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重点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重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重点

第1篇: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重点范文

【关键词】 多元化教学法;《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教育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是学生后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各科的重要基础。然而,多年来,《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一直存在内容抽象深奥,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笔者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法,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其教学效果。

1 研究方法

1.1 教学对象

选取2007级本校统招的中医专业本科学生40人。

1.2 教学内容

选用教材为孙广仁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基础理论》(2004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1.3 教学方法

针对《中医基础理论》不同章节的特点,在以课堂教授为主的前提下,对相应章节增加实验教学内容。具体的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点。

1.3.1 PBL教学法

本法是指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注重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本法强调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可有效地促进学生自学、综合分析以及独立工作能力的提高,加强学生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的观念。在脏腑关系、精气血津液神关系章节增加此实验教学法,课时为4学时。

1.3.2 案例教学法

本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新旧知识衔接的桥梁,同时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在藏象、病因、病机等章节增加此实验教学法,课时为5学时。

1.3.3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法

针对课程不同部分各自的特点,选择性采用观看录像、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使抽象的理论直观化。在藏象、经络、病因等章节增加此实验教学法,课时为4学时。

1.3.4 寓教于乐教学法

本法是采取灵活多样的辅助教学活动,举办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竞赛,在期中测验进行,由课代表、学习委员组织全班学生按宿舍分成8个竞赛组,通过必答题、抢答题等竞赛形式进行,既可以复习专业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判断、反应速度,使学生的应变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的素质有所提高,课时为2学时。

1.4 教学法效果评价

教学结束后,用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意见和评价。调查量表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等,每位学生写出学习体会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对反馈信息分值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收回40份。

2.1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

①对中医是否感兴趣(70%很感兴趣,30%较感兴趣);②专业思想是否巩固(37.5%很巩固,60.0%较巩固,2.5%不巩固);③愿意学好中医吗(90.0%很愿意,10.0%愿意);④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吗(15.0%很适应,77.5%较适应,7.5%不适应);⑤提高主动学习能力(27.5%提高很大,70.0%有所提高,2.5%没有提高);⑥对多元化教学法的满意度(60%很满意,40%较满意)。

2.2 对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

各种教学法对学习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作用:PBL教学法(77.5%促进作用,12.5%不知道,10.0%没有作用);案例教学法(100%促进作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法(75.0%促进作用,17.5%不知道,7.5%没有作用);寓教于乐教学法(77.5%促进作用,12.5%不知道,10.0%没有作用)。

最喜欢的教学法(67.5%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17.5%案例教学法,5.0%课堂讲授法,5.0%PBL教学法;5.0%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法);认为教师采取什么教学法比较合理(85.0%多元化教学法,7.5%案例教学法,5.0%课堂讲授法,2.5%PBL教学法)。

2.3 对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

没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一致认为多元化教学方法很好,对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很有帮助,尤其是案例教学法最受欢迎,希望增加案例教学法的课时数。有的同学在学习体会中这样写道:“学习完《中医基础理论》,极大提高了我对中医学的兴趣,我觉得老师的教学方法很好,因为我的兴趣是从无到有的。”另有同学这样写道:“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使我对中医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热爱,同时也对中医的未来坚定了信心。”

3 讨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是研究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思维方法以及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和养生防治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然而,《中医基础理论》又是一门理解性、记忆性要求较高的学科。限于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跨度较大,以及现代人文环境的影响,使得当代大学生在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上,或者在如何正确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上易产生较大的偏差。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感到该课程内容抽象,理论深奥,信息量大,学生难以深刻领会所学内容。《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一门通向临床等实践课程的桥梁,如何针对其特点,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使抽象的内容更形象具体,深奥的理论更浅显易懂,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发展中医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表明,多元化教学法的实施,主要取得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效果。

3.1 激发学习兴趣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既保证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广泛性,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寻求答案,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解释在实践中所碰到的疑问上,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

3.2 巩固专业思想

多元化教学法可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效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口头表达能力及协调合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中医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活跃课堂氛围

多元化教学法是基于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以启发式教育和主动性学习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结合,将单纯的教师活动变成师生的共同活动,讲授、讨论、案例、录像、多媒体、知识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突出能力和智力的培养,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互动。

3.4 提高学习能力

多元化教学法充分发挥各教学法的优势,教学相长,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督促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对各种教学方法认可程度的调查,发现案例教学法最受欢迎,100%的学生认为此教学法对学习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有促进作用,许多学生建议增加案例教学法的课时数和教学内容。在调查教师采取什么教学法比较合理时,85.0%的学生认为多元化教学法比较合理,说明多元化教学法被大部分学生认可接受,并且希望以后其他的中医课程教学时能采用多元化教学法,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和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第2篇: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重点范文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也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的桥梁和纽带。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方剂学》教学要针对自身课程特点进行适当改革,注重对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进行监控,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方剂学》教学质量。下面就此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1 多维博约,因方施教

《方剂学》教学的核心是多维博约,因方施教。所谓“多维博约”,是指针对方剂学教学采用多视角、多层次审视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以多维化的方式思考教学的多种因素、多种差异、多种环境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其中,“博”是指以《方剂学》理论基础和知识构成体系,从广博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授予学生广博的知识;“约”是指针对中医学的学科规律,约定《方剂学》的核心内容和授予学生少而精的知识要点。“因方施教”就是依据中医方剂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和学科规律,以方为中心,针对每首方剂的组方特点,结合具体教学对象的教学要求,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应将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向思维训练型教学方式转变,即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学导式教学相结合,同时重视方法的灵活运用。在教学形式上,实行多种课堂形式结合,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实施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并使三者紧密结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可以加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学习主动性,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填鸭式”和“一言堂”地灌输书本知识给学生,给他们磨练和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这样可以有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方剂学》的学习中去。

2 研究配伍,突出重点

《方剂学》教材内容复杂,仅在有限学时的课堂教学中讲解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课堂教学需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方剂学》教学中“配伍”是关键,学生如果掌握了方剂的配伍规律,就可以发掘古方的精蕴,衡量各方的轻重,可以有尺度地组织方剂,找出一些常用的、有代表性、规律性的配伍。这些配伍规律不是无组织地对证用药,而是有中医理论指导、有临床实践证实、有辨证论治特点地配合用药。它能体现具体的治法,示人以规矩,便于学和用。掌握了常用的组方配伍方法,犹如在中药和方剂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中药与方剂有机地衔接起来。学者能够执简驭繁,纲举目张,把握全局,较容易地理解每首方的组方意义,以指导临床组织方剂。因此,在具体的讲授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介绍每首方剂的组方配伍意义,更应注重配伍规律的探讨,善于从总体上把握。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对方剂组成、功用、主治等记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组方能力和水平。

3 立足教材,博采创新

《方剂学》(新世纪规划教材)中所载方剂182首都是从著名医籍或方书中精选出来的,不论在组方配伍还是在临床运用方面,大多各有特点和优势,具有一定代表性,故常被视为经典名方。作为方剂学任课教师,除了有系统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外,熟悉教材,透彻地领会大纲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这是讲好本课的前提。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能够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学时分清主次,确定重点,全面思考,精心安排, 这样才给学生带来高质量的教学课程。课前准备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要求教师不能仅局限于专业知识,还应参阅相关学科的有关资料,广收博采,扩充创新,以拓宽知识面。对于方剂学的这些新知识、新内容,客观上来说,教材是很难及时全面地反映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应密切关注并及时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动态,以弥补教材的滞后与不足,并将这些新知识准确地传输给学生。此外,还需要认真地写好教案,而且教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意见以及本学科的最新动态反复修改,不断充实和完善。对于教材中不足或错误之处,要妥善处理,不能人云亦云,照本宣科,以确保将这些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

