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劳动教育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劳动教育学科核心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教育学科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劳动教育学科核心素养

第1篇:劳动教育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我国从21世纪初期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说顺应了这一趋势。“技术”成为高中新课程方案中单独设立的八个学习领域之一,新课程方案提出了具体的教育改革的目标,也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在普通高中引入技术教育内容,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技术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在基础教育中,技术教育并没有引起真正而广泛的重视。由于历史的原因,技术教育一直是我国普教的短板。

作为一所以科技教育为办学特色的省一级重点中学,台州市第一中学积极探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新路径。自2010年以来,学校依托仅一墙之隔的椒江职业中专的教育资源开设“职业技能实践课程”,“试水”普通高中职业技能教育,开创了普职优势资源整合实施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崭新模式。

一、普职资源整合的动因

普职资源整合,即通过一定的方式、政策和机制,整合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的资源,以实现普职学校的携手合作、资源共享和人才共育。在实施此项活动过程中,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建立结对关系。其中,职业学校负责向结对的普通学校无偿提供特色专业实验、实训场地、图书馆,为普通学校学生开展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物质条件,为普通学校师生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解读、职业意识培养、特色专业介绍活动,为普通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提供兼职专业教师和必要的教学设施。此种普职资源整合源于台州一中开展的“学一门生活中的技术”活动,是台州一中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暑期由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实施的实践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活动以即将升入高二年级的高一学生为对象,安排4天时间在职业中专集中进行职业技能实践课程学习。活动过程如图1所示。

经过两年多的磨合与发展,该活动已逐步向规范化的选修课程体系发展,派生出多个项目设计类和学科拓展类课程,在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师资配备及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操作范式。

从新课程以及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角度分析,台州一中尝试普职资源整合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为了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和能力。它包括人应具有的一般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或职业技能、创造能力。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其实质就是解决“高分低能”“重知轻能”的问题,故必须确立“能力为本”的观念。由于高考的压力和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普通高中在科技教育中偏重于科学教育,而对于技术教育则相对忽视,即使开设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技术教育课程,也往往理论讲得多,动手做得少,“应试”痕迹非常明显。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操作机会和实际技术体验,学生难以将技术课程真正学好,并且导致了动手能力的弱化。物理实验会考时发现,有些高二学生竟弄不清螺旋灯泡(或卡口灯泡)的两个接线端在哪里,能自己连接或修理家庭照明电路的学生不到5%。这与新课程的要求不相符合。职业高中虽然在办学体制、培养模式、教育目标、生源基础等方面都与普通高中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是它注重实践操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成熟的技术教育模式。借鉴职业高中的技术教育经验,无疑是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捷径。

(二)为了在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择业观、职业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不少学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机械重复训练和应对考试上,几乎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认知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对什么是职业、对各种具体职业的认识基本上是模糊的,甚至是空白的,这会导致学生将来选择职业时迷茫、不安,更谈不上选择一个符合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的职业了。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技术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城市的普通中学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在开设职业技能课程方面,职业高中拥有如专业师资、场地、设施设备等普通高中所不具备的实践教育资源优势。普职资源整合是向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认知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为了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的路子,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才能显露、人生发展选择的关键时期,学生的个体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转型速度的不断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和全方位的特点。但一直以来,普通高中“一切为了高考”的倾向十分严重,“千校一面”,缺少办学特色,形成了高度同质化的格局。普通高中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模式与学生、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普职资源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技术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良好的技术知识结构,娴熟的技巧技能,更重要的是强烈的探究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富于建设性的批判和创造力,其核心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技术设计等活动,技术课程应能成为激发学生探究、批判和创造欲望的良好载体,使学生的创造潜能、批判思维得到有效开发,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这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加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学校间的合作,将职高的一部分专业技术课程引入普通高中,是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益尝试。

