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高校心理健康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心理健康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心理健康培训

第1篇:高校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本次调查选取了陕西西部有代表性的高校15所,其中985高校2所,211高校4所,省属本科高校9所,共涉及到高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196名,共发放问卷15份,回收15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二、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采用自编问卷《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调查》表,共计23题,其中包括两道开放性提问,内容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制,师资队伍建设基本情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情况、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学习进修情况、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对进一步加强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工作的建议等一系列问题,涵盖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的多个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陕西西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所调查的15所高校全部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均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免费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辅导服务。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各高校不同程度的配备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但师生比严重不平衡,各高校普遍专职人员较少,兼职人员较多,且专兼职人员以中青年为主,男性教师比例很低。其中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生比从1:2800到1:12000不等,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它从1:1150到1:6000不等;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有隶属在学院、学工部和团委的,也有的是独立机构;所调查196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中拥有中国心理学会临床督导师资格的仅仅只有5人,占总数的4%。拥有中国心理学会咨询师资格的仅仅只有8人,占4%,拥有中国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有123人,占63%。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学科背景呈现“心理学+教育学+思政+医学+其他”的模式。学历主要以硕士为主,占到60%,博士22%,本科及以下18%。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编制不统一,有较大差异,大部分属于教师系列和行政系列编制,分别占到59%和32%,医学和实验系列比较少分别占到8%和1%。80%的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分为必修课、选修课,还有的学校必修选修同时开设;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大部分能经常或不定期的参加培训和学习进修,三分之一高校能够经常学习进修,一半以上是不定期参加学习进修,很少或没有学习进修机会的14%。陕西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师资,有海外访学经历的较少,仅仅只有20%,缺乏与国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交流;在调查高校中,有一半以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没有接受过专业督导。各高校软硬件配备情况72%的高校软硬件配备齐全,其余28%不同程度配备了相应设备。办公场所面积达到100平米以上的占到67%,30-50、50-100平米的各占到13%,30平米以下的仅占7%。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近几年来陕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新形势下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东部地区等省、市相比,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还普遍存在着师资队伍总量跟不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师资队伍的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岗位序列不统一,专业培训系统性不强,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受限,队伍不稳定;教育观念滞后,课程开设不规范、教学效果不够显著和教师本身职业倦怠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仍然不足,师资队伍师生比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标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各高校发展参差不齐,在调查中,仅有2所学校的专职教师数量达到了1:3000的师生比标准,其余从1:3300到1:10000不等,总体来看,师生比约为1:6000。高校专职咨询师数量有限,兼职咨询师占据大多数,兼职心理师资缺乏有效的管理。

2、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稍显滞后,主要目光依然在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上,整体有病理导向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为主,心理咨询老师趋于临床心理诊疗,忽略了大学生本身内在的追求向上的积极心理能量的挖掘。

3、教师培训不够,缺乏督导体系。陕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工作普遍存在下列问题:培训时间短,内容注重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少,操作技能实践较少;很少有时间让学习者自己去体验或彼此分享,且缺乏督导;约有46.7%的高校的专职教师能够经常性的参加专业培训,另外50%左右的高校专职教师能够不定期的进修培训,基本能偶保证一年至少一次,个别学校很少参加学习培训,几年一次。

4、课程体系不健全、开设不规范、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注重理论讲授,且大部分为大班上课,很难充分的体验交流分享,导致教学效果不显著。

5、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职称、职务未得到较好地解决。晋升职称没有合适的参评序列,如目前仅有思政教师职称评审序列,无心理健康教师职称评审系列,为这批人员的职称晋升带来瓶颈。现在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大都是设置在学生处下,这样老师大都管理岗的居多,教师岗的少,有教师岗的老师做的工作和行政岗的也没有区别,这样他们既需要做专业,还需要做课程,包括咨询活动,还有其它各项工作等,都混在一起,不利于工作,这些都是产生职业倦怠现象的主要原因。

五、对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根据调查和访谈结果,我们认为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积极转变观念,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问题上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把工作重点从常见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识别和应对转向挖掘所有学生积极潜能上来,根据实际情况,探索一套适合自己本土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道路,在充分调动师资积极性,挖掘潜能上入手,提升整体素质预防职业倦怠现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努力按照师生比1:3000标准配齐专职人员,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心理专兼职教师不足是制约工作的瓶颈,因此高校应努力按照有关文件要求配齐专职人员,如确有困难的可以逐步达标,目前应采取相关措施鼓励辅导员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补充;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且持久的教育工程,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坚实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必须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因此,应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及十个陕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依托这些示范中心和教育基地不断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培训和督导工作,培育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专家,担任培训主讲和督导师,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加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度。让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专兼职教师接受专业培训和督导。

3、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改进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培育一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骨干,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并不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狠下功夫,注重课程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效果,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采用体验式教学,从活动入手,注重学生潜能开发,有力的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

4、转变观念,调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向,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努力挖掘每个大学生身上积极的个人特质,培养大学生拥有和感受快乐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自觉主动系统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知识,把积极心理学的元素融会贯通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并用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看待每个大学生,遵循积极心理学教育与咨询模式,从挖掘学生个人潜能,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着手,关注大学生的整体发展。

第2篇:高校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关键词:高校;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和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和发展,高校的创新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方式也在日益发生转变,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朋辈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意在探究朋辈辅导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实际意义。

一、朋辈辅导员概述

朋辈辅导员是指与大学生年龄相仿,通过非专业心理教育培训、选拔及督导等专业技能的训练,从而成为具备为同龄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能力的年轻辅导员。很多高校中的朋辈辅导员都是从大学生中直接挑选出的一类大学生,在后期经过学校心理咨询师等心理教育专业人员的培训和辅导,共同帮助其他学生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问题。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广泛实施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

二、开展朋辈辅导员心里健康教育工作的现实意义

(一)完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高校在大学生课程设置和安排方面具有时间宽松、自由度大、学生活动空间宽阔、思想活跃等特征因素,加上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得高校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加大。而当其他学生在面对和处理应激事件出现心理波动和异常行为时,朋辈辅导员作为同龄人加上长期和他们一起生活、学习,对于他们的异常心理表现朋辈辅导员能更快捕捉他们的异常反应,然后可将情况上报,学校能够在预定时间内高效及时解决处理,大大降低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对控制好高校危机事件突发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促进高校心理咨询主动化发展

