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宇航员太空授课范文

宇航员太空授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宇航员太空授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宇航员太空授课

第1篇:宇航员太空授课范文

“大家好!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主讲。”当神舟十号女航天员王亚平从距离地球300多公里的太空中传来熟悉的问候时,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报告厅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作为太空授课的“地面课堂”,330多位师生在这里亲身经历与“神十”航天员的天地连线。

在天宫一号实验舱里,指令长聂海胜当起了“助教”,负责配合“主讲”管理教具,维护课堂秩序。航天员张晓光担任摄像师,他要先用束缚带把自己固定在舱壁上,再用手持摄像机保持长时间稳定拍摄,才能把精彩图像传回地面课堂。这别开生面的一堂课时时爆发出惊呼声和掌声,让师生们兴奋不已。

“在太空失重环境中,我们个个都像武林高手,在生活中你们都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重量呢?”在聂海胜演示失重环境下的“悬空打坐”“大力神功”后,主讲教师王亚平开始了第一个演示实验——太空中如何称重。启发式提问引来地球上的教室里学生高高举起手臂。

“在家时我用电子秤测量体重,测量大物体时可以用曹冲称象的办法测量物体质量。”“称重的方法有三种:中药房里用杆秤,买菜时用托盘秤,在实验室用弹簧测力计。”学生们的回答不仅让太空中的老师频频点头,也让现场迸发出热烈掌声。

在全国数千万名师生的注目下,王老师给大家演示了小球在太空中的单摆运动和圆周运动、高速旋转的陀螺旋转、神奇的水膜试验、液体表面张力能使水膜变“魔法水球”,这些都让学生们觉得分外神奇。

13岁的人大附中学生徐海博幸运地在课程中获得了提问机会,他关心的是太空中的上下方位问题。王亚平在指令长聂海胜的帮助下表演了一套“杂技”动作,分别进行了悬空横卧和倒立,并解释,“航天员在太空中无所谓上和下的方位区别。不过,为了便于工作生活,航天员们为天宫一号人为定义了上和下,把朝向地球的一侧定义为下,并专门在‘下方’铺设了地板。”

徐海博对这样的回答方式非常满意。他表示,为自己能亲身参加中国第一次、世界第二次太空公开授课并提问感到自豪。有志于从事科研工作的他更关注王老师讲述的失重环境为人类造福的例子。在失重环境下,人们能够获取结构更加均匀完整、尺寸更大的半导体晶体,有利于开展材料学基础性研究,优化和改进地面生产工艺。失重条件下冷原子钟的频率稳定度会大大提高,可以应用于高精度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这些都让他增添了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

王老师的讲解风趣也让课堂笑声不断。“如果诗仙李白在天宫里生活,大概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为,失重环境下水不可能飞流直下。”“同学们,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

史家小学四年级的邱甜获得了最后一个提问机会,她一连串问出:“您在天上看到的窗外景色与地面有什么不同?星星会闪烁吗?能看到UFO吗?”

王亚平微笑着一一作答:“透过舷窗,我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地球,也可以看到日月星辰,但是我们没有看到过UFO。由于我们处在大气层外,没有大气的阻挡和干扰,看到的星星格外明亮,但是不会闪烁。同样,由于没有大气对光的散射作用,我们看到的太空不是蓝色的,而是深邃的黑色。另外,我要告诉你一件奇妙的事情,我们每天可以看到16次日出,因为我们每90分钟绕地球转一圈。”

邱甜说,她还没有开始学物理,但通过这堂课她对失重、牛顿第二定律、水的张力等有了难忘的记忆,她也特别喜欢“漂亮、聪明的王老师”,由此萌生了去当航天员的理想,如果不能实现她也愿意做个传播知识的老师。

同学们的问题还有很多,“航天员老师,你们在天上的生活用水是从地面上带到天宫一号去的吗?可以循环使用吗?”“您能看到太空垃圾吗?天宫一号是否有应对太空垃圾的防护措施?”“请问你们在太空中采取哪些措施对抗失重对人体的不利影响?”航天员们一一作答,不仅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更开启了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之门。

下一堂太空授课,我希望……

这次的太空授课,是不是激发了同学们对太空的莫大兴趣?如果还有下一次,你想问宇航员老师什么问题呢?听听别的“科学粉丝”的提问吧?你也可以想想,如果有机会的话,什么是你最想知道的!

太空是怎么培养出蔬菜的?

静电会产生引力,在失重情况下,还会产生引力吗?

从太空看,地球是什么样的?

水的蒸发,在失重的情况下和地球上的有什么不一样?

磁铁在太空中还会相互吸引吗?

航天员每天看16次日出,生物钟会乱吗?

低重力情况下,一些化学反应会变快,在无重力情况下,化学合成会出现什么状况?

众说纷纭:梦想真的照进了现实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物理教师宓奇:“同学们见到这些现象的时候非常兴奋,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充分展示,这次课堂的内容也可以进入到我们以后的课堂中,让同学们更加了解基础物理原理。”

北京十二中钱学森航天试验班高一学生宋欣珂:“平时我对物理就很感兴趣,希望以后能够投身科研。航天员展示的失重状态下的水球实验非常精彩,我打算去查阅一些水的表面张力的相关资料。同时,航天员们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也很令我敬佩,要向他们学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中初一学生张凝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水球实验,场面真好看啊,但好多原理我还没想明白。我觉得太空挺神奇的,地球上做不到的在那里都能实现。我的梦想就是去太空看看。”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垣小学五年级学生郭龙舟:“太空里的事情都太奇妙了,宇航员们在失重的情况下,可以轻易做到很多生活中难以想象的动作,他们还能空翻呢,等我长大也要上去体验一下。”

贵州贵阳市实验二中校长余红:“这堂‘太空课’尽管只有短短几十分钟,不能完全满足孩子们对太空的好奇和遐想,却展现了天地间的神奇,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了‘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种子,这些种子必将生根发芽,引领他们不断追寻无限的‘科学梦’。”

等待22年,全球第一次太空授课

我国是第二个实现太空授课的国家,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展太空授课的国家。说到世界上第一次太空授课,其背后是一个十分悲壮的故事和长达22年的坚持。

早在1985年,美国宇航局就提出了太空授课的构想,并且为此训练了两名女教师,一个是麦考利夫,一个是摩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第二年飞船升空时,麦考利夫与飞船一同殒梦地球上空——那次,飞船“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而破碎。

然而,摩根并未放弃这个上天授课梦,为此她又准备了22年。终于,在2007年,她跟随“奋进号”飞入太空,肩负着航天员、教师和麦考利夫的继承者三重身份,弥补了这一遗憾,太空中55岁的摩根给孩子上了25分钟的太空课。

通过视频互动教学,摩根摆弄着乒乓球和水滴,并同其他机组成员向孩子们描述了关于太空的生活,充满了喜怒哀乐。成百上千的少年挤满美国爱达荷州的发现中心,这里距摩根成为宇航员之前教书的小学不到100英里。

一个孩子问太空训练的情况如何。在回答时,摩根及其身边的两位同事装作训练的样子。另一位少年想看看太空中喝饮料的情景,摩根他们用吸管插上饮料袋,挤压出一些泡泡,吞下红色饮料,但泡泡四处漂浮。

之后,12岁的佩根问:太空看星星是什么样子?回答是:星星一直稳定发光,不会闪烁,因为太空没有大气干扰光线。当被问及有关教师和宇航员双重角色的问题时,摩根表示,“宇航员与教师实际上是同一职业,我们都需要不断探索、发现和传授。作为一名教师,最得意的是能和孩子们一起相处,而作为一名宇航员,最美好的则是能在太空中与大家分享这一切。教师和宇航员都是令人十分愉快的工作。”

畅想太空:我的月球之旅

我坐着时光机来到了1000年后,哇!3013年真是不同凡响。街道上到处是悬浮汽车,每个人都忙碌着。我走着走着,忽然看见一张海报。上面写着月球之旅。这可是个难得的好机会,此时不去,更待何时!

