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文章范文

教师文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文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文章

第1篇:教师文章范文

自1978年步入教坛以来,陈志红老师始终坚持开发与整合“五种”力量为提高教学实效服务:真理的力量、教师人格的力量、教学艺术的力量、教育科研的力量与教育合作的力量。他的课总是给学生敬佩之感、快乐之感和幸福之感。作为省特级教师,陈志红老师经常受邀赴省内外中学讲学,已作专题讲座100余场,并把教学和管理经验著书成文。近年来,他公开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0余篇,主持或参与6个省级立项课题的研究,其中《农村重高实行AB班主任制的实践研究》曾荣获中央教科所一等奖,《普通中学优秀教师群体培育的管理机制的实践研究》《从规则养成走向价值引领的生本德育研究》《普通高中生本导学行动研究》等曾荣获省一等奖。主编、参编《经济生活一框一练》《思想政治总复习导引》等中学政治辅导用书,并著有《心之声》,主编《管之理》《春之音》《夏之花》《秋之实》《冬之韵》《理之晖》《文之慧》《学之悟》等论文集。

【教育信条】学生满意是教师的不懈追求,学生成功是教师的最大幸福。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教育中,加快广大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其专业化水平,是实现学校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更是深化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陈志红老师以其35年的从教经验提出:青年教师在专业化成长的实践中只有做好“三本”文章,才能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让自己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不断创造新的教育辉煌。那么,陈老师对青年教师提出的“三本”文章究竟是什么?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访了省特级教师陈志红,解读他对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期望。

一、“本”分做人:青年教师成长的根基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师唯有自己先做好人,才能发挥自身的榜样力量,让自己成为一本学生永远也读不厌的书,不断引导学生主动求知、真诚向善、全面进步。同时,从“本”分做人中优化人际关系,赢得更多人的合作和支持,争取更好、更多的成长机遇,加快自身的专业发展。

陈志红老师认为,我国当今的青年教师,从学校到学校,不少又是独生子女,生活阅历相对简单,往往带着书生之气和自我之风,难免在“本分”做人上显露出这样那样的缺陷。倘若青年教师对自己的缺陷无所察觉,任其自然,将招致众愤,失去许多加快自身发展的良机,贻误自己实现美好教育理想的前程。为此,陈老师提出,青年教师应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上狠下苦功夫,本本分分争做一个好人。他的这个“本分做人”主要包括四个内容:

(一)“本”分做人的底线:不害人

欲害人者,就有被人害之可能。其往往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还会长期生活在惶惶不安之中,从而影响自己的生命质量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反映在教育中,青年教师如不认真做好教育教学的分内之事,就会耽误其所教学生的成长;而青年教师对教育教学太过认真,特别是过度采用加班加点、题海战术的方式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则往往又会以牺牲学生的部分综合素质为代价,还很有可能损害同班其他学科教师的利益。所以,青年教师应该在属于本学科教学的时间内,改进教法,提高效益,这样才能真正促进自身、本班任课教师及学生的和谐发展。

(二)“本”分做人的前提:尊重人

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包括自尊与他尊。青年教师首先要做好自己各项分内之事,包括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科研、待人接物等,尽可能展示美好的一面。同时,也要以广阔的胸襟对待同事和领导,尤其是对待老同事,要学习他们的优点,包容他们的缺点;应以和蔼的态度对待全体学生,无论其贫富美丑,还是学习成绩与思想表现优劣,都要一视同仁;还要以文明的言行对待广大家长及其他社会成员,特别要尊重他们对自己教育教学的意见与建议,不论其正确与否,都要耐心倾听。

(三)“本”分做人的动力:学习人

三人行必有吾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青年教师要虚心学习老教师的宝贵教育教学经验,善于学习新教师崭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新的教育教学智慧;及时吸收优等生闪光的意见,学习后进生良好的心态和“坚持”的精神;学习校内师生员工的优点,学习校外人员尤其是同行的先进理念与成功做法。

(四)“本”分做人的根本:帮助人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成长和成功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青年教师如要得到别人的帮助,首先要学会积极主动又真心地帮助别人。既要懂得感恩,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又要帮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对他人不光要有物质的帮助,也要有精神的激励。只有真诚关心同事和学生,才能得到同事与学生更多的关爱。

二、师“本”研究:青年教师成长的关键

所谓师本研究,即教师基于自己、源于自己、为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也就是教师把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提炼成研究的微型课题,通过对微型课题的研究,总结经验教训,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实力。

陈志红老师认为,教师的成长规律告诉我们:经验+反思=成长。青年教师只有大胆开展师本的实践研究,反思师本问题,才能加快其专业成长。陈老师提出,青年教师的师本研究大致分为四个主要阶段:自我反思、提炼课题、实践研究、总结深化。这四个阶段是一个相对独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需要青年教师整体把握、紧密结合、有序推进。

(一)自我反思――寻找自己的问题

青年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公开课中的集体备课、观课议课、个别交心等教研活动,虚心邀请专家和同伴,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提出具体问题及适当对策;通过学生的民主评议、师生交流,自觉倾听学生的不同声音;通过自我的“录像带分析法”,仔细观看自己上课的全程录像,自己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还可以采取“同课异构”的方法,通过自己与同伴教学相同的内容,对比分析自我的不足。通过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全面深入的反思,分析其主要问题及其基本原因。

(二)提炼课题――瞄准研究的方向

青年教师可以广泛收集有关研究资料,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全面查找问题的基础上,提炼出有针对性、有研究价值和具备研究能力的“微型”课题,旨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突出某个重点微型课题的研究,来推动教育、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这些课题可以是涉及教学中集体备课的探索、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语言的锤炼、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试卷编写与讲评、学生成绩的评定等,也可以是涉及德育中班主任的素养、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的自我管理、班干部的培养与使用等问题,还可以是教育科研中课题的提炼、课题方案的撰写、科研方法的选择、教学论文的写作等研究。

