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木工程专业探索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教育 土木工程 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 教学改革 基本思路
建筑工程学院在近几年发展过程中,以重点专业建设为突破口,带动相关专业的全面发展。土木工程专业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瞄准市场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明确了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构建了专业要求的课程体系,规定了各教学环节的配置及其内容。它既是组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制订各项配套教学文件的依据。在开发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实践中,我们的做法是:
(一)深入调查研究,明确培养目标,合理确定岗位群及其能力要求
在制订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过程中,我们首先组建了专业调查组,对有关工程建筑、工程建设及管理等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并聘请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成立了顾问委员会。将我校教学研究型大学本科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其它层次的教育培养目标相对比,分析研究确定了本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应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体现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特点,其能力结构主要体现在土木工程施工一线及工程运行管理一线的业务技术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二)根据市场需求提出能力要求,合理确定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能力培养的基础,它必须满足能力培养的需要,以“必需、够用”为度,并要求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在分析知识结构时,首先以能力要求为出发点,采用层次分析法逐级分解能力。在能力分解的基础上,分析满足能力要求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提出相应的知识点,组织其相应的知识体系。根据各课程的相关性和知识的互补性进行课程的整合和知识模块的拼装,构建整个课程体系。
(三)以能力要求和知识结构为主线,构建动态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各教学环节的整体设计方案,主要包括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等的时间分配和次序安排。在教学计划制订中既要考虑专业能力培养,又要考虑全面素质的提高。在构建课程体系中,加强了计算机、英语等能力的培养,保证其课程和应用的不断线,并提倡学生获取计算机及英语等级证书。强调在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首先学会做人。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以大专业为基础制订教学计划,同时体现不同方向的需要,设置模块化的专业方向,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动态实施。在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根据教学及生产一线的信息反馈,调整各项能力要求及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以满足市场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二、加强专业建设,完善培养模式,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加强专业建设的同时,注意不断完善专业培养模式,提出了“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导,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努力提高创新能力”的“能力中心模式”。
(一)认真处理好专业与基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上海师大的目标定位是:成为适应上海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以培养宽口径、应用型人才为鲜明特色的教研型综合性大学;应用型人才教育强调知识的应用性,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并具备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专业课程模块,二是以专业能力需要为基本依据构建基础课程模块,同时兼顾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例如对专业理论基础,突出其应用性,明确其适用条件以及基本原理,不强调理论的推导过程。三是体现课程体系的动态性。课程体系是由各种可变的组合模块组成的,基本的课程模块使大专业的基础保持相对稳定性,专门化课程模块视其不同的职业岗位需要而设置,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做动态调整。本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建筑工程、国际工程等专门化课程模块。
(二)认真搞好教材建设,以教材建设带动教学改革
教材建设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教材应能够全面体现能力培养和提高全面素质的要求。针对教学特点,土木工程系组织骨干教师积极配合兄弟院校,并广泛吸收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共同开发土木工程专业的各种教材。目前己出版的有《AutoCAD2000》、《材料力学双语教材》、《钢筋砼双语教材》等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主要以知识应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工程实践中应用较广的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同时兼顾新知识、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在工程中的应用。
(三)加强能力考核,培养创新精神
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强能力考核,引导学生进行专业能力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将各种综合能力细化为不同的专项能力,并对每一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都提出具体的标准和考核方法,明确各项技能培养所需的仪器、设备、工具、材料及基本工艺理论,由学生据此进行独立学习和训练,最后以能力考核作为评定学习效果的依据。并不断进行创新能力训练,根据创新成果评定成绩。如施工过程中的工艺设计、组织设计,由学生自己设计,动手实践,这样可以不断激发其创新精神。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型人才教育特色实践
教学环节是体现应用型人才教育特色的关键,是否能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关键是实践教学是否完善,是否有特色。我院土木工程系在应用型人才教育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完善实践教学环境,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大致可分为课堂实践、生产模拟实践以及生产一线实践三种情况。课堂实践是基础,可以通过边讲边练来实现;生产一线实践是培养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由此可使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岗位状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而模拟生产实践既是生产一线实践的准备,同时也是生产一线实践的补充,它可以达到反复实践、全面实践的要求。满足不同的实践要求就要有不同的实践场所,为此,我系加强了院内外的实践基地建设,为完成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在院内实践场所建设中,首先加强了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关系密切的重点实训场所建设,建设过程中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满足各项职业技能训练的需要。土木工程系重点实训场所主要有:建材实验室、土工地质实验室、建筑结构实验室、工程施工实验室,CAD实验室等,实验室建筑面积3400m2,各种设备总值500余万元。除满足各项实训教学要求的需要外,还可以对建筑工程的各工种上岗能力进行技能鉴定。
(2)坚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结合生产、科研发展实训场所。在设备添置方面坚持既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的常规设备,又注重专业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训练的设备,并兼顾生产科研设备的添置。土工及建材实验室不断结合生产实际,与生产单位合作完成多个项目的生产试验任务。
2.坚持走校企共建的道路,发展校外实践基地。目前已与上海建工集团、上海住乐集团、宏润集团(著名大型民营)、香港华晨国际工程设计公司、林同炎-同济大学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上海住安建设集团、上海第一建筑公司、舜杰建设公司有限公司(著名大型民营)、大华房地产公司(著名大型民营)以及多家大型施工、设计、房地产开发和管理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以现场工程师为主要指导教师,由院方与现场工程师共同提出对学生的实践要求,学生实践结束后回学校答辩,以检查能力培养的结果。企业可以结合人才需求情况择优提前录用。
(二)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新路子
应用型人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级实用性人才。科技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三种职业岗位能力,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训时间及合理的组织,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解决实践教学时间短、要求高的矛盾。为保证实训教学的效果,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我院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下做法:
1.科学制订开放式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和实施方案,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将职业岗位能力逐级细化成为专项能力和分项能力目标,并在实践教学要点制订过程中,将其分解为各具体目标,确定其内容、方法、步骤、要求达到的标准和能力考核办法,找出实现该目标的相应措施。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作为边讲边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相关动手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其原理,以便达到增强实践能力的目的。
2.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根据实训项目的内容及要求,自己拟订实训(验)目的、方法、步骤、标准、要求,并提出所需仪器、工具、设备、材料等,向实训教师申请实训时间,批准后在实训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的进行练习,最后写出实训报告,并进行实训能力测评,根据实训过程和测评结果综合评定成绩。这种开放式的实训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克服了由于学生个性差异带来的学习不同步的负面影响: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节约时间,进行其它能力的培养,而实践能力稍差的学生也不会因此失去实训的机会,或降低实践的效果。
四、推行素质教育,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教学质量是专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必须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基础,不断提高对应用型人才教育的认识
提高应用型人才教育质量重点在于转变思想观念。应用型人才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和新的教育模式,如何办出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是专业发展的生命线。我院是由高职教育转为高等教育的,教师及有关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多数跟不上高等发展的要求。针对此问题,学院组织了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基础、促进教学改革发展的活动。土木工程系将教师思想观念转变融于专业建设当中,采用紧抓骨干教师,以点带面、全体参与的工作方法。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组织研究组,认真研究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培养目标。通过研究,转变研究组成员对高等教育的认识。通过两年多的研讨,大家对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取得了共识,认为其具体特征表现为:
①以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②以社会需求为标准,以培养职业应用能力和全面素质为主线创建专业教学体系。③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教育的特色。④“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培养具有应用型特色人才的关键。⑤产学研结合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⑥改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当前专业教育最突出的问题。
(二)抓住关键问题,提出具体措施
在认清应用型人才教育特征的基础上,组织全体教师讨论制定课程教学要点,讨论教学方法改革。通过这一过程,大家一致认为, 应用型人才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时间紧、任务重。在不降低理论要求的同时,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关键的问题是合理安排时间问题。因此全体教师又将重点转向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研讨,提出了具体措施。
1.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理论教学效率,在保证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前提下,减少理论教学学时。积极推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有多门课程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先后完成了力学、制图等课程的电子课件制作。
