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意识形态隐患风险点范文

意识形态隐患风险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意识形态隐患风险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意识形态隐患风险点

第1篇:意识形态隐患风险点范文

一年来,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局党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建工作重要内容。按照贵单位要求,现将区经商局2017年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情况做如下报告:

一、 明确责任,落实分工,成立以局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局党委书记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的工作机制。局党委书记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要问题亲自过问、重大事件亲自处置。分管意识形态工作的班子成员根据分工对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进行督促检查,把意识形态工作贯穿到党建工作的方方面面。局党委积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纳入党的纪律监督检查范围,与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

二、多形式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学习和研究。把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职责情况作为民主生活会和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局党委会议全年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5次。按要求对区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文件、通报、讲话精神进行及时传达学习,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全年多次向区委报告意识形态工作情况。并多次在党委会、支部会、党员会上通报意识形态工作情况。

三、重点工作开展情况。我局认真调研,形成突发问题和重要事项的处置机制,建立专门台账,专题会商,进行销号式管理,切实防控风险、消除隐患。配合做好新闻工作。根据工作需要,积极参加对外宣传联席会议。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做到统筹协调本单位、本行业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在行政管理、行业管理中体现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求、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重视网络评论工作,主动开展评论引导。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局党委将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加强指导、精心安排,迅速掀起学习贯彻精神的热潮。组织局党委中心组以学习贯彻精神为主题,精心选题,认真组织,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把精神学深悟透,并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用精神来指导我局党建工作,继续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花大力气来抓,力争让我局意识形态工作再上台阶。

第2篇:意识形态隐患风险点范文

随着高校办学越来越融入国际化和社会化,大学的任务早已不止单纯地进行学术研究。特别是当前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的渗透、多种文化和思潮的交融交织交锋、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国内改革的矛盾和利益冲突、网络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等,都使得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一方面,高校需要采取更加有效、更加多元的形式加强意识形态的教育引导;另一方面,也需要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张力与合力。为此,高校可构建“防、管、控、导”四位一体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确保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权、话语权、知情权和主导权,以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防――争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

高校的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逐步成熟的重要阶段,对涉世未深的青年来说,好奇心的驱使会让他们极易受到各种诱惑的影响。特别是大学校园的开放特征,会让学生接触到形形的各类人员。同时,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传播极其迅速的信息时代,网络和新媒体的运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学生接收到的各类信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因此,大学生所接触的环境,无论是现实环境还是虚拟环境,都需要进行过滤和净化,就像保护未成年人的“净网”行动一样,要尽可能筑造一道思想上的防护屏障,不能等出了问题再来解决,必须争取主动,预防在前,做好防范工作。

(一)注重防范意识培养

当前,部分高校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安全防范认识还不到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或者重视只停留在表面和口头上,没有层层落实在行动上。学校要加强全校师生思想上的安全防范教育,针对学生,要把意识形态安全防范纳入新生始业教育,让学生刚进校门就树立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对西方错误思潮、极端民族主义、宗教和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等提高警惕;结合时事形势,经常开展专题性的意识形态安全防范知识讲座,使学生对传播错误观点和思想文化的人和事增强判断力和鉴别力;通过课堂、网络、移动通信等多种途径进行提醒,通过互加微信朋友圈转发警示案例,防止学生卷入社会矛盾或被错误思想利诱参与非法活动;建立与家长互动沟通的渠道,了解学生的思想,对倾向性、苗头性的不良思想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针对教职工,要加强新教师入职培训,将意识形态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培训内容,使新教师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将意识形态教育作为教研活动的一项研讨内容,针对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对策;将意识形态安全防范纳入工作职责或考核内容,增强教职工主动承担意识形态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注重防范外来人员

大学校园中,外来人员进出校门的情况往往较多,意图不轨人员混入其中往往带有隐蔽性,难以识别,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虽然高校一般都设有门卫,一些高校也实行外来车辆、外来人员入校登记制度,但仍有漏洞。学校要注意防范,一方面可加强保卫人员的培训,强化校园进出物品的检查,并邀请国安、公安人员传授经验和技巧,提高对不法分子的辨别能力,对高校中曾发生的不法分子散布信息、组织活动等影响意识形态工作的案例进行梳理,摸清其特点和规律,使保卫人员和学生安全员对类似情况提高警惕;另一方面,也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根据本校实际安装多功能门禁系统和识别系统,减少人工管理的漏洞。同时加强校园巡逻,及时发现和制止不法活动,增强防卫针对性。

(三)注重讲学内容审核

高校崇尚学术自由,一些人认为学术报告对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不大,往往对报告、讲座等疏于管理,缺少审核,对报告人的讲课内容未进行严格把关。学校可组织各类报告、讲座,请在学生当中威信较高的主讲人作为学术知名专家,其言行将直接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不经意的几句话可能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学术研究可以有批判,但对一些所谓的“学术专家”打着学术研究旗号极不负责的言行必须遏制,对于这些情形,教师也要正确引导学生,以免被这些思想影响。为此,要拉紧意识形态安全这根弦,一方面,要对校内举行的各类论坛、讲座、报告等进行严格把关,建立政治审查制度,并安排政治立场坚定的师生参与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介入;另一方面,高校之间可建立联盟,建立讲座、报告“白名单”和“黑名单”信息库,建立信息共享和通报制度,防止因讲座、报告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不良影响。

(四)注重网络信息防护

网络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虽然给高校的电子办公、管理服务等提供了便利,但各种有害信息的泛滥,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4]。由于高校一般都建有校园网,网络端口是校内网与校外网互联的大门,高校要通过技术防护手段,严把网络传播信息的入口关。如可加强校园网信息的安全监控,对于以互联网为主要途径且必须经过校园网络端口传播的一些明显带有抨击、肢解、遮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息,学校可通过设置关键字、链接举报和自动记录等方式,对此类不良信息开启自动过滤功能,并定期通过一定的关键字扫描网络信息,及时发现和消除不良信息,净化学生所接触到的校园网络,尽可能保护学生的思想,使其远离不良信息的侵蚀和蛊惑。

二、管――提升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话语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决定行动。对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摩擦和碰撞,不能听之任之,不仅需要引导,也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高校教师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不仅承担着为全社会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责,更要为学生启迪智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因此,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人格的影响者,更是思想的启迪者和示范者。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有为师者应有的形象,要在道德上、思想上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我国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师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倡导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发展目标是一名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为此,高校应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情况作为衡量师德师风的首要条件,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形成规矩写入大学章程和师德规范,对教师中出现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违背的情况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加强学术规范管理

高校倡导学术自由,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借学术研究的途径传播错误思想。特别是对一些有争议观点或是明显带有误读、曲解观点的研究,应慎重对待,防止大面积传播,在批判基础上加以引导,并尽可能减少其影响。要遵循“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原则,保持政治敏感性,禁止将尚未定论、正在研究中的涉及政治敏感问题的学术课题作为教学内容,防止学生参与政治敏感问题的课题研究,保护学生不受偏离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同时,要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建设,严厉惩处学术不端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引导学生在良好的学风下成长。

