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营资产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经营性资产;资产质量;因子分析;结论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公司资产质量决定公司利润水平。资产按照对利润的贡献途径可分为经营性资产和投资性资产两大类,经营性资产是能为公司在生产和流通中带来收益的资产,而投资性资产的主要作用则是对外投资,从而获取利益的资产。经营性资产作为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载体,从多种角度影响着公司未来的发展,因而经营性资产质量又是公司管理质量的体现。本文以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为例,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上市公司经营性资产质量进行分析评价。
一、文献综述
钱爱民、张新民(2009),先对经营性资产的概念以及质量特征加以界定,然后结合新准则下经营性资产信息披露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从周转性、获现性和增值性三方面构建出经营性资产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经营性资产质量进行分析。钱爱民、周子元(2009)在已构建出的经营性资产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我国化工行业A股上市公司为例,对经营性资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验证了该指标体系有效,得出了不同类别的公司对资产质量的关注点不同的结论,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合理化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根据证监会2012年行业分类标准,选取2014年制造业中的169家专用设备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剔除5家ST公司、13家缺失数据和数据异常公司、2家B股公司、61家创业板公司和46家中小板上市公司之后,最终选取42家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论文使用的经营性资产期末余额、长期待摊费用、投资性房地产期末余额、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经营活动产生的净流量等数据来源于国泰君安CSMAR数据库。三年以上应收款、经营性资产当期减值损失、应收票据平均原值和应收账款平均原值等数据则是通过查阅巨潮资讯的公司年报及附注手工摘录整理获得。同时对数据进行抽样并对其正确性进行核对,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本文利用EXCEL和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二)指标体系
根据已有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选取专用设备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对其经营性资产质量特征从存在性、周转性、盈利性及变现性这四个方面开展研究并进行分析。
1.经营性资产存在性的评价指标分别是不良经营性资产率X1、经营性资产保值率X2和经营性固定资产比率X3。
2.经营性资产周转性的评价指标分别是商业债权周转率X4、存货周转率X5、有效经营性流动资产周转率X6、经营性流动资产周转率X7、经营性固定资产周转率X8和经营性资产周转率X9。
3.经营性资产盈利性的评价指标分别是毛利率X10、核心利润率X11和经营性资产报酬率X12。
4.经营性资产变现性的核心利润获现率X13和经营性资产获现率X14。
三、实证检验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经营性资产质量评价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离散系数绝对值最大的四个指标依次是核心利润率、经营性资产报酬率、核心利润获现率和经营性资产获现率。这表明本文所选取的样本公司虽然处于相同的行业,但在各个个体间在盈利能力、变现能力以及资产的增值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
(二)因子分析
利用SPSS软件的因子分析法提取公共因子及解释的总方差(篇幅所限制,因子的特征值和累计方差贡献率略)。结果表明: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5个,同时,这5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累计数达到了80%以上。因此,本文选出了5个公共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0.766%,使原始数据的信息得到了较好地保留。
为对各个因子进行更好地描述,论文对公共因子进行方差最大化的正交旋转,,结果表明公共因子M1在X4商业债权周转率、X5存货周转率、X6有效经营性流动资产周转率、X7经营性流动资产转率上和X9经营性资产周转率的载荷比较大,说明其反映的是经营性资产在营运能力方面的信息,称之为周转性指数。公共因子M2在X10毛利率、X11核心利润率、X12经营性资产报酬率上的载荷比较大,说明其反映的是经营性资产在盈利能力方面的信息,称之为盈利性指数。公共因子M3在X3经营性固定资产比率、X8经营性固定资产周转率上的载荷比较大,说明其反映的是固定资产的情况,称之为固定资产指数。公共因子M4在X2资产保值率、X14经营性资产获现率上的载荷比较大,说明其反映的是经营性资产在真实性方面的信息,称之为真实性指数。公共因子M5在X13核心利润获现率上的载荷比较大,说明其反映的是资产的在变现能力方面的信息,称之为变现性指数。
根据因子分析法求得的成份得分系数矩阵表(表略),可以计算每个因子的的得分。因子得分的公式为:
M1 = .003X1-.055X2+.085X3+.242X4+.142X5+.267X6
+.222X7+.013X8+.222X9-.129X10-.008X11+.036X12
-.046X13-.004X14 (公式1)
………
M5 = -.312X1-.193X2+.009X3-.041X4-.152X5-.082X6
+.012X7+.022X8+.012X9-.044X10+.01X11+.027X12
+.713X13+.343X14 (公式2)
基于上述公式,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经营性资产质量的综合得分M,
M=(35.997%M1+15.161%M2+12.663%M3+8.641%M4+8.306%M5)/80.766% (公式3)即:
M= 0.008X1-0.108X2-0.045X3+0.072X4+0.018X5
+0.085X6+0.1X7+0.082X8+0.1X9+0.005X10+0.068X11
+0.083X12-0.086X13+0.149X14 (公式4)
本文选取的是42家专用设备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在2014年度的数据,根据公式1-4,我们求得了42家样本公司在2014年平均资产质量的得分值,并分成表2经营性资产质量综合指数分布情况所示和表5经营性资产质量二级指数分布情况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大部分公司的经营性资产质量集中在平均水平,分数处于较高和较低两个极端的样本公司比例不大,只有少数的公司经营性资产质量处于平均水平以下。
从表3可以看出,周转性指数中,所有样本公司的得分都在0以上,说明样本公司的经营性资产质量周转状况整体良好。盈利性指数中,26.2%的样本公司得分在0以上,且多集中在0~0.5这个区间内,得分在0以下的样本公司多集中在-0.2~0,-0.5~-0.2两个区间内,说明样本公司的盈利情况欠佳。固定资产指数中,只有16.7%的样本公司得分小于0,1.5以上、1~1.5区间的公司比例较小,处于-1以下的公司没有,说明样本公司的固定资产比率和固定资产周转情况分布比较均匀。真实性指数中,有100%的样本公司得分都在0以上,反应出样本公司经营性资产质量的保值情况还可以,且分布均匀。变现性指数中,33.31%的样本公司得分大于0,大部分分布在-1~1之间,说明大部分公司经营性资产获取现金流的较好且分布较均匀。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经营性资产质量的因素包括周转性、盈利性、固定资产使用状况、真实性和变现性这五方面。从综合评分来看,有一大部分的公司资产质量较好,但是整个行业的盈利性性以及变现性欠佳。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制造业上市公司经营性资产质量受经营性资产营运能力的影。对于公司的管理者来说,相较于扩张资产的规模,不如努力盘活存量资产,提高其周转性,使资产被充分利用。
2.制造业上市公司经营性资产质量受经营性资产盈利能力的影响。由于核心利润的好坏可以反映企业经营性资产的盈利能力的强弱,因而公司的管理层要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企业的核心利润上。只有公司的利润空间扩大了,公司的利润率才会提高,才能保证企业资金的正常循环,才有机会继续扩大公司规模。
3.固定资产的配置组合和优化调整对制造业上市公司影响重大。一旦公司盲目扩大固定资产规模,就会使得企业的动态发展减缓,核心业务的需求量降低。此外,也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清查管理,防止其长期闲置,从而浪费获利的资源。
4.制造业公司的现金流入量主要依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要想使企业良性运作,那么不仅要满足正常生产的需求还要满足扩张的需求。因此,公司就要处理好销售生产与赊销政策之间的关系,使得公司保持在一个良性的循环中。
[参 考 文 献]
[1]钱爱民,张新民.经营性资产:概念界定与质量评价[J].会计研究,2009(8):54-60
[2]钱爱民,周子元.经营性资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检验[J].财务与会计,2009(8):109-115
摘要:本文拟对文化遗产的现代精神价值传播和文化产业开发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策略性思考。我希望能通过数字信息化这些现代工业社会的媒介传播方式,让人们关注文化的问题。尤其是让那些“默默”的文化遗产走进人们的视野,而且通过数字信息化技术促使文化遗产的转型,成为和物质文明同步发展的文化产业。
关键词:数字信息化;文化遗产;精神价值传播;文化产业;开发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253-02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经济发展和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已经显示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过程中取得的诸多成就。但是,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所日益面临的问题也很突出,尤其表现在文化领域。对文化问题的忽视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本文拟对文化遗产的现代精神价值传播和文化产业开发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策略性思考。我希望能通过数字信息化这些现代工业社会的媒介传播方式,让人们关注文化的问题。尤其是让那些“默默”的文化遗产走进人们的视野,而且通过数字信息化技术促使文化遗产的现代转型,成为和物质文明同步发展的文化产业。
二、地域性传统文化遗产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地域性传统文化遗产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一)过度开发,单方面提倡旅游价值;(二)文化遗产价值自身没有充分的和公众交流;(三)缺少合理的数字信息化的文化产业。
