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教育评估范文

高校教育评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教育评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教育评估

第1篇:高校教育评估范文

(一)是否拥有教育行业良好的心理特质马斯洛将心理特质定义为:“具有稳定的刺激和机能的等同能力,是一种能够诱发行为与动机的心理结构。”高校教师胜任力需要与心理特质结合在一起,不仅是满足一项具体工作,而是一种教师的正确的自我认知。胜任力需要把一个人的工作能力进行区分,从而能够更好地展示一个完整的个性心理特征。高校教师的心理特质要求有稳定的情绪,能够较好地处理工作、生活的关系,自我缓解职业倦怠,对学生充满师生感情,能够关心每个学生,认可“教师”这一职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

(二)是否拥有正确的自我概念与价值观任何能力都是可以预测和测量的,胜任力也是如此,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只有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同时人的知识结构需要和时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才能更好地满足教师继续教育的要求,从而能够拥有全新的知识参与到教学工作中去。通过胜任力的研究可以区分一个人一般成绩和优秀成绩,把自身的个体特征进行全面的展示,胜任力是绩效优秀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

(三)是否拥有较强的科研和教学能力当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校教师在科研和教学过程中会面临很多的新问题,教师的卓越科研和胜任力需要和继续教育结合在一起,让教师能够全面认识继续教育的内容,把继续教育和学习效果评价方法结合在一起,保证胜任力能够充分发挥,当前需要对高校教师胜任力内在结构和继续教育评价方法进行全面分析,从而能够探索继续教育的科学方法对提升继续教育效果的重要意义。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教师要形成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体系,拥有较宽的知识面,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同时要掌握一定的科研能力,拥有成熟的教学能力,能够对传统教学进行创新与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

二、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方法

高校教师只有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才能提升工作的胜任力,基于胜任力的评价需要从博亚特兹的胜任力“洋葱模型”不同的层面出发,采取有效的措施,促使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提高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水平。心理特质是根本,价值观和自我概念是重要的支柱,教学与科研能力是核心。

(一)以教师胜任力“心理特质”为引领,对继续教育中的“心理疏导”情况进行评价高校教师的胜任力对高校教师和高校管理人员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高校只有更好地熟悉胜任力模型,才能在日常工作中发挥指导意义。高校需要熟悉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然后要对胜任力模型进行优化,从而能够客观评价胜任力模型,最终提高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方法,把其和教学实践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完成高校教学任务。在实际评价中,使教师能够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形成健全的人格与心理特质。要积极利用继续教育对教师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笔者认为,高校教师在继续教育评价中,应引入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惧怕否定评价量表、艾森克情绪稳定测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情绪———社交孤独问卷等心理状态测试工具,考察继续教育前后的差距,并加以改进。从而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水平,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实现继续教育评价的内涵式发展。

(二)以教师胜任力“价值观和自我概念”为主线,对继续教育中的“教学观培养”情况进行评价高等教育的实践已经证明,教师胜任力模型建立是教学之本,通过对继续教育评价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保证继续教育效果产生,提高继续教育的科学化水平。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评价过程中,需要以育人结果为导向,才能把教书和育人结合在一起。教书是教师育人的手段之一,从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看,需要把育人做为第一任务,因此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需要围绕育人目标展开,才能更好地促使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方法完善,提高继续教育水平,不断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知识水平。胜任力模型建立过程中需要把培养学生落实到每一步,坚持以学生为导向的继续教育方法,就必须注重对教师胜任力的“价值观和自我概念”层面进行评价。学校要促使教师形成对教育职业的正确认知,树立正确的社会角色意识。要以人为本、注重教师的个人需求。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成立专门面向教师的“教师发展中心”,对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教师认可自己的职业选择,从而热爱自己的职业,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学校要帮助教师选择适当的职业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和细则,使职业目标能够付诸于实际行动,提高职业目标的执行力。最终,使其能够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从思想上热爱高等教育事业,从行动上对自身加以完善。

(三)以教师胜任力“知识、能力”为核心,对继续教育中的“教学科研能力提升”情况进行评价首先,要从知识结构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进行评价。高校教师需要通过继续学习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能够全面提高教师人格魅力。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把胜任力模型和继续教育方法结合在一起,保证高校教师能够通过教书育人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胜任力水平,为高校继续教育评价方法水平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自身的知识结构去让更多的学生感受教师胜任力,高校教师需要通过教书育人方法实现自身的价值,提高自身的职业胜任力。教师胜任力表现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通过继续教育学习等方式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从而能够适应新时期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

其次,要从教学能力角度对教师的继续教育进行评价。大学教师最原始的角色是保证知识能够更好地传承,让知识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能够产生教学的效果。胜任力模型需要和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方法结合在一起,保证继续教育能够和高校教学实际结合在一起。教学工作是教师的基本工作,教师只有把本职教学工作做完善,才能更好地形成胜任力,对胜任力模型建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高校教师的责任呈现多元化的状态,但只有具备良好的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提升。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胜任力模型评价结构,才能保证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符合高校的具体要求。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方法优化过程中,需要根据教育评价机制,建立完善的方法体系,确保教育评价机制能够符合时展的要求,高校教育需要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全面提高教师继续教育水平。第三,从科研能力对教师的继续教育进行评价。高校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需要形成个性,追求创新,只有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关注知识创新,高校教师才能成为知识的传承者,才能在继续教育中提高自己,不断完善胜任度模型。

第2篇:高校教育评估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评估;高校教学秘书;意识和职责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019-03

