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经营管理审计范文

企业经营管理审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经营管理审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经营管理审计

第1篇:企业经营管理审计范文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风险;经营管理

在如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内部审计是企业健康持续发展重要工作之一。加强内部审计是企业转化经营机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后,企业单位面对着经济全球化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经营管理中如何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已成为企业考虑的一个重要话题。

1.内部审计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是内部审计部门行使审计职能、完成审计任务,在实现审计目标过程中(或之后)产生的客观效果。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监督体系的主体,它赋有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及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检查、督促责任。在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内部审计的作用日趋明显。内部审计已成为企业促进管理,提高效益的重要措施和可靠保证。

1.1审计工作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和作用首先是经济监督。内部审计监督是对企业所有经济监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审计监督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使企业自身经济的运行协调一致,从而实现自我约束。主要是保护企业的利益,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内部审计要对企业的重要部门、资金、经济动向和财务管理收支进行监督。对于企业运行全过程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监督,同时要监督企业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进行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通过监督工作对问题的揭示与查处,促使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规范经营,科学管理,堵塞漏洞,提高效益,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服务,促进企业经营活动的良性循环。

1.2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分析风险和规计控制的方法,将未来事项的不利影响控制到最低程度。对风险管理首先要求在内部审计中发现高风险暴露的领域,对高风险暴露点进行分析,最后实施必要的变革,使企业的风险暴露水平与其所设定的目标相一致。以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

1.3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企业重要制度之一,是确保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经营是否盈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内部控制的缺失或失效。内部审计在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在公司经营的安全与发展上提供真正意义的保证,起到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

2.企业经营中如何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完善的审计工作,可使企业有更好的经营管理,分清责任和降低风险。创建良好的审计工作环境,预防舞弊行为的发生,维护企业合法利益,防止资产流失,利于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因此,为有效提高和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应做好以下几个点工作。

2.1企业整体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是指为了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计划。合理的科学审计体系,使审计工作更能有效的开展,可保持合理的审计成本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企业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和审计风险。经营风险是指企业由于经济或经营条件。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确实遵守了审计准则,但却提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这种情况称为审计风险。审计风险将导致审计失败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审计人员使用的方法或工作存在缺陷,导致无法察觉存在的问题;二是审计人员察觉问题,但不及时向管理层报告。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与被审计单位有关,而检查风险与审计人员有关。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因此,审计人员在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存在的风险,分析风险的对象,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以风险为导向,企业资源为基础,加大审计工作范围,根据动态发展原理,制定由静态为动态的审计计划。以保证整个企业的审计范围。

2.2提高审计质量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一般包括:内部审计督导、内部自我质量控制与外部评价。

加强审计工作是提高审计质量的肯定,是审计管理的核心,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作用是内部审计功能的得到良好的发挥。较高的审计质量可有效减少审计风险,同时可以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有助于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最后,完整的内部审计体系对企业改革发展有重要作用,加强质量控制可以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作用,既能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又能防止资产流失,利于资产保值增值。

2.3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

外部评价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是对内部审计活动是否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发表意见;二是对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建议;三是内部审计机构的反馈意见。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对外部评价报告所提出的重大问题及时拟定工作方案或措施,改善内部审计质量。

通报内部审计结果是一件十分严谨而重要的工作。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向管理层报告审计结果和负面的评价意见,对复杂的负面评价意见,应考虑如何促进单位积极反映并采取改进措施。为此,审计人员要避免使用推断的方式,加剧沟通困难而产生冲突,应倾听并尊重单位的意见,促进他们执行可操作的解决存在问题的行动方案。

3.结语

企业的科学管理,需要内部审计的支撑;加强内部审计,促进科学管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提高内部审计的战略地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是组织加强管理的客观需要,也是内部审计发展的自身要求。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内部审部门要积极努力,充分体现自身价值,只有这样才促进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向前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乔春华,蒋苏娅.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J].审计研究,2006(1);61-64.

[2]倪玉忠.内部审计与公司风险管理[J].集团经济研究,2006(7S):185-185.

第2篇:企业经营管理审计范文

一、基于企业价值增值的企业风险管理的内涵

(一)企业风险含义随着当前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全球经济联系的日渐紧密,市场竞争环境变化、经济环境变化、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经营策略的变化都将带来企业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以结果为导向,企业经营管理的结果就是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而所谓的企业风险,就是受到来自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经营结果和预期结果的偏离,企业不能实现战略目标的可能性就是企业风险。

(二)企业风险分类1.企业战略风险企业战略风险是指企业做制定的战略目标受到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因素和外部经营环境等因素影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要结合企业实际经营管理情况、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企业在经营管理和技术上具有的提升潜力以及行业变化和政策导向等因素,对企业经营管理结果进行预判而确定的企业战略目标。由于企业对影响因素分析不足和对发展趋势缺乏预判进而带来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失误风险。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初期,一些外贸型企业接收到国外企业集团大宗采购订单,带来了业务量的增长。个别企业开始调整战略目标,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能。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行业竞争策略的变化,国外企业集团采购量忽然减少,造成企业出现经营风险,并对企业价值增值带来巨大影响。可见,企业战略风险的出现将会给企业带来较为严重的危机。2.企业经营风险企业经营风险可以归结为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具体的经营目标无法实现的可能性,一般表现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某些环节上对价值链产生的影响。例如:企业在物资采购、生产加工和产品销售环节上面临的原材料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成本增加、生产加工环节上的工艺技术带来的效率低下和质量不达标,产品销售策略实施带来的产品积压等。企业经营管理风险还包括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和企业信息风险。例如:人员聘任体制带来的人才流失、绩效评价体制带来的员工工作效率低下,企业信息管理不完善带来的企业重要信息外流等。企业经营管理风险往往带来的是生产成本的增加和企业资金周转不畅,进而影响到企业价值增值[2]。3.企业财务风险企业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企业筹资和融资风险、信用风险、投资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从企业经营和发展的角度上来讲,企业财务风险是与企业经营活动共存的,企业化解财务风险的能力越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的实力越强,市场竞争地位也越稳固。企业财务风险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影响较为严重。例如: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利率产生调整,导致企业财务状况产生变化。同时也受到行业本身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影响。因此,企业财务风险不能够完全消除,只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将财务风险的危害降到最低。企业财务风险带来筹资环节和资金运营环节的变化,影响到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进而对企业价值增值造成影响。

(三)企业风险管理内涵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它贯穿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企业风险管理通过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风险进行防范和抵御。主动有效的风险管理有助于企业减少决策和判断的失误几率,能够避免或降低企业损失,提高企业价值增值。企业风险管理能力是实现市场竞争地位的重要管理手段,企业是在各类风险中谋求发展和机遇,企业生存和发展与企业风险并存。