二、普职资源整合项目与课程的开发

普职技术教育资源各有优势,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这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普通高中,台州一中拥有大量的理论教育资源,但是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和资源设备却相对较少。椒江职业中专则拥有大量的实践教育资源,从专业设置来看,有数控、化工、电工与电子、机械加工、汽车维修、计算机等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专业;从专业实训设施来看,有数控机床、电工电子实验室、机电一体化设备、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等。这些实践教育资源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相关学科构成了普职资源整合项目,比如:通用技术、物理课程可与电子、电工、机械等专业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可与计算机相关专业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除了以上各专业外,还可与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专业整合。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在分析上述项目的基础上,普职两校合作开发了面向普通高中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如电工技能、钳工制作、电子商务、企业网站设计和制作、多媒体技术与动画制作、计算机安装与维修、汽车实用技术、快乐数控、局域网络搭建、艺术手工、创意广告设计等。这些课程突出了技术教育的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授课教师以高级技师、高级工、技术能手等具有专业技能强项的职高师资为主,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弥补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不足。与此相应,两校建立了菜单式与自主式相结合的选课机制,为学生提供每周4课时、一学期40课时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菜单,组织学生通过网络报名自主选课,以走校的形式加以实施。

两校还成立了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研发小组、实施与评价小组、审议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完善选课、学分认定、档案管理、教师考核、课程评价等管理制度,以确保普职资源整合的顺利开展。

三、 普职资源整合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相关问题探究

普职资源整合为普通高中更好地开展技术教育搭建了多元化的操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探讨。比如,我们要认识什么是技术教育,在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具有哪些特征,它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在普职资源整合的框架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是什么,等等。这是保证普职资源整合顺利实施的前提。因此,在普职资源整合中必须理清以下几组关系。

(一)“技术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

“劳动技术教育”一直是我国普通高中进行技术教育的主导性概念,直到今天其概念影响依然十分强大。所谓“劳动技术教育”,人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不可否认,所有的技术都是各种形式的劳动的技术,因此,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常常附着一定程度的技术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教育与劳动教育有着重合相通之处。但是,历史上人们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认识更多地倾向于对学生进行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体验的教育,基本上属于德育范畴,即使涉及到其中的“技术”因素,也大多侧重于简单技能的培养。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已不能也不可能停留于一般生产劳动教育的阶段,其范畴应包括技术本质、技术与社会、技术与环境等技术发展理念。我国高中新课程方案中不再设“劳动技术”科目,而设立“技术”领域,就是这种理念的体现。“技术教育”提倡的是一种思想,要求学生理解: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只有技术的发展,才可能推动社会前进;而技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的创新。这种认识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学习、生产等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的症结,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普职资源整合最大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普高学生敲敲打打练技术提供场地和资源设备,也不仅仅是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使学生树立起劳动的观念,而是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技术体验,更好地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技术探究能力、反思能力与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其对技术的理解,激发其创造的欲望,深刻理解技术对社会、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果离开了这个立足点,普职资源整合就将失去其存在的基本依据。

(二)“技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由于在日常语言中人们常常将科学和技术混淆起来,这就容易导致误解,似乎科学与技术是同样的事物,技术教育存在于科学教育之中。实际上,科学和技术在本质上并不属于同一个概念。“科学教育是关注科学技术时代的现代人所必需的科学素养的一种养成教育,是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作为整体的体系,使其内化成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行为的教育过程,从而使科学态度与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融贯通。”[2]科学的作用在于理解,技术的作用在于做、制造和实施。但是,科学和技术又像一对连体双胞胎,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一方面,科学构成了当今多数技术产品的基础;另一方面,技术又为科学提供了探索世界所需的工具,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因此,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既有合作,又有各自的独特品性。一般来讲,前者具有认识功能,后者具有应用功能。就普通高中技术教育而言,它是一个既要动脑构思、设计,又要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将高中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应用的试验场;是一个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技术原理和工具手段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技术教育活动使学生对于技术过程、方法和常见的技术设计、结构等具有基本的技术意识和眼光,形成技术思维。普通高中长期以来注重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则严重滞后,这为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引入职业技能课程留出了空间。如果不能认清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独特品性,就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普职资源整合对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意义。