(三)加强重点人群跟踪

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思想观点,往往是从少数人开始发端,如果不引起重视,任其传播不及时制止,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高校应在苗头信息刚出现在少数人身上时就要给予特别关注,要在平时工作中多途径了解教职工中有无偏激思想和言论,发现问题时要有针对性地及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对师生当中经常出现不良情绪、心理健康呈现不良趋势、负面思想和表现突出的人员进行重点关注和跟踪,通过多种形式给予关怀,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出现苗头性问题及时介入;对学习困难、生活困难的学生,采取结对帮扶等措施助其进步,避免引发其他负面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和情绪;对思维活跃、思想成熟度处于上升期的青年教师,特别是精神压力和生活压力较大的教师给予更多关心,多提供针对青年教师成长的平台和空间,使青年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更多正能量,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氛围。

(四)加强媒体阵地建设

当今社会,信息传播途径的多元化使得传统媒体的作用逐渐削弱,取而代之的是网络和新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变得越来越强大。当前大学生已成为一支数量庞大的“网络力量”,他们更乐于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发表意见,大学里处处可见“低头族”。于是新媒体必然会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手段和工具。为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通过多种形式探索更有效的方式,使新媒体为我所用。[3] 当前高校已经开始重视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体建设,并将新媒体平台作为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但吸引力还不够。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高校对传统媒体阵地要继续坚守,继续抓好校刊、校报、宣传栏、广播、电视台和其他校园自媒体的建设;另一方面,要积极向互联网和新媒体等舆论阵地延伸。如加强各类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统筹管理,进行网站建设整体规划,建立统一管理的校内网站群系统和微博、微信官方平台;加强网站和新媒体的内容审核和建站审批,丰富正面引导的传播内容,通过网站、QQ群等传递正能量;积极开发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中国梦教育的新媒体应用,开发在线微课教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在网络信息时代努力提升互联网和新媒体阵地的话语权。

三、控――把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知情权

及时掌握校园动态,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建设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不及时掌握动态信息或是问题处理不及时,某些事态极可能扩大影响,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因此,高校必须主动及时掌握各类信息,把控意识形态的动态和变化,监控和及时处理不良事态的发展,保持校园的稳定。

(一)全面研判思想动态

全面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可以让高校领导者更好地把控工作的全局。学校一方面要加强与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可定期安排管理者去教室、寝室和其他学生学习生活场所调研,定期安排管理者和管理部门与师生面谈的接待日活动,也可召开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师生座谈会,通过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师生的所思所想,知道师生真正关心的事,在哪些问题上存在不满,及时处理一些矛盾和问题,避免不良情绪积聚而引发更严重的后果。另一方面,可进行层层发动,逐级落实责任,在各个层面经常性开展思想动态研判活动,通过讨论会等方式多方听取意见,多渠道了解师生思想实际,以前瞻性的角度对当前的状况和下一步的趋势进行科学预判,增强工作的主动性。

(二)全面监控舆情动态

在当前互联网和新媒体信息传递极其迅速的情况下,特别是一些虚假信息真假难辨,广泛传播会带来严重危害,因此非常有必要对网络和媒体舆情进行监控,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信息传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可通过校园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和新闻发言人及时师生所关心事件的权威信息,杜绝影响稳定的各种猜测流言的传播和蔓延;可广泛发动党员和学生干部,留意校园网、外部互联网和新媒体当中的舆论动态,织密舆情监控网,及时在各个层面沟通汇报,掌握最新情况;可组建网络评论员队伍,邀请专家对他们加强舆论引导能力的针对性培训,在突发舆情危机时参与讨论,发表评论,进行正面引导,尽可能消减负面信息的影响,避免事态扩大。

(三)全面延伸信息员队伍

意识形态工作除了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外,也要关注发生在师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其他情况,这类信息往往需要通过各个层面的信息员来收集。一些不稳定因素往往从小事开始发生,小问题不引起重视,往往会由小变大,扩大影响。为此,需要全面延伸信息获取的覆盖面,可在各个专业、各个班级、各个寝室、各个学生组织和社团组织当中,广布“眼线”,建立纵横交错的信息员队伍,协助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通过信息员及时掌握和了解师生当中涉及政治安全、人身安全、心理安全等方面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有效发现和处置隐患问题和突发事件。

四、导――发挥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导权

(一)增强思政课改革的灵活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是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两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的主力军。在课堂上传递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引导大学生确立基本思想及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最直接的途径。但理论教学往往枯燥乏味,加之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没有将理论结合实际,也没有从身边的事物切入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对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不够重视,不能启发学生思考,“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改革,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思政课教师的业务培训,提升教学能力,推行课堂教学创新,将大班授课与小班讨论、网上自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采取更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方法,借助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开设一些结合时势的讲座、专题报告,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和解读当今热点时事,引导大学生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对形势发展和焦点问题进行审视和判断;改革思政课考评方式,突出形成性考核,并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构建以行为养成为核心的学习生涯考评体系;将中国梦教育纳入思政课内容,组织多形式、接地气、符合学生接受特点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根据不同专业(群)特点定制思政课学习辅导书,结合专业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针对性。

(二)增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大学生认识现实社会、培养优秀品格、增强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结合社会实践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体验感,相比理论教育更贴近生活,更具吸引力。但目前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形式往往较为单一,对经费的支持也比较有限,常常会让人觉得“为实践而实践”,而没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开展社会实践的真正意义。同时,实践活动的安排有较大的随意性,实践过程也缺乏监督考核机制,社会实践真正起到教育人的效果仍然不够理想。为此,高校应积极拓展普适性的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将课堂实践与校内外实践相结合,根据目的意义设置学生社会实践体验需要完成的主要指标,增强社会实践考核的针对性。鼓励学生参与社会体验,感悟生活,通过社区服务、社团活动、创业活动、企业调研、职业规划、热点讨论、体会分享、演讲赛、辩论赛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教育途径,增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三)增强自我教育的生动性

在校大学生大多都已是成年人,应当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目前高校学生的自我教育通常以树典型的正面教育为主,形式单一,激励作用和影响范围有限。此外,高校通过学生组织进行自治,通常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方面做得多,自我教育方面做得少,学生自我教育的载体仍有所欠缺。因此,高校需要创新形式载体,使学生的自我教育更有效地开展。如可组建“学生讲师团”,通过一定的方式选拔学生骨干,组建宣讲队伍,通过思政课教师的引导和省市讲师团专家的培训,使学生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国梦教育的主人翁和践行者,扩大“学生讲师团”巡回宣讲的覆盖面,用学生自己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感想体会等来教育同龄人,增强思想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产生自我教育的共鸣效果。

第3篇:意识形态隐患风险点范文

国家安全观的基座是国家整体实力和生存发展态势,不同实力格局、不同安全背景下,安全观自然相互区别,但因时而变、乘势而为的安全观却不能抛弃。随着国家实力对比的消长变化,任何国家特别是区域大国,都应因应时势,适时适度地对既有安全观做出修正与完善。既不能谨守“祖训”,也不能侈然自大,应以解决当下疑难、打好长远基础为鹄的,系统有针对性地扬弃既有安全观念战略,逐步夯实安全根基,以期筑成内外一体、收放自如的安全屏障。

