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探究的特点范文

幼儿探究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探究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儿探究的特点

第1篇:幼儿探究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幼儿探究;区域活动;教师指导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实施课程的重要形式,越来越受到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重视。区域活动也称活动区活动,是指教师以一定的教育目的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材料,幼儿在丰富的环境中进行自主的、自由的探索性活动和个性化学习[1](P24)。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活动,通过与环境、材料、教师、同伴等的相互作用获得学习和发展。区域活动正以自身独特的价值受到人们普遍关注,成为当今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目前区域活动的开展却并不尽如人意。由于教师没有真正掌握探究的内涵,以及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探究行为的指导不当,导致区域活动没有真正发挥促进幼儿自主发展的作用。

本文以对探究的内涵的分析为基础,以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幼儿探究活动的特点为根据,对幼儿教师指导区域活动中的探究活动提出一些粗浅的个人观点。

一 、探究的内涵

什么是探究?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当一个人面对一未知的事物或问题而急切的想要能清楚时,最直接的解决方法就是去看看、摸摸、亲身体验一下、动手操作一下。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感性认识,通过动脑思考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人类正是通过对未知世界的探究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探究的本质是实践。在探究中,活动者亲身参与,观察、操作、实验、交流、讨论、反思和质疑。因此,探究是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相结合的过程。但是在幼儿园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认为探究就是单纯的动手操作或是简单的机械训练。例如:交给幼儿一些树叶碎屑,让幼儿将这些树叶碎屑粘在已经准备好的各种树叶图片上。这并不能看作是一种探究活动,因为幼儿从事的只是简单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成分很少。

其次,有些教师将探究活动等同于机械训练。例如:认识汽车的活动中,教师只是交给幼儿一堆汽车模型,然后让幼儿反复的拆装。而事实上,这种活动只能称之为训练,不是探究活动。

二 、区域活动中幼儿探究的特点

区域活动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和工作性质的游戏。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自由选择区域,自主发起、自由选择活动,通过与材料、伙伴、教师的相互作用而获得各方面的经验,实现自身的发展[2](P56)。我们一般将区域划分为类:生活区、语言区、角色区、益智区、自然角、建构区、美工区和表演区。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是积极的学习者和探究者。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探究的特点包括:

(一)自主性

幼儿天生具有探究的愿望和兴趣。新生儿通过自己的感官来初步认识世界;两岁时,他们通过走路进一步探索周围的环境;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幼儿园的幼儿的探究意愿更加强烈。他们总是会对每一件物品,每一件事情感兴趣。区域活动中,幼儿的探究活动应是幼儿主动的获取知识,自主学习的过程。

要使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必须得到足够的尊重[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幼儿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幼儿与生俱来的特点。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各领域教育内容与要求及指导要点中,特别注重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

(二)差异性

加德纳将智力分为八种,他认为每个人身上都不同程度的拥有这八种智力,智力的组合方式是多元的,因而每个人的智力结构也是独特的,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智力强项和弱项[4](p103)。每个幼儿在这八种智力上的组合方式是不同的,这也就决定了,幼儿在探究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性。多数情况下,幼儿的探究都是一种个体行为,它多以一种个别化的、适合不同幼儿特点的方式来进行。多样化的活动区设置,使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学习中心,幼儿可以唱歌、跳舞,可以绘画、角色扮演,可以阅读、搭建积木。

(三)操作性

皮亚杰将人的认知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学前儿童属于前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还不能很好的理解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思维受到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是通过动手操作来认识世界的。操作在儿童的探索游戏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幼儿通过活动区的操作可以直接获得经验,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材料性

对幼儿来说,材料是引发他们主动建构对世界认识的中介和桥梁。活动区的材料可以是成品材料,也可以是自然材料或者是半成品材料。区域材料之间及材料内部各要素之间具有相关性,这样幼儿在操作这种材料时,才能获得某种发现,建构某种经验,扩展某种认识。

在提供材料时,教师需要考虑材料是否丰富,是否有层次性,是否具有操作性,是否具有引导性等特点。材料的丰富性和层次性能够满足不同儿童的不同需要;材料的操作性帮助幼儿进行探索;材料的引导性能够帮助幼儿不断地发现问题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向。

(五)互动性

在区域活动中的注重幼儿的自主探究,同伴跟教师对于幼儿的探究活动同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师生互动过程中, 当幼儿与教师的兴趣、 智慧在共同的问题上集合时, 双方就会在认知、 情感、 社会经验等方面进行积极的交流、 互动, 幼儿可以分享到教师丰富的经验, 教师可以分享到幼儿独特的视角。同样, 当幼儿之间带着各自的兴趣、 需要直接对话、 互动时, 他们也可以分享彼此的经验, 并在分享中激励探索[5]。

第2篇:幼儿探究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幼儿 科学探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153—01

我国早在西汉时期编著的《礼记》就有关于幼儿教育的记述。同时,心理学者研究表明,幼儿在5岁之前的智力发展最快;而生理学者研究表明,幼儿是大脑生理发展最快时期。由此可见,幼儿时期是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此阶段对促进幼儿自主性探索与学习为重点的科学探究学习活动的培养,也是非常的重要的教育环节之一。本文就如何促进幼儿科学探究学习方面问题进行一些浅显探讨。