(三)实践研究――改善教育的行为

对于已经提炼的师本微型课题,青年教师要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专业理论,创造性地汲取他人的相关研究成果,选择教育行为研究、个案研究等切合自身的研究方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研究有关课题,不断尝试新的实践,分析新的经验和教训,坚持边学习边研究,边研究边改善,边改善边提炼,边提炼边写作,力求逐步攻克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有关难题,实现教育教学的新飞跃,取得更新更优的成功经验,开拓教育教学的新境界。

(四)总结深化――攀登教育的新高峰

青年教师可以在实践研究中提炼出新的研究成果,把新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并不断深化。因为社会的日新月异、学生的不断变化、教材的改革创新,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与方法也应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否则只会落后于新时代的要求。因此,青年教师在取得微型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时,必须深入开展研究,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将阶段性研究成果“珍藏”起来,而应让我们的教育研究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样,我们的教育智慧才会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而日益丰富起来。

三、生“本”教育:青年教师成长的根本

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陈志红老师认为,青年教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实施生本教育。

所谓“生本教育”,就是要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生本德育、生本教学与生本管理完美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又好又快发展。陈老师提出的“生本教育”包括生本理念、生本德育、生本教学与生本管理等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主要方面,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内容:

(一)树立生本理念,引领前进的方向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需求,完善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引导最广大学生学习生存的技能、生活的知识与生命的价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种生本理念集中体现在“孩子理论”上:假如我是孩子(坚持儿童立场)、假如我是当下的孩子(体现时空特点)、假如是我的孩子(奉献真诚爱心)。青年教师要坚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思维与成长的内在规律,满足学生科学的成长需求;青年教师要坚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着眼于学生的具体情况,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青年教师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对学生的教育不掺杂任何私心杂念,全力关爱其成长。

(二)践行生本德育,提升德育的实效

生本德育,即坚持从学生成长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道德成长的规律,针对学生的道德问题,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德育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超越,追求“无痕德育”。举个很好的例子,青年教师在找“问题”学生谈话时,首先要仔细倾听学生的陈述,让学生把话讲完,然后请学生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再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努力提升学生自我纠错、自主发展的能力,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更不是在没有了解学生真实情况时,过早提出不合理的“忠告”使学生反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进而降低德育的实效性。

(三)实施生本教学,丰富教学的智慧

生本教学,即针对学生的学习实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和学习兴趣为动力,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为根本,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活动。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实施“过度教学”,对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的教学内容总是不放心,仍然简单地重复这些内容,这就不符合生本教学的要求了。这种“过度教学”往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锐减,在疲倦中降低学习效率。

(四)探索生本管理,彰显人文的关怀

第2篇:教师文章范文

“下水文”对于提升教师素养和作文教学质量,乃至提高整个语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无一不是写作能手,如叶圣陶、朱自清、丰子恺等,新一代的作家,如刘心武等。本文将从以下方面浅谈“下水文”对教师及教学的影响。

一. 下水文的定义

“下水文”最早是叶圣陶在60年代初为《文汇报》写的《教师下水》一文中倡导的,他说:“下水’是从游泳借过来的, 教游泳当然要讲一些游泳的道理, 但是教的人熟谙水性, 跳下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 对学的人好处更多。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做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 ,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1]教师通过亲身体验,了解水的深浅,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会“游泳”。分析叶圣陶先生对于下水文的定义,可以归为两类:一种是指老师在布置给学生作文题目的同时也进行写作,具有指导作用;另一种是指教师应该坚持课余写作,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写具有自身个性和创造性的文章,这类下水文不一定对学生有用,但通过下水文的写作,会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魅力,教学效果会更显著。笔者将查阅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关于“下水文”的定义也类似于这两类。简单来说,第一类“下水文”针对教学,第二类指向教师的成长。

二.提倡教师写“下水文”的原因

从教学方面来说,首先是写作教学现状:目前写作教学容易受忽视,地位不高,而且教师通常是随意的给学生一个作文题目,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这种现象,于永正认为:“老师一‘下水’, 哪里深哪里浅, 便心中有数了,从构思到写作, 那过程心里自然也有了” [2],由此可见, 语文教师写“下水文”的确有必要,我们应该提倡教师自己“下水”试试水的冷暖,知困、知不足,才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写作指导,提升写作教学效果,道理正如“春江水暖鸭先知”;其次,从师生角度来说,教师要想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让学生主动向自己靠拢,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才华必不可少,而“下水文”是表现才华的一个有效途径,再次,教师写“下水文”,主动参与写作过程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写作教学的效果。

从教师成长方面来说,首先,“下水文”能够引导教师向“研究型教师”方向发展。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为了能寻找到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尝试和探索;其次,“下水文”有利于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的写作和读书是紧密相连的,通过读写的结合,提升自身素养,展现人格魅力。以语文特级教师程翔为例:程翔是一位实践型的语文教师,其观点来自实践和自身的思考,他酷爱读书和写下水文,在他的著作中收录了许多“下水文”,比如,《语文人生》中的“散文・ 下水文”板块,《程翔与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板块,呈现了许多值得深思的下水文。正是有写作体验,使得程翔的写作指导尤为受欢迎,同时也极大的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下水文的写作和运用

