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营成本的构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采购成本
企业生产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采购成本,它对于企业的产品价格水平以及竞争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采购管理的作用日益凸显,已是一种与公司战略决策紧密相关的综合性管理活动。但是从国内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来看,很多企业仍然没有将采购环节放在重视的地位,在实践中缺乏合理的运用和体现。一方面,不少企业只是对采购的业务流程进行了制度性的规范和说明,并没有在具体的工作中进行验证和实践,没有进行全面管理;另一方面,目前的采购实践较少考虑整体利益,仅仅注重单方面的利益的高低,没有践行合作共赢的理念,从而不符合供应链系统环境的发展要求。
一、我国传统的采购思路及不足
我国传统的采购思路是:传统采购注重的是在短期内节约采购成本,对于企业的长远利益没有进行比较良好的规划。传统采购的信息流特征表明了其内部交易本质,采购只被认为是补充库存的一种途径,没有考虑因此而增加的库存费用、运输费用等资金占用。因此传统的采购模式和思维,难以真正实现采购成本的降低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目前国内传统企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供应商管理的缺失。不少的企业在供应商的选择方面,不能进行合理的评价,从而选出的供应商不合格;在与供应商合作的进程中,企业没有进行及时的评估与记录,使得产品服务的水平不能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提高,难以协调与现有供应商的关系,新的供应商也不能及时发掘。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问题造成了企业整体采购成本的居高不下,从而采购管理成为了制约企业长足发展的因素。(2)传统的供需双方关系问题。从传统的发展层面分析来看,过多注重的是在与供应商交流的过程中如何压低价格,在商业交易中通过多个供应商的比较,选择价格较低的供应商,但这种模式会有以下不足:在这样的交流中双方的信息被保留,在尽可能地隐藏自身信息的同时导致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彼此不能做到互相信任,导致双方之间的合作只是临时的或者短期的合作关系,这种状态下竞争多于合作,促使双方不能够抱着合作共赢的态度,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身的发展和进步。(3)传统采购成本问题。在传统模式中,采购的信息比较零散,采购的职能也没有进行合理的分工,促使采购的各种工作细节不能得到整合,使得采购的单价过高;而且采购部门所占用的人力物力较多,但是工作效率相对来说却比较低下,暗箱操作的不透明的采购流程仍然存在,使得企业的资本有着不同程度的流失,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二、供应链管理模式及采购策略分析
企业如何发挥其他资源的优势,占据更多有利的市场份额,逐渐成为企业发展进程中所备受关注的话题,于是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 Management,简称SCM)模式应运而生。它将顾客的需求放在首位,而采购在整个供应链中起到了中介和桥梁的作用,借助于供应链内部的各个企业之间的通力合作,为顾客创造出更多的附加价值,要求采购商将供应商业务和自身业务有机的结合起来,以促进整个供应链的发展去考虑增值,建立强效的合作联盟,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共同发展局面。(1)从制度入手加强采购管理。一是建立严格的采购制度,使采购人员与供方在价格博弈中真正处于对手地位,然后通过逐步调整价格目录、控制价格泡沫。二是建立供应商档案和准入制度,设立门槛,提高产品选择的公开、透明和认同。三是给材料制定标准化的价格,根据工作业绩对采购人员进行奖惩。对于重点材料要建立价格评价体系,依据产品的标准成本以及市场发展的要求对采购的价格进行设定,引导采购人员能够在货比三家的前提下寻找更多的货源,从而找寻出更加合理的采购价格。(2)从价格入手控制材料成本。在政府定价、市场定价、成本或协议定价前提下,实际操作中还可运用以下定价方法。一是招标定价。通过招标,能够使得供应商产生危机感,不得不报出自己能够承受的最低的价格以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使得采购的资金能够真正地发挥到实处,从而促使价格管理体系的信息沟通和价格管理廉政建设。二是谈判定价。谈判方式适合各种类型的采购。三是核算定价。在买方市场采购中,企业可以采用出厂价,而供应价则可以运用在卖方市场中。四是竞争定价。按市场经济一般竞争机制、竞争规律、竞争方法确定合理价格。某民爆企业主要原材料是硝酸铵,占产品成本的60%~
70%,采购数量大,在硝酸铵采购中采取了竞价采购,促使硝酸铵的采购价格步步走低,达到了本区域同行采购的最低价,取得了成本优势。(3)其它控制采购成本的方法。一是掌握好采购时机。某民爆企业在原材料采购管理中有意识的加强各种信息、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在09年石化产品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每一次采购活动均判断准确,切入时机恰当,就仅抢时间差、价格差的采购活动半年就节约采购成本近50万。二是选择好付款方式。尽量争取货到付款的方式,或者先款但要有较大的价格折扣。三是选择信誉度较高的供应商,并且根据实际情况签订合同,力争付款方式及价格上的更多优惠。上述内容所反映的仅仅是企业在进行采购成本的控制之时所运用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企业应当站在促使整个供应链发展的角度上,谋取更合理的措施实现合作共赢,在采购成本最低的前提下促使自身的长足发展。
三、建立采购新模式——战略合作伙伴
(1)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的基础。一是制定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原则。合作伙伴必须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合理的战略思想。具体原则是:企业的经营情况和业绩;合作者之间技术和工艺的连贯性;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合作伙伴少而精等。二是实施供应链合作关系的措施与步骤。一般如下:要从企业的发展需求以及市场动态决定是否需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建立怎样的关系,并且将合作伙伴关系的准则、合作要求作出具体的说明,对于潜在的良好候选企业作合理的评估,建立维系合作关系的制度和规定,涵盖解除合作伙伴关系或者增强关系的内容。(2)供应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管理。一是供应商关系的提升。现实中的合作伙伴,更希望在一种超越单纯交易关系下的合作,当这种关系达到了相当高的紧密程度时,供应商合作伙伴就会产生一种贡献的意愿和行为。相互之间共享信息资源,核心整合能力,融合成一种创新能力并产生综合效益和附加值。二是供应商关系的优化。首先,协同采购计划管理优化供应商关系。企业根据采购计划每年进行由供应商参与的计划执行情况检查,并适时调整,共同的检查和改进,优化了计划,也优化了双方的行为,更优化了伙伴之间的关系。其次,进行供应商绩效评估优化关系结构。阶段性的供应商绩效评估,既是对供应商业绩表现的检验,也是对供应商的一种竞争激励,更是一种优胜劣汰的姿态,从而使供应商更优质,伙伴关系结构更优化。最后,建立公平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供应商参与供应链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对供应商的激励,只有通过建立公平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真正地为供应商的参与提供活力。因而只有供应重要物料的供应商,与之实施合作共赢的采购策略才能对采购成本产生积极影响,总之,使供应商和采购商分享成功,感悟和体会到合作策略的优势。
目前企业管理中的先进模式之一就是供应链管理,它所倡导的合作共赢理念促使企业的采购发生了不少质的变化。实施供应链环境下市场采购策略与竞争对手相比,能够让企业以最低的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到发展所需要的零部件、原材料和服务,让企业的产品在价格、质量、售后服务以及交货期等方面有着更大程度上的优势,能够在促使采购成本降低、产品价格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同时,降低库存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增强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范学谦.供应链合作关系浅析.交通企业管理.2009,3(47)
关键词:结构调整、城市化、资本形成、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尽管受到非典冲击,但GDP 高速增长的趋势依然没有改变,今年将一举突破七上八下的格局,预示着整个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增长的景气周期。
1998年以来,国家通过积极财政政策及相配套的银行贷款大规模投入到基础设施,使经济增长稳定在七上八下格局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一枝独秀。5年来的发展,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基础设施的投入奠定了城市化的基础,工业化在消费和出口的拉动下在逐步升级。2003年,人均GDP 达到1000美元,中国经济进入了世界上比较公认的一个“增长加速”[2]的时期。增长的加速器表现在两大引擎上,即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时配合着资金流程和资本形成的改变,经济增长加速,经济结构和资金配置结构调整的累积效应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中国2003年强劲增长的第一动力仍是“投资推动”,这是中国经济增长加速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但理论上的解释和提出的政策却是差异很大的。从理论上看:(1)中国经济增长“不具备持续的动态改进的力量”(张军2002《经济研究》6期),以TFP 衡量的持续改进在1992年后就不显著了,中国存在着通过投入推动的“过度工业化”,这与克鲁格曼对东南亚经济发展的评价“东亚无奇迹”即主要是靠投入支撑是相一致的。(2)以经济所宏观课题组的系列文章为代表的观点认为,高增长依然是合理的,但由于制度障碍导致了两大问题:一是制度性的投资饥渴使“经济过热”导致波动;二是更多地集中讨论了转轨时期的体制对经济发展政策执行的障碍,如体系性紧缩就是对货币政策和传导机制的一种总结;(3)中国高速经济增长中存在着巨大的结构性变革和技术改进,代表作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强调了“高储蓄和高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指出了结构配置优化,“资本形成效率的提高对增长有重要贡献”,分析了资本形成和形成效率对增长的贡献(王小鲁、樊纲2000),《大调整:一个共同的主题和必然的选择》(经济所宏观课题组1998)、《中国经济走势分析》(刘树成等)、世界银行《2020年中国经济》,也都强调了结构变革的贡献和结构变革的方向。从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渊源来看,资本形成一直是经济增长核心,发展经济学早期中的“大推动”、“低水平陷阱”、“非均衡增长”、“结构化变革”等,也包括金融深化等的研究的都是通过一切手段提高资本形成推动经济发展。
