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外资银行发展情况范文

外资银行发展情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外资银行发展情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外资银行发展情况

第1篇:外资银行发展情况范文

关键词:外资银行;风险管理;市场经济;信用风险

如今,在华的外资企业已达数百家,资产总额超过了一千亿,因此研究外资银行的金融体系,对防范外资银行的资金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外资银行在我国经济中扮演的角色也越发的重要,在这个大背景下,针对外资银行业务拓展所带来的风险,通过长期的实践给出相应的对策,是我国相关管理人员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外资银行在中国投资的特点

(一)经营局面初步形成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投资的模式基本已经形成,也逐渐纳入我国市场经济之中。外资银行的优势在于拥有服务专业化,资金充裕,海外优势显著,因此深受我国企业尤其是拓展海外业务的企业的青睐,甚至成为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在这个情况下,外资银行也纷纷加快渗透的力度,开拓许多符合我国市场经济政策的业务,同时迅猛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需要引起相关管理人员的注意。

(二)拓展业务的主要趋势

外资银行都设立了专业的信息分析部门,因此才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我国市场的动态,拓展业务的趋势也多是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前景为依据的,因此外资银行具有与时俱进的优势,并且在我国的客户群体已经初具规模,开展了各种理财产品与投资咨询服务,在这个基础上,拓展其他领域的业务也是外资银行的一个战略目标,目前,大部分外资银行都采取了混业经营的模式,业务范畴涵盖了企业与投资银行、个人银行、私人银行等,并且通过参股等形式间接参与到中国的融资租赁、债券等业务当中。

(三)主要的经营理念

外资银行的经营理念是以强大的数据支撑和风险偏好为发展依据的,比如在进行投资之前,外资银行会有一个长期的市场调研环节,能够有效的预防投资中的风险,并且根据我国市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投资战略,从而达到比较好的投资收益效果,给外资银行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同时,外资银行的责任制的划分也比较成熟,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职权与责任的划分具有合理的结构设计,这主要依靠强化管理部门的具体工作,在部门与部门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在沟通之中达到共识,从而提高外资银行的工作效率和制度措施等运行的传导效率。[2]此外,以资金流向为目标的费用管理模式也是外资银行能够在中国环境迅速扎根的重要原因,资金是一个企业发展的血液,以资金为投资导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投资的可操作性,增加外资银行的经济效益。[3]

二、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主要风险

(一)监管风险

由于引入外资银行的历史比较短,起步比较晚,因此相比国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我国在外资银行的管理经验上还不够成熟。尽管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的管理措施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监管方面,我国对外资银行的风险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漏洞,监管不到位、监管制度不健全等的现象存在。另一方面,鉴于我国的监管与国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也使得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外资银行面临着来自母国和中国本土的双重监管要求。

(二)信用风险

中国的征信体系比较脆弱,中国境内的大部分企业都达不到外资银行所需要的信用标准。因此中国市场信用程度较低或缺乏透明性一直是困扰外资银行拓展业务的主要阻碍。在这个背景下,甚至影响到外资银行的投入力度,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征信水平低下导致外资银行评价制度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为了适应我国的市场,某些外资银行降低了贷款的资信标准,从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的信用制度的建立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这些影响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征信体系衰微,信息不够透明,甚至会产生非法的交易,影响我国建立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4]

(三)声誉风险

导致声誉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市场的特殊性,银行业务开展的基础是中国市场的信誉制度,银行信贷需要对借贷人的资金运转情况有一定的评价,如果这个环节的工作出现问题,就会让整个银行借贷的链条崩塌,给外资银行造成一定的损失。操作人员的疏漏也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并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问题,进而严重影响该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发展。

(四)操作风险

由于我国的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因此会导致外资银行在华投资的操作风险。具体表现为商业诈骗、管理机制失效,从而给外资银行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给外资银行拓展业务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当代外资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信贷业务管理构架

信贷业务管理构架的形成,依靠相关管理部门的组织建设。首先要从信贷业务管理的构架入手,健全管理制度,对信贷业务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包括前期的筛选客户,中期的授权部门的审批与后台的审核阶段都进行严格的把控管理,争取在信贷的各个阶段都做到万无一失。这要求外资银行企业根据我国的市场经济的战略目标和自身状况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计划,积极把自身业务纳入我国发展目标之中,才能达到外资银行与中国市场机制的和谐发展,有效的增强外资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5]另一方面,采取有效制衡的审批机制也能建立符合银行发展目标的业务管理,通过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应的发展版块,迅速的拓展业务范围,并且建立强而有力的资金审核力度,通过引入我国的监督机制,形成双重监督制度,有利于外资银行规避市场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

(二)健全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外资银行机构下设的风险管理部门从一定程度上讲隶属于所辖分支行,风险管理部门需要听从上级的领导,并且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也需要兼顾到外资银行投资的总体目标,因此在开展风险管理工作时,容易受到一些限制,从而影响到外资银行开展风险回避工作,从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外资银行的结构性风险。如何提高外资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需要有关的风险管理部门提高自身的能力,做到管控独立、反应迅速,合理掌控风险容忍度,做到风险把控与投资收益的平衡目标,这主要依靠对外资银行下设的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进行调整,加强外资银行管理部门的风险管理能力,从而解决由于外资银行内部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导致的市场风险。增强外资银行整体的抗风险能力。

(三)建立风险管理的监控体系

建立风险管理的监控体系,风险管理需要通过具体的架构、政策制度来实施并由审计从旁监督,建立和完善独立董事,外部监事制度,充分发挥内外部审计的监督检测作用,及时对决策层和高管层在资本管理和计量等方面的管理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对银行的全面风险情况作出判断和决策,只有这样才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外资银行回避风险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鉴于外资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做好外资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将直接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因此通过深入的实践,研究外资银行面对我国市场是风险管理的对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银监会上海监管局课题组.中外资银行授信风险管理比较研究[J].上海金融,2015,02:51-54.

[2]郑瑜.外资参股国内银行效应与风险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

[3]李家莉.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对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4]甘帅莹.中、外资银行风险管理制度比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0.

第2篇:外资银行发展情况范文

关键词:个人理财产品 外资银行 产品营销 营销策略

自我国加入WTO,外资银行不断入驻我国,外资银行在华个人理财产品受到居民的喜爱。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等多家被卷入“理财门”,亏损比较严重,出现信用危机,外资银行急需开发适当的营销策略,来适应市场环境,扬长避短。

一、外资银行在华个人理财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与优势

(一)出现信用危机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居民在选择个人理财产品的时候往往偏向于外资银行,认为外资银行更加专业、经验丰富,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外众多银行破产倒闭,我国居民对外资银行的信心受损,加之随后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以及东亚银行等外资银行系被集体投诉,众多外资银行个人理财出现亏损的现象使得外资银行理财产品受到大众的质疑,外资银行出现很强的信用危机。

(二)理财产品集中于风险品种

外资银行被爆出现零收益及亏损的现象,金融危机出现是其部分原因,但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外资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主要集中于风险性比较高的品种,产品组合设置不够合理,过分的追求高收益,没有注意风险的规避。外资银行理财产品主要是投资于国际,相较于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这样就使得外资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风险比较高,产品收益性更加不确定,受国际资本影响比较大。

(三)品牌优势比较突出

外资银行在我国走的是贵族路线,由于其网点的限制,外资银行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主要为这些城市富有的人提供理财服务,理财门槛比较高,不为一般百姓服务,外资银行往往为这些小部分客户提供尊贵服务,而国内银行是面对大众的,服务往往比较普通,相对来说外资银行对这些富裕人群树立品牌意识,注重背后的品牌理念,外资银行对细节要求比较高,处处体现自身高端的理念,让客户得到最好的服务,而外资银行在我国网点比较少,另一方面更显得好事物是稀少的,增加大众心中外资银行是高端的理念。

(四)外资银行企业文化优秀

一个企业能否长久发展与其企业文化有着很大的影响,外资银行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能够长盛不衰,与其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分不开的,外资银行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各个子公司都传承者自己银行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影响着每位员工,无形中增加了银行职工对银行的忠诚度。

二、外资银行在华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

(一)产品市场营销策略

市场竞争逐渐激烈,只有满足顾客需求的企业才能得到发展,外资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要想被我国居民接受,就应该不同的顾客提供不同的理财产品,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资产状况、生命周期以及客户偏好,为客户选择适合的个人理财产品,一般来说属于高额财富初期阶段的客户比较偏向于进行激进投资,而处于成长阶段的客户比较注重财富的保值与增值,而处于稳定期的客户偏向于财富的收益情况与自身风险承受相匹配,外资银行可以根基客户的具体情况进行产品配置,选择适合客户需求的个人理财产品,这样才能满足客户需求,促进外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中国的发展。

(二)渠道营销策略

外资银行在我国普遍存在营业网点比较少的状况,而我国商业银行则拥有众多的网点,相比来说处于不利地位,所以外资银行应该多开展其他渠道。一方面,外资银行可以在我国适当的加建营业网点;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外资银行可以推广网上银行以及手机银行等方式为客户服务,随时以电话、短信、邮件的方式将顾客理财产品的状况告知顾客,通过视频、语音、电话等方式与顾客进行沟通,满足客户要求。

(三)客户开发营销策略

外资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的关键是在我国开发更多的个人理财客户,所以客户开发是非常关键的,首先,外资银行可以采取电话营销的方式开发新客户,根据客户需求通过电话方式与之沟通,让其了解银行理财产品;其次,可以通过各种会展寻找新客户,会展上可以获得大量的潜在客户信息,还可以与潜在客户面对面的交谈,同时也起到宣传作用;最后,银行还可以通过现有的客户挖掘其身边的潜在客户,为银行推荐客户给予一定的激励,促使更多的客户购买银行个人理财产品。

(四)服务营销策略

现在社会顾客通常要求比较高的服务,服务也是品牌质量的一种体现,外资银行为了在我国更好的进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应该提供更好的服务,银行应该注重顾客忠诚度与满意度的建设,根据客户的不同提供个性化服务,对客户跟踪服务;同时加强外资银行的品牌建设,增加客户的认可与满意度,赢得客户的认可。

三、总结

总体来说,外资银行入驻我国时间不久,被中国居民接受程度不高,又由于2008年进入危机,外资银行关于个人理财产品又出现诸多问题,外资银行在我国进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是面临着很多困难的。外资银行应该根据市场状况的变化调整在华营销策略,开发新客户、寻找其他营销渠道、提高顾客服务等营销策略,增加外资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在我国的市场占有率,促进外资银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毕克贵,王雄.外资银行在华理财业务营销策略——以花旗银行大连分行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10(11)

