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职业倦怠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倦怠(job burnout),又称工作倦怠,由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用来描述服务于助人行业中的个体在面对过度工作要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的极度耗损状态[1]。后来,Maslach把工作倦怠定义为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从业者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持续不断的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包括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低落(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在内的综合症状[2]。
教师属于助人行业,也是经受压力最多的职业之一,因此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美国教师协会在1983年的关于教师职业倦怠之研究中指出,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有37.5%的教师有严重的职业倦怠。2004年12月6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显示,50.34%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提出适当的干预措施和自我调适方法极其重要。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内在影响因素
处在工作环境中的人们不是简单地做出反应,他们会把自己独特的个性品质带到工作中去,这些个人因素包括一些人口统计学变量、人格特性、与工作有关的态度等。
1.人口学变量
人口学因素主要涉及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等方面。研究表明,倦怠容易发生在教师生涯的早期,即年轻教师比年长教师更容易体会到倦怠;未婚教师比已婚教师,受教育程度高的教师相对于教育程度低的教师更易于发生职业倦怠[3]。
2.人格特质
就人格特质来说,意志坚强、善自控、高自尊的教师不容易体验到倦怠,而“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维度,A型性格、荣格人格类型中的“感觉型”及逃避型应激策略等则可以预测倦怠的发生。如Maslach认为,自尊是职业倦怠的一个显著的预示因素,倦怠的发生就是一个自我评估和自我定义的过程,低自尊在工作中感情脆弱,更易体验到低成就感。国内徐富明等人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3]。Zellars等[4]考察了五大人格中的神经质、外向性和宜人性三个特征,发现人格特征通过影响对情绪性社会支持的感知来影响职业倦怠状况。
3.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就是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工作。研究表明,关注职业所带来的利益的教师相对于对工作带有真挚的爱好的教师来说,更容易产生倦怠。另外,体验到高倦怠的教师还倾向于把大部分压力归因于他们的教学生活。但同时,对职业目标设置过高或不现实的教师也容易因为理想的破灭而陷入倦怠[5]。
(二)容易倦怠的环境因素
虽然倦怠是一种个人体验,但它发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之中,职业和组织本身的特性对教师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研究表明,超负荷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学生纪律问题、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不断倾注情感的工作要求、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高期望、社会支持和理解的缺乏、付出与回报之间的不成比例等,都与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存在一定的关系。
1.工作负荷过重
工作负荷过重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工作数量负担过重是指要求太多而时间太少,工作质量负担过重与工作的复杂度有关,感到工作难以满意地完成。工作负荷过重通常被教师认为是一个主要的压力源,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包括班级人数膨胀、过多的测验与文书工作、社会期望过高[6]。
2.控制感
Schwab等发现,在下述情况下,教师的倦怠会降低许多:在教学中感到有更高的自主程度和控制感;获得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程序公平和分配公平[7]。国内的研究也表明,教师越多地表现为外控,他们的职业倦怠则越严重。这表明,教师的内控倾向可能有助于减轻其职业倦怠感,而外控倾向则会加重其职业倦怠[3]。
3.学生问题
从1979年美国教育协会的民意测验中可以发现:接受调查的3/4教师认为纪律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影响,管教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及倦怠的主要因素。Trendall的研究表明,学生行为不端、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是教师工作压力的根源之一。
4.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
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和不安全感。教师职业就是角色冲突的一种典型情境。研究表明,角色冲突不仅是造成教师职业压力的重要因素,而且与情感衰竭和去个性化关系显著[5]。对教师来说,角色模糊主要表现在:有关学生行为的政策不明确或不一致;为适应政府主管的变化而必须调整课程和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探讨;感觉在学生、家长、管理者以及社会公众心目中缺乏尊严感。角色模糊会导致情感衰竭和个人成就感下降。
5.人际情绪压力
职业倦怠的研究始自于人际服务业,因为这些职业属于情绪性工作,具有较多的人际压力源存在。新近的研究也证明,情绪因素是解释工作压力之外引起职业倦怠的额外变量。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助人行业,更易导致情绪上的极度疲劳。情绪衰竭正是教师职业倦怠过程的开始及最典型的特点[8]。
6.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的研究表明,在工作中缺乏支持和资源会导致工作压力。很多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都提到了缺乏领导支持这个因素。Greenglass等研究发现,来自同事的信息支持、实践支持以及情绪性社会支持能降低压力和去个性化水平,提高个人成就感和工作表现。邵来成的研究也发现,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其社会支持程度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对职业倦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8]。
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
调查教师职业倦怠的目的是为了有效进行干预。通过对部分教师的访谈,结合已有的研究,我们认为,职业倦怠的干预应该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首先,形成合理的社会期望。因为教师是整个社会文明的传递者和推动者,教师职业往往被认为是社会上最崇高的职业。在我国的传统社会中,人们供奉“天地君亲师”,教师几乎与“天地”齐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称教师职业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家长、学生及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教师在肩负着社会希望的同时,也承受着压力。过高的社会期望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因此,要逐步引导社会认识到学校在社会发展、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是有限的,教师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对教师职业角色形成合理的定位,以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
其次,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国家一方面应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行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让教师从工作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增强对工作的热爱。
最后,提高教师教育包括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的质量。提高教师素质是缓解职业倦怠的有效措施。在教师教育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提高,更要引导教师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智力品质,更要加强教师的非智力品质的教育;要提高教师承受挫折的能力,教给教师应对压力的有效策略及人际交往技巧,避免因压力无法及时缓解而出现职业倦怠。
(二)创设良好的学校组织环境
首先,改善学校管理方式。教师压力与学校领导方式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完善学校领导方式是减轻教师压力、预防和缓解倦怠情绪出现的重要措施。学校各级领导要施行开放的民主的管理方式,尊重教师,给予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和进行决策的权力和机会。应多关心教师,多和教师交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生活和工作困难,满足教师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多开展群众性的文娱活动,为教师间的情感交流创造更多机会,使教师劳逸结合,情感得到及时宣泄,身心健康。
其次,学校还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满足教师自我价值提升的需要。如,制定一定的奖励措施,鼓励教师不断拓展专业知识和提高理论素养;建立“传帮带”的教师培养机制,为新教师的迅速成长提供保障;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给予教师脱产或不脱产进修的机会;与兄弟学校建立多项交流关系或者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等。这不仅可以满足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而且可以不断接触新知识、新理论,有助于增强教师工作的动力,预防倦怠感的产生。