怎样写好和用好下水文,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教学和教师自身两方面来谈。

首先,从教学来说,存在何时呈现下水文的问题。老师无需每次都写“下水文”,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的,具体来说:第一,在布置给学生写作题目时老师就展示“下水文”,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例文,从中找出规律,了解到写作的要求,从而有利于写作的进行,但是要注意避免造成作文模式化。第二,根据学生写作的实际,教师考虑在适当的时候展示自己的“下水文”,这样有助于学生解决自己的疑惑。第三,教师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解后,展示自己的“下水文”,同时将学生中优秀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对,让学生在对比中不断提升写作水平。与此同时,教师在写“下水文”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自身写作发现的难点,结合学生写作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恰当运用“下水文”会使写作教学事半功倍。

其次,从教师自身来说,下水文的写作涉及根据学生的作文题目进行写作和自己个性化写作两方面。第一,从配合学生的写作来说,老师不能逢文就写,否则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挥,因此教师在展示自己“下水文”的闪光点时,还要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文章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意识;同时,教师要根据写作的要求,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心理为出发点,认真的进行“下水文”写作。第二,从教师自身发展来说,教师不仅仅根据写作教学实际写“下水文”,还要根据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写个性化的文章,形成其独有的文化内涵和魅力,纵观现代名师,乐于读书和写作无疑不是他们成名的原因之一。

“下水文”的写作,对教学和教师自身的发展都产生着重要的作用,应积极提倡教师进行“下水文”的写作,做到“知之、好之、乐之”,做一位“拥抱学生心中太阳”的“研究型”学者。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

[2] 于永正.教海漫记[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5.

[3] 程翔.程翔与语文教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

第3篇:教师文章范文

作文题如下:

2010年9月12日,北京一家体育彩票专卖店的业主为某彩民垫资购买了一张1024元的复式足球彩票,第二天他得知这张彩票中了533万元大奖,在第一时间给购买者打电话,并把中奖彩票交给买主。他成为又一位彩票销售“最诚信的业主”。

有人据此在互联网上设计了一项调查:“假如你垫资代买的中了500万元大奖的彩票在你手里,你怎么做?”调查引来16万人次的点击,结果显示,有29.9%的人选择“通过协商协议两家对半分”;有28.1%的人选择“把500万元留给自己”;有22.1%的人选择“把500万元给对方”;还有19.9%的人没做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一、作文题对人们的启示点在哪里

在夏天的现实考场上,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材料的关注点是彩票店店主第一时间归还彩票,以此得出店主“诚信的行为”的结论。可是材料中更多的篇幅是网友在探讨对于此事的处理办法,尤其应当关注的是材料中以下几个数据:16万人次的点击中,有29.9%的人认为店主和某彩民共享奖金;28.1%的人认为店主独享奖金;22.1%的人认为彩票应归某彩民;19.9%的人未表态。这就是说有9.22万人不主张把彩票奖金归某彩民独享,有近3.2万人没有表态,只有3.5万多人明确主张彩民独享奖金。

58%的人明确地表示不能把彩票奖金交给某彩民独享,坚决反对某彩民独享奖金人数是主张某彩民独享奖金人数的2.62倍之多。难道这些人都没有“诚信”?这样的调查数据又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作为一个有敏感力、有思想的考生应该从这样的数据中去思考网上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果,它给人什么启发。

二、以奖金如何分配为出发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做人做事能力的基础,这恰恰是目前学生特别欠缺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缓慢,因而大部分学生的作文表现为作文素材的堆砌。考生答此题写诚信,不过肯定一下店主诚信之后,然后是对于诚信行为和不诚信行为的列举,最后点明诚信的重要性,在行文的过程中缺乏自己对该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这样答卷思维能力实在很低。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教会他们如何思考。

就这篇材料来看,大部分同学在朦胧的意识里认为似乎奖金不应全部归于彩民。但是对于店主分享一部分奖金又讲不出合适的理由。这就是实际的生存问题,我们教师可以借分析这道作文题帮学生认识这个问题该怎样思考。

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反对把奖金完全归某彩民独享,这笔奖金究竟如何分配,归根到底就是要看这笔巨额财富是谁创造的。也就是说,某彩民是否是这笔财富的创造者。材料中提供的最根本的事实是彩票资金是店主出的,购买程序是店主完成的,获奖信息是店主认定的,公布中奖信息时彩票在店主手中。因而,这就使得一张普通的具有中奖可能性的彩票变成了一张具有500多万元明确价值的彩票。而彩票专卖店店主是这笔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从彩民方面看,他未完成整个投彩程序,且未在彩票结果公布前取走彩票,因而失去了独享奖金的依据。彩票运作规则规定,谁持有获奖彩票,谁就有权获得奖金。所以店主实际上是某彩民投彩活动的全职人,因此,店主有权享受奖金。有劳就应该有收获,创造的财富多,获得就应该多。“最诚信的业主”的称号只是回应了店主把中奖之事告诉了彩民,仅仅一个“最诚信的业主”的名号是不能够抵消店主所有的行为的。

在这则材料里,对奖金如何分配的思考应追溯到是何人创造的财富。在整个思维中,对于事件的分析是从因果关系的角度入手。

三、从店主有权分享奖金再谈突破狭隘道德观,树立保护自己权益的意识

学生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对于诚信的认知还停留在绝对化一元化的层面。而目前学校的道德教育也存在片面化的问题。就该材料而言,学生理解的误区在于只有店主把彩票归还彩民并不要回报才是诚信的表现,对诚信理解具有片面性和绝对性。

事实上,同样理解片面的还有主流媒体对于道德观的评价。在前不久的大运会中,深圳一警察的仅68天大的孩子不幸夭折,当时他正在执行交通安保任务。当大队领导要他放下手中的工作立即回家时,他毅然决定留在工作岗位,坚定地说:“大家忙碌了这么久、付出了这么多,等的就是这一刻,孩子没有了已经很是遗憾,不能因为工作没完成再留下一个遗憾。”并尽职尽责地完成了交通安保任务。交警局领导获悉此事,第一时间进行了慰问,并决定将其评为市交警局首批“大运安保之星”。

无独有偶。前不久重庆赴京“唱红团”的一名69岁团员,竟为了“唱红”而没有给刚刚去世的母亲送最后一程,重庆官方媒体也是以正面新闻对该老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该市官方网站《华龙网》以《重庆老人进京唱红前母亲去世,为大局坚持唱到最后》为题报道该事件,并附有该老人手捧鲜花、眼含热泪的照片。

看了这样的表彰,我们的内心是很沉重的。父母与子女的亲情本是人性中最不能失去的宝贵情感,然而在并非缺勤不可的位置上,他们的选择竟是顾及某种所谓道德,而将最珍贵的人伦弃之不顾。让我们反思的是,对于高高在上的道德观究竟该怎样评价?

