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内科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实践教学中医本科生随堂见习、见习、实习基地几乎均为中医院,尽管现在的中医院也近乎成了中西医医院,但病种、诊治条件仍不能满足西医《内科学》实践教学所需。
1.2学生学习情况学生要学习中、西医两套课程,几乎每天全天上课,晚上还有选修课,学校其他组织团体活动也不少,一半以上学生还准备考研,所以,学习偏废,所学内容也得不到巩固。
1.3学习效果现代医学已和国际接轨,要求更科学、先进、规范,发病机理的研究更为复杂,新的检测手段、新的药物日新月异。在讲授《内科学》时,尽管教师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化繁为简的方法突出重点去讨论,但因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仍感有唯度一些现代检查手段没讲过,许多药物也没学过,课时又少,内容多,头重脚轻必定垮塌。
1.4评价学生标准多数院校和用人单位评价学生标准是中、西医并重。有的用人单位对中医本科生西医水平的评价是“病历写不好,常见病看不了”。总之,五年的学习时间有限,对一门《内科学》来说显得课时少,但十几门西医课的总课时和中医课程总课时相比也不少,可见相当课时用在西医上,而且讲中医的老师也占了不少时间讲西医,本末倒置,影响了中医的学习,最终,中医学得马马虎虎,西医学的糊里糊涂。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找出了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问题,即:①混淆中医专业和中西医专业的培养目标;②完成现有大纲的课时较少;③相当的学生学习偏废;④实习基地不符合《内科学》课程要求;⑤对西医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过高。
2思考与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对症下药:
2.1区分中医、中西医本科生培养目标中医是我们国家最值得弘扬的文化和医学技术,中医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无疑是运用中医理论对中医常见病症及疑难病进行辨证论治的中医师。目前中医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是要求中医学精,西医学会实际上是中西医专业的培养目标。中医院校的办学必须坚持姓“中”的原则。坚持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施教,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和基本实践技能培养。
2.2修改教学大纲,调整学习内容到底中医专业需不需要学习西医知识?肯定需要,关键是要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达到一个什么效果。用原来的大纲就需要增加《内科学》课时,行不通,这就需要我们修改教学大纲,调整学习内容。如何修改,如何调整呢?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中医专业学习西医《内科学》的目的主要是对急、重、危、恶性病等致命性疾病有所了解,不至于耽误病人。此外,了解一些西医知识也能帮助中医对某些病正确辨证施治,提高临床疗效。所以,对于西医《内科学》课程来说,学习内容总体上也就是这些急、重、危、恶性病等致命性病症了。这些病症的诊治都是复杂的,学到什么深度呢?①了解目前已明确的发病机制;②重点学习临床表现;③简介需做的相关检查;④与这些病症适应的一些基础知识。通过相关西医知识的学习,应能辨别所患疾病的严重程度,辨别是否中医的诊治优势。较客观地说,这些急、重、危、恶性病症还是以西医治疗为主,并且需要更专业的医师,中医本科生只掌握一些原则即可。西医专业学习中医也只是一般了解。因此,在校期间,中医专业学生应把宝贵时间用在中医的学习上,为今后继承和研究中医打好坚实的基础。西医的其他知识可通过今后继续教育学习。
2.3改变随堂见习的内容与模式我们可以用西医院病人的真实病历及专家会诊的影像资料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分析—讨论—自学—再指导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弥补医院病种少的不足,同时也让学生熟悉了解医院诊治常规,为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2.4更换实习基地,满足教学需要西医课的实习基地要选择病源充足、病种齐全、诊疗水平较高的西医院。
2.5合理规定评价标准制定符合中医本科生培养目标的质量评价标准。
2.6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巩固学生专业思想,端正考研态度也是必要的。当然,这种大刀阔斧的改革是有很大争议的,需要统一认识,也是件不容易的事,牵动的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是牵动了所有中、西医课程,这需要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多个团队的协调和合作。
1 明确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要想正确、有效地进行中医专业西医内科学教学工作,就必须对教学目的有深刻的认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中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医专业人才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而且对西医的思维模式和诊治手段也要有深入的了解。高等中医药院校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从事临床工作,适应当前医疗服务特点,学习与掌握西医内科学等各西医临床专业课,尤为重要。因此,中医专业学生绝不能忽视对西医的认识和了解。对中医专业进行西医内科学教学的目的是使拥有扎实中医专业知识基础的中医专业学生对西医内科学也有深刻的理解。内科学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是学习临床医学的关键,学生务必扎实地掌握内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能在毕业时承担适当的临床职责,而课堂教学则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高等中医院校始终重视西医临床专业课的设置与教学,其中西医内科学为最重要的临床专业课之一,其课程教学时数在众多高等中医药院校,近年来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同时多数中医院校已将其作为毕业理论考试与技能考核的内容与重点。明确了目的,就应该适当加大西医内科学教学力度,增加西医内科学课时比重,更为重要的是要使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管理部门和领导认识到中医专业西医内科学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高等中医院校西医内科学教学的特点
2.1 前期西医基础课课时较少,为临床教学增加一定的难度
相对于西医院校,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主干西医基础课课时较少。前期西医基础课课时较少,部分学生西医基础知识较薄弱,应掌握的相关知识在临床课的教学中显示出不足,为临床课的教学增加一定的难度。
2.2 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有模式化倾向
西医基础课程开设的同时,开设中医基础课程,由于中医基础课程多数需要学生熟记,以达到熟能生巧,使学生养成按条例记忆的学习习惯,而西医基础课程的学习,很多内容不需强行记忆,应用思维与推理的学习方法,掌握的知识才能灵活运用。教学中发现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存在不能灵活应用的特点。
2.3 西医内科学课时相对较少
尽管西医内科学的教学课时在很多院校有所增加,但相对于教学要求与教学目的,仍显紧张。众多院校西医内科学均在一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课时多为90~126学时,使很多疾病的讲授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充分进行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穿插疾病诊治的进展内容。
2.4 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未接触临床,不了解临床的情况下,对西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学生抱着应付考试过关的心理学习。因为中医与西医的学科特点明显不同,如果没有任课教师的引导,对为什么要开设西医课程,很多学生存在疑惑。
3 教师的素质及行为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是对内科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内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只有临床经验的教师才能充分理解理论的深度与广度,把握重点及难点,这是分析教材的基本要求。把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传授于学生则是课堂教学的目的,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又起到了主导作用,只有具备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使这一传授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具有实践性,也才能使学生容易接受和建立起理论概念。由于相关基础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的迅猛发展以及医学模式的改变,使得内科学理论不断丰富,如果教师的理论基础不扎实,则很难适应内科学的发展,更谈不上站在教材的理论高度之上得心应手地传授知识。与西医专业学生相比,中医专业学生西医基础相对薄弱。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基础较差的中医专业学生获得较好的西医内科学学习效果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要避免以下 3 种情况发生:①有些教师认为中医专业学生学习西医内科学以后用不上,了解一下就行了,于是对授课内容大删大减,敷衍了事,使知识缺乏必要的连贯性,学生听起来似是而非,难以理解,从而丧失了学习西医内科学的兴趣。②有的教师过分低估了学生的基础水平,害怕学生听不懂,所以讲课总是点到为止,对知识点既不深究也不展开,更不介绍学科的新技术和新进展,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够深入,知识面也过于局限。③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重视西医内科学教学,但是他们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样使教学效果事与愿违。