4 联系基础,架通临床

《方剂学》是被公认为中医药理论与临床的交叉和过渡学科。在理、法、方、药中占有重要的一环,它既与中医学的基础学科(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有联系,又与临床各科(内、外、妇、儿、五官等)有关联。因此,在讲授相关章节具体方剂时,有必要使学生对这一章的基础知识进行回顾,这样示教新的知识时学生较易接受。在授课前可以布置一些有关内容,让学生去复习以前学过的有关中药、中医诊断等内容,然后下次上课时采取提问,或一起复习的方式进行温习。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实践教学,以突出其实用性。这不仅要求在课堂讲授中紧密结合临床应用进行教学,而且还应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采取集中或分散的方法到本校门诊或医院见习,增强学生的处方意识,寻找适合的临床病例让学生直接亲身体验,使理论与实践知识更好地统一。

5 网络教学,形式多样

《方剂学》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理论抽象深奥,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教学手段的更新势在必行。要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手段的创新、模式的转换,需要先进的教学技术。利用Internet上的医学信息资源和网络技术开发研制《方剂学》多媒体网络系统,无疑能使《方剂学》多媒体教学在CAI系统基础上上一个新的台阶,为网络化的多媒体中医药教育提供软件支持。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论坛进行交流与讨论,尤其是教师可以定期为学生在网络上辅导答疑,并及时解答其学习中存在问题,还可及时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可以为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建立高速现代的复习空间,架起了一座学生与教师联系的“桥梁”,使教与学真正起到互动、相长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6 考试形式,灵活机动

第3篇: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重点范文

1教学问题

目前,高职高专中医临床课程教材仍为本科教材的缩减版。而本科教材为适应现代中医院校教育需要而编写,分科、分系统、分病种、分证型论述,简洁明了,便于学生学习掌握。但人体是复杂的、整体的,人不可能完全按照教材生病,医生也不能完全按照教材看病,那么教材疾病简化论述反而割裂了人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专科教材为体现实用性、操作性,在本科教材基础上简化了理论论述,疾病证型和方药更简单,病种之间的联系和不同证型之间的联系均论述不足,导致学生疾病观和诊治思维缺乏。教师教学时照本宣科,不能培养学生面对临床复杂情况辨证论治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生及医疗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2017年7月10日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召开,随后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逐步实现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一本招生,提升医学生学历层次”。生源质量与医生培养质量确有较大关系。在我国农村及某些城市社区,医学本科生不能做到“下得去、留得住”,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更为稳定。但不可否认目前高职高专医学生生源质量较差。相比本科医学教育,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时间大大压缩,生源质量较低,学生学习难度和压力可想而知。在高强度的学习中,由于课程多、任务重,学生难以挤出时间进行课外和线上预习、复习。因此,学生难以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更没有精力去拓展和探索。目前大部分高职高专医药院校附属医院实力并不强,临床教学条件不好、水平不高,难以做到真正的校院合一,故中医专业临床课程教师普遍不能教学、临床双肩挑。这就导致临床课程教师临床经验不足,难以理论联系实践。正因为目前存在的教材、学生、教师、教学医院诸多问题,学生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毕业后不能快速“上手”。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基础知识与中医临床思维缺乏,解决方案应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夯实基础,反复训练,树立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由于临床工作需要综合应用知识与能力,故在反复训练临床思维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复习基础知识。

2中医临床思维

王永炎[1]认为,中医临床思维是指医生在临床收集疾病信息、分析病因病机、判断疾病与证候、确立治则治法及处方用药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中医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临床完整、复杂的思辨过程,这就是辨证论治或辨证施治。国医大师孙光荣[2]总结了“中医辨治六步程式”:四诊审证审证求因求因明机明机立法立法组方组方用药。中医专业学生初步接触中医临床思维,可以从中医诊断学课程所讲授的辨证方法入手来培养辨证论治思维,即八纲辨证思维(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辨证)、病性辨证思维(六、气血、津液辨证)、病位辨证思维(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初学中医的学生还未经历临床磨炼,学完中医诊断学课程后,还要在临床课程学习中进一步训练中医临床思维。从教材编写、教学要求和目标来看,中医内、外、妇、儿科学等课程阐述最多的是脏腑证治思维,即要求学生辨出患者的病性、病位证素,分清主次,组织证型,然后处方用药和交代医嘱。这是学生相对容易理解并可能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的中医临床思维,因此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应该加强训练。在中医内、外、妇、儿科学课程教学中,应有组织、有计划地整体安排学生进行脏腑证治思维训练,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使学生进入实习前就“会看病”,有较强的脏腑证治能力。

3脏腑证治临床思维训练

3.1整体安排

三年制高职高专中医专业一般第一学年安排基础课程,第二学年安排临床课程,第三学年安排实习。对于中医临床课程,一般在第三学期安排中医内科学,第四学期安排中医外、妇、儿科学,这主要是考虑到中医内科学课程作为其他临床课程基础的重要性质,需先行开课学习。正由于中医内科学课程的专业核心地位,且在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占比最高,一般医药院校设置课时较多,如我校中医专业中医内科学课程每周10学时,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专业每周6学时。教材内容中,内科诊治所用临床思维主要为脏腑证治思维,内科临床实践亦如此。因此,综合以上条件,在中医临床课程教学中反复训练学生脏腑证治思维,应把重点放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为在其他课程中进行临床思维训练打下坚实基础。在临床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复习脏腑证治必需的中医基础知识,如藏象理论、病因病机学说、辨证能力、方药知识等,使学生强化记忆,尽量达到烂熟于心、随手拈来的程度。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训练以脏腑证治思维训练为主,以此为基础,促使学生掌握各课程均需的专业知识,具备临床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等。在中医外、妇、儿科学课程教学中,注重训练专科临床思维能力,层次递进,整体安排中医临床课程教学中的脏腑证治思维训练。

3.2脏腑证治思维的能力要素

其一,脏腑证治的前提是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藏象学说、病因病机理论。掌握藏象学说,有助于快速、熟练辨别、归类各种病象,以内在联系形成证候,为脏腑证治的辨证关键。掌握病因病机学说,则能明确人体生理、病理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在学习中医内科学课程时,需要概述内科病证的共性常见病因病机及整体脏腑病证辨治概要,这一内容可以参考本科教材添加。其二,熟悉八纲、病性、六经、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与脏腑辨证的相互关系。各种辨证方法均有其实用价值,中医专业学生应全面掌握这些辨证方法的内容,尤其是各辨证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与脏腑辨证的关系,做到重点掌握脏腑辨证而不偏废其他辨证,争取做到熟练判断选择。其三,培养从整体出发的临床决断能力。脏腑辨证的准确与否,与病位、病性的辨别准确与否有关,学生还需善于判断病位、病性的轻重或主次,明确主证与兼夹。辨证准确后,才能确立相应的治则治法;分清病理因素的轻重主次,才能明确治疗的先后主次。临证决断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这是需要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作为铺垫的。其四,牢固掌握方药基础知识。掌握方药知识是临证处方的基本要求,而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往往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学生中药饮片辨识能力强,能为理解、记忆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打下基础。方剂的组成、配伍特点及主治均需牢固记忆,多背方,临证时才会有“站得高望得远”的感觉,随手拈来,更为对证,疗效也更好。其五,能随证加减变化组方。能熟练随证加减变化的前提是熟悉中药的性味功效、多背诵方剂和熟练掌握并应用中医基本理论,尤其是方剂配伍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治则治法理论等,在理论指导下进行药物加减。加味的选药往往是从方中而来,方中有药,药中有方。其六,学会交代医嘱(含辨证调护)。医嘱内容包含中药的煎服法,尤其是特殊煎服法,以及配合药物治疗的饮食、运动、心理调整等养生保健措施。这就需要学生掌握中药煎服注意事项,熟悉中医药养生保健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调护措施。