对文化遗产的价值,一方面,我们运用各种措施来进行研究和保护;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对其进行经济价值的开发。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实际上,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在某些程度上成为文化遗产的威胁。例如,“日益增多的游客和边远城镇的快速发展。”{1}同时,还有自然气候对文化遗产的威胁。“因为开发造成景观和环境破坏,遗产破坏的情况越来越突出。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规划、管理,已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关注的重大课题。”{2}
为了应对传统文化遗产所面对的上述问题。“2004年6月,在敦煌召开了专家会议,重申文物保护的中国原则。所谓中国原则是指中国国家文物局和美国加州盖蒂保护研究所,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共同制定的从2000年开始执行的一系列文物保护法则,赋予文物保护以神圣的地位,并颁布了一道跨学科的管理程序。例如研究确定最大游客容量……等。”{3}
然而,尽管上述世界性文物保护的措施特别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例如限制游客数量或者其他方法,并不能长远的解决文化遗产的问题和其所附带的文化价值。
因为文化遗产的物质性和时间性决定了,有些文化遗产必定要面临时间的考验,例如敦煌石窟和壁画,这些石窟的物质遗存难以经受自然因素的考验。再者,文艺遗产除了自身的文化价值之外,其更重大的价值在于和人进行精神世界的沟通,才能体现文化存在意义。如果进行游客的限量,那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上述第一个问题的思考,引发了文化遗产的第二个现状和问题。即文化遗产自身的价值还有待于进一步和现代公众进行精神方面的交流。
我们知道,随着20世纪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后现代社会的解构思潮。使我们现时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和崇尚解构思想的潮流中。我们满足于图像时代,我们同时满足于浅薄和扁平的大众文化。在文化领域丢失了传统的深度精神空间。
为了重行塑造文化领域的深度精神,生存和道德的价值观,加强文化遗产的媒介传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然而,对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利用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大一部分传统文化遗产的自身价值没有在视觉文化和图像时代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展示。传统文化遗产好像仅仅是人们用来旅游消费的产品。
许多传统文化遗产面临被大众文化解构和冲击的问题。同时传统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精神不能和大众进行价值观方面的交流,要么被大众娱乐文化淹没在现代媒介传播中,要么就是在专家学者的象牙塔里,成为默默的藏品。
第三个面临的问题是:缺少现代数字信息化的文化产业。文化遗产的转型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一个途径。然而,大多数文化遗产保持在“实地旅游”或者文物研究者的阶段。不能合理的利用其文化价值和产业的开发,使文化遗产成为现代公众视野的边缘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希望从数字信息化媒介角度,来思考文化遗产的现代精神价值传播和文化产业的转型。
(一)利用现代视觉文化的各种数字信息媒介,采用田野考察来实现图像集成系统,实现立体图像复原系统以及图像媒介的网络数据化。
文化遗产中重要的对象之一便是遗址文物,这些文物遗址具有不可再生的特征。例如中国的四大石窟及其壁画,或者一些著名的寺观壁画等。也包括一些重大的考古发现。目前对这些文化遗产主要采取文字和图像以及文档管理的办法进行研究。这些文化遗产的主要流通渠道在于学者,书籍和博物馆之间。
还有一些问题是,一些文化遗产的图像处理非常简单。不能全方位的反映该文物遗址的直观特征。“考古发掘和研究相互分离,和博物馆管理相分离。大多数情况是,研究者可能采取了学者和学者之间的二手资料。”{4}更不用说博物馆和观众之间所存在的距离感。
因此,文化遗产信息流通不良,是现在实现文化遗址文化价值的最大障碍。事实上,在现代数字媒介技术的帮助下,我们完全可以实现上述问题的有效解决。
首先,通过田野考察,采取全方位的图像采集系统。实现视觉化的图像搜集资料。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考古学阶段,考古学所运用的传统方法实际上对文化研究有重大价值,但是不能在大众文化范围实现有效的传播,是很多文化遗产成为学术专家的研究对象,而不能实现文化价值和意义的广泛传播。
目前,对文化遗产的图像采集提升到了三维高精度的手段。“例如非接触式测量,其可分为飞行时间测量法,三角测量法等。飞行时间测量适合于大型文化遗址的三维重建;三角测量法适合于小型文物的三维信息采集。还有线激光扫描和面结构扫描等。浙江大学自主研发的结构光三维扫描设备达到0.2毫米的扫描精度。这些数字信息化技术已在国内多家文化遗址保护应用,完成了数百件文物的三维信息获取工作。”{5}
同时色彩信息的获取同样采用了高精度的三维扫描设备。“例如浙江大学开发了专门的色彩信息获取技术,包括面向壁画等大型平面文物的获取设备与面向三维重建的纹理获取系统。”{6}
作者所引用的上述数字信息化技术已经为文化遗产的图像采集准备了必要的技术前提。首先针对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特征,这些数字化的图像采集不仅实现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更为文化遗产的再生价值做好了准备。例如我们可以利用采集的图像,实现三维图像的网络数据库建设,能使众多的文化爱好者和研究者及其大众享用这些资料。
这种努力首先为众多研究者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资源共享;再者可以利用三维图像来模拟现实文化遗址的情景。形成新的视觉性的图像式文化遗产。不仅起到保护作用,而且如果实现图像资源和图像式文化遗址。最后,可以全面的通过网络媒介实现文化遗产和大众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缩短大众和文化遗产之间的沟通距离。
(二)构建网络虚拟博物馆、网络虚拟旅游平台,实现文化信息互动
传统的中国博物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资金的提供和扶持。传统博物馆也面临着如何转型的问题。例如传统博物馆和大众之间存在很大的距离感,人们常常觉得那是专家和学者们光顾的地方,和大众没有关系。随着现代信息社会观念的增强,大众对博物馆的要求也越来越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因为人们想从博物馆这些具有高级精神含量的地方获取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和文化。
对一些大城市来说,博物馆如果采取开放的姿态和观众进行信息交流,会逐步实现大众的所需。但是对一些小城市来说,或者对与不同地域的公众来说,还没有足够的博物馆设施来供大众参观。那么,如何实现博物馆的实际功能,使博物馆里那些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精神价值发挥其意义呢。我认为除了传统博物馆对公众的开放之外,还应当建立现代化的数字化信息博物馆体系。{7}
这个数字信息化博物馆不是建立单个博物馆,而是从大格局理念作为起点。分为南方,北方,或者分级别逐个建立从县、到地、再到市级、再到一线省市级,逐步上升到北方和南方文化的领域。这样形成一个强大且细致的数字信息化博物收藏系统。从而实现文化信息的融通和交流。
通过数字化信息博物馆体系,可使各行各业,各地域的公众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可以随便进行博物馆参观、交流。这样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发挥了文化遗产所附带的精神价值,这对传统中国文化和精神价值的回归将会起到重大影响。事实上,目前中国的博物馆建设,或许缺乏的是如何进一步与现代社会的虚拟媒介接轨,实现最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
(三)形成数字信息化的文化产业
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之一。具体的例子非常多,例如敦煌文化的价值不仅给当地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是敦煌文化成为世界性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国形象的一张名片。但是,文化遗产有一个地域性的问题,除了那些备受关注的著名文化遗产之外,还有很多为公众所不熟悉的文化遗产。对这些文化遗产的开发对文化建设来说显得很迫切。
例如一些作者提出“虚拟交互体验模式”。以敦煌为例,“莫高窟的数字化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工作较早也较全面,形成了旅游模拟,虚拟旅游、文物信息保护等一系列系统。”{8}这对文化产业链条的形成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是,我国目前像敦煌这样大规模的采用数字信息化来发展文化产业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资金的问题;其次是当地文化产业的管理者,不能有效的认识到现代数字信息化对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所起到的作用。
事实上,对数字信息化媒介的认识应该被足够的重视,因为在现代图像媒介的社会,数字信息化是重要的“活动的”文化传播方式,它区别于传统的文字媒介,也能使那些沉睡的文物、文化遗产主动的走进人们的视野。
注释:
①陈述彭.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490页,地理研究,第24卷第4期,2005年7月.
②同上,490页.
③同上,490页.
④鲁东明,刁常宇.数字化技术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共生,旅游学研究,110页.
⑤同上,详细见111页.
⑥同上,详见111页.
Abstract: With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enterprises demand a higher development; consumers also have a higher requirement to enterprises. In this rapid development market, the environments which human depend on have become worse, so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for the people. In this situation, people tend to choose brand with more safety, mor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e idea of green brand asset advocate that is based on harmonious survive and development together between the human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he evaluation of green brand asset valu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with the previous studies, we evaluate the brand asset valu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een brand; the results can help enterprises establish the strategy of competitive positioning, focused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terprise culture.