2.将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作为边讲边练课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以理论教学为辅。土木工程专业先后将测量、建材、土力学、概预算与招投标、施工技术、制图等课程作为边讲边练或部分边讲边练课程。
3.采用开放式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实训场所实行开放式管理,让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提高实践技能水平。推广高新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提倡学生假期参与生产实践,鼓励学生在校外兼职。
(三)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前提,培养学生直接顶岗能力
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根据市场需求情况,不断动态调整能力培养目标,以适应学生毕业时用人单位对他们的需求。前两年的教学以大专业所需的基本能力为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基本能力基础,后两年根据社会需求情况,进行专门化技能培训,同时加开必需的理论课。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加强综合能力训练和知识的综合应用,将原毕业设计题目作为课下作业,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并将实际工程资料引入课堂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加强实践技能的综合训练。
五、存在问题和今后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土木工程专业虽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正在逐步完善,但由于客观和主观上的一些原因,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的思想观念转化需经历一个认识提高的过程,加上教材建设跟不上,所以课程的综合和重组无法一次到位。
(二)受专业教室条件的限制,部分专业实践课无法采用边讲边练的方法组织教学,像CAD辅助设计、建筑材料、土木工程施工等专业实践课程无法更快地加大教改力度。
关键词 土木工程 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一、国际化视域下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重要性
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属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范畴,旨在土木工程领域技术交流与合作日趋全球化的趋势下,培养既精通土木工程专业知识,又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与工作中的交流与合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土木工程技术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2011年,中国建筑企业海外营业总额占全球国际承包商海外营业总额的1/7以上;2012年,在全球最大的225家国际承包商中,中国内地有52家企业上榜。[1]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国大型项目在国际公开招投标,因此土木工程技术的输入与输出不断扩大。很多如中铁集团的国内大型企业开始紧跟国际化趋势,积极开拓海外工程项目市场,国外的援建项目和中标项目数量不断增多,因此工程项目的劳务输出不断扩大。对于土木工程科研技术人才而言,需要通过阅读国外原版的技术文献资料并撰写英文的科研论文,把握行业发展的国际前言信息和动态,并且熟练掌握专业英语是参与各种国际性学术会议,进行国际技术交流与学习的重要途径。在这种国际化大环境和趋势下,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很多仍无法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专业信息交流。在土木工程劳务与技术的输入与输出中,懂外语的土木工程技术人才极度缺乏,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某些企业涉外项目的进行和开展。[2]这些问题的存在都说明了当前我国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并未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在专业人才的专业英语水平提高方面成效甚微,因此需要对当前的专业英语教学进行改革。
二、明确教学目标,加强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虽然大部分高校开设了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但是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没有针对目前国内外相关行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造成教师教学与实际人才需求脱节,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土木工程专业英语首先应为部分学生出国留学深造打好专业英语的基础,避免出现出国以后难以适应专业学习的问题。其次,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是为专业学生未来参与和从事涉外项目培养必要的英语应用能力,使学生在实际的工程建设国际项目中能读懂英文的设计规范资料、施工图纸、招投标文件等技术性文件,能进行准确的专业知识表达和交流,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从国际土木工程规范理解的准确性和国际项目招投标文件的法律效应来看,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实践能力。最后,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应为有志于继续研究生阶段学习和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专业英语基础,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能读懂外文文献,还要具备文献检索能力;阅读专业论文时还应擅长推敲词义,力求理解准确。
三、改革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
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一直存在教学形式单调、教学行为单向和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3]在教学中仍以教师讲授为中心,逐字逐句地翻译文章为主,教学内容或不能反映该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或者专业性过强,本科生难以理解。专业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供给学生内容丰富、语言地道、知识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的慕课或微课资源供学生线上学习,课堂针对专业知识问题用英语展开讨论,强化英语思维习惯的同时锻炼学生用英语表达和理解专业知识的能力。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课下通过课文的自主学习和完成翻译练习,加深对专业词汇的理解和记忆,掌握专业文章的文体结构和语言特点。课外还可以布置招投标等实用性英文写作任务和专业论文英文摘要撰写任务,将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各方面技能训练整合。最后,通过布置文献检索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扩大其专业知识面。
四、加强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师资建设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是由土木工程专业教师担任,也有少部分院校是由大学英语教师担任教学工作,但是都存在教学师资方面的欠缺。首先,专业教师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背景,对专业英语教学中专业词汇含义的讲解比较准确,对文章涉及的专业背景知识能分析到位,然而由于专业课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英语教学训练,在语言基本功方面比较薄弱,因此教学偏重专业知识讲解,课堂主要内容成了课文翻译,达不到培养学生用英语交流专业知识的目的。其次,对于大学英语教师而言,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和丰富的英语教学经验是优势,但专业知识的缺乏,对专业术语的知之不解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合格的专业英语任课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更要有扎实的英语功底表达专业知识,分析专业理论,具备实际的英语专业交流与沟通能力。各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加大外引内培的师资建设,引进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的教师任教的同时积极鼓励大学英语教师向专业英语教师转型发展,建立专业教师与大学英语教师发展共同体,整合知识资源、专业互帮互助,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为湖南工学院)
参考文献
[1] ENR放榜:中国建筑军团稳中求进[EB/OL].中国建筑网,http:///
2012-09-04/170149,html.2012-09-04.
关键词:土木工程;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空间思考;实践技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4-0138-01
0 绪言
所有施工单位和用工单位都在努力追求工程质量,并且如何保证工程质量也一直是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众所周知,在施工操作过程中,最根本的就是工程测量。在高校教育中,工程测量是土木工程专业中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学生可以通过这门课了解一些关于工程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专项能力,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在另一方面,工程测量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性极强的课程,需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测量结合在一起,而这就要求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科的发展做出不同的调整、改革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从而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1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测量课程的重要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近年来,实践教学逐渐被教育界所重视。学生们进入社会时发现,实践经验对于刚毕业的自己是十分重要的元素。诸多企业单位都会要求工作经验、实习经验,可谓是每个毕业生的敲门砖。实践教学如今已经发展成为考评一个学校的重要标准,当前诸多院校都在追寻新的办学方法,在这样的背景下,实践教学的出现打破了教育界的沉寂,只有调整办法思路,坚持实践教学模式才能使学校与社会更贴近,使学生得到更多的专业经验,在未来就业过程中更好地融入社会。高校学生在传统课堂中只能获得书本上的知识理论,特别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如果能获得第一手的实践锻炼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测量技术不断发展,土木工程专业的测量教学也有了新的使命,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需求,我们必须不断开拓思路,变换教学模式,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进而让他们能够成功地走向未来工作岗位。
2 当前土木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课程定位混乱。诸多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之后并没有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这使得同学们对这门课程的设置和实质内容不了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认为这门课程的出路不大。究其原因,这是由于学科定位不明确,院校难以考虑到专业之间的结合问题,也没有解答学生们对于类似问题的疑问。
其次,教学理念落后问题。诸多院校依然采用着老式教学的方法,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环节当中去,难以亲身体验。课堂中往往以老师为中心,以课本和课堂为中心,并没有让学生去主动思考,可以说这种填鸭式教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最大的绊脚石。
第三,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当前高校教育中,难以对施工测量等学科的重要方面做详细讲解,由于课程学时的限制或者教学资源的限制等原因,教师难以对这些重要内容完整地对学生阐述清楚,让学生不能深入掌握。
第四,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矛盾。随着现代测绘学不断发展,新的技术和方法不能及时地在教学中体现出来,难以迅速形成完整、专业、合理的教学体系。
第五,教学与实践的严重脱节问题。由于部分院校缺乏资金,因此实验仪器设备陈旧,使得学生不能获得第一手实践操作经验。另外还有部分院校坚持过去的办学思路,让学生死读课本,或者根本不安排学生的实践课程,使学生对仪器设备并不了解,更不能对书本知识深化了解。
3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首先,明确土木工程测量课程的定位。院校要对这门学科的定位作出明确解释,测量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学生未来后续专业打下基础,随着土木专业以及国家基础测绘成果的发展,测量学的教学目的已经转变成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运用途径。
其次,优化教学模式。院校必须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改用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通过讨论、自问自答等方式,攻克知识的难点、重点。另外,要联系工程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第三,加强硬件建设。高校应尽量建立独立的规范的测量场地,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学生们进行实践课程。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更新仪器设备,将实习仪器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4 结语
要想使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就要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与完善教学方法。土木工程专业的测量教学课程,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各大学校应该重视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变能力,从而使学生成功迎接未来来自社会岗位的不同挑战。
参考文献
[1]王庆国,邹进贵,杨华.提高《测量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J].测绘工程,2007,(02).
