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民族特色文化范文

传统民族特色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民族特色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民族特色文化

第1篇:传统民族特色文化范文

关键词:蒙古族传统民俗文化;发展;变迁;蒙古族婚丧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076-02

蒙古族传统民俗文化指的是蒙古人在饮食起居、婚丧嫁娶以及祭祀礼仪等方面形成的风俗,它是蒙古族历史的展现,也是蒙古族文化发展的结晶。蒙古族民俗充分展现出与历史发展相一致的发展特征,很好地体现这个民族的生产状况、生活水平和情感表达方式,是民族特征的重要展示,对蒙古族民族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逐渐完善的蒙古族传统民俗文化,本质意义上是人民情感和心理的体现。例如,蒙古族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它虽然是以物质作为存在的前提条件,但在实际的生活中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穿衣要求、居住习惯、饮食方式等,具有十分浓郁的主观臆想。

一、蒙古族传统民俗文化

(一)蒙古族饮食文化

1.苏台柴

用蒙古族的语言翻译过来就是奶茶的意思。苏台柴作为蒙古族平时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饮料,常常被用来招待客人。它是以砖茶作为原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加水并在锅中逐渐烧成紫红色,再加入一定量新挤的牛奶或是羊奶,小火烧到锅里沸腾即可。苏台柴富含营养价值,能够有效地提神、开胃、解渴等,是深受蒙古族人民喜爱的饮料之一。

2.马奶酒

马奶酒用蒙古族的语言来讲就是“乞戈”或是“艾日戈”,它起源于蒙古族大草原的东西地区,最初是由马奶简单制作而成的含酒精量较低的饮料,具有味道浓厚、凉爽止渴等特点,是蒙古族人民招待来客的必备饮料之一。后来马奶酒的做法逐渐精致,要求将新鲜的马奶先放入生皮囊中,在阳光充裕处用特殊制定的木棍定期搅拌,促进马奶的发酵。直到生皮囊的马奶呈现出近似透明状态、味道带辣时,才发酵结束成为真正的马奶酒。事实上,马奶酒的发展历史十分久远,自《马可・波罗行记》和元朝诗人耶律楚材的诗中都有所提及,并对马奶酒的味道大力赞扬。经常饮用马奶酒,有利于胃溃疡、肺结核的病人恢复身体健康。

3.酸

作为蒙古族广为流传的饮料之一,一直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大多数人都不喜欢直接饮用新挤的牛奶,而是将之制作成为酸之后再饮用。酸的制作有两种方法,一是将新挤的牛奶放入锅里大火烧开,再放置阴凉处进行通风,促进其发酵,形成酸味;二是将新鲜的牛奶直接放到阳光充足的地方进行暴晒,促进其自然发酵,形成酸味之后便可直接饮用。酸的营养价值很高,味道纯正,香气扑鼻,是降火化痰、清凉解渴的最佳饮料之一。

4.全羊席

全羊席用蒙古族的语言来讲也可称之为“秀什”或“不禾勒”,是蒙古族招待重要客人的传统菜。全羊席作为传统菜肴中最隆重的一种,通常情况下只会出现在重要晚会或是婚礼中。全羊席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它要将烤熟的整只羊置于长方形的大碗盘中,呈现出活羊的形状,味道十分鲜美,香气浓郁,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在正式用餐之前,主人还要进行一场仪式来赞美这只整羊,并做真挚的祷告等。

(二)蒙古族住房与交通文化

1.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居住的传统房屋,十分便于搭建和推移,在古代也被称之为“穹庐”、“毡包”或“毡帐”。蒙古包的上方呈现出尖状,整体是一个圆形,通常是采用柳木杆制作成为篱笆的形状,设有大量的木头椽子作为整个的支撑,搭建成为伞状,屋顶上用厚厚的一层羊毛覆盖住,屋顶中央设有通风的窗口,门朝南或东南方向。12个哈那的巨大蒙古包,占地面积近70平方米,十分少见,只有在20世纪末期的锡林郭勒盟第七届那达慕大会上见到过,是目前为止最大的蒙古包。

2.勒勒车

勒勒车作为蒙古族常见的交通工具,最初是由桦木或是榆木构建而成。全车重量有百余斤,可承担数百斤或是上千斤的重量。勒勒车的车轮十分巨大,车身反而很小很轻,大多是由十辆及其以下相连接,再由一到两个的牧民(主要是女性)来驾驶,凸显出蒙古族独有的地域特色。通常情况下,勒勒车适用于短距离内的水运输,也能够进行远距离的生活必需品的运输。目前经过不断完善之后的勒勒车,原先木质的车轮已经改为铁轮,仍然是由马或者是牛来拉,但速度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三)蒙古族婚丧嫁娶文化