关键词: 绿色品牌;品牌资产;品牌资产价值;品牌价值
Key words: green brand;brand asset;brand asset value;brand value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009-02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品牌成为企业跻身于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法宝,品牌资产则是指品牌所产生的市场效应,因此,对绿色品牌资产价值评价体系的研究更是众多学者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1 相关定义
1.1 绿色品牌及绿色品牌资产 品牌,就是企业将品牌管理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获取差别利润与价值作为企业经营的主导方式。[1]20世纪80年代,在营销研究和实践领域中出现的一个新的重要概念就是品牌资产,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品牌资产开始对我国的企业管理产生影响,同时也出现了品牌资产价值的概念,这是对品牌作为一种资产、一种权益的价值量化,较高的市场定价由较高的品牌资产价值支撑,企业因品牌资产价值高而获得更多的成长和品牌延伸的机会,在面对其它竞争者时,就有更多的反映空间和时间。
在如今这个飞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中,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日益恶劣,因此,环境的保护成为人类当务之急。一场新的转折从各国的环保战略转变开始了,绿色消费和绿色品牌开始诞生。
绿色,指得就是环境保护,是一种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生存、共同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理念,以绿色文化作为其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绿色营销的目的是“用绿色为品牌添彩”,打造绿色品牌。绿色品牌是一种消费者的体验,是要建立一种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经营理念,并将这种理念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便提升企业形象,增加商业利润,建立与消费者的密切度,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绿色化。企业要持续发展,就要在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以绿色经营管理为企业文化,发展绿色品牌,扩展企业品牌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实现企业品牌价值的最优最大化。[2]
1.2 品牌资产价值及绿色品牌资产价值 品牌资产价值是反映消费者根据自身需要对某一品牌的偏爱、态度和忠诚程度,特别是指消费者赋予一个品牌超越其产品功能价值之外,在心目中的形象价值部分,是消费者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主观认知和无形评估。所以品牌资产价值需要品牌经营者不断地去维系,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心,以实现增加其品牌资产价值的目标。
绿色品牌资产是根据当今经济环境的现状提出的一种符合时代潮流的,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生存、共同持续发展的品牌资产,绿色品牌资产价值,则是反映消费者绿色消费,绿色生存方式的一种主观认知和无形评估。而现代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最终目标是谋求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整合和最优化。企业经营者要迎合人们的绿色消费需求和绿色生存方式,才能在保留住原有消费者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关注和认可。由此,现代企业的生存发展模式转变为以绿色制造、绿色产品和绿色营销为核心的运营模式。
2 企业绿色品牌资产价值评价因素分析
目前,学术界对品牌资产的研究有一种是从消费者角度衡量品牌资产价值的,该研究认为消费者对品牌产品的需求状况是衡量品牌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而绿色品牌资产,则是消费者目前对品牌产品的需求,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理论认为,品牌资产主要包含5个方面:品牌忠诚度、品牌知名度、品质认知度、品牌联想和其他资产等五个方面。本文对绿色品牌资产的研究是在前人对品牌资产的研究基础上,针对绿色品牌的主旨,进行完善和修改。
2.1 指标的选取原则
2.1.1 可持续发展原则 本文主要针对的是绿色品牌企业建立的指标评价体系,因此一定要结合企业可持续发展以及消费者的绿色购买需求的特殊性进行研究和选取。
2.1.2 真实性原则 指标体系要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绿色品牌的整体水平。选取指标的过程要做到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现实指标与潜在指标的紧密结合。并且要选取操作性强的、接近客观实际的指标。
2.1.3 动态性原则 指标的设计既要反映企业绿色品牌资产价值,也要反映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潜在价值。
2.1.4 针对性原则 选取的指标要具有代表性,即属于品牌资产的维度又能充分反映绿色品牌资产的特点,有针对性的从各个层面着手,制定能够给企业带来帮助的指标体系,进而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
2.2 指标的选取方法 要研究企业绿色品牌资产价值,就要先考虑消费者的购买心理,研究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制定出好的方案来满足消费者。根据以上指标选取的原则,通过调查研究以及很多学者在这方面做的大量的研究发现[3]:
2.2.1 消费者品牌消费倾向与绿色品牌购买频率(y)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r=0.016,p=0.794)。品牌消费者与绿色产品消费之间关联不密切,这说明,一方面现在的绿色品牌比较少,传统产品品牌仍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品牌消费者可能更不愿意转换到新兴的绿色产品品牌。
2.2.2 可以界定一个绿色品牌优先度(BGREENITY)指标,如果消费者选择“没贴绿色标志的知名品牌产品”,其绿色品牌优先度为0;如果消费者选择“贴有绿色标志的普通品牌产品”,则其绿色品牌优先度为1。我们将绿色品牌优先度(BGREENITY)与消费者品牌消费倾向(BRNANDITY)、绿色购买意识(EC3)进行相关分析。绿色品牌优先度与消费者品牌消费倾向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r=-0.106,p=0.037),这说明消费者品牌消费意识越强,越不会购买新兴品牌的绿色认证产品,所以新兴的绿色品牌似乎应该重点把握非品牌消费者的大众市场。绿色品牌优先度与消费者绿色购买意识正相关(r=0.173,p=0.001),绿色购买意识越高的人,越会购买新兴品牌的绿色认证产品。这两个方面相结合,企业应该把握大众消费者中的具有绿色购买意识的消费者,与他们共同成长为绿色品牌,而不要过于追逐纯粹的品牌消费者。
2.2.3 将消费者绿色品牌宣传策略中信任的第三方认证数量定义为绿色品牌第三方认证策略信任度(GBGCB),该指标与绿色产品购买频率(y)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r=0.179,p=0.000),显示消费者越信任企业通过的第三方认证,越可能会经常购买绿色产品;同时该指标与绿色产品标志认知采纳率(GPI)之间也存在较高的相关关系(r=0.305,p=0.000),显示出良好的信任――采纳联系;绿色产品标志认知采纳率(GPI)与绿色产品购买频率(y)之间相关性也较高(r=0.388,p=0.000),具有良好的查看―购买联系。因而,似乎显示出认知――信任――查看――购买的顺序联系。
3 企业绿色品牌资产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由于双因素品牌资产价值评价模型考虑品牌投入以及品牌未来收益风险对品牌价值的影响而进行品牌资产价值评价,适合倡导环保,以绿色为主体的绿色品牌资产价值的评价,因此采取了双因素品牌资产价值评价模型来对企业绿色品牌资产价值进行评价。
在双因素品牌资产价值评价中,引入品牌成本因子C和品牌经营风险因子R,分别体现品牌价值与品牌投入成本的关联、品牌经营管理水平对品牌未来收益的影响。通过两个因子的引入,对品牌表面超额收益进行修正,使之能够更合理地反映其真实价值。
根据双因素品牌资产价值评价模型中的反映出来的相关要素,以及绿色品牌资产特点、品牌资产价值评价的维度等相关研究,构建出以下指标体系。
4 结语
品牌资产价值主要来源于企业、消费者、市场三个方面,本文从品牌资产价值的相关理论出发,结合绿色品牌的相关定义,分析了消费者购买绿色品牌的倾向,从而给出企业绿色品牌资产价值的定义,并在前人研究的双因素品牌资产价值评价模型的基础上,选取出适合绿色品牌资产价值评价的指标,进而进行评价。
绿色品牌资产价值是在品牌资产价值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消费者的购买需求,生存需求的绿色化标准衍生而来的。在指标的选取过程中,更多是定性的指标,需要在今后的继续研究当中进一步完善和整改。
参考文献:
[1]苏勇,陈小平.品牌通鉴[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6).
[2]刘清莲.企业的绿色品牌战略[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2).
[3]刘呈庆.绿色品牌发展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
[4]Farquhar."Managing Brand Equity."[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Vo1.30Isse.4.
关键词:顾客资产;顾客价值;顾客盈利能力
中国市场已开始由幼稚走向成熟、由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这种转变将使部分理性的消费者享受到物有所值,也使部分认知浅薄的企业品尝到失败的苦果。只有深刻了解顾客,建立发展与顾客的长期关系,培养和强化顾客忠诚,将顾客作为企业的战略资产进行经营和管理,才可能真正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与之相适应,财务管理也应随之变革,对顾客资产进行确认、计量、报告与分析,寻求企业获得真正竞争优势之途径。
一、顾客资产的组成及其各自地位
所谓顾客资产,就是企业所有顾客终身价值折现现值的总和,即顾客的价值不仅仅是当前通过顾客而具有的盈利能力,也包括企业将从顾客一生中获得的贡献流的折现净值,把企业所有顾客的这些价值加总起来,称之为顾客资产(CustomerEquity)。对大多数企业来说,顾客资产是企业价值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企业的顾客资产价值不是企业价值的全部,但是,企业现有顾客资产是企业未来收益主要的可靠来源。
为了更好地驾驭顾客资产,作为企业必须首先应弄清顾客资产的内容。一般而言,顾客资产由三个部分组成:价值资产、品牌资产和维系资产。价值资产(ValueEquity)是指通过从顾客价值感觉获得的顾客资产,这些感觉更多是一种认识、客观的评价或理性的判断;品牌资产(BrandEquity)是指通过对品牌的主观评价而获得的顾客资产,这些感觉更多是一种情感、主观的评价或非理性的判断,它受顾客的消费体验和顾客与品牌的关系的影响;维系资产(RetentionEquity)是通过维系活动和关系培养活动而获得的顾客资产,对于重复购买的顾客而言,维系活动和关系培养活动能提高这些顾客再次与企业做生意的机会。当企业明确了顾客资产的组成内容后,还应根据自身所处的行业及其自身的特点,确定哪种顾客资产对企业最具影响力,以便把管理重心放置其上。如在电信服务行业,价值资产也许是最关键的推动要素;而在以交易为导向的行业中(如包装消费品),品牌资产也许是最重要的;在一些以关系为导向的行业里(如银行业),维系资产也许是最重要的。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如果企业处于建立顾客的基础阶段,最大可能的推动要素是品牌资产。如果企业处于市场成熟阶段,最大可能的推动要素是维系资产。顾客资产及其推动要素是企业制定有效战略的基础,它能找出对企业长期盈利能力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活动,这些活动才应作为今后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关注点。