[2]徐金鸿,邓明镜,刘国栋,陈述,倪健.《工程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测绘科学,2010,(S1).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brand professional is explorated from three aspects. They are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teaching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brand professional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idea, plan and expected achievement. It promotes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constantly improves the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with the brand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s an opportunity.
关键词: 品牌专业;土木工程;改革与建设
Key words: brand professional;civil engineering;reform and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175-02
0引言
品牌专业是指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的专业[1]。2010年6月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被遴选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武汉工程大学(原武汉化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依托“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建筑与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硕士点以及教育部“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等建设平台,在校、院两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并通过土木工程专业全体教师长期的不懈努力,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无论是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实验室建设,还是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武汉工程大学现已与华中科技大学达成了省部共建协议,在实验室、仪器设备以及图书资料方面实施了资源共享。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与平台较好地满足了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需求,并为本专业的长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城乡住房建设、高等级公路与铁路工程建设、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以及武汉“8+1”城市圈工程建设的启动,必将需要大量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这将为土木工程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与平台。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土木工程品牌专业建设进行思考。
1师资队伍建设
1.1 现有专业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土木工程专业现有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的专任教师队伍,共有教师37名,17人具有博士学位(占教师总数45.95%),3人具有博士后研究经历。专任教师主要毕业于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不同的高校以及中国科学研究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专任教师队伍学历层次较高,学缘关系、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以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为主。专业教师中年龄分布为:50~60岁2人,49~40岁18人,39~30岁16人;29~20岁1人,职称分布为:教授9人,副教授10人,讲师16人,实验师2人。专任教师中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2人,建设部高等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湖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1人,其中26人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
近四年专业教师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级教研项目2项,省级教研项目8项,校级教研项目7项,近四年来共获得省级、校级教学成果奖5项,公开发表15篇教学研究论文。以“教育部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以及“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硕士点为依托,以专业实验室为基础,以专业骨干教师为主体,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项、企业合作项目102项。近年来,土木工程专业在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防灾减灾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数值计算、桥梁工程以及工程结构损伤检测和健康监测等领域做出了较突出的成绩,部分研究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近四年来,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共发表科研论文250篇,其中被SCI、EI、ISTP、CSCI等四大检索收录90篇。
1.2 师资队伍建设政策、措施及效果虽说土木工程专任教师队伍学历层次较高,学缘关系、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但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具有较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具有高素质土木工程技术人才的关键,也是提高办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保证。
1.2.1 师资队伍建设政策校党委书记吴元欣[2]指出要大力推进“杰出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教师基础学历提高计划”、“教师出国进修培养计划”,利用“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和校内特聘教师等教师特岗,培养一批能够把握学科发展方向的学科建设带头人,汇聚一批能够攻关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的领军人物,造就一批学生尊崇的“教学名师”。按照《武汉工程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的“人才兴校”发展战略,以人为本、人才兴校、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工程是第一工程的理念,以领军、带头人才和骨干后备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重点,逐步实施专任教师的“博士化、工程化、国际化”工程,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重点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同时学校还积极鼓励引进有突出业绩或专长的特殊人才,以优化配置教师资源,努力打造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具体政策如下:①培养具有示范及带头作用的“教学名师”,引导和激励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教研和教改工作。②鼓励青年教师到其他高校、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学位,以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与学术水平。③选派青年教师到相关工程设计与施工单位开展工程训练,以不断积累和丰富实际工程经验。④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中青年教师,鼓励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学习。⑤实施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尤其具有学术特长、有突出业绩的特殊人才。⑥充分挖掘社会教育教学资源,努力构建一支具有丰富实际工程经验的高水平校外兼职教师队伍。
1.2.2 师资队伍建设措施①以学校每年9、10月份实施的“师德校风宣传教育月”活动为契机,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师德修养、敬业精神与综合素质。②通过品牌专业建设,不断优化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职称、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重组教学资源配置。③积极实施武汉工程大学提出的“杰出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与“名师工程”培养计划,努力造就一批能够站在本学科前沿,并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知名教授。④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才,特别是在科研上已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科带头人,如本学科“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工大学子”等。⑤对新进教师必须要求具有博士学位,不断加强师资培训与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并鼓励现任教师攻读在职博士学位。⑥利用国家公派,学校公派等多种资助渠道,选派优秀教师出国留学、进修和访问。⑦鼓励并努力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本学科科研创新团队与教学团队,努力培养中青年教师的科研、教学业务水平与团队协作精神。
2教学改革与建设
2.1 人才培养模式:凸显“三实一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工作是学校办学和发展的中心任务,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和最关键的环节。近年来,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科技强校、人才兴校、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改革与创新,注重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创新模式,多元化人才培养”、“强化实践,工程能力特色化”,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大力推进教学改革,逐步构建创新型、复合型、技术型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不断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形成由实验教学中心、校内外实习基地、重点实验室、科技产业园等组成的实践教学大平台;以省内外龙头企业为基点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和“就业工作服务站”,抢占制高点,形成基层就业和高端就业结合的市场网络。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在制定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时,首先对国内开设了该专业的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进行了广泛调研,同时也广泛地调研了用人单位的意见,然后通过反复研讨与认真分析,本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具有土木工程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能力,能在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地下工程、隧道工程、公路及城市道路、铁道工程、桥梁工程、矿山建筑等相关部门从事设计、规划、施工、咨询、监理、研究、教育、投资及管理工作,即会设计、能施工、懂管理的合格人才。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为:“三实一创”(即实训、实验、实习及创新)。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我国土木工程行业一线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此,土木工程专业长期以来十分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了以“三实一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验教学方面,已构建了“一个核心,三个层次,六个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十分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实际训练,通过对高年级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导师制“特色班”等形式,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极大地鼓励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从近年用人单位对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反馈意见以及考研情况,说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正确的。根据近年毕业生代就业情况、考研情况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表明土木工程专业的定位是准确的,完全符合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2.2 课程体系:凸显“厚基础、重实践、宽口径、有专长”的教学体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主要注意了以下四个方面:①结构方面要体现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材料、新结构、新施工技术的不断涌现,有必要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但是也要根据省属高校生源总体水平,适当控制知识的宽度与广度。②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工程素质,即训练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发现、提出、表达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质量―成本―效益一体化的综合经济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工程素质。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大学三年级开办“特色班”,对“特色班”的学生采用类似于研究生的培养方式,配备指导教师,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④在宽口径培养人才的前提下,结合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状况,开设对口的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使学生在土木工程行业某一领域有一定的专长,在人才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保持毕业生的高就业率水平。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不仅充分体现了教育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要求,而且切合本专业的定位。
