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旁征博引范文

旁征博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旁征博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旁征博引范文

一、图片史料的重要性

1.图片史料内容丰富,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图片史料就是适用于历史教学与研究的图片材料,它包括照片、漫画、地图和图表,等等。图片史料本身就直接或间接地带着历史信息。比如:一张普通的家庭照、一张漫画、一张宣传海报,在它们产生的时候很难发现有什么历史价值,但是若干年以后,它的历史价值就会显示出来。

图片史料内容丰富,且具有趣味性和形象性,学生对于这样的材料比较感兴趣。使用图片史料教学,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喜欢历史课。

2.图片史料在教科书中的地位大大提高。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和之前的教材相比,大幅度增加了图片在课文中的地位。以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为例,经认真统计,插图总数为164张,其中图片142张、地图18张、表格4张。人教版的、华东师大版的历史教科书中的图片比北师大版的还要多。可见教科书越来越重视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二、图片史料的特殊性

1.图片史料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中生对人和事物的认知还处于感性认知阶段,形象、直观、有趣味的东西才能更引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这是初中生的认知规律。而图片史料就具有这一特点,图片史料鲜明的色彩、有趣的图案、幽默的话语,这些都是初中生感兴趣的东西,学生自然就会主动学习了。

2.图片史料的形象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图片史料相对于文字史料更加直观形象;相对于视频史料来说,它是静态的。通过观察找出图片中包含的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力。同时,很多图片史料还是优美的艺术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所以说形象、直观的图片史料不仅把学生带人到了历史情境之中,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三、历史课程中应充分利用图片史料进行教学

1.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片或地图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线索。新课程下的历史教材,图文并茂是它们的一大特色,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和图册中都有大量的历史人物画像和照片、地图、名胜古迹照片、漫画,等等。在历史教学中很多时候会感到教学内容过于集中、头绪繁多。如果把教材中的图片或地图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线索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全民族抗战的兴起》一课中,每一页都有1-2幅插图或地图,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史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掘地图、插图中的隐性知识,灵活地运用它们,形象生动地补充说明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感知历史、理解历史。如果能够有一幅图片作为教学载体,就可以将繁杂的教学内容串联起来,整理出清晰的线索,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图片学习历史、整理历史知识。

七年级下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讲解我国宋朝经济时,历史教师通常都会利用《清明上河图》。我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仔细地选择一些画面片段,并在画面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相关问题,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北宋首都开封城的生活画卷。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将学生的思绪引入教学内容之中。通过对局部画面的自习观察和讨论问题,使学生感受东京城的繁华和城市生活的特点,同时也感悟到和平稳定是北宋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最后,将图片进行全景式的展现,进一步地让学生沉浸于教学情境之中,感受古老的中国文明。

2.通过图片或地图的比较观察,获取历史信息,培养学生的史学素养。历史的发展往往会呈现在一些细微之处,图片是静态的,学生适时进行仔细地观察和比较,在图片所呈现的情境中或发现、或感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中,在讲到“照相与电影的出现”这一子目时,我出示了两张图片,一张是教材上的慈禧太后的照片,还有一张是现代的照片,通过两张不同时代照片的比较,同学们看到了两个不同时代的特点,感受到了历史是发展的,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

第2篇:旁征博引范文

诗歌是先辈们投入历史长河的箴言,我们在这长河的下游撑一支支好奇的篙,扬一叶叶求知的帆,打捞着那源自千年前的信笺,品味流自千年前的悲喜,那散发着古朴芬芳的词句,让我们陶醉、沉溺、流连忘返。

古语云:“诗中有画。”诗歌的魅力正来自于它所描绘的那一幅幅动人的历史图景,诗中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秀丽西子;诗中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北漠;诗中有“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岱宗;亦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洞庭;诗中有“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的蜀道;亦有“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繁华京都。各番景致,美在其中,令人心驰,令人神往。