1.婚嫁

蒙古族的婚嫁分为抢婚和聘婚这两种。抢婚是在奴隶制时期就已经存在的一种婚嫁制度,例如成吉思汗的父母的结合就是采取的这种形式;在奴隶制时期过后,蒙古族进入了封建制时期,开始推行婚聘制度。所谓的婚聘制度即男方在正式定亲之前要多次向女方求亲,并在定亲之后根据实际情况给女方家送聘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彩礼。蒙古族牧区通常是以牲畜作为聘礼,而农区基本是以衣服、珠宝作为聘礼。在牧民认为“久”是十分吉祥的数字,因此聘礼是从“久”开始,遵循“一九”到“久久”的规律,其中牲口最多可以有八十一头。而对于部分贫困的牧民而言,聘礼牲口的数量可以是比九小的奇数,如三、五、七,但绝对不能是二、四、六、八的偶数。因此,在蒙古族流传着一句俗语“媳妇娶得了,聘礼出不了”。事实上,蒙古族娶亲的仪式也十分盛大,并继承了传统的男方去女方家过宿娶亲的风俗。首先,娶亲仪式会进行占卦选取良辰吉日,男方要在娶亲的前一天穿上正装,由专门的人驾驶彩车,与迎亲的共同骑马,带上礼品去女方家里。到了女方家门前,先要围绕女方家走上一圈,并献上“碰门羊”一只以及带来的所有礼品。其次,男方和女方要双手持哈达,向父母长辈逐一献上并敬酒,行跪拜叩首的大礼之后才算完成。随后,男方及其同来的人一起入席用餐,到了夜晚还要举行隆重的求名问庚的典礼。直到第二天早上,准新娘由其家人抱到迎亲的彩车中去,准新郎要骑马绕三圈彩车,之后迎亲和送亲的队伍才能共同出发前往准新郎家里。在前往的过程中,迎亲人和送亲人的队伍要进行竞赛,开展“刁帽子”的友谊比赛。最后,在达到准新郎家里后,要进行盛大的婚礼仪式,也就是准新郎和准新娘不允许下马车,而是先围绕新郎家绕三圈,举行拜火仪式,让新娘和新郎一起从火堆上走过去,寓意着双方的爱情更加圣洁纯粹,婚后生活和谐美满。在新娘和新郎共同进入蒙古包之后,要先叩拜佛祖和灶神,再叩见新郎的父母以及长辈。叩拜礼仪完成之后,由专门的梳头妇人为新娘梳头打扮,之后新娘便可等待婚宴的正式举行。婚宴大多都是摆设蒙古传统菜式之一的“羊背子”,将整个的羊分为七个大块,卸除胸部放入锅中大火煮熟,加入适量的盐,煮熟之后用大铜盘盛放,除此以外,婚宴上还有全羊、奶制品、糖果等菜式。婚宴进行的过程中,新郎要手拿银质的酒壶,新娘手拿银质的酒碗,向家中长辈、来者宾客一一敬酒,并献上代表真挚情感的哈达,众人大口喝酒、大块吃肉,姑娘们则与马头琴曲共同欢唱。这样的婚宴要连续进行三天,亲朋好友们才会尽兴而归。

2.葬礼

蒙古族的葬礼通常是采取的天葬,这是一种牧区推行的葬式,也被称之为“野葬”“弃葬”。在人去世之后要先脱去其身上的旧衣服,换上新的衣服或是用白布包裹好,把尸体抬到勒勒车上,快速赶车前进,让车剧烈颠簸起来,尸体受到颠簸掉下来的地方即最合适的葬地。随后,快速地沿路返回,切忌回头观看。三天以后,死者家人去往葬地查看,倘若尸体被来往的野兽吃掉,则可以看作死者已经升入天堂;相反地,倘若尸体没有被吃掉,则可以看作死者的魂魄还在,不利于后世的发展,因此要请喇嘛超度,驱散灵魂,并涂上厚厚的黄油在尸体上,吸引野兽前来。在葬礼举行的49天之内,死者的后人不能剪发、不能有娱乐活动,在路上遇到熟悉的人也不能打招呼,以此来表达对死者的凭吊。

二、蒙古族传统民俗文化对当代的启示

(一)大力弘扬蒙古族的民俗文化,培养出高素质蒙古族文化人才

蒙古族没有得到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缺乏高素质水平的人才和先进的科学生产力,教育教学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科学生产力的第一推动力。因此,受到蒙古族传统民族文化的启示,我们要大力弘扬蒙古族的民俗文化,培养出高素质蒙古族文化人才,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动摇。一方面,我们要先建立健全鼓励政策和人才培养制度,尤其是要着手于蒙古族干部的选取。同志就这样说过:“要吸收蒙古族的高素质水平人才,做好干部的培养工作,教育好蒙古族人民。”同志之所以这样认为,是由于在蒙古族地区,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干部能够起到汉族干部无法起到的作用,而蒙古族干部本就成长在蒙古族地区,十分熟悉本民族的民俗文化,与蒙古族人民关系非常密切,能够表达蒙古族人民的真正需求,所以说只有蒙古族干部才能发挥领导作用。另外,不断提高对这种作用的认识,不仅能够有效地加强蒙古族干部的责任意识,还能够促进多个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要能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教育环境的建设,多途径、多方面地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提高蒙古族人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出高素质蒙古族文化人才。

(二)大力研究蒙古族的民俗文化,促进其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民族文化的形成需要很长时间的积淀,民族文化具有特殊的含义,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存在价值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的存在根基。只有大力研究蒙古族的民俗文化,促进其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才能真正使这个民族发展壮大起来。本民族民俗文化的学习,能够带来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有益于其他民族加深对这个民族发展历史的了解,更好地完成民族工作。一个民族要能够完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一定要能够加强对本民族民俗文化以及各种优秀文化遗产的研究。在社会前进的历史潮流中,在现代化开放发展的过程中,民俗文化肯定会受到影响发生新的改变,但绝对不能忽视对它的研究。与此同时,已经在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上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果实,大大提升了蒙古族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陈岗龙.蒙古民俗学的现代转型与民俗志写作的反思[J].民间文化论坛,2005(2).

第2篇:传统民族特色文化范文

主题酒店是一种新型的酒店发展型态,很多酒店集团将未来酒店的发展放到主题酒店这一块崭新的土地,虽然城市中以各种文化为主题的主题酒店发展很快,但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主题酒店的发展却相对缓慢,对民族文化特色主题酒店开发与研究的理论也甚少。湘西地区作为民族特色文化的集中区域,尤其以苗侗特色民族文化为代表的湘西民族特色文化更是独具一格,随着湘西地区经济的发展,民俗旅游迅速兴起,但旅游地的旅游接待能力与当地旅游的发展情况不协调的问题普遍存在。完善当地旅游基础设施,提高当地旅游接待能力,发展当地特色文化旅游成为当地旅游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构建民族特色主题酒店,一方面可以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保护性地开发当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一、湘西地区民族特色文化概述

湘西位于湘鄂黔交界处,四周大山怀抱,是苗族侗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自古以来受自然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湘西本土居民与外界交流较少,久而久之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湘西的赶尸、放蛊、落花洞女被世人称为“三邪”。这些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为湘西地区苗侗特色主题酒店的开发提供了主题文化基础。目前很多学者对于湘西地区民族特色文化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刘艳芳等(2008)全面的介绍了湘西的饮食文化,杨选民等(2010)全面描述了土家族、苗族等民族历史文化的演变过程,及其民族的礼仪、禁忌、风俗和家庭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二、主题酒店的品牌定位与市场定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湘西旅游业面临新的机遇和发展,各类酒店如雨后春笋般迅速,但酒店的发展存在着同质化的问题,缺乏自身的竞争特色。在湘西地区建立以苗侗特色为主题的酒店进行品牌和市场定位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品牌定位首先要有自身的特色,避免品牌定位和其他酒店存在相似或模仿竞争对手的问题,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的原则,从品牌定位的根本上避免同质化的问题,同时也要注意主题酒店的定位要与当地的人文,自然资源相协调,充分利用丰富的湘西地区苗侗的民族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关于主题酒店的发展,很多学者做过相关研究,如张莞(2006)以成都市京川宾馆为例,论述了精品酒店的文化定位和建设问题;李原等(2004)提出了创建主题饭店的途经与方法;沈慧贤(2011)以成都五星级藏文化主题饭店――饭店为例,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市场细分。