二、基于企业价值增值的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

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是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和内部管理结构不断增加,控制范围不断扩大而产生的,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是企业内部实施管理和监督的必然需求。我国在企业内部审计方面发展较晚,在1993年国家审计署成立初期,作为国家设计力量的补充,企业内部审计开始逐渐出现,传统的内部审计针对的财务和会计事务。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内部审计逐渐向着企业风险管理和企业整体经营管理职能转变[3]。

三、基于企业价值增值的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内容

(一)风险管理体系的审查1.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审查建立和健全良好的企业风险管理机制是实现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和企业管理水平,结合企业经营性质和风险程度等,在实现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和组建专业风险管理团队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起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机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要根据风险影响因素和风险发生的不同阶段进行调整,在组件风险管理机构的同时要明确各岗位人员的权责利。2.风险管理程序的审查风险管理程序的审查要结合风险影响的基本因素,结合企业内部管理程序针对风险防范和抵御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对其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估,确保能够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点,减少对企业的影响。3.风险预警机制的审查企业加强风险管理审计是基于企业价值增值基础上对风险进行规避和抵御,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为目标,因此,风险预警是风险管理的重点环节。风险管理过程中,企业相关部门要积极收集和整理各类对企业具有影响的信息,在各类因素的动态变化中进行分析,对风险发生做到提前预判[4]。

(二)风险识别能力的审查企业风险识别是针对企业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和鉴定的过程,风险管理审计采取必要的审计方式对企业风险识别的过程进行审查和评价,对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对内部和外部风险的确认情况加以关注。

(三)风险评估效果的审查企业风险管理设计中要对风险评估的效果进行审查,重点审查评估结果是否客观,对于无法获取定量评价数据的风险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对评估结果进行审计。

(四)风险防御措施的审查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要对风险应对措施采取适当的审计程序进行审计,主要审查风险防范措施是否符合风险管理组织接受的范围,是否符合风险管理经营管理的需求,在风险防御措施设计中要对实施成本和实施效益进行综合考量[5]。

四、结束语

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审计通过自身的管理活动实现对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审查和监督,为企业实现价值增值,提高风险防范和抵御能力,获取稳固的市场竞争地位,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一定会逐渐走向成熟,在企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产生更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陶强.企业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功能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7(10):185-185.

[2]丁登峰.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研究[J].价值工程,2017,36(14):68-70.

[3]刘先程.企业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及实现路径的探讨[J].中国商论,2017(21):145.

第3篇:企业经营管理审计范文

关键词:管理审计;企业治理;问题;完善措施传统的企业审计主要注重于对财务报表的审计,而忽视了对企业管理活动的全面审计,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合理配置企业的资源,促进公司及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应将管理审计与公司治理结合起来研究。基于公司治理层面对管理审计进行系统分析,以达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的目的。

一、 管理审计的基本概念

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故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的的重要保证和有效延伸。关于管理审计的概念,学术界仍没有统一的定义,笔者将其概况为:为了权衡公司相关者间的利益,内部审计人员对公司管理层的管理活动和决策作出独立客观的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使管理人员更好的履行受托责任。

二、管理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1、有利于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

管理审计作为一种全面内部监督机制,可以提高投资者对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了解,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通过对企业日常管理活动的监控,有效的约束各层次人,减少了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同时管理审计具有一定的威慑力,管理层必须接受管理审计的不断检查和评估,有利于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

2、有利于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

管理审计通过对企业经营决策的程序进行检查评估,判断决策是否符合企业的战略目标,是否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出审计意见,有利于保证公司治理的方向,在公司治理中形成合理的权利制衡机制。在对公司的控制过程进行审查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对其进行修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避免资源浪费,节约开支,从而达到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三、管理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审计发展环境不健全

管理审计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学者大都还仅停留在对管理审计必要性的探讨阶段,形成的理论不能很好的指导实践,以至于理论落后于实践。追其原因,可以发现,管理审计的发展受企业整体的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企业的管理审计尚未得到广泛的应用,企业对管理活动没有实施经常性的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实施,这些都影响了管理审计功能的发挥。

2、管理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管理审计部门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影响其实施的有效性。我国管理审计部门设置大都隶属于企业的其他部门,不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直接领导,影响了管理审计的独立性。由于审计部门在公司的地位较低,无法形成对企业整体经营状况进行监控,权威性较差,导致审计部门形同虚设。

3、管理审计实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企业的管理审计仍停留在事后控制阶段,主要针对经营管理绩效进行评价,不能及时发现企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目前我国企业中的审计大都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审查,并不能够对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件进行控制和管理,不具有前瞻性,无法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及时、全面、有效的信息。

4、管理审计缺乏具体的评价标准

我国现行的管理审计主要是对企业的管理活动进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综合评价,缺乏行业公认的评价标准。审计工作的实行大都依赖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严重影响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虽然在某种程度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但并未有严谨的审计证据,不能做到全面的风险防范。审计意见分量不足。

5、管理审计人才的缺失

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质量。我国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总体上还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管理审计在企业的地位不高,独立性较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难组织有效的审计程序,以完成管理审计的目标。

四、如何完善公司治理中的管理审计

1、健全管理审计的相关法律

我国目前对外部审计已经颁布了《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注册会计师审计条例》等,也了关于内部审计相关的法律,如《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实务指南》,但与外部审计相比,在法律层次上仍然不健全。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加快《内部审计法》的建设,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从而推动管理审计的发展。除了法制方面,我们也可以建立独立的管理审计协会,类似于注册会计师协会,给予学者更好的资源进行管理审计体制创新,完善我国的管理审计实践理论。

2、设立管理审计委员会

管理审计是在公司治理的环境中产生的,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管理审计的发展。为此企业管理层应该深入了解管理审计对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在企业内部设立管理审计委员会,管理审计部门直接隶属于此,提高其独立性和权威性,并为其配备专业的审计人才。通过激励机制,对审计人员进行考核,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

3、提高管理审计的时效性

管理审计人员在实施审查的过程中,应时刻关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事后的监督意见无异于亡羊补牢,没有太大的作用。只有将管理审计的监督过程从事后监督,转移到事前、事中监督,才能及时的发现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提供有建设性的意见。一味的事后监督,只会降低审计的效果,不能发挥很好的预警功能。

4、培养管理审计人才

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具备专业胜认能力的人才,管理审计工作更是如此,我们急切的需要掌握管理审计流程和审计技术方法的管理人才。从我国现有的国情看,注重于注册会计师的培养,针对这一现状,可以直接对现有的注册会计师从管理审计的角度进行知识培养和技能训练,以提升其除财务报表审计外其他的管理胜任能力。通过管理审计协会的成立,进行资格考试,培养高素质的管理审计人才。(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宋常.管理审计及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J].审计研究, 2002,(6).