4 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
内科学是一门涉及面较广的临床学科,传统的教学手段已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随着理论教学改革的深入,多媒体教学给内科教学工作注入了生机,但是,单一的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完全满足完整的教学需求。多媒体教学可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便于理解、记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从学生和教师的反馈信息可以发现,它同时存在着许多不足。一是教学速度快,学生难于记笔记,也难于跟上授课节奏;二是多媒体教学过分强调直观,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三是教学按部就班,忽视即兴发挥,教学互动性差,抑制了教师的一些突发灵感和创造;四是喧宾夺主,课堂实效性差。传统教学虽然不及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但其最大的优点是教师能根据学生课堂听课的信息反馈,及时判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另外教师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他们能跟上授课节奏,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师除可用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外,还可用板书及肢体语言增加互动性,可即兴发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等。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也正是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而多媒体教学的弊端,又可以用传统教学的长处来弥补。
5 多元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医药 英语着作
几千年来,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之一,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直到今天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视,对国际医药学产生越来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意到中医药的疗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任中医药。这为中医药的发展、增强其国际文化地位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从2001 年以来,在积极推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进行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全国很多中医药院校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迎接现今时代所赋予的挑战,中医药专业的双语教学无疑势在必行。[1]但有研究显示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其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关着作的缺乏不容忽视。[2]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国内相关着作发展情况,从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纵观近20 年国内中医药英语翻译着作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中医药相关英文着作
1.丛书系列
1990 年张恩勤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其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上、下册)、《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各科》(上、下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国药膳》、《中国气功》、《中国名贵药材》、《中国名优中成药》,该套丛书在国内尚属首部。之后1991~1994 年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了一套《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其中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单验方》、《常用中成药》、《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医学气功》、《自我保健》、《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直肠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急症学》、《护理》、《临床会话》等。2002 年左言富任总主编、朱忠宝等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该套从书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等14 个分册。2001~2006 年间刘公望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图书《针灸基础学》、《针灸临床学》、《方剂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发挥》等,同时刘公望于1994 年和2007 年主编了《针灸学基础篇》和《中医临床基础速览(伤寒、金匮、温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教 材
1998~2000 年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编译了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教材,并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等系列丛书。在2007 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汉英双语教材编审会指导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汉英双语教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医学基础知识导读》。
3.单个着作
(1)英文
1)中医基础理论
2003 年刘干中、徐秋萍、王台主编《中药基础知识》(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1998 年徐象才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诸病中医中药外治大全》。2007 年李经纬主编的《中国传统健身养生图说》(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 年谢竹藩编着了《英文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针灸推拿
1981 年Chen Chiu Hseuh 编着《Acupuncture: A ComprehensiveText》。1999 年程莘农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中国针灸学》。2002 年金义成、彭坚所着《中国推拿学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 年李鼎原着,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编译《针灸学释难》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
(2)汉英或英汉
1)中医基础理论
1990 年陈慰中着,俞昌正译《西方的中医五行学说(英汉对照)》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07 年马伟光、和丽生主编《英汉双解简明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3)中药学
2006 年苏子仁、赖小平主编《汉英·英汉中草药化学成分词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4)针灸推拿
4.工具书