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促使酒店业的发展,在湘西这一块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宝地,各类客栈、宾馆、家庭旅馆数见不鲜,主要是为旅游者提供一个食宿的场所,并非是一种原始的体验。对旅游者来说,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一种可以让自己忘记都市生活,找到内心宁静的地方。因此,酒店的市场定位主要是针对“民俗旅游者”,其中民族文化主题酒店的民俗旅游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本身对民族文化饶有兴趣,他们更多会以学者、艺术鉴赏者、摄影师的身份出现,有目的地去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特色。酒店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向这类顾客展示酒店丰富的主题文化,同时,也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了解当地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另一种是出于好奇心和求异心理的顾客,也可视其为潜在的“民俗体验者”,更多会注重酒店产品特色,所以酒店就要从酒店的建筑、客房、餐饮、服务、娱乐等多方面来体现酒店的主题,给民俗旅游体验者一种发璞归真,原始纯真的体验。

三、湘西地区民族特色主题酒店构建

(一)酒店建筑主题化

酒店的外观建筑造型是人们对其的第一直观感受,是顾客决定是否入住的第一决定因素。因此,酒店整体造型和酒店的大堂装潢设计就必须体现主题,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吊脚楼是湘西民居中颇为流行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酒店的整体建筑可采用吊脚楼风格,从第一印象上给人强烈的主题化。酒店的大堂是酒店的门面,也是顾客进一步了解酒店特色的重要场所,在酒店大堂可采用湘西农家宅居堂屋的建筑风格,在酒店大堂可以放上“苗族特色躺椅”供客人在等待时休息。另外,在酒店的大堂可以设立一个民俗手工艺品的展示专栏,展示湘西特色文化,各种特色服饰,银饰以及地方土特产,成为民众了解湘西地区苗侗民族风俗特色,宣扬酒店主题文化的平台。

(二)客房设计主题化

客房是酒店的重点区,是展示酒店特色主题文化的绝佳地点,是顾客体验酒店主题文化的重要场所。苗侗民族特色文化的主题可以从客房的装潢设计和客房的装饰及客房独有的民俗体验来展示。整体装潢设计营造一个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在顾客踏入房间的那一刻开始就感觉自己进入了另外一个时空。在客房装饰方面要体现苗侗的特色文化,墙壁可悬挂狩猎时用的弓箭,也可以悬挂农作时的蓑衣斗笠作为装饰。窗户采用苗侗地区木质镂空结构,以苗侗特色剪纸作装饰;窗帘使用特色的苗侗的纺织品以及花色;棉被、浴袍、睡衣使用特色侗锦,给顾客一种全新的新奇体验。

(三)餐厅设计主题化

旅游就是吃住行,吃是第一位,除了游玩各类美景,还要吃尽天下美食。如何让顾客在酒店品尝到实惠且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是酒店需要注意的地方。这就要求酒店餐饮产品的设计也体现酒店的主题,侗族有“侗不离酸”的习俗,侗族有酸菜、酸鱼等各类酸制品,是其独有的特色菜品。在酒店的餐厅中可以推出由侗族特色菜品,每天都推出不同的菜品,让顾客品尝纯正的侗族食物。侗家人以热情好客著称,“见客必有茶”,油茶不仅味美而且色香,酒店餐厅可以将其打造成自己的特色产品。以上午茶、下午茶的形式推出。“合拢宴”是侗族的一大特色,在合拢宴上,侗家妹子会一边唱侗歌一边给客人奉上自制的米酒。苗族“长桌宴”也是极具特色的餐饮文化,酒店可以将合拢宴和长桌宴作为酒店宴会或婚庆时使用的餐饮形式。使顾客在尝到特色饮食的同时,也了解苗侗当地的民族特色文化,带给游客前所未有的感觉与体验,为酒店的特色餐饮文化添上极具个性的一笔。

(四)酒店服务主题化

苗侗主题酒店的文化不仅要体现在酒店的基础设施上,也需体现在酒店的服务上,酒店基础设施所营造的特色主题文化氛围为酒店的服务主题提供了基础,两者的结合可使酒店的主题更加凸显,服务是酒店的无形产品,酒店服务的主题化可以使顾客更加了解酒店的主题文化,湘西苗侗民族特色主题酒店的服务人员可以直接从当地人中聘请,当地的苗族、侗族人不仅了解本民族的特色文化,也是纯正的苗侗文化的传播者,聘用当地人作为酒店的服务人员,顾客不仅可以享受到阿哥阿妹的热情服务,也可以从中了解酒店所蕴含的丰富的苗侗文化。当然,服务人员的服务也需要符合现代人的礼仪,因此酒店要对其进行一定的礼仪培训,做到服务原始性与时效性互补,取长补短,使酒店服务主题化,形成酒店的一大竞争优势。

(五)娱乐休闲主题化

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也是热情好客的民族,侗族特别注重村寨之间集体交往――“月也”。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酒店可以将其作为一种大型的联谊活动,让顾客在民俗文化的体验中结交新朋友,苗族的芦笙舞也别有情趣,靓男靓女一起劲歌热舞感受苗族人特有的热情。篝火晚会作为苗侗地区特有的民俗性质的晚会,晚会节目会介绍本民族的发展历史,有助于顾客了解苗侗文化,也是酒店文化在娱乐方面的一大体现。

