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劳动教育课的认识范文

对劳动教育课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劳动教育课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劳动教育课的认识

第1篇:对劳动教育课的认识范文

一、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

1.可有可无,不受重视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劳动看成是可有可无的副科,常把劳动课让给语、数、外等主科。

2.教师队伍严重不稳定

由于对劳动课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大多数学校没有固定的劳动课教师,主要是由班主任或年龄偏大,身体不太好的老师担任。由于忽略了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各级教育部门对劳动课教学管理随意,教师不备课是普遍现象,对课堂教学的检查、评价不落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付的成分较大,课堂教学难以体现劳动课的学科特点,致使教学效率低下。

3.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操作

由于教师队伍的不稳定,科研意识不强,平时很少钻研教法和学法。因此,劳动课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教师只是把劳动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不能很好的利用学与练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劳动能力的形成,如许多教师上制作课时,前半部分全是教师的示范操作,后半部分则是学生机械重复教师的操作,依葫芦画瓢,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带来的思考

1.更新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遵循《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开设劳动课,并把劳动课上升到同其他文化课同一高度来认识,配齐配好劳动课教师(注意老、中、青结合),开学前组织教师进行教材培训,熟悉教材,理清教材体系,把握教材脉络。健全教研网络组织,把劳动课也列入教科研活动中,建立集中备课制度,每学期组织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操作技能评比,不断发现优秀教师,培养该学科的骨干教师,以此来推动该学科的发展。

2.从“传统”走向“现代”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直观演示往往讲解不清,学生一知半解,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时后排的学生看不清楚,这都使学生的技能得不到提高,而此时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把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示范过程展示给学生,特别的形象、直观,学生乐于接受也易于接受。现在农村有的学校计算机能上网,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利用网上信息资源,以便把最新的信息及时吸引到信息资源库中来。

3.做好“结合”的文章

⑴劳动教育和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学科教学中如能渗透劳动教育,效果则较好。在科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数学等学科的教学中,发动学生采集植物标本,进行实验操作、实践调查等。

⑵劳动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把劳动教育渗透到德育活动中,能使小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如学习叠被子、梳头、打扫卫生后,组织学生到当地敬老院,帮助老人叠被子、打扫卫生,并开展评选“劳动小明星”活动,教育效果显而易见。

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劳动课的有些内容,如包饺子、插花、钉纽扣等,由于受到条件限制,课堂上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实践机会,需回家实践,教师必须获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帮助督促学生,从而培养良好习惯,使学校与家庭架起共同培养教育学生的桥梁,让学生参与家庭劳动,学会生活,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实践中的情况,实行因材施教。

2.注重劳动素质的培养

小学劳动课不但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更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素质,劳动素质养成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劳动,学会劳动,热爱劳动,从事劳动,成为具备一定劳动素质的合格劳动者。

⑴树立劳动观点“伟大的智者”伊索告诉我们:“人们的真正财富是劳动的本领。”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通过诚实劳动致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必须相结合等。

⑵端正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积极参加劳动,认真负责,爱护集体荣誉,维护集体利益,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反对奢侈浪费,引导学生把勤劳与智慧巧妙地结合起来,大胆进行创新等。

⑶增强劳动能力。个体的劳动能力是有差异的,必须通过一定的教育训练和劳动实践逐渐形成。

第2篇:对劳动教育课的认识范文

劳动技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本文着重论述劳动技术课的德育功能问题。

一、德育不能离开劳动教育

我们说,任何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实现都会有适合它的表现形式和载体。随着时代的变化,德育同样需要新的育人方式。对于学校教育而言,课堂教学还是最主要的德育方式。课堂教学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活动,其中,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学科地位以及德育功能是不可忽视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我们知道,劳动创造了人,成就了人的发展。教育的起源在于劳动的社会分工。而德育则起源于对人的态度,对劳动分工的态度。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劳动技术课承载着培养创新型国家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的基础作用。而德育需要贯穿到学科教学中,挖掘学科本身的德育价值,并在实践中得以深化、升华,这是德育有效性的理性选择。而劳动技术课便是实施德育的有效载体。德育需要多元化的实践形式,也只有在多元化的实践中才能深化,才能升华,才会更加具有实效性。

二、“以劳育德”理念的时代性

(一)劳动是人的第一实践活动

“以劳育德”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劳动技术课的长期教学中形成的重要理念和经验结晶。劳动承载着社会生活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塑造着人的勤奋、责任心、诚实、正义、纪律、严谨、自信、向善、创新等品性和德性。劳动是社会肌体的最好防腐剂,是人生经验积累、成长、成熟、成功的端点,劳动的过程是锤炼人意志的过程。每个人需要学会欣赏劳动的美,感悟劳动中的文化,深刻体味劳动对人格的完善和历练。正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我们的劳动教育理想是,要使每一个人早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找到这样一种劳动,在这种劳动中能够最充分、最鲜明地展示他的天赋才能,并给他带来精神创造性的幸福。”