我立刻报了名,开始我的月球之旅。我坐上超光速飞船向月球进发,一下子便来到了20.44万千米高空中,这时候电脑发出警告,离月球还有18万千米。一瞬间便来到了月球。

月球上什么时候盖起了宾馆?宾馆的招牌上刻着五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广寒宫宾馆”,我想,这八成是嫦娥仙子开的宾馆吧!我走进去一看,有一个人影向这边奔跑,她身穿彩衣,披着白纱,手里抱着一只玉兔,美极了!“Hello!欢迎光临!”我说了一句:“谢谢!”我走进宾馆找了个空座位坐下,叫了几盘这儿最出名的酒菜。不一会儿,一桌巧夺天工的酒菜便上桌了。每道菜都有它自己的特色,就是不知味道如何。我怀着试一试的心理尝了尝,哇!这儿的菜不光中看,吃起来更是让人叫绝。不知是哪位神仙做的莱,我让嫦娥仙子把这儿的名厨请来。这不是灶神吗?怎么当起厨师了?这时天外来了个旅行团,他们个个都怪模怪样,天哪!我居然看见了外星人!天庭什么时候也开始了外交关系?牛郎织女正骑着牛儿向这儿奔来,你一定很奇怪他们俩怎么能在一起呢?其实王母娘娘早已下令能让众仙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可让猪八戒和吴刚大有可乘之机,他俩不分昼夜地为嫦娥做义务劳动,希望讨得嫦娥的欢心。齐天大圣驾着筋斗云来了,瞧!他拿着今年他代言广告的手提电脑正在会网友。宙斯和他的妻子赫拉、儿子赫耳墨斯开着劳斯莱斯在天街闲游。许仙、白素贞也在这儿吃饭。法海来了,不用担心,他们现在可是朋友了。

第2篇:宇航员太空授课范文

“航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永无止境”, 太空授课标志着人类科学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为我国以及人类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再重温太空授课所演示的几种物理实验,在微重力下几种物理现象似乎只能够在科幻片中的上演的一幕却在太空环境中淋漓尽致的呈现了出来.这几种物理实验现象和地球环境中实验现象存在着那些契合和不同之处呢?

1晶莹剔透的水球,在天宫上演“天方夜谭”-淋漓尽致地呈现液体表面张力的性质

“神十”宇航员王亚平在太空授课时演示了水膜和水球的形成.水膜和水球在地面是无法演示出来的,在物理课上老师让学生在水中加上洗衣粉或肥皂粉,水变成泡沫状,这种泡沫很轻,受重力的作用很小,因此可以在细铁丝环上形成薄膜镜面,也能够吹出圆球形肥皂泡来.但如果用水,即便形成薄膜也很容易破裂,更无法吹出水泡了,要形成水球简直是天方夜谭.地面上的水滴由于受重力作用,又受到液体表面张力呈现的形状是扁平状的.然而,在太空环境中水不但能够在细铁丝环上形成水膜,也注成了水球.为什么会形成水膜?又为什么能够形成水球呢?是因为太空环境重力已经对液体几乎失去了作用,只有液体表面张力发挥作用,液体表面张力具有使液体表面具有缩小到最小面积的性质,而球体的面积最小.在微重力下演示的晶莹透明的水球反映了液体表面张力的性质.

2四两拨千斤揭迷太空“超人”-无论多么小的外力都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美国女宇航员芭芭拉摩根老师在空间站授课时,把两个身强力壮的男宇航员慢慢举起,假装很费力,可谓太空“超人”.其实,在微重力下这种大力神功只不过在太空也就是“四两拨千斤”小儿科而已.无论多么小的外力都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符合牛顿第二定律F=ma.然而,在地面上,芭芭拉摩根要举起这两名宇航员,首先要克服两人的重力,那简直属于无稽之谈了.在地面上只有在光滑的面上才能用很小的力来改变质量大的物体的运动状态,比如在摩擦很小的冰面上用很小的力推质量大的物体.

3陀螺的自转以及螺旋形转动-折射了日月星辰及其天体的运行轨迹

女宇航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演示的陀螺的自转和陀螺螺旋形的运转,陀螺的转轴方向不变.这如同把地球仪放置在太空上,给地球仪一个旋转的力,使它获得一个匀速率绕转轴转动的速度,同时给地球仪一个垂直赤道线方向的力,地球仪也会在太空中既自转又螺旋形运动,这样的演示实验更能间接的揭示日月星辰及其天体的运行轨迹.任何天体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既自转又公转.在地球环境中要实现陀螺的自转和螺旋形运行是可以实现的,但要保持匀速率运行那是无法实现的了.

4《西游记》中孙大圣的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宇航员太空演绎神话传奇

《西游记》中孙悟空陪唐生西天取经,不但能腾云驾雾,佛手为云,就连翻一个跟头也是十万八天里,这当然是神话传奇了.但在现实版的太空环境“神六”上,费俊龙的跟头真实的上演了齐天大圣的一幕,却没有《西游记》中传奇人物孙悟空那么神乎其神的玄乎.这就是太空环境中飞船和微重力的魅力,在太空环境中飞船里宇航员跟头的翻转时间和飞船的运行速度决定了翻一个跟头所前行的距离,符合爱因斯坦的相对时论的观点.

5单摆在竖直方向上的圆周运动,似乎否定了单摆的特性,却把摆球的匀速圆周运动演示的惟妙惟肖

王亚平在天地互动教学中,演示单摆摆球在摆角很小的情况下,单摆的等时性却荡然无存,原因是单摆摆球在微重力下,几乎没有受到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的作用,无法满足在地面做周期性往复摆动的条件.

仔细观察王亚平在太空环境做的单摆演示实验,刚开始摆角很小时,摆球在一侧做圆弧型运动,她稍微增大了摆的摆动幅度,摆球却奇迹般的做了匀速圆周运动,完全了地面上单摆的物理实验现象.这是因为摆球克服了微重力,绳子的拉力使摆球提供了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而且绳子的拉力在摆球运动中大小不变,可以使小球获得了大小恒定的加速度和大小恒定的动能.

而在地面上做单摆的的运动,摆球的重力和绳子对摆球的合力指向平衡位置,能够提供单摆做往复运动的回复力,只要摆角很小,就能往复摆动,够实现单摆的等时性.

因此,条件发生变化时,有些规律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不是任何形成性的规律放之四海都皆准的.

6人能够像鸟儿在太空中自由的翱翔,像鱼儿在太空中畅游-微重力下能够让泰山轻于鸿毛

在太空环境中,我们看到了宇航员在太空中轻盈漫步,就像电影中仙女在仙境中自由漂游,无需腾云驾雾.宇航员王亚平漂浮在天宫一号中,就仿佛鸟儿在太空中自由的翱翔,鱼儿在太空中畅游,简直是世外仙境.在微重力下,人的质量和地球上一样,却重如鸿毛.这对于地球人形成的重如泰山,轻如鸿毛又有了新的解读.