2.3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总体上划分为四大模块,即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工程教育和实践训练。每一模块都有与总体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或训练要求,在执行过程中相互支持和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品牌专业专业改革与建设思路
3.1 专业改革与建设思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将根据地方高校工科专业本科生的知识结构与素质特点,以我国土木工程行业的科技进步与人才需求为导向,指导品牌专业的建设工作,力争在面向产业一线培养基层创新人才方面形成显著的特色,并使专业的发展获得持续的竞争力与竞争优势。
在品牌专业的建设中,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以教育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拟定的“专业规范”为指导,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为动力,以“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湖北省重点学科为依托,开放思想、真抓实干,稳步、高效、有序地推进各项建设工作的展开。首先开展广泛的调研,深入企业、科研院所了解他们对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知识、素质与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跟踪问卷调查往届毕业生对大学教育的评价与建议;到其他兄弟院校学习、交流有关品牌专业建设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为了保障土木工程品牌专业建设的顺利、有序进行,设立品牌专业专门建设小组,建设小组总负责人由校长李杰教授亲自挂帅,小组成员实行建设项目制,各司其职。
3.2 专业改革与建设方案①不断完善专业培养模式与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基于“三实一创”(实训、实验、实习、创新)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厚基础、重实践、宽口径、有专长”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注重内涵建设,使本专业培养出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还具有很强大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②进一步加强工程实践训练。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工程实践性非常强的工科专业,今后除在教学计划中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的比例,而且还要进一步加强与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等单位的联系,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聘请具有丰富实际工程经验的工程单位技术人员来校给本科生授课或指导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努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③加强师资队伍。高素质的专业教师是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通过3~5年的努力,使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总人数达到50人左右,其中教授达到12名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70%以上,同时引进或培养2~3人成为在国内土木工程领域有较大影响的知名学者。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注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当原则,特别注重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④强化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教学质量与效果,通过2~3年的努力,至少建成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2~3门校级精品课程。⑤实验室建设。进一步优化、整合现有实验室,充分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以及日元贷款经费等,在不断补充和完善现有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好土木工程结构实验室和道路与桥梁实验室,积极购置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在3~4年的时间内,是本专业的设备总值达到3500万元,实验室总面积达到4000m2以上。⑥积极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依托武汉工程大学“校长基金”、“产、学、研”课题以及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等,积极鼓励高年级学生参加“挑战杯”、“求实杯”、“中南结构设计大赛”等不同类型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进一步完善“导师制”的管理模式,全方位、多渠道地培养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
3.3 预期成果通过3~5年的建设时间,努力将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成为办学条件优良、师资力量雄厚、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完备、教学方法与手段先进、人才培养质量优良的本科专业,并在国内同类省属高校中处于领先或先进水平。
4结束语
我校在土木工程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对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与建设、品牌专业改革与建设思路、方案及预期成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土木工程品牌专业的特色有待进一步的凝练、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社会声誉有待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工程导向式;土木工程
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而产生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1]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有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工程能力培养的关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既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又要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发工作的初步能力。同时,又要有应用型的特色,使学生具有适应性强、上手快的技术特点。所以,为了更好地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建立起与“工程化”教育接轨、能达到高等本科教育要求、具有应用型特色的理论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体现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其课程既不能完全以学科知识为体系,也不能完全以岗位标准为体系,而是要以行业科技为主要体系标准。一般来说,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特点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以提高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为目标的理论课程体系;以提高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总而言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和教学应是面向实践,注重实际运用的特色本科教育。
一、“工程导向式”教学模式的目标、特点和意义
1.“工程导向式”教学模式的目标
“工程导向式”教学模式的目标是通过实际的工程实例,培养学生对工程认识的能力,将工程中的所需知识作为自我的学习目标,在实际工程的教学情境中掌握知识,以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具有专业知识、方法能力、工程经验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其中专业知识是指从事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工程经验是指具有应对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工程导向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1)注重在情境中教学。“工程导向式”教学是注重在一种真实的工程情境中教学,让学生借助情境的帮助学习,达到学习的本质目的。情境对学习知识的意义非常重要,知识是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情境而单独产生的,情境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导向式”教学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程情境之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训练,通过工程实例明确学习目标,以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知识和技能,不断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经验、能力和知识,为以后从事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采取互动的教学方式。“工程导向式”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在“工程导向式”教学中,围绕特定的工程项目开展教学活动,更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首先学生通过教师所展示的工程实例,先初步获知所应掌握的知识点,再由教师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将知识点模块化,嵌入工程项目过程中,以工程项目流程为主线,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向学生传授应掌握的知识。通过不同的工程实例让学生反复练习,使学生得以熟悉工程流程并掌握知识。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中心,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是知识的引导者,所扮演的不仅是课堂上的教师,更是工程单位的前辈。通过这样的工程实践教学,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3)强调学生的自身学习。高等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学中不仅需要重视教师传授知识,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和学习知识的能力。“工程导向式”培养模式正是教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从注重“教”转到注重“学”,将学生的学习与将来发展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工程导向式”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的“教”起着辅助和促进的作用。
3.“工程导向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工程导向式”教学模式是将学生置身于一种与他们未来所从事的工作相一致的教学环境中,提前让学生适应未来的工作。在教学方式上,改变了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工程,使学生产生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由于在一种特定的工程情境中学习,而不是单纯的知识讲解,使学生的感受具体而真实,更容易产生学习的动力。
(2)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中心和教学活动的参与者,通过各方面知识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善知识体系,通过工程实例逐渐熟练运用知识,采用独立或小组的方式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或问题。这样,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独立获取信息、独立制定计划、独立实施计划”的训练过程,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和发挥,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日益发展,职业技能变化和职业变动的频率也随之加速,劳动者将在一生中发生多次变动职业和职业技能转换的现象,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要从单纯培养人的“谋生”、“就业”本领转变为发展人的整体素质和学习能力。“工程导向式”教学是以任务为学习目标,以工程实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学生对知识自我构建来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进一步发展自学能力,教师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与协作人。在教学过程中,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能力,养成自主性学习的意识,可以应对未来的职业变更。
二、“工程导向式”教学模式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应用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本科体系,教师根据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压缩和微调,但这些知识仍然过于理论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认为所学知识的应用性不强与实际联系不大,无法调动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经验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应从实际工程应用角度出发,从完成工程项目的角度来构建课程体系。过于集中的学习与实习,与学生知识记忆与技能训练的特性不符,学生容易对以前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产生遗忘,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采用“工程导向式”教学模式,将授课顺序、内容与工程紧密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培养学习能力为主导,全面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际动手等各方面的能力。从学生的角度而言,源于实践的理论知识更容易理解,也更具有吸引力。教师可以通过与实际工程紧密联系的教学活动,与实际工程技术人员加强合作,向工程方向发展,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
