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务处审核意见范文

教务处审核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务处审核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务处审核意见

第1篇:教务处审核意见范文

一、教材供应范围和种类

1、教材供应对象为学院在读的学生及任课教师。

2、教学计划中的各门课程的教学用书和讲义、配套教学参考资料、自印教材等,均由教务处教材科负责组织供应。

3、其他部门或个人不得向学生推销教材。

二、教材选购和预订办法

(一)选购和预订教材的原则:

1、基础课教材应优先选用获国家级或部委级的“优秀教材”和“推荐教材”;其次选用规划统编教材,一般不能选用其它教材。

2、专业及专业基础课教材,一般以各专业出版社出版的、纳入国家教材统一征订的教材为主,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使用其它教材。

3、上述条件不能满足,可考虑采用非统一征订正式出版的教材。

4、在确实购买不到较适用的教材的情况下,方可考虑自编教材。

5、选用教材要首先考虑原用教材,以保持教材的稳定性,减少库存,遇特殊原因,不使用原来教材改版的,须提出报告说明理由。

(二)预订程序

1、每年6月与12月分别办理秋季和次年春季教学用书的选订。

2、按照春秋季教学用书征订目录选订教材,各系部(院)填写教材订购申请单后,经教务处教材科审核后汇总,办理预订。

3、为做好教材预订工作,教材科应掌握有关课程的教材库存数,以避免多订、错订。

4、确因计划变更或其他原因,不能通过预订而须即时采购者,应及时提出选购教材报告,及时解决。

5、教材一经选定一般不得变动,特殊情况须经系部(院)主任同意,报教务处审批后执行。

6、由于人为原因而重订、错订造成的教材积压浪费,由责任人负责推销或赔偿经济损失。

7、参编教材认购数量以使用两年为限,不得向学生硬性摊派推销各种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三、自编教材管理办法

1、凡确实征订不到或必需补充的教材,方可考自己编印。

2、首先由系部(院)教研室打报告,确定编写责任者、审稿责任人、使用年限、编写大纲、完成编写的大约时间等,经系部(院)主任同意、教材科审核后,提请教务处长批准,方可执行。

3、编写及审稿责任人必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且从事该课程一线教学两年以上。

4、编写教材要严肃认真、严防盗版。若出现因盗版而产生的法律纠纷,一律由编写责任人负责。

5、自编教材编写完成后,教研室组织同专业或相近专业教师对编写教材进行审议评价,认为该教材有职业教育特色或在同类教材中的处于优秀水平,编写责任者方能将编写教材,报学院教材科组织印刷。

6、交稿时须附有系部(院)主任及教研室的审核意见和印刷标准清样,须注明教材主编人、打印稿校对人、印刷份数及使用时间等项目。

7、翻印教材或书稿中有部分摘录其他书籍中的文字或图表者,原始资料一律由编写人提供,提供的材料文字等必须清楚、准确无误,便于操作。

8、印刷好的自编教材在相应的专业班级使用两届(含两届)以上后,学生反映效果良好,经学院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审核同意后,推荐到有关出版社出版发行。

9、编写教材、讲义(含实验、实训指导书)酌情给予一定的资助。

10、对部分出版社发来的编写教材邀请函,教材科将及时把所有信息反馈到有关系部(院),支持我院教师参加有特色高质量的教材编写工作,获得参编资格的人员到教材科填表登记备案,但坚决杜绝“挂名教材”和“包销教材”。文秘站网-

四、教材发放和收费办法

(一)学生领取教材的规定

1、新生报到时,必须预交一定数额的教材款,毕业或中途退转学时多退少补。

2、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开学前到教材库领取教材,开学第一学期凭学生交款发票人数统一领取。