二、顾客资产的界定与计量
1.顾客资产的界定
顾客资产的属性应作为无形资产予以确认与计量。财务上对资产是这样定义的,“资产是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顾客资产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可以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顾客资源”。由二者的定义不难看出,顾客资产属于资产的范畴。
按价值动态模型可以将企业拥有的资产区分为五类,分别为实体资产(Physical,指土地、厂房、设备及库存等)、财务资产(Financial,指现金、应收账款、投资等)、员工及供应商资产(Employee&Supplier,员工、上下游供应商及合伙人等)、顾客资产(Customer,指价值资产、品牌资产、维系资产等)以及组织资产(Organization,包括领导力、策略、组织架构、文化、创新能力、智慧财产、系统、作业流程等)。实体资产及财务资产是属于有形的传统资产,一般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都看得出来。至于员工及供应商、顾客、组织等三项,则属于无形资产,在传统的企业组织中常被忽略。然而,这些无形资产却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主角。因为,作为有形的资源,在形态发生变化时,其价值也发生转移,比如原材料变为半成品再变为产品,但最终有形资源的价值可汇入顾客资产的总价值,因为所有产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实现销售,从顾客那里获得收入,最终实现企业的增长。而对于无形的资源而言,它是企业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非物质形态的价值创造来源,其价值在转移和创造的过程中一般不易被测量和评估,但可以清楚地反映到顾客资产的增长上。事实表明,顾客资产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又不具备实物形态,属无形资产,应作为无形资产进行核算与管理。
2.顾客资产的计量
经营顾客资产的实质是确定顾客的价值,建立顾客资产评估机制。顾客之所以能成为资产而并非仅为资源,就在于其不但稀缺而且能创造价值。企业要明确现有哪些顾客,他们有哪些价值,价值是多少,在对现有顾客资产的价值进行量化评估后,才可能对顾客资产实施投资和运营,而且经营顾客资产的效果,也需要从具体方案实施后顾客价值的变化来测量和评判。首先应确立哪些是对企业有价值的顾客(即忠诚顾客),因为只有明晰了这些顾客,企业才能有的放矢,充分把握顾客的终身价值,并从对顾客资产的经营中获利。应当指出,营销专家BobStone曾提出的RFM模型可能对我们有用,即通过指数近期、频率、货币来识别最有价值的顾客:是最近刚购买过的顾客,还是购买较为频繁的顾客,抑或花钱最多的顾客。此外,由于不同顾客的口碑价值不同,如“理想群体”是消费者向往的群体,该群体成员的选择标准和行为规范会成为消费者行为的指南,因此在评估中加入社会阶层、生活形态等参数以区分“理想顾客群体”很有必要。
如果按实际成本对顾客资产价值进行计量,损益表反映的经营成果只是一般的利润,对于处于创业或继续创业阶段的企业而言,往往是一个很大的亏损额。这样一来,企业为现实顾客群的经营所投入的巨大人力物力仅仅被视为一种资产形式的转换,所做的种种努力以及所取得的成绩都没有得到合理的确认,损益表恰恰又不能客观反映企业的经营努力和经营业绩。这就要求在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中,必须引进战略管理会计,包括顾客资本化、顾客资产价值计量采用评估价和广义经营成果概念等,企业应定期对现实顾客群的价值进行评估,以确定期末顾客资产的价值,并计算出本期顾客资产增加值,即:
本期顾客资产增加值=期末顾客资产评估价-本期经营现实顾客群支出-期初顾客资产评估价
本期利润和本期顾客资产增加值构成企业的本期经营成果。
本期顾客资产价值评估价=本期对现实顾客群的销售收入×nΣAiPi
其中:Ai为第i期的贡献毛益率,Pi为第i期的现值系数,n为剩余经营期限。
为了保证顾客资产价值评估的公允性,顾客资产价值评估应由专业化评估机构来进行。
三、顾客资产的披露
顾客资产应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披露。企业在初创阶段尤其是继续创业阶段,构建、巩固和扩张现实顾客群的人力、物力投入普遍较大,呈加速递增趋势,而收入额则呈平缓递增趋势。企业在发展阶段梦寐以求的目标是拥有一个优质的顾客群,顾客就是“上帝”,那么,会计对企业现实的顾客群也应以“上帝”相待,连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给予相当的“地位”。若不将经营现实顾客群的支出资本化,而是作为收益性支出处理,就会人为地恶化财务状况和贬低企业的经营成果,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但没有相关性,反而会引起误导作用。对企业创业者、风险投资者和员工来说,长远利益远远要比眼前利益重要得多,对过程中战略评价远远要比对结果反映得重要。因此,在企业的会计核算中应引入顾客资产。顾客资产价值的计量采用评估价和广义经营成果概念,在会计核算时予以确认,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反映。它不仅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努力程度,更重要的是能够反映出企业非常重要的未来收益和未来收益变化的信息。这将使企业会计报表披露的信息更全面,较好地满足各方面主体的需要。
四、顾客资产盈利能力应成为财务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
顾客资产是从全新的角度来审视企业盈利能力的,并以此来审视企业的财务战略。至今为止,差不多每家企业都在仔细盘算产品的盈利能力,即从产品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之相适应,财务报表也应详细披露与每个产品或地区分部相关的收入和成本的情况,以及每个产品或地区分部对企业利润的贡献(如利润分部报表)。企业会继续生产有利可图的产品,甚至附带生产多个相关产品,不能带来利润的产品则会被企业放弃。这个结论潜在的假设前提是“产品是利润产生之源”———这个前提很少受到人们的怀疑。那么产品真是利润之源吗?这一长期被人们不容置疑的观点正在受到质疑。以银行零售业为例。一位顾客最初申请了一个活期存款账户,对银行零售业而言,恶意透支大多是活期存款账户,因而银行倾向于认为活期存款账户是不赚钱的金融产品。然而,如果这位顾客与银行建立了某种关系后又申请了一个定期存款账户,或者申请了汽车消费贷款,或者购房贷款以及购买的证券存款,甚至办理了房产抵押业务,那情况就有所不同。如果这些业务与活期存款账户相关,那么,最终活期存款账户也就不会被弃之如履。显然,是长期的顾客关系产生利润,利润更像是来自几种产品组合形成的稳固而有利可图的顾客关系。由此可见,由于企业的利润来源于顾客,因此顾客在财务战略上潜在地成了企业最重要的现金保管员。如果对顾客支付现金的驱动力因素有了较好的理解,便有助于企业在盈利能力方面更有效地实现预期的利润目标。在目前以“顾客至上”为导向的市场环境中,顾客对企业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相反企业产品所占的位置将为次要。因此,按产品编写的财务报表用以反映长远的经营观点将遭到质疑,而按顾客来编写的详细的财务报表也许更能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企业的长期价值。企业如果努力经营且卓有成效,顾客资产价值就会大幅度提高;反之,顾客资产价值就可能降低,以致抵消利润或加大亏损。一般来说,在企业创业阶段和继续创业阶段,顾客资产价值呈递增趋势,顾客资产增加值一般是一个正数,说明企业长远价值在增加;在企业发展的中后期,顾客资产价值呈递减趋势,顾客资产增加值是一个负数,说明企业以前形成的顾客资产价值在向现实利润转化。顾客资产价值的实质是未来收益的本期化,顾客资产增加值则是未来收益变化的本期化。因传统的财务制度对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价通常采用统一的指标体系进行衡量,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在企业盈利的评价体系中,引入顾客资产盈利能力分析指标更具战略意义与现实意义。
首先,将顾客资产引入盈利分析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孕育着巨大商机的多方位顾客需求,顾客所表现的不光是对现有忠诚品牌的执著,更重要的是它们往往构成了其他产品的目标市场。因此,企业除了强调对不同的顾客采取不同的营销与沟通方式外,还要善于针对不同顾客的需求,把需求相似的不同顾客资产进行组合,通过自身产品创新、与供应商或经销商结盟、转卖(买)等方式开发和利用顾客潜在需求,以扩充顾客资产,增强盈利能力。
其次,将顾客资产引入盈利分析的价值还在于企业可以对顾客资产进行有效的投资和运营,实现顾客资产的保值增值。顾客需求差异化的发展,推动了一对一营销模式。未来市场不仅要求企业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更要求企业将有限的营销费用直接花费到每一个不同的个体身上。因此企业要根据顾客价值的不同,确定给不同的顾客资产投资多少,怎样投资,又需要通过什么方式从顾客身上把价值收回。顾客资产的保值增值,一方面是培养忠诚顾客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充分利用顾客价值的过程。
再次,将顾客资产引入盈利分析的价值还在于能使企业了解是否具备顾客资产的规模经济性、转移成本、顾客资产的结构等方面的信息。顾客资产的规模经济性表现为:顾客资产的规模越大,企业的维持成本和经营成本就越低,它迫使进入者一开始就面临着成本方面的劣势。顾客资产的价值递增能力,在于顾客资源的共享性,顾客资产能降低企业的整合成本,使企业从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获取增量收益。Griffin(1995)提出了用顾客份额代替市场份额作为衡量企业业绩水平的指标,即企业要重视其产品和服务在单个顾客总消费支出中的份额,通过提供满足顾客的关联需要的商品来提高利润率,以创造最大的顾客终身价值。转移成本会使优质的顾客资产具有对企业强的依附性,这种依附性构成了顾客资产的移动壁垒。竞争对手仅仅依靠低价策略往往不会导致企业这一部分顾客资产的大幅度减少,而需要从产品、服务、价格、促销组合等各方面支付大量的转移成本。在顾客资产的结构和顾客资产中,忠诚顾客的比重越高、顾客资产的规模越大,企业的平均服务成本就越低,并且由于学习和经验曲线,能以等量费用较竞争对手为顾客提供更高的服务价值,从而使企业可能在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前提下,通过培养和增加顾客忠诚度,加强顾客对企业的依附性,提高顾客的转移成本,建立顾客高维持率。有效利用顾客的口碑效应和学习效应来实现顾客量和质的延伸,变潜在的顾客为现实的顾客,变现实顾客为老顾客,变老顾客为忠诚顾客,可使顾客资产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顾客价值的最大化。
总之,认真评价与分析顾客资产是企业制定有效战略的基础,它能找出企业长期盈利能力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活动,这些活动才应是今后企业财务管理与分析的主要关注点。
参考文献:
[1]汪涛,徐岚。顾客资产的构成与测量[J].企业经营与管理,2002(24)。
[2]刘义,万迪昉,张鹏。基于购买行为的客户细分方法比较研究[J].管理科学,2003,(2)。
关键词:森林资源资产;森林保险;资产评估;批量评估
中图分类号:F840.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133-03
目前我国森林保险行业发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业产业的发展。袁红萍(2013)认为以按“亩”计算保险金额和保险费为核心内容的现行森林保险制度的缺陷是阻碍森林保险业发展的关键原因,并认为以“林木资产评估价值作为计算保险费和保险金额、损失理赔费计算依据”为核心内容的森林保险制度改革,是破解森林保险困局的关键所在[1]。国外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使用自动评估模型(AVM)和计算机辅助批量评估(CAMA)开展物业税评估工作。21世纪初,国内在房地产交易征税上借助批量评估技术开展税收评税及其征管工作。批量评估具有高效率、合时性、一致性、持久性、可解释性和透明性特征[2]。国内很多学者论证了批量评估应用于森林资源资产价值评估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行性,一致认为批量评估应用于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是可行的。因此,批量评估技术是解决大面积的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评估的有效且可行的技术方法。
一、森林保险标的资产分析
