率,所有权控制能够获得高额利润。
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是指国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将企业集团中紧密层企业的国有资产统一授权给核心企业(集团公司)经营和管理,以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方式建立起核心企业与紧密层企业之间的产权纽带,使紧密层企业成为核心企业的全资子公司或控股子公司。核心企业是国家国有资产的代表,拥有核心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和紧密层企业的国有资产所有权。核心企业依据国家授权以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身份推动和实现国有资产的重组,达到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从而改变过去与密层企业一样的法人身份,成为既是法人又是所有者的二合身份。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实质是调整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客观上表现出企业不属国家所有,国有资产属于国有,国家只对国有资产及其权益行使所有权,改变了过去国有企业的内涵,使企业属于国有变成国有企业的资产及其权益属于国有。
企业集团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是中国的发明专利,从其特点上来说,最主要是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经营性特点。
目前,我国企业集团国有资产经营主要面临有两大难题。
1、集团内部企业法人界限及法人利益协调问题。集团目前存在着两级法人体制,核心企业为一级法人,代表国家行使企业集团国有资产所有权;所属紧密层企业又为一级法人,依法具有企业国有资产法人财产权。由于集团内紧密层企业生产发展不平衡,有的企业盈利、有的企业亏损,盈利非常好的企业国有资产力量不足,需要扩大再生产,但由于筹集不到足够的资金,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或扩大不到应达到的程度,其效益进一步提高;而亏损企业国有资产闲置得不到利用,因此造成资产闲置浪费。核心企业能否调整集团内企业的国有资产,依据什么调整,怎样调整才能协调好两级、三位法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当前核心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2、集团产品结构调整问题。在集团内部,产品结构调整多是通过技术改造的途径来实现的。而现技术改造操作上是由下至上组织实施的。下面报计划,上面批资金。这种操作方式,不宜形成民品的规模经济。客观上,集团产品技术改造按这种方式操作,形成了目前集团每个工厂都生产同类产品,集团整体却没有产品,且每项产品由1至2个工厂生产,形成了中小产品的生产规模,中低档民用产品的状况。这种技改投资方式,把集团肢解成了以厂为单位的许多小块,限制了集团整体力量的发挥。当然这是在过去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是当时历史阶段的产物,由于企业的发展,由于市场的变化,这种组织方式已不适应了。可否找到一种调整机制,能够引导资金投向,作到有重点的投资,优化国有资产的配置。这是核心企业面临的第二大难题。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资产管理应遵循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提出这一改革国有资产管理原则的目的是为了落实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两权”分离,对企业集团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具有两方面的含义。
(1)“两权”分离是企业内部所有制结构关系的变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企业经济效益情况怎样,从生产关系来考察,企业总是资产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的集合,所不同的只是三者之间的组合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经营机制。例如,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初期,企业是一定资产基础上的资本家和雇工的集合,并不存在经营者,经营者是由作为所有者的资本家同时兼任。“两权”分离首先是指所有者与经营者这间的分离,这种分离意味着资产所有权已不再成为执行企业资产经营管理权的必备前提,因而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了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资产所有权的经营者。但是,这种分离并不是对企业所有权(无论是法律意义上的还是经济意义上的)与经营权的绝对分离,而是实现二者之间有机结合的一种更为高级的组织形式,或者说是更高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的一种企业资产所有权实现方式。事实上,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两权”分离并不是对企业资产所有权约束的否定,而是通过企业资产组织形式的改变(如从独资企业转为股份企业),使原来以集所有者、经营者职能于资本家本人一身为特点的经营管理机制发展成为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分工协作为特点的经营管理机制。