3、领取教材时要当场检查,点清书种和册数,发现不符,当场解决。发现有缺页,可在一周内调换。

4、学生丢书和给别人代买的教材,一律先到院财务交款。

5、学生发生休学、退学等情况,不准许退购教材。

(二)教本的发放与领取

1、任课教师凭课程表到教材库领取教本和配套教学参考书,并在教师领用教材本上做好记录。

2、同版本教本一般只领取一次,如有破损可以旧换新。

3、校内自编教材,教研室参编成员每人发给一本(套)。

4、非任课教师不能以任何理由领用教材,需用时可向对应处室借用,不另发给。

五、教材库管理制度

1、教材库必须保持整洁、干净、卫生。

2、闲杂人员一般不得在教材库逗留,不得将有关教材私自借出。

3、教材库教材应按专业上架,排放整齐。

4、领用教材人员应自觉遵守教材库管理制度,不得在教材库随便翻阅书架上的教材。

5、教材科每学期做好各班级领用教材和教学用品费用的核算记帐工作,学生离校时报学院财务处多退少补。

第2篇:教务处审核意见范文

本文通过深入教务部门和教学单位进行仔细调研,按照毕业论文开展的阶段分析了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然后划分了系统用户的角色并基于这些角色完成了系统的用例分析,分析了系统的核心业务流程,最后得出系统功能的框架设计。

关键词:

功能性需求分析;非功能性需求分析;业务里程分析

1概述

作为大学本科生必须完成的最后一门课程,毕业论文具备了其它课程所没有的典型特征:①由于毕业论文的宗旨是考查学生对本专业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其完成过程中将会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与实际研究对象进行结合。②参与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的对象多,不仅包括学生和指导教师,还包括负责毕业论文的系主任、主管教学的分院领导和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的工作人员,管理层次多,职能划分详细。③耗时长。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毕业论文从开始选题到最后的答辩,总共耗时将近半年的时间,期间学生可以采取在校完成或者外出完成的形式进行毕业论文。以上特点决定了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的复杂性,不同的高校对该教学任务采取了不同的形式,以达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成效的目的。

2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主要围绕用例分析、业务流程分析和非功能性需求三个角度来开展。

2.1用例分析用例分析

主要分析系统中各类角色对系统各个模块的操作权限。根据前期调研结果的分析,本系统的用户可以分为系统管理员、教务部门工作人员、教师、专业负责人、分院领导和学生共六种角色。系统用例分析就是分析这六种角色在系统中可以操作的应用场景。

2.1.1系统管理员用例分析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系统管理员只负责本系统运行相关的支撑数据,即系统管理和基础数据两个模块中的功能。通常,系统管理模块包括部门管理、角色管理、用户管理、菜单管理、权限管理、数据管理、日志管理;基础数据包括专业设置、班级设置、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室管理。其中,部门管理是管理高校现有的教学单位和与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相关的部门;角色管理是管理系统用户的分类信息,以便为系统的权限分配提供基础;菜单管理是管理系统可以操作的模块以及模块的层次结构;权限管理是将菜单的操作权限分配给每类角色,从而确保系统操作和数据浏览的安全性;数据管理是对系统的数据库进行管理,包括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日志管理是管理系统操作的日志,以便系统出现问题时,可根据系统寻找发生故障的原因;专业设置是按照高校现有的专业结构和隶属关系完成专业信息的管理;班级设置是负责按照专业设置学生所在的班级;教师管理是管理高校教师的基本信息;学生管理是管理在校毕业班学生的基本信息;教室管理是管理目前学校可供使用的教室,为答辩安排提供基础数据。

2.1.2教务部门工作人员用例分析

教务部门工作人员在系统中主要负责三个方面的工作,分别是基础数据中关于时间的设置、答辩安排审核和答辩结果审核。其中,基础数据中的时间设置包括学期的设置、选题时间设置和过程时间设置。选题时间设置主要设置学生选题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过程时间设置包括指导记录时间的设置、中期检查时间的设置和答辩时间的设置。

2.1.3教师用例分析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中具有操作权限的教师主要包括指导教师和交叉评阅教师以及答辩教师。教师在系统中可以操作的用例包括出题、审批开题报告、指导记录、答辩申请审批、交叉评阅和答辩结果登记。其中,出题只有被专业负责人指定为指导教师的教师才具有该权限,交叉评阅也只有被专业负责人指定为交叉评阅的教师才具有操作权限;答辩结果登记通常由答辩小组组长来完成。

2.1.4专业负责人用例分析

专业负责人在系统中主要负责安排工作,包括教师安排和答辩安排。其中,教师安排主要安排指导教师、交叉评阅教师和答辩教师的人选;答辩安排则负责安排答辩教师的分组、参加答辩的学生分组以及教室和具体的答辩时间。

2.1.5分院领导用例分析

分院领导在系统中主要负责两类信息的审核,分别是出题的审核和答辩安排的审核。

2.1.6学生用例分析

学生是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主体,在该系统中可以操作的用例包括选题、开题报告撰写、指导记录、中期检查、答辩申请、答辩安排和答辩结果。