1、幼儿科学探究学习的可行性

幼儿喜欢对陌生、新鲜事情的产生好奇心理,这种行为是与生俱来的,并非由家长或是教师传授产生的。他们精力充沛、勇于自我主动地进行探索与实践。他们喜欢对陌生与新鲜事物提问,并在探索中加以实践、分析、判断,并得出自己的经验。因此,我们幼儿教师则要紧紧抓住幼儿这一探究天性,在日常的科学教育学活动中侧重开展探究式教学模式,这不仅符合幼儿的心理与生理特点,还满足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使幼儿们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关于周围物质世界与自身感性经验,还会逐渐帮助幼儿树立起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及对科学知识的探究热情。

2、幼儿科学探究教学活动的组织基础

幼儿科学探究教学活动,需要幼儿教师为幼儿们创建一个具有丰富的探究材料以及有利于发挥幼儿积极、主动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宽松、自由、多元的探索环境。这样才可以更有助于幼儿们在特定的环境中,利于丰富的学习材料,提出问题、并对问题加以自我实践,并在收集各种相关解决依据、办法之后加以总结,并形成自自己的学习经验。而我们为幼儿科学探究教学活动的组织基础应具备以下几点:

2.1 教学材料的启发性与吸引力

当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新事情,就会产生不同内容的新问题,他们通常都会对这些新事情产生浓郁的兴趣。或是向家长、教师提问以求得到答案,或是自己主动去接触或亲身体验要学习的材料和内容等等。而这就要求幼儿们的学习材料就具备富有启发性、吸引力、可操作性。如,动态的、有声音的玩具;可变形的一些小材料;逼真的小动物;可以自由组合的玩具等等,这些教学材料都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不同程度地激发其探究的热情与主动性,使幼儿对其的探究学习会变得更加持久与专注。

2.2 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幼儿天生活泼好动,在科学探究教学的过程中,就必然给幼儿一个开放式的探究环境。这就需要我们可以利用幼儿园自身的环境条件,如走廊、室外活动场地或是室内的专有活动室等。同时,还要为幼儿们设立活动区、观察区、操作区、发现区等。同时,幼儿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幼儿们利用这些环境以及教学材料,按自己的思想、意图进行各种实际操作、观察与相关的创作。这样一来,则会更加有利于幼儿通过这些特定环境,加强其对科学探究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3 抓住幼儿的心理特点

幼儿的心理非常敏感、善变,这就需要给幼儿一个安全的、积极的心理保障,这也是幼儿科学探究学习的基础。在尊重、爱护幼儿的基础之上,还应对幼儿多多加以鼓励,支持其对学习过程中的大胆想法与提出相关疑问,教师也应适时给予鼓励,让他们去进行自我的、大胆的尝试,以提高幼儿在安全的心理状态下、融洽的探究学习气氛中,进行大胆的、创新式的探究,并得出自已的结论,增加自己的经验。

3、提高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策略

3.1 精心准备探究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幼儿教师应对科学探究的提问加以精心准备,提高幼儿们通过提问而加强他们对问题的探究欲望与亲身实践的愿望。这样,幼儿们才会在实际操作、实践过程中更加投入、更加专注,学习与探究的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3.2 重视对幼儿探究过程的指导,提高其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幼儿进行科学学习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探究学习过程中,侧重于对幼儿探究行为、方法的指导工作。要让幼儿明确探究目标、探究方法、解决探究时出现问题的方法;并指导幼儿在选择解决办法时要对问题进行仔细观察与了解,并在猜想或是遐想的基础之上,通过收集资料来进行实验与实践,得出结论后并加以总结,逐步提高其科学探究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引导发现式的探究

幼儿的天性就是喜欢探索与实践,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善长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去发现问题,并自我主动解决。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幼儿对这些探究过程加以记忆与总结,提高其对科学探究的分析能力与总结能力,进一步增加其实践经验,为下一个探究目标,提供更多的基础知识。

3.4 加强幼儿们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其探究乐趣

幼儿教师还应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幼儿们合作的意识,这不但可以提高幼儿们彼此合作,还可以通过彼此的交流,提高各自的探究能力与经验。并鼓励幼儿们将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体验与心得表达出来,以分享探究过程中的乐趣。这不但可以提高幼儿们继续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形成一个完善的科学思考的态度与能力。

第3篇:幼儿探究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师幼互动;自主建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组织幼儿各项活动中,“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它明确告诉我们幼儿是发展的主人,教师要支持幼儿自主发展,引导幼儿进行自主建构。所以,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我们都要处处坚持“幼儿主体、教师主导”的观点,支持幼儿自主建构。

具体到幼儿教学中,应该把课堂从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转变为以幼儿为主体的“学”,师幼之间应产生更多良性互动,以开启幼儿的心灵,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让幼儿的思维投入学习之中,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实现幼儿的自主建构。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需要教师在关爱了解每个孩子及其特点的同时,创设安全、宽松、丰富的环境,使他们在与教师的亲近相处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成长,小小的心灵能够更乐意向教师敞开,进而使教师能对其进行影响,实现体贴自然的教育。具体到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善于观察幼儿,与其进行情感交流,适时恰当地给予帮助和指导,支持其自主建构,绝不可以对幼儿实行高控制或放任自流。

幼儿园的科学活动提倡教师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科学环境,帮助幼儿在对物质材料的操作中学习科学,即建立高质量的师幼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同时提倡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获取经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即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支持幼儿自主建构。总的来讲,就是在幼儿科学活动中要通过建立高质量的师幼活动,来支持幼儿的自主建构。