最后,重视教师人际关系,利用人际互动降低职业倦怠。尤其是大学教师,大部分时间都是以自己的认知与观点解释教材、批改作业、评量学生的学习结果,可以说是教师自己策划、自己执行、自行考核,从表面看,可谓是一种个体孤寂的专业工作。这方面固然有其一定的优越性,有个人一定的空间,但须知人际关系也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长期缺乏人际关系互动,也是导致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校应该健全各种例会制度,鼓励教师在科研方面的合作攻关,实行个人奖励与群体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模式。当然,业余文化活动的开展更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大家联络感情的有效手段。同时,还要强化师生关系。比如建立教师接待日制度,参与学生组织的各项活动。教师加强同学生的交流,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动态及对自己教学情况的反馈,完成实现“教书育人”的使命,又可以使自己的工作内容进一步丰富,增强工作积极性。
(三)教师个人的心理调适
缓解职业倦怠,不仅要依靠社会、学校的支持,教师个人的努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教师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在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压力是不可避免的。而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坚定的信念是教师勇于面对工作中的种种压力,克服重重困难,克尽职守的动力源泉,也是教师缓解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
其次,教师要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教师应认识到自己也是一个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平凡人,不是古书中的圣贤,自己在压力下所做出的反应并不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而是人人都可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教师只有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才能为自己确立适当的奋斗目标,提高成功的可能性,而不至于目标脱离实际,以致因为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经受挫折,导致自尊心的降低;才能更理性地分析所面对的种种压力,增强处理问题的自信心。同时,教师应努力改变自己不良的人格特质,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
最后,教师要掌握一定的缓解压力的措施。职业倦怠是由于工作压力长期未能得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因此,教师应主动掌握一些有效释放压力的措施。当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烦恼、感到压抑时,不妨主动与家人或朋友、同事多交流一下,说出自己心理的症结点,发泄心中的郁闷,在亲友的安慰和建议下对自己进行重新的审视,这不仅可以舒缓压力和紧张情绪,而且可以重新找到工作的乐趣。当教师感到心理悲伤又找不到他人倾诉时,不妨自我找个无人的地方大哭一场。一方面,哭可以宣泄自己的不快,使自己的心理免受伤害,另一方面,眼泪中的毒素也可以排出去。此外,还可通过唱歌、运动、写日记、击枕头等方式宣泄自己的不良情感。教师还应培养广泛的兴趣,多参加各种业余活动,做到劳逸结合,放松自己,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压能力。
参考文献:
[1]Freudenberger H J. Speaking from experience.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1977,31,(7):26-32.
[2]Maslach C,Jackson S. 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ur, 1981,2:99-113.
[3]徐富明,朱从书,黄文锋.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自尊和控制点的关系研究.心理学探新,2005,
25,(1):74-77.
[4]Zellars K.L.,Perrewe P.L..Affective personality and the Content of Emotional Support:Coping in Organizations. Jou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1,86,(3):459-467.
[5]Evers W J,Tomic W,Brouwers A.Burnout among teachers: Students’ and teachers’ perceptions compared.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2004,25:131-148.
[6]甘怡群,王晓春,张轶文,张莹.工作特征对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心理学报,2006,38,(1):92-98.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
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规模日渐壮大,他们亦承受着来自教育系统自身和外界的多方压力,由此产生了一定的职业倦怠感。为此,有必要对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一、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剖析
1.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个体诱因
首先,人际关系管理失调激发教师职业倦怠感。职校教师兼具教师身份和社会人身份,不仅有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需要,且有拓展人际关系的需要。由于职校教师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课堂教学工作和课余备课工作占据较多的时间,使得他们缺乏必要时间来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导致其社会交际圈子狭小进而影响到自身的交际能力。
其次,角色冲突导致教师职业倦怠感增强。职校教师工作内容多样化趋势增加了职业倦怠感。多数职校教师肩负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多种职责,一人身兼数职的强大工作压力导致其产生角色冲突问题。由于个人精力和承受力的局限,教师难以同步处理多项工作,使校方对教师工作成果的期待和教师实际工作表现之间产生落差,因此诱发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2.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环境诱因
首先,行政权力泛化诱发教师职业倦怠感。多数职业院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这种参照公务员管理系统的官本位式管理模式导致了职业院校日常校务管理的泛行政化。在此种金字塔式校务和教务管理模式下,多数教师产生了同事间的不信任问题,暴露出教学工作重要性让位于行政权力的问题。行政权力至上的管理模式不能充分考虑到职业院校教师及学生的心理诉求,简单、粗暴的行政管理模式忽略了对教师和学生的人性化关怀,从而使得多数教师产生了学校利益与自身利益不一致的思想,进而诱发教师的玩世不恭式职业倦怠心理。
其次,薪酬待遇不合理诱发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薪酬是教师生活的来源,薪酬水平直接影响教师的情绪和工作积极性。由于职校教师的工资待遇和奖金福利与普通高校有较大差距,且由于政府缺乏对民办高校教师薪酬的必要财政扶持政策,这使得职业院校教师在薪酬期望和薪酬实际获取值之间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加之部分职校教师是外聘身份,这部分教师和其他正式聘用教师之间存在同工不同酬问题,这种有失公平的薪酬设计模式是从经济层面忽视对教师工作的认可和对教师劳动的不尊重,不能有效满足教师物质需要的薪酬机制设计滋生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二、化解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策略
1.强化教师个体调节系统建设以化解其职业倦怠问题
首先,职校教师应当端正从业心态,将职业学院的办学目标视为自我利益,确立良好的爱岗敬业心态;正确看待校内同事之间的工作和生活矛盾,宽容处理师生之间的各种误解。此举有助于教师超然于校内利害纷争,使其内心世界趋于安逸状态,远离职业倦怠的伤害。教师要丰富业余生活,放松心情;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抵御疾病侵扰的能力。
其次,校方可以积极引导教师在兼顾教学工作的同时参与校内行政管理活动。学院应当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允许教师员工以更为灵活的方式参与学校行政管理。学院可利用“双肩挑”干部开阔的视野和扎实的专业基础来提升学院行政管理及教务管理质量;“双肩挑”型教师亦可通过工作任务丰富化策略来推动其教学、科研工作与行政管理工作相互渗透,形成科研教学与行政工作互相补充、协同提高的良好局面。
2.强化环境支持系统建设以化解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首先,职业院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并完善其晋升制度。校方可以采取有力措施鼓励青年教师提升学历水平,鼓励其在职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此举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且有利于增强教师素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为促进学院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师资力量支持。针对教师的个人诉求多元化倾向,校方应当在结合教师所处职业生涯阶段性特点来制定个性化激励方案,引导教师将个人目标和学院办学目标融合,形成既符合教师个人切身利益,又符合学院集体利益的“双赢式”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其次,校方应当优化教师薪酬福利体系。教师从事的是一种高级的脑力活动,在社会分工体系中居于较高层级。学院应当结合智力劳动者的特质来确定教师的薪酬福利制度,确保教师获得的薪酬福利水平不低于其对薪酬福利的期望水平,从而鼓励教师积极教学。针对部分骨干教师,校方还可采取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来有效解决优秀教师流失率高的问题。通过实施面向骨干教师的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使骨干教师从传统的学校雇员变身为学院股东,这种身份的转变让其拥有参与学院管理决策权,从而增强一线教师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增加教师热心校务和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增强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教师 职业倦怠 产生原因 缓解策略