中国的传统安全观曾为抗击侵略颠覆、维护独立、保持安定有序,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中国实力攀升,中国与原有霸权国家的话语权博弈渐趋频繁,国内国外、传统非传统等各种关乎安全的问题不断凸显,传统的安全观开始暴露出其单一、滞后与保守特征。特别是美国实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和周边个别国家的滋事挑衅,迫切需要我们从整体和细节上深化细化安全观,并藉此指导安全实践。

大国安全体系犹如江河堤坝,堤坝坚实稳固,则虽洪水肆虐,然亦不能为害。而堤坝的设计构筑,离不开最高层面和各门类专家的经验与智慧。同理,大国安全观与大国安全体系的构建完善,除了继承自身传统、汲取历史上的大国经验外,最重要的莫过于基于生存处境上的战略考量和顶层设计。因此,全球化视野下的大国安全观,必须包蕴广泛而又彼此兼容,同时力避大而空、难操作、条块分割,缺少合力的“旧病”。在最高层面的统一指挥下,安全“管道”多管齐下,安全隐患清查排除,安全机制高效灵活, 真正筑起利于国家发展的“警报器”与“安全阀”。

深刻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当下,各种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因素交错激荡,常规与非常规风险不时浮现,尤其需要统领全局的总体研判和妥善应对。正如推进治理现代化必须“立治有体,施治有序”一样,维护国家安全也需要有一以贯之的总体目标与施治步骤。坚持总体安全观,最终就是为了建立如臂使指、集中统一的国家安全体制,在复杂纷乱的安全迷局中“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形成谋略制胜、随时应变、静以待动的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观念。

国家安全观的构建创新是一个需要代代传承,持续接力的系统工程,需要不同学科、不同战线的精细切入,本期“中国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专题,我们遴选各篇佳作,都是相关领域名家就国家安全总体或某一具体环节的最新研究成果,视野开阔,富于前瞻,值得向读者郑重推荐。

――《学术前沿》编者

中国的安全文明不仅来自五千年以“和”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而且来自于自身的和平发展道路。但中国安全文明的真正考验在周边,也就是如何构建亚太总体安全。亚洲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也是安全形势最复杂严峻的地区之一。如何发挥好亚洲智慧、以亚洲方式实现亚洲安全之道,考验中国与亚洲。

――王义桅

意识形态安全是政治安全的核心。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国家政治的灵魂,其对于培养国民政治认同感、维系社会控制力、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参与国际分工或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西方意识形态、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的渗透日趋活跃,侵蚀日趋严重。

――江 涌

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目标就是“内求稳定、外求和平”。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宗旨”突出了人民安全的核心性,“根本”强调了政治安全的首要性,“基础”明确了经济安全的重要性,“保障”体现了社会安全的必要性。

――何茂春

第4篇:意识形态隐患风险点范文

1 对内控的现实剖析

1.1 内部控制管理意识的模糊

现在有很多的企业管理层经常会用经济效益的提高来衡量企业发展的速度,他们会以开拓市场、吸引客户为企业运行的最高决策。对于内部控制管理这一概念完全没有意识,他们认为内部管理是对员工的管理与市场竞争力无关,属于内部矛盾,靠工资就可以化解。这种意识形态是对内部控制管理概念的模糊和错误认识,甚至有的中小型企业把内部控制看作是一种企业虚设,当相关部门查访时能搪塞就搪塞,这导致了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无法发挥它原有的正常作用。在这样的企业监管理念下,不少企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内部控制管理系统中,对风险预测的管理机制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市场经济大潮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企业一定要建立风险管理意识。虽然不能规避风险,但可以通过风险管理减少风险的危害。企业的发展壮大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进行的,对于时时刻刻出现的国内外风险应该做到有准备的预测,将公司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但目前很多企业缺少内部控制管理系统,也就不存在风险管理的制度存在。这种风险意识薄弱、缺少风险管理在实际的企业运行中主要表现在不能在企业投资前对市场进行深入彻底的专项分析,或调研内容不准确,就会出现盲目投资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行还会带来不利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是决定企业生死命运的。

1.2 内控管理人员存在问题

内部控制管理是一门学科,自从西方引进而来,它成为我国新兴的一门学科,在引进的早期被称之为“冷门”学科。当时选择这个学科或是迫于无奈或是在不知所谓的情况下投报了这个专业,即便进行了系统学习的专业人员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前景并不看好。如今有幸进入企业从事内控管理工作也会因为企业高层的不认可甚至是自我认知不够而浑浑噩噩的进行这项工作,所学的内控管理知识体系素养建立不够完善,并没有真正的把内控管理落到实处。更有甚者,企业的内控管理竟由办公人员、人事部门等人员兼任,他们没有切实的分析能力,无法正常从事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往往导致内控管理岗位人员做事不按规章制度办事,而是草草敷衍。

1.3 缺乏监督机制

由于内部控制人员的专业性不强、企业对内控的不重视,导致很多的企业内控管理岗位随意运行机制,没有真正的发挥该有的作用,不能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督。对内部控制管理岗位的返监督也很重要,但很多企业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是附属于某一部门下,按照其他的部门性质统一领导。这种形式依然会降低对内部控制管理的独立性、监管性、权威性、协调性。等等如此都给企业发展造成看不到的经济隐患,长此以往终究会对企业造成严重影响。看似千里之堤,实则溃于蚁穴。

2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2.1 深化内控管理意识

针对目前企业所存在的这些现状,有必要加强对企业内控管理的意识。无数优秀企业的案例表明,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除了开拓市场动因外还要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内控管理更是调节企业经营风险的有效管理手段,并且内控管理还可以更好的帮助企业成长。内部控制的其中一个特点是团结企业各部门的协和工作,需要全员参与到企业发展中,每一个环节都在内控的管理、监督下进行。各企业从领导到员工都要消除对内控管理层的偏见,看到内控管理制度在行驶管理业务范畴时的巨大作用。以科学的内控管理增强企业面对风险的能力,强化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市场道德意识,使企业不仅能扩大市场经营也能够以良心企业的姿态跻身经济潮流。

加强内控管理意识应从相关业务人员的意识形态着手,内控管理在岗者本身对所从事的工作应有清醒认识,只有自身管理者意识的加强才能对内部控制举措的效率有所凸显,只有从业人员本身真正重视所从事的工作,才能在岗位上做出切实的成绩,让更多的部门看到内控管理机制在企业运营中发挥的有力作用,才能从根本上加强企业整体对内控管理的清晰理解。