二、讨 论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医药英文着作中,丛书系列大致可分为四套,主要为汉英或者英汉双解形式编写。教材主要有两部,基本包括中医药主要科目知识,一部全英文,一部汉英双解。而个人着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较少;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三部,针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汉英或者英汉形式出版;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各科及词汇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针灸推拿学的着作编写,共有二十八部,中药学仅一部。工具书包括有十六部,均为汉英形式。
1.目前国内中医药英文着作以及普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教材:专门针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的中医药专业英文双语教材还呈现一个短缺状况,尚需进一步编辑完善。
(2)专业英语人才培养:还缺乏一支数量充足,既掌握中医药专业技术,又精通中医专业英语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队伍在医疗实践中大力宣传中医药,使中医药难以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在国外医疗体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际认同。
(3)全英文着作:中医药英文着作目前主要还是针对国内相关从事中医药人士的学习,因此编写形式以汉英或英汉双解为主要形式。而以全英文形式编写的着作相对较少;中医药知识全面传播还尚存缺限。
(4)中药学以及其他中医药经典医籍:由于国际社会对于针灸推拿已经比较认同,但对中药学和一些中医经典医籍,如《金匮要略》等的英文着作编写较少,相对限制了有关理论的交流和传播。
2.解决之道
[关键词] 中医内科学;临床人才
[中图分类号] R197.1;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8-148-03
中医内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实践中,中医内科学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阐述了内科病症的病因病机以及各病辨证论治的规律,并且以中医药为主要治疗手段[1-2]。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中医特色的优势学科。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以从事中医内科临床为主,中医内科是各级中医院病区最大、专业分化最细、诊治患者最多的学科。所以探索中医内科培养临床实用人才的途径与实践,对培养合格的中医内科临床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医事业的发展亦有重大意义。然而,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很高的积极性,加之没有牢固的中医临床基础知识,没有灵活的临床思维,这些在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过程中显示出了教学过程中的弊端,中医内科学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3]。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我们有必要对以往的教学手段以及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作为一种工具而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科学的教学方
法可以对学生的记忆力、判断力以及观察力等进行充分的诱导和启发。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实践,不断尝试,找寻高效可行的学习方法,培养具有开拓思维、革新精神的现代化人才。
1 临床人才的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医院校所毕业的学生存在着动手能力差,缺乏辨证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着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高分低能”的现象,严重影响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中医内科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的灌输教学方法[4],形式单一。一根粉笔、一本教材这样简单的教学方法仅仅通过一块黑板向学生面对面的传授知识,课堂学习没有新意,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在课堂上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以应付考试为学习目的,理论知识不扎实,临床思维能力较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从而使学生对中医内科的学习缺乏信心,影响了学习成绩,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1.2 教学过程临床实践安排不足
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也是中医内科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教学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提高临床技能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由于课间的见习时间较少,部分学生缺乏与患者沟通的心理准备,与患者交往中自信心不足、紧张等,在医患沟通技巧上缺乏应对策略,常被患者不信任,不理解。
2 对策
通过分析中医内科临床实用人才培养现状[5],我们认识到应该从两方面着手。(1)改变《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方法;(2)改变后期临床实习模式,即中医内科以培养临床实用人才为目的,以课堂教学和后期临床教学两方面为研究内容,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落后、学生缺乏临床实践,临床实践过程缺少严格的考评,实习效果差等现象,最终提高中医内科临床人才培养的效果。具体措施着重于以下几点。
2.1 改变授课模式,优化教学方法
中医内科学是基础课与临床课之间的桥梁课程,是临床各科的基础课,中医内科学传统的“铅笔—黑板—教材”的授课方式[6],难以让学生对课程学习产生兴趣和自我学习的意识,我们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等,借助声音、视频、文章等多媒体技术和分组讨论等学习模式,使课堂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生动,课堂积极发言,课后认真查阅资料,提出解决方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又在互动学习中分享了大家的学习信息和研究结果,并有了新的灵感和提高,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改变课程教学一言堂、以主导代替主体的做法,努力激发他们探求奥秘的好奇心以及追求真理的热情,引导他们理性和自主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体现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1.1 着重中医优势病种,以图表代替通篇文字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其自身的优势。对于某些疾病,现代医药治疗有确切显著的疗效,而中医药在此过程中起到减轻病患痛苦,提高生存质量的作用;对于一些现代医药没有太多办法的一些疾病,中医药运用整体观念调理治疗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对于中医优势病种例如心悸、黄疸、不寐等课程要重点讲授,辨证分型要透彻,联系实际要紧密,为日后临床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在教授的过程中要避免通篇文字,文字太多易使学生思维紊乱,缺乏学习兴趣。可以采用图表方式列出知识大纲[7],以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2.1.2 穿插经典,总结规律 中医内科学以整体观念为根本,辨证论治为重点,理、法、方、药自成一体。中医内科学教学受传统观念思维模式影响较重,对其指导作用较强。《内经》、《伤寒》、《温病》以及金元四大家等的经典理论对于中医内科学都有很重要的影响以及指导作用[8]。使我们对于经典理论能够有更透彻的认识,辩证用药更加准确,提高临床辨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经典,讲诉典故,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在经典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总结相关规律,把冗余难记的中医内科理论条理化,简明化,便于记忆和理解,使学生可以灵活地运用于临床时间内,不至于出现遇到患者无从下手的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将相似以及相近的知识相互联系,以增加联想记忆的效果,并且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1.3 互动学习,调动兴趣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接触患者以及临床实践较少,所以在中医内科学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没有方向,找不准重点,不知该如何学习,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提问的方式等互动式学习法,吸引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动力,引起重视[9]。例如,课前问题:通过课前几分钟以提问的形式对上次教授的课程进行简单的回顾,是学生对学习的重点内容更加熟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课后问题:在每次教授课程完毕以后,留流出几分钟时间,学生可以就讲课内容提出问题,不仅增强学生自我思考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兴趣,也使教师在此过程中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以便在今后的教学当中对于这些问题重点讲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互动提问方式,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同时,在师生互动中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全神贯注地学习,提高学习的动力。