职业倦怠是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研究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所谓职业倦怠是指由职业压力引起的以身心极度疲惫为标志的综合反应。从现有的研究看,职业倦怠在医疗护理、教育行业等表现得较为明显,而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之一。据调查显示:职业倦怠在教师身上普遍存在,仅是程度不同而已。国外对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研究发现:教师体验到职业倦怠之后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下降。教师的职业倦怠既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又影响教学质量,还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研究其产生的原因及缓解策略。
1.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和表现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曾对2000多名教师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51%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32%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的教师属于重度障碍,2%的教师已经形成心理疾病,而这些数据的造成很大一部分是由教师的职业倦怠所引起的。美国教师协会在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中指出,有37.5%的教师有严重的职业倦怠[1]。
教师职业倦怠综合症案例:某中学班主任李老师从事教育行业10年之余,本来平易近人的他,开始出现脾气暴躁、心情烦躁、工作不热情等症状,疏远同事和学生,有时在办公室发呆。经心理医生分析是由于他担负着高考升学压力,学生成绩不佳造成的。
2.高中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消极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表现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冷漠和疏离。我们认为,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从大的方面讲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
2.1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急剧变化,教师的社会作用和地位受到严峻的挑战,对于以育人为目的的教师而言承受着更深层次的压力[2]。
自2001年,国务院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至今,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12年,涉及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这其中较少考虑教师的接收能力和现实情况。社会对教师的过高的期望,必然导致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育人被称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从这一称谓就能看出教师被赋予太多的使命和责任,他们行为举止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旦出错,内心的谴责往往就会强烈而持久。然而现实和使命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教师社会角色和自然角色容易出现角色冲突,极易产生心理问题。
近几年教师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媒体报纸、电视喜欢拿老师说事,并曝于大庭广众之下[3],让人口诛笔伐并以此来争取浏览量,而无权、社会地位很低的老师又能怎么办呢?很多老师选择了把委屈放到心里,而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又使教师缺乏与他人沟通,内心矛盾当然无法排解,久之必然会感到心力交瘁,引起倦怠也是必然之事。
2.2学校组织因素。
教师的社会活动主要局限于学校,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会导致工作枯燥、单一,进而可能导致教师对职业倦怠,使教师失去了生活的新鲜感。
有些学校“官僚化”的管理,导致老师没什么自,很多事都是疲于应付,创新更是无从谈起。教师的人际关系主要在于学生之间、与老师之间、与领导之间、与家长之间,如果中间任何一层处理不好,就可能导致教师工作积极性降低,甚至消极工作,进而引起职业倦怠。某中学王老师这样说:“我的一言一行如履薄冰。”面对老师这样的压力体验,社会媒体、家长和学校又缺少支持和理解,在这种缺乏支持、充满失败氛围的环境中,教师会从自身遭遇逐渐感到无奈、无助和无望[4]。
直到目前,大部分高中依旧片面地追求高的升学率,社会上对学校的评价也是以升学率作为依据评价,学校为了能对社会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就会把升学率、学生考试分数作为教师的主要评测标准,甚至关系到教师的职称评定、聘用、升职等,这样就会导致教师的工作压力增大。此外,相比其他行业,同等的工作量,教师的收入远远偏低,这表明了对教师的低认可。如果教师的这种辛勤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那么教师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就会降低,久而久之,极易形成消极情绪的恶性循环,就会诱发教师职业倦怠。
2.3个人素质因素。
教师个人素质是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观原因,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等。
如果教师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不能适应教学高强度、反复的要求,就会在心理上、生理上产生压力,对工作感到厌倦,身心俱疲,甚至消极工作。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各种心理和生理问题,这些生理和心理的不健康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在自身业务素质方面,面对如今的信息社会,有些教师不能进行知识的更新换代,思想保守,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会进行机械式的教学工作,而不知道给自己“充电”,因而在工作中思想落伍,不能与时俱进,就会感到力不从心,逐渐产生职业倦怠。
3.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措施
社会重视教师,领导善待教师,家长尊重教师,学生自然尊敬老师,社会同样会景仰教师这个职业,教育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轨道。下面针对以上原因主要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角度提出相应的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措施。
3.1创造和谐的社会教育环境,尊师重教。
要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必须标本兼治,整体联动,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有关教育部门要尽可能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教育环境,并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作为舆论宣传的媒体也要努力为教师身心健康创造一个和谐的舆论环境。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固然可以理解,但是也要明白“尊师重道”、“严师出高徒”,“玉不琢不成器”之理。不要因为教师惩罚自己的孩子就百般刁难老师,不要把学生没有考入重点学校都归结于教师不负责任,也要看到自己孩子的懒惰,要营造理解、关注教师的社会氛围。
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安心从教,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
3.2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国外有研究发现:创建和谐向上轻松工作环境可以有效地防止和缓解职业倦怠,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创建优秀的教学环境,增强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缓解职业倦怠。
有相关领域研究表明:在工作中缺乏别人的支持和认可会导致工作压力。很多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也提到了这个因素,所以,学生、家长、同事、领导对教师劳动的认可显得极其重要。如果长期漠视教师的劳动,就可能会导致教师处于忧郁苦闷的心理状态中,长此下去只会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恶性循环。
同时学校应对内部教育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明确评价目的,不单纯以升学率、排名等衡量教学成果,并积极鼓励教师进修,使教师知识与时俱进。
鉴于教师与社会沟通较少,学校或教育部门应该为教师搭建一个可以和外界社会沟通的平台,以此扩大教师的视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缓解可能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
3.3保持良好的个人心态,不断完善自我。
在自身认知方面,教师个人应该以发展理性的观点看待教育事业,养成自我调适的良好习惯,同时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培养教学兴趣,增强自信。
有证据表明,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机体会随着职业倦怠的发生而加重生理、心理的异常。所以在身体素质调整方面,教师工作之余可以通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来保持机体良好,而良好的机体可以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这样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应付日益繁重的工作。
在心理素质调整方面,教师应加强心理素质锻炼,积极调整心态,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多方面发展和完善自我,使自己对生活和工作充满自信和热情。
在自身业务方面,教师要不断加强角色学习,及时补充新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练就过硬的教学本领,努力创造工作业绩[5],这样才能在不同的场合运筹帷幄。
四、结语
职业倦怠在教育行业已经普遍存在,而我国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报告并不多,所以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任重而道远。教师职业倦怠直接关乎国家人才的培养,因而值得社会、学校、家庭和教师关注。有效缓解和预防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黄桂芳.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心理调试[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6.
[2]刘永兴.张敏.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5.
[3]杨学荣.教师收入真低,令人心寒.百度文库,2011.1.