第3篇:宇航员太空授课范文

本次活动听课对象为初中、高中学生,授课内容为太空环境下的科学实验。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王亚平所站讲台的高度以及我国青少年因此得到的太空知识,更在于它向世界传递了我国在航天科技方面的独特探索。

各地教育部门和全国8万余所中学6000余万名师生共同组织了收看,天宫一号也因此成为中国“最高”讲台。此次太空授课活动安排的实验项目,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为全国青少年进行了一堂意义非凡的太空授课。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学高度重视,妥善调课,组织收看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围绕太空授课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积极响应教育部要求,推动“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教育活动和中学科技教育的有效开展,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013年6月20日10时04分,跟随神舟十号遨游太空的航天员王亚平开启了我国载人航天史上的首次太空授课。33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港澳台地区中小学学生代表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综合楼四层地面课堂,兴趣盎然地聆听了“太空教师”王亚平在神舟十号上为大家所讲的一堂40分钟的实验课。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通过地面课堂具有的双向音视频沟通交流能力,与神十航天员进行同步互动交流。地面课堂内的学生不仅能够看到王亚平授课的清晰画面,身在太空的王亚平也能观看到和收听到课堂内学生们的实时反应,同学和老师可以像平常课堂一样进行互动。

在地面课堂上的两位教师,分别是人大附中的物理教师宓奇和101中学的物理教师史艺,在太空授课开始之前,两位老师先让大家猜想本次课程中可能会涉及的原理,及对航天员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课程伊始,两位地面教师先通过一个短片向大家介绍了航天员的衣食住行。当三位航天员出现在屏幕画面中的时候,学生们立即鼓掌,有人不禁感叹:画面好清楚啊!为了向孩子们说明“失重”现象,指令长聂海胜表演了“悬空打坐”,担任太空教师的王亚平说:“我还会大力神功呢。”她用一根手指轻轻一碰,就把聂海胜推到了船舱后面。看到此情景,孩子们哈哈笑了起来。随后,王亚平做了5个实验,分别为质量测量演示实验、单摆运动演示实验、陀螺演示实验、水膜演示和水球演示实验。

天津:做足功课 同步观看

6月20日,在南开中学航天体验馆,学生们通过弧形屏幕观看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天津大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同步收看,各学校的“地面课堂”瞬间沸腾。

上午10时,南开中学打开了全部教室和实验室内的闭路电视,让2000余名中学生共同见证和观看这一期待已久的难得的历史时刻。与此同时,南开中学的航天航空体验中心也全部开放,该校30余名物理社的成员还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航天航空体验中心的仿真平台上迎来了这一次特殊的“太空课堂”。物理社社长、该校高一年级的女生孔令航兴奋地告诉记者,为了收看这次“太空课堂”,大家都做足了功课,在网上搜集了很多物理与航空航天的知识。她说:“虽然是学生,但我们都特别关心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航天梦’。这次‘太空课堂’不仅给我们展示了很多新奇的难得一见的太空知识,同时也让我们的‘航天梦’更加清晰起来,也更加增强了我们实现未来梦想的信心!”

南开中学副校长吕宝桐表示,这次“太空课堂”对学生来讲也是一次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实现中国梦的使命感。

上海:航空航天特色校闵行三中观摩中国首次太空授课

上海市闵行三中是航空航天特色学校,该校组织了初二年级全体同学观摩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校长在电话里告诉记者,由于闵行三中高中部仍在期末考试期间,因此安排已经期末考完的200余名初二学生收看了太空授课。学校还特别安排了30多名科学兴趣浓厚、品学兼优的学生到高中部的刘辉航天科技工作室集中观看,现场安排物理老师和同学们互动,解答同学们的疑问。

2011年,闵行三中高一学生提交的“搭载濒临灭绝植物种子的探究”搭载方案,从全国113所中小学校的近3000个方案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空间试验室首个出自中学生的研究项目,跟随当年发射的“天宫一号”进入太空。

广东:遨游九天

圆梦中国

6月21日下午,广东佛山罗村二中初二级全体同学观看了此次太空授课。

本次太空授课的5个基础物理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是一堂极其生动的实验课,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青少年走近航天、了解航天、热爱航天。

湖南:长沙市37中第一时间收看神舟十号太空授课

6月20号上午10:00,长沙市37中学生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在自己的教室里准时收看了神舟十号太空授课直播,学生们一个个目不转睛地盯着教室黑板正中间的班班通设备“电子白板”,一起分享着这一场来自太空的实验课。航天员王亚平给中学生们讲授的这一节实验课程,解开了同学们心中的很多谜底,比如:航天员在太空的衣、食、住、行是怎么样的?失重是怎么产生的?太空垃圾怎么处理?有没有见到UFO?太空中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样的?太空中的水是怎么来的?……满足了学生很多的好奇心。他们在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举得巨大进步而骄傲和自豪的同时,也激发了心中的航天梦、科技梦、中国梦、强国梦,增强了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

四川:绵阳博雅学校观看“神舟十号太空授课”直播

6月20日上午10点—10点50分,绵阳博雅学校师生怀着兴奋、期待的心情收看了“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进行的首次“太空授课”。女航天员王亚平给大家演示了小球在太空中的单摆运动和圆周运动、高速旋转的陀螺旋转、神奇的水膜实验、液体表面张力能使水膜变“魔法水球”等内容,激发了同学们对太空的向往,更让大家了解航天、热爱航天、支持航天,让同学们集体感受了天宫课堂的无穷奥妙。

课后,各班老师还组织同学们谈感受、说体会。有同学这样说:“我一直以为‘天宫一号’在太空上只是固定地待在某个地方,听王亚平老师说,他们每天会看到16次日出,因为他们每90分钟就绕地球一圈,我才明白原来‘天宫一号’是要绕着地球运动的。”有的学生说:“太空太神奇了,看到王亚平老师能把地球上的一滴水‘变’成彩色的水球,她就像一个魔法师一样,那太空中还有多少‘魔法’啊!”

新疆:华山中学学生收看太空课堂 见证奇妙一刻

“在太空当中做这些实验的时候,真正能够把理论中的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状态呈现出来。我觉得学生的收获是非常大的。”6月20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二师华山中学高中物理老师倪颖在与学生一同收看了神舟十号航天员展现的太空课堂后说到。

华山中学的学生们在教室里收看了我国航天史上的首次太空授课,他们时而屏息凝神,时而发出惊叫;教室里时而鸦雀无声,时而掌声一片。神奇的课堂让学生们见证了太空的奇妙世界,也激发了他们内心的科学梦和太空梦。

有学生表示,这个天宫课堂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意义,它带给我们一些平时在地球上不能见到的真实现象,这也是科学引人入胜的地方,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航天员太空授课激发雪域学子太空梦

“太空会不会像高海拔地区一样,水到七八十度就能烧开了?”“冬虫夏草在太空能生长吗?”“太空像一样缺氧吗?”“在高海拔的发射宇宙飞船会不会更快?”……的学生对太空的热情很高,显然,太空授课激发了他们追梦太空的浓厚兴趣。

拉萨中学团委书记薛军利认为,此次太空授课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习方面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太空的科学精神。不少学生通过太空授课产生了探索太空的梦想,要把个人梦和国家梦结合起来,使梦想成真。

澳门组织中小学生观看

“神十”太空授课

6月20日上午,澳门特区政府教育暨青年局及多家学校组织中、小学生收看“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作太空授课的现场直播,一同领略奇妙的太空世界。

航天员王亚平在授课中,分别进行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水膜和水球等试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并回答了学生的提问,包括关于航天器用水、太空垃圾防护措施、航天员对抗失重方法和太空景色等。

在澳门教育暨青年局的骏菁活动中心,有250名学生在聆听航天员老师讲课;在劳工子弟学校,也有近百名学生在礼堂集体观看直播。教育暨青年局还安排了导师在场讲解,解答学生们的提问。