(2)“两权”分离赋予了企业劳动集体以国有资产经营权。如前所述,“两权”分离是就企业内部所有制结构关系而言的。在这一点上,授权经营企业集团内国有资产的核心企业作为所有者是置身于企业内部经济关系之中的,而不是游离于企业之外,是企业内部作为资产所有者与集团紧密层企业作为资产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所有与使用的关系),是指国家通过核心企业赋予集团内紧密层企业劳动集体以国有资产经营权,而不是赋予它以国有资产所有权。
从法律角度看,产权是财产的法权形态,是指受法律确认和保护的主体对物质财富排它性的归属关系,即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关系。这种关系一是资产原始产权,即资产所有权。资产所有者凭借资产所有权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力(反映为隶属关系);二是法人财产权,资产经营者(企业法人代表)根据资产所有者的授予和委托由其对经营管理的资产行使所有、使用及依法处分的权力。
从经济角度看,财产所有权经济权力的集中与分配很重要,其中关键是收益的控制权。资产使用着眼点是取得收益,而不是规模。
从管理角度看,财产所有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其权力的正确使用,使用的力度体现在控制权上。控制权力度的大小应能使法人财产权的拥有者做一些其自身如果没有这种控制而不能正确做的事。控制,避免不了权力集中,但如集中过度,机制不活,管理方式又回到原来老路上去了;集中不够,失去控制,国有资产会发生流失。所以,集中的“度”是财产所有权管理的核心。资产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二者关系为:
(1)主从关系。法人财产权是由原始产权派生的。出资方为原始产权主体,受资方为法人产权主体。法人产权以法人的形成为前提,财产所有权在性质上处于先导地位。由于原始产权的增减、转移对法人产权具有决定意义,而法人产权的扩大或缩减归根到底会影响原始产权,所以客观上原始产权与法人财产权利益共享。
(2)转换关系。产权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商品经济自身发展使商品交换的双方成为不同所有者的对立,财产所有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就会自然交由双方企业法人来行使。财产所有权人由于不直接参与交换活动,所以它的权力也必须要由经营者行使,权力的转移是必然的。
当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企业运行的外部环境强调法人财产权,强调企业法人依法对企业的国有资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相应权力。根据企业经营内容不同,“四项权力”可进行不同的组合。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构成企业经营权;占有、使用和收益构成承包经营权;占有和使用构成使用权。但是当法人企业依据企业法人财产权对其经营的资产享有相应的权力时,国有资产固化现象出现了。例如,某企业即使效益不好,发生亏损,企业人员过剩,设备闲置,但如企业不愿向外界流出资产,任何人不能在企业破产前干涉其法人财产;同样,盈利企业,当企业需要投资扩大再生产时,由于企业具有法人产权,企业有权可以不利用集团内其他企业的闲置资产,而重新购置设备。
由于在市场竞争中效益不可能是常量,时好时坏的事是常有发生的。所以对企业已有的国有资产来说,即使国家把它分配到各个企业法人手中,也不应“一次分配定终身”,企业的国有资产存量也不应是常量,应随着企业的经营情况发生流动。从计划到商品经济继而到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企业由原政府部门的附属物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企业财产的法权形态也从原经营权与所有权合一的方式发展为企业法人财产权与财产所有权分离的方式,出现了“两权”分离。从前后联系上看,今天的两权分离是在过去两权合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法人财产权不是孤立、自发地产生的,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互适应的矛盾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今天,对于处于企业集团核心地位并代表国家经营集团内国有资产的核心企业来说,它不是一个仓库保管员,机械地、被动地看管集团内的国有资产。由于集团内的国有资产在企业中经营效益不一致,作为国家所有者代表的核心企业有责任促使国有资产从低效益企业向高效益企业流动。若国有资产不能流动或由于原企业法人财产权的限制而不能流动,这样就又造成了新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适应。因此,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客体或服务主体应是变化的。然而这种操作应在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企业集团内部由核心企业根据企业法人财产权客体所对应的经济效益在一定期间后实行。