具体到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开展,是通过精选剖析课题和建立良好的师幼互动,使幼儿在安全的环境氛围及其兴趣引导下,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经验和认识,实现自主建构。即在具体的科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要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兴趣需要等,多花时间和心思精心进行自主教学设计;通过开设更多有教育意义的科学活动项目,给予幼儿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机会,使幼儿可以在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活动项目中进行自主探究,从而获得个性化的经验和认识;进行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使幼儿更加致力于学习,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在此,以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和科学区域活动的开展为例进一步说明。

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要注重幼儿的自主探究。在幼儿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发挥主导作用,真正担当好支持者、引导者的角色,分清该支持什么以及哪些该教(引导),哪些不该教(让幼儿自主建构)。比如《奇妙的水柱》这一活动,教师首先要在把握幼儿兴趣需要的基础上精选设计教学活动,了解幼儿会对这一活动中的水柱升降现象感兴趣而展开探究,提供的操作材料能引起孩子操作探究的欲望,从而呼应幼儿的兴趣需要开展这一活动;材料投放后幼儿会尽情地探究,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只是观察,这便是给予孩子探究的自由,即支持幼儿自主建构;当幼儿发现产生水柱并对这一现象感兴趣有疑问时,此刻教师要加以引导——启发幼儿去思考、发现,而不是直接告诉幼儿答案,也即为引导幼儿自主建构;随后,幼儿再次自由探究发现水柱的高度会变化,并乐此不疲地反复操作尝试时,教师又只是观察,并留露出对幼儿因探究带来的快乐而快乐的情感,使幼儿从情感上感受到被支持,更加投入地探究,这是将时间留给幼儿,为幼儿提供时间上的支持;教师根据幼儿对水柱高度变化的好奇而提出问题,再次启发幼儿自己去寻找答案,这又是用问题引导幼儿积极地探索思考进行自主建构;最后教师对幼儿探究自己和伙伴的体重导致的水柱高度的不同而反复尝试的过程,依然是笑而不语,或默默观察,或参与其中却并不道出原因,这都是将机会留给孩子去探究发现;教师引导幼儿表述探究结果,是将发表意见的机会留给孩子。整个教学活动教师的行为应有“三少”,即花时少、讲解少、传授少。“花时少”,是将时间留给孩子去探究;“讲解少”,是将机会留给孩子去发现和表达;“传授少”,是使孩子去自主建构。幼儿的行为应有“三多”,即花时多、探究多、交流多。“花时多”,指的是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幼儿在探究;“探究多”,指的是幼儿受一个个有趣现象的吸引乐此不疲步步深入地自主探究;“交流多”,指的是幼儿争先恐后向教师和伙伴表达自己的体验和发现。整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呈现出的是幼儿在玩儿——步步深入的自主探究,即自主建构,和教师在关键环节着墨不多却恰到好处的点睛之笔——提问、点拨和引导,即以问题主导探究方向和进程。幼儿每个环节的探究如一颗颗珠子,而教师的提问引导如一条穿起珠子的线,贯穿于幼儿的各个探究环节并将其引向深入,体现出幼儿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起着启发引导支持的主导作用,使幼儿的自主建构得以实现。

第4篇:幼儿探究的特点范文

摘要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教师要立足于幼儿生活,点燃幼儿科学探究之火,支持、引导、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动手动脑,大胆探索,激发幼儿探究问题的兴趣和精神,为幼儿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

点燃 幼儿科学探究 生活 探究空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它包含了三方面的意思: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目标重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科学探究活动应利用幼儿生活;应提供条件让幼儿喜欢探究,乐于动手动脑、发现和解决问题。

感知是幼儿认识的来源,利用幼儿一日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才能激发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使幼儿保持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因此,教师要立足于幼儿生活,点燃幼儿科学探究之火,捕捉科学启蒙教育的契机,支持、引导、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探索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动手动脑,大胆探索,激发幼儿不断探究问题的兴趣和精神,为幼儿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支持。

一、擦亮幼儿观察的眼睛

观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途径。擦亮幼儿观察的眼睛,就是要让幼儿会看,会观察。达尔文在被问到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时说:“我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由此可见,观察力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是聪明大脑的眼睛,我们有责任在生活中解放幼儿的眼睛,帮助幼儿把眼睛擦得更亮,获得敏锐的观察力。

自然角里,由于小班的幼儿年龄小,观察的目的性差,虽然师生一起将剪了叶子的萝卜、葱分别种在水和泥土里,可是当葱和萝卜长出叶子时幼儿还丝毫未察觉小植物发生的变化。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如“叶子会长出来吗?”用照片记录的形式让孩子观察叶子的生长变化;“它们要喝水吗?”用照片和标记的方式让幼儿观察比较前后时间段里瓶中水的变化,从而了解植物也要喝水的秘密……经过一段时间的有目的观察,幼儿对自然角植物的主动关注多了。观察力强了,科学探究的兴趣也随之浓了。自然区隐藏着许多富有教育价值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擦亮幼儿观察的眼睛,使自然角成为孩子科学探究的乐园。

二、呵护幼儿强烈的好奇心

好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儿学习探索的动力。正如杜威本人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因此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我们要精心呵护孩子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使幼儿永远保持科学探究和学习的热情。

