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银行发展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金融脱媒;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金融脱媒是指随着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新金融商品的开发和需求的创造,特别是随着资本需求的超强劲增长,使证券市场的功能日趋凸现,而银行的媒介作用则趋于萎缩。银行一直是中国投融资体系中的主体,但近年来银行在投融资体系中地位有所下降,出现“脱媒”迹象。金融“脱媒”既是中国经济发展、放松管制和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对中国货币调控、银行监管及银行业务开展等带来挑战。
一、金融脱媒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及原因分析
金融脱媒是金融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伴随着中国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直接融资在获得迅速发展,金融脱媒的时代已真正到来。中国金融脱媒主要表现为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以及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沪深证券交易所的相继成立,直接融资一度发展较快。2003年,中国非金融部门通过贷款融资的比率高达85%,通过股票和企业债券等融资约为5%。截至2008年末中国股票流通市值仅占GDP的6%,远远低于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初16%和54%的水平。由此可见,目前中国直接融资的水平还很低。同时,相关金融数据显示,银行信贷增长呈现低迷状态。2006年2—6月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幅在12%~13.5%之间徘徊,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却呈现渐升趋势。这种现象说明中国金融脱媒正在逐步深化。
中国金融脱媒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积极推动是金融脱媒的直接动因。金融脱媒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政府主导下直接融资的发展是金融脱媒的直接动力。近年来政府监管部门以推动金融脱媒和金融非中介化为目标的举措,分散了银行的金融风险。(2)股票市场发展进入转折期。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纵深推进、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资本市场正处于一个转折性的发展阶段,股市的融资功能不断强化,给银行间接融资带来巨大压力。(3)全球各大基金、财团的资金大量涌入中国,不仅分流了公司客户在银行的存贷款,而且开始替代银行提供财务顾问、融资安排等服务,对银行业务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4)利率市场化改革也促进了金融脱媒的深化。一方面,银行现有的以批发性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零售业务收入与非利差收入的比重将逐步得以提升,银行对大企业的资金供给动力正在逐步弱化,比重逐步下降。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现有的存款定价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存款成本意识和存款效益观念的显著增强有效约束了银行存款的增长幅度。(5)人民币升值带动了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价值上升,客观上也导致了金融脱媒现象的深化。
二、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金融脱媒改善了商业银行外部经营环境。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有利于改善企业高负债率的局面。中国国有企业高度依赖间接融资,经营绩效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增加。但在金融脱媒趋势下,证券市场逐步发展,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提高权益资本比例、降低负债率,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补充流动资金、降低对间接融资的依赖,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社会化。
2.金融脱媒也使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得到优化和完善。长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单一,资本充足率低,难以依靠自身积累满足《巴塞尔协议》所规定的最低8%的资本要求。而金融脱媒的发展为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提供了市场条件。商业银行利用证券市场平台,通过股份制改革解决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单一产权问题,引进战略投资者,完善治理结构。
3.金融脱媒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表外业务面临发展机遇。随着金融投资品种的增加,企业资产选择的机会增加,投资的专业性将增加,企业将更多地求助于专业机构对其进行现金、资产管理,为银行发展相关业务提供机会。同时,支付结算业务将获得良好发展机会。市场的需求也推动了商业银行备用信用证、票据发行便利、贷款承诺、互换、贷款出售和信贷资产证券化等表外业务的发展,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在传统表内业务基础上得以拓展。
金融脱媒同样给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带来挑战。从资产业务总量看,金融脱媒将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降低,银行贷款占非金融部门融资总量的比重下降;从资产业务的结构看,更多的大型优质企业更倾向于通过股权、债券、资产证券化等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方式来募集资金,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使有潜力的小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板获得资金支持,从而对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造成显著的双重冲击。负债方面,证券市场日益完善,产品日趋丰富,投资方式更加多元,这些将对银行的存款产生替代效应。
4.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随着中小企业在未来银行信贷业务中比重的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也将呈现出短期化趋势,使商业银行主要依靠短期资金支持长期贷款发展的矛盾进一步显现出来。资产和负债期限不匹配的流动性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主要风险之一。此外,伴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并加强对市场风险的管理。
5.金融脱媒导致金融信贷市场环境质量下降。在信贷市场环境质量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银行传统优质客户(如铁路、石油、烟草等行业)贷款的分流与退出,新建立信贷关系的中小客户新增贷款风险相对加大,意味着银行面临信贷市场环境质量下降的局面.
三、中国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策略选择
1.转变经营理念与转换业务经营模式。金融脱媒已经成为中国金融发展的长期趋势,商业银行应该主动适应,在新环境下积极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中国商业银行要改变过去忽视直接融资市场的观念,建立从单纯重视信贷市场到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并重的理念,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发展与直接融资相关业务,强化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作用。同时,商业银行还应积极转换业务经营模式。首先,中国商业银行应把零售业务作为经营策略转变的突破口,带动整个银行收入的增长。其次,针对高端客户的私人银行服务大多由外资银行垄断的现实,中国商业银行必须通过聘用专业的金融人才,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为客户提供最具专业性的服务才能赢得客户的信赖。同时,开拓信托和资产管理业务市场、提供更为便捷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也是提高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渠道。
2.调整客户结构和资产负债结构。融资非中介化和储蓄存款短期化将导致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萎缩和资产负债结构的错配。因此,商业银行要尽快完善中小企业与个人信用体系,开发和培育符合中小企业特色的金融产品。同时,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推出各类个人金融服务,吸引个人金融业务,推动个人消费信贷持续增长。在资产负债结构方面,商业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次级债券和金融债券等方式,锁定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以减轻其负债流动性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等方式,将长期资产短期化,实现其资产与负债的持续期匹配,从而消除因利率变动而引致的市场风险。
3.积极参与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企业直接融资势必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与传统项目贷款相比,商业银行为企业的资产证券化提供投资银行服务,虽然收益相对较低,但却可以大幅降低贷款对资本的要求。同时,也可以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商业银行的资产托管、贸易结算等各项其他中间业务的开展,从而有效地扩大市场份额。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使商业银行迅速提高流动性、改善资金质量从而达到抵御和化解风险的目的。