高等教育教学水平评估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办学水平的综合测评,是检查和评价教学质量和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手段,其目的是促进学校按照教育规律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加强基本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等教育教学评估的原则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工作是由学校自我评估、专家组现场考察和学校整改三个阶段构成。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通知要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指标体系中,教学秘书最直接相关的一级指标是教学管理,二级指标是管理队伍和质量控制。本科教学评估是一项高难度、大责任、重任务的工作,涉及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教学秘书的工作决定了他们必须具备三重角色:管理者、服务者和沟通者,且这三种角色是有机统一的。作为高校的专职教学秘书,他们应该对学校关于学生管理及教学管理等各项政策及实施标准掌握透彻,这样才能为学生及教师更好的转达和解读。作为最基层的管理者,教学秘书的业务工作实际上直接接受教务处指导,各类文件及通知经请示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后直接通知学生和教师,执行过程中任何疑问都首先反馈至教学秘书。如果他们对相关政策解读不到位,将会误导学生和教师,导致教学秩序混乱。在实际工作中,教学秘书主要服务于教师和学生,服务于整个教学工作,主要完成教务处的相关工作,如下达教学任务、征订教材、学籍管理、毕业证和学位证初审等工作,还有组织教学实践及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申报、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工作。他们是教务处和各院系、教师之间的桥梁,也是协调领导、教师、学生、教务部门关系的主要人物。可见,教学秘书岗位在常规教学管理中及高校教学评估中至关重要,因此,在新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对高校教学秘书的日常工作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本文将做详细阐述,主要从思想意识及工作职责两方面概述。

一、五种工作意识

1.学习意识。一个专职的教学秘书,对所在学院的相关专业要有全面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对本学院各专业教学计划了如指掌,也只有对专业教学计划有深刻认识,才能在教学计划修订过程中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具备专业知识背景又在教学管理岗位的专职教学秘书才能将专业及管理巧妙融合,为人才培养提出可行的、专业的建议,促进教学及管理相长,将教学管理推向新的高度。专业知识是基础,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也是影响教学秘书工作开展的关键因素,没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就不能将学校政策、领导意见、教师意见、学生疑问等准确及时的传达,就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除了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两大基石以外,教学秘书还应该具备管理学、心理学、哲学等相关高等教育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参加教学管理方面的培训或学习,与兄弟院校教学秘书交流教学管理工作的经验,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2.责任意识。教学秘书直接为学生、教师服务,将学校的政策、制度、文件传达解释给每一个学生和老师,涉及的事情烦琐细小,但是对每一个学生和老师来说,却涉及教学的每一个关键环节,这极大地考验教学秘书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只有把它真正当成自己的事情去办才能确保万无一失。对教学秘书来说,工作做好了也许根本看不出来,但是,出现错误,很可能就是严重的教学事故,甚至影响到学生毕业证、学位证等重大问题。因此,树立责任意识,热爱教学秘书岗位,乐于奉献是每一个教学秘书必须具备的素质。只有真正爱岗敬业,无论任何时候都对学生、老师负责到底,热爱自己平凡的岗位,默默无闻为教学各个环节服务,不断付出自己辛勤的劳动,才能成为一个尽职尽责的教学秘书。

3.服务意识。教学秘书是学校岗位中真正的服务人员,要为学生、教师、领导、学校教务处各科室服务,需要在这些服务对象之间进行信息沟通与协调,起到承上启下、左右协调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相对于专职教师来说,教学秘书要坐班,时间上不自由,专业上不精通,待遇上不如专业教师,发展空间也不如专业教师,这样很容易造成他们心理不平衡而失去热情,降低责任意识。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对服务工作有极大热情,对待学生和老师耐心细致的人才能做一个称职的教学秘书。这种服务意识要求教学秘书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且把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当成自己的目标,以主人翁的态度认真思考,勤奋工作,细致踏实,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教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在日常的工作中时时刻刻保持这种高度的责任意识。

4.质量意识。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扩大,校区扩建,生师比也随之不断扩大,这极大地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深化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而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真正让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有用人才是一个大课题。教学秘书只是这个大厦的一个小螺丝钉,但也是其中的关键一环,这一环出现问题将会影响整个大厦的质量。教学秘书是教学管理中最基层的管理人员,也是容易出现问题的一个阶层。基层教学管理的质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也间接影响整个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5.法律意识。依法治校是高等学校的发展方向,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也会涉及到各种管理制度及高等教育政策,他们必须建立起正确的法制观念。没有法律意识来约束自己的管理行为,没有制度意识来规范自己的管理程序,有意无意中会侵害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因此,学习高等教育相关的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也是每个教学秘书必修的课程。只有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才能更好地为师生服务,保护师生权益,赢得学生老师的尊重和认可。

二、四大工作职责

1.教学管理。教学秘书要协助学院分管教学的院长及系主任制定和组织实施本学院各专业的教学改革方案、教学工作计划、课程建设规划、教学管理规定等;协助教师办理课程调整,并将教务处批准的课程临时变动情况及时准确通知到各学生班组和有关教师;协助学校做好各种教学检查工作,协助教学院长检查本学院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在规定时间内,协助教学院长编制下学期的教学任务和开课计划,并将其发送给任课教师。领取、收发各项实践教学环节表格和上报数据,协助学院做好毕业答辩、毕业论文、各类实习的组织实施工作;依据教务处和学院领导的要求,协调各方关系,安排本单位的各项教学活动,协助教学事故的调查、认定和处理工作,从而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

2.学生管理。教学秘书要每学期进行学籍清理,常看每位同学的学业进展,办理学业警示、退学、休学、复学、提前毕业、保留学籍、延长学习年限等相关事宜;建立学籍档案,按要求及时报教务处备案,统计学生的注册情况,登记学生人数变动;组织新生报到注册工作;核对各类数据和表格,为本科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提供本学院应届毕业生毕(结)业、学位授予资格审查名册;组织发放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接受补办毕业证、学位证,办理学历证明等;安排毕业班学生办理各项毕业相关的学历认证、电子注册和电子摄像等工作。

3.教材管理。教学秘书要协助学院组织教师开展教材质量评价,反馈教材使用意见;及时准确填报预订教材的清单并上交教材管理部门;协助教材管理部门审查预订教材情况,同时协助教师选定优秀教材,统计本学院教师用书,通知教师申报教材建设项目,统计学院每年教师主编、参编教材等事宜。

4.档案管理。学院教学相关的所有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归档等工作都由教学秘书完成,甚至每年的教学质量报告都由教学秘书撰写初稿,因此,学院各类教学活动的准备活动、过程记录、新闻报道撰写、总结材料的初稿等都由教学秘书完成,收集整理学院各类教学基础数据、教学检查活动及其总结材料、教学研究和教改项目资料。并且,教学秘书要归档并保管每学期教学大纲、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工作总结与计划、教师任课表、教学进度计划表等教学文件;保管本单位教师的教学业务档案和各学期、各班级课表、学籍、考表、成绩相关材料;收集、整理、报送并归档毕业生的毕业鉴定表、实习成绩、总结材料和毕业论文工作。除完成上述工作外,教学秘书还为教师、学生提供遗失密码查询工作,协助学员进行评教工作,协助教务处完成学生的重修、选修工作,承担双学位学生、1+2+1留学生的课程设置安排等工作。

根据以上工作的特性,高校教学秘书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主动学习、认真负责,遵守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认真做好教学环节各项工作,甘心做好细致的服务者、积极的协调者、严谨的教育者、创新的实践者,才能让学院乃至整个学校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应对自如,取得优良的成绩。

参考文献:

[1]代琴.从本科教学评估看高校教学秘书应加强的几种意识[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8,(3):57-59.