[2]沈剑飞.管理审计及其进展与建议[J].经济师, 2009,(4).

第4篇:企业经营管理审计范文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企业所处的行业与其他企业有所不同,建筑工程项目是其主要的生产加工对象,而建筑工程项目的周期性长、规模较大、投资金额较多等特点决定着其经营风险也必然不同于传统产品行业。周期长、规模大、金额多这些都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难度加剧,且这些风险会伴随工程项目的存在而一直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因而,企业采取何种措施及管理方法来有效的应对管理这些风险,便成为了企业施工经济收益能够得到保证的关键。为了确保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要求建筑工程企业在工程实践中加强自身经营风险管理能力,具体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规范企业经营决策程序

企业各级领导要树立强烈的经营风险意识和危机防范意识,做到风险分析要超前、风险决策要慎重、风险防范要科学;搞好基础工作,理性分析决策,防范经营投标风险;建立严格的经营决策程序。

(二)完善企业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和责任等制度

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是企业有效开展风险管理的主要载体,企业风险管理不仅包括管理组织,同时还应包括与之对应的监理组织。通过组织结构的完善之后,企业要为组织赋予相应的风险管理和监督责任,实行企业经营决策责任制,积极发挥监事会在管理层在风险管理决策过程中的监控作用,确定异常收款项目风险监控责任人。

(三)选择先进合理的风险管理方式

目标管理和动态管理以及全过程管理是现阶段比较先进且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企业应当根据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实施工程质量目标管理,提高履约能力化解经营风险;对风险进行信息化动态管理,对各个环节和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并加强部位结算和竣工结算管理,确保工程价款的顺利收回。

二、注重建筑工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效

财务管理工作是建筑工程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基础工作,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工作有利于确保工程施工活动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为企业降低经营风险、支持管理层正确决策、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提高工程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提高准确的信息数据支撑。鉴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在建筑工程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企业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自觉加强财务管理在工程实践中的建设,采用现代化手段,以经济效益提升为主要目的指导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和优化,以成本、造价、效益为中心,努力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科学的组织机构,通过清晰的职责、系统的分工使财务核算、经济预测、资金调控和审计监督有效结合,认真强化财务制度、建账原则和财务控制原则,从制度上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实行财务会计的集中统一管理,提高其独立性并建立和完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三、强化建筑工程企业经济审计监督工作

第5篇:企业经营管理审计范文

(一)前期准备工作重要性判断,主要解决“为什么审”的问题。体现企业发展变化中的审计要求,贴近监管最新要求、贴近工作目标最新变化、贴近业务风险最新状况。在项目选择时要紧紧围绕集团公司审计风控委员会关注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项目,重大决策的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重大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等。时效性判断,主要解决“何时审”的问题。对项目实施专项审计要紧扣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审计结果反映情况应适应大环境的发展和领导决策需求。效果性判断,主要判断“效果如何”的问题。分析项目审计可能实现的具体审计目标及实现程度,能否有效体现审计服务价值。

(二)优化配置审计人员全面完整的审前调查。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目标,制定出调查方案,对项目经营管理情况、内部环境等进行调查了解,为合理配置人员奠定基础。优化配置审计人员。根据项目特点整合多部门不同专业的审计力量,通过协作配合,知识与经验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形成合力,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完善审前培训。在项目审前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集中培训方式,向审计组成员全面介绍项目的背景、所处行业概况、项目特点、现有评价指标和标准等,明确审计的目标和应关注的重点,为正式开展审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明确清晰的审计分工。由于经营管理审计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且复杂,审计人员需具备会计、审计、法律、经济学和工程造价、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物流等方面的知识。因此经营管理审计应进行团队协作,根据审计组成员的专长和项目特点,确定具体分工,突出重点、协作同步。及时畅通的审计组内部信息交流。在审计组成员之间实现信息共享、情况互通、工作互动、人员互补,及时全面系统地将审计组成员掌握的情况进行归集、对接,并进行分析判断,准确把握方向和重点,确保审计组全面掌握项目情况,以便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

(三)合理确定审计内容

1、内控制度的建设及执行情况秉承“合规是经营发展第一要务、内部控制先行”的经营理念,持续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增强对内控制度的遵从意识,加大内部控制执行的监督力度。(1)法人治理方面法人治理结构是否完善,是否按照《公司法》、《公司章程》规定召开“三会”,董事、监事、高管人员是否切实履行公司职务;三会议事规则是否健全等。根据集团制定下发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管理制度(试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实行公司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审计应关注在董事会授权下的总经理日常经营管理职权的执行情况。

(2)人员管理方面企业是否按照董事会审议批准的《公司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方案》设立经营班子、设置职能部门、配置部门人员;总经理自主决定董事会权限范围外的公司其他员工的聘用、解聘、任命、免职、职务升降、工作安排、薪酬待遇、考核奖惩的情况;高管及员工薪酬是否按照董事会审议批准的《薪酬管理办法》执行等。

(3)财务管理方面根据集团制定下发的《银行账户管理办法》,审计应关注企业银行账户的开立、变更、撤销及使用的审批备案管理情况;根据集团《资金管理委员会工作机制》,关注资金拨付、管理、使用等环节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规范,监督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具体为:资金使用的合规性。从项目整体业务出发,关注资金投向是否与项目相关,是否在资金预算范围内;资金预算编制的依据是否符合实际需要,是否存在额外列支;资金预算是否取得相关批复,相关项目是否列支明细;实际执行是否与批复预算相符、是否符合批复的范围和标准、有无超预算和随意调整预算的情况,确需调整的是否执行调整程序等。资金使用的效益性。集中体现在第一“资金提而不用”。由于项目进展缓慢,资金无法安排使用或无法及时支出,造成存量资金未“盘活”。第二资金使用效果不佳。资金投入使用后,未达到预期效果,成为“形象工程”,实质上是造成了资金的损失浪费。大额资金支付风险控制。集团制定“三重一大”管理制度,建立大额资金支付的决策程序,明确资金支付管理原则、审批授权、授权额度及支付流程。企业是否按照规定的业务流程和限制额度在资金支付前履行审批程序或报备集团的执行情况。

(4)制度流程管理依托《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跟踪分析实际运行中每一流程环节所对应的标准岗位、岗位职责、风险点、控制点的执行情况,从而促使企业进一步完善流程层级、环节描述、操作步骤,清晰展现整个业务活动。