诗歌的动人夹杂着读者的想象,如此魂魄魅力张扬。“诗中自有黄金屋,诗中自有颜如玉”,那“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的天价酒宴令人垂涎。无论是“层峦叠翠”间的“飞阁流丹,桂殿兰宫”,还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的“蜂房水涡”,无不令人惊叹;无论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娇媚风情,还是那“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凄婉动人,抑或是那“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羞涩温婉,无不令人怦然心动……

诗歌的魅力是无穷的,有时只是偶读的只言片语却像一阵清流般钻入骨髓,让人浑身酥麻一阵,它便融进你的血液,让你从此无法忘却……

它是一缕缕“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是“日日思君不见君”的相思,也是“人比黄花瘦”的惆怅;它是“在天愿作比翼鸟”的坚贞不渝的爱恋,它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默然期许,也是“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深情誓言。它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雄心壮志,也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无奈失落。在诗歌中的情动,每逢喜者、乐者便如饮佳酿,沁人心脾;遭遇悲者、忧者倒也如品苦茗,那么久久氤氲不散的苦感却散发着丝丝的醇香,令你甘之如饴。

诗歌的兴盛和流传是时代的话语,它承载着太多的喜怒哀乐,映射着太多的兴衰荣辱。一路沉积,历久弥香。它流传千年的魅力吸引着你我,更征服着一个个狂放不羁的灵魂。

流水潺潺,时光荏苒,就让我在诗歌中度过这“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亮点寻踪】

第3篇:旁征博引范文

【标准发音】:yǐn shé chū dng

【繁体写法】:引蛇出洞

【引蛇出洞是什么意思】:比喻引诱坏人进行活动,使之暴露

【引蛇出洞成语接龙】:旁征博引 引蛇出洞 洞中肯綮

【用法分析】: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引诱坏人进行活动

【读音预警】:倡导普通话,请按照音标【yǐn shé chū dng】采用标准四声阅读。

【出处说明】:梁实秋《聋》:“弄蛇者吹起笛子就能引蛇出洞,使之昂首而舞。”

【对应反义词】:打草惊蛇

第4篇:旁征博引范文

一、流畅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讲授,是政治课课堂教学的主要成分。学生从政治教师的讲授中,能获得比较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教师授课的语言流畅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语言流畅是政治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教师要把需要讲述的内容,通过自然、连贯、轻松、流畅的语言,行云流水般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语言氛围中学习知识。

教师流畅语言的视听对象是学生,这种流畅必须为学生所体验,即语言传达的信息必须是学生需要和能够接受的。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教师一人在讲台上不着边际地夸夸其谈,那将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以致达不到教学目的。

二、生动

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接受口语的能力,这就为教师施展语言技巧提供了可能。生动的授课语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辨别力,往往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要使语言生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活泼。教师语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听觉效果。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强调重点内容时,采用低声音、慢节奏,以便使学生有一个思考、回味的余地;在讲述一般性内容时,采用高声音、快节奏,以达到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形成印象的目的;在论证某一结论而引用材料数据时,采用高低、快慢交错进行或连珠炮似的语言,以加强结论的可信度。这样,教师通过语言的感染力,在向学生传授教材内容的同时,也传达出另一种信息,即这些内容是可识、可记、可信的。

第二,多变。教师在表达同一内容时,可以有多种方式,如开门见山、旁征博引等。而方式的选用,在很多时候必须视学生的精神状况而定。现在,中学生的学习时间长、负担重,一天内大脑会出现几个“兴奋―抑制”周期。当学生注意力集中,即处于兴奋期时,教师须适时抓住教材中的关键词句,以最简练的语言,将重点内容交待清楚。这时,切不可漫天撒网、旁征博引,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注意力分散,如有人打瞌睡或小声讲话时,教师可暂时离开教材上的词句,或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或谈一件近期国际国内发生的大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将谈话内容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回到教材内容的讲授上。

第三,幽默。只要有心,幽默无处不在。政治课涉及面广,会有更多的发挥余地。因此,幽默是使教师教学语言生动的法宝之一。它简捷明了,能表达出深刻的内容;它令人捧腹,课堂上师生开心一笑,大家心情愉悦,教学效果更佳。有这样一个例子:有的学生做试卷时,不注重卷面设计,东一个箭头,西一个箭头,使阅卷老师不悦。于是,教师便在课堂上说:“我们有些同学,总以为自己是一位什么了不得的将军,用几根弯弯曲曲的箭头,便命令阅卷老师去东征西讨。”学生在哄堂一笑的同时,领悟到卷面整洁是多么重要!