一、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一)社会因素
1.社会地位偏低。受高考制度的影响,在中学文化课的学习被置于绝对优势地位,体育课变成了文化课的附庸,甚至被文化课占用,以至于中学体育课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这也逐渐造成了社会上对于体育教师的错误认知。自从实行了绩效工资,体育教师与其他文化课教师相比,存在着同工不同酬、多劳不多得的种种不公平现象,使很多体育教师的心理产生了不平衡。
2.社会媒体的不良导向。一些新闻媒体对于体育课中伤害事故的报道往往有失偏颇,使得原本压力极大的体育教师更是如履薄冰。为了上课不出事故,只好减少上课内容,降低学习难度,尤其害怕上运动技巧类和运动器械类的课,唯恐在自己的课上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在这种不良的情绪影响下,体育教师都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
(二)学校因素
1.学校的管理水平偏低。目前有些学校存在着不重视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师的合理化建议不予采纳、不关心体育教师的生活困难等现象。同时,对在教学中发生的伤害事故,把责任完全推给体育教师,使体育教师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产生了职业压抑感。
2.教师的考核制度不合理。体育教师工作量的评定与文化课教师无法比较,体育教师工作量大而又得不到合理的肯定。同时很多中学在骨干教师的培训和进修以及职称评定等问题上存在与其他学科教师不平等的待遇,体育教师的工作缺乏发展的机会,结果导致他们的教学能力衰退,个人发展受阻,产生消极的工作心态。
(三)自身因素
1.缺乏职业自豪感。中学体育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很难在短期内见到“效益”,尤其是非毕业年级的教师。体育教师获得的职业自豪感远不如其他科目的教师那么明显。尽管自己努力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导致体育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前途产生困惑,慢慢地对体育教学失去了热情。
2.个人能力结构缺陷。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大多数体育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知识体系老化、缺乏理论修养,已经越来越难于胜任当前的教学改革工作。这不仅制约着体育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而且使其心理压力逐渐增大、职业倦怠就容易产生。
二、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策略
(一)从社会层面来看
1.切实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国外研究表明,在影响教师地位的诸多因素中,对教师工作重要性的评价和对教师的尊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经济地位。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是紧密相联的,离开了一定的经济地位而奢谈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毫无意义的。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不仅要提高其经济待遇,还要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法规以保证学校和教师的发展与提高,切实维护体育教师的权益,使体育教师真正感受到这一群体为社会所尊重。
2.对体育教师建立合理期望。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一些家长过度依赖教师,社会对教师的期望相当高。众所周知,人的体质的提高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因此要认识到教师也是普通人,其能力也是有限的,应对教师抱有合理期望。同时,作为教师个体,也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清醒的认识,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在职前培训阶段产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当真正进入教学实践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各种差距时,就会产生巨大反差而带来压力与倦怠感。
(二)从学校层面来看
1.营造民主的管理氛围。在目前的学校管理中,管理理念的更新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可行的实践支持。现在中学普遍实行的仍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去,体育教师更没有发言权。因此,改进学校管理,首要的就是校长应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与更大的自由度,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从而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
2.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体育教师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高考却体现不出体育教师的工作价值,进而学校内部形成对体育教师的不公正评价,严重影响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因此需要结合体育学科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工作评价和奖惩制度,以保证体育教师具有与其他教师同等的待遇,同时在进修培训和职称晋升时也要给予体育教师更多的机会,这样才会激发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避免教师职业倦怠情况的发生。
(三)从教师个体层面来看
1.正确认识职业倦怠,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缓解职业倦怠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它“可能一次又一次地潜进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学着识别自身职业倦怠的症状,并在危害产生之前捕捉到它,那么我们就能很快地恢复平衡,而不需要一个较长的恢复时期”。因此,教师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教师职业是高尚的。尤其在当前科技技术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时期,教师的工作更加显得意义重大。体育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才能克服职业倦怠情绪,积极从事教育工作。
一、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社会因素
社会媒体的不良导向。一些新闻媒体对于体育课中伤害事故的报道往往有失偏颇,使得原本压力极大的体育教师更是如履薄冰。为了上课不出事故,只好减少上课内容,降低学习难度,尤其害怕上运动技巧类和运动器械类的课,唯恐在自己的课上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在这种不良的情绪影响下,体育教师都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
2.学校因素
(1)学校的管理水平偏低
目前有些学校存在着不重视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师的合理化建议不予采纳、不关心体育教师的生活困难等现象。同时,对在教学中发生的伤害事故,把责任完全推给体育教师,使体育教师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产生了职业压抑感。
(2)教师的考核制度不合理
体育教师工作量的评定与文化课教师无法比较,体育教师工作量大而又得不到合理的肯定。同时很多中职院校在骨干教师的培训和进修以及职称评定等问题上存在与其他学科教师不平等的待遇,体育教师的工作缺乏发展的机会,结果导致他们的教学能力衰退,个人发展受阻,进而产生消极的工作心态。
3.自身因素
(1)缺乏职业自豪感
中职体育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很难在短期内见到“效益”,尤其是非毕业年级的教师。体育教师获得的职业自豪感远不如其他科目的教师那么明显。尽管自己努力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导致体育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前途产生困惑,慢慢地对体育教学失去了热情。
(2)个人能力结构缺陷
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大多数体育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知识体系老化、缺乏理论修养,已经越来越难于胜任当前的教学改革工作。这不仅制约着体育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而且使其心理压力逐渐增大、职业倦怠就容易产生。
二、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策略
1.从社会层面来看
对体育教师建立合理期望。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一些家长过度依赖教师,社会对教师的期望相当高。众所周知,人的体质的提高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因此要认识到教师也是普通人,其能力也是有限的,应对教师抱有合理期望。
2.从学校层面来看
(1)营造民主的管理氛围
在目前的学校管理中,管理理念的更新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可行的实践支持。现在中职普遍实行的仍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去,体育教师更没有发言权。因此,改进学校管理,首要的就是校长应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与更大的自由度,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从而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
(2)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