3.3临床思维训练方法

采用情景教学法模拟演绎临床病例[3],尤其能锻炼学生脏腑证治思维,重在问诊,思考病性、病位等证素,分析证素主次得出证型,并据思路处方用药、交代医嘱。这种师生互动情景教学法能大大提高学生积极性,逐渐学会处理临床复杂问题。在教给学生临床问诊基本技巧之后,课前教师精心选择较复杂的临床病例,先给出患者基本信息及舌脉,然后师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教师引导学生按照问诊思路演绎病例,边应答问诊边在黑板上简单记录病历。情景教学结束后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出诊断、证型、治则治法、处方和医嘱。下次课一开始教师抽查学生的处方用药,选取个别处方讲解分析。笔者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学生普遍反映操作性强,临证感觉与体会多,尤其是反复问诊思维训练和辨证论治实践使得脏腑证治思维深入人心[4]。情景教学法学生接受度高,得到的临床思维训练机会多,效果较好,但对教师临床能力要求较高,某些年轻教师及临床经验不足的教师感到压力较大。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翻转课堂、PBL、TBL、网络教学平台等,均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5]。这些教学法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习兴趣,确保学习主体地位,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精品在线课程不断涌现并得以共享,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生线上预习、师生互动、集体讨论等,有助于中医临床病例的展示,有助于讨论、分析和考核。但在高职高专院校,部分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较低,加之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信息设备落后,阻碍了混合式教学的开展,不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某个小专题,如分析病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提高综合素质,同时教学相长,促使教师不断加强自我学习[6-8]。但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人数多,课程任务重,这种教学法不可能全面实施,切实得到锻炼的学生不多。

第4篇: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重点范文

[关键词] 高等中医院校;西医内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1(a)-049-02

《西医内科学》为一门临床专业课,是各临床专业医学生应掌握的最基本的课程之一。复习各高等医学院校内科学教学大纲不难发现,内科学的教学重点为各系统常见病与多发病。目前中医院校临床专业教育均开设西医内科学,并为后期重要的考试课程之一。本文通过对教学规律及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活动的总结,对高等中医院校西医内科学教学作了一定的探讨。

1 明确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要想正确、有效地进行中医专业西医内科学教学工作,就必须对教学目的有深刻的认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中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医专业人才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而且对西医的思维模式和诊治手段也要有深入的了解。高等中医药院校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从事临床工作,适应当前医疗服务特点,学习与掌握西医内科学等各西医临床专业课,尤为重要。因此,中医专业学生绝不能忽视对西医的认识和了解。对中医专业进行西医内科学教学的目的是使拥有扎实中医专业知识基础的中医专业学生对西医内科学也有深刻的理解。内科学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是学习临床医学的关键,学生务必扎实地掌握内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能在毕业时承担适当的临床职责,而课堂教学则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高等中医院校始终重视西医临床专业课的设置与教学,其中西医内科学为最重要的临床专业课之一,其课程教学时数在众多高等中医药院校,近年来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同时多数中医院校已将其作为毕业理论考试与技能考核的内容与重点。明确了目的,就应该适当加大西医内科学教学力度,增加西医内科学课时比重,更为重要的是要使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管理部门和领导认识到中医专业西医内科学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高等中医院校西医内科学教学的特点

2.1 前期西医基础课课时较少,为临床教学增加一定的难度

相对于西医院校,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主干西医基础课课时较少。前期西医基础课课时较少,部分学生西医基础知识较薄弱,应掌握的相关知识在临床课的教学中显示出不足,为临床课的教学增加一定的难度。

2.2 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有模式化倾向

西医基础课程开设的同时,开设中医基础课程,由于中医基础课程多数需要学生熟记,以达到熟能生巧,使学生养成按条例记忆的学习习惯,而西医基础课程的学习,很多内容不需强行记忆,应用思维与推理的学习方法,掌握的知识才能灵活运用。教学中发现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存在不能灵活应用的特点。

2.3 西医内科学课时相对较少

尽管西医内科学的教学课时在很多院校有所增加,但相对于教学要求与教学目的,仍显紧张。众多院校西医内科学均在一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课时多为90~126学时,使很多疾病的讲授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充分进行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穿插疾病诊治的进展内容。

2.4 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未接触临床,不了解临床的情况下,对西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学生抱着应付考试过关的心理学习。因为中医与西医的学科特点明显不同,如果没有任课教师的引导,对为什么要开设西医课程,很多学生存在疑惑。

3 教师的素质及行为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是对内科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内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只有临床经验的教师才能充分理解理论的深度与广度,把握重点及难点,这是分析教材的基本要求。把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传授于学生则是课堂教学的目的,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又起到了主导作用,只有具备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使这一传授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具有实践性,也才能使学生容易接受和建立起理论概念。由于相关基础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的迅猛发展以及医学模式的改变,使得内科学理论不断丰富,如果教师的理论基础不扎实,则很难适应内科学的发展,更谈不上站在教材的理论高度之上得心应手地传授知识。与西医专业学生相比,中医专业学生西医基础相对薄弱。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基础较差的中医专业学生获得较好的西医内科学学习效果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要避免以下 3 种情况发生:①有些教师认为中医专业学生学习西医内科学以后用不上,了解一下就行了,于是对授课内容大删大减,敷衍了事,使知识缺乏必要的连贯性,学生听起来似是而非,难以理解,从而丧失了学习西医内科学的兴趣。②有的教师过分低估了学生的基础水平,害怕学生听不懂,所以讲课总是点到为止,对知识点既不深究也不展开,更不介绍学科的新技术和新进展,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够深入,知识面也过于局限。③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重视西医内科学教学,但是他们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样使教学效果事与愿违。

4 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

内科学是一门涉及面较广的临床学科,传统的教学手段已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随着理论教学改革的深入,多媒体教学给内科教学工作注入了生机,但是,单一的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完全满足完整的教学需求。多媒体教学可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便于理解、记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从学生和教师的反馈信息可以发现,它同时存在着许多不足。一是教学速度快,学生难于记笔记,也难于跟上授课节奏;二是多媒体教学过分强调直观,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三是教学按部就班,忽视即兴发挥,教学互动性差,抑制了教师的一些突发灵感和创造;四是喧宾夺主,课堂实效性差。传统教学虽然不及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但其最大的优点是教师能根据学生课堂听课的信息反馈,及时判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另外教师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他们能跟上授课节奏,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师除可用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外,还可用板书及肢体语言增加互动性,可即兴发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等。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也正是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而多媒体教学的弊端,又可以用传统教学的长处来弥补。

5 多元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新的教学模式中主要强调的是人的主动性。社会需要、学生的自身特点要求改革传统教学手段,应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教育质量。教无定法,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是单一的。不同的教师上课有不同的方法,但优秀的教师在上课时无不灵活运用了现有的教学资源,采用提问、设疑、举例、导入等方法由浅入深,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内科学又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基于此,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能在启发式、讨论式等基本教学方法之上充分利用数字化、可视化教学平台实现直观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则大有帮助,这个平台包括多媒体课件、图片数据库、医学标本库等,它可变抽象为具体,使需要冗长文字描述的特定内容以图片、视频等形式清晰表达,易于理解。尤其具备较丰富完整的反映疾病的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治过程的科教短片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将会使课堂教学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

总之,在高等中医院校中,西医内科学的教学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只有创新改革,提高应变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技能操作规范、动手能力较强的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应用型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叶寰,郑义,李沛霖,等.中医专业本科生西医内科学临床教学的体会和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0):41-42.

[2]弓鸿飞.内科学教学改革与应变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4):389-390.

[3]潘涛,张宗明.高等中医院校西医内科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2):2629-2630.

[4]吉利.内科学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157-158.

[5]马林.内科学课堂教学理念的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8,5(6):785-786.

[6]夏素娟.病理学教学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5):190.