三、准确

准确,是政治课的生命。政治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准确与否,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甚至世界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政治教师必须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对新事物的观察力、判断力,使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力求准确无误:

第一,基础理论。中学政治课作为一门科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内容,容不得教师任意增删和轻率修正。但实践是发展的,这门科学也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新概念、新观点不断产生,使这门科学更充实,更富有时代感。作为教材,虽说应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其中的有些观点和材料相对于我国迅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来说,已不可避免地显露出它的陈旧性。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等,或内容不够充实,或观点滞后。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把握我国理论研究的新动向,认真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在不脱离现行教材的前提下,把一些最新的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

第5篇:旁征博引范文

这是一节教龄刚满四年的新教师上的公开课,内容是六年级《“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人物描写赏析。在阅读赏析“诺曼底”号沉没这个重点段落的时候,教师让学生简单地诵读课文之后,便播放了一段电影《泰坦尼克号》沉没时的视频,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感知课文对人物的描写”(教师的说课语)。视频极具震撼力和冲击力,全班同学包括听课的老师都被主人公为爱而舍身的高贵品质所感动,授课的老师也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此时,老师趁热打铁让同学们谈一谈观赏视频所带来的感受。有了多媒体技术从图像、声音,到光电的刺激,以及教师本人的情感带动,同学们情绪高涨,围绕视频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而热烈,教学似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堂课不过是一个教育技术和教师情感的“秀场”,似乎是视频欣赏课,而不是语文课,因为课堂上并没有完成对教学核心价值“文本赏读”的教学。

现代科技的确给语文课堂带来了许多便利、资源和变化,但这些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只能对语文教学起辅助作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再现课文所描写的场景,却不能代替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有时甚至会破坏了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知文本内容的过程。它可以让学生声泪俱下,却不能让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得以提升。尤其不可取的是,老师竟然让学生围绕视频谈感想,这从根本上远离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因此,无论视频有多大的震撼力,这堂课也只是一个视频“秀场”,而非听说读写活动的语文课,因为再好的视频也不可能代替文本去完成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立足于语言文字本身去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再来看一节有十多年教龄的教师执教的《归去来兮辞》。教师知识丰富,文学素养极高,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很深的造诣。课堂从解释题目开始就深深吸引了听课的老师和学生。教师研究认为:“归”是“归家”,“去”是“去官”,“来”是“回乡”;题目是“因归家去官回乡而写的辞”。老师又旁征博引地强调:“辞”决不是“赋”,“辞”是诗,而“赋”是散文。独特的见解、渊博的知识,让学生与听课的老师频频点头。在接下来的语言疏通中,教师又抓住“序”中的“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一句再次旁征博引。教师认为:“利”并不能当作通常情况下的“利益”、“好处”之类的意义来理解,古人曾注“利”为“秫”,这说明“公田之利”本作“公田之秫”;“秫”是有黏性的粟,可以酿酒。问题到这里似乎解决了,但教师又明确指出:“利”当作“秫”来注也不对,“利”,古义就是 “谷物”。再次引郑玄注《诗·大田》 “彼有不获稚穧,此有不敛,彼有遗秉,故听矜寡取之以为利”中的“利”为“粮食”;并且从字形上分析,认为“利”从“禾、刀”,表示“收割粮食之义”。