阳阳从农村爷爷奶奶家里带来蚕宝宝进行饲养,班级里关于蚕宝宝的话题顿时成为讨论热点。他们有时三三两两的在一起嘀嘀咕咕,有时围着老师问这问那:“蚕宝宝有爸爸妈妈吗?”“蚕宝宝喜欢吃什么?”“它长大了是什么样的?”“丝绸怎么会是它变的?”……更多的时候则在触摸、尝试、喂养的过程中进行一次次的研究和探索,以求得他们自己认为满意的解释和答案。我们围绕幼儿的问题及时生成了“蚕宝宝喜欢吃什么?”“蚕宝宝在茧子里会闷死吗?”等活动,让幼儿带着自己的问题在观察、探究和等待中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好奇心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原动力,不仅提高幼儿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认识活动成为快乐的事。终身教育背景下的幼儿教育,更需要教师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好奇心成为孩子开启知识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三、解放幼儿探究的双手

“儿童的智慧来自动作”。因此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努力解放幼儿的双手,让幼儿在与具体丰富的科学材料的互动中,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自觉、自主地去建构知识、获得技能,同时要想方设法帮助每一个幼儿在科学探究的操作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幼儿在各种认知冲突中,逐步树立敢于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在主题活动《送你一把伞》实施过程中,孩子们在认识降落伞的活动中萌发了制作降落伞的兴趣,于是在讨论制作方法和收集合适材料的基础上人人都尝试起来,很快动手能力强的幼儿先行完成,动作慢,能力弱的孩子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勉强完成。可是在组织放飞降落伞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有的伞面打不开,有的线缠绕在了一起,有的下降的速度太快……在鼓励幼儿改进的过程中让幼儿自己寻找问题的原因,自己动手改变伞面、绳子的长度、重物的选择,并多次尝试- 改进- 再尝试,终于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放开幼儿的手脚,让幼儿亲历探究的过程,自己获得信息和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同时也促进幼儿探究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四、放飞科学想象的翅膀

有想象才有创新,有想象才有探究的方向。大自然中丰富的物种,生活中奇异的现象无不刺激幼儿产生种种猜测,激发幼儿无穷的想象,从而引发幼儿探究创造的冲动。教师要善于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大胆想象,引领幼儿进行深入的探究活动。

户外活动时,经常有三五成群的孩子趴在地上被蚂蚁忙忙碌碌爬来爬去的样子所吸引,随即引发了幼儿探究的热情,孩子们对“蚂蚁喜欢吃什么”“蚂蚁的家在哪里”“蚂蚁的家是怎样的”这些问题作了种种猜测,然后用记录纸记录了多种猜测的食物,并用收集来的各种食物用实验来一一验证自己的猜想,了解蚂蚁的饮食特点。当探究蚂蚁家内部结构的问题遇到阻碍时,孩子们通过查资料、大胆地用绘画的形式画出他们想象中的蚂蚁的家,弯弯曲曲、四通八达,有分工不同的蚁后、蚁王等,虽然想象的家与真实的有些差距,但这是孩子们探究的结果,正是幼儿的大胆想象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让孩子在科学的教育活动中展开想像的翅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飞翔,这是生活给予孩子的礼物。

五、扩大科学探究的空间

第5篇:幼儿探究的特点范文

一、设计好科学探究活动

杜威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作为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在日常教学中组织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幼儿科学思考、科学认知的能力。

(一)科学探究活动内容的选择

《指南》“科学探究”中指出:“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真诚的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这里告诉我们:教师应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帮助幼儿深刻地理解科学探究的学习内容。现今的科学探究内容已经拓展出更大的范围,更为生活化。教师应考虑到幼儿年龄特点、兴趣需要、园所实际,慎重选择教育内容,扎实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1.科学探究主题的普遍性

科学探究的内容要能反映出幼儿周围生活的现象,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因此,在选择科学活动主题时,既要是幼儿喜闻乐见的,又要注意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具有普遍性。例如:大班孩子对恐龙的话题总是乐此不疲,经常聚在一起讨论交流,我们便依此生成了《恐龙世界》科学主题活动。又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幼儿非常喜欢照镜子,不仅能注意观察镜子中自己和同伴的外部形象,而且对不同镜面(如哈哈镜、凹凸镜、放大镜)的成像特点,镜子与光的反射原理都很感兴趣,我们便开展了《我和镜子》系列科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科学探究知识的浅显性

幼儿年龄小,认知能力不高,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他们对科学现象的认识也只是初步的,并不能理解深奥的科学原理,而科学更加注重严谨与准确,传授给幼儿的科学知识必须是真实无误的,必须符合幼儿的发展特点,是浅显易学的。如果其中包含的科学原理比较复杂,教师可以简单地进行阐述,给孩子正确的概念。如:在科学探究活动《神奇的气球》中,将气球放进色拉油油壶,然后将气球嘴套在壶口上吹气,幼儿就会发现被戳破的油壶可以使气球吹大;而未被戳破的油壶无法使气球吹大。活动内容非常有趣,但里面的知识点是关于大气压力,比较晦涩难懂,因此教师将活动重点设定为让幼儿了解在不同状态下气球发生的变化,而对大气压力只是简单进行了介绍,使幼儿易于理解和接受。

3.科学探究活动的阶段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个科学探究内容可以适合大、中、小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同时学习,教师要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分阶段安排内容。如:在《水》的科学活动中,水的基本特征是小班幼儿学习的重点;水的三态是中班幼儿学习的重点;水的沉浮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则是大班幼儿学习的重点。另外,在一些科学现象中,由于包含的科学原理较多,往往一次活动无法向幼儿阐述清楚,我们就可以生成系列科学探索活动,分阶段授教。再如:科学活动《力》,其中就有推力、压力、弹力、浮力、承受力等,每一种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对激发幼儿学科学的热情大有好处。