(三)“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职业教育,顾名思义即传授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它的突出特点在于它不是以传递原理性知识为主,而是以传授技能、技巧、技术性知识为主。由于技术与职业的紧密联系,技术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成为职业教育的特色与标志,因此职业教育也常被称作职业技术教育,但它的目的是应对职业的需要。虽然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也具有职业入门教育的意义,但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技能类选修课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即它不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系统的专业知识,也不是为了掌握专业技能或通过技能等级考试,更不是为了学生就业,而是要通过普职资源整合这个平台来转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学习模式。“技术课程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课程,它着力发展的是以技术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它力图使青少年的知识、技能和对科学的理解结合在一起,注重的是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和运用,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和理解,其核心是‘提高技术素养’。这一课程目标的确立,突破了传统的以‘单纯劳动’或‘技能培训’为主要取向的目标模式,以全新的内容体系实现了我国技术教育课程目标的根本转型。”[1]一方面,要通过“做中学”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成就感,提升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找到生发学科兴趣的研究点。因此,普职资源整合不能单纯地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机械地叠加在一起。

综上所述,在普职资源整合中,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一方面要加强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互动,打通使用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应当保持自身的独特品性。作为普通教育的组成部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独特知识领域,其主要目的不是要培养专门技术人才,而是要发展学生以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的技术素养,以便为将来进入技术的社会做好准备。虽然在普职资源整合中也渗透了劳动意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因素,而这些因素也可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但是其最终的目标在于通过这个多元化的技术教育平台,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技术经历和技术体验,并以此为台阶促进他们技术思维的发展和技术素养的提高,而这正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

第2篇:劳动教育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国外德育模式;探究;超越

一、国外德育模式建构理论探究

(一)涂尔干的个体社会化理论模式

法国教育学家涂尔干认为,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教育对促进人的社会化有特殊功能。德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个人在道德上社会化,即按照符合所在社会的规范和理想的方式去行动,或者说,德育就是要使学生个体的心理社会化。涂尔干认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社会所需要的品德,即实现社会道德个体化,个体品德社会化。涂尔干主张道德判断应以社会的利益和要求为标准,主张个人委身于社会,反对损害社会利益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涂尔干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就是讲授道德原则,道德原则应作为道德生活的指南来发挥作用。道德教育不是单纯地交给学生一整套具体的行为规范,或者仅仅是学生掌握道德推理的过程、发展其表达道德情感的能力,而是要使学生能够按照一整套规范去行动,即传递和培养道德行为举止。

涂尔干把科学和历史定位为德育赖以进行的两大课程体系,认为科学和历史能导向理解和面向现实,它们是关于真正生活的,而道德就是认真地对待生活,他反对把美育作为德育的核心,否认美育的德育功能。

在德育方法上,涂尔干强调教育学生是一个不断强迫的过程,从小强迫学生遵守道德规范,长大后就会变成与生俱来的习惯,从而就会达到自觉遵守的目的。因而,他把在一定年龄阶段采用某种灌输的方法看做是积极的、建设性的,他认为,在德育中,通过解释和理解使遵守道德原则变成个人的义不容辞的行动,也就是自律。涂尔干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具有道德三要素,即纪律精神、献身精神和意志自由。应当说,涂尔干对于“有道德的人”所作的规定是比较全面的。①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德育模式

前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德育理论模式。他认为,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性地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德育力量,科学地确定了德育工作目标,形成了自我教育、劳动教育的独特的德育效能。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以学校为中心,优化社会关系,整合德育的大环境。首先,要优化学校内部的社会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班集体内部关系、人文化的校内自然环境,对学生品德的形成能产生最佳的影响。要在了解和爱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着力培育班集体内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要使校园内的自然环境人文化,在美丽的校园环境中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其次,他强调要提高家长的文化和教育素养,优化家庭关系在学生道德观念形成中的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在很大程度上是家庭环境的直接反映,是家长品德在学生身上留下的痕迹,为此,他提出了创办家长学校,让家长自觉地提高自身素质。

再次,他认为,应当把社会纳入自己的德育体系,吸收社会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品德心理形成的力量,并利用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影响,教会学生识别、抵制这些不良影响,从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免疫力。②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把学生作为德育活动的主体,把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作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苏霍姆林斯基坚持“道德中心说”,坚持德育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主张,要以学校的德、智、体、美、劳五育活动为基础,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学生实践活动,寓品德教育于实践活动之中,在活动中显露、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苏霍姆林斯基所构建的德育模式在世界教育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三)体谅德育模式