2.2 拓展教学内容,重视实践教学
医案反映了临床医生的临床思维,真实地反映了临床诊治疾病的过程,不可多得,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名家临床医案讲解等内容,认真剖析名家在辩证辨病的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树立学习的典范。同时进行分组案例讨论,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误诊案例、鉴别分析等内容的讲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辨证思维的能力,运用PBL教学法[10],使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逐步排除干扰因素,学会诊断和鉴别临床常见疾病。培养学生辩证辨病、提取信息以及表达能力,以便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提高学习的效率。
理论学习结束后,通过加强课间见习、课后学习的实践教学改革,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和各亚临床专业科室的带教老师管理机制,借助专题讲座和科内小讲课、教学查房等形式,充分利用临床这一大课堂,使学生的课堂知识得以巩固和深化,临床思维能力在实践熏陶中大大提高。总之,在以临床医案为主线的教学过程中,从临床常见病症切入教学,紧密联系临床医疗实践,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临床案例,将学生的思维向临床实践引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临床基本功的锻炼。
2.2.1 加强临床见习 《中医内科学》讲授期间,留出10%课时作为临床见习时间;对感冒、中风、眩晕等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就诊基本流程、中医望闻问切的要点、辨证施治、方药运用过程等各方面内容综合见习,并从临床技能、理论知识等方面严格考核学生的见习情况。在认真学习了中医内科学各病种的基本知识以后,带着问题进行临床实践,见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对临床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而且锻炼了临床能力,为日后的学了方向。该教学方法不仅弥补了目前传统教学的不足,也在很大程度上辅助了实践教学过程。临床见习中主要由带教教师示教为主,每次上课之前先由带教老师将课程的目的和内容向学生讲明,并按要求向学生示教[12]:(1)采集病史书写病历:指导学生重在抓主症,耐心了解疾病过程,对复杂的病史进行系统分类。(2)操作训练:指导训练中医望、闻、问、切以及西医视、触、叩、听的技巧,锻炼动手能力。(3)辨证分析:辨证分析要证据充分,简明有理,着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4)立法处方:要以法统方,据症立法,选方用药要有法度,锻炼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短暂的见习,对临床医疗模式进行反复训练,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临症分析能力,使课堂内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强化。
2.2.2 仿真实训教学 中医内科实训教学在学生由中医内科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之间起到知识桥梁的作用[13]。在学校实训中心的临床模拟设备及条件的基础上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医院医疗环境,内科教研室教师带领学生以实训教材和实训教学大纲为蓝本,对临床最常用、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训练,使学生对中医内科临床建立起形象直观的认识,又锻炼了临床动手能力,为进入临床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时间安排在临床实习前,共计24学时。
2.2.3 严格实习教学 临床实习阶段学生以分组转科的形式直接接触患者,进一步印证前两个阶段所学知识,我们通过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和各亚临床专业科室的带教老师双重管理机制、加强临床带教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实习岗前培训、完善实习工作管理和考核制度,为实习教学提高坚实的基础保障。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是临床实习教学的重中之重,主要内容包括病史采集技巧培训、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和临床技能训练等。要求实习医师参与临床各项诊疗活动,掌握体格检查方法及常见疾病的诊疗常规等,要求做好跟诊、试诊、独立诊疗三步骤[14];掌握望、闻、问、切等中医诊病基本技巧;掌握常规医疗文件的书写。通过病例讨论、教学查房、专题小讲座、临床技能培训、名医随诊、值班等方式全面加强实习医生临床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的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中医临床实用性人才。
2.2.4 密切联系先进技术 长期以来中医药都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从宏观的角度看待人体的,无法从微观领域观察疾病[15]。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机遇,使其可以从微观角度观察疾病及其特点。例如中药复方单体的机制研究已经深入到基因,蛋白质等分子水平,使我们在阐释中医药的作用原理时有理有据。
在中医内科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掌握疾病的概念,疾病特征,诊断的依据以及辨证论治上,并且要深入探讨其发病原因以及病理机制等。教学过程中[16],为了更好地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教学模式上,我们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辅助多媒体教学,并穿插病案教学、图标教学、互动教学以及临床见习等方式,以学生教学的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中医院校的毕业生70%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且有70%是在地、市、县三级医院,这些地方的患者更相信中医,愿意接受中医药治疗。因此提高中医内科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将能更好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中医临床实用性人才,为广大患者解决疾病,服务人民大众。
[参考文献]
[1] 郝瑞春.《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探讨[J].中医药导报,2011,17(1):110-112.
[2] 刘涛,徐秋玲.《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1):75.
[3] 常学辉.《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调查问卷及教学实践总结[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10):915-916.
[4] 李朝喧,陈筱云,齐峰,等.《中医内科学》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探讨[J].光明中医,2013,28(5):1060-1061.
[5] 田爱荣.PBL教学方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2012,10(11):1055.
[6] 韩善夯,朱蓓蓓.加强实习生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临床教学与管理,2008(4):25-26.
[7] 李树强,陈志雄,何启扬.提高青年教师《中医内科学》教学水平方法探讨[J].光明中医,2013,28(5):1076-1077.
[8] 考希良.学习《中医内科学》重要的“三个环节”[J].世界中医药,2012,7(6):540-541.
[9] 周新强.用系统方法探索《中医内科学》的实验教学方法[J].中医临床研究,2012,4(9):106-107.
[10] 衡先培.中医内科教学之我见[J].中医教育,2004,1(1):46-48.
[11] 李丽玲.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初探[J].中医教育,2005,24(5):83-84.
[12] 彭波,曹云祥.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的探索及成效[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2):158-159.
[13] 张浩清.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6,5(1):72-73.
[14] 曹勇,敖杰男.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2):47-48.
[15] 洪永敦,朱会英.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2):343-344.