其实哲学的辩证思维对于解决这个问题很有帮助。不孤立地去看问题。不绝对地对某种道德观进行评价。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顾及个体的道德,就没有整个社会的道德。真正的道德应是顾及人性的。抛弃了人性而遵守的道德是虚伪的道德。

在这则作文材料中,店主为彩民创造了巨额的财富,他付出了劳动,理应得到奖赏。如果片面认为索要奖金就是不诚信的表现,那这本身就没有尊重店主独特的劳动行为。这样的所谓诚信的价值观是狭隘的。

为了讲清这一点,我很幸运地检索到古人在这方面的认知和做法,并把这些观念讲给学生。其实,古人的道德观也并不像今人这样狭隘。春秋时期,鲁国有这样的规定,凡是赎回在其他国家做奴隶的鲁国人,就可以从政府那里领取一笔奖金。子贡因为很富有,赎回奴隶却没有去领这笔钱。孔子批评了他,不能因为你有钱而不去领取奖金,这样下去,鲁国人在外国当奴隶再没人去赎了。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路从水中救人,对方用一头牛来感激他,他接受了,孔子表扬了他。鲁国人今后一定很热心拯救落水的人,因为一头牛是价值十分昂贵的酬谢品。王充对子贡的评价是“让而止善”,对子路的评价是“受而观德”。“观”就是显现。我们应该坦然地承认并接受这些真正的传统道德观。

这说明,对于好人好事给予有物质意义的实实在在的赞扬对于整个社会素养的提升都是有促进作用的。不懂得那500多万元钱是店主的劳动所创造,因而,把彩票交给某彩民,以为这是诚信,那么店主的诚信观中缺少自身合法权益维护意识。如果该店主懂得巨额奖金是他的劳动所创造的,是他该享有的,但是只是一味以诚信第一而放弃了,那么,他也犯了“错误”――“让而止善”。也就是说这种推却会阻碍人们做好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店主也要坦然与某彩民共享奖金。

同样,在教学中,让学生假设自己是彩民,面对店主这样的行为,自己应该有怎样的表现。一个有机会能够独立支配彩票的店主很诚信地将事实告诉了彩民,这种诚信理应得到尊敬。古人云:“讲信修睦”,“睦”是和睦,其意义在于表达诚信是双向的。如果彩民意识到这一点欣然接受与店主共享奖金,就成了一个投彩佳话。因为,店主以最诚信的姿态对待彩民,同样,彩民因得到店主这样的服务,他也理应以诚待店主,这才是为人之道。只是说一大堆“谢谢”的话,那是口惠而实不至。

第4篇:教师文章范文

关键词:激励 机制 教师 成长

校以师名。为了培养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笔者学校坚持“艺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师表原则,积极引导教师用渊博的学识和健全的人格服务学生。学校在培训基地项目建设期内,努力完善激励保障机制,现在一大批教师能够独当一面,沿着“教师―双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名师”的路径迅速成长。

一、地方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双师型教师

湖北地处长江经济带中段,而荆州市又地处湖北长江经济带中段,位于素有鱼米之乡的江汉平原腹地,地理位置重要而特殊。但是近年来,湖北及荆州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缺乏人力资源,尤其缺乏高技能人才,企业用工荒、技工流失与严重短缺困扰着企业的发展,拖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后腿。在湖北省政府的决策下,荆州市政府提出“技能壮腰工程”,也就是鼓励职业学校根据地方经济需要培养一大批技能人才,以振兴荆州经济。

笔者学院是培养金蓝领的摇篮,有责任也有义务顺应社会需求培养技能人才。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有所作为,在知识更新、生产实践、提高操作技能、提升信息化水平、优化教育理念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培育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服务于荆州经济建设。

二、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引导教师成长

建立完善的激励保障机制,目的就是为了让教师自觉自发立足岗位,探索职业教育规律,积累专业技能,展示自我价值,实现职业理想。笔者学校经研究决定,在原有制度体系基础上,健全和完善教育深造培训激励、物质激励和成果导向激励机制,致力于打造一支德技双馨的教师团队。

教育激励旨在为业绩突出的教师创造深度培训机遇,促进其成长。

一是学习最前沿的职业教育理念,紧跟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更新知识结构;二是深入企业实践,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过程中切实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三是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笔者学校在建设期内形成了“国外培训―国内高校培训―企业培训―校本培训”体系,培训网络相互交织,效果显著。物质激励则是根据教师的具体贡献实施奖励。成果导向激励是对教师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进行评价和鼓励。成果永远是一面旗帜、一座丰碑,是学校底蕴和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一批批教师追求卓越。