[2]刘理,董垌希.第一轮高校教学评估:局限性及其改进[J].理工高教研究,2009,(8):86-88.

[3]刘理.高校教学评估的教育价值取向分析[J].教育研究,2006(7):30-34.

[4]黄丽荧.论高校教学秘书如何应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8,(9):71-72.

[5]道靖.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评估相关问题文献综述[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103-105.

[6]孙文文,李连群.浅谈高校教学秘书工作创新的意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4,(3):54.

[7]郭威.试论教学秘书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2(24):55-57.

[8]姜波.对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认识与再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169-170.

[9]姚一平.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职能与作用[J].科技信息,2011,(10):53.

[10]冯会廷,郑志彬.浅析高校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及素质要求[J].教学改革,2011,(3):190.

第3篇:高校教育评估范文

关键词:高校 教育经费 绩效指标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15-02

目前在我国高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状况下,高校经费使用缺乏相关的绩效评价体系,出现效益差、利用率低的现象。随着竞争不断加剧,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教育经费使用率成为广大高校的目标,因此应建立高校的教育经费绩效评估体系。

绩效是指个体或者组织在某个时间范围以某种方式实现的某种效果。学校的绩效只有经过评估才能量化并加以比较,绩效评估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有很多学者对高校图书馆绩效、科研绩效、科技创新能力等作了评估指标体系的分析,本科教学评估体系又太繁琐耗时,民间组织对高校进行排行性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议和质疑。总之,对于整个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的绩效评估还没有完整简明的评估体系,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高校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更多的理论和实践准备。

一、高校教育投入绩效评价的意义

1.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衡量学校工作的尺度。具体地说,通过对各个高校的绩效的比较,高校可以利用评价结果进行自我诊断,找出存在的差距,使学校跃升到更高的水平,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

2.明确资金的重点投向,优化资源配置,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由于教育资金相对于经济发展的速度而言,依然是短缺的。通过绩效评估,可以为学校的人力资源规划、财务预算、教学工作安排等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可以使有限的资金及时合理地分配到重点专业学科,使有限的资源配置做到最大化,以取得最大的收益。

3.具有分析和预警功能。通过绩效评价,对高校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经费分配和管理中出现的情况做出分析,对教育投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及时的判断与反应,作出预警。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在教育投入方面出现大的波折及其负面影响。

4.是国家及学校制定有关政策的依据。高校利用评价结果自我诊断,找出差距,从国家层面上调整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制定决策参考,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己综合实力。同时通过水平评估,进一步加强国家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促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

二、高校教育投入评估指标体系设置原则

高校教育投入评价体系要符合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3E”原则,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e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此外,还要重点考虑以下基本原则:

1.系统性。高校教育投入评价体系是由多层次、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涉及到从经费投入到使用过程,再到产出,以及成果转移、扩散与产业化的完整过程和多种特征要素的集合。这就要求指标体系要具有系统性,注意指标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科学性。使指标之间既互相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评价系统。

3.导向性。引导个高校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4.可比性。科学的指标体系能反映各高校绩效内在共性特征,其中每一个指标既可以在高校间进行横向比较,也可以在某高校不同时期进行纵向比较。

5.简约性。为了提高考核效率,降低考核成本,指标要有侧重性,根据高校教育经费绩效评估的特点,抓住考核的关键点。指标数量应尽可能少,要使可有可无的指标减少到零。

三、高校教育投入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按照以上原则,高校的教育经费绩效评估主要包括教学、科研、基础设施等。对此建立年度考核的指标体系层次结构。

四、对评价指标设置的解释

1.基础设施使用绩效。教育投入有部分用于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以下评价指标:生均新增土地面积,生均新增学习设备额,图书馆建设,校园网建设状况,运动场及体育设施。

生均新增土地面积包括生均新增教室用房面积、生均新增宿舍面积、生均食堂面积等指标。这里的“教室”包括:普通教室,语音室、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室、绘图绘画教室等,各类功能的教室齐备和相关校舍建设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有利于保证学生有一个正常的学习生活环境。生均新增学习设备额指一年中生均新增用于购买实验仪器、材料、教学用计算机等设备的资金。图书馆建设情况指标主要包括新增图书量(包括电子图书),图书馆自动化与应用水平等{1}。运动场及体育设施的达标,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质量,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2.教学绩效评价模块,包括四部分:

第4篇:高校教育评估范文

关键词:教育评估;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文化环境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1-0065-02

收稿日期:2006-08-20

作者简介:邓万友(1972-),男,黑龙江拜泉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 ,从事教学研究。

一、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现实效果分析

高等教育评估是依据教学质量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指标体系及其标准,对被评 估对象的理念、行为和状态进行规范化的价值判断活动,其着眼点是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 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非常明显的政策导向性。

从理论上讲,教育评估不仅是教育质量评价的一种具体形式,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推动高等教育教学建设的重要举措,是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的要求;而且也 起到对学生质量认证的作用,是社会对学校“产品”的评判,因而也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外部 要求。