4.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及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在竞争日益激烈背景下,银行客户导向战略的实施必须以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为核心,变“单一经营”为“多元经营”,形成利差收入与非利差收入相对均衡的赢利格局。同时,商业银行要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金融脱媒”势必推动银行向混业经营、全能服务发展。目前中国金融业还实行分业经营,但客户的需求是无边界、多元化的。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强化服务的同时和各种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商业银行有信誉、网点优势,但缺乏信托业大规模组织社会资金的能力,缺乏金融租赁公司对整个租赁链条的管理能力,缺乏证券公司在一级市场上强大的融资能力。因此,金融行业内各类机构应加强合作,共同开发市场,共同服务客户,共惠互利。
5.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并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首先,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步伐,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治理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强化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意识。其次,改革现行的分业经营制度。分业经营制度导致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投向和结构安排受到牵制,金融产品具有同质性,行业之间、市场之间的联系通过不正当渠道进行沟通,风险和危机则因此潜滋暗长。在金融脱媒的长期发展趋势下,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就是要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拓宽业务领域,提高竞争力。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分业经营制度,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交叉和扩展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韩莹.试析金融脱媒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J].新疆财经,2007,(1):56-59.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浙江 海宁 314408)
摘要:手机银行作为商业银行外延业务,已被许多客户所接受,但在手机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了解手机银行概念,明确手机银行优点,从而制定相应的业务发展策略对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高效服务,减少银行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通过对当前手机银行存在问题的分析,进一步提出其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 :手机银行;因素;方向
中图分类号:F83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232-02
一、手机银行业务的突出特点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越发喜好便捷的生活方式,手机银行作为商业银行的服务外延性业务便也应运而生。手机银行是一种方便、快捷的服务性银行服务方式。它将货币电子化与移动通信相结合,由手机银行、短信中心和手机三端构成,用户在使用中利用手机独特的SIM卡中的菜单选择指令并加密发出,传递到短信中心后根据短信发送的地址进一步传递给银行系统。此刻,银行系统对短信内容进行初处理,将短信内容转化为主机系统格式,而银行主机系统则在处理完客户需短信都将反馈信息回传,并再次经由短信中心采用短信形式返回到用户手机上。
手机银行实现了金融机构与移动通信商之间的跨行业配合,是货币电子化和通信业务合作的代表成果之一,在生活工作中方便了众多人群,帮助人们更为便捷的处理日常事物,有效提升了社会运行效率,它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特点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一)手机银行拥有潜在的大量用户群
作为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人,基本上每个人都拥有着一部手机。广大的潜在用户群体是产生手机银行业务的群众基础,而手机银行拥有这么广大的市场受众人群是其最为突出优点之一。
(二)手机银行快捷便利
通过手机银行办理,只需在家轻轻动几下手机就能够解决这种业务需求,对于客户来说快捷方便,而对商业银行来说,则是减少服务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
(三)手机银行安全性高
尽管有些人担心不法分子会利用手机短信来盗取自己的银行信息,但从整体来说,手机银行安全性比较高。现行的手机银行在安卓手机上采取APP软件形式,首先有第一重密码的保护,客户在手机端登陆手机银行,需要有登陆密码;其次,手机银行的使用是需通过客户SIM卡的绑定认证的,需提供向银行提交客户资料中的联系方式来进行业务处理。这种密码和SIM的双重保护,能有效地保证客户在使用手机银行中的安全性能。
(四)手机银行能够提供其他服务
随着人们生活便捷化需要的发展,手机银行提供的业务不仅局限在商业银行的取款、贷款等业务,同时有部分商业银行也提供代缴水电费业务、电话费、煤气费等其他业务,这些业务都极大地减少了客户时间耗费,提高了商业银行自身的服务效率。
(五)手机银行具有及时性、时效性
手机银行快速发展离不开它的及时性的特点,有些顾客喜欢炒汇,面对瞬息万变的汇率市场,拥有了能够及时买进卖出的手机银行无疑是如虎添翼。只需要通过手机查询需要买卖的外汇情况,明确价格之后进行挂单委托,同时利用手机银行查询业务来确保这项业务的顺利完成,这样就通过使用手机银行在几分钟内完成了外汇买卖,无疑提高了客户的操作效率。
(六)手机银行的全天候服务
手机银行能够为客户提供全天候的服务,不管是查询账目信息、自由转账、汇款,还是缴纳水电费等其它费用,都能时刻服务,迅速反馈。
二、手机银行的发展
(一)商业银行手机银行发展因素
商业银行不同于投资银行和中央银行,它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通过给客户提供多种金融业务服务的金融机构。根据其定义我们可以明确这一点:商业银行的目的是营利。为更好获得更多收益,商业银行就需拉动顾客关注,而通过提供多样的服务类型能有效满足客户需求,增加商业银行的收益。因此,出于增大自身收益的原因,商业银行选择提供手机银行业务服务,这是手机银行业务得以发展的原因之一。第二,手机银行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服务效率。开展手机银行业务能减少客户在银行的排队时间,提高银行服务效率。第三,利用手机银行可以减少商业银行的成本。客户通过使用手机银行,减少了填写的单据、排号纸的各种消耗,大大减少了银行成本支出。第四,通过手机银行是商业银行现代化的代表之一。
(二)商业银行手机银行存在的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通过手机银行业务能够极大提高银行的服务效率,减少客户不必要的时间耗费等,但目前在手机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一,手机银行业务不够完善。传统的资金管理、转账业务仍是主流,但这些业务不能够完成满足客户需求。第二,手机银行的服务不够完善。缺少安全保障系统和合理的安全宣传是手机银行服务的弱点,客户缺少对安全保障的认知,自然对手机银行的安全性半信半疑,这就导致手机银行使用并不普遍。第三,手机银行应用APP软件不稳定。尽管手机APP软件便捷,但依然存在客户端不稳定的问题,这是未来手机银行应该改革的方向之一。
三、手机银行发展的方向
实行手机银行业务保障了银行保质高效地为客户提供服务,而为进一步发挥手机银行的重要作用,应该对手机银行进行以下5方面改革:
(一)简洁易懂性
手机银行是为给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能让客户明白使用是实行手机银行的基础。提供更为简单的操作方式,更为简洁的APP操作界面,能够给客户更好享受,增加客户使用频度,从而进行合理客户数量分流。
(二)附加功能性
单纯只考虑存款、取款等业务难以满足客户要求,这要求手机银行提供更便捷化的附加,扩大手机银行的服务范畴,类似提供基金与外汇的买卖、水电的代缴都能够有效地满足客户所需,从而提高客户的享受度。
(三)低费用性
手机银行能够较快传播的一大原因就在于其目前使用中的低费用性。这种不需要或很少缴纳各种附加手续费的服务方式能快速吸引客户眼球,拉动客户关注度。因此,为更好推广手机银行的业务,保持低费用性是其要点之一。
(四)保证安全性
尽管目前手机银行拥有密码和SIM卡的双重保护,但是这种保证并不是一点风险都不存在,因此,通过与各大运营商共同合作开发出更为安全的手机银行是银行业务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建立更为安全的手机银行系统,才能保证客户资料安全、资金安全,才会更有利于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
(五)建立完善的维护系统
怎样使用手机银行,怎么应对资金风险等都是我们在使用手机银行中的常见问题,而建立起完善的手机银行维护系统,保障客户资金安全,教会客户使用手机银行系统,及时应对资金安全问题等,是促使手机银行发展的根本保障。只有客户用的放心,手机银行业务才能够更好的发展。
(六)加大开发力度
加大手机银行开发力度,建立稳定APP软件系统、安全保障系统等,进一步丰富手机银行的业务,保障其安全使用。
四、结语
我们了解了手机银行概念,明确了手机银行优点,能够有利于商业银行提供高效服务,减少成本,同时针对现在存在的发展问题,进一步地提出手机银行未来发展方向的要求。众所周知,商业银行是以营利为目的,通过给客户提供多种金融业务服务的金融机构,但手机银行作为现代商业银行提供的外延,正在不断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加强对其手机银行拓展业务的深层挖掘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科技竞争为主要着眼点,走中国特色的商业手机银行发展之路,为客户带来更多便益。
参考文献:
[1] 吴丹.我国手机银行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J].对外经贸,2013(12):35-40.
[2] 林欣.我国手机银行发展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3] 庾力,陈继明,王.中国手机银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西部金融,2012(4):55-60.
[4] 单钰.手机银行整合营销模式研究——以青岛某商业银行为例[D].湖北:华中农业大学,2013.