通过激励机制,教师个人获得成长,学校也拥有了稳定发展的师资队伍。

1.健全教育培训与交流激励机制,引领教师岗位成才

笔者学校完善原有激励机制,通过教育培训与交流的方式引导教师爱岗敬业,走岗位成才之路,取得了良好效果。

(1)选派教师到国外培训,拓宽职教视野。德国职业教育全球领先,为了让学校骨干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充分领会德国的职业教育理念,学习该国的职业教育精华,笔者学校制定了《出国人员选拔办法》,通过综合考试、说课、考核,确定选派董武、朱晓彬等8名教师赴德国进行了为期22天的双元制培训教师学成归来后,凝练经验,内化气质,将德国的先进理念以及自己的体会分享给学校师生,实施再培训,成果惠及全体师生。

(2)选派教师参加国内机构培训,夯实专业基础。为造就一批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学校按照“培养与培训相结合、引人与引技相结合”的原则,扎实开展国家级和省级师资培训工作。学校先后选派了17名教师到山西大学、山东―巴伐利亚职教师资培训中心等高校及培训机构参加了国家级培训。培训完毕后,所有受训教师完成了培训论文和总结报告,并在专业教研活动上做学习成果专题汇报,既检验受训教师提升情况,同时也将培训成果传递给其他教师,扩大培训成果受惠面,全校教师专业素质普遍提高。

(3)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掌握一线技能要领。基于“培养对接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的职业教育理念,在建设年度内,学校选派了60多名教师到蓝宇航标有限公司等企业学习、考察和实践。通过实践,教师们充分掌握了生产一线的操作要领,实践经验日益丰富,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工作岗位需要,他们将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技巧有效融入课堂教学,教学真实生动、精彩纷呈。

(4)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到学校研讨以分享前沿成果。为了拓展专业视野,使教师站在该专业发展的最前沿,学校邀请长江大学光电物理学(北斗系统开发者之一)王一举教授讲授《飞速发展的光电子产业》,邀请周凡讲授《平面设计》,还邀请了菲利华石英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荆州三峡宾馆、美的集团荆州分公司、荆鹏软件集团等企业的管理与技术人员来学校进行学术交流与探讨。老师们与企业行业精英充分交流、深度沟通,分享了生产一线最前沿的成果,并将其应用于具体教学,受益匪浅。

2.完善教研成果奖励制度,引导教师自身挖潜

笔者学校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完善教研成果奖励制度,以制度引领教师奋发有为,同时也为教师岗位成才建立良性通道。学校鼓励教师出成果,并予以奖励。如教师讲授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编写教材、发表文章,开发专利技术,参加技能大赛,一旦产生成果,学校马上进行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奖励,以文本、电子信息、图书、网站内容等形式予以广泛宣传报道,并将成果转化成学校的精神财富,储存在学校数字化校园中,引导全体教师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创造更多更高质量的职教成果。

(1)完善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培育教师的教研能力。学校进一步完善了《教研成果奖励制度》,对于教师发表文章、出版专业书籍、自制教具、编制教学资源、发明专利技术等予以物质奖励。学校教师从教学工作实际出发,刻苦钻研,精心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措施,积累教学经验,提炼教研成果。学校教师已28篇,出版教材及专业专著16部,18人次获得各类优秀成果奖,开发校本教材及拓展性教辅资料共计37件,教学专利技术1项,教师研究能力不断提高。

(2)完善教师竞赛奖励制度,引领教师提高专业技能。笔者学校以技能竞赛为载体,对竞赛成绩优秀的教师予以奖励,并形成制度,有效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2013年12月12日,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举办了全校普车实习教师技能竞赛,特别邀请荆州荷花机床有限公司专家出卷、阅卷。为了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2013年秋季,笔者学校项目办公室主办、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承办了“Word排版竞赛”“文字录入竞赛”“课件制作(PPT)竞赛”“电子表格(Excel)竞赛”等系列活动,参赛人数达700余人次。笔者学校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使教师自觉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将师资培养工作落到了实处。

3.完善低职高聘、职称优先制度,促进教师主动成长

笔者学校完善原有低职高聘、职称优特制度,为教师追求卓越提供了不竭动力。所谓低职高聘,是指把教育教学水平高超、责任意识强烈和奉献精神突出的低职称教师,提升为高一级职称待遇。如讲师按高级讲师标准发放待遇,中级实习指导教师按高级实习指导教师发放待遇。

例如笔者学校尹述军老师的岗位级别是专业技术高级讲师六级,因业绩突出享受五级待遇。职称优先则是指在评审职称时,优先推荐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学生评价好、企业评价高的教师评审或破格评审职称。如周正国老师因常规教学业绩突出,同时多年指导学生竞赛屡获殊荣,在无大专学历条件下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实习指导教师。

激励制度让教师们切身感到人生价值必须靠自己去实现,只有立足岗位,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积极主动开展工作,探索教育教学方法,挖掘自身教学潜力,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魅力,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生命价值。笔者学校的系列激励机制推动教师爱岗敬业、追求卓越,不断成长。

三、科学管理为教师成长保驾护航

1.完善制度,确保落实

制度体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保障,也是顺利开展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条件。笔者学校在建设之初,就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激励制度。按制度办事,事半功倍。

2.健全机构,有序运行

学校教务科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管理部门,把教师个人职业生涯设计为“教师―双师―骨干―带头人―名师”的成长轨迹,采用了“三元培养方式”,即“校本培训+企业实践+机构培训”,突出培训成果再培训,扩大受惠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实施教师自我评价为主的发展性评价方法,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以重点课题研究组建专业教师团队,相互启发,协同进步。在建设期内,多位教师获得各种荣誉和表彰,成为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领军人物。

3.科学评价,监控过程

学校教务科制定了教师综合量化考核评价、教学质量评价以及教师队伍建设评价等系列发展性评价方案,教师既是被评价对象,同时也是评价主体。学校每学期都展开建设评价,把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实现过程与结果合理对接、相互印证,通过评价活动推动师资队伍建设更加科学规范。