四、结语

第3篇:传统民族特色文化范文

几千年过去了,少数民族依然保持和传承丰厚的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域色彩文化风尚,或蕴含于生态景观和遗址文物情景,或浸透于生活礼仪行为规范,或承载于生动多样艺术形态。草原驰骋的蒙古民族刚毅强悍,传诵着《江格尔》的英雄史诗,祭拜着神圣的成吉思汗亡灵,拨动着深情委婉的马头琴,吟唱着悠长深邃的“长调”,律动着舒展豪迈的“驯马舞”、“鹰舞”、“祝福舞”。杂居各区域,聚居宁夏平原和山区回民族,夹缝中顽强生存,吃苦耐劳,恪守着伊斯兰教规,尊崇清真寺,聆听《古兰经》教义、教律、教史及宗教风俗故事,遵从传统衣食起居的禁忌与节庆婚俗,构建白、蓝、绿凝聚神韵的建筑艺术,引吭高亢婉转高腔山歌“花儿”。戈壁绿洲上异域文化的交汇养育了维吾尔族的奔放激跃,载歌载舞,维吾尔族血液之中渗透的诗、歌、乐、舞汇集的木卡姆传达着民族宗教礼仪和警示箴言,传诵着乡村俚语、民间故事,代言着民族欢乐忧伤,生命礼赞。

新疆广袤土地上生活栖息的少数民族的灿烂文化,承载着民族生命延续的长歌。跨越时空浸染着民族命印记的山水风光和遗址建筑,传承的民俗风情、文学艺术及传说故事筑起了民族认同的精神家园,也储备了丰厚民族文化资源。当今,挖掘这些封存着民族记忆的文化资源,并以多种途径开发经营,活化民族文化资源的社会价值,创造民族文化资源经济价值。

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各地区发展状态不均衡。虽然,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绚丽多彩,但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经营性开发的产业发展比较落后,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 GDP比重偏低。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引导及文化产业发展形势的驱动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与经营文化资源的旅游业、演艺业、工艺美术业等起步发展,其中民族文化旅游业、民族演艺业、民族工艺美术业及会展业的发展初具规模。

少数民族文化景观资源和民族文化风情资源开发,初步形成地区民族特色旅游产品体系,拓展旅游市场,旅游产业获得长足发展。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是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运作,少数民族地区以其民族生存的地域风光和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开发,推出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脉络,但民族特色旅游服务相关配套程度较低,还没有形成特色旅游产业价值链体系,一些民族风情资源挖掘的旅游产品往往拘泥于形式而缺少民族文化精神与内涵,因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特色发展需要“行、游、购、住、食、娱”六要素组合方面追寻民族文化价值,拓展旅游产业价值链体系可持续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蕴藏的丰厚民族文化资源,以音乐、舞蹈及工艺美术等艺术形态的开发,开启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其中融入民族生态要素,又用现代观念和技术进行了阐释的民族歌舞艺术,以全新的运作模式促动的民族文艺演出业的发展最受关注。云南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和广西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是民族艺术资源开发商业运营的成功典范。该项目由于精良的制作及运营的示范和带动效应入选了文化部命名的全国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此后,大型藏族歌舞乐《藏谜》、维吾尔族歌剧《木卡姆先驱》、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等蕴含区域民族性演出不仅赢得了社会效益,也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众多的蕴含浓郁民族风情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曲艺及影视作品,以节目或项目方式经营,因其优良的民族艺术品质的创新诠释也赢得市场的认可。《云南映象》和《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两类演艺产业发展模式的实践,示范少数民族地区演艺产业发展路径,但实际上,少数民族地区演艺业尚未形成产业发展的大氛围,民族艺术资源挖掘创作的作品从思维形态转换为视觉术作品走向市场历经筹备、创作、运作的过程演艺产业发展的投资主体、创作主体及市场消费主体尚需政策引导规范培育与开发。

少数民族文明发展的地域环境与经济文化水平,塑造的民族习尚以工艺美术思维创作的物质形态,记载民族生活方式,传承民族风尚审美。民族历史嬗变引发的经济与文化技术的变更,而创造了民族时代风格烙印的民族工艺美术的工艺和内容。因此,民族工艺美术创作及工艺美术创作品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内涵,成为民族文化绚丽的瑰宝。当今,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品制作突破民族习俗的传承功用而拓展更宽的商业发展路径。例如,蒙古族的金银器具,主要有银碗、蒙古刀、蒙古银壶、药勺、饮酒器具、头饰银簪、马具、鞍花、火链等,造型淳厚,图案装饰古雅,錾雕工艺精巧细致。藏族的唐卡,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绘制工艺复杂,颜料为天然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褪,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随着少数民族生活的现代化,本民族对民族工艺美术品日用需求相对弱化,而区域旅游业发展带动本民族之外对浓郁民族风格工艺美术品使用、陈设或收藏需求的市场,而且海外需求也比较大。因此,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品生产具有产业化发展的空间。

目前,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品多为家族传承、家庭作坊或私营小企业的传统工艺的小规模加工生产,生产模式精工细作,可能会因产业化追求经济利益的工业流程生产,摧毁民族工艺美的价值品质,丢失了世代传承、创新发展的工艺流。因此,少数民族工艺美术业发展进程中需要保护创意和生产蕴涵的深刻民族文化价值。

第4篇:传统民族特色文化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地域特色

引言:高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现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除了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在大学里,专业教育和校园文化应该双管齐下。而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融入地域和民族特色,可以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加丰富多彩,增加感染力。我国有很多高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这些高校应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大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高校虽说主要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但高校中的人文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却更加重要。校园文化甚至成为高校的一张“名片”,既展现出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又促进了师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具体而言,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各种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以大学校园为活动空间,以学校的精神理念和校园生活方式为核心,以广大师生为主题,以办学理念、校园制度、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主要内容。许多高校因其优秀的校园文化而成为著名高校,历史名校。

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如下:

1、时代性和导向性

高校校园文化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呈现不同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高校校园不是孤立在社会之外,它必须要适应时代主题变化,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弘扬时代旋律。高校校园文化甚至要站立在时代潮头,充当引领时代精神的先头兵,对整个社会文化产生导向作用。

2、创新性和激励性

高校校园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继承和创新的过程,校园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吸收借鉴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还要对传统及当今的文化进行选择和批判,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创新性是高校校园文化最鲜明的特色。高校是年轻人的聚集地,文化创新既符合其特点,又是高校的任务和使命。