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是世界金融业朝着金融产品多元化、服务手段组合化、盈利结构综合化方面发展的重要业务品种。目前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金融界的普遍重视,成为当前银行业发展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三种差别经营策略。一是要采用差别客户经营策略。依据客户对银行的贡献程度,将客户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从而进行目标市场定位,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这样就保证了优质客户能够得到较好的服务。实行差别客户服务,并不是对客户有所歧视而是有所侧重,有的放矢。二是要采取差别业务经营策略。由于各地的区域性经济条件不一致,各行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采取别业务经营,有取有舍,有退有进,有所为有所不为,层次分明,突出重点,实施产品组合策略,形成合理的中间业务结构,在范围经济内实现中间业务的优化组合。应用产品生命周期法,分析各业务品种采用不同的营销策略。在开展的中间业务品种中,要多培养出高增长—强竞争地位“明星”业务和低增长—强竞争地位的“现金牛”业务品种,逐步减少高增长—强竞争地位的“问题”业务和低增长—低竞争地位的“瘦狗”业务品种。三是采取差别投入经营策略。投入资金构建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是中间业务发展的必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如开展会计结算业务需要网络备,开展“95588”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企业网上银行务需要搭建相应的环境,开展信用卡业务需要电脑和POS、ATMT等等。因此,在中间业务的投入方面也要采取差别化策略,选择合理高效的投入结构,突出重点,最终实现更高的投入产出率。要运用价值工程方法进行中间业务产品设计创新,只有设计出既能胜过竞争对手,又为顾客所接受的功能的产品,并在效率和效果上优于同业,才能维持竞争优势。“”版权所有
拓展新的中间业务领域。从目前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及中央银行的相关法律看,国有商业银行当前应重点开拓以下中间业务新领域:(1)开发新的结算业务。我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必将有更大的发展,并由此导致银行结算量的大幅增长。国有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人民币结算业务优势,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有的资金清算系统,结算网络和帐户系统,通过国际结算吸引客户,并据此加强结售汇、贸易融资、银团贷款、帐户服务、现金管理服务等业务。与此同时,银行应当突破原有代收、代付业务的局限,拓展业务范围。如融资、资金管理、会计事务、个人外汇买卖、保险、公司组建或解散清算等业务领域。(2)开展各类信息咨询服务。国有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现有人力和信息资源优势,大力提高经济金融形势分析水平,增强研究部门的实力,在信息咨询方面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目前,银行可以依据自身优势,重点做好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工程项目“三算”,资产评估等方面的业务,充分挖掘银行现有资源程序,提高银行经营效益,并带动其他传统业务的发展。(3)开展承诺担保类业务。在目前社会出现信用危机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国家信誉保证,适应信用经营发展的需求,大力开展承诺和担保类业务。如针对一些信誉较好的企业办担保鉴证、借款保函、备用信用证等业,为信誉卓著的企业在金融市场上发行短期交易提供发行便利等。(4)积极开拓与资本市场相关的商入银行业务。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一直高速发展,直接融资比重不断提高。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资本市场扩张速度会继续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进入市场将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银行可重点为证券资金转账、清算服务,作为基金账户管理以及派发红利等。积极争取代办企业债券和商业票据的发行交易业务。为企业提供财务顾问、上市包装、投资顾问和企业并购重组策划等高附加值服务。适时推出知识密集型的各类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及其相应业务。
一、地方性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SWOT分析
为了比较清楚地反映地方性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发展情况,本文采用SWOT分析工具对此问题进行描述。
1、优势
(1)地源性优势。首先,地方性商业银行往往有地方政府的扶持,它们和每一个政府机构、事业单位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些优质的客户群体是其业务发展的基石;其次,地方性商业银行牢牢扎根于地方经济,因而对于地区经济的动态十分清楚,利于其业务布局和风险防范;最后,地方性商业银行有着地方群众地支持,其品牌在当地具有一定的认可度和支持度。
(2)时效优势。地方性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规模相对较小,发卡区域较为集中,信息传递链较短,信息反映和决策速度相对较快,从而使其获得时效优势。这个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映,业务审批时限短以及新产品、新业务可以快速研发、开展并占有市场。
(3)经营灵活。地方性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体量较小,便于业务重心地灵活转变和决策地执行。经营管理的灵活性有利于其迅速把握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创新,或是迅速开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业务。这也有利于地方性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发展出差异化优势。
2、劣势
(1)经营费用有限,系统支撑不足。地方性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经营费用较少的情况。众所周知,信用卡业务的前期投入较大,地方性商业银行投入费用相对较少直接导致了业务网络系统建设的局限性,为以后业务的发展埋下隐患。例如,绝大多数地方性商业银行皆采用了银联发卡系统,那么,当其开展业务创新时,就必须和银联商量系统参数的修改和设置(银联不一定能满足银行的需求),这增加了银行开展新业务的成本、时间及成功的不确定性等。此外,地方性商业银行的促销力度也经营费用而受限。
(2)风险控制手段欠缺。信用卡的风险主要是通过大规模发卡,利用大数定律原理分散风险。地方性商业银行往往没有足够大的规模和地域来分散风险,所以对于地方性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是其非常重要的核心经营能力。而现实是,地方银行一是缺乏有经验的信用卡从业人员,二是没有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三是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绝大多数的风险手段是通过向有经验的银行引进,或是将个人贷款的模式照搬,这对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3)区域限制。绝大多数地方性商业银行业务区域主要是分支机构所在地,这不但意味着客户群的减少,也代表着为客户提供的服务存在局限性。而区域的限制也增加了银行的区域风险。
3、机遇
(1)国家政策支持。近两年来,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为信用卡业务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如《征信业务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为信用卡产业全面深入有效地应用个人信息提供了有力支撑;《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2013年修订版)》为银行信用卡发展减轻了包袱。
(2)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包括市场上出现了专业的个人资信信息收集的机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日趋完善;政府加强了对诚信的宣传,加重了对“老赖”的处罚等。
(3)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信用卡创新。如利用计算机、摄像头远程发卡,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还款、缴费,利用微信、手机等为客户提供快捷服务等。
4、威胁
(1)非银行类“信用卡”的出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企业混业经营成为了新趋势。对于信用卡业务,出现了许多非银行机构的竞争者。如京东的“白条”,支付宝的“花呗”,以及一些小贷公司为个人提供的信用贷款等,既分流了客户,也为信用卡的管理带来挑战(如发卡行无法准确掌握客户的负债情况等)。
(2)行业内存在超额核发信用卡额度的情况。许多银行为了吸引客户,或获得超额利润,积极为客户核发大额信用卡,从而增加了客户的信用风险,也不利于信用卡行业的健康发展。
(3)互联网的应用和业务创新,带来了风险管理新问题。如个人信息泄露,非法中介欺诈,更易于套现交易等。更主要的是,银行自身业务支撑系统往往没有串联,不同金融产品的客户信息与信用卡业务系统没有真正无缝连接,在大数据时代,电商、信息企业对客户信息的掌握可能反而比银行更详尽,银行内部信息系统的改进迫在眉睫。
二、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策略分析
1. 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
(1)区域特色。地方性商业银行应该充分挖掘区域经济的特点,区域客户的独特需求,充分利用政府的支持,自身区域的品牌特色,作出针对性产品,获得差异化优势。
(2)加速产品创新。主要是通过先行者优势获得超额收益。地方性商业银行因其自身经营的灵活性,能迅速地对市场作出反映,在产品创新及推展上,具备一定的优势。地方性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应该更注重细节变动带来的客户需求满足,以避免过多的前期投入和系统的过多改动。如还款期限创新、业务风险政策的创新等等。其次,客户创新更应该注重新产品能很好的为客户创造价值。除了免息周期,信用卡还能为客户带来什么利益,是产品创新的核心。
(3)个性化服务。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发卡规模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对客户提供区别服务,对于不同的客户群体(通过风险级别、需求或行业等进行区分),提供不同的服务。这种服务包括收费、风险管理手段、审批额度等,避免“一刀切”。服务的差异化,有利于地方性商业银行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收益的增加。
2.借力移动互联技术,促进业务发展
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为地方性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它可以降低发卡成本,缩短发卡流程,使得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卡时效快的优势不再明显。故而,地方性商业银行更应利用移动互联技术,提升服务水平,降低成本。如发卡无纸化,移动终端提供服务等。更甚者,利用自身优势,建立三方平台,对信用卡资本、信用卡产品和信用卡周边进行“众筹”和“分销”。
3.信用卡与传统金融产品相结合
地方性商业银行因自身有限的人力、物力,在对客户营销金融产品时,更应树立大金融的观念,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包,而非单一的金融产品。而信用卡应该是这个金融服务包的主要产品之一。这样既增加了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也有利于银行客户管理和风险控制。深入挖掘存量客户,以客户为中心,既是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也是信用卡业务发展的根本战略之一。
4.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完善风险管理系统
“以良好的风险管理技术,使风险和收益相匹配,使有限的贷款资源和消费者巨大的信贷需求相匹配,从而达到稀缺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信用卡经营效益的最大化,这是银行和信用卡公司最重要的核心经营能力之一”。地方性商业银行更应该加强对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因为这是一切业务发展的基础。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促使地方性商业银行完善信用卡业务的价值链,通过风险管理系统支撑其新业务或高风险业务的发展,同时,风险系统数据的反馈也有利于银行更为准确的进行市场定位和确定目标客户。