体谅德育模式形成于70年代,是英国道德教育专家彼得•麦克菲尔和他的同事创建的。该理论认为教学生学会关心,把气质修养和行为举止塑造与发展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结合起来,创造一个符合关心人的课堂、校园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育人环境是至关重要的。麦克菲尔系统、深刻地探讨了以道德情感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理论,在具体德育活动中坚持人本主义的德育观。体谅模式强调道德教育中的情感作用,将情感置于道德教育的首位,充分展示出体谅模式的一大特色。体谅德育模式的核心思想集中体现在名为《生命线》和《学会关心》的系列教材及其教师参考书中。

体谅模式的主要理论观点表现在:首先,麦克菲尔指出当代学校过于强调积累知识了,以致过于忽视解决人的个性和社会关系的问题,当代学校德育应当面对这个实际,改革德育。其次,建立了道德成熟量表。他按照学生反应的成熟程度分为:不成熟反应、试验性反应、成熟性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高,学生成熟度也在增长。

麦克菲尔坚信体谅关心学生是道德教育的起点和归宿。麦克菲尔指出,学校德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成熟的社会判断力和行为的发展,成熟就是具有创造性的关心,并在关心中获得快乐。体谅模式反对用高度理性化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注重道德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他坚信行为和态度在心理上是“有感染力”的,品德是感染来的而非直接教来的。向榜样学习,是个体自然发展的基础;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是学生获得关心人和体谅人的品质的重要方式。因此,榜样是教育的一种形式,甚至是教育的最高形式。③

体谅模式强调学校在引导学生关心、体谅人的人际意识中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营造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的课堂气氛。二是,教师在关心人、体谅人上起道德表率作用。

二、国外德育模式建构理论之现代启示

(一)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的启示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对现代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道德三要素是其道德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剖析它的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启示意义。

第一,理性地思考道德领域的问题。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告诉我们,道德是一种社会事实,是由外在于人的规范组成的总体,是真实的、可观察的,只有对道德进行理性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道德的本质,也才能寻求到解决道德问题的方法。在他看来,这些理性因素就是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自律精神,也就是道德的三大基本要素。他认为,理性的方法是研究道德不可缺少的方法。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涂尔干对教育目的的认识告诉我们,教育是要将个人培养成社会的一分子。其中,“个人”是教育的对象,在教育中占据主体地位。教育要让“个人”既能在身心两方面和谐发展,又能与社会自然和谐统一。我国现阶段的公民道德建设也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注重人的个性培养,发展人的个性特长。只有发展个性特长,才能有利于创新素质的形成。

第三,注重学生自律精神的培养。虽然在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中,自律精神涉入不多,但是其重要性在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为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提高他们的自律能力。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造就具有道德自主、自律的公民。道德的自主、自律,是道德教育的归宿和道德践履的保障。

第四,适时变换道德教育内容。涂尔干认为关于真正生活的科学和历史能导向理解和面向现实,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基本情况、理解社会生活和道德的复杂变化,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有的放矢,让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

第五,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涂尔干对灌输式教育方式的认识是相对合理的。在教育过程中,有时候确实需要灌输方式来教学,但是灌输并非教育的唯一方式,教育过程中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式,促使学生健康成长。④

(二)苏霍姆林斯基“和谐教育思想”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在继承前人教育成果的基础上强调实现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诸因素的结合,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把学生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与培养他们的个性结合起来,对指导我国当前高等德育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谈论的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情感,人的智力,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把知识教给学生,怎么培养学生的能力。这种教育思想与目前教育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教育理念是完全吻合的。和谐教育的核心是人道主义,其目标是要培养人的和谐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正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对指导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处理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人格”的协调发展。和谐教育必须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统一,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以自然教育与人文教育为辅助,使学生受到专业素养和气质性情的熏陶,在提高教学现代科技含量的同时,大力加强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

第三,多元评价学生,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和谐教育应当重视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不应只重视一部分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另一部分学生的发展、只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学生素质水平的提高。要采用个性化的、个别性的教育教学方式和谨慎的评价体系,将对学生的尊重与对他们的要求和对他们的信任相结合,给予学生二次评价的机会;要把对知识的评定与对学生其他素质的评定结合起来。

第四,全面提升教师素养,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素养是实现和谐教育的保证。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会尊重、欣赏、善待每一个学生。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挥教师的教育作用,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我教育作用,从而真正实现和谐教育。⑤