整堂课无论是题目分析,还是注释纠错,都充分展示了授课教师丰富而扎实的学问,求实而严谨的态度,让听课的老师连连赞叹,认为受益匪浅。然而让人大惑不解的是,教师的学识如此渊博,教学态度又如此严谨,但多年以来,学生的成绩却并不突出,有时甚至还不如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其实,这恰是症结所在:因为教师的“教”,永远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切实的训练之中逐步提高的,而不能通过教师精细的讲解获得。教师的讲解只能给学生以知识,却不能让学生获得能力。一堂课四十分钟,仅解题和一个字的注释就占了一半时间,那么学生真正“学”的时间能有多少?好的语文课,应当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的过程,而非教师个人才学的“秀场”。

以上仅是两个“秀场”课例的典型而已,在实际的教学中,依笔者所见,这种把课堂当“秀场”的现象在语文教学中并不少见,不过形式不同,内容有异罢了,尤其公开课中更是举不胜举。有的大“秀”才艺,一堂课有唱有跳;有的大“秀”情感,课堂上声泪俱下;有的大“秀”才学,旁征博引,滔滔不绝;有的大“秀”课件,音频、视频,层出不穷;有的大“秀”形式,课堂有问有答有讨论,有演讲有辩论,有生生、师生互动,甚至还有学生与听课教师间的互动,花样翻新;有的大“秀”德育,个人集体、国家民族、理想现实,古今中外,忆苦思甜,无所不谈……

也许有人看了会说,语文课要上得有情趣,当然需要这些“秀”。没错,语文课的确需要情趣,但语文更需要“成绩”, 正如有人所说:“成绩永远是课堂的硬通货”。这话虽然有点“应试”之嫌,但却是大实话。因为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它的主体是学生,核心是学生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高,成绩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依据,提高成绩的主阵地是课堂。我们不能因为“情趣”而偏离学科教学目标,这样的情趣,这样的“做秀”会让语文课堂走向“虚浮”,会让教师迷失了语文教育的目标。

第6篇:旁征博引范文

设置具体场景

在记叙文、散文的写作中,环境、情节描写必不可少。环境描写既可以渲染气氛,又可以衬托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果在文章开头先进行一段简洁场景、情节的描写,就能为故事提供一个背景,将读者带到一个特定的故事氛围中,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制造矛盾冲突

曾老师介绍,中考作文中,一般以记叙文体裁为主。写记叙文时,在开头要善于制造矛盾,在矛盾中展开故事情节才能吸引人。考生写作文时,开头可以跳出常规“顺叙”的思维,制造一个矛盾冲突,迅速抓住读者的心,吸引阅卷老师读下去。在文章开头即向读者展现事件的矛盾焦点,能增强文章的曲折性和可读性。

第7篇:旁征博引范文

关键词: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高效语文课堂 构建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一、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综观当前的语文课堂,讲台上教师口若悬河,讲台下学生昏昏欲睡的现象并不鲜见,原本生动丰富的语文课味同嚼蜡。久而久之,学生听觉疲劳,产生厌学甚至怕上语文课的情绪。

二、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策略

1.精心设计,统领课堂。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教师课前精心备课,设计教法至关重要。教师在设计教法时要切实考虑学生的实际,努力使自己的教法与学生的心理活动合拍、和谐。想一想: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怎样安排教学程序更利于他们的理解和接受,用怎样的方法更利于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课堂过程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过渡自然,不至于出现冷场或阻塞现象。

我在教学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因为文篇幅比较长,事例琐碎,为实现长文短教,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便按照“聊聊事例―聊聊人物―聊聊感情―聊聊写法”的思路,让学生依次进入四个聊天室。整节课老师导得轻松,学生学得积极。只有教师课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会一路顺畅。

2.创设氛围,渲染课堂。

语文课堂要真正活起来、动起来,课前的气氛也很重要。而要营造一种恰到好处的氛围,教师就要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如在讲授余光中的《乡愁》时,我先诵读了两篇亲人相知但无法相见最终抱恨而死的文章,从感情和气氛上将学生引入作者的情感轨迹,下面他们就跟着作者的感情而波动。