四、企业集团资产优化配置机制
企业集团国有资产优化配置,主要是在明确资产关系后对物质、资财的安排,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安排。企业集团资产经营可分成存量资本和增量资本经营。
存量资本是以物质资料(主要是固定资产包括厂房、机器、设备等)形态存在的资本,它是生产得以进行的基本要素之一,存量资本对生产发展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存量资本的规模决定着生产的规模。假定资本-劳动比例不变,劳动投入量以及生产所需原材料的数量能够随着生产的扩展而扩大,则资本存量的规模越大,生产的规模也越大。但是,如果存量资本的规模脱离了资本-劳动之间的客观技术关系要求和其他生产要素应提供的客观可能性,如存量资本规模扩张过度,反而会导致存量资本的规模收益递减,出现存量资本内部不经济。
第二,存量资本结构决定着生产从而进一步决定企业集团的生产增长。如果存量资本分布不合理导致资本闲置或不足,或被低效益的生产所占用,或高效益的产品资产占有不足,都会损害资本效率从而影响生产发展。
第三,存量资本边际效益递减。存量资本的投入,对生产增长的贡献是逐渐递减的,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注入,不能保持生产总处于较高的增长水平。
因此存量资本在企业集团内部流动时,应充分考虑上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上述三方面决定着资产存量优化的基本操作。存量资本在企业集团内部的调整和转移应主要是指资本存量在集团内部的调整和转移,是以企业集团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资本结构、生产布局的重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存量资本在集团的企业法人财产权客体变更,地点位移或服务主体的改变。
从法人财产权的角度看,资源配置是由与交易相关的因素所决定的,其可由如下两个基本原则构成:
(1)每一交易参加者的决策原则。这些原则引导着资源配置。
(2)参加者全体及内部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成员原则。
在市场机制下,资源配置机制可用向量(M1,M2)表示,其中M1代表自主利益最大化导向,决策是以价格或其他等价变量为主要信息媒界自主做出的。M2代表自主进入或退出主体参加还是不参加市场交易,是由各主体自主作出的,各主体之间完全独立自主。
在组织机制下,资源配置机制可用向量(01,02)表示,其中01代表以权威为基础引导公共利益增至最大限度的导向,且决策是由等级组织权威以使整体利益增至最大限度为目标而作出的。02代表稳定而连续的内部关系,组织行为由占支配地位的组织所控制。参加组织即意味着成为组织成员全体的组成部分。
除了M1、M2、01、02以外,M1+01和M2+02也有特定的意义。
对于M1+01,它可指两种情况。一是交易的决策最终是权威认可的,但形成决策的程序却包含着M1类型的因素。这种情况对于国有独资多层法人型的企业集团来说,有利的一方面是引入了自主利益因素。二是交易的最终决策是在M1的环境中自由交换所决定的,但决策的程序要受01型的影响。这种情况类似于企业集团内部企业间的自主联系,即类似于政府指导下的自由交易。
对于M2+02,它亦指两种情况。一是原则上讲是02类型的,具有稳定的内部成员关系,但M2的因素是存在的。这种情况相当于企业集团内部企业之间订立合同合作,其中存在着中断的可能。二是以M2为基本形式,参加者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组织约束少。
企业集团是一种包含有“组织机制”、“类市场组织机制”和“类组织市场机制”的企业组织群体。就国有、独资企业集团(如贵航集团)来说,已存在“组织机制”、“类组织市场机制”。但是由于以往企业法人财产权的限制及企业在兼并过程中无力承受的交易费用,使国有资产在集团内整体上没有发挥出最大效益,出现了一些效益好的企业资产不足(活干不完);效益差或经营不善的企业没活干、资产闲置。因此有必要发展“类市场组织机制”方式。
从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上看,企业集团有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松散层。从降低交易费用角度出发核心企业具有相关企业兼并一体化取向;但从降低组织费用出发,又有以协议、合同等形式联合相关企业进行生产的取向。两种取向的合成决定了核心企业在资产优化机制目的上既不是将所有企业一体化,也不是同所有企业都以协议、合同形式联合进行生产,而是区分出不同层次,以不同产权纽带进行结合。
国有资产存量优化是企业集团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问题,它不但涉及到资产经营效益而且还关系到企业现有生产的安排、设备的管理、维护及法人财产所有权等一系列问题。国有资产存量优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企业集团国有资产存量优化主要指:
(1)存量资本的结构优化。优化目的是解决存量国有资产分布不合理或被低效益企业、产品占用的问题。
(2)存量资本的规模优化。即在国有资产存量优化过程中,将没有规模经济效益的资产调减,将由于资产占有不足还未达到规模经济效益的资产补足。
在优化过程中,存量资本的规模效益递减到一定程度时是优化的界限。对存量资本结构优化时,首先要对集团内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逐一评价,然后根据平均值所处的位置及其余平均数值的大小确定存量资产优化配置的对象组,最后在对拟调增资产配置企业的存量资本与收入增长情况等问题进行的基础上,确定资产调整、资产调整的配对对象。
国有资产增量优化配置是高一层次的国有资产配置问题,除涉及到集团内、外部情况外,还具有风险性。它是一个资金是否投入、向哪里投入、投入多少、以什么形式投入的问题,多属于事前运筹,因此又具有更大的自由性及操作性。
企业集团国有资产增量优化,除需要考虑上述问题外,还更多地具有战略性质,它能够凭借集团的融资能力,进行整体产品结构调整。因此,企业集团增量国有资产优化配置在具有一般企业增量投资决策特性的同时,还有自身的特点:
增量国有资产的提高注重整体效益,注重以大资金、解决大问题,服从大战略。
决策的基本依据是政府信息,国家产业政策导向。
运用投资组合方式集资,讲究资金成本,更注意投资决策前的基础和决策秩序。
投资分析是决策是否投资、投资多少、何时投资的根据。由于企业集团的投资数量大、持续时间长、多具有战略调整性质,所以企业集团在投资决策时着重投资分析。
企业集团资产优化的内部管理,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经营主要动机是追求企业增长最大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企业中,提出了所有权对经营权的控制问题。理想的控制情况是企业即能有一个合适的经营规模,资产所有者又能得到合理的收益。
所有权对经营权的控制。有效的所有权控制关键在于产权结构的构成和企业集团内部的管理方式。过于分散的所有权(如果没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和管理方式会导致控制力削弱。而过于集中的所有权和管理方式会引起经营效率的下降。日本和英国的管理经验,所有权对经营权的管理应采取如下作法:
(1) 设立集团管理组织、集中管理事业部。
(2) 通过人事控制、业务控制、资本控制,建立适当的业务考核体系。
(3) 对于经济效益突出的企业,以经理管理控制为主,管理控制的重点在于把握企业有一个合适的发展速度(一般控制在G点附近)。对于经济效益偏差其经营管理水平低于平均水平的企业,以所有权控制为主,控制的重点在于获得最大利润(将其发展控制在P点附近)。
(4) 对覆盖面大的产品以所有权控制为主。
五、资产控制和管理
资产控制和管理目前着力点是放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上,长远着眼点应集中于改善资本结构及筹资决策上。受计划经济习惯势力的影响,多数企业在筹资问题上习惯于眼睛向外:向银行、向上级、向国家要钱,缺乏并忽视了企业自身通过内部挖潜、改变投资组合来改变企业资本结构,通过资本结构的动态改变,促使企业的资金成本不断降低,从而缓解或解决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企业内部挖潜,首先应作好企业经济效益评价工作,根据经济效益评价的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
调整企业资本结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资本的构成形态,也是企业资产负债表中长期负债,优先股、普通股等权益结构(不包括短期负债),它指的是一个企业长期的资本构成。
在现实中,决定资本结构的因素很多,除了资本成本,财力风险两个主要因素外,还有如下一些重要因素:
企业经营的长期稳定性。
管理人员所持的态度。如管理人员不愿使公司的控制权旁落,则可能不愿增发新股,而尽量采用债务融资。相反,如果管理人员不愿冒风险,可能较少利用财务扛杆,尽量降低债务资本的比例。
贷款人和信用评级机构的态度。通常,企业都会与贷款人和信用评级机构商讨其资本结构,并且对他们提出的意见予以充分重视。如果企业过高地运用财务杠杆,贷款人未必接受超额贷款要求,或者只在相当高的利率条件下才同意增加贷款,这样增加了企业额外负担。
保持借债能力。对于一个经营好的企业,适当增加负债权益比率(改善资本结构),可以增加权益报酬。从短期上看,企业的资产负债比较低,企业给人以较好的财务形象,但从经营上看,资本的平均成本较高,这并非是一种好的决策。由此看来,如何掌握负债权益比率还有一个“度”的问题。
企业增长率。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发展速度低可能只通过留用利润补充资本,而发展速度较快的企业必须依赖于外部筹资。所以增长率高的企业与低的企业相比,会趋向于使用更多的债务。
企业的获利能力。一般具有很高投资利润率的企业很少使用债务,因其可以利用较多的留用利润来解决筹资问题。我认为如果仅用资金使用数量是否够用来作为是否筹资的标准的话,这样做可以。但是,如果从资金使用成本的角度来看,这样还不够,应该通过发行债券,购买股票等形式,这样既完成了筹资任务,同时也达到了改善资本结构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