(二)素质教育,德育为先

德育是对人的品德的一种教育行为和实践要求,德育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对“真、善、美”主流社会价值目标的认同教育,是对“温、良、恭、俭、让”人生文明态度的提倡。素质教育就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德行是做人的基础,劳动是人一切活动的基础。20世纪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者纳什也曾认为:“当孩子们在一起共同劳动而解决问题和参与民主过程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就在理性地学习道德德性。”由此可见,劳动技术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道德孵化”、“道德养育”的功能,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以劳育德

目前,劳动技术教育缺乏制度性规定,没有在教育方针的表述中得到真正的体现。“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素质教育的实施遇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阻碍,从而导致学生只知知识方面的学习,而忽视劳动技能方面的培养。而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早就认为:“在‘劳动素养’这个概念里,不仅包括完善实际技能和技巧,掌握技艺,而且包括劳动活动在人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包括劳动创造活动的智力充实性和完满性、道德丰富性和公民目的性。劳动素养还指一个人达到了这样的精神发展阶段:他感到缺少为大众谋福利的劳动就无法生活。劳动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鼓舞力量充实着他的生活,并且从精神上丰富着集体的生活。”著名教育家,南京师范大学心理与事业发展咨询中心主任钱焕琦教授通过自己的研究指出:如果不给今天的孩子进行普通劳动者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孩子既缺乏吃苦的经历,又缺乏遭受挫折的准备,他们是很难具备良好的素质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济先生认为:“劳动教育既是贯彻教劳结合教育方针的重要措施,又对启智、育德、健体和益美有着重要作用。从我国教育的现实情况来看,又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对于解决当前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独立生活能力,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三、劳动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的协调发展中的德育作用

(一)正确理解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关系

“德育是人全面教育的核心”是指德育居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核,其他各育则围绕它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人的教育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体”中,德育为人的精神成长承担着“种子”的作用,其他各育则是人精神成长的养分,德育则渗透在其他各育之中,引领其他各育的精神方向,其他各育又深化着人的行为培养和精神发展。怎样理解“五育”的关系――以劳育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陈桂生指出:“我们不能忽视教育的核心问题――‘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即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影响着个体的发展,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l展。反思当前学校教育实践可以发现,学校培养人的目标大多不是成‘人’,而是成‘材’、成‘器’,这无疑会阻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首先应该是成‘人’,一个和谐的‘人’,一个身心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人’,即使他资质不够,能力平平,但倘若他能够通过教育从生活中获取自己的幸福和快乐,那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样的学校教育就是成功的。”张承先先生认为:“劳技教育是影响人的素质的根本问题。”顾明远先生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动脑与动手的结合。”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虽然从理论上把人的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教育或人的教育就是按照这几个方面独立进行的。人的身心发展具有整体性,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人的每一种活动都是人的各种素质的综合表现。

(二)劳动技术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劳动技术课程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社会主义劳动原则,现代劳动技术课是融知识性、实践性、技能性、教育性为一体的一门课程,它蕴涵着勤奋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劳动的快乐、学习的方法、智慧的启迪以及劳动美感、技术思维、工具意识、规则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团队意识等劳动素养教育的内容。所以,它最能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在教织物洗涤,烹饪,花卉与盆景课程时,积极启发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树立以劳动为荣,以不劳动为耻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用自己的劳动来服务自己,服务他人,将来更好地为让会创造财富,为人类服务。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还可以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

总结:我们的德育教育如果缺少和淡化了劳动技术教育,对培养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将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内容包括了科学文化的品质、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以及技术文化、技术思维和人文精神。劳动技术教育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潜在媒介,具有传播先进文化的本质属性。我们需要优先发展教育,需要科学发展教育,所以必须重视劳动技术课的德育作用。

参考文献:

[1]纳什.德性的探询:关于品德教育的道德对话[M].李菲,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第3篇:对劳动教育课的认识范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其意义也逐渐清晰:加强课本知识的综合性、均衡性和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的主动性,改善教学环节使之更符合学生实际。这与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一致的,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而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就最能体现和实施这个目标。劳动与技术教育就其本身而言,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一个知识的综合体,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手段之一,已被国家教育部列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它是跨学科的学习领域,具有内在的综合性特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徐长发研究员就认为:劳动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最终目的,所有的受教育者最终都会成为劳动者。而且我们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特别是有创新能力人才的竞争。所以我们更需要重视和开展劳技课程,在教育中加强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真正具备创造能力的人才。因此,劳技课必将影响着广大青少年学生,并能引导他们在动手动脑的操作过程中探求知识和技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从而使他们的情感得以培养和升华。