4.信息管理激发活力

笔者学校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通过数字化校园教师管理系统实现资源共享,为每一位教师建立业务档案,随时关注教师的细微变化,宣传教师个人的成绩和成果,使每一项激励措施都能贴近教师实际,焕发教师追求卓越的无穷活力。

四、主要成果与主要成效

在两年项目建设期内,在激励保障机制之下,学校教师们用丰富成果凝聚成了基地建设的永恒神韵。

1.学习团队初具规模

变被动的“要我学”到主动的“我要学”。两年来,随着建设课题不断深入,学习人数急剧增加。教师学专业技能、学教育技术、学方式方法,终身学习的观念深入人心,课题团队应运而生,如CAD学习团队、Pro/E学习团队等。

2.教学研究渗入生活

教学研究已成为学校教师们新的职业生活方式。激励机制带来丰硕成果,笔者学校教师开发专利技术1项,编写校本教材和拓展教材37部。这些教材受到荆州市电子工业学校、石首市高级技工学校等兄弟学校的欢迎。教师们用累累硕果充实了学校培训基地建设的丰富内涵。

3.教学改革结硕果

学校教师尽心尽职,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取得优异成绩。两年来,笔者学校学生在各类技能比武中,获市级一等奖16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5个,省级一等奖7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5个,省级优秀奖5个,国家级三等奖1个、优胜奖3个。教师6人次获市级优秀指导老师奖,7人次获省级优秀指导老师奖。

4.分享经验共同成长

基于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的探索,促使教师迅速成长,创建的成果转化为学校文化,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被运用于教学中,学生和学校受益。教师梳理学习内容,使之系统化、科学化,凝练经验,内化气质,形成职业底蕴,分享给其他教师,最大限度辐射自身经验,可以说成果分享已成为笔者学校校项目建设以来的一大亮点。

五、体会与思考

回顾笔者学校两年国家基地项目建设的师资队伍建设经历,体会如下。

1.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常态化

要充分认识到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师资队伍建设不能靠一朝一夕来完成,必须有远景规划、近期目标,并按工作规划有序进行,才能保证教育教学与科技发展脉搏同步前行,使教师培养符合时展的要求,从而使师资队伍建设不留断点,名师辈出。

2.要辩证地处理好整体推进与个别提高的关系

整体推进教师素质提升方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个别提高则是根据实际需要,对特殊人才或特殊专业采取倾斜政策,鼓励教师建功立业,这有利于开发精品课程、精品专业,形成名师名校效应。

3.要建立激励制度,动态更新机制

激励制度要与时俱进、适时更新,不断丰富和完善,以满足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要求。要让教师们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求,把主动学习、终身学习作为自身价值和职业生涯的一种呈现方式。动态更新日益完善的激励机制所产生的光芒,必然会照进老师们的心灵。

第5篇:教师文章范文

近段时间读了不<教师的专业成长>这篇文章后,我深有体会.书中说到:教师的专业成长=经验+反思。这个公式简单而又明确的概括了教师的成长不仅教师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科学的自我反思,这样教师才能快速的进步和成长!教育是教育人的事业,是一种实践性的研究活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将教育实践、研究和学习融为一体,做中学,开展行动研究,不断获得实践性知识,从而得到专业提升。

我是一个有着13年教龄的教师,在这些年里我总是努力认真的做好本职工作,也经常性的进行反思、总结,积累了一定的教育经验,但我深知自己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还不够专业和成熟。看了此书让我感触颇深,让我更明确行动研究对教师的成长有着巨大的作用,因为行动研究能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性提高,让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将教、学、做合而为一,这对于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及研究能力,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切实增强专业素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我知道每一位教师的经验都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教育教学中获得的,是一种实践性知识,它是无法通过陈述和传授获得的,我将在以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以研究者的身份和思想来面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思考我在教学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及时的发现问题,进而反思其原因及症状和探索解决问题,这样不断地反思、探索和创造,不断地有所感悟、体验和持续积累,我才能获得丰富的经验,成为一个真正的专业型的成熟教师。

让我们一起不辞辛劳、潜心研究、不断反思和探索,迈向专业成熟之路吧!

第6篇:教师文章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人才成长

学生的情感可以通过语文教学获得很好的提升,因为,情感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感受、体验和领悟情感的过程,而不单单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过程。过去的语文教学很少加入情感的教育,有的只是一些工具性的教学色彩。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相关的教育改革规定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应该充分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三方面,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对比较重要,并且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活动,其中情感教育的核心是社会技能和人际关系的培养。情感的教育就是对学生素质的不断培养,其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促使学生自觉学习,促进人才成长。

一、情感教育有利于小学语文的教学

(1)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情感因素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诸多影响学生学习效率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因素。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爱心注入到课堂教学中,真正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投入自己的心血,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最终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投入情感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还使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更加深厚。

(2)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只有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语文,注入更多的情感,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引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真正了解课本知识中的情感色彩,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认知潜能。情感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增强实际观察的敏锐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语文的动机。这样既帮助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语文知识,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语文的认知,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

(3)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情感教育有利于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真正做到以情施教,帮助学生更好地感触到语文课本中主人公实际的内心想法,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不仅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更应成为帮助学生学好语文的目的,情感教育的教学方式打消了以往师生之间的隔阂,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为语文课堂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同时营造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起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4)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积极的情感可以活跃语文教学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个体,学生在整个集体中学习语文。因此,集体氛围能够感染个体的情感,而个体的情感又直接影响着集体的氛围。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对学生学习语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的情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勤奋进取,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下,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积极向上,有利于学生去学习语文。