3.充满激情,调动课堂。

一个人的情绪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传染给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情绪。一节语文课能否上得轻松流畅与教师本身的情绪好坏有很大的关系。前苏联学者别利钦指出,教师“一跨进教室的门槛,就要记住,你是一堂课的缔造者,你要是情绪不佳,就会使一堂课黯然失色,没有生气”。“学生因激情而生机盎然”,“教师的激情吸引、感染、召唤学生,学生的激情会升腾”,教师充满激情,才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教师饱含激情,文采飞扬,忘情投入,师生间的同频共振就会愈来愈烈。

4、赏识学生,情暖课堂。

教学管理中的赏识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重要奖励,是一种积极的强化手段。它可以是一个肯定的点头、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亲昵的摸头动作、一个竖起拇指的手势等。只有老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并适当调动鼓励,学生的自信心才会慢慢培养起来,课堂才会充满真情、暖意融融。我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设置了一个讨论题:孔乙己的死该由谁来负责?在大家愁眉紧锁,十分为难时,一个平时语文学得不太好的学生站起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封建科举制度将孔乙己置于死地。”一语既出,四座皆惊,我也抓住了时机表扬了他,此次表扬成为他学习语文的转折点。因此,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

5.合作探究,激活课堂。

对于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给予充分探究交流时间,让小组成员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从而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人奉献一点点,大家拥有一大片。合作探究可激活课堂,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

6、旁征博引,丰富课堂。

语文教师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让学生看到语文世界的精彩纷呈,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语言积淀不无帮助。我在语文教学中,努力丰富自己的语言,通过“言传”陶冶学生,丰富课堂。在教学中引领学生随白居易到钱塘湖畔踏青,领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初春美景;驻足于杜甫草堂前,体会“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高尚情怀;同范仲淹一起登临岳阳楼,感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襟……学生在语言的园林里漫步,在文字的海洋中泛舟,饱览着一片片天光云影,享受着一道道精神美味,又怎会不流连忘返?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教师把语文课上得如吟一首清新的诗,听一曲优美的乐章,学生才能如品香茗,如沐春风,在听课时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审美享受,才会深深地爱上语文。

参考文献:

第8篇:旁征博引范文

【关键词】 中职语文 表达能力 培养 方法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侧重于阅读和写作的教学训练,淡化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听、说、读、写是传统的语文教学的4个环节,其中说占得比重很大,它要求学生接到问题后,用极短的时间对问题进行理解、判断分析、归纳,迅速地组织语言,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鲜明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 多渠道、多手段地培养学生,使学生会说

教师要建立一套多渠道、多手段的行之有效的说话训练方法,让学生时刻围绕说进行训练。

首先是与语文课堂教学紧密结合,随课堂依附读写训练。如朗读、复述、背诵课文、精美的文章或语言片段,课堂谈话、讨论,看图说话,口头作文等。朗读是最常用的、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方式和方法。朗读有现成的书面材料,可拿来作凭借,训练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一旦朗读成了风气,学生便会自觉深钻材料,若能模仿播音员朗读或朗诵,就会自然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感受,进而化成自己的思想感情,无形中具备内部语言组织和进行语言编码的能力,以实现有声语言的转换,提高说话能力。

其次是与语文课外活动相结合,广泛对学生进行说话演练。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说话练习的极好契机。语文课外活动应丰富多彩,如组织故事会、演讲赛、评论会、想想叙述、答记者问等活动,特别是演讲与辩论,要多组织,它可启迪学生敏锐的思维,挖掘学生闪光的思想。

再次,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大胆地让学生在社会中进行说话操练。语文教师要敢于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去做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在社会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利用假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体会生活,学习语言,并根据特定的时空、条件、语言、环境和不同的交际对象,灵活地组织语言来交流感情,旁征博引,以理服人。