【关键词】商业银行 私人银行 策略
一、私人银行概述
私人银行是指银行专门为高端富裕客户提供的一种私密性极强的服务,包括为客户量身定制投资规划、财务规划、私人财富管理等一揽子高层次的金融服务和其他高附加值(高尔夫球赛、艺术品鉴赏、贴身商务秘书以及财富沙龙等)的非金融服务。私人银行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资产管理服务、保险服务、信托服务、税务咨询和计划以及遗产咨询和计划五部分。2007年3月,中国银行在北京和上海同时启动私人银行业务;8月6日和8日,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分别在深圳和北京正式推出该项业务。其他中资银行也正在积极筹备介入这一高端理财领域。
二、中资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现状分析
1.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最近调查,中国的富人市场巨大,并且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根据数据统计,金融资产在10万美元以上的中国富裕家庭大约有300万户,其中不到0.5%的中国家庭却拥有全国个人财富的60%以上,由此可见,随着中国社会个人可投资资产、高净值人士数量的不断扩大,国内急需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如何构建一个有竞争力的、能满足高净值客户的多元化需求的私人银行服务体系,是打造独特银行品牌的重要课题。
2.目前国内私人银行领域存在的劣势。其一,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不占优势。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发展私人银行所需的宽松,缺乏完整的法律环境尤其是与私人银行发展息息相关一些重大法律制度,如信托、私募、遗产、离岸金融以及委托理财,同时有关资产传承、个人隐私保护等法律规范的规定模糊。因此现阶段中国开展私人银行业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建立完善的金融法律秩序及银行保密制度的国际信誉,使投资者、富裕阶层放心把资金或资产存放在国内,交由国内金融机构管理。另外,私人财富能否自由投资、自由出入、自由兑换以及自由在全球范围内流动都是私人银行业务全球化配置资产、有效规避金融风险的关键。但是我国目前存在的现行的税务制度,外汇管理政第的限制,对居民使用外汇相对严格的控制,诚信制度缺失,一些较高层级的服务目前在内地缺乏法律支持等现状,都一定程度制约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抑制了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需求。其二,难以招募到足够的专业人才,缺乏专门的理财策划师认证制度。其三,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品种单调、规模有限、结构不合的能力,无法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及服务,难以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策略
(一)健全相关法律政策和监管体系,为发展私人银行业务保驾护航
一方面要完善金融法律体系,为私人银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在我国,由于私人银行业务尚且处于起步阶段,政策滞后,法律空缺,导致私人银行业务在操作上出现了不少困难,阻碍了其正常发展;因此,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必须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促进私人银行健康运作,并起到一定的警戒惩罚作用,尽量避免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风险与混乱。另一方面,需要完善一些基础性、制度性工作,从监管层面上保证私人银行业务顺利发展;由于私人银行业务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私人财产、现金、财务、投资、债务、信托、保险、不动产、税务以及遗产等等,涉及面较广,跨越多个部门和业务领域,并且私人银行在国内还是一个全新的业务模式,尚没有明确针对私人银行业务的监管法规,这都给给我国金融业目前存在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格局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需要进行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为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打造良好的法律基础。
(二)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金融人才队伍
私人银行业务中的财富管理者具有典型的个性化、专业化、综合化、信息化和私密性等特征,这对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国外一流商业银行特别注重私人银行员工的综合素质,对私人银行的财富顾问和客户经理设置了非常高的准入门槛,实行严格的资格认证准入制度。目前,国内银行从业人员对不断涌现的新型产品和业务,如现金管理、结构性产品、金融衍生产品以及资产管理等不太熟悉,对私人银行的经营管理流程比较生疏,缺乏一批高素质、具有现代化金融理念的人才。国内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从业人员还没有统一的准入标准,因此,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需要规范从业人员管理,推行持证上岗制度,使从业人员专业化。同时要积极培养以注册理财规划师(CFP)为标准的产品经理队伍和培养熟悉外汇、证券、基金、保险等方面的投资专家队伍,大力引进有关私人银行的产品研发、营销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国际化优秀金融人才。
(三)采用有效的客户细分,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近些年来,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正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起来,与此同时,这也给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及不小的挑战。所以,就城市商业银行而言,首先应该对其本身在互联网时代中进行精确的定位,从而通过转型以有效地应对互联网金融时代所带来的全新挑战。根据以上的分析,首先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定义,然后针对城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中的明确定位做出了相关的解析,并提出了城市商业银行进行转型的三大有效对策。希望本文能为我国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实施转型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帮助,从而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早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并为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城市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策略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恰好处于信息时代,而其特点就是使得信息数据迅速更新并丰富了人们间的交流方式。在这一大背景下,就出现了许多像移动支付、网络社交、数据更新和处理等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这些技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还对全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和速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为,随着新型互联网银行利率的逐渐提高,在无形中就增加了传统银行存款所需的经营成本,这就表示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已经步入了高成本的经营新时代。因为互联网银行的飞速发展,所以我国传统银行的经营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目前,国内的城市商业银行正处于转型阶段,然而却因为受到社会经济下滑、国际投资减少等相关因素的影响,所以转型之路上存在重重困难。正是因为如此,城市商业银行更是应该通过经济创新、模式改革等方式来提升其竞争优势。
1.互联网金融的基础定义
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其实指的就是以互联网精神为行动指标的各大新生行业,这一定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解释。从广义上说,互联网的精神是“开放、共享、平等、合作”,全部具有互联网精神的经济形态都可以被称为互联网金融。而从狭义上说,互联网是互联网金融进行经济、贸易活动的平台,也就是这一过程中的资金融通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的。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存有许多的不同点,但其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资金通融是否遵循互联网精神,除此之外,互联网金融还具有操作便捷、成本较低等特点。
2.互联网金融时代城市商业银行转型的三大定位解析
2.1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城市商业银行之所以选择转型无疑是为了自身可以更好地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如果在缺乏可靠依据的情况下进行过度转型的话,就很可能会造成传统经济模式的崩溃,更严重的话还可能会诱发金融危机。所以,城市商业银行的转型应当以实体经济的转型为相关的依据,只有这样,其转型才会切实符合实体经济转型的要求。
2.2更好服务于广大顾客的金融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原有的运行模式不再适用,因为其诸多业务的服务已经很难满足广大顾客的金融需求,而逐渐被淘汰。所以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城市商业银行想要进行转型的话,就必须对广大顾客的需求开展全方位的摸底调查。只有明确了顾客的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其金融服务进行调整和改革,从而使其真正地满足顾客的需求。
2.3努力争取金融市场的新格局
近些年来,由于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使得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金融竞争变得紧张、激烈起来,所以渐渐形成了金融市场的全新格局。在我国处于互联网金融时代的这一大背景下,城市商业银行若想获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在这一全新格局中明确自身的定位。只有城市商业银行明确了自身定位,并积极完善自身不足,才能在金融市场新格局的竞争中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达到其自身和互联网金融共赢的最终目标。
3.互联网金融时代中城市商业银行转型的三大策略
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城市商业银行一定要紧抓这一历史机遇,加快自身的转型,进而能够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生存下去。基于此,下面本文就对加快城市商业银行转型的有效措施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3.1建立、完善其特有的移动金融平台
在上文中我们有提到过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存有许多的不同点,但其中最为明显的不同就在于城市商业银行业务缺乏一定的灵活性,而这一缺陷必然会造成许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若想有效地改变这一现状,城市商业银行就需要建立、完善其特有的移动金融平台,这样才能使其应对互联网金融时代所带来的众多挑战。这就要求城市商业银行必须引进先进、科学的技术和设施或者对旧版本的移动终端软件系统进行升级、更新,这样才能顺应新时代的潮流。并且其移动金融平台的重心应该放在充分满足顾客需求的基础上,也就是要完善软件里涉及到转账、支付等程序的操作。除了这些之外,城市商业银行还应该时刻关注金融市场的热点,以切实拓宽广大顾客对金融业务选择的渠道,这样一来,其移动金融平台不但满足了顾客的多样化需求,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运营成本。
3.2加强智慧营销并不断提高智能服务水平