虽然当前很多高校设立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室和组织,但由于大学生复杂的心理及对心理咨询的抵触,使得一些大学生在遭遇心理困扰时都羞于主动咨询和求助指导,最终结果是高校心理健康咨询教育实施效果欠佳。而朋辈辅导员作为朋友或室友、同学能在非常自然的环境下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给予心理援助。另外朋辈辅导员长期与身边同学接触交流,易于搜集掌握同学们的行为信息,通过充分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上的情感困惑并主动与他们交流谈心,有针对性的解决掉心理问题,在形式和方式上都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三)提升朋辈辅导员综合素质

担任高校朋辈辅导员的大学生本身就是从学生中选出的一批心理素质良好、具有很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影响力的优秀学生。加上后期经过一系列的规范培训,朋辈辅导员在和学生沟通交流的环节中同时也增长了自己的知识,丰富了他们的人生经历,在他们原本基础上更加强化了自身特质。

三、优化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案与措施

(一)营造开展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高校要加大关于开展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宣传,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展板、海报等多种途径形式进行多渠道、多元化宣传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让更多的同学和老师了解、支持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可开展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趣味知识竞赛、朋辈辅导员职业体验等活动,不断强化学生对朋辈辅导员的认知和关注,营造良好的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二)加强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和培训

在朋辈辅导员选拔和考核方面,学校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人格、学习能力、生活经历、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因素,不断完善和规范朋辈辅导员选拔和考核机制,优化朋辈辅导员教育资源。另外学校要重视朋辈辅导员的心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充实培训内容如心理咨询基本知识、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技巧、心理咨询实践等项目。通过邀请心理专家对朋辈辅导员实施讲座、交谈、沙龙等形式的培训,提高朋辈辅导员专业素质。同时定期强化检查案例分析、心理辅导实践心得,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朋辈辅导员服务能力。

(三)构建开展朋辈辅导员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

构建开展朋辈辅导员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具体措施有建立三级心理保健网,通过校心理健康协会、院(系)学生心理健康协会、院(系)心理辅导咨询室-朋辈辅导员工作室三级网络,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实施心理指导。同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如设立心理网页,开展朋辈辅导员网上心理答疑、网上交流论坛或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强化朋辈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同时朋辈辅导员作为学生还可以利用网上聊天工具分享自己的生活情感经历和心得,并对学生生活学习动态实施观察,及时给予其情感支持和安慰。

四、结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心理学倾向于研究少数人的病理性心理,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倾向于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本文通过对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对提高高校学生自我管理、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和功能具有重大实际意义。

作者:蒋韵 单位: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辉,杨婉秋,张满堂,等.学校朋辈辅导心理咨询员的选拔、培训与评估[J].云南电大学报,2014,9(1):37-38.

第3篇:高校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1.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以兼职为主。专职教师少

在本次问卷调查的27所高校中,除1所高校信息不详之外,其它26所高校共有专、兼职教师160人,平均每校6.15人。其中,专职教师47人,占29.38%,平均每校1.81人;兼职教师113人,占70.62%,平均每校4.35人。实际上,在26所高校中,有3所高校尚无专职教师,兼职人员中有一部分人只是挂名或偶尔参加活动(有先后聘请的)。因此,经常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数有可能还要少。

据我们的粗略统计,27所高校约有学生516322人,按47个专职教师折算师生比约为1:10986,即平均每个专职教师要面对1万多学生,这大大超过了一个教师所能承担的工作量,其教育质量能否保证也值得怀疑。

2

.教师队伍以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三方面力量构成,且以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为主

调查结果表明,160位专兼职教师中,除7人信息不详之外,153人中有心理学教育学学科背景的102人,占66.67%,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的22人,占14.38%,有医学背景的14人,占9.15%,分列前三位。这一排序与马建青、王东莉(1995年)的排序不同,他们的排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且以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为主。这一结果不同是符合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的,它反映了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专业化的进程及所取得的成效,是很令人欣喜的。

3.专职教师所学专业相对集中。兼职教师所学专业相对分散

本调查的47个专职教师中,除3人专业信息不详之外,44人中有心理学(临床心理、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教育学学科背景的35人,占79.55%;有临床医学学科背景的5人,占11.36%;有哲学学科背景的3人,占6.82%;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的1人,占2.27%。44人所学专业涉及四个,专业相对集中,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哲学学科背景分居前三位。在本调查的113位兼职教师中,除4人专业信息不详之外,109人中有心理学、教育学学科背景的67人,占61.47%;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的21人,占19.27%;有医学学科背景的9人,占8.26%;其它专业(如中文、哲学、数学、俄语、体育、法律、煤炭)的12人,占11.01%。109人中所学专业一共涉及10个,专业相对分散,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医学学科背景分居前三位。

4.女性教师多,男性教师少

本次调查的160位专兼职教师中,女性教师107人,占66.87%,男性教师53人,占33.13%。其中,47个专职教师中,有女性教师34人,占72.34%;男性教师13人,占27.66%。在113位兼职教师中,女性教师73人,占64.60%;男性教师40人,占35.40%。

5.在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中,专职教师多于兼职教师

在本调查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中,除两人年龄不详以外,最小年龄24岁,最大年龄68岁。35岁以下教师70人,占44.30%,36~60岁之间的教师87人,占55.06%,60岁以上1人,占O.06%。47位专职教师中,35岁以下的教师29人,占61.70%;113位兼职教师中,除两位信息不详之外,35岁以下的教师41人,占36.94%。35岁以下年轻教师的比例,专职教师高于兼职教师24.76个百分点。

6.教师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超过半数

在本调查的160位专兼职教师中,除12人学历信息不详之外,有研究生学历的88人,占59.46%;本科学历的56人,占37.84%;双学位的3人,占2.03%;专科学历的1人,占0.68%。其中,47个专职教师除1人学历不详之外,46人中具有硕、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有26人,占56.52%;有本科学历的17人,占36.96%;具有双学位的3人,占6.52%。

113个兼职教师除11人学历信息不详之外,102人中具有硕、博士研究生学历的62人,占60.78%;具有本科学历的39人,占38.24%;具有专科学历的1人,占0.98%。