传统发展经济学强调了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启动作用,而后的发展经济理论强调了公平、社会进步、市场机制和制度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针对发达国家提出了内生增长的“持续”理论,缺少对中国这样一个已经启动起来、要继续前行的大国发展的理论表述。从全球发展的历程看,结构变革,特别是伴随着非农就业增加的变革始终是发展的主线,资本形成是引擎,资本的配置效率是关键。
中国经济在高资本形成的推动下不断增长,其能持续的原因是经济结构的变革和市场化的推进,提高了资本形成的效率。本课题从结构调整的累积效果入手,分析资本形成的持续性和效率性,特别分析其形成方式和配置方式中的制度障碍,试图再探讨中国经济的结构变革、可持续增长与宏观政策的选择基准。
一、结构调整的累积效应:低价工业化和高价城市化双引擎
自1998年以来,政府大规模投资对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了累积效应,最明显的标志是由工业化这一经济增长的单引擎发展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双引擎。2003年中国经济出现了自主增长。
1.低价工业化
工业化始终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一条主线。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乡镇企业的崛起,开创了一条全新的农村工业化道路。上亿农民以低成本的方式进入工业部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相关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导致劳动力配置对GDP 增长的贡献平均在1.5个百分点,这还不包括其对产业结构调整效益的贡献(林青松2000、王小鲁2000、世界银行2000)。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如果说80年代基本靠“老农”(即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那么90年代基本靠“老外”(即大量外国直接投资企业的发展以及沿海地区外向型产业模式的基本形成)。
低成本是工业化的核心竞争力,这包括劳动力成本低、土地价格低以及实际税收低。“离土不离乡”政策大大推动了低价工业化。农民工成本仅仅按“剩余劳动力”定价,并且不需要住房、社会保障等所有城市居民所需要的工资外成本,农民工的这一切都可以在乡村土地上得到解决。乡镇土地征用是“无偿”或低价的。没有了城市社会保障、城市土地与基建开发、基础设施的营运,与城市相匹配的高税收在地方上很多是减免的。在这里通过农村的“廉价”土地和剩余劳动力把工业化的成本给节约下来,不仅在早期的“离土不离乡”的乡镇工业上造就了低成本,而后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则使中国产业继续保持了这一低成本优势,吸引全球的产业转移和采购,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的“大工厂”。
工业化进程产生了两个结果:其一是推动了非农就业,把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先是“离土不离乡”的乡镇工业,而后是劳动力流动,到发达的地区去就业。其二是长期工业化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产能和资金。在人们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的情况下,因工业结构本身的调整尚未完成而出现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工业增长速度放慢就是必然的了。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寻找新的增长引擎。城市化可以说正是上述工业化发展和累积的一个结果。
2.高价城市化
中国1992年进行了土地要素和资金要素的体制改革,特别是土地要素从无价变为有价,开启了城市化进程。由于“要素价格双轨制”(即土地和资金利率价格双轨制)以及微观主体的“软预算约束”,刚开启的城市化导致了“房地产热”、“开发区热”等经济泡沫,形成巨额不良资产,国家开始调控、软着路。同时土地要素的价格改革得以初步完成,奠定了城市化的基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国家通过积极财政政策,发行国债,投资于基础设施启动内需,城市化进程因此有了基本架构。1998年以来,国家一方面大规模地投资于基础设施以推动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启动住房消费信贷,将消费者与城市化进程对接,作为城市化最重要标志的房地产业成为支撑经济的重要因素。
2001年,中国人均GDP 约为1000美元,城市人均估计在2000美元以上;城市化率为37%,也就是说,有近5亿人口处在人均2000美元的城市化高速起飞点上。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引致的投资,特别是住房、汽车、电子类耐用消费品、娱乐、金融、交通通讯等服务的升级将决定未来中国的发展。从2002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一个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2003年城市化的主导将逐步从中央积极财政的推动转向地方政府推动。中央政府积极推进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了城市化的基本构架。随着中央财政赤字的加大和财政支出逐步转向再分配,城市化的基础设施将主要由地方政府推动。地方四级政府,省、地市、县、镇全面在政府履新年里积极“土地批租”融资,实施基础设施政府担保贷款等,加大城市化的投资活动,城市化引致的投资仍然是今年投资启动的重要部分。
与工业化相比,城市化是高成本的,这包括:(1)基础设施的高投入。如水电、燃气、公路和绿地都是高投入,需要政府的推动;(2)社会保障的高投入。一旦农民变为市民,社会保障就是必需的。大量的公共支出如教育、环保和城市运营等都需要政府财政支持,因此城市化的另一个特征就是为公共支出而征税??-较高税收不可避免。高价的城市化直接表现在:高的土地价格、高的劳动力成本(增加社会保障)和高的税收。城市化的第一阶段是基础设施投资;第二阶段,随着城市化过程,大量的农民变市民,核心支出就是社会保障。目前中国总体上的城市化处在第一阶段,但也开始遇到第二阶段的问题了。社会保障现在支出比较低,农民土地征用费用也较低,城市化的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非常低。但从国际经验看,社会保障支出是城市化后的最大支出。
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得益于自90年代中后期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累积效应,政府推动的城市化和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两大主推动力。双引擎的含义不仅是投资配置,更重要的是非农就业的双重配置,即工业化过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过程中的服务就业。当前的非农就业中服务业就业比重远要高于工业就业,因此,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重非农就业是迈向现代化的关键。
二、资金流程变化与资本形成
结构调整的成功源于资源配置的变革。与上述“从工业化到城市化”的结构变化相对应,中国的资源配置(主要是资金流程以及资本形成)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1、银行资金流程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此前主要是财政)。1990年代后,随着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开始破产,银行坏账问题凸现出来;加上1992、93年形成的房地产泡沫,银行坏账问题非常严重。1997年后国家四大商业银行开始了严格的贷款管理,出现“惜贷”现象。资金向国家集中,商业银行把存款放到央行和购买国债,货币政策尽管通过连降利率来扩张,但实质上是紧缩的,即政策上扩张和体制上收缩(宏观课题组,1999),货币放不出去。
1998年国家加大了对经济的刺激,银行放款有了新的渠道。而这些新渠道都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一方面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央发行国债,银行则提供国债配套资金投向基础设施领域;另一方面是与城市化消费相关的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这样调整的结果是,银行中长期贷款逐步从工商企业转向与城市化相关的个人消费信贷与基础设施贷款。