有参与听课的澳门学生称,对太空的一切都感到很好奇,不知道太空冷不冷?太空是否会有外星人?希望将来航天员来澳门时,有机会直接向他们发问。

教青局青年厅厅长袁凯清表示,澳门特区政府一直重视科普教育,通过课余活动、对外交流比赛等形式让学生接触科普知识。通过收看太空授课直播,见证了中国航天科学教育的历史时刻,加深了学生对航天科技的认识,将进一步激发澳门广大青少年崇尚科学、热爱航天的热情。

美国:2007年,芭芭拉·摩根的第一次太空授课

2007年,美国东部时间8月8日18时36分,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载着机组7名宇航员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飞往国际空间站。这是美国宇航局首位教师宇航员芭芭拉·摩根的第一次太空飞行。

航天飞机进入地球轨道后,地面发射控制中心指挥人员说:“对芭芭拉·摩根和机组伙伴来说,这堂课正式开始了。”摩根曾经教书的爱达荷州的科学教师联合会专门挑选了18名学生,与摩根进行天地间的师生对话。

摩根这次在空间站上的第一堂课,共进行了25分钟。在课堂上,一个孩子想知道如何在太空锻炼。摩根一手托起一个在她身边飘浮着的宇航员,给予演示。另一位年轻人想知道宇航员是怎样喝水的,摩根和她的同事从饮用水袋的吸管中挤出水泡,并将水滴吞下。4名宇航员还分别用乒乓球和垒球作讲课的道具。

实验一:质量测量演示——没有了重量,是否意味着失去质量?

3位航天员老师“站”稳后,先给同学们露了几手“功夫”——“悬空打坐”“大力神功”。在失重环境下,航天员们都成了“武林高手”,博得同学们阵阵喝彩。

航天员的表演给同学们带来了疑问:在地面上,人们一般用天平、台秤、托盘秤、杆秤、弹簧秤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从而计算物体的质量,那么 ,失重环境下怎样测质量呢?

航天员老师用“天宫一号”上的质量测量仪现身说法。他们从“天宫一号”的舱壁上打开一个支架形状的装置,航天员聂海胜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轻轻拉开支架,一放手,支架便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装置上的LED屏上显示出数字:74.0。这表示聂海胜的实测质量是74千克。

王亚平向同学们解释道,天宫中的质量测量仪,应用的物理学原理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力)=m(质量)×a(加速度)。质量测量仪上的弹簧能够产生一个恒定的力F,同时用光栅测速装置测量出支架复位的速度v和时间t,计算出加速度(a=v/t),就能够计算出物体的质量(m=F/a)。

王亚平老师还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道课后思考题:除了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在失重环境下测量物体的质量?

实验二:单摆运动演示——太空中的机械钟表走得更准还是静止不动?

演示完质量测量,航天员们又取出一个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

T型支架上,用细绳拴着一颗明黄色的小钢球。王亚平把小球轻轻拉升到一定位置放手,小球并没有出现地面上常见的往复摆动,而是停在了半空中。王亚平用手指沿切线方向轻推小球,奇妙的现象出现了,小球开始绕着T型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而在地面对比实验中,需要施加足够的力,给小球一个较大的初速度,才能使它绕轴旋转。

太空实验趣味无穷,地面课堂的学生们也不失时机地向航天员提出他们关心的问题。人大附中早培班学生徐海博举手提问:“航天员老师,您在太空中有没有上下方位感?”

为了回答同学的提问,航天员王亚平在聂海胜的帮助下表演了一套“杂技”动作,分别进行了悬空横卧和倒立。看到航天员老师的精彩表演,同学们兴奋地鼓起掌来。

实际上,航天员在太空中无所谓上和下的方位区别。不过,为了便于工作生活,航天员们为“天宫一号”人为定义了上和下,把朝向地球的一侧定义为下,并专门在“下方”铺设了地板。

实验三:陀螺演示——高速旋转的陀螺为什么不会倒下?

物理学原理告诉我们,高速旋转的陀螺具有很好的定轴特性。在太空失重环境下,这一特性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来。

航天员王亚平取出一个红黄相间的陀螺,把它静止悬放在空中。用手轻推陀螺顶部,陀螺翻滚着飞向远处。紧接着,王亚平取出一个一模一样的陀螺,让它旋转起来,悬浮在半空中,再用手轻轻一推,旋转的陀螺不再翻滚,而是保持着固定的轴向,向前飞去。

王亚平介绍说,高速旋转陀螺的定轴特性在航天领域用途广泛。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上,就装有各式各样的陀螺定向仪,正是有了它们,才能精准地测量航天器的飞行姿态。

实验四:水膜演示——天宫里有没有“飞流直下”的瀑布?

阳光下五彩缤纷的肥皂泡、能够让硬币漂浮的山泉水,总是带给人们很多遐想。这些都是液体表面张力在发挥着神奇作用。

只不过,在地面上,液体表面张力难以抗衡地球引力的影响,只有经过特殊处理的肥皂水、富含无机盐的矿泉水才能表现出比较强的张力特性。但是,在太空失重环境下,液体的表面张力特性便突显出来。

王亚平拿起一个航天员饮用水袋,打开止水夹,水并没有倾泻而出。轻挤水袋,在饮水管端口形成了一颗晶莹剔透的水珠,略微抖动水袋,水珠便悬浮在半空中,与“天宫一号”舱壁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图案交相辉映,更显得美轮美奂。

接着,她把一个金属圈插入装满饮用水的自封袋中,慢慢抽出金属圈,便形成了一个漂亮的水膜。轻轻晃动金属圈,水膜也不会破裂,只是偶尔会甩出几颗小水滴。随后,王亚平又往水膜表面贴上了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这些在地面难得一见的奇特景象,引起了地面课堂同学们的连声惊叹。

实验五:水球演示——用神奇的液体表面张力变个“魔法”

液体表面张力的威力竟如此神奇!普通的饮用水还能变成更加神奇的“魔法水球”。

王亚平用金属圈重新做了一个水膜,然后用饮水袋慢慢地向水膜上注水,不一会儿,水膜就变成了一个亮晶晶的大水球,水球中还有一串珍珠般的小气泡,仿佛银河系中的繁星点点。聂海胜取出一支注射器抽出水球中的气泡,实验继续进行。

第4篇:宇航员太空授课范文

2013年6月11日,在历时“神九”飞天短短的一年后,“神州十号”又在中国九泉发射区成功发射。

这次的“神十”飞天,宇航员们首次在天空上完成了太空授课,这次授课的老师是王雅平,通过这次授课让我们懂得了许多物理原理,了解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失重环境下奇特的物理现象。

从“神五”飞天到“神十”飞天,中国的航天科技向前迈出了巨大的一步,而在这些荣誉的背后,又有多少人在默默地努力着,他们是科学家与航天员们。科学家建造的每一架神舟飞船都需要花上很长时间,实验,改良,整修等等步骤,他们的苦与累无人知晓。航天员在大多人眼里是很光荣的职业,其实,他们在登上天空之前,都经过了仔细地选拔和艰苦地训练,不是谁都能担任的,航天员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条件,还要在训练中出类拔萃,才能在航天员中脱颖而出,这样精挑细选出的航天员得多优秀啊!不仅如此,航天员们每次都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各项任务,他们承载着全国乃至全世界人们的目光,不能有半点差池,看着他们圆满完成任务走出舱门时人们的心才算放下。有这么多伟大勇敢的中国飞天人,为了我们的飞天梦做着不懈的努力,中国的飞天科技怎能不取得骄傲的成绩呢?