第3篇:外资银行发展情况范文

    【关键词】外资银行 银行监管 对策

    一、对外资银行实施监管的意义

    银行监管,是经济金融监管的一个分支,是由中央银行、银行监督委员会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有关机构,代表社会公众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施监督管理的行为。

    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其能否稳健运行关系该国的经济、政治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银行监管受到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普遍重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纷纷根据本国银行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对本国范围内的银行实行严格的监管。这里当然也包括该国境内的外资银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界限越见模糊,外资银行大量存在于各国金融领域,它的高速发展给该国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各国不得不加强对它的监管置于重要位置。但截至目前,理论界尚未形成完备的外资银行监管理论体系。各国的外资银行监管实践仍依靠原有监管理论体系的指导。对此,作者认为,外资银行本是银行,对其监管的区别主要来自各国实际情况的不同,而监管理论对它是完全适用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尚属发展中国家,对发展迅速、影响日益扩大的外资银行实行审慎的监管,能维护国家经济稳定,保证国家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7年10月,我国已有外资独资银行20家;中外合资银行3家;另有72家外国银行设立了130家分行,191家外国银行设立了241家代表处。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批准汇丰、渣打、花旗等21家外资银行将在华分行改制为法人银行。(注:法人银行在业务范围、税收等方面享有优惠。外资银行随时可转为法人银行。)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现已具有相当规模。

    (二)外资银行的发展特点

    1.外资银行经营范围、业务范围不断扩大。2006年12月11日,我国对外资银行实行全面的国民待遇,外资银行不再受到行业和地域限制。外资银行发展进入加速阶段。依托成熟的市场营销策略,外资银行经营范围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逐步加强。

    2.外资银行资产质量、盈利能力逐年提高。随着外资银行逐步熟悉我国市场规则,其经营状况日趋稳定,市场份额逐步恢复,盈利能力稳步提高,资产总额持续增加,仅2002年至2004年就从3330.5亿元增至5159.95亿元,占我国银行业资产的1.8%。

    3.参股中资银行速度加快。在《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的指引下,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速度不断加快。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一是出于对长期经营战略的思考;二是希望借中资银行不受政策限制和网点设置完善之利,绕开各类限制,快速进入零售市场。如花旗银行和浦发行联手推出的花旗参与管理和技术合作的双币种信用卡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论文出处(作者):

    三、我国外资银行监管中的问题

    (一)监管法规不健全

    监管的有效性依赖于监管的法制化,而我国的金融立法严重滞后。引进外资银行已近20年,却无一部约束外资银行的专门法律。这使外资银行有机会利用法律漏洞规避监管,严重影响了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效力。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弥补了这些漏洞,但相关法规的健全工作远未完成。

    (二)监管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还停留在传统“经验式”管理阶段。主要实行报送稽核。监管部门对各外资银行报送的报表、材料进行全面分析,以确认其经营的合规性。而对于外资银行运营的风险性监管上处于空白状态。

    (三)监管资源严重不足

    由于外资银行的开放性比较强,对其的监管需要高质量的资源。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的监管在资源方面相对缺乏。包括监管人员、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不足。在监管人员方面,表现为量不足、质不高。尚未建立完善的认证制度和后续教育系统。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缺乏灵敏、准确、高效的监管信息系统。在监管信息流程上,表现为低效率性。金融监管当局与相关机构缺乏信息交流。

    (四)缺乏与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

    当今世界金融体系间的跨国联系不断加大,仅在某一国范围内考察金融监管问题已不能满足金融监管的需要。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要加强与各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以协调监管措施,降低共同面临风险。而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再这一方面尚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四、对改进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的建议

    (一)健全监管法制

    要加强外资银行监管,我国就必须结合本国实际,参照国际公认的准则(如巴塞尔协议),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监管法律,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资银行法。从法制角度,规范外资银行的行为,授予监管机构足够的权利,为监管工作提供基础条件。

    (二)多元化监管方法和手段

    当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管的手段单一,落后,主要是现场与非现场监管,而且两者缺乏衔接。因此,必须使监管手段多元化,由行政监管手段向经济性、法律性监管手段转变,充分实施现场与非现场监管、外部审计、审慎监管会议、三方会议等多样化监管手段。

    (三)健全风险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多停留在合规性监管层面,而忽视了风险性监管。我国应根据巴塞尔协议的有关标准,制定严格、周密的风险监管体系,将外资银行的经营风险纳入监管,保证全面、客观、合理的实施监管。

    (四)建立监管人才培养和认证机制

    加强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要依赖大量专门人才,监管当局应主导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认证体系。可邀请高校等研究机构参与其中,确保培养认证机制的专业性。

    (五)加强信息交流,与各国监管机构坚强合作

    为了应对各国金融体系相互联系不断加强的现状,我国监管当局应主动同各国监管机构建立长期、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机制。以协调各国监管手段,降低共同面临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程芳,李仲明.银行业全面开放下外资银行的监管问题[j].甘肃金融,2007,(6).

    [2]耿明英.对在华外资银行不同商业存在形式下的监管探讨[j].武汉金融,2008,(4).

    [3]邓静.如何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6,(10).

第4篇:外资银行发展情况范文

外资银行经营状况与风险表现

(一)总体经营情况平稳

截至2003年8月末,外国银行在华共设立187家营业性机构,其中外国银行分行154家,下设支行10家;外资法人机构16家,分支行及附属机构7家。设立外国银行分支行前5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香港44家、日本20家、法国17家、美国15家和新加坡12家;设立分支行最多的前3家银行分别是:汇丰银行10家、东亚银行10家和渣打银行8家。

截至2003年8月末,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437.36亿美元,比2002年末增长11.7%,其中各项贷款为203.77亿美元。负债总额为391.11亿美元,比2002年末增长11.9%,其中存款总额为119.96亿美元。2002年度,外资银行实现利润1.84亿美元,2003年1—8月实现利润1.76亿美元。截至2003年8月末,外资银行不良资产率为4.67%,比2002年末下降了1.84个百分点。

截至2003年8月末,73家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其人民币资产总额为599.32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10.4%,其中各项贷款为 394.78亿元。负债总额为506.56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7.5%,其中存款总额为289.06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49.8%;借人同业为128.69亿元。2003年1—8月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实现利润3.44亿元。

(二)部分风险领域值得关注

总体来说,外资银行运营平稳,内部管理相对完善,资产质量较好,风险水平较低。但不同外资金融机构间风险状况不均衡,部分机构和业务领域的风险比较突出,表现为:

一是部分银行不良资产比率较高。监管数据显示,部分外资银行在华分行或附属机构不良资产比率远远高于其母行全球并表数据,也高于同地区、同等经营背景的其他外资银行。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资产规模小,单笔业务占比较大;业务大幅收缩,收回优质资产而持有不良资产;过度集中于房地产等高风险行业。此外,贷款疏于管理、资产保全不力也是资产质量较差的重要原因。

二是部分银行账面亏损或盈利存在水分。2002年,部分外资银行亏损严重,主要原因是计提了大额贷款损失准备金。由于以往法规中没有对外资银行准备金计提方式作出要求,许多外国银行分行的准备金由其总行统一计提。2002年4月颁布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明确了外国银行分行必须在境内计提专项准备金,并对计提标准作了规定,对外资银行的盈利状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减轻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外资银行获准在2005年底前达到该项要求。这样一来,许多外资银行可能要牺牲今后几年的盈利抵补以往盈利中的水分。由于准备金支出的累积影响,部分外资银行的资本/营运资金出现不足,出资有名无实。

三是操作风险有所增加。外资银行母行大都制定有相对成熟或完善的制度,但部分银行对境外分行疏于管理,容易滋生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在:个别机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落实,无法做到岗位合理分工和制约,不能形成有效的职责分离;没

有严格执行内部规定,违反操作流程;安全管理存在隐患;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不够,对操作风险监控不力等。

四是流动性总体情况良好,人民币流动性需求压力增大。外资银行流动性总体情况较好,但存在部分外资银行因外币流动性比率低于监管标准受到处罚的情况。相对而言,外资银行人民币流动性存在压力。大部分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主要将人民币同业借款及承诺作为支持负债流动性的来源和流动性应急措施,对资金来源的依赖性强,容易受到市场及政策环境变化的影响。

五是外资法人机构风险突出。受业务范围的限制,加上客户基础薄弱,外资法人机构的风险水平相对较高。而内部治理结构问题也一直制约外资法人机构的进一步发展。部分外资独资银行为家族控股,决策机制不透明,不能对银行实施有效管理,导致机构关联交易现象严重,承担了过度风险。截至2003年 8月,外资法人机构的不良资产率为15.4%,比外国银行分行高出11.3个百分点。由于经营状况较差,部分机构业务已近停滞,还有部分机构提出退出市场或重组意向。

六是部分地区风险水平较高。在一些地区,外资银行的客户以较早来华投资的劳动密集型外资为主,随着经营条件的改变,部分经营不善的企业客户拖累了银行贷款质量,并最终损害了银行的盈利能力。此外,许多外资银行还在过热时期参与了对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机构的拆借活动,蒙受了较大损失。虽然大部分银行依据谨慎原则计提了充足的准备金,也从此认识到了市场的投资风险,但由此而形成的亏损和资产质量问题仍是一个巨大的包袱。

外资银行发展使银行监管面临新挑战

作为中国监管当局的对外门户,外资银行监管工作始终坚持向国际先进银行监管理念和监管最佳实践靠拢,并与母国监管当局一起为外资银行的审慎和持续经营作出了努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外资监管形成了以非现场监测、现场检查和综合监管为主的监管方式,完善了以市场准人、运营监管和市场退出为主的监管,并逐步建立了以风险为本的持续性审慎监管框架。但随着国际金融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和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在华经营条件不断放宽,业务发展势头迅猛,外资银行监管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

(一)全面开放对市场准人和审慎监管形成压力。根据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金融开放步骤,我国不断放宽对外资银行经营地域、客户对象和业务范围的限制,至2006年还将实现完全的国民待遇。在全面开放的格局下,监管当局既要坚持依法履行承 。诺、取消对外资银行的各种非审慎性限制,又要准确地甄别出经营不稳健或潜在风险较大的机构,拒绝其进入市场或限制其市场参与程度,降低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这对监管当局加强市场准人管理和审慎监管形成压力。

(二)业务创新的加快要求改变监管滞后局面。近年来,外资银行紧随国际金融服务业发展趋势,积极、主动地推出新型理财服务、网上银行和金融衍生产品等创新业务。目前,有12家外资银行获准开办网上银行业务,5家外资银行获准开办合格境外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托管业务。与银行业务蓬勃发展形成对比,监管当局对新业务监管的通常滞后于银行业务创新的步伐。外资银行业务创新的加快检验着监管当局的快速反应能力和跟进速度。