我国商业银行开办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始于1980年代中期,但当时消费信贷发展缓慢,到1997年底,全国消费信贷规模仅为172亿元。1998年以来,消费信贷步入了快速增长轨道,特别是个人住房信贷成为消费信贷发展的重点,个人住房贷款占个人消费贷款的比重高达80-97%.1998-2001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分别为426.16亿元、1357.71亿元、3376.92亿元、5597.95亿元。2001年与1997年相比,增加了5425.95亿元,增长了32.55倍(见表1)。2002年,住房信贷增加的同时,汽车贷款增加迅速,新增超过了住房,个人消费信贷随着居民消费的升级,还会有一个较大的增长。对比1992年的房地产热,这次是居民真实的消费需求带动的,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市化水平非常高(邓宇鹏1999)。更为中性和科学的分析认为,按照国际经验分类,中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工业化和城市化呈现明显的两阶段,第一阶段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第二阶段,工业化稳定或下降,城市化率的提高完全是由经济服务化导致非农就业的比重上升所带动,未来发展的关键仍然是非农就业(郭克莎,2003及表3)。
行业务完成了第一次转型,从生产型贷款逐步转向个人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和企业贷款,但过于集中在个人和基础设施贷款,导致风险集中,需要银行业务的再次转型,积极开展中间业务,形成新的收入来源,再次降低坏账比例。但这一转型取决于证券市场的发展。特别是在国家逐步淡出积极财政政策的时候,留下来的融资缺口需要新的融资弥补。加大企业的直接融资安排,提高结构效率十分重要,但从当前证券市场的发展状况看实现这一目标有很大挑战。
从中国居民储蓄增长、金融资产分配和意愿上看,基本的事实是:(1)高速增长的储蓄总量,2003年第一季度储蓄为10.86亿,每年增长20%;(2)金融资产分配有极大差异,2001年最高的20%的城市居民家庭占金融资产的66.4%,而最低的20%则只占1.3%,,富裕家庭对资产选择多样化的要求非常强烈(国家统计局2002年9月);(3)居民金融资产希望获得中长期的保障和收益。在中国产能过剩,大量资金从产业部门析出,同时资金供应多,并逐步开放外国资金渠道条件下,如果不能更广泛地开拓资金运用渠道,在“限制下供应的金融资产”的价格必然够快增长(这既包括股票价格的上涨也包括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这就是日本的教训(见刘霞辉2002)。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需要大量资金搞建设,拓宽资源配置渠道和居民选择渠道才能合理分流现有的银行储蓄。
中国资金受到渠道配给限制,不能按资源-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去配置,导致了资本-价值创造能力的下降,资金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需求,特别是政府过度参与配置资源,扭曲了资源的需求和价格,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挑战。
四、保证持续增长的政策选择
城市化的推进以及与之相应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将中国经济带入了新一轮的景气周期,但高价城市化以及资本形成过程中政府过度参与所导致的种种问题(价格扭曲、结构、效率等问题)也给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挑战。此外,从增长必须伴随结构调整、而贯穿结构调整的主旨是“非农就业”看,如何有效地扩大“非农就业”将是未来的更大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即高价城市化、资本形成及非农就业的挑战,它们之间实际上是相互关联的),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中长期的政策选择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国土规划和地方政府改革,寻求降低城市化高成本的道路。
当前城市化高成本的最直接原因是多层次的政府体制,导致土地、基础设施和福利制度的不规模运营。寻求降低成本的城市化政策已经时不我待,重要的一条就是土地规划和地方政府改革,配合实现的手段就是集中,撤并乡镇,进而消减乡镇一级地方政府,形成中央、省和市三级,不但对于城市化有利,对地方、农村的财政改革也都具有战略意义。
地方政府改革,特别是县以下地方政府的全面改革将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传统体制下设立的公社,和后来形成的乡镇一级政府,主要是与统购统销联系在一起的,现在职能基本上已经消失,随着市场经济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乡镇政府的历史功能应该结束,这样有利于节约土地和创造有规模经济的城市;另一方面也能解决好农民负担问题、基层人满为患和财政破产问题。事实上,不撤销乡镇一级政府,农民问题、土地较大范围规划问题和基层财政破产问题是难于解决的。中国正面临着城市化发展的期,解决好与城市化相适应的政府体制是十分重要的。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非农就业。
中国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不断转移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非农就业是良性的,否则会出现“人口漂移”,即人口从农村漂移到城市,形成城市中的农村和“贫民窟”。非农就业不仅要依靠工业化的发展,更要依靠城市化进程中服务业的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城市发展的规律是独立于工业发展的,城市发展的道路是服务,只有通过深化服务才能提高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否则随着地价上升,企业的营运本上升,产业转移是必然的。中国当前很多发达的中心城市仍然拼命地通过补贴发展“工业园区”,对提升服务业品质投入不足,这是需要扭转的偏向。
国家这几年放松了第三产业的管制,大量非公企业的投资热潮,极大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这是非常正确的。服务业要向高附加值的深化发展与人力资本的提高是密不可分的,教育是服务业深化发展的关键。城市发展应加大城市发展规律的探索,而不应重复“同构的工业化”。
(3)完善金融体系,通过间接杠杆调整货币政策。
配合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金融体系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因为正如前述分析,金融体系是提高资本形成规模和效率的关键元素。
金融体系的完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发展资本市场,将其居于企业和地方政府投融资的最主要渠道,这包括股权和债券融资以及资金配置。在证券市场中,债券市场是发展的重要部分,特别是企业和地方政府债是发展的核心。二是体制改革,推进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多元化的改革,将坏账逐步剥离后上市,改变银行体制,同时加大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而股票市场的问题是“国有股”的体制改革,增量改革是比较可取的方法。三是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不仅仅是银行体制,证券市场也应该建立起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只有金融体制的改革和结构的调整才能提高资本形成的效率,资金的价格才能合理地反映出其稀缺程度,否则要素价格的扭曲,会导致资源的误配置(misallocation )。
在货币操作上注意运用间接手段,目前运用间接杠杆的条件基本成熟。1998年后中长期贷款均开始抵押,如个人抵押贷款、房地产开发的抵押贷款和基础设施的收费权抵押贷款,这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非常成功的方面,形成了贷款抵押比例调节的手段,其调整是非常迅速和有效的。另一个就是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和公开市场操作的改革。通过这些市场方式调控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将比较平稳。
(4)实行税制改革,促进资本形成与产业升级。
出口退税制一直是中国刺激出口、扩大外需的一个成功手段。不过,出口退税也带来一定的财政负担。今年出口退税的欠款已达到2500亿左右,负担过重。去年以来美元贬值,提高了中国出口竞争力,应该是逐步减少出口退税的好时机。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长进入以城市化为带动的景气周期,给以消费带动的产业升级提供了机会,特别是机械装备工业的升级。从现阶段发展看,重振中国内需,特别是装备工业产业升级需要税收上的激励;另外,现阶段出口主要是制成品的出口,加工工业的升级也需要增值税的改革。
因此,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应逐步从“出口退税”激励,转向“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的减税方案。当前的生产型增值税,投资品不能抵税,而采用消费型增值税,就只对增值部分征税,所有购进价值(包括投资品)都可以抵税。这种由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化,将直接刺激国内企业的更新改造,扩大投资,从而促进资本形成,带动工业产业的全面发展(经济所宏观课题组,2000)。从财政改革看,由于所得税的不断提高,创造了流转税的改革时机。从生产型增值税转到消费型增值税尽管每年会减少国家税收500-600亿,但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从长远看,这样的税制改革,可以促进资本形成与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为结构变革与长期增长提供了可能。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处在一个增长周期中,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其发展的两大引擎,资金流程的变化是有利于增长的,通过进一步政府、金融体系和财税改革必将继续推动中国经济和非农就业的增长。
参考文献
Barro ,Robert J.Xavier Sala-I-Martin,1995,Economic Growth,McGraw-hill,inc.
郭克莎,2003,《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分析》,发表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国家统计局,2002,“首次中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调查报告”
Hersh ,Adam and Christian Weller,2003,Does Manufacturing Matter?Challenge,March-April.