2、经营管理情况

(1)完成预算或董事会下达的经营指标情况根据年初与集团签订的《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责任书》及董事会审议通过的经营指标,核实实际经营业绩情况,在与预算对比基础上,找出差异,分析偏差;关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促进在加强预算管理基础上对企业的资源、资产、经济效益等形成自我评估,增强资源的价值创造能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以风险为导向关注经营模式关注企业是否按照集团公司批准的战略规划制定发展战略,经营目标和发展方向是否与集团要求一致。由于外部环境转变,市场竞争压力加剧,使企业不断改变和创新,从而引发多角度、多变化的经营风险。审计应了解经营模式及业务背景,从风险管理角度作出风险提示和影响分析,同步拓展审计的确认和咨询职能,达到“通过业务看风险,通过风险看管理”,实现由“检查确认”职能向“业务顾问”职能的延伸,最终促使企业建立自下而上逐级解决、层层监管的风险管理机制,使发展业务与控制风险相适应。

(3)重大事项的决策执行情况公司的对外投资、融资、重大资产购置、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决策内容、权限、程序是否按照《公司法》、《公司章程》规定执行,决策依据是否充分,决策过程是否留有痕迹。同时对重大决策事项效果情况进行检查,看其是否实现预期目标,是否存在资金闲置,损失浪费,效益低下等情况。

(4)发展能力情况企业的发展能力不仅关系到企业未来的生存,而且关系到出资人的未来收益、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业绩和员工的工作保障。具体指标包括客户稳定性、业务增长率、三年内资本平均增长率、员工流动性等。

二、结束语

第6篇:企业经营管理审计范文

【关键词】 加强;企业;内部审计;重要性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印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认真学习贯彻这条规定,对于做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护社会公众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一)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上世纪40年代,发达国家企业规模迅速扩张,管理层次不断增加,管理人员责任加重,现代内部审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当时的内部审计只在财务领域展开,主要是监督、鉴证财务责任,目的是查错防弊。上世纪60-80年代,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和大型跨国企业的出现,经营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逐渐兴盛起来,其目的是提高经营效率和实现盈利目标。进入21世纪后,增值型审计应运而生,它主要通过履行确认和咨询,促进企业实现增值。

我国审计工作开展得比较晚,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真正开展审计业务。为适应经济体制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而且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虽然,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尚处于国际中等水平,但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工具

国内外实践表明,任何一个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并高效运营,都要有强有力的制衡机制,内部审计作为委托关系中受托责任方的一种控制机制,通过执行监督和评价职能,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已成为公司治理极具价值的资源。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制衡机制,在公司治理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企业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要接受企业高层管理的监督与指导,以更好地为改善内部治理服务;向企业高层管理报告有关审计情况并根据要求开展有关内部审计活动,促进和帮助高层管理有效履行其受托管理责任,进而为减少成本、提高管理绩效提供帮助。

(三)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是搞好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所谓内部控制,是由企业管理当局,包括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我国《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工作有两个重点要求,就是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的关注远远超过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

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要关注企业是否职责清楚、分工明确,具体业务是否经过授权和批准,对所有经济活动是否有正确的记录,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是否各司其职,又互相协调制约,及时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作出处理,及时发现和纠正影响经营管理活动正常运转的各种因素;是否建立了自我约束机制,在企业实现微观控制的同时,及时反馈各部门、各环节执行法律法规的情况,董事会或监事会是否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审计结果是否公允地反映了公司的经营成果等。因此,企业内部审计已成为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四)企业内部审计是保证企业信息,特别是财务会计信息正确披露的重要保障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薄弱,管理权限失控,舞弊行为时有发生,给企业虚假财务报告带来较大的操作空间,企业和国家财产受损。按照《会计法》的规定,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的第一责任人是企业的主要领导。企业主要领导要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正确披露,就必须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企业内部审计与社会中介审计,以及社会监督相结合,就能保证企业财会信息公开公正公允、完整和准确,有效维护国家和广大公众利益。

二、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展审计工作以来,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很快建立起来,内部审计工作有了很大发展。除制定了《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等制度外,各企业内部都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充实了人员。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保证国家方针、政策贯彻执行,维护财经法纪,加强企业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改革不断深入,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及企业组织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我国内部审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障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领导对企业内部审计重视不够

本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审计包括内部审计工作越来越重要,担负的历史责任越来越大,应该把企业内部审计摆在一个重要位置,使之在企业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风险中发挥更大更全面的作用,但有些企业领导,对此并不重视,没有建立适应其工作和发挥作用的体制,尤其是没有配备强有力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审计工作面窄,工作单一,手段落后,致使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使之发挥不了应该发挥的作用。

(二)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本质特征,是发挥其作用的重要保障。但在实际工作中,审计的独立性并未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证。如有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由总经理直接管,有的由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几重管理,有的甚至由财务总监直接管理,这都影响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地位及其作用的发挥,无法防范管理层向董事会隐瞒重要审计信息的可能性,造成重要隐患。

(三)企业内部审计的范围和职能狭窄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恢复内部审计制度以来,由于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期,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主要是从实施财务会计审计开始的,其职能也主要是监督,虽然一些企业建立了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了相应人员,通过“查账”,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建立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上看,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仍然处在财务审计的较低层次。这也难怪,因为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大多是财会人员出身,他们比较熟悉这方面的工作。

(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发展,是由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的发展,尤其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后,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战略地位的提高,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上一个大的台阶。因为目前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是从财务部门分离出来的,他们比较熟悉财会业务,但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对企业全面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缺乏了解,没有必备的学识和业务能力,也就很难胜任内部审计工作。

(五)内部审计手段落后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广泛应用,企业的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也要求企业内部审计必须跟上形势,实现现代化。目前的情况是:大多内部审计人员没有掌握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也缺乏这方面的专家,使企业内部审计还处于传统的手工测试阶段,而且一天到晚忙于检查、计算,而不是更高层次的工作,这已严重不适应现代化企业内部审计的要求。

三、应加强和改善我国内部审计工作

根据我国审计工作的现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善我国内部审计工作:

(一)要提高企业领导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企业领导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搞好企业内部审计的关键。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外部权重的制约,使企业领导认识到,必须把企业内部审计作为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领导要获得职业生涯的稳定发展,就必须依靠包括内部审计在内的治理工具,以保证企业在经营管理工作中不出重大经济问题,这样就有助于企业领导提高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正确把握,准确定位,自觉组织和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充分依靠和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

(二)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灵魂。要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从组织管理的角度说,企业应该在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的组织、指导下开展工作,以排除不必要的干扰,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否则,内部审计工作无法独立地开展工作,势必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和高质量地完成内部审计工作。

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要审核企业内部审计章程,提名和审核批准内审机构执行主管,审核年度审计计划,审查内部组织结构和人员素质,听取内审执行主管审计情况和审计结果的报告,检查内部审计结果的采用情况。内部审计工作可以涉及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领域,内部审计主管可以列席董事会等有关会议,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列席有关业务会议,从中了解情况,并根据公司治理需要,随时检查和评价有关活动。内部审计主管可以根据内部章程或董事会的要求,单独向董事会报告审计结果及其情况分析,以及纠正问题的意见和改进管理的意见,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可以独立、有效地开展。