(三)管理模式的发展质疑传统的属地监管方式。随着跨国银行和银行集团规模的不断壮大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快,银行业务发展呈现出全球化趋势,业务联动性增强,风险传播也更为迅速。如果不能与母国监管当局就业务监管和信息交流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仅依靠东道国监管当局实施属地监管,无异于管中窥豹,无法正确、完整地评价外资银行经营与风险状况。即使在国内,部分外资银行也逐渐呈现前后台管理职能在地域上分离、风险集中的趋势。这一管理模式的变化给监管当局分支机构各自履行属地监管职责的模式敲响了警钟,加强监管部门合作的必要性日益凸显。

(四)外资银行经营策略调整影响监管部门的资源配置。从近两年的发展情况看,外资银行在华机构布局逐渐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对重点城市的关注明显增强,积极提交准人申请或增加业务拓展资源,争夺优质客户;二是与中资银行加强在同业借款协议和清算系统共享方面的合作交流,弥补营业网点不足的缺陷。外资银行在业务发展上扬长避短,将促使中外资银行在经济发达城市的竞争升级,竞争的业务领域将集中在中间业务和个人银行业务,争夺的客户则主要是优质大型企业和高收人阶层。外资银行经营策略的调整使监管部门面对调整资源配置以保证监管充分性和有效性的问题。

(五)风险日益复杂对风险监管技术提出挑战。为满足不同客户的风险偏好或使产品更具竞争力,许多外资银行将不同产品重新组合形成新的业务品种。这些业务产品混合了不同性质的风险,业务流程极其复杂。与此相应,外资银行风险管理技术也更加复杂化。这些业务活跃的银行普遍采用了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利用模型量化风险,并通过分配资本控制风险,使风险管理更具操作性和针对性。上述特点使监管当局评估外资银行风险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更加困难。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也推荐实施《新资本协议》,要求银行和监管者提高风险敏感度,改善风险计量方法,并通过监管者检查和促进信息披露对银行需维持的资本水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进行监督。这对监管当局迅速提高风险监管能力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加强外资银行监管工作的思路

银监会的成立,为独立履行监管职责,集中监管力量实施审慎监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银监会将通过更新监管理念、提高监管技术、完善监管方式,对各类银行业机构实施专业化的监管,更好地为金融稳定和金融创新服务。在改善总体监管水平的框架下,外资银行监管也应有所进步,跟上国际金融业务和金融监管技术的,体现以风险为本的审慎监管思路,强化“一个核心”,实现“五个转变”。

强化“一个核心”,就是要强化以风险监管为核心。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等手段,依靠的风险评价体系,及时识别、监测和预警风险,提出控制和化解风险的建议和措施,并对风险发展趋势和控制情况进行持续跟踪。

实现“五个转变”,包括:

第一,实现合规监管向风险监管转变。要把合规监管纳入到风险监管中,突出对风险的识别、预警和监控,并通过改善现场和非现场监管技术和,做到及时发现、提前预警、正确处置。在监管工作中,还应根据风险状况分配监管资源,提高监管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二,实现分割性监管向法人整体风险监管转变。要防止人为将法人实体解构,实施分割式的监管,应关注集团总体风险及其对机构审慎和持续经营的。外资监管部门将通过上下、内外联动促进信息共享,实现对被监管机构本外币、境内外、表内外、总分支机构及附属公司的综合监管。对外资法人机构要在全球并表基础上评估其经营风险,对外国银行分行要实施在华分行综合并表监管,同时关注其总行经营和风险状况对在华分行的影响,从而实现对被监管机构总体风险的全面监控。

第三,实现“一次性”监管向持续性监管转变。要促进不同监管手段的结合,并保证监管工作的连续性,实现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管的紧密结合,即非现场监管应为实施现场检查提供依据,并对现场检查结果和整改情况进行持续监测,而现场检查结果则能修正非现场评价;实现现场检查项目之间的紧密结合,即对风险较高的机构和领域进行更密集的检查,并注意检查内容和结果的对应;实现市场准人监管与业务风险监管的紧密结合,即在审核市场准人条件时注意对审慎条件的审查,并保持与负责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人员的沟通。

第四,实现监管重心从具体业务监管向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有效性监管转变,以抓住风险控制的关键。只有建立起有效的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才能实现对重要业务操作及重要业务风险的有效监控,也才能更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外资监管部门将通过监管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有效性,促进外资银行改善内部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形成自我防范风险的约束机制。

第5篇:外资银行发展情况范文

关 键 词: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组织形式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1-0125-05

外资银行进入(foreign bank entry)是指外国银行通过建立分支机构或者开设子公司的方式在东道国开展业务。根据Tschoegl(1985)的分析,全球范围内银行业的整合程度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存在过。[1]那些在1920年还允许外资银行进入的国家,在1920-1980年间都对外资银行进入施加了一定的限制;而那些在1920年就不允许外资银行进入的国家,在同一时期也并没有放开外资银行进入的限制。很显然,这种“趋势”在近年来得到了逆转――尽管进入的方式、渠道不尽相同,但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开始允许外资银行进入。在阿根廷、智利、捷克、匈牙利和波兰,超过50%的银行资产由外国银行控制;在亚洲、非洲、中东和前苏联地区,虽然外资银行的占有率较低,但却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尽管在实践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欢迎外资银行进入,但在理论上仍有许多问题存在争论。本文根据现有文献,重点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动机、组织形式以及进入以后产生的影响等问题进行述评。

一、外资银行进入的动机

在是什么原因驱动外资银行进入一个国家这个问题上,实证研究发现,外资银行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经济关系的密切程度、东道国中存在的市场机会、准入制度限制(包括税收待遇)等,都会影响外资银行进入的模式选择和时间安排。

(一)外资银行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经济关系的密切程度

许多实证研究都发现,外资银行进入的规模(投资于银行系统的外国直接投资)与外资银行母国和东道国之间经济关系的密切程度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1}在这些研究中,一部分考察了在英国和美国的外资银行的活动,即从不同的国家进入到美国或英国的外资银行(from-many-to-one-host);{2}另一部分则分析了从同一个国家进入到其它不同国家的外资银行(from-one-to-many-hosts)的活动,比如英国、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国在其他国家的外资银行的经营活动。{3}总的来说,这些研究都是关注于经济来往密切程度与外资银行进入之间的关系,所得出的结论大都认为外资银行进入是为了追随它们在外国的客户资源,即追随客户(follow the customer)型的进入。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分析大都是从发达国家的案例出发的;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相关结论并不完全适用。Miller & Parkhe(1998)研究了1987-1995年美国银行在32个国家的活动,发现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在流向东道国的FDI和外资银行进入之间并不存在相关关系。[2]其他一些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外资银行的研究,同样得出了上述结论。当然,这其中可能存在另一种含义,那就是在发展中国家,外资银行进入以后会面临着相对较弱的市场竞争,从而在提供金融服务时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外资进入银行部门可能要领先于非金融部门外资企业的进入,或者有助于促进非金融部门外资企业的进入。

(二)东道国的市场机会

相当多的研究都发现,外资银行是受东道国有利可图的市场机会吸引才进入的。Claessens et al(2000)利用80个国家1988-1995年的数据作为样本,发现外资银行进入是受到低税收和高资本回报的吸引;[3]Yamori(1998)发现,人均GDP是影响日本外资银行选择东道国的一个决定性因素;[4]Brealey & Kaplanis(1996)和Buch(2000)的研究都表明,外资银行进入数量与东道国的GDP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5-6]

Focarelli & Pozzolo(2000)利用更多变量对东道国的市场机会进行了刻画。他们的模型选择了28个国家、143家银行作为样本,每家银行中至少有一个股东是外资股东。他们在模型中除了对两国经济关系的密切程度(包括非金融部门FDI、双边贸易、地理距离等)和银行准入的制度性限制进行描述以外,还包括了用于衡量经济增长前景和东道国银行系统竞争程度的变量。他们发现,外资银行最愿意进入预期经济增长率较高和银行部门效率较低的国家。他们认为,就经济发展前景而言,外资银行进入与东道国的人均GDP和通货膨胀负相关,而与东道国股票市场的资本化程度正相关;就东道国银行市场效率而言,如果东道国银行业的平均成本较高、净利差较低、现金流较高(资本利用无效率的象征),那么通常外资银行最愿意进入。[7]

尽管他们所研究的28个国家大都是发达国家,但其中也包括了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捷克、匈牙利、墨西哥、波兰、土耳其和韩国等。由于发展中国家银行系统大都比较脆弱,所以他们关于东道国银行系统效率的研究又表明了另外一重含义,即外资银行进入发展中国家最可能的目的是攫取当地的盈利机会。对匈牙利这个银行业开放速度最快的转轨型国家的案例研究发现,匈牙利的外资银行在很大程度上都发展成为了零售银行,它们既接受存款也发放贷款。这也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

这些研究表明,外资银行进入发展中国家与进入发达国家的目的有所不同,特别是“追随客户”这一动机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并不明显,这也说明外资银行在本质上最感兴趣的还是东道国的市场机会。当然,如果外资银行进入之后并不放弃某些市场,比如小企业(通常较少获得金融服务),那么外资银行进入则能够为东道国带来显著的收益。

(三)东道国的制度限制

东道国相关准入制度限制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准入限制通常会降低竞争的激烈程度,从而保护无效率的国内银行。Focarelli & Pozzolo(2000)发现,外资银行偏好投资于那些对银行活动限制比较少的国家。[7]Barth et al(2001)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国家银行业对外资银行和对国内银行的准入限制比较少,那么净利差和间接成本费用就会比较低。另外,他们还发现,如果一国对外资银行和银行资本的限制比较少,那么发生银行危机的频率就会大大降低。[8]

同样,这类研究大多是以美国为案例的。像Goldberg(1992)所指出的那样,在1978年《国际银行条例》制定之前,美国关于国内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制度性限制是不对称的,从而导致国内银行经常抱怨外资银行拥有不平等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外资银行在美国可以跨州设立办事处,而国内银行则受到严格的限制。[9]《国际银行条例》的制定,限制了外资银行跨州设立办事处,从而使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受到相同的待遇。但是,由于外资银行允许保留在该条例生效之前所存在的那些跨州业务,所以在立法生效之前的那段时间里,外资银行跨州开展业务的规模大幅增加。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有些国家对外资银行进入实行的是开放、公平竞争的原则,比如智利和阿根廷;而有些国家则会对外资银行进入施加一些特定的限制条件,比如韩国和埃及。但总体上来说,往往是开放程度轻的国家能够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4}