一、劳技课是拓宽学生视野丰富知识的载体

劳技课是一门脑体结合的课程,它涵盖了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如我们熟悉的种植养殖、水暖电工、气焊修理、裁剪缝纫、编织摄影、工艺美术、绘制设计、泥工手工、烹饪金工、手工陶艺等许多课程,囊括了学生所学过的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语文、艺术、社会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融合了经济、法律、伦理、审美、环保等方面的教育视野。就拿学生熟悉的科技制作来说,它涉及的知识就更多了,虽然这些知识可能不是很深奥,但这里的大多数知识在具体的文化课程中是学不到的,因而,劳技课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了知识量,完善了他们的内在知识结构,大大提高了学生认识自然、感悟生活的能力。

二、劳技课是释放学生潜能掌握技能的平台

众所周知,劳技课是实践性和科研性的统一,是理论到实践,再上升到理论的一个过程。使学生所学知识完整化、系统化。在应用知识的同时及时巩固知识,从而发展了技能,释放了学生的潜能,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使学生进一步更好的掌握技能。所以说,劳技课是文化课的拓展和延伸。例如小金工中的“衣架”,为了让学生学会制作衣架,就必须让他们知道制作的步骤、方法和其中的原理,也就是“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原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在制作中学会了方法,掌握了制作技能。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就有一条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也正说明了这点。

三、劳技课是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知识的保障

劳技课的另一特点就是它的可操作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至关重要。无论是种植养殖、泥工手工,还是烹饪等,都需要动手动脑,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是对知识运用的具体体现,更是知识形成必不可少的阶段。再则,具备了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是今后就业的一个保障,也是毕业的一个条件。

四、劳技课是培养学生想象创新精神的催化剂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这样说过:“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确如此,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有时是难以令人置信的。如我在《动物书签》一课中,以编了一只小鹿为例给学生讲解了动物书签编织的基本要领和注意事项后,就让他们在我的引导下纷纷凭着自己活跃的思维尽情想象。结果学生手中的编织作品形态各异:有玲珑的小狗,有搏击长空的雄鹰,有可爱的小鸟,有形象生动的巨龙,有憨态可掬的猪,有灵活的猴子,更有甚者,还编出了方正的桌椅,美丽的玫瑰,古色古香的民宅等,从动物延伸到了方方面面,极大的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想象。当时,我在忍俊不禁的同时,着实叹服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说,学生在整个编织的过程中,更培养和发展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五、劳技课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情感的乐园

第4篇:对劳动教育课的认识范文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

小学教师是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主体,教育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展,要落实小学素质教育,搞好课程改革,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

二、抓教育技能训练,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落实程度。要使教师的素质提高,必须抓好教师的基本技能。因为,教师基本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搞好素质教育、落实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1.语言。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能力可以直接决定教育效果的好坏,同时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小学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精炼、有条理、生动形象。例如,数学语言是利用一些数学的名词术语、关系符号来表达数学概念、结论或说明解题思路的语言。

2.板书。板书是小学教师的第二基本功。教师的板书对学生理解概念、系统掌握知识有极大的影响,并对学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的板书应规范、有条理、重点突出、简练明确、布局合理。板书的方式要不拘一格,有的用表格式,有的用提纲式,有的边讲边板书,也有的在新课结束时系统板书。不管以何种形式进行,一节好课的板书,在教学时犹如一幅具有整体结构的蓝图,把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鲜明而又形象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起到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3.教具、学具的使用和制作。在小学教育中,有些学科知识比较抽象,而小学生又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要解决这个矛盾,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就十分重要了。使用和制作教具、学具也成为小学教师的另一个基本功。首先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儿童的年龄特征,选择恰当的教具和学具。例如在小学数学学科中学习几何初步知识时,低年级可多用大小、颜色不同的纸或其他材料剪几何图形;中年级可多用钉子板;高年级可发动学生自制教具。其次,使用教具要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或发展过程,使用时要注意恰当的时机,做到适时、适量、适度,以达到直观的目的。教师还要具有操作使用电化教学手段的基本功。

4.教学中的组织管理。教学中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不仅表现在课内的教学环节中,如收发作业本、使用学具、订正作业等都应有统一的常规,反映在教师敏锐的视察力、说话的感召力和行动的感染力方面。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神情、言语、气氛上洞察学生的内心活动,做到及时发现问题,正确解决问题。教师的讲话要有鼓舞力,要有激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以教师自己谦虚好学的精神、自信和不怕困难的乐观情绪来感染学生,以自己的一切行动来有效地组织学习。

三、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1.改革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义务教育教材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课程的改革主要应围绕下列3个方面进行。

(1)学科课程必须坚持德育首位。现代教育必须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使学生既有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又有全面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都必须渗透思想教育。