城市商业银行的智慧营销不但可以巩固银行和顾客间的关系,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城市商业银行的智能服务水平。那么,什么是城市商业银行的智慧营销呢?它其实指的是互联网金融所开放的平台、多种营销渠道和特点鲜明的金融产品三者间的结合,其最为明显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将巩固客源、私合顾客和服务顾客这三者完美的结合起来。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把各大新兴的互联网通信技术很好地运用到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中,这样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拓宽银行和客户的选择渠道,还可以完成高精度的网络营销。除了上述的这些,城市商业银行还应该有效提高其自身的智能服务水平,并将智能化服务做到标准化、集中化,这样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提高了其智能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最后,城市商业银行还应该加强与各移动服务提供商的合作,以实现互惠、互利的最终目标。
3.3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
实际上,城市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企业间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因为这两者不但可以互补,而且又具有一定的良性竞争关系。众所周知,互联网金融企业依靠其自身的优势取得了不小的发展成就,而城市商业银行不能因此就一味地对其进行打压和抑制,因为这样一来,并不能为城市商业银行带来任何的好处,只能造成两败俱伤的结果。所以,城市商业银行应该树立两者各有优势和不足的正确观念,并积极寻求一种共赢的运作模式。例如,互联网金融企业能够满足众多中小型企业的借贷需求,并且还能获取大量的信息数据;而城市商业银行拥有巨大的资金支持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因此,如果把这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就可以发现,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为城市商业银行提供大量的资源数据,而城市商业银行可以为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这种各取所长的合作模式不但可以满足广大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还可以让这两者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身不足,从而实现提高自身竞争力水平的目标。
4.总结
综上所述,由于近些年来互联网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我国已经步入了互联网金融时代,这不仅给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运营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同时也对其现有的管理方式、产品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就城市商业银行而言,若想要很好地顺应现代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潮流,就一定要加快其运营模式转型的脚步。只有城市商业银行不断对其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和运营模式进行一定的改革,才能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从而促使其顺利地进行转型。总而言之,只有成功应对了互联网时代对城市商业银行所提出的全新挑战,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和转型,从而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早日实现。这不仅是推动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关键,同时也对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侯文瑾.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中国农村金融,2014(02)
[2]喻石.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网点转型探析――以长沙市商业银行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5(04)
[3]陆岷峰.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大数据”战略研究――基于互联网金融在商业银行转型升级中的运用[J].经济与管理,2015(03)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策略;案例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3-0069-05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是在原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由地方政府、城市企业和居民投资入股组建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994年底,全国共有城市信用合作社5200家,存在规模小、资金成本高、股权结构不合理、内控体制不健全等问题,经营风险突出。[1]1995年国务院决定组建城市合作银行,1997年统一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截至2006年末,全国113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已从2000年的7,000亿元增加到2.6万亿元,同比2005年增长27.4%。但是,根据《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2006》,到2005年9月,资产不良率大于10%的城商行达到50%左右,小于2%的城商行仅占10%左右,平均为9.74%;准备覆盖率高于100%只有不到7%,低于40%的达到37%,平均为22%。这显示,城商行中资产质量状况良莠不齐,好的银行仍是少数。
城市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借鉴优秀银行的经验,推进城市商业银行整体的经营水平是十分迫切的问题。本文将立足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定位特点,对优秀上市银行进行案例分析,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总结并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现阶段总体特征
(一)城市商业银行整体处于高速成长期
目前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三类银行总资产占金融机构资产的70%左右。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所占比例保持稳定态势,于2007年3月达到5.8%。城市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增速同比超过25%,是我国银行体系中增速最快的群体。
1. 资产规模和质量明显提高。经过十年发展,2006年末全国113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已从2000年的7,000亿元增加到2.6万亿元,负债总额达到2.47万亿元;盈利能力大幅度提高,在加大风险拨备力度的同时,年度利润从2000年的13亿元提高到2006年的181亿元,税后利润增幅已连续七年保持在35%以上;资产质量明显提高,资本充足率达8.48%,不良贷款率降至4.8%。在2006年度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中,有9家城市商业银行成功入围。
2. 城商行开始由本地经营转向异地经营。2006年开始,城市商业银行陆续走出原有的地域,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06年11月,北京银行天津分行成立,今年10月28日上海分行亦告开业。2006年12月份,南京商行更名为南京银行,南京银行泰州分行于2007年1月下旬挂牌。2007年2月13日,宁波市商业银行更名为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随后上海银行宁波分行正式开业。大连市商业银行2007年4月3日正式更名为大连银行,并开始在天津筹建分行。2007年4月4日,天津市商业银行更名为天津银行,该行跨区域经营的资格也获得中国银监会天津监管局的批准,成为又一家开展异地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
(二)城市商业银行个体间差异较大
城市商业银行的另一特征是各银行间经营管理水平差异大。城商行的前身是城市信用社,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管理理念和人力资源的差异,导致城商行之间差异较大(见表1)。很大一部分城商行的管理层级并没有因为规模小而扁平化,风险控制也没有因为规模小而高度集中,其管理水平、人员素质、技术手段也落后于大银行。[2]当然,也有一部分城商行锐意改革,并获得了当地政府的支持,较早实现了股权激励,付出的重组代价也较小,因而实现了激励机制优化和资产质量优化。2006年宁波银行达到0.33%的不良资产率和400%以上的准备覆盖率,优于所有的上市银行。
1. 资产质量差异大。根据《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2006》,城商行资产质量状况良莠不齐。2005年9月,资产不良率小于2%的城商行仅占10%左右,不良率大于10%的城商行达到50%左右,平均9.74%。准备覆盖率平均为22%,高于100%只有不到7%,低于40%的达到37%。
2. 资产回报率差异大。根据《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2006》,2005年ROA大于1%的城商行占20%左右,低于0.3%的城商行达到30%左右,平均ROA为0.65%。目前上市的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和北京银行,其ROA处于上市大银行的高水平,这与城商行面对中小客户时定价能力较强的特点有关。
二、已上市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策略分析
2007年7月19日南京市商业银行和宁波市商业银行的上市是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上市的序幕已经拉开,优秀城市商业银行得到社会资本的认同。对已上市商业银行的经营进行分析,可以给其他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宁波商业银行
在中国的城市商业银行体系中,宁波银行的综合素质位居第一,同时也是目前中国上市银行中质量最好的银行(见表2)。截至2006年末,该行总资产为565.5亿元,存款余额为461.9亿元,贷款余额277.6亿元。最突出的是该行的资产质量十分优秀:该行近三年年末不良贷款比例分别仅为0.96%、0.61%和0.33%,拨备覆盖率分别高达200.69%,271.48%和405.28%;2006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23.76%,资产收益率为1.28%,高于A股上市银行平均17.33%和0.65%的水平。这样的财务指标在银行业是极具吸引力的。在《银行家》杂志2006年的《2005年~2006年中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报告》中,宁波银行的财务竞争力排名全国城市商业银行之首。宁波商业银行的经营经验主要有:
1. 减少管理层次,积极扩大利差收益。据公开财务资料显示,宁波银行高盈利能力的来源十分健康:一是最高的利差水平,高比例的活期存款为其带来低成本的资金,高比例的中小企业贷款为其带来最高的贷款利率;二是手续费占比高、费用占比低,手续费净收入比例接近招商银行,原因是其管理层级少、资金业务占比高等。
2. 深度参与地方经济成长。在2005年“城市金融生态综合排名”中,宁波市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金融生态环境评为最高的I级。宁波银行的业务和网络主要位于宁波市,充分分享了宁波市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商机,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宁波的民营经济影响极大,而宁波银行90%以上的客户都是中小型企业。当然,宁波银行的坏账率极低,这与当地优良的信用环境也有紧密关系。2006年宁波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比率仅为1.98%,远低于7.5%的全国平均水平。
3. 合理的股权结构保障公司治理的有效运行。在首次公开发行前,宁波银行的股权结构中前五家主要股东持股比例均为超过10%,管理层和员工持股比例合计达19.4%,其余均为法人和自然人零星持股,避免了“一股独大”的情况,同时实施有效的员工激励。上市以后,宁波银行的股权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确保了公司治理的有效运作。
当然,宁波银行的财务指标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例如,其个贷业务中有73.6%的“购房贷款”属于非住房抵押类贷款,如果违约,该类贷款的损失率会高于一般的住房抵押贷款,如何控制风险需要继续探索和验证;另外,目前宁波银行良好的不良贷款率与近年来大力核销不良贷款有很大关系,能否持续保持现有的资产质量将考验管理层的风险管理能力。