2.2业务流程分析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包含的核心流程包括撰写开题报告和答辩安排两个核心流程。

2.2.1开题报告流程分析

参与开题报告工作的主体包括学生、指导教师、专业负责人和分院领导,其流程如下:首先,学生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并提交给系统验证,验证通过后保存信息,并转交给指导教师审批,审批通过后转交给专业负责人进行初步审核,审核通过后再转交给分院领导进行最后的审核,并将最后的审核意见反馈给学生。

2.2.2答辩安排流程分析

参与答辩安排的主体包括专业负责人、分院领导和教务部门工作人员,其流程大致如下:首先,专业负责人在答辩安排页面完成答辩安排的信息,然后提交给系统进行验证,如果验证通过再将安排转交给分院领导进行初步审核,审核通过后,转交给教务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最后审核,审核通过后再将最终的审核结果反馈给专业负责人,并最终显示给学生和教师查看。

2.3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与功能性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非功能性需求分析更注重的是系统的整体性能要求,是衡量系统整体质量的依据。根据本系统的特点,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主要包括稳定性、准确性、安全性、易用性和可移植性。

3系统设计

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的结果并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模式,总结出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系统的功能框架如图1所示。图1中的系统管理通常负责管理一般系统运行所需的支撑数据。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系统管理由部门管理、角色管理、用户管理、菜单管理、权限管理、数据管理和日志管理共七个模块组成。

4结束语

代码开发仅仅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中的系统实现的主要任务,在此之前需经历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两个不可逾越的阶段。本文通过分析,得出了高校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需求,并对这些需求进行整理后,完成了系统功能框架的设计,为下一步系统开发搭建系统应用程序架构提供了直接依据。

参考文献:

[1]包慧敏.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3.

[2]郑鸿英.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3]刘珊.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厦门:厦门大学,2014.

[4]陈斌.基于JQuery框架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苏州:苏州大学,2012.

[5]孙晓妍.基于UML的面向对象信息系统开发[J].价值工程,2013(10):189-190.

[6]陈振庆,罗兰花.基于动态描述逻辑的UML状态图形式化方法[J].2011,37(13):55-57.

[7]陈振庆.基于时序描述逻辑的UML顺序图形式化方法[J].计算机工程,2013(3):36-37.

第3篇:教务处审核意见范文

关键词:机务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162-02

2012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是我国近十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家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拟以项目为基本载体,遵循“立足兴趣、鼓励创新、交叉联合、突出重点、注重过程”的原则,按照“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实验、自主管理”的要求开展,最终达到培养出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当代大学生。该项目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为契机,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推动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积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当代社会对高等院校的迫切希望。国内各高等院校在积极响应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同时,结合各校学生的培养特色,纷纷提出各具行业特色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中国民航大学作为全国唯一一所综合性的民用航空院校,同样也在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本文首先分析民航机务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结合民航科技的特殊性,阐述中国民航大学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具体操作过程,最后归纳分析中国民航大学近三年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效果。

一、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是当前世界民航科技发展的需要

民航科学技术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尖端科学技术之一。随着当代国际航空运输的快速发展,世界各技术强国纷纷发展新型的运输飞机和先进的航空科技,将信息化和工业化等先进理念引入航空科技领域,将机场及其配套、航空公司、飞机设计制造单位联合为一体,实现各类技术的现代化和自动化。民航技术的快速发展,亟需各国在保障航空器安全和经济的要求下,大力推行民航创新技术。反观我国的民航科技水平,与国际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且由于这种差距,导致我国民航创新能力低,科技水平落后,进而导致在发展质量、管理水平、国际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我国民航所掌握的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程度低,技术创新能力弱等,但归根到底在于科技人才的匮乏,在于科技人才队伍力量的薄弱。这不但与我国民航大国的地位不相称,而且已成为我国民航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成为制约建设民航强国的“瓶颈”[5-7]。

(二)创新是我国民航机务专业大学生培养的重要科目

我国民航机务专业大学生的培养工作,目前存在以下急迫需求。

1.高精尖人才十分短缺。我国是民用航空大国,但不是民航强国。现阶段,我国民航系统中的飞行员、机务人员、空中管制人员等特色专业人才初步能满足行业的需要,但由于我国民航行业的快速发展,业内的高精尖人才十分短缺,尤其是机务行业中,极度缺乏对行业内能完全掌控的人才,导致深度维修技术大部分由国外来掌控。