(2)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获取新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只有通过活动课程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才能使学生动静结合,书本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发展语言与认识事物相结合,掌握基础知识与发挥特长相结合。

(3)国家统一课程与地方课程配合进行。学校必须开足国家规定的全部课程,不能削弱音、体、美课程,适当增加一些地方课程,把劳动教育与地方课程挂起钩来,既有育人性,又有社会性。

2.把活动课程落到实处。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活动课程落到实处,必须从几个方面去抓:①学校要成立活动课程领导小组;②学校要把活动课程排入课表;③活动课程有专人指导,检查、落实;④活动课程要做到有组织、有目的、有内容、有计划、有场地。通过活动课程的改革,使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道德情操、知识能力、身体心理全面地、和谐地发展。

3.创设环境课程。环境课程是一门新型的、比较隐蔽的课程。它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校开发环境课程的途径有:(1)加强学校环境教育。学校环境教育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经常的、大量的教育,利用学校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例如:①留心观察学校周围的人和事,引导学生写有正面教育意义的文章或小评论;②利用黑板报、壁报、画廊、宣传栏等,搞好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③利用小记者、小编辑,充分发挥课间一分钟新闻的作用;④利用升降国旗仪式,进行国旗下的讲话活动;⑤张贴名人画像、名言、宣传标语、举办各种展览;⑥开展使用礼貌用语,净化学校教育环境。(2)开展社会环境教育。社会环境教育应是一种比较广泛的、长期的、普遍的教育,利用社会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3)进行家庭环境教育。家庭环境教育应是直接的、随时的、经常性的教育。好的家庭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场所,孩子的成长、培养、成才都与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必须要创设一个很好的家庭环境。

四、改进教学方法

要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发展,体现素质教育,除了有一套良好的教材外,更重要的是有一套先进的、合理的教育方法,才能使教学取得良好成效,体现素质教育。

第5篇:对劳动教育课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 反思能力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是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的社会,终身学习已经是一种社会行为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了。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一场“学习的革命”,我们将彻底改革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与学习方式,创造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创造性、相信并注重人的潜力、便于人与人交际和合作的崭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学习方式。为了迎接这场革命,我国于2001年开始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这次课程改革通过探究定向的学习、情境化的学习、问题定向的学习、社会性的学习、内在驱动的学习等积极的学习方式,将会促使学生成为积极的探究者,让学生学会主动地发现问题,确认并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等。

如何才能建立起新型的学习方式,众多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着重探讨的是如何通过培养反思能力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不论什么年龄阶段的人来说,反思都是提高自律学习的有力工具。”反思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理解程度、思维过程等各方面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以及对自己学习进度、学习心理的自我监控。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通过对自己到底想学什么,学到了什么,怎么学的,如何进一步学等学习内容、策略、过程、结果的反思,促进个体对目标和计划的修改,实现对行为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逐渐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成就感。这样,“水到渠成”,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思?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做到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本身作为认识和思考的对象,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思维特点、思维方法和学习进程,通过内心的自我剖析,用“旁观者”的眼光审视自己,及时反思学习中的得与失,才能从中悟出自己的学习规律,以寻求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并对自己的学习心理进行调适和控制,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状态。

下面根据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谈一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一、转变思维,培养反思意识与反思习惯

反思是在学生思维过程的一个明显段落点或对一个课题的思维结果进行科学审慎地批判性地回顾、分析和检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让学生转变思维,从传统的知识接受型转变到知识的探究型,尝试错误,大胆质疑,引导其反思,解决问题后,激发反思,并达到强化反思意识的目的。

(一)抓住时机,促进反思意识的形成

我国著名理学家朱熹早就提出了“学、问、思、辩、行”的学习模式。实践证明,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提供学习反思的机会,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反思,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反思的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水平,这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促进反思意识的形成可以通过专门的认知训练来实现,我们可以从学习的计划、监控、评价过程来进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提问式的训练。

计划:

1.这个问题是什么?现在我们打算干什么?

2.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目前知道了些什么?已给了我们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对我们有什么用?

3.我们的计划是什么?

4.还有其他的办法吗?如果……将会怎么样?

5.下一步我们做什么?

监控:

1.我们遵照了我们的计划或策略吗?我们需要一个新的计划吗?我们需要一个新的不同。

2.策略吗?

3.我们的目标?

4.变了吗?现在的目标?

5.是什么?

6.我们上了正道吗?

7.我们正逐步接近目标吗?

评价:

8.哪些措施起了作用?

9.哪些措施没有起作用?

10.下一次我们应该有什么不同?

11.措施?