(二)南京商业银行
南京银行的各项指标在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中处于第一梯队,截至2006年末,南京银行资产总额579.23亿元,比年初增长19.26%,净资产26.11亿元,净利润5.95亿元,每股收益约为0.31元,资产规模和经营效益在国内城市商业银行中均居前列。与此同时,该行不良贷款率仅为2.47%,贷款准备金覆盖率为107.25%,2006年末,该行资本充足率达到11.73%。根据《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2006》的结果,南京银行的综合实力在城市商业银行体系中位居第三,规模、盈利能力、资产质量等具体指标均排名靠前。南京银行从城市信用社起步,没有经过政府或者大股东的不良资产剥离,完全靠自身的力量取得目前的资产质量。他们的成功经验主要是打造特色业务,提高在细分市场的竞争能力,从而显示了南京银行富有特色的贷款结构(见表3)。
1. 积极拓展佣金及手续费等中间业务。佣金及手续费净收入是非利息净收入中最主要和最稳定的组成部分。南京银行佣金及手续费净收入2004年~2006年复合增长率达43.70%,发展良好。国债手续费是南京银行手续费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比达到60%以上。该项业务收入近年保持较快增长,主要原因是其充分利用资金业务优势,注重发展个人银行业务,形成了以代售国债业务带动其他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吸引优质客户的品牌效应。
2. 对债券业务精耕细作,打造品牌。南京银行是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首批九家债券做市商之一、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首批十六家报价行之一。它还是三家获得短期融资券承销资格的城市商业银行之一、两家获得柜台记账式国债交易业务资格的城商行之一,记账式国债甲类承销团成员、政策性金融债承销团成员。南京银行在全国银行间本币市场交易活跃度排第6位,在城市商业银行中排第1位。2006年度债券结算量排名市场第2位,现货交易结算量、远期交易结算量在城市商业银行中分别排第1,2位。南京银行在以债券投资为主的资金业务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2006年债券投资在公司资产配置中占比达到38.48%,超过公司类贷款占比,债券利息收入在利息收入中占比达到31.77%。
3. 向教科、文卫、农业及公共服务贷款倾斜,形成特色贷款结构。南京银行在教育及公共服务行业的贷款占比高达25.47%,2006年南京银行在教育和公共事业行业的贷款均为零不良率。南京地区高等教育发达、高等院校多且资质整体水平较高,这些行业本身也是信贷风险较低的行业,投向教育、公用事业及高新技术领域的贷款比例高是南京银行信贷业务的鲜明特色。
南京银行贷款结构也存在风险,该行授信业务在客户集中度方面存在一定风险。截至2006年末,该行前十大客户贷款余额占资本净额比例为64.83%,超出相关监管标准。
(三)北京银行
北京银行是目前国内资产规模最大的城市商业银行,2006年底,总资产达2,729.69亿元,实现账面利润20.6亿元,较上年增长70.8%,资本充足率达到12.87%,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8.66%,拨备覆盖率达到110.24%,不良贷款率已经降至3.49%。北京银行在北京地区十五家中资商业银行的人民币存、贷款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7.72%和10.80%,分别位居第四和第三位。
1. 优化股权结构,提升竞争力。北京银行2005年引入荷兰国际集团(ING)和世界银行旗下的国际金融公司(IFC)作为境外战略投资者,两者分别持有北京银行19.9%和5%的股份,这使北京银行成为中国首家接近外资入股上限(25%)的城商行(见表4)。境外战略投资者给北京银行带来了成熟的经验,推动了银行的改革和发展,提升了银行的竞争实力。北京银行股权结构的另一特色是员工持股率高,有利于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虽然职工持股数只占发行前总股份的3.62%,但员工持股普及率高达95.6%,是内部员工普及比例最高的上市银行。
2. 拓展公司业务,经营模式独到。当前,个人业务和中间业务是各大银行的竞争热点,但是由于在中国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这些业务的收益有限。而且,为避免与四大银行直接竞争,通常城商行都会立足于服务中小企业和中小客户。但是北京银行充分考虑了首都的经济容量,果断地把大中型企业的公司业务作为其主要的盈利来源。北京银行贷款余额1亿元以上的公司客户的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78.74%,公司业务贡献了60%以上的营业收入,而且这一趋势仍在持续。2006年公司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60.5%,2007年1季度公司业务收入占比提高1.4个百分点达到61.9%。
3. 实现管理扁平化,降低成本收入比。北京银行较早实现扁平化管理,依靠现代科技对全行数据大集中,业务成本得到有效控制。2006年北京银行成本收入比仅为28%,远低于其他已上市银行。
北京银行的贷款品质也可以进一步改善。从公司贷款的行业结构看,2007年新增贷款居前三位的行业依次是综合业、房地产业和制造业。房地产业贷款占公司贷款19.9%,房地产相关类贷款达到贷款总额的21.63%,贷款的行业结构令其面临较高的宏观调控风险。从贷款五级分类情况来看,2007年3月末北京银行不良贷款率为3.34%,高于其他两家上市城市商业银行;而从拨备充足状况来看,2007年3月末北京银行拨备覆盖率为87.46%,低于其他两家上市城市商业银行。
三、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经验总结
从上述三家已上市城商行的情况看,尽管每家城商行的经营特点都不相同,但是善用资源、扬长避短是城市商业银行永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优势利用策略
1. 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为促进经济和金融的多元化发展,国家对中小银行的发展持提倡和鼓励的态度,监管方面也将在一定时间和一定范围上予以扶持,国家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政策扶持和宽松监管还将在一定的时间内存在。地方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支持也是其显著优势,地方政府对当地城市商业银行的支持是真心真意的,因为地方城市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建设。
2. 立足于地方经济,定位于地方金融。城商行自成立以来就主要关注本地市场和本地客户,对当地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贴切的服务。[3]与全国性银行相比,城商行对本地经济环境和金融文化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对客户需求也有更直接的体会,城商行无疑在协助地方经济腾飞的同时充分享受了这种经济利益。经过十年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能够取得骄人的成绩,充分说明城市商业银行是有竞争优势的,而且这个优势就体现在城市商业银行的特性上。
3. 引入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战略地位低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因此国家对城商行的外资参股比例管理也比较松动。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和其他性质的股东,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逐渐改变了原来地方财政控股的单一模式,在制度安排上改善公司治理水平,在经营管理上按市场状况进行最优信贷决策。目前,已有大量城商行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如上海银行、北京银行、宁波商业银行、重庆商业银行、南京商业银行、杭州商业银行、天津商业银行等,引入外资战略投资者更是成为一种改革模式(见表5)。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劣势避免策略
1. 利用资本市场,改善经营规模。从前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城市商业银行经过十年发展,目前在银行业的规模仍远在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之后,规模较小。今年,宁波、南京和北京银行相继公开发行上市,顺利实现了资本规模扩张,说明资本市场对优秀城商行的认可,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必将成为城市商业银行的IPO盛宴。由于国内大型的商业银行,如建设银行等国有银行和兴业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基本都已经上市,因此,久拖未决的城市商业银行上市问题有望在短期内得到解决,这给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2. 既要扎根地方,也要为拓展做好准备。立足地方是一把双刃剑,地方性银行虽然有熟悉当地的特点,但是在今后的异地经营中又成为劣势。[4]由于经济的一体化和客户跨地区经营的需要,异地经营已经成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如果对业务扩张没有充分的准备,安于本地区的经营经验,将难以同区域乃至全国经营的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竞争。
3. 加强客户管理,分散经营风险。由于城商行的经营地区比较狭小,因此优质客户相对集中,导致现在城商行的贷款的客户集中度普遍过高。[5]从贷款客户集中度来看,城商行中具有代表性的上海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的单一客户贷款比例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均高于A股上市银行平均水平,反映了相对较高的贷款客户风险。开发更多优质客户,做好银行业务的市场销售和管理工作成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
四、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的建议和展望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属于银行系统的第三梯队,在国家宏观层面上没有国有大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地位重要,通常不能获得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因此,城市商业银行需要通过管理创新提升竞争力,并重点发挥其本地优势。
1. 建立战略合作联盟。就现状来看,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空间基本还是局限于某个狭窄的区域,并且经营规模有限。如果企业或基金公司需要和每一家城市商业银行单独谈判,交易成本必然居高不下,全国性银行的竞争优势明显。城市商业银行打破自身竞争劣势的方法之一是建立战略同盟,共同分享经济成长带来的利益。如果合作联盟能够成立,城商行的影响力就超越了地域的限制,并使本地优势得到体现,其竞争力将大大加强。
2. 争取新业务试点的平等权利。这些年我国资本市场获得超常发展,直接融资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银行面临脱媒的挑战,然而国内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在内的大多数银行还在传统的模式中发展。在新环境下,如何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和模式是很紧迫的问题,美国上世纪80年代曾出现多家银行不能及时转型而倒闭的先例。但是目前,除国务院批准的外,任何一项新业务都需要逐项经国务院批准试行,而新业务试行一般采用国有银行试点的方式。在市场化经营中,应该按照市场原则办事,谁符合条件谁就可以试点,风险由试点银行自己承担。获得新业务试点的权利不但可以扩大城商行的经营范围,更可以在某些领域超越大银行,获得先行优势。
3.加强品牌建设和管理。城商行的最大优势在于了解本地客户需求偏好,拥有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但是,很多城商行忽视了品牌建设,这对城商行开发高端客户十分不利。银行的利润主要是由高端客户创造的,而高端客户通常更重视服务的品牌。通过对本地优势的宣传和品牌营销的强化,城商行可以巩固自己的市场基础,为扩展业务做好准备。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金融业务范围不断拓宽,随着城商行规模扩大和跨地区经营,整个银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由于城市商业银行的素质参差不齐,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那些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城市商业银行将成为被并购的对象,而以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和北京银行为代表的优秀城市商业银行有望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的时期,成为银行业新势力的代表。
[参考文献]
[1]乌力吉. 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初探[J]. 前沿, 1995,(11):68-70.