华民,2003,“长江边的中国(纲要)”,《参阅文稿》2003年2月21日;贾康、白景明,2002,《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经济研究》2002年2期;经济所宏观课题组:1)《大调整:一个共同的主题和必然的选择》,《经济研究》1998年9期;2)《投资、周期波动与制度性紧缩效应》,《经济研究》1999年3期;3)《寻求更有效的财政政策》,《经济研究》2000年3期;刘树成等,2002:《中国经济走势分析(1998-2002)》,《经济研究》2002年4期;刘霞辉,2002:《资产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稳定》,《经济研究》2002年4期;李治国、唐国兴,2003,《资本形成路径与资本存量调整模型—给予中国转型时期的分析》,《经济研究》2003年3期;钱纳里等,1986:《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出版;世界银行:《2002年的中国》,财政出版社。
王小鲁、樊纲主编,2002,《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王小鲁、夏小林,2002,载于王小鲁、樊纲主编《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张军,2002,《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转轨的特征》,《经济研究》2002年6期。
张平,2003,《增长与分享:居民收入分配理论和实证》,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年。
张平、张晓晶等著,2003,《直面符号经济》,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年。
支德勤,2003,《武汉信贷投入剧增:凸现中心城市金融集聚力》,《金融参考》,2003年2期。
中国人民银行,2002,《2002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注释:
[关键词]中小企业 成长性 经营绩效 资本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然而资金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小企业,成为其发展的瓶颈。本文将通过对中小企业上市公司08年-10年的数据分析,了解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性以及其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
一、研究背景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它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绩效和盈利水平,更是企业筹资决策的核心问题。
资本结构理论是西方国家财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经历了旧资本结构理论和新资本结构理论两个阶段。旧资本结构理论是基于一系列严格假设进行研究的,包括传统理论、MM理论和权衡理论等。主要的研究成果包括: (1)在理想条件下,MM理论得出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无关的结论; (2)存在公司所得税条件下,MM理论得出公司价值随负债的增加而增加的结论; (3)存在破产成本的条件下,权衡理论得出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要权衡避税利益和破产成本的结论。
新资本结构理论是基于非对称信息进行研究的,包括理论、控制权理论、信号理论等。主要的研究成果就是分析了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资本结构的治理效应及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二、近年来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和成长性分析
本文选取的为197家2008年以前上市的中小企业,列取了这些企业08、09、10年各项财务指标的均值对比情况(如表一)。我们可以看出:1.样本企业在上市之后规模不断的扩大,速度较快。2.样本企业负债能力较弱。样本企业的平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可见样本企业短期的偿债能力不强。资产负债率离国际上推荐的60%的水平还有很大的距离。3.样本企业的资金增值能力不强。
三、上市中小企业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
1.研究设计
(1)研究样本
截至2011年12月20日,中小板上市公司共有644只,本文所选用的样本将按照以下几个原则进行筛选:①本文研究的时间区间是2008年—2010年,所以剔除08年以后上市的中小板公司。②ST、*ST的上市公司由于公司经营存在问题,造成某些财务指标偏离,会导致实证研究的结果存在偏差,所以也将其排除。③为了消除个别畸形数据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将极个别畸高畸低的异常数据剔除,如剔除个别总资产负债率大于1000%的极端值和绩效极差的公司。余下197家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wind)
2.控制变量的度量
本文从广义资本结构的多个方面, 即从狭义资本结构( 资产负债率) 、负债结构以及股权集中度三个角度研究资本结构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各变量名及计算方法如表2所示。
3.实证假设
(1)假设1:中小企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绩效负相关。
由于绩效较好的公司能够产生足够的内部现金流, 无需向外融资, 所以, 负债比率较低; 而绩效较差的公司无法由内部产生足够的资金来应付投资支出, 而需向外融资, 而且根据优序融资理论, 公司向外融资以负债第一选择, 因此, 获利性较低的公司其负债比率较高。
(2)假设2: 中小企业上市公司规模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公司的规模是影响公司财务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规模较大的公司, 其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强, 其在本行业市场上占据相对优势, 在产品质量、价格以及后续研发上更有竞争力, 相比规模较小的公司来说更容易创造好的财务绩效。
(3)假设3:中小企业上市股权集中度和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 说明股权集中度就越高, 就越有利于对管理人员实施监督和激励, 从而提高经营绩效。董事会规模越大, 越有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如果大股东、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确实发挥着积极的监管作用, 将有利于监督管理者使其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放弃公司的长期投资机会。因此, 股权集中程度越高, 董事会规模越大, 则
公司绩效越高。
4.模型构建
model :roe=β0+β1 Dbassrt+β2 sum10+β3 pl+β4 Dirnum+β5 Curtotlia +β6 Noncurtotlia +β7 lntotal+μ
(2)实证结果分析
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1)08-10年的数据线性拟合较好,08-10年均通过了F 检验, 即可以认为模型方程中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线性关系显著。(2)Dbassrt(资产负债率)和roe(净资产报酬率)成反比,这与假设一一致。(3)反应股权集中度的指标:Sum10(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与roe(资产报酬率)成正比,其中08年关系不显著可能是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中小企业收入减少或者市场非理性的行为导致。但是P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与roe(净资产报酬率)的关系不显著。(4)Dirnum(董事会规模)、Curtotlia (流动负债率)、 Noncurtotlia(非流动负债率)与roe(资产报酬率)均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5)Intotal(公司规模)与roe(资产报酬率)显著的正相关,这与假设二相一致。
由此可见,假设一、假设二成立、假设三存在争议。
四、研究结论
第一、我国中小企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绩效存在负相关关系。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的实证分析,发现资本结构与绩效存在负相关,这也反应我国企业融资过程中融资顺序和优序融资理论的差异。优序融资理论放企业融资一般会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这样的先后顺序。而我国公司首先考虑的是权益融资。这是由于内源不足、债券市场发展不健全造成的。此外很多绩效好的企业不愿意负债,认为负债会给外部传递公司经营不好资金周转不灵的信息, 同时,固定的债务利息支出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负担。因此, 在我国负债融资多的往往是企业绩效较差的公司。我国债务融资主要方式为银行贷款,而银行贷款对中小企业门槛较高。
第二、公司规模和企业绩效成显著正相关。中小企业作为企业的初始阶段,管理风险和财务风险均较大,而规模较大的中小企业通常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强,其在本行业市场上占据相对优势, 在产品质量、价格以及后续研发上更有竞争力,也更容易获得客户的信任,相比规模较小的公司来说更容易创造好的财务绩效。
第三、股权集中度和企业绩效相关性不明显,说明假设三至少是不显著成立的。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可能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目前股权资本对企业的控制仍不完善。也可能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约束力的不足,造成对管理者约束的缺失,使得他们的行为往往偏离投资者的利益, 导致股权集中程度和董事会规模与企业业绩之间并无明显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黎东升 ,郑芳芳.中小企业成长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007年上市的中小企业板数据[J].企业经济,2011,(3):367
[2]乐娜. 上市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0,(3)
[3]陶静 ,刘朝.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研究——基于公司治理角度的分析[J].市场论坛,2011,(1)
关键词:出租车辆 经营成本 保本经营 经济指标
一、从“经营成本”看孝感城区客运出租车价位
在直接成本上有以下八项构成:
车辆折旧费:每辆爱丽舍车(以目前孝感市出租车车型以例)每年的折旧费为13637.25元;
行车燃料费:以结算价和销售价两种价位及扣除财政补贴与不扣除财政补贴的复合价格计算,每车每年平均为56721.00元;
保险费:平均每车每年为10191.00元;
修理费:平均每车每年为9054.00元;
轮胎消费费:平均每车每年为1260.00元;