2.2 提升内控管理者的职业素养

内部控制管理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项掌握企业命脉的系统化工程,主要包括两个阶段。如何制定管理条例、如何有效开展这些管理条例,二者的顺序是完成一再实施二。只有制定条例才能有目的有针对的开展工作,只有成功的开展了这些管理条例,那么制定条例才显得有意义,二者是互为存在的关系。强化企业管理靠的是人才的智慧,靠的是在内控管理者的切实工作能力。当企业上上下下对内控管理有了明确的认识,内控管理从业人员就要从自身做起,全面监管企业运营。一个企业能够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在这些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中有一个纽带在紧紧联系着他们,这个纽带正是内控管理。在这个岗位上的人员,对他的要求很高,不仅要熟悉业务经营的进出程序、还要对财务、法律、统计、理论知识、人员管理、调配等方方面面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种复合型人才有着严谨的态度、科学的理论才会对内控管理做明确的制定,才会对企业的运营方向有正确的指导。从企业各环节人员的引进、培训,到企业技术设备的研发、升级都要有合理的内控管理措施,否则就会出现人员思想保守落后,设备产品老化、未可升级。长此以往企业就落入一败涂地的漩涡。

2.3 全员参与协同合作

2.3.1 统筹全员

无论是企业的哪个部门,他们的工作都是为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所有部门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如何才能调控各部门的参与,这需要内控管理的牵引,做好各部门的监督管理。说到底这些管理措施的制定都是对企业全员的规范,实际的行动受理者还是会切实到每个人的身上。各部门的相互协调是内控管理有效推进的结果,可以进一步建立更有效的内控监管机制。每一个部门的性质不同,所被内控管理的内容也不同,如人员定岗的内控管理是为了留住核心人才,从引进到提升人才素养都应该有一整套完整成熟的机制保证。又如市场营销部门,他的部门性质是为企业取得市场立足点,对这个环节的内控管理要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应该给与营销部门较为变通的管理措施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化。

2.3.2 监管反馈与再完善

任何举措都会有漏洞,做好制度的反馈工作也是内部控制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各部门所存在的缺陷、不足应该有合理的评价制度向内控管理部门真实反馈,并采取新的管理措施改进这种情况。各部门的自我评价、监督制度不是以惩罚为目的,而是为企业的发展找出问题所在,提出解决的办法。独立的内审制度也是检验企业各部门是否真正按照内控管理的规章制度办事的一个检验办法。对内控的考核机制是监管企业运营的有力保障。

评估机制中包含两部分,硬控制和软控制。硬控制是企业运行的基础,由企业正常运行的实际部门组成,如人事部门、财务部门等。他们的评估标准是数字报告的反馈,通过数据的处理传递来评价在此部门所运用的内控管理制度是否被真正落实、是否存在什么弊端;而软控制是属于精神层面管理控制,他不同于硬控制,可以有切实看得见的数字能够真实反映内控管理的合理性,他更多的是以企业管理高层的决策来表现。不能进行量化的评估反馈。但不代表这样的形式无法管理,只要是企业中的各部门环节,那么内部控制管理就会对他发生作用,只是鉴于软控制的特殊性,内控管理形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最为有效的反馈机制调研是对决策过程中的失误率的评价,失误率越高说明对此部门的内控管理机制越缺失效果。这就需要从宏观角度上再次调整内控管理战略。

第5篇:意识形态隐患风险点范文

推进安全管理规范化,是从源头上防范安全风险,强化安全管理基础,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这一思想主要是紧密围绕“问题管理”这一铁路安全的主要风险源,建立完善管理岗位安全职责,强化安全过程管控,严格管理履职考评,建立起符合新体制机制要求的安全管理体系和有效的安全管理运行机制,努力提高安全管理规范化水平。

1.规范管理,风险防控

通过加强安全管理规范化体系建设,规范安全管理基本职责。科学界定、准确定位各部门安全管理职能、各岗位安全管理职责,全面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解决安全管理职责笼统、责任交叉的问题,按照图示化、明示化、流程化的要求,细化管理岗位工作标准,明确量化指标、质量要求和管理流程,使之内容明确、量化具体、操作性强。通过建立和完善现场作业规范化运行机制,规范管理行为和过程。这个机制一端联结“高密重”的运输方式大环境,另一端拉动职工的内在意识,两者相通平衡发展,则说明机制是有效的。显然,目前发生的一些安全问题说明,机制的建设仍需加强。一是从机制本身入手,遵循规律、辐射职业,切实把握铁路安全风险全系统、全过程和易发多变的特性,以促进安全管理职责落实为重点,对安全重点工作逐项分解、制定安全重点工作流程、紧盯落实情况、切实加强安全过程管理,逐级建立安全管理问题库,督促问题整改。二是从人入手,以人为本,理念引导。随着铁路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人本意识的增强、技术措施的完善、工作环境的变化等,安全工作的管理手段、教育的方式方法需要不断创新。其内容也需要从浅层次的要求、说教、管、罚向深层的安全风险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培养、安全道德观和价值观建设等行为养成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拓展。并且,安全风险管理规范化建设要放在全方位、多视角的安全体系中去思索。这也就是说,安全管理规范化建设不仅有岗位上的管理规范,也与岗位下的若干因素相牵连,比如职工的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工作情绪、身体状况、家庭环境和社会交往等一系列问题都会与岗位上的规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对职工进行全面关注和综合引导,多管齐下,多方发力,才能确保安全管理规范化万无一失。

2.责任追究,加强监控

分析近几年来发生的铁路运输事故,因人的不安全行为而造成的事故占96%。人与制度紧密相关。制度制定的不完善、有漏洞或者人执行制度的不彻底,就构成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制度将确定的安全风险管理经验固化,制度不断沉积,企业不断成熟,安全风险管理也就越优化精细,安全例外管理的事务就会越来越少,安全运行的成本也会越来越低。如何将制度落到实处一直是安全管理需要重视的问题。要严格责任追究,强化履职效能考核。实行干部联系现场制度,突出管理过程和履职质量,加强干部日常履职质量的考评。对发生事故和管理失控导致的重大安全问题,必须严肃追究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要构建监控体系,强化安全管理监管监督。更加注重对安全管理工作的督导检查,更加注重对管理问题的分析和纠偏,深层次剖析管理根源,堵塞管理漏洞,健全完善安全风险管控措施,提高企业对安全生产的自控能力。要风险共担,强化相互监督的责任意识。应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作,不仅各级组织有明确分工,而且党政工团有任务分解。杜绝出了问题彼此责怪,安全生产事前“分立”、事中“独立”、事后“各立”的散沙状态,确保安全风险管理责任前置、上下联动、风险共担、控制从严、安全共保。