(二)采用多种途径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教师利用学生在课堂上做练习时引导学生反思,在反思中进步、提高,享受反思带来的成果。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做法:答题时,想一想“我这样做对了吗?”“这是不是最好的办法?”“我在哪方面处理得比较好”等;订正时,多想想“我这题错在哪里?”“我为什么会做错?”“我以前有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以后我怎样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通过作业过程的反思,一方面强化巩固了正确的逻辑认识结构;另一方面及时矫正了一些错误的逻辑认识结构,以避免学生在学习中形成错误的认识。

另外,要注意同学间的相互交流。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交流他们思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特别是他们在思考问题过程中出现错误时是如何改正的,以及如何思考自己所用的方法是否简捷、有效。这样可以帮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掌握如何运用尝试、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掌握如何反省自己的思维,以选择最好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二、促进道德内省,使学生学会做人

思想政治课既不是单纯的思想教育课,也不是单纯的理论课,它在本质上是德育课。为此,我们要认真研究道德形成的规律,想方设法通过教学内容的讲授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并为其所接受,并能做出正确的评价;引起学生的动机,使学生经过自主思考与选择,自主吸收,在头脑中产生认同,愿意去学去实践;然后产生自己的行动纲领和计划,确定适合自己的行为方式;并经过反复行为实践,形成习惯;最后内化形成品质与信念。这一过程若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反思,是不能实现的。因此,从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出发,在教学实践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通过各种方法和策略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学习兴趣得到启发,反思能力得到加强,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最终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一)针对本学科特点,提倡自我反省、自我教育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德育课程,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会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去改造主观世界,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 “吾日三省吾身”,古人的这一修身之法在学习思想政治学科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教师要多鼓励并引导学生对照正确的理论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批评。例如,在学习经济常识“消费”一课时,可以先由学生自拟家庭消费开支,然后再向家长了解实际家庭消费开支情况,最后完成“养家的父母最辛苦”的调查感想,让学生在道德实践活动中体会父母养家的艰辛。又如,在讲“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以《感恩》为题目,要求学生通过自我观察、思考,结合生活中的感受,写出了对父母、老师、同学等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的感激之情,增强了报效祖国、社会、家庭的责任感。

(二)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道德反思能力

针对教材中涉及的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开展社会调查、亲身实践,更有利于实现学生思想的转变和发展。例如,在讲“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时发现,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知识与生活阅历增长阶段,虽然他们对农业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教材的理解难以深入到理性,我们就带领学生到当地较为富裕的农村参观村容、村貌,开展“学农”活动,调查该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情况,请该村的致富带头人给同学们讲述农村创业的苦辣艰辛以及成功喜悦。同学们在观察中思考,在聆听中反思,在学习中自省,不仅亲身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体会到了真实的农村生活,加强了劳动教育,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增强了报效祖国、服务农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三)激活自我对话意识,提升道德境界

与自我对话,是人的内向交流,是人的自我思考、自我反省等心理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道德境界的重构和升华。同自我进行对话的过程是一个人的内省过程,是一个人的道德觉悟从晦暗到敞亮的过程,是一个人的内心深处的仁爱、智慧和正义感浮出水面的过程,也是一个人道德观念日趋成熟,道德行为逐步走向理性的过程。

教学中学生的自我对话表现在对教师讲解的思考以及学习中的自我反省,在思想政治课上仅仅对道德规范做文字上的解读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得文本意义的同时,通过内心深处的自我对话,从而完成对自身的思想改造,优化自我的道德品质。比如,学生学习货币相关内容以后,知道了货币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这是不够的,学生还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理解金钱对现代经济生活的意义,回顾过去自己对待金钱的态度,扪心自问“我过去有过乱花钱的现象吗?”“我是不是以为有钱就能买到一切呢?”“我会不会因为某个同学用钱很节俭而看不起他呢?”,等等从而确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思想道德品质。

只有学习而不反思,就好比是偶然钓到了鱼;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反思,则好比通过这样偶然的机会进一步来研究鱼的习性,并概括出在什么时候和在什么地方可以钓到鱼,而且是钓到大鱼。因此,反思有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经验上升到规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的世纪呼唤新型人才,通过反思能力的培养,学生一定会成为知识、能力、觉悟相统一的二十一世纪“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1]高文.学会学习与学习策略[J].外国教育资料,2000,(1):48.

[2]江喜标.新课程需要先进的学习方式作支撑——与华东师大教科院副院长徐斌艳教授的对话[J].湖南教育,2003,(6):30-32.

[3]Scoot G. Paris,Linda R. Ayres(美).培养反思力[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88.

[4]李召存.教学中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0,(5):26-28.

[5]曾春妹.新课程下自主学习探究[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字库.