第5篇: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重点范文

关键词:学生标准化患者;中医外科学;临床技能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3.029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3-0117-04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Student Standardized Patient Combining Simulated Wards in Teaching of TCM Surgery LIU Chang1, ZHANG Ying-ying2, ZHANG Hai-long1, WANG Sui-tian3, LI Fei3 (1. Dermatology Department,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150040, China; 2. Personnel Department,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150040, China; 3. Graduate School,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15004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student standardized patient (SSP) in practice. Methods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TCM clinic in grade 2011 in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ere set as subjects and were under the cultivation of new SSP teaching model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respectively. Objective theory paper examination, clinical skill score and student subjective evaluation were used for the research on teaching efficacy. Results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eir peers in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aspects of objective theory paper examination and clinical skill score (P

Key words: student standardized patient; TCM surgery; clinical skills

在西方医学教育模式冲击下,传统中医学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纳的机械性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不断突出,加之学中医“难”就难在其直观性不显而须自我感悟,因此摸索一套合理传承中医学的方法迫在眉睫。中医外科W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临床学科,涉及的疾病较为繁杂,所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4011134)

通讯作者:李菲,E-mail:

其对于整体观念的思想及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掌握要求极为精准,加之中医外科特色诊疗手法如火针、拔罐、放血等疗法较为繁多,均需学生有自己的心得和体会,而这种烂熟于胸的感悟正是目前传统教学方式所欠缺,因此,有必要引入更有效的教学模式。标准化患者(standardized patient,SP),又称模拟患者(simulated patient)或患者指导者,是指从事非医疗工作的正常人或轻症患者,经过标准化培训后,能标准表现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逼真地复制真实临床情况,发挥扮演患者、充当评估者和教学指导者3种功能。笔者将学生标准化患者(student standardized patient,SSP)引入中医外科学教学中,获得满意效果。兹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学生标准化患者选取原则

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级和2014级中医外科学专业的研究生中筛选出SP志愿者。招募标准:已完成研究生期间全部专业课程学习,成绩优异;性格开朗;有一定的表演天赋及语言表达能力;工作认真负责;身心健康,无传染性疾病。经过筛选,符合上述条件者共6名,均被培训为中医外科常见疾病SP。其病种包括银屑病、荨麻疹、痤疮、湿疹、白癜风、扁平疣、带状疱疹、过敏性皮炎、玫瑰糠疹、黄褐斑、皮肤瘙痒症、系统性红斑狼疮。

1.2 学生标准化患者标准化培训

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外科学高年资教授杨素清主任医师及王俊志主任医师、张晓琳主任医师撰写所选病种的标准化剧本,并对SSP进行有关病种的理论考核。SSP需严格掌握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典型体征、治疗原则、辨证论治,方药加减及中医外科常用特色诊疗手法。考核全部通过者将进行4个阶段的培训。第一阶段:口述病史。根据剧本结合相对应的理论知识,生动描述出一份完整病史并表现出疾病的典型特征。第二阶段:整理多媒体图片。SSP需找出根据临床多年总结的典型皮损特征及好发部位的多媒体图片并将其打印,同时接触此病患者,使SSP深刻体会皮损的书面描述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第三阶段:模拟演练。按照患者口述方式,结合疾病的典型体征及临床表现,反复模拟演练SP并结合病种的严重程度及患者当时应有的配合情况进行细节分析,做到最大程度还原医患氛围。第四阶段:强化临床技能。SSP需熟记中医外科学的特色诊疗手法,如舌诊、脉诊、火针疗法、拔罐疗法、走罐疗法、放血疗法、穴位埋线疗法、刮痧疗法、微波疗法、半导体激光疗法、梅花针叩刺、常规换药、疮疡的处理等,并加以练习强化。

1.3 研究对象

选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级中医临床专业5年制学生60名,按照学号由小到大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包括男生9名,女生21名,共30名。对照组包括男生11名,女生19名,共30名。对2组学生讲授中医外科学常见病课时均为12学时。

1.4 教学方法

1.4.1 对照组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5学时中医外科学基础理论的课堂讲授,学生课下复习巩固,课前带教教师进行有针对性随机提问;4学时病床边实习,主要内容包括如何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及中医外科学特色诊疗手法,由带教教师做出合理示范;3学时的多媒体教学,带教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中医外科常见病的病例分析并做课上讨论。

1.4.2 实验组 采用SSP的培养模式。SP教学的具体方法为:4学时的中医外科学理论教学,教学时注意在一些前沿性医学问题上埋下伏笔,每节课遗留3~4个小问题供学生们课后查找资料,在下次理论教学课前随机抽取学生回答基础知识及上次课遗留问题,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情况给予相应评价。1周后进行5学时的SP教学,先由学生对SSP进行体格检查并采集病史、向带教教师口述诊断思路、如确定诊断还需做哪些辅助检查、必要时采取哪些中医外科特色诊疗手法等,同时概括、总结出之前所查疾病有关的前沿性医学资料,并在SSP辅助下学会一些基本的中医外科学特色诊疗手法。其后在带教教师和SSP引导下,写出一份完整的病例。最后3学时观看多媒体影像,带教教师带领学生回顾SSP典型临床体征并再次重温课后习题,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融汇贯通,以拓展认病识病的新视野。

1.5 考核

1.5.1 基础理论 采取试卷考核的形式,共100分。基础题60分:以不定项选择题为主,体量适当,以除去主观因素的干扰,重点考核中医外科学常见疾病。拔高题40分:以简答题和论述题为主,重点考核病案分析及中医外科学实时热点问题。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主观分析,在试卷上自由发挥。2组学生共同作答,时间为90 min。

1.5.2 临床技能 分为3个大站进行。第一大站(含3小站):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第二大站(含2小站):病例书写;第三大站(含5小站):中医外科特色操作。研究对象根据分组情况、考核时间,到指定的考站外排队等候,并进行抽签,根据抽签结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考核内容,各站同时开考,考生穿行。共分为10小站,每小站满分10分,共100分。

1.5.3 评价方法 采用“学生标准化患者+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SSP+OSCE)考核评价法对学生的临床技能进行评价,即主考人应用标准检验表,通过SSP表演相同的操作,评定学生遇到相同问题时的临床行为。借鉴SSP+OSCE的考试方法及西医院校的考核经验,结合中医外科学专业的教育特点、教学要求及评分细则进行评价。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成绩分析

采用理论考核和临床技能计分的形式进行培养效果的评判,分析2组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差异。综合能力成绩=(基础理论考核成绩+临床技能考核成绩)÷2。2组学生基础理论与临床技能成绩分别经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除理论考核(基础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5项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反馈调查

课程结束后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中医外科常见病临床教学学习情况的进行反馈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

3 讨论

本次结果显示,在基础理论知识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习情况并无明显差异,而在拔高题和临床技能部分,实验组学生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临床实践教学效果值得肯定。这不仅得益于课堂上带教老师布置的课后习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在与SSP进行临床实践时学以致用而得以加强巩固。根据调查问卷,实验组学生均认为SP的教学手法使之与患者的接触能力显著提升,基础知识与临床技能之间得以相互促进和提高。

中医外科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临床学科,内容极为丰富,某些病种之间既存在微妙的联系,又有本质上的区别,观察皮损更要细致入微,仅通过书面上的描述很难做出确切的诊断。学好中医外科学唯一的方法就是多看、多想、多练,才不至于误诊而延误病情。因此,相对于基础学科而言,中医外科学更适合引入SSP模式的教学法。本研究结果表明,SSP教学法在中医外科的学习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激发兴趣,推进探索

中医外科学具有繁杂多变、范围广、易混淆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有前期的课程讲授而无学生个体化的后续跟进,且缺乏连贯性、反复性、强化性,没有再评价机制,导致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缺乏系统化认识、知识结构松散[1]。因此,在新型教学模式中,为了学生与SSP更有效地交流,课堂上老师会将一部分问题交给学生,使其借助互联网寻找答案。这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宽度,激发其求知欲、探索欲,而且提高了学生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医患沟通,医德医风