7.其他参与人员因校而异

本次调查中,我们对“除专兼职教师外,你校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还有……”作了统计,除3所高校信息不详之外,24所高校中,四个选项中,选“学生辅导员”的占75.00%,选“班主任”的占54.17%,选“学生骨干”的占66.67%,选“任课教师”的占41.67%。(因每所学校可能选择了两个以上的选项,因此四个选项的百分比合起来超过了100%)。调查结果也显示,不同高校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广泛程度也有所不同。有15所学校选择了四个选项中的2~3项,占62.50%,有5所学校选择了四个选项中全部四项,占20.83%,有4所学校在四个选项中只选择了其中一个选项(学生辅导员或学生骨干)。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在职进修情况

1.专兼职教师进修制度还未形成。兼职教师进修机会更少

关于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进修情况,在问卷调查的27所高校中,除两所学校信息不详之外,专职教师“一年至少保证有一次机会外出进修或参加研讨会等”的占60%,“有时有一次机会甚至更多机会,有时一次机会都没有,没有规定”的占32%,“没有机会”的占8%;兼职教师在这三个选项上的比例则分别为28%、16%和56%。总的说来,专兼职教师有一些培训与提高的机会,但培养的制度还未形成,随意性较大。相比而言,兼职教师的培养机会更少。本调查的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以兼职教师为主的,这种使用多而培养少的矛盾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有较大比例的高校还没有举措培训其他参与人员

关于参与人员的培养培训与提高,笔者也曾作过调查,除2所学校信息不详之外,在其它25所学校中,“学校定期举办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培训活动”的占44%;“学校分批选派人员接受专业培训”的占56%;“学校没有什么举措”的占20%(因其中有5所学校同时选了前两项,所以百分比合计超过了100%)。可见,在参与人员的培训与提高上,各高校之间存在差异,有20%的高校还没有培训举措。

在目前我国专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以兼职教师和其他参与人员为主要力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下,在培养提高专职教师的同时,更需要加强对兼职教师及其他参与人员的培训与提高,这是促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也关系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与深化。

三、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1.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学位点建设,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

目前国内一些高等院校已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科和研究生学位点,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如首都师大教育系自1998年起招收学校心理辅导方向的本科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02年增设了心理咨询本科专业。然而,这些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合理规划并创造条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学位点,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2.切合实际,按生师比规定专职教师数量

教育部出台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四个文件中,除[2003]2号文件外,其它三个文件都强调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问题。三个文件在文字表述上大同小异,即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在专职教师的配置上,三个文件都提到“少量、精干”的原则。“少量”是数量规定,数量如何规定,[2001]1号文件中没有涉及。[2002]3号文件(实施纲要)别提到,专职教师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确定”。[2005]1号文件中指出,“配备一定数量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这些提法比较模糊,弹性较大,刚性不足,操作起来不方便。笔者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数量太少,师生比平均达1:10986,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日本国立大学每5000~10000名大学生配有1名专职心理咨询员,而私立大学则每3000~5000名大学生配有一名咨询员。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辅导与咨询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为1:450,70年代以后下降至1:250至1:300。要解决这一矛盾,笔者认为,各高校要保证足够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现阶段可按师生比l:3000~5000配置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为了提高专兼职教师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业道德以及必备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教育部社政司在天津师范大学设立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各省也设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工作。但根据被培训者反映,普遍存在下列问题:培训内容过于注重理论讲授,缺乏必要的操作技能训练;缺乏实习督导;案例分析少;培训时间短,很少有时间让学习者自己去体验或彼此分享、督导,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要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建议:

第一,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包括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师资要求、培训时间、拟达到的效果等,这些都要有详细的规定,做到培训计划化、规范化。一个培训计划在实施一到二轮后,要广泛征求培训人员和被培训人员的意见,做到及时修改完善,逐步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培训包。

第二,开展分类培训。目前,我国高校参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专兼职教师、班主任、政治辅导员、其他任课教师等)的专业水平及技能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根据这一现状,笔者建议,各级培训部门要针对不同人员,制订不同的培训规格要求,坚持开展分类培训。按照不同的规格要求,实施不同内容、不同时间的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第三,坚持培训经常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专业化水平低到专业化水平高,这一过程是分阶段的,不可能一步到位,中间有个过渡阶段。我们的方向是通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完成这一过渡。要达成此目标,除了从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引进、充实专业人才外,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现有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因此,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培训的持久战准备,督促各级培训机构将培训经常化,并长期坚持。

第四,加强技能训练与实习督导。很多时候,各级培训机构为了增加规模效益,培训班的人数往往多则超过100人,少则70~80人,加上时间仓促,学员少有机会甚至没有机会参加技能训练与实习、督导。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笔者认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控制承办方的规模,一般不宜过大,要合理分配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的时间,并在培训过程中注重师资的研究能力与反思能力的培养。

4.协调好部门之间的关系,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2001年3月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最低要求是“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中专以上毕业证书、经心理咨询员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获得毕(结)业证书者”。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对于通过培训达到上岗要求者,由教育部认定的有关承训机构颁发资格证书,逐步做到持证上岗。”显然,这两个规定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部门,彼此并不互相认定,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教育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必须加强沟通,解决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证上岗与现实存在的矛盾。

5.管理激励,调动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的工作,教师需要学习,需要研究,需要投入,需要付出,因此有必要通过各种管理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的参与有学校管理作为保障。如将兼职教师的值班算作其工作量的一部分,并折算为标准学时;咨询老师的咨询报酬平均每小时不低于50~60元;学校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工作进行考评,对工作突出的老师,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并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考核不合格的要取消其资格;学校要配合有关部门,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进行资格审查,符合要求的才可以上岗;凡获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的老师,可优先外出进修、培训、参加各类学术会议。

6.全员培训,使每个教师都能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第4篇:高校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论文摘要: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缺乏与大学生对心理援助日益增长的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朋辈心理辅导这一新的辅导模式既能减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压力,满足学生多层次心理需要,也能起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效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尝试对朋辈心理辅导的意义与作用、实施途径和注意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使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发展大学生个性品质的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实施途径;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大学生中存在不少的心理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较单一,师资队伍也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高校要解决现实存在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必须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新手段、新方法、新形式,以适应新形势、新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培训和督导一批志愿从事心理援助工作的学生,在心理辅导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给予心理开导与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服务。显然,这是一种新的辅导模式,具有自发性、义务性以及直接干预等特点。它不但有利于克服高校专业心理咨询力量和模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的状况,有利于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利于扩大高校心理服务的受益面,有利于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作者结合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工作经验,尝试性地思考和探索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意义与作用、实施途径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使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发展大学生个性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意义与作用