从实践情况看,教育评估是我国全面推进高等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的行之有效的举措。通 过教学评估可以达到加强和改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促进高等学校不断端正办学思想,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深化教育 改革,推动特色创建,探索创新机制,建立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 、自我约束的机制,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然而,在充分肯定教学评估带来的成效时,我们还应当认识到评估工作中也存在着必须引起 重视的一些问题:(1)评估观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各评估高校对待评估工作的态度与评估 的目标和初衷发生了偏差,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倾向,甚至出现了一些有损于评估声誉的做 法。(2)实施评估主体的权限过分集中,评估客体被限制得过死,评估法规缺失。(3)评估方 案 单一,缺乏灵活性、实效性:指标的完整性欠缺,体系中定量成分多,定性成分不足;结论 性评估多,过程性评估少,预期性评估更少;静态评估多,动态评估少;指标过分注重投入 成分,而忽视了产出因素等等。(4)评估的技术比较落后,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相适应 ,教学评估已经形成上下呼应、上下共振的态势。

二、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评估体系的构建

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也应 该多样化。教育评估的目的将不再是衡量教育活动及其结果是否达到某个确定的标准,而应 是衡量教育活动是否有利于满足不断变化的、多样化社会需求的举动。

(一)转变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评估观念

思想是先导。高等学校与社会有更密切、更直接的关系,因而它必须更加注意为社会的需要 服务,要求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要求。而作为目前衡量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的教育评估,也 应该适应社会的需要,并应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此,适应社会发展的评估质量观应 是立体的,全方位的,不仅应包括全员性、全面性、全程性的纵向教学质量评估,而且也应 包括人员、组织和环境等横向的教学质量评价,同时强化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想,从而形成全 方位的教育质量评估网络,最终形成高质量的教育评估体系。

1.加强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确保教育评估的健康发展

制度化、法制化教学评估是从机制上促使高校高度重视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当 前,经济转型期的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重大的变革时期,一方面要给高校广泛的自,提 高高校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竞争、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扩大内需经济政策的需要,社 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膨胀,大学的在校生规模呈现跳跃式增长,只有建立健全各种教育 法规、法令,才能对高校教育质量进行有效控制,教育评估制度必须在法律的保障下才能走 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2.建立长效机制,保障教育评估的可持续发展

要保持教学评估的持久推动力,单靠每隔一段 时期搞一次外部性的评估,是难以做到的。高校建立系统、科学、稳定的内部教学评估长效 机制,是学校改进和加强对各项教学工作的管理、指导与监督,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 必要条件。笔者认为,长效教学评估机制的建立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外部评估和内 部 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机制。外部评估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所组织的评估,内部评估是高校自身 所建立和实施的评估制度和活动。外部评估是导向和示范,内部评估是持久的动力。这两种 评估作用互补,同时不可缺失。二是建立监督反馈和领导责任追究制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要建立有关高校教学问题的反映渠道,向社会公开并接受学生和家长对高校教学问题的举报 ,对那些学生反映强烈且屡提不改、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或重大教学事故,一经查实, 必须追究相应的领导责任。

(二)完善指标体系,提高评估的权威性和实效性

制定较为科学、合理、全面的指标体系,是保障教育评估工作顺利实施,提高评估 的权威性和实效性的基本前提。它不仅可以为教学评估提供实际操作的内容依据,而且也是 高校从事教学 建设的工作指南,具有明显的依据和导向作用。

1.改变教育评估的体制,由单一主体向多元化主体转变

我国现行的教学评估还不能完全算是一种质量认证,它更多地体现了政府的管理意志。这种 明显的中央集权制评估管理方式使得近几年蓬勃兴起的省级教育评估(中介)机构没能在高校 教学评估工作中担当角色,非政府的民间评估机构更是有着它的局限性,导致评估活动缺 乏相互印证,不仅不利于评估工作的开展,还带来了许多弊端。

教育牵连到多种利益者,注定了教育质量是一种多维的复合体,必有多维的折射。每一种方 式的判断结果,只是质量的一个侧面,不是质量的全部。来自不同侧面的评价如果没有达成 一致,就意味着教育相关者的利益并没有得到完整的保障。追求全方位的评价达成一致,应 该成为提高评估质量的努力方向。为此,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教育评估主体,应由现 在的政府机构评价逐步过渡到以政府外部保证为主导,学校内部保证为主体,社会中介评估 为扶助的多元化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在政府、高等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建立“三角式” 的新型关系,其各自的质量保证定位是:政府作为外部保证的重要主体,应加大宏观调控与 监督力度,切实转变职能,将政府工作重点转移到建立一个合理、公正、公平、透明和权威 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认可机制上来,并通过立法、拨款、奖惩、指导独立评审机构决策等 手段,主导和影响评估进程[2]。高等学校作为内部保证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主 动性,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控制和自我评价,不断调整高校内部的自我发展、自我约 束机制,建立健全高等学校与社会、市场良性循环的内部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社会应在学校 和政府之间建立一种民间性质的、有一定学术权威、相对独立的教育质量保证的社会中介组 织,以利于调节学校与政府之间的矛盾,保证评估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2.指标体系中,应增加办学绩效评估的内容

学校接受公共资金、学生学费和其他资助者的资金,因此学校对教育的利益相关者有义务, 后者有权要求学校证明这些经费是否得到了合理使用,并产生了期望的效益。因而教育评估 不仅要注重教育活动的投入过程的评估,更要注重教育产出及学校的整体绩效水平的评估和 教育的社会责任的评估,使评估成为被评估方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学校的长期发 展打好基础。

纵观国内外教育评估的发展历史,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各国高校评估从普遍重视高等教 育核心问题――教育质量问题的评估扩展到日趋重视质量和效益两方面评估,其所开发的测 量 高校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评价工具“绩效指标体系”(Performance indicator System)不仅包 含了教育成果指标,而且涵盖了高校运作的各个方面――外部环境、投入、过程和产出。盛 行 于欧、美、澳的绩效指标体系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运用,使得教育评估不仅具有“监督职能 ”,而且增加了“评价职能”、“对话职能”、“理性化职能”和“资源分配合理化职能” 。