(二)科学探究活动材料的准备

相比较其他领域,科学探究活动更注重让幼儿了解事物之间关系,强调幼儿亲身参与与操作,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知识经验。因此,提供给幼儿各种操作材料成为科学探究实施的关键,教师在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时,要遵循“三性”:

1.安全性

幼儿年龄小,自我保护意识还不够强,教师提供给幼儿的操作材料尽量做到安全耐用,如果因活动内容需要提供一些较危险的物品,教师也要考虑得周全,在幼儿操作过程中加强安全教育。如:在科学探究活动《快乐的小木匠》中,教师需要幼儿用铁锤和铁钉将木条、木块连接在一起,因为有了教师的不断提醒,孩子在操作中表现得很从容,但个别幼儿还是被木块下面露出的铁钉戳到了手。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铁钉时注意到它的长短和木块厚度的关系,把握得再细致点,防止小意外的发生。

2.准确性

在科学探究中,许多科学结论的得出要受到若干因素的影响,有时缺少一个条件,可能就会使结果发生改变。如:科学探究活动《沉与浮》,教师在操作材料时,就发现水的多少、物品的重量、体积、大小等都会使浮力产生变化,油泥捏成团可以沉进水底,油泥捏成碗(很少很薄)可以浮在水面;小铁盘会因放置水中的方法不同或沉或浮等。因此,教师在准备操作材料时就要亲自实验,围绕活动目标选取准确、适宜的材料,尤其是幼儿初次接触科学现象时,提供的材料更要准确,不模棱两可,避免因提供不当给幼儿造成错误的科学概念。

3.可操作性

幼儿通过亲自实验了解科学现象,得出科学结论,既满足了好奇心与求知欲,又锻炼了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师除了要为幼儿提供数量充足的活动材料外,更要让这些材料方便取放,可操作性强,便于幼儿反复验证,发挥出应有的实效。如:科学探究活动《奇妙的空气》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人手一支蜡烛,请他们将玻璃瓶套在点燃的蜡烛上,从而了解空气与蜡烛熄灭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操作时间仅有短短的几秒(熄灭蜡烛),而教师却花去了大量的时间(点燃蜡烛),显然这样的材料就失去了可操作性。

二、组织好科学探究活动

《指南》在科学探究能力方面要求:表述更加准确清晰、通俗易懂,指出具体的科学探究方法与途径。教师要引导幼儿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做科学"“玩中学”“生活中学”的乐趣。这种探究能力的培养就是探究方法的掌握,闪烁着教师关注幼儿、体验探究的科学教学的智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提问应具有启发性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提问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开放式、递进式、自由式。提问时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营造轻松民主的交流氛围,同时要紧扣活动内容,三种方式任意组合,避免幼儿自由发问,偏离重点。 如:在科学探究活动“抛鸡蛋”中,教师依据各环节提出问题:“将鸡蛋从上向下扔,它会怎么样?”(会碎)“为什么一个鸡蛋碎了,另一个不碎呢?”(有毛巾垫着)“鸡蛋落在这些物品上会怎样?为什么?”(有的会碎,有的不会碎)“平时人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活动中采用了多种提问方式,使幼儿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二)幼儿操作应具有自主性

科学探究活动重在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设想,从而自主学习、发现学习。在这种自主式学习中,教师提供给幼儿丰富的操作材料,设下疑问,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测量、分类、记录等实践操作,认识科学现象,学习科学方法,理解科学道理。如:科学探究活动《沉与浮》中,教师先请幼儿将各种材料放入水中,观察哪些会沉下去?哪些会浮上来?然后再提供各类辅助材料,让幼儿进一步探索沉的东西怎样变浮?浮的东西怎样变沉?幼儿始终带着问题进行操作,寻找答案。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是稍稍引导,绝不过多干涉,让孩子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其中的奥秘,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教学手段应具有多样性

第6篇:幼儿探究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户外游戏;幼儿教学;游戏材料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幼儿要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能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由此可见,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与活动材料、活动环境的互动,对幼儿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新时期的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游戏环境和材料的内涵,创设符合幼儿兴趣特点的游戏环境。

一、创设贴近幼儿日常生活的游戏环境

在幼儿教学中幼儿教师不难发现,幼儿对贴近自己生活的游戏环境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在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的过程中,要充分地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使游戏环境和游戏材料符合幼儿的兴趣特点,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幼儿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都非常喜欢模仿,同时模仿也是他们认识世界、积累经验的重要途径。如,很多幼儿喜欢模仿家长做饭、洗衣服、打电话等动作,在成人看来很幼稚的行为,对于他们来说却是充满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因此,在进行户外游戏教学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开展“过家家”的户外游戏教学,并为幼儿投放相应的游戏操作材料,让幼儿在不断的材料操作中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同时教师投放的材料也应当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让幼儿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提升游戏教学的效率。

二、游戏环境和材料应具有层次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游戏需要在一定的空间之内展开,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教学资源和教学空间的开发。”每个幼儿的年龄、认知能力、学习兴趣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不同幼儿对游戏环境和操作材料的要求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幼师在教学中要着重观察幼儿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并根据幼儿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及时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幼儿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为幼儿创设符合幼儿实际学习情况的游戏环境,对幼儿开展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美术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为幼儿投放不同的活动材料,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3~4岁的幼儿,身体发育还不够成熟,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不能很好地进行自主性操作和探究,因此,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教师应当以引导教学为主,培养幼儿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并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5~6岁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材料操作能力,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独立地进行各项材料的操作,对于这一阶段的幼儿,教师应当给幼儿充足的学习活动时间,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材料进行简单的手工制作。通过这种符合幼儿学习情况和兴趣特点的针对性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幼儿与游戏材料之间的互动。