以“土力学地基基础”课程为例,在讲解朗肯土压力理论时,首先通过图片展示基坑工程垮塌的工程实例并提出问题:基坑为什么会发生跨塌?然后向学生介绍这是由于基坑周围的土体存在主动土压力,从而引出土压力概念。进一步启发学生从理论计算的角度分析该基坑垮塌的原因,先是向学生介绍朗肯土压力的基本假设,再指导学生将某点的土压力问题转化为土中应力的极限平衡问题,根据土体中大、小主应力的区别,并且联系土的极限平衡条件和抗剪强度,启发学生采用极限平衡方程分别推导主动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的计算公式。最后根据静力平衡条件,对该基坑进行稳定性验算,这样可以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基坑跨塌的原因。在此之后,让学生了解基坑垮塌后的处理措施。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引出土压力理论和相关的基坑支护方法,同时巩固了已学过的土的抗剪强度。这样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可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土的回弹再压缩曲线,并学会从土力学中找到解决工程问题的理论依据。
采用这样的教学,避免了完全理论性的直叙,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感觉到理论知识的应用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工程问题后,学生也有成就感,觉得学习有意义,这样的教学效果会很好。
关键词:地方土木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运行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135-03
培养大量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社会对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为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3+1”人才培养模式,即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前3学年主要在校进行系统课程学习,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第4学年主要在校外结合工程生产、科学研究进行专业实践和毕业设计。“3+1”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地方院校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是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探索内容。
一、“3+1”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的必要性
1.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弊端。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虽制定了一系列基于“地方性、应用性、复合型”定位的人才培养方案,但受各种条件限制或约束,诸多地方院校培养的学生,既缺乏重点院校毕业生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又不具备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对于土木工程专业,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也存在着诸多弊端,一是重视理论教育,轻视实践环节;二是实践教学的内容陈旧、滞后,往往停留在验证性的层面上;三是实践教学的方法只注重传授而忽略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动手能力很弱,创新精神不足,毕业生进入社会后,适应能力较差。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技术过硬、综合素质优良的创新型应用人才。这种两难的尴尬处境迫使教育者必须正视新常态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模式的新要求,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
2.有利学生职业发展与能力提升。地方本科院校“3+1”人才培养模式的第四学年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和能力提升。对计划就业施工企业的学生可选择到大型施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1学年的实践教学时间便于企业进行管理及可保证学生融于工程完成主要工艺实践,同时又能较好解决实习单位难找及避免学生实习走马观花的现象发生。对于以职业发展为设计的学生,可选择土木工程类设计院进行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全程参入多项实际工程的设计,有利提升学生工程设计与团队协作能力。对于励志考研的学生,“3+1”人才培养模式可避免因考研复习而被迫放弃第七学期的专业课程学习,保证这类学生在课程体系学习过程中的完整性,同时也能个性灵活处理考研与实践教学及毕业设计的相互关系。“3+1”人才培养模式为毕业设计真题真做提供了工程背景,同时增进了企业与学生的相互了解,有利于学生就业与企业招人进行双向选择。
3.有利地方院校土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国家教育部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20年)》,于2010年启动了工程教育的重大改革项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该计划将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工程师,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1]。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办学实力和教育质量为目标的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3+1”人才培养模式可使高校和企业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实现高校、企业和学生多赢的局面。因此,“3+1”人才培养模式是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3+1”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构建
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13年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土木工程专业从2013级开始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一套面向地方本科院校“3+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法、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方法及相应的运行机制。
1.土木工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依据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着力优化本科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要求,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为国家级及广东省特色专业,有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专业基础。土木工程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2],实践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3+1”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采取校内与校外、课堂与工程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及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提升,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突破。
2.“3+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课程框架。课程体系构建要妥善处理好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及专业(专业方向)课程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课内课程与课外课程等方面的关系,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按照“3+1”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建立了用人单位参与方案研究制定与审定的有效机制,吸收用人单位合理化建议。课程体系结构规划如图1,毕业学分要求和总学时分布见表1。
3.“3+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课程体系构建。按照培养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形成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教学贯穿本科教学过程的始终,将课程内实践与课外创新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实践项目选题,力求结合实际。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单独开课,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者紧密结合、协调配合、相互补充,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各方向分别安排七个课程设计、二个课程实习等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3)第四学年完全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力求毕业设计真题真做。
4.“3+1”人才培养模式下第二课堂创新机制建立。第二课堂为第一课堂的有机延伸,是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阵地。探索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模式和方法,营造包括课外科研能力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社会实践、文化体育在内的课外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利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中南地区结构模型大赛、市校结构模型大赛及课程相关各类别专业技能大赛,为学生提供知识扩充、能力培养的渠道和平台。开展各种文化科技系列讲座、社会调查活动、学生科技发明活动,组织各种知识竞赛、文化艺术节、读书报告会、音乐会、书画展等活动,形成良好文化科技氛围,陶冶学生情操。
5.“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3+1”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即不但应有较深厚的理论教学功底,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主要有:(1)根据专业建设需要,优先考虑应用型师资的引进,拓宽师资引进和培养渠道,鼓励和选派教师到社会各部门和大中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增加实践经历。(2)通过校企(行业)合作共建师资队伍,聘请行业企业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能够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专业人才和高级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将工程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融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契合合学校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6.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是保证“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土木工程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主要为土木工程施工企业、设计单位,以及与土木工程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利用高校技术力量为企业人员培训、技术攻关等提供服务,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重点选择建设一批生产规模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用工需求大和社会声誉好的土木工程企业作为长期合作伙伴,使之真正成为培养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的稳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三、“3+1”人才培养模式管理及运行体制探索
“3+1”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原教学管理及运行体制已不适应,因此,须建立有效的管理和运行体制。
1.建立“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评估机制。聘请企业、行业和高校土木工程专家,组成土木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评估委员会,定期召开评估委员会对“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进行评审。成立由专业负责人、系主任、主讲教师为成员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小组,负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的各项工作。
2.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和管理制度。建立专任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制度,对于没有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特别是新进博士,须有半年以上的工程实践。建立外聘教师的聘用和考评制度,让真正有能力且有意愿的企业界人士切实担起理论与实际教学或指导。建立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相关的激励机制。
3.建立专业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该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包括:(1)主干课、核心课实行教考分离制度;(2)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行导师制;(3)教师考核采用“学生评教+教学指标量化”制;(4)过程监督与检查多采用教学督导制、学生信息反馈制、听课制等。
四、结语
我校从2013级开始进行的土木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运行良好,该模式能较好凸显“地方性”、“应用性”、“开放性”人才培养特点。“3+1”人才培养模式是工程教育实践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校企合作;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模式;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32-02