森林资源是以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体并包括以森林环境为生存条件的林内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在内的生物群落。它具有一定的生物结构和地段类型并形成特有的生态环境。在进行科学管理及合理经营的条件下,可以不断地向社会提供大量物质产品、非物质产品及发挥其多种生态功能。
森林资源按其物质形态分为森林生物资源、森林土地资源以及森林环境资源。(1)森林生物资源,包括森林、林木及以森林为依托生存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资源;(2)森林土地资源,包括有林地、疏林地、宜林荒山荒地等;(3)森林环境资源,包括森林景观资源、森林生态资源等。
森林资源生长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必然会受到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干扰,由此遭受自然灾害、社会不可抗力等因素的侵害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我国森林资源资产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可能遇到的主要灾害有以下三种:(1)火灾。森林火灾是世界性的最大森林灾害,大多数森林火灾都是人为原因引起的。(2)病虫害。病虫害对林木及其果叶产品所造成的损失很难估算,因此对病虫害目前暂不承保。(3)气象灾害。气象灾害主要包括:风灾、雪灾和洪水等。
二、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评估
按照评估技术手段对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评估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单项资产评估和批量评估。IVS(International Valuation Standard,2005)认为,批量评估是在特定日期,应用统一的系统,考虑到统计检验和结果分析的评估方法和技术以评估多个财产的活动[3]。
批量评估(Mass Appraisal)是相对于单项资产评估(Fee Appraisal)的一种评估方法。评估某单项财产的市场价值时,该评估业务通常被称为“单项资产评估”,而一次性评估大批量财产的评估业务则被称为“批量评估”。批量评估区别于单项资产评估的关键在于:批量评估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评定估算大量资产的价值,其一次性评估的对象是一批或一组资产而不是单项资产,并应用统计检验来校正批量评估模型以保证评估质量。
三、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的基本要素
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与单项资产评估一样,有10个评估基本要素,包括评估目的、评估基准日、价值类型、评估假设、评估原则、评估方法、评估主体、评估客体、评估依据和评估程序等。下面对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要素的特殊性加以分析讨论。
(一)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主体
我国现行的森林保险实行的是“政策性森林保险为主,商业性森林保险为辅”的森林保险体制(简称“政商结合”森林保险体制)。这种“政商结合”森林保险体制,必然有多方森林保险主体的参与,其中包括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森林保险企业、森林经营者和资产评估机构及其注册资产评估师。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是森林保险制度的制定者和监管者,履行森林保险制度运行的监管职责,如果由其履行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职责,则超越其行政职责权利范围。森林保险企业是森林保险服务提供商,由其履行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职责,势必导致评估工作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受到质疑。森林经营者是森林保险服务的消费者,由于其受到缺乏资产评估专业知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具备评定估算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的专业能力。另外,从我国目前的资产评估机构的现状来看,大部分的资产评估机构和人员不具备森林资源资产单项资产评估和批量评估的专业胜任能力,需要利用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或专家的工作协助其完成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总而言之,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森林保险企业、森林经营者和资产评估机构等与森林保险相关的主体都不能很好地胜任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工作,需要组建专门的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机构来履行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工作职责。
根据《资产评估准则――森林资源资产》(中评协[2012]245号)的规定,从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机构和评估人员是具备资产评估资质的专业机构及其注册资产评估师。由于森林资源资产生产经营管理、资源核查的特殊性,必然要求从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的注册资产评估师要具备相应的林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因此,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的主体应该是独立于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森林保险企业、森林经营者之外的具有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单项资产评估和批量评估专业胜任能力的资产评估专业机构,该机构可以是盈利企业,也可以是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借鉴国内外物业税评估机构设置情况和机构性质,笔者建议组建从事森林保险标的资产批量评估工作且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性质的专业评估机构(简称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机构),提供“政商结合”森林保险制度要求的批量评估中介服务。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机构,应该有下列专业人士组成:(1)注册资产评估师;(2)林业专业技术人员;(3)计算机专业人员;(4)“3S”专业技术人员;(5)保险专业技术人员;(6)其他辅助人员等。
(二)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对象与范围
森林保险目的的评估对象是森林保险标的资产。在现行的森林保险制度下,由于森林资源资产中的林地、动植物、微生物、森林景观资产和森林生态资产不是森林保险标的资产。因此,不能作为森林保险标的资产评估的对象纳入其评估范围。
(三)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的目的和价值类型
森林保险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规定如何计算保险金额和保险费。保险金额是保险人在约定的保险事件发生后,履行赔付或给付的最高责任限额。就保险一般规律而言,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是森林保险金额和保险费的依据和计算基础。因此,正确评定估算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是保证保险金额和保险费计算结果正确性的前提。
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评估,其目的之一是确定森林保险标的资产的可保险价值,从而决定购买多少保险额才算充分,以保证投保林木资产不受损失。可保险价值是指可能因危险造成损失的森林资源资产的重置或重建成本。可保险价值是保险单条款中记载,或认同的某项森林资源资产损失,或森林经营者的整体森林资源资产价值损失的一部分。可保险价值是林木资产占有方、债权人、保险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等所关心的。
如果保险额是以重置形式提供的,那么可保险价值可以按照更新重置成本来计算。按更新重置成本计算可保险价值是以更新重置成本为依据,扣减去陈旧贬值;如果保险额是以市场价格形式提供的更新重置成本,那么可保险价值可以采用市场比较法进行评估,选择树种、树龄、立地条件等因素类似的林木资产所需更新重置成本外加适当运费、税负等计算出可保险价值。
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评估目的之二是,当森林保险标的资产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损失时,满足森林保险损失结算需要所做的评估,其具有非常特殊和有限的目的,即证实资产价值是根据保险单条款规定确定的,可称之为保险损失结算价值。保险损失结算价值类型与保险评估确定的可保险价值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为损失结算所做的评估是在损失发生以后进行。
归纳起来,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评估,其评估目的和价值类型有两个,分别是:(1)满足森林保险投保行为需要确定的可保险价值;(2)满足保险损失结算行为需要确定的保险损失结算价值。可保险价值和保险损失结算价值一致,只是评估基准日不同而已。
(四)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的评估基准日和评估周期
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资产的价值也会随时间的变化而波动。资产评估是确定资产某一时点(评估基准日)的静态价值,并非确定资产每时每刻的价值变动过程和变动趋势。
在森林资源资产占有方投保森林保险时,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的评估基准日就是森林保险的购买日,或者森林保险合同签署日。
当林木资产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导致损失时,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的评估基准日应该是保险事项发生日。保险事项发生日之前或之后都不宜作为保险损失结算评估基准日。因为,如果以保险事项发生日之前或之后的某个日期作为评估基准日,其评估结果必然不符森林保险合同的规定,也违背了资产评估的客观性原则。
根据现行森林保险制度的规定,森林保险以一年为一个保险周期。一般而言,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系统的评估周期一般应与森林保险周期一致,即批量评估周期为一年。从林木资产的生长周期来看,在国民经济状况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和市场稳定的前提下,一年生长期对经济林以外的林木资产的价值并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因此,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周期可以是一年或一年以上,具体评估周期可以根据林区主要树种生长阶段确定。
(五)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的评估途径方法
1.批量评估的成本途径评估方法,是根据成本法的评估原理构建批量评估模型的方法。评估师在选择该模型对林木资产评估时,采用成本法(更新重置成本法)评估保险目的林木资产的价值。更新重置成本是指采用新的设计、新的标准、新的造林技术、新的经营水平,以现行价格新造相同林木资产所需的成本。森林资源资产价值受林分组成、树种、生长状态、生产材种、产品品种、市场价格、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在批量评估林木资产价值时具体考虑的是林木资产的苗木生产成本、造林抚育成本和管护成本等。林木资产生产成本可能受到林木资产树龄、树种、面积、森林蓄积、经营方式、物价因素、区域因素等影响。