(三)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法规制度

目前我国审计监督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从政府审计角度说,有国家审计法;从社会审计角度看,有注册会计师法,对支持和保证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但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不是很完善很健全,现在还没有内部审计法,只有国家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及一系列具体准则,层次较低,法律效力不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内在要求,特别是《企业内部基本控制规范》的出台,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国家应尽快出台内部审计的有关法规,与其相应配套的规章制度也应进一步完善。

(四)提高内审工作人员的素质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目前企业的内审人员普遍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需要。为此,一方面应加强审计机构,充实审计人员。过去有些审计机构是由各财会机构临时抽调人员组成的,不少是老同志。他们对财会工作很熟悉,但就是缺乏企业经营管理及新技术的全面知识。所以,应注意从各方面抽调年轻同志充实内部审计机构,以保证人员结构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包括对内部审计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明确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和工作任务、工作方式,以及新形势下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等等,同时,还要督促内部审计人员学习和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需要指出的是,信息化技术已应用企业管理的众多领域,而我们现在内部审计工作还处于手工操作阶段,为此,应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计算机的培训,充实网络、软件开发专家,以新的方式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五)拓宽内部审计领域

过去内部审计主要是在财务会计领域,且是经营审计,现在内部审计领域大大拓宽。它不局限于财务会计领域,而是企业从公司治理到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不但要考核财务指标,还有非财务指标,不仅是静态的,还要有动态的情况,不仅是经营审计,还要过渡到管理审计,总之,要从防范企业风险的角度,加强对企业内部的审计。这表明,企业内部审计的面更宽了,任务更重了,要求更高了,责任更大了。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人员,要认清形势,努力学习,开拓进取,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和水平,为公司治理,搞好企业经营管理及评价,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实现企业战略和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浅议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 中国审计教育网.

第7篇:企业经营管理审计范文

【关键词】 煤炭企业 内部审计 转型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引入逐步加大,呈现多元化和多渠道态势,致使财经领域的违法违纪现象不断出现。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和财务控制不规范,传统的以“查错防弊”为主的财务收支审计,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无法保障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企业内部审计面临转型,必须转变审计理念,需要一种定位在监督、服务于经营管理、注重资产运行质量和经济管理质量评价的现代内部审计。实践证明,内部审计应实现下列转型:在审计定位上,应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变,应致力于维护财经法纪、服务于执行力建设、服务于企业价值的提升和战略的实施;在审计职能上,应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上,使内部审计由“检查系统”向“控制系统”转变,由检查纠错向评价、纠错、治理转变,由单纯监督专项监督与服务并重;在审计内容上,由财务报表事项审计向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审计转变;在审计方法上,由事后审计专项事前、事中的全过程控制,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替代纯手工操作,强化审计方法,提高审计的科学性。要做好内部审计的转型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新传统观念,树立服务意识与理念

内部审计是一项立足于企业,服务于企业,具有很强内项性的监督工作。内部审计由于受托责任的需要而产生,必然会随着受托责任的扩大而有所转型和发展。近年来,企业为适应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为满足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所提出的新要求,内部审计应紧随时代的变化,顺应审计工作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积极寻求转型之路。因此搞好内审工作,作为企业及其管理人员来讲必须转变观念,认真履行监督和服务职能,着眼于预防控制,努力实现向管理效益审计转变,在促进企业加强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和提高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健全自我约束机制、防范经营风险、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内部审计只有转变观念,将审计工作重点转移到对管理制度和管理行为的关注上,组织开展业绩考核审计和风险型审计,才能提高效益,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内部审计必须由关注历史向关注现状转变,由关注结果向关注流程转变,由事后审计为主向全过程审计转变,才能实现管理效益审计。内部审计工作就是要通过转型,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为企业服务,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企业内部审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企业经营者为提高经济效益而进行的一项系统的经济监督活动,内审人员要参与企业的经济活动,更好地为企业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二、增强人员全面素质,树立自身良好形象

内部审计人员只有从学习、工作和职业道德等方面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打好内部审计的基础,做好审计工作。首先要明确内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牢固地树立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服务、为企业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认真落实内部审计工作的政策。其次要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切实掌握经营活动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努力提高解决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准确把握审计工作转型的基本内涵、原则要求和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并要认清形势、关注热点、提高应变能力,将企业经济管理、控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等实施中的问题及时反映给企业行政负责人及上级主管部门,当好领导的参谋,真正地做好企业的内审工作,服务于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积极提出改进意见,以求维护企业经济秩序、加强企业法制建设和廉政建设、促使企业经济健康发展。

三、明确审计重点内容,拓展审计范围

在国外先进内部审计思想的推动下,我国内部审计理论已逐渐涉及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但实践中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仍更多的局限于财务报表项目的开展。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绝大部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范围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明显狭窄,内部审计工作仍以查错防弊为主要工作,监测重点主要限制在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上不能给管理层提供有建设性的改善建议。因此,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应由查错防弊向绩效型、风险型审计转变,要求内部审计更多地参与到管理中,提供更多的咨询服务。实现内部审计在实际工作中的转型应扩大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即以加强过程控制、防范风险和提高企业效益为目标,将内部审计工作渗透到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各方面,从传统的财务收支扩展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现内部审计工作范围的扩展有助于让内部审计人员能更主动积极评价企业资源里用的经济性和有效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以及防范经营风险等,协助管理层改善管理。同时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应从以财务审计为主,转为兼顾财务审计和效益审计、管理审计,向内部控制评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等领域拓展,以为企业内部管理、决策和效益服务。内部审计只有实现审计重点的转变,才能适应现阶段企业管理的需要,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规避经营风险的积极作用。

四、转变传统工作职能,提高审计质量

当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应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变,同时提高审计质量,主要做法包括:一是加强审计质量的控制:审计部门自我检查审计工作记录和审计报告等,审计人员之间相互评议,从格式规范、内容水平和细节管理上加强审计质量的控制;完善内部审计复核、质量监督检查和过错追究制度,开展审计质量考评工作,防范审计风险,从制度体系上促进审计质量的整体提升;充分利用外部审计机构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估,完善内部审计制度,降低审计风险。二是跟踪审计,定期对上季度审计问题进行查处和纠正,同时下发整改通知书,对存在的审计问题逐项督促落实整改,限期整改,提高被审计部门对审计结果改进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审、帮、促”的作用,提高审计质量。