二、高校校园文化融入地域特色的方法和措施

我国的高校地域分布广泛,那些地处特色区域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在校园文化中应该加大地域特色文化建设,利用独特的地域优势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例如处在沿海特区的高校应该把“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处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高校应该把当地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1、地域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

地域文化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沃土,在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者不同的性格和习惯,地方高校应该重视地域文化建设。地域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地域文化资源为高校的特色学科建设创造有利条件。资源有很强的地域性,独特的资源是地方高校的财富,地方高校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独特资源开展学科建设,从而使某些专业更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比如沿海可以利用其独特的海洋资源优势开设学科和专业;比如长江三峡可以利用独特的水力发电资源优势指引办学方向和学科建设方向。其二,地域文化精神资源可以为高校人文建设提供丰富的素材。地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资源是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素材,地方高校应深入挖掘和利用地域文化的优秀成分。比如地处鄂西湘西的高校可以利用土家族苗族的优秀民族传承,把“诚实、劳动”融入到校园文化和学生的人生发展中;比如山东曲阜地区可以利用孔子儒学发源地的优势,开展“孔子文化”研究,丰富校园文化。

2、高校校园文化融入地域文化的具体方法措施

地方高校承担着传承和发展地域特色文化的历史重任,高校如何有效开发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发挥其在地方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优势作用,带动地域精神的繁荣,是现今高校文化建设工作中迫切任务。高校融入地域文化应该运用如下一些措施和方法。

2-1、引进“地域文化”理念,营造特色文化环境

精神文化建设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灵魂,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同学校历史渊源、地理位置、地域文化风俗紧密相连。高校在精神文化建设中,要深入研究地域文化,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通过地方历史人物与英雄事迹、历史遗迹和民俗文化等,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人文景观,使师生在学校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了解地域文化的历史和精神,把握其文化精髓,结合学校实际,凝练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校训、校风。

2-2、加强地域文化研究,形成地方大学办学特色

一方面,地方高校应将地域文化研究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发挥地域人才优势,着力研究地域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历史变迁及现实作用,使繁杂的地域文化更加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同时还要使地域文化更加生动,易于被学生接受喜欢,激发学生爱乡情感,形成学生的地域文化气质,从而凸显地方大学特色。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在教学中可将地域文化内容加入校本教材,开设地域文化课程和地域文化讲座,使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能够深入学生内心并产生认同感,进而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推动地方大学的学科建设。

2-3、依托地域文化优势,创新学校文化活动

地方高校拥有的地域文化优势,是其生存发展的良好依托。如何利用好地域文化优势,地方高校应该多下功夫,多想办法。地方高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活动,创建特色高校文化品牌,在大学的竞争激烈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影响力。地方高校还可以通过师生实践调查活动,将地域的田、房、村等风土原貌和历史文化遗迹生动地展现给师生。高校还可开展富有地域特色的社团活动,建立大学生社团实践活动基地,充分利用地域文化,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高校也可以通过和地方文化单位形成共建关系,建立良好的文化互动体系,将高校校园文化和的地域特色文化想结合,使地方文化渗透到高校校园文化之中。总之,通过这些具有创新性的学校文化活动,地方高校必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第5篇:传统民族特色文化范文

>> 北方少数民族习俗和地方行政立法的关系研究一 北方少数民族习俗和地方行政立法的关系研究(四) 北方少数民族习俗和地方行政立法的关系研究(三) 近十年吐蕃和北方少数民族关系相关研究综述 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 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少数民族过年习俗 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变通现状研究 浅谈北魏与北方各少数民族之关系 地方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教学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的敬老习俗等 广西少数民族的食鱼习俗 浅析云南少数民族的祭火习俗 少数民族体育与学校体育关系的研究 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造型和装饰艺术 对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几点认识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研究 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档案立法研究 论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生存发展与自然环境的适应关系 浅析北方少数民族音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杨文娟.少数民族特色饮食在云南民族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昆明大学学报,2008,(4).

[4] 于俊秋.论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的宏观环境营造[J].商业时代,2009,(27).

[5] 丘韬英.湖南少数民族特色工艺品在旅游市场中的需求分析[J].旅游学刊,1994,(1).

[6] 任国铉.加强新闻报道策划 突出少数民族特色[J].新闻传播,2010,(7).

[7] 陈海玉.少数民族特色医药档案资源库建设刍议[J].兰台世界,2011,(21).

第6篇:传统民族特色文化范文

【关键词】大学;美术;地方特色;民族文化

一、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

我国各个地区的民间艺术反映除了不同地区和文化人们的传统文化,,地方传说,民族习俗等多项内容。总结所有的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有绘画,雕塑,特色服饰,传统工艺和建筑等多种内容组成。

因为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风俗习惯和情感认知以及群众气质有所差异,所以在我国各个地区都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品种和风格。比如说有些地区的雕塑,刻画艺术用于灯具和家俱的制造上,有的地方的年画和窗花的地方特色用于装饰用,地方特色文化和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中国传统节日的各项庆祝活动,少数民族的节日,剪纸,民族歌舞等都能够代表一定的地方特色,简单来说,地方特色是形成我国民间艺术的基础,地方特色发展成民间艺术,高校美术教育要结合地方特色内容才能更好的和民间艺术融合,由此实现自我提升。

二、融合地方特色文化对大学美术教育的意义

最近几年我国各个地方的民间文化正在走向衰落,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民间艺术无人传承,另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艺术特色不能满足现代化的审美要求。所以大学将现代化的美术教育和传统的地方文化特色相融合,能够公开并普及民间艺术的家坊和作坊式传承,还可以解决民间艺术的传播继承问题,最关键的是能够将地方特色的艺术文化理念引入到高等学校的教学中来,继承并发扬,实现创新和发展,塑造新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大学的美术教育也会因为更多地方特色文化的加入,有更多的创作灵感,形成独特的艺术特色。

首先,大学美术教育当中引入地方特色文化,能够改善现今民间艺术的生存状况。很多年轻人受外来文化吸引,忽视了本土文化的发展,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通过美术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并运用地方特色文化,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感受优秀的民族文化,提升地方特色文化的地位