二、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种方法

(1)创设教学情境。目前,小学生的情感很容易被课本中的故事情节或者某些具体的人物形象所支配、所感染,也容易受到教师情感的控制。因此,教师应为小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以情动人,加深小学生对语文课本的了解。与众多成功人士交谈过程中,可知他们目前的成就大多来自小时候对学习的热情,这些热情又来自于教师的情感教学。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教师应在意、情、行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到课本知识中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带着感情去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掌握教材主旨。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之前,应仔细认真地备课,深入地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有教师真正理解了课文的主旨,才能通过自己的语言将课文所要表达的感情传授给小学生,让小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主要内涵。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经过多次修订后的,新的课本里融入了更多的形神俱佳、思想感情丰富的文章。这样不仅有利于小学生充分了解到体现多方面情感的课文,还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情感,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提供得天独厚的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融入到教材的角色中,以便更好地掌握教材主旨。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苏轼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多么慷慨激昂,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想象出当时让人热血沸腾的那种场面,帮助小学生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3)丰富教学手段。例如,在讲解《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一边放着美妙的音乐一边进行授课,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放映一些关于西沙群岛的精美图片。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美感,激发他们报效祖国的决心。例如在进行口语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职业,有司机、警察、医生等,为他们分别营造相应的氛围,使他们在活动中快乐地学习,并及时回答问题和分析问题,努力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师生之间情感,有效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语文的情感教学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升华,促进人才成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变化,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引导,不断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为以后的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7篇:教师文章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98-01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必须适用于生活。”这说明教学应该是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智障儿童因其智力明显低于一般水平,在自主学习和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比较弱,要让这些学生顺利地参与课堂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教师需要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下面笔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对智障儿童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做法。

一、教学目标要体现层次化和生活化

智障儿童因其智力水平、家庭背景、生活环境不同,他们的性格、学习能力、生活认知能力、生存能力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个智障班有10个学生,这些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有的智障儿童动手能力较强,但语言能力较低,有的智障儿童语言能力强,但记忆力、书写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根据智障儿童现有的知识发展水平、个性、兴趣爱好等特点,确定的教学目标应与智障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实现教学目标的生活化、社会化,使教学过程与智障儿童的生活得以有效地结合。例如,教学课文《穿鞋袜》,可以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步,学会穿鞋子、穿袜子的基本动作,认识与动作相对应的词语,能用语言叙述穿鞋子、穿袜子的过程,如“今天早上,我先穿袜子,再穿鞋子”;第二步,学会穿鞋子、穿袜子等动作,识记相对应的动词;第三步,学会上述的基本操作;第四步,参与学习活动。智障儿童由于智力水平比较低,注意力容易分散、意志力薄弱,有时还伴有行为不当等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层次分明、生活化的教学目标,让智障儿童的学习变得更轻松。

二、教学过程要与生活紧密结合

现行使用的培智教材,选取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容易看到和接触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地调整和取舍,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比如,教学《春天》《云电风雨》《秋天到了》等课文,可以分别将课程安排在春天、雷雨天气或秋季开展教学,让学生处于一种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这与教师单一的讲解或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场景相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智障儿童对事物的感知效果。这样的教学调整不只是改变了授课内容的顺序,还反映了教师的生活化教学理念。当然,从生活中可选取的教学资源还有很多,只要是我们生活中所需要的,便是学生应该学习的。比如,课文《刷鞋》中的刷鞋过程是每个智障儿童都可能接触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教室里开展刷鞋活动,先让学生认识刷子、鞋子、肥皂等物品,由认识实物到认读相关物品的词语,再开展刷鞋实践活动,最后进行口语表达训练,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除了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教师在教学时采取的情境化的教学手段,能使教学过程变得生活化。比如,在教学课文《看电视》时,为了让学生达到乐于学、记得牢、用得上这一目标,课前我会先带领学生到安装有电视的教室,让学生结合实物认识新词“插座”“屏幕”“插头”。在开电视机环节,指导学生在使用电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学生因为有了课前的生活经验,学习生字新词和重点句子时就容易多了。

三、将课堂知识延伸至日常生活

教师教给智障儿童的知识不应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应该将教学内容延伸至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学以致用。比如,学习了《洗手帕》一课,学生在教室里练习洗手帕、钉纽扣之后,我就要求学生周末在家帮父母做一些家务活儿,如洗手帕、洗衣服、钉纽扣等,同时请家长陪同孩子在做家务的时候,回忆课堂上学过的词语。再如,学习了《寄信》一课后,我组织学生到邮局寄信,让学生复习和巩固在课堂上学习的有关寄信的知识。又如,学习了《春天》一课后,我带领学生在校园里去寻找春天,让学生了解在春天生长的植物。将教学知识延伸至课外,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能够让智障儿童将知识学以致用,提高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

第8篇:教师文章范文

一、语文教师的道德素养

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作为语文教师更要注重修身立德,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价值观。抱着对党的教育事业,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履行好工作职责。用高尚的师德武装自己,树立“育人先做人,正人先正己”的意识,做教育界的道德楷模,做与时俱进,有创新精神的教坛开拓者,自觉抵制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的侵蚀和影响,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做好引路人。

中国的儒学家提倡仁爱,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为己,而由人乎哉?”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只有道德高尚、心地宽广的人才是“仁者”,作为语文教师,无不对学生充满仁爱之心。走“爱学生,为学生,亲学生”之大道,形成“仁者”思想,成为学生眼中的道德楷模。

语文教师具有高格调,高品位的道德修养,他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进行着做人的示范,既是知识的化身,又是伦理的榜样,甚至是审美的对象,所以语文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同时也把自己的内在精神修养传递给了学生,教师的世界观,品行,他们的生活态度都会给学生带来耳濡目染的影响。温文尔雅、道德高尚的语文教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谈吐及良好的品性的形成。