太空之旅是漫长的,每一次飞天,都意味着我们又解开了一些太空之谜,如果我们想解开更多的谜团,就需要我们一代代人的努力,坚持和付出。虽然我们知道,太空的谜团是永远解不完的,但只要我们努力,每解开一个谜团,都会对中国航天事业做出很大的贡献。

每一次飞天,都意味浩瀚的太空中又会留下中国人深深的足迹,也意味着中国航天技术又迈出了稳健的一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世界则国屹立世界。我们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我们既然知道了中国航天技术是从一点一滴发展起来的,那我们的学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所以,我们就应该从零做起,做好每一件事,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寸进尺退,相信我们都会做好。

第5篇:宇航员太空授课范文

6月20日,宇航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试验舱内太空授课。这一刻,茫茫宇宙像一块无限延伸的黑板,日月星辰罗列其上。这一刻,天上悬浮的施教者与地上围拥的被教者之间,落差为三百公里。

也可以说,这个“最高讲台”的高度,是令人遐想的三百公里。而一般讲台的高度是一米零五。

面对这个比一米零五不知高出多少万倍的“最高讲台”,恐怕无人敢提出一个要求。那就是:邀请天宫一号里的王亚平走下那个三百多公里高的讲台,走到地面的学生中间。就像我们这个时代的语文课改常常以科学的名义强行要求一线语文教师走下讲台那样。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因为这显然不可能且不合理。因为三百公里,是一个巨大的显性的落差,一个显而易见的深渊。无人会要求客串教师的女宇航员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而一步迈进宇宙的深渊。而在宇宙的深渊之外,其实还存在一个更加深不见底的人性的深渊。或者说,在那显性的三百公里之外,在最普通、最广大的语文教师与学生之间,其实存在着一种来自于教育本身的隐性的落差,即施教者与被教者之间的落差。

虽然这个落差的距离,是不以公里计的。它以尊严计。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个传、授、解,都应该是有位置、有高度的。师者,先天性就是被传、被授、被解者注意的中心,是仰望与模仿的对象。

有教育史以来,师与天地同列,就中国而言,无论孔夫子,还是陶行知,无论私塾教育,还是书院教育,师都是绝对的权威。就西方言,无论是市井传道的苏格拉底,还是在修道院里炼金或挥舞鹅毛笔的中世纪学者,都是一切知识学习者绝对的核心。一旦师生关系确立,学生无论贵贱,都是以五体投地、低至尘埃的姿态,听从教诲,积极传习。

那么,我们今天为何非以尊重、以解放、以进步的名义,如此活灵活现地把我们的学生放在一种养尊处优的位置呢?为何非将我们的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放到一个保姆与宠物饲养者的位置呢?

在现行的语文教育中,一场持续十年多的课改的一个非主观后果,似乎就是要将老师驱赶下讲台,或强迫其从讲台上降落,降至地面,直至低于学生的一个难言的“低度”。以至于很多语文教师,开始“跪着”教学。跪,不一定是膝盖的弯曲着地,而是精神上的献媚与邀宠。看看那些所谓的“教学设计”与精品课堂,那背后其实是把作为独立求知体的学生,视作了某种需要讨好的宠物去诱导。

这一切,皆是以尊重、解放学生的名义,是以“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先进教育理念为旗帜进行的撤退。“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当然是好的教育,但它不是一件制式的锁甲,需要每一个老师都强制性披挂。事实上,“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是教育对老师的要求。它不是让语文老师走到懵懂而无知的学生面前,像唤醒一个酣睡的人那样,对他甜蜜地呼喊:“从现在起,以你为中心!”也不是说,让老师自降高度,乃至跪在学生群中做一个名不副实的主导者。“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其实呼唤的是教师身上的一种刚性的责任意识,一种强大的神圣感。即,作为教师,你所传授的知识必须对学生长久性地有效,必须对学生的广阔的未来负责。事实上,所有有效而卓越的教育,所有催生出了优秀人才的教育,绝对都不是宠物式教育。这样的教育无论是何种形式,都会有一种显性或隐形的凌厉精神。我们必须拒绝语文教育中的那种宠物饲养式的柔情脉脉乃至肉麻透顶,我们呼唤一种刚性的本色语文教育。而这种刚性,就在语文老师的膝盖上。

讲台是可以没有高度的。但,师者的膝盖必须有高度,有硬度。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你可以将身体、将语言降至学生之间,但你师道精神的膝盖,不能跪。

因为一跪,便成可怜虫。

第6篇:宇航员太空授课范文

【关键词】中职物理 微视频资源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28-01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步入了信息化时代。尤其是在近几年来,网络资源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利用手段被重复的使用。为了突破原有教学模式的弊端,令物理课堂变得更加多样化,微课视频资源的利用也渐渐进行了扩展。

一、微视频资源在中职物理的应用基础

1.微视频资源的内涵

微视频教学资源的手段在物理课程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它是一种特殊的应用形式。它主要是以教师辅助为手段,以教学材料为主要基础的视频。微视频在制作时间上有一定的规则,它的制作时间在60秒到20分钟之间。视频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其内容的涵盖方面确是非常多的。微课视频可以以“小电影”的制作方式来体现,也可以以“短片”的形式来体现。但不管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它都要围绕着“物理课本”的这个主题,以课程资源作为主要依托。最重要的是,微课资源的结构相对完整,信息也比较全面,非常适合物理课程的教授规则。另外,微视频和当前社会中的微课非常相似,它是微型课程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物理教学体系中非常关键的部分。

2.基于微视频资源的学习理论

微学习的理论主要是将整个学习系统分为不同的模块,它值得主要要素分别是“微学习”、“微内容”、“微环境”四个方面。微视频资源的学习模式离不开网络信息系统的结合,它的受众对象是所有人,它能够做到课内、课外随时的学习。也就是说,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着很大的灵活调整性。可视频资源将整个学习结构用零散的小模块进行拼接,使学习者从传统过程中的被动消化到主动接受,完善了知识的获取途径。

二、中职物理教学中微课视频资源的应用案例

1.微视频资源教学视频模式初探

微视频资源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的设置结构。它不仅能够在几十秒或十几分钟内使学生把物理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点的突破,也将知识的覆盖范围扩大,并且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将主要内容的涵盖点进行扩充。以物理知识中的“加速度”为例[1],探究速度变化量、速度变化率、以及速度之间的关系。在这个物理知识结构中,教师就可以采用制作微课视频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微课视频内容:视频的内容主要是三名同学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比赛,而同时一辆汽车与两个推动力摩托也从相对静止到慢慢加速。由此微视频中,学生们可以看出,汽车与推动力摩托之间的加速速率不同,通过视频直观展现出不同人与不同车辆之间的速度变化规律。学生可以由视频得出,两个车辆的类型不同,但是它们都在同一时间、从同一位置上出发,开始摩托领先,但在2分30秒处,汽车超越了摩托车。这种微视频资源可以使学生们直观感受到物体速度的变化,如果教师靠图文结合、语言描述,效果远比不上直观印象易于接受、记忆深刻。微视频能够帮助学生们留下直观深刻的印象,为加速度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2]。

2.微视频教学资源探究重力

重力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的力,性质与万有引力相同,但重力本质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在这节课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了解重力的基本定义、大小以及方向。最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明白产生重力的原因及与万有引力的区别。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重力的概念有了基本认识,但并不知道重力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力。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地面,对于远离地面的情况是没有直观感受的,而且失重状态是课堂实验无法模拟的。所以教师进行制作微课视频,以宇航员杨利伟在太空飞行为例,为学生们播放他在太空中失重的状态,再给学生们观看一些宇航员在太空舱进行集合训练的场景。通过这些视频,让学生们真接看到失重究竟是怎样的状态。通过把地面上的情况与宇航员在太空船中情况的对比,让学生们比较容易理解重力的概念[3]。