其次,社会环境发展要求大学美术教育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的融合。地方特色性文化能够影响一个地区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其精神文化精髓和支撑。现代化信息发展加速,文化特色发展滞后,很多民族文化还没被了解就已经消失。保护并传承地方特色文化,不仅能够保护艺术的多样性还能够传承本土文化,引导学生追求本土文化的渊源,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文化的传承。

再次,融合地方特色艺术文化能够强化学校办学。我国高校的教学培养目的就是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培养面向社会发展的具有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大学教育要走区域化,多样化以及特色化的办学道路。各地方高校因为所处的不同的地理位置,都会接触并感受到很多民族文化特色的影响,应该利用自己教学和传播的教育优势,大量的了解掌握民间的特色艺术形式,承担历史众人,大力发展民族文化特色的美术资源,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融入地方特色文化,进而培养具有民间艺术特色的专业美术团队,这也是现在高校新的教学模式的要求。

三、地方特色文化在大学美术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合理安排民间特色文化课程。民间特色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其艺术价值高并且教育资源丰富,大学美术教育可以和地方特色和自然文化相融合寻求入手点。现在的大学美术教育,学生接触的更多的是西方的知识体系,对本民族内的文化和美术特点了解不够。大学美术教育中中可以将特色的地方文化艺术融合到其中,选择学校所在地区的特色资源,比如土陶,染织,刺绣,剪纸,木刻都可以融入到教育当中,丰富教学资源,实现文化传承,达到教学提升。

其次,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教学。在大学内融入民间特色文化不能只在表面的理论层次上进行,应该深入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要组织学生不断实践,实现发展,完成研究和创新。所以,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地方特色文化艺术形态融合到课堂上。比如说云南的大学可以在课堂上加入云南漆艺的操作教学,将涂、裱、刮、磨、撒、堆、刻等传统技法介绍给学生;福建的学校可以将漳州民间木版年画带到课堂上,通过向学生具体的讲解,使其在掌握地方特色医术形态的同时,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由此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更多的灵感和创新,实现艺术的发展。

再次,要加强实践考察活动。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深入到民间进行考察,了解地域文化,使学生欣赏并学习优秀的地方特色医术。可以通过录像等技术记录民间艺人的操作技术,访问老人对当地特色文化的了解,掌握地方艺术的历史。这样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并接近地方特色文化,还能够提升其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见识,提升学习兴趣。

四、结论

大学的美术教育除了要培养美术人才之外,还肩负着传承民族艺术,发扬民族文化的重任,要在实现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实现教育多方面发展的目的。在大学美术教育中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和民间艺术,不仅能够促进教育发展,弘扬民族特色,还有利于学生个人文化和艺术素质的提升。

美术课程。

参考文献:

[1]威廉·F·派纳.解读课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826.

[2]阿瑟·艾夫兰.西方艺术教育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251.

[3]许宪生,许俊杰.福建漳州民间木版年画潜在市场分析[J].艺术市场,2006:122、120-123.

第7篇:传统民族特色文化范文

一、引言

海南根据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旅游业近年来上升势头明显。然而,海南旅游过于注重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对于民族特色文化方面重视还不够。国内外众多旅游产业的开发,对于海南旅游业的发展影响巨大。因此,就关于如何提升海南旅游在海岛旅游中的竞争力、以及民族文化与海南旅游发展之间的联系来进行探讨。

二、海南旅游资源概况

海南作为国内唯一一个热带海岛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对旅游资源和人文、社会景观的价值、环境氛围以及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得出海南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几大特点:

(一)唯一性。海南省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多样,有诸多国内唯一的旅游产业。在自然旅游资源上拥有最美的海水、沙滩,属于国内唯一的热带海岛省;拥有大量珍惜野生动物,属于诸多动物的自然保护区。如:黑冠长臂猿、海岛型猕猴、金丝燕、海龟、玳瑁、坡鹿等等。海南省还属于国内最大的热带雨林,拥有众多自然植被,如:红树林、青皮林、麒麟菜等等。在人文旅游资源上也很丰富,属于唯一的黎族聚居地。同时是多种天然原料产地:是国内最大的天然橡胶、椰子、胡椒、咖啡、腰果等产地;拥有国内最大的南海观音雕像、猴岛拥有最长的跨海索道。拥有独特的海洋生态系统、冬季漂流、浮潜等诸多海上娱乐项目;当地的黎族文化、椰子文化等也属于国内唯一。

(二)珍稀性。海南自然资源在诸多方面都属于国内极其稀缺的旅游资源。其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5%以上。拥有维管束植物就达到了约4000种,海南独有的就有630多种,占全国维管束植物总数的1/7。在保护动物种类上,其中坡鹿、黑熊、猕猴等等均属于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植物方面:药材类就有约2000种,在整个国内就占据40%,其中最著名的就有槟榔、砂仁、益智。

(三)密集型。根据国家旅游资源分类标准的划分,在海南岛3.4万平方公里内,主类资源8个项目全有;亚类一共分类31个,海南就有30个。基础类型155个分类里,海南拥有135个。达到这样的密集程度在国内仅有。

海南的独特旅游资源完全有利用人文旅游的合理开发,来满足不同旅游客户的需求。

三、海南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

(一)民族文化是海南岛的标志性文化之一。早在两三千年前,黎族就在岛上生活,从此繁衍生息。在黎族生活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特色文化。在海南民族文化的发展上,黎族文化属于最古老的部分。在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上,我们需要将黎族文化进行充分的展示,并结合具体自然景观,来增强游客对民族文化的认识程度。比如“鹿回头”景观,就属于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的完美结合。它既是独特的自然景观,又是黎族文化的符号,拥有关于黎族美丽而神奇的传说故事。这具备民族文化旅游的特点。其次在海南北部地区,拥有独特的临高文化,西部的“村人”文化。这些都来自于与越人以及俚人的文化传承。可以看出,海南拥有着古老的民族文化,这些都是海南历史发展的基础,从而成为海南标志性文化之一。

(二)海南民族文化与文化旅游开发的关系

在近代,由于大量汉族移民的影响,汉文化对海南本土文化造成了很大影响。特别在改革开放前期,社会变革对海南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至今,原始的黎族文化传承以及歌舞等等特色已经很难再现。文化旅游的特色就是以旅游当地的民族文化为主,并且加以推广以及成为旅游的特色产品。所以,加强文化旅游的开发力度,对于海南当地民族文化具有更为显著的保护作用。能有效避免现代文明的冲击,保留海南当地民族的文化特色。