在采用成本法评估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时,还要考虑林木资产的增值(贬值)问题。林木资产一般不存在贬值,反而因林木材积生长使之增值。当然有些林种、树种、某些年龄段的林木,类似于一般资产的实体性贬值和功能性贬值也的确存在。譬如过了盛产期的经济林,产量明显下降,甚至收不抵支,存在实体性贬值和功能性贬值。用材林和防护林如林木年龄达到过熟年龄或防护成熟龄,其林木生长功能衰退,生产能力下降,防护功能下降,产生实体性贬值和功能性贬值。由于森林经营或林木年龄的问题,其增值(贬值)的速度有快有慢,量有大小,在评估中需要注意调整。对于经济林,还有一个有别于用材林资产的问题,即其生长过程分为产前期、始产期、盛产期和衰产期四个阶段,盛产期有较高的产出,过了盛产期产量明显下降,有一个经济寿命的问题,即存在类似于一般资产的成新率问题。其成新率计算公式是:
成新率=1-已收获的年限÷盛产期的年限 (1)
2.批量评估的收益途径评估方法,是按“以利求本”的基本思路,将评估对象的预期收益资本化或折现,以此估算评估对象的合理价格或价值的评估途径。其计算公式:
V=∑n
t=1+ (2)
式中,V――评估值,n――年份(第一阶段每年净收益不等的总年数),Rt――第t年的净收益,An+1――第n+1年开始每年净收益相等的年净收益,r1――折现率,r2――资本化率。
采用收益途径评估方法评估时,关键是要确定折现率、资本化率、年净收益和折现时间。其中折现率、资本化率可以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模型(WACC)加以确定。值得注意的是,折现率与资本化率有可能相等,也有可能不相等。
3.批量评估的市场途径评估方法,是指利用市场上同样或类似资产(“类似资产”是指在用途、结构、位置等方面与被评估资产相同或相似的资产)的近期交易价格,经过直接比较或类比分析以估测资产价值的市场价格比较的评估途径。目前在批量评估中,有两种市场途径评估方法可供选择使用。
一是可比销售法(间接评估模型)。它通过两个步骤实现:先建立一个确认可比销售样本的模型;然后再根据可比销售林木资产样本与目标林木资产之间的差异进行调整。其模型表达式为:
V=SPC+ADJC (3)
式中,SPC表示可比销售林木资产的销售价格,ADJC表示对可比销售林木资产的调整。传统的可比销售法的调整原理,采用的是非统计校准的样本分析,即在模型中设定两个销售样本的特征在其他方面都相同,根据两个销售样本中某一特征的差异反映销售价格的差距。这种方法较为原始,可靠性不足。因此,可比销售法虽然构造简单,易于被使用者和法庭接受,当其精确度难以与市场法媲美。
二是目前在批量评估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直接市场法(Direct Market Method)。直接市场法模型通常是采用了统计校准技术的愿望模型(Hedonic Models)。它以当地市场可比林木资产的近期销售状况为基础,需要采集有关林木资产具体特征的信息以确定价值。当地市场上可比林木资产的近期销售状况用于估测评估对象的价格。
四、结论
森林保险金额和保险费的计算依据可以是森林面积、森林资源资产价值或森林资源资产生产经营成本。而最能真实反映森林保险金额和保险费计算依据的是森林资源资产价值。
从森林资源资产的特征和可能遭受灾害的情况来看,目前森林保险标的资产就是林木资产,除林木资产以外的森林资源资产不宜作为森林保险标的资产。
从评估技术角度来看,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评估可以采用单项资产评估与批量评估两种评估技术并用的模式。
从资产评估的基本要素来分析,森林保险标的资产批量评估的目的、评估对象与范围、价值类型、评估原则和假设、评估途径方法、评估基准日和评估周期等评估要素,都与单项森林保险标的资产评估一致,它们的区别在于评估效率和评估费用的不同。另外,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的主体与单项森林保险标的资产评估也不一定相同。
参考文献:
[1] 袁红萍.改革森林保险制度破解森林保险困局[J].经济研究导刊,2013,(25).
[2] 张旭.财产税税基批量评估中的特征价格模型分析――以厦门市商业住宅为模拟分析对象[D].厦门:厦门大学,2008.
[3] 纪益成,傅传锐.批量评估:从价税的税基评估方法体系发展新动态[J].中国资产评估,2005,(11).
交通事业单位管理的公路、航道等基础设施基本上都属于非经营性的公共产品,由国家政府负责投资建设,提供社会服务,而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即使有公路、船闸收费也是用于自身必要的维护保养和依法还贷付息,因此,被认为不符合“资产是某一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这一特征,不纳人固定资产核算管理范畴。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对资产的定义是指事业单位过去的业务或事项形成的、由单位占有的、预期会给单位带来经济利益或者服务潜力的资源。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矛!!益或服务潜力能够流入单位;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非经营性公路、航道及其设施由交通事业单位代表国家政府负责建设和管理,有实际控制权。公路、航道管理部门为保持公路、航道的使用价值,收取养路费(税)、航养费(税)、事业性公路通行费、过闸费,用于资产维护和部分投资借款的偿还。这些费税的收取实质上是对相关资产价值损耗的补偿及投资回收。因为有公路、航道资产的存在并提供社会服务,公路、航道管理部门才能得到相关费税收人。因此公路、航道所产生的全社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表明是可以带来经济利益或服务潜力的。公路、航道的价值包含历史成本和现行价值两个概念。历史成本即其建造成本,非经营性公路、航道大多建造时间比较久远,且经过多次改造,公路、航道管理部门也不进行相应的成本核算,再加上时间价值的计算,公路、航道历史成本准确计量较为困难。但是,对于公益类的公共产品,我们应该更注重其现行价值,这种价值体现为它现今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大小,可以此为标准对相应的公路、航道资产进行价值评估,评估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关于固定资产的定义是指事业单位拥有的预计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有形资产。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一般包括:房屋及构建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很显然,公路、航道资产是使用年限长、价值高的构建物,在GB/T14885一1994《固定资产分类和代码》中对公路、航道及其设施有明确的分类,公路、航道资产完全符合固定资产的标准,因此,公路、航道资产可以纳人交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范围。
二、非经营性公路、航道资产价值的确认
非经营性公路、航道资产纳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必然要确定资产价值。由于目前公路、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一般采用一次性核销资金,资产接受单位并不人账,还由于历史既存但无价值记录的原因,使得公路、航道管理部门账面上很难取得资产原值,再加上多年的养护改造资金的投人也不增加资产价值,因此,现有公路、航道资产的历史成本价值难以确定。公路、航道作为社会服务的公共产品,无论是经营性的还是非经营性的,都应以其使用价值来确定自身的价值,因此,历史成本可以参考,但主要的价值确认要通过评估来实现。
我国现行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中规定的评估方法主要有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和现行市价法。收益法是以资产的未来收益决定资产的现时价格,现行市价法是以比较对象在交易市场的价格决定被评估资产的现实价格,这两种方法更适用于经营性资产的评估。对非经营性公路、航道资产实施评估,是为了确认国有资产价值,便于管理,最适当的评估方法是重置成本法。重置成本法是现实条件下被评估资产全新状态的重置成本减去该项资产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计算资产价值的方法。此方法不仅能客观、科学地反映资产现时价值,还能对历史无价值记录的资产作价值确认。评估确认价值作为资产原值人账,其后按照固定资产核算规定反映资产的价值增减变化。交通事业单位非经营性公路、航道资产庞大,实现资产化的工作量巨大,价值评估的成本也很大,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应分步实施,逐步推进价值管理进程。在具体操作上,可根据资产产生的效益大小,按收费公路、航道、等级公路、航道、等外其他公路、航道的先后顺序,分批进行价值确认。
三、非经营性公路、航道资产折旧计提的问题
非经营性公路、航道资产基本是外在的构筑物,受自然力和使用强度的影响较大,存在明显的有形损耗,或者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被要求提档升级,也有技术上的无形损耗,与一般固定资产同样会有毁损、减值一样,因此,实质上有折旧计提的要求。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明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应当计提折旧,以反映资产因使用中的消耗而发生的价值减少,从而真实体现资产价值。但是,为兼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需求而采用了“虚提”折旧和摊销模式,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冲减净资产“固定基金”,并不计人当期支出。如果非经营性公路、航道纳人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那么就应该计提折旧,而且从有利于更新改造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应该真提而不是虚提。但是,由于这部分资产比较特殊,原值金额巨大,使用寿命难以确定,计提折旧的渠道和方法关系到非经营性公路、航道资产计提折旧的可行性。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明确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折旧金额进行系统分摊;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一般应当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应折旧金额为其成本,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预计净残值。由于非经营性公路、航道资产的使用年限一般都是永久的,所以按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是不可行的。
根据财政部与交通部联合颁布的《高速公路公司财务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之规定,公司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般采用平均年限法。对公路及构筑物,可以采用工作量法;公司有权选择具体的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在开始实行年度前报主管财政机关备案。在实践中,经营性公路企业比较普遍地采用了根据车流量的工作量法对公路资产计提折旧,它的原理是先计算公路构筑物价值与预计总车流量的比值得出单位车流量折旧额,再用年度实际车流量与单位车流量折旧额相乘得到年折旧额。非经营性公路资产也可按车流量的工作量法计提折旧,车流量可通过定期交通量调查来确定,如OD调查;非经营性航道可以按过船的吨位总量计提折旧,地方舟翩道、海事部门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数据。采用这种方法计提折旧,更能科学地反映公路、航道资产的使用效率,合理地积累和安排这部分资产的更新改造资金。
[关键词]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经营效率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032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1- 0059- 02