3.微视频教学资源探究弹力的意义

弹力是物理课程中的关键部分之一,教师在这节课中的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弹力产生的的原因,知道物体微小的形变就会产生弹力,从而认识到弹力广泛的存在。而物体微小的形变是很难直接观察到,需要通过实验间接证明,这类实验现象的结果不容易观察,所以将实验录成微视频,既方便学生观看结果,又大量的节约了课堂有效时间。微视频中录制两个实验:一是证明桌面能发生形变,光束通过两个平面镜两次反射放大反射角度,看到光斑移动。二是证明玻璃瓶能发生形变,在玻璃瓶中装满带有颜色的液体,在瓶塞上插入细玻璃管并使其中进入一段液体,用手触挤压玻璃瓶,会看见液柱上升。通过这样的微视频引入了弹力的概念。如果课堂实验这种微小的形变,后排的学生很难看到,如果利用微视频播放教师亲自做的实验,更能增加实验的可信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自己进行尝试,使弹力的知识掌握的更加充实[4]。

4.微视频教学资源探究超重与失重

超重和失重是牛顿运动定律在生活中的运用。是学习了牛二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包括两个个知识点:一是超重与失重概念的提出及其解释,二是完全失重现象。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而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完全失重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及影响。在生活中学生最直接的感受到超重与失重就是在电梯里,在上升和下降时身体是能清楚感受到的,但是只有感觉没有定量的分析,所以教师的微视频如下设计:在电梯里面放上一台称,称中放上物品。通过视频记录下静止时、匀速上下时和升、降的启动和制动时的数据,让学生亲眼看到示数的变化,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并且可以利用橡皮筋系重物,亲身体验到二者是怎样的规则进行变化的[5]。

三、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微视频资源在中职物理课程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并且它适用于物理课程的讲授。不可否认的是,“微”时代为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不仅是在教学方面还是人们的生活方面。新教育形式下,只有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够促进中职物理课程的发展,为我国人才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孔繁成. 微视频资源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 新校园(中旬),2015,12:35.

[2]王世科. 微视频资源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 中学物理,2016,07:9.

[3]胡归. 微视频资源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 中学物理,2016,11:61-62.

第7篇:宇航员太空授课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 德育渗透 途经

古往今来,教师不仅要“授业”,还应该“传道”,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只教语言,不言其它,必将失之偏颇,达不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而《英语教学大纲》也明确规定: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那么如何使英语教学实现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有机统一,笔者作了以下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以多种形式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相关环节

新编牛津英语教材有许多单元的课文包含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教师在实施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精心设计,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学9A Unit 5 Hollywood's all-time favorite Audrey Hepburn一文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Audrey Hepburn的生活片断,各个时期主演的影片制作成动画片,特别是可围绕主题多链接一些Audrey Hepburn致力于世界慈善事业作出贡献的例子,学生们在欣赏图文并茂的材料,品味地道的英语时对这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有了更好的了解,在息影以后,她全身心地投入到世界慈善事业中,特别是与UNICEF紧密工作,携手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被美国总统授予自由勋章,直到患癌症去世。学生们一定会被Audrey Hepburn 那种乐于助人的精神所感动,从而以她为榜样,努力学习,关爱同学,在成材的道路上,洒向世界都是爱。

二、充分结合时事新闻,以真切的感受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压倒一切的,教师应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而自豪,除了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外,教师应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把那些振奋人心的有利于提升民族自豪感的消息随时“拿来”利用。

在上9BUnit One Life on Mars一文时,笔者顺手从网上下载了几幅发射“神舟6号”及航天英雄聂海胜、费俊龙在太空中的图片,制成flas后与课文内容有机地连接一起,这里air tank、special boots、power pack等的作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而句型操练中的be used to./for的应用也同样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当学生们耳边响起发射火箭倒计时的声音“…Three Two One Zero!”载着中华民族自豪的“神舟6号”呼啸升入太空,然后绕着地球一圈又一圈地飞行,两位宇航员在太空中行军礼,向全国人民问好,同学们的精神为之一振,民族自豪感在心中油然而生,在激起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愿望。

三、充分结合生活实际,将德育教学渗透到课堂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买车的人是越来越多,马路上往往拥挤不堪、偏偏又有人不遵守交通法规,因此而酿成了多少惨剧。据统计,近几年我国每天死于各种车祸的人数高达300人以上,这是一个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啊!教育学生从小遵守交通规则,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已是刻不容缓。但仅仅每日对学生说上几句要遵守交通规则这类的话,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也很容易生厌。一日,笔者先制作了一个课件,把一个真实的故事稍作改编,利用课前热身的时间模仿VOA给学生来了一段:Good morning. Every one! This is Voice of America. There was a traffic accident yesterday afternoon around the comer of No. 3 Middle School. Three students were leaving school when it began to rain. They were riding bicycles side by side, trying to cross the road. A motorbike was traveling fast. The man on the motorbike didn't see them until it was too late… Luckily the students were not badly hurt. They were taken to hospital at once.接着,屏幕上打出了几个问题。学生们在展开一番讨论后踊跃发言,有的说雨天骑车时要格外小心,有的说骑车时不该并排骑,有的说骑车到转弯处要减缓速度,还有的说向左转弯时应先伸手示意等等。不知不觉中,学生们不仅练习了英语口语,也懂得了不少交通方面的知识,可谓一举二得。

德育渗透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经、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德育活动力,突出思想内涵,强化德育要求,注重寓教于乐,满足兴趣爱好,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思想培养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庄春晨. 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考试(教研)》,2011年11期.

第8篇:宇航员太空授课范文

“太空授课”的主讲人为女航天员王亚平。聂海胜辅助授课,张晓光担任摄像师。在大约40分钟的授课中,航天员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5个基础物理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他们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物理原理,并通过视频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笔者在网上下载了这节课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虽然不是直播,但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兴致盎然地回答提问,参与讨论,伸长了脖子观看每一个实验,课堂气氛热烈轻松。真没有想到非专业的物理教师把课上得如此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笔者从一个物理教师的角度来谈谈这节太空授课的教育艺术和魅力。

一、语言艺术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工具。教师的语言应追求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的统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声情并茂的语言会让学生身临其境,简明、准确、层次清楚、富有逻辑性的语言引人入胜,机智风趣的妙语能使大家有会心的欢笑和领悟。下面我们来看看“太空授课”的语言艺术和魅力。

1.清亮、明晰、舒缓、流畅,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整节课,主讲人女航天员王亚平精力充沛,面带微笑,声音清脆而又甜美,舒缓而又流畅,和学生交流极具亲和力,例如:“怎么样,很厉害吧?在太空失重环境中,我们个个都像是身轻如燕的武林高手。”“嗯,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这样吧,让我首先来给大家表演一个杂技。”“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个可爱的、漂亮的小水滴,有没有想到晶莹剔透这个词呢?我真想多做几个,把它们穿成一串水晶项链,送给你们。”“你们看,这个水球像不像是一个透镜,透过它,你们还可以看到我的倒影呢。” 还有网络热门语言“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等。王亚平富有情感的语言感染了学生和观众,激励和鼓舞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简明、准确,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