(三)体谅模式对我国情感教育模式建构的启示

第一,体谅模式提供了目标逐层分解深受欢迎的教科书。体谅模式提出了层层推进的目标体系:从培养学生对他人的需要、利益的敏感性和体谅他人的动机,到培养较丰富的人际意识,直到培养比人际意识更复杂的社会意识。目前,“学会关心”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个学会”之一。一些学校和教育科研工作者正在开展这方面的试验和研究,我国目前教育界提出的“愉快教育”、“陶冶教育”、“爱国情感教育”等都是重视情感教育的实践,这些模式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有阶段、分层次地进行。

第二,体谅模式在目标上注重情知统一。体谅模式倡导从学生实际解答中评判成熟度,把促进学生社会成熟度作为教学依据,使情感教育与发展道德认知力结合起来。我国当代的情感德育模式一方面继承“重情”的传统,另一方面应借鉴体谅模式“情知结合”的特色。

第三,编写了生动的、与各科的教学相结合的教材。体谅模式及《生命线》丛书自70年代在英国进行了大范围的推广,并在北美等地引起广泛反响。80年代末英国编制国家课程,继续以《生命线》为蓝本,推广德育课程试验,也收到很好的成效,麦克菲尔编制了一套寓理论、游戏、思考和行动于一体的德育课程,无疑是一大贡献。实际上,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为各门学科标准设置了情感态度目标,我国情感教育模式在这方面已有所尝试,“爱国情感教育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将“爱国”情感渗透到各学科课程中。⑥

通过对体谅模式的探讨和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是体谅模式具备理论观点、目标、实施条件、操作程序四种因素;二是体谅模式对于我国正在构建的一系列情感教育模式有可借鉴之处。

注释:

①张崇脉.涂尔干的道德三要素及其现代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2,(4)59-61.

②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71,66-67.

③袁锐锷.西方著名德育思想家的德育模式探讨[J].学术研究,2000,(5)64-68.

④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26.

第3篇:劳动教育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钢琴教学 实践探究

钢琴课一直以来在学前教育专业技能技巧课中总是被学生列为最难学习的课程之一,因为大约95℅的学生在进校之前从未接触过钢琴,更有少数的学生由于没有学习兴趣甚至产生了放弃了对钢琴学习的念头。因此我们的钢琴教学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才能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究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方法:

一、积极开展分层次教学

我们曾做过一项调查,95℅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进校之前从未接触过钢琴,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钢琴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学生的艺术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的,我们必须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如果一个学期后学生们使用的还是一样的教材、学的是一样的内容,接下来明显存在的现象是:有的吃不饱、有的刚刚好、有的吃不了,这种现象给学生的学习、老师的教学也带来了很多烦恼。从学生的这一实际出发,结合我们的教育规律之一“因材施教”,可以从第二学期开始进行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能合乎全体学生提出的总要求,同时也并不是对学生有“统一规格”的“平均对待”,这一做法符合了以素质教育为背景的新的教育原则。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在现有学习水平、个人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具体来说,可以分为A、B、C三层。A层是基础较好,有一定演奏能力的学生;B层是水平一般的学生;而C层则是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通过这种有机的分层,能够为因势利导和因材施教打下良好的基础,并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需要指出的是,三个层次的划分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灵活调整的。比如有的学生学习比较刻苦和努力,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因此就可以进入高一层次的级别中。有的学生虽然基础较好,但是在后来的学习中却有所松懈,因此就要降低一个层次,通过这种有机的调整,尽可能的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出他们的学习潜力。

既然做出了层次划分,那么也要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这种层次的差异性。对于A层学生来说,应该注重对其在现有基础上的的提高,避免简单的重复,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而是要给他们以充分的个人发挥空间。既不能盲目自大, 也不能妄自菲薄。对于B层学生来说,该部分学生占绝大多数,在教学内容上则应该以大纲要求为主,并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尽可能的做到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对于C层学生来说,则应该以鼓励为主,从最简单的内容着手,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信心。分层次教学教师能够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以便达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知识、技术和能力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取得最大的学习收获。可以调动学生对钢琴学习和练习钢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加强对学生差异的分层次指导,对共性的问题作集体或小组指导,对于个别性问题则注意抓两头,通过学生间的互助、互补、互动,使其各尽所长,各显其能。使各类学生都能按各自的实际,按不同的教学要求达到目标,获得高峰的体验。如果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愉快的情绪,就会极大地优化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效率。