体育教师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高考却体现不出体育教师的工作价值,进而学校内部形成对体育教师的不公正评价,严重影响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因此需要结合体育学科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工作评价和奖惩制度,以保证体育教师具有与其他教师同等的待遇,同时在进修培训和职称晋升时也要给予体育教师更多的机会,这样才能激发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避免教师职业倦怠情况的发生。
3.从教师个体层面来看
(1)正确认识职业倦怠,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
缓解职业倦怠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它“可能一次又一次地潜进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学着识别自身职业倦怠的症状,并在危害产生之前捕捉到它,那么我们就能很快地恢复平衡,而不需要一个较长的恢复时期”。因此,教师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教师职业是高尚的。尤其在当前科技技术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时期,教师的工作更加显得意义重大。体育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才能克服职业倦怠情绪,积极从事教育工作。
(2)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一个人如果不去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就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对于体育教师而言也是如此。同时中职体育教师需要研究教学、反思自己,也需要关注学科的发展前沿,多去学习科研的知识和方法,提高自己科研方面的能力。通过多方面能力的完善,教师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就会体会到更多的成功感和工作的乐趣,也能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
总之,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减缓职业倦怠也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学校以及教师的共同努力、相互协作。唯有如此,体育教师才会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火热的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才会由普通的体育教师成长为专家型的体育教师。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其原因是幼儿教师在高工作量与低待遇、高要求与低适应、高期望与低认可的矛盾中陷入价值失落的困境。基于斯金纳强化理论,通过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和评价体系,使幼儿教师发现自身价值,强化热爱工作的行为,缓解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
关键词
斯金纳;强化理论;幼儿教师;职业倦怠
当今幼儿教师普遍存在的职业倦怠问题成为困扰学前教育发展的一大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这一理论对我们探索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缓解策略也有启示意义。
一、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所谓职业倦怠,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职业倦怠最容易发生在助人行业的从业者身上,教师职业作为助人行业,是职业倦怠的高发行业之一。幼儿教师由于独特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类型绝大多数属于精疲力竭型,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对他人情感的疏远和冷漠。严重的可能还表现出某些过激行为,如谩骂甚至体罚幼儿。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无论是对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和谐,还是对幼儿的保教工作质量都有着极大的不良影响。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源于以下三对矛盾:
1.高工作量与低待遇的矛盾。
幼儿教师承担着教育与保育的双重任务。除了上课以外,幼儿教师每天有做不完的案头工作,课余时间还要应付各种培训和考试。其工作量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精力和能力范围。然而,幼儿教师所获得的职业报酬和他们付出的时间、精力和工作量是远远不成比例的。他们的工作量大,而工资却很低。据调查,幼儿教师的收入水平一般比小学教师低20%左右。很多私立幼儿园未将聘任的幼儿教师的各项保险福利纳入工资体系,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合法保障。幼儿教师感到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从而产生了职业倦怠感。
2.高期望与低认可的矛盾。
随着市场化因素融入学前教育及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期望,造成家长对幼儿教师工作不切实际的要求,不能容忍教师犯错,忽视幼儿教师也是一个普通人的事实。过高的社会期望值和苛刻的标准很容易使教师产生不同程度的压抑。然而,对幼儿教师高期望的同时,对幼儿教师的尊重却不够,表现为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可度低。家长、管理者和社会没有把幼儿教师当作专业人员给予他们必要的尊重。家长和社会认为幼儿教师的工作就是哄孩子,正是由于公众对幼儿教师职业的不理解和不尊重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
3.高要求与低适应的矛盾。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幼儿教师的职业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进步。虽然这有利于教师的发展,但也给教师造成了巨大的工作压力。与此同时家长对幼儿教师的能力、学识和水平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长的要求有时会和国家教育政策、教育规律相违背,常使幼儿教师陷入两难境地。可以说,国家、社会和家长对幼儿教师的要求越来越多,抛开其合理性不说,单从幼师自身上来说,其适应能力却并不高,表现在心理承受力差、自我调节能力差、自我效能感低等方面。这种情况下也极易导致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
综上,幼儿教师挣扎在这三对矛盾中,陷入价值失落的困境,由此产生职业倦怠自然不可避免。
二、利用斯金纳强化理论缓解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强化理论,是斯金纳在对有意识行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行为主义理论。斯金纳认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都会采取一定的行为,当行为结果对他们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当行为结果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有利的行为结果作为强化,能增加反应的概率。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和维持希望的行为,使不希望的行为得到矫正或消退。
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有着极大的不良影响,通过分析可知幼儿教师在高工作量与低待遇、高要求与低适应、高期望与低认可的矛盾中陷入价值失落的困境。要解决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就必须让他们发现自身的职业价值,而这一价值的外在体现为幼儿教师所获得的报酬和评价。所以,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和评价体系,必将有利于缓解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对此,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可以作为借鉴。
根据斯金纳的理论,我们就把幼儿教师热爱职业作为希望塑造和维持的行为,把职业倦怠作为希望其消退或得到矫正的行为,在此基础上探求对幼儿教师的强化策略。
(一)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
薪酬对幼儿教师来说无疑是重要的强化因素,这里把薪酬作为对幼儿教师热爱职业行为的强化物,如何发挥其强化作用,就需要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
1.物质薪金与精神报酬相结合。
强化物本身要对被强化者有意义,二级强化(条件强化物,如社会的接纳、奖品、带薪休假)是在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如食物、水、安全)的基础上产生的。据此合理组织强化物(薪酬)的结构,一方面,基本工资和物质福利一定要与幼儿教师付出的劳动和生活需要相匹配,为幼儿教师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满足幼儿教师的精神要求,如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学习进修机会、带薪休假制度、人性化的家园管理和温暖的人际关爱等等,这样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才能逐渐消退,爱职行为才得以重塑并持久维持。
2.定时工资与随时奖励相结合。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师 职业倦怠 应对策略
职业倦怠,是在长期从事某种工作的环境中出现的对职业兴趣的衰减而导致的对工作的一种懈怠、消极应付的情绪、态度与行为状态。[1]对于广大体育教师来说,因长期从事紧张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安全的精神压力之下,难免会对其所从事的体育教学工作事业心、责任心和兴趣、热情的减弱,进而形成职业倦怠。这不仅会影响体育教师的自身形象和专业上的发展,而且其行为也影响了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此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一、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1.工资待遇与社会声望偏低