某学生提问:“请问您看到的窗外景色和地面上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吗?能看到UFO吗?星星还会闪烁吗?”王亚平答:“透过舷窗,我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地球,还看到日月星辰,但是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UFO。由于我们处于大气层之外,没有了大气的阻挡和干扰,所以我们看到的星星格外明亮,但是看到的星星就不会闪烁了。同样,由于没有了大气对光的散射作用,我们看到的天空不是蓝色的而是深邃的黑色。另外呢,我要告诉你们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就是现在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16次日出,因为我们每90分钟就可以绕地球一圈。” 回答的语言简明、准确,还科学地回答了星星不会闪烁、天空不是蓝色、可以看到16次日出的原理。王亚平用富有思想性的语言描述在太空中看到的新奇景象,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太空的兴趣,点燃了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热情。

3.形象、直观、生动幽默,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处引用成语,例如:“悬空打坐”“大力神功”“身轻如燕”“晶莹剔透”等,通过比喻、拟人、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直观,这样可以使物理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使大家迅速获得感知。她还引用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使大家立刻想起在地面上在重力作用下水流的场景。

夸张的语言与实际的反差形成了幽默,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王亚平说:“哎,我还有‘大力神功’呢。”她用一根手指轻轻一推,聂海胜飞了出去。(鼓掌)“在太空失重环境中,我们个个都像是‘身轻如燕’的武林高手。”“水的表面张力就会大显神威。”这些幽默夸张的语言也揭示了王亚平拥有“大力神功”和变成“武林高手”的秘诀,也隐约说明水的表面张力为何失去威力,语言具有启发性。

最后她用了一句对偶“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既点明了上课的主题失重、张力,又寓意双关勉励大家。

亚平老师虽然不是蜜蜂,但是她的语言却像蜜糖一样黏住了学生,滋养着学生,给人以甜美的享受。

二、实验设计独具匠心

1.利用实验情景引入―生动有趣

“太空授课”一开始宇航员以自己为道具做了两个演示实验 :指令长聂海胜给大家表演一个中国功夫片影迷所熟悉的双叉打坐姿势“悬空打坐”,王亚平表演了“大力神功”―用一根手指轻轻一推,聂海胜飞了出去。在太空失重环境中,大家都成了功夫大师。从学生和观众热烈的掌声中可以看出,生动诙谐的实验,一下就把大家带进太空失重环境中,吸引住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空中微型实验―新奇有趣

“太空授课”的实验大多选用了微型实验,如弹簧称物重、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实验仪器简单易操作,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但是在太空环境中,大家所熟悉的实验现象不见了,出现了新奇有趣的现象。例如:太空中的单摆不摆了,给小球一个很小的初速度,它也能绕摆轴做匀速圆周运动。又如:小水滴成球状在空中飘浮,王亚平张嘴把飘浮在空中的水滴吃了进去,这个奇妙的画面引起地面课堂上学生的一阵惊叹。这些意料之外的神奇现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建构。

3.对比实验―在视觉冲突中激疑,在激发思维后释疑

空中课堂中的实验大多以对比的方式呈现,有天地对比,如弹簧称物重、弹簧振子的振动频率、单摆运动,而且把天地的视频放在一起直接对比播放,现象一目了然。在强烈的视觉冲突中激疑生惑,再对比这些微型实验,实验的仪器一样,操作一样,出现差别的原因就是太空是一个失重的环境。根据差异法可以解释失重是产生这些不同现象的原因。又如陀螺有很好的定轴性,大多数学生对此比较陌生也难以理解。巧妙运用转与不转的陀螺进行对比实验,直观清晰地说明了这一难点。

4.一物多用的系列实验―节约高效

利用现有的器材,进行尽可能多的实验,显示更多的实验现象,充分提高器材的利用效率,挖掘实验潜力,既降低了成本,又节约了时间。比如:利用弹簧和重物做了两个实验,弹簧称物重,弹簧和重物构成了弹簧振子,由振动的频率可以测物体的质量。又如:利用水做了一组实验,从失重的小水滴到水膜的表面张力,再到水球中液体的扩散,在最简单朴素的水中,流淌出不一样的神奇,令人叹为观止。

5.小实验中的高科技―由科学到科技,学以致用

陀螺是大家熟悉的玩具,这种普通使它好像与高科技是绝缘的。然而有很多高科技设备都是用陀螺组合来定向,在宇宙飞船上,也安装了不少利用陀螺的定轴性原理制作的仪器,用来测量航天器的姿态。看似简单的玩具却蕴含了高科技的原理,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大家体会到物理学的强大生命力,更好地体现物理学的巨大价值,激发出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内在动力。

6.高科技中的大智慧―简单巧妙

在太空中用质量测量仪这一高科技仪器来测质量,其原理却是大家都知道的牛顿第二定律,用普通的、基本的原理设计测量仪器,简单可靠又很巧妙,让学生体会到高科技中的智慧其实是简单朴素的,科技含量很高,却很亲近。

三、互动交流

1.师生互动―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1)距离近:虽然航天员在太空中授课,通过同步通讯技术,进行视频通话,传播实时画面,他们仿佛就在我们身边,高科技拉近了空间的距离。

(2)情感近:虽然是陌生的教师第一次在遥远的太空上课,但是教师亲切的语言,微笑的面容,真诚的交流,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我们不是在听一个老学究做科学讲座,好像是在和学长请教谈心。

2.课堂交流―实验碰撞思维,提问深化思维

课堂上,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单纯的说教是苍白的。“太空授课”是用大量的实验展示直观现象,构建情景,起疑生惑,再用精心的问题设计激发思维,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巧妙地利用实验和问题设计启动思维、激发思维、拓展思维。比如:在太空如何测量质量的教学设计中,首先以“悬空打坐”“大力神功”演示实验创设失重的情景,用“在太空中失重了,是不是也失去了质量”自然转到如何测量质量。接着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你们都是怎样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呢?”学生提出的方案,在太空中行不行呢?用弹簧测物重的比较实验回答了这个问题,演示了在太空测质量的实验,激发了大家的好奇心。最后通过比较实验演示两个弹簧振子振动频率不一样,我们可不可以利用这一现象设计出一种测质量的方法呢?为学生的进一步思维打开了一个窗口。

3.网络平台―多方位多角度的互动交流

(1)课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面向全国青少年举办了“我问航天员”―太空授课大型问题征集活动。学校也在学生中征集了想向航天员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课前交流抓住了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使得“太空授课”更加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课后,可以在网络上下载重复观看视频,看不同媒体多角度的报道,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让大家有多重视角来品味空中课堂。

四、感悟教育理念

1.STS教育

STS 教育理念是(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的缩写,是研究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的复杂而系统的学科,其核心是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从实践应用的角度去教授和学习知识。

新一轮的物理课程改革中,把“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将物理教学与STS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新目标。

人教版课本把“航天事业改变着人类生活”作为典型的STS案例写进必修2,本身“神十”上天,“太空授课”同步转播就是科学技术的成功应用,而且影

(下转页)

(上接页)

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航天器是一个高科技的微重力实验室,航天员给我们展现了微重力环境下的各种神奇现象。在课堂上王亚平重点介绍了利用普通玩具陀螺的定轴性设计定向系统的原理,又简要介绍了如何利用太空资源做科学研究,比如在失重环境下,我们可以获取结构更加均匀、完整,尺寸更大的半导体晶体,开展材料的基础研究,通过对比天地的差异,来优化和改进地面的生产工艺。再比如,在失重环境下,冷原子钟的频率稳定度会大大地提高,可以用于未来的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适度的拓展链接,加强应用科学的教育,让学生认识科学的价值,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增加知识的实际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为学生学好科学知识提供原动力。