(三)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

民族文化资源相对于海南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已经成型的自然资源旅游状况相比,还差的很远。就海南目前自然资料旅游上,发展已经饱和,需要创新、需要全面发展,那么加大对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就成为了可能。想要保证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拥有丰富的内涵,民族文化是发展的关键。也适合海南当前的实际情况。首先,应建立一批民族文化保护的区域,比如黎族文化保护中心乡镇。来进一步展示其民族文化特色,使文化旅游进一步完善,形成常态。以此提升整体旅游效益。其次,根据海南旅游的具体状况,以及民族文化发展的现实效果,进行合理布局,促进文化旅游特色的发展。针对民族特色建筑来讲,当前社会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于传统的民族特色居民建筑,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所以需要整体的合理布局,在促进旅游发展的同时,起到保护民族特色建筑的目的。具体可以根据民族建筑的特点,结合现代建筑,打造特色的民族风情城镇或者酒店。也可以更具情况建设村中村,在保留原有村落的同时,把现代化的住宅建筑在其旁边,或者将其包围。如此可以促进当地居民对前人生活方式的怀念,有效保护特色建筑的文化特色,又能促进当地旅游发展。最后,加强民族特色餐饮文化的推广,利用海南本土物产丰富的特点,开发具有竞争力的餐饮文化品牌,保留当地特色小吃、建设以黎族等各传统民族餐饮为主的餐厅,加以宣传,起到保护、弘扬传统美食的目的。经过这些方面的发展来提升居民经济收入,改善其生活水平,并达到促进民族文化传承,海南民族文化旅游有效开发的目的。

四、结语

第8篇:传统民族特色文化范文

关键词:武术运动;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1武术运动与传统文化

中华武术文化源远流长,早起自于原始社会的“舞”,在此基础之上经过逐渐发展和演变,从先秦时期的文化百家争鸣一直到宋明时期的理学理论,以及近代同西方强势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和融合的中国民族特色文化生态系统。

1.1儒家思想对武术运动的影响

中国武术文化十分重视武德,武德的形成是依据传统儒家经典理论和古代社会道德标准共同演绎的结果,素有“习武先习德”等经典武术语录,就是要求习武者先具备武术道德的修养,方才能去练习武术。在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的各个历史时期,武术的各个流派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武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是对习武者的行为约束。武德深刻影响和约束着习武者行为规范,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等都指出了习武者武力使用的方式,是千百年间传承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认可的一种崇尚道德之尚的理念,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发展到今天同样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尊师重道、见义勇为表现出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的优秀文化。

1.2古代哲学思想和经典阴阳学说对武术运动的影响

武术理论受到了多方面传统哲学文化的影响,其中最为深刻是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和阴阳经典理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武术理论中将习武者的外在运动形式和内在修为统一为一个整体,习武者不但要外练筋骨皮,还要运气通脉增加内功修为,往往各门各派把内功的修为看得更加重要,外练一定要有内练作为基础,否则外强中干,身体很快就被掏空。如传统太极拳功法的练习要求,“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就是要求太极拳习练者,身未动,意识先到,是指意识在先,意到之后先内运气,气再到,气到之后身体动作而后发,即习练太极拳功法时要先用意,再行气,而后身体动的功法理念。如果只练太极拳动作而不行气,则没有太极拳的神,没有太极拳的韵味,更没有形成太极拳的内在功力。太极拳是典型的内家拳法,如果不行气则不成拳。受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的影响,习武者在习练功法时注重时辰、季节的选择,每个时辰都对应各自的经络运行,针对经络运行练习相应的功法练习选择相应的时辰。[1]古代经典阴阳学说论述了拳术练习过程当中动作的阴阳相互转换,极大地丰富了武术拳理。如身体重心的虚实相互转换、动静相互结合、双掌前后正反相互转变等这些都是阴阳学说在拳术当中的具体体现,因此要想练好武术就必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1.3古典审美对武术运动的影响

武术套路的动作演练受到了古典审美意识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形神兼备的运动风格形式特点,在武术套路中武术的技击性潜移默化的蕴含美学艺术,套路动作的攻防动作体现出美学特征,古典审美意识深刻影响着武术套路动作的身法、腿法、手法的动作规范,同时还要体现出武术的精、气、神,注重快慢节奏的体现和艺术风格的表现,从而体现出传统武术套路动作形神兼备的独特运动风格特征。

2武术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本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世界范围内的每一个国家、地区都有着不同形式和内容各异的文化形态,泛指的是规范本民族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在不断传承积累和发展更新中形成的特色文化形态。[2]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是民族特色文化的结晶,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性,能够体现出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之所在。武术同中国文化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相互关系,武术的本身就能够代表中国文化,习练传统武术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2.1武术运动彰显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繁衍生息当中不断积累的集体观念,是本民族精神和意志的集中体现。[3]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武术运动能代表华夏民族精神面貌,同时武术运动对塑造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武术运动在华夏大地源远流长了几千年之久,深深扎入华夏文明当中,不断吸收着中国优秀文化的滋养,体现着华夏民族精神的精髓。武术运动能够充分体现一种团结协作、奋发图强、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因此,武术运动不仅仅是具有健身保健击技作用的一种运动项目,更能够赋予广大人民群众宝贵的精神财富。

2.2武术运动彰显爱国主义

自古乱世出英雄,在民族危亡之际,都会涌现出无数的英雄豪杰武林高手,他们以民族和广大民众的利益为根本,除恶扬善,用自己的血汗保卫人民群众和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贡献一份力量。武术运动能够激发习武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武术的尚武精神体现习武者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这正是实现“强国梦”、“中国梦”所需要的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高东清.新世纪中国传统武术发展方向的探讨[J].武术科学,2004,(4).

[2]张胜利,刘树军.中国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探索[J].体育学刊,2005,(1).