0 引 言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发展,企业应与时俱进,随着环境的变化选择适合自己的折旧政策。从2009年1月1日起,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改革,由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这意味着购进固定资产的增值税可以税前扣除,一定程度上鼓励各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升级。在此背景下研究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对丰富现有研究理论以及指导固定资产折旧的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Davidson 和Drake研究了折旧年限、残值率和折现率三个因素对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这两种加速折旧方法选择的单独影响以及综合影响;爱默瑞和芬尼特(1999)指出,对企业而言,成本、费用确认得越早,所抵免的税款的现值就越大,相应的应纳税款的现值就越小;Scholes 和Wolfson也深入探究了企业通过折旧策略选择达到降低税负目的的不同方法。
张东霞在《固定资产折旧对企业经营效率影响》中从固定资产及其折旧的概念、折旧方法选择等方面分析了固定资产折旧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李壮志在《谈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及其影响》中指出企业在选用折旧方法时,应从企业整体利益考虑,综合考虑国家的政策、资金的时间价值、折旧年限等因素;钟洪燕在《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比较与选择》中指出企业在选择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所得税税率的变化趋势、盈利情况和折旧年限,合理地选择折旧方法。
2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必要性
固定资产折旧是一种费用,只是这种费用没有在计提时发生实际的货币资金支出,属非付现成本;但是,部分费用却计提进入产品生产成本、期间费用等,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得到补偿,为企业的固定资产更新,维持和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做好资金积累。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符合权责发生制的原则,通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以累计折旧抵减调整固定资产原值,反映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损耗和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互一致,有利于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主要有四种: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按照国家政策的相关规定,企业一经选择折旧方法,不得随意更改。但是这四种折旧方法各有其自身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各期的折旧额会有所差别,对企业的经营效率将造成不同的影响。
3 折旧方法的改变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
3.1 对企业利润分配的影响
折旧方法的选择,直接决定了进入产品成本和劳务成本中的折旧费用到底会有多少。从静态视角来看,不管企业采用哪种折旧方法都需要对其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进行补偿,但这并不影响企业在整个折旧期内的利润总额;但是从动态视角来看,不同的折旧方法在补偿固定资产价值损耗上的时间是不一样的,由于在不同的折旧期,不同折旧方法计提的折旧额会有所差别,因此会对企业各折旧期的利润产生影响。折旧方法的选择如果提高了企业的折旧费用,在其他因素都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可分配利润就会减少;折旧政策的选择如果降低了折旧费用,在其他因素都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可分配利润就会增加。
3.2 对企业纳税的影响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固定资产折旧是准予扣除的项目之一,因此,折旧额越大,则应纳税所得额就越少,所以说,企业的税负大小受到折旧方法选择的直接影响。首先,折旧方法的选择会影响固定资产价值的补偿过程以及补偿的时间;另外,折旧方法的选择会影响折旧额计提对企业利润额的冲减程度,因此,在累进税制下具有纳税额的差异以及比例税制下纳税义务承担时间的不同。因此,为了达到最佳的纳税效益,企业可以通过比较分析这些差异对其影响来选择适合的折旧方法。由于企业所得税是按照比例税率进行征收的,因此,企业只需要考虑折旧方法的选择对固定资产价值补偿和补偿时间的影响。
3.3 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程度
折旧方法的改变会对企业的经营效率产生影响,但是,对于不同企业改变折旧方法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这主要是由于折旧费用占企业成本费用的比例不同所引起的。
在固定资产较少且价值较低的小型企业中,不管选取哪种折旧方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由于其资产价值较低,折旧额占企业成本费用的比例比较低,对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影响较小,从而对企业的净利润产生较小影响,因此,在整个过程中折旧方法的改变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较小。相反,在固定资产价值较高的大型企业中,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后折旧额占企业的成本费用比例较高,对企业的经营效率产生较大的影响。
4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选择的分析
4.1 不同行业企业折旧方法的选择
4.1.1 设备制造业
一般情况下,设备制造业的企业固定资产价值比较大,为了更快地使固定资产价值得到补偿,减轻企业税负,应该选择加速折旧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另外,制造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各折旧期的使用强度是不一样的,为了体现配比性原则,将折旧费用与企业收入相配比,应该选择工作量法对企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4.1.2 交通运输业
对于交通运输业来说,其固定资产主要是由运输车辆构成,固定资产的使用强度和使用效率往往相差较大,此时,我们需要将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与其使用强度或效率配比起来,选择工作量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在工作量法下,高工作量意味着高折旧费用,符合配比性原则。
4.1.3 高新技术产业
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固定资产技术进步快,且固定资产更新速度快,为了使企业拥有足够的资金去进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具有竞争力,所以应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使得折旧前期企业拥有更多的现金流量去用于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提高企业竞争力。
4.2 不同资产规模企业折旧方法的选择
4.2.1 资产较少且价值较低的小型企业
在资产较少且价值较低的小型企业里,资产使用情况比较均衡,它的会计核算体系一般都不健全,每一期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也不会很高,因此,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计提折旧对其各期的净利润、税负以及经营效率都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所以选择计算简单容易计算的平均年限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即可。
4.2.2 资产价值较高的大型企业
在资产价值较高的大型企业里,固定资产的使用强度和使用效率一般都不是很均衡,每一期的折旧额与本期的固定资产所完成的工作量成正比例关系,此时,采用工作量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比较合理。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东霞.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选择对企业纳税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2(33):263-264.
[2]李壮志.谈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及其影响[J].企业家天地,2012(5):86-91.
[3]钟洪燕.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比较与选择[J].中国商贸,2011(32):102-103.
关键词:资产评估,收益法,收益额
一、资产评估收益法中收益额的特点
资产评估收益法中的收益额有两个比较明确的特点:其一,收益额是资产未来预期收益额,而不是资产的历史收益额或现实收益额;其二,在许多场合下用于资产评估的收益额是资产的客观收益,而不一定是资产的实际收益。收益额的上述两个特点是非常重要的,评估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切实注意收益额的特点,以便合理运用收益法来估测资产的价值。
二、收益额的指标选择
一般可供选择的收益额指标主要有:利润总额、净利润和净现金流量。这三个指标在含义、计算口径和计算方法都不相同。收益额的选择直接影响折现率等参数指标的选择,因此必须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后才能进行选择。
(一)利润总额是指整体资产在未来经营期内所获得的税前利润, 包括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外利润和投资利润。以利润总额作为资产收益额虽然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整体资产的经营业绩。
(二)净利润即所得税后利润, 是利润总额扣减所得税后的余额。是企业在未来生产经营期内所获得的归资产所有者拥有和支配的净收益,它是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表明企业的获利能力。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以净利润作为收益额能够客观的反映企业的资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带来的净收益。
(三)净现金流量所反映的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和流出的资金活动结果。在数额上它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差额。现金流入量是企业各年实际发生的现金收入数,包括营业和非营业现金收入,投资和资产现金收入。现金流出量是指企业各年实际发生的现金支出数额,包括付现成本、付观费用、税金、追加投资和筹资现金支出。净现金流量总括的反映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不断追加投资和回收投资这一动态过程,比较真实的模拟了企业在未来经营中收益的实际途径和过程。
一种观点认为,应以利润总额作为收益额的指标,因为利润总额作为资产收益额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整体资产的经营业绩。但由于税前利润中已扣除了由负债带来的利息支出,所以用利润总额作为收益额评估出的整体资产价值不能反映企业总资产的价值。同时,又由于利润总额包含了并不归资产所有者拥有的应上缴给国家的所得税,所以用利润总额作为益额评估出的整体资产价值也不能反映企业净资产价值。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我国的资产评估实践中,由于资产评估行业发展时间较短,评估理论还不够完善,应该采用净利润作为收益额的指标,原因是在现行已经比较健全的财务、会计、税务等法规制度的条件下,企业对相关财务指标的理解已经较为准确,与净利润相关的历史数据也较易取得,便于进行预测、复核与沟通。净利润可以反映企业全部所得,作为投资收益也能为投资方、联营方和兼并方接受。。
但我认为,以净利润作为收益额的指标并不合适。