二、语文教师的仪表素养

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所以,教师的形象在学生心中至关重要。教师的服饰得体,穿着大方,影响着学生对老师的喜爱,学生对教师的仪表美的认可上升到对其讲课的认可,以达到良好的审美第一印象。教师的仪容打扮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影响学生的情绪。学生模仿性强,喜欢评论,模仿教师的举止、打扮,他们的效师性促使他们每时每刻都要审视自己的老师,教师的仪表风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一个教师不修边幅,邋邋遢遢、精神沮丧,只能给学生一种萎靡不振,放荡不羁的感觉,这样的教师形象不能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美感,反而使其形象在学生心中产生不良影响,这样的教师会使学生产生不信任感,试想一个连自己的形象都塑造不好的教师,怎能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俗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充分显示了教师的示范性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而教师穿着过分华丽,又会给学生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在教师的衣着打扮上,无法专心听课,更无法领悟真正的仪表美的内涵,反而,学生会在日常生活中模仿教师的打扮,过分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久而久之,会使学生群体造成过分攀比的不良风气,不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只有当教师仪表从容,衣着得体地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才会顿生敬意,才会以一种相敬相容的心理和态度去接受教师的言传身教,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三、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

夸美纽斯说“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该像油一样侵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的思维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

从教十几年来,我听过无数节语文课,但有几节课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是我刚踏如教坛时听的一节课。讲课的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女老师,她讲的是《皇帝的新装》。我相信,她的课,哪怕是心静如水的人也会不由自主地热情高涨,也会情不自禁地想跃跃欲试。她的率真,她的投入,她的会说话的眼睛一颦一蹙,都在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听课的老师。她的语言是这样的悦耳动听,她的表情是这样的极富变化,让在座的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语文美的所在,让在座的我自愧不如!还有前年,听了张小莉老师的《鸟的天堂》,老师那淋漓尽致的驾驭语言文字的功能,那得心应手、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那抑扬顿挫、清脆干练的语调把学生真正的带入到了鸟的天堂了。每一个学生都举手,每一个学生都发言,每一个学生都思考!每一个学生都享受!一堂课平缓时如淙淙溪流,激越时如滔滔江水!令我赞叹不已!反思我的课堂,为什么不能调动在座的每一位学生呢?为什么不能让他们都跟着老师的思路去遨游语文的知识海洋呢?是我的功底不够,语言修养不足。所以,在优美的课文面前,我的讲解变得逊色了,我的学生听得烦腻了。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该是一本活生生的语文教材,一本极富情感、极富语言美的教材。任何照本宣科的做法,只能一步一步地抹杀孩子的语文兴趣,对提高教学质量丝毫不起作用。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首先就要提高我们个人的语文修养,博览群书,不断地往自己的肚子里装墨水。正如北京清华附小的窦校长在《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所说的那样:“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早已过时,要毕生用“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的观念去追赶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不断感受和吸纳这个时代的奔腾与力量,并以这感受和吸纳去锻造下一个时代的精华与脊梁。

四、语文教师的情感素养

语文是一门极具思想内涵的课程,语文教师的感情投入,较之其它学科更为重要。假若,语文教师冷若冰霜,又怎能使学生动情?如果不能以感情浇灌学生的心田,则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语言知识训练,都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语文教材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颇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真情”的喷涌结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文章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泻驰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可以说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灵魂。

第9篇:教师文章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问题意识;薄弱原因;策略

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和系统论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展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仍比较薄弱。下面就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进行阐述。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

1.传统教学

传统教学造成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教学中对教材的运用不能加以取舍,往往是把教材当做权威,造成学生不敢违背权威,更何况是提出质疑和猜想,这严重制约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第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重视学习结果,对解答过程较为忽略,重视标准答案,轻视思维分析过程,导致学生思维趋于模式化,思维得不到发展,又如何谈探究精神,问题意识更是被摒弃于教学之外,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发展。

2.学生思维惰性

传统教学是以单向信息传递为主要教学方式,这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过于依赖教师的教,不习惯自己去探索和发现,长此以往,学生很难具备批判性思维,缺乏对问题的探究精神,于是他们在心理、思维和意志上产生了惰性,这严重阻碍了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再加上学生的知识经验较少,基础也相对薄弱,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不善于思考,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愿意深究,逐渐造成学生思维惰性,长久下去必然会导致问题意识的缺乏,更不用说创新能力了。

3.信息处理

虽然高中学生所掌握的信息量较少,加上他们的信息不够系统化,信息常常处于无序状态,还不太能达到最高形式的创造力,但是依然可以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但是信息障碍依然是阻碍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重要方面,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化学学习中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仍比较差,这直接影响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思维方式。第二,教材在知识体系的处理上一般是“切块式”,这对学生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迁移十分不利。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问题意识

(1)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化学学习离不开生活,在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与化学有关,如药品、食品、饮水等,这些丰富的资源都可以用来创设教学情境,而且这样的情境更易被学生接受,更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如这样一个情境:有些人在新房装修好,就立刻住了进去,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感觉有恶心、头晕、失眠等症状,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容易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2)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把握好“度”

有的时候即使创设了问题情境,也不一定能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所以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一定要质量高,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一般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把握好三个度:第一,问题要难易适度,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这就要求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一定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特点,要能促使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去发现新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这样才能更好地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第二,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可以设计一些有层次和梯度的问题,并且问题间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认识思路,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第三,问题的设计要选择好角度,必须要从知识的不同层面着手,要能体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如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等等,在联系点上做文章,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多角度地去理解知识,还能促使知识的扩散和深化,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产生问题意识。

2.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基本特征,生动的实验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是学生化学知识和技能形成的过程,在实验中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实验中会出现很多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利用探究实验、拓展实验、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实验中的量变引发的质变等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样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彰显教学的智慧。

参考文献:

廖成安.浅论高中学生化学问题意识的培养[J].吉林教育,

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