第6篇:对劳动教育课的认识范文

4月23日早上六点多,茹宏在位于亚运村的家附近坐上班车,前往位于大兴团河的单位上班。通常早上八点,他到单位,在餐厅用个早餐。然后,开始他一天的工作。晚上下班后再随班车行驶40多公里,穿越大半个北京城回到家中。多年来,茹宏都是这样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

茹宏是“在京男性服刑人员出监教育中心”(以下简称“出监教育中心”)的一名监区长。2003年,司法部颁布的“79号令”即《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规定》中称: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贯穿于监狱工作的全过程,“监狱对即将服刑期满的罪犯,应当集中进行出监教育,时限为3个月”。2004年2月,北京市监狱管理局决定设立出监教育中心,地点就设在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内,一大批干警被抽调来专门从事出监教育。从事监区管理工作20多年的茹宏,也在2010年开始被安排到出监教育中心工作。

每天到了监区后,茹宏先对服刑人员宿舍进行例行检查,查卫生、查服刑人员的情绪状态。检查的时候,服刑人员都靠着自己的床边站立正,行注目礼,这是基本的行为规范。“要看每个犯人的表情,高不高兴,发现有情绪的及时谈话。”茹宏介绍说,检查仔细到查看每个服刑人员的柜子,看是否有过期的食品,“有的服刑人员舍不得吃的鸡蛋放柜子里,时间久了变质后就不能再让吃了”。

采访当天,《方圆》记者到达监区的时候,茹宏正带领部分服刑人员在劳动区劳动。与普通的监狱劳动场面有些类似,不同的是,少了一些狱警的身影,劳动区的气氛也缓和得多。

“劳动也是出监教育的一部分。”茹宏介绍说,出监教育中心实行的是“半日教育改造,半日劳动改造”的模式。上午出过工的服刑人员,午休过后,会参加下午的出监教育课。记者了解到,每个到出监教育中心的服刑人员,在被释放前,都要上满200个课时,包括创业培训、心理课等十几门课。而这些课程,正是出监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

学会坐地铁、办银行卡

2015年2月9日,即将被刑满释放的蔡刚在出监教育中心的出监教育特色改造多功能区进行了一项新的体验。走入多功能区的大门,经过地面上画着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以及斑马线的走廊,他到了地铁模拟进站室。

蔡刚说,他在监狱里八年多了,早就听说北京现在地下交通十分便利,但具体是个什么样子一无所知。看过地铁视频,进行了模拟练习,他才知道,现在进出地铁都要刷卡。

在多功能区的其他房间,记者还看到了模拟的公交站、政府办事大厅等相关场景。记者发现,各个模拟场景与真实环境几乎一致,比如,在办事大厅里,服刑人员可以细致地了解出监后办理落户、申请低保、办理医保、办理失业保险、办理养老保险等各种业务。

在办理银行卡的情景演示模拟窗口,49岁的服刑人员张翔体验了如何办理银行卡。他先在叫号窗口旁边的取号机前拿了号,然后坐在一旁耐心的等待窗口叫号。“我进来之前,银行没有那么多人,没听说过排队领号,也没见过专门发号的机器。”

张翔家住房山,但他已经26年没回家了。20世纪80年代初,他因为流氓罪被判入狱,刑满释放后,又替朋友出头失手打死人后逃逸。直到1999年,才被警方抓获,押回北京。最终,张翔因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被判无期徒刑,他不服判决并一直在申诉。此后,他获得改判,由无期徒刑改判为有期徒刑。由于张翔表现积极,经过15年的服刑改造,即将被释放。

张翔觉得自己跟外面的世界完全脱节了。他不知道什么是智能手机,更不会用电脑。功能区建立了局域网开设了模拟上网课程,但张翔连开机也不会。在电脑室,对着液晶显示屏一直发呆。

“出监教育就是希望让那些与社会脱节的服刑人员,在刑满释放后能顺利回归社会、适应社会。”出监教育中心副主任朱光华告诉《方圆》记者,长时间待在监区的人,会形成一些条件反射,比如,在走廊里遇到干警,条件反射般迅速靠墙而立,双手下垂,直到干警走过后才恢复活动,而等到他们回归社会,他们这种“拘禁性人格”还可能会延续,甚至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比如,有的人回家后,仍然坚持开灯睡觉,被叫到名字会迅速答“到”。

朱光华说,出监教育环节的目的之一,就是对届临刑释人员的“拘禁性人格”进行缓解和调适。“在我们的出监教育中心建立起一个‘小社会’,通过模拟实训,让届临刑释人员感受重获自由后必需的生活内容。”

创业培训最受欢迎

朱光华介绍,出监教育中心以“减少监禁人格、培养守法公民”为目标,定位于常规收押改造阶段的“质检中心”,巩固、检验以往改造成果;定位于罪犯回归社会的“康复中心”,向后延伸,增强出监罪犯的就业谋生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定位于“回归服务中心”,向外延伸,通过无缝衔接,实现监狱与社会社区矫正和社会安置帮教的有效对接,通过环境构建人文化、回归指导模拟化,促进罪犯由“监狱人”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各种课程是实现这个转变的关键环节。