目前高校体育教师较其他学科教师还存在着工资、福利待遇等普遍偏低的现象,如一些体育教师的课时系数只有其他科类教师的0.6―0.8。据调查,约有33%的高校体育教师认为自身职业的社会地位不高,而其他学科的教师仅有6%的人认为自身职业的社会地位不高。[1]同样,体育教师的职业声望也普遍偏低。其重要原因是,外界人士多认为体育教师素质低,体育教学课程没有多少“知识”成分,有人甚至说体育教师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些体育教师对教学、训练工作失去兴趣和热情,对教学工作持应付态度,导致职业倦怠。
2.体育教学训练的环境与条件异常辛苦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外,还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技术、技能,故在上课中,体育教师要对每个动作都进行示范,在分组教学时做示范动作的次数就会更多。有的体育教师平均每天上4―6节体育课,课后还要带校运动队训练。在上课和训练中,他们都要喊口号、说动作要领,因此绝大多数体育教师都觉得上课很累,每天回到家坐下来就不想再站起来,体育教学与训练的辛苦是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体育课也叫“室外课”, 几乎整天都是在操场上摸爬滚打,长年风吹日晒,枯燥、单调、重复、繁琐的教学工作,艰苦的工作环境,再加上体育教师工作强度较大,耗费时间多、精力大,长期在这样的艰苦教学环境中,他们多感到身心俱疲,尤其是女体育教师对这样的工作环境,更是感到 “不堪重负”,常有泄气念头产生,极易产生对教学工作的厌烦感与懈怠感。
3.独生子女大学生难以管理和体育教学中存在高风险
独生子女大学生多娇生惯养,对体育课没兴趣,没有学习、训练的主动性,一些人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对体育教师不够尊重,体育课上难以管理,给体育教师带来很大的工作与精神压力。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难免会有肌体的接触,如武术中的摔打、翻筋斗,球类运动及田径训练活动都少不了要与器械接触,极易发生体育运动损伤事故,由此引发的安全纠纷问题也日益增多,故体育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防止与处理学生间的冲突与人身安全问题,长期的高度情绪紧张与巨大精神压力必然发展成为一种职业倦怠。
4.自我专业的发展与身体伤病的困扰
首先,职业倦怠多来自体育教师自我专业发展上的压力。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教师专业化进程的推进,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及科研能力等都提出了新标准和高要求。对照这些新要求和新标准,一些体育教师深感自身的条件与之相距甚远,而自身素质的提高又非一日之功,显然,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要求加剧了体育教师的职业压力。其次,由于体育教师培训经费短缺与领导的不够重视,许多体育教师很难有培训、进修、提高、深造的机会,部分体育教师的知识逐渐老化而得不到及时更新,个人的专业发展受限,故形成其的职业倦怠就难免了。最后,来自身体损伤与疾病的困扰。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育教师的体能和运动技能不断下降,其身体劳损伤病也日趋明显,以至于在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对动作的示范等往往力不从心,极易造成难以避免的失落心态。再加上一些老弱病残的体育教师大多面临择优上岗等的严峻挑战,这也给体育教师带来了一系列的心理上的不适应,往往情绪低落,从而产生了职业倦怠。[2]
二、解决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在对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成因的分析之后,我们应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止和化解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积极干预与应对的具体措施。
1.努力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环境与氛围
高校应努力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宽松舒适的教育环境氛围,改变以往对体育教师教学训练知识含量不高的社会偏见,注意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待遇,适当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与精神压力,给体育教师提供进修、提高、深造的专业发展机会,在评审职称方面适当降低对体育教师的科研论文成果方面的硬性要求,努力让体育教师获得事业成就感,纠正体育教师对自我价值的认识,激发其对体育教学训练工作的热情和兴趣,增强体育教师强烈的事业心与工作责任感。
2.给体育教师专业上平等发展的机会
高校要有鼓励体育教师进行知识更新和进修深造的优惠政策,为使体育教师能够胜任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应鼓励青年教师在职读研究生,提高其学历层次,也可让体育教师定期参加培训、业务进修,进行知识更新,多给体育教师提供专业上发展的机会。
3.注意改善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环境和条件
高校应努力改善体育教师教学、训练的工作环境与条件,如向他们提供良好的体育设施,如建立体育馆和风雨体育教室,开展室内体育教学、训练等,改变过去体育教学风吹日晒的落后状况,改善体育教学、训练的条件,以体现对体育教师的精神鼓励和物质支持。对体育教师的教学、科研的评价也应根据其特殊性而建立相对科学、合理、客观和公正的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为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机会,促进体育教师积极、主动发展。
4.加强对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调适和干预
从体育教师自身来说,首先,要正确认识职业倦怠,时刻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要树立积极的、开朗的、达观的人生态度,这样可有效防止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与状况的发生。其次,应该及时调整心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与挫折,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终身学习的观念,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态度,把握住自己专业发展的机遇,努力实现体育教师职业的持续发展。最后,要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如通过自我暗示、自我放松、自我控制等方法、措施来减轻工作与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利用节假日进行短期休息、旅游等方式来缓解、排除自己紧张的情绪,或与同事、朋友、家人一起去钓鱼、唱歌、逛公园等;主动地与同事、朋友、家人接近,向他们倾诉自己的想法和苦闷,这既能得到他们的同情、理解,又能得到积极有效的帮助,使职业倦怠在自己的主动调适和他人的积极干预下得到化解。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应对
一、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缘起
1974年,美国心理分析师Freudenberger在论文中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的概念,并将其内涵描述为个体由于执着于某种生活理想或方式,或者是无法得到预期的回报而产生的一种疲劳和挫折状态。1981年,Maslach和Jackson编制了职业倦怠量表MBI(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这个量表包括情绪枯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和无个人成就感(personal accomplishment)三个维度。此研究不仅较好的整理了职业倦怠的概念,也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1982年,Zabel等应用MBI对601名教师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最高。同年,Schwab等也应用MBI对469名中小学班主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教师面临较为严重的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它们与情绪枯竭、去人性化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1985年,Pines又编制了包含身体枯竭、情绪枯竭和精神枯竭三个维度的职业枯竭量表BI(Burnout Index)。1990年后,职业倦怠的研究更加关注不同的职业群体,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也积累了相当多的资料。1995年,国际劳工组织发表了“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专题报告,报告汇集了1985~1995年间发表的99篇各行业领域职业倦怠研究的文献,并指出教师是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最为严重的职业群体之一。自此,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开始受到学者和多国政府的广泛重视。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1.个体因素