二、培养学生建立科学有效的练琴方法

练琴和学习文化课一样,需要有好的学习方法。钢琴演奏经过近三百年的发展与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些科学有效的练琴方法,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必须将这些练琴方法教给学生,帮助他们进步。

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读谱,先慢后快。正确读谱的前提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慢练,只有慢练才能看清音高、时值、节奏、力度、速度、表情、弹奏方法等这些谱面所表达的基本内容,正确表达作曲家的思想感情,不能只弹音符不做音乐。若一开始就匆忙地双手快练,势必造成读谱方面的不细心,技术方法的不讲究,学生必定会将音乐弹得乱作一团。只有将慢练做好了,才可以逐步加快,但是快要得当,即:快而不乱;手指独立性好、清楚又有弹性;节奏均衡,左、右手配合整齐;音乐表现准确、深刻。教育学生加快的过程一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要培养学生处理好练琴过程中的分合关系、看背关系。分合关系是指开始练琴的时候左、右手要分开单练,这样便于学生清楚地了解高、低声部的音乐形象,有利于对作品的分析。等到了双手合练时,由于脑子里对左、右手的音乐形象鲜明、具体,能更好地安排各声部之间的配合呼应,对于乐曲的处理很有好处。分与合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只有做到单手过硬、双后合成、分合交替,才会发现每一次交替都是新的、更高一级质量的循环反复。看背关系是指看谱和背谱,看谱和背谱没有绝对的分界线,所以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求他们一开始看谱就要有意识地记忆,及早进入背谱状态,而到了背谱弹奏时仍然要随时重新看谱,以便加深记忆和理解。多年的实践证明:到了能够熟练地背谱弹奏的阶段,想要再进一步地提高弹奏水平和更深的表达音乐内涵,很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不断地再次看谱。看谱与背谱的交替进行,除了使记忆得到更准确、牢固之外,还可以使音乐融化为自己的感情,更好地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

第三要培养学生合理分配练琴时间、提高练琴效率。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钢琴是必修课,但相对于钢琴专业的学生来讲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练琴时间较少,因此学生合理安排好练琴时间,提高练琴效率显得尤为重要。练琴时间并非越长越好,关键是要目标明确、注意力集中。技术是弹琴的重要基础,没有技术就无法表现音乐,因此要教育学生每天必须要练的就是手指基本练习,这对训练学生手指的独立性和均匀性都大有裨益。另外要教育学生处理好分段练习与全曲练习的关系。练习一首新曲目,若总是从头到尾—遍一遍地练,其结果必然是既浪费时间又印象不深。因此教育学生对新曲目—定要进行分段练习,这样才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等分段练习好了,在进行乐曲的完整练习,完整练习并不是简单地将各段落拼凑在—起,而应是使乐曲有完美音乐形象,完整练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表现力和综合的演奏能力。

三、强化儿歌弹唱教学

儿歌弹唱在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中、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中有着较强的实用性。音乐教学是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它不仅需要幼儿自己用嗓音歌唱,而且要通过积极思维后,用自己的歌声去表现歌曲的思想感情。在音乐教学中,幼儿教师充满情趣的自弹自唱是组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学唱歌曲和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重要的基本功之一。

儿歌弹唱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知识、技术、能力与素质的综合体现。但是,现实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往往不重视儿歌弹唱的学习,许多毕业生技能水平比较高,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拿到儿歌曲谱不能马上配出合适的伴奏,即使配出了伴奏也不能正确使用和弦、伴奏音型;许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弹唱儿歌时往往不会使用科学的发声方法,不能做到声情并茂。这种在音乐实践教学活动中,偏技巧训练、轻实用教学现象相当普遍,不符合学生的工作发展需求。因此应当引导学生把钢琴课、声乐课教育教学活动作为切入点,通过钢琴基本技能技巧训练、声乐在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后进行有表情的演唱,使学生不仅具备较好的声乐演唱技巧、钢琴弹奏的技巧,而且具备较强的实际歌乐曲的弹唱能力,使她们真正能学以致用,为他们成为今后工作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础。另外还应该针对学前教育的特点,依据教学实践和探索,充分挖掘教育因素,尽可能选取体现品德教育、劳动教育、心理教育、审美教育、智力教育等的旋律优美、节奏鲜明、有情节性的儿歌作品,使儿歌弹唱教学与幼儿园音乐教学相衔接,让学生以儿歌音乐教学活动设计与儿歌音乐表演为主要途径,发挥音乐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幼儿教师的艺术素养、发展幼儿教师的艺术潜能。 通过强化儿歌弹唱训练,使学生学会用恰当的和弦、伴奏音型编配儿歌、节奏乐,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钢琴本无情,人弹自有之。