五、改进审计手段,合理运用信息系统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会计电算化日益普及,审计信息化程度不断加快,计算机审计已逐渐成为主流。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煤炭企业对计算机审计方法的应用仍不太普及,使得我国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低下,准确率不高,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同时,由于当前煤炭企业大多是跨地区、跨行业经营,部分煤炭企业甚至将业务拓展到电力和房地产等领域,这些都对煤炭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当前形势,我国煤炭企业应合理运用信息系统,改进审计手段,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广审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运用信息系统的各项功能能有效监控与评价企业内部财务信息、会计工作等的有效性,同时对企业资金流进行密切跟踪,帮助企业风险的评估,促进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创新审计方式,实现数字化审计,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加快,要求审计人员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以会计核算软件数据库为基础,以规范、准确、效率为目标,以流程为主线,重点解决好远程审计、在线审计和实时审计等问题,合理利用数字化审计,提高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为实现全面审计提供了可能性。跟随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利用计算机技术加快数字化审计,是当前我国煤炭企业加快内部审计转型的趋势。

六、注重后续审计,巩固审计成果

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重要体现,要提升审计报告的应用价值,不仅要注重审计检查更应注重审计分析,不仅要注重问题发现更应注重原因分析。要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不得将其在审计过程中得到的信息随意进行披露,保证以客观、公正态度参与审计项目,赢得被审计者的信任和支持。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形象,要注重在审计中做到:量力而行、突出重点的审计工作方针,对重点问题查深查透,找出深层次的原因,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严格处理处罚行为。当前内部审计工作缺少完善的后续审计工作,不能真正体现内部审计的目的和价值,内部审计结果不能发挥真正的效用,有损内部审计的可信度和威信。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应将自身的职责充分体现在审计报告中,加强对违规违纪问题的披露和纠正,强化自身在审计报告建议中的作用,使内部审计报告发挥出其真正的价值和内涵,维护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形象。同时注重后续审计工作,根据内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督促和帮助被审单位制定整改方案,采取后续审计或审计回访的方式,以巩固审计成果,促进审计成果的运用,切实解决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

七、培养集体意识,发挥团队作用

内部审计部门要重视调动每位审计人员的积极性,让每位审计人员轮流当主审,不停地变换角色,出谋划策,群策群力,学会换位思考,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同事间的凝聚力,更能激发大家的热情,发挥团队的积极作用。

近几年,国家审计署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把推进内部审计转型发展,作为内审工作改革发展的主线,取得较大的进展。伴随着我国煤炭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煤炭企业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同时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市场化管理的推行,风险防范意识的增强,煤炭企业内部审计为适应新形势下大发展要求正面临着一场新的挑战。目前我国煤炭企业在积极拓展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传统审计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内部审计的战略转型与发展,已取得不少的进步。因此,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审计工作面临的工作环境不断变化,社会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审计工作更需要通过转型不断创新发展,强化审计免疫系统建设,用新的理念指导和推动审计工作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颖怡:浅议内部审计的转型[J].新会计,2009(2).

第8篇:企业经营管理审计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关系

内部控制是为提高企业经营活动效益,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而对企业所有业务活动进行自查、制约和调整的工具。内部审计是健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对内部控制所发挥的作用进行评判,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1企业管理中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的概念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的内部控制概念,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审计的概念,是企业内部的一种独立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不仅是评价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评价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以及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合规性,而且还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独立评价。

2企业管理中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的作用

2.1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

(1)保证企业合法经营管理,防范经营风险。企业在实现经营目标过程中,要面对各类生产经营风险,并对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和控制。作为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内部控制,是有效防范经营风险的一种有力手段,它通过对风险的测评,评价风险级别,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提升经营活动中的薄弱之处。(2)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内部控制的完善能够科学有效地控制和约束资产的采购、验收、领用等各个环节,有效地保证了资产的安全完整。(3)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内部控制的健全,可以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会计信息的收集、分类和汇总过程,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各类经营活动,通过内部控制对发现的经营缺陷进行及时纠正和调整,从而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4)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内部控制的有力实施,可以利用企业各业务部门的规章制度,统筹规划相关业务数据,整合相关业务报告,从而使企业各部门通力合作,充分发挥一股绳的作用,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结合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责,真实地反映工作成绩,同时采用绩效考核制度,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工作激情和潜力,促进企业经营效率,提升企业经营效果。(5)保证内部审计独立开展工作奠定基础。内部审计工作是对企业经营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一种独立的评价工作,通过检查企业各种业务资料,为企业决策层提供服务工作,必须以真实、合法和完整的会计信息为依据,检查漏洞,披露薄弱环节。而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资料的真实,并为内部审计独立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2.2内部审计的作用

(1)有利于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企业经营管理是各个方面业务的有效连接,而制度是连接的主要工具,企业管理制度是否完整、执行是否有效,需要内部审计进行判断,通过内部审计能及时发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促使企业优化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能力。(2)有利于约束企业不良行为。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执行的制度进行监督检查,参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按照内部审计工作规范,披露企业的不良行为,维护企业正常的经济秩序。(3)有利于防范和降低经营风险。企业经营管理中会面临着很多风险,如外部风险有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内部风险有资金风险、决策风险等,通过开展日常或专项内部审计,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剖析和处理,在可控制范围内将企业风险降到最低。(4)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随着内部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类型逐渐由财务审计转向经营审计、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工作重点由财务会计情况转向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做到对企业管理现状心中有数,做到随时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准备,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措施,促进企业不断改善内部经营管理、加强法制观念、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5)有利于内部控制的执行。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是否存在缺陷,需要内部审计进行评价,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各项业务流程的流转等检查项目,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提出相应建议,从而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3企业管理中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联系

3.1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是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覆盖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业务层面,与企业整个经济活动融为一体。内部审计是对企业各种经营活动的独立评价,以评价各种业务是否按既定的流程执行,是否遵循了企业标准,是否合理有效的利用应有的资源,是否能达到企业制定的目标。所以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是要看企业是否有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有效性,其次是各项业务的实施是否符合内部控制要求,进一步判断企业经济活动目标实现的可靠性,对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并提出建议。

3.2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内部控制是由各项管理制度与业务流程组成的一套系统,这套系统的运行需要通过有效的监督手段来保障实施,使内部控制的作用得到应有的发挥。内部审计作为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手段,具有企业其他部门所没有的特征——独立性。因为内部审计不直接从事企业经营活动,具有相对独立性,由于置身企业内部对企业经营活动又比较了解,是实行内部评价的最好手段。通过内部审计定时或不定时的对业务部门检查,可以判断各项业务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业务内容的真实性,资产的安全性,企业政策的执行程度,企业经营计划的完成情况,从而达到对内部控制的监督作用。对内部审计所披露企业经营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建议,从而促进完善内部控制。