一、土木工程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工科应用型专业,该专业的实践性环节包括认识实习、测量实习、地质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除测量实习、地质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学校可自行解决外,其他实习都不可避免地和企业发生关系。特别是持续时间最长的生产实习,离开企业是根本无法完成的。再者,毕业生终究要走上社会,除创业或考公务员外,其余大多数都将走进企业,但企业追求的目标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他们希望毕业生一到岗,马上就能做事。但目前的现实状况是,高校培养的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较好,实践动手能力较差,高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沟通。因此应在供需方即高校与企业之间架设一座桥梁,那就是“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1]。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实现“供”与“需”的平衡,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实践。通过校企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校、学生与企业及社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各得其所、共同发展”的多赢结果。
土木工程专业实习具有户外作业、影响因素和不安全因素多等特点,企业通常会担心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一般不愿意接收,因此土木工程专业推进校企合作有它的难度所在。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和我校的实际,进行土木工程专业推进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将对提高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适应市场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二、校企合作的主体及动机与动力
校企合作的主体除学校和企业外,还应包括学生。其中,学校和企业是组织者和发动者,学生是直接的参与者,校企合作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要通过学校和企业来协调,而最终效果要通过学生来体现并实现。相对于企业来说,学校在组织者中积极性更高,从目前情况来看,学校更加具有主动性。校企合作的参与者主要是这三大主体,但政府、行业协会及相关职能部门也可以加入到当中来。三大主体在校企合作中的动机与恿θ床痪∠嗤,高等学校的动机与动力在于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土木工程人才,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好的社会反响及良好的社会声誉,从而争取到更好的生源,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企业的动机与动力在于从学校招收到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社会财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学生的动机与动力在于在学校能学到未来工作中所要用到的知识与技能,毕业后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并较快地适应企业的生活,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校企合作模式
1.“引进企业”模式。学校主动寻求知名企业,在合作中企业处于辅助地位,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由学校提出,并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企业只提供相应的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协助完成部分实践教学环节,或以师带徒等方式协助学校完成部分技能培养任务。例如,利用企业资源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2]。
2.“校企互动”模式。以校企双方具有共同合作意愿为契机,进一步推进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强化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按本科人才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构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3.其他模式。学校和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勇于创新不拘泥于某种形式,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只要是有利于学校和企业发展的形式都可以大胆采用。校企双方应共同建立学生实训制度和评价原则,建立各岗位技能评价标准,按制度、标准共同进行监督和管理,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建立一种产学研结合,企业、学校双元并重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四、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双方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许多学者认为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尚不完善,校企合作缺乏整体推进的运作制度[3]。
1.由于学校和企业有各自的运作规律,而新兴的校企合作对于两者来说都是新的尝试,必然会遇到许多不同的看法、做法,以致学校与企业的运作机制存在较大差异。
2.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处于民间活动状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责、权、利的规定比较模糊,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
3.运行的形式单一,大都是建立“校内工业中心”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来进行校企合作,未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影响校企之间进一步的深度合作。
五、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合作最大的障碍在于各方利益的不一致性: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学校追求的是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最优化,学生追求的是成才和就业的便捷化。为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多赢,湘潭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积极探索与实践,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经验。
1.凝聚校友力量,打造顶岗实践、工作推荐的综合性平台。由学院牵头成立土木工程专业校友会,充分利用本专业毕业的优秀校友资源为学生打造一个顶岗实践、工作推荐的大平台,凝聚全国校友力量,推进学生优质就业,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了解和把握行业最新人才的需求、研发动向及技术需求。
2.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造“学校+企业双向教学团队”。建立和我省优秀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邀请他们的公司代表参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座谈会,深入了解企业对用人方面的具体要求、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和目前的困境等,重点介绍我校近年来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彼此的诉求,寻找合适的切入点,让双方均有干劲,我们学院利用自身专业方面的优势,积极为企业解决技术方面的难题,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我们培养的优秀学生,优先向合作企业推荐,寻找利益的共同点。和企业一起探讨,确定具体合作领域,明确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并且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以法律文件的形式予以确认。学生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委派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的校内导师,企业委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担任学生的校外合作导师。校内导师负责学生的校内管理和企业联系,校外导师负责学生的实习指导和业务培训。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和工程素质为出发点,全面提升教学效率,校企双方努力打造出一支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互补的双向教学团队。这一实践模式在我们学校取得了较好的实训效果。
3.推行创新创业教育。通过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实施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强化实践性联合培养教学环节,寻求在与企业和行业联合培养的体制机制上能够有所突破和创新,注重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突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未来就业奠定基础。
六、结语
我校依托优秀的校友资源和当地优秀的企业资源,和企业开展了较高层次和富有成效的校企合作。实践表明,只要寻找到利益的共同点,开阔思路,开展校企合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不仅能合作好,而且还能实现双赢,这条路我们一定要继续走下去。
参考文献:
[1]雷文庆.发展高职教育与校企合作[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91-92
[2]李亚春.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2,(6):128-130
[3]董ê停蔺树亮.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J].职业与教育,2009,(6):38-39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Promoting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on Practical Talents Training in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ZHANG Xue-bing1,KUANG Cheng-gang2
(1. Civil Engineering & Mechanics College,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Hunan 411105,China;
2.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Huizhou University,Huizhou,Guangdong 516007,China)
[关键词]多目标;土木工程;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001-04
一、引言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是我国土建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362所高校开设了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在校学生人数约60万人[1],其中教学型院校297所,研究型院校(主要指985和211院校)65所。[2]近年来,国家基础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大型工程项目逐渐增多,各类新的工程技术问题也不断涌现,这给广大土建领域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的舞台,同时也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前,社会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工程问题复杂多变,在新的环境条件下,一个合格的土木工程师应具备以下能力:能正确判断和解决土木工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具备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及一定的领导能力;能胜任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具有终身学习和保持科学创新思维的能力与习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胜任复杂多变的职业岗位。[3]
然而,目前国内教育体系对于工程类本科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较为重视,对于其科研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则相对不足,导致很多初出茅庐的本科毕业生科研素养不高,甚至很多工作多年的工程师的科研创新水平也较低,在面对复杂的工程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据统计,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在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约为10∶1,但我国高校科研创新的主体力量却集中在占人数比例相对较低的研究生和高校教师中。[4]这样巨大的反差说明当前我国高校工科专业本科生总体上科研创新能力相对较差,但同时也说明,我国高校的科研创新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因此,高校如能采取有效的教育培养模式,积极调动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充分挖掘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将能为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和工程技术的进步注入强大的推动力。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省部共建211高校郑州大学为例,通过对土木工程及相近专业的本科生进行调查,了解其科研创新能力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试图探索一套有效的教育培养模式,以提高土木工程以及相近工科专业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我国土木工程以及相关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注入新的力量。
二、土木工程及相近工科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现状调查