医患之间的沟通不仅为诊断所必须,更是安抚患者、调整其心态的重要关口,能否通过望、闻、问、切,在短时间内全面了解病情,并在大脑中整合、判断,这对医生的反应能力和询问技巧都是一种考验。特别是一些皮肤病如银屑病患者,心理上有极大的自卑感。医生需要在医患双方医疗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建立医患间的信任,消除其自卑感。医务人员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沟通时处于主导地位,而患者处于被动和服从地位。SSP教学法在这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SSP在培训时,体验了患者的痛苦和需求,从而使学生更能在职业态度、伦理道德上严格要求和培养自己[2]。带教老师通过学生与SSP的交流,查出漏洞,找寻不足,提出建议;W生通过演习,能够端正态度,提高服务意识,为今后临床工作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打下坚实基础。SSP在与学生交流中,不仅回顾了以往所学,也了解了关于疾病的前沿性进展,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夯实了临床技能知识。最终建立了双向互助循环,达到学生与SSP共赢的教学目的。

3.3 知识主线,一目了然

如果说课堂讲授和与SSP的临床实践交流是为学知识打好基础的前两道防线,那么,多媒体教学中的病例讨论则是把好教学的最后一道关。通过对病例的再次分析,学生可以再次梳理从疾病的临床表现到确定诊断、治疗方案、辅助手法的一线式归纳,这种“学习-强化-再巩固”学习模式可强化学习效果。

3.4 反复巩固,注重个体,优势显著

笔者认为,学习是一“记忆并再提高”的过程。只知记忆而不会“学以致用”,则过于死板;一味倚靠经验而不懂汲取,则固步自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者,对疾病应有系统的认知并能有独到见解。因此,培养学生时,不仅要灌输还要挖掘,即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挖掘出不同的潜能。SSP教学法正是将教学精细化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注重个体教育。当然,SSP教学模式在以下方面仍有待加强:①SSP本身也是在读学生,对病案的理解和表现力不足;②SSP可以陈述病史,却无法模拟患者的皮损,也无法推演出患者就诊时受疾病困扰的心情,降低了医患沟通的难度;③SSP所描述的症状和体征太过典型,而临床患者的皮损特点并非如此“规范”。

总之,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此如何将SSP与目前教学体系相结合并加以推广,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本试验通过将SSP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以期为新教学模式在中医外科学教学领域中的实施与应用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杨素清,张晴,闫景东,等.“三维一体”创新型中医外科学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2(23):82-84.

[2] 王军瑞,李杰,吴萍,等.中医标准化患者的培训与实践应用探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5):102-104.

第6篇: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重点范文

关键词:中药学课程;四法联动;辨证用药

中药学是中医药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连接基础和临床的桥梁课,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于学生而言,中药学课程的学习难度却很大。一方面课程本身涵盖的内容多、范围广,如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第九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的中药学课本中,分成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共28章,除总论的中药基础理论外,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需要课堂讲授的药味达三百余味,需要理解和记忆的知识都很多。而绝大多数药物要涉及到三个及以上功效和主治应用,内容较为枯燥细碎,不易记忆。另一方面,从学生角度来讲,前期中医基础理论部分虽然经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基础课的学习,但是中医思维建立尚属初步,灵活运用已学到的中医基础知识分析新知识能力还不足,因而围绕提高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师生从教与学上共同努力。

1.辨证用药的思维方法是中药学课程教学的核心思路。学习中药学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辨证用药是中药的根本使用原则,因此学习中药学就需要结合中药药性理论和单味中药,具体理解和运用辨证用药的原则。例如四气理论,气寒凉的中药具有清热功效,用于治疗热证,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一使用原则就体现了中药辨证用药的思想。

对于各论单味药,围绕“证”去理解效和用之间的关系既能帮助学生围绕辨证用药的思想,建立中医药思维,又能帮助学生在辨证用药的指导下围绕功效把分散的知识进行整合,串联起以功效为核心,辐射炮制、药性及应用的知识体系。例如大黄具有泻下攻积之效,“积”为大肠积滞不通之证,又结合大黄苦寒,因此大黄可用于实热积滞之证。此外,课本中单味药的临床使用既有病名,又有症状,围绕“证”把单味药应用中多种病名统一起来也便于学生记忆,降低学习难度[1]。如具有清热解毒的药物一般均可用于热毒证,但是热毒证包括的疾病非常多,如果不对热毒证加以理解记忆,单纯记忆疾病名称不仅难度大,而且容易遗漏,对于药性理解也难免以偏概全。

总之,以辨证用药的原则为指导,功效为主线串联应用、药性、炮制等知识既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中医药思维方法,学会使用中药,为后续课程和学生临床能力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是学习中药学的核心方法。中药中功用相似、药名相似、同一植物不同部位入药等易混淆的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点初学者容易混乱,摸不着头绪,因此引导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比较归纳法,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又能更准确地掌握相似药物的功用异同,进一步明确中药之间共性与个性的规律与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中药的能力。

首先,在每一章节概述中,概括了此类药物的药性、功效以及临床应用的共性特点和规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重视单味药物,而忽略概述部分的学习。在学习完一章节所有药物后,结合章节概述进行总结归纳,既要分析药物共性,更要对比个性。例如学习完发散风寒药后,总结分析这些药物发散风寒的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感冒的功用异同,哪些药物药性完全符合味辛性温,归膀胱经和肺经,以发散风寒为主要功效,主要治疗外感风寒表证这些规律性的要点,哪些药物有不同的自身特殊性。例如麻黄、桂枝均性温而味辛,以发散风寒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证;而荆芥、防风性微温而味辛,因此其主要功效不以散寒为主,而以散风为主,因而可主治外感表证,不论风寒风热,总以散风为主。

其次,在单味药物学习时,对于功效相似、药名相似、同一味药物不同炮制方法等易混淆的药物要进行比较归纳。例如金银花与连翘、黄连与胡黄连、生地与熟地比较等。

再次,要重视分散于不同章节但具有相同功用药物之间的异同比较,要结合病证及其病因病机和药物主要功效特点,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分析药性,药证相合。如均具有安胎功效的药物,如紫苏、黄芩、艾叶、桑寄生等要对其安胎作用加以区别。因苏梗可理气安胎,因而用于气滞妊娠恶阻之胎动不安;黄芩凉血清热而安胎,用于治疗血热扰胎的胎动不安;艾叶可暖宫安胎,因而用于宫寒所致胎动不安;桑寄生能补肝肾安胎,因而用于肝肾虚损之胎动不安。

比较归纳学习法对于中药学的学习是非常重要也是较为理想的学习方法。对于同类药物,掌握相同功效及应用的同时要了解相同中的不同,即同中之异,提高中药使用的针对性。与此同时,还可以厘清易混淆的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2]。

3.案例分析法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运用知识能力的有效方法。案例引入能够帮助学生把药性特点、功效、使用等融会贯通,帮助学生把课本知识学以致用,培养辨证用药的理念和能力。案例教学可以安排在一章药物学习完进行总结复习时,针对重点代表药物或者药物标志性功效主治设立病案,旨在通过分析案例中疾病的病因病机,有针对性的选择最佳药物,学生之间可进行讨论以进一步明确药物特性,同时针对具体药物进一步延伸分析相似药物的异同。例如在分散风寒药总结复习时,可针对麻黄宣肺平喘的功效设置案例,加深学生对麻黄此功效及临床使用的理解[3]。

4.兴趣引导法是不断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源动力。中药学内容多,学习难度较大,在一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往往会出现若干次的“疲劳期”,学习信心下降,学习效果不佳,因而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帮助学生克服“疲劳期”也应是围绕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关注点。