[2]王兰英. 城商行重组隐忧[J]. 资本市场, 2006,(6):26-28.
[3]欧明刚. 城商行:做大的诱惑与定位的坚守[J]. 银行家, 2006,(7):17-19.
[4]杨书剑. 跨区域发展:城市大商业银行的美梦还是梦魇?[J].银行家, 2006,(7):23-24.
[5]何玉梅,侯秀平,伍艺. 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后的风险隐患与防范对策[J]. 改革与战略, 2006,(10):64-66.
Cas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 City Commercial Banks
Liu Haoran
(School of Economics of 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 518060,China)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拓展;策略
最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都有很大提高,各商业银行为促进其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办法,也采取了如加大分支机构中间业务发展绩效考核力度等一系列措施。但到目前止,有些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实施效果不太显著,与发达国家银行比,差距非常巨大。本文通过对有代表性的欠发达地区-湖南张家界地区的中国银行张家界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状况分析,探索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拓展思路。
一、中国银行张家界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张家界市,是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面积9516平方公里,人口162万。该市第一、二产业比较薄弱,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旅游业。2008年,该市实现GDP184亿元,旅游收入83亿元,财政收入13亿元。
截至2008年底,该市共有对外营业金融机构7家,分别为:工行、农行、中行、建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联社。共有银行业对外营业网点175家,从业人员2600多人。2008年12月31日该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总额为149亿元,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12亿元。2008年底该市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款余额、贷款余额、营业网点、从业人员分别为95.94亿元、80.44亿元、47家、1134人。
成立于1986年的中国银行张家界分行现有在岗员工170多人,下辖8家对外营业机构,资产总计15亿元,是中国银行湖南省分行管辖的二级分行。目前该行中间业务主要品种有:结算、银行卡、对公咨询、结售汇、代收代付业务等。中间业务收入主要集中在个人结算收入、银行卡收入、对公咨询收入和结售汇收入几方面。近年来,该行中间业务收入逐年增加,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中间业务收入在该行总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的不足3%上升到2008年的9.4%,已经成为该行经营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间业务的低成本属性,其利润贡献度越来越大(参见表1)。
2008年该行各主要业务品种在中间业务总收入的比例如图1所示。与同城其他机构比,中间业务市场份额和收入远低于其它三大行(工、农、建行),究其主要原因,主要是对公咨询收入差距较大造成的。
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是衡量商业银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该行不足10%的比例表明,该行经营仍然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发展中间业务还有很大空间。
二、中国银行张家界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优劣势
该行发展中间业务有许多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法规政策环境不断改善。目前,我国已陆续出台了《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和《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及产品创新提供了法律保障。
(2)区域经济环境良好。作为一个年轻的旅游城市,2008年张家界实现旅游收入83亿元,财政收入13亿元。从经济总量看,张家界是一个小市,且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但从发展速度看,张家界是一个具有旅游特色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全市“十五”期间及2006年至2007年,GDP增长都超过了2位数,年均增长为10.6%;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1%。
(3)上级行高度重视。与国外运行较成熟的大银行相比,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益明显较低。随着中国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完成,观念和经营理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基层行中间业务将面临良好的发展时期。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无论是品种、技术、内部资源配置,还是实用性方面都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变。
(4)该行已有较好基础。张家界中行的多项产品及业务,在当地都属于首家开办或市场占有率极高,如住房按揭、汽车按揭、个投贷款等在当地同业的市场份额分别在47%、90%、80%以上,长城信用卡,结束了该市金融机构信用卡零发行的历史,是当地居民的首选,旅游贷款、外汇业务、旅游金融配套服务等更是深入人心。
当然,也应看到,该行拓展中间业务也有一些障碍:
(1)客户观念传统,思想守旧。由于当地经济比较落后,与外界经济、文化交流有限,受长期消费习惯的影响,对银行的中间业务收费难以接受,不接受网上银行、不信任自动提款机,对银行的部分理财产品持怀疑态度,导致商业银行的一些中间业务产品很难在市场上销售和推广。目前,除传统的结算、银行卡和业务外,相当一部分客户对其他各项中间业务的名称、功能和使用方法了解甚少,中间业务需求市场难以形成。
(2)同业间无序竞争,造成收入减少而成本支出快速上升。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总量小,优质客户少,银行同业间的竞争就显得更为激烈。各行除想方设法扩大原有业务的经营规模外,对他行开办的新业务品种,采取“一哄而上”、“仿而效之”的方法,加剧了中间业务经营的压力。同时,各行为了抢占市场,争揽客户,对同一中间业务品种往往降低条件,相互压价,甚至不惜做亏本生意也要将客户拉过来。结果是银行收入越来越少成本支出却快速上升,而客户的胃口却越吊越高,提出的附加条件越来越多,这种无序竞争,极大地损害了中间业务市场的健康正常发育。
(3)管理体制不顺,市场反应速度慢。目前,基层行中间业务的归口管理一般放在计划财务部,没有专门的中间业务部。中间业务的发起部门是各业务部门及各经营网点;计财部管中间业务的归口及中间业务的定价,但不管经营;各业务部门及网点负责中间业务的发起、经营但是不管定价,导致上下沟通费时费力、脱节,市场反应速度慢,不利于产品的创新与开发以及疑难问题的及时解决,一些产品或业务出现“上热下冷”“水土不服”等现象。这些都极不利于中间业务的良性健康发展。
(4)自身基础不扎实。由于在中间业务的培训方面缺乏力度和深度,基层相当一部分员工对中间业务品种不是很了解,业务操作不熟悉,不少员工甚至对办理一些中间业务诸如基金、保险、贵金属销售等或多或少产生了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有的员工迫于上级行的压力及为了完成任务,不是主动去营销,而是自己花钱办保险、买基金等,导致中间业务发展缺基础、少范围、举步艰难,难以得到较大拓展。
三、中国银行张家界分行中间业务的拓展策略
1、切实改善中间业务内部环境
首先要切实转变观念,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资产业务、负债业务是中间业务的基础和依托,中间业务是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延伸和深化,采取多种方式,真正把中间业务当作改善服务、增加效益的重要工作。
其次,要理顺管理体制。改变中间业务目前各自为战、条线割据的管理体制,对中间业务统一筹划协调发展,规范管理,形成顺畅的沟通协调机制,避免脱节、中间业务管理政出多门的现状。同时,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分别推出不同的中间业务品种,尽量满足客户对中间业务品种的不同需求。改变过去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在市场和客户中“水土不服”的状况。
再次,大力加强人才培训,提升中间业务的市场营销能力。着力培养和引进既会经营又懂管理,既掌握技术又了解信息,既具有创新意识又具有市场营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坚持定期、不定期对职工进行培训与长期培养,使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不断得到提高,达到“以一当十”、解决基层行中间业务人单力薄的矛盾,使从业员工适应中间业务拓展过程中的不同层面的需要。
最后,努力发挥优势,拓宽中间业务产品。张家界中行一定要创造条件开办国际贸易结算业务,以此带动结售汇业务、贸易融资及其相关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结算工具除银行汇票和单位支票外,要大力发展银行承兑汇票,积极探索和大力开办国内信用证业务。依托张家界旅游经济背景,开发中间业务产品,如在全国范围内联合丽江、黄山、九寨沟等风景名胜区,申请发行并开发旅游联名卡。通过金融服务把游客、景点、商品各个市场链接起来,增加各种收入。大力拓展业务,如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贷款项目管理业务;人民银行业务,如财政性存款业务、国库业务、金银业务等;各项公用事业收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财政性收费、工资、代扣住房按揭消费贷款还款等;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等。