一、目前中医院校学生西医诊断思[文秘站:]维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⒈由于中西医诊断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医院校学生学习西医内科时多存在“入门难”的问题。
由于在开设西医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若干中医课程,建立了比较系统的中医诊断思维模式,在学习西医课程时不可避免地会沿用用中医的思维模式,但中西医的诊断思维模式是有差异的,中医侧重证候分析,注重舌脉等大体表象,诊断多是证候诊断,如“咳嗽”、“喘证”,讲究辨证论治;而西医侧重疾病分析,注重微观指标,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等,在“症”的基础上得出“病”的诊断,如“肺炎”“心力衰竭”,讲究因病论治。可见套用中医的诊断思维模式来学习西医必定会导致头绪混乱、难以入门的情况。事实上也是如此,中医院校内初学西医内科学的学生往往把症状描述的非常全面,但是他们往往不能从描述中看到是哪种“病”,缺乏相应的逻辑归纳能力。
⒉中医院校西医课时有限,内容学习多不够深入、全面。
中医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五年期间,要学习中医和西医两大理论体系,课程设置几乎是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各半,中医院校的西医内科课程较西医院校明显压缩,比如西医院校系统讲授西医内科学需要两个学期约550学时[3],而中医院校仅仅安排100学时左右。同样因为学时限制,中医院校的临床见习不可能和西医院校一样细化、全面,比如西医的见习是按病见习,中医只能按系统见习。西医基础课程如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亦是如此。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诊断思维能力的培养。
3.学生对西医课程不够重视,学习西医内科的主动性不强
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校学生已经认识到学习西医内科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中医学生在和西医在同样的学制情况下既要学好中医,又要学习西医课程,相对任务紧、课业重,一些学生就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只好选择求“中”摒“西”,把大部分精力用于中医学习,而在西医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及精力很少。
4. 临床资源限制
中医院校在实践教育条件方面和同级西医院校相比普遍薄弱,病源相对较少,加上近年的扩大招生,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见习、实习机会少,其临床思维能力自然也不容易提高。
中西医思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临床资源改善非一时之举,中医学生在学制五年首先要学好中医,西医课程时间亦不可能过多提高。所以我们认为要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西医诊断思维水平重点要抓住西医内科学习阶段,在有限的课时中提高西医内科学习效率。西医诊断思维的培养首先要从改善西医内科教学模式入手。
二、西医内科学教学模式探讨
⒈针对中医学生的特点,在教材的基础上,化难为简,重点突出的学习指导至关重要。我们教研室结合我院的特点和教学大纲及执业医师要求,制定了内科学常见病诊断训练与量化考核指导,把临床上常见的一些疾病的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按条目进行归纳总结,比如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特点:起病缓慢,反复发作,主要症状为:咳,痰,喘,炎。体征:早期可无异常体征及呼吸音增粗,合并感染时有干、湿罗音,哮鸣音。 辅助检查:血常规,痰检、X线、肺功能。学生结合指导便于更好地正向记忆和理解教材中疾病的内容。同时针对疾病的 临床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我们也按条目进行了归纳总结,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问诊归纳为十个方面,便于学生更快的建立逆向思维的思路,做到识特点而知疾病。西医病历书写也重点强调突出疾病特点,达到“看主诉知疾病”的标准。指导能大大促进和帮助学生的自学,学生通过自学,也更好的推动了各种教学互动模式的进行,促进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及临床见习阶段,采用PBL教学模式、情境教学等多种互动模式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o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根据构建主义理论创立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既往研究表明,PBL教学法能明显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4]。我教研室从症状入手,分基础诊断阶段、临床诊断和治疗阶段、临床见习3个阶段进行PBL教学研究,显示PBL教学法在提高学生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诊治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我们体会PBL教学实践的优点: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②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加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分析推理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④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全面消化[2]。
情景模拟是一种设置一定的情景,组织学生扮演事件的角色,生动再现实际生活工作中的具体活动,进而展开讨论和分析的教学方法[ 5]。我们主要讲这种模拟训练用于临床问诊和病案分析中,学生分别模拟病人和临床医师,看似简单地一问一答,学生事先要对疾病的学习做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对疾病的认识和临床诊断思路有了更切身的认识。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的教学手段[6]。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有很多优点,它可以帮助我们把平时临床的典型病源整理出来,弥补学生当堂课堂见习病源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创设临床情景,拉近理论讲授与临床的距离,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生动,从而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另外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也有不错的效果。
3.全面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估和终结式评估结合[7],以考促学,促进学生平时对课堂学习、见习和实习的重视。
在课堂教学及见习阶段,即采取平时考核和终末考核结合的方式。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占总分数的5%;另外平时的病历书写、病案分析均纳入考核范围,占15%左右;期末考核占80%,期末考核除了基础知识,也注重临床分析能力,其中病例分析占期末成绩比值的10-15%。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1]。具体说,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给学生自己进行处理,从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项目直至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负责,使学生通过实施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了解把握整个学习过程及每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项目教学法”最早见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合著的《项目教学法》。因其能够有效地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同时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因此得到了欧美国家的普遍欢迎。在欧美发达国家,项目教学法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教学法,广泛地应用在教育教学中。德国在引进该教学法后,联邦职教所于2003年7月制定了“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法规,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该方法在职业教育中的使用。项目教学法在我国的运用起步较晚。直到2001年4月,查德博士来中国北京讲授“项目教学法”,才将这一崭新的教学理念带到中国。项目教学法首先被我国的职业院校采用,同时针对项目教育法的应用研究亦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中医教学方面,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性研究也得到了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
二、项目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项目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
中医内科学是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它不仅包含了中医基本理论的内容,而且包括了辨证论治的中医临床实践的内容,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中医理论学科,也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和方剂不再是相对独立的学科,而是通过老师的引导,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在中医临床实践内容中。因此,中医内科学的课程中包含着丰富的“项目”资源。教学中可以将中医内科学的病症病例作为一个个项目,将辩证分析和理法方药的内容作为下属的各项任务交给学生,学生在通过对项目的研究来完成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能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有机结合,从而使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2.项目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