第9篇:传统民族特色文化范文

摘 要:延边州泡菜产业是最具有朝鲜族特色饮食的代表之一,随着延边地区的发展,朝鲜族特色泡菜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并接受,本文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对延边州朝鲜族泡菜产业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钻石模型;朝鲜族泡菜产业;竞争优势

一、朝鲜族泡菜产业发展现状

朝鲜族泡菜是中国五大泡菜菜系之一,属于酱腌菜行业中的一个分支产业,包含朝鲜族辣白菜、苏子叶、萝卜块等产品,泡菜是朝r族几乎每餐必备的的佐餐食品,2006年美国《健康》杂志将大豆及其制品、酸奶、小扁豆、橄榄油和泡菜并列为世界五大健康食品。朝鲜族泡菜的主要产地在延边州,由于其口感好、营养价值高,被远销到很多其他地区,在进出口贸易中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2015年,我国酱腌菜行业的总产值达900亿元,朝鲜族泡菜类产值约5亿元,只占全国酱腌菜市场份额的0.5%,这组数据可以说明朝鲜族泡菜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二、基于“钻石模型”的延边州泡菜产业竞争力分析

1.生产要素分析

(1)自然资源条件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属于中温带湿润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少雨、冬季寒冷期长,平均降水量一般为400毫米-650毫米,延边地处长白山区,土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是大白菜等蔬菜和农产品的优质种植基地,为泡菜的生产提供了独特的优势。

(2)地理位置

延边地区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中俄朝三国的交界面,临日本海,是东三省和海内外沟通的重要窗口,也是东北亚区域集合中心,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延边州发展朝鲜族特色泡菜产业的优势,有利于泡菜产业“走出去”,吸收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

(3)特色文化资源优势

延边地区的饮食受朝鲜族饮食文化的影响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泡菜是是朝鲜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发酵食品,并因此而闻名于其他地区。它不仅是朝鲜族食俗的代表,也是朝鲜族文化的一种象征,将泡菜产业发扬出去也是对朝鲜族传统饮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4)技术条件

传统的朝鲜族泡菜生产方式为手工作坊式,经过改良后,一些企业运用现代化生产线,引进了真空包装机、辅料搅拌机等机器,采用传统腌制与在人工制冷的密闭环境发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生产,这样能够节省劳动力资源、保证加工过程无污染、使产品有统一的质量和口味。

2.需求状况

(1)国内需求状况

随着朝鲜族泡菜在全国范围内知名度的提高,泡菜的市场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但目前为止,销量集中的地区主要还是在东三省,其一是作为餐饮店或当地居民自己家食用的配菜,其二来延边州的游客会把它作为地区特产而发生购买行为。

(2)国外需求状况

朝鲜族泡菜主要销往韩国、日本,在韩国和日本,由于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泡菜的产量下降,这导致对我国泡菜的需求量增大。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对朝鲜族泡菜的卫生标准远远高于韩国政府的本国标准,造成去年韩国对中国的泡菜出口量几乎为“0”。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韩国每年从中国进口的泡菜总量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由此可见,我国朝鲜族泡菜的国外需求仍有发展空间。

3.相关及支持产业

与泡菜产业相关的产业是很广泛的,包括农业、卫生、保鲜、包装、科研、旅游等,餐饮业、旅游业同为延边地区的支柱产业,而延边州本就是具有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地区,如果能将少数民族文化、餐饮、旅游结合到一起,必然能够形成独特的资源优势,促进多产业共同发展。

4.企业战略

以在全国居于首位的生产朝鲜族泡菜的金刚山有限公司为例,采取开直营店、加盟店、进驻大型商场内部的方式逐步开发市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积极研发新产品,建立了产品研发中心,并且新增了电商业务,将线上线下资源进行整合。

5.政府行为

其一,延边州是少数民族地区,国家和省一直给予优惠政策,包括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等政策,政府政策的扶持有利于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民俗食品;其二,延边州组建了延边辣白菜行业协会,建立了延边辣白菜标准化种植示范区,编制了《延边辣白菜产业发展规划》,来扶持产业发展。

6.机会

一方面,随着长珲铁路的开通,区域交通运输结构变得更加完善,从产品自身的角度看,便捷的交通网络,不仅能够保持原材料的新鲜度,还能够减少产品的采购成本和运输成本;从消费者的角度看,长珲铁路的开通使来延边州的游客越来越多,大大增加了泡菜产业对外宣传的机会。另一方面,延边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为朝鲜族泡菜产业带来了机遇,像金刚山食品公司已经开通泡菜的线上销售模式。

三、对提升延边州朝鲜族泡菜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1.加大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

第一可以建立延边朝鲜族特色食品行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原材料种植基地建设、支持相关产业技术研发,当前大多数生产泡菜的企业规模小且分散,仍采用自然发酵的方式,用传统的陶制泡菜坛进行生产,由于机械化程度低,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卫生不达标;二是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对朝鲜族泡菜的专利权进行保护;三是简化政府审批流程,加强市场监管制度。

2.赋予民俗食品文化元素

作为朝鲜族最具代表性之一的特色食品,把泡菜产业和朝鲜族特色文化结合起来更容易建立独特的竞争优势,一方面可以举办“泡菜文化节”或泡菜产品推介会,将其引入到长白山的旅游线路当中,这样更容易将产品渗透到消费者群体,增加知名度和消费者购买行为,这样消费者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了更加解当地文化;另一方面可以让消费者亲自参与到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亲自品尝自己制作的泡菜,这将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3.构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由于泡菜的生产工艺水平较低,在原料采购阶段可能存在农药化学品残留和重金属超标的问题,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由于受到杂菌污染会导致蔬菜腐烂变质,加上有关执法部门对泡菜加工企业的监管力度差,使得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可以通过实行产品追溯制度,种植基地、产品加工不定期抽检等方式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4.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目前看来,延边地区朝鲜族特色食品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虽然像金刚山公司已经在全国的很多地区开设了专卖店或是进入到超市专柜内,仍无法解决标准化问题,这就导致会有很多效仿者企图分割市场,而效仿者做出的“假冒泡菜”由于味道不正宗,会影响真正的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所以像泡菜这类民族特色食品产业,要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才能使它更具有竞争力,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宋克彬.延边地区特色民俗食品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以延边地区泡菜产业为例[J].企业技术开发,2010,29(21):108-109.

[2]刘德富,金华.论延边州民族特色食品产业发展中的知识产权保护[J].延边党校学报,2009(3):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