2、加强宣传和引导,提高客户对银行中间业务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银行要加大对中间业务产品的宣传,通过报纸、电视及网络等媒体,介绍中间业务产品的性质、功能、特点及使用方法等,或通过举办产品展示会等形式,现场展示或演示推荐的产品,让客户身临其境、切身体会这些产品带来的便捷、实惠和效益。当地政府要加强规范和引导,要求当地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规范运作、接受统一管理,解决诸如景区门票站只接受现金售票而不接受刷卡等原始落后的支付结算方式,从而既规范支付结算行为,大大减少现金使用,又提升了景区接待水平,促进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3、加强行业自律,规范银行同业的业务竞争行为。银行业监管部门和当地银行业协会,要加强对当地银行同业之间的业务竞争管理:一是正确引导各行发挥自身的业务特长,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和服务对象,设计本行的服务产品,取长补短、相得益彰,防止“仿而效之”“一哄而上”、产品雷同,最后只得靠互相压价来争揽客户。二是银行业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防止商业银行间为了营销业务、争夺客户而违规甚至违法操作,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形成违规违法竞争的恶性循环。三是银行业协会要加强行业自律,制定规范、统一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服务形式,以及违反同业约定后的惩处措施等,规范商业银行间的经营行为,杜绝恶意竞争,维护商业银行的自身利益和社会形象,营造积极健康、规范有序的中间业务发展环境。
4、防范中间业务风险。中间业务的风险显现没有资产业务这么直接和显而易见,但其风险的潜在性绝对不可忽视。必须坚持中间业务拓展与风险防范并重的原则,建立完善中间业务的风险防范体系,加强对中间业务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在中间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一是明确牵头部门,二是制定工作流程,三是建立风险管理考评机制。中间业务的风险防控,从业务发起部门到风险监管部门,都要建立一套考评制度,以确保中间业务风险防控的有效实施和严格执行。在完善中间业务风险管理办法,要针对每一种中间业务的重要风险点,制定出详细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和限制,对容易出现风险的环节重点防范,从基本制度上保证中间业务经营活动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中国银监会张家界监管分局.张家界市银行统计概览,2008年
(2) 张友昌.基层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路径分析.经济师,2008年第2期
(3)王东胜.经济发达地区金融生态建设对欠发达地区的启示.金融参考,2009年第2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 宏观调控 发展策略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economic sustainable growth, especially in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for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highs, 2011 countries adjust macroeconomic policy, regulation of the JinSuXing intensified. For commercial Banks, it is to properly deal with JinSuXing of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to ensur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untry in control policy at the same time, realize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business management, ensure shareholder returns.
Key words: the commercial bank macro-control 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宏观调控政策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
2011年是中国经济错综复杂的一年。各种自然灾情、资本市场低迷、人民币升值速度较快等诸多因素,意味着未来中国经济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背景下,上半年中国一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然而,资金面从紧提高了银行业的“议价”能力,使得银行净利差和净息差走高,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创新能力和营销力度也不断加大,致使整个银行业依然延续了业绩高增长的发展态势。
宏观调控对银行业造成的影响
银行业业绩的持续增长表明,在从紧货币政策下,虽然大多数银行不能依靠扩张贷款规模来获得更多的利息收入,但是贷款资源变得更加稀缺,银行的议价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资金定价走高增大了存贷款利差,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信贷规模控制带来的不利影响。
2、存贷利差缩小,积压了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
存款利率不断上调,使银行刚性的利息支出增加,抬高了银行的付息成本。由于存款的增长远大于贷款,因而上调利率给银行收益的负面影响很大;贷款利率上调幅度小于存款利率上调幅度,缩小了银行的利润空间,这也迫使银行须主动调整贷款期限结构,才能保持相对高的利差水平。
中间业务发展遭遇瓶颈
由于资本市场持续低迷,银行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有所放缓。当前的资本市场走向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很可能会经历漫长的调整期,这会在很长时间内限制银行相关中间业务的拓展。为了弥补资本市场低迷对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的不利影响,银行加强了其他金融产品的销售力度,主要是银保产品和理财产品的销售等。总体来看,当前中间业务的扩张仍然以传统的业务为依托,或以模仿、借鉴为主,缺乏技术含量和独创性。从长远看不利于中间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二、宏观调控政策下银行的应对策略
1、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贯彻落实好中央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决策,面对新的重大发展机遇,银行要在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充分分析政府背景项目的财政同步投入资金比例和财政负债容忍度,加大重点项目服务力度,对受经济波动影响小,具有资源优势和垄断特点,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大项目以及交通、能源、环保、民生安居、新农村建设等基础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并在授信额度、期限配制、贷款方式、产品创新、贷款利率等方面给予倾斜,以达到控制风险、增加银行贷款资金的沉淀时间等目的,提升银行的存款和综合效益。
2、大力拓展零售银行业务,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在信贷规模紧缩,存贷利差下降的形式面前,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我国私人财富的增加与现代消费观念的兴起都为商业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和中间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经过多年来的金融改革,我国在证券、保险、基金、信托、外汇等领域从无到有,不断完善,银行系的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租赁公司、信托公司已经成立,基本形成了现代金融市场体系的整体框架,再加上电子银行的飞速发展,在制度上、体制上、实现手段上为银行各类服务型中间业务提供了保证。
3、推广产品创新,提高产品覆盖率。进一步统一和强化创新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产品创新体系和产品信息管理工作平台,不断完善产品创新流程,形成前中后台良性互动、市场反应敏锐的产品创新机制,抢占发展制高点。通过细化产品分类,深化产品研究,对现有产品再造和组合创新,加大产品优化与整合力度,提高已有产品灵活性和便利程度,适应市场与客户的变化,以提供多元化增值服务吸引客户,以增加客户的综合回报来赢得市场;根据客户行业特点,推广风险防范能力更强的供应链融资产品,用以替代一般性流动资金贷款;推广银团贷款,促进同业合作,避免恶性竞争;积极跟进新型融资产品的研发进程,及时推广使用,提高客户产品覆盖率。
4、强化风险管理、有效规避调控紧缩产生的负效应。要做好重点调控行业的信贷退出,注重研究国家调控政策对行业、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结合客户的风险控制能力,分别制定不同的信贷政策;在调整客户结构的同时,注重贷款期限、信贷品种的匹配,大力发展短期限、流动性强的信贷产品,强化贷款的回收能力;加大贷后管理力度,提升风险反应与处置能力,一旦发生问题能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反应,采取果断措施,尽最大可能挽回损失。
参考文献:[1]郭志芳、胡文剑:《宏观调控形势下商业银行经营策略》金融市场
[2]庄疏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