首先,精心安排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如视频、饮片标本很有必要。例如,有关中药炮制的内容集中在总论的“中药的炮制”一节中,涉及炮制方法也比较多,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和记忆,在此时播放炮制录像效果不尽如人意。可在讲授总论炮制内容时简略介绍,而在相应单味药时应用炮制录像、炮制对药性功效的影响的具体讲解收到了学生较好地反响。例如炙法是常用的中药炮制方法,又分为蜜炙、酒炙、醋炙、羊脂油炙等多种方法,在总论时可简要介绍,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理解炙法的含义即可;在讲授大黄、黄芪、羊藿时,相应播放酒炙大黄、蜜炙黄芪、羊脂油炙羊藿的录像。学生们普遍反映这样利用炮制录像既加深了对炙法的深入理解,又能进一步理解掌握药物的药性和功用特点,把前后知识点联系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可根据课时、大纲等要求适当安排饮片辨识、标本馆参观、校园认药用植物等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中药的形象化认识[4]。此外,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如记忆需要重复,介绍一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帮助学生科学学习;又如结合屠呦呦先生获得诺贝尔奖来激发学生对中医中药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总之,中药学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深入分析学情,围绕辨证用药的核心展开教与学,引导学生善于使用比较归纳法的学习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法加深对药性的理解,以兴趣引导学习,以期达到不仅使学生掌握中药学这一门课程内容,更能达到培养学生中医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君明,贾玉梅,崔瑛,等.基于“药性―功效―应用”三位一体的中药学教学方法[J].中国西部科技,2012,(03):84-85.

[2]张尹,王洪云,马光宇.中药学多维教学法研究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24):91-92.

第7篇: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重点范文

【摘要】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自学—课堂讨论—诊疗演习(SSE)”教学模式,尝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对医学生的理论学习、临床思维、诊疗等综合能力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中医儿科学;教学模式

1建构主义理论

1.1揭示学习本质

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最早由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了建构主义理论思想。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建构主义是以其独特的视角,从认识论的维度深刻剖析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的本质。

1.2传统的教学思想与建构主义理论

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很难关注到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理解和心理过程。而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强调的是“学”[1-3]。故两种教学思想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方面的认识有明显的差异。根据建构主义思想的观点: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认知的主体;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建构活动;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其意义建构的过程;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好教学课程中的“组织者”“中介者”和“发现者”,起着导向的重要作用。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教学改革

中医临床课程群中《中医儿科学》是比较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由于大专学制的限制,故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学时数不多,仍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想要完全达到本课程的学习目标是比较困难的。多年来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转变教学理念,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中医儿科学》教学实践中,重新定位思考方式,尝试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设计中运用了“自学—课堂讨论—诊疗演习(SSE)”教学模式,当学习者的潜能通过这种科学的教学方式被挖掘出来时,就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对医学生的学习、临床思维、诊疗等综合能力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1目标引导、激活思维

按照建构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在SSE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以病例为先导,通过学生自学、分小组讨论、模拟诊疗教学活动来进行学习。在“自学”环节中,要注意目标引导、激活思维。①明确学习目标。教学活动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因此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并把教学目标有效地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在《中医儿科学自学提纲》中,确定具体学习目标,以目标引导,做到有的放矢。如“小儿泄泻”目标:说出泄泻的概念;简述发病特点、病因病机,病及证型诊断要点,病与病、证与证鉴别要点;能对常证及常见变证进行辨证治疗,并说明本节的难点、重点。②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问题,学生自主设计问题。教师围绕教学病例设置问题。如“小儿泄泻”案例:“在收集该患儿临床资料时四诊要点是什么?脱水症有何表现?为何小儿泄泻比成人更容易发生变证,如何积极预防?大便常规化验的意义?小儿泄泻的中医用药特点?在学习本节内容中你不能理解或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等。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启动心智,进入思维的意境,还会发现更多问题,会自主设计问题。在这个自主学习环节中,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对本身没有意义的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

2.2组织讨论和问题探究

在“课堂讨论”环节中,紧密结合教学病例,围绕设计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自主探索交流。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让学生享有一定的自主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原因并找到答案。通过讨论互动,开阔学生的思路,锻炼临床思维,课后分成学习小组交流体会。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起着导向的重要作用。对于一部分学生的疑点、难点问题,采用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其他同学尝试释疑,教师归纳。对较难理解的问题,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教师提供科学的思路、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答案。对综合性强、疑惑问题采用教师精讲的方式。借助具体、生动的临床例子讲清楚问题。如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出“小儿泄泻较成人更容易发生伤阴之变证,在治疗上利小便、实大便是否导致进一步伤阴?”等问题,用临床案例来说明。学生在案例学习中明白了在病机上如何权重虚实,在治则上如何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在病势上邪去则正安的含义。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此时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和作用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指导者”。

2.3创设情境,诊疗演习

建构主义思想强调要把学生置于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在诊疗演习的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认知特点,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习搜集临床资料的方法,自己亲自体验诊疗过程,帮助学生在已有的医学知识的基础上,构建起自己的正确理解和临床思维方式。在“诊疗演习”环节中,注意问题的设计应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层次性。①目的性:设计的演习案例是为了学生掌握什么知识? 培养哪方面的能力?突出什么重点?攻破哪个难点?因此,在设计时注意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为主。②针对性:要针对学生的实际,不能脱离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特征和知识水平。③层次性:设计宜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合的原则,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使每个学生都能经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不同程度的问题。

以病例作为中心,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进行设计场景,把医学基础理论、临床知识和技能、疾病临床症状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复习中西医学基础理论,在操作和实践中学习临床知识和技能,实现从单纯理论认知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知识建构的转变。如在“小儿肺系疾病”中,搜集以“咳嗽”为主诉的“上感”“支气管炎”病案各1例,教师以患者身份提出“咳嗽”主诉,学生以医生的角色来接诊。让学生学会搜集临床资料,提出诊断依据,做出诊断,拟定诊疗计划,开具处方,课后整理出规范的病历资料,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体会到全面、真实、可靠的病史、症状、体征及理化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是诊断、辨证和治疗的依据,现化检查资料和中医望、闻、问、切诊法互补。同时体会到,一样是以“咳嗽”为主诉的两个疾病,在辨证治疗时的异同。实际的案例也让学生深刻认识表证、里证及治则要点,原来一直停留在书本上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辨证方法,被灵活运用于案例中。

在SSE教学模式中,学生始终处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最终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教学效果

我们对我校05级中医专业2个班的《中医儿科学》课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试验,其中3班(实验组)以SSE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1班(对照组)以传统模式进行教学。在课程结束后对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的笔试成绩及临床实习中儿科出科考试的成绩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或P<0.01)。见表1~3。表1 中医儿科学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表2 临床实践技能测试成绩比较 表3临床实习儿科出科考试成绩

4结语

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其核心是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我们尝试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将SSE教学模式运用于《中医儿科学》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主体性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明确合作学习的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临床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实践证明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当今职业教育的重点已从获取知识转向培养运用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建构主义理论符合当今教学改革和教育发展的思想,对中医教学起到积极有效的指导作用。学习和借鉴这一现代教育理论,对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中医临床教学策略、方法和教学模式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如何培养学制短的中医大专运用型人才有很大的启发。

参考文献

\[1\]李三虎.当代西方建构主义研究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1997,(5):14-17.