(一)开展朋辈心理辅导,一定程度上缓解专业心理辅导力量不足的压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最突出的困难和矛盾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生对心理援助的需求。真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学生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需要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帮助和处理相关事情,因此,大学里的心理咨询人员往往会成为忙于处理这些问题学生的“消防员”,而无力或很少有精力顾及大部分学生健康成长中遇到的一些心理困扰。事实上,高校心理教育与咨询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帮助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帮助的首要对象是在人生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而自己又难以调节的人,其次是寻求潜能开发的人,第三位才是有心理障碍的人。大部分的学生存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如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交往问题、情感与恋爱问题、择业问题等,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应激状态下较短时间的心理紊乱,而这些问题完全可以由经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来处理。作为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补充力量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帮助咨询老师接待同学中这些较为简单的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减轻咨询老师的压力。所以,朋辈心理辅导应逐渐受到重视和运用,成为高校心理辅导重要的形式之一。

(二)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可以满足大学生多层次的心理需求,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功能。国内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绝大多数人最先向朋友或同伴倾诉和寻找帮助,其次是家长和教师,很少人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朋辈心理辅导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展开的,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朋辈辅导员和接受心理咨询的同学处于同一年龄段,具有相近的价值观、相似的经验和生活方式,有利于日常生活中心理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同辈之间进行倾诉与交流时的气氛比较平等,在轻松、熟悉的环境中探讨心理问题,减轻遇到心理困扰同学的敏感和紧张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三)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完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保障学生健康成长。要想快捷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疾病,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学校-院系-学生组织”构成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高校里的弱势学生群体求助意识差,因此,及时发现出现异常心理现象的个体,并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帮助和监察,成为了高校大学生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的难点。朋辈心理辅导员生活在学生中间,能深入观察周围同学的心理状况,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时,能及时报告学校相关部门,使这些学生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帮助,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的学校心理咨询模式,对于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途径与方法

(一)选拔和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建立健全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网络。选拔和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建立健全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网络是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基本保障和原动力。主要是建立以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为主,以心理社团和其它学生社团为辅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网络。朋辈心理辅导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和人际关系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要制定严格的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和培训制度。首先通过16PF和SCL-90问卷测试和面试,对朋辈辅导员的人格特征、精神健康状况及倾听、包容能力进行了解,筛选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人格方面在乐群性、稳定性等因素上较好又善于倾听的学生作为培训的对象。其次,对所选对象进行心理学基础知识、咨询技巧、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识辨与转介、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的培训。最后,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实际工作能力测试和书面测试相结合的考核。

(二)依托大学生心理社团,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普及活动。大学生心理社团的成员来自各个班级和院系,与学生联系紧密,而且又都是相对比较优秀的学生,他们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体系的中坚力量。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指导各级心理健康协会、班级心理互助小组和心理委员,广泛开展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与心理援助活动。这些活动可以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开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心理知识,如心理情景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趣味心理游戏、心理电影赏析、建立和维护心理健康知识网站、出版心航报纸、心理互动留言板等。

(三)注重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作用,建立健全基层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机制。朋辈心理辅导员是经过心理健康中心的系列培训,掌握了心理健康知识和理念、心理辅导技能的人员。他们来自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且生活在同学中间,可以及时观察和反馈同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有利于心理健康机构根据实际开展针对性和时效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学生中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有助于学生有问题时进行求助;在发现个别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及时报告给学校领导和相关机构,有助于危机事件的预防和控制;当学校对危机事件进行干预处理后,一些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的后期跟踪和援助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依赖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积极参与。

三、朋辈心理辅导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将朋辈心理辅导与专业心理咨询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要为朋辈心理辅导员提供心理辅导与咨询方面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并及时进行督导,确保朋辈心理辅导活动的有效进行和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的健康成长。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只能定位在对同学的发展性心理问题的辅导,对于严重心理问题要及时转介到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辅导。

(二)注意将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后期的培训相结合,保障朋辈心理辅导员健康成长。江光荣教授曾指出:咨询员是以一个活生生的完整个人投入咨询中的,每一位咨询员或治疗家都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只用大致相同的理论和方法待人、咨询。他的专业训练专业经验固然重要,他的个人经历、个性特点乃至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不会在咨询活动中保持沉默。

第5篇:高校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医教结合

“医教结合”最早运用于儿童特殊教育领域,主要是通过结合医学与教育的双方资源,对残障儿童进行早期干预,使其尽可能地接近正常人的身心机能[1]。随着2013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正式颁布,心理咨询人员的工作得到了更加详细的规定,他们在工作中无权对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若发现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来访者,需及时转介[2]。因此,高校心理咨询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容易受到专业上的诸多局限和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医教结合”逐渐成为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趋势。“医教结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主要是指整合医疗系统与教育系统的力量,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预防和干预学生危机事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3]。

一、“医教结合”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

(一)“医教结合”支援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大框架下,高校心理咨询人员在面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时,会受到专业和法律法规的限制。而精神卫生医疗系统专业人员有权利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对当事人进行诊断和评估,这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了有力的专业支持。在“医教结合”模式下,当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高校能够及时获得精神卫生医疗系统专业人员科学有效的评估意见和人力、物力支援,有效缓解了高校的压力。同时,在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精神卫生医疗系统的专业人员也能在必要时向家长提供专业的建议,协助学校稳定家长情绪。

(二)“医教结合”提升高校心理危机预防能力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危机干预工作固然重要,但危机预防工作才是根本。具有前瞻性识别危机信号的能力是预防心理危机的关键。精神卫生医疗系统的专业人员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医教结合”模式,能够建立医疗系统与教育系统针对危机预防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各类培训、讲座、论坛等形式,提高高校心理咨询人员对危机信号的发现和识别能力,从而更好地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三)“医教结合”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业化发展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组成包括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等。只有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专业素质,才能进一步发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医教结合”模式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提供医学专业的知识培训,补充和完善现有的专业化队伍培养体系。精神卫生医疗系统专业人员不仅可以为学校心理咨询师提供专业的个案督导,拓展高校心理咨询中的实用处理方式,还能为他们普及常用精神类药物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学校心理咨询师与当事人及其家长关于用药就医方面的沟通[4]。此外,精神卫生医疗系统与高校可在“医教结合”模式下,共同探讨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路径、新课题,提高双方在专业领域上的科研能力,将实践经验总结并上升到理论层面,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联,进一步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业水平的提升。