以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及相近工科专业的四年级本科生为对象展开随机调查。之所以选择这一群体,主要考虑到大四本科生已经历过近三年半的专业知识学习和短期的专业实践实习,他们对个人能力、个人的培养需求、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以及所学专业的教育培养模式等方面已经有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认识,针对这一群体的调查更能反映问题,也更有利于提高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此次随机调查一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62份,回收率87%。调查采用半结构式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内容包括:工科专业本科生个人的教育培养定位、个人的志趣方向、个人科研创新能力的自我评估、对现行教育培养模式的认同感以及对培养模式改革方向的建议等。
调查结果显示:有65.5%的被调查者赞同大学期间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应重点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有84.9%的被调查者对在大学期间参与各类科研创新活动非常感兴趣,但只有20.7%的被调查者对于本专业方向的科研创新活动非常感兴趣;有73.6%和21.8%的被调查者自我评估科研创新能力水平为一般和不强。调查还发现,90%以上的被调查者强烈不认同目前的教育培养模式和考核机制,认为必须结合时代的需求进行变革;近80%的被调查者希望通过读研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简单总结可知,目前土木工程及相近工科专业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较高,但该群体总体的科研创新能力还待提高。该群体对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但他们专业方向跨度大,随意性强。因此,对于本科生群体的科研创新意识必须加强引导和管理,使本科生发散性思维较强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也要保证本科生参与的科研创新活动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二)原因分析
造成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水平较低的原因主要有:
1.缺乏有效的引导
很多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活动是根据个人爱好在“地下”状态自发进行的,随意性较强,往往只重视科研创新过程本身带来的刺激性、探险性和趣味性。[5]由于缺乏有经验的教师和科研团队的指导,本科生对于类似的科研创新活动的研究现状了解不足,对于创新活动的社会实际需求了解亦不充分,因而其科研创新活动大多停留在验证性的水平上,科技含量低,成果缺乏应用价值。
2.缺乏管理制度保障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对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但相应的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尚未有效跟进,使得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活动长期处于无序进行的混乱状态。[5]由于得不到制度的保障,很多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成功率较低,且少有的成果一出来就束之高阁,很少能转化应用,这也造成了资源浪费和成果的流失。
3.缺乏资金和物质条件支持
资金支持对于科研创新活动的推动作用十分显著,各类科研基金项目资助的创新成果占主导地位便是明证。由于本科生基数大,高校对多数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活动资金支持力度不大,能提供的硬件条件亦有限,导致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活动难以为继,很多富有创意的项目因得不到资金支持无法顺利开展或半途而废。
三、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一)采用多培养目标的教学管理模式
上述调查表明,有近80%的本科生希望通过读研来提升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因此,有必要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学生的需求,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适时调整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和培养方式,探索更有效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以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为例,土木工程专业年均培养本科生240名,其中有100多名学生毕业当年考取研究生(含推荐免试生36名),约占总数的40%(推免生占总数的15%)。当年未考取研究生的学生近一半仍有继续考研的打算。
可以看出,在研究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后继续读研的比例较高。因此,可以考虑采用多培养目标的教学管理模式:对于有志于读研的学生,实行本硕一体化的培养方案,统筹安排课程学习、科研训练、考核管理和毕业答辩等环节,重在培养其科研创新思维和理论创新能力;对于本科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则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校企合作的培养方案,重在培养其实践操作技巧和技术创新能力。
本硕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是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一种有机结合,也是现行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制度的有益补充与延伸。这种培养模式对于研究型高校来说尤其适用,不但可以缓解招生数量与培养质量之间的矛盾,而且有助于吸收本校优秀本科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进而优化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实现了以人为本。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的形势下,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对于促进优秀本科生努力学习、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即高校与企业充分挖掘并发挥各自潜在的优势所形成的一种联合培养模式。由于高校和企业各自的职能定位、文化背景、社会资源及规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该模式具有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学研一体的特点。这种培养模式尤其适合实践性更强的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培养,能使本科生在学习期间既能进入工程的前沿,遇到更加实际、具体的问题,又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开拓知识视野、提高科研素养、积累工作经验,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毕业后快速转变角色,适应岗位工作,进而获得企业的青睐。
目前,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本科生教育实行3~6年的弹性学分制度,允许学生在修满毕业要求的学分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学习进度,这就增加了人才培养的灵活性,使本科生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既可以选择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也可以选择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从而实现了个性化发展。弹性学分制度的优越性可见一斑。
(二)形成以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教学和考核体系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主要由基础课和专业课两大模块组成。以郑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普通化学、电工学、计算机与程序设计等公共基础课,以及土木工程概论、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测量、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主要包括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基础工程、工程地质、混凝土结构原理与设计、砌体结构、钢结构原理与设计、工程经济学、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工程概预算、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土木工程CAD、高层建筑结构等。基础课主要在大一、大二开设,专业课在大三、大四开设。
考虑到基础课涵盖的学科领域相对宽泛,学生的学习目标亦较为分散,该阶段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可考虑以多角度启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为主。在师资力量的分配上,建议由中老年教师多承担低年级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工作。这是因为中老年教师具有长期从事本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经验积累,已经养成了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研态度,同时他们对学科和专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更容易讲解透彻,也更有助于本科生夯实科研基础,同时还能从思想上对本科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本科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科研创新思维。
由于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课和选修课涉及的学科领域相对集中,而且学生有了基础课知识的储备,对专业课知识的学习会有一定的主动思考意识,因此可考虑在日常教学中加强科研信息的传达,增加专业课教学内容中的学术含量,留出足够的教与学互动讨论的空间,进而达到多层次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目的。在师资力量的分配上,建议由中青年教师多承担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课和选修课的教学工作。这是因为中青年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不足,但思维活跃,能接触到土木工程学科最前沿的研究课题,他们往往能站在学科的制高点上看待和讲解问题,这将有助于开拓本科生的科研视野,培养其科研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模式方面,建议教师要加强引导和示范作用。在课堂上应多提出与当前生产和工程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与所讲授的专业课程知识相结合,鼓励学生们参与交流探讨,从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增强学生们的主动求知意识和专业学习兴趣。在课堂时间使用上,还应把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考虑进去,使其达到一定的比例。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这个比例在30%左右是比较合适的,这样既能满足课堂教学容量的要求,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科研思考能力的提高。
在课程考核方面,建议采取“5+3+2”的综合考核模式,即专业理论知识占总成绩的50%,专业实践能力占总成绩的30%,剩下的20%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科研创新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多目标、多标准的考核方式,即只要学生在任意一方面表现突出,而其他方面表现平平,也应视为考核合格。这样灵活的考核方式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留出了较大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空间。
(三)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在科研界,导师是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助跑者和引路人。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导师制主要是针对研究生而设立的,大部分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行的则是辅导员管理制,这与多数高校师资力量相对紧张有关。[6]随着本科生规模的扩大,辅导员管理制在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上均已呈现明显下滑的趋势。
为加强对本科生的引导和管理,提高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为了解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对导师制的看法,笔者也做了随机调查,在所有的受访者中,有74.7%的学生期望在大学期间得到导师的指导,有83.9%的学生对于导师的期望在于导师能直接指导其进行科研创新工作,而不是导师的名气(期望导师名气的仅占5.7%)。这说明本科生对于导师的期望趋于实际,而不是虚无。
可见,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实行导师制既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可能的,但是仅依靠在校的专业教师,师资力量明显紧张,同时实践资源相对匮乏。因此,为了解决导师不足的问题,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高校可以考虑向科研院所和企业伸出橄榄枝,大力招揽在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工作在科研和土木工程一线的人员作为导师,从而增加导师的基数,以合约的形式联合培养学生。
(四)构建依托科研项目的有本科生参与的科研梯队
本科生自发的科研创新活动的一个显著弱点是,随意性大且成功率低。因此,以已有的科研项目为依托,吸收本科生参加课题工作,将其纳入科研组织和团队中,形成学术带头人―教授―副教授、讲师―研究生―本科生一体化的学术梯队,是实现研究生、本科生协同培养,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的一个捷径。
本科生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不仅要依靠教材知识的积累,还要靠科研项目训练和试验经验。试验是土木工程专业科研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很多科研课题和工程项目及其涉及的专业理论都需要通过试验来解决和验证。与研究生相比,本科生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都相对薄弱。因此,在科研梯队中,本科生可以从最基本的试验环节入手,以科研助手的形式协助研究生进行具体的试验研究和其他工作。
本科生通过上述方式参与导师团队已有科研项目的研究,可以尽早接受专业教师的指导,熟悉专业知识,获得第一手的科研实践经验,同时还可以在与导师和其他研究人员交流的过程中,获取从事科研工作的一些基本理念、思路和方法,掌握科研的基本程序,避免自发进行科研活动时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另一方面,本科生的参与也可以解决团队部分教师,特别是新入职的博士教师指导研究生人数不足的问题。
构建依托科研项目的有本科生参与的科研梯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本科生科研创新缺乏资金和物质条件支持的问题,同时也使本科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意思想得到合理引导和使用。在科研梯队中,本科生不需申请经费就可以接触到前沿的研究课题,在具体研究过程中还可以与多层次的研究人员进行互动交流,使自己的思想火花得以绽放。有本科生参与的科研创新梯队人才培养模式为本科生提供了科研创新训练的平台和实施空间,同时也为新入职的博士教师提供了智力资源。这种培养模式也是导师、研究生、本科生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四、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