三、及时地调整更新游戏材料

幼儿在生活中对新奇的东西总是充满强烈的探究欲望,看一看、摸一摸是每个幼儿都使用的探究方式。而户外游戏教学恰好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和探究的天地,幼儿在充满游戏材料的区域活动中尽情探究、创作,在不断地探究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在现阶段的幼儿教学中,很多幼儿园由于资金、人力等原因,对于投放的游戏材料不能够及时调整和更新。导致游戏材料陈旧、单一,不能有效地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不利于幼儿综合能力的提升,达不到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区域材料投放的过程中,要注重区域材料的更新,避免区域活动材料的单一、陈旧。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在进行户外游戏教学时幼儿对各种材料的损耗非常大,如果在教学中仅仅依靠教师和幼儿园进行材料的搜集和投放,很难对游戏材料进行及时的更新。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中积极地发动幼儿将自己淘汰的玩具、家中的纸盒、纸板等物品带到课堂中,一个幼儿不喜欢的旧玩具,对于另一个幼儿就是一个新的玩具。通过这种全新的材料投放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更新调整户外游戏中的游戏材料,还能够通过幼儿自身收集活动材料,加强幼儿和材料之间的互动,有效地提升户外游戏的有效性。

总之,在幼儿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的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因此,广大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地在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的方法,通过为幼儿投放符合幼儿兴趣特点的游戏材料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在不断地材料操作中提升自身的邮侄脑能力。

参考文献:

第7篇:幼儿探究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区角活动;三化教学法;合作学习;自主活动

区角活动作为当前幼儿园主要的教育活动形式之一,在幼儿园一日保教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区角活动自身存在的特点以及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设计并组织合理的教学活动则成为每一位幼儿园教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从某种角度分析,区角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是没有约束或规则的,只要教师与幼儿能共同完成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促进和引导作用的活动就可以。从这个角度讲,幼儿教师的自主性得到了有力保障,非常有利于其进行相关教育活动。可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讲,则使得幼儿教师面临着非常大的困惑与疑虑,由于缺乏详尽的规则和要求,许多幼儿教师在面对区角活动时,显得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往往是在“宽”与“严”,“放手”与“高控”之间摇摆,很难把握好组织区角活动的管控力度与范围。三化教学法作为一种区角活动的实施方法与策略,可以为幼儿教师提供相应的参考与借鉴。这种方法以“自主化、合作化、探究化”作为开展区角活动的核心原则与要求,并不限制具体的组织形式与内容,让幼儿教师拥有了可以依赖的弹性工具,更好地设计、组织区角活动。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种操作范式与规则。

一、突出自主化设计

幼儿是区角活动实施的最终落脚点,所有的活动内容与形式都应当围绕幼儿的发展特点与兴趣需要为核心,有序展开。从创立伊始,区角活动就将“自由或者自主”作为主要特征之一,并希望以此来确保幼儿在其中的独立地位与权利。幼儿教师在设计区角活动时则应当谨记这一原则,突出幼儿的自主地位,每次区角活动的设计都应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协商,并最终确定的。幼儿在区角活动中既是规则的制定者,又是规则的执行者,而教师扮演的角色则是参与者、倾听者、观察者、引导者,教师一定要避免“裁判或者导演”的角色。比如,在“娃娃家”这个区域中,教师可以在每天的活动时间组织有兴趣的幼儿进入其中,提供几个预设的主题,然后与幼儿分享并讨论,最终确定主题及具体内容。如果没有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则可以由幼儿集体商讨,选择新的主题。在角色分配、道具准备、规则制订等方面,教师可以提供建议,但是不能替代幼儿作出决定,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阶段和行为特点,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逐渐淡出,减少影响的原则。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相信幼儿的智慧与能力,提供自主活动的环境与条件,是实现自主化区角活动的关键。

二、强调合作化过程

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同伴交往,可以为幼儿提供彼此模仿学习与交流互动的机会,

并共同确定互相交往的规则与要求,使得彼此间的情感、思维、行为得以互相影响,共同进步。区角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个模拟的社会生活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幼儿有充足的机会去体验各种主题活动中的角色,逐步获得“角色转变”的能力,学会模仿学习,学会换位思考,了解社会生活内容,掌握同伴交往规则。教师在设计与组织区角活动时,则需要有意识地创造合作化活动的机会和环境。引导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集体成员互动交流,既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也是教育技能的体现。比如,在结构游戏中,教师则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大型建筑物的构建活动,将平行游戏过渡到规则游戏之中,发挥每一位幼儿的积极性,实现分工协作,密切配合。这种形式可以通过角色互换,翻新种类与花样,让幼儿在多次类似的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自主化努力,制定在其内部行之有效的规则,完成合作活动。

三、巩固探究化结果

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各种体验、模仿与探究活动获得的。作为幼儿主动学习的方式,探究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强化其思维认知,锻炼其动手能力。从被动体验到主动探究,对于幼儿来讲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转变过程,教师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和培

养。区角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各种探究与发现的机会,通过“植物角”或者“自然角”“科学角”等形式的区域,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究活动,并制定较为详细的探究方案,并将探究结果与其他同伴进行分享与交流。这种探究活动可以通过主题的形式,以学期为单位持续开展。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巩固幼儿的探究结果。