二、“医教结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使用途径

为进一步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上海松江大学城的七所高校率先在2014年5月与该市第一人民医院签署了“医教结合”的合作协议书[5],以此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与精神卫生医疗系统的密切联系。随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借鉴这一做法,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当地精神卫生医疗系统不断探讨新的合作内容。目前,“医教结合”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几种使用途径。

(一)健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组织架构

高校心理危机事件不仅会对当事人及其家庭造成较大的伤害,也会对学校和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一直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头戏,各高校都重视组建一支能力强、业务精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但以往这支队伍是以学校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为主力,而在“医教结合”的基础上,则可以建立一支由精神卫生医疗系统的医务人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辅导员、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等人员组成的复合型队伍[5]。多方位培养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实现组织架构的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二)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提供专业的评估、诊断和建议

大学生正值人生发展阶段非常关键的青年初期,面对新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和学习方法,他们在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认知和情感,在自我探索和寻求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得以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度过该阶段。但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定比例的严重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学生,由于高校心理咨询师的专业限制,他们无权对其进行诊断和治疗。但通过“医教结合”模式,精神卫生医疗系统的专业人员可及时为高校提供专业的评估、诊断及建议。在高校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他们也能及时到达现场协助学校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并在需要时指导高校依法做好心理疾患的转介工作。

(三)指导高校开展心理疾病学生康复后的心理帮扶

因心理疾病入院治疗的大学生,在康复后回校继续学习,高校需做好他们复学后的心理帮扶工作。但高校心理咨询师对这类学生在医院的就诊情况及康复情况所知有限,因此,如何开展他们的心理帮扶工作,往往困扰着高校心理咨询师。在“医教结合”的基础上,精神卫生医疗系统的专业人员在遵守专业伦理道德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个案督导等形式,指导高校心理咨询师更有效和有针对性地做好康复学生复学后的心理帮扶工作。

(四)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提供专业培训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水平决定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在“医教结合”框架下,精神卫生医疗系统可以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成员提供病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帮助他们完善知识结构。高校心理咨询师甚至可以获得临床见习机会,现场学习心理诊断和治疗;还可以邀请精神卫生医疗系统的专业人员对高校心理咨询师的日常心理咨询进行个案督导、案例会诊,以此补充和拓展高校心理咨询师对个案的理解,遇到一些特殊案例,双方还可以共同进行深入的探讨或者进行科研立项。高校与精神卫生医疗系统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实习、培训和研究,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素质提升创造了条件。

(五)开通心理疾病学生就诊的“绿色服务”通道

目前,社会各届关于心理疾病的接受度虽然有所提高,但部分学生及其家长对于入院治疗心理疾病仍然持有抵触心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行“医教结合”模式,精神卫生医疗系统可设立专门的门诊通道,接收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实施门诊药物治疗或住院治疗的“绿色服务”便捷通道,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甚至可以提供单人间的“阳光病房”,尽可能地为学生及家长解决后顾之忧。

三、结语

充分挖掘精神卫生医疗系统与教育系统的优势资源,发挥双方的积极性,促进两者有效协同,不断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医教结合”模式,对全面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罗灵娜 单位:龙岩学院学生工作处

参考文献:

[1]张婷.医教结合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1):20-21.

[2]沈丽,薛玲.医教结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的优势体现[J].统计与管理,2016(1):157-158.

[3]毕玉芳.“医教结合”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13(8):67-70.

第6篇:高校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民办高校学生自身原因、社会对于民办院校的偏见,民办院校学生心理上呈现一些特征。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民办高校应该充分整合网络资源,为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新模式非常有必要。

一、网络环境下民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民办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关注。2001年3月16日,教育下文并《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民办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重视,纷纷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

(二)民办高校设置心理辅导与咨询室

为了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民办高校已经加大投入建设心理辅导与咨询室,或名心理咨询室、或名心理咨询中心、或名心理辅导站、或名心理服务辅导站,根据需要设置类各个功能模块,一般来说,包括接待室、心理测量室、心理阅览室、沙盘游戏室、情绪宣泄室、个体心理咨询室、团体心理咨询室、放松室等。

(三)民办高校开始培育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民办高校已经培育了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校级设置2-3名教师,二级院系安排学生管理人员兼职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但是民办高校师资队伍还不能满足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网络环境下民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亟需构建

根据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覆盖全体学生。但民办高校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只在大一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门课程,课时基本在16-24学时,难以满足心理健康教育需要。

(二)民办高校心理辅导与咨询室应用程度有待提升

民办高校已经设置心理辅导与咨询室,但是由于心理辅导与咨询室条件比较简单、或者教师专业性水平、学生传统认识限制加上心理抵触等,民办高校心理辅导与咨询室应用程度有待提升。

(三)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需要进一步优化

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还比较少,全校一般就是2-3名专业教师,二级院系配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专业性不强,一般由团总支书记、书记员、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者担任,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在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上只进行知识宣传,无法对于学生心理困扰、心理矛盾进行专业心理辅导和指导。

三、构建网络环境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在网络环境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于移动互联网依赖日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模式也发生变化,因此充分运用互联网,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享、心理健康教育协作社交化、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应用平台化模式,打破时空限制,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极大方便。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资源共享

民办高校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足,可以通过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与其他高校共享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资源,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先进经验、优秀做法、精美视频等,积极地参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建设,推进高校之间心理健康网络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作社交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民办高校大学生拥有智能手机的人数不断增长,推动了社交网络的发展,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生活中离不开微信、微博、博客、QQ、陌陌等社交工具。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协作社交化有助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提升,民办高校可以运用社交协作软件,同时和收集信息,减少资源损耗和人员占用。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应用平台化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平台,包括开发利用心理健康知识与资源、建设心理健康咨询与指导的专业网站,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校园内高度共享,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云”化。

(四)优化建设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

为了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必须重视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性,构建专业教学团队,进行教学研究从校外积极引进专业从业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课程的教学指导,同时要民办高校应该重视校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在职学习和培训工作,通过开展专业培训、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团队辅导等多种方式提升任课教师专业能力和授课水平。总之,互联网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然发生变化,民办高校应该跟随时展需求,重视课程资源共享、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心理辅导与咨询室的建设,构建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沈晓梅.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1).