驾驶员工资:平均每车每年57772.00元;
驾驶员福利费:平均每车每年15908.00元;
其他直接费用(车辆规费):平均每车每年5860.00元;
上述八项为直接成本,平均每车每年170403.25元。
在间接成本有以下三项构成:
管理费用:平均每车每年1800.00元;
会费:平均每车每年120元;
税金:平均每车每年2820.00元。
上述三项为间接成本,平均每车每年4740.00元。
上述十一项总成本为每车每年的平均经营成本175143.25元,约等于17.5万元。
《孝感市物价局成本调查监审分局文件》(孝价成监[2012]2号)中所列出的直接成本P4与间接成本P7[2]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办价格[2006]2406号文件第八条和第九条规定的费用项目[3]有些不同,要求作出适当的文字与数字调整。笔者建议购车贷款的“利息”费用应该计入成本考量之中。
二、从单车“保本点”看孝感客运出租车经济指标
单车每日经营成本=单车每年经营总成本÷单车实际运营天数=175143.25÷345 =507.66元/日、车。
其中:单车变动成本为:行车燃料费56721.00元,轮胎消耗费1260.00元,驾驶员超时工作95天工资15908.00元。三项合计为73889.00元。
单车每日变动成本=单车年变动成本÷单车每年实际运营天数=73889.00÷345=214.17元/日。
单车每年固定成本总额=年经营总成本-年变动成本总额=175143.25-73889.00=101254.25元。
单车每日经营收入,根据孝感市提供的调查资料为530.00元(调查时点数据)。
单车每日边际贡献=单车每日经营收入-单车每日变动成本=530.00-214.17=315.83元。
即变动成本率=单车每日变动成本÷单车每日经营收入=214.17÷530.00×100%=40.41%。
边际贡献率=单车每日边际贡献÷单车每日经营收入=315.83÷530.00×100%=59.59%。保本驾驶日(保本天数)=单车每年固定成本总额÷单车每日边际贡献额=101254.25÷315.83=321天。也就说,需要10.5月的时间才能够收回单车每年的经营成本。
三、从单车“经济指标”看孝感客运出租车经营情况
单车每日经营利润=每车每日经营收入-每车每日平均经营成本=530.00-507.66=22.34元。
单车年经营收入=单车每日经营收入×单车年行车实际天数=530.00×345=182850.00元。
单车年经营利润=单车年经营收入-单车年经营成本=182850.00-175143.25=7706.75元。
单车年收入利润率=单车年经营利润÷单车年经营收入×100%=7706.75÷182850.00×100%=4.2%。
单车年成本利润率=单车年经营利润÷单车年经营总成本×100%=7706.75÷175143.25×100%=4.4%。
单车每公里经营收入=单车日平均经营收入÷单车日均行驶公里=530.00÷450=1.1778元/公里≈1.18元/公里。
单车每公里经营成本=单车年总成本÷单车年行驶里程=175143.25元÷(345天×450公里/天)=1.1281元≈1.13元/公里。
单车每公里经营利润=单车每公里经营收入-单车每公里经营成本=1.177元-1.1281元=0.0489元≈0.05元/公里
四、从其他相关因素看孝感城区客运出租车调价策略
从产业结构调整上考量。一位资深官员说:服务业的价位提高是必然趋势,文化产业的价位提高也是必然趋势。所以,出租车价位调高也是政策走向,大势所趋。“拒短跑长”现象日趋严重,其主要原因是运价结构不合理,导致某些司机不愿打表跑短途,而愿意采用议价包跑长途,这种做法就是助长了某些客运出租车司机的“拒载”恶习,如果交通运输管理部门采用“GPS”卫星定位系统“终端”监控,增加孝感城区客运出租车容量,在现有的800辆基础上,再增加100辆客运出租车,同时建议孝感市政府开辟孝感城区周边乡镇的公交车的营运能力,以缓解客运出租车的压力,杜绝客运出租车的“拒短跑长”现象。
有位客运出租车司机认为,现在的交通事故频繁发生,在理赔经济纠纷中,保险公司最高占赔付80%左右,至少还有20%的经济损失属客运出租车司机承受。所以,这部分支出增加了客运出租车的运营成本。但这个经济损失属于大多数客运出租车“经营成本”计量范围,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成本,但法定成本范围不予计量,不纳入成本范围。所以,客车出租车司机想不通。笔者认为,理应作为或有成本纳入考量范围。
关键词: 项目现金流;内部收益率;敏感性;排序
中图分类号:F224.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7217(2011)05-0076-03
一、问题的提出
内部收益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 IRR)就是投资项目各年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之和为零时的收益率,它对应于项目寿命结束时,全部收益正好偿还全部投资费用的折现率。内部收益率是由项目本身的现金流量决定的,即项目内部决定(与银行利率等无关),因而是项目实际的投资报酬率,是除净现值外最重要的投资项目动态评价指标[1]。
为了提高投资项目的抗风险能力,常常需要分析并测定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变动对IRR的影响程度,以便控制前一位或前几位对IRR影响较大的因素,这就是所谓的IRR敏感性分析,其结果是得出IRR对各个不确定因素的敏感性排序。
然而,我们总是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在做IRR对投资、经营成本、收益三因素的敏感性分析时,在经历大量的计算后,往往得出收益是IRR最敏感的因素,而次敏感的因素有时是投资,有时是经营成本。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收益往往是IRR最敏感的因素?在什么情况下投资或经营成本是次敏感的因素?我们能否通过简洁的方法就能判定IRR对这三个因素的敏感性排序?本文通过构建一个IRR关于投资、经营成本、收益三因素变动率的高次方隐函数模型,采用全微分的数学分析方法,在此三因素变动率不大的情况下,将IRR与此三因素变动率之间的高次方隐函数关系,转化成一种简单的近似线性关系,从而揭开谜底。
二、模型与解法
设一个常规投资项目的现金流模型如图1,建设期的投资为Ij(j=0,1,…,m),回收期的经营成本为Cj(含所交税),收益为Rj(j=m+1,m+2,…,n),资产残值为L,项目基准收益率为ic。记折现率为i,各期投资、经营成本、收益折现值之和分别为PI、PC、PR,项目期末资产残值的折现值为PL,则根据IRR的定义,IRR是方程(1)中i值的解: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相同变动幅度下,收益是IRR最敏感的因素,投资是IRR次敏感的因素,经营成本是IRR再次敏感的因素。
若采用上述研究成果,则本例分析十分简单。首先,求出基本方案的内部收益率i0=15.23 % ,因i0>ic=12 % ,基本方案可行。然后查表或用计算器,知年金现值系数(P/A,15.23 % ,10)=4.9751。因此,IRR对各因素的敏感性判定如下:
1.对于一个可行的基本方案,收益是IRR当然的最敏感性因素。
2.因I/C=1000/50=20>4.9751,所以投资是次敏感因素,经营成本是再次敏感因素。
显然,判定结果与复杂烦琐的传统分析方法的结果完全一致。
四、结 论
在一个由投资、经营成本、收益、资产残值现金流构成的常规投资项目中,假设前三者的变动幅度不大,则IRR对此三因素的敏感性排序由其在基本方案下的现金流的折现值之和大小决定,具体来说:
1.收益总是 IRR最敏感的因素。
2.若基本方案下投资现金流的折现值之和大于经营成本现金流的折现值之和,则投资是IRR次敏感的因素,经营成本是IRR再次敏感的因素;反之亦然。
3.折现值之和越大,IRR对相应变动因素的敏感性越强。
在传统方法中,IRR对投资、经营成本、收益的敏感性分析必须经过繁琐的计算。如果仅仅做出IRR对此三因素的敏感性排序,以找出影响投资项目盈利的主要和次要的因素,那么利用本文的结论进行评价无疑十分方便和简洁。
参考文献:
[1]]魏法杰,王玉灵,郑筠.工程经济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77.
[2]孙怀玉,王子学,宋冀东.实用技术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40.
Sorting of Sensitivity of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under the Variation of Project Cash Flow
LI Yan-gui
(Business Schoo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004, China)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 经济增加值 资产配置
一、集成成本系统的产生
目前,全球竞争日益加剧,企业必须能够及时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快速高质量地生产多品种小批量产品。随着直接人工成本大幅度下降,制造费用的发生与直接人工成本渐失相关性,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以直接人工作为分配间接费用的基础,必然扭曲产品成本信息,进而导致成本控制失控、决策失败(汪方军,万威武,王平心,2004)。
20世纪80年代中叶,出现了卡普兰卡提倡的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成为成本会计的一项革命性的变革,ABC是以作业为中心,通过反映成本发生原因的成本动因分配经营成本,提供相对准确真实的产品经营成本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成本信息在决策中的相关性、有用性,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作业成本法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本依据,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能源耗费、作业和最终产出的关系,对成本发生的动因进行分析,以作业为基础计算和控制成本(李延喜,马琳,2004)。“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是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思路。它将企业的生产经营环节视为满足顾客需要的一系列作业集合,按照产品形成顺序组建企业作业链,以作业中心为成本库汇集费用,然后按引起费用发生的多种成本动因将其分配到产品中去。作业成本法与目前成本计算法的主要区别是制造费用的分配,作业成本以作业法以“作业”为中心,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和分配来计算产品成本。
目前,ABC在欧美国家中已经得到了迅猛的应用与发展。然而,ABC计算的成本信息只包含了利润表中的经营成本,不包括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这些资产负债表体现的信息,在利润表上结束于息税前利润。企业的目的在于为企业创造财富,产品创造的价值应当能够弥补资本成本。因此,忽视资本成本这一无形成本的ABC成本信息无法直接支持企业的长期决策,甚至可能误导企业决策。
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是在1991年由斯特沃德(Stern Steward)公司提出,是一种评价公司业绩的新指标,它在考虑了投资的资本成本的前提下,衡量公司为股东创造的价值,成为传统业绩衡量指标体系的重要补充(胡玉明,2002)。
经济增加值的本质是企业财务利润超出资本风险机会成本(包括机会成本和资本的风险成本)的剩余部分,资本的投资回报即企业的净利润大于资本的风险机会成本,即为企业创造价值;否则即为毁灭价值(王汝芳,杜勇宏,2005)。因此要求公司为股东创造价值,管理者必须能够使公司产生足够的价值来弥补其资金成本,如果投资回报率低于资金成本,将会毁损股东财富。可口可乐公司是较早在管理上应用EVA业绩评价方法而获得巨大成功的典范。目前许多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如孟山都、宝洁、通用电气、联邦速递等大公司都先后采用该方法评价企业及内部各业务部门的经营业绩。《财富》杂志更是将其作为“当今最热门的财务观念,并将越来越热”(胡玉明,2002)。