区角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为幼儿教师提供了一个非常自由、

宽松且充满创造机会的教育环境,通过三化原则的理解和践行,

可以为其提供一项较为有效而实用的教学工具,促进教育活动健康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第8篇:幼儿探究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生本理念;幼儿教育;教学策略

在职校幼儿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生为本,根据幼儿专业的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教师要熟悉中职幼儿专业学生的现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

一、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情况的分析,针对学生情况制定教学策略

1.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情况的分析

在职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在幼儿专业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情况的分析。教师要积极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了解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程度以及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另外教师要掌握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等基本能力,教师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育理论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结合,确定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标。

2.教师要分析学生,选择教学策略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指导,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际才能,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能够在思维相对活跃的基础上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选择不同的组织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究。如:职校的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课堂纪律以及课堂的参与度都不是很好,那么,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首先就要提高学生对幼儿专业教育的兴趣,寻找学生的兴趣增长点。

二、根据幼儿教育的特点选择教育教学策略,使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幼儿

1.根据幼儿教育的特点选择教育教学策略

职校幼儿专业的教育要本着幼儿的特点进行教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幼儿教育的特点。职校幼儿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以后大部分要走向社会进入工作岗位,因此,幼儿专业的学生掌握幼儿的特点对于将来更好地适应工作非常重要。教师要以将学生培养成适合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为教学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幼儿教育的特点选择教学策略。教师要注重幼儿专业教学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职业技能。

2.激发幼儿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积极提升自身能力

在职校幼儿教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中来。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利用多种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提升自己的能力。如:教师可以针对幼儿园的工作特点,让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开展一些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通过集体比赛、个性展示等不同形式的活动了解幼儿专业教育的特点,拓宽自身的视野和思维。

三、多媒体课件辅助幼儿教育教学,有效帮助学生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1.多媒体课件辅助幼儿教育教学,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一些职校学生尽管选择了幼儿教育进行学习,但是,并不是说这些学生都愿意主动探究幼儿教育的方法,能够主动锻炼自己形成幼儿教育的能力。如果单凭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难免感觉到枯燥。而多媒体课件的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积极拓展专业技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中。

2.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

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前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利用课前针对本班特点制作的多媒体展示教学的重点、难点。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因势利导、就地取材,探索拓宽课堂教学深度的新思路,让学生都能具备相应的幼儿教育能力。

四、合作探究,学会分享

1.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提升幼儿教育专业能力

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能够学会合作与分享。幼儿教育教学要让学生具备合作与分享的能力,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中充分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首先,教师要注重心理环境的创设,在本班建立一种轻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不同能力以及性格特点将学生分成合适的小组,并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2.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场景中进行情景模拟

幼儿教育面向的是幼儿,幼儿专业学生毕业以后要走进幼儿园担任幼儿教师,因此,职校幼儿教育教师要构建各种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幼儿园的场景中进行情景模拟。如:教师设计幼儿喜欢进行的一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幼儿的兴趣点,掌握和幼儿相处的方法。

总之,生本理念下的职校幼儿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针对学生已经具备的幼儿教育技能制定教学策略。同时,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在整体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个别教育,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在教学过程中获取自身独特的职业技能,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第9篇:幼儿探究的特点范文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探索者,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显得尤其重要。幼儿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观察、操作、讨论等,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究习惯,让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活动,从而培养和发展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一、保护好奇心,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

好问是人的天性,幼儿是提问题的专家,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会引起注意而感到好奇,充满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幼儿看到落叶就会问:为什么树叶会掉下来? 听到汽车的喇叭声就会想:为什么汽车会叫?看到乌龟一动不动就会说:它们为什么要冬眠等。下雪了,幼儿会伸出手接住雪花想观察雪花的形状,看到路上有水坑会上前故意踩一脚,看到蚂蚁搬家会静静地观察很长时间……好奇心可以给幼儿探索新知识的动力,是将来创造的种子。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幼儿的好奇心,对于幼儿提出的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我们要充满耐心和爱心加以回答,不要流露出厌烦之意和不快之情。哪怕幼儿提出的问题我们一时回答不了,也决不能匆匆敷衍了事,更不能责备孩子多嘴,以免扼杀孩子的好奇心,我们要想方设法解决孩子的为什么,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幼儿的好奇心如果得不到引导,那就会自生自灭。因此,我们应做有心人,收集大量能引起幼儿好奇心的物质材料,让幼儿不断接触新玩意。摸一摸、看一看、碰一碰,提出问题,这就是一个引导幼儿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一定要给出答案,只需要正确引导孩子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孩子们通过观察探索,不断地对不同事物产生新奇感,这种积累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也为幼儿具有科学探究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营造探究氛围,培养幼儿科学探究习惯

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对幼儿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为幼儿提供科学探究的材料,营造科学探究的氛围,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培养良好的探究习惯。而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游戏是孩子学习的基本形式,孩子们乐于参与游戏。感知游戏、排列游戏、分类游戏、实验游戏、棋类游戏等都可以引导幼儿积极探索,培养探究习惯。孩子们通过各种游戏内容,试一试、做一做、玩一玩,发现各类不同的现象,获得全面的科学知识。我们要营造轻松快乐的探究氛围,让幼儿积极参与探究。比如教师与幼儿举行“一对多”挑战、比赛的方式跟孩子们互动,引导孩子在比赛竞争中探究奥秘。在游戏“吹泡泡”中,幼儿通过观察泡泡的飘动情况,知道空气流动的特点。在进行科学游戏“形状配对鸡蛋”中,根据一半的形状、颜色去找另一半鸡蛋,合在一起成为一只鸡蛋。玩小型益智棋游戏,享受你追我赶的同时,又努力地探索怎样能巧妙地取胜。