钢琴教学以其以声传情、激情;以情感人、育人的特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达到人格的完美境界,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正如前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的那样:“音乐教育”—— 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完善和谐个性的人。

第4篇:劳动教育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2022年小学德育工作计划精选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以活动系列化、形式多样化、过程重体验、内容针对性为目标加强活动建设。德育活动要讲实效,重过程,力求每次活动都能让学生乐于参加、积极参加、获得体验、受到教育。巩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强化学生个体,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探索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规律与方法,完善美育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工作要点

  1、发挥学校德育的主体作用。继续完善德育制度管理机制,以严格的制度进行常规管理和教育。在全校范围内创设“全员育人”的氛围,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促进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2、结合本学期学校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班主任队伍。首先继续做好班主任、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加强跟踪指导,开展优秀班主任的带头、辐射、指导作用,通过班主任例会学习、经验交流、班队会的参观等,促进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工作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其次做好学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三心一访,与家长常沟通,形成施教合力,严禁有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

  三、工作目标

  抓好德育基础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1、主要是规范语言,要求学生讲普通话,正确使用文明用语,不说脏话、粗话,规范学生日常活动,不在走廊跑跳、不打架,积极参加兴趣小组活动。队列、早操、各种集会做到快、静、齐。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评选活动,学校加强对学生养成教育专项检查评价,每周一评,每月一小结。

  2、加强科普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从小讲科学,爱科学的培养,开展好学生的科普知识竞赛活动。

  3、继续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交通安全知识教育,知识教育的主题活动,通过图片展览、观看教育片、召开主题班队会等形式,把这些知识灌输到孩子们心中,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4、开展丰富多采的少先队活动。继续以“弘扬和培育民(幼儿园小班秋季学期计划)族精神、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

  各月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将以争创文明学校为目标,严格常规管理,注重养成教育,深入开展各项活动,为构建和谐校园而不懈努力!

  2022年小学德育工作计划精选范文

  以学校工作规划为指导,以儿童立场为出发点,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深入落实“绿色德育”为重点,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绿色”教育研究,强化德育队伍建设;狠抓以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内容的养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责任意识,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身心健康;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学校德育工作网络,力争使我校的德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一、工作目标

  (一)发挥学校德育的主体作用。在全校范围内创设“自主管理、全员育人”的氛围;

  (二)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法制教育、安全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

  (三)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班主任队伍;

  (四)继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打造有特色的“绿色”学校和“绿色”班级;

  (五)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学校德育品牌;

  (六)继续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建设,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工作要点及措施

  (一)加强育人队伍建设,促进德育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

  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个性发展和人格形成当作教育之本,真正从培养人的角度出发,做到务实、求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

  (二)规范学校德育工作的治理: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继续做好班主任、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通过交流、学习,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和能力。树立班主任的服务意识,着力打造一支品行好、能力强,工作踏实、乐于奉献的班主任队伍。

  (三)抓好常规管理:

  1、抓好班级文件建设。继续推行“完美教室”建设,树立班训、班规,推选小小朗读员,规范“教室三表”,争创班级特色。各班成立“自管小组”,指派专人对班级纪律、环境卫生和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管理,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2、加强少先队的培训与管理。继续规范加强红领巾监督岗的检查,加强对学生的仪表仪容、文明礼仪、卫生习惯、教室清洁区、餐厅卫生、集会站队等情况的检查。继续进行班级常规管理评比,每月表彰公布五星班级评比情况;

  3、规范升旗仪式纪律,保证国旗下讲话质量,进行有成效的国旗下教育活动;