首先,性别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尽管以往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但多数文献表明,女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水平更高。其中,女性对自身的不适更敏感、她们会面临更多的工作和家庭方面的冲突等是重要的诱发因素。其次,从工作年限来看,年轻教师往往有较高的工作热情,但相对工作经验不足,而且面临更多的职业发展压力,因此他们也就更容易产生职业压力感和挫败感。不过,工作年限和职业倦怠之间似乎还存在诸多的中介变量。第三,性格也是影响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具有追求完美、固执、理想化、A型行为、神经质和自我抑制等人格特质的教师更容易感受到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Mills和Huebner运用MBI和NEO的调查研究表明,教师的人格特质得分和7个月后的职业倦怠得分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第四,教师自我效能感也会明显影响职业倦怠水平。台湾学者孙志麟对415名小学教师的研究表明,其自我效能包括不良环境转化效能、教学执行效能、班级管理效能、学习评价效能、教学改革效能和亲师沟通效能六个维度。很显然,这些方面也会明显影响到教师的职业感受。
2.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emotional labor)是指个体通过控制自己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以使自己的情绪表现符合工作要求或让周围的人感到舒适。情绪劳动可以分为表层展现和深层展现,前者是指组织要求的表现,与内心状态并不一致;后者则是员工认同并想表达的真情实感。台湾学者江文慈通过深度访谈发现,小学教师的职业活动不仅涉及大量的情绪劳动,其心理历程也相当复杂。在正向情绪的表达方面,小学教师表层展现的原因是“礼貌客套,印象整饬”、“状况不佳,强颜欢笑”等;深层展现的原因有“教学需要,努力营造”、“专业认同,有感而发”、“个性使然,自然流露”。抑制负性情绪的原因包括“避免后悔”、“考虑后果”、“遵守伦理”、“同理体谅”、“个性修养”和“专业成熟”。可见,无论是正向情绪的表达还是负向情绪的调节,都涉及多种方式和多种原因,反映了小学教师工作的“心劳”。相关研究还发现,情绪劳动主要包括情感付出的频率、情绪劳动的强度、情绪表现的表里一致性和情绪表现的抑制等方面,这些方面和职业倦怠各维度之间均有明显的关联。
3.职业压力
教师自身的职业特点是诱发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Tagami等在教师职业倦怠的综述性文章中认为,容易导致倦怠的教师职业因素包括:职业行为的不确定性,指学生对教师相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会有不同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职业角色的模糊性,指教师的职业范围和责任领域具有极大的弹性;职业效果的非透明性,是指对教师工作效果很难进行即时的数量化评估和反馈。美国教育学会则把教师职业特点概括为:专门的知识技能、长期的专门训练、强调服务精神、专业独立自主性、自律的专业团体和伦理规则以及不断的在职进修。其中,专门的知识技能尤为重要,当前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师一旦未及时进修,汲取相关知识,就可能被淘汰,这会造成相当沉重的专业压力。
4.人际关系
Leiter和Maslach的调查研究表明,同事关系不和谐容易产生情绪枯竭感和去人性化,而具有良好同事关系的个体则会体验到更多的成就感。在中小学,相对于师生关系,教师和家长的关系则会带来更大的压力。尤其是家长的高学历化、教育观念的多元化、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一体化及权利意识的增强都给教师带来了明显的压力。而且,在教师和家长的互动中,教师还会面临角色混乱和角色冲突方面的压力。金子百惠对179名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表明,高低职业倦怠组教师在来自学生、家长、同事、校长的社会支持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广泛的社会支持可以明显地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
5.组织特性
Kaigawa对22所中小学287名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认为“情绪枯竭”问题“需注意”和“危险”的中小学教师分别占19.5%和14.1%;“成就感低下”问题则分别占52.9%和56.4%;“去人性化”问题也分别占4.3%和6%。研究还发现,学校的组织特征是职业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教师和行政管理者的冲突、教师过重的工作负担、疏离化的组织氛围和不协调的组织工作方式。Takaci和Tanaka对63所中小学710名教师的研究也发现,教师的角色冲突、学校组织氛围、教师人际关系状态和对周围评价的敏感性能够显著预测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
三、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后果
1.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
台湾学者黄宝园从硕博士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中检索出职业倦怠、职业压力和工作满意度相关的研究354篇,对从中精选出的70个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研究发现,职业压力主要涉及工作负担压力、角色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和专业压力;职业倦怠包括情绪枯竭、去人性化和无个人成就感;工作满意度则涵盖了工作自身满足感、薪酬满足和升迁满足。研究结果还表明:第一,职业压力和工作满意度呈显著(p
2.职业倦怠和身心健康
职业倦怠可以区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级为轻度的职业倦怠,此时会出现短暂的抑郁、易怒、疲惫与挫折感;第二级为中度的职业倦怠,其症状和第一级相同,但会持续两周或者以上;第三级为重度的职业倦怠,此时会伴随有生理疾患的产生,如溃疡和慢性疼痛等。近年来,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水平和心因性离职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统计,1992年,公立中小学在职教师因病退职者为3370人,其中因抑郁等精神疾患退职的1111人,占29.8%;2000年,因病退职教师为4922人,心因性退职者2262人,占46%;到2007年,因病退职教师为8069人,心因性退职者4995人,占60%。
四、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
1.中小学教师的被援助需要
Tomaru等通过对258名中小学教师的测查,编制了中小学教师“被援助需求状态量表”和“被援助需求特质量表”。前者用于测查中小学教师在当前教育教学中现实的被援助需要。后者用于测查在指导学生学习、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方面,中小学教师一般的被援助需要。Tomaru等另有研究表明,在教师和家长和互动方面,教师的压力包括儿童指导上的困惑、家长不理解、儿童相关信息不全面、同事不支持4个要素。教师的应对方式包括逃避儿童问题、情绪自我调节、认知改变、解决儿童问题。Tamura和Ishikuma对214名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表明,女性教师的被援助需要较男性教师高,而男性教师的自尊感则高于女性。45岁以下的男性教师自尊感越高,被援助需要也越高;41岁以上的女性教师自尊感越高,被援助需要却越低。研究者认为这主要和不同性别教师得到的社会支持有关。
2.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改善意识
Miyashita对1208名中小教师、教辅人员和管理者的职业倦怠改善意识进行了大样本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小学教师提供的最能够改善职业倦怠的方法有:强化员工间的沟通和合作(30.8%)、精简工作任务(21.4%)、提高工作的趣味性(20.6%)、改变工作思路(18.7%)、增加教师(17.4%)、减少事务性任务(17%)、改革学校管理制度(15.9%)。中学教师提供的主要方法有:改革学校管理制度(22.2%)、强化员工间的沟通和合作(20.7%)、增加教师(18.9%)、提高工作的趣味性(15.9%)、改变工作思路(15.9%)、严守工作时间(15.2%)。此外,教辅人员和管理者提供的方法与教师虽然有所不同,但也多有重叠。即都强调增加工作人员数量、强化员工间的沟通和合作、改变工作思路和提高工作的趣味性对改善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性。
3.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的双向应对
首先,提高教师个人的应对能力是缓解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这方面研究涉及的主要变量包括改善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提高教师的社会交往能力、培训教师学习放松的方法等,相关研究报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由于其独特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在相似或相同的工作环境、条件下,为什么幼儿教师群体产生不同的职业体验?本文从个体背景性因素、人格特征、职业态度三个维度出发探讨了个人因素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并针对性地给出了幼儿教师的自预策略。
职业倦怠主要出现在以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是从业人员因无法有效应对工作中持续的压力或现有工作状态无法实现个人价值感而产生的一种以情感耗竭、人格解体(亦称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为主要特征的症状。幼儿教师由于其独特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更易出现职业倦怠。本,文主要探讨了个体因素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一、个体因素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一)个体背景性因素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1.教龄
国内梁惠娟、冯晓霞的研究表明,从刚参加工作到有23年教龄的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分布比较广泛;在教龄为1}23年的幼儿教师中,8,9,16,19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比例较低,5,11,12,15年教师的倦怠比例较高,而这一情况在教龄超过23年的老教师身上则明显好转。丁海东、李春芳的调查研究认为,幼儿教师在参加教学工作的最初阶段里,基本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幼儿教师在参加工作后的5一10年里是职业倦怠感发展的高峰期,以后则缓慢减弱。在工作20年以后,幼儿教师的倦怠感最弱。刘丹通过调查发现,5年以下教龄的幼儿教师的情感枯竭现象相对最轻微,教龄I1-15年左右则是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高发期。