2.民航研制技术较为落后。民航技术的落后,归根到底是人才的落后,是人才创新意识较为落后造成的。

二、民航机务类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提高学校自身政策扶持

1.学校对批准立项的项目给予研究经费资助,此经费由项目负责人管理使用,按照项目的级别和难易程度划拨经费。

2.积极鼓舞大学生参加天津市各项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对民航机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审核,对发展前景好的项目组成合理的团队,以学校的形式积极推荐给天津市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天津赛区)和天津市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天津赛区)。以第二届天津赛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大赛从2013年5月20日接受报名到8月底完成决赛,历时3个半月,包括项目征集、初赛、复赛和决赛等环节。9~10月,大赛将择时举行颁奖典礼表彰获奖企业和团队。大赛组委会为获奖企业和创业团队设置一系列的奖励和支持政策。对在决赛中获奖的企业和创业团队,大赛将通过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计划立项的方式进行奖励,符合其他相关科技计划要求的,纳入备选项目库,给予优先支持。另外,大赛还通过投资推荐,给予授信额度,提供指导和培训,予以减免房租等方式为获奖企业和团队提供奖励和支持[8]。此次大赛鼓励在校大学生参赛,报名阶段尚未在国内注册成立企业的但具有科技创新成果和创业计划的大学生创业团队,符合核心团队成员不少于3人,计划赛后6个月内在国内注册成立企业等条件,即可报名参加创业团队组的比赛。

3.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表彰。学校通过多方面的工作,批准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在基地申报、专家评审、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经研究决定,遴选“航空工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11个基地为首批“中国民航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分别为各个建设基地配套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所需的基本设备设施,努力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孵化为现实成果。

(二)加强师生申报条件要求

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研究时间为1至2年。项目研究期间,经学校教务处审核后,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组员,但原则上不允许更换负责人。项目以个人或团队形式进行申报,团队总人数不超过5人。鼓励组建学科专业交叉、年级交叉的学生团队。项目负责人(平均学分绩点不低于2.7)为中国民航大学全日制在校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每年度每名学生只能申报或参与一个项目。严格要求指导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指导教师须具有较强的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能力,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博士学位并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指导教师每年参与指导项目不超过两项。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施的效果

(一)项目申请逐年提高

自2012年第一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校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下发《关于组织申报教育部2012年度“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通知》,组织并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审批工作。中国民航大学2012年度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立项工作已经结束。本次立项得到中国民航大学各学院领导、教师及学生的大力支持,共收到有效申报207项。经组织答辩和专家评审,批准立项68项,立项成功率为32.9%,并将立项结果上报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公布。201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中,经各学院初审后上报学校的共258项,通过学校形式审查、校级专家评审、学生现场答辩等环节,拟批准国家级立项38项,校级立项40项。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经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初审后上报创新创业实践中心的项目共430项,通过形式审查、学生现场答辩、校级专家评审、结果公示等环节,批准国家级立项38项,市级立项50项,校级立项61项。

(二)严格项目验收

对每一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国民航大学都从严验收。

1.项目负责人提交《中国民航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验收报告书》,要求指导教师提出审核意见。

2.验收答辩。在答辩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演示汇报,然后评审专家进行提问,专家组要针对项目的完成情况及成果形式给出评价意见。

3.必须有对研究成果的实证材料。有研究实物的,须将其带至现场进行展示或操作演示。不能带到现场的,要求学院领导小组安排专人提前到研究场所实地考察,保留每组的实际考察照片或视频,出具现场考证人员的签字证明。

4.对于未能按期完成项目而需要延期的,项目主持人提出申请,导师签署意见,院领导同意,统一上报学校审核。

5.学校审查。学校根据结题答辩时专家评价意见及平时考核效果评定项目的最终成绩,确定为优秀、通过、延期及不通过四个等级。

四、结语

民航技术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主要的相关技术掌握在欧美等先进国家。为了我国早日实现民航强国的梦想,亟须提高我国民航机务专业大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引导和支持,为培养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民航机务专业大学生提供平台,最终实现我国民航强国的伟大战略。

参考文献:

[1]许德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2]蒙贺伟,李辉,古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1,(1):140-14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