Hubbell(1996)首次提出将ABC与EVA指标进行集成,以改进企业成本信息质量,Cooper(1999)认为ABC与EVA的集成成本系统对企业的长期决策是必要的,并注重分析了企业内资本的特征。Roztocki(1999)在Hubbell的研究基础上首次提出集成ABC与EVA的模型。集成成本系统是在运用经济增加值(EVA)原理对作业成本法(ABC)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会计方法,是现代企业开展价值管理、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有效管理工具。
因此,将资本成本纳入作业成本法,用来核算经营成本和资本成本,使公司的成本核算和业绩考核与为股东创造财富的目标一致。在改进后的作业成本法中,除了保持传统作业成本法的精髓外,还将资本成本作为一个特殊的指标纳入业绩评价体系中,它所揭示的成本目标不仅包含经营成本,而且包含股东期望的合理资本回报率(李延喜,马琳,2004)。
二、集成成本系统的应用原理
根据EVA的基本理论,当一个成本对象(产品、工作、客户或服务)能够以高于其全部成本的价格出售时,那么从经济上来说是有利可图的。换言之,一个成本对象在经济上要有利可图,就必须能够弥补其全部成本:直接经营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经营成本(如管理费用、租金)和资本成本(使用资本的成本)(陈华亭,2004)。
1、 经营成本的计算。
直接经营成本由于具有明确的归属对象,因此,可以直接追溯至特定的成本对象。
间接经营成本的处理程序如下:
(1)确认主要作业和作业中心。确定主要作业首先需要进行作业分析,作业分析可借助作业流程图进行,应跨越组织结构的界限和部门的束缚,一个部门可有多个作业,一个作业又可跨部门进行。完成作业分析之后就可以进行作业合并与分解,从而确定主要作业和作业中心。
(2)将消耗的资源分配到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这一步的关键是确定资源动因,即决定作业中心资源消耗量的因素。明确了资源动因,即可根据有关资料计算资源动因率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分配。
(3) 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各个成本对象。这一步分配的依据是作业动因,即决定成本对象消耗作业量的因素。确定作业动因之后,即可根据有关资料计算作业动因率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分配。
(4)计算各个成本对象的经营成本将各个成本对象的直接经营成本加上间接经营成本,即可得出其总的经营成本。
2、资本成本的计算。
成本对象资本成本的计算程序如下:
(1)确定企业资本总额。企业资本总额是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总额的基础上调整得来的。一般的调整方法是从资产总额中减去无息债务(如应付账款、应计费用、应付税款等),即资本总额由股东投入的股本总额、所有的计息负债(包括长期和短期负债)及其他长期负债构成。
(2)计算企业资本成本率。企业的资本成本率等于债务资本成本率,权益资本成本率的加权平均值。
计算公式为:企业资本成本率=债务资本/(债务资本+权益资本)×债务资本成本率+权益资本/(债务资本+权益资本) ×权益资本成本率
(3)计算资本成本。资本成本等于资本总额乘以企业资本成本率。
(4)将资本成本追溯分配至成本对象。关于资本成本向成本对象的追溯分配,最初有研究者认为应该将资本成本先分配到每个作业,然后按照ABC的
成本计算程序,将作业成本分配计入各成本对象。后来,有学者提出了产品—资本相关性分析方法,直接将资本成本追溯分配至成本对象。例如,我们假定一个公司生产两种产品:一种产品是在交货时付款,另一种产品是先交货,然后开出一张票据。在此例中,公司因为第二种产品的应收账款而发生了费用。假定公司有10000元的应收账款,资本成本为8%,那么800元的资本成本就要被追溯分配至第二种产品。
3、集成成本的计算。
计算出成本对象的经营成本和资本成本之后,将二者相加即可得出该成本对象的集成成本即完全成本。
三、集成成本系统的应用条件
ABC与EVA的集成成本系统是针对作业成本法对资金成本的忽视而进行的,所以主要适用于资本密集型的公司,尤其是资金成本很高的公司,在应用时要注意以下应用条件:
首先,公司必须是已经实行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公司的生产流程已经按照作业成本管理的要求进行了改进,可以适应作业成本法的要求。
其次,集成成本系统是否具有提高成本信息质量的潜力,主要取决于企业的资本成本与经营成本的比较情况。如果资本成本相对于经营成本比重很低,则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即使纳入了资本成本,对提高成本信息质量的作用也不大,当成本对象的资本成本不能忽视时就应该考虑采用集成成本系统。我们通常用资本成本占经营成本的比率来判断,国外的经验性标准0.1,即当资本成本与经营成本的比率大于0.1时,就应该考虑采用ABC与EVA集成成本系统(陈华亭,2004)。
四、集成成本在资产配置中的应用案例
作业成本分析与经济增加值分析的结合是自然的,它们都是用来解决公司财务报告被曲解的问题。作业成本分析法修正了将公司间接费用主观分配进产品的倾向,也修正了没有将其他间接费用分配进产品及客户的问题。经济增加值分析法修正了以往在财务报表上的问题,即在得出获利数字之前,辨明资本成本,并将它作为经济费用。当将这两种方法一同使用的时候,管理者能得到一个清晰的获利能力与经济损失的概念,并将他们的注意力与专业化的作业集中到发生经济损失的地方,并且他们能够维护、保护、扩展能获利的经济业务。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案例解释ABC与EVA的集成成本系统在资产配置中的应用。以下是某单位的利润表,如图表1所示:
单位利润表 (单位:元)
利润表 %
销售收入 300000 100
产品销售成本 144000 48
毛利润 156000 52
销售费用 63000 21
财务费用 34800 12
管理费用 32400 11
营业利润 25800 9
资本占用 252000 84
资本成本(12%) 30240 10
经济增加值 -4440 -1%
上图表反映了一个获利能力达到边缘的业务部门,其营业利润占销售额的9%,在分配了12%的资本成本后,出现了负的经济增加值。
当主管经理面对企业负的经济增加值时,他首先的反映是寻找途径来增加边际利润。他们会要求业务单位负责人削减销售费用或管理费用,全面调整价格,削减辅助费用,降低存货及应收账款水平,以增加他们报告的经济增加值水平。但是,这些削减“浮肿”的全面调整活动可能最终会导致企业严重的生产及销售混乱,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我们假设一个拥有两条不同的生产线的部门,第一条生产线已经建成有效运作、生产过程集成化以及有长期合作关系的顾客企业;另一条生产线则是为进入一个全新的市场而制造的,这是一个顾客化程度较高的业务,产品品种多样,生产期短,具有较高的销售费用及促销费用,作业成本分析将按生产线编制利润表,如图表2所示:
将作业成本法应用于经济增加值分析 (单位:元)
传统的 生产线1 生产线2
收益表 % 收益表 % 收益表 %
销售收入 300000 100 180000 100 120000 100
产品销售成本 144000 48 72000 40 72000 60
毛利润 156000 52 108000 60 48000 60
销售费用 63000 21 27000 15 36000 30
财务费用 34800 12 10800 6 24000 20
管理费用 32400 11 14400 8 18000 15
营业利润 25800 9 55800 31 -30000 -25
资本占用 252000 84 126000 70 126000 105
资本成本(12%) 30240 10 15120 8 15120 13
经济增加值 -4440 -1% 40680 23% -45120 -38%
图表2中的用作业成本法编制的财务报告说明了对于所有成本“一刀切”的危险。生产线1没有任何问题,有效的生产过程,忠实的客户使之能够取得较高的毛利润和边际贡献。任何尝试进一步降低成本或提高价格的活动都会对这个有吸引力的部门产生不利影响。这个部门的获利能力和经济增加值问题都源于生产线2,部门管理者不应致力于全部支出的削减,而应针对生产线2的获利能力开展特定的行动(Robert S. Kaplan,1998)。
由于将经济附加值分析从企业或部门水平发展到作业水平和计算单独产品或客户的经济增加值,使得管理者有更大的力量改进总体经济增加值水平。管理者站在战略的高度出发对EVA起破坏作用的业务部门和业务环节的相关业务予以关闭,出售或外包。企业可以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生产成本,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减少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从而减少对资金的需求,降低资金的成本,带来了经济利润的提升(穆林娟,2003)。
五、集成成本系统的评价
以作业成本法为评价方法,单独考虑营业利润而忽视资本成本容易引起业绩考核结果不实,从而做出错误决策。将经济增加值的思想引入作业成本法后,一方面通过增加资本成本信息弥补了传统作业成本法信息反映不全的缺陷,提供真正的“完全成本”,有利于引起管理者对资本成本的足够重视,督促管理当局加强控制、提高资本使用效率,从而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本,杜绝或减少资本的浪费;另一方面将经济增加值融入作业链和产品成本中,赋予了经济增加值新的使命,使资本成本与整个生产过程相连,有利于企业领导层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观点出发,依靠精确、全面的成本信息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帮助管理者提高公司业绩,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Robert S. Kaplan, Anthony A. Atkinson. Advanced Management Accounting (Third Edition) [M]. Prentice Hall, 1998:520-523.
[2]Hubbell,W.W. Combining Economic Value Added and Activity-Based Management [J]. Management Accounting, 1996, 10(1):18-29.
[3]Cooper R, Slagmulder R. Integrated Activity-Based Cost ing and Economic Value Added [J] Engineering Management Journal,1999,80(17):16-17.
[4]Narcyz Roztocki & Kim Lascola Needy. Integrated activity-based and economic value added in manufacturing [J]. Engineering Management Journal, 1999,11(2): 17-22.
[5] 李延喜,马琳.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作业成本法的框架与应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1-22.
[6] 汪方军,万威武,王平心.集成成本计算(ICC)模型——作业成本计算与经济加值的集成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3):33-34.
[7] 陈华亭.论作业成本法与经济增加值的结合应用[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90.
[8] 胡玉明.高级成本管理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41.
[9] 穆林娟.作业成本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69-75.
[10] 王汝芳,杜勇宏.经济增加值与优化经济增加值.[J].当代财经,2005,(5):21.