二、外资银行进入的组织形式

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之后可以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Goldberg(1992)注意到,最容易建立、同时也是受限制最多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代表处(representative office)。[9]一般来说,代表处既不能接受存款,也不能发放贷款,只是国外银行在东道国的人。设立代表处的目的,在于考察是否存在进一步拓展业务的可能性。相比之下,办事处(agencies)的权限要宽泛一些。比如,它们可以发放商业和工业贷款,但通常不能发放消费贷款,甚至在许多国家,办事处也不能接收存款;另外,办事处可以保持贷方余额,但却不能用这一账户进行相关的支付。在美国,办事处可以从母国银行获得资金,或者从联邦基金或银行间市场上借款。由于办事处和代表处这两类组织机构都不能完全进入东道国市场,因此大多数与外资银行进入相关的收益和风险,都来自于另外两种组织形式――分行(branch)和子公司(subsidiary)。

分行完全隶属于母银行,在法律上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它面临着来自母国和东道国的双重监管。在美国,分行是外资银行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在1989年的美国外资银行资产中,所占比重高达63.8%(Goldberg,1992)。[9]作为母银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分行可以利用母银行的资本基础,提供比代表处和办事处更为广泛的服务。Miller & Parkhe(1998)发现,在美国的外资银行分行大都从事批发业务。[2]相比之下,子公司所能提供的金融服务比分行更广泛。在许多国家,子公司面临着与国内银行同样的市场机会,它们可以从事本国法律所不允许的银行业务,但却要受到东道国的监管,而这种监管与东道国对本国银行的监管并无差异。对于母银行的全资子公司来说,它们必须根据本身的资本情况来发放贷款。与分行不同的是,在美国开展业务的许多外资银行子公司都是从事零售业务。

Miller & Parkhe(1998)对美国银行的跨国业务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东道国能够影响外资银行在组织形式上的选择。[2]他们发现,在那些允许混业经营的国家,子公司所占的比重相对较高,其原因可能是外资银行分行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潜在的盈利机会;他们还发现,东道国较高的税率和明确的进入障碍会降低外资银行子公司的比例。在此基础上,他们证实了美国在东道国金融领域之外的外国直接投资的规模与子公司的比重呈正相关关系。由此,他们得出结论认为,随着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外资银行在进入时就更偏向于子公司这种组织形式。该结论能够支持上述的一个说法,即外资银行是追随客户进入东道国的。但是,这一结论并不一定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因为在这些国家,外资银行进入可能更看重当地的市场机会。

三、外资银行进入产生的影响

(一)外资银行进入产生的正面影响

世界银行(2002)对外资银行进入给一国带来的收益进行了总结,包括:(1)外资银行进入有助于提高国内银行部门的效率,而竞争压力的增强能够降低国内银行的成本,同时使利润增加(世界银行,2001);[10](2)私有部门信贷资源的分配有望得到改善,因为信用风险的评估和定价会得到进一步完善(Barth et al,2001),[8]从而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3)外资银行进入有助于培养和完善国内银行系统的监管和立法框架,也有助于提高整个行业的透明度;(4)外资银行能够提供更加稳定的信贷资源,因为它们可以求助于母国银行以获得更多资金,而且也更容易进入国际市场,因此相比之下,反而是国内金融市场更容易受到冲击;(5)在发生金融危机后,外资银行会减少与银行资本结构和组织结构调整相关的成本。[11]

就第一点来说,Levine(1996)注意到,外资银行能够提供更复杂的服务,能够及时抓住各种市场机会。他认为,这对于促进竞争、改善金融技巧和技术、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具有正面效应,也有助于东道国监管能力的提高和立法框架的完善。[12]实证检验方面,Claessens et al(1998)分析了80个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情况。他们发现与发展中国家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拥有更高的利差、盈利能力和税收支付;但发达国家的情况则相反。[13]Demirguc et al(1999)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他们发现与国内银行相比,在发展中国家的外资银行通常会获得更高的利润和利差;而在发达国家,情况则相反。[14]

在关于私有部门信贷资源配置这个问题上,Cull et al(2001)通过使用对企业进行的大规模跨国调查数据,讨论了外资银行进入对国内企业贷款的影响。研究发现,外资银行进入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业,有助于促进竞争,降低利率;其所带来的收益可以扩展到各种规模的企业,即有助于改善各种规模的企业融资条件。[15]因此,外资银行进入发展中国家有助于促进国内各种规模企业的贷款,尤其对较大规模的企业更是明显。但对中小企业来说,现有关于外资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影响的研究还不够明确。Cull et al(2001)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案例进行研究,认为与国内银行相比,外资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规模相对较小。[15]

尽管外资银行进入之后,通常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为大客户提供服务上,但这同样也能给小额借款人带来好处。因为外资银行对大客户的竞争导致国内银行失去一些客户资源,从而迫使它们寻找新的市场机会,比如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就这一点来说,Bonin & Abel(2000)发现,随着匈牙利外资银行进入数量的增加,国内的一些银行(尤其是小银行)开始在新的地区发展业务。[16]Jenkins(2000)对78个国家的银行进行的调查发现,向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提供贷款的银行中,有44%都承认市场环境变化和向大中型企业提供贷款的竞争压力增加,是造成上述结果的两大主要原因。[17]

另外,在国别研究中,Bhattacharya(1993)对土耳其、巴基斯坦和韩国的金融开放情况进行了研究,认为外资银行有助于吸引外资,为本国的企业和其他项目提供资金。[18]Pehlivanli(1991)对土耳其1980-1990年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外资银行进入至少在规划、信用评价和市场营销、招聘新员工等三个方面有助于提高国内银行管理的质量和水平。[19]

(二)外资银行进入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世界银行(2002)概括了外资银行进入一国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具体包括:(1)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如果国内银行的特许权价值(franchise value)减少,那么它们可能会从事高风险的活动(Hellmann et al,2000);{5}[20](2)外资银行拥有更先进的服务和产品,因而能够吸引国内市场中最有利可图的一部分客户,这样,国内银行所提供服务的那块市场的潜在风险会很高;(3)随着外资银行进入,可能有一些经济部门获得贷款的能力会受到伤害;(4)外资银行可能会把本国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或“不正之风”带入东道国,因而可能会增加金融不稳定性;(5)由于外资银行在贷款顺序上有着不同的业务优先权和业务重点,因此它们的贷款模式可能并不符合东道国国内的经济发展战略。此外,Agenor(2001)还指出了外资银行进入所带来的另一项成本,即由于外资银行对东道国的市场环境(主要是新兴市场)不熟悉,一旦遇到难题可能会立即大量撤离,这将进一步加剧东道国国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21]

对于外资银行进入是否会引发金融不稳定,也有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Dages et al(2000)认为,外资银行进入并不必然影响金融部门的稳定性,墨西哥和阿根廷的外资银行在1994-1999年间就表现良好,贷款增长的波动性也比国内银行小。[22]Goldberg(2001)通过检验美国银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发展中国家的还款要求行为,发现美国银行在发生金融危机之后并没有显著缩减贷款规模。[23]Demirguc et al(1999)的研究甚至表明,外资银行的进入降低了东道国发生银行业危机的可能性。他们还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降低了国内银行的间接成本费用和利润,但却能够提高国内银行的效率,因而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14]

同样,国别研究也指出了一些外资银行进入给东道国可能带来的弊端。Denizer(2000)对外资银行进入土耳其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净利差、间接成本费用和资产收益率与外资股权相关,外资银行给东道国银行带来了强大的竞争压力,降低了国内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和间接成本费用。[24]Hasan & Marton(2000)研究了匈牙利转轨时期的银行业,认为外资股权所占比重较高的银行具有较高的效率。[25]另外,Goldberg et al(2000)研究了墨西哥和阿根廷两国外资银行对国内金融体系的影响,认为并不是股权结构,而是银行本身的健康状况才是决定银行信贷增长、波动性和周期性的关键因素;但在金融危机和国内金融体系比较脆弱的时期,股权的多样性有助于促进银行信贷的稳定。[26]

四、简评

从发展趋势来看,外资银行进入发展中国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会继续增加。因此,关于外资银行进入的动机、形式及其影响等仍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在这三个问题当中,最重要的也是各国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外资银行进入之后给东道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因为不管外资银行进入一个国家是出于何种动机,也无论其采取何种组织形式,其最终目标都是追求利润,这是由银行本身所固有的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函数所决定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外资银行追求利润的做法给东道国的经济发展、金融稳定、本国银行业的成长、当地企业的贷款机会带来了怎样的后果,这都还没有得出定论。其潜在的含义可能在于,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规律或答案能够解释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外资进入银行业给东道国带来的利弊,要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本国市场状况、金融监管程度、对外开放政策(比如金融自由化的先后顺序)以及外资银行进入的时机等因素而定。

随着我国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过渡期的逐渐逝去,外资进入我国银行业的数量、种类和规模必定都会有所增加。研究外资银行进入给我国经济发展和银行系统稳定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之策已经变得越来越紧迫。尽管上述研究大都是针对发达国家的,但其研究方法和相关结论仍值得借鉴和参考。

――――――――

注释:

{1}经济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用地理距离、双边贸易流量规模和/或双边FDI规模来衡量。

{2}Hultman & McGee(1989)和Budzeika(1991)考察了美国1970-1980年间外资银行的资产情况;Fisher& Molyneux(1996)研究了1980-1989年间在伦敦的外资银行数量和雇佣员工的水平。

{3}比如美国银行在外国的资产状况可以参见Miller & Parkhe(1998), Goldberg & Johnson(1990), Nigh et al(1986)以及Sagari(1992);德国银行在外国的资产状况可以参见Buch & Lapp(1998)和Buch(2000);日本银行在外国的资产状况可以参见Yamori(1998)。Moshirian & Van der Laan(1998)还分析了美国、英国和德国外资银行的情况。

{4}比如Hao, Hunter & Yang(2000)对外资银行进入韩国后银行效率提高进行了分析。

{5}有观点认为,由于银行业务的特殊性,在银行业竞争和银行体系稳定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权衡关系。当有限制地发放市场准入牌照时,获得牌照的银行便可获得所谓的“特许权价值”。由于担心如果失败就会失去这种价值,银行在贷款时会变得更加谨慎;相反,当这种特许权价值不再稀缺的时候,银行可能会变得不谨慎甚至鲁莽起来。

――――――――

参考文献:

[1]Tschoegl, A. E.. Ideology and Changes in Regulations: The Case of Foreign Bank Branches Over the Period 1920-1980. In Thomas L. Brewer, ed., Political Risk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w York: Praeger, 1985:95-114.