2 用教师的榜样力量感染学生,使学生想说

笔者曾有幸听取全国教育专家魏书生先生的报告会,感触很深:有感于他淡泊名利的老庄思想,有感于他出口成章、洋洋洒洒的谈吐气质,有感于他古文学、哲学、社会学的融会贯通,有感于他“松、静、匀、乐”的教学理念,更有感于他“就爱上课”的简单朴实却又寓意深刻的话语。试想这样一位语文教师怎能不让学生喜爱?这种高素质的人才怎能不感染学生?所以,语文教师应博览群书,以百科知识丰富自己,做知识富有的人,“精”于语文专业,又“博”于文化科学知识。语文教师要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上得美丽生动,让自己在教学中洒脱自如,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厚积而薄发,创造一种行云流水般的境界,让学生在教师“说”的魅力中得到感染,使他们自己也想说,这就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3 用自信打败胆怯,鼓励学生,使学生敢说

学生想说,却又怕说,这种怕是人们普遍存在的胆怯心理。在语文课上,常有一些学生平时说说笑笑,活泼开朗,一旦走上讲台让其发言,就心慌气短,手足无措,有的甚至不开口。为使学生尽量克服怯场心理,笔者用三步法让学生用自信打败怯懦。

第一步,安慰学生,告诉恐惧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反应,许多国家元首、伟人在他们演讲登台时也都会怯场。这样让学生知道不是只有他一人如此胆小,可以有效地克服一部分恐惧和自卑感,打开心理第一结。

第二步,利用好奇,鼓动上台。学生对新事物有一种特殊的心理——好奇,他们往往对新事物议论不休,但又缺乏自信和勇气站起来说。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鼓动学生说一些趣闻、趣事,并告诉他们坐在下面的都是一些听你讲故事的小朋友。学生觉得这种做法很新鲜,挺好玩,且认为说笑话、讲故事并不像回答问题、口头作文那么难。于是,好奇心战胜了恐惧,终于站到台上了。

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学生注重自信心的培养,例如走路要昂首挺胸,与别人对话时眼睛要正视对方的眼睛,进教室要环视一周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主地练,久而久之,自信心不断增强,就迈出了第二步——敢说。

第9篇:旁征博引范文

规则:

赛前由参赛选手抽签决定题目和出场顺序

评委提出一个问题,由其本人回答,不足可由队友补充(体现团队意识)。

裁判手中必须有一份评分标准和打分表,打完分后,传给计分处。

接下来的时间里,由2号队抽取题目,主持人宣读1号队的成绩。(注意:这里的时间要掌握好,因为,

在此期间,依次完成计分,抽题和宣布三件事 。

评分标准:

1. 演讲内容 (共30分)

文章结构 论点 论据

构思新颖,层次分明 10-8 论点突出 10-8 论据切题, 旁征博引10-8

结构简单,层次较清晰 8-6 论 点 隐 晦8-6 论据较切题,例证有局限性 8-6

结构混乱,层次模糊 6-0 论点非常不明显 6-0 论据缺乏力度,没有例证 6-0

2. 演讲者的演讲得分

&nbsp

; (主要因素如下, 其他因素如手势, 或者其他恰当的肢体动作,都可酌情加分,共40分)

语速 语音 词汇 表情

语速适中10-8 发音准确,吐字清晰10-8 用词贴切10-8 表情恰当,富有感染力10-8

语速较快或较慢8-6 发音较准确,吐字较清晰8-6 用词较贴切8-6 面无表情, 缺乏感染力8-6

语速过快或过慢6-0 发音含糊, 吐字不清晰6-0 用词不贴切使用偏难怪词6-0 表情呆滞6-0

3.观众反映 (共10分)

a. 观众反应热烈,情绪高亢 10-8

b. 观众反应一般,情绪不热烈 8-6

c. 观众没有反应,情绪低落 6-0

4.问答部分(共10分):

a. 及时回答,准确,流畅 10-8

b. 反应时间较长,比较准确,比较流畅 8-6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