二、标准内化干部职工安全需求

引起铁路营运不安全的因素很多,包括设备、气候、自然环境、地理条件,以及人的身体状况、心理因素、技能等的不良状态。归纳起来,就两大类因素,即人的不标准安全行为与物的不符合安全标准,而人的不标准安全行为是影响铁路运输安全最直接的因素。其事故模型是:认识上、操作中和管理上的差异—形成违章隐患—与环境因素融合—协同放大—突变—事故。现场作业标准化就是要抓住现场作业这个铁路运输安全的关键环节,以“立标、学标、对标、达标”为载体,完善岗位作业标准,优化作业流程,健全班组自控互控措施,狠抓基本规章和作业标准的落实,使执行标准成为职工内心自发的安全需求。1.现场作业,主体在“人”铁路运输企业要建立适于“高密重”运输的大环境,并通过自身有效的标准化贯彻实施机制,来促使广大职工的标准化“意识”与贯彻实施“机制”和整个“大环境”三者之间实现有机统一。要把提升职工作业标准化能力,作为现场作业标准化的基础和关键,进一步完善三级职工教育培训网络,整合和扩展培训资源,统筹抓好资格性和适应性培训。以基本规章和作业标准为重点,强化职工基本技能培训,强化应急处置培训与演练,广泛开展职业竞赛等活动,大力选树岗位技能标兵。要强化对职工的作业标准化考核。加强运输一线关键岗位的检查管理,促进主要行车工种作业标准化落实。严厉查处违反作业标准的行为,强化正面激励。加强班组岗位作业自控、互控制度落实,保证现场作业处在受控状态。2.立好标准,落实标准现场作业标准化,立好标准是前提,实施标准是关键。一是立标准,完善作业标准化体系。本着易于理解和便于执行的原则,以落实现场作业标准、设备质量标准、客运服务标准为目标,分专业、按工种、分层次,健全和完善作业标准。加强作业标准执行情况的追踪分析,针对运输组织、设备更新等变化,动态优化相关标准。把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纳入基本规章和作业标准,做到常态管理,形成健全、规范的现场作业标准化体系,使现场作业的标准清晰、流程规范、有标可依。二是达标准,加强标准化基础建设。通过进一步优化车间设置,切实加强班组建设,按照“必须、实用”原则精简台账,保证车间干部和班组长集中精力抓好现场安全控制。班组长作为“兵头将尾”,在标准化作业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完善班组长选拔、培养和任用机制,强化教育引导和正面激励,发挥其在现场作业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对职工大力开展事故警示教育、安全法制教育,增强职工责任意识、风险意识,上标准岗,干标准活。

三、常态巩固安全管理自觉效果

违章违纪疾风暴雨式的集中整治,摧枯拉朽般的重拳打击,必须伴随着“常态化”的管理机制的推出和施行。否则,安全生产违章违纪现象只能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实现铁路安全持续稳定,推进检查整治常态化既是重要手段,也是必要过程,更是实现铁路安全长治久安的必要之举。

1.隐患排查,保持常态

检查整治常态化要以解决安全管理问题和强化现场控制为重点,用好安全检查、专项整治等载体,及时消除危及铁路安全的突出隐患。要实现检查监督常态化。把检点放在现场,健全完善各级干部现场检查制度,强化现场作业的安全控制。以高铁客车、施工、联锁等安全关键环节为重点,把握安全规律,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现场检查指导,强化关键环节的安全控制。在运输高峰、新图实施、线路施工、恶劣天气等时期,加强安全风险研判和预警。要推进常态化专项整治。针对当前安全基础仍然薄弱、技术规章体系尚不完善、设备质量隐患依然突出、部分职工安全意识较为淡薄等问题,常态化开展相关专项整治,以及重大安全隐患和突出风险问题挂牌督办整治。要实施常态化问题管理和考核。强化安全问题分析的深度,坚持日常安全信息深查问题、安全重点问题扩大分析,并实施安全动态预警,做到安全问题管理常态化。并对安全检查整治效果进行评价和连挂考核,实现失则追究、考核激励常态化。

2.思想引导,保持常态

第6篇:意识形态隐患风险点范文

【关键词】公安院校 安全文化 建设

一、公安院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

1.在教学训练的指导思想上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在学生的日常教育训练中,只是重视警务技能的训练、体能的提高,大多自觉不自觉地强调勇猛顽强、敢于拼搏、不怕牺牲,而忽视实训的对抗性、实用性、控制技巧和自我防护意识。所以在公安院校涌现出的英模不少,但是也存在着许多无畏的牺牲。

2.在安全意识的养成和深化方面缺少规范性。公安院校在学生安全意识的深化、安全素质的培养方面尚没有形成严谨、规范的措施体系,学生没有形成必要的安全意识,许多人不自觉地过分依赖警察身份本身的威慑力,认为自己将来是警察就有安全感。因此,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安全意识的培养和养成只能依靠经验的传授和积累,只能依靠老同志的“传、帮、带”,如果跟的老同志经验丰富,安全意识强,这个民警可能就少走弯路,少吃亏,反之,伤亡的可能性就大得多。

3.目前公安院校的安全教育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公安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院校的学生来源是相同的,但他们将来从事的职业是不同的。公安院校的学生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危险性预期要远远大于普通院校。目前,在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公安院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类课程;也缺乏关于安全教育的专门教育;并没有针对公安职业所存在的风险和有害因素进行系统的、科学的介绍;没有将安全文化的精髓渗透到基础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中。

4.在公安院校的校园安全工作方面缺乏明确的安全文化主导意识。目前,公安院校很注重校园的安全工作,各个学校确立了“平安校园”的建设目标和保障措施,但在执行中还大多停留在安全管理、安全技术保障的层次上,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校园安全文化的重要性,没有树立起只有通过安全文化在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意识领域的渗透,使所有人从内心产生安全需要,才能够达到校园的根本安全的意识。

5.公安院校的安全文化在内涵建设方面不能满足其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公安院校在校园的安全文化建设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校园的安全文化是为了维护安全而创造的校园安全物态文化及形成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总和。相对于公安院校而言,虽然也建立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由于办学时间相对较短,办学理念和经验的相对稚嫩,使得其在安全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安全伦理道德、安全管理哲学、校园安全管理理论及方法等方面的建设常常赶不上传统的普通高校,这就造成公安院校的学生在安全文化的认知方面较传统普通院校的大学生有所差距,这种状况与其将来所要担当的职责是极其不相称的。

二、公安院校安全文化建设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培养学生的安全行为

1.树立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安全观念

人的生命是万物中最神圣的、最珍贵的存在。所以,尊重生命,关爱健康是全社会和每个人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准则。因此,公安院校的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增强“生命意识”,要让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时时处处事事把安全记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更要落实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

2.树立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安全观念

“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就是说,任何事故,只要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事故是可以防止的。这一原则是所有预防工作的理论基础,也是安全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这样才能够把安全工作与教学、训练、管理、科研等工作同步进行,变事后处理性的被动管理向以危险预测、控制与评估为重点的预防性安全管理的方向发展。

3.树立防患于未然的安全观

事故和事故发生的原因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一般是必然的,而事故与所造成的后果之间的关系则是由偶然因素决定的,即使是相同的原因所造成的事故,其后果一般也是不相同的,它取决于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等因素。由于这个原因,致使许多师生员工对一些安全隐患总是存在着侥幸心理,认为问题不大,即使出现事故,也不会有多大损失,认识不到事故隐患的潜在性和危险性。