[2]Miller, S. R. and A. Parkhe. Patterns in the Expansion of U.S. Banks’ Foreign Operation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8,29(2):359-390.

[3]Claessens, S., A. Demirgü?-Kunt, and H. Huizinga. The Role of Foreign Banks in Domestic Banking Systems In Claessens, S. and Marion Jansen, (ed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Financial Services: Issues and Less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Boston, Mass: Kluwer Academic Press,2000.

[4]Yamori, N.. A Note on the Location choice of Multinational Banks: The Case of Japanese Financial Institutions[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8,22: 109-120.

[5]Brealey, R. A. and E. C. Kaplanis. The Determination of Foreign Banking Locatio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1996,15:577-97.

[6]Buch, C. M.. Why Do Banks Go Abroad-Evidence from German Data[J].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and Instruments, 2000,9(1):33-67.

[7]Focarelli, D. and A. Pozzolo. The Determinants of Cross-Border Shareholding: An Analysis with Bank-Level Data from OECD Countri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 Bank Structure Conference, May,2000.

[8]Barth, James, Gerard Caprio, and Ross Levine. Banking Systems Around the Globe: Do Regulation and Ownership Affect Performance and Stability? Forthcoming in Mishkin, Frederic ed., Prudential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What Works and What Doesn’t,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Boston, MA),2001.

[9]Goldberg, L. G.. The Competitive Impact of Foreign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R. Alton Gilbert, ed., The Changing Market in Financial Services, Proceedings of the Fifteenth Annual Economic Policy Conference of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Norwell, Mass and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1992:161-200.

[10]World Bank. Finance for Growth: Policy Choices in a Volatile World, Washington, D.C,2001.

[11]World Bank. Global Development Finance, Washington, D.C,2002.

[12]Levine, Ross. Foreign banks,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laude E. Barfield (e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Washington DC,1996.

[13]Claessens, S., A. Demirguc-Kunt, and H. Huizinga. How does foreign bank entry affect the domestic bank market? mimeo, World Bank,1998.

[14]Demirguc-Kunt, Asli and H. Huizinga. Determinants of Commercial Bank Interest Margins and Profitability: 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9,Vol. 13, No. 2, (May).

[15]Cull Robert; Maria Peria; George Clarke. Does Foreign Bank Penetration Reduce Access to Credi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vidence from Asking Borrowers, mimeo, World Bank,2001.

[16]Bonin, John and István Abel. Retail Banking in Hungary: A Foreign Affair? Mimeo, Wesleyan University, Middletown, CT. Prepared as background paper for, 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2: Building Institutions for Markets,2000.

[17]Jenkins, Hatice. Commercial Bank Behavior in Micro and Small Enterprise Finance, Development Discussion Paper # 741, Harvard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Harvard University, Boston, MA,2000.

[18]Bhattacharya, Joydeep. The role of foreign bank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survey of evidence, Cornell University, mimeo,1993.

[19]Pehlivanli. The impact of transnational banks on the banking sector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 analysis of the Turkish experience, 1980-1989, Middle East Business and Banking, September,1991.

[20]Hellmann, Thomas, Kevin Murdock, and Joseph Stiglitz. Liberalization, Moral Hazard in Banking and Prudential Regulation: Are Capital Requirements Enoug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0,Vol. 90, No.1, pp. 147-165.

[21]Agenor, Pierre-Richard. Benefits and Cost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tegration: theory and Facts, unpublished paper (March 19),2000.

[22]Dages, Gerard, Linda Goldberg, and Daniel Kinney.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Economic Policy Review, September,2000.

[23]Goldberg, Linda B.. When is U.S. Bank Lending to Emerging Markets Volatil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Mimeo,2000.

[24]Denizer, Cevdet A.. Foreign Entry in Turkey’s Banking Sector: 1980-1997. the World Bank WP No:2462 (October),2000.

[25]Hasan, Iftekhar and Katherin Marton. Development and Efficiency of the Banking Sector in a Transitional Economy: Hungarian Experience. Bank of Finland Institute for Economies in Transition, BOFIT Discussion Papers,2000,No.7.

第6篇:外资银行发展情况范文

【关键词】 外资银行 进入行为 进入效应

一、外资银行的进入动因研究

1、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

较早关于外资银行的进入动因的理论是追随客户理论,1984年Aliber提出外资银行的跨国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是为本国企业的跨国投资和经营继续提供金融服务,跨国公司的发展为外资银行的渗透提供了直接的刺激。

20世纪70年代,Buckley、Cason和Rugman等人提出了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是在市场不完全性(主要是信息的不完全性)的基础上提出的,通过交易费用理论来分析金融机构的扩张行为。金融机构为降低交易费用,通过扩大经营范围来创造内部交易市场,从而导致内部化市场的不断扩大,其直接表现为金融机构的跨国经营。

1976年邓宁首次提出了生产折中理论(OLI理论),该理论将金融机构跨国经营所要考虑的因素分为三类,即所有权优势(O)、内部化优势(I)和区位优势(L),只有具备了这三种优势,金融机构才有动力进入海外市场。目前OLI理论是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动因的重要工具。

关于外资银行进入动因的另一个理论是规避风险理论。该理论认为外资银行之所以选择海外市场,是为了通过资产的多国分布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国内的相关文献主要研究的是影响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宏观和微观因素,一般是从实证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理论研究相对较少。

2、国内外实证研究综述

作为研究外资银行进入的经典理论,OLI理论(生产折中理论)经常被作为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Papaioannou(2005)的研究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规模同东道国的制度性因素呈正相关,准入制度的放宽是外资银行大量进入的重要原因。Brealey & Kaplanis(1996)和Buch(2000)的研究都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数量同东道国的GDP呈正相关关系,Yamori(1998)通过研究日本银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发现外资银行更倾向于向人均GDP较高的国家进行直接投资。Aliber和Robert在1976年就发现由于外资银行较强的市场逐利性,跨国银行更倾向于进入那些存贷款利差较大的国家。Nigh等人在1986年就证明了外资银行在东道国的直接投资与跨国银行在该国的分支机构数量成正相关关系。Goldberg和Johnson(1990)的研究发现,双边贸易与外国在美国的FDI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然而,在不同国家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有时并非一致,特别是对发达国家的研究和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其结论往往是不一致的,比如,Miller & Parkhe通过对1987―1995年美国银行在全球32个国家的投资活动的研究发现,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在流向东道国的FDI和外资银行进入之间并不存在相关关系。Nakamura和Oyama(1998)研究发现,日本对东南亚的投资流入与本国经济呈显著正相关,而美国对亚洲的投资与美国经济的正相关性程度却并不明显。

国内关于外资银行进入动因的研究大部分是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实证角度开展研究的。何德旭、王朝阳研究发现,外资银行的追随客户理论并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因为外资银行在进入发展中国家时更看重东道国的市场机会,而阎淬通过分析影响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因素,发现在华外资银行主要是为其本国的直接投资提供服务。苗启虎和王海鹏研究后发现,双边贸易额和外资银行母国在华直接投资规模是影响外资银行进入的重要因素。王(2005)证明母国对华直接投资、国际化经验、银行规模、地理距离和文化差异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司巍(2008)研究发现,追逐存贷款利差是外资银行发展的根本动因。

3、文献述评

综观国内外关于外资银行进入动因的研究文献,大体有以下几点不足:一是现有文献大多以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为样本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往往具有局限性和不一致性,缺乏全面性的综合研究;二是国外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理论研究较少,大多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作为样本;三是缺乏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结合。

二、外资银行的进入行为研究

1、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

关于外资银行进入行为的相关理论和文献较少,多为实证研究。毛泽盛(2005)认为,一般情况下外资银行进入一国市场主要有五种路径:行(agency)、代表处(representative office)、子银行(subsidiary)、分行(branch)以及合资银行(joint venture)。Goldberg(1992)发现,最易建立同时受限制也最多的路径是设立代表处。一般来说,代表处只是作为外资银行在东道国的人,是为考察本银行是否进一步拓展该国市场而设立的,通常不能接受存款和发放贷款,不具备银行的基本职能。

2、国内外实证研究综述

Ursacki和Vertinsky最早研究了进入日本和韩国的外资银行的不同模式及影响因素。Josep Garcia Blandon(1999)分析了进入西班牙市场的外资银行的不同形式。Eugenio Cerutti等人(2007)利用拉丁美洲等一些国家的相关数据,分析了影响外资银行不同进入模式的因素,发现在税率较高、监管限制较低的国家,外资银行一般以分行模式进入,而打算进入东道国零售市场的外资银行多以子行模式进入。Tassel和Vishwasrao(2007)以及Claeys和Hainz(2007)研究都发现,基于信贷竞争的外资银行可以在新客户市场获得信息优势,而通过并购方式进入的外资银行可以降低在老客户市场的信息劣势,增强总体信息优势。Lehner(2009)扩展了Claeys等人的研究,假设外资银行通过并购更易于发挥自身优势,发现高能力的外资银行更倾向于选择并购模式来拓展新市场。Miller & Parkhe发现,在美国的外资银行分行大都从事批发业务,同时,在对美国银行的跨国业务进行实证研究时,发现如果东道国允许混业经营的国家,那么外资银行多以子公司的模式进驻。

国内关于外资银行进入行为的研究多以中国作为样本。曾勇、刘彬等人通过建立外资银行进入模式的模型,发现在两个区域客户质量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外资银行将在客户规模差异小时选择在高质量区域独立发展模式,而在两个区域客户规模差异也大时选择既独立发展又股权合作的复合模式,只有在两个区域客户质量差异不变时,外资银行才倾向于选择单纯的股权合作模式。张(2009)研究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时机选择和区位选择。夏辉、苏立峰研究发现,外资银行在进入中国时并没有将设立分支机构作为进入模式,而是更多地选择了参股中资银行和并购中资银行的模式。

3、文献述评

关于外资银行进入行为研究的理论和文献较少,且比较凌乱,缺乏系统的研究体系,多为以具体某个国家为例的实证研究。在关于外资银行进入行为的研究文献中,大多是对进入模式选择的研究,缺乏对时机选择和区位选择的研究。同时,对外资银行进入模式选择的研究缺乏必要的理论解释。