第8篇: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重点范文

关键词:急救医学;教学改革;中医院校;Mini-CEX

Abstract:The rise of emergency medicine is the need of modern development. It make the new requirement of the medicine education, especially make a higher challenge ti the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Our research group conform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 combines the specialization of the students in the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and made a series of education revolutions. It mainly includes the revolution of the teaching idea from the case education to the interest inspired leaning, the teaching method adapt to the specificity of the emergency education, reform of the clinical skills assessment combined Mini-CEX and OSCE, and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emergency medicine teaching mode by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Emergency medicine;Reform in educ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Mini-CEX

F代急救医学是临床医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于1979年被国际医学界公认为医学科学领域中第23门独立学科。它的兴起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20世纪后半叶重要的医学发展之一。美国对医学生毕业前的急救医学教育十分重视,于1970年在洛杉矶南加州大学医学院成立美国第一个急救医学系。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结构的日趋老化以及疾病谱的转变,急重症病无论在数量及严重程度上都日益增加,在这个趋势之下,急诊医学作为新型独立学科得到迅猛发展。新技术和新理论使重危病急救医学成为一个涉及多学科、多技术的学科,要求急诊医生要具有丰富的各学科理论、灵活的临床思维、娴熟独立处置能力。目前,急救医学的教学工作主要是进行临床教学,亦尚缺乏完整的中医急救医学理论教育,这也为中医院校的急救医学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结合中医院校学生特点本教研室近年来进行涵盖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努力提出了 "以学生为本,教师为主导,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并重"的现代实验教学理念,建立了多层次、多模式的急救医学教学模式,并从中得到一些体会以期讨论指正。

1 教学理念的改革,案例式教学由兴趣启发学习主动性

急救医学不仅独立,还涉及临床各科相互关联的各种急、危、重症。它不仅汇总了各临床学科的急症知识和技术,综合了各临床学科急症的内在联系与规律,而且还丰富和发展了各种抢救与监护技术。面向这一变化,临床医师既要了解急诊医学的基础理论,又要掌握基本抢救技术,同时还要不断更新急救医学的国际进展,对于学生前期的学习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课程设置上主要针对完成专业基础课,即将进入临床的医学院高年级学生,教学内容上选取较为经典的急救应用技术及常见病多发病作为重点课程,结合最新的指南及时修改课件教案进行授课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式教学、临床见习、影像视频、国际国内进展自学交流、急诊思维训练等方法,启发同学学习的主动性,由兴趣和好奇心出发自觉自愿地去巩固前期知识、学习急救知识、了解国际进展、增益课堂理论课效果。通过自主整合前期基础知识,更好地巩固专业基础知识;通过自主网络文献学习,更好地锻炼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讨论和情景方式,锻炼一定的沟通和表达能力;通过独立思考的临床思维形成性训练,具备初步的临床急危重症诊疗思路。

2 教学方法改革适应急诊医学特殊性

2.1案例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式教学,即每一堂课以一个现实案例开启,真实的病例、真实的数据、真实的诊疗过程和真实的患者转归。给予学生直观而生动的感受,从而启发兴趣,从实用的角度抓住学生的求知愿望,实践中我们发现,案例式教学同时有助于培养医学生自我认同感,从而形成救死扶伤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2.2 PBL教学法 急诊医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跨多学科、多领域的学科,在对疾病的诊治过程中与其他专业不同,主要表现为评估-判断-抢救-再评估的诊治过程,而学生不能很好地将已有的专科理论知识融入急诊医学理论学习中,导致不能形成完整的急诊医学知识体系。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自学及教师引导相结合,围绕某一医学问题以小组形式讨论并进行研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主导,老师采用提问的方式,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分析问题、学习解决、应用该问题所需的知识,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为提出问题-自学解疑-重点讲授和总结归纳,从追求学习的结果转向注重学习的过程;从教师自我思维转向学生群体思维。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急诊医学和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应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对教学法实施的意见并随时调整教学计划。

2.3情景式教学法 情景式教学法一般在理论课程之后,见习课程中进行,学生对所接触的症状、需考虑的疾病及处理原则已经非常熟悉,由学生组成抢救小组,在模拟ICU对模拟患者或模拟人进行抢救,即在一个模拟的场景中进行演练。然后其他观摩的同学可以讨论抢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教师对抢救流程进行规范。这种采用模拟人设置抢救场景,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开放的、主动的、发现式的、无风险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不同症状抢救流程。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学生再遇到同一症状患者,就会具备镇静组织进行有序抢救的意识,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2.4讨论式双语教学法 近年来急救医学有关研究领域中的新进展、新技术及新成果层出不穷,双语教学就是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创造一个外语学习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外语的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运用能力,为日后的交流与W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提升外语水平,尤其在心肺复苏等内容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开展讨论式的双语教学,并通过分组讨论和互相问答等方式,让"双语"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

选择适合我国语言环境的双语教材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国情需要,参考国内外资料,编译了本门课程的双语教学教辅教材,教材力求重点突出,通过视频教学,语言表达"原汁原味"。老师授课完全以此为蓝本,充分保证了学生预习、复习皆有书可寻,保证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但由于时间较仓促,可能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校正组织相关专家重新完善和编写,以期尽早供教学使用。

2.5多媒体教学手段 临床急诊基础理论教学中基本理论往往比较抽象,在教师讲课时,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讲心肺复苏时,先播放心肺复苏术医学视频,然后提出与此的相关问题,并讲解此相关问题。其次在培养学生临床急诊基本操作时,由于急诊基本技能操作实践性较强,仅理论叙述是很难让学生把握到基本要领的。再者在培养学生临床急诊思维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急诊患者发病急骤,病情复杂,病情危重,常使经治医生束手无策。所以急诊科医生必须保持清晰及连贯的思维,在把握基本医疗原则的基础上,快速利用急诊医学的基本技能去救治患者。如仅讲述相关的理论和原则,则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结合医学多媒体视频教学。通过播放一些危重病例抢救的医学视频,使学生能直观危重患者的抢救,身临其境,提高其处理危重患者的能力。

针对急救医学的学科特点,教学过程中采用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形式进行直观地授课,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清晰,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学习,加上教师的讲解,规范、准确操作,学生能很快且准确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针对急诊患者病情紧急、场景开放(家属在场)、患者和家属需求高以及处理手段的及时和不可重复等特点,培养学生正确、规范的操作,也是急诊医学教育必须做到的。

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点,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分别选用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不同表现形式来表达课件内容。各种操作所用的器械等内容,我们都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课件的制作过程中还要注意艺术性和趣味性,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授课的效率。

3 Mini-CEX结合OSCE的临床考核方式改革

我们首次将OSCE与Mini-CEX结合,优势互补,应用于《急救医学》临床考核中,探讨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适用于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技能考核的可行性方案[1]。

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 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Mini-CEX) 是美国内科医学会发展并推荐的一种评估医学生综合能力的新型临床测评工具,已在欧美国家陆续应用,我国医学院校的实践尚在起步阶段[2]。Mini-CEX是临床指导老师直接观察医学生对患者做重点式的临床诊疗工作, 再通过结构式表格项目进行评分,及时给予反馈。其特点是与临床工作同步进行,仅需费时20~30 min,操作简便,可行性高,及时反馈,利于以考促学[3]。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是一种客观、有序、全面评价医学生综合能力的考试评价体系。OSCE采取多站点的考试方式,应用标准化患者(SP)或医学模拟人模拟临床场景,全面考核医学生采集资料、临床操作、临床思维等综合能力[4]。OSCE以统一标准评价考生考试的过程,避免了评分老师的主观差异,现已在国内医学院校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评估效果,但在实践中也发现有操作复杂、费用高等不足之处。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发现OSCE是客观评价体系,考核内容全面、客观、标准化,但是操作复杂,一般用于期中、期末考试,不能及时反馈;而Mini-CEX受临床实际情况限制,考核内容不能保证相对稳定,但简便易行,可以增加测评次数,每次测评后指导老师及时反馈,逐步提高医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改进临床技能[5]。OSCE使用标准化患者或模拟人,可重复性好,但不能反映医学生面对真实患者时的工作能力;Mini-CEX评分老师直接评估医学生对临床患者的诊治水平。因此,在《急救医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Mini-CEX与OSCE相结合,优势互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促进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并对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技能考核方案改革起到一定的作用。

4 具有中医特色的急救医学教育

千百年来,祖国医学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急救医学理论体系,在提供紧急医疗救助、保障民族繁衍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根据中医整体观理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临床急危重症常见同时存在多个系统疾病。通过具有中医特色的急救医学教育,一方面鼓励学生摒弃"中医不能治疗急危重症"的观念,另一方面指导学生避免中西医不同医学体系的混淆。主要通过古代及现代中医急救案例的讲述,与中医名家交流学习,一定学时的中医古籍急救医案自学后课堂讨论的拓展形式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中西医结合的急诊思维方式。

总之,加强学生临床实习与病案讨论,注重教学效果反馈,是促进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钱义明,等. 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教学研究与实践[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5(6):9-10.