第7篇:高校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于伦理课、社会课、体育课等课程中。美国高校没有为全体大学生设置心理学课程,但一些高校在社会学的选修课程中设置了关于心理学的课程,例如社会心理学、文学心理学、心理学入门等。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对人类行为的了解和掌握更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所需的必要方法和技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渗透于其他课程,使大学生能够学会用心理学的方法,来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压力以及情感问题。社会服务和健康图书馆社会服务是带动学生以多种形式进行义务服务,从而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社会服务包括为老年人、残疾人服务,环境清理、慈善工作等活动,使学生在社会服务中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对劳动价值和意义能够有更加具体化的理解,从而弥补了高校教育中的不足。美国高校多数都设有健康图书馆。为大学生提供最新心理学的知识,帮助大学生做出健康、正确的选择。以此来拓展高校心理健康的服务途径,提高高校心理服务质量。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健康中心一般建有多功能活动场所,有阅览室、游戏室、咨询室,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治疗,个别和团体辅导、技能培训等服务。心理健康中心通过改善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二、美国大学生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启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1990年教育部为加强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成立了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并且分别于2001与2002年颁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以及《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虽然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一些因素的制约下,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还不平衡,一些问题比较突出,具体表现为:第一,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业水平不高,并且不稳定。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者数量呈现出明显的相对不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很强的专业性知识,对工作者专业素质要求相对较高。但我国高校从事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的工作者主要包括心理学教师、政治课教师、辅导员等管理者,他们中多为兼职,并没有受过系统的、正规的心理学技能的培训。因此,在咨询和教育中不容易达到良好的效果,不能很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第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咨询和治疗层面。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多数为“重心理咨询,轻健康教育”和“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仅停留在针对心理异常学生的咨询和治疗上。而忽视相对多数心理健康却面临成才、学业与情感等问题困扰的大学生,导致高校心理健康的教育对象以及范围受到很大的局限。第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活动不够规范。虽然多数高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但一些学校教学质量不高、课程内容不够规范,使用的教材也五花八门,没有统一的质量和内容要求。这样就很难有效地提高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教育体系和模式,其成功经验对加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建设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型队伍首先,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资格准入制度。上岗教师须持有职业资格认证,并定期接受资格审查和检验。其次,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培训。定期组织培训班,对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等方面的培训。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论坛,鼓励从业人员进行经验交流,开展调研实践。再次,政府要把高校心理咨询师当作人才来定位,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培养步骤和方向。通过划拨科研基金,鼓励从业人员进行相应的科研活动。科学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第一,基础课程的开设。对低年级的大学生可以开设社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等基础公共课程,增强大学生对心理现象的理解。第二,实用性课程的开设。在不同阶段开设入学教育、情绪调节、人际交往、择业与求职等实用课程,侧重解决大学生具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增加教学的实用性。第三,设置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活动,解析有代表性的心理案例。把辅导重点放在提高大学生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能力上来。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首先,充分借鉴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组织培训活动,拓展有关服务的渠道,例如:可以建立心理健康图书馆,开展社区服务以及相关的团体研讨,使学生在产生心理困惑时,能够从自身的问题出发找到解决办法,在自我保健的同时,更能够促进自身良性发展。其次,进一步拓展路径,在宿舍和班级中挑选心理素质好、各方面优秀的学生进行培训,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作用。他们可以定期带领自己小组的成员,针对一些有共同兴趣的主题进行讨论,彼此帮助、彼此支持。能及时发现同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成为学生和心理咨询师之间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更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学生中的广泛宣传。

三、结语

第8篇:高校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关键词】心理社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采取学校、院系、心理社团相结合的模式。学校层面主要由心理咨询中心专业人员组成,主要策划和统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工作较为广泛;院系层面主要由院系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干部组成,主要工作包括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问题的疏导;心理社团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组织,面向全校学生,招募一批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浓厚兴趣、具备一定素质的学生骨干分子。在学校专业心理辅导老师的指导下,以心理社团为核心,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以点带面地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一、心理社团发挥作用的载体

1.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①创建和维护心理健康网站。为促进心理健康工作有序地发展,同时也为了能更好地做好心理社团的对外宣传和交流,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心理社团都创建了心理健康网站。心理健康网站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效性。通过心理健康网站,大学生可以了解学校关于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心理健康知识、社团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等。

②编辑出版心理健康刊物。目前很多高校的心理社团都拥有自己的心理健康刊物,形式有报纸、杂志和书本等,为同学们的心智成长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作为心理社团定期印发心理刊物,向广大大学生介绍、普及心理学常识,及时反映学生心理教育动态,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③设立心理健康宣传栏。在教学区、办公区和学生宿舍区设立心理健康宣传栏,由心理社团定期更新宣传栏内容,广泛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从而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2.组织心理健康活动

①开展心理健康交流活动。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如新生和毕业生的不同,心理社团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交流活动,让心理交流活动成为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渠道。

②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社团邀请校内外专家教师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需要,采取互动、沟通等有效的心理教育途径进行此项活动,以产生积极放大式的教育效果。

③开展心理委员培训。心理社团针对学生的发展实际情况,对各班心理委员进行不定期的心理培训,在班级中普及心理知识,有利于班级心理卫生工作的有序开展,促进整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④开展富有趣味性的心理健康活动。心理社团不定期开展心理剧表演、心理运动会、心理电影观赏等趣味性心理健康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寓教于乐,通过活动进行心理学知识的推广与宣传工作,丰富学生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校和谐的进步。

3.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心理社团的协助下定期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便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作出心理安全保障,防患于未然。一般情况下,高校都会在新生入学不久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做好新生心理档案工作。针对新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心理社团协助老师积极做好建立心理档案的相关工作,及早发现一些适应新环境困难的学生。组织有关专家对有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心理鉴别、咨询和跟踪调查,形成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评估一整套工作机制,提高心理安全层级保障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4.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①开展朋辈心理咨询服务。为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空间,向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便利、快捷的心理帮助,目前很多高校都有提供朋辈心理咨询。朋辈咨询是一种新的心理咨询方式,它是指受过心理咨询专业培训的心理咨询员,对与自己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的人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它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为被帮助者提供一种类似心理咨询的活动。一般高校都以心理社团成员为对象,举办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培训班,受过专业培训后,他们可以承担朋辈咨询的任务,为大学生提供民主性的助人自助的服务。对于某些学生,由受过训练,并掌握一定咨询技巧的朋辈提供的帮助最为有效。因为心理社团成员来源于学生,彼此间有相似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彼此之间容易理解和沟通,朋辈咨询员容易获得咨询者的信任。