三、外资银行的进入效应研究

1、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

世界银行在2002年对外资银行进入一国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都进行了总结,其中正面影响包括:提高东道国银行部门的效率,降低国内银行成本从而增加利润;私有部门信贷资源的分配有望得到改善;有助于培养和完善国内银行系统的监管和立法框架,提高行业透明度;降低国内金融信贷风险等。负面影响包括:国内银行的特许权价值减少,导致其从事高风险的活动;国内银行所提供服务的市场的潜在风险会很高;东道国的一些经济部门获取贷款的能力会受到伤害;外资银行存在的一些问题可能会带入东道国,增加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外资银行的贷款模式可能与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不符。

目前国内外关于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的效应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对东道国银行业总体的影响;二是对东道国企业融资状况的影响;三是对东道国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1)对东道国银行业的影响。Levine(1996)研究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于促进竞争、改善金融技巧和技术、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具有正面效应。Gray(1981)、Goldberg和Saunders(1981)等学者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有助于改善东道国银行体系的效率。Claessens和Laeven(2003)发现外资银行进入的越多,东道国政府对外资银行的进入的行为管制越少,市场竞争度也就越大。

(2)对东道国企业融资的影响。Stein(2002)通过理论模型证明,外资银行总部和其在东道国分支机构的差异,使得外资银行贷款决策更为审慎,更倾向于对信息透明、预期收益高的大企业发放贷款。Gomley(2005)指出,由于外资银行获取东道国借款人的信息成本较高,所以导致他们更愿同预期收益高的大型企业合作,从而导致内资银行贷款总量的减少。

(3)对东道国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研究者们所持的观点不一。Levine(1996)研究发现,较高的外资银行占有度会降低东道国银行业发生危机的可能性。而Agenor(2001)指出,一旦遇到难题,外资银行可能会立即大量撤离,这将进一步加剧东道国国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Sachs和Radelet(1998)指出,外资银行的进入会使得内资银行被迫开拓新的业务领域以寻求新的利润来源,而由于其自身实力有限,这些内资银行往往很难把握新业务领域的风险,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东道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国内关于外资银行进入效应的理论研究较少,大多是基于实证角度的研究。

2、国内外实证研究综述

(1)正面影响。Claessens等人(2001)通过比较1988―1995年80个成熟市场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外资银行和内资银行的经营业绩,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刺激东道国银行业提高了运作水平。Abel(2000)发现,随着匈牙利外资银行进入数量的增加,国内的一些银行(特别是小银行)开始在新的地区发展业务。Clarke等(2006)对38个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外资银行的进入提高了东道国企业的信贷获得额。Giannetti和Ongena通过对东欧国家外资银行信贷行为的研究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东道国所有企业都有利。Martinez Peria等(2004)对拉丁美洲国家的研究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东道国的金融危机起到了稳定效应。何德旭、王朝阳(2007)的研究指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其影响总体上是利大于弊的。

(2)负面影响。Bayraktar和Wang(2004)研究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同当地银行的费用是正相关的,同时他们认为外资银行市场份额同当地银行利润率以及贷款损失准备金之间是不相关的。Denizer(2000)对外资银行进入土耳其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外资银行进入给东道国带来了强大的竞争压力,降低了银行的资产收益率。Bergers等(2001)通过研究发现,小企业很难从外资银行取得贷款。Cardenas等人(2003)通过对墨西哥的研究发现,外资银行所占份额越大,东道国越易遭受外部事件的冲击。此外,Morgan,Strahan,Barth等人的研究都表明外资银行进入会对东道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造成冲击。

3、文献述评

综观国内外关于外资银行进入效应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规律:一是基本都认同外资银行的进入刺激了东道国的竞争,但是对于是否提高了东道国的银行效率,实证结果的分歧较大;二是基本都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会使得透明度较低的小企业很难从外资银行取得贷款,但对于是否降低了东道国贷款总量,实证结果并不一致;三是关于外资银行对东道国金融稳定性的影响的研究,明显分为两个阵营,其存在分歧的原因在于分析的角度和国别不同。总体来看,大部分的文献是基于实证角度的研究,缺乏相关理论的解释。

【参考文献】

[1] miller,S. R. and A. Parkhe. Patterns in the Expansion of U.S. Banks’Foreign Operation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8,29(2).

[2] Yamori,N.. A Note on the Location choice of Multinational Banks:The Case of Japanese Financial Institutions[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8(22).

[3] World Bank. Finance for Growth:Policy Choices in a Volatile World[M].Washington,D.C,2001.

[4] Goldberg,Linda B. When is U.S. Bank Lending to Emerging Markets Volatile?[M].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Mimeo,2000.

[5] 王:跨国银行进入中国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5(8).

[6] 阎淬:论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J].世界经济,2001(6).

[7] 苗启虎、王海鹏:外资银行在华投资动因的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2004(8).

[8] 刘立安: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外资银行的影响及经营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9.

第7篇:外资银行发展情况范文

所谓“外资银行”,目前有广、狭两种涵义。在我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中规定:“总行设在中国境内的外国资本的银行”,简称为“外资银行”,此即为狭义的“外资银行”,其实际指的是外国金融机构在华投资设立的子银行(亦可称附属行),应称为外资子银行。而本文所讨论的为广义上的、一般通称的外资银行,在我国共包括有四种组织形式:一是外国银行分行,为外国银行在华设立的分支机构,是我国引进外资银行的主要形式。二是外国银行代表处,指外国银行在中国境内获准设立并从事咨询、联络、市场调查等非经营性活动的派出机构。其主要从事非经营性活动,因此对其监管比较简单,在此不予讨论。三是中外合资银行,指外国金融机构同中国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合资经营的银行。四是外资银行,即上文所指的外资子银行。

我国外资银行的引进自1979年迈出第一步以来至今发展迅速,目前在华外资银行已经初步呈现出与中资银行互相竞争、共同发展的局面,在中国经济、金融领域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截至2000年底,共有各类外资金融机构在华设立外国银行分行158家,中外合资银行7家。外资独资银行6家,外资银行代表处233家。其在华总资产和总贷款分别达到344.34亿美元和317.9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8.56%及9.01%。在华总共的33家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拥有人民币资产总额达293.54亿元,贷款和存款总额则分别为261.49亿元和76.39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61%,289%以及40%。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套对外资银行实施从开业审批到经营监管的监管体系。该体系最主要的法律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和《国金融机构驻华代表机构管理办法》(下文分别简称为《条例》和《办法》)。但是,应当看到,作为一套监管体系的导向和灵魂的监管法律原则,在《条例》、细则和《办法》中都规定不明或是有偏差。因我国引进外资银行的四种组织形式均涉及到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问题。因此,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管的法律原则实际上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我国对境内外资银行实施单独监管的法律原则;二是我国作为东道国与跨国银行母国实行监管合作的法律原则。下面就这两方面内容分别进行探讨。

二、我国对外资银行实施单独监管的法律原则

(一)国际上常见的三种单独监管法律原则

目前国际上有关东道国对外资金融机构实施单独监管的法律原则大致有三种:即保护主义原则、对等互惠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保护主义原则是指对外资银行监管意在保护本国经济金融的发展,使其免受外来的干扰和控制,对外资银行施以限制性的监管。其最为极端的做法是完全禁止外资银行的进入,如秘鲁在1968年宣布对外资银行实行全部国有化。对等互惠原则是指以对等互惠的政策和措施来对待外资银行,只准许本国银行被准许进入的国家在本国设立外资银行,只允许外资银行经营本国在该国能够经营的业务。该原则内容较复杂,包括严格对等、基本对等以及非互惠的三种具体形式。各国一般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采用。国民待遇原则指对外资银行给予与东道国银行同等的待遇,采取与东道国银行同样的监管措施。这是最为开放、最少歧视的监管原则。

事实上,由于一国复杂的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大多数国家并不是单纯采取上述的某一种原则,而是综合运用几种,即以其中一种原则为主,其他原则为辅,并根据国内经济金融发展变化作相应调整。如美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随着其经济金融条件、银行竞争力等情况的变化,历经了单方优惠、国民待遇和互惠的国民待遇三个阶段。

(二)我国实施单独监管的原则现状及影响

目前我国对外资银行实施单独监管的政策原则可概括为:“提供优惠政策与严格进入和限制业务范围相结合”。即提供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银行的进入,同时严格限制其业务范围来保护不发达的民族金融业。这一监管政策造成的后果是;外资银行目前在我国享受的待遇是一部分属于“超国民待遇”,另一部分属于“次国民待遇”。表现在:中外资银行税负水平不同。多数外资银行外币业务的所得税率仅为15%,营业税也可减免;而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政策性银行所得税率高达55%,其他新成立商业银行也达33%,两者相差极为悬殊。监管松紧不同。国内银行在利率、现金管理等方面受到不少限制,而外资银行在经营中则较少受约束,如其可从事投资业务,兼营B股买卖业务等。另外,外资银行的“次国民待遇”则表现在:外资银行业务范围受限制。虽然现在我国对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正在逐渐放开,但仍限定了人民币业务的规模;地域范围有限制。加入WTO前上海的外资银行客户还仅局限于沪、苏、浙,深圳的外资银行客户局限于深圳、广东、广西和湖南。

“超国民待遇”将我国本来就竞争力不强的中资银行推到更为窘迫的地位,而“次国民待遇”则被外方指责为歧视政策,严重影响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两者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同时,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对“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两大义务承诺,我国对于外资银行监管的政策原则进行调整已经是势在必行。

(三)我国应采取的调整对策分析

我国对外资银行的单独监管原则是否就如有学者认为的,“结合国际通行做法与国内目前状况,宜采对等的国民待遇原则,并辅之最惠国待遇原则作为补充”呢?恐怕不尽然。

首先,就国民待遇原则而言,实行这一原则的国家或地区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发达的金融体系以及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等。而现实中尽管目前许多国家原则上公开宣称予外资银行以国民待遇,但实际上总是有许多的限制,五条件的国民待遇是没有也是不可能的。

其次,即便是《服务贸易总协定》第十七条明确规定了WTO成员方应当承担实施“国民待遇”的义务,其同时也对东道国监管的“保护主义原则”作了认同。该协定附件一第2条规定,成员国基于“谨慎原因”(如保护投资人或存款人权益),得采取必要措施以维持金融秩序的稳定。另外,该协定还赋予了发展中国家特殊待遇,允许发展中国家针对自身的特殊需要,确定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国内政策目标,允许发展中国家对服务贸易提供行业补贴,根据其经济发展水平,适当开放行业和市场,逐步实现服务贸易的自由化。由此可见,在不滥用或有意造成对某些外资银行歧视的前提下,保护主义原则将继续作为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金融监管的重要原则而发挥作用。