[2]Holmboe ES, Yepes M, Williams F, et al. Feedback and the Mini 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 [J].Gen Intern Med, 2004 (19): 558- 561.

[3]曹伟.Mini-CEX 与住院医师能力评估[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 16(3):24-26.

第9篇: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重点范文

中图分类号:C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9-1797-02

随着中医药院校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层次的不断完善,现行教育模式、思路、方法和手段等,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滞后趋势。本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拟从伤寒教学目标的探讨人手,重点讨论不同层次伤寒学教材建设的构想,初浅之处,尚请指正。

1 本校伤寒教学现状分析

本校伤寒教研室虽隶属于第一临床医学院,但实际承担全校所有的伤寒教学任务,年均课堂教学时数大约1000~1200学时。教学对象以专业划分,包括中医学、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骨伤、文献、医学计算机、非医攻博等专业;以学历层次划分,涉及博士生、硕士生、七年制本科、五年制本科、四年制本科、二年制专升本等,而以中医学、中西医结合本科为重点。课堂教学安排视教学对象不同,而分为108、90、91、72、63、54学时层次。

其中,研究生层次基本没有单设伤寒课程(非医攻博班除外),而是以中医临床基础学专题讲座形式替代。伤寒专业研究生的伤寒教学基本依赖于导师指导,缺乏相对规范的教学目标和计划。至于非伤寒专业研究生,基本只限于通过前述方式对伤寒常识进行复习或了解。

本科层次历来是伤寒教学的重点,这既是原有单一教学层次的历史延续,也基本符合目前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普通需求。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随着教育层次与专业设置的不断细化与完善,单纯以本科教育层次为基础、通过调整教学大纲要求、增减学时以求达到各层次伤寒教学的目标,其不足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其一,教学目标模糊。专科、本科、研究生,二年制、三年制、五年制、七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等专业,各专业各层次教学大纲界限不清晰,缺乏针对性,教学目的模糊不清,通言掌握六经辨证,共用一本专业教材,致使教师讲授无的放矢,学生学习盲然无措。

其二,教材建设滞后。由于各层次各专业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材建设只能以五年制本科中医专业为核心,其编写休例、选材内容等,均以此为主要依据。如此单一的专业教材,根本无法体现专业特色和层次差别。

其三,课程设置盲目。伤寒课程的重要性无须置言,但其学习阶段的安排,必须结合各专业、各层次的特点而科学规划。亦正因为教学目标的模糊,且未经专业教学人员的充分论证,致使各班种学段设置不合理,专业知识衔接困难。

2 各专业各层次伤寒教学目标设想

须先申明,笔者无意否定现行的伤寒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教材,在此仅根据教学实践过程中所遇之实际问题,结合多年来学习伤寒的体会,谈谈个人看法,实有抛砖引玉之诚,而无标新立异之想。是耶非耶,读者鉴之。

众所周知,中医药院校教育模式决定了经典课程教学时数,难以与传统师徒授受模式相提并论,而且随着课程设置的增多,其教学时间日渐减少甚至难以保障。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教学,早已成为经典课程必须解决的问题,伤寒教学自不例外。

笔者认为,院校伤寒教学不宜完全沿袭传统师徒相授模式及目标,而应在继承的基础上予以变革。具体而言,传统模式的伤寒教学目标基本可以概括为背诵、理解、运用3个层次,而院校模式则宜将之变革为:奠基、巩固、深化。二者的根本区别点在于,前者以原著原文为出发点,后者以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为奠基石。

奠基:在内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基础上,掌握外感热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六经辨证诊治理论体系,进而深入理解临床辨证论治的普遍原则、思路与方法。

在这一教学层次上,伤寒学经典原著原文的学习不应纳入教学计划,其核心是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伤寒学术理论体系去芜存菁地予以介绍,使学习者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与之相应的辨证论治方法。

巩固:在奠基层次基础上,进行伤寒经典原著学习,强化已经获取的知识,领悟经典理论的韵味,并结合临床案例,进一步巩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思维。这一教学层次的特色,在于充分领悟《伤寒论》原著的精神实质,明确伤寒学术理论渊源,品味经典,强化所学,进而有所领悟,以利提高中医经典理论素养和临床运用能力。深化:在前期基础上,细化专业方向,调整学习重点,对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伤寒临床或科研水平。

这一教学层次的目标,呈现多极化趋向。因专业、学制、学历层次的不一,其目标自不相同。其特点体现于细化教学目标,深化认知领域,培养各具特色的伤寒学术专业人才。

3 多层次多方向伤寒教材建设构想

笔者认为,上述3个教学层次目标,基本能涵盖各类层次不同专业伤寒教学的实际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同学制、不同专业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本科,应当部分或全部达到第二层次目标;而文献、针灸、推拿等专业或专科层次,则应达到第一层次目标;第三层次目标,则属于伤寒专业研究生层次的要求,而视其具体方向之不同,而各有侧重。

而欲实现前述教学目标,就必须变革目前教材体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编写系列教材,供教学灵活选择,组合应用。为此,笔者根据多年教学体会,试作如下构想。

3.1 六经辨证讲义容量25万字。白话表述外感热病发生发展规律与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取材范围包括《伤寒论》原著及后世发展的重要理论与学术内容。教材目的:利于初学者在短时间内掌握伤寒学术基本理论并能用以指导临床实践。教学时数以50个学时为宜,课堂讲授宜系统全面,纲目有序,帮助初习者迅速建立理论框架。

3.2 《伤寒论》助读容量30万字。突出经典理论特色,逐条阐释原著内容,取材范围可限于太阳上篇至阴阳易瘥后劳复病篇之398条。教材目的:利于学习者在初步掌握伤寒学术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领悟原著的精神实质,提高古籍研读能力和中医理论素养。课堂教学时数可限于30-40学时,以串讲、点评等方式,重点讲授原著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3.3 六经辨证运用指南容量30万字。以六经辨证体系为纲,以方证为目,以案例形式,突出六经辨证及伤寒方运用规律。取材范围涵盖古今伤寒医案,以具有启迪临床思维意义的案例为重点。方证不应求全,宜于分清主次,以点带面。教材目的:帮助学习者建立正确的中医临证思维模式,拓展伤寒学术理论的临床运用思路。教学时数可视专业与学制不同而灵活设置,课堂讲授方式以重点案例点评为宜。

3.4 伤寒学研究思路与方法容量20万字。对传统及现代应用于伤寒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思路予以总结介绍,包括实验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临床研究方法等。教材目的:利于学习者熟悉相关研究思路与方法,培养独立科研设计的能力,此及以下教材教学对象为伤寒专业研究生,教学方式宜学生自学、导师辅导相结合。

3.5 伤寒学研究进展 容量20万字。选材范围宜以近10年研究成果为限,突出研究意义,疏理研究思路,评价研究得失,昭示发展方向。教材目的:利于学习者熟悉学科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正确选择学科前沿研究的突破口。