3.3内部控制可以有效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内部审计的职能是以企业各项经营业务为基础,再依据国家法规、企业制度对经济活动进行评判。在评判过程中,各项经营业务的真实可靠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执行情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类型越来越多元化,规模越来越大,业务量也越来越多,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不可能对企业所有业务资料进行详细检查,而只能采取以评价内部控制为基础的抽查审计,不仅提高了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又保证了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完整有效的内部控制形成的业务资料,不仅可以为内部审计人员利用,还可以减少审计工作量,从而节约审计成本,加快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3.4二者相辅相成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属于相互影响、相互提高的关系,都是为了保证企业合法经营管理,防范经营风险,节约管理成本,提升经营效率和效果,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内部审计依靠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健全内部控制作基础,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保证审计质量。同样,内部控制也依赖于内部审计。内部控制设计是否完整和运行是否有效,需要内部审计来评审,并通过一系列建议来完善内部控制,使内部控制得到进一步强化。但是,内部审计不能替换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包含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五个要素,其中内部审计包含在内部环境中。由此可看,内部控制要比内部审计覆盖面广;同理,内部控制也不能替换内部审计,内部审计的职责是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对评价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如果将两者混为一谈,就会影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质疑内部审计结果的公正。

4企业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事例分析

2008年震惊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暴露了企业在执行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监督方面的缺陷和不足。该事件的起因是很多食用三鹿公司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的婴儿被发现患有泌尿系统疾病,其后在该公司生产的奶粉中发现了化工原料“三聚氰胺”。该事件发生前(2007年底)个别供应商屡次向三鹿公司提供了因检测不合格而被拒收,而该公司对这种提供不合格牛奶的供应商未加以深究,也没有建立“诚信档案”,而使得不良商贩有机可趁,在2008年3月三鹿公司收到婴儿患者家属的投诉时,也未能引起公司高层的重视,直到2008年9月被媒体曝光,震惊全国。从三鹿奶粉事件的表面看是采购环节的漏洞,但从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析,涉及了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和内部审计的评审力度。如果该公司在对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风险能深入思考,则可能避免此次事件的发生。同时,企业内部审计在对内部控制评价活动中,除了日常评价外,还应该实行不定期评价活动,从而及时发现内部控制执行中的缺陷。

5结语

以上所述,内部控制的健全和有效执行关系到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资产的安全和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同时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独立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优化和完善内部控制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2010[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第9篇:企业经营管理审计范文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d the main director and strategic audit procedure based on theories of Organizing Theory and Strategic Audit Theory, considering the actual soci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of corporation management.

关键词: 组织论;战略审计;流程

Key words: Organizing Theory;Strategic Audit Theory;procedure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141-03

0 引言

战略管理审计是一个新兴的审计学科,属于一个比较新的领域,目前还没有严格的定义。但自从其概念提出起,由于对公司治理的有效作用,得到了各国学者和企业界人士的重视和推崇。公司治理的理念是上世纪初国外学者提出的,其根本目的,是确保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比较为各界所认同的观点是,公司治理属于一种制度安排,即以之确立公司的长远战略目标和规划,并保证公司的整个组织机构体系能够协调一致地予以实施和完成。

根据安索夫的划分,经营管理决策分为战略决策、管理决策、业务决策三大类,其中战略决策的地位最为重要。企业在战略决策方面若发生失误,将导致难以挽回和弥补的后果,会造成企业的严重衰退甚至倒闭,这方面国内外的实例和教训枚不胜举,如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巨人集团,本来在汉卡领域有极强的优势地位,但在多元化经营、盲目性扩张等一系列战略决策的失误下,一个很好的科技型企业很快就倒闭。

为此,美国的艾贝·肖克曼教授首先提出了战略管理审计这一概念,以推动对企业战略计划和实施的诊断和完善机制。但战略审计的具体组织形式、实施机制等,由于和企业内部组织架构、文化等密切相关,其实施也必须有赖于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和推动,在实际中,战略审计的实施也遇到诸多问题,不同企业之间的实施绩效有天壤之别。究其原因,组织体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为此,本文从组织论,对企业的战略审计活动进行初步分析。

1 战略审计与组织论概述

1.1 战略审计的内涵 根据艾贝·肖克曼的定义,企业战略管理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管理活动为对象,通过综合的、系统的、独立的和定期的核查,确定问题所在和各种机会,提出行动计划的建议,改进企业战略管理的活动(管亚梅,2008)。实施战略审计,能够提高战略决策和战略执行的效率、可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实现组织价值增值的功能、可以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韩晓梅,2002;余玉苗等,2004)。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由于其对企业战略管理和规划制定中相关风险控制考虑和设计较为系统,很快为各界所接受,并已经从理论探索走向实践应用。

战略审计属于管理审计的范围(Hunger,2001),也可归类于绩效审计(廖洪,2003)。廖洪(2005)将关于战略审计的各方面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后,认为重要是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以提高企业战略管理效率和效果为目的的研究,二是以完善公司治理为目的的研究,即企业战略审计研究的管理观(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和治理观(Perspective of governance),两种研究基于不同的研究假设,因此在战略管理审计的目标、主体、职能、内容与范围诸方面存在显著区别,如表1所示。宫靖(2009)等则从能力观角度构建提出了一个企业战略审计体系,如图1所示。

目前,较多的学者和实务工作者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使用“战略审计”这一概念:①战略审计是计划过程的重要工具,是公司制定战略之前必须实施的准备工作,包括对于企业内外环境的分析,过去战略实施效果的评估等(Martin Shubik,1983);②战略审计是公司战略控制与评估的重要工具,可以用于评估公司的管理绩效;③战略审计是一种咨询服务,是公司战略绩效的一种诊断工具;④战略审计是一种具有公司整体观的管理审计,可以提供对于公司战略态势的综合评价(David,1987);⑤战略审计是公司治理过程中的一种正式机制,是正式的战略考察过程,它同时对董事会和管理层施加约束;战略审计应主要由公司的独立董事来负责执行,是独立董事参与战略管理过程的主要方式(何卫东,1999)。项文卫(2008)对包括知识资产在内的企业无形资产战略审计内容进行了详细研究,提出了包括战略方案和选择的审计、制订方法的审计、战略实施效果的审计等在内的大致内容框架。

由战略审计的上述特征可以看出,战略审计可以在企业战略绩效管理方面起到较好的自我诊断、修复和完善作用。由于审计本身是对既有目标的遵循性检查,而企业战略管理的目标虽然明确,但还不具体,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企业战略审计目前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缺乏统一的准则和规范体系(石友蓉,2006),这也导致战略审计在战略绩效评价时的应用受限。但是,在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阶段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战略目标确定、战略制定过程、战略实施的动态过程进行分析、咨询、监督和评价时,战略审计还是一个不错的工具。