各国金融业对外开故的实践都表明,一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必须与本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能力、金融监管制度的完善、监管能力的高低相适应。脱离国情的开放必将招致严重的后果。典型的例子如墨西哥,由于不考虑本国的现实国情,过早地撤消了外资银行准入法令,允许外国银行完全自由地到国内开业,外汇的流入流出亦不加限制,结果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资本的大量外逃进一步加剧了危机,以此成为一个惨痛的教训。

就我国目前国内银行业来说,在国有商业银行,其信贷资产质量低,经济效益差,自我发展能力弱,其经营机制转换尚未完成;新兴商业银行,因规模、业务范围的局限,实力不强,也难与外资银行相抗衡。而在我国中央银行,其调整机制尚不够健全,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都亟待进一步的提高。以上这些因素都决定了我国金融业的开放必将会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也决定了从现在开始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对外资银行进行东道国监管的政策原则只能采取以保护主义原则为主,对等互惠原则为补充的监管原则。必须从我国金融业的现实国情出发,考虑我国金融业的薄弱现状,控制外资银行的进入避免给我国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带来过度;中击同时,根据具体情况有条件、有保留的对外资银行提供对等互惠待遇。当然,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的步伐,随着国内经济金融情况的日益变化,我国会相应地逐步调整监管的原则,改变监管的侧重点,但无论如何,决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实施国民待遇原则。否则只能是以形式的平等带来竞争上实质的不平等,给我国开放的金融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三、我国作为东道国的监管合作法律原则

(一)跨国银行国际监管合作的“巴塞众协议”

对于跨国银行的监管,涉及到跨国银行注册地国/即母国/与跨国银行分支机构所在地国(即东道国)这两方面的监管。前者源于跨国公司的股权原则,股东有权对公司财产进行监管并承担责任,跨国银行作为跨国公司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总行对其所设立的分行和子行当然进行监管同时承担责任。跨国银行母国则依国际公法上的国籍原则对跨国银行行使管辖权,即所谓母国监管原则。而在东道国,跨国银行在其境内活动,必然对其国内经济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因此,依国际公法之领域原则东道国当然也对跨国银行进行监管,此即东道国监管原则。这两大原则在现实实践中因跨国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银行的特殊性而起着严重的冲突。为调和这一矛盾,著名的巴塞尔委员会(“银行管理和监督委员会”)应运而生,也诞生了旨在确立跨国银行国际监管合作制度的一揽子“巴塞尔协议”。根据巴塞尔协议,任何银行的国外机构都不能逃避监管,母国和东道国都负有监管的责任,双方分工合作,其间的分工合作遵循“以母国综合监管为主,东道国个别监管为辅”的原则。

这一原则源自于1978年巴塞尔委员会确立的跨国银行“综合管理法”,即把跨国银行的总行、国内外分行、子行作为一千整体,从全球角度综合考察其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清偿力、外汇头寸、贷款集中性及面临的风险。该原则具体对母国和东道国监管责任的划分为:(1)清偿力。分行清偿力由母国负责监管,子银行清偿力由东道国和母国共负监管责任。合资银行由东道国负主要监管责任,但如外国银行占有多数股权,则仍由东道国与母国共负监管责任;(2)流动性。分行流动性由两国共同监管,子银行的流动性由东道国负主要监管责任,但同时要求总行开具保函保证对子银行提供备用信贷。合资银行流动性也主要由东道国监管。外汇头寸;(3)母国与东道国共同负责监管,其中,东道国只负责管理其境内的外汇交易。

综合管理法当然不可避免地亦存在一些缺点、弊端,如可能造成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侵害等等。但经过各国的实际操作检验,不可否认该法目前已算是就跨国银行监管最为合理和全面的一种方法。

(二)我国目前实行监管合作的原则及调整的必要性

我国《条例》和实施细则中,在外资银行市场准入上,强调申请在我国设立各种外资金融机构的申请者,其所在国家或地区要有完善的金融监督管理制度。由此可见,我国在对外资银行的监管上已经部分地采纳了巴塞尔委员会确立的综合管理法,但从总体来看,我国并不承认巴塞尔协议确立的以母国监管为主的国际监管合作原则。我国既允许设立分行,又允许设立合资银行和子银行,对业务范围未加区分。但只要求设立外国银行分行的,总行要提供对该分行承担税务、债务的责任担保书。从监督管理上,我国区分子银行、合资银行与分行、对前两者有注册资本、资本充足率、同一贷款上限等风险管理要求;对分行则无这些要求。可见,我国是以普通公司法原理来对待这两类外资银行的,将前者作为独立法人处理,承认其总行只承担有限责任,但这其实并不符合跨国银行的特殊性质。普通公司法中关于关联企业之间不得相互转移资产,以逃避税收和债务的规制在银行这种经营货币的企业面前显然有点无能为力。同时,我国过于强调东道国的监管,完全与强调母国监管的国际惯例相冲突,不利于我国在外资银行监管上的国际合作,由此对本国引进外资不利,也对我国银行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大为不利。

笔者认为,在我国金融业愈见开放的今天,尤其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完全应该尽快摒弃强调东道国监管为主的监管合作法律原则,而将国内监管法律与国际监管惯例接轨,采用以母国监管为主的法律原则。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加强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逐步完善我国外资银行的监管制度,维护我国金融业稳定、健康地发展。

四、结语

总之,我国已经迈入了WTO的门槛,金融业即将层层推进,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在这个时刻,我国原来就外资银行监管所实行的“限制与优惠”的政策原则以及强调我东道国监管为主的监管原则都早已不适合经济形势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必须尽快加以调整。有条不紊地、逐步地向WTO的国民待遇原则靠拢,同时采纳国际通行的以母国监管为主的监管原则,方是完善我外资银行监管制度,促进我金融业稳健、繁荣发展的根本之道。

参考又献

[1]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第2条第1款,1994.

[2]中国金融年鉴2001。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2001.

[3]潘金生.比较银行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第8篇:外资银行发展情况范文

[关键词] 外资银行 私人银行业务 SWOT

一、在华外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自我国2001年加入WTO之后 ,2006年底我国率履行承诺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鼓励外资银行在自主、自愿和商业原则的基础上,逐步将其在中国境内的分行改制为外资法人银行。到2007年底,外资法人银行数目就超过了20家,下设90余家分行。而截至到2009年底,外资法人银行数目已经超过了30家,根据普华永道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未来的两年,外资银行设立的法人机构数目将有可能超过50家。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之后,鉴于中资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对于市场的广度宽度的充分覆盖,以及中国大陆居民财富增长迅速并且高度集中的情况,外资银行一直将放在对高端客户资源的争夺上,而私人银行业务作为最高端的理财业务,在西方国家经过数百年的演变有成功的经验,必将成为外资银行开拓中国市场的重要突破口。

2005年9月,美国国际集团旗下的著名私人银行瑞士友邦银行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代表处,成为首家获得私人银行拍照的外资银行,随后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渣打银行、汇丰银行等也先后进入中国私人银行市场。

二、在华外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

在华外资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主要优势来自于产品营销服务和人力资本的优势。一方面,在产品营销上,外资银行具备了整套的管理营销经验以及科学的管理信息系统,对私人银行产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建立在科学细分市场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客户的个性化营销抢占市场资源,注重产品的标准化和优质化,能够在营销方面占据一定优势。另一方面,在人才方面,外资银行具有完整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可以借鉴在西方国家以及亚洲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注重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具有完整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

2.劣势(Weakness)

在华外资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最大劣势即是本土化的不足,缺少稳定的客户群,长期的合作信用关系以及网点分布的不足。一方面,外资银行成熟的客户管理和营销体系需要和中国本土文化和消费模式相适应,中外客户的理念的存在巨大差异,另一方面,外资银行的网点分布不足,仅仅一线城市和少部分二线城市,而中资银行相对而言优势明显,如中国工商银行拥有约1亿个人客户和810万法人账户;遍布全国的2万多个营业网点和近39万名员工。

3.机遇(Opportunity)

当前外资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机遇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加入WTO后政策的相对宽松,仅仅在2002年到2006年内的过渡期内,外资银行总资产增长了120.5%,远远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资产仅增长了47.8%,而且,国家也一直鼓励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2007年,苏格兰皇家银行与中国银行联手,利用中国银行的现有的客户资源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近些年个人财富的集中高速增长,根据2009年的《胡润财富报告》显示,中国超过一亿资产以上的富豪数已经超过了1亿,千万以上的达到了82.5万,为私人业务银行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威胁(Threaten)

外资银行当前在华发展私人银行业务主要面临以下两方面的威胁,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了客户对外资银行的信任。《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随着外资银行纷纷陷入危机,有70%左右的私人银行高端客户对是否选择外资银行变得更加谨慎,其中至少20%的客户在未来两年内不会考虑外资银行,或正考虑从外资银行撤资而投奔中资银行。另一方面,则是面临着中资银行的激烈竞争,由于银行业产品本身同质性强,易于被模仿,再加上本土化的优势,拥有中高端客户较多,2007年上半年,中国银行成为首家推出私人银行业务的中资银行。之后,交行、招行、农行等也均陆续进军私人银行市场。

三、在华外资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战略分析

1.优势(S)和机遇(O)组合

这表明外资银行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把握外部机会。外资银行应充分发挥技术上的优势,继续深化先进的营销理念,培训优秀人才,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根据中国实际,开发私人银行产品,积极发展业务,以形成稳定的客户群体,建立客户的品牌忠诚度。

2.优势(S)和威胁(T)组合

这表明外资银行将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应付外界环境的威胁。外资银行应充分发挥其全球分支机构的作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资源,借助于其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优势,不断开发适应中国中高端客户群的理财产品,加大产品的宣传力度,赢得目标客户的支持。

3.弱点(W)和机遇(O)

这说明外资银行在面临环境给予的机遇的同时,面临着自身的许多限制,根据上述分析,外资银行应加快进行本土化战略,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和消费习惯,推出相应的金融产品,积极扩张营业网点,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本土优秀人才。也可以参股中资银行,发挥二者的自身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4. 弱点(W)和威胁(T)

这说明银行应该尽可能将这些因素的影响减至最小,根据上文分析,外资银行应当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通过拓展新业务新市场,从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从而赢得客户的信任。二是应该继续发挥技术优势,建立技术壁垒,申请金融产品专利,以应对中资银行的挑战。

参考文献:

第9篇:外资银行发展情况范文

关键词:外资银行;银行体系效率;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6)07-0051-03

一、外资银行进入对发展中国家银行业效率的影响分析

1.积极方面。

一般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对发展中的东道国银行业的正面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1)提高东道国银行业竞争程度。外资银行在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会给东道国银行业带来强大的竞争压力。当地银行为保持市场份额,不得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开拓新业务,提高竞争能力。