距离33岁的沙亮被释放前一个月,《方圆》记者在出监教育中心见到了他。2007年,在银行工作的沙亮因为伪造银行多客户的存折后提现一百多万元,被判有期徒刑10年。2015年6月9日,沙亮因积极改造,在经过7年零8个月的监区生活后出狱。

坐在记者面前的沙亮显得很健谈,丝毫没有不自在的表现。虽然留着服刑人员的标准头型,光头下难掩一张帅气的脸庞。他说话的语速不快不慢,很有逻辑,时而引经据典,虽然只有高中学历,但给人的感觉确是个“喝了不少墨汁”的人。

见到记者前,他已经来出监教育中心两个多月了。他告诉记者,与普通监区相比,出监教育中心的监区监管相对宽松,更自由一些。按照监区的规定,他通常是半天劳动,半天上课。他最喜欢的课程是创业培训课。

“培训课有一个环节是老师让每个小组做一份创立一家公司的计划书,可以自由选择创立任何企业,计划书具体到组织架构、海报设计等。这个过程需要大家协同合作,特别有意思。”沙亮说。

记者了解到,出监教育中心与光华慈善机构签订协议,免费开设创业课程,主要为服刑人员讲授怎么写计划书,怎么进行创业准备,课程结束后,服刑人员会领到一本结业证书,“出去后可以向培训公司申请低息贷款”。这个课程很受欢迎。在课后的小组讨论中,创业讨论也是最激烈的:你的公司叫什么,我的叫什么,LOGO该怎么做,面向什么群体,提供什么服务。

在创业课程中,沙亮觉得美中不足的是,培训课讲的多是理念性的内容,比如,员工之间的协作、财务管理等等,说得笼统不细化,有的人听不懂,有的人没有创业的打算,觉得听了也没用。“我还比较喜欢《重塑美好的人生》这个课程,讲课的老太太七十多岁了,乐观,心态积极,非常励志。”沙亮告诉记者,出监教育中心还开设了心理课等课程,通过参与互动,教会了他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交流。

据记者了解,目前出监教育中心为届临刑释人员开设了社会保险、民生政策、安置帮教、文明礼仪、就业指导、户籍制度、阳光心态、交通安全、应急救护和现代生活等23门社会生活必备课程,大约200课时。并且配以劳动意识的强化教育,增强服刑人员文明意识和法律意识,职业技术技能要求会二精一(即开展两门培训,至少精通一门技能),最大限度地向他们传授了再社会化基本知识和生活技能,解决了他们临释前茫然不知所措的问题。

朱光华告诉记者,在一些传统的课程设置上,出监教育中心不再采用简单的说教形式,也在引进新型教学方式。以心理课为例,2012年开始,监区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将“颜色的力量”引入出监罪犯心理矫正工作。

《方圆》记者了解到,课程设置参考了对服刑人员的问卷调查结果,再根据服刑人员的年龄特征分类考虑。比如,50岁以上的服刑人员的课程,少了一些创业培训课,更多的是康体健身以及法制课程。

“学完这200个课时,出去的时候就不会眼前一抹黑了。”张灿告诉记者,他以前当过公务员,辞职经商后犯罪入狱,社会保险也已经中断好些年了,在普通监区时,他一度担心出狱后能否把保险续上。“通过这里的学习使我明白了养老保险最低的缴费年限,如果达到法定的退休年龄还可以申请延长缴费期限。”

比普通监区更为人性化

43岁的高强以前是跑运输的,三年前酒后驾车撞死了路人,被判3年零6个月。再过不久,他就可以回到北京顺义区的家中,与妻儿父母团聚。

高强是个不善言谈的人,说话有点结巴。性格憨厚,与狱友的相处还算和谐。普通监区的日子,让他感觉很压抑,有束缚感。到了出监教育中心后,他觉得心情比在普通监区时好多了。

六点起床,轮班值日搞卫生,等待例行检查,早餐后便开始上午的劳动教育。高强说,除了日常的出工和学习教育,其余的时间便是看电视。比如,下午六点半开始播放北京新闻,七点准时新闻联播,还可以选择一些生活片,比如《离婚律师》、《老农民》、《甄执》等热播的片子。

4月23日,《方圆》记者随同干警进入服刑人员的生活区,公共活动区内的电视里正在播放一部香港电影,服刑人员有的正在观看,还有部分人在自己的宿舍里看书,三三两两的聊天。高强告诉记者,这样的观看电视的场面也区别于普通监区。在普通监区里,看电视的时间里,规定所有人必须在规定的区域内坐着看电视。“在出监教育中心,你只要不进入划定的黄线范围内就可以自由走动。”