(二)转变教育理念,确定安全文化建设在公安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公安院校应当认识到警察在和平时期是具有较大危险性的职业之一,具有很大的牺牲和受伤的可能性,公安院校的安全文化教育对学生将来工作的深远影响,进而确立安全文化教育在公安教育中的基础地位,逐步推动安全教育走进课堂并融汇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开设专门的立足公安职业的安全教育基础课程,传授各种不同的公安情境下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法制教育,有计划地将安全文化知识纳入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中,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安全品行和自我防护意识。此外,还要教育学生掌握基本的预(报)警、避险、逃生、安全救灾的必备设施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加强防恐、防暴的综合救灾演习训练,提高事故处置的能力。

(三)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校园活动等多种形式,营造校园安全文化的氛围

文化的积淀不是一朝一夕,但一旦形成,则具有变化人、陶冶人的功能,任何社会人都是一定的文化塑造和教化出来的。因此,我们在利用管理的、技术的手段保证网络安全,以免一些错误思潮和不健康的意识形态影响青少年的同时,还要将安全文化融入网络文化当中,建设富有文化底蕴、内容丰富的安全文化宣传网页以达到宣传和弘扬安全文化的目的。

(四)做好校园内部的安全设施和安全环境建设,实现学校物态的本质安全

校园安全文化不仅仅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校园安全文化和一般文化一样,其孕育、产生和成长都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学校的物态文化也是校园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物态文化对在校学生的影响也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所以,学校的安全设施和安全环境建设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公安院校安全文化构成要素中,最直观、最外显的因素就是公安校园的硬环境和硬设施,它不仅仅包括师生员工因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的需要而使用的各种防护、保护人类健康与安全的工具、器具和物品,还包括独具公安特色的安全防范设施。

(五)充分运用人才、技术资源优势,丰富公安院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内涵

在安全物态文化方面,公安院校有其独特优势,公安院校在警、学、研方面的紧密结合的传统和现实状况,使得公安院校能将大量公安专业技术(例如安全防范技术)应用于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中。例如,学校的多媒体监控报警系统不仅仅应用于日常的教学和科研,而且,大面积应用于教学楼、实验室和图书馆,实现了校园防盗、防火的适时监控,大大提高了校园的安全条件和安全可靠性。使公安院校的学生在具备了传统普通高校学生安全物态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利用公安院校的独特技术优势和资源,从而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其安全文化的认知和素养。

参考文献:

第7篇:意识形态隐患风险点范文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国家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方针,也是企业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安全文化是企业在安全生产过程中为保障职工身心健康创造的一切安全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简单的讲安全文化则是企业全体职工所共同拥有的安全理念、共同遵守的安全制度及这些理念、制度所塑造出的行为举止。因此,我们把它进一步定义为以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为目标,以提高职工素质为关键,以建设安全规章制度为重点,以强化安全责任、推进安全科技进步、加大安全投入为支撑的一种全新的安全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安全生产不仅关系到员工的人身安全和经济利益,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企业要想充分发挥人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和能动性,确保各项安全措施的贯彻落实,并自觉遵守执行,就必须建设好、使用好安全文化。

一、安全管理、安全文化与执行力的辩证关系。

安全管理的主体是对人的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首先是要靠文化,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安全文化是实实在在的,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基础上,责权分明,在执行过程中,要“责权一体”,强化执行力度,使安全生产理念在员工心灵中逐步扎根,以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使大家都发自内心的做好自我安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和制度的落实,靠的员工是执行力。目前,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标准都逐步完善,但在执行上往往出现纰漏。究其原因:一是企业的个别人为了完成生产任务或获取奖励,心怀侥幸意识,无视安全生产的各项操作规程和管理规定。二是在用人上不是“用人唯贤”,而是“用人唯亲”,对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的监控力估力度不足,造成安全生产的执行力差。三是,一些企业在安全行为文化的推介上重视不够,对操作人员的安全素质、技术素质、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能力、事故预防能力等培训不到位,导致操作上出现失误。四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在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上,存在重感情,轻制度处罚力度,为违规者下次违规造成隐患。所以,一个企业要在安全管理上达到一个最高境界,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要寻找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用规章制度规范管理行为,才能保证执行正确、有序和执行有效。

制度文化是对企业员工的安全生产行为规范进行约束的规则。《安全生产法》明确了各级人员的责任、义务和权利。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来明确企业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的行为规范。用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来明确员工从事生产经营过程的操作规范。只有形成责任明确,责权一体,在安全管理才能做到敢抓敢管,才能落实执行力度,使员工逐步形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行为文化是规范生产经营活动中个体行为的文化。在管理学上有一个“海恩法则”,讲述了安全管理的金子塔原理:每10000起不安全行为,孕育着3000起被忽视的隐患、300期可记录在案的隐患、30起严重的违章操作和1起安全事故。要想消除这一起事故,就必须从细节上把这10000起不安全行为控制着。要通过安全活动、预案演练、安全教育、技能培训、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等,并把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列入日常安全管理和生产运行中,提高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能力,使员工熟练掌握本岗位安全操作技能,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员工自觉规范自己的操作行为。

在安全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要把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工作,融入到日常安全管理和生产运行中去。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是安全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素质的关键,通过开展全员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持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及强化执行力度,使风险削减到最低限度,才能使安全意识形态逐步在员工的心灵深处扎根,才能适应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工作需要。

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路

实现安全发展,是煤炭企业永恒的主题。因此,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就必须要始终坚持“安全工作零起点”的核心理念,以“争当自主保安型员工、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为安全目标,围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决策层、管理层、行为层三个层次,树理念、建制度、抓落实、创载体,形成企业“大安全”的文化氛围,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做好企业安全文化决策的正确导向工作

企业的风格反映企业文化的个性,而企业决策在企业安全文化的形成中起着倡导和强化作用。从企业的整体管理角度来讲,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在企业决策者的决策指挥下进行的,企业的决策层在安全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真正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尊重人的生命,一切以企业员工的生命和健康为重,树立起强烈的安全事业心和高度的安全责任感,发自内心地去关心职工的疾苦和改善恶劣的劳动条件,把安全工作视为“天”字号大事摆在企业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来抓,防止重生产、重经营、重效益而轻视安全的思想发生,把“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首要价值取向。

(二)、提高管理者的安全文化素质和管理能力

企业管理层主要指企业的中层和基层管理部门的领导及管理干部,他们既要服从企业决策层的管理,又要管理基层的生产和经营人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忠实贯彻者和执行者。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素质对整个企业的形象,对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企业综合的管理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影响。

(1)管理者要认真学习和掌握管家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企业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以增强安全生产的法制观念,责任意识,切实贯彻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力度。

(2)管理者要刻苦钻研业务,提高安全生产的管理能力。安全管理科学技术知识是安全管理层人员必须具备的业务知识。不但要懂管理,而且要会管理,同时要不断更新观念,学习应用现代化管理的新技术、新方法,使之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3)管理者工作中要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如履薄冰。安全管理层人员必须尽职尽责,在日常安全工作中要踏踏实实、认真负责,严格依法管理。