在中医内科学的传统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只能遵照书本上的内容,完成对知识的识记,致使学生缺少独立分析的能力,辨证论治与临床应用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培养。开展项目教学法,在项目研究的引领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对中医内科学中的专题性内容进行较广泛深入的研究学习,提高对中医各方面基础知识掌握的连贯性,充分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不仅有效巩固了课堂的理论教学内容,而且还能使学生不断通过查阅医疗文献来扩展知识,开拓思路,更重要的是这样反复训练能使学生的临床技能得到有效培养, 辨证论治和临床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因此,项目教学法能够很好地解决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弊端,是适合中医教学特点的有效教学方法。
三、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选择主题,设定项目
根据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可以选取适当教学内容作为主题,开展项目设计,在保证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内容的前提下,让学生能够经历完整的项目研究过程。这个阶段要求教师要事先完成充足的准备工作,如方案设计、搜集信息和资料、估计项目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等。
2.提供材料,布置任务
教师在课前将具体病例素材提供给学生,向学生明确项目研究的具体任务和目标。同时,提出具体问题作为研究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答来完成对项目的研究。
3.成立小组,制定方案
在学生中应成立项目研究小组,采用自愿结合、适当调节的建组原则和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活动原则建立小组。小组确定后,由小组制定研究方案,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既保证研究活动的连续性和明确性,也要保证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有所收获。
4.开展研究,形成结论
要将确定的研究方案具体落实。学生分工合作,在教师适当指导和参与下,各小组要通过项目研究形成自己的结论。这期间,教师的工作应侧重组织和引导,测重研究方法的指导和科学态度与精神的渗透,而不是帮助学生直接得出课题结果。
5.展示成果,交流评价
各个项目研究小组要将自己的研究结论或成果在课堂上展示出来,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并彼此评价,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间的思维碰撞能够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学生还要对整个研究过程,包括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研究成果的质量和研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体验感受及其他方面的得失,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反思,以获得更深一步的理性认识,完善认知结构。
下面结合“淋证的诊断治疗”一课进行具体说明。
课前3天,教师将具体的病例素材提供给学生,并提出一系列具体问题:
[病例一]张某,男,60岁。患者平素性格急躁,胸闷,两胁胀痛,少腹胀满,腰膝酸软无力,经常出现小便艰涩疼痛,尿有余淋,常服抗生素。五天前与人发生争执后出现小便艰涩疼痛,尿有余淋,小腹坠胀,舌质淡紫,苔薄白,脉沉弦。
[病例二]刘某,女,40岁。患者经常小便涩痛,尿化验见潜血(+)、白细胞(+ +),常服氧氟沙星等抗炎药和清热利湿通淋药治疗。三天前冒雨涉水后再次出现小便艰涩疼痛,有热感,淋漓不尽,伴有结石排出,疲倦乏力,腰腹绞痛,手足心热,舌质少苔,脉沉数等症状。
提出问题:①中医诊断(诊断依据)。②中医辨证的类型(辨证依据)。③需要和哪些疾病相鉴别,如何鉴别。④治则、代表方剂、处方。⑤相关的西医疾病诊断有哪些。
学生在自愿结合的基础上,通过教师适当调整形成项目研究小组,利用3天的时间进行项目研究,并形成各自的结论。上课时,各项目小组进行汇报,展示自己的成果。各小组汇报之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同时将争议问题提出来,共同讨论解决。教师参与评议,并在最后进行总结。
四、项目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效果
项目教学法实施以后,我们通过课程考核结果对比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态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项目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方法有着明显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学知识
中医内科学课程考核结果显示,学生的及格率为99%,优秀率达到82%,较以往有大幅度提高。调查问卷显示,学生中认为项目教学法对掌握中医内科学知识非常有帮助的占44%,认为有帮助的占56%。两项结果都表明,项目教学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医内科学知识。
2.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项目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实施以来,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这不仅表现在课程考核中学生对实践性问题的得分率很高,而且在实践环节中学生也表现出了较强的实践能力。
3.有效促进学习的参与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特点就是通过项目研究,提高学习者的参与热情。具体实施中,在每个项目研究小组中,各成员进行有效分工,每个成员均承担各自的任务,从而保证了每个人的参与程度。这种极强的参与性,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项目教学法也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调查问卷显示,学生认为实施项目教学法非常必要的占37%,有必要的占67%;对项目教学法很赞成的占40%,赞成的占59%;参加项目教学的积极性方面,非常愿意的占38%,愿意的占62%。数据结果显示,学生非常欢迎这种教学方法。
4.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得到加强
通过项目研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挥,主动获取知识和研究能力得到了加强。从项目教学法逐次实施的效果上看,学生在项目研究中得出结论的科学性逐次加强,获取的信息量也远远超出教材范围,对文献材料运用的合理性也在不断提高。
5.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得到提高
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学生可以亲自上讲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论,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并彼此评价,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协作精神和交流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调查问卷显示,认为项目教学法对培养协作能力很有帮助的学生占41%,认为有帮助的占54%。项目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6.实现了教育理念的转变
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中医内科学教学,打破了“老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促使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将教学重心转移到如何能让学生更好获取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方面。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中医课程;优越性;影响;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R2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593-02
自1969年创立以来,PBL教学模式已成为各学科教育,尤其是医学教育中应用广泛且反馈良好的新兴教育模式。国内各大医学院校在积极引进PBL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开始分析其教学思想的先进所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方法[1]。教师通过设计一些真实的问题或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更好的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回归到实际问题中去,进而达到牢固记忆的作用。对比传统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PBL教学在培养终生学习方法、提高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增进师生之间学习交流等多方面优越性显著。
中医课程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等,这些课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在尝试PBL教学的同时,应该从各学科的特点出发,认真分析学生不同的学习心理,将PBL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发挥到极致。