  4、落实班主任常规工作的检查,早晨到班、晨检、早中餐、阳光体育、夕会、班队活动等常规工作的落实。每月开展一次班主任经验交流活动,交流管理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5、利用夕会时间交流一天来班集体中的闪光点,对好的人和事提出表扬;同时找出集体存在的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树立班级正气。

  (四)抓好行为习惯教育、文明礼仪教育:

  1、抓好开学初的礼训工作,主要学习《西斋小学学生一日常规》;各班成立“自管小组”,挂牌上岗,对本班各项工作进行自主管理;

  2、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抓好学生不同阶段的管理和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本学期继续认真落实《西斋小学学生一日常规》,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夕会、班会时间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3、规范行为,加强学生文明礼仪规范教育。上下楼梯秩序,用餐纪律和放学路队纪律等是我校本学期行为规范教育工作的重点;

  4、弘扬中华美德,评选“孝心少年”进行表彰。

  (五)加强家校联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网络:

  1、关爱留守学生,开展“彩虹桥”活动;

  2、管理好家校通,切实服务好学生;

  3、建立班级xx群,加强家校联系;继续做好学生的家访工作;

  4、除了做好常规性的家校联系工作以外,还要把学校的很多新的做法及学校对学生的要求都告知家长,同时让家长了解学生的一些学习生活情况,共同探讨和制定对学生的教育措施。

  (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安全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必须重视的重要内容,认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增加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实际工作水平和能力;

  2、加强法制、安全教育,通过讲座、思品课、班队课、国旗下讲话等形式进行法制安全教育,交通安全知识教育等,加强防范意识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3、班主任要结合班队具体情况,开展以“平安和谐校园”建设为主题的活动,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思想,注意发现问题,及时、合理地处理班级偶发事项,提高家长、社会对学校的信任度。定期进行安全演练,丰富安全教育内容,拓宽安全教育的领域;

  4、健全门卫值班、巡逻等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严格管理,做到出入登记,闲杂人等一律不得进入校园。

  2022年小学德育工作计划精选范文

  对于刚刚接触小学学习生活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思想首先教育的重要程度远大于知识教育。因为德育工作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校的整体工作起着导向性的作用。学校也为这一工作能完整做好,特将小学一年级德育工作计划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一、小学一年级德育工作计划中指导思想:

  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文化育人,和谐发展”,切实推进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二、全期德育工作目标:

  1、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2、加强学生自主管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3、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三、本学期班级德育工作基本要点:

  1、确立班级奋斗目标

  在实现班集体的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积极性,要让他们分享集体的欢乐和幸福,从而形成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2、行规方面:

  充分利用晨会、班会的时间强调《一日常规》、《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我们将在班级设立“值日班长”,专门负责监督检查学生的日常行为。班主任每天在放学前进行一日总结,对表现不够好的学生,及时进行点拨、指导,加强教育。

  3、在学生中培养竞争意识,有“你追我赶”的比学风格。

  (1) 通过各种方式,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指导他们掌握科学的方法和良好的习惯。

  (2) 指导本班学生的课外阅读,组织和举行读书会,培养他们良好的文化底蕴。

  (3)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德育进行教育,经常与各门学科的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学情做好协调工作。

  4.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不乱扔、乱吐、乱画。学会清理书包、抽屉,学会打扫教室卫生。培养学生讲卫生,重礼仪,守纪律、爱公物的良好行为习惯,把每一个习惯的养成落到实处。

  4.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联系班内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有意义的活动进行思想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5.健全班委会,明确分工,提高小干部的管理能力。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要求各班干部严以律己,主动做到模范带头作用,督促班中的学生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力争上游。

  6、加强安全教育,利用晨会、集会、升旗、黑板报等形式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平时多深入了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学生安全。通过班会课,教育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懂得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主动学习,克服学习上的种种困难,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7、抓好两操的教育,合理利用升旗仪式、重大节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举行一些有意义的主题班队会,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让学生在各种活动和劳动中学会合作,学会生活。

  8、继续作好行为规范示范员、行规之星、行为规范示范班的申报、结合少先队优秀队员的评比,开展“群星闪耀”评比活动,以评比树榜样,促发展提高。

  9、家庭教育指导方面:

  召开学年度第一学期三级家委会会议,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

  加强家校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家长共同教育孩子,使他们全面发展。

  10、坚持正面教育,寓教育于讲故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