在游戏中,不但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而且使幼儿愿意参与游戏,积极探究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就能够让幼儿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三、多途径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1.在科学集体教学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幼儿园开展五大领域教学,科学领域无疑是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也特别要注意科学集体教学的有效性,除了认真研究教材和分析幼儿的认知水平外,应十分重视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供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教师则成为孩子们科学探究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如教学《溶解》这一课时,教师事先准备各种各样的材料:水、杯子、面粉、盐、糖、洗衣粉、洗发水、黄沙、小石子等,教师抛出问题:这些物品在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之后让幼儿分组操作,孩子们通过亲自实验、观察、比较,知道了哪些物品在水中消失了,哪些物品无法在水中消失,此时教师趁机解释溶解的含义就水到渠成了,孩子们在自主操作和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了有关溶解的科学知识,主动地寻找其它物品进行实验,判断是否溶解,为进一步了解溶解的相关知识打下了基础。又如认识各种各样的树叶,教师发动幼儿、家长收集各种各样的树叶,在课堂上,教师启发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比一比,甚至用放大镜照一照叶脉,再组织幼儿将探究到的树叶的特点进行交流验证,对树叶的颜色、形状、厚薄、叶脉的特点等方面进行梳理,幼儿学习兴趣极增,想不到大自然中的树叶竟如此神奇,孩子们有了课堂上的初步探究后,课后主动地去收集、观察各种树叶,探究其中的奥秘。

科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重视幼儿自身的活动,给孩子思考、操作的空间,强调幼儿在活动中自主发现、自主学习,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日常生活也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如吃玉米棒时引导幼儿观察玉米粒排列有什么规律。幼儿自主到保温桶前取水时提醒幼儿怎样控制水龙头不让水溅到地板上。户外活动时,带孩子赤脚在鹅卵石上、水泥路上、青石板上走一走,为什么脚底的感觉不一样。春天,带领幼儿观赏校园里的桃花,观察桃花的花瓣有什么特点,桃树是先开花还是先长叶,启发幼儿观察自然,研究自然。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随机性的教育,教师要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如看到蚂蚁搬苍蝇,教师就和孩子一起观察。下雪了,和孩子们一起玩雪,看到饲养的小动物吃得少了,提醒幼儿为什么。教师抓住一切机会,引导幼儿去关注周围的世界,适当提出一些问题让幼儿去思考去研究,帮助幼儿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3.在自然角的养殖过程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种植和饲养是幼儿 学科学的一项实践活动,是幼儿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在班级阳台、走廊上安放桌子或放置分层木架,收集、养殖动植物,有秩序地布置在上面,供幼儿观察、探索和学习。

自然角中可以放置的内容有很多,比如动物可以有:漂亮的金鱼,生命力强的乌龟,鸣叫的小鸟,昆虫盒里的蚂蚁等等;也可以放各式各样的植物:仙人掌、水仙、吊兰等盆栽,还可以在密封的培养皿里培养一些无毒无害的微生物,方便孩子们进行观察。教师每天给孩子们适当的时间段,让孩子们观察自然角里发生的变化。

在动物方面,顾及到孩子们的年龄、能力上的限制,饲养的动物主要以小、温顺、适应力较强的动物为主。水生陆生,水陆两栖,飞行类的小动物都尽量涉及到,以便孩子们全面地进行探究学习。植物方面,幼儿在尝试中学会将同类植物放在不同环境里,观察生长状态,从而得出种植物较好的方法。

自然角显然是一个微型的自然界,虽然只有方寸之地,却不乏自然界中的生机和活力。教师与孩子们在自然角频繁互动,最终使孩子们产生正确共识,达到科学探究目的,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

4.在区角活动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在幼儿园,区角活动也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形式。科学性区角是幼儿开展科学实践探索活动的一个重要阵地。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进入相对独立的空间里操作、摆弄教师事先投放的材料,教师适时适度地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分类、推理、判断,感知事物的变化和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主动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培养和提高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如为了让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水果,在科学区角中投放多种实物水果,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切一切、品一品,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水果的不同形状、颜色、滋味、种子。在区角中我们还可以让幼儿进行水果拼盘,幼儿独立或合作完成,整个过程也是幼儿积极思维的过程,其间需要幼儿不断地调整拼盘,保证拼盘美观、水果合理搭配,促进孩子积极主动地操作,也培养了幼儿审美和创新能力。在科探区,我们可以更多地让幼儿进行科学小实验,如“沉浮实验”,提供水、脸盆、积木、铁钉、乒乓球、泡沫等多种材料,让幼儿自主玩耍,幼儿在一次次的实验后初步得出判断:什么样的物体沉入水中,什么样的物体浮在水面。又如教师投放电线、电池、小灯泡,让幼儿玩一玩、试一试,探索出小灯泡如何才能发亮。当然,科学小实验有很多,磁铁、镜子、传声筒等都是实验的好材料。科学区角活动不仅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还能激发幼儿不断的探索能力。

总而言之,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创造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和发展幼儿科学探究能力是我们的一大目标,我们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多途径多形式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为幼儿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张俊. 《幼儿园科学教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