1 PBL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PBL教学最早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至今已被全球1700余所医学院所采用[2],可见其很适合医学教育,这是由医学理论离不开临床的特质所决定的。教师通过提供具体病例,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对病例作出诊断,并拟定治疗方案,再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各自的诊断和治疗进行纠正或改善,最后由教师进行画龙点睛式的总结,但并非结论性的发言,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这就是经典的PBL教学模式。
相较传统教学模式,PBL教学有诸多优越性。首先,学生由以往被动接受知识转变成主动去探索学习,培养了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其次,小组讨论可以使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及时暴露并得到解决,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可以培养学生文献检索、归纳总结、口头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为他们今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做准备。
2 对中医课程教学的影响
中医课程之间环环相扣,因此学习过程必须循序渐进。PBL教学需要考虑到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立合适的问题或案例以提高教学效果。
2.1 中医基础理论
作为中医所有课程中最基础也是最本质的理论学科,中医基础理论是学生学习中医的“敲门砖”。如何让学生充分理解中医基础理论,树立正确的中医理念,这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十分具有挑战性。纯理论的学科在初学时通常让学生觉得费解,课堂听讲也易感觉枯燥,PBL教学以问题或案例的形式将抽象的理论实际化,通过互动式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同时能够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不懂的问题,使中医基础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为今后更深入的学习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因而,PBL教学在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时应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信心和热情为出发点,尽可能增加问题的趣味性并适当降低难度。
2.2 中医诊断学
望闻问切的基本功底、类似病症的鉴别诊断是评判医生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中医诊断学作为培养学生辨别病症的基础学科,是亟须和临床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即使常规的课堂教学,也常常会融入一些临床案例分析,因而PBL教学在其教学过程中十分适用。PBL教学将诊室搬到了课堂,学生们像医生会诊时一样对病情发表各自的观点,再经过讨论得出公认的诊断结果,这种教学十分符合学生的临床好奇心,易激发学医热情,对培养他们成熟稳重的从医心态大有帮助。因而PBL教学的案例难度可由简到难,在提高学生信心的同时又使他们认清自身辨证方法的不足之处。
2.3 中药学和方剂学
中药学是以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中药性能与临床应用为主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剂学则是讲述方剂的制方原理、药物配伍及临床运用规律理论的学科,是中医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二者均需花大量时间对庞大的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和背诵。PBL教学以问题的形式将中药和方剂的内容定位到具体的病案当中,将本需死记硬背的知识灵活的展现出来,增加趣味又方便记忆,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他们不致坠入思维定势的误区,从而为中药学和方剂学未来的发展创新奠定了基础。学习中药学和方剂学时,学生的中医思维已基本形成,因而在PBL教学过程中,可在课本知识基本掌握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临床常用的课外拓展内容,开拓学生的眼界。
2.4 针灸学和推拿学
针灸学和推拿学都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探讨运用针灸和推拿方法防治疾病的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对于临床操作手法都有较高要求,因此在引进PBL教学模式的同时适当加入一些操作演示也是十分可行的。学生在学习针灸学和推拿学时,常常不易和中医基础理论联系起来,这是由于课堂教学过于偏重经络腧穴学说而忽略了和中医理论之间关系的缘故。PBL教学以问题的形式将经络腧穴知识具体到临床实际当中,让学生有机会运用中医的思维思考针灸和推拿原理,将针灸腧穴学说与中医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结合起来,有利于理解经络腧穴理论中的脏腑表里关系、穴位的远治作用等内容,使中医学体系更加紧密。
2.5 中医内科学及其他专业课程
中医内科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系统地运用理、法、方、药处理内科病症的学科,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学科的桥梁课程,在中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医内科学及其衍生出的温病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专业课程,都与临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PBL教学正是将临床的实际问题拿到课堂上来,在这些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大用武之地。专业课程的系统性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很高,学生在经过病例分析、交流答疑、系统总结这一系列过程后,对以前的知识进行了一次快速回顾,这就使以问题为着眼点展开的PBL教学更为有效。
3 在中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PBL教学模式在诸多医学院校的中医课程教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如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的李慧老师[3],考虑到PBL教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医思维方法和理论知识,因而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后期的病机、治则章节作为教学内容,在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的周晔等[4]对学生提出的“中药学”问题进行了分类和整理,再结合课堂讲授的内容归纳成若干问题,交由全班同学交流探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河南中医学院卫向龙等[5]在“方剂学”教学过程中尝试了PBL教学模式,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了不同难度不同偏重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韩捷老师[6]在“中医内科学”教学时也应用了PBL教学法,通过对比传统教学及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充分体现出PBL教学自主性、灵活性、实用性等诸多优点。
4 展望
PBL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改革正越来越多的为中医院校所接受,它所带来的变革和成效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也存在如课堂过分自由、学习略显盲目等问题,所以要以积极谨慎的态度合理选择应用PBL教学,以求对传统教学模式起到协助、补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云儒. PBL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6:149.
[2] Fincham AG,Shuler CF. The changing face of dental education:the impact of PBL[J].J Dent Educ,2001,65(6):406-421.
[3] 李慧.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PBL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4):451-452.
[4] 周晔,段宏泉,张攻,等. PBL教学法在中药学基础教学中的综合应用[J]. 药学教育,2011,4(27):43-45.
[5] 卫向龙,李娴,王付. PBL教学法在《方剂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光明中医,2012,2(27):407-408.
[6] 韩捷. P BL教学法及其评价体系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 卫生职业教育,2011,16:58-59.
作者简介:
顾展丞(1990-)男,汉族,江苏省海门人
姓名: 刘洁
性别: 女
民族: 汉族
政治面貌: 团员
出生日期: XX20xx年6月
户口: 安徽省
婚姻状况: 未婚
学历: 大专
毕业院校: 安徽省中医药高专
毕业时间: 20xx年07月
所学专业: 护理
外语水平: 英语 (PETS-3)
电脑水平: 熟练
工作年限: 实习/应届
联系方式:
求职意向
工作类型: 全职
单位性质: 不限
期望行业: 医疗、保健、卫生服务、通讯、电信业、公关、政府、公共事业
期望职位: 客户服务专员/助理、大堂副理、护士/护理人员、公务员
工作地点: 不限
期望月薪: 面议
教育经历
XX20xx年---XX20xx年就读于歙县二中
XX20xx年---XX20xx年就读于安徽省中医药高专 护理专业 学习专业护理知识:基础护理、大学英语、护理心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妇科护理学等。
工作经验
XX20xx年6月---XX20xx年3月在黄山市人民医院实习.
XX20xx年3月---XX20xx年9月在歙县人民医院工作 妇科 护士.
自我评价
本人工作积极认真,有上进心,能吃苦耐劳,好学,能够尽职尽责的完成本职工作。
护士实习个人简历
姓名:XXXX
出生年月:XXXX年10月
毕业院校:鄂州职业大学
学 历:大专
联系电话:
性别:女
政治面貌:团员
专业:护理学
手 机:
电子邮件:
教育经历
20xx.9-20xx.6 鄂州职业技术学院 护理专业
在校奖励情况
xx年获励志奖学金
实践经验
20xx. 7-20xx.9 鄂州市鄂钢医院见习: 20xx. 7-20xx.3 鄂州市鄂钢医院实习.