自2011年9月至今,经过4年多的探索与实践,笔者所在的教学与科研团队就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法进行了小范围的实践和尝试。笔者所在的团队共有校内指导教师4位,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1位为教授兼学术带头人,3位具有副教授职称;校外指导教师3位,分别在设计院、房地产公司和建筑科学研究院任职,全部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在读博士研究生2名,在读硕士研究生12名。
实践过程如下:
(一)甄别需求、组建团队
在学院党总支、教学办、团委和辅导员的帮助下,从大一和大二本科生中精心选拔6名有志于毕业后继续读研深造的学生和4名倾向于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根据他们对自身发展目标的不同定位,分别制订不同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之所以选择低年级本科生进行尝试,主要考虑到他们可塑性强,受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影响较小,便于根据其个人发展需求来调整知识获取方式。
在选定的学生和导师之间进行匹配,遵循自愿组合的原则。导师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在研课题或工程项目,并提出自己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学生可以向导师介绍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未来的科研或工作设想,供导师选择和参考。通过这种双向选择的方式,分别组建有本科生参与的科研项目研究团队或工程技术研究团队。
(二)因材施教、分工指导
研究团队组建之后,各责任导师负责对团队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导,包括专业理论知识辅导、文献资料搜集与查阅、工程结构软件使用、结构试验技术培训、结构施工工艺及检测技术培训等从事科学研究或工程技术创新工作所需要的基础知识。
为了确保参加科研创新能力训练的学生保持正常的本科学习进度,全面协调发展,各团队的指导教师和研究生们还对团队的本科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课程辅导。
经过大一、大二阶段有针对性的培养,笔者团队的本科生在进入大三、大四之后,基本上掌握了科研活动的基本流程,在团队科研项目研究和工程问题解决过程中,如项目前期调研、文献检索与查新、申请书撰写(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试验方案等)、成果总结与发表,以及工程问题的现场技术指导等方面都有本科生的参与和贡献。在2013-2015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中,笔者团队的本科生申报的项目全部获批立项,其中2项为国家级项目。此外,团队培养的6名有志于读研的学生,全部获得读研资格,其中2名被保送到同济大学;4名毕业后拟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深受实习单位好评,其中2名已和实习单位签订了工作协议。
五、结语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是我国土建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在当前社会不断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土建工程问题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我们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不仅要拥有多学科的知识储备,还要具备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
本文以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及相近工科专业的本科生为例,通过调查了解了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现状,分析了其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途径:采用多培养目标的教学管理模式、形成以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教学体系、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构建依托科研项目的有本科生参与的科研梯队。
对上述培养模式的小范围实践表明:多目标的教学管理模式在提升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教学和考核体系为本科生科研思维的训练和科研意识的提高创造了较大的培养空间;导师制和有本科生参与的科研创新梯队人才培养模式使本科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意思想得到了合理引导和使用,是导师、研究生、本科生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为研究型高校土木工程以及相近工科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和创新人才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参考。
[ 参 考 文 献 ]
[1] 祝明桥,谢献忠,皇晓东等.深化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教学改革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0):56-59.
[2] 汪峰,张国栋,杨俊,刘鸿琳.基于社会需求的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4):63-66.
[3] 赵桂峰,张猛,李瑶亮,陈淮.浅谈新时期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13(3):11-14.
[4] 赵彤洲,蔡敦波,鲁统伟.工科类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探索及实践[J].河南科技,2012(13):42-43.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在开展土木工程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尤为注重及强调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以培养更加符合土木工程技术岗位的复合型人才。本文从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入手,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究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路径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涉及到土木工程的设计、土木工程概预算、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结构、土木工程施工组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通过各类试验及实践学习,以更好地架构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结构。在高校教育改革的推动下,立足土木工程专业自身特点,探究实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更显重要。
一、开展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侧重于培养实践应用技能及创新能力较强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在开展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时,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需要经由实践教学及上岗实习等途径得以实现[1]。因此,从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属性上看,要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融会贯通,需要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及时跟进。而从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现状上分析,较常采用的以班级教学为主、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支撑、以理论教学、定期实习及留置作业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暴露出一定的缺陷和问题,如设计作业及学科论文创新性不强、实验课程设置较少、实习岗位不够充足、实习效果不佳等,要解决这些缺陷和不足,客观上也需要科学完善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做保障。
二、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凸显的问题分析
首先,高校基于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一方面,高校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分配不够合理,另一方面,高校在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软硬件设施上的投入相对有限,制约影响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其次,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用于学生提高实践技能和水平的实验室及实习基地较为匮乏,且稳定性不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在数量上难以全面满足学生实践操作的需求,在使用时间及周期上也比较短暂,这就给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推进构成了阻碍[2]。第三,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在设置课程及后续考核环节也欠缺合理。一是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课时较少,实践教学与岗位实习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二是高校土木工程实践教学考核中,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要求过于单一,导致毕业设计论文及作品雷同度高,形式化严重。
三、构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路径探究
(一)重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推行土木工程专业“双证融通”制度
高校在开展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时,首先要强化对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一方面要在课程设置中合理分配理论知识课程、实践操作课程及毕业设计课程的比重,让学生能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对所学的诸如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材料选择、土木工程施工组织等内容加以实践验证,为后续的毕业设计做好铺垫;另一方面要投入充足的资金用于土木工程专业实验室及实习基地的建设,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硬件配置水平。在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可以借助高职院校改革成果,推行土木工程专业的“双证融通”制度,鼓励学生考取注册结构师、注册岩土师、注册建造师、注册工程师等证书,通过实施双证融通制度,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二)完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
在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应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完善和改进,着重做好以下两点:
1.借助实验课及分组讨论,提高土木工程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性”。在土木工程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在传授完基本理论知识后,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其自主选择实验内容,通过资料查阅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营造师生交流讨论的氛围,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原理,为实践教学的实施打下基础。
2.在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高校在实施校企合作及上岗实训等教学内容时,应集中让学生进入实训及实习现场,并做好实践教学的指导。在实训操作及岗位实习结束后,由学生出具实习报告,并由学校及实习企业共同加以鉴定评价。为提高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及实习的效果,可以探索实施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与项目建设相结合的模式,让学生在真正参与土木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对土木工程理论知识、现场操作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等加以全面培养[3]。
(三)依托信息技术,打造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与评价的网络化平台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在构建过程中,应充分依托信息技术,在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打造网络化操作平台,从而形成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线上及线下双线并行的教学模式。通过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网络化平台,一方面可能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操作及实训学习的积极性,做好与土木工程企业的信息交流反馈,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在实操、实训及实习后的成果交流及作品共享创造条件,也便于通过网络化平台,让教师及企业对学生的实践成果、毕业论文、设计作品进行双向评价。
四、结语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应重点突出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在土木工程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及实践操作、实训演练及上岗实习等多个环节做好实践教学的软件及硬件建设,并同步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双证融通及土木工程专业实践网络化平台搭建,以为土木工程行业培养出理论与实践技能双优的专业人才。
作者:梁文静 单位: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欣雨.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教学实现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41):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