“这里很人性化,但又不会让人太松懈。”沙亮告诉记者,来出监教育中心之前,他曾经想象过这里的状态,觉得待在这里的服刑人员都是即将走出社会的人,应该大都比较懒散,卫生肯定也没人管。来了之后发现,这里是一个宽松的环境,但生活方方面面也很规范。“牙刷该放在哪儿,都是一致的,连放杯子的塑料垫的颜色都一样,生活的细节全部是设计好的。与在普通监区的强制约束不一样,这里的规范是大家自发的。”

刚进入出监教育中心时,对于这里的宽松环境,沙亮还有些不适应。“这里鼓励服刑人员自律,为将来回归社会做准备。比如以前休息时间看电视,大家必须统一坐着看一个台。偶尔看到一个自己喜欢的节目,就会像个孩子一样窃喜半天。这里可以自由选择看或者不看,大家可以投票决定看哪个台,也可以选择回监舍看书、下棋,只要不干扰别人就行。”

“这里与外界的距离一步之遥,越临回家就会越容易想起进监狱之前的事情,想着自己出去了能干什么。”沙亮觉得,狱中经历会影响自己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创业是最好的选择。他想到养狗。来到出监教育中心后,认识了同班的一个狱友,狱友家里有一片闲置的山,他们合计一起养狗,连下游产业链也想好了,比如开个饭馆、茶馆。

高强说,尽管马上要回归社会了,但还没想好自己出去后要干什么。现在他最大的愿望是,等出去了,好好孝敬一下父母,弥补这么多年的服刑带来的亏欠。

管理遇上“出监综合征”

宽松的监区环境,也充斥着一些不和谐因素。朱光华告诉《方圆》记者,相对普通监狱管理,出监教育更难管理。“一些服刑人员认为出监教育监区约束相对松,便大胆提出各种要求,比如要求抽烟,还有人提出非法要求,称要穿便服,游北京,不叠被子,上完厕所不收拾,甚至顶撞干警。”茹宏说。

朱光华说,在普通监狱,为了争取奖励,获得减刑机会,服刑人员大都努力表现,挣分争取评奖。到了出监教育环节,没有了这些激励手段,约束也相对少了,有些服刑人员便开始松懈。比如以前对办案单位或者监狱某个干警的不满,服刑态度不积极等问题,会在出监教育环节的三到四个月时间里暴露出来,通常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等。他们称这种现象叫“出监综合征”。

茹宏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典型“出监综合征”服刑人员的故事。服刑人员叫王乐,进行完几个月的出监教育,即将刑满释放时,他提出“能不能晚放三个月,等过了冬天再出去”。王乐的理由是家中无亲人接应,自己家的房子没暖气,适逢冬天,难熬日子。

“我们跟当地司法局走访了他的村子,发现他住的是村里最好的房子,他还有亲哥哥可以接应他。”茹宏说,执法仪记录了走访的整个过程,反馈给王乐,事后得知,并非王乐不想出去,而是因为对自己被判入狱的罪名始终不认,有意在即将出狱前制造难题。“他想赚点便宜,让监区或司法局给解决点经济问题。”

提起工作中的难题,朱光华暗自叫苦。干警人员有限,工作量大,要在三到四个月的时间里,掌握所有服刑人员的犯罪情况,与原监区进行沟通,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评估、社会适应能力评估、再犯风险评估等多项工作。还要实现一些社会对接工作,比如跟各个区县签订协议,每月让不同区县的民政局、社保局、银行等部门进大墙,给服刑人员一对一答疑。许多个别困难问题有待地方政府协助解决,但一些问题地方政府也难以协调,如家属不接纳服刑人员回家的问题,还得帮助做家属工作。

出监教育十年已成体系

“出监教育中心成立十年,几乎是从零开始摸索前进,随着不断改革和经验积累,出监教育如今已经形成规模。”朱光华介绍说,在该出监教育中心成立之前,出监教育环节都在各自监狱内进行,教育模式单一且不统一,没有专业教师和设施,效果不好。如今,男性服刑人员出监教育在“在京男性服刑人员出监教育中心”进行,而女子监狱的出监教育仍旧在本监狱进行。

《方圆》记者了解到,为了让届满刑释人员更好地回归社会,近年来,出监教育中心特别在“无缝衔接”问题上下了工夫。至今为止,“在京男性服刑人员出监教育中心”与全市16个区县司法局签署协作协议,已经帮助16名“三无”刑释人员解决了回归难的问题。

“我们还与怀柔区司法局建立了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基地,为40余名怀柔籍无就业途径的刑释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朱光华告诉记者,每年出监教育中心与社会专门机构还会举办一次招聘会,邀请北京市20多家企业进大墙。“意向签约率在40%左右,不过有的服刑人员出去之后,看不上这些工作,或者希望隐姓埋名生活,转而找了别的工作或者自己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