2.从地球走向太空的人文思考

高科技已经让我们实现了飞天梦,我们的脚步从地球迈向了太空,站在太空,俯瞰地球,我们自然会思考人类、地球、太空的关系。学生们提出了很多好的问题,例如:“在太空有没有上和下的方位感呢?”“天宫的生活用水可以循环使用吗?”“在太空中能看到太空垃圾吗?天宫一号是否有应对太空垃圾的防护措施呢?”“您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应对失重环境对身体带来的不利影响?”……“太空授课”给了我们“面对面”去了解太空生活的机会,激发大家去思考太空航行生活如何面对环保、节约、安全等问题。我们要从太空的高度再一次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了。

第9篇:宇航员太空授课范文

航天飞机的悲剧

高风险性是人类开发和探索太空事业的一个突出特点。载人航天尤其要求万无一失,因为任何细小的失误和缺陷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机毁人亡的悲惨后果。

1986年1月28日上午,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架上升空,73秒钟后突然爆炸,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被炸成碎片坠入大西洋,7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其中包括美国37岁的中学女教师麦考利夫,原计划她将在太空给她的学生进行现场授课。

根据调查这一事故的总统委员会的报告,爆炸是一个“O”型密封环在低温下失效所致。这个密封环位于右侧固体火箭推进器的两个低层部件之间,它的失效使炽热的气体点燃了外部燃料罐中的燃料。尽管在发射前夕有工程师警告不要在这么冷的天气发射,但是由于发射已被推迟了5次,所以警告未能引起重视。

2003年1月14日,一块手提箱大小的泡沫隔绝材料在航天飞机发射后61秒脱落,并把“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左翼撞了一个不太起眼的洞。美国宇航局在航天飞机16天的任务执行过程中没有发现这一损伤。但正是这一损伤在2月1日航天飞机再进入地球大气层时造成了航天飞机解体,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事后进行的大量实验发现,用喷射枪来覆盖泡沫隔绝材料的工艺存在缺陷,使用这种工艺经常会使材料中存在着空洞,而液氢会渗入这些空洞。在发射时,空洞中的气体因加热而膨胀,致使大部分泡沫隔绝材料脱落。这种材料重量很轻,但由于速度很快,所以它还是击穿了航天飞机的机翼。

一根针不见了

1998年,我国的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在地面测试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飞船数据处理设备和返回舱加电时,几次都加不上,要排除故障必须拆开飞船防热大底,而在这样的拆装过程中有96?郾3%的几率会产生新的故障。正当拆还是不拆尚在争论时,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出现了,用于测量飞船姿态的陀螺出现了故障,修复它也必须拆开大底。国庆节的第二天,总指挥部决定:拆!飞船的大底打开后发现,一根电线被压断了!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如果不拆开大底,这次发射就可能以失败告终。

神舟三号进入发射场的第4天,飞船穿舱插座信号出现了问题,有一个点不导电。与故障插座相同的插座飞船用了70多个,节点有1000多个。经过逐一排查,只发现一处故障。怎么办?决策者们毅然决定:进度服从质量,推迟发射。

为确保万无一失,专家们赶到生产插座的厂家一看,插座从设计到生产都埋下了隐患。也就是说,这个插座的故障问题不是孤立的,所有插座都有隐患。在北京召开的各系统大会决定,飞船上所有77个插座全部重新设计,重新生产,然后全部更换。

2005年10月9日,神六飞船发射前,发射场和火箭系统在最后一次火工品检查中发现了问题:火箭上的一个插头“缩针”了――密密麻麻分布在这个插头上的64根针有一根不见了。缩回去的这根针会不会引起短路?如果短路,连接在插座上的设备能不能正常工作?如果更换插座,不是一两天能够完成的。那么已经定于10月12日进行的发射要不要推迟?

10月10日中午,通过对同类插座的“解剖”,专家们认为,由于每根针都有独立的孔,即使缩进去也不会碰在一起,不会引起短路。但光看不行,还得做实验进行证实。先后有五个插座进了实验室,直到晚上11点才最后确认,这根缩进去的针不会对插座的工作有任何影响。神舟六号飞船如期发射成功。

600秒和546小时

载人航天技术的门槛有多高?或许从中国载人航天的一个细节可见一斑。过去发射卫星时,火箭的可靠性是0?郾91,但发射载人飞船,要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这个标准得提高到0?郾97。仅仅0?郾06的差别,就意味着每个元器件的可靠性要从90%提高到97%。具体地说,对火箭上的20多万个元器件必须一个不漏地进行200次反复试验,其中不能出现任何一次故障。火箭从发射到入轨,只有短短的600秒,但用于发射神舟飞船的2F火箭的设计寿命却达到了546小时。

我国的载人航天飞船由七大系统组成。每一个系统的每一个细节都必须慎之又慎。尽管如此,惊险场面还是会不时出现。1999年1月20日凌晨6时30分,搭载着神六飞船的2F火箭腾空而起。“一级火箭分离!”现场调度员的声音刚落,前方某测控站传来的数据显示,火箭飞行速度急剧下降。专家席上的人刷地全站了起来,深冬时节,几位专家额上的汗珠清晰可见。还好,下一个测控站的数据紧接着传来了,火箭飞行正常。可能是上一个测控站的设备有故障。

2008年9月27日下午4时41分,正当神七飞船的航天员成功出舱时,留守返回舱的航天员报告,仪表显示轨道舱发生火灾,请地面确认。观看现场直播的老百姓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上,但电视屏幕上的专家们却很镇定。他们知道轨道舱此时已处于真空状态,火是着不起来的。果然,消息很快传来,这是一个传感器故障导致的一场虚惊。

火箭撞直了工作平台

2000年的最后一天,神二飞船的所有测试工作都已经完成。第二天火箭就要挺举着装满燃料的飞船垂直转运到发射架上。正当大家准备好好过个元旦时,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传来了:由于操作人员操作失误,火箭发射平台意外行走,火箭一下子撞上了工作平台,助推器等部位被挤出了15厘米!火箭系统总指挥黄春平、总设计师刘竹生赶到现场一看心全凉了。他们一个一个地数,一共有18处外伤。

经过两天的仔细检查,已经做好最坏准备的发射场人员稍稍松了一口气,被撞坏的部位都是加强过的,火箭没有伤筋动骨。1月5日,13位元老级专家对碰撞结果分析和处置措施进行了评审,同意继续发射。1月10日凌晨1时,火箭发射成功。神舟二号飞船在轨飞行7天后返回地面。

在人类探索太空的过程中,如此低级的错误一犯再犯,而且在所难免,只不过这种失误的代价过大。一颗正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仅仅由于保险丝被烧毁而无法正常工作;由于地面操作人员传输错误的指令,太空探索飞船撞到了探测目标上。而由最微小的失误引起大麻烦的最典型案例,是美国宇航局“起源”号返回舱的坠毁事件。由于安装失误,导致降落伞在进入地球大气层后未能打开,“起源”号坠落于美国犹他州的沙漠中,返回舱内的数据储存罐遭到重创,致使里面所存的过去近3年收集的太阳风粒子受到污染,几乎前功尽弃。

即使在非太空探索领域,一丝一毫的疏忽也都可能导致令人沮丧的失败。2008年9月10日启动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强子对撞机,在运行36小时后被迫停止运作,不得不于明年春季重新启动。造成故障的原因是对撞机的一万个电器连接器中有一个没有焊接好,导致一块磁体停止工作。这个因发热而滚烫的连接器还在对撞的管壁上烧出了一个洞,致使一吨左右的冷却用液氢泄漏了出去。万分之一的错误率并不算糟,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就特别大了。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