通过国内外研究文献对比,我们可以肯定教龄是影响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虽然具体多少年教龄是职业倦怠的高峰期还没有定论,但我们可以初步确定:教龄11-15年左右是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高发期。因为,处于这一阶段的幼儿教师对工作的新鲜感慢慢失去,面临着更多来自于工作、人际和家庭的压力。
2.年龄
国外研究发现,年轻教师比年老教师容易倦怠。梁惠娟、冯晓霞的研究中也发现了这种差异,年龄分界约为40岁左右。刘丹、王欢的研究一致认为,幼儿职业倦怠随年龄由小到大呈现出倒U型,以31-40岁为最高峰。幼儿教师多为女性,处于31-40岁的幼儿教师生理开始发生变化,个人的精神状态、身体健康都受到一定影响;另一方面,这一年龄段的教师承受着更多的来自教学、同事、家庭和社会的压力。研究表明,这一阶段的幼儿教师情感枯竭最为严重。
3.婚姻
刘丹、王欢的研究都认为未婚幼儿教师与已婚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存在显著的差异,已婚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显著高于未婚幼儿教师。因为已婚的教师相对于未婚幼儿教师来说,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处理家庭事务,面对更多的家庭压力,如果协调不善,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但仍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未婚教师比已婚教师更容易出现非人性化的现象,一些研究认为,婚姻能够使人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助于幼儿教师及时缓解消极情绪,减少职业倦怠感。
笔者认为,研究婚姻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不能仅仅停留在结婚与否的层面,而应该深人了解婚姻伴侣对幼教的认知、儿童观、教育观对幼儿教师的职业影响,探讨婚姻质量、婚姻状况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4学历
很多调查研究表明,学历越高的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程度越大。王欢的文章表明,随着幼儿教师学历的不断增加,情绪衰竭程度不断严重,学历为本科的幼儿教师情绪衰竭程度在所有教师群体中是最严重的。
不同学历幼儿教师的自我期望、社会期望程度也不相同。学历越高的幼儿教师自我期望及社会期望越高。当期望与现实冲突时,会产生较大压力和消极情绪,学历越高,幼儿教师的情绪衰竭和非人性化程度就越高,职业倦怠的水平也相对较高。
(二)人格特征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1.性格类型
一些研究发现,职业倦怠较容易发生在A型人格特质的个体身上。A型人格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具有极端的挑战性、好竞争、紧张、易急躁、喜怒无常、难以面对挫折、理想主义、易动情、专注、奉献。A型人格的个体往往自我期望值较高,事业心较强。当A型人格特质的幼儿教师工作受到挫折,或者由于外界影响而不得不做出让步时,很容易产生压力感进而产生倦怠感。
虽然已有研究表明性格类型与教师职业倦怠之间。存在着某种特定关系,但是这一关系尚未得到广泛的经验性验证,性格类型并不必然导致职业倦怠。但作为一种“可能”出现的因素,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2.心理控制点
心理控制点指在周围环境(包括心理环境)作用的过程中,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识和定向。分内控和外控两种,前者指把责任归于个体的一些内在原因(如个人能力、努力程度等),后者则是指把责任或原因归于个体自身以外的因素(如环境因素、运气、他人等)。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外控型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梁惠娟、冯晓霞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控制点类型”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有直接影响:“外控型”教师的确比“内控型”教师更容易受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职业倦怠感。
3.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反映了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心理平衡的能力,共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情绪感知能力、自我情绪调控能力、调控他人情绪的能力和运用情绪的能力。刘丹的研究情绪智力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影响的调查资料显示,情绪智力水平高的人,情感枯竭程度低。在情绪智力的四个等级中,只有第一等级情绪感知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情感枯竭维度有显著影响,而其他等级则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没有显著影响。
(三)职业态度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1.择业动机
一些文献资料认为,幼儿教师的择业动机与职业倦怠存在一定关系。幼儿园教师的择业动机很多,真正热爱孩子,喜欢教师这一职业的教师,其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则较少或倦怠程度较低;而被迫选择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的人,其职业倦怠较为严重。
2.职业专长
莫源秋在研究中发现,处于职业倦怠状态中的幼儿教师常抱怨“工作没劲”“工作单调乏味”“工作繁杂辛苦而毫无成就感”。而对那些工作总是充满热J清,并有强烈的职业自豪感的幼儿教师的调查则发现,有75.3%的幼儿教师在幼教工作方面有自己的特长。这些教师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职业特长,工作起来得心应手,个人成就感比较高,出现职业倦怠的几率相对较低。
3.自我效能感较低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加强个体的动机水平。反之,则会削弱个体的动机水平。很多研究表明,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其职业倦怠程度有关。
国外研究指出,职业倦怠中成就感维度的降低伴随着降低的效能感和自尊。那些有强烈的自我效能感的教师有更充分的准备去尝试新的试验和教育改革,这些教师不只在与工作相关的问题上是更好的计划者和组织者,而且他们对生活也有更大的热情。高度的自我效能感,有助干幼儿教师在工作中获得较高的满足感。梁惠娟、冯晓霞的研究表明,教师在工作中体验到的满足感越多,就越倾向于认为自己适合这个工作,从而更倾向于认同该工作对于个人发展的价值,从而减少职业倦怠产生的几率。
二、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自预策略
(一)教师个体努力及自我调节
应对职业倦怠,幼儿教师应该采取措施提高自预及自我调节的能力。教师自预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认识职业倦怠
幼儿教师应正确认识职业倦怠,清醒认识到职业倦怠并不可怕。倦怠是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当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的症状时,要勇于面对现实,寻找自己的压力来源,采取多种方式解决,主动寻求帮助,加以化解。
2.认知改变
幼儿教师个体要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形成客观的自我评价,从而使自我期望与个体能力水平相符合。不因为不适当的自我期望而产生挫败感,导致职业倦怠。
3.寻求积极的应对方式
幼儿教师对问题要采用积极的应对手段,而不是逃避。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使自己坚定职业信念,有效地面对压力、树立信心和勇气,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力、法。
4.归因训练
幼儿教师要加强归因训练,正确分析问题,把问题的原因归结为个体可以控制的因素,如个人能力、努力程度等,而不是怨天尤人。
5.运用心理暗示的策略
心理暗示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积极的心理暗示可帮助被暗示个体稳定情绪、树立信心及增强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因此幼儿教师要经常对自己实施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自己树立信心、提高适应和自我调控的能力,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
6.坚持正确的信念和职业理想
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Cherniss和Krantz曾比喻,对某一事业的信念和理想是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因此,坚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积极的教师信念,培养对幼儿无私的、理智的爱与宽容精神,对防止教师职业倦怠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幼儿园要给予恰当的配合
1.对进人或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进行严格的人职筛选
幼儿园可以在招聘幼儿教师时,引人心理测评机制,即对幼儿教师进行人格测评。招聘时,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录用具有谦虚顺从、轻松兴奋、信赖随和、安详沉着等人格特征的教师,在源头上减少职业倦怠产生的可能。
2.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幼儿园要努力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帮助其形成专业特长,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及个人成就感。
3.加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