Study on Integrated Cost System Based On ABC and EVA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ssigning Assets
论文摘要:成本控制是房地产开发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贯穿于房地产项目运作的整个过程。房地产企业要想在目前的经济市场中获得较强的竞争力,降低成本、控制费用支出必然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房地产开发成本的内容和特征、成本控制的概念界定和原则分析,以及对房地产开发成本构成和成本控制影响因素分析,针对我国房地产开发成本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成本控制的新模式。
前言:
房地产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受到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又由于其基础性、先导性产业的地位及其特点。因此,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又必然对经济增长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此外,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专业性强、受政策及市场不稳定因素影响大,所以该行业也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那么如何在这种不断规范和竞争中实现开发项目的最大经济效益,就必须对项目的开发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和控制,实现集约效益型开发。
1 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构成
研究房地产企业的成本费用控制,必须清楚开发项目的成本费用构成。房地产企业开发成本费用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生产和销售房地产开发产品而花费的各种耗费,主要由房地产开发成本、开发费用和税金三大部分组成,经历前期策划、规划、设计、施工、销售五个阶段。
房地产作为商品的开发经营与其他商品的开发经营不同,其商品成本构成有它的特殊性。房地产成本由开发成本和经营成本两大部分构成,其中房地产的开发成本包括土地费用、前期工程费、基础设施建设费、建筑安装工程费、公建配套设施费及开发间接费等;房地产的经营成本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税收,行政性费用等。目前,在我国城镇商品房价格构成中,房地产的开发成本一般占总成本75%左右,有些地区的开发商通过拍卖取得土地以后,开发成本已达到总成本的80%-90%。
2 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上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严肃性。由于具体确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分项建设成本难度大,加上行业管理水平和会计人员水平有限等原因,往往不重视建设过程的成本管理和控制,致使财务指标缩水,成本反映不真实,造成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本无从考核。一是工程成本核算的依据无法及时取得正式发票进行成本核算,导致成本核算缺乏真实性,给企业经营决策造成影响。二是工程的实物工作量与财务的账面成本结转不一致。三是成本核算对象的设立随意性大。按理成本核算对象应根据成本项目的核算内容来设置。否则,所提供的成本资料就缺乏真实性和科学性,导致经营决策失去了可靠依据。四是成本不进行分摊或随意分摊。成本费用分摊的随意性,造成工程成本的核算脱离企业经营的实际,无法及时提供真实完整的成本资料。
2.2 缺乏科学性。有相当一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忽视了成本费用控制的时效性。一般开发项目成本费用核算在项目结束时才进行,这样做在财务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对于动态的开发过程来说,它掩盖了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长期大规模滚动开发的企业,难以反映出开发项目的真实成本,使得成本与收益模糊。
2.3 缺乏全面性。有些房地产开发企业仍然把开发项目的成本费用管理仅当成是单项成本费用的控制工作,如配套设施费、土地成本、建安成本、规划设计费等的控制,在管理上通常的做法是每审核拨付一笔款项时简单地砍上一刀。这样做的结果是,在某一方面成本看似控制住了,但是项目在选址、规划设计、定位包装过程当中已经存在的问题,却在施工和销售过程中不断地暴露出来,成本管理变成了单纯的成本控制,企业被迫不断地去堵塞成本漏洞,而没有设法去防止漏洞的产生,因而成本控制也要和成本管理结合起来。
3 房地产开发项目加强成本控制的措施
加强对房地产开发成本控制,首先要树立房地产企业的成本意识,树立全过程成本观念;其次要在成本管理中贯彻全过程成本控制观念,建立完整的成本控制体系。通过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本控制,从而实现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全过程成本控制。
3.1 树立全面成本控制概念,完善成本控制体系
成本控制是一个全过程的、相对的控制,是从宏观到微观、从粗放到细致的过程,是根据项目运作的不同阶段性价比进行优选的问题。成本控制决不仅仅是"审查、核算"这么简单,它已经上升到经营的高度。房地产企业必须站在这个层面,大力倡导全员、全过程的成本控制方法,这是实现成本控制的唯一途径。因为房地产开发项目需要各专业人员的通力配合,同时一些技术层面的决策要完全下放到专业的技术层面去解决,才能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所以只有实现了每个人都是成本控制主体,每个人都有成本考核目标,没有人处在成本控制制度之外,才能实现成本控制的总体目标,才能做到从源头上控制成本。 转贴于
3.2房地产开发项目立项阶段,应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投资预算
项目立项阶段,企业首先要做好市场调查研究,收集大量的市场信息。房地产价格主要由所处地点、价格、环境配套、户型、市场竞争度、市场购买力等因素决定。此外,企业还应将政府部门近期的政策变化及金融机构的政策变化考虑在项目的可行性报告中。在目标定位及预算上,企业要充分考虑各因素,根据市场价格采取拟定目标利润的办法推算项目的目标成本,再将目标成本及费用进行分解。在正确划分成本项目基础上,对各环节支出确定开支范围及拟定费用标准,让目标成本及目标利润具有可预见性和可控性。
3.3房地产开发阶段,加强项目现场管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压低材料成本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项目变动情况,在发生现场签证时应做到先算账后实施,在办理每一签证之前必须进行工程量及成本增减分析,变工程成本事后被动控制为事前主动控制。此外,委派经验丰富、协调能力强、职业素养好的现场代表进驻现场,同时委托实力较强、有责任心的监理公司,加强对工程质量、工期和成本的管理。在工程分包或工程材料采购过程中,应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选择资质优良且成本低廉的施工单位和设备材料供应单位。根据合同形式及合同文件,编制出内容详尽的招标文件,广泛信息,通过招标选择信誉高、工期短、技术力量强、质量好、造价适中的承包单位以有效保证对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施工材料供应单位的选择也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根据投标单位所报的价格及质量选择适合本项目定位的具有合适性价比的产品。
3.4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结算阶段,组织人员验收,确保责任转移任务,杜绝未来不必要费用发生
工程建设完成阶段要对项目进行竣工验收。在这个阶段,开发商应组织各相关部门、单位依据合同、图纸对工程进行详尽细致的检查,并对各项使用功能进行全面试用,对遗漏工作量或需要修补的质量缺陷及时督促承包商进行修复,以防止工程交付使用后再发生扯皮现象和产生不必要的费用。对于房地产企业负责销售的房地产项目,企业要严密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制定相应的销售方案,在提高销售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增强项目的回款能力,及时回笼资金。此外,对于竣工结算的项目,要对该项目产生的所有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用这些数据来检验整个项目的盈利情况,对项目实行客观、公平的评估、评价,对照目标(计划)以及开发各环节的实际控制水平,总结经验和教训,做到奖罚分明,即按照市场的惯例,完善对相关人员激励机制。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房地产成本费用是决定房地产价格的重要因素,而房地产价格又是影响社会经济的一个关键因素。它的波动从微观讲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水平;从中观层次看是一个城市或者地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角度看,它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协调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然而影响房地产开发经营成本因素众多,关系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控制房地产的开发经营成本,需要适应不同时期、不同经济社会环境的要求。因此,加强成本控制,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无疑是房地产企业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对促进房地产企业集约经营,繁荣我围房地产市场的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玉红.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林立强.房地产经营管理的七大误区[M].北京:北京大学音像出版杜,2006.