技能水平
1.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护理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有熟练掌握护理基本操作技能、初步掌握急、难、重症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技术;
4.掌握专科护理基本技能.
自我评价
1.个性开朗乐观,勤奋好学,脚踏实地,积极向上,待人热情、真诚,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能吃苦耐劳,适应力强,勇于迎接新挑战。
2.掌握了相关的药学与医学基础知识,熟悉一些药品基础知识、一些药品检验分析方法和药事管理法规,有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
3.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学习、实际动手、人际沟通能和团体协作精神,做事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严格律己的原则
《中医内科学》属于中医学主干学科之一,如何使学 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建立良好的辨证思维方 法,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临床衔接不紧密,学生临证 辨治能力薄弱的弊端是我们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3],而且 《中医内科学》在本科生考研科目中医综合,以及国家执 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占有重要的分值,为了夯实扎实的理论 功基,提高学生临床诊治能力,我们在中医内科学教学实 践中尝试引入案例式教学法。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进 行,供大家参考讨论。
1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融入名老中医经验介绍
中医内科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对疾病的认 识,主要是研究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目前中医 院校本科生《中医内科学》教材中讲授40多个常见病种, 理论授课约160学时左右,见习约40学时,按照大纲要 求要讲授每个病的概念、源流、病因病机、诊断和鉴别 诊断、辨证要点、分型论治等。其中,对疾病的病因病 机和证候分型部分内容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课 程中已有所讲述,并且很多内容在不同病种之间有重复 现象。如果每次授课都走这个程序,势必会陷入枯燥无 味的境地,学生也容易产生“疲劳”,影响学习效果。因 此,对重复内容略讲而过,而期间穿插讲授部分名医名 家的经验精华,无疑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 我们在教学中融入名老中医经验、实践病案介绍,例如, 在治疗脾胃病方面可以联系李守朝、沈舒文教授的临床 实践病案,脑病方面可以联系国医大师张学文、陶根鱼、 李军教授的临床实践病案,肾病方面可以联系杜雨茂、 张振忠教授的临床实践病案,等等。
2.纸上谈病课堂结合经典临床案例教学培养学生临床思维
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引入案例式教学法更贴近 临床,可以培养学生临床辨证的能力。目前我们在教学 中设有病案讨论课,与以往教学法不同的是,以病例为 中心的教学法是以学生通过讨论进行自我学习为中心, 教师作为指导者起辅助作用[3]。利用一些经典病案或者 名老中医病案模拟临床现实,把完整的病案分解为一些 彼此相关的问题,学生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推理, 通过自我学习(查阅资料)、讨论后作出进一步处理的方 案直至问题得以解决;或者把完整案例交给学生,把同 学分为小组,让同学们课后分析讨论,通过分组讨论, 由专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然后各组在课堂上发表意见, 进行辩论与交流,最后由主讲教师总结分析,学生再根 据正确答案写出个人感受。通过分析的过程,学生可以 将所学理论用于实践,为临床应用打下基础。通过组织 讨论案例,训练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述、综合辨 析能力等,有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5]。
3 谈古论今结合中医医籍或者原著选读讲解病案
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 不断总结疾病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和探讨发病机理的 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 崛起了不同学说,如金元四大家等。欲求前人之经验心 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医案是 不可多得的教科书,真实而完整地记录了医疗的全过程, 最直接地反映了医生的临床思维[5_6]。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临床实践及现代研究进展讲解中医内科学名医名家 病案,如《临证指南医案》、《蒲辅周医案》、《丁甘仁医 案》等,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使传统理论 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更能激发学生深入研究学 习和探索中医理论的信念。我校已开设有《中医病案选 读》的选修课程,能否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尝试将其 补充完善,建设成为完整的《中医内科学》教学参考资 料,我们还在积极的努力。
4 带病人进入课堂降低见习成本提高学生见习的效果
目前我们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设有带病人进入 课堂的病案实践课教学环节,每一位病人大约为1h的时 间,把同学分为小组,每组8〜10人,和病人面对面, 模拟医院门诊实践,每位同学针对病人写出完整的门诊 病历,包括从主诉到现病史以及查体、诊断、处方用药及医嘱,最后由主讲教师总结分析,学生再根据正确答 案写出个人感受。通过分析的过程,学生可以将所学理 论用于实践,这样的做法大大降低学生去医院见习的花 费开销,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见习的效果,通过大家对于 典型病人的实际处理,使同学们基本掌握了这一类病临 床处理的原则和方法。
5 西医诊断与中医治疗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诊治能力
在分组讨论病案以及带病人进入课堂的实际训练 过程,对于病人的诊断和处理中,我们要求学生必须 掌握中西医相关知识。在诊断时要有中医的诊断,包 括辨病和辨证,同时还要西医的诊断;在处方用药时, 必须有方剂名称,包括中药用量和煎服的方法。总之, 西医诊断与中医治疗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诊治能力。 例如胁痛病人,如果是由于病毒性肝炎所引起的,则 必须参照实验室相关检查,诊断清楚病源学分类以及 病情分期。
6 使用影像资料结合多媒体进行病案教学提高学习质量
在医院临床工作中利用数码相机或者DV拍照下典 型病例的影像资料,例如鼓胀病人,腹大如鼓,皮色苍 黄,脉络显露;黄疸病人,身目小便色黄;水肿病人, 以头面、四肢、眼睑甚至全身浮肿为其特点;以及典型 的舌苔等。带到课堂借用多媒体展示给同学,进行病案 教学,教师模拟病人,同学针对于这些体征、症状询问 主诉、回顾现病史,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及 处理,并写出完整的门诊病历,以提高学习质量。经过 长期的积累建立数据库,我们积极通过计算机教研室的 技术支持,努力尝试建立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使用,以 及远程教育教学。
7课堂教学与师承临床见习相结合提高学生临床应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