首先,由于企业的折旧政策不同,会导致企业所实现的净利润缺乏可比性。以净利润作为收益额,通常在企业永续经营情况下,企业资产折旧采用直线法情况下采用。但如果企业在有限经营期内终止或采用加速折旧法就不宜采用净利润作为收益额。因为企业现有经营期内的资产折旧实际上是对企业现有资产的一种补偿,是其未来收益的附加值,在永续经营期内,这种附加用于更新资产,而在有限期内则视为企业整体资产的一种收益。在采用加速折旧法时会影响利润的大副度波动,而且与采用不同折旧政策条件下所创造的净利润缺乏可比性。2
其次,净利润也不一定是企业真正实现的收益,该指标虽然反映企业全部所得,作为投资收益也能为投资方、联营方、兼并方所接受,但净利润因受会计记账原则、资产计价方法、折旧与摊销方法的影响不一定是企业真正实现的收益,企业有时通过选择会计政策和方法或通过会计估计的应用提前或推迟确认收益, 从而对企业净利润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对于无形资产我国规定,企业应在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内系统得分摊其应摊销的金额,但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到底如何确定,存在多种方法。此外,无形资产的摊销也不止一种方法,有直线法和生产总量法等,选择的方法不同,就会导致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不同,进而影响净利润。
我认为,净现金流量指标作为收益额更合适。
(一)如果以净现金流量作为评估中使用的收益额,那么净现金流量还原后的企业价格内涵就是所有者权益,是企业的全部资产- 负债,是归权益主体拥有和支配的资产,为所有者权益的公平市场价格。
(二)考虑了折旧因素,更准确地反映了资产的预期收益。这是因为:首先,折旧作为一种损耗本身就是资产价值的时间表现形式。固定资产在一个特定时间内并不能消耗完,它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贡献因其年复一年存在而存在。这种贡献从价值角度讲就是折旧,所以说折旧的存在事实上是资产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次,折旧在整个资产使用期限内并未真正发生支出,因而,在衡量资产预期收益时,将折旧因素考虑进去显然是恰当的。
(三)净现金流量不受折旧政策等会计政策的影响,而净利润的值则与折旧政策密切相关。例如,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折旧年限的选择就会对净利润产生直接影响,但净现金流量就不会收此类影响。
(四)净现金流量不仅考虑了现金流量的数量也考虑了收益取得的时间和货币的时间价值。净现金流量是动态指标,它不仅是数量的描述,而且与发生的时间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而利润没有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没有考虑现金流入流出的时间差异。
(五)我国推行现金流量表后, 客观上已具备使用净现金流量的条件。
(六)净现金流量作为收益额的指标,符合国际惯例,西方发达国家的评估界通常是以净现金流量作为预期收益额,如著名的美国评估公司就是如此,用净现金流量作为收益额的指标能为评估界、企业界所接受。。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在资产评估实务中相对于利润总额、净利润而言,将净现金流量指标作为收益额更合适。
参考文献
[1]李 辉.收益额指标的选择来源[J].中国资产评估,2005(7)
[2]李云燕.浅谈收益现值法中收益额的确定[J].交通财会,2002(8)
[关键词]资本经营;沈阳机床;技术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在基于价值的现代企业理财环境下,资本经营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层次,也是企业获得价值提升的重要渠道。然而,在现实当中,由于资本经营不当导致企业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资本经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不能妥善地解决其中的一些重要的技术细节问题,那么就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一、净资产价值的估计
被收购企业的净资产的价值直接决定着收购的金额,通俗来说,就是需要考虑到底花多少钱来收购。公司在确定德国希斯的净资产价值时,主要依据的是清算报告和当地律师;在确定云南机床的净资产价值时,主要思路是资产做实和债务打足;在确定昆明机床时,主要做法是进行商务谈判和预期收益。
从德国希斯的收购来看,净资产的价值十分清晰,因为德国希斯已经走入了清算程序,依靠清算法院和我们聘请的当地的律师就能正确地核算,最终以200万欧元较低的价格成功收购。从云南机床的收购来看,云南机床不是上市公司,仅是一个老牌的国有企业,对它的资产价值的计算,是通过派遣我们自己的工作小组入厂实地测算的。我们是在2004年6月份和昆明市政府签约托管该企业的,由于云南机床是非上市公司,其资产负债透明度非常低,生产经营也进入了半停产状态,净资产的核算难度非常大。因此针对这种状况派遣了两个工作组,一组负责生产经营,另一组负责重组收购。经过两个小组近半年的努力工作,我们将这个老牌国企的资产和债务尽可能地打足、做实,顺利地完成了净资产价值的分析和最后的确认等工作。从昆明机床的收购来看,因为其是A+H上市公司,该企业的国内外年报的审计机构是香港德勤会计师事务所。昆明机床在香港还设有一个独立董事,并且这个独立董事如果不看到德勤的审计报告是坚决不签字的,因此这个企业的净资产相对来说是很透明的,也能够比较容易地取得财务数据和报告。但是,在收购这件事情上,我们主要是和股权出让方即西安交通大学产业集团来洽谈。需要考虑的是他们拥有的7100万的股权,我们应该出多少钱来购买。要确定这个价格就要首先研究这个企业的每股净资产价值,然后在每股净资产的价值基础上上浮一定的比例来制定购买价格。起初计划在每股净资产的基础上再上浮10%的价格购买,但是后来因为又有了比较强劲的竞争对手,价格就被炒高。最后,公司以总价1.83亿元买了下来。
实际上对于昆明机床等类似的上市公司,在衡量收购的价格是高还是低的问题上,一定要考虑其企业的预期收益,仅仅考虑其账面收益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这样的企业还拥有品牌价值,既定的销售市场和营销网络等等方面的优势,因此都要考虑在内,在此基础上计算预期收益,衡量收购价格的高低。
二、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
在收购过程中,如何正确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是很重要的。下面以云南机床为例来加以说明。云南机床是老国企,历史遗留问题很突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大的问题。
第一是职工安置。仅就职工如何安置这一问题的处理上,就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但是该企业的情况和沈阳机床三四年前的状况十分类似。离休、内退、伤残、伤病、遗属等等人员非常多。凭借以前对自己企业相关情况处理的成功经验,还是较好地完成了这项工作。当时是由自己的人力资源部门对该企业每一种情况逐项逐入地仔细计算,甚至当地的社保部门都评价我们的计算结果比他们计算的还要清楚。
之所以要下这么大力气计算职工的安置费用,主要是这个问题不仅仅影响到收购的成本费用,将来还会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在改制的过程中首要考虑“人”的问题。当时预留了7657万元的净资产来解决职工安置。另外,还需要进一步考虑收购以后如果我们进行相关岗位的调整会出现新的下岗人员的安置费用问题。职工安置是企业收购中十分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在收购国有企业的过程中更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二是或有负债。公司对云南机床原有的或有负债进行了实际估算,最后本着谨慎性原则考虑预留了700万元。现在大约有200万元已经形成事实,带来了200万元的损失。如果当初不能够合理预留,这700万元如果都成为债务的话,就会有700万元的损失。
第三是债务重组。收购这种濒临破产倒闭的企业必然会涉及到债务重组问题。这样的企业如果不被收购,破产清算后很可能贷款银行的债权就完全收不回去,而要对该企业进行收购,使其得以经营下去,就要由我们负责归还债务。因此就可以主动和银行谈判,据理力争,要求其减少原债务,进行债务重组。这对我们是很有利的,能够降低收购成本。在云南机床收购这件事情上,经过债务重组后债务减少了3000万元,当然就等于公司得到了这部分利益。最后核算净资产就剩下700万元,公司并没有花费太多的钱,且是通过增资扩股的途径解决的。债务重组减少的3 000万元债务也以等价的净资产留了下来并计入企业的资本公积中。
第四是土地整理。云南机床原厂址是在昆明市区,占地近70余亩,原账面价值7000多万元。在收购云南机床后进行了厂址的搬迁,从原来的市区搬迁到郊区。原市区土地和昆明市政府土地中心协商以1.9亿元出售,增值的1.2亿元全部留在该企业。
在企业收购过程中风险与利益是并存的,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以上仅是四个比较主要的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尽量考虑每个重要的细节问题,如果考虑不全或者是处理不好就会给收购后的生产经营带来很大的麻烦。
三、股权比例的设置
在资本经营过程中想对被收购企业达到理想的控制程度,就需要考虑如何设置被收购企业的股权比例。公司对德国希斯是100%控股,是全资收购。
云南机床公司占有85%的股权,昆明市政府国资委保留了15%的股权。公司完全有能力全资收购云南机床,之所以让昆明市国资委保留一部分股权,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考虑的。云南机床毕竟离沈阳机床比较远,如果国有股权完全退出成为全资子公司,可能很多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就享受不到,或者是当地政府就不会优先考虑给予我们一些优惠待遇。因此我们愿意与当地政府按比例共享收益和共担风险。
对于昆明机床,也是出于相同的考虑。云南省政府拥有其12%的股权,公司从西安交大产业集团购买了29%的股权,我们也不希望国有股权退出,也和云南省政府协商要共同把这个企业做好。因此,在2006年12月22日通过的股权分置改革报告中公开承诺,沈阳机床和云南省国资委在2010年12月31日之前双方的股份都不退出。
从这一点来看,在收购国有控股企业的时候,政府持有的股份
最好不要退出,这样在很多问题的解决上能提供便利。
四、收购资金来源的解决
收购的主要资金来源一定要是长期资金,不能依靠短期资金占用。对以上三个企业的收购,投入资金总额是2.45亿元人民币,主要是收购昆明机床的1.83亿元,其余的两个项目的资金需要比较容易解决。这个长期资金来源一个是沈阳机床自身的净现金流,另一个就是由于政府和银行的支持得到的一部分资金。其中主要是省政府给了我们2000万元补贴,同时利用了市政府每年给予的部分贴息和补贴。此外,收购资金的来源还要考虑收购的综合效益。包括市场贡献、内部资源共享和增值收益等方面。比如,在出售云南机床的原有土地后取得了资金1.9亿元,其企业的整体资金流都划归到沈阳机床的资金流下,由集团的资金管理中心来监控使用。因此,在收购昆明机床的时候完全可以使用这部分资金来解决。由此可见,收购之后可以充分使用被收购企业内部的资源共享。在收购过程中,也许短期之内可以依靠短期资金支付,但是一定要尽快利用长期的资金支持。
五、后续资金的组织
后续资金的来源也是应该重视的。收购任何企业,从收购那天起就要考虑后续经营一定会有支出。如果不给被收购的企业追加资金,那么这个企业还是无法运作,无法起死回生,这样就失去了收购的意义。比如,当年收购德国希斯公司时该企业实际已经进入破产清算程序了,云南机床也是处于半停产状态。为了把云南机床搞起来,我们后续又投入了资金9000多万元。另一个方式是内部配套,为其提供配件,比如齿轮等配件就是由我们沈阳机床这边给他们供应,这也是出于一体化运作的考虑。再一个方式就是给他们提供担保融资。他们在华夏银行融资4000万元,总部这边给他们提供担保,利用沈阳机床集团的整体资源、声誉和信誉给他们提供了担保。经过这一系列的后续投入。使得云南机床由被收购当年的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增长到今年的近5亿元。从总体来看,这对整个集团的贡献也是很大的。收购德国希斯公司也是如此,收购的时候是拿了200万欧元的资金,加上后续的增资,总投资达到了1.5亿元人民币,这些资金完全是由我们集团自筹的。另外,通过德国的商业银行驻上海办事处争取了一笔沈阳机床的境内担保、境外使用的保额800万欧元的资金,这项业务也是我们企业首次开展的业务。这都是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来的方法。
对于昆明机床的收购,就不需要考虑后续资金的问题了。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非常低,仅为44%。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2007年欲增加6000万元的投入,由于其资金状况比较好,很多银行也争相为其提供信用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