(4)管理者要不断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并督促落实。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工艺技术的不断革新改造,使企业的一些制度越来越存在缺陷,这就需要安全管理干部不断去补充完善,使其更加切合实际,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

(5)管理者要不断探索安全培训模式,提高教培训效果。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要从实际出发,从提高教育效果入手,不断探索喜闻乐见的安全教育新模式,彻底改变形式单一,枯燥无味、教育效果很不理想的老模式,使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6)管理者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安全评估、评价体系,对每一项工作在实施前,要进行必要的安全评估和安全分析,有效的进行非常规的安全监督策略,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换位思考来发现的监督安全隐患,确保生产必须安全。

(三)、不断丰富基层员工安全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企业基层员工的安全文化和技术素质是企业建设安全文化的基石,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企业安全管理的效果,也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只有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才能全面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安全管理水平。

(1)努力营造基层员工安全文化氛围。要把企业决策层的宏观决策意图以及各项微观指标通过基层员工的最小组织单位班组来变成每个操作者的具体行动是相当难的,只有通过安全文化渗透,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文化活动,如安全演讲、安全知识竞赛、安全展览、安全经验交流、每日安全工作交流和汇报等,建立起切实有效的企业基层员工安全文化场。用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观念文化、安全物质文化、安全精神文化来不断规范基层员工的行为,实现安全意识的飞跃。

(2)在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进程中,注重用安全文化的功能、安全文化的手段和力量去开拓基层员工的内心文化世界,去挖掘基层员工的精神文化世界;用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去世能上能引导、激励基层员工的思想文化世界;用科学的思维文化方法去完善作业程序,提高操作技能,进而形成全体员工的安全文化场。

(3)企业要把提高基层员工的文化和技术素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应建立安全文化建设研机构,举办安全文化讲座,召开安全文化研讨会,开展安全文化总结经验交流会及安全知识专题讲座。创造安全文化环境,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4)通过制度化建设来提高基层员工的制度文化素质。安全管理制度是人创造的,但制度常常也能反过来塑造人,使员工不知不觉地适应于制度,从而达到约束规范员工的行为。对企业基层员工安全文化建设来说,从制度入手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第8篇:意识形态隐患风险点范文

(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南阳卷烟厂 河南 南阳 473007)

摘 要:由于计算机互联网比较容易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切身利益,从而使得网络安全的现状越来越令人堪忧。因此,文章针对网络安全风险的评估及其关键技术展开了分析讨论,以期为企业的网络安全提供重要的保障条件。

关键词 :网络安全;风险的评估;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3.006

收稿日期:2014-11-29

1 网络安全的现状

网络安全的核心原则是以安全目标为基础的。在网络安全威胁日益增加的今天,要求在网络安全框架模型的不同层面、不同侧面的各个安全维度,有其相应的安全目标要求,而这些安全目标要求必须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指标来评估,进而减少信息丢失和网络事故发生的概率,从而提高网络工作效率,降低网络安全风险。网络具有方便性、开放性、快捷性以及实效性,因此满足了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信息的接收与处理的要求。

当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几乎全部都能够在网络上进行,这样不仅提高了效率和效果,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运营成本和投资成本。其中网络的开放性是现代网络最大的特点,无论是谁,在什么地方都能快速、便捷的参与到网络活动中去,任何团体或者个人都能在网络上快速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但是在这过程中,网络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很多人在利用网络促进社会发展和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有小部分的人利用网络开放性的特点非法窃取商业机密和信息,有的甚至还会对商业信息进行篡改,从而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重视,网络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而且它还关系到社会和国家的安全与稳定。近几年来,黑客攻击事件频繁发生,再加上人们对于网络的安全意识比较淡薄,没有安全漏洞的防护措施,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2 网络安全和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网络安全的定义需要针对对象而异,对象不同,其定义也有所不同。例如对象是一些个体,网络安全就代表着信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以及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等,防止和避免某些不法分子冒用信息以及破坏访问权限等;如果对象是一些安全及管理部门,网络安全就意味尽最大可能防止某些比较重要的信息泄露和漏洞的产生,尽量降低其带来的损失和伤害,换句话说就是必须要保证信息的完整性。站在社会的意识形态角度考虑,网络安全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有网络上传播的信息和内容以及这些信息和内容所产生的影响。其实网络安全意味着信息安全,必须要保障信息的可靠性。虽然网络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但是对于某些重要信息的保密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一系列信息产生到结束的过程中,都应该充分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以及保密性,未经许可泄露给他人的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

同时网络上的内容和信息必须是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一旦发生失误,应该可以立即进行控制和处理。当网络安全面临着调整或威胁的时候,相关的工作人员或部门应该快速地做出处理,从而尽量降低损失。在网络运行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由于人为失误而带来的损失和风向,同时还需要加强人们的安全保护意识,积极建立相应的监测机制和防控机制,保证当外部出现恶意的损害和入侵的时候能够及时做出应对措施,从而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除此之外,还应该对网络的安全漏洞进行定期的检查监测,一旦发现问题应该及时进行处理和修复。

而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主要是对潜在的威胁和风险、有价值的信息以及脆弱性进行判断,对安全措施进行测试,待符合要求后,方可采取。同时还需要建立完整的风险预测机制以及等级评定规范,从而有利于对风险的大小以及带来的损害做出正确的评价。网络安全风险不仅存在于信息中,而且还有可能存在于网络设备中。因此,对于自己的网络资产首先应该进行准确的评估,对其产生的价值大小和可能受到的威胁进行正确的预测和评估,而对于本身所具有的脆弱性做出合理的风险评估,这样不仅有效的避免了资源的浪费,而且还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

3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关键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网络安全技术也随之在不断的完善和提高。近年来有很多的企业和事业单位都对网络系统采取了相应的、有效的防护体系。例如,防火墙的功能主要是对外部和内部的信息进行仔细的检查和监测,并对内部的网络系统进行随时的检测和防护。利用防火墙对网络的安全进行防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风险的产生,但是防火墙本身具有局限性,因此不能对因为自己产生的漏洞而带来的攻击进行防护和攻击,同时又由于防火墙的维护系统是由内而外的,因此不能为网络系统的安全提供重要的保障条件。针对于此,应该在防火墙的基础上与网络安全的风险评估系统有效地进行结合,对网络的内部安全隐患进行调整和处理。

从目前来看,在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系统中,网络扫描技术是人们或团体经常采用的技术手段之一。网络扫描技术不仅能够将相关的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而且还能对网络动态进行实时的监控,从而有助于人们随时随地地掌握到有用的信息。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在各个行业中的广泛运用,使得扫描技术更加被人们进行频繁的使用。对于原来的防护机制而言,网络扫描技术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网络的安全系数,从而将网络的安全系数降到最低。由于网络扫描技术是对网络存在的漏洞和风险的出击手段具有主动性,因此能够对网络安全的隐患进行主动的检测和判断,并且在第一时间能够进行正确的调整和处理,而对那些恶意的攻击,例如黑客的入侵等,都会起到一个预先防护的作用。