1.2 组织论 组织是一个很传统和历史较为悠久的概念,对于组织论的研究,从早期的农业、军事、国家等各方面,都有相当长的实践和论述。但组织理论真正得到较为系统、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是在上世纪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各方面的学者提出包括社会系统学派的组织理论、行为科学学派的组织理论、经验主义学派的组织理论、系统管理学派的组织理论、权变理论学派的组织理论等理论体系或概念后,迅速得到发展和完善的。

组织论主要研究系统的组织结构模式、组织分工和工作流程组织,它是与管理学相关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其中,组织结构模式反映一个组织系统中个子系统之间或个元素(各工作部门或各管理部门人员)之间的指令关系,分为职能组织结构、线性组织结构和矩阵组织结构等;组织分工反映一个组织系统中各子系统或各元素的工作任务分工和管理职能分工,主要分为工作任务分工和管理职能分工等方面,工作流程组织则反映一个组织系统中各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一种动态关系,可分为管理工作流程组织、信息处理工作流程组织和物质流程组织等。

组织结构是帮助管理者实现其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而目标体现在组织的总战略中,因此战略与组织结构应当紧密配合。特别是组织结构应当服从战略,如果组织的战略作了重大调整,就需要修改结构以适应和支持这一调整变革。尽管组织是战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组织同时对企业战略管理也有重要的反作用,组织模式如果设计不好,有可能造成管理失效或战略失效。

2 战略审计的主体分析

从战略审计的涵义及其产生、发展过程可知,战略审计是企业治理中决策过程的一项支持活动,但又涉及到对企业长期战略规划的评估和审计,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对主导企业战略审计的主体,国内外学者研究提出了多个选项,其中主要有四种建议模式:即管理层主导模式,董事会主导模式,外部审计师主导模式和内部审计师主导模式,各有其理,也各有短长。

企业的终极目标是追求效益,企业战略和组织设计也要支持和服务于这一目标。从组织论的角度来说,企业组织架构的设计应该基于可以支撑实现其战略目标的有效性和高效性。管理层主导模式下,经常会出现的趋势是,一旦出现对管理层不利的经营形势或存在一定的经营性风险的可能,战略审计和评价所需要的数据信息或评价过程有可能会受管理层的故意影响,有时甚至是恶意的隐瞒、造假等,而此时董事会无法得到真实的信息,进而做出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决策。

在董事会主导模式中,由于董事会确定战略审计的标准和方法,以及后期的战略决策过程,但董事会决策与管理层的经营活动有时候存在一定的冲突或主观期望值的差异,因此,董事会经常遇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其用于开展战略审计活动所需要的数据被管理层进行了一定的技术处理或过滤,也容易出现前述的评价失真的情况。

在外部审计师模式下,一方面企业战略是核心商业秘密之一,公司战略所需的数据信息,以及其数据设计、收集和保存,一旦泄漏,对企业战略的实施有较大影响,因此,由企业管理体系的内部成员完成更有利于企业核心秘密的保护;另一方面,外部审计师及其服务机构的诚信状况,特别是在我国当前实际中,经常出现相关有损于其自身诚信的事件出现。因此,外部审计师主导的模式,要求业主对其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和严格的法律风险管控措施。

因此,作者倾向于采取由内部审计师作为战略审计主体的模式,同时辅以一定的风险控制机制。在组织架构上,这种内部审计师主导的战略审计模式,既有利于管理层受托责任机制的完善,又有利于深入地开展以基础性业务为支撑的战略管理审计,并在企业战略管理的各个阶段或过程中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另外,由于内部人员之间相对较容易协调和沟通,只要相互之间明确权责界面,对战略审计结果的反馈、落实和整改更易于实现,从而有助于达到完善组织治理的目标。

3 基于组织论的战略审计流程设计

从目前的研究看,对战略审计的工作流程少有涉及,基本上是以战略审计主体在开展战略审计时,与董事会或受相关管理层面委托,明确其职责和协调关系开展的。但考虑到战略审计涉及需协调的管理层级较多,有必要对战略审计的流程进行梳理。

组织论研究系统的组织结构模式与分工、工作流程组织。战略审计工作是由企业相关部门、人员按照各自职责分工,采用相关的评价指标和方法,相互协同配合的有组织的活动。基于组织论的视角,战略审计需要考虑审计工作的环节分析、权责分配和反馈与改进机制。由此,以前述的内部审计师组织战略审计为基础,本文设计了基于组织论视角的战略审计,由审计主体、职责分工和评价流程等构成,如图2所示。

由图2所知,企业战略审计的审计主体包括战略审计领导层、执行层、专家组和职能部门等组成。审计领导层负责审定审计方案,对战略审计结果进行审核,审计结果通过的,可以组织战略实施,由职能部门负责落实执行,且将战略控制措施与执行措施予以存档;审计结果未通过时,通过讨论复核,进行改进或予以重新审计。审计执行层是开展战略审计的具体实施组织人员,以审计领导层审核的审计方案为指导,准备相关战略审计材料和方案等,组建战略审计工作小组,向相关部门和人员发出通知,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同时,相关职能部门也协助提供战略审计实施工作所需的材料。审计专家组对战略制定、战略实施过程等方案进行具体战略审计,将战略审计结果提交领导层审核。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组织论和战略审计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提出战略审计的主体宜由内部审计师来担任,并以其为基础探讨设计了战略审计的工作流程。事实证明,组织论对企业战略审计的流程、定位、将来的实施绩效都有较为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无论战略审计的工作如何开展,都要充分考虑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与流程设计。

参考文献:

[1]管亚梅.战略管理审计模式构建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8,(4):96-99.

[2]韩晓梅.西方内部审计十大发展趋势[J].中国审计,2002,(1): 66-68.

[3]余玉苗等.我国上市公司战略审计初探[J].财会月刊,2004,(3):37-38.

[4]Wheelen, Thomas L.& Hunger, J. David.Using the Strategic Audit[J]. S. A. 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Winter,1987,52(1).

[5]Hunger, JD & Wheelen. TL. Essential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M].Prentice Hall, 2nd Edition, 2001.

[6]廖洪.绩效审计——审计发展的高级阶段[J].中国内部审计,2003,(11):8-9.

[7]廖洪,陈波.企业战略审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个综述[J]. 审计研究,2005,(2):20-25.

[8]宫靖等.基于能力观的企业战略审计体系之构建[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9,28(5):86-88.

[9]Martin Shubik. The Strategic Audit: A Game Theoretic Approach to Corporate Competitive Strategy[J]. Reprinted from Management and Decision Economics, 1983, (3):578.

[10]J.David. Using the Strategic Audit[J]. 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 1987, (Winter):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