②举行专题性质的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心理环境下为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辅导形式。心理社团定期举行不同专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如适应环境、人际交往等专题,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大学新生,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大学新生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新途径。近年来团体心理辅导已经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新的发展趋势。

二、心理社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弥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近年来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渐重视,基本上都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研室等,并开设心理健康公共课程和选修课程,不断探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较为匮乏,单凭教师的力量开展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并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工作的效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主动作用固然重要,但是仍需要广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支持配合,因此,在心理健康教师的指导下,成立和发展心理社团弥补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心理社团成员来自于学生,使广大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借助各类资源了解和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同时充分发挥同龄人之间相互帮助。

2.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总体状况是良好的,大部分学生能成功交往,乐于交往。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不敢交往、不愿交往和不善交往。心理社团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彼此情感交流,调节不良情绪,增强沟通能力,学会相互尊重、信任和宽容,并有效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学会运用一定的人际沟通技巧建立和改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氛围有助于个体提高自信和自尊,使个体感到心情舒畅,体会到温暖和满足感。

3.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心理调适是指个人在出现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的时候,能够主动地运用心理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来调节自我,缓解心理压力,排除心理障碍,达到心理健康的过程。目前,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主要着重于纠正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人际交往不良、环境适应障碍和学习障碍等。从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来看,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趋势和工作重点。心理社团通过举行定期及不定期的各种活动,大学生从中学习到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自我调适的方法,并在活动中通过成员间的相互鼓励和支持,增强自信心和安全感,从而更好地调节、缓解和排除障碍,形成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

4.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发展

人格品质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社会环境影响下,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大学阶段是人格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应通过自我教育积极主动塑造良好人格。高校通过心理社团各项活动对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加强社会实践等为大学生人格完善创设有利条件。通过参加心理社团的活动,大学生可以增强集体荣誉感,充分发挥团队精神。而且对于个别性格孤僻、自卑、内向和有其他心理障碍的大学生,通过心理社团活动,可以开阔眼界、增强自信,从而健全自身的人格培养和发展。

总之,大学生心理社团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继续不断创新心理社团活动的形式,心理健康社团必定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平生,黄卫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08.

第9篇:高校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关键词]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新探索

[作者简介]文婷,广西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助教,教育学硕士。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2―0186―04

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已经成为整个教育界的一项共识。那么就如何有效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问题上,“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教育模式正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有的研究者主张把“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定型的专门术语来加以研究。他们提出,所谓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以班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导,面向全班学生,旨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一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近几年的实践结果也体现了这一教育模式的重大价值,但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其尚待完善的地方,笔者意图在自己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作出新的探索。

一、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树立一种理念:助人自助

“助人自助”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境界。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模式,那么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助人自助”。按照字义来解释,“助人”就是协助或帮助他人。而“助人自助”就是协助求助人认识自己面临的困境,引导其自我探索、自我挑战、自我了解,并采取有效的行动,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因此“助人”注重的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自助”才是目的。许多老师在实际工作中,一直弄不清教育与教导的异同。教导较多运用的是灌输、说服、训诫、讲解与控制,只达到一些“助人”的结果;而教育则是强调教育者要尊重、接纳、聆听受助者自身的领悟,重在受导者内心的转变,达到“自助”。另一方面,按人本主义学家罗杰斯的观点,每一个人都具有发展自己、促进自身成长、迈向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大学生正值青春期,生理方面和心理人格都在逐渐成熟和完善之中,他们有“自助”的愿望,也有“自助”的能力。因此,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树立“助人自助”这一理念,而且要贯彻始终。

二、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两个原则

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是指导班主任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准则,也是处理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和诸要素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根据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以班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导,面向全体学生”的内涵,我们提出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的两个原则:

(一)全体性原则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绝大多数乃至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基本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就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性质而言,它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类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它主要是教育与培养个体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学生成才。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具有普遍性质的教育。另一类是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它主要是保护个体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适应社会,使学生正常地成长发展。它是面对在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部分或个别学生的具有矫正性质的教育。在实际工作中,这两种教育常常是彼此交织在一起的。由于班级工作性质旨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班主任对全班学生全面负责,包括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和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全面和协调发展。这就决定了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着眼点及重点应立足于面向全体的、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兼顾补救性心理教育。当然,全体性原则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其自觉性和积极性,要敢于放手,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能真正取得实效。

贯彻全体性原则,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应了解所有学生的共同心理需要及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其次,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手段,使得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都能得到全面而又独特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

(二)辩证统一原则

辩证统一原则是指进行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应以辩证的眼光对待学生的心理发展,用联系的眼光、发展的观点进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应将发展学生心理素质与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结合起来。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为主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发展的需要给以必要的帮助,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开发其心理潜能。同时,也应重视对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早期发现和预防,尽量减少或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发展性、超前性,而不是补救性。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将他助、互助与自助结合起来,通过他助、互助,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能力,统一到“自助”。没有学生的“自助”,便谈不上其他教育。

贯彻辩证统一原则,应着眼于全体同学,在发展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个别情况做到预防与发展相结合,还应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将自己定位于服务者、参谋者的角色,通过教育者指导或集体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自助”能力。

三、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发挥三支队伍的作用

国外大学心理辅导发展的新特点之一是建立校内外辅导一体化网络,形成“辅导学生,人人有责”的局面。在校内形成辅导主任、专业辅导人员、教师、学生辅导干部相结合的辅导网络。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增设了班级心理委员,广西大学也是其中之一。经过系统的培训和辅导,班级心理委员正式上岗后也成了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一支重要的力量。那么目前有效地开展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三支队伍就包括了专职心理辅导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和朋辈辅导员这三支队伍。专兼职心理辅导老师负责大学生心理活动特点与规律的立项研究工作;提出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培养方案和措施;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工作,探索心理疾病的成因和心理卫生策略;负责与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部门开展本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负责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指导大学生自身维护心理健康;协助学生工作部(处)、团委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质量。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及时了解、掌握本学院、本班学生的心理动态,解决学生一般性的心理问题;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转交给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关注本学院、本班心理弱势群体,做到早发现、早干预;积极开展本院的大学生心理