(2)向东道国银行传播先进技术。外资银行进入不仅激励东道国银行不断改善竞争能力,同时外资银行带来了新的技术、服务、产品和管理经验。东道国银行通过模仿可以更快掌握先进的银行业务技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特别是当外资银行直接参与本国银行的经营活动时,比如合资与合并等,这将对本国银行产生示范效应和学习效应。东道国银行的金融服务种类和质量也会因此而得到提高。

(3)优化东道国的资源配置,加速资本积累。东道国可以利用外资银行的资金优势、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来发挥本国的资源配置潜能,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外资银行的进入为东道国提供了更好的获得国际资本的渠道。

(4)为东道国银行业发展培养大量优秀人力资源。外资银行进入还将通过多种渠道提高东道国银行体系的人力资本质量,包括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的高技术管理者的选派和外资银行机构对当地员工的培训等方式,从而为东道国培养了银行业发展的后备力量。

(5)金融稳定效应。外资银行的进入以及东道国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的有效合作有助于加强对客户信用水平的评估,降低金融体系的风险水平,增加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与此同时,银行业竞争程度的提高迫使东道国银行降低资产风险承担水平,并且提高了银行间市场应对流动性冲击的能力,有利于东道国银行业的稳定。

(6)提高东道国当局政府金融监管能力,促进银行监管和法律框架的发展。包括更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和渐趋完善的金融法律框架;政策可信度的提高以及体系风险性的降低和流动性的上升等。

总而言之,外资银行进入通过提高发展中的东道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能迫使东道国银行业和东道国监管当局不断采用新的技术来提高自身管理和经营能力,从而为发展中的东道国构建了更好的金融基础,更好地发挥银行业和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2.消极方面。

发展中东道国国内不完善的金融基础和低下的政府监管效率使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银行业时面临更多的风险。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外资银行进入引起东道国银行利润损失和当地企业享受的银行服务数量减少。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的动机往往是跟随客户,即为其母国客户的海外经营和发展服务。而且外资银行在东道国只从事最有利可图的金融业务,比如只服务于大公司和高收入阶层群体,只从事国际结算业务、信用证业务、信息咨询业务、理财业务、外汇业务和批发业务等高利润金融服务业务,这些都会导致东道国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平均利润率降低,当地企业获得的金融服务会减少。而且这种经营方式难以实现商业存在方式原本拥有的技术转移效应和效率提高效应,只是纯粹的夺取当地银行业的利润。

(2)外资银行进入引起东道国银行业更加不稳定。由于银行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外资银行进入在东道国存款市场的竞争可能会加剧银行体系的脆弱性。首先,由于外资银行进入引起东道国银行造成国内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和平均利润率大幅度下降,发展中的东道国国内银行经营风险日益暴露。面临经营状况的恶化,东道国银行可能被迫开拓新的服务业务领域以寻求新的利润来源,但由于其自身实力有限,它们往往很难把握这些新型业务的风险,反而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其经营状况,加大其经营风险(Sachs,Tornell and Velasco,1996)。其次,如果存在着政府担保,东道国银行很可能将更加积极地从事一些具有高收益高风险金融业务,而不顾及其业务的安全性。如果这种道德风险在东道国银行中普遍存在,可能将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威胁(Tamirisa etc.,2000)。最后,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有可能增加东道国国内支付清算系统的风险,甚至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因为外资银行与其母国的联系更为紧密,如果其母国出现严重的金融问题,外资银行很可能不会履行其义务,东道国国内金融体系稳定性的风险增加。

(3)给东道国当局监管能力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压力。首先,外资金融机构往往按照公司本身的全球战略从事经营,不会特意考虑东道国的需求,这可能将损害到东道国国内的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或至少减弱其政策效果,从而降低东道国政府对其国家经济的控制能力。其次,由于发展中的东道国政府监管体系往往不健全,一些质量低下的外资银行可能趁机而入,危及到发展中国家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最为严重的是,外资银行垄断可使发展中国家产生严重的金融依附现象,威胁到东道国经济金融安全,甚至可能丧失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独立性。

二、实证研究

本文采用Claessense,Kunt and Huizinga(2001)的模型对1997―2000年间21个发展中国家的138家国内银行经营效率受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做出实证检验,具体计量模型形式如下:

ΔIijt=α0+βΔFSjt+γiΔBit+δjΔXjt+εijt

其中,Δ表示一阶差分形式;

Iijt表示时间t国家j本国银行i的效率变量;

FSjt表示时间t国家j的外资银行进入程度变量;

Bit代表时间t银行j的一系列银行层面的控制变量;

Xjt表示时间t国家j的一系列国家层面的控制变量;

β,γi,δi分别是相应变量的回归系数,α0是常数项,εijt是误差项。

其中,银行效率采用五项独立的指标:两项指标衡量银行的收入效率――净利息收入占总资产比率NMARTA,和非利息收入占总资产比率NONINTA;一项指标衡量银行的盈利效率――税前利润占总资产比率BTPTA;两项衡量银行经营成本效率――营业成本占总资产比率OVHETA,和贷款损失占总资产比率LOLOTA。同时,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用外资银行资产占东道国银行业总资产总额的比例FBSH表示。此外,还考虑了其他有可能影响银行效率的解释变量,具体包括银行层面和国家层面两组控制变量:银行层面的控制变量选取两个,分别是股权账面价值占总资产比率EQUTA以及无利息资产占总资产比率NONASTA;国家层面的控制变量包括GDP增长率GROWTH、通货膨胀率INF和实际人均GDP水平PCGDP,各变量具体定义如表1所示:

表1变量定义及计算方法

变量 名定义与计算方法

NMARTA 净利息收入率=(利息收入-利息支出)/总资产

NONINTA 非利息收入率=非利息收入/总资产

BTPTA 利润率=税前利润/总资产

OVHETA 营业成本率=(人员费用+其他非利息费用)/总资产

LOLOTA 贷款损失率=贷款损失/总资产

FBSH 外资银行资产份额=外资银行资产/国内银行业资产总量

EQUTA 股本率=(资产-负债)/总资产

NONASTA 无利息资产率=(现金+其他银行的零利息存款)/总资产

GROWTH 当年GDP增长率

INF 当年通货膨胀率

PCGDP 当年人均GDP

为了增加样本,同时考察不同银行在银行业开放若干年来的整体变化,我们选取混合数据为研究样本,对其一阶差分形式进行计量回归分析。实证结果如下表2:

表2计量回归结果

(1)ΔNMARTA (2)ΔNONINTA (3)ΔBTPTA (4)ΔOVHETA (5)ΔLOLOTA

ΔFBSH -0.0007(-0.87) -0.021**(-1.99) -0.018*(-1.68) -0.009(-1.61) 0.011*(1.71)

ΔEQUTA -0.011(-0.32) 0.036(1.34) -0.001(-1.28) 0.057(0.16) 0.075(0.87)

ΔNONASTA -0.0003*(-1.70) -0.061(-0.82) -0.011(-1.53) 0.016*(1.72) 0.065(1.16)

ΔGROWTH 0.025**(2.21) -0.027(-1.45) 0.010(0.97) 0.017(1.23) 0.009*(1.77)

ΔINF 0.026**(2.25) -0.005(-0.93) 0.014*(1.76) 0.024**(2.01) -0.001(-0.27)

ΔPCGDP 0.001(1.18) -0.002(-0.46) -0.007(-1.26) -0.014**(-1.99) -0.004*(-1.66)

注:括号内为相应t值,其中*和**=分别表示在10%和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

回归结果(2)、(3)和(4)清晰地表明外资银行的进入显著地降低了国内银行的盈利水平和非利息收入水平。同时外资银行的进入也降低了国内银行的营业成本,尽管回归结果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t值也比较接近临界水平。本文由此认定,外资银行的进入从总体上看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国内银行体系效率的提升。这是因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一国银行业的收入水平和利润水平越高,则说明银行业的竞争程度越弱,而成本水平越高,则可能说明其经营管理效率水平越低。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的进入将打破发展中国家原本可能存在的一定程度上的垄断,增强国内银行业的竞争程度,这势必削弱国内银行的收入水平和利润水平。为迎接外资银行的挑战,国内银行必将采取各种手段降低营业成本,提高成本效率水平。从实证结果看,外资银行的进入确实显著地降低了国内银行的收入水平和盈利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水平,说明外资银行的进入确实有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国内银行业的竞争程度和银行体系的效率。

值得注意的有三点:其一,从回归结果(1)和(2)中看到,外资银行的进入对国内银行非利息收入水平的降低效应最为明显,而对净利息收入却无显著影响。这说明与外资银行相比,发展中国家的银行在非借贷业务上的差距更大;其二,回归结果(4)表示,尽管t值较高,但是外资银行对国内银行成本降低的作用没有严格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尽管外资银行进入增加了发展中的东道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但是东道国国内银行效率并没有明显提高,这在短期内是成立的。外资银行进入为东道国国内银行改善经营管理提供了压力,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国内银行真正因此实现经营效率提高却需要相当一段时间。其三,回归结果(5)表示,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国内银行的不良贷款有所增加,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拥有绝对经营优势的外资银行争夺了国内银行较好的客户资源,另一方面可能是国内银行面临竞争压力而不得已放宽信用所致,这说明外资银行进入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对发展中国家国内银行产生一定的冲击。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看到,尽管关于外资银行进入对发展中国家国内银行业效率的影响是复杂的,但是通过对发展中国家整体银行开放实践的经验检验从整体上是支持外资银行进入发展中国家存在净的正项收益的。也就是,外资银行的进入能够增加发展中国家银行业的竞争程度,降低了银行业的经营成本,从而促进国内银行体系效率的提升。因此尽管外资银行进入会降低发展中国家国内银行的利润水平,但可以完善银行业市场的功能,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有正的福利效应。与此同时,国内银行体系效率的提升可能不会迅速地反映出来,外资银行的进入对发展中国家银行业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表现在外资银行进入导致发展中国家本国银行净利息收入和净利润水平下降,以及发展中国家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

外资银行进入的潜在风险和成本很大程度上与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效率低下有关,国内金融机构的低效率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很可能使得发展中国家不仅不能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中获得相当的收益,而且会使其面临巨大的开放风险和成本。为保证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改革和国内金融自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发展中国家需要根据本国实际情况采取一些相关措施作为配套条件,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审慎监管的加强。

参考文献:

[1]Levine(1996)

[2]Agenor(2001)

[3]Mathieson and Roldo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