(三)采用先进的评估技术,形成信息化、网络化的教学评价模式

教育评估就是要对教学效果进行价值上的估量与评判,它不可避免地要通过教学测 量等手段,广泛收集信息,并运用恰当的信息处理技术获取可靠的证据,对教学效果、教学 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做出估量与评判。由于我国评估信息收集的方法陈旧,评估辅助技 术的缺乏,评估主体要把过多的时间损耗在信息的鉴定核实上,导致重要的价值判断缺少理 性的思考,从而影响了评估结论的正确性。而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教 育评估的现代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技术保证。为此,应该运用先进的手段,综合运用数学 、计算机科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更好地利用大型数据库、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完善 教学评估的信息化建设,构造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估模型,优化评估算法,根据教育学原理, 自动、合理、科学、高效地开展计算机化、网络化教学评估。

(四)面向未来,营造积极向上的评估文化环境

在努力用改革的方法去解决评估中的困难,克服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时,我们还需要顶层的 设计,这就是考虑文化和环境方面的建设。环境文化是为完成教育评估任务需要营造的一种 健康向上的富有活力的高尚的文化生态环境,它是顺利完成教育评估任务的重要条件,它贯 穿于教育评估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评估制度和体系、评估行为等教育评估的一切活 动及活动方式。有这样的说法:“人管人是低层次的,制度管人是中档的,文化氛围管人才 是最高境界的。”[3]

教育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我们应 认识到教育评估的历史地位和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这个社会责任就是“公正、诚信、求实 ”。因此,应着力打造诚信评估、公正评估、求实评估的评估文化氛围,营造科学 和谐的评估环境,以科学的理论、先进的技术、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塑造先进的现代 化的评估体系,这是确保教育评估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晓红.国外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对我国高教评估的启迪[J].北京理工大学 学报,2004(1).

第5篇:高校教育评估范文

一、高等教育评估与高等教育经济效益评估

高等教育评估,顾名思义,即对高等教育进行价值判断。具体来说,高等教育评估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运用一定科学、可行的办法对高等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优化教育的动态过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蓬勃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十几个单位发表了三十余个大学排行榜,有关中国大学排行榜的网站更多达三十二万余个。高等教育评估之所以蓬勃发展,源于其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有的学者提出,高等教育评估具有坚定、自省、参谋、批判以及中介等五项功能,在总结高校发展的得失、建立高校与社会的沟通渠道、在提高高校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高等教育评估中,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评估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根据其投入的起点和实现过程的不同,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可被通常分为内部经济效益评估和外部经济效(或社会经济效益)评估。其中,前者侧重考察高等学校内部资源投入后的产出效益以及节约办学成本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后者着重考察高等教育成果投入到生产过程中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与其他类型的评估不同,高等教育经济效益评估集中承担着面对有限的教育投入时,如何评价并促进优化配置高校教育资源,从微观上使高等教育投资使用效率更高,从宏观上使高等教育对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更大的重要任务。

具体来说,高效经济效益的评估的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比较准确地衡量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提高社会对教育经济功能的认识,消除所谓教育是单纯的消费和福利事业的偏见,为制定正确的投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其二,可以开展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比较研究,更好地了解高等教育经济效益之间的差距及原因,寻求提高高等教育经济效益切实有效的途径;其三,可以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或其他相关指标体系,检查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协调,找出薄弱环节,探索与社会经济发展更加适应的高教发展道路,并为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依据。这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必经之路。

二、高等教育经济效益评估的理论基础

高等教育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实质是要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使既定的有限教育经费投入高校教育后得到最大值的产出。当高等教育经济的实际效益非常接近这个最大值的时候,即可认为高等教育取得了极大经济价值。在此,边际效用理论可用于指导对高校进行经济效益评估。在经济学中,效用可以分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总效用是指消费一定量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边际效用是指边际效用是指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据此可知,教育经费使用的边际效用就是指高校办学过程中经费在某一方面的投入(消耗)每增加“一个单位”(如每万元)时所引起的效用增量;教育经费使用的总效用则为高校办学过程中的财力资源在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等各方面的消耗形成的效用的总和。

在西方经济学中,关于效用既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又有边际效用相等时总效用最大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随着所消费的某种物品数量的增加,该物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总效用增加的速度则越来越缓慢。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随着教育经费在某一个方面的投入量增加,在这一方面的边际效用也将随着教育经费的投入而逐渐降低,而在这一方面的总效用以不断减缓的速度增加。若高校办学所需投入的各方面投入的最后一个“单位经费”所产生的边际效用应当相等,则教育经费使用总效用最大化。

三、高等教育经济效益评估的原则

基于边际效用的相关理论对高校财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指导意义,高校可以主动采用策略,合理考虑教育经费的流向,实现财力资源的科学配置。为了更有效地衡量既有的资源配置是否有效,应当综合考虑经济效益评估的一般策略和高校教育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评估原则:

1.高校经济效益评估应遵循全面性原则。评估必须系统、全面地反映高校经济效益质与量的实际情况,涵盖效率、效果和效能三方面的内容,其中,效率主要是指教育投入产出的比例,数值越小,经济效益越高;效果主要表现为教育质量和科研成果,培养的人才和产出科技成果越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则效果就越好;效能等于效率和效果的乘积,综合反映了教育资源的状况,如高等教育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等等。

2.高校经济效益评估应遵循可操作性原则。一方面,我国高校众多、情况各异,为保证评估的公平,应当设定符合我国之情,可在全国范围内通用的标准;另一方面,原始数据的收集要简便易行,评估使用的数据应直接取自相关的业务部门。因此,必须考虑学校事业单位的特点,使评估标准能够运用于高校实践,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为满足以上的要求,评估的指标必须满足清晰、直观、简练、便于收集材料、便于计算、便于比较、可以转化为其他指标等特点。

3.高校经济效益评估应遵循可比性原则。我国各高校始在专业设置、办学规模和学科结构等方面始终存在着不同,评估的开展不能局限于校际横向对比,更要进行各高校自身与以前年度的纵向比较,从发展的角度全方位反映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变化。

4.高校经济效益评估应遵循连续性原则。高校与企业一样,其投入有资本性投入和费用性投入之分,费用性投入当期耗用,当期发生效益,而资本性投入(如基本建设投入、仪器设备投入)的收益期就不仅仅是投入当期。评估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时,应当注重被评价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中长短期效益的综合考量。

5.高校经济效益评估应遵循多样性原则。高校的产出是多样的,高校经济效益体现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多方面,资金来源呈现多元化,因此,对高等教育的评估既要反映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进度、速度和规模等经济效益的基本情况,又要着力关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的具体情况。

第6篇:高校教育评估范文

1教学评估加强了档案基础工作

要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必须做好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但从这次评估来看,仍然有少数归档部门没有或不完全按档案工作的规范要求去做,存在行文用纸规格不统一、不规范;有些重要的文件使用复印件归档;档案收集不全等情况。通过教学评估,进一步促进了我校的档案基础工作建设,使一些部门去收集、查缺补漏,补全了不少档案材料,为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全校师生员工档案意识的提高。

2教学评估加强了档案的现代化管理

根据评估指标体系,学校在评估之前,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去查阅利用大量的档案材料,力争根据评估要求,在确保案卷质量和档案完整的基础上,把评估指标、测评标准同案卷结合,为评估提供准确、规范、系统的档案材料。顺利通过评估之后,考虑到学校文档一体化已基本成熟,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校园网形成的电子文件,拟在短期内移交到档案馆的数据库,购置和研究专门的软件查询利用板块,实现电子档案管理,以及时提供多方面的服务,最大限度的利用档案资源为教学、科研、管理、评估等工作提供最真实、可靠、便捷的依据。

3高校教学评估工作促进了教学档案管理的规范化进程

教学评估工作的支撑材料,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依据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根据教学活动中保存下来的档案整理出来的,是高校教学活动最翔实的文字记载和数据统计。评估专家对学校考察和评估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查阅近三年教学工作中保存下来的所有文档材料。教学评估工作是对教学档案的一次全面的大检查,是学校档案工作自查整改、自我提高、规范管理的一次契机。本世纪以来,青海大学分别接受了教育部的2002年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和2007年本科教学水平两次评估,我们经历从盲目到理解,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教学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水平逐渐得到提高。学校根据各教学单位的具体情况建立档案室,从所有涉及教学档案资料的教学文件、师资队伍、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学籍管理、课务考务等8大类主要内容,设立教学档案资料专用柜,增设专人或兼职人员进行管理,建立档案管理制度,使档案管理更加规范有序,使过去的混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为以后的教学评估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基础。

通过评估暴露出来的档案管理问题

1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我校部分领导、师生对档案工作的了解和认识只停留于表面,对档案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并不把档案工作看作学校重点工作之一,认为只是简单的保管事务,不如教学科研甚至基建能让学校更快地出效果和成绩。在学校的规划总结等层面,鲜有提及档案工作的。甚至有些基层部门同志认为,档案工作只是档案部门的事,跟他们本人没有什么关系,致使一些重要的文件材料不能及时归档,出现个别材料不能及时提供,对已经完成的工作没有有效的依据进行说明。究其原因就是对档案管理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制约着我校档案工作的发展。

2教学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教学档案产生于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单位,我校各部门由于人员指标等原因,大部分教学部门都没有配备专职档案员,档案工作一般是由办公室主任、教学秘书等人员兼任。通过这次教学评估发现,一是由于兼职档案人员缺乏档案专业知识,同时他们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有的还兼教学任务,因此档案管理更成为附属工作,有的兼职档案人员本身档案意识不强,平时不注意收集,导致一些归档材料流失,影响了教学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二是有的教学单位平时不重视,在评建阶段,临时抽调人员突击整理,应付了事。甚至有的部门交给勤工俭学的学生去做,影响到档案的质量;三是有的兼职档案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在评建过程中因材料收集不全,临时编写打印的情况也是存在的。这些情况导致教学档案资料的管理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连续性。

3档案信息存在同一性现象

笔者提出的档案信息同一性,主要是指部分文字形成的材料,诸如安排、计划、总结等,前后不同年度的相似工作在文字上表现出高度的一致,除时间、人员有所不同以外,其余方面完全一致。形成这种同一性的主要根源实际上不在于档案管理人员,究其原因一是文秘人员的惰性,二是领导者的疏心。作为基层专兼职档案人员,在文件材料形成过程就有可能知晓,如果延伸档案管理,避免同一性现象给日后教学评估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完全有理由及时告知单位领导和有关人员进行纠正。

4日常档案与教学评估档案管理的矛盾

日常档案是指一个单位或部门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大量的反映自我真实面貌的资料档案,对日常档案的管理方式毫无疑义地是遵循国家档案局所颁布的一系列条规执行,形成了一整套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律。但在教学评建过程中一些单位却按照评估指标体系,任意打乱原有的规律,抽取出相关材料重新分卷,等待检查,由此造成整个档案系统不规范,对查找利用带来不便。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为提高我国高校办学质量,教育部决定全国各级各类高校每五年评估一次,因此高校档案管理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作用也将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为改变目前档案管理与教学评估不甚吻合的现状,我们必须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加深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领导的重视,是关乎高校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高校领导必须充分认识高校档案在学校建设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意义,对档案管理工作给予大力的支持,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学校各部门整体工作之中,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同时带动全校师生一起重视档案工作,共同参与档案工作建设,搞好档案工作基础,从而更好地为学校的各项事业的服务。

2进一步推进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推进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指要实现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网络化,加强教学档案的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的建设,使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与现代办公技术相结合,实现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自顺利通过评估之后,青海大学在教学科研方面的信息化进程步伐大大加快,但档案管理则相对落后,高校发展对档案管理提出了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而且每一次教学评估的指标体系都会有所不同,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量大,传统的人工操作很难完成任务。因此,要增强教学档案在教学评估中参考凭证作用和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的服务功能,推进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重要手段。

3积极宣传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对档案工作的积极宣传是提高人们认识档案、重视档案的重要途径。只有档案工作的宣传教育到位,教职工的档案意识才能增强,档案的收集、管理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档案事业才能顺利发展,档案的功用才能充分显示出来。高校档案部门要充分利用学校内在资源,对档案工作进行大力宣传教育,如在学校的新闻中心、宣传部等宣传窗口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宣传学校档案管理的重要工作和活动;另一方面,主动向校展览室提供实物和组织沿革等编研材料,使大家充分意识到档案的利用价值,进一步提高档案的利用率,使得档案工作在学校全体师生心中树立全新的形象。

4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加强专业培训

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实为一项系统工作,档案资料的管理本身也是一门学科,要提高管理质量,就必须要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和档案专业基本功力的培训。培养档案工作人员的高度责任心、良好的职业操守、爱岗敬业的精神、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乐于奉献的高尚精神。同时要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努力使之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学习掌握档案学管理和计算机等现代设备方面的知识等。

第7篇:高校教育评估范文

>> 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本科教学自我评估机制的思考 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联动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联动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构建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探索 高校精细化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精细化理念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利用高校网站实现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精细化理念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 关于强化高校“人本体系”教学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学校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教育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幼儿园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与实践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平台的构想与实现 关于实验教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关于部队院校教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校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刘凤云,刘永芳.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模式演变、特征及其借鉴价值[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79-84.

[3]张婕.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及其改进――对117名地方高校领导的问卷调查[J].教育研究 2010(8): 40-44.

[4]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著).孙健敏,黄卫伟,王凤彬,焦叔斌,杨军(译).管理学(第7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34.

第8篇:高校教育评估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学评估;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7-0085-02

作者简介:周章明(1978-),男,湖北宜昌人,讲师,硕士,从事公共组织绩效评估研究。2003年,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行“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评估。该评估制度实施以来,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教学评估在我国刚刚起步,在制度设计和实践操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和制约了评估的实效。

一、存在的问题1.评估指标缺乏科学性

绩效评估理论认为,评估指标的科学性主要反映在指标的系统性和有效性上。系统性是指在特定评估思想、评价工具的指导下建立的指标体系,它能较全面地评估组织的绩效,各个评价维度之间应有逻辑。从现有的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来看(见表1),19个二级指标侧重于对办学水平、办学条件、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等影响教学水平因素的评估,但对从根本上决定教学质量的学科和专业建设方面却未涉猎,同时对实践课程、隐性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师能力的评估指标关注较少。可见,该指标体系各指标间的逻辑联系并不紧密,各观测指标对教学质量的支撑作用也不够明显,评估指标的系统性有待加强。

指标的有效性是指评估指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能甄别绩效表现的好坏等次。现有的教学评估总体上是一种综合的、甄别性较差的评估模式。首先表现在评价维度过多、涉及面广和评估时间跨度大等方面。其次,关键性指标可测性差,造成“优良率”居高不下。如学生的思想状况几乎都被评为“A” (即“优秀”),否则就否定了高校办学的政治方向。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2007年共评估高校502所,其中优秀353所,占70%。这种结果与我国高等教育实际水平明显不相符合。最后,实际上好的学校也有较差的专业,但由于没有考虑学科和专业自身的特点,统一的评价标准难以甄别教学质量的好坏。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

表1评估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办学指导思想学校定位,办学思路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主讲教师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基本设施,教学经费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管理队伍,质量控制学风教师风范,学习风气教学效果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思想道德修养,体育,社会声誉,就业特色项目注:划线的为重要指标。

2.评估主体单一

我国现行的教学评估由教育行政部门制订方案、标准和组织实施,政府是唯一的评估主体,行政主导色彩较浓,忽视了教学质量其他主要利益相关方(如教师、学生、家庭和用人单位)。这种政府为主体自上而下的外部评估,虽然设置了高校“自评”环节,但也只是政府行政性评估中的一部分。行政性评估容易造成高校的迎合、应付甚至抵触,使评估无法获得真实的数据和准确的结果。缺乏其他评估主体、评估机构的竞争和验证,使评估的准确性也难以确认。此外,单靠教育行政部门对全国2 000多所院校进行评估,从实际操作来看也是非常困难的。

3.评估标准整体趋同

各高校的起点和发展历史不同,客观上不可能按同一个标准衡量。因此,评估标准必须多样化、多层次化和多类型化。目前采用的评估指标体系,虽然对部分类型院校有补充说明,但评价标准仍整体趋同,不管是“211”院校还是新升格的本科院校,使用的指标体系大体相同,这显然有失公平。简单用一套指标体系评估,可能导致“千校一面”,不利于学校错位竞争及办出特色。由于缺乏分层分类指导,造成了高校办学定位上的集体非理性,即教学型大学希望办成教学研究型的,教学研究型的要办成研究型的;单科的要办成多科的,多科的要办成综合的;最后所有大学都办成综合的研究型大学。

4.评估过程缺乏监管

由于社会往往将教学评估水平的高低视为教育质量的好坏,在缺乏制度限制的情况下,有些高校为了争取评估结果的优秀,同教职工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结成利益共同体,大搞形式主义和短期行为。比如编造缺漏的教学文件和虚假数据;盲目征地扩建,使学校背上巨额债务;花大量精力应付评估,而忽视基础建设、师资培养和教学管理;等等。此外,由于排除了社会力量的参与和监督,仅依靠专家自律,很难杜绝人情评估。

二、对策1.明确评估指标设计的指导思想和以学科专业评估为核心

一是要明确评估指标设计的指导思想。新时期人才培养固然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但如果脱离了知识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那么高等教育将很难满足时代的要求。因此,科学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应从以上四个维度来构建。在考察人才培养方案、师资力量、基础设施和专业特色的同时,还要考察专业教学在知识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质量和效果。我们还应使用绩效评估领域中最普遍的评估工具,如平衡计分卡、关键绩效指标等,设计研发适应高校教学评估实际需要的系统化评估工具。同时,评估方法要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特别是一些模糊指标要转换成具体和可测的指标,增强评估的可操作性和甄别性。

二是要明确评估应以学科专业评估为核心。离开了学科和专业,也就无所谓现代大学的生成和发展。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基本都是建立在学科和专业基础上的。高校教学资源的配置、教学活动的组织也几乎都是围绕学科和专业开展的,其人才培养的特色也体现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中。因此,与高校教学质量联系最为密切的就是学科和专业的建设水平,按学科和专业开展评估是高校教学评估最为合理的切入点。

第9篇:高校教育评估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多元化;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260-02

一、高校英语教学评估体系的现状分析

教育部于1994年提出面向新世纪的人才教育战略,这一战略强调了大学英语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然而,我国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依然存在诸多弊端,其中最突出的是众多高校将注意力集中在考试通过率上,忽视了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英语运用能力不尽如人意。这反映了大学英语教学评估体系对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评估体系主要包括:①期末考试;②英语四、六级水平考试;③社会对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需求和评价[1]。目前这三个子系统在大学英语教学评估中发挥着各自作用,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在我国目前的高等院校英语教学模式中,应试教育依然处于主导地位,使得大学评估的前两个子系统(各类考试)与第三个子系统(社会的需求与评价)脱节。

二、多元化教学评估体系的理论范式

教学评估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在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估体系中,多元智能理论为多元化大学英语教学评估这一理念提供了依据[2]。多元智能观认为,教育注重的应是创造与思维潜能的开发,而非已掌握的各种信息的集中。人的创造性与思维潜能需要靠长期的专题作业来培养[3],教学评估应侧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表现。简言之,多元智能观的评估理论主张教学评估应成为学校教育行为的一部分,应在学习中评估,在评估中学习,而不是如以往那样将教学评估从其他教学活动中分离出来。在国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多元智能观理论被广泛运用于评估各类学校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它推进了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发展,赋予学生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现在,多元化教学评估的种种实践已全面展开,除纸笔测试之外的多种评估手段,如观察、访谈、课程记录等也开始出现在课程标准中[4]。实践表明,多元化教学评估将成为未来教学评估的主要模式。

三、多元化教学评估体系的构建

多元化教学评估体系关注智能的多重性和教学模式的发展,并充分利用传统教育对评估系统的借鉴意义。评估系统形式的多元化、评估参与者的多元化和评估内容的多样化,可以全面真实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潜能、学业成就,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多元化教学评估包括多种不同评估模式,如终结性评估、形成性评估、行为表现评估等,这些评估模式相组合构成了多元化教学评估的核心[4]。

(一)多元化教学评估体系的内容

推行英语多元化教学评估是从高等院校英语教学评估体系着手进行的一次改革,它弥补了传统的评估体系在评价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上的缺陷。对于多元化教学评估体系的内容,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在评估对象方面,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教学评估仅有教师单向评估,而多元化的教学评估还包括自我评估、互动评估等[5]。学生明确评估的目的、标准和方式,让学生参与评估,使之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化为主动的学习主体和评估者。

2.在评估内容方面,将片面性转变为全面性。从传统的只注重学生考试成绩转变为全面考察师生互动情况,增加对学生英语交流技能等综合指标的评估。多元化教学评估体系认为,每个人拥有不同的智能,它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在人身上,使得每个人各有所长。每种智能都具有重要且同等的地位,不能刻意强调哪种智能较为重要。为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多元智能,学校应从仅依据考试成绩发展为平时综合成绩加考试成绩作为评估项目,把多元智能理论的精髓融入多元英语教学评估体系中。

3.在评估方法上,从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传统英语教学评估的方法主要是考试,测试手段单一,忽略了对学生英语运用技能的评价。多元化教学评估注重观察和评估学生的语言运用技能、学习态度及方法、文化理解等多方面能力,能反映学生最真实的学习状况,亦可有效促进英语教学方式的完善。

4.在评估目的方面,由分散型转变为综合型。传统评估过多注重学生成绩,盲目为学生设计学习计划,各学习计划的目的处于分散状态。多元化教学评估体系建构后,对评估目的有了统一要求,每个学习计划都围绕一个目的服务,从而能制定系统的符合需求的学习计划。

(二)多元化教学评估体系的优势

在多元化英语教学模式中,多元化教学评估处于关键环节。科学的评估系统能清晰地测量教学的信度和效度,从经验中完善英语教学模式体系才能获得较高的英语教学质量,弥补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不足。随着多元化教学评估的发展,其优势已逐渐明晰[4]。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学习能力。与传统的评估方式不同,多元化的评估对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一些行为表现的评估任务必须通过小组合作才能完成,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协作及沟通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英语知识。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多元化评估给了学生很大的空间建构知识框架,进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同时自主学习、自我构建知识也使得学生有机会对于教学内容及评估体系进行评价,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减轻传统教学评估的负面影响。多元化评估与传统单一评估模式相比,具有多层次,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特点。这使它能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考分定优劣的评估方式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4.多元化评估体系可使高等院校英语教学满足学校和社会两方面的要求。传统的评估体系侧重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牢固程度的考察。新型的评估方式更多表现为多重评估方式的共存,除对传统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检验,还涉及对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课堂参与度、团队精神、语言能力展示、学习策略等多方面的检测。从而使多重的检验方式协同作用以达到更好的评价效果,实现既满足高校教学要求又满足社会对学生英语水平要求的目的。

(三)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估体系与实现多样化教学的关系

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估体系对于发展多样化英语教学模式极为关键。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大多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由教师单向对学生讲授知识。该模式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多样化教学模式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师生之间双向互动,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制定一个全面、有效的英语教学评估系统对于将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转变为多元化英语教学具有推进作用。评估系统的构建,能够全面准确地接收来自各方对于教学的反馈,从而根据所获信息对教学做出调整,并能更清晰地测量教学的信度和效度。

四、总结与思考

综上所述,多元化教学评估有其显著的优越性,但在实施过程中它产生的影响还需进一步观察和研究。必须承认,多元化评估方式要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全面推行尚存在一些不利条件。首先,多元化评估一般贯穿教学过程,因而在实施和记分上花费时间较多,其操作过程需要的成本也较高。其次,多元化评估体系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需要教师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制定最适当的评价标准。

在教学过程中,多元化教学评估是以着重对学生的多元智能进行开发,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开发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能力、关注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为特色的评估体系。多元化教学评估如能在实施过程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就能为转变我国高校传统英语教学评估理念、扭转目前单一评估模式发挥重要作用,并为进一步推进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贾艳萍,杨蓉.大学英语评估系统的现状及改革建议[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78-80.

[2]Gardner,H.Multiple Intelligences:The Theory in Practice[M].New York,Basic Books,1993.

[3]方凌雁,庞红卫.论多元智能观的评价理论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1,(20):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