网络安全扫描针对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主机、端口以及潜在的网络漏洞。网络安全扫描技术首先是对主机进行扫描,其效率直接影响到了后面的步骤,对主机进行扫描主要是网络控制信息协议对信息进行判断,由于主机自身的防护体制常常被设置为不可用的状态,因此可以用协议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同时可以利用Ping功能向所需要扫描的目标发送一定量的信息,通过收到的回复对目标是否可以到达或发动的信息被目标屏蔽进行判断。而对于防护体系所保护的目标,不能直接从外部进行扫描,可以利用反响映射探测技术对其及进行检测,当某个目标被探测的时候,可以向未知目标传递数据包,通过目标的反应进行判断。例如没有收到相应的信息报告,可以借此判断IP的地址是否在该区域内,由于受到相关设备的影响,也将会影响到这种方法的成功率。而端口作为潜在的信息通道,通过对端口的扫描收到的有利信息量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内部与外部交互的内容,从而发现潜在的漏洞,进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安全风险的防范等级。利用相应的探测信息包向目标进行发送,从而做出反应并进行分析和整理,就能判断出端口的状态是否处于关闭或打开的状态,并且还能对端口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整合。从目前来看,端口的扫描防止主要包括有半连接、全连接以及FIN扫描,同时也还可以进行第三方扫描,从而判断目标是否被控制了。

除此之外,在网络安全的扫描技术中,人们还比较常用的一种技术是网络漏洞扫描技术,这种技术对于网络安全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网络漏洞扫描技术主要分为两种手段,第一种手段是先对网络的端口进行扫描,从而搜集到相应的信息,随后与原本就存在的安全漏洞数据库进行比较,进而可以有效地推测出该网络系统是否存在着网络漏洞;而另外一种手段就是直接对网络系统进行测试,从而获得相关的网络漏洞信息,也就是说,在黑客对网络进行恶意攻击的情况下,并且这种攻击是比较有效的,从而得出网络安全的漏洞信息。通过网络漏洞扫描技术的这种手段而获取到的漏洞信息之后,针对这些漏洞信息对网络安全进行及时的、相应的维护和处理,从而保证网络端口一直处于安全状态。

4 结语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网络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目前,网络作为一个重要的运营平台,通过信息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进行辅助和支持,这对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因此,在网络的运行过程中,应当对网络的信息资产进行正确的评估和妥善的保护,从而为企业和社会的经济提供重要的保障条件。针对于此,应该加大人们的网络安全意识,建立完整、有效的网络安全评估系统,从而提高网络的安全系数。

参考文献

1 白兆辉.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几种关键技术[J].科技信息,2009(23)

2 李靖.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5)

第9篇:意识形态隐患风险点范文

一、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内在矛盾

新自由主义模式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是其形成背景。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和社会关系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从相当程度上讲,新自由主义既是资本主义克服20世纪70年代初滞胀危机与全球化生存和发展战略的现实选 择,也是资本主义全球化意识形态的理论化。新自由主义模式的根本特点和表现形式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化。资本主义金融化的内在矛盾在于:一方面,金融化 加速了全球范围内的资本运动,推动了世界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实现了国际垄断资本利润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金融化导致金融膨胀,使得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进一 步分离,从而为更严重的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当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所充分暴露的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内在矛盾,集中表现为该发展模式在经济运行、经济 结构和社会制度各个层面上的不可持续性。

从经济运行层面来说,新自由主义模式实际上就是金融风险扩大与加深的根源所在。美国次贷危机是此次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次贷危机又是 美国秉承新自由主义原则、放宽金融管制的必然结果。2003年以来,美国金融机构为增加金融企业利润采取减轻贷款前期负担的办法来吸引贷款客户,放宽或实 际上取消了贷款标准,以便为购房者提供便捷的抵押贷款。大量信用记录较差的低收入家庭进入房贷市场。而美国的银行和债券评级机构则完全放弃监管责任。金融 衍生产品,特别是抵押债务证券化使次贷市场风险加大。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率越来越高,在创新过程中使债务链条不断延长,导致市场风险向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 险转化,进而造成整个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美国政府的货币政策和美国房地产行情变化也是次贷危机的重要因素。本世纪初,美联储为了推迟新经济泡沫的破裂,连 续减息,而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联储为遏制通货膨胀又连续17次加息,使联邦基金利率从1%升到5.25%。这种情况下,2006年初房地 产开始降温,房价逐渐由升转跌。许多靠过度借贷的购房者既无力偿付房贷到期本息,又无法再融资。次贷市场违约率大幅上升,大量房贷机构特别是与美国次贷市 场相关的基金陷入困境或破产。据不完全统计,从2006年11月至2007年8月中旬,全美80多家次贷机构停业或破产,损失高达千亿美元。英国、德国、 法国、瑞士、荷兰、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50多家银行、对冲基金等受到波及,损失上百亿美元,国际金融市场出现剧烈动荡。

从经济结构来说,新自由主义模式在美国首先表现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严重失衡。美国的金融市场中的次级贷款约为2万亿美元;普通房贷,约为 10亿美元;企业债,包括企业之间各种债券,约为60万亿美元;各种金融衍生品,约为340万亿美元。2007年,美国的GDP将近14万亿美元,同金融 衍生品的比例为1:29;其中的实物经济与金融衍生品的比例为1:68。有学者指出,美国经济结构的失衡完全是人为的,是美国资本家阶级、企业高级经理和 金融机构结成的利益集团为实现资本即股东收益的最大化造成的恶果。经济结构的失衡导致美国的生产资本即非金融企业的资本积累逐步减少,因此,此次危机不仅 是管理危机,也是积累危机。与此同时,工人的实际工资和社会福利也不断减少,因而出现了金融资本的高收益和大众负债消费并存的矛盾现象。从国家层面来看, 生产资本积累危机导致国民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外部投资和进口贸易,为了支持对美国本土企业的需求,美国不得不扩大世界范围的需求。这种巨大的需求本来会引起 严重通货膨胀的,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这种风险会按照外贸增长的比例分散到世界各国,其中包括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美国依靠自己的经济霸权和 金融霸权,特别是美元的霸权制造了世界范围的生产过剩和经济泡沫,一旦泡沫破裂,世界各国都要付出惨重代价。杜梅尼尔认为,美国的经济危机转嫁机制早在危 机发生之前就建立了,但是以金融资本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积累制度并不能保证资本主义生产的持续性,而只能推迟危机的到来,此次危机就是对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 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冲击。

从社会制度层面说,新自由主义作为资本主义上层建筑,自然延续着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根本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 占有制度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生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过剩危机不是偶然现象,而是社会制度本身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在《资本 论》中明确指出:“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 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化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的支配下,一方面是生产和商品供给出现无限增长的趋势, 另一方面是资本剥削日益加重,广大劳动者的贫困不断加深,有支付能力的社会购买力增长缓慢甚至停滞,这种状况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发生。近二三十年 来,在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影响下,美国劳动大众日益贫困化,社会两极分化不断加剧。贫富两极分化使美国普通民众不得不靠增加借贷维持日常消费水平。如此发展 模式显然难以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