关键词:酒店经营;成本管理;对策研究
一、酒店经营成本的构成
酒店经营成本主要由餐饮成本、人工成本、水电油耗三个部分共同组成,这三部分成本占到了所有费用的80%,因此这三部分是酒店成本经营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其中,餐饮成本总成本的25%-30%,人工成本则占到总成本的20%,水电油耗成本则占到总成本的30%左右。对酒店中的各个部门的成本和毛利率进行分析,不同的部门的特色各不相同,详细信息表如表1所示。其中各方部门的成本主要体现在摊销费和折旧费用上,约战50%,工作人员以及其它成本约30%,其是毛利率最高的一个部门,约为45%,因此,在酒店运行过程中对其成本进行压缩的可能性和幅度都较小;餐饮部的人员成本和原材料成本达到其它部门的63%左右,具有较大的控制空间,因此可以加强对材料采购的管理,适当的激励制度降低成本,通过对多数酒店的成本统计数据来看,该部门的毛利率不足15%,具有较大的可提升空间。娱乐部门的成本构成基本与客房部门的成本构成类似,压缩成本的可能性较小,但是由于工作人员较多,因此在管理上面临的难度较大。
二、加强酒店成本控制的对策
(一)加强对客房费用的控制
降低客房成本主要内容是加强对工作过人员的控制,做好工作人员的思想控制工作,培养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勤俭节约意识,提高其在工作中的主动服务意识,从而降低资金消耗,提高服务水平,使酒店的综合实力得到提升,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思想教育,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
酒店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对酒店的形象会造成影响,高质量的服务水平,可以提高服务酒店的形象,酒店在发展过程中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要提升服务质量。提升服务质量可以从酒店的日常服务工作中的细节入手。目前,多数酒店所运用的都是中央空调系统,因此每一天都要对客房进行详细检查,特别是要对电、水等方面的检查必须要细致,避免因为工作方面原因,导致能源浪费,提高酒店成本。客房部的工作人员还要与前台工作人员进行及时的沟通,对酒店客房的入住人数、入住量、入住时间都要进行详细核对,对房建的入住情况进行详细检查,对房间的入住情况进行核实。
2.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在酒店管理过程中,根据酒店所经营的内容不同,进行工作责任区,然后将不同责任区的各个使用工具进行统计,落实到每一名工作人身上,然后利用编码完成最后的顺序编排,实现家具保管个人制,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可以提高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在个人入住客房前,工作人员要对客房中的物品进行检查,并且要将物品的状态进行真实登记,并就客房中的物品的情况与个人核实,让个人确认签字,避免问题发生后,发生纠纷,工作人员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出现。
3.加强对客房中小物品的管理
酒店客房中的小物品主要功能是为居住酒店的的宾客提供方便,近几年,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酒店客房中的小物品也有传统的“一次性”物品逐渐向“实用性”转化,在对这些小物品进行管理时,要对其使用量进行控制,这也是控制成本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加强对餐饮成本的控制
1.控制原材料成本
在原材料采购过程中,对原材料成本的应当从原材料的单价入手。在采购原材料前,要将需要采购物品列程一个详细清单,在清单上要表明物品的种类、数量、采购价格,然后进行审批,在完成审批后,将清单交给采购部门。酒店的采购部门在进行原材料采购中,一定要做好货比三家,尽量了解多个渠道的原材料的进货价格,在质量满足使用标准的基础上,选取低价格的材料供应商,与之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酒店的利益最大化。但是,在合作期间也需要了解其它供应商产品的价格。此外,在材料购买上应当尽量做好高频少量,指的是在材料购买上应当尽量每日一购,确保采购材料的新鲜度。如果情况十分特殊需要囤货,必须要选择方便保存的材料,依据材料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当的保存方式,常用的保存方式有铺放和冷藏。采购部门在进行材料采购过程中,要全面掌握市场中材料价格的浮动情况,对材料价格浮动要有自己的判断,从而可以在材料价格上涨前,适当的完成对材料的存储。
2.建立货品检验制度
只要是外来物品需要入库时,不论材料是由采购部购买,还是由供应商直接运营到酒店,都必须要由酒店库房工作人员,对采购的物品进行严格审查后,方可确认收获。如果在审查过程中,申请储量与实际采购数量存在矛盾,则不能进行签收。规范的采购程序是酒店中的采购部门依据实际物资需求列出清单,然后将物资清单交给负责人进行审批。在完成货物采购后,酒店中的库房工作人员应当依据清单物品的数量进行验收,确认货物准确无误后,盖章签字,将物品送入运送到库中。采购部门拿着库房的验收单向财务部门审批资金,最后通知货物供应商确认收款。
3.加强对物资回收的管理
酒店中所有的物品都具有价值,例如,酒瓶、剩料、纸盒子等。酒店在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对废品的回收与管理,酒店的营业周期较长,长时间的经营,将会使这些物资的效果变得更加明显。因此,物资管理部门的负责人要对这些物资和废弃材料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节约资源,确保酒店中的每一项物品都能发挥出最大作用,从而减少酒店开支。
(三)加强对酒店中零散费用的管理
酒店在经营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零散费用。例如,对维修费用的控制,酒店中的物品较多,其中很多物品的价值高,因此酒店中的后勤工作人员要对酒店中配备的物品进行维护,维护费用的控制十分重要,加强对设备的维修与养护可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这对于节约成本来说意义重大。
三、结语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酒店要想在市场中站稳脚步、获取发展,就必须加强成本管理。酒店应当确保自身服务质量的同时,不断的对降低经营成本的方式进行探究,降低经营成本,提高酒店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毛勤.现代酒店财务管理现状与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2012,(20).
[2]山峻松,刘金芝.改进我国酒店成本管理的建议[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12).
[关键词]中小餐饮企业 差异分析 经营数据分析指标
餐饮业在持续增长的经济带动下快速发展,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中小餐饮企业也迅速发展,成为中国餐饮业发展壮大的主力军。同时,因为餐饮业进入的门槛低,利润高,资金周转快,越来越多的人也准备进入餐饮业,但是每天因经营不善亏损的企业也不少。大多数中小企业都缺乏对经营数据分析的技能,因此并不能掌握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也无法采取对企业经营改进的有效措施。企业主要经营数据分析是指以企业经营核算资料为依据,运用特定的方法对企业的经营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用其另人信服的指标数据来诊断企业的经营成果,并帮助管理者找出企业经营中的主要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意见。以下笔者以某餐饮企业为例,对其第二季度的经营数据进行分析。
一、某餐饮企业的经营核算的基本资料
某餐饮企业是典型的中小型餐饮企业,开创于2008年,位于重庆大足区,主营重庆新式火锅,店面140平方米,80个餐位。以下是该企业2012年第二季度经营的基本数据资料以及对比分析所需要的第一季度资料和2011年第一季度的基本数据资料。如表1所示:
二、餐饮企业经营数据分析
餐饮企业的经营数据分析是了解企业经营状况,诊断企业经营成果的依据和关键,不论是投资者、债权人还是企业经营者都日益重视。笔者主要是依据基本的数据从经营收入、经营成本与费用,经营利润与回报三个方面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
(1)经营收入分析
餐饮企业的营业收入,是进行经营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大小决定了企业利润的大小,也反映出企业的经营规模和水平。通过对餐饮企业的营业收入状况进行分析,既可及时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造成营业收入下降的原因,巩固已有的业绩,又能为下期确定新的经营措施提供依据。我们对餐饮企业的营业收入分析主要从它的构成因素着手,逐步了解各个因素对它的影响,从而找出经营中的销售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意见。
餐饮企业的收入构成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餐位数、餐位周转率以及人均消费水平。餐饮企业的销售收入也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销售收入=餐位数×餐位周转率×人均消费水平
餐位数是指餐饮企业一次能容纳多少客人同时就餐的座位数。计算期的餐位数=餐位×餐次×计算期天数。餐位周转率是指每天每个餐位使用了多少次。餐位周转率的计算公式如下:餐位周转率=就餐人次 / 餐位数× 100%。
餐位数属于客观因素,受企业的投资资金和门面的限制,餐位周转率属于客观因素,可以通过管理的优化得到相应的提高。一般情况下,餐位数越多,餐位周转率越快,那么销售收入也就越多。
人均消费水平是指每位客人的消费能力。客人消费水平越高,企业的收入就越多,人均消费水平可以用公式表示:人均消费水平=餐厅销售收入/就餐人次
通过对某餐饮企业的销售收入基本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得到以下基本数据:
2012年第二季度:
餐位数:80 位餐位×90天×2餐次=14400个
餐位周转率:15552人/ 14400个=108%
人均消费水平:497743元/15552人=32元/人
2011年第一季度
餐位数:80 位餐位×90天×2餐次=14400个
餐位周转率:14683人/ 14400个=102%
人均消费水平:423466元/ 14683人=28.8元/人
根据我们所核算的数据可知餐位数没有较大的变化,因此针对影响销售收入的其他两个主要因素进行逐步分析如下:
1.餐位周转率因素的影响:
14400×(108%-102%)×32=27648元
以上数据表明相对于去年第二季度餐位周转率的提高,使销售收入比去年第二季度增加了27648元。
2.人均消费水平因素的影响:
14400×102%×(32-28.8)=47001.6元
以上数据表明相对去年第二季度由人均消费水平的增加,使销售收入比去年第二季度增加了47001.6元。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2012年第二季度的销售收入比第一季度销售收入增加了74277元。从三大主要因素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均消费水平因素对销售收入的影响相对来说最大。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也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至少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企业主观方面努力的结果,通过营销手段或者提高产品档次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物价上涨导致产品价格上升的客观原因。通过调查所知企业的酒水价格有20%的提高,菜品有一部分也有10%左右的增长,因此且不可因为销售收入的增加而妄自高兴,因为这个方面也会引起企业的成本上涨,可能还会导致利润的下降。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餐位周转率对企业的销售收入的影响也不小,中小餐饮企业因为店面、资金的限制并不能快速有力地增加本来就不多的餐位数,因此如何加大餐位周转率成为关键。影响餐位周转率主要有两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客人的在店里的消费速度,像快餐店里客人的消费速度就比火锅店要快得多,另一方面是企业的服务速度和管理能力,有些企业服务速度快,拆台率高,能迅速清理桌面,迎接新的客人,那么餐位周转率也就快得多。客人的消费速度,我们一般难以把握,不过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消费环境。有某企业通过把墙粉刷成黄色,使客人感觉到就餐环境的温馨但同时又加快了吃饭的速度,使周转率得到很大提高。因此,该企业可从这些方面着手进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