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班级心理委员和朋辈辅导员负责及时发现存在心理困惑、心理问题的同学,并向辅导员和班主任汇报;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班级气氛,为心理弱势群体提供强大的支持系统;配合学院、班级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班级心理委员是新兴起的一支队伍,对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乃至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做好班级心理委员这支队伍的培训与辅导工作也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的重点。必须指出的是,这三支队伍是层次分明、互相衔接,不能掉链和断层的。只有三支队伍通力合作才能将高校班级心理辅导推向更高的层面。

四、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四个误区

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了这么多年。但在人们观念和实际行动上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德育化倾向。由于当前许多高校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匮乏,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担自然就落在辅导员和班主任身上。而他们对德育工作片面的理解,又缺乏心理健康知识,不能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致使其在教育过程中往往把本属于心理障碍范畴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和违法乱纪行为来处理,损害学生的利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产生逆反心理。

误区之二:夸大化倾向。现代人普遍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频繁的应激,前所未有的巨大心理压力使人不堪重负。对于大学生来说,情况也不例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但尽管如此,也不能因此夸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有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检出率呈直线上升或逐年递增的话语屡见报端。但在心理健康评定过程中,存在着来自多方面的误差,从而导致了对当前心理健康问题在数量上估计偏高的倾向,这不仅影响了学术研究的科学性,而且也误导了人们对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评价,造成大学生人人自危的负面效果,阻碍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

误区之三:学科化或完全游戏化倾向。一种现象就是把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甚至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考试,完全忽视了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性、实践性、实效性。还有的教育途径是采用游戏活动的方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

误区之四:简单化倾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科学性、规范性和操作性均很强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很高,只有经过专业培训和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胜任。从我国的情况看,尽管不少高校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从总体上看,杂拼从业人员的现象比较严重。很显然,如果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既不通晓心理学专业知识,又不具备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技能,在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就极易出现用简单、粗暴的、违背心理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方法对待学生的现象,对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很不利。

五、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五条途径

在探讨了理念、原则、队伍以及四个误区后,我们尝试来探讨一下开展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五条有效的途径。

(一)合理组建队伍

前文中我们探讨了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有专兼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和朋辈辅导员这三支队伍的有力支撑。这三支队伍素质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否顺利,是否高质有效。因此合理组建这三支队伍就成了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质高效的保证。如何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师资短缺、素质良莠不齐的现状下提高队伍的整体水平呢?笔者建议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长期培养。从长远的角度看,要真正解决我国高校面临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短缺的矛盾,应从系统培养专业人员人手。为此,在具备条件的高等学校心理学系、教育系可设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进行本科和研究生的培养。二是短期培训。以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心理委员为主要对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其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其间,培训不能以取得结业证为目的,应注意理论和技术讲授的基础上增加实践(见习、实习)的内容,让学员真正领会、运用知识和技能。三是全员参与。利用全校教师教育学生,亦即强调对学生进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单靠少数专业工作者参与,而应投入全校的力量,通过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改善学生的整体行为,在高校形成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人人有责的局面。

(二)实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这里所说的班级教学,是指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形式来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对于过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所普遍采用的咨询和治疗模式而言,这种课程模式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性心理问题所进行的预防性和发展性教育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因此,我们认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现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核心要素。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为两种:一种是专门课程,即纳入学校正式课程计划,为完成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而对学生进行的专门的心理知识传授、心理品质培养和心理问题辅导的课程,它主要由班主任来实施。就心理知识传授而言,主要是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实际需要,适当介绍与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常识、自我进行心理训练的方法和自我保健的知识。就心理品质培养和心理问题辅导而言,主要是指运用有关心理科学知识,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相关活动,使个体心理受到训练,心理问题得以解决。另一种是渗透课程,即在学校的学科教学中,通过自觉的、有意识的方式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以实现其心理健康发展的课程,此种课程由包括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内的所有班级任课教师实施。

(三)优化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是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和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爱好的学生组成的群体,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情绪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良好的班级环境建设体现在班集体建设、班级管理和班级文化建设等方面。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中必须充分利用班集体在学生个体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用集体的方式实现其心理素质的不断提升和优化。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集体生活是全盘教育的基础”,“集体生活是学生的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学生“心理正常发展所必需”。因此,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以集体生活不断的自我创造的过程”教育学生,就成了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班级管理是班级管理者根据国家和学校的教育要求,从班级实际出发,遵循教育原则,运用管理方法,对班级组织、成员及各项工作进行规划、指挥、调控、督察的综合性、教育性活动。班级管理是学校的基层管理,它具有两重性:一是对班级组织和成员的协调性;二是对班级学生的教育性,而教育性正是班级管理区别于其他管理的本质属性。

班级管理的水平不仅直接反映学校的管理水平,而且直接影响着班集体的发展水平和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水平。班级文化是指“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的所有成员和部分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班级文化作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隐性课程,正是以生活为媒介,通过个体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综上所述,优化班级环境是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途径。

(四)班级心理辅导活动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已被认为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服务于所有学生的最佳途径之一。一般来说,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基本上处在同一层面上。他们在智力、人格的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大体呈现出一种普遍性和规律性。因此,高校完全可以通过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来促进大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整体发展。那么有效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是提高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途径。要有效地开展好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必须在实施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让学生先“动”起来,只有活动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改变学生的意识和情绪状态,使他们专注于辅导主题的展开,从而降低心理防御水平,更好地敞开自我的内心世界。按照皮亚杰的观点,任何学习都应从情景开始,那么班级辅导活动也是这样,活动为辅导主题提供了模拟的生活场景,而提供动态的生活经验又是所有团体辅导的基本原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都有一种内在的需求和动机,用以促进自己的成长和提高;而且每个人都有一种解决自身问题的潜在能力,即使是心理适应不良的人也是如此,那么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应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为目标,不要由教师代替学生做决定。在辅导活动中还要注意操作的科学性。班级心理辅导是一种互动的“团体的过程”,这个过程会产生影响团体成员及整个团体的力量。在操作上,注重团体内部的交流互动。在辅导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保持一种随和、宽容、接纳的态度,不要对学生作否定